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新闻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24 10:30:17

写新闻作文

写新闻作文篇1

(1 )真实性要求的区别

新闻写作与广告文案写作都要求真实。但是,两者对于真实性的要求在范围、尺度、对象等方面都有本质的不同。广告文案写作的真实是信息内容的真实,《广告法》对广告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有明确的规定。如果违反了《广告法》中对有关信息的真实性要求,就是违法广告作品。但《广告法》对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上的真实性要求

只是艺术真实尺度。在表现方法上,并不要求体现现实的、完全的真实,允许虚构。

(2 )媒介运用的区别

新闻作品的发表和传播,有一定的媒介制约。而广告文案作品的和传播,对媒介无特殊要求。广告文案写作的媒体运用范围远远超过了新闻写作的运用范围。只要是有利于目标受众接收、有利于说服受众的接触途径就是好的媒介途径。

(3 )时效性的区别

新闻写作强调作品所体现的时效性,时效性是新闻作品的生命,但广告文案写作对时效性问题没有特殊要求,它所传达的信息内容可以是任何一个时期所发生的。为有效传达广告信息、加强广告信息的亲和力,广告文案写作甚至可以为产品特意营造一个合适的时代背景。同时,为了利用时效性,达到信息传播的新闻效果,广告文案写作经常利用信息本身所具有的时效性,运用新闻写作的特殊结构、新闻写作的特殊语言表达程序和表达风格来吸引消费者的视听,表现消费者的需要。

广告文案写作与公文写作的区别

(1)两者共属于信息传播方式

两者都是信息传播方式,都是具有信息传播功能的写作形式。

(2 )广告文案写作运用公文的写作形式达到目的

公文形式有其规范化、程式化特点。这些特点,使公文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说服力:庄重、典雅、规范、具有法规效力。这种形式的规范力和说服力,被广告文案的写作者运用,体现在广告文案文本之中,可达到更进一步的广告目的。

(3 )两者对写作形式的具体要求不同

公文写作对写作的形式要求非常严格,每一种公文都有一种独有的格式;公文写作对语言有特殊的要求,须庄重、典雅,用词准确无歧义,形式规范化。广告文案写作对形式的要求和规范却不同,只要有助于广告信息的有效传达的形式就是好形式,只要是符合产品特性、目标受众接受特性、媒介有效利用的语言风格就是好风格,无任何形式约束、语言约束、结构约束。

广告文案写作与文学写作的区别

(1)写作目的性不同

文学自身的规律和自身独具的表达方式,使形式本身的创造成为文学写作的重要目的。让读者陶醉在对文学形式的审美过程之中,是文学写作者的写作意义之一。

广告文案写作不应该产生游离或凌驾于广告运动目的的文本形式。只有传达广告信息、获得与目标消费者沟通的、能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和购买愿望的文本形式,才符合广告文案写作目的。

(2 )写作的主体与客体关系不同

广告文案写作首先注重的不是如何表达撰稿人的思想、体现撰稿人的才情,而是如何运用才情将信息处理、表达得更准确、更完美、更有吸引力。写作者的主体性是为客体表现服务的,主体风格是为了客体的目标而存在的。

(3 )文学表现手段的运用

写新闻作文篇2

关键词:新闻写作 文学 修辞方法 表现手法

1.新闻写作与文学的差别

新闻写作和一般的文学写作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它们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轨迹,因而今天所能看到的这两种文体具有非常大的不同。但是两种文体之间并不是完全能够分隔开来,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汇聚,因而在新闻写作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对此具有不同的看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对新闻的需求越来越高,因而显现出了一些新时代的特点,此时,如果能够将文学写作同新闻写作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在新闻写作中充分发挥出中国文学的特点,这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合理的将两者结合到一起是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而将两者之间的区别进行有效分析对于新闻写作以及文学写作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好处。

在叙事手法及要求上,新闻写作同文学写作具有非常大的差别。从新闻写作上来看,一个新闻作品首先需要对生活进行具体的描述,并且还要包括记者对于场景的理解,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表达出新闻的叙事效果。这样的新闻报道或者作品能够体现出一定的美感和必要的信息,同时可以传达出无尽的想象,从而使得新闻作品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新闻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反映出一个基本的事实,只有首先达到了这个目标,然后才去追求文字上的华丽以及生动。文字上的渲染会加强基本事实的叙说效果,因而能够让读者更加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新闻叙事学》中的观点认为,叙事能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并且是一种思维的表述方式,新闻利用叙事的方式来将一些固定的信息进行表述和传递,从而让读者能够获取这些信息,并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价值观。新闻的叙事策略则是为了实现叙事的效果而是用的一些策略,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叙事的行为,也就是说,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新闻事实传递,并且获得一定的传播效果。所以,新闻叙事在叙事的速度、模式以及视角上都是以为了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在这种目标下,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作品或者报道的最后底线,而其中使用的一些写作手法或者使用文学写作中的修辞,都必须要在这个底线之内。同时,叙事表达的相关信息都必须要围绕着这个真实的事件来展开。

文学叙事同新闻写作有着非常大的不同。首先,文学叙事中的景象或者内容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文学叙事所需要表达的只是坐着的主观情感,而不需要一个特定的事件。文学叙事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来自于生活,其作品中的人、物以及景象都来源于生活,但是又和生活有些许不同。这些不同是作者为了实现本身的表达效果而对其进行的修改以及加工,或者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夸大和想象。那么在这种程度上文学作品中的事件同现实事件就有非常大的不同,其所描述的事件并不是文学叙事的主体,而是为了要实现作品的感情抒发的一个载体,因而,叙事并不是文学叙事的一个最终目的。艺术性是文学叙事的又一主要特点。在文学叙事中,并没有一个可以使用的普遍的类型,因为文学叙事要表现出一定的艺术性,因而供作者发挥的空间非常大。作者根据自身的想法以及意愿来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同时不同作者之间的表达手法也不尽相同,因而叙事过程就需要满足艺术追求以及作者本身思想表达的需要,由此也可以看出文学叙事是一种自由度非常高、非常个性化的叙事过程。因而,文学叙事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和感染力也比一般的文学作品要高。

综上可以看出,新闻写作同文学之间存在很多的区别,虽然新闻叙事可以采用的叙事模式有很多,但是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将事实表达出来,而文学叙事则是为了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情感以及艺术追求,从而将作品的深度有效展现出来。新闻写作同文学之间的不同如果能够有效结合,那么就会充分发挥新闻叙事的目的性以及文学叙事的感染力。试想一下,如果新闻报道中能够采用文学的写作方法并加上适度的修辞,那么读者就会感受到真正的力量,新闻的感染力也会更强。

2文学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研究

2.1文学修辞手法

在文学写作或者叙事中有非常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等,合理的使用这些文学修辞手法,那么将会使得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以某报的头条新闻为例来对新闻写作中的修辞手法应用进行说明。原文如下:

“事实上,两人当时并没有隔多远,他们失散的拐弯处是一条分岔口,黑暗遮蔽了方向,龙选了往下走,而张却选了往上。像分别走在扇形的两条半径上,再也无法重合。”

这段话是描述两位中国的工程师在巴基斯坦被绑架,然后俩人逃离的过程描写。文学的修辞手法一般是为了目的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如果在新闻写作中合理的使用修辞手法,那么会使得描述出来的事件更加生动鲜明。在上述这段话中,描述的是两人在进行逃离时的一个场景,两人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此时,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两人逃离的方向比喻成扇形的两条半径,以两条半径无法重合来暗指两人最终的命运截然不同,最终一个人成功逃离,而另外一个人却再也无法生存。

在其中一个人成功逃离后,在叙述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话:

敲门声惊动了三位正在做祷告的伊斯兰教徒,一位长者扶起了泥人般的张国,张国用虚弱的声音重复着:“我是中国人,救我。”

这段话如果用正常的叙述的话,有一个修饰词“泥人般”是完全可以去掉的,只需要用正常的词汇来形容此时张国身上污秽不堪,浑身泥泞即可,但是记者在叙述时使用“泥人般”这三个子来形容脱险后的张国,并且经过了一整夜的非常紧张刺激的逃跑过程后,将此时已经脱线的张国的形象更加生动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所有人都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当时的场景。

通过上述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在正常的新闻写作中合理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于有效提高新闻写作的感染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文学表现手法

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而在这段长达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中,古典的诗词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中国的语言艺术在诗词中也能得到很大的体现,并且将中国的语言艺术提升到了巅峰。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流传至今的名句,而这些句子在字、句上都非常有讲究,对诗词的意境更是仔细推敲。在古代诗词中,动词的使用堪称经典。这是因为在古代诗词中,名词往往只是作为描述的对象或者主语,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而真正化腐朽为神奇的则是古代诗词中的动词。将这些动词的使用手法结合新闻写作,可以使得新闻写作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富于表现力。新闻作品中要对发生的事实进行叙述,因而需要使用大量的动词,因而可以这样说,没有动词的连接,那么就没有新闻作品。如下面的例子:

玉米、高粱、飞天、人物,都顺着丁玲的手爬上了墙。

这段文字主要是描写丁玲画插图的情景,如果采用正常的叙事手法,则是平铺直叙,也能对基本的事实进行说明,但是却不够生动,如果描写成如下句子:

丁玲开始画插画,她画了玉米,还画了高粱、飞天以及人物等。

这样的改动虽然也能描述事实,但是却平平无奇。而是用拟人的手法,将画上的玉米、高粱、飞天等死物活化,使得整个作画过程动了起来,因而体现出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而为了将新闻叙述中的事实生动的表现出来,要尽量多的使用动词,但是其使用的前提是保证新闻叙事的客观以及真实,在动词的选择上应追求准确,不能过分夸张,而用准了动词,活用动词,则可以使得新闻写作更加生动,使得新闻写作的传播效果更好,艺术效果也更佳。

3.结论

在新闻写作中有效运用文学的写作手法可以有效使得新闻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在新闻写作中如果过多的采用文学写作手法,那么有可能会得不偿失,这是因为新闻写作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还原事件的真实性。同时,过分强调文学写作手法的使用可能会影响新闻的时效性以及真实性,这就违背了新闻写作的一般性原则。因此,新闻写作中必须要强调客观、真实,适当的使用新闻写作中的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手法将有利于加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但是不能过度强调文学写作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毕竟新闻作品是新闻而不是文学。

参考文献

[1]程道才.新闻写作基础[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10).

[2]胡志平.新闻写作创新智慧[M].新华出版社,2003(6).

[3]王蕾.外国优秀新闻作品评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10).

[4]程道才.西方新闻写作概论[M].新华出版社,2004(9).

[5]刘文波.新闻写作笔法百例[M].中国新闻出版社,2007(2).

[6]孙发友.新闻报道写作通论[M].人民出版社,2005(8).

写新闻作文篇3

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加快,网络新闻传播日益拓展。初露头角的新闻网络化写作,正以其特色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鲜明优势,并被其他媒介广泛借鉴,混搭并相融于传统写作的文本格式中。研究并确认网络新闻文本的特色,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是面对网络媒体发展和网络新闻传播日渐提升的有效办法。本刊特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者撰写了一组《网络新闻文本与写作初探》的文章,探讨网络新闻文本,一种在不断变化提升中走向规范并产生外溢影响的崭新新闻文体。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了内容。一个习以为常的道理,又一次让我们对网络化新闻的文本与写作作出新思考:新闻的网络化写作已经成为当下新闻文本的重要变革内容之一,正在深刻改变其形式。其中网络新闻消息的文本与写作,更首当其冲成为网络新闻文本与写作形式发展中应该研究并解决的重要问题。

尽管网络新闻消息的写作要遵从传统新闻媒体写作的一般要求,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日益明显。网络新闻消息文本从传统媒体消息文本中脱胎、解构而来,已经成长为相对独立、体现优势与特点并正在重构的新文本。研究这些差异,探讨网络新闻消息写作的特殊要求,掌握网络新闻消息的写作与文本重构方法,对于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网络新闻消息文本:更现场,更时效,更多源

由于当前各网站直接采访获取新闻信息的条件还不充分,网络新闻仍以转载传统媒体的为主,优秀的原创文本仍然鲜见。

2011年9月27日下午,上海地铁10号线发生的两车追尾事故,因其突发性和传统纸媒报道刊发的时间差,网络成了报道最快速、最重要的媒体,相应的消息文本,也显出其特质与特色,新民网的报道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范例。该消息的基本文本如下:

上海地铁10号线列车追尾 地铁证实有人受伤

2011-09-27 14:32 来源:新民网

记者:李欣,萧君玮,胡彦,许明,袁蓉,陈炅玮 新民网编辑:张嘉佳

【新民网・独家报道】9月27日下午,地铁10号线发生一起两车追尾事故,造成多人受伤。事故发生后,有关方面立即投入应急处置,将受伤人员及时送往市九医院、瑞金医院和卢湾中心医院等处救治。在这起事故中,有260余人到医院就诊,目前无乘客死亡。

上海地铁运营信息,9月27日14:10,10号线新天地站设备发生故障,交通大学至南京东路上下行采用电话闭塞方式,列车限速运行,发车班次间隔延长。期间14:51分,在豫园至老西门下行区间,两列车发生追尾。

新民网记者从地铁方面了解到,10号线突发设备故障,全线路实施人工调度、手动驾驶,可能会因此导致列车的运行速度降低,同时老西门站和南京东路站实施换入10号线限流,建议乘客换乘其他线路。

这条网络新闻消息与传统纸媒消息的报道在文本上有两个明显不同:一是报道时间、消息来源和记者、编辑一齐在标题下全部出现,时间精确到了分秒,而这些内容因传统纸媒的整体性并非要在文本里全部出现。二是该消息的主体提到的重要内容因时效非常接近现场情况,报道更为细致,更具现场感,而相关部门的建议因明显的时效性在传统纸媒报道中也并不常见。

网络新闻消息报道,特别是对突发事件和发自现场的报道,对其文本提出了鲜明要求,这就是要更现场,更时效,更实在。

而传统纸媒在同样消息的报道中,因其时间差,不会太多注意这样的现场感和时效有效意义,实用价值。

我们再看一条中国新闻网发自前方报道的一则消息。

中国船员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劫 12人遇难1人失踪

2011年10月9日 22: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昆明10月9日电(记者 张丹)云南省外事办公室9日晚证实,10月5日上午,“华平号”和“玉兴8号”两艘搭载13名中国船员的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枪击事件,致使12人遇难,1人失踪。

10月7日,有网友发帖称,5日上午9时左右,“华平号”和“玉兴8号”在湄公河流域被两艘不明身份的武装快艇劫持。据“玉兴8号”股东郭志强介绍,事发时“华鑫6号”也在,但由于处在较靠后的位置,未被武装快艇拦截。“华鑫6号”船员证实,有7到8名武装匪徒登上两艘船挟船离去。5日中午12点左右,“玉兴8号”船长突然用紧急广播呼叫,只说了四句话,“我现在在吊车码头!马上叫救护车!马上报警!有人受伤了!”之后便没有了消息。

这条网络新闻消息的主体文本特点与新民网消息的第一点相同。但由于该消息是在现场情况后几天报道的,特别是这一事件的复杂性和相关情况核实所需要的时间,所以消息并无上文的第二个特点。但它呈现了这一文本的另一特点:即网友的报道成为重要的消息源,补充并强化了该消息的内容,成为与记者采访中消息来源的重要印证。多源的新闻线索,特别是网友这一源头,是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优势,是网络新闻消息文本写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

更现场,更时效,更多源,可以说形成了网络新闻消息文本及写作的突出特质,它不仅对网络新闻的消息报道提出了新要求,也是网络新闻消息报道应该坚持的优势表现。

二、网络新闻消息的标题与导语:关键词一目了然

网络开辟了当下阅读的新时代,扫描式阅读打破了以往翻页中可断可续的阅读方式。网络读者抛弃了对传统纸媒逐字逐句的解读,而更乐于“浮光掠影”,在对大量网络信息快速扫描的过程中“猎取”关键词句,挖掘对自己有用的新闻信息。

网络受众这种扫描式阅读带有的跳跃性特点,便要求网络新闻消息首先在标题上要更鲜明更具体,在导语写作时应更强调关键词,尽可能突出重要信息的字词,削弱整个句子或者是一个段落的整体表达,以适应快速扫描状态中眼睛一次只能掠视两三个词的可视限制。

传统媒体的新闻中,标题被称为“新闻的眼睛”,作用非常。而在网络新闻消息中,标题的重要性尤显突出。由于新闻网站采用在首页集中显现新闻标题的逐层导入式版面布局,最先映入受众眼帘的是新闻标题,受众只有通过点击标题的链接才能看到新闻正文。正是这一特点,网络新闻标题成了受众是否阅读这一文本深层内容的第一个入口。

传统纸媒的新闻标题常见采用正副标题、单双行标题、实题、虚题等形式,但在网络新闻中显然不太适宜。由于网络新闻以网页的形式存在,消息的标题和正文是分开的,显然难以容纳正副标题、虚题的复杂形式,同时也会使内容变得模糊,难以抢来受众眼球,可能导致受众放弃阅读,从而影响其点击率。因此,网络新闻消息的标题要更明确,更简洁,更突出主题。

网络新闻消息宜采用单标题的形式,以更为直接、简单、实用的主谓宾结构或一个精炼句子,概括整条新闻的主要信息。单标题有益用精炼文字清晰、准确地表述新闻事件,使内容更具体化,从而吸引受众关注并阅读。

网媒确实是最适合报道突发性事件的媒体。各大门户网站及专业新闻网站的即时新闻和滚动新闻栏目,都以最快速度为受众提供事件发展的最新进展。为适应这种阅读,网络新闻消息文本也需要采用更为“骨感”的写作方式。如传统消息文本中的多少个“W”并非要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最关键的2到3个“W”即可,以侧重点吸引人,收到更佳的阅读与传播效果。

新民网上则消息的导语,可谓非常典型。它只是侧重报道事故人员受伤的情况,突出了关键词“260余人受伤”和救治伤员的医院,它回答了受众最关心的“谁”、“何地”的关切,这两个要素成为网民辨识新闻主要内容的标志,浓缩了新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同时也引起了受众的强烈阅读兴趣。

尽可能鲜明、精炼并单句的标题,更加突出关键词的导语,是网络新闻消息文本与写作的又一特质,也形成网络新闻消息报道直观化、具体化的传播魅力。

三、网络新闻消息文本与写作的解构可能:轻形式,重内容

由于网络新闻消息大都来自传统媒体,大多原文转发,或是对标题进行略微修改,对原文进行一些删节,网络新闻消息的描述方式和内容布局结构总体上没有大的改变。因此,当下网络新闻消息呈现出较单一的平面媒体新闻的结构形态,缺乏原创性,拖沓冗长,影响了网络新闻消息的文本美观和阅读、传播效果。

进一步说,网络新闻消息文本的解构可能趋势已经突出存在,这种对传统新闻消息文本的颠覆趋势,正在大声喊作者们回家重新设定思路:轻形式,重内容。

在网络新闻消息面前,传统新闻消息的“倒金字塔” 结构的写作形式,显然落伍;希望读者依然用阅读纸媒新闻消息的方式按部就班在网络上阅读新闻的想法,已经失效。这不只是引起读者视觉疲劳,更与读者主动选择新闻、深度索取新闻的需求背道而驰。

网络新闻消息颠覆传统消息文本结构的冲击还在于:这一新文本不再过分强调根据事件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分段传统,而在轻结构甚至消解结构的非常态中强调关键词表达,浓缩内容,削减分段。网络中的微博新闻,对此已经作出了榜样,它文字简短,事件核心突出,以140个汉字完成使命。微博这一文本的突出建树,已经为网络消息的文本革命先行了一步。

一切皆有可能。网络新闻消息文本的解构内驱力,已经锐不可当。中国新闻网的上则消息是一个明证。

网络新闻传播中,速度和原创是网络新闻消息的生命力。网络受众越来越崇尚新闻的原创性,原创新闻是网络新闻媒体的灵魂所在。是否拥有富于冲击力与渗透力的原创内容,对于网站的成功至关重要。一个网络新闻媒体仅仅从其他传统纸媒复制、粘贴来“搬运新闻”,是不可能占据新闻传播的制高点的。从解构到重构,是网络新闻消息文本写作的必由之路,也是其发展与希望所在。

网络新闻媒体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同志仍须努力。如何通过变通的方式,例如网络商业网站与传统纸媒达成深层战略合作关系,资源共享,追求双赢,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既是网络传媒发展之道,也是网络新闻文本重构的突破口所在。

注释:

①2011-09-27 14:32 新民网 《上海地铁10号线列车追尾 地铁证实有人受伤》,http://shanghai.xinmin.cn/tfbd/2011/09/27/12212218.html

②2011年10月9日 中国新闻网 《中国船员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劫 12人遇难1人失踪》,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0-09/3375667.shtml

写新闻作文篇4

绝对好、绝对坏的报道模式

打开我们的报纸,稿件似乎只需要分为两大类:表扬稿和批评稿。凡表扬某人或某事物,绝对没有半点批评;凡批评某人或某事件,绝没有一句肯定和谅解。这种绝对化的报道比比皆是。甚至一个单位三个月前受到批评时,通篇是批评和抨击;作了些改进,三个月后受到表扬,一点儿问题也不提。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成绩和缺点,长处和短处是同时存在的;而我们的报道则告诉人们,事物要么是全好的,要么是全坏的,总是“合二为一”的。我们平常也讲究既报喜又报忧,但只是这个单位报喜,那个单位报忧。很少看到对同一个报道对象,既报喜又报忧。这使报道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总是有着或大或小的距离,使报纸在读者心目中不怎么可信(又说不清为什么不可信)。我们的不少读者批评报纸不真实、不可信、实际上并不是因为报纸发了多少纯属于虚乌有的假新闻(那毕竟是极少的,而且总是得到揭露和纠正,因此也会得到读者的谅解),而是那些绝对好或绝对坏的、与事物原貌有距离的新闻报道,在读者心中积淀起不可信的因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起着消极作用。

这种绝对好、绝对坏的模式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极端发展于大抓阶级斗争年代。在革命年代,对敌斗争,壁垒分明,报纸只是在划清敌我,分清大是大非上做文章,抓住对敌人要批,对自己人要赞这两条,就得了办报之要领了。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是消灭了敌对阶级的社会,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对敌斗争,而是经济建设,我们报道的对象主要是人民内部的各个阶层、各个部分、各种人物,报道的内容主要围绕着现代化建设和各项改革,其复杂性远非革命年代可比。用单纯的批评或单纯的表扬来表现一个人、一项工作或一件事物,往往显得太简单化,容易出现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而且,现代受众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受众无法与之相比的。简单歌颂、简单批评的报道,已经落后于他们对事物的多维的思考,不能概括他们对于事物的多侧面、多层面的认识。

新闻报道要立体化

克服这种毛病,其办法就是使新闻报道立体化,向读者展示事物的全貌,包括其各个不同的侧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有深度地报道某一个事物时,必须打破绝对好、绝对坏的模式。当你要表扬某事物时,应写以表扬为主,却不回避缺点和不足的报道。后者哪怕只有寥寥几句,也会收到好的效果。当你批评某干部、某群众、某单位时,可写以批评为主,却又肯定某些值得肯定的成绩和长处的报道。

社会生活本来就是纷繁复杂的,人们很难找到十全十美的事物。特别是我们现在处于改革年代,报道中的许多事物处于较快的变化之中,即使那些被视为经验的东西也只是相对的,有些还要为新做法、新经验所代替,如果极言其利,讳言其弊,就会造成被动,不利于当事者的进步,也不能使受众信服。

报道事物要立体化,报道人物也要尽可能立体化。过去有很多长篇的人物通讯、报告文学,总是搜罗一面材料,把先进人物写成闪闪发光的高大形象,使之离其本单位人们对他的认识和印象甚远,其结果给先进人物留下一大堆麻烦,甚至使他孤立。久而久之,一些先进人物不敢接受记者的采访报道。我们的报纸当然应当宣扬先进人物,大量报道他们的英雄事迹,但也不应该回避他们的不足与此同时失误(特别是那些明显的不足与失误,在一些群众中曾引起相当的反应时)。比如,新华社有关步鑫生的连续报道就做到了这一点,报道中以恰当的方式透露了他的一些缺点、不足,报道说:“当然,赵嘉祥、沈尧诚(两位发现和扶持步鑫生的干部)从来没有把步鑫生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他们对他的缺点、弱点也有足够的了解:他办事果断,有时不免急躁,简单;他充满自信,有时又失之主观、固执;他敢负责,有时不大乐意听取不同的意见。”这样写,无损他作为一个改革者的形象,而且使他避免了因受不适当的吹捧而招致人际关系恶化的困境,使广大读者、特别是熟悉他的读者感到,报道中的步鑫生是真实可信的。同时也使步鑫生清醒地看到自己进步的道路上还有要克服的缺点。

在本文付印时,新华社报道了步鑫生被免职的消息,可惜这次它未做到立体化、多侧面,只说“步鑫生在成绩、荣誉面前不能自持,骄傲自满,粗暴专横,特别是不重视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现代化管理知识贫乏,导致企业管理紊乱,亏损严重,资不抵债。”就是说,步的失败完全是他思想、作风等主观因素造成的。一时间各种新闻媒介都来讲步鑫生的不是,这种局面引起公众的不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新闻界咋这样搞?”。而《人民日报》的《一人浮沉,千夫评说》,全面评述了步鑫生失败主客观原因,以及社会各界对步鑫生的看法,既有批评,又有鼓励、希望。述评发表后,各方面读者都给予好评,一些改革者打电话,感谢人民日报说了公道话,说这也是给改革者撑腰壮胆。

由于立体化的报道可以多侧面的反映事物,因此它最适宜于用来加强对中间层次的报道。过去绝对好、绝对坏的报道模式,只着重报道事物的两极(其实那也是不合适的,两极事物也不是绝对的),而立体新闻适合各个层次,特别是中间层次。中间层次在社会生活中是最多的,中间层次也最需要引导、指导。通过立体的、多侧面的报道,报纸在同一报道对象身上,可以表明肯定哪些方面,不赞成哪些方面,期望和主张什么。在新闻改革中,我们很重视扩大报道面。立体新闻由于上述特点,可以成为加强中间层次报道,扩大报道面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成为新闻改革中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克服批评报道的过大伤害

立体的多侧面的报道方式,应用到批评报道中来,是新闻写作模式改革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报纸的批评报道,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通篇都是不利于被批评者的材料和评论。不管是谁,一旦选为批评对象,都是从头批到尾,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利于被批评者的材料,或能使被批评者得到某种谅解的材料一律避开,被批评者过去的功德更是只字不提,传统的批评报道是以战斗性著称的。

这种战斗性的批评,在革命战争年代对等敌人是可以的、应该的。在夺取政权以后,其使用范围就应该大大受到限制。在社会主义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其矛盾双方都在人民之间,或者是群众与群众,或者是干部与干部,或者是干部与群众,或者是单位与单位。他们的错误,报纸也应该严肃地进行批评,目的是治病救人。我们总不能要求医生对病人要有战斗性吧?在调整社会主义的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时,报纸舆论应该做到公正、客观,无需把有一方说得十全十美,把另一方说得一无是处。当一方有八、九分错时,我们进行批评;另有一、二分正确的,我们也不妨点出来,并对那犯八、九分错的主客观原因,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只有这样的批评,才是公正的、客观的。而只有公正的、客观的批评,才是令人口服、心服的。

然而建国以后的长时期里,由于治国以阶级斗争为纲,传统的批评报道模式随着历次政治运动而得到强化。每次运动或者开展一项中心工作,或以大批判开路或找几个坏典型在报上批一通。这些坏典型,必是“头顶长疮,脚底流脓”,一无是处。历史证明,几十年来,吃这种批评报道的苦头的,坏人并不多,好人倒是不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新闻工作走上了正道,批评报道比较事实事求是。但是由于基本模式未变,仍然存在着伤害过大的问题。报纸批评本来就存在公开、传播面广,而且留存于世等特点,再加上“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批评方式,自然会对被批评者形成过大伤害。套用一句现成话,“无产阶级不能解放全人类,就不能最后解放自己”;报纸不解决对被批评者的伤害过大问题,它自己也就没有进行批评的自由。这几年批评报道是很难搞,见报前的批准难,见报后告状多,有时是打不尽的官司扯不尽的皮。除了党风、社会风气不正造成的障碍以外,传统的批评报道方式没有得到改革,造成过大伤害,从而使报纸批评阻力增大,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根据批评对象的不同性质,分出批评报道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批评形式。

一、对犯罪分子或犯罪现象的批评,毫无疑问应该有战斗性,不留情面,对其消极面,不能有一句谅解之辞,但分析仍应尽可能客观、全面。

二、对于有错误缺点的干部、群众的批评,应该是治病救人,全面看待。特别是对那些工作有成绩、于社会有贡献者,更应该是下笔有分寸,尽可能实行“适当言好”的办法,即尽可能提到他的有关的成绩的一面,不回避对其有利的材料。

只要我们有意识避免伤害过大,办法是很容易想到的。就拿当年那篇批评商业部长吃客饭的报道来说,除了可以作一些有利于这位部长的背景介绍以外,还可以巧妙地如实透露他犯错误的客观环境,比如这样写:据了解,吃客饭的现象不是个别的,有的甚至比这更严重,但人们认为商业部长应该带头加以纠正。在批评一个厂长压制工人民利时,还不妨借分析错误的原因,提到他以前在领导工会工作时很重视工人的民利(如果事实是这样的话)。

我们不妨把这种做法归结为为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是在进行过批评,打破了原有平衡的基础上,尽可能进行的新的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但它有助于事物进入新的有序状态。记者有这种平衡意识,对于搞好批评报道,是很有好处的。

三、对于一些尚存异议的事物的批评,则更应减其锋芒。比如一项计划外工程即将兴建,有一些明显的不当之处,但也有人能为它说出一些理由。但按照发展舆论监督的要求来看,这样有争议的事物更需要报道,因为舆论监督的功能之一,在于及时引起社会注意,使施政得到及时调整,以利及时避免损失。对于这样的事物,报纸可以客观地报道出来,并进行商榷性的评说;也可以用讨论式的评议,即把两种意见都摆出来分析。还可以只是从字里行间表现出不赞成的倾向,而不用很明显的批评的语言;当舆论普遍注意这个事物时,就可以在连续报道中加强自己的倾向性。这样进行批评,就不会陷入被动。

过去,我们的报纸为加强战斗性,喜欢新闻、评论一起上,评论充满着结论式的定性语言,上纲上线进行分析,火药味浓浓的。我认为这种办法还是少用一点为好。因为这样做,一旦发生错误,毫无回旋余地,对报纸威信损害甚大。特别是我们通常是记者写报道,编辑写评论,对事实了解、理解的程度不一样,分寸感也不一样,常有评论比报道更尖锐的现象。我认为,对于许多问题,最好是将批评报道先发出来,在得到一定的反馈以后,晚一两天才发评论,视舆情变化(包括来自上面和下面的),决定评论的调子是比报道高一些,还是缓和一些。如果报道中有出入,还可以在评论中补正。

总之一,事物是多层次的,批评报道也应该是多层次的。掌握多层次的批评报道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非常值得我们去钻研、去驾驭。

改变单一因果关系的报道模式

传统的平面化的报道模式,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无论现实生活多么复杂,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有多少种,出现在报道中的事物变化的原因永远只有一个。大到“某部门整顿党风,整出经济效益”,小到“某村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建成精神文明村”,都不离这种模式:因为A,所以B,即由一个因,结一个果。实际上,报道中的因只是这个部门、这个村发生变化的诸原因中的一个,并且可能不是主要原因,报道不过是选个角度来做文章罢了。这种突出和夸大促使事物变化的某一个原因而形成的单一因果关系的报道模式,在“”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那时印证式新闻盛行,办报人实际上就是要下面找例子印证和图解上面一项项政策、主张,下面写稿人也就习惯于从复杂动因中挑出一点(这一点也是似是而非),来敷衍成篇,以迎合报纸的需要。

这种跟风报道,现在比较少见了,但是只要我们不能正确处理事实与新闻的关系、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乃至新闻与政治的关系,类似的实用主义的,对口径的报道随时还会出现。

比如,不难见到,有的新闻在报道一种做法时,为强调其重要,硬是把一个很大的“果”挂在它后面,造成因小果大。有家大报曾报道一个煤矿的灯房女工,主动组织起来,为井下工人洗窑衣。这个事迹是好的,但它后面接着写:矿工们穿在身上,暖在心里,大战煤海夺高产,几个月来增产煤炭八千吨。这个“八千吨”的果,似乎都是洗窑衣洗出来的。读后使人心中泛起一种不可信的感觉,反而影响了这篇报道的效果。这种硬拼凑出来的因果关系不如割断为好。

写新闻作文篇5

2018年,本人与党办领导和同事一起按照工作部署认真履职,与其他部门同志密切配合,围绕分院中心工作,积极抓好党的建设、新闻宣传和文字材料撰写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本岗位的工作任务和领导安排的临时工作。现将2018年度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坚持把加强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关键措施。紧紧把握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积极参加分院党委和支部组织的集体学习活动,参加党员网络教育培训,使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有了一定提高,为自己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思想武器。利用周末时间参加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攻读,不断提升文化素质。

在具体工作中,认真履行的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本职工作,包括:做好干部推荐和选拔,制作推荐票、参与谈话、对干部任职情况进行公示、撰写干部推荐材料、干部聘任的公文、做好干部人事档案的审核和记载,不断完善和更新干部个人信息;分院党委、党函、党发文件的制作与收发;学校及校以外机关单位发文的接收、处理;结合分院实际情况,做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具体工作,协助各支部制定、并执行学习教育计划,完成每月分院学习教育开展情况的报告,督促各支部上报季度督察报告;协助各总支、支部做好支部换届选举、年度支部考核和党员民主评议;做好党费收缴与管理使用工作等。

最近受组织安排,承担部分宣传工作,撰写分院的新闻稿件,更新分院公众号、微博、门户网站,整理工作的汇报总结,致力于分院思想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总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领导和同志们的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主要是对政治理论和法律的学习抓得还不够紧,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度还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克服不足,争取做得更好。

写新闻作文篇6

关键词 新时期;新闻写作研究;发展趋向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8-0029-02

0引言

新闻写作作为新闻学研究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对其进行讨论时不可能与新闻学的大环境相脱离。新闻写作不仅对新闻学的发展有所依存,而且自身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交流方式,新闻写作涉及到语言学、叙述学、思维学、写作学以及新闻学等多种学科。本文对新闻写作研究进行了简介,分析了新闻写作在新时期的研究现状,同时还展望了未来新闻写作的发展趋向,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新时期新闻写作研究简介

我国社会的文化经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也逐渐的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新闻研究在我国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深度和广度, 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新闻学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1]。随着互联网以及网络新闻的迅速发展,受众对信息质量以及新闻信息量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新闻写作有了新的发展要求。在这个过程当中,新闻写作研究涉及到了新闻写作教学中技巧、方法以及观念的各个层次和方面,使我国的新闻写作研究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环境下,新时代新闻写作及其研究开始逐渐的兴盛起来。在讨论新闻学有学无学的过程中,其逐渐的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完善起来了。新闻写作在这样的环境下,转变并发展了其研究视角,最终促进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话语的形成。新闻写作的研究在随后的过程中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引进过来对自身的研究内容进行丰富,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有力的推动了新闻写作的研究。

2新闻写作研究中的不足

新闻学与新闻写作并不是等同的,这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被混淆。新闻学是对所有新闻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新闻写作的内容包括在其中,然而新闻学并没有对新闻写作的新闻技巧、写作技巧以及写作原则进行研究[2]。作为一个新闻学研究的重要落脚点,新闻写作应该具备自身独立的研究理论。新闻写作的研究在目前主要的不足就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的不明确。学者在一直以来都将研究新闻写作的重要基础看作是新闻写作的理论建设,然而成型的新闻写作理论至今仍然没有成型。一些学者在新闻无学论的影响之下无法将新闻学的独立学科地位找到,更无法将新闻写作自身独立的理论建立起来。在新闻业务当中,新闻写作必须要相对的保持封闭的研究系统,尽管新闻写作并不孤立,然而却应该具备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这些对新闻写作的深入研究十分不利,同时也对新闻写作的独立的研究地位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3新闻写作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向

虽然新闻写作的研究已经经历了比较长的过程,但是还是有很多东西需要去探索。新闻写作的重点仍然还是新闻写作研究方法的确立以及理论体系的建立。

3.1今后新闻写作研究中基础理论是重要的部分

新闻写作的理论研究是今后的新闻写作研究中的重要任务,其中理论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对存在于新闻协作研究中的理论话语进行整合,从而促进独立的新闻写作话语体系的形成,最终促进中国特色新闻写作理论的形成[3]。在对新闻写作的研究中,学者必须要静下心来,对新闻写作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探讨,对其中的长处和不足予以明确,认真的对新闻写作研究的历史进行梳理。

3.2学者们研究的开拓点仍然是分支学科的发展

新闻写作在当代的研究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其一般的学科,然后就是新闻写作的分支学科。新闻写作的分支学科包括了新闻写作的叙事学研究、新闻写作的心理学研究、新闻写作的语言学研究以及新闻写作的文体学研究。其中新闻写作的心理学研究和新闻写作的叙事学研究室所有研究当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4]。

在今后,新闻学的叙述研究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是新闻写作的受众所决定的。新闻写作研究的新天地就是用叙述学对新闻写作进行研究。研究方法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在科学研究中十分的重要,新闻写作的研究会因为新闻写作叙述学的研究而具有更多的方法,同时也使新闻写作的研究更具有准确性和精密性,从而使新闻写作的研究更加深入。

而新闻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中新闻心理学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新闻写作理论的不断完善和丰富,未来新闻写作心理学势必会不断地被充实。新闻写作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从受众角度对新闻写作的心理进行研究。然而目前为止,新闻写作的心理学研究的研究范围并没有得到明确,而且很多学者也没有充分的重视新闻写作的心理研究。新闻写作过程作为新闻传播中的重要环节,并没有与人的实际生活相脱离。由于只要有人参与进来,心理学的理论就会具有自己的一定的研究领地,在这样的情况,新闻写作也没有例外。

4结论

分析新时期新闻写作研究的现状,并对新闻写作的发展趋向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新闻学和新闻写作的研究还处于不断地探索过程当中。受众对信息量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增多,新闻写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势必会形成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学者们对新闻写作的研究,一定会推动我国新闻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吕静,王雷,司静波.走入黄昏的中国新闻学――30年中国新闻学[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111.

[2]封荔,张超凤.论新时期我国新闻写作学研究的特质与拓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3):162.

[3]马智红.论上世纪80年代我国新闻学研究中逻辑思维的缺失[J].国际新闻界,2009(5):65-67.

写新闻作文篇7

新闻与文学历来密不可分,二者起源的一致性表现在对信息的交流和使用上,而协同性则表现在新闻与文学之间对信息交流的依赖、补充和辅助。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互相渗透的,文学的体裁、写作技巧、语言风格是新闻发展的基础,新闻事业的不断进步又对文学作品的创作、篇章结构、语言结构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促进和创新作用。文学作品作为一种为新闻传播增光添彩的操作手段,正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

西方还是东方,文字的出现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从此之后人类开始了写作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文字写作的目的也越来越多样,写作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文体。近代新闻事业出现后,就形成了独立的新闻写作文体,从此新闻和文学就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但是由于隶属于同一写作母体,新闻写作和文学写作依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某些条件下还会重新组合,利用文学写作手法来书写新闻。比如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新新闻主义”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散文式新闻。

一、新闻与文学的联系

新闻的优势在于“快速反映”,文学的优势在于“耐人寻味”。新闻是易碎品,但可借助文学之力加以保存。新闻的新鲜性是会随时间的推移远去而挥发掉的,文学的艺术性则是陈年老酿,久而弥香。具备文学品味的新闻,会让读者更有回味的余地。鉴于此,许多前辈同人都在探讨如何借助文学的写作手法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趣味性,使新闻更具文化品位。

新闻与文学虽然有区别,但又有着许多共同点。首先,二者都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反映客观现实的,即便是新闻图片也要用语言文字来加以说明。尽管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都有各自的规律,但仍有许多相融相通之处。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新闻也加以运用;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常常是文学的素材。

二、文学叙事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伴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于上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新主义,强调用小说的笔调来写新闻故事,这深刻地影响着新闻报道方式,“为冲破传统新闻报道观念与写作手法,在报道方式上人为融合小说的创造想象力,及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强调写作的风格及描述的品质”。虽然新新闻学重点突出的是主观色彩,其诸多理论与方法也不能承担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功能,似乎不符合“新闻”真实、客观的要求,但新新闻主义的初衷也是为了更准确、更真实地向受众反映事实,传递信息。

我国的新闻工作者也特别重视新闻报道方式的变化与创新,穆青先生就提倡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萧乾先生曾自谦地说过:“纵观我一生,可说是介于文艺与新闻之间的两栖动物。”

今天,用文学的叙事手法写的新闻稿、小说化的新闻、散文化的新闻等多种形式已屡见不鲜。“各报的记者们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让‘实话实说’的新闻借助文学的手法去‘实话巧说’,使之更为深刻、精致、感人并富有文采,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三、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一致性

从语言学角度来衡量,文学语言与新闻语言具有同一性。两者都具有语言的一般特征,都是对客观经验世界的文字表述。作为新闻写作的主角,也有可能同时成为创作文学作品的主角,兼有新闻写作主角和文学创作主角的双重身份。

在讲到语言的运用时,对语言的要求普遍认为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从新闻的功能上看,新闻要“传递信息沟通情况”,所以“新闻语言必须要准确,概念明确,论断正确,就是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情况,报道事实,描写人物容不得半点含糊不清,说一是一,是二就说二”。同样,文学语言也必须准确。它的准确是艺术意义上的准确,就像福楼拜说的那样“我们不论要描写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能用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他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我们要苦心探索,非找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仅仅找到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要满足,更不可以因为搜索困难随便使用一个来搪塞了事”。

鲜明性也是所有文体的共同要求。新闻媒体是社会的嘹望哨,媒体应通过那些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有典型意义的和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报道,使用生动鲜明的语言去维护公众的切身利益和疏导群众的情绪。而文学语言的鲜明性,则主要表现在形象和意境的创造上。

生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切叙事性作品具有艺术魅力的基本特征。新闻语言的生动要求使用典型、准确、简洁、具体的语言。而且不断地从事件背后提供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和材料,而从挖掘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生动因素,也能反映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文学语言的生动,主要表现在细腻描写客观事物时,以合理的想象联想和夸张来抒发主观情感。

四、新闻中运用的文学手法

适当运用文学表现手法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根本途径。新闻几乎对所有的文学表现手法(虚构除外)都可采取“拿来主义”。但最应当掌握以至运用纯熟的是描写、对话、议论三种。

新闻尤其是消息,要不要有描写,至今仍有不同的认识。但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发展,突破公式化、概念化的种种束缚已成共识,描写已被广泛采用。恰当运用描写,可以把新闻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其主要作用有:能够再现环境,创造气氛,引人入胜;它可以用实景代虚言,剔去空洞无物的陈述,增添新闻的形象美:它可以托物寓意,形成含蓄的意境。

新闻(主要指消息)中的描写是从属服务于导语的整体设计的,它必须把新闻的五要素容纳进去,描写的本身必须同时是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或者是对新闻事实不可少的衬托。需要注意的是,新闻中的描写不在多,而在准;不在细,而在精。好的描写着墨不多,三五个字,几个词组,一两个短语,让读者略有所感便戛然而止。

在新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名篇佳作中,有不少正是以娴熟的对话艺术赢得了读者。看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题材,是应该予以采纳的一种方法。新闻中的对话,是交代情节、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现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时代精神,深化新闻主题的有效方法。

写新闻作文篇8

新闻写作课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是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学生所学专业课中一门重要的课程。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强,专业要求高,成为新闻专业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较为综合的能力,是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体现。随着融合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使媒体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这给高职院校的新闻写作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针对当前媒体的实际需要,对高职院校的新闻写作课进行相应的实践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新闻写作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以视频为主的信息接收方式,使学生对文字消息缺乏兴趣。当前大学生在不上课的时候,平时很多时间都住在学校宿舍。据调查,由于目前很多高校迁址到城市周边的大学城,学生购买纸媒看新闻的较少。其媒介接触主要是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其信息接受和娱乐活动主要是视频的方式。视频、音频和动漫,这些信息方式和娱乐内容,不用经由文字的中介,甚至几乎不用“过脑”。这样的信息接收和娱乐方式直接导致大学生对由文字构成的线性文本缺乏耐心和兴趣,其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使他们对由文字构成的消息和通讯等信息报道文本缺少关注和阅读。这种缺乏,使他们对新闻文本缺乏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不利于新闻写作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二)浅阅读和微阅读现象,不利于学生对新闻结构和风格的把握

由于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和普及,以往的潜心阅读正在蜕变为“浅阅读”、“微阅读”,甚至是“看而不读”,这种娱乐化的阅读,所追求的只是感官的满足和即时的快乐,而几乎没有对思维能力的提升,也不会有对文本的赏析和读写能力的提高。

(三)新媒体和新时尚使新闻写作课程被忽视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相应的新闻专业的教学也在不断的更新,很多新的专业课程进入到高校新闻院系的课堂。然而课程的多元化革新,很容易导致学生喜新厌旧,一味追求新媒体课程的新奇趣味,忽视了新闻专业的传统课程以及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新闻专业的教学中,学生对非线性编辑、多媒体制作和微电影制作等课程非常欢迎,而对需要做大量实践训练的写作类课程却不感兴趣,很多学生将此类必修课视为负担,对于相关的专业选修课更是不愿问津。

二、当下高职院校新闻写作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均过于单一,而且很多新闻写作方面的教材理论繁多,大多数是一些条条框框的理论罗列,拘泥于大量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望而生畏,归纳也较为死板。

(二)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学生本身的写作功底不太好。特别受到应试教育的一些影响,很多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不多,很多都会限于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这对于媒体对人才的要求: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较为犀利的问题洞察能力而言,有很大的差距。如何通过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胜任记者工作,也成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媒体实践机会有限,在与本科生的竞争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实践机会相对较少。而新闻专业的实践性又非常强,课堂上的训练也只有通过对接真实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这就要求我们要为学生开拓更多的实践领域。

三、根据实践需要,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应做好以下一些改革

(一)编写适用教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很多都开设了新闻专业,但很少见到针对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写作课的教材。课堂外的专业实践固然重要,但是系统的、必要的课堂练习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前就对新闻写作心中有数,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系统编写一套高职院校新闻写作教材。具体来说,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写作教材的重点内容应落在消息写作上,这样可以区别于一般新闻写作教材平分力量在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评论等各类题材上的做法。写好消息是写好新闻的基础,高职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运用较多的还是消息。所以教学中应该把有限的课堂时间主要分配在消息写作训练中,将消息各个组成部分进一步细分,逐一全面介绍,并配以相关练习。随后的教学重点依次为通讯、特写、专访、评论。

(二)提供实践平台

就业竞争使各个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新闻专业从开始就一直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例如清华大学推出的“大蓬车课堂”,主讲教师李希光教授带着15名大一新生在拉萨,进行了为期6天的新闻采访与实践。实践归来,这些同学下笔立刻就丰盈起来。如果高职院校都能给新闻专业的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固然好,但是据了解,目前很多院校出于各方面的原因都还无法做到这点。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开拓适合的实践平台。

(三)加强教师实践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现在不仅不能一本教案用到底,更不能一套知识教到底。教师必须要树立终生学习,不断实践的观念。不仅要积极参与校园内媒体的采编工作,更要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新闻媒体去实践锻炼。教师实践不仅可以给课堂注入新鲜的实践知识,有时还能为学生实习提供更多的机会。除了专职教师参与实践外,还可以聘请记者任教,或者举办系列讲座,邀请一个或多个在职记者来与学生交流经验。

(四)从封闭式写作转化为开放式写作

所谓封闭式写作, 是指由教师限定题目, 学生在课堂上作文,这种作文往往显得陈旧老套, 缺少活力, 不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所谓开放式写作, 就是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和专业学习, 根据教学计划, 规定写作范围, 提出写作要求, 给予较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练习细致、准确地观察, 自己亲自采访, 调查有关情况。让学生面对直接和间接的材料, 练习分析、综合、取舍、剪裁、布局谋篇, 然后再根据需要选择体裁, 严密结构、准确表达。 让学生把文章写成后, 认真、反复的修改。此种写作有利于形成相对完整的符合写作客观规律的教学过程, 也必然有利于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

总之,新闻写作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到社会生活当中去, 有所发现、有所观察、有所思考、有所探求, 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并在密切结合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关于新闻写作的各种概念和有关知识, 进而掌握写作的技巧, 最后落实于表达并有所创新。我们在新闻写作教学实践中, 要不断努力探索研讨新闻写作理论, 并以改革的精神, 使新闻写作课教学真正纳入符合写作规律的科学轨道, 以达到提高学生新闻写作水平的目的,从而适应全媒体时代媒介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为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熊志华《高等职业院校新闻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浅论》 《老区建设》2010年第12期

[2]袁辉 《新闻写作课教学改革现状与措施》 《考试周刊》 2011年第45期

上一篇:企业网络策划范文 下一篇:公主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