巧“预”方可“求”

时间:2022-10-14 08:22:34

作为新课程改革时期的老师,我们知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教学要以生为本。所以,我们一切从学生出发,创设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情境,充分挖掘利用学生丰富的知识经验储备,尊重他们个性的张扬,时时联系生活实践与数学,让学生体会它们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可是,很多时候,面对这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的精心预设预约出的不是“精彩”而是“尴尬”。我到底应该做怎样的预设?带着这个疑惑,反思那些曾经的“尴尬”,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换位思考――预设立足于学生本位

对于学生的了解过于片面化、理想化,对于学生思维特点的研究粗略化、简单化,这都是导致“好心办坏事”的直接原因。在进行教案预设时,我们首先要对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做充分的了解,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其次要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规律都要做一定的研究,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思维脉络有准确清晰地认识,面对生成时就能会出学生的意,很快地作出反映。所以说我们要能立足于学生本位,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视角去研究教材,把握教学。例如“解决问题”教学中,课始创设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入手,利用课件出示例题的图书馆场景图并提出问题:学校图书馆增加了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3层,如果每层可以放28本书,一共有多少本书?以这样的两步计算问题切入,让其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交流多种解题思路,引入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此问题的解题思路及对每一步意义的理解都与一般的两步计算问题较为接近,因此又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新课的学习铺垫基础。

二、精心研读――预设立足于教材本位

我们首先要学会研读和正确地处理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教学目的,才能正确地探寻出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其次我们还要勤于挖掘和把握教材文本的生成点,预设才能预约“精彩”,预约生成的“美丽”。例如: 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本课教学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上学期学习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即可以用连除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逐步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根据上述设计理念和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这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在自我探究、小组合作等过程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不可遗忘――情感的力量

课堂教学中,在关注教学目的的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能细微地感知学生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通过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催化,使学生产生“发乎于内”的认知需求感,而乐于“出乎于外”,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遵循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原则,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由浅入深,有层次、有针对性进行。“解决问题”教学中我们提供了一些与例题数量关系相似但题材各不相同的实际问题,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1、针对性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学生独立解决并与同伴交流,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解题模型,享受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2、游戏性练习:以智力大冲浪的形式展开,闯以下四关,第一关,快速连连看(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起来),第二关,我们来找茬(选择错误答案序号),第三关,真刀实枪(解答下面应用题),以此设计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做到满足不同学生在数学上的不同需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四、打破陈规――变封闭为开放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他其实告诉我们,在课堂这个师生、生生思维碰撞、充满生命活力的阵地上,课堂上的学习其实是个动态的过程,时时造就生成,处处都是美丽。

实践证明,预设成功才会成就生成的精彩,才有生成的美丽。传统的备课是有着很强的计划性,设计严谨而周密,包罗问题的提出,环节的精巧,甚至如何过度自然等,对这些都进行了详尽的计划和安排。可是往往这时候教学中不是学生被牵着走,套住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就是教师套住了自己,在面对学生“不同的声音”时无以应对,错过了美丽的风景。

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狭隘的备课观念,在预设教案时避免细节设计的过分精细,要开放地进行预案的设计,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做足“弹性空间”的预设,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预设才是适合生成“生长”的土壤。

课堂上我们气愤于学生的“沉默”,作业中我们责备于学生的“粗心”,其实学生的“沉默”, 学生的“粗心”,有时都是我们“预设”惹的祸。读懂学生的心,读懂文本的意,“心中有人”,“心中有本”,预设才能成功,我们和学生才能行进在美丽的旅途。

上一篇:从名师导课看教师课堂作为 下一篇:触摸文本脉搏?感受叙事文章的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