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舞记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9-27 08:17:34

观舞记读后感篇1

关键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教学 有效性教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第四首选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咏中秋的杰作,脍炙人口,如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后集卷三十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1]注者众多。如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此词)发端从太白仙心脱化。”后来诸家注者,往往根据李白《月下独酌》诗中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去注“起舞”,教材没注是谁在“起舞”,只注“弄清影”为“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注“何似”为“哪里比得上”。

按教材注者的意思,“起舞”的自然是苏轼,“弄清影”是在月光下,但问题是,为什么“苏轼起舞,在月光下摆出各种舞姿”却“哪里比得上在人间”?那么,究竟是谁在“起舞”,在哪“弄清影”呢?我们先看看此词具体的写作时间和地点。

此词小序说写于“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此时41岁,知密州。查《苏轼年谱》:“八月十五日,饮超然台上,和孔宗翰(周翰)题诗,时宗翰乞密,赋《水调歌头》,兼怀弟辙。”[2]可知此词确写于超然台,而“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超然台成)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3]可知“超然台”三字由苏辙命名,苏轼登台,作诗填词,正好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怀念子由,但找不到苏轼“起舞”的记述,按苏轼在《超然台记》上的说法是“饮”而非“舞”,更难找到“在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的依据来。

其次,找注家探个究竟。

据教材出处《东坡乐府笺》的龙榆生引宋人傅干注“不胜寒”三字来看,傅干是用《明皇杂录》中的“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上游月宫,将行,请上衣裘而往。及至月宫,寒凛特异,上不能禁。静能出丹二粒进,上服之,乃止。”[4]同在“八月十五夜”,与“月相关”,此注历来注家皆无异义,但“弄清影”龙榆生却缺笺。查西北大学教授薛瑞生《东坡编年笺证》,薛教授是同意用《明皇杂录》中的故事去笺注“不胜寒”三字的,但他同时用《龙城录》中开元六年唐玄宗“想素娥风中飞舞袖被,编律成音,制成《霓裳羽衣》舞曲”的故事去注“起舞弄清影”,断定“实则此句乃谓月中素娥起舞弄清影也”。[5]博学的东坡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不是拘泥于一家,而是采百家为我所用,所以,只用李白的《月下独酌》去笺注此词是不够准确的,正如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论苏试时所说:“坡公熟于庄、列诸子及汉魏、晋唐诸史,故随所遇,辄有典故以供其援引,此非临时检书者所能办也。”[6]因此,我们在解读这首词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作词的具体时间、地点、再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作具体的推敲,才可能得出合情合理的结论。所以,教材对“弄清影”所作的“注”不够准确,按此注去解读此词,使语义不清,语脉阻梗,诗意不明。

故是“素娥”在“起舞”,“在月宫上”“弄清影”。结合全词意境,联系“何似在人间”去细读:素娥在月宫上摆弄出各种曼妙的舞姿,但终因寒冷寂寞,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因有兄弟之情彼此牵挂着)而显得温暖动人。上阕问月,既化用诗句,又暗用典故,下阕转到人间,将旷达的情怀与深邃的哲理情趣结合起来,才成就了这首名作不朽的艺术价值。

由此去探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诗词有效性教学的问题。在新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诗词教学的观念有所转变,一讲到底的做法有所改变。但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一些问题还是不断出现,据笔者在不同场合所听的课来看,目前初中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1.重应试,轻素养。

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诗词仅仅是学生用来应试的工具。教师过多强调哪些诗词是考试的重点,能背诵会默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标,学生一味死记,应试完毕,诗词忘光,费时多,效果微。

2.形式多,诵读少。

图片展示,角色表演,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花样百出,但更多的是陷入到为形式而形式,教师缺乏必要的诵读指导,更缺少个人结合诗词内容所得出的情感体验的演绎。貌似多样的形式难以掩盖诗词内容传授的苍白。中国传统的声并茂的“诵读法”在诗词教学中变味甚至缺失。

3.概念滥,诗味缺。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用“意境”“用典”等概念肢解诗词,导致学生视诗词学习为畏途。诗词中饱含的人文素养、诗人高尚的人格操守、跨越时代的审美享受、无穷的“诗味”,教师体会不了,学生更无法体验。

笔者认为,下列途径是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方法。

1.教师必须转变诗词教学的观念,提高研读诗词的能力

诗词不只是学生用来应试的工具,更应该是学生的“两个底子――终身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7]只有学生打好这“两个底子”,真正影响学生一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形成。而教师研读诗词必须有“独立之精神”,也就是说,只有深入去研读,敢于善于质疑解疑,不迷信注解教参,使诗词化成教师血脉中的生机,学生学起诗词来,才会感受到其中的美与趣,诚如英国著名学者约翰・亨利・纽曼所说:“任何学科的一般原理,大家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书本学而知之,可是细节、色彩、口吻、生气,使得一门学科融入我们血脉的那股生机,凡此种种,要从师长那里把握,因为学科已经在他们身上获得了生命。”[8]

2.研读《新课程标准》,梳理出恰当的施教目标和合理的培养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初中的诗词教学有这样的表述:“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方法是“诵读”,途径是“积累、感悟和运用”,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要将诗词的节奏、音韵、情感传达出来,教师要会诵读,才有可能教会学生诵读;教师首先要感动,才有可能感动学生。仍以上文东坡词为例,只有深入去了解、研究东坡的坎坷际遇及其伟大人格,才有可能被此词感动,只有感动了教育者的作品,才能打动被教育者。

3.正确处理好应试与素养的关系。

“应试”只是手段,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目的,“应试”是末,素养是本,舍素养重应试是舍本逐末、涸泽而渔的做法。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9]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诗词正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和科学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之一。只有素养得到落实,应试能力才可能提高。初中诗词的有效性教学,应该表现在素养的提高与应试能力提高的和谐统一上。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应该是文化的复兴,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我们应该站在振兴民族的高度,去研读我们的传统文化,去进行有效的诗词教学。

参考文献:

[1][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21.

[2]孔凡礼撰.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上):337.

[3]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3,(1):351.

[4]龙榆生校笺.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97.

[5]薛瑞生笺证.东坡词编年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9,(1):164.

[6][清]赵翼.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1):59.

[7]潘新和.立言以立人――钱理群语文教育观摭议.语文学习,2009,3.

[8]杨自伍编译.教育:让人成为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20.

观舞记读后感篇2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乐、舞的结合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源头,这种最早时期的关系形式决定了在之后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它们的相互沟通是必然的。其实,三种艺术手法无论从各方面都表现出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起源上来说,它们同时出现。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是以一种泛文化的面目出现的。它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杂”。它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固定而明确的文化样式。它一般是将多种样式混糅在一起来表现。《尚书・尧典》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从中可看出,在中国最早的艺术文化表演中,诗、乐、舞三种艺术方式不分彼此,它们共同为抒发同一情感而发挥各自的作用。

从性质上来说,诗、乐、舞三者都属于主观体验艺术。诗歌凭靠文字符号去传达某种思想或精神理念。阅读者在面对文字符号时需要调动自己的文字理解能力,然后对它们加以总结,得出属于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是主观的。音乐从形式上看,它只是一个一个声音的组合,它更需要欣赏者综合自己存储在头脑中的各种印象去体会它隐藏的那种流动的情感,它更需要一种串联。舞蹈的表达是肢体语言的诉说,但这种诉说却是将含义深藏在一系列的动作当中,没有欣赏者的主观理解,它便没有了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乐、舞都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表达者的语言皆从主观而来。《礼记・乐记》中有:“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既然皆本于心,三者的主观性便很难剥离了。

从表达特点上来说,三者都具有很强的自由度和抽象性。这种性质让表达者在抒发内心的感受时,无论是借用诗歌,还是音乐和舞蹈,都具有很大的抒发空间。在这个空间内,表达者可以运用任何因素、任何对象,按照随意的次序去编排自己的情感表现序列。虽然在具体的实践中,表达者可能受一定的环境熏陶和思维定式的影响,或是三者有着各自的艺术创作规律。但从原理上说,情感表达者完全可以突破各种定式的束缚,任自己思维触角延伸。

从作用上来说,三者又具有互补性。它们各代表了一种情感表达方式。诗是文字符号,乐是声音符号,舞是动作符号。文字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声音刺激人的听觉器官,动作刺激人的各个肢体,三者各司其职,共同运作,从内到外全方位地将人的所有感觉调动起来,从而达到一种高境界的艺术享受。有时,依据情感表达程度要求的不同,三者又会按一定的次序先后发生。《毛诗序》中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这里,它将诗、乐、舞的表现能力予以了说明,从低到高依次是诗、乐、舞。情感发言为诗,而诗有其自身的表现程度。美国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曾说,语言“只能大概地、粗糙地描绘想像的状态,而在传达永恒活动着的模式,内在经验的矛盾心理和错综复杂的情感、思想和印象、记忆和再记忆,则可悲地失败了”“语言对于描绘感觉,实在太贫乏了”。虽然她的话语对于语言文字的评价有失偏颇,但在一定意义上说,语言文字在表现能力上也确实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缺陷。按照《毛诗序》,表现能力处在中等的是音乐,音乐可以弥补语言文字表现不出来的一些内容。它是无形的,它有着自己的优势。然而,单靠音乐的表达有时还不能尽兴,它还需要舞蹈的辅助。需要说明的是,这三者的层次选择是自然的,它们之间不存在断裂,不存在抛弃其一,然后选择其二的现象。另外,艺术在很多时候需要三个层次的同时表现才能臻于至境。

在情感的接受上,同样需要诗、乐、舞的结合。“为创造性而教”是当前教育界比较盛行的口号,诗、乐、舞三者结合能促进欣赏者在情感接受过程中的创造性发挥。体验情感的过程中,诗、乐、舞三者同时作用,共同推动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在面对音乐作品之前,欣赏者需要建立自己的期待视野,这是由欣赏者的音乐作品解读经验所构成的,是对音乐作品呈现方式、情感表现的预测和期望。它是由传统或以前掌握的作品构成的,由一种特殊的态度构成的。这种态度接受一种类型的调节,并消解在新作品中。这种视野包括两大形态:一是由欣赏者以往的审美经验(欣赏者对音乐类型、作品风格、曲式结构等因素的理论储备和审美经验)所构成的解读视野,也可以称作个人期待视野。二是一种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经验(欣赏者对历史或现实社会、人生的生活经验)所构成的解读视野,也可以称作公共期待视野。它以一种十分隐蔽的方式制约、影响着个人期待视野的构成,并决定着音乐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解读的深度和广度。在这类视野中,诗歌和舞蹈便在其中起着自己不容缺失的作用。因为它们在性质上都需要主观性的体验,这种对象理解方式上的相同,能够不断刺激音乐欣赏者在这方面的理解能力。

在音乐作品欣赏过程中,音符与节奏流动起来,情感体验进入想像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欣赏者用不同的感彩去理解把握音乐作品的每一部分。而不同感彩的形成,有时还需借助诗歌等手段去理解。通过相关诗歌的具体描述,欣赏者可以在头脑中形成明晰的图画,可以更好地去体会音乐的情感。而在音乐表达难以舒展,诗歌表达也难以言传的时候,舞蹈又可以借助肢体动作表达其音乐理解。在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上,欣赏者很容易受到接受过程中诗歌、舞蹈等其他艺术因素的诱导,从而产生不同的主题理解和情感体验。虽然在音乐作品欣赏过程中,音乐性的聆听是主要的理解方式,而在欣赏成果上,不单单是音乐性,更是诗歌、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和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之美化”,而对于情感体验这种适合的教育方式而言,无论是从情感表达还是从情感接受上讲,诗、乐、舞的结合都显得极为必要。

观舞记读后感篇3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人类优秀文化艺术的记录和传扬的重任。为了让同学们走进瑰丽的文化艺术殿堂,提高文化素养,陶冶艺术情操,我想以《社戏》《安塞腰鼓》《观舞记》《竹影》为例,谈谈通过品味优美语句,理解文章内容的问题。而且我所谈的内容并不限于文化艺术,比如:《社戏》不仅有戏曲方面的文化内容,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安塞腰鼓》不仅有对安塞腰鼓的大力颂扬,更有对生命中奔腾力量的歌颂。

这几篇文章都是名家名作。名家对高雅的文化艺术总会有独特的体验和感悟,能由此生发出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我们在学习这几篇文章时,首先要多角度诵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走进文本,理解其思想内容,与作者一起体验文化艺术的无限魅力。以《社戏》为例,当时“我”和小伙伴也很难听懂戏,与其说是听戏,还不如说是“看戏”,是看热闹,当连热闹也没看成时,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但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文重点并不在“社戏”本身,当我们深入走进文本,理解该文内容时,我们会发现,虽然那夜的戏并不好看,但那夜的记忆却镌刻在“我”的头脑中,以致文章最后“我”赞叹:“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因为那一夜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灿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人类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学习《安塞腰鼓》时,我们要通过一个个精美的语句和饱含激情的段落,理解体会作者歌颂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以及作者对生活的价值取向。学习《竹影》一文时,我们不仅要通过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来理解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还要能了解一点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以及艺术与游戏、与生活的关系,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修养,同时能体验到文中表达的童心童趣。学习《观舞记》一文时,我们要能通过印度卡拉玛姐妹出神入化的舞蹈表演和作者惟妙惟肖的高超记录,体验印度舞蹈让人喝彩、让人倾倒的“飞动的‘美’”,并能体会作者对印度舞蹈无可言喻的赞美之情。

名家对文化艺术的描绘、认识和体验总是细腻、深刻和耐人寻味的,他们的文章达到文质兼美。所以,我们在学习这些文章时,还要注意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并认真积累,为写作汇聚清澈的源头活水。比如鲁迅在《社戏》中描绘月夜行船的精典语段,作者用视觉、触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地再现了江南水乡的风景画;抒情的笔调、细腻的文笔,把月下水乡描绘得清澈、幽远,如梦如幻,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让人身临其境;同时作者对江南故乡的挚爱之情也隐然可见。在《安塞腰鼓》一文中,语言简直如江河直下,壮观、优美,文章大量使用排比手法,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取得了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感效果。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文中许多排比句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让人沉醉。《观舞记》一文,冰心主要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传神地再现了卡拉玛姐妹精美的舞蹈,让人叹为观止。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像这样精美隽永的语句,我们不仅要反复品读,感受它们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意境,更应该把它们自觉地背下来,积累起来,从大师精美的语言中吸取源源不断的营养,并能导向写作,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观舞记读后感篇4

关键词:舞蹈编导;教学文化;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39-01

一、合理并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兴趣教学法。对于喜欢读书的学生依据他的兴趣推荐一些书籍,甚至可以让学生为教师推荐他们喜欢的书籍。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向他们提出与音乐相关的问题。兴趣的培养需要引导,在其建立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着更加开阔的方面积累知识。

(二)引导教学法。引导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是结合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学生在刚刚开始创作的时候,创作热情都很高,但是因其有时想法过于简单,其作品会觉得不合逻辑或是不具备观赏性,这时教师结合其作品,明确指出作品问题,并指引如何调整,这时候不能“手把手”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自身对文化知识的收集、整理和吸收。

(三)讨论教学法。讨论可以安排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开展,讨论者首先要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在进行交流时将各自掌握的知识进行交流,这期间会存在知识点不准确的情况,需要讨论者在讨论之后继续收集相关资料。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很多时候课堂的文化内涵仅仅是启发或是开端,更多的积累都在业余时间。在兴趣刚刚建立的时候,需要结合教学作业这样的形式加强学生文化积累的效率,随着积累的加强,文化积累中有很多因人而异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二、加强文化内涵积累的方法

(一)阅读,即阅读文学、地理、历史、宗教和舞蹈专业书籍,这些领域都有着无数的书籍可以阅读,要想畅游浩瀚的书海,方法至关重要。书籍是需要有选择性的阅读,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兴趣或是当前要选择文字的方向很重要,就好像利用电脑的搜索一样,准确合理的搜索词对于能否快速找到答案至关重要。

1、阅读精华型书籍。在书店可以看到类似“最美散文”、“最值得去的五十个地方”、“某国的历史照片”等类别的书籍,这些书籍上的文字是经过精挑细选将精华部分节选出来,可以通过读一本书,了解同一方向的相关知识,这样有利于快速的提升知识面。同样主题的书籍可以在阅读时就进行比较,。

2、阅读经典或代表性书籍。经典作品是指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通过阅读经典或是代表性书籍不但丰富文化视野,更重要的是这些经典作品中的故事或人物很多都被搬上舞台,是国内外舞蹈编导精心创作过的作品,结合原著和相关的舞蹈节目进行品鉴,文字也就变成了流动的画面。林怀民的现代舞作品《白蛇传》、《九歌》;舞剧《红楼梦》等等,有太多的舞蹈作品来源于文学经典,通过将经典文学作品改编而成为舞蹈,也是舞蹈作品得到认可的保障。

(二)观看影视作品。影视作品包含电影、电视、话剧、音乐剧和歌舞剧等形式。影视剧比较直观,加上演员中的明星效应可以加深对于某个人物或事件的理解和记忆。但是在观看一部优秀的作品时,如果仅仅注意到故事本身是不够的,舞蹈编导要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感性的神经,要围绕故事本身加强对故事的时代背景、人物心理、地缘文化、和民族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解。同为爱情题材的《庐山恋》和《泰坦尼克号》因其时代背景的差别、所处国家的不同和信仰的区别,使得这两部影片完全不具备可比性。因此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不仅仅要关注故事内容,还要学会分析人物特点,为了将来创作做准备。

(三)听书。有声读物是将书籍变成MP3,听起来的感觉像听评书或是广播剧。有声读物的出现改变了大家对于读书的看法,在听的时候依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声读物不仅携带方便,“阅读”起来同样也很方便。有声读物还可以利用软件技术白行制作。

(四)参观,参观包含两个方向,一方面是参观画展、摄影展、雕塑展等等展览活动。艺术是相通的,博取众家之长,通过观看美展能够有效的吸收相关的艺术知识;另一方面的参观主要是指异地旅游的相关参观。旅游参观可以近距离的观察到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遗迹、、风俗习惯等文化。文化内涵是舞蹈创作的基础,也是作品成功的保障。舞蹈是汇聚民族血脉,展现精神家园的文化载体,因此舞蹈与文化是密不可分。

在研究舞蹈编导教学的文化内涵问题时,广泛的文化视野和个人喜好是没有冲突的,同样创作与文化积累也没有冲突,只是需要长期坚持并合理运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观舞记读后感篇5

    记得我在沈阳军区机关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到八一剧场,向着名书法家朱寿友老师请教书法。讨论了一阵儿书法,朱老师提议休息一会儿,正好前进歌舞团正在彩排,到剧场看一眼。于是我俩来到观众席,找了一个适当的位置坐下。此时台上正在排练一个舞剧,从演员的化妆看,就知道演的是毛泽东和杨开慧。而且能看出来是表现他们俩年轻时相恋的故事。让我惊奇的是,他们不说话,演杨开慧的女演员居然能用手势和形体动作,把她离别后对毛泽东的思念、重逢后心中的喜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且就连我这个对舞蹈一窍不通、甚至从未认真看过的人,也能理解,并为之感动。这件事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中。我本来是去学书法,却无意间看了一台舞剧,扫了一次“舞盲”,而且从此对舞蹈这门高雅艺术有了最初的认识。尽管是最初级、最直观的感受,却已认识到在舞台上,在一定的情境中,舞蹈语言竟然能有胜过口语和书面语的丰富表达能力。此后无论是观看舞蹈剧目或电视中的舞蹈节目,都能以欣赏的心态去认真观看,并且受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言那段话的启发,用主动性思维去感悟书法,去领略舞蹈演员舞台上的各种造型,动作的刚猛、温柔,热烈、舒缓,劲健、平和,张扬、沉静,豪放、内敛等丰富变化以及节奏的顿挫转换,自觉受益良多。书法,特别是草书,也是在这种对立元素的强调与融合当中去碰撞出艺术火花、张扬自己的艺术魅力的。在这一点上,书法与舞蹈是一样的。正如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言:“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

    书法与舞蹈,同是视觉艺术,同是造型艺术,同属心灵的艺术。所不同的是,舞蹈是舞蹈家用自己的心灵,通过自己的肢体在舞台上造型;书法家则是用自己的心灵,通过毛笔在宣纸上造型。而且,舞蹈作为一种时间艺术,具有瞬时性,不借助现代传媒手段无法重现和长存于世,我们永远也无法重睹舞蹈《西河剑器》的风采,但那种穿越时空的悠悠遥想,却也留给了我们永久的美;书法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则可以重复观赏,传之久远,陆机的《平复帖》尚在人间。

    舞蹈和书法的深刻内在关系,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演绎得最为精彩。张艺谋、张继钢、陈维亚及其团队以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以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创造出了如此辉煌、如此完美、如此动人心弦的史诗般的画卷,真让人叹为观止。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曾标举“道、舞、空白”三者,为“中国艺术意境之结构的特点”。他以《庄子·养生主》之《庖丁解牛》为例,说:“‘道’的生命和‘艺’的生命游刃于虚,莫不中肯,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音乐的节奏是他们的本体。所以儒家哲学也说:‘大乐与天地同合,大礼与天地同节’……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学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需要空间供他活动。于是‘舞’是它最直接、最具体的自然流露……‘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

    毕竟是大师。一位用如此生动的语言,一位用如此巨大的舞台,把中国的书法、绘画、舞蹈、雕塑、建筑等表达得如此令人感动的大师。反过来说,不正是中国的书画、舞蹈等艺术,首先感动了这些大师吗?不正是传统中国笔墨和舞蹈作为艺术之“道”的本源上的相通性,触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吗!

观舞记读后感篇6

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在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生朗读者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中学生朗读者观后感1对于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轻淡细腻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是继诗词大会后,央视又一次在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的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又一个好节目《朗读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没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视三套、于7点半进行的重播,感悟颇深。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知名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文化领域的嘉宾,还有无国界医生、为妻子许下一个鲜花山谷的丈夫、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等人。他们所处不同行业,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梦想。

节目中,有董卿对嘉宾的采访,有嘉宾带着不同口音的朗读,扎扎实实地呈现出、如她给节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这档节目跟《中国诗词大会》,还有之前爆红的《见字如面》气质相仿,豆瓣评分高达9.3。“才女董卿”再次发力,请来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经典作品中,温文尔雅地给了大家一碗文化鸡汤。

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由衷感慨:“我当了20--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说的多好啊,喜欢董卿大气知性、端庄睿智的主持风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赞叹!

其实这些大多是非专业朗读者,随着音乐舒缓起伏、情绪的逐渐酝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加之观众用心倾听,聚精会神的眼神交汇、甚至很多人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致使掌声不时响起,收到台上台下互动和鸣的效果。

中学生朗读者观后感2对于充斥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篇章诗文、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轻淡细腻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是继诗词大会后,央视又一次在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的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又一个好节目《朗读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没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视三套、于7点半进行的重播,感悟颇深。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知名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文化领域的嘉宾,还有无国界医生、为妻子许下一个鲜花山谷的丈夫、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等人。他们所处不同行业,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梦想。

节目中,有董卿对嘉宾的采访,有嘉宾带着不同口音的朗读,扎扎实实地呈现出、如她给节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这档节目跟《中国诗词大会》,还有之前爆红的《见字如面》气质相仿,豆瓣评分高达9.3。“才女董卿”再次发力,请来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经典作品中,温文尔雅地给了大家一碗文化鸡汤。

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由衷感慨:“我当了20--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说的多好啊,喜欢董卿大气知性、端庄睿智的主持风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赞叹!

其实这些大多是非专业朗读者,随着音乐舒缓起伏、情绪的逐渐酝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加之观众用心倾听,聚精会神的眼神交汇、甚至很多人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致使掌声不时响起,收到台上台下互动和鸣的效果。

我觉得,董卿的《朗读者》最打动人的,是帮观众又找了一回“初心”。董卿的解释是,“《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是的,在物欲横流、人心冷漠无情的现实社会,难寻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非常融合、恰到好处。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说起做《朗读者》的初衷,董卿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

“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可能朗读者所朗读的内容,我们自己也会去读,去品味。但那与《朗读者》的现场氛围与感染力还是大有不同。

泡一杯香茶,在熟悉又清淡的味道缭绕中,在欲望纵横的嘈杂中,随着朗读者的思绪,读出生活的本真和美好,读出一天的灿烂和启迪,让这份洗尽世间铅华的情思、荡涤或冲淡腐臭污浊的蔓延,让精神家园变得落英缤纷,青春常在。岁月静好、静美,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去感受吧。《朗读者》等你。

中学生朗读者观后感3“朗读亭是我特别喜欢的设置。当初我们创意是希望能够让普通人也慢慢地开始接受有这样一种传递感情的一种手段。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我们有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正如最近爆红的节目《朗读者》的制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样,朗读亭是带着《朗读者》节目的使命,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走近每个朗读者的身边,将一段六十分钟的客厅文化转变为一场20--最具热点的全民文化活动。它的推出旨在让各行各业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里稍作暂停,走进“朗读亭”朗读名篇片段,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用发至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人生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为《朗读者》节目播出后抵达的第一个城市,朗读亭在杭州迅速成为爆款,将杭州人民的朗读热情全数激发,引得媒体争相报道。浙江大学微信号发布关于朗读亭的文章也瞬间突破100000+的阅读量,可见朗读亭的备受追捧。

京杭运河畔,是朗读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爷在亭前挥毫写意,洋洋洒洒写下“朗读亭”三个大字,引发路人围观。紧接着,朗读亭来到第二站杭州市图书馆,穿戏服的女子、外国留学生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朗读亭前驻足,其中,75岁的王佩英奶奶朗读了病床上老伴写的情书,走出亭子时,她泪流满面,在场的众人也纷纷为之动容。

前日,朗读亭移动到浙江大学站。这是朗读亭到杭州的第五天,当天寒风冷雨的恶劣天气状况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朗读亭的热度。源源不断的人撑着伞来到朗读亭前排队,仅从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朗读亭就已倾听了80多位朗读者的故事。他们中有浙大的学子,也有特地赶来的中、小学生,还有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年龄的人都聚集在这小小的朗读亭周围,渴望朗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原定晚上十点的录制,也到接近零点时才录完最后一个朗读者。

一天下来,朗读亭已经收录了超过170位朗读者的朗读片段,连节目组的导演和摄像,都被杭州人民的这股热情和毅力吓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学者进亭子朗读,这种状况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很多人在冷风里排了几小时队,脸上还是笑呵呵的,这在别的城市也难以想象,没想到,杭州人为了朗读这件事,这么有恒心,有耐力。

本周末,朗读亭将会移动到浙江图书馆。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朗读亭,在其中朗读出自己的故事。

中学生朗读者观后感4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中学生朗读者观后感520--年1月8日,筹划了将近一年的《朗读者》开始了第一场录制。当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她由衷地感慨:“我当了20--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

中国一共有28位无国界医生,有4位来到了录制现场。妇产科医生蒋励不无激动地分享着令她难忘的经历。

对录制追求完美的董卿和节目组,为了更好地呈现朗读时的意境,特意让舞美团队对现场灯光进行了调试。在调试灯光和音效时,董卿还为这些非专业的朗读者们传授了经验:“随着音乐酝酿情绪,不要着急,你们读得都很好。”她又对观众说:“你们的倾听很重要。如果你们给朗读者一个聚精会神的眼神,会让他们更有信心。”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有一个1200亩的鲜花山谷,那里一年四季花开不败。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鲜花山谷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承诺。为了实现她想拥有一个花园的梦想,丈夫倾尽所有用十年时间打造出了这样一个浪漫的花海。

《朗读者》把这对夫妻请到现场,丈夫周小林和妻子殷洁开始讲述他们从相识到相爱,结婚20--年中所发生的浪漫故事。他们用日记记录下了生活的点点滴滴,随手翻开十几本日记,其中的一页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是94年情人节,丈夫写下的一段话:“亲爱的,我想送给你最好的礼物。首先是一栋房子。还想送你一辆213越野吉普车,

这句话引起了董卿的注意:213越野吉普车不正是北汽的车吗?他们20多年前就有这个梦想了!周小林回忆起那时他们经常在祖国西南的横断山域考察,北汽的213吉普车最为合适,每次出行他们都租用这种车。通过那段日记,我们能体会到丈夫对妻子的爱,对北汽的信任和向往。而今他们站在北汽集团冠名的《朗读者》舞台上,董卿幽默地说到:“你们应该获得一个北汽颁发的‘最佳梦想奖’。”

正如董卿所说:“这个舞台属于每一个人,为所有人开放。你想说的话,你的情感,都可以从朗读的篇目中传递出来。”她与观众互动道:“你们读过情诗吗?没读过情诗的人生不完整,读过后你的人生会升华的。”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先生,分享了他第一次“遇见失败”的经历。董卿夸赞他气色好,他说:“这份鼓励我接受20%。”在柳传志先生朗读完一段特殊的献词后,董卿说她很受感动。柳传志先生笑着说:“这话我接受80%!”

舞台上中西文化艺术的融合,屏幕上出现了一段美丽译文(原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就这样,我们遇见了许渊冲先生。

他告诉我们:“生活有不同状态,要懂得欣赏每一处的美。”十位特别朗读嘉宾中,有许渊冲先生的学生,和他学生的学生。十个人不同语言的接力朗读,让观众体会到不同的美。

几天前董卿采访了濮存昕先生。这次录制,他带着一本书来到了采访间《老舍散文》。濮存昕先生演绎了很多经典角色,他依然在潜心研究作者创造一个角色的中心思想。在舞台上朗读,他仿佛来到了剧场中,用声音再次塑造了一段鲜活的人生。

钢琴的声音空灵且荡气回肠。现场听着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弹唱,观众们乘着歌声的翅膀,仿佛随着他唱出的一首千年古诗去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享受着岁月沉淀的甜美和安宁。此刻的小朗仿佛成了老朗,品味到了时光的智慧和如陈年之酒般香醇的情操。

国际钢琴家李云迪献上了天籁般的钢琴伴奏,在他琴声的熏陶下,朗读者感情更充沛地读着美丽的篇章,听起来让人心旷神怡。李云迪也朗读了一段与音乐有关的文字。

观舞记读后感篇7

一、 依据字词的个性特质,确定字词教学的内容

音、形、义是生字教学的三个基本要义,但是每一个生字词在不同的年段、不同的文本中又具有不同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应该站在学段的高度,依据每一个生字词的特点,从文本的语言环境出发,精选适宜的教学点。

1.从生字自身的特点出发

就汉字的音、形、义而言,不同的文本中,不同的学生,孰难孰易总是相对的,也各有侧重。有的是识记字形(如新认的笔画结构较复杂的字);有的是字音(如方言较重地区,或音节中含有前后鼻韵母的字);有的则需要在区别字义上下功夫,例如一些同音字、形近字等。例如《有趣的发现》一课中的几个生字,其中“百、文、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已是熟字,“百”字在数学课上常常被提及,学生甚至已写过,但是他们却常常把下半部分的“白”字写成“自”字,由此“百”的字形教学相对就是重点;“文”字,更是天天照面――《语文》教材封面就赫然可见“文”字,而诸如“文明”“文化”“文艺”“文学”等词也散见于教室、校园以及各种公共场所,因此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其多义性;“反”字及“反复”更多的是耳闻口说,且“反复”一词是体会达尔文科学研究精神的关键词语,自然词语附着的精神意义是重点。另外像“较”字,则可结合学生的已知,利用“交”字家族――形声字的造字规律,整合音、形、义加以类化识记。

2.从生字与文本的关联度出发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每一个字词都不是简单的僵死的语言符号代码,它往往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字与字,词与词,字在句中,词在文中,不同的语境,包含的意思、蕴含的情感以及价值皆不同。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发现字词与文本内容的关联度,确定教学的主次。

首先,汉字是多义的。一般汉字都有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甚至还会因具体的语境而产生特定的意思。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注意研读生字新词在文本语言情境中的特定意义,并注意关照学生的已知;另一方面则要根据两者的关联度,巧妙链接。例如《狐狸和乌鸦》一课中“赔着笑脸”的“赔”字具有特定的语境意义,“赔”原指“补偿损失”的意思,此处则取用了“赔”的引申义,是一种情理上的补偿,是为了取悦于人。因此,深入浅出地理解词义是重点,也是难点,而字形教学则可以借助字义辅助识记,因此形义结合应该是上选。

其次,字词是多情的。有些字词一旦进入具体的语境,就附着了丰富的情感色彩,甚至一词一句就关乎整篇文本的主旨核心。例如上文提及的“反复”一词,就高度概括了达尔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于这一类与文本主旨有着密切关联的词,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于“多次”之表层意义的理解,而应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的“反复”故事,由此再引导想象达尔文在岛上是如何反复观察比较昆虫翅膀的情景,帮助学生把简洁的词句复原成画面,从中感受、体会科学研究的艰难以及达尔文严谨治学的态度,所谓知其义、感其情、解其理。

再次,由于词性的不同,以及意思的延伸演变,字词有虚实之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一些关联词或是虚词就不易讲明,教学中可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或是利用造句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运用中体悟。例如《美丽的丹顶鹤》中的“不论”一词的词义比较抽象,无法用三言两语向孩子交代清楚。那么,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在朗读联想与观赏插图的过程中想象、感受丹顶鹤不同姿态的美,在此基础上再用“不论……都……”的句式说话,表达自己的这种观感体验;最后再通过拓展链接生活,运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自己的经历,说自己的所见,说自己的所想等。在读、想、看、说的过程中感知语言范式,体会其间的逻辑关联。

二、 结合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优化字词教学的方式

字词教学之于阅读教学,犹如盐溶于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它必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识字教学与阅读的各个教学环节有机整合,努力寻找识字与学文的最佳融合点,以灵活、自然、多元化的方式将识字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呈现,并能在语言的运用中加深巩固。

1.揭题导入创情境

低年级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课文的课题中很多都带有要求识写的生字。可见,课题是一个极好的识字资源,教师就应抓住揭题导课这一黄金时段,精心创设情境,灵活地运用各种方式指导识字、分散识字,提高识字效率。当然,根据不同的课文,随“题”识字的方法应各不相同,可以是“就题论题”――在揭示课题后仅学习题中生字,如二上的《狼和小羊》《云房子》《一株紫丁香》等;亦可以是“借题发挥”――在揭题后通过拓展,引入文中其他生字词,如《有趣的发现》《梅兰芳学艺》等课在揭示课题后,可以通过介绍人物背景导入文中其他生字的教学;还可以扣题创设语境,引出其他生字词。

2.初读感知重整合

“初读感知”的传统模式就是: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认读字词,指导难句――分段朗读,整体感知。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板块的教学是线性推进的,其中字词教学基本上只有量的叠加,没有质的提升。这种字词教学显得孤立、呆板、缺乏生命力。如果我们能因文而异,因词而定,按一定的规律重新整合,将字词置于文本情境中或者是相应的语境中,就会获得不一样的精彩。

例如下面这位教师执教《小动物过冬》一课时,在“初读感知”这个板块中,她就独具匠心地将部分字词置于文本语境与课堂教学情境之中,实现了识字与学文的完美融合。

1.自读课文。

2.指名读文,随机识字。

(1)读第一小节,学习“舞”字。

师:(出示图、“舞”字及其小篆)看图猜一猜,“舞”字的四小竖表示什么?(生猜)

师:“舞”字就像一个人在跳舞的样子,四小竖就像是她手中的飘带,写的时候可不能丢啊!小动物们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多快乐啊!

(2)读第二小节,提示“量”字的变调,单念第四声,在“商量”中念轻声。

(3)读第3~8小节,随机指导读好轻声词,结合文本语境及教学情境反复运用“接着”。

3.再现情境,识记“聚”。

(1)贴图,描述:瞧,小燕子飞来了,小青蛙一蹦一跳地来了,小蜜蜂也嗡嗡嗡地赶来了,像它们这样集合在一起就叫做“聚”。(示字、认读)

(2)示句引读,像它们这样快乐地聚在一起就叫――“欢聚”。(示词、认读)

(3)示句引读:它们约好了第二年再相见是为了能再“相聚”。(示词、认读)

4.师:这次,它们聚在一起要做什么呢?(出示句子和图片)它们都在说自己的看法和打算。像这样大家在一起交换意见,就叫“商量”(示词),所以“商”字中有一个“口”字。(认读)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史老师打破了传统的集中识字模式,把字词放回文中,在读文中随机识字,就使字词有了画面、有了情感,意蕴十足。

3.精读品悟深开掘

精读品悟,就是通过抓重点段落,扣关键词句来体会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感受学习言语表达的美。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做好关键词语的解读,尤其是其中生字词的开掘,不仅要注意词语自身的语表之义,更要深入开掘该词语与文本中的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开掘该词语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间、情感态度等。例如笔者在执教《夕阳真美》一课时,为了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夕阳壮丽宏伟之气势,区别于一般的美丽,我做了如下尝试:

1.画面感受。

师:(示图、句)这时,蓝天下所有的山都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就像给西山披上了一件薄薄的金纱,你觉得这样的景象怎么样?(学生只谈到了美。)

师:是的,这样的景象很美,不过它还美得气势宏伟,所以说文中说显得十分――壮丽。(示词,读出气势。)

2.字义理解。

师:猜猜“壮丽”中哪个字表示“气势宏伟”?(壮)

师:对,“壮”原指体格高大,强健有力,所以身体结实有力,可以说――“强壮”。像这种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美就叫――“壮丽”。(读词)

3.板书“壮丽”,指导识写“壮”字。

4.运用提升。

(1)生活中什么样的景象也可以说壮丽?

(2)看图运用:

A.联系《登鹳雀楼》,看图描述:太阳靠着群山慢慢往下沉,黄河之水滚滚东流,这样气魄宏伟的景象,我们就可以说――壮丽。(示词,读出气势。)

B.观长城图片:看,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这样气势雄伟的长城我们就可以说――( )的长城。(示词组,读。)

C.示天安门城楼图:国庆节到了,天安门城楼上红灯高挂,显得十分( )。(示句子,读。)

5.再读课文,读出“壮丽”之势。

教学时,教师紧扣“壮”字,深度挖掘,从感性的形象画面,到理性的形义解读,再到具象的体验运用,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感悟了“壮丽”之义以及其蕴含的情感、意蕴。另外,板书的灵活运用,不仅巩固了字形的识记,凸显了写字的指导,还从理性的角度诠释了词义,加深了理解。

4.积累拓展巧串词

生字词,首先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但是由于内容、思想甚至词义所指的类,字词间便有了某种程度以及意义上的关联。教学中,如果能发掘字词间的这种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生字词置于一个整体中,或是一种情境、同一角度、某个发面,使字词因这样的关联而更具整体感、意义感,识记、理解、运用就有了一定的撑点。

再说《夕阳真美》一文中,大量的生字词都是用以描绘太阳及周围景物的。由此,笔者按照日落过程中太阳的位置、自身变化以及周围景物的变化将这些生字词进行重新整合,编排成三行词串:

西斜 光芒 蓝天 壮丽

下沉 涨红 云彩 染成

落山 更红 霞光 灿烂

通过这样的改变,就把本来零散的词语置于一个大的语义环境中,构成了一部立体的动画――一个词语就是一帧美丽的图片,一行词串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再加上词串本身的视觉美与音韵美,使得词语在朗读中更具画面感。教学中,我四次运用这些词串导读课文,充分发挥了它的功用。下面是“积累诵读”环节的一个片段:

1.读词串,再现美。

2.读词串,说日落:你能再用“先……然后……最后……”来具体地说说日落时的美景吗?(学生分别从位置、太阳的变化以及周围景物的变化多种角度,多个层次回顾“日落”。)

3.看词串,导背第2、3、4自然段。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凭借词串引导学生通过读、说、背三个层次的整体回顾,不仅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了日落的过程,而且在读读、说说、背背的过程中使语言得到了层递训练,促进了语言的内化,提升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课标》强调: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教学中,我们要对课文的词语作一番研究,要善于发现字词间的规律,巧妙地组合,构筑整体语境,就能最大化地提升词语教学的效度,促进积累记忆,同时也能逐步使语言储备趋向模块化、类群化。

观舞记读后感篇8

一、真正留足实践时空,还学于生

实践是需要时间保证的。此次赛课,参赛教师们给了自己最大的挑战,几乎挤出一半的课堂时间给学生。低年级识字写字自然不必多说,10分钟写字练习是底线,中高年级的读书思考时间也充足。江西省甘密老师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整整花了近10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整理文章脉络,学习“孔隙”特点时又花了近2分钟让学生独立圈画体会,最后还有小练笔。浙江省王彧钊老师执教《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也一样,虽然课前让学生练习“过目不忘”快速阅读之功,但课堂上还是留下9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读课文,尝试概括小标题,后又花了大约6分钟让学生自读余下内容并批注。单纯从量化的时间来看,参赛老师们都明显增强了还学于生的意识,也基本做到了,这可以说是一大进步。

在空间上,或自主或合作,完全取决于任务的难易程度,而非表演形式需要。辽宁省干琳老师执教《杨氏之子》,在初步理解文意环节,先让学生集体回顾学古诗方法,再自主理解,然后才以有些词较难、无注释、需要学习小帮手互助为由,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江西省甘密老师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也是先让学生自己读文思考问题“文章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再同桌合作完成游程图,然后集体交流游程图,最后同桌利用游程图概括文章大意。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共同提高。

二、真实依学引导实践,还学于生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创意则是课堂的动力,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在本次赛课中,假问题、假思考、假答案少了,多了真实引导学习的痕迹,我们从中真切地听到了学生拔节长高的声音。如,四川省万力老师执教《比本领》一课,在指导学生读好词语中的多音字“了”之后,还提供四组词语“知了、了解、成功了、会读了”,以测试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在指导读好“他们俩”之后,巧妙联系说话——“你觉得他们俩读得怎么样?”“我觉得我们俩读得很好。”——引领学生进一步读准读好,并积累运用新词。

再如,《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一课,浙江省王彧钊老师耐心地引领——

师:课文写什么?

生:鸟叫声、鲜花、街道、小酒馆。(答案过于随意且没扣题)

师追问:围绕刚才的问题“维也纳和圆舞曲有什么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生:鸟叫是音乐。

生:鸟叫是免费音乐会。

师:再简洁一点。

生:免费音乐会。

师:这个词简洁地写出鸟叫和音乐会、圆舞曲的关系。像这样,该如何概括下面三个部分呢?

学生填表概括:芬芳的钢琴、畅如流水的街道、地上的音符、酒馆音乐会、弯曲的街道。(这样的答案显然恰切多了)老师再次引导提炼合适的概括。

师:这么多好的词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引发学生用语言描绘心中所想象的美景)

师配乐带领学生读概括出来的小标题。生既了解文脉,且仿佛亲身游览了维也纳。

学生在学习任务的指引下,在教师有层次的点拨下,一步一步由不会到会,由不好到好,进步喜人。

三、真实扣准学情起点,还学于生

崔峦老师一再强调,教学要有年段学习目标意识。本次观摩课的老师虽和执教班级的学生不认识,但他们依着确知的学段,根据可预测的学生现有学习进度与执教课文的距离,判断学情,选定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起点,为还学于生做好铺垫。福建林佩菱老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红领巾”真好》,巧借课前谈话和初读课题之机,以“鹭岛”的“鹭”,“红领巾”的“领”为范,复习形声字识字的办法。课中学生反复利用此法或猜读或分解识认,轻松识记本课8个生字,正确书写4个生字,还拓展认识3个生字。学生对形声字记字留下了深刻印象。吉林隋红军老师执教六年级《不留余地的狼》,课前预测学生肯定读过关于狼的故事,大胆让学生填空猜测故事内容,学生面对新鲜的学习方式很感兴趣,彼此合作创造了一个完整有趣的故事。辽宁干琳老师执教五年级《杨氏之子》,确知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古文,但古诗已学过很多,于是利用古诗学法顺利迁移到学习古文,并多次示范,选择难读的人物对话指导朗读。学生在短短一节课中读出了古文的韵味和故事的情味。

四、文体意识清晰明确,还学于生

阅读课要上出符合课型、文体特点来,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得智。本次赛课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姥姥的剪纸》《和他的大黑骡子》属于情感性比较浓烈的文章。执教老师紧抓住这一点,巧妙蓄势,引领学生投入情感,课堂上师生之间声情并茂的朗读互动给听课者留下深刻印象。其中浙江刘广祥老师执教《姥姥的剪纸》,扣住“栓”字,当堂吟唱催眠曲的那一幕,相信不只是学生,台下的听课者都被带进了姥姥那份舐犊情深的温暖里。有了这么感人的磁场,老师后来的配乐范读,引读,更一步步把学生带进整篇文章浓浓的爱意和思念之中。云南省陈文老师也专门设计对话朗读、小练笔,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接受了对大黑骡子的爱以及对战士的爱。

《记金华的双龙洞》属于游记,没有什么情感波澜,但作者记载在游记中的所见所感却必须让学生体会到,今后才有利于迁移写作。甘密老师巧妙设置角色游戏,自己当船工,让学生当游客,和着音乐,一同游览孔隙。

师:乘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我们准备好了,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师:船开动了,乘客们你们有什么感觉呀?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你们敢不敢动一下?

生:不敢,因为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

师:要是肩背稍微拱起一点儿,准会怎样?(生对答)要是臀部稍微抬高一点儿,准会怎样?(生对答)哇,终于从孔隙出来了,乘客们,你们又有什么感觉?

生:太好了,终于不用胆战心惊了……

五、语言实践巧妙无痕,还学于生

“一堂语文课就是一堂解读课。”曹文轩教授在大赛总结点评时如是说。解读什么?2011年版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既要解读文本内容也要关注文本表达,且解读应持学生视角,引领学生凭借课文学习如何使用语言文字。本次观摩课不单明显呈现出对学生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视,且从字到词到句式到段落篇章,从修辞欣赏到写作技巧的点拨,力求紧密结合文本理解精心渗透,做到言意兼得于无形。如,重庆余晓娟老师执教《雷雨》一课,以正确流利朗读为基础,巧妙贯穿起“越来越”短语的运用,一节课里,学生不仅从文中知道了“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越下越大”等词,还会用“越来越”改写文句。最后,学生还运用“越来越”大概说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变化。再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孔隙部分时,虽然主问题是“文中哪些词句写出孔隙窄小”,教师却能多次及时地小结有关游记写作的方法,如:“作者没有用具体数字写孔隙的宽度,而是通过所看见的船有多小来写孔隙窄小。”“作者用自己准备乘船时的具体感受写孔隙窄小。”“作者写船开动后,自己的心里感觉写孔隙窄小。”最后总结出游记写作基本思路,学生练笔水到渠成,迁移顺畅。

六、教学媒介简单实用,还学于生

随着教学理性的增强,教学媒介唯课件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些简易好用的传统教学媒介重现于本次观摩课上。如,《雷雨》一课,学生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教生字,写字之前利用课后生字表齐读复习本课该写的生字。《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一课,请学生上台板写小标题,既考查概括能力,也检查字词书写情况。《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福建郑玮瑜老师请学生观察自己的课题板书,欣赏汉字书写的规律及形体美。《和他的大黑骡子》直接引用课后问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爱骡子?”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诸如此类,听课者由衷感受到:教学媒介就是媒介,一切以方便学生学,以成就学生学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还学于生,不仅还给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自由,更关注到还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意识和效能,为学生今后自主学习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都靠教师尊重课堂真实,创意设计教学而来。当然,语文教学探索是没有止境的,本次观摩课也同样留下思考:

1. 课堂上应该关注哪些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在夯实字词基础以外,中高年级的课文该选取哪些表达的妙点作为教学任务加以落实。相对于文本内容,文本表达艺术难以只归结为一点、两点,授课时间有限,课标在这方面也比较模糊,这容易给课堂实践带来迷茫或负担。

2. 读写结合仍需斟酌。崔峦老师在开幕式上强调: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的表达能力。尽管本次观摩课,为写而写的现象减少了,有机促进阅读理解或水到渠成读写迁移的现象增多了,但读与写分属两个领域,为了写,阅读思维总会突兀地被打断,即使如阅读批注式的写作,也看得出教师游移于读写两端,较多关注写的正确通顺,对批注的质量反而引导不足,不能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

上一篇: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范文 下一篇:心理素质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