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日记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27 10:56:56

蚕宝宝日记作文

蚕宝宝日记作文篇1

4月3日

星期6

天气:阴今天爸爸帮我从街上买了几十只蚕,说要我写观察日记。我拿来装蚕宝宝的盒子,我怕他们拉屎,所以特意在里面放了些纸,这样既卫生有可以随时保持盒子的清洁了,真是一物两用。盒子里的蚕宝宝用他那饥不择食的嘴,不停的吃着美味的桑叶,好像永远吃不饱似的。蚕的身体有10节,每节都有4条腿。小小的眼睛露出渴望成为飞蛾的眼神。爸爸对我说:“看样子,下个星期3就咬脱皮了。

4月7日

星期3

蚕宝宝日记作文篇2

“社会即学校”理念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创设立体多元的教育环境,使教育与生活相结合,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培养情感,完善人格,这是我们组织开展“蚕宝宝与蚕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事实上,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园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首先,幼儿园中养育的蚕宝宝就是家长带来的。蚕宝宝养起来了,可在城市,蚕宝宝的主要食物――桑叶成了大问题。马上有家长从单位采来桑叶,还有些家长特意带着孩子开车去农村采,给幼儿园送来了“及时雨”。蚕宝宝快上山,家长拿来了稻草,用纸板把鞋盒隔成了一间间小房间,带到幼儿园,供蚕宝宝上山用。籍由养蚕宝宝这个活动,教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进行,并从幼儿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一起完成给蚕宝宝采食物、帮蚕宝宝布置新家、为蚕宝宝拍照、替蚕宝宝记日记等实践活动;共同认识了蚕宝宝的生命过程,共同欣赏了蚕宝宝的生命之美,共同体会了养蚕中的收获与失落,欢喜与忧伤;培养了孩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的良好品行,构建起了理解、协作、互助、共赢的良好人际关系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在“教学做合一”中成长

在幼儿园“步入蚕宝宝的世界,领略蚕桑文化的魅力”的活动中,小朋友们在做中学,在做中乐,活动本身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进行中,孩子们亲历养蚕过程,与蚕宝宝朝夕相处,跟随家长一起为蚕宝宝采桑叶,为蚕宝宝清理粪便,观察蚕宝宝的各种生活习性,眠一次蜕一次皮,肤色由黄变白,吐丝结茧,变化成蚕蛹,直到最后羽化成蛾,产下新的蚕卵的整个生命过程。通过多种感官地参与活动,倾听蚕宝宝吃桑叶的沙沙声,摸摸蚕宝宝凉凉的皮肤,闻闻蚕沙的味道,进而模仿蚕宝宝的爬行,表演蚕宝宝的成长经历,用蚕茧进行艺术创作,亲手实验当个印染工人等。在这些活动中,幼儿的各种情感得到培养和深化,活动中许多问题需要幼儿自己解决,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幼儿自己克服,活动过程本身成为了一个不断磨炼意志、形成优良个性的动态生成过程。

“生活即教育”实施过程

在“蚕宝宝与蚕桑文化”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园注重把教学活动生活化。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幼儿园让有条件的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去采桑叶,其他小朋友则在幼儿园学习分辨嫩叶和老叶,了解根据桑叶的成熟程度,喂养不同时期的蚕宝宝;采摘、品尝桑果,用桑果进行染纸游戏,了解古代颜料的由来。请教养蚕人,了解养蚕知识和蚕桑文化故事;寻找生活中的蚕丝制品,了解蚕丝的经济价值。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了绘画、泥塑、社会调查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幼儿有机会走出教室,融入生活,亲近自然,步入社会,获得了关于蚕宝宝的丰富知识。

例如,蚕沙,也就是蚕宝宝的大便,刚开始,有的小朋友一看见就说臭、脏,不愿意给蚕宝宝清理。于是我们就发动家长带孩子一起上网找资料,通过学习,使幼儿了解了,原来蚕的一身都是宝,蚕沙是一种中药,我们这儿还把蚕沙晒干了做枕芯,能清凉明目呢,有一位家长还带来了蚕沙枕头给小朋友直观感受。作为丝绸之乡,蚕丝制品种类繁多,有真丝围巾、各种款式的丝绸衣服、帽子等,最具吴江特色的蚕丝被,家家户户都有。那蚕丝被是如何制作的呢?幼儿园请来了有经验的家长和幼儿一起做实验,从蚕茧中抽出丝,由幼儿来绕丝;示范烧茧、剥茧,了解丝棉斗的制作;参观丝棉加工坊,观看如何把棉斗拉成被子,并尝试学拉棉斗,当幼儿感受到十几个小朋友也拉不好一个棉斗,而阿姨只要两个人,就把一个个书包大小的棉斗又快又好地拉成了被子大小,对阿姨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通过为幼儿的自主探究与动手实践开辟巨大的空间,使他们丰富了生活,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彰显了个性,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社会情感得到丰富。

结束语

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幼儿园不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而且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在了幼小的心灵中,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蚕宝宝日记作文篇3

【关键词】观察类作文 指导 有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列为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之一。与2001版的实验稿相比,它明确提及了“观察”二字,进一步强调了观察之于写作的重要性。的确,留心观察周围世界,是获取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觅得写作灵感的必由途径。正如鲁迅先生在《给董永舒》结尾处所写“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都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缺乏的往往不是“创作的源泉”——生活,而是善于观察、及时发现“源泉”的那双慧眼。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特别新鲜有趣的东西本来在那里,我们不容易‘见’着,因为我们的习惯蒙蔽住了我们的眼睛。”习作中,学生所选择的“观察”对象,大多是生活中极常见的事物。不少学生误将“日常所见”等同于“细致观察”,自以为“经常见到”便等于“了如指掌”,无需“额外”花费时间去刻意观察。忙碌的学习已将儿童的大部分时间禁锢于书桌之前校园之内,他们所谓的观察,也往往只是匆匆一瞥,由于缺乏观察的敏感,他们往往只能察觉“轮廓”,而无法发现细节。以蚂蚁搬家为例,他们往往只关注到蚂蚁搬家是“成群结队”的,至于这“搬家”队伍如何庞大、每只蚂蚁是如何“搬家”的,往往未加留意,待到写作时,便将人类搬家的生活经验迁移至蚂蚁,于是天马行空、胡编乱造。

另外,观察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眼看、耳听、鼻闻、口尝、手摸、心觉,都是观察的有效方式。但在大部分儿童的意识中,观察就是看,目不斜视仔细地看即是观察。这样的误识,窄化了观察的内涵,也必会导致观察结果的片面性。而缺乏观察技巧的儿童,即便睁着大大的眼睛“仔细地看”,所见也是有限的,因为他们不清楚“看点”何在。同样以蚂蚁搬家为例,会观察的人,往往是多角度观察,他们会关注蚂蚁的数量,蚁群的外观、长度、动向;会关注蚂蚁个体在“搬家”过程中的表现;甚至还会挖掘蚁穴一探究竟。他们也许会进行持续的观察,将“蚂蚁搬家”看成一个事件,将其起因、经过、结果一一“察”明,这样便获取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而绝大部分学生由于缺少观察的方法和技巧,观察所得极为有限,在无话可写的情况下,也便只能急中生智,以丰富的联想建构出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童话世界——他们并不明白,真实客观是观察类作文的灵魂所在,这类习作的言语表达需要真诚真切,过于夸张的与事实不符的想象,只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反思,笔者对提高观察类作文指导的有效性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并据此在班中开展了一次“给蚕宝宝写成长日记”的充满童趣的观察写作活动。

一、“小蚕客人天天见”——培养观察主动性

欲使学生具有观察主动性,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首先要让他们充分感受观察的趣味性和必要性。趣化观察对象和观察情境,有利于学生真切感受观察的乐趣,从而激发其观察的主动性。蚕,憨态可掬,短暂的一生会经历由卵—虫—茧—蛾的四次巨变,其可爱多变的形象,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笔者将数十条大小不一的蚕“请”进教室,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教室里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它们是天生的魔术师,每天去看望它们,会收获很多惊喜。”于是,看望(即无意观察)小蚕,便不知不觉成了孩子们每日学习生活中的快乐插曲。

二、“小小蚕儿大特写”——培养观察细致性

无意观察往往是比较笼统的,真正利于写作的应该是有意观察。要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细致性,就必须在观察活动中指导他们掌握有效的观察方法,如目测法、耳听法、抚触法、测量法等。需让学生明白,观察的侧重点可以是事物的外形(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等)、颜色、状态(静态、动态)、质地、结构、变化等。还需让学生明白观察的有序性:或由近至远,或由远到近;或仰望,或俯视;或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在学生了解观察的基本方法后,再组织观察竞赛:将蚕分发到各组,进行零距离观察,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得最细致,观察中的发现最独特最有趣。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小蚕儿大特写”的观察陈述。

“我们组分到的蚕宝宝真不讲卫生,一来到我的课桌上就放下了一个长3毫米,宽1毫米的小‘地雷’——粪便。它的尾端有一个小小的大约长3毫米宽2毫米的小洞洞,它的‘地雷’就是从那里放出来的。如果用人类的身体名称来讲,就是。”如此准确传神、充满童趣的语言,便是在上述观察活动中诞生的。近在咫尺、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表达热情,也赐予了学生丰富的表达灵感,使他们拥有了对事物独特的、具有个体意义的认知和感受,形成一种“注入了生命意识的经验”。

三、“每日播报新发现”——培养观察敏感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让学生明白: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会始终处于“发现”的状态中。用“初次的眼光与心态”去观察,即使是早已熟悉的人和事物,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写作,就是要写出自己“不一样”的感觉,有自己的独立的“发现”。为培养学生观察的敏感性,我在每天的语文课上增加了一个特殊环节——“每日播报新发现”,由学生上台描述自己发现的蚕的新变化,然后全班投票评选“每日慧眼奖”。

“吐丝时,蚕宝宝的下半身牢牢地趴在盒子上,头高高扬起,从嘴巴里吐出一根根晶莹的丝,把丝从盒子的这边拉到盒子的那边,渐渐地,盒子的一角出现了一张白色的丝网。”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使学生拥有最为热切的情绪和最为清晰的记忆,当他们的兴奋点处于最高潮时,思想、情绪、语言便会合在一条直线之上,形成了一组合力,他们内心潜伏着的言说的欲求就自然迸发。于是,蚕儿吐丝、结茧、化蛾的种种变化,都被他们敏锐地捕捉到并化以富有童趣的形象化语言,描摹得跃然纸上。

四、“成长日记我叙写”——培养观察持续性

持续的观察,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持续的观察,也能帮助学生获取更丰富更充实的写作素材。为培养学生观察的持续性,使学生不断巩固观察的基本方法及观察类作文的写作技巧,笔者在班级博客中专门开设了一个专题帖,在班上发起了“成长日记我叙写”的系列写作活动。学生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个人单独为领养的蚕宝宝撰写“成长日记”,上传至专题帖,与大家分享观察成果,并供大家阅读评点。令人欣喜的是,两位学生的蚕宝宝观察日记还发表在了报刊上。

一次以蚕宝宝为观察对象的系列写作活动,拉开了观察类作文写作的序幕。此后,笔者又创设了多个贴近生活的、能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观察主题,如,“老师的喜怒哀乐”“四季银杏树”“家乡风景连环画”等,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一次次观察写作活动中去。这正如作家方伯荣先生所说的:“高高兴兴看,勤勤恳恳记,开开心心玩,真真切切写,欢欢喜喜做,快快活活练。”学生在一次次观察与写作的历练中,逐渐将原本蒙蔽眼睛、思想和心灵的不良习惯一一摈弃,不断在新发现中获得言语思维、言语心态的调适,使言语生命逐渐强大起来。■

蚕宝宝日记作文篇4

昨天,冉老师通知我们让我们今天把自己的养的蚕带到学校去,和同学们一起观察。

现在我只剩下大毛、二毛和三毛了,因为老师很早以前就让我给张蕾一只蚕,可是她一直没来拿,我怀疑她一定是忘记了。昨天,她终于来了,恐怕是怕今天会被冉老师训吧。我把经过认真仔细的考虑,把我的四毛给了张蕾,因为它最喜欢独来独往,我想一个人生活可能会比其它几只单独生活要好一些,至少它不会因为思念它的同伴而死去吧。其实,从内心来讲,我真的不想把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送给别人,毕竟我已经养了它们半个多月了,对它们还是很有感情的。可没办法,这是冉老师的命令,不得不服从啊,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把我的四毛送给了张蕾。

今天早上我把我的三毛带去了,我一直把它当成了我的四毛,没当同学问我的,我给这只可爱的蚕宝宝取的美名是什么的时候,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四毛。”可回到家里我才发现,这原来是我的三毛。我把蚕宝宝带到班上,班里的同学看了都说我的蚕宝宝像猪儿虫,又大又胖。我也去看的别的同学养的蚕,他们的都小得可怜。看来我的辛苦还是没有白费,我真的是尽心尽力地在照顾它们。通过我和同桌的仔细观察,还发现了蚕是怎么排泄分粪便的,它先从尾巴里挤出粪便的一个头,接下来它不停地摇尾巴,这样就把粪便给摇了出来,看起来,它们排完粪便都轻松多了。

放学回到家,我把我的蚕宝宝都放在了一起,大毛、二毛一定是很想三毛了,一看见三毛就爬到了它的身上。大毛已经有筷子头那么粗了,身长估计有4.5厘米了;二毛比大毛微微瘦一点儿,不过长度跟大毛可是不相上下。尽管它们差别不大,我还是有辨认它们的方法,每个蚕宝宝的尾巴上都有个像针一样的东西,大毛的“针”比二毛的长一些,大毛戴的“黑眼镜”的颜色比二毛戴的要浅一些。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做祈祷的动作。三毛最好人,因为它的颜色是浅灰色的,吃东西的时候也表现的比较斯文。我还发现每只蚕宝宝身体的第四节两侧都有一个像耳朵一样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另外,它们吃过的桑叶上有很多亮亮的丝,还有几片叶子都被它们的丝连起来了,恐怕它们在练习吐丝吧。

蚕宝宝日记作文篇5

关键词 语文素养 形成 教学

聋校至今没有自已的语文课程标准,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与普校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参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该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1]。”因此聋校的语文课程也应致力于全体聋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聋生适应未来社会、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聋生语文素养应包括下面这些内容: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的途径。聋生的语文素养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本文是笔者教学实践中进行的粗浅探索,希望能与同行探讨。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语文学习的方法

普通小学的健听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只要不是有意要让学生听不懂,师生交流就不会受阻。我们聋校可就大相庭径了,刚开学,师生交流只能靠简单的比划,即使随着教学的进程对他们讲学习方法,聋生还是很难理解。他们对学习方法的接受和运用具有模仿性和体悟性等特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以语文学习的内容为载体,逐渐渗透语文学习的方法。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识字方法。聋校传统的识字教学,是读、写、“听”,重视字的结构和偏旁,

也就是就“字”论“字”,使识字教学呈是静态和孤立状态。如果在聋生学习汉字一开始时就有意识利用汉字的特点与聋童以目代耳的特征,渗透相关识字方法的教学,不仅使聋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而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识字方法。如通过给“口”字加一笔划的方法,识记“中”和“日”,再给“日”加一笔学习“目”、“田”和“白”;在教学“自”字时,通过减一笔划的方法巩固“目”和“白”;把“手”改一笔学习“毛”等。在聋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字后,可让聋生写出有相同偏旁或部件的字,进行归类巩固;用独体字组合学习合体字。如在聋生学习了“女、木、羊、禾、日、子”这些独体字后,可引导聋生通过组合学习“好、样、香”等字。利用聋生爱“玩”的天性和好奇心,开展猜字谜、看图画猜字、看动作猜字等活动,在趣味性活动中掌握汉字的特点,增强聋生的识字能力。如,一月一日(谜底:明),一口咬掉牛尾巴(谜底:告);简笔画,一人牵了一头牛(谜底:件);语言加画,羽毛飞到羊身边(谜底:翔);看动作或演示,把一只手放到眉毛这里,作看的神情(谜底:看),两手并拢合在一起(谜底:拿)。

在识字教学中渗透识字方法,不仅使聋生有效地识字,而且能够激发聋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以后的词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识字方法要多次重现,给聋生有足够的时间模仿和体悟,才能达到渗透的目的。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方法。一二年级的聋校语文教材,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课文,第一册是看图学词,二至四册是看图学词学句。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方法,多数聋生只能机械地接受,这不仅影响聋生学习的效果,而且不能灵活运用所学得的字词。实际教学中,笔者让聋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展开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活动,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在活动中形成聋生自主和互助的学习方法。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聋生按“自主合作自主合作”顺序学习课文,具体如下:

1、自看课文插图,了解事物(理解词义)。

2、一边“读”汉语拼音,一边打指语。

3、运用自己喜爱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参看课文后面田字格中的生字和下面的笔画、笔顺用手指在桌上写一写。

4、翻看手语书学习手势。

5、分组交流(分三人小组,互查口型与手势,交流识字方法,书空生字)。

6、朗读并背诵课文或演示句子内容。

7、同组同学互背课文(要求:背时手语和口语并用;能演示的句子要演示)。

一二年级聋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尚处于不自觉阶段,应在教师的全程控制下进行,采用边操作边指导的方法。即在进行中教师要眼观六路,及时发现聋生出现的问题(不按要求做、东张西望、不看组内同学的发言等),及时指导和纠正,让聋生逐步体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做法和要求,形成习惯。

语文学习方法存在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因此渗透语文学习方法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需要教师用心去想,大胆实践,以语文学习的内容承载语文学习的方法,以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促进聋生思维的发展。

二、创设语文学习的情景,在感受和体验中进行语文学习

观察、体验、操作是聋生获得外部信息,提升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语文学习情景是有意识使聋生在语文学习时获得观察、体验和操作的环境,使抽象的文本语言直观化和形象化,引起聋生的思维共鸣,使聋生产生联想,激发语文学习的动机。

(一)构建语文学习情景,在操作和感受中进行语文学习。现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部分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其中环境的设计就是要求设计出能提供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的环境,即要精心构建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构建知识。一册时具体做法如下:

1、在课桌左上方贴上学生的名字。

2、给教室里的各种物品贴上名称。

3、在课余时间和学生一起给学校的各个场所、花草树木上牌。

4、在教室里贴有常见水果、蔬菜名称的图片。

5、鼓励聋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各种物品的图片带到学校,贴到教室的相应栏目里。

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上述的部分内容也作相应的变更,如有些地方由字、词到句再到短文;专栏随学习内容更新或增设。由于情景是师生共同构建的,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情景构建的操作过程,也是聋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同时人人动手营造的浓厚学习氛围,使聋生处处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强化了聋生语文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引入现实生活情景,在观察和体验中进行语文学习。一二年级课文中的词语除了句中出现的极少数的连词、助词、形容词和副词外,95%以上的词语是事物名称的词,都配有图画。但图片毕竟不能与事物等同,因此教师依据学习内容因地制宜地创造条件,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使课文内容生活化,突破传统课堂的封闭性和局限性。

在第三册第四课《白菜 苹果》一课教学中,笔者事先买来了许多蔬菜和水果,让聋生把这些东西分成两堆,并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使聋生知道这堆东西一般都是烧起来下饭吃的叫蔬菜,另一堆一般是生吃,且这些东西都含有大量的水分,它们叫水果。在课文学完后,让学生说说除了课文中的蔬菜和水果,你还知道哪些蔬菜和水果,能画的就把它画下来。果然马上就有学生到黑板上画了草莓、樱桃、枇杷等并要求学习这些水果的名称。

而在《红绿灯 人民警察》一课教学中,笔者把教室移到了大街上,让聋生对照书本的内容进行观察和体验。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体验什么叫做遵守交通规则,为什么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红绿灯是什么意思,红绿灯上的黄灯又有什么用,还使聋生知道课本内容没有的东西(如机动车道、自行车道、立交桥;我在人行道上走,看见红灯停一停,绿灯亮了向前走。)。

三、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

聋校现用的语文教材存在识字量、阅读量不够等问题,且很多内容脱离聋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教师要引入实际生活内容,指导聋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学习,拓展聋生语文学习的途径。联系实际的语文学习不仅增加了识字量,丰富了阅读资源,而且提高了聋生语文的运用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聋生一入学,笔者就在黑板的右上角留下一小块地方,上面写着: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及天气状况。开始笔者每天和聋生一起观察记录每天的日期与天气情况,同时让聋生学习相关的文字。如表示天气状况的阴、晴、雨(如毛毛雨、小雨、中雨、大雨、有时有小雨、有时有阵雨或雷雨)、霜、雪、风等。然后逐渐过度到由值日生记录,但教师仍需关注检查聋生的记录正确与否,以便及时给予指导。对于不会正确记录的聋生,先是让他请其他聋生帮忙,如果仍有问题,笔者再给予帮助。这个工作到二年级时大多数聋生都能较好地完成。

语文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过程,只要有心,类似上述的日常生活事例随手可取。如让聋生认识食堂里的饭、菜,认读从家里带来的各种零食的名称,零食包装盒、纸上的文字内容等等。因为这些都是俯拾即是的实际生活事例,贴近聋生的生活,因此聋生学习起来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如果能根据聋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在活动中进行语文学习,对聋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笔者的一个实际教学案例:

五一放假,笔者从乡下带回一些刚孵出几天的小蚕。当笔者把这些蚕带到学校时,聋生很兴奋,当宝贝似的护着,不让别班的同学看,说是怕被偷走。

整个过程中,师生一起定时为蚕宝宝喂食、清理蚕沙(蚕粪),一起观察蚕宝宝的四次蜕皮;一起做蚕山,并将变得又白又亮的蚕宝宝放到蚕山上;一起看蚕宝宝吐丝,做成一个个漂亮的茧子……一边养蚕,一边指导聋生学习与养蚕有关的词、句。通过养蚕,聋生不仅懂得一些养蚕的基本过程和怎样养蚕,像一天要定时定量喂桑叶,桑叶要干净、不湿、开始时要剪成细丝,蚕粪、残叶要及时清除;懂得蚕的生长过程,包括蚕的一生要眠四次、蜕皮四次,蚕的变态(卵——蚕——蛹——蛾);知道蚕丝的用途,丝绸、锦缎等;还懂得了养蚕的艰辛。最后师生一起还学习了古诗《蚕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共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蚕宝宝日记作文篇6

主人公金铃是个六年级学生,她善良、天真、正直、机敏……文中有些事让我记忆犹新:金铃在做数学题时,难一点儿的拓展题常常能做对,可偏偏在计算题、应用题这类不该丢分的的题目上丢分,妈妈又好笑又好气,可又有什么办法呢?金铃一不留神就错了,看来只能怪“一不留神”了。在小学升初中最后一个寒假中,妈妈给金铃买了一大堆习题,本来学校里就发了语文、数学、英语各一本寒假作业,而且每天还要写一页毛笔字,再加上十篇寒假日记和妈妈买来的这些习题,金铃觉得自己要被书山题海淹没了。

读着读着,我越来越觉得金铃既像我,又有点不像我,在数学考试中,我经常一个不小心就把数字看错,选择题也会“看花眼”……等到考卷发下来了,我的心里别提多懊恼了,可下次考试依然照旧,连我自己也对自己无可奈何,只能提醒自己下次小心。

虽然金铃大大咧咧的,可她很善良,她让无家可归的幸幸暂住在她家,还给幸幸洗澡,和她一起睡觉,她还把妈妈给她的钱都用来买一个幸幸喜欢的娃娃;她在老师生病时去探望老师,还帮老师给同学们修改作文……

在上学路上,金铃偶然得到了几条蚕宝宝,为了给蚕宝宝找到合适的食物,她可算是煞费苦心了,在外面晃了一上午,依然一无所获,突然,她发现一户人家的庭院里有一棵桑树,真是天无绝人之路!金铃蹑手蹑脚地爬进去,刚想爬上树摘桑叶,就被桑树的主人发现了,奇怪的是,桑树的主人不仅不怪她,还要教她数学,还答应每天给她二十片桑叶,蚕宝宝的食物有了着落,这下金铃可算是踏实了,自己不仅有人帮忙补习数学,蚕宝宝也不用饿死了,看来是金铃的率真博得了这位孙淑英奶奶的欢心!

作家黄蓓佳根据自己的女儿小升初前的一些事用生动的笔触写下了这本书,作者写好了主人公金铃,自然也写好了千千万万个孩子。读过这本书的许多孩子惊叹着同一句话:“金玲和我真像啊!黄蓓佳阿姨怎么知道我的事情呢?”我们还要感谢黄蓓佳阿姨,她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作者把一个可爱、善良、热情、正直刻画得淋漓尽致。书的题目是《我要做好孩子》,可在我看来,金铃已经是一个好孩子!她没有100分的成绩,也没有耀眼的外表,但她有一个善良而淳朴、美丽而平凡的心!

蚕宝宝日记作文篇7

恰如其它学科一样,小学科学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已正式被纳入到学科德育指导的范畴,其内容主要包括“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热爱科学,理解科学”“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四个方面。小学科学学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乃至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由于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科学探究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因此,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往往隐寓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而且,学科课程中的德育因素都有着广泛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中更需要关注随机性和潜在性的德育时机。以下试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和科学学科特点,对课堂中出现的不同类型德育时机及其如何更好把握作一简述。

一、“实验常规”中的德育时机及价值发掘

科学课中学生经常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获取证据,因此实验前常把严谨操作、及时记录作为实验要求。长期重视实验证据的可靠性,也能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耐心细致、追求精确的科学态度。

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一课(对教材内容已稍作改动)中,学生们围绕“摆绳长度是否影响摆动快慢”这一科学问题,提出了“摆绳越长可能摆动越慢,摆绳越短可能摆动越快”的假设。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是否成立,全班分成10个小组,每组各设计一个摆,调整摆绳长度,并让自己组的摆在15秒内达到规定的次数,如10次(其它组或11次、或12次……)等。小组的活动不仅要记录调整的过程,还要对外本组的两项数据结果:规定的摆动次数和调整完毕的摆绳具体长度,这样便于其它组数据采集和汇总研究。

上述活动安排是一项很常规的实验活动,但由于计时、数数须同步进行,两位学生合作中稍不留神,就容易扩大误差,甚至产生错误。因此实验前特别强调,对数据的测定必须要有负责任的态度,要非常谨慎,反复认证,确认无误,方可本组两项数据。实验结束后,教师把各组调整后的摆用胶带纸贴在黑板上。

此时,一位同学举手示意,质疑“第3小组(的结果)可能存在问题”,并解释自己质疑的原因是“按照上面的实验情况,我认为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第3小组(实验结果)好像很意外”。教师问学生们:“面对这位同学的怀疑,我们该怎么办?”这时,大家都提议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验证。采纳了学生们的意见后,第3小组制作的摆经过多次验证,摆动次数竟达到12次还略多一点。

此时,我们不应忽视这一个来之不易的德育时机。诚如胡志刚在《教育时机论》中提到的:德育时机出现的条件包括有效适宜的外部刺激、有利于思想向积极方面发展的情境和心理氛围及学生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形成“矛盾点”。符合上述条件的这一时机,恰巧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因为某一个组的结果,其实就是全班共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组的成果有问题,对整个规律的得出将产生影响。科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每个历史阶段的研究成果,何尝不是组成整个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台阶?科学研究过程中始终需要秉着严谨认真、踏实负责的态度,让自己的研究结果经得起别人的质疑和反复验证。

在很多实验常规中我们往往会忽略对实验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也是因为长期的漠视,学生为实验而实验,为实验而造数据。不负责地结果,不是瞎蒙,就是“造谣”的开始。

二、“偶发事件”中的德育时机及转变策略

由于科学课要让学生经历较多的探究活动,因此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偶发事件”。面对这些偶发事件,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教师的教育机智,却忽视了内在必然性规律和转变的一般策略。

在三年级下册《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蚕卵经过一番检查后,在课上分发给学生们,供学生观察蚕卵外形、大小、颜色。就在全班学生静静观察时,一位学生大喊:“我的蚕宝宝出生啦!老师,我的蚕宝宝出生了!”一时,所有的学生都忘记了教师布置给他们的观察任务,争着想看新出生的蚕宝宝。

处置这类偶发事件并转变为有利的德育时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事件能否产生积极或消极作用,需要判断与教学目标的方向是否一致。(2)即便事件有积极因素,关键也得看能否把握兴奋点并设法转为有价值的教育时机?(3)如何调整原来的教学路线,并深化为德育目标?

显然,这个偶发事件对促进学生“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当前课堂一派热闹的场面,是不足以对此形成有利环境的。此时的最好办法就是,一起来倾听这位学生所观察到的幼蚕从蚕卵里孵出来的整个过程的描述:“我们发现的时候卵壳上已经有了一个缺口,而且蚕宝宝的头已经露出了,黑黑的!后来我们看到,蚕宝宝一伸一缩,慢慢地爬出来,好像怕身体擦伤似的。现在只留下了它住过的‘小房子’了!”

学生们从兴奋、热闹中渐渐安静下来,教师还特意用视频实物台数倍放大这条新出生的幼蚕,引导学生一起观察它们外形和行动上的特点,观察幼蚕在出生前后蚕卵的特点。而正是这种仔细的观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小生命的柔弱和可贵,更需要加倍细心地呵护。“那么,这可爱的小家伙要能茁壮成长,我们该做些什么呢?”于是,养蚕的窍门和建议纷纷而至。此时的生命教育意义比一般的说教更有价值,而落实到学生层面,就是回去关注和观察蚕卵的变化,准备迎接这些新生命的诞生,把蚕孵化和成长的过程记录下来。这为长周期观察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类似这样的偶发事件在科学课堂中经常出现,比如解剖油菜花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再给我一朵油菜花,行不行”等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被教育对象所接受,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内心的追求。”偶发事件转化为德育时机中,需尽可能指向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若能如此,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才真正做到了“藏而不露”。

三、“预设环节”中的德育时机及生成效应

落实小学科学学科的德育总目标,是需要通过课程实施而自然贴切、滴水穿石般地渗透的。因此,首先还是要在每一堂科学课中,准确定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不能以一个笼统空洞、“放之四海皆真”的大道理予以概况和表述,并在此目标下巧妙预设相应的环节。

如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一课,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包含了“‘天狗蚀日’只是一个没有科学根据的传说,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中,学生们在认真观看了日食发生时的录像后,一起整理并描述了日食现象发生的四个特征:“太阳被挡住了”“挡住太阳的是圆形或球形物体”“物体与太阳大小差不多且是运动的”“这样的现象多发生在农历初一”。根据现象特征,学生们推测造成日食的原因,首先最有可能的是“被月球挡住了”,其次也有可能是“被埙石挡住了”。教师问学生:古人认为日食时“太阳被天狗吃了”的说法是一种可能吗?难道几千年来的共识会有假?的确,2009年印度一家报纸曾公开告诫孕妇在日全食期间,不要外出,以免造成出生的孩子成为盲童或长兔唇。类似这样的事尽管有些荒诞,但广为流传,使人在特定情况下往往会情不自禁地相信。

教师这一环节的预设,就是要用现象特征或者模拟实验,理性地看待、分析传说和迷信中不可能的原因。学生们在课堂中分析得很有道理:天狗的嘴怎么可能是圆的,有太阳那么大吗?它难道只有在初一时想吃?通过理性分析和之后的实验,学生们进一步认认到:这是人们在科学极不发达的时候,用来解释天文现象的一种主观方式。现在也只不过是大人在孩子听不懂也讲不清道理的时候,哄孩子的一个有趣故事。科学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责任,就是经过正规的科学思维训练,能理性地分清什么是证据和什么是伪证,能自觉辨别哪些是科学、哪些是宗教和迷信。

我们在教学预设中安插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统一的环节,也是期待德育时机出现的一种行为,在时机成熟时,往往可以让科学的情感在课堂生成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目标指引下,科学学科中的德育不是依靠教师像传授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而应该及时把握课堂中稍纵即逝的德育时机,日积月累,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形成稳定的科学价值观。

蚕宝宝日记作文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以人为本

科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对未知的探究,从而激发起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在学习中,静态的传统教授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而需要采用互动性与探究性较强的合作学习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交流,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一、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

作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师,首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明白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与个性差异,传统陈旧的“统一”教学不能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必须要改变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机会,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合作意识并不强。为此,在合作教学前,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使接下来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得更加顺利。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为学生讲一些关于“合作”的小故事,让学生从有趣的故事中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认识。另外,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合作学习任务来锻炼其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接触、了解合作学习的形式,由此树立合作意识。例如学习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关于植物的章节时,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不同植物的图片,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将植物进行分类,观察植物的异同,将观察与讨论结果进行记录并在最后进行汇报。

二、科学合理安排学习小组

在合作教学中,学习小组的划分也会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应遵循“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通过有效的互动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不可以图省事而选择让邻座之间结成小组,这样可能会造成有的小组特别突出,而有的小组甚至无法完成合作学习活动的现象。长期下去,能力强的组内成员会更强,甚至会觉得学习任务太过简单,而能力弱的组内成员自信心大受打击,对课堂学习丧失兴趣,不仅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还拉大了成绩差距。为了科学分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认真观察学生,系统地记录每一学生的特质,既便于划分学习小组,又便于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习小组一般为5-8人,让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在组内相当于“主持人”,安排组员的任务分工,调动组员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性格内向、能力稍弱的学生不能忽视,教师可安排他们为记录员、材料员,在讨论过程中记录交流重点,收集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资料。通过分工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他们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另外,每次在合作学习结束后,要对合作学习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并安排在全班进行汇报的“汇报员”,这个工作需要组内成员轮流来承担,给予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同时培养每个学生总结归纳、口头表达的能力,帮助能力弱、性格内向的学生树立自信。

三、实时指导传授合作技能

小学生的自控力较弱,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很有可能出现整组成员在合作学习时“跑题”的情况。所以,虽说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空间,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全权放手,放任还尚无良好学习习惯的小学生自由学习。为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教师必须在合作学习开展初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系统化的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套“规则”进行基本的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让每个学生能“各司其职”,教师事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在学习任务进行的过程中,穿行于每个小组之间,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避免出现人云亦云或是不闻不问等无效的合作学习情况,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合作技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合作学习中,合作前教师已经让学生在家中培育了蚕宝宝,每天写培育日记,记录蚕宝宝每天的发展与生长规律。本次的合作学习活动,就是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养育蚕宝宝的心得与体会。首先由主持人发言,表述本次活动的目的,接着采用轮学号的方式逐个发言,发言的大纲由教师事先设计,每个学生都要分享蚕宝宝第一次发生变化是在什么时候并且发生了什么变化;蚕宝宝每天的食量如何;养育多长时间后蚕宝宝开始吐丝结蛹;蚕蛹最后变成了什么等等。记录员根据大纲进行重点的记录,如何记录重点,也是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培训的一个点。最后大家根据组员的记录,讨论总结出蚕宝宝的生长周期并进行汇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

从本次合作学习活动中可以看到,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内容,在合作学习开展之前很久就要让学生开展养育蚕宝宝的活动,只有达到一定的周期,学生对蚕宝宝充分观察了解之后,才能够开展本次的合作学习活动。所以教师也需要根据教材教学需要,实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与规划,让学生在准备充足后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开展小组评价

合作学习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小组评价,学生只有得到认可,才会更有动力地进行接下来的合作学习,也同样需要从评价中得到问题的反馈,促使接下来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以往教师的评价更多针对于学生个人,而现在教师要多以集体为单位进行评价,重视对合作过程与关键细节的评价,对学生的创新与能力多表示肯定,对学生及小组进行更为全面的综合评价,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师评价过后也可以采用小组成员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反思自身的缺点。例如:在评价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电”的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的评价要遵照一定的流程顺序:先评价小组长的组织工作完成得如何,再评价合作成果,最后评价汇报员的总结。在讲到简单电路时,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验操作,针对学生的错误操作教师一定要重点提出批评,强调安全问题,在纠正的同时传递给学生正确的做法。对于学生的正确行为与创造进行表扬,如自己总结出了导体与绝缘体的不同,做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小开关等。对于学生在合作过程的表现,则可以让组员之间进行互评,教师设计出“小组表现互评表”的表格,列出关键的几点让学生进行互评,能够得到更加丰富客观的评价。

从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可以看出,单纯地让学生聆听与接受是一种很低效的教学方式,而利用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收获的知识更多更有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合作互助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件不断探索的事情,需要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探究,进而懂得学会合作学习,学会集结众人的力量解决问题是一种智慧。

参考文献:

[1]李柏峰.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黄亚忠.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J].学周刊,2014(11).

上一篇:妈妈再爱我一次观后感范文 下一篇:未来的海洋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