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朱自清课文解析范文

时间:2023-12-08 04:10:17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篇1

关键词:体育学校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66-01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初中的语文教学不再只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而是在不断的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上,进一步的创新教育模式,以此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而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而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中采用一定的情境教学可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1 渗入生活,创设想象情境

初中的语文教学内容大多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就应不断的创设想象情境的教学模式,进而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以此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此外,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老师还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来有效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进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初中的语文教学较小学不同,不再是简单的认字和读音,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进而让学生能够领会到平淡文字下的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仅仅对课文子句的分析就难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因此,老师就应及时跳出课堂,进而不断地加强课本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此来有效的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而不断的促进学生能够快速的领悟文章的写作含义。

例如,在学朱自清的《春》这一节课时,老师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而让学生能够对文章有一定的理解与体会,进而老师可挑出文章中较为经典的段落,然后让学生进行细读,进而老师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来描述自己心中春的模样,然后与作者笔下“春”的模样相比较,通过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作者笔下“春”的魅力。此外,老师还可让学生讲述生活中春天的情境,然后与作者笔下春天的情境相对比,进而不断的促进学生能够及时的抓住课文的主体以及有效的理解课文的切入点。

2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已成为了当前初中教学的主流。因此,在初中的Z文教学课堂中,老师就应紧跟这一潮流,不断的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中,进而有效的创设教学情境,以此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可利用多媒体将课本中的内容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进而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有效的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此外,运用多媒体教学,还能有效的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而可通过采用音乐、图片、动画等形式来不断地强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知,进而不断的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一定的外部刺激,以此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不断的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老师就应不断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而不断的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进而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春》这一节课时,老师就可运用一定的多媒体技术,运用一定的图片、动画以及声音等形式来将朱自清笔下春的场景,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进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外,老师还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播放《春》这节课的读音,此外再配上相应的音乐和文字,此外图片可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进行自动切换,进而为学生营造一种较为真实的春的场景,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效地领略到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以此来有效的揭示出作者文章的写作目的。

3 培养兴趣,创设写作情境

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还应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有效的运用在文章的写作中。因此,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中,老师就应不断地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进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此外,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老师就应积极地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写作情境,进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写作主动性。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安排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而直接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对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事物的认知,以此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此外,老师还应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应养成热爱观察的习惯,进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以此来有效的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春》的这一节课时,老师可先让学生对朱自清笔下的春进行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进而让学生走进生活,注意观察现实生活中春的场景,并完成相应的对春描述的作文,以此来与作者笔下的春进行比较,从而及时地发现自己文章所存在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以此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此外,老师还可让学生对自己心中想象的春天的场景进行描述,进而与生活中的春以及作者笔下的春进行对比,从而有效地领悟到作者文章的写作含义。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篇2

同学们,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古人描写春的诗句很多,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等。的确,春天是美丽的,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春》,看他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眼睛,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的。

二、初步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

请一位同学介绍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曾给予他高度的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请同学们跟着录音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同时思考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1)全文围绕“春”字,写了三部分内容。请用一个“动词+春”的形式概括。(盼春、绘春、赞春)

(2)春天尚未来临,人们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人们则尽情描绘了图、图、图、图、图。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3)同学们通过朗读,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一份独特情感呢?(喜爱赞美)

三、精读赏析

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欣赏美的景物时,我们也要学会发现美,学会用美的语言来表达美。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赏析环节,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1.师生合作共同学习“春草图”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春草图”。

(2)以“春草图,美在(特征)”的句式叙述,并作简要赏析。

赏析:

①“偷偷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生长;“钻”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②“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运用叠词分别写出了小草的质地、颜色和姿态,突出了小草的“新”,充满活力。

③“园子里,田野里,瞧去”,由近及远;“一大片一大片”“满”写春草的长势,表现春草的勃勃生机。

(3)师生小结:

①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特点,抒发感情。

②运用准确的词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叠词、动词)

③.写景要注意顺序、层次。

④写景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仿照评析

(1)明确分工: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春花图”和“春风图”。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相应的课文,还是运用与春草图相同的句式,找出描写对象的特点,批注理由。如遇到你认为值得商洽的语言,先陈述你的想法,再请教同一小组的同学。

(注:“春花图,美在春花竞放”“春风图,美在和煦、芳香和悦耳”)

(2)学生小组合作,评析春景图。

(3)师生合作具体评点作者是怎样淋漓尽致地展现春光之美的。

①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特点,抒发感情。

②运用准确的词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叠词、动词)

③写景要注意顺序、层次。

④写景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⑤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

四、感悟主旨

在分析《社戏》的写景语句时我们学到了一句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它的意思是:观察事物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充满热爱,才能有感而发。其实,阅读文本与阅读自然有相通之处。只有当你全身心地置身于作者笔下的世界,课文在你的视线里才会变成有生命的东西,你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当同学们与“春”融为一体时,你能感受到作者在“春”的韵律中融入了自己对生活怎样的一种态度吗?请你紧扣文本作精彩解释,并谈谈这种态度对你的影响。

五、课堂反思

1.这堂课上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写景方法,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从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你还存在哪些问题?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篇3

一、培养迁移能力的前提是培养概括能力

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掩盖在纷繁复杂的外表下。文章是用语言文字来反映社会生活并揭示生活实质的,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要通过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概括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春》一文,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是一曲“春的赞歌”,这一主题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风景表现出来。如果仅凭语言文字逐一讲解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并未能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几处风景制成图画,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图画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学生在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人的活动”,因而缺少了“春”那份鲜活的神韵。朱自清不但在每幅画面中都有人的活动,还给了人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平实的现实情境推进到了作品前面营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阅读记叙文,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品质,提炼出文章主旨;阅读杂文,根据作者的感情倾向,领会作者的见解和作品的结构特点、语言风格,进而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阅读说明文,通过对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介绍,概括其特征,进而理解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等等。

二、培养迁移能力的关键是培养联想力

在阅读教学中,读课文是学生理解与接受作品内容的第一步,所以不论是课上课下、默读朗读,都要求准确地阅读作品的内容。准确的阅读,能引导学生正确地展开联想。如文言文阅读,断句很重要,“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橘逾淮为枳》)两句,如果把“地方”“其实”连在一起读就不能正确翻译全句,也就不能准确联想,当然也就不能把“地方”“其实”嵌入到“古今同形异义词”的知识网络中。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久而久之他们就能进入高层次的阅读,即凭语感自动地、直接地了解课文,快速准确地产生联想。

另外,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这时教师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及时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学习说明文《晋祠》时,教师可做这样的提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学生如果还不能产生联想就进一步提醒:“是写具体的景点还是写事物的原理?”明确了这是介绍晋祠这一景点,再进一步引导:“写具体的景点一般以什么为顺序?”学生立刻会联想到旧有知识中对说明顺序的理解——“介绍具体的景点一般以空间为顺序”,那么他们对“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的顺序就明确了。至于《晋祠》的语言特点,通过分析,学生很快就发现,《晋祠》的语言特别优美,不同于一般的平实说明文,学生自己会想到说明文的语言有两种:一是平实的,一是生动的。

三、培养迁移能力的最终是培养分析类化能力

迁移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这一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语文教学中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进而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同化就是已有经验应用到同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作用,从而把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类迁移中,有了高度概括的知识、经验,再有准确的联想,教师因势利导,新问题会迎刃而解。例如,学习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时,学生一般对用美好之景衬托欣喜之情、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比较容易理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当时作者在杭州任刺史做了一些足以的政绩,在政事之余常到西湖一带游赏,面对早春的西湖,作者的欣喜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西湖勃勃生机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四年,友人去世、四川内乱,社会一片黑暗。杜甫沿江东下,到达夔州。为排遣郁闷,杜甫抱病登高,吟得此诗。作者写出了夔州满目苍凉的恢廓秋景,衬托出作者的羁旅之愁、孤独之感。这种愁苦像落叶、流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为下文作者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流落他乡的伤感作了铺垫。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品味;语言品味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66-01

语文文本体裁丰富多样。有小说、戏剧、现代诗、古代诗词等等。可是不管教师讲授什么体裁的文本,都离不开语言品味这关键的一环。语言品味是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

当前有许多教师在讲解文本时,多注重叙情节,文章主题思想,各种艺术手法等,就是常常忽略语言品味这一环节。即使一部分教师注意到语言品味这一环节,也常常把语言品味套路化,公式化。例如:某教师在讲解朱自清《春》时,品味写春风的一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品味该句,“抚摸”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更生动,更具体。许多老师在品味语言时都陷入这样一个套路。某个词因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更生动,更形象。某个句子,用了某种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感情。于是学生们一遇到语言品味,头脑里惯性思维想到的只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而不是仔细品味,慢慢咀嚼,感悟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许多教师在教学生语言品味时,常常套路化,公式化,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语言品味操作性不强,评价标准也不具体,但是也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品味语言的教学方法。

一、联系语境品味语言

李镇西说:“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上下文,中心意思,对语言的深层

含义,感彩等,进行辨析,品味。”比如阅读《荷塘月色》一文,只是看到文章情景交融的一面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要了解作品的创作年代以及作者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体会文中所散发出来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例如品味李商隐《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要联系作者当时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处境来感知就能把这句词的凄惨,忧伤品味出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成为品味语言一大原则,事实上,离开语境来品味语言,很容易望文生义。语言品味要置于语境中才能不失真,不偏义。

二、结合朗读品语言

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以朗读为突破点,让学生充分朗读文章,才能让他们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领会到语言的无穷魅力。可以让学生或音频先读,先初步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再让学生自由读或者挑读,让学生品味文章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当然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也需要教师的恰当指导和点拨。

例如:词《沁园春·雪》学生应该带着一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的自信和豪迈。语调也应该比较激情。而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种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和慢悠悠,闲适的心情。读的时候语调要低沉,语速要缓慢些。学生在朗读文本时要注意朗读的语调,音色,情感。从而逐渐进入文本,达到和文本作者对话,甚至和文本融为一体。

三、推敲字词品语言

推敲就是关注文本中某一个特别亮眼的词。语言大师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朱先生所说的就是“咬”和“嚼”,就是古人那种仔细“推敲”的精神。推敲的方法从古就有,古代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贾岛“僧敲月下门”。两句中对“绿”“敲”二字的推敲已经成为佳话。推敲简而言之就是抓住文本中一些特别的字词来品味,感悟作者情感。

例如:莫怀戚《散步》“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用这个字就把母亲身体那种虚弱很好的体现出来。鲁迅《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是个很生动的细节描写,既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个规矩人,也活画了孔乙己拮据穷酸的本相。

四、比较替换品语言

比较是语文教学中语言品味比较常用的方法。韩雪屏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已经将语文课堂上的各种比较法很精辟地概括为:增、删、移、换这四个字。增就是通过对文本留白的部分增补,删就是删除文中字词来和原文比较,移就是改变句子的顺序或者调动句中某个字或者词的位置。换就是把文本的字词替换和原文比较。确实,语言的比较都可以在这四种方式下得以实现。学生通过这样比较替换的方法来品味语言,可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辨析度和灵敏度,能更好的品味句子含义和文章内涵。

例如:朱自清《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该句时,可以采用换词的方法。把“钻”改成“冒”或者“长”,让学生来体会原文钻字的生动性。“钻”字把春草那种刚刚萌芽,充满活力又似乎略带害羞的那种动态表现出来。

语文教学中语言品味的方法还有许多,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步骤有策略的运用好语言品味的方法。带领学生们感受语言的美,语言的妙,语言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岑苏红.比较法在语言品味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参考,2012.7.

[2] 刘 帅.令人担忧的阅读公式化[J].语文教学通讯,2007.2.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篇5

2.展望化学之未来:挑战和机遇大学化学 唐有祺,TangYouqi

3.第6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4.生物体系活性氧及反应中间体研究进展蔡汝秀,张珂,王俊,刘志宏

5.含碳燃料燃烧热值变化规律贺占博,HeZhanbo

6.在基础化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宗汉兴,ZongHanxing

7.因子分析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朱仲良,梅雨,张军延,李通化

8.农业院校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探讨刘连伟,付蕾,LiuLianwei,FuLei

9.固体表面结构和常用表面分析技术朱月香,段连运,钱民协,ZhuYuexiang,DuanLianyun,QianMinxie

10.新负载型试剂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姜文凤,袁履冰,JiangWenfeng,YuanLubing

11.环糊精在电化学中的应用项生昌,XiangShengchang

12.CAI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应用赵瑞,魏永锋,雷根虎,郎惠云

13.v测定燃烧热实验条件的改进钟爱国,ZhongAiguo

14.微型琼脂糖凝胶电泳槽的简易制作刘宝全,匡春香,李光浩,范圣第

15.滴体积测表面张力实验中滴管口径的逼近求法熊艰,XiongJian

16.电位缓冲在电化学分析计算中的应用王喜贵,吴红英,赵慧,WangXigui,WuHongying,ZhaoHui

17.氮与碳在二烯酮-苯酚重排中迁移倾向的比较傅良骅,夏玉明,崔顺植,朱彩凤

18.关于反应级数的确定方法陈纪岳,ChenJiyue

19.π电子自洽场分子轨道理论及其应用冯玉玲,FengYuling

20.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化学家之一——贝克兰吴祺,WuQi

21.介绍一本《有机化学实验》新教材葛树丰,GeShufeng

22.美国LEEMANLabs公司推出第四代ICP产品顾燕恬,GuYantian

23.第16届国际化学教育大会在布达佩斯召开朱文祥

1.纳米化学刘忠范,朱涛,张锦,LiuZhongfan,ZhuTao,ZhangJin

2.中级化学实验课的设立与建设张寒琦,邹明珠,吴通好,ZhangHanqi,ZouMingzhu,WuTonghao

3.浅谈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专题渗透武雪芬,白雁,房方,WuXuefen,BaiYan,FangFang

4.以培养主动性为重点谈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马铭,赵瑞兰,谢青季,方正法,彭建辉

5.化工基础实验课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赵小军,陈煦,尹长春,ZhaoXiaojun,ChenXu,YinChangchun

6.3DStudioMAX在有机化学课中的应用李佳,Lijia

7.比较两种分析化学实验方法的实验王桂芬,朴元哲,毕淑云,王大力

8.新型固体超强碱的制备及性质测定--介绍一个综合化学新实验王英,黄文裕,黄庆,WangYing,HuangWenyu,HuangQing

9.亲核取代反应与离子对理论徐端祥,XuDuanxiang

10.关于EPM法推测反应机理的补充吕守茂,赵胜芳,LuShoumao,ZhaoShengfang

11.链段的讨论安立华,陈一民,AnLihua,ChenYimin

12.导致乙烷的交叉型构象是超共轭作用而不是空间阻碍周公度,ZhouGongdu

13.共轭多烯Hückel行列式的降阶公式许锦泉,XuJinquan

14.一种新的轨道电负性标度李国英,LiGuoying

1.锕系后元素的化学性质赵宇亮,刘元方

2.元素化学的快速高效教学法大学化学 申泮文,车云霞

3.发挥现代教学媒体优势,追求教学的最优化——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体会郭祥群

4.关于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思考于俊生,郑修文,张剑荣,方惠群,史坚

5.化学信息学网络考试系统的构建罗海彬,刘明宏,邱志金,陈明旦

6.突出师范教育特点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王春华,曲荣君,刘春萍,纪春暖

7.理科化学类专业化工基础实验内容改革探讨马玉龙,祝志峰,周新花,张玉清

8.漫谈绿色化学王恩举

9.逆相转移催化刘宏文

10.无机化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阎雁,史苏华,徐家宁,宋天佑

11.一个实用的化学软件——ISIS/Draw2.3叶非,张珉

12.BZ震荡反应自动测控系统徐维清,高卫,孙尔康,潘红兵,刘先昆,徐健健

13.流动注射分析的两个小实验尤宏,李宣东,姚杰,孙丽欣

14.乙炔银试验的研究和改进秦丙昌,荣亚丽,张俊峰

15.关于Na2CO3标定HCl浓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郄文娟,冯俊贤,李素娟,黄鸿雁

16.稳定的五配位碳原子荣国斌,吴晓锋

17.对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4版)的粗浅看法李树伟,王照丽

18.EPM法在杂环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文丽荣,曹玮,李国强

19.多釜串联反应器的进料方式对平行反应的影响陈丽萍,段毅文

20.国外大一化学教材的变革朱裕贞

21.介绍修订后的《立体化学》——推荐一本好教材朱新邨

22.《现代化学基础》——一部新型的改革教材姬鸿斌,陈青

1.张青莲先生对《大学化学》的关心和支持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大学化学》编辑部

2.我国高校化学专业大一化学教材的变迁与《无机化学丛书》的编撰出版——庆贺张青莲院士95华诞申泮文

3.张青莲先生的原子量新值测定赵匡华,倪葆龄

4.《化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出版

5.新世纪有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考吴毓林

6.关于吉布斯-杜亥姆方程的推导杨永华,吴凤清

7.理科化学专业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改革的设想与实践黄驰,周新花,席关云

8.中心教学法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龙文清,雷良萍,施踏青,刘利民

9.大学化学 火山喷射是极地臭氧的噩耗

10.应用化学专业考试及考核体系的改革与探索王宏,聂进,艾一梅,马利芬

11.《斯德哥尔摩公约》禁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任仁

12.基于Internet的化学学习模式与化学网络资源的利用黄(王乐),王涛涛

13.无溶剂催化氧化法制备苯甲酸张明杰,施秀芳

14.溶液表面张力测定实验的改进庄志萍,孙鹏琦,马天慧,赵伟

15.可逆电极分类刍议张树永,牛林,努丽燕娜

16.乙醇与浓碱水的分层现象柳敬元,林崇熙HtTp://

17.美国《化学文摘》普通主题索引和化学物质索引中逗号的功能金栋

18.浅谈Wittig-Horner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李德江,孙碧海,李斌

19.推荐一本好书——《无机材料化学》眭蔚,宋文艳

1.化学遗传学和多样性合成赵鹏,张礼和,ZhaoPeng,ZhangLihe

2.生化探针技术赵美萍,张新祥,常文保,ZhaoMeiping,ZhangXinxiang,ChangWenbao

3.如何在大学化学大班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张桂玲,王晓青,李蕾,胡军,唐颐

4.动态与信息

5.医学有机化学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李桂玲,LIGuiling

6.关于21世纪医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认识与实践魏俊杰,刘晓冬,WeiJunjie,LiuXiaodong

7.《医科大学化学》中的物理化学部分编写体会王一凡,刘常青,向阳,何跃武,黄坚

8.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模式初探岳凡,徐世美,封顺,王吉德

9.放射性核素及其应用王文珍,程鹏,WangWenzhen,ChengPeng

10.分析化学课程网络考试系统的构建邹小勇,阮文江,马志玲,黄滨,李攻科

11.活性炭在醋酸水溶液中对醋酸的吸附实验条件探索夏春兰,王聪玲,楼台芳,XiaChunlan,WangCongling,LOUTaifang

12.连续滴定法测定Pb3O4的组成张馨,龙云飞,李大塘,ZhangXin,LongYunfei,LiDatang

13.氢离子浓度影响配位平衡的定量处理方法张天蓝,何猛雄,ZhangTianlan,HeMengxiong

14.CO2稳定性与π键结构关系的探讨汤德祥,TANGDexiang

15.广义氧化还原滴定龚兆胜,赵正平,GongZhaosheng,ZhaoZhengping

16.JoeBreen博士与绿色化学大学化学 蔡卫权,CAIWeiquan

17.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引进的GeneralChemistry:PrinciplesandModernApplications卞江,BIANJiang

1.主编寄语段连运,DuanLianyun

2.变构受体分子的设计及其在分子动态识别中的应用杨睿,刘文侠,江云宝,YangRui,LiuWenxia,JiangYunbao

3.泛素调节的蛋白降解——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项征,魏平,杨震,XiangZheng,WeiPing,YangZhen

4.大理科模式中基础化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葛欣,许望,卢德馨,GeXin,XuWang,LuDexin

5.考试与考核模式的设计及思考林树坤,陈建中,LinShukun,ChenJianzhong

6.提高学生实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姜运田,张振伟,林璜,孙国新

7.基础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张敏,袁先友,ZhangMin,YuanXianyou

8.建设综合与创新化学实验新体系的认识与实践毛宗万,吴京洪,乔正平,钟增培,童叶翔,张仁俊,黄乐览,陈小明

9.化学实验课教学规律探析田曙坚,廖一平,焦书明,TianShujian,LiaoYiping,JiaoShuming

10.以液晶高分子为结构导向设计与合成新型分子筛张磊,钱岭,刘欣梅,宋春敏,刘树文,阎子峰

11.计算软件和程序在环境分析化学教学科研中的应用杨小弟,崔世海,毕树平,YangXiaodi,CuiShihai,BiShuping

12.环己烷-乙醇体系活度系数的测定王聪玲,楼台芳,刘馨,马海瑛

13.关于亚甲基蓝在活性炭表面吸附投影面积σA的探讨华南平,倪春华,HuaNanping,NiChunhua

14.旋光法测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实验的改进屈景年,莫运春,刘梦琴,曾荣英

15.等电子分子周期系伍伟夫,WuWeifu

16.低水平铅暴露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李晓婷,LiXiaoting

17.化学动力学的发展与百年诺贝尔化学奖姚兰英,彭蜀晋,YaoLanying,PengShujin

1.气候变化中的化学问题邵敏,赵美萍,ShaoMin,ZhaoMeiping

2.高等化学教学资源库单机版系统的研制与开发车云霞,李姝,叶世海,程鹏

3.部分高校化学课程双语教学情况调查分析与思考李艳梅,许丽,LiYanmei,XuLi

4.大学化学 化工基础课与绿色化学教育——讲授化工基础课程的体会李运清,娄向东,姜聚慧,赵晓华

5.动态与信息

6.大一化学实验的改革与实践崔斌,赵建社,张逢星,史启祯

7.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与实验改革王琦,张思锐,WanqQi,ZhangSirui

8.医学院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李炎武,谭卫兵,邝雪英,张伟

9."合作学习基础上写论文"的教学改革实践陈媛梅,ChenYuanmei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篇6

关键词:开放课堂;有效构建;初中语文

一、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开放式课堂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构建开放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教师在对朱自清的《春》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构建开放式的课堂。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亲眼所见的春天的美丽景色进行表述和描绘,之后用问题引出主题“我们看到的春天这么美丽,那么朱自清笔下的春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欣赏一下吧?”这样设问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情境教学构建开放式课堂

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农村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实际的情境可以进行充分运用,进而构建开放式课堂。如,教师在对《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进行授课的时候,因为在农村有丰富的树林以及草地资源,同时鸟和一些其他的动物也是非常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可以根据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等内容进行情境教学,讲授课程的同时让学生走向自然,感受自然,根据情境进行授课,有效地构建开放式课堂。

三、通过加强师生交流构建开放式课堂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情谊,让学生感到课堂并没有想象中的枯燥,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针对问题进行一定的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开放式课堂的构建。如,教师在对《桃花源记》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根据“是否有桃花源?”这个问题进行交流,首先进行自己观点的阐述,之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在文中寻找隐藏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方法既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同时又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对农村初中语文进行开放式课堂创建的过程中,要全面地利用地域优势,并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让教师的授课效率得到提升,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2012-01.

[2]吴云.浅谈如何构建新型的初中语文课堂[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20).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篇7

一、学生“朗读”,彰显作品的语言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春》一文中“春风图”的描写,写出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朗读时对学生在停顿、速度、节奏、语调上加以指导,让读者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仿佛感觉到春天的柔和,闻到春风的芳香,看到一幅美丽的“春风图”。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更能表现作品的美。如鲁彦《听潮》,通过对大海潮落、潮起、潮涨三个阶段不同潮声的朗读,体现作者对大海的溺爱的感情,体现大海的雄壮美和伟大的力量;又如冰心的《纸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设身处地与作品的脉搏一起跳动,与作者的感情进行沟通,从而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二、师生“析文”,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如《爱莲说》一文,可指导学生抓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句子进行赏析,启引学生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志行仪态等方面去感知形象,使学生意会到莲高洁可爱的品格,由此对莲所象征的有坚贞气节的君子产生敬仰。又如《春》一文中“春花图”的描写,抓住“不让”、“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等词语的描写,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像那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等词展开联想,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硕果累累,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感很强的春天图充分展现出来。对事物的形象进行分析,在审美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趣、情趣、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感受。

三、 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还原作品情境美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的形象具有间接性,给欣赏者带来诸多不便,而电教媒体的运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快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上三点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三种方法,只要教师能恰当运用就能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又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感悟能力,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传授丰富的文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要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指导学生体验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自然美、精神美,用发自灵魂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目的。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美;既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共性、健康的心灵,又可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总之,没有审美和艺术的人生就不是完整的人生;没有审美教育的学校教育则不是健全的教育;不具备审美素养的教师也不是完全合格的教师;缺乏审美教育的语文课就不是成功的语文课。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篇8

教育反思应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从我们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来看,有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即时反思与延迟反思等几种不同的类型。下面笔者主要就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所谓专题反思,是有着明确的问题取向,常常围绕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这种反思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分析也较为深入。在语文教学中,可作为反思对象的专题有很多,比如从教学构成因素的角度来看,可以是教育任务的完成程度,或是教学内容确定的适宜程度,或是教学策略选择的恰当程度等。从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来看,可以是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程度,或是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支配时间的程度,或是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程度等。所以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凡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可以成为专题反思。

下面是笔者就课堂上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进行的专题反思:

随着现代化教学媒介的丰富,我们几乎堂堂语文课都要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慢慢地发现语文课堂的色彩变绚丽了,容量变大了,可语文教学的效果似乎并未随之得到相应提高,这是为什么呢?笔者反复思索着,并认真观看了于漪、钱梦龙等著名教育专家的教学课件,发现了问题所在。譬如同样是教朱自清的《春》,笔者的课堂是以课件为主,向学生展现了朱自清笔下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样固然生动形象,但却忽略了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想象的过程,也就剥夺了学生体验、创造的机会,把阅读美文减缩成了读图。而于漪老师在上《春》时,主要靠的是她那循循善诱亲切的讲解,寓情于景、声情并茂,通过对千变万化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来与学生产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充分发挥了我国语言文字特有的感染力、说服力。这样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更让他们学有所获。

整体反思常常不把反思的对象集中在教育教学的某一个具体问题上,而是总体把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行为,就其中突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一堂课为例,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1.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达到了,那标志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标志又是什么?

2.这堂课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3.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在课上是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的?处理的方法是否得当?

4.这堂课上发生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事件?这些事件对教育教学有何影响?以后还需要关注什么?

这些反思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虽然缺乏专题反思的针对性,但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有较为完整的认识,有利于改进日后的教学行为。

记得几年前笔者上《三峡》一课,在课前做了精心准备,其中有一个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是笔者最满意的,也期盼它能成为课堂的亮点:我们国家在三峡地区建设了一个什么工程?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课堂上,这四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占了整节课的三分之二。整节课上的热热闹闹,笔者颇为自得。但课后有学生问我:老师,当年郦道元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笔者愣住了,课都结束了学生竟然连本文的主题都不清楚,怎么会这样呢?冷静下来对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和内容进行反复思考,恍然大悟,原来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品读文章语言,感受三峡雄壮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并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而笔者却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那四个问题的讨论上,这样的课看起来似乎有深度、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远离了教学目标和文本,喧宾夺主,把一节优美的散文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

上一篇:空城计课件范文 下一篇: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