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06 00:42:38

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篇1

一、语文教学要联系现实生活

作文离不开生活。学生生活所涉猎到的领域乃是学生作文所能获取的第一而又是唯一的源泉,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去写好自己所发现的生活。多年来的作文教学,我们发现无论是命题作文或者说是给材料作文再或者是新材料作文,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往大处去思考,好像越是思考得高深莫测就越能感动人心。因此许多大而空且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选材充斥着作文,这对学生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学生之所以这样,与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也不无关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平时的语文教学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少是最大的罪魁祸首,学生愿意看到的是宏观领域,往往不大愿意去涉猎微观之视野。在中华民族美德的弘扬上多把目光集中在伟人甚至圣人身上,很少去寻求一般人和普通人以及普通事件的亮点和闪光之处。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学生在习作中不自觉地走进获取习作素材的死胡同。同样一种美德,伟人可以做出伟人的事情,一般人是不可能像伟人那样产生轰动效应的,但其本质相同。

基于这样的现实,语文教学无论是古文还是现代文,也无论是本土文学还是外国文学,我们所要崇尚和弘扬的精神是必须去比较理想地与我们学生的当今生活进行链接,尤其要在我们学生的生活视野中找到那些必须弘扬的精神的生活原型。针对新材料作文的特征,语文教学还必须把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和谐作为关键,比较科学地与文本内容进行链接,社会的大环境是我们可以链接的因素,人们的生活以及居所也是我们可以链接的资源。尤其是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去深刻反思人类的生活现象甚至是欲望,是否有悖于人类的生存规律;我们也必须去引导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进行思考,是否有悖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我们也必须引导学生对一些商品经济时代所产生的矛盾进行思考,设想任其发展会产生怎样不良的后果。

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加深学生对作品所宣扬的一些观念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习作聚集材料中靠船下篙,杜绝贪大求洋和好高骛远的现象。

二、习作取材要链接多元思维

学生在平时的新材料作文的取材中受创新思维的影响,总喜欢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可以说在取材中绞尽脑汁,但仍然是毫无效果。其原因何在?应当说学生的年龄只有这么大,社会阅历也是不相上下,再加之对创新思维又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误解,总想要一鸣惊人,殊不知一定意义上的惊人都源自于普通。尤其是新材料作文习作素材的选取更要注意实实在在地不落俗套,这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多元思维。

事实上,呈现给学生的材料,虽然陈述文字比较简洁或者说十分简单,但却可以使我们进行一定意义上的多向思维。虽然是多向思维,但只要正确也同样产生殊途同归之感。譬如有这样一则材料,说是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可以登上金字塔,一是老鹰,二是蜗牛。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如何围绕这则材料去进行多向思维?首先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这两种动物。这是两种具有极强代表性的动物,老鹰是极强实力的代表,它凭着坚硬双翅的飞翔到达塔顶是肯定没有问题的;蜗牛则是坚强毅力的代表,它凭着坚强的意志品质一步一步爬行,到达塔顶也应当说是没有问题的。从这则材料我们的学生通过多元思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成就事业一要有过硬的本领,二要有坚强的意志,而更为主要的是两者缺一不可。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要求我们在新材料作文的取材上关注学生多元思维的链接。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做到两个结合。首先是大处和小处的结合,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知道细微深处见精神的道理。其次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结合,不要一遇到新材料作文就去钻牛角尖,总想搜寻到能起轰动效应的东西,应当使学生认识到有时期望值与期望值的实现是不能成正比的。也不要去这样思考,即别人的思维总是不那么正确和深刻的,有时同伴之间思维的一致性也是我们殊途同归的一大亮点所在。

三、语言表达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新材料作文出新乃是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但在教学中人人近乎都走进了这样的误区,要求学生在习作中的出新多半以语言表达的出新为核心,这些所谓出新的语言又往往关注于一些华丽词藻的堆砌,或者说是一些无病,有时则是一些不痛不痒的慨叹。这对学生语言表达的个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由此,即使是新材料作文的训练,即使是学生已经比较规范地掌握了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以及选取材料的方法,也还必须切实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问题。

首先,要努力熟悉每个学生。因为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决定着语言表达的雏形。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每一个教师都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挖掘出每个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耀眼处,而不能随便抹去本可以让学生充分发展的个性特长。

其次,要通过平时的阅读教学以及学生广泛的阅读领略大师们的语言风格。我们都熟悉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以及相关普通读物的篇目,这些作品都是作家精心锤炼语言写就的,展示出诸多语言风格,让学生模仿作家的表现手法应当成为平时习作的根本追求。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虽然高中生业已具备了一定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但是与大师之间的差距是不可逾越的。当学生自叹弗如时,教师要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努力为学生树好身边的榜样。如一学生写一个身边的人时,没有写轰轰烈烈的人物,而是写了自己平凡的母亲。虽然作者在表达时并没有极力铺陈,而是平实叙述,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读来却让人动情,此时,教师就要及时表扬,指导其他学生学习。

新材料作文篇2

记叙类文章是以记人叙事来表现主旨的,因此拟题可以使用以下四种基本方法:

1.以人物为题。这种方法很像舞台上的亮相,大幕一拉,人物闪亮登场。它让阅卷者第一眼就知晓:这篇文章写的是谁,围绕谁而展开。如:

①电梯里的女孩(北京考生)

②小姨和查理斯先生(吉林考生)

[提示] 这个人物一般是主要人物,或对情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

2.以事件为题。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直言道出,快人快语。它让阅卷者对文章所叙之事一清二楚。如:

①312宿舍卧谈会(山东考生)

②还你一个明媚四月天(重庆考生)

[提示] 对所叙事件要高度概括,言简意丰。

3.以物件为题。这种方法有点像电影中的道具设置,它或为描写主体,或起辅助作用,如象征、隐喻、暗示等。如:

①一把旧锄头(湖北考生)

②风雨中的花朵(山东考生)

[提示] 这一物件在文中必须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主旨起到重要作用。

4.以立意为题。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开宗明义,直接向阅卷者展示自己的审题结果。如:

①活出生命的价值(福建考生)

②掀起善良的盖头(重庆考生)

③不该舍弃的微光(上海考生)

[提示] 对材料意旨的把握必须成竹在胸,一旦走眼,阅卷者甚至不看文章,立判走题。

二、议论类文章的拟题。

议论类文章是以议带叙来论证观点的,因此拟题可以使用以下五种基本方法:

1.亮出观点。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兜圈子,单刀直入,它可以让阅卷者对作者所持观点一目了然。如:

①治标,更要治本(安徽考生)

②敢于担当,迈向成功(山东考生)

③既要淡然,更要奋然(江西考生)

[提示] 要多用短句,最好是警句,少用长句, 切忌把答卷纸一行写满的句子。

2.妙用修辞。这种方法可以展示考生的语言功底,它让阅卷者既能咀嚼出文章丰厚的意蕴,又能领略到作者如云的才气。如:

①危险是只披着羊皮的狼(安徽考生)(比喻)

②当时只道是寻常(天津考生)(引用中的“直引”)

③大隐隐于“乐”(辽宁考生)(引用中的“化用”)

[提示] 一定要拿捏好修辞的分寸,欠了固然不够味,过了也会让人咋舌。

3.摘录材料。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规避了新材料作文的最大忌讳――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它给阅卷者的第一感觉就是“该生的作文是扣住材料的内容来写的”。如:

①鼓掌?奔跑?(浙江考生)

②谁解家书味?(湖北考生)

[提示] 摘录一定要既直击材料的核心意象和意旨,又直击作文的主体内容和中心观点。

4.巧借由头。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使文章顿生“事趣”,牵引着阅卷者一步步地追随你的议论。如:

①莫再化作五指山(湖南考生)

②马二先生和王冕(天津考生)

[提示] 这个“由头”一定要是一截别人没有嚼过的甘蔗,否则,不仅不能吊起阅卷者的胃口,还会倒了阅卷者的胃口。

5.诗化语言。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流淌着诗情,摇荡着画意,为文章平添上一抹文采,带给阅卷者一股扑面而来的书卷气息。如:

①生于此岸,心无岸(广东考生)

②善在指间,青灯不灭(河南考生)

③人生,在水滴中摇曳(四川考生)

新材料作文篇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放眼古今中外,可谓名人荟萃、大师辈出,有孔、孟、韩、庄等渊博的大儒,有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界的巨擘,有季羡林、钱钟书等睿智的学者,有李小龙、成龙等电影明星,也有鲁迅、莫言等著作等身的文学家,还有梁思成、林徽音等名扬中外的建筑大师……他们无不像金子一样,用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光辉照耀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成为我们心中崇拜的偶像,激励着我,震撼着你;引我思索,促你成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点拨】

称得上大师的人,往往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有着超越普通人的影响力。具体写作时,要注意如下方面:

1.讲述动人故事,感受高尚品格。

你在平时的阅读中,读过不少关于大师的传记,知道许多大师的丰功伟绩,也一定了解很多大师的故事。可以选出一位自己最熟悉的大师,把他的故事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再加上一些感受,表达对这位大师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要知道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大多是因为他们付出不同一般的努力与辛劳,才使他们在某些领域成为领军人物,我们从他们的身上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喜欢大师是怎样的感觉呢?不妨写一下大师给予你的战胜困难的勇气,给予你思想上的启迪,教给你的做人的方法。

2.探究台前幕后,感悟独特视角。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时代,媒体每天都在冲击着我们的视听感受,与大师相关的新闻也层出不穷,学会关注他们的言行,综合各种观点,会使我们的认识更清晰一点,更全面一点,更深刻一点。众所周知,史蒂芬・霍金是一代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能在公众面前说自己错了,这是很了不起的。科学探索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坦然地面对失败与挫折,这样的人生之路是无限光明的。虚怀若谷是一种美德,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是一种美德,勇敢地面对失败不仅仅是美德,更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3.巧妙选择文体,选材丰富多样。

可写成记叙文,叙述自己与大师相识相知的经过,也可写自己如何从大师那里获得经验和动力;也可以发表议论,对大师们“侃”上一通,突出成名的经验或教训,也可以探讨其魅力之所在,也可以反面举例论证急于成名成家者反而遭到人们的反感乃至历史的抛弃;可以写散文,以心中的大师为线索,把大师的生活和自己的学习生活交叉来写,突出相似处,从而抒发赞美和感激之情,表达学习和效仿的决心。

【美文引路】

先成疯子,再有锋芒

文|李丹崖

说起香港导演吴宇森,在全世界的演艺圈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要说起吴宇森的成功历程,个中滋味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1976年,年届30的吴宇森还没有太大名气,他和女友牛春龙的感情却到了瓜熟蒂落的时间,两人即将走向婚姻的殿堂。按理说,换作别人,这时候应该忙着置办新婚所需的物品,给新娘子准备彩礼,然而,这个人恰恰是吴宇森,他和别的准新郎不同,还忙着在外拍戏,潜心修改自己的剧本。

婚礼在美国举行,收拾好片场的一切,快上飞机了,吴宇森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忘了准备婚戒!

结婚没有婚戒,这成何体统,这时候的吴宇森拨通了准新娘牛春龙的电话,说让她帮忙买下婚戒,到了美国,再把钱还她。

谁都可以想到牛春龙心里的滋味,不高兴归不高兴,但牛春龙还是照做了。

婚礼举办当天,新郎新娘交换戒指,哪知道,戒指套在吴宇森无名指上的瞬间就滑落下来,因为先前没有试戴,戒指根本不合适。现场气氛十分尴尬,好在吴宇森是个很会来事的人,最终化尴尬为愉悦,婚礼在众人的掌声里成功举行。

婚后,吴宇森有个打算,带着自己的新娘到夏威夷去度蜜月,当飞机飞向万米高空的时候,吴宇森还在惦记着自己的电影,脑海里灵感乍现,突然琢磨出一个故事来,他想,这若用在自己的电影里,一定是个很好的场景。

这时候的吴宇森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取消蜜月,回到香港把这个故事拍出来,于是,就与新娘商量,牛春龙眉头紧蹙,一句话也不说,连个像样的蜜月也不给过,这算结的哪门子婚呀?

看到妻子不悦,吴宇森出于迁就,不得不去了夏威夷,但是,仅仅是一个晚上,他又说服了妻子,第二天一早就飞回了片场,投入到自己的新电影筹备和拍摄过程中去。

婚姻是一个人最隆重的人生事件之一,而吴宇森却如此草草了事,像是一场应酬。

而与他的婚姻比起来,仿佛摄像机才是新娘,片场才是婚礼现场。

有人说,要想成功,必先发疯,头脑简单,直向前冲。世人皆羡慕吴宇森导演的辉煌,却不知道吴宇森辉煌的背后,有着把事业当爱情来经营的执着与坚韧。

想成功,先当疯子,不当疯子,就没有以后锐利的锋芒。

(选自《做人与处世》)

【赏析】

此文亮点有三:一是标题新奇锐利,厚重大气,吸引读者眼球,引人遐想,是一道亮丽有内涵的风景。二是事例典型感人。结婚时忘记买婚戒,只因一个偶然的灵感取消蜜月回片场,这样的人全世界除了吴宇森外,恐怕很难找出第二个。非常之人,成就非常之事,自古皆然。三是先叙后议,议论精当。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在文章结尾揭示主旨:吴宇森的成功取决于他“疯子式”的执着与坚韧。所以不要轻易羡慕别人的成功,而应该多反思一下,自己的精神内还缺少点儿什么。弄明白这个问题,可能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学生佳作】

文学当是“心外无物”

文|程 硕

明代王明阳先生曾提出“心外无物”的哲学主张,他认为,心即是物,你内心关照什么,你眼里的世界,便呈献什么。正如陆九渊先生说的那样,“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基于此,我要说:文学正当如此,心外无物,以笔写心。

文学,是纯净的,纯净得像天山的雪水;文学,是澄澈的,澄澈得像九月的天空;文学,是水晶,纯粹以致脆弱。其实,文学是不能污染的,一旦它成为名利场的,便一文不值了。尤其是历代文学家,他们都应当有赤子之心,切不可追逐名利;若太过功利,就会成为心灵的负累。而且,文学家应当率性而为,唯有月光一般恣意流淌的真性情,不能因为心外之物而影响自己的文章,这样,才能璨若明珠。如果有机会看到古代科举考试的文章,就会发现它们往往不如随笔优美,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

文学爱好者,或者文学家,都应当有一种胆量,因为胆量是文学家的必备素质,而胆量则源于心外无物。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一种胆量;季羡林默默走过十年浩劫,是一种胆量;莫言不为获奖而写作,同样是一种胆量……他们的胆量,来自坚守,坚守自己的内心;来自摒弃,摒弃功名的羁绊。

放眼当下,发现韩寒是一个让人们争议颇多的文坛新秀。他本是一个弃学从文的偏科生,不论其他,我敬佩他的胆量。他敢于放弃我们所不敢放弃的,敢于投入我们不敢坚守的。我相信中国有文学天赋及修养的学生不止千万,我也相信热爱文学的青年数不胜数,我还看到有那么多的职业作家耕耘文字,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再拥有老舍、巴金、鲁迅?

所幸,我们又有了莫言。对于钱学森之问,我想答案应是――心外有物。蔡元培在北大就职演说中曾强调,净化学风,消除校园的名利风气,今天依旧应该如此。文学青年们,热衷于政,热衷于商,哪有心思埋头写作呢?即便选择文字工作,为了获奖而写作,怕也难成大器。莫言是心外无物的,不在乎, 自然不惧怕;不惧怕, 自然专心致志;专心致志,自成大家。

有理由相信,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先生,他定会在惊喜与惶恐后,心情沉静下来,回归自我。同时,也希望有更多青年人能参透其中道理,积极投身文学的队伍中来。

【点评】

新材料作文篇4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关键词句;中心

所谓新材料作文是指近年来高考出现的新的命题形式,早期材料作文限定文体,要求全面把握材料,选定最佳立意,写作时不能抛开材料,行文中必须引用材料。新材料作文没有这些限制。

新材料作文所给材料的特点是:贴近生活,含义多向,易于发现选择、思辨探究。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是:(1)高度的开放性――“四自”原则(自选角度、自己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2)严格的“三不”方针: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把审题的注意力集中到对材料的解读上面。正确审读材料,是作文立意的关键,那么,如何审题立意呢?

一、抓关键词句法

关键词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句子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如:

例1.有个教授做过一项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于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了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后来,教授语重心长地对新生们说道:“不是说凡事一定要站在最前面,永远第一,而是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

分析材料,我们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教授说的那句话:“不是说凡事一定要站在最前面,永远第一,而是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在漫长的一生中,你们一定要勇争第一,积极坐在前排呀!”所以应该确立这样的观点:我们应该确立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一种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心态,它是“敢为天下先”,它要求自己尽己所能,去争取尽可能好的成绩。

二、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如:

例2.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分析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如:

例3.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读完材料,发现虽然99个铁链都好只有一个坏了,但是小狗跑了。可以这样立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四、理清材料关系法

有时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是两则甚至是多则,这时把握命题意图的关键在于首先弄清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作文多则材料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并列关系,二是对比关系。如:

例4.(1)姚明率领中国男篮的队友们,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姚明郑重承诺,一旦配型成功,立即放弃一切,回国捐献。姚明还表示:除了捐献骨髓,他还将抽出时间参与相关公益推广活动。

(2)成龙在上海组织慈善周末,又是演唱会,又是美女赛车,又是慈善拍卖晚会,但目的只有一个,慈善捐献。成龙表示将带领更多的好朋友参与慈善事业。

上述两则材料的主要事件是名人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属于并列关系,共同点是“名人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据此,可以形成下述若干观点:(1)慈善源于对生命的爱。(2)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相信爱。(3)奉献点滴爱。(4)奉献爱心。(5)要有感恩和回馈之心。(6)拥有一颗慈善之心,生活将更丰盈。

例5.(1)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2)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例5的两则材料是对比关系。第一则强调人多心不齐而坏事,第二则指出人多心齐而成事。可见,人的多少不是材料的关键,矛盾点在于是否心齐。因此,材料的中心是成事根本在于人心要齐、目标一致、同心同德;也可从机制的角度来谈,强调团队建设贵在形成机制,保障目标一致。

新材料作文篇5

下面首先简明地说说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原则”。

原则一:熟悉材料类型,明确要求。

原则二:通读材料,找准角度。

原则三:联系社会现实,寻找材料主旨和现实的契合点。

文字材料是指用文字叙述的材料,一般分为寓言性材料、评述性材料、事件性材料、文学性材料等。对文字材料审题的“妙招”是深挖材料,靠“抓手”,提炼观点。以下用文字材料作文为例子说说新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的“四个妙招”。

妙招一――对寓言性材料的准确审题。

如全国卷的作文材料: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叫着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针对这则有故事性的寓言材料,除了要抓住主体形象的特征分析其寓意外,还要抓准隐藏寓意的句子,以此为“抓手”,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妙招二――对评述性材料的准确审题。

如宁夏高考作文试题材料: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了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地发现,别涅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关键在于你要用心发现。

这就是一则典型的评述性材料,最后一句“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关键在于你要用心发现”的议论性句子即为“抓手”,抓住这一句,仔细推敲,认真品味,就不难提炼出观点:创新在于发现。

妙招三――如果面对的是事件性材料,怎么办呢?

请看下面材料:

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将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更为猛烈地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睛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材料里面揭示结果的语句是:鳄鱼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揭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的语句是:第一次进攻“它失败了”,第二次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通过分析,这“因”“果”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容易找准材料的主旨:在多次挫折与失败面前,我们不能半途而废,停止努力,而应冷静地分析,寻找到新的出口。

妙招四――文学性材料的准确审题。

一般来说,作为作文材料的文学性材料,都是十分简短而又蕴涵着丰富哲理的诗歌或散文片断。如卡之琳的小诗《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新材料作文篇6

高考语文作文占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得分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决定着一个考生高考的成败。因此,把握高考动向,研究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提高学生作文审题、写作能力,很有必要。江苏省高考作文批阅,一向注重作文的审题立意,那么,如何采用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写作,指导阅历、视野等受到限制的高中生对新材料作文写作具有一定的能力和思考方法,走出写作困境呢?本文就此做了一些尝试、探索。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材料作文 发散思维

2013年江苏省《考试说明》出台之后,引起了高中语文研究、教育者的关注,究其原因是其作文的典型题目展示选择了新材料作文题,这就意味着江苏省2013年高考作文命题有可能转向。那么,教师加强对学生新材料作文写作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而培养学生自身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能力则更为重要,下面结合作文教学实践,谈谈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思考的方法。

一、认清高考作文特点,明确材料作文特色

高考的作文题型比较多,但大多以给出材料的形式;由以前的命题转向自拟题目,由以前的给出写作方向,转变为自主立意。这些转变符合并关照着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们都能有话说,有内容写。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猜题、押题,甚至宿构等现象的发生,提高作文写作的公平、公正性和真正的选拔性。因此,前几年的材料作文和近几年的新材料作文更符合高考的要求。新材料作文,立意多向,2012年末的各个大市级考试纷纷采用新材料作文。如南京市、盐城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的作文题大致内容是:牛顿评价自己说他不知道在别人眼里怎么看他;他认为自己只不过像是在海滨玩耍时发现 “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是那些比寻常 “更美丽的一片贝壳”沾沾自喜的小孩,而对他面前浩瀚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对于这样的作文,要求选好角度,审题立意。那么,怎么审题呢?在这里看是一个单一的材料,但是,它让我们选好角度,说明角度肯定不唯一,哪些角度是可以的,而哪个角度又是最佳的呢?

由此,可以看出,新材料作文运用发散思维的重要。

二、明确发散思维意义,发散审题材料作文

发散思维一般来说是对同一事物,运用想象联想的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剖析的思维方式。我们习惯在作文教学中,越俎代庖地帮学生审题立意,强行灌输审题立意之后的选材布局、语言运用,等等。于是,学生便有了依赖心理,懒得自己去思考、探索。因此,学生这样的状态是不能适应新材料作文的考查的。如,去年的《忧与爱》中的三则材料某种程度上就是新材料作文的形式,据南京十三中学的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的讲座,2012年江苏省高考备选题中就有新材料作文。但是去年阅卷中老师感慨:考生“对得起他们家六位至亲了”,因为较多的考生选择家里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作为写作的对象,如此审题立意,较多的撞到一起,显现出学生思维的狭隘与无奈,缺少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发散思维可横向思索亦可纵向思维。横向就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多向的思考,从课文、文本中提升思维的水平和思考的能力。比如在《我与地坛》《项脊轩志》等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就能让学生认识到写作的深意、选材的精妙,不仅为我们写作准备素材,更能让我们多向的思考问题。纵向思维就是深入思考选择对象,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如上文提到的南京市、盐城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卷的作文,可以从牛顿自我评价入手,得出“自知者明”“正确认识自我”的观点;从把自己比喻成孩子可以得出他的谦虚;从“光滑的鹅卵石”和“美丽的贝壳”可以得出“善于发现”的立意,当然“浩瀚的真理海洋”可以得出科学无止境的观点。如此,发散思维,让我们寻找出更多的立意方向和角度。

三、形成发散思维意识,提高发散审题效果

作文写作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让他们养成发散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要从生活、阅读中寻找作文思考、发散的方向,挖掘生活中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而提高自身寻找角度的意识和能力。如“三个人看到一只蜘蛛反复从地面往墙上爬,却总是在一处被雨水打湿的地方掉下来产生了不同的感受”的故事让学生们联系生活经历谈感受。指导他们从每个人的角度去思考、立意。那么,哪个立意更好呢?当然是那个积极向上富有朝气的立意最好,至于写得怎么样,就要看论据的选用、布局的效果和语言的运用了。当然,发散思维要结合时代,关注一些重大的自然现象、社会问题,特别是那些辩证思考的材料上,如此,多加思考,我们学生的思维多样化和思辨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另外,高考作文的选择空间较大,发散思维不仅体现在立意上,也可以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以及文体的选择、语言运用上。只要学生学会发散思维,扎扎实实地学习并学会运用逆向、顺向思维,那么,他们的作文水平就会有显著提高。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并运用发散思维,推进多角度、多方位思维方式的展开,让学生在换位思考、求异思维中灵活的掌握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走出高考作文审题的困境与瓶颈状态,在高考中,取得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从而笑傲高考考场,圆梦高考,成就人生梦想。

【参考文献】

【1】赵容. 新材料作文写作的深度思维[J]. 新作文,2012,(Z2)

【2】邢洁. 谈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J].天津教育,2012,(05)

新材料作文篇7

一、巧借暗示,善接橄榄枝

有些故事类的材料,在讲述结束时,会有故事中的人物的无意中的评述,或是故事叙述人的评述,这往往是解读这则材料的关键。如果,故事本身能够借助人物来点评是材料叙述人的最佳布局。如果实在不能借助其人点评,那么,主讲人就直接点评,也确实是无奈之举。但不管怎么,都是出题人用心善良,是递给考生的橄榄枝,出于暗中帮助考生来解读材料的目的,从而降低了解读难度。在这一点上,考生一定要理解出题人的善意用心,敢于接受命题人送出的橄榄枝。就像2006年的高考作文,乌鸦学老鹰抓小羊。本来在乌鸦被牧羊人抓住时,这故事就结束了,但是,命题人为了给考生降低难度,暗中帮助考生完成对材料的审读,就借助牧羊人的口吻说出了“这是一只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的鸟”,和借助牧羊人儿子的话“它也很勇敢”的话来。这其实是在把材料的寓意暗示考生了,但是,很多考生不知道接住命题人抛来的橄榄枝,硬是把自己逼近了死胡同,导致对材料的解读失误。再如下面一则材料:

一艘船在卸货后返航时,遇到狂风巨浪。这时,老船长下令让水手往空的船舱里灌水,直到把船舱的水灌满后,船身逐渐平稳下来,并安稳地渡过了这场风暴。过后,船员问其原因。老船长说,一只空的木桶很容易被风浪打翻,而一只装满水的木桶,能够在水上保持平稳。

这则材料在最后引用了老船长的话,而这句话就是对这则材料的点评。空的木桶是轻的,装满水的木桶是带着压力的。所给材料,不论是寓言故事,还是自然现象,在最后都会上升到人类的层次。以物喻人,以事喻人,是材料作文的最终归宿。再结合故事本事看,这则材料的寓意就是人在压力下才能稳步前进,有压力才会有成功。

二、由果推因,探寻根本

当遇到材料只是给一个故事,在叙述时并没有加入评论式的语言时,我们就要换个思维方式了。在这时,由故事的结果去推导故事的原因,可以顺利找到故事的寓意。当然,这样要比带暗示的评论要有难度。在这类材料中,往往故事性较强,且故事本身所蕴含的哲理性较明显,有的寓意比较单纯,而有的寓意具有多义性。关键点在,当面对一则材料时,怎样去推导,怎样才能把故事的最本质含义给挖掘出来。如下一则材料:

法国一位生物学家,在做这样一个实验。将100条毛毛虫首尾相接摆放在花盆的盆沿上,并让它们爬动起来,而在花盆的中央放着它们最爱吃的松子。这样,毛毛虫就跟着前面的那只一只接一只地爬着。在爬了三天之后,这些毛毛虫因为体力枯竭而死去。

那么,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用有果推因的方法。结果是毛毛虫死了,怎么死的呢,是连累带饿而死。是不是没有吃的呢?不是,因为,他们最爱吃的食物就在身边。那么,它们为什么不去吃呢?在这个关键点点上就要注意了。首先不是它们不想去吃,而是,它们在跟着前面的那只同类走,相信前面的那只毛毛虫会找到可吃的食物,于是,就没有一只肯走出队伍,自己寻找食物。那么,如此推来,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盲目跟风害死了毛毛虫。再由自然界的毛毛虫上升到人类层次,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远离盲从。再从此引申开去,做事要有主见。这样的立意就准确了。

再如下则材料,一只蝴蝶从敞开的窗户飞进来,在房间里一圈一圈地飞舞,显然,它迷路了,无法飞出房子。原因是它总在房间顶部寻找出路,总不往低处飞——那低一点的位置就有敞开着的窗户。甚至有好几次,它都飞到离窗户至多有两三寸的位置了,可就是不肯再飞低一点。最终,这只蝴蝶耗尽了气力,跌落在桌子上,一命呜呼了。这则材料没有暗示性的语言,只有一个单纯的故事情节。对此,也可以从果推因来解读寓意。结果是蝴蝶没能飞出房间。为什么它没有飞出房间。原因是它只在高处飞,而出口在低处,它不愿意飞往低处。蝴蝶因不愿意飞往低处而丧失逃生的机会,不愿意飞往低处而失败。再由自然界上升到人类层次,蝴蝶的目标是逃生,就好比人类在为自己的某个目标而努力,尽管努力了,结果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是自己不愿意放低自己的姿态。所以,要想成功,就要放低自己。再分析这只蝴蝶的失败原因。它只会在顶端飞来飞去,而不会改变思路,改变飞的方向,导致自己失败。可以看出,蝴蝶的不灵活,不会变通,不会调整目标等等同类的寓意。从而可以得出,这则材料的寓意大致有这些,一是要低调做人,二是要学会变通,三是要及时调整目标。

三、分清主次,避免多绕

在解读材料时,有时考生虽然知道由果推因,但是,在推导的过程中会发生偏差,推出的不是真正的因,就抓不住根本。综合分析考生推因出现偏差的原因,大多是考生在思考时多绕了弯,结果,把次要原因当成主要原因。比如,曾经把老船长把空船注水的材料的后边的暗示部分给舍弃,让同学们自己悟。结果,有部分同学就认为这位老船长是善于创新思维,敢于逆向思维,而忽略了老船长是在根据自己的经验做事,这种经验就是船在负压下才能更平稳。

四、借助时代,权衡轻重

这实际上是让考生把握出题人的意图。这几年高考作文已不像过去那样,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与社会有些脱节,现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所给材料都是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而且是敢于靠近社会和生活热点。比如去年的世界上的中国热,引发的思考,今年的顺手补漏洞,还是基于像小悦悦事件,街上有人跌倒需要出手扶助一把等生活热点问题,引发的思考。当遇到难于推导的材料时,要琢磨出题人的意图。而琢磨出题人的意图,就不能不考虑我们所面临的时代。如果了解时代了,命题人借助修船工说出的那句“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给考生的暗示,考生就可以顺然接过来,立意行文了。

新材料作文篇8

一、分析原因

运用这种方法审题立意,可以按照以下思维流程进行:是什么(概括材料内容)――为什么(探究事件原因)――怎么样(提出观点看法)。

例1

狼与羊在长达千年的争斗之后,终于握手言和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事。为了促使信任,双方交换了人质:羊交出了牧羊狗,而狼则交出了狼崽。仪式进行得十分隆重,并且有公证人大象出席。转眼间,小狼已经长大,它们个个嗜血成性,咬死了许多羊羔,并叼着跑回了森林之中。而作为抵押物的牧羊狗因为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成碎片,变成了冤魂。

解析:运用以上思维流程进行分析,可以自问:是什么?(羊和狼握手言和,羊最终落得被吃的下场)――为什么?(羊认错了对象,被狼所谓诚意的假象所迷惑,错把敌人当朋友)――怎么办?(不要轻信美丽的谎言: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表象所蒙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平固然值得珍视,但对言而无信的人只能针锋相对,决不妥协)。这里的“怎么办”,当然就是立意的最佳角度。

尤其值得提醒的是,运用这种审题方法必须步步深入,直抵靶心。而有的同学在审题时浅尝辄止,不能切中要害。以致于偏离了中心。比如:从“是什么”只审到“为什么”,而没有“怎么办”,即羊最终被吃掉一因为狼本性难移一展开论述。如此立意,文章所论述的“本性难移”毋庸置疑是真理,但只是就事论事,没有触及材料的要害。因为“本性难移”是一种客观存在,无需论证,显然没能把握好命题意图。立意的最佳切入点应该是针对狼的本性难移,应该怎么办?即认清本性,不被迷惑,针锋相对,不能盲目握手言和。

二、抓关键句

有的材料为了突出中心,会在字里行间设置关键句(如开头句、结尾旬、对话句、结语句等),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全面理解材料寓意,以便正确立意。

例2在克罗地亚的海滨扎达尔,有一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海风琴。这是一架经过精心设计的海浪管风琴,白色石阶下暗藏35个大型风琴管,大海就是风箱。海水拍打和潮汐涨落会在风琴中自动形成气压变化,美妙的乐声也随之产生。海风琴建成于2005年,设计者是建筑师尼古拉・巴希奇。巴希奇生长在海边。小时候就喜欢聆听海浪拍打岩石的声响,海风琴的设计灵感也来源于此。去年,海风琴获得了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奖。

解析:通读材料不难发现,划横线的句子是材料叙事的关键句。抓住“小时候就喜欢”和“获得了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奖”这些关键词句,就可以立意为:兴趣和爱好使人成功。抓住“设计灵感也来源于此”,就可以立意为:灵感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等等。

三、明确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材料中的这些关系。有利于准确立意。

例3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逃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一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解析:材料中的1个环扣和其他99个环扣之间,是依存关系。如果没有了这个小小的“1”,那么,“99”也就等于“0”。据此可立意为: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四、明辨是非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议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是非好恶一目了然,这恰好给了我们一把审题立意的金钥匙。一个聪明的考生。总是善于从作者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这的确是一条难得的捷径。

例4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来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解析:这则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语,贬斥之情显而易见。很显然。作者对想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持讽刺否定态度。而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肯定态度。据此可以立意为:①凡事应该顺其自然;②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③残缺之美,等等。如果不注意把握材料的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知难而进,不迭目的誓不罢休”,就难避偏题之嫌。

五、比较异同

有的材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材料组合而成,这些子材料有机组合在一起,共同揭示某种意蕴,就像人体四肢,不可分割。剖析这种材料的最佳方法,就是居高临下,通盘兼顾,找出这些子材料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再综合对比,准确立意。绝不可任意“肢解”,断章取义。

例5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解析:这则材料由五个小板块组成,五个子材料都是叙述伟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显得片面,也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比较就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人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学有所成,其年龄特点与其他四位伟人差异很大,这是他们的不同点。综合以上异同可以这样立论:青年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成功的关键在于具有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样的立意肯定是全面的、深刻的。

六、寻求互补

针对没有共同点甚至意思相反的几个材料立意,就要考虑它们的互补性。否则就可能顾此失彼,误入歧途。

例6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解析: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相信自

己,具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强调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准确的把握命题意图。据此。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这样才能走好人生之路的每一步。

总之,面对材料作文,要全面仔细地吃透材料,挖掘其深刻内涵,进而深层次立意。不能蜻蜓点水,更不能偏离材料另搞一套。在实际运用中,以上几种审题方法不是孤立的,应当综合使用。每则材料都可以运用几种方法解读,这样,才能提高保险系数和准确度,确保审题立意游刃有余,稳操胜券。

如以下作文材料:

1797年7月15日,一个孩子不幸身亡。其父母择地为他修建了一座小小的坟墓。后来土地转让,其父把“墓地作为土地的一部分不可毁灭”写入契约。一百年来这片土地几易其主,但孩子的基地却凭借契约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1897年,这片土地被选中用来修建总统陵园,孩子的墓地也没被迁移。1997年7月,恰逢总统陵园建成100周年,政府在修整陵园时,也重新打理了孩子的墓地。一个总统的陵园和一个孩子的墓地毗邻而居,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针对这则材料,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准确立意。如:

1 分析原因

是什么?(小孩的坟墓历经200年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为什么?(因为有契约的保护)――怎么办?(要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找关键句

这则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其父把‘墓地作为土地的一部分不可毁灭’写入契约”和“凭借契约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据此可以立意“生活中规章制度、法律公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等等。

3 明确关系

材料中坟墓“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与“凭借契约”是条件关系,“契约”是必要条件。明确了这种关系,“契约”(法律、规章、条约)的重要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新材料作文立意热身训练]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上文介绍的不同方法,给材料准确立意。

(1)一次书法大赛上,一幅大胆夸张的行草“龙腾盛世”招来了一些人的非议。一位老者感慨地说:“一个‘龙’字竟占了两个字的位置,真是一条飞龙啊,也太霸道了,连常识都不懂!”三天后,评奖揭晓,这幅作品获得一等奖,众人大惊。看来,常识也未免可靠,有时反而成了一道枷锁,束缚了人们的手脚。

(2)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等待时机的老鹰又回来了,其他老鹰也跟了过来,一场悲剧发生了。

(3)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

(4)①夜莺正唱得欢的时候,一只鹫猛扑下来,说道:“鸣叫得这样悦耳动听的鸟儿,吃起来味道一定好极了。”

②听说某地有一个大和尚。曾同友人一起登楼观江景。友人问:“江上的船究竟有多少?”和尚闭目答道:“只有两条,一条装着名。一条装着利。”

③有些青年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就心灰意冷,消极埋怨;碰上不顺心的事,便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动辄就说:“我算看透了。”

(5)有人饲养着一只山羊和一头驴子。山羊整天无事可做,驴子天天勤恳地工作着。山羊得意地对不断劳作的驴子说:你一会儿要推磨,一会儿又要驮沉重的货物,太辛苦了,不如装病,摔倒在地上,便可以得到休息。驴子听从了山羊的劝告,摔得遍体鳞伤。主人请来兽医诊治。兽医说要用山羊的心肺熬汤作药给驴子喝,才可以治好。于是,主人就杀了山羊为驴子治病。

[解题指导]

1 用“抓关键句”的方法:由“霸道…‘连常识都不懂”到“获得一等奖”“众人大惊”“一道枷锁”“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可以轻松准确立意:①要打破常规,勇于创新。②常识有时是不可靠的,不能墨守成规。

2 用“明辨是非”的方法:游客的举动导致了错误的信息,以致于引发悲剧,这种举动的初衷虽然是好的,但却是不得当、不可取的,由此立意:善举,需要智慧。

3 用“寻求互补”的方法:鲁迅的话重在强调敢于独辟蹊径,走自己的路;人们的观点是,一味跟着别人走,就会迷失了方向,无路可走。二者相互补充,可以如此立意:我们既要勇于走自己的路,又要有选择地走别人走过的捷径,这样才能心想事成。

4 用“比较异同”的方法:三则材料乍一看风牛马不相及,似乎没有关联;仔细琢磨,材料(1)中的鹫主观臆断,材料(2)中的和尚武断可笑,材料(3)中的青年过于片面。三者的共同点是做事武断不切合实际,由此立意:凡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主观臆测。

上一篇:轮机工程技术范文 下一篇:软文撰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