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家范文

时间:2023-09-25 13:57:32

理学家

理学家篇1

心理学家不仅避免了一场“劫难”,而且意外地获得了一点“补贴”,究其原因,除了心理学家思维敏捷勇敢机智外,更重要的是他了解强盗“劫富济贫”的心理,从而控制了强盗的抢劫行为。

心理学家的成功,在于他的“示弱”。 所谓“示弱”,就是放低姿态,显露自己的弱势,让弱者感受到人格上的平等,并获得充分的人格尊重。应该说,人人都希望成为事业、生活上的强者,但强者往往会成为大众嫉妒、仇视,甚至攻击的重点对象,而弱者则成为人们同情、扶持、支助的对象。

在强盗心里,在夜里独行的心理学家可能就是一个有钱的成功人士,所以必然成为其抢劫的对象,现在心理学家突然示弱――向强盗乞讨,等于在告诉强盗,他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心理学家在强盗心中的强者地位一下子变为弱者,这样,以盗抢钱财为目的的抢劫行动就没有任何意义,于是原拟定对心理学家实施抢劫的行动就变成了一次爱心支助大行动。强盗也会为能帮助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而感到自豪。可见,一个简单的“示弱”就改变一件事的性质,促成了一桩美谈。

在这个故事中,强盗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强盗遇上心理学家的“示弱”,瞬间由一个灵魂的迷失者,变成一个施救者,由此获得重生。

“示弱”的结果是快乐的。理学家遇上强盗,通过“示弱”轻而易举化险为夷,使其全身而退。对这个结果,心理学家一定很享受。很多年以后,会将这个历险记讲给别人听,说明战胜困难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要学会在战胜困难中获得快乐。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问题是,在困境中迷失毁灭,还是在困境中重生,这是一个人生哲学问题。

示弱其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因为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敢示弱,才能示弱,才能在示弱中获得最大利益化;而内心脆弱的人是害怕示弱的,千方百计掩饰其弱点。最后的结果是:强者变得更强,弱者变得更弱。

示弱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理学家篇2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曾做过一项调查:在最受尊敬的职业排行中,科学家连续多年都排名第一。可以说,成为科学家是很多中国人小时候的理想,他们有着崇高的形象。科学家是运用知识来创造新技术的人,同时也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认知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技术手段,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和创造新的文化,为人民带来新的福祉。如果把科学这个领域比喻成一张地图的话,那科学家们无疑是这张版图上一个个坐标,他们代表了科技的发展高度。

长期以来,山东省科学院重视人才培养,着力突出学科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学术带头人、骨干力量和后备发展力量等各类研究人员合理配置的人才机构。30年来,山东省科学院培育了一支包括部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中青年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高级专家在内的高层创新和管理人才队伍,目前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达1200多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20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0余人。近年来,围绕着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先进制造、生态环境等领域组建了20多个科研创新团队,在重点研究方向建立了“泰山学者”岗位,聚集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努力营造培养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一线创新人才、高技术企业经营人才和众多科研团队的良好环境。

孙立,许敏:生物质气化专家

孙立、许敏是中国新能源领域的知名学者,生物质能源转换与利用技术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之一,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技术的研究。

1985年,孙立在工作中发现,农村每年都产生大量的秸秆残余物,一部分被用作炊事燃料烧掉,还有一部分在田间地头白白地烂掉、烧掉,每到收获季节,田间地头“狼烟四起”,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被称为农村中的一大“公害”。他带领许敏等课题组人员开始着手对全国的秸秆资源状况进行调研,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了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的技术路线,率先建立了秸秆气化集中供气试点,并将技术辐射到全国,先后在国内二十多个省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并对全国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孙立为学术带头人,科技部和山东省政府建立了“国家秸秆气化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山东省生物质气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十五”期间,孙立完成了新一代两步法生物质气化和发电技术的研究,使生物质气化的技术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需求,孙立等又提出了分布式生物质气化发电、生物质合成二甲醚、生物质制氢、生物柴油等新的技术路线,为中国生物质转换及利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为山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的首席专家,许敏带领课题组进行了生物质气化发电示范点的建设和试验研究,经过多次反复的试验改进,2005年在济南市董家镇柿子园建成了200千瓦的生物质气化发电示范工程。示范点建成后需要不断地调试运行,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炎炎夏日,课题组人员在示范点一待就是几天。经过艰苦努力,示范点气化机组和发电机组均已达到设计负荷并能稳定运转。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为农村区域供电提供了良好的模式和思路,为解决农村电力供应稳定,缓解偏远地区缺电少电现象,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孙立、许敏等领导研发的“生物质热解气化集中供气技术”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秸秆能源”获2006年“全球能源奖”一等奖,孙立个人获空气组第二名:许敏负责承担的“生物质热化学转换特性及过程研究”获得山东省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刘统玉:泰山学者、光纤传感专家

刘统玉,是山东省科学院的公派留学归国人才。从1990年起,在留学英国14年期间一直从事光纤传感技术研究,在光纤传感技术的多个研究领域,包括光纤光栅、光纤干涉仪、光纤智能结构和光纤化学,生物医学传感等都达到了较高的造诣。2004年,他回国后担任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首席专家,是光纤传感技术学术带头人。

刘统玉实现了山东省光线传感研究的从无到有。归国后,他组建了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光纤传感研究平台和山东省光纤传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凝聚了以3名博士、6名硕士为骨干的20多人的研发团队,并担任“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进入了国家863专家组。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目前已拥有了20余台/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技术研发设备,具备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刘统玉带领的科研队伍致力于光纤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目前光纤平台主持国家863课题1项,参与国家863课题1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主持省、院重点课题各1项。此外,刘统玉还注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建立了中英合资山东微感光电子有限公司,目前已开拓了电力、煤矿、石油、医疗等领域的市场,致力于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英龙:信息技术专家

王英龙是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山东省科学院院长助理、山东省计算中心、山东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以及山东省信息系统测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主任。2002年度被国务院授予“具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当时的科研力量还比较分散,科研规划缺少长期、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难以实现科技资源和成果的共享服务。面对这些困难,王英龙创造性地提出建设“山东省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设想。他带领广大科技人员经过5年的努力开发,使这个平台上拥有“山东省计算机网络质量监督检验站”、“山东省软件评测中心”、“山东计算机司法鉴定所”、“山东省计算机网络测评中心”等社会公益机构,已经成为山东省信息化标准规范、质量保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为了使科研成果更好地为地方服务,2005年王英龙提出与济南高新区齐鲁软件园进行科技合作,为软件园现有的研发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并协助其进行动漫渲染平台、服务外包平台的建设,协助软件园对企业进行信息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与软件园联合申报国家、省市各类项目达5项,争取科研经费376万元,成为齐鲁软件园“CIIIC软件与数据服务中心”重要战略合作伙伴。

王知学:汽车电子专家

今天,社会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人们希望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代步工具,更希望汽车是生活及工作范围的一种延伸,在汽车上就像呆在自己的办公室和家里一样,可以收听广播、打电话、上网、处理工作。汽车电子化的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用来开发新车型,改进汽车性能最重要的技术措施。王知学作为山东省科学院嵌入式技术、汽车电子研究领域学术带头人,一直致力于汽车电子技术研究,先后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863”软件重大专项“vASOS-基于OSEK/VDX和OSGI的嵌入式汽车软件平台系统和关键技术研究”是2004年国家启动“汽车计算平台工程”后首批汽车电子领域重点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汽车软件平台系统和关键技术以及相关平台和传感器产品;山东省2007年重大专项“汽车车身网络及相关ECU系列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是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的首次运行项目,开发了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身总线系统产品并实施产业化。

理学家篇3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富了,民强了,我们的孩子们也理所当然的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然而这“富足”的背后也往往隐藏着某些隐患。据笔者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理财能力普遍低下:近74%的中学生买东西没有计划性和目的性,82%的中学生买东西不会货比三家,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并不具备独立固定的经济收入,不具备也不可能自发形成成熟的金钱和经济方面的意识,但却有着极为强烈的购物要求和消费欲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在吃、穿、用等方面片面追求时髦,讲究档次:同学之间往往不比俭朴比奢华:不比艰苦奋斗,比享受:不比节俭比挥霍浪费。这与中国人传统意识中的“人的孩子早当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面对此情此景,我们真的放心把建设祖国的宏伟大业交付于这些孩子手中吗?笔者认为,造成中学生理财能力低下的真正原因,在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理财教育的缺陷,及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

理财能力是当代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理财能力越发显得重要和突出。中学生处在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时期,是否具备初步的理财能力对他们以后走上社会的独立生存和发展,对国家的经济建设,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如果在步入社会时尚不具备初步的理财能力,一切还的从头学起,这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在我国,对中学生进行长期、系统、有效的理财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究其原因以下几个方面不容忽视:

一 家长的娇惯、溺爱

许多家长始终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会有光明的前途。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加上经历过艰苦生活的家长们特有的“补偿”心理,往往容易造成迁就、娇惯、溺爱孩子,结果却忽略了对孩子早期理财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孩子用钱上,常常是“心太软”,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据报道河北石家庄有一对夫妻,每个月生活费不足400元,平时连电话都舍不得打,但他们却把儿子送进了贵族学校,并且为了在同学面前不至于“掉价”,尽量满足儿子的虚荣心,给他配上手机,花几百元买上名牌鞋,时不时为儿子改善生活来一顿“麦当劳”,夫妻二人却宁愿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面对这样的家长,在我们吃惊之余不免感到辛酸。笔者在此想告诫那些为人父母的人们:“家贫”也好,“家富‘也罢,适当的让孩子吃一点苦,学会理财于此于彼于社会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 学校在开展理财教育方面存在着认识误区

当前中学教育中,没有开设专门的理财教育课,德育体系中也未切实纳入理财教育,仅有的艰苦奋斗教育内容单调稀疏,教育方式迂腐陈旧,教育者往往对学生“训而不导”并不能教会学生该如何做,学生随口吟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却很少有学生能将其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理财是大人的事,孩子还不适宜涉足这种事情,或者认为理财的事情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了,更多的人认为青少年时期应该是“一片净土”,孩子门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长身体,其他都应该慢慢来,这些错误的认识往往造成对错过对中学生进行理财教育的关键期,使中学生得不到及时、科学、系统有效的教育引导,理财能力有怎能得到提高。

三 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不可小看

某些媒体对社会生活中一些富翁,大款纸醉金迷生活的片面描绘和报道,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泛滥,校园外不良环境(如酒吧、歌舞厅、游戏厅)的存在往往对中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腐蚀作用,不少中学生养成了爱花钱,乱花钱的不良习惯。据报道吉林某中学一初二男生偷拿了爷爷3800元钱在网吧度过一个星期,回家后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有典型神经衰弱症状,这样的事例并不是偶然的,我们在来看看那些违法的犯罪的未成年人65%以上是因为在金钱的诱惑下而误入歧途的,中学生理财教育势在必行,我们全社会都要对这个问题予以关注。

理学家篇4

〔关键词〕儒家角色伦理学;主体性;关系性;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5-0016-06

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安乐哲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儒家思想与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著述颇丰,成就卓越,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儒家角色伦理学”是安教授立足当代语境,运用并诠释先秦儒家思想,为回应时代的问题与困惑而做出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它不仅对于西方人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中国儒家学者反观自身,重新理解儒家思想具有启发意义。首先,儒家角色伦理学以人为中心,在主体性的动态化的重新理解基础上,揭示“道”、“仁”、“和”的内涵。其次,儒家角色伦理学批判西方的个人主义,强调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人的价值与意义不能脱离关系而实现。第三,儒家角色伦理学基于社群主义的立场,批判西方的自由主义,提出儒家的民主思想可以为当今世界提供思想资源。儒家角色伦理呼吁建立一种有责任感的、积极的主体意识,引领人们不断到回到关系性的存在之中,在反思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之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自觉地承担伦理责任和道德义务,协调不同角色之间的紧张与冲突,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身的最好可能,并且促进群体的和谐。但是,角色伦理学在处理个体性与关系性的紧张关系时,依旧存在可以商榷的地方。

一、儒家角色伦理学对主体性的动态化理解

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凸显了儒家思想的动态化的特征。在《儒家角色伦理学》〔1〕一书中,表示动态过程的-ing形式非常多见,比如“human becoming”、“a flourishing harmony”、“Taoing”、“Rening”等等。安乐哲通过使用这些生成性、过程性的词语形式,表现儒家思想中动态的、非凝固化的思想特征。

角色伦理学对于儒家思想的动态化特征的揭示,着重体现在对主体的动态化理解之上。首先,儒家角色伦理学强调人的主体性。但是这种主体性不同于西方目的论传统的主体性思维。人不是既定的being,而是不断成长的human becoming。儒家强调“成人”、“做人”,主体不是现成的存在,而是不断生成、不断成长的动态的主体。

其二,这种动态的主体性具有诸多可能性和创造性。在基督教思想中,人是由上帝创造并规定的。人的创造是对于上帝所赋予的力量和才能的彰显。在儒家思想中,人是自主创造,其创造性是可变通的创造。人的可能性与潜在性是可以不断被激发与发挥的。因此儒家强调修身,强调“下学而上达”。正如《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人作为主体可以通过修身,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第三,人可以为自己立法,确立道德规范。在上帝为中心的宇宙论,上帝是过程以前的一个实在。道德原则是被规定的,不能被创造。而在儒家思想之中,道德不只是理性,也是情感的,是需要主体想象性地参与到他者的感受之中,从而建立的伦理原则。“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道不是已经存在的实存,道是在人的活动中生成的。

安乐者将“道”翻译成“the way”,这种翻译体现了人对于道路的发现、探询和创造。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道也是被人建构的,并不是凝固化的形而上的抽象之物。“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道”是由主体发现并确立的,并且在主体的实践中不断生成、涌动的。

第四,由动态化的主体确立的儒家的“仁”,并不是凝固化的理念,也不是教条化的行为准则,而是一种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流动的亲亲之爱,是在角色关系中生成的仁爱之情。安教授认为,仁与人同音,在对“仁”的理解上,需要一种对人的叙事的理解,而非分析的理解。当“仁在一个更为抽象的意义上被提及时,它是一种开放性的一般化的意义,脱离了完美行为的特定的历史语境,而非提及一些固有的、必须的元素,这些才是作为人类整体的称之为人之‘存在’的特有的本质。这种假设认为仁是在人与周围模范的互动行为中被不断熏染和教化后形成了一整套的自己的行动,而不是按照抽象的道德原则去行动。作为动名词的人――作为从前的动词性名词――我们是我们所做,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一起做或不做。”〔2〕

这里对儒家“仁”的理解非常具有创造性。“仁”并非是一种形而上的凝固化的义理,并非柏拉图的“理念”,而是一种活生生的,在人与人之间友善行动中生成与流动的爱之显现。它并非是一种概念,也不是一种规范,而是由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生发出来的爱的力量。在儒家思想中,家庭之爱是爱的源发之地。一个人出生在家庭之中,在家人的爱护之中长大。也就在这种家庭的爱的教育中,人学会了爱自己和爱别人。我们是在被爱中,学会了爱别人。自爱是爱人的基础,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五,由动态的主体促成的儒家的“和”也是动态的。在儒家思想,“耻”、“恕”都是从家庭开始建立的他者感,即自己站在他者的立场上,从别人的角度审视自身、理解别人。安乐哲将“义”理解为最恰当的选择、最恰当的行事。同时,“义”也是意义的“义”。意义是选择最恰当的可能性的效果显现。意义是我们在想象、创造中生成的。在社群共同体之中,人们通过遵守“礼”以实现总体的和谐。这种“和”并不是一种凝固化的状态,而是不断由人们在关系之中,存着仁爱之心,根据“义”,去做合“义”的行为而促成的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

二、强调关系性的存在:儒家角色伦理学对个人主义的批判

儒家角色伦理学虽然是一种具有强烈的主体性特征的理论,但是角色伦理学的主体性的意涵又区别于西方个人主义的观点。个人主义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随着人的主体性的逐渐确立,不断显豁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随着法国大革命、德国的浪漫主义的改造与影响,在美国最终占据意识形态的主流。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完善,以及个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在美国,“单个人的权利、自由、心理和精神的发展构成了所有社会限制和法律的最高目的。”〔3〕个人主义高扬个人的独立、唯一的同时,也带来了道德生活的危机。“这种危机在20世纪以后便在西方社会全面的蔓延开来:人们从不可通约的前提中推演出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以合理的逻辑论证来确保其正当性,事实与价值的分离,普遍价值的缺失、情感主义的盛行,这一切都直接导致人们道德生活的碎片化和道德准则的相对化。”〔4〕

安乐哲认为,这种个人主义继续为全球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一种道德基础,而且它加剧恶化了在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人类显而易见的不平等。正是基于个人主义的道德危机与政治后果,安乐哲教授在儒家思想中汲取资源,提出了应对个人主义思想局限的儒家角色伦理学理论。

首次,儒家角色伦理重新对“个人”给出了界定。它强调个人并非是孤立、与他者隔绝的存在,而是关系性的存在。个人主义将人定位为不相关联的、自治的、理性的、自由的,时时自利的个体。安乐哲注意到,“古典中国传统设定人是某个行为者(does),而不是某个身份者(is)。个人即是其如何在一个人的共同体环境下处事。”〔5〕他强调共同环境对个人行为的促成作用,即个人不能脱离他者与环境而成就自身。安乐哲还注意到,“君子的‘君’以其同源‘群’来定义并且发音相近。正如《论语》所强调的那样:‘德不孤,必有邻。’”〔6〕

对个人的理解,其实要根据其相互关联的联系来理解,这种联系构成了个人的和谐关系的具体模式。人不能被理解成独立于其行动之外的行为者,而是在行为过程之中所构建的角色与关系而界定的。安乐哲认为,儒家对个人的理解是包含了多种社会角色的一个复合体,“正是这些角色的质素聚合成了一个人的身份,也构成了这个人的自我。创立自我的并不是扮演角色,个人扮演恰当的角色。”〔7〕

第二,儒家的角色伦理学强调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个人主义的问题就在于忽略了人是关系性的存在,即马克思所谓“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儒家角色伦理学主张,个人应当回到人际关系之中,并且应当“踏踏实实地逐步提升具体的人际关系”。儒家认为人具有复杂而生动的社会关系,并把人看成是动静复合的概念,这是一种对人的深刻的经验理解。儒家角色伦理是从对人的理解这一点上开始挑战了西方的个人主义,强调要从整体性角度解释人的意义。“我们不是在分离的感觉中的个体,而是互相关联的人,并且在生活中具有多重角色,而这些多重角色组成了我们是谁,这也决定我们去追求卓越和美德。换言之,我们每个人是这些角色的集合,我们是对我们周围人的辅助。〔8〕

关系性的存在决定个体的意义与价值。拉康认为,自我是由他者给出的。自我的意义与价值也是由他者给出的。“一般情况下,意义不是唯我论的。通常,当我们的生活对于我们周围的人们意味着某种东西时,我们的生活对于我们也意味着某种东西。通过对于其他人成为内在地有价值的,我们的生活对于我们也成为内在地有价值的。”〔9〕个体的意义与价值不能脱离他者与群体而实现。

第三,儒家角色伦理学是一种注重道德德性的理论。它从人的关系性构成开始,将家庭角色和关系作为发展完善道德的进入点。角色伦理学开始的起点是家庭关系。为了促进德行,角色伦理正是从家庭内部的个人修身出发,向外扩展,从具体、局部的关系扩展到广泛的关系,并使这种由家庭内部培养的道德与情感不断推己及人,成为增强社会联系的纽带。

第四,从如何定义人开始思考的儒家角色伦理学,突破了单子型的思考方式,而是从网状的关系型来思考问题,由此发现角色伦理学具有积极的意义。角色伦理学洞察了儒学的思考都是基于群体性的,重视交互主体性。并不是从单个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立足于群体和整体,是在捋顺整体的关系型思考之中,关注个体权利与幸福的思考方式。

但是,安乐哲的角色伦理学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在当代社会生活,每个人都扮演着多重角色,不同角色身上会担负着不同的道德义务和伦理责任。而事实上,这些不同的角色之间是存在冲突的,时常难以都给与保全。如何协调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是儒家角色伦理学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第二,过分强调关系,会滋生腐败和裙带关系的发生。自我会为了迎合关系而遵循某种潜规则,从而难以坚持道德律令。第三,儒家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鼓励人们不断超越自己的局限与现状,为追求更好、更高的可能性不断努力。儒家“君子不器”的思想,强调的是人不能成为凝固的物化的存在者。在关系中的角色伦理并不是固定不变。人总是有超越自身的可能。即使在家庭伦理关系中,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当父母年老体衰需要被人照顾的时候,他们的角色其实更像是孩子,而成年的子女更像是扮演着父母的角色。而儒家角色伦理学更多的是强调遵从现有的角色伦理与行为规范,对于人的自我超越则着墨不多。

三、儒家角色伦理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不仅关乎伦理问题,也涉及政治哲学问题。当代西方英美国家政治哲学家关注的核心议题都是围绕自由主义民主而展开的讨论。“个人权利、机会平等、民主的公民资格等自由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为哲学论辩提供了依据。”〔10〕自由主义的平等主义将个人具有内在的道德价值、种族和性别的平等、作为公平的正义、机会的平等、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等等这些原则作为前提,同时,“它还设法动用国家权力支持和强化这些原则,并且禁止会危害这些原则行为或常规”〔11〕。这些都体现了自由主义的价值与意义。但是自由主义也存在诸多问题。

与当代自由主义相抗衡理论之一是社群主义。社群主义对于自由主义的批评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社群主义之所以批评自由主义,不是因为自由主义对于自我及其利益所作的解释,而是因为自由主义忽略了要有效实现那些利益所必须的社会条件。其二,相较于自由主义关注保护个人的公民自由和利益,社群主义更加关注社会制度,关注是否具有营造伦理共同体感的能力。其三,社群主义者担心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的目的多样性对于社会团结的影响以及对群体实现共享目标的影响。社群主义者“不相信社会团结可以只靠对正义的共享这样一种弱纽带来维系”〔12〕。

儒家角色伦理学持有一种社群主义立场,审视并批评自由主义。安乐哲认为,“自由主义者把自己的理论奠基于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的观念之上,而忽略了个人自由与福祉的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得以可能。一旦我们承认人对于社会的依赖,我们就有义务把社会的共同利益置于与个人的自由权利共同重要的地位。”〔13〕儒家角色伦理学强调共同体和环境对个体的重要意义。它“反对任何将个体身份与经验世界相分离的理论。它超越和突破了‘思想’与‘语言’,而是进入经验,找出实际的经验语境中人的身份,通过人们在适当得体(体)的角色和关系(礼)中的演化发展。”〔14〕

在共享的社群中,个人对自由的认识绝不仅仅停留在“不受约束”的层面上。“社群主义的民主认为,人的自由身份意味着在社群中成长,并在社群需要时随时修正个体的行为。在社群需要时,能够随时修正个体行为的能力恰恰是自治的精髓所在。”〔15〕安乐哲欣赏桑德尔的观点,主张对于个人的培养,应当回归到地区性的教育之中。先从一个非强制性的、自主的社群中形成,然后逐步扩展到其他更为复杂的生活领域中去。

西方世界往往对中国的民主化进行多有诟病。而安乐哲认为,西方世界对中国民主的批评是不公正。他们“要么从明确的经济利益出发,并不为人民实际的民主利益考虑;要么含糊其辞地从当代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出发,不切实际地加以发挥。”〔16〕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促成真正意义上民主,个人主义是民主社群的大敌。人们往往认为儒家的思想与民主格格不入,没有民主价值。而安乐哲认为当代美国所追求独立自由的自我的观念,恰恰不利于民主的实现。而中国“先贤的民主”思想会对世界的民主思想供一种有益民主的资源。

安乐哲注意到,“儒家民主主义的中心是关于人类社群的民主思想,而不是政治或政府本身。”〔17〕在儒家思想中,作为人类社群的“民”是天下国家的根本。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先于刑法,而这正是任何社群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基石。

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是围绕个人与社会、私人与公众、自然法与成文法、权利与义务、国家的强制力、正义观念等问题展开讨论的。而儒家思想关注的是个人修养与社会公德、传统礼教的功能。安乐哲认为先秦儒家思想与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的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首先,人是具体环境下的人。“儒家思想既不像自由主义民主模式那样,把‘手段和目的’做严格区分,将社会作为实现人目的的一种手段,也不像集体主义模式那样,将个人作为社会的一种手段。儒家思想中,家庭模式的特权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扩展到家庭以外的范围,就成了合理政治统治的基础。”〔18〕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也是在对“礼”的执行之中不断明晰和强化的。安乐哲认为,中国的“天”和“道”要与将社群用“礼”统一在一起,从而追求公共善的目标。

我们回到儒家角色伦理学以及其对于正义地生活的假设,它确实提供了行为的指导原则,但不只是倾向于抽象的原则、价值或者美德。它主要面向家庭和社会角色,这些角色是与我们的存在相关的,相比较于干巴巴的抽象理论来说,是更为有益的。在我们的家庭生活和社群生活中的经验之中,我们对于兄弟、女儿,或朋友等具体角色有着直觉的洞察。角色伦理学为如何更为有益的行为提供一种指导,为正确的行动提供一种解释,探寻适应人类行为的不可回避的复杂性。儒家角色伦理学以将清晰的现实观察为指导基础,不以正义、勇气、节制等抽象的原则为依据。这才更为重要,并且能够感受到礼在我们具体的角色和关系中的适当性,这更为具体的提示着我们,为了正义地行事,下一步我们应当做什么。〔19〕

尽管儒家角色伦理学强调不存在独立于关系性存在的个体,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人确实存在个体意识,比如独立思考、反思和批判的能力。个体总是会在关系之中对关系进行反思,而这种反思本身无疑是个体性的。注重关系性存在的角色伦理学潜藏的危险在于,个人会因为过于注重关系而压制,乃至丧失个人的独立判断,往往会身不由己地为了迎合关系上的和谐而放弃自身的独立原则,甚至良心道德。“人云亦云”、“难得糊涂”、“明哲保身”、“沉默的大多数”“皇帝的新装”式的谎话等等,都是为了在关系中求生存而做出的自保行为。而正是这些沉默与从众,使得整体的关系愈来愈恶化,潜规则也由此横生。

注重关系的角色伦理存在的另一种潜在危险在于,整体的声音大于个体的声音,会忽略和压抑个体的诉求。个体的权利难以在整体性的关系性得以保证,甚至会受到压抑。个人的独立精神和道德良心的反思能力如何在关系性的存在中得以保存和生长,是儒家角色伦理学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四、角色伦理的当代意义

在当代生活中,随着主体意识的不断凸显,人们更加重视和强调主体自身的自由和权利,但人们对个体自由意志的张扬和权利意识的扩张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责任和义务的践履,忽略或者妨碍了他人的自由与权利。马克思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20〕

“角色伦理既包括客观存在的社会伦理关系对特定角色所规定的实然责任和本分,也包括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即应然的道德义务和角色伦理精神,其核心是角色责任和角色本分。”〔21〕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角色伦理责任主要包括家庭角色责任、职业角色责任、公民角色责任等等。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包含着自我的多重角色,而不同的角色之间存在着责任与义务的冲突。如何捋顺多重角色之间的紧张与冲突,成就关系性的和谐,是一个需要每个人都不断思考与修行的课题。

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对认识自我,认识自身与他者、世界的联系具有一种启示意义。儒家角色伦理学呼吁建立一种有责任感的、积极的主体意识。儒家角色伦理学能够让人们重新认识和反思自己的角色身份,并且能够引领人们不断回到关系性的存在之中,在反思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之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自发自觉地承担与协调伦理责任和道德义务,追求卓越,实现自身的最好可能,并且能够促进群体的和谐。

〔参考文献〕

〔1〕Roger T Ames:Confucian Role Ethics,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1.

〔2〕〔8〕〔14〕〔19〕安乐哲.儒家的角色伦理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J〕.东岳论丛, 2013,(11).

〔3〕Arieli. Individu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American Ideology.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p.192.

〔4〕杨明.个人主义: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J〕.南京社会科学,2007,(4):38-44.

〔5〕〔6〕〔7〕郝大维,安乐哲.先贤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民主之希望〔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13,116,120.

〔9〕大卫・施密茨.生活的意义〔A〕.大卫・施密茨编.罗伯特・诺齐克〔C〕.宋宽锋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0〕〔11〕〔12〕〔13〕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M〕.刘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中译本序、1,231,291,224.

〔15〕〔16〕〔17〕〔18〕安乐哲.和而不同:中西哲学的会通〔M〕.温海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0,57,58,69.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人民出版社,1965.329.

〔21〕田秀云.儒家名分论中的合理内涵与现代角色伦理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7,(6):33-36.

理学家篇5

[关键词] 儒家;实学;国家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 B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2)01—0119—04

传统儒家实学是中国传统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先秦以降儒学的实学精神和清代儒学的实学形态。国家软实力是美国国际政治学新自由主义派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并越来越广为接受的综合国力新概念。本文认为,传统儒家实学是国家软实力理论的古典形态,对于现代国家软实力理论具有历史借鉴意义。一 传统儒家实学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儒学的现实主义赋予儒学以鲜明的实学特征,这一特征由先秦儒学的实学精神逐渐演绎形成清代儒学的实学形态。

先秦儒学的实学精神发轫于孔子的下学上达、崇尚躬行。如《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公冶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述而》:“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其后,见于《大学》的内圣外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中庸》的成己成人成物:“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孟子》的万物皆备、恒产恒心:“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先秦儒学有诸内行诸外的实学精神,为后来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古文经学的训诂考据、魏晋玄学的崇有派、程朱理学的道问学、陆王心学的尊德性、浙东事功学的经济学所光大,也因宋明后学的理学空疏而黯然。

清代实学是先秦以降儒学实学精神的理论化,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百病丛生、社会历史由古代向近代转型、欧洲殖民主义东来和西学东渐的学术反映,以实气、实有、实理、实心、实体、实用、实证、实测、实行、实践、实事、实业为基本范畴,以明体达用、崇实黜虚为理论旨归,主要由反省理学、反思传统、史学经世、经学经世、理学经世、新学经世等思想体系所组成,先后形成了明末清初启蒙实学、乾嘉考据实学、晚清经世实学三大社会思潮,是中国古代儒学史区别先秦子学、汉唐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的基本学术形态。

其中,理论贡献特别重要的是:李贽、王艮等为代表的王门后学的心性自然说,顾炎武的道寓于器、性命不二、理学即经学、博文有耻、经世济实说,黄宗羲的理气心性不二、公天下说,王夫之的务实、主动、重行、思变、求新的哲学体系,颜元的践形尽性、三事三物、实习实行说,李塨的理事不二、下学上达皆实学、古学实今学虚、由虚返实说,戴震的天道气化流行、命性心才自然说,凌廷堪的凡理皆虚、唯礼最实、以礼说,龚自珍的经子皆史、五经皆言财富以及魏源的气物气动气化、师夷长技以制夷、富民强国的公羊经世说,曾国藩的明理重气、穷理尽性、循礼治欲、格物不琐、行之以实、推行洋务的理学经世说,严复的知识经验、社会进化、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开启民智的近代西学启蒙体系,康有为的以元统天、社会大同以及谭嗣同的以太本原、仁爱平等、冲决罗网、保种保族保教的维新变法思想。这些思想学说都是以明体达用、崇实黜虚为指向的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方法论、工夫论、历史观的证明,以及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经世致用学问的建构,并逐步地推进了中国历史的近代化过程。

总之,传统儒家实学以明体达用、崇实黜虚为特征,经历了由实学精神到实学形态的理论发展过程。相对来说,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完成的是道德伦常的建构,偏形下;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完成的是道德超越的建构,偏形上;清代实学则是结合二者,形下与形上、形上与形下不二;三者形成的是形下而形上、形上而形下的学术史路径,顺应的是不同时代的历史要求。

与之相对的“虚学”,以体用分离、空谈形上为特征,主要有魏晋玄学的清谈虚无和宋明理学的空谈理气心性两种历史形态。关于儒学史上的玄学清谈和理学空谈,古代和近现代都有不少学者归之于道学和佛学的影响,甚至有学者直指道学和佛学与实学相悖。笔者不能苟同,以为儒道佛都是以自然、社会、人生为指向,都是中国文化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大学问,所有关注、切入、路径之分殊都是自然、社会、人生之分殊。也就是说,三家学说理一分殊,殊途同归,不为对立,而为互补。更何况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是儒学哲学化的重要阶段,其完成有道学与佛学的积极指引,其玄虚有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因此,中国传统实学包括儒道佛三学,不能独判儒学为实而以道学和佛学为虚。

二 现代国家软实力理论

关于综合国力的区分,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国际通用提法是有形力量(Tangible Power)和无形力量(Intangible Power),相对而言,强调有形力量。以后的越来越广为接受的是硬实力(Hard Power)和软实力(Soft Power),相对而言,以软实力为理论中心。

美国国际政治理论新自由主义学派代表、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2005年《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序言中说:他在1990年出版的《谁与争锋》(1992年中文版名为《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软力量”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是反驳当时流行一时的美国衰败论,目的是要说明美国不仅在军事和经济上是首屈一指的强国,而且在软力量方面也无以匹敌。

《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基本确立了国家软实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取得它所选择的结果,可能是因为别的国家会以其为榜样,或者接受一种会导致这种结果的制度。从这一意义上讲,在国际政治中,规定导向、建立环境与使具体某国产生变革是同样重要的。力量的这一方面,即使人随我欲,可称为间接的或者同化式的实力表现。”

“同化式实力的获得,靠的是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或者是确立某种程度上能体现别国意愿的政治导向的能力。……这种左右他人意愿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这些无形力量资源关系紧密。这一方面可以认为是软力量,它与军事和经济实力这类有形力量资源相关的硬性命令式力量形成对照。”

《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对软实力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表述,更概括的定义:

“考虑硬力量和软力量区别的方式之一,就是考虑你为达到目的可选用的各种方式。你可以用武力或者经济制裁相要挟,命令我改变喜好,并按照你的意志行事。你也可依仗经济实力,以报酬的方式诱惑我遵从你的意志。……软力量使用的是不同的手段(既非武力,亦非金钱)来促进合作,即由共同的价值观产生的吸引力,及为实现这些价值观做贡献的正义感和责任心。”

“国家的软力量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

总之,约瑟夫·奈所谓的软实力,即国家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拥有的来源于文化、政治资源的以非物质、非强制、间接、无形、发散方式实现的国际吸引力和同化力。其基本依据是美国国情,理论维度是国际,价值取向是美国国家利益。

十几年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学界关于国家软实力的研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共识。其一,一致认同约瑟夫·奈率先提出软实力概念,但特为强调其反思美苏竞争和越南战争的历史背景,其服务美国国家利益,即美国在世界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的目的性。其二,一致认同在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趋同化、世界一体化的21世纪,将综合国力区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强调软实力,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但认为这种区分和强调的向度不但国际,亦可国内。其三,一致认同国家软实力的政治、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但何为核心,则或政治,或文化。

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几十年来,中国理解和践行的主要是硬实力的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体现的也主要是硬实力的发展。这是中国的伟大进步,是中国人民的丰功伟绩。但是,硬道理不等于硬实力。中国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包括硬实力、软实力两个方面。相对来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或许已经翘首可待,但是缩小软实力差距或许较任重道远。正因为如此,2007年10月,“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次作为国家文化政策写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2011年3月,“提高国家软实力”首次作为国家基本国策写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三 传统的现代意义

传统儒家实学是国家软实力理论的古典形态。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在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中,儒家文明以“德治”而著称。从本质来说,儒家“以德治国”的尚仁不尚武,尚义不尚利,尚德不尚法,是典型的崇尚“国家软实力”。虽然其内容和形式是古典的,但是其价值、影响具有现代性。

其一,以民为本的政治亲和力。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家国、君臣、君民关系。关于君民,孔子基本确立了以仁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所谓“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深刻表达了仁民的政治亲和力的价值取向。其后,《大学》立“亲民”于三纲,并为之阐发:“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孟子》提出民贵君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荀子》以百姓为王权之本:“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其二,德治仁政的国家感召力。孔子言德治,孟子言仁政,二者的实质都是以民为本的具体治道。首先,《论语》确立了为政以德的基本原则以及君义民利、君主垂范仁义而恤民、利民、劝民、恕民的基本内容。如《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路》:“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尧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所谓“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近者说,远者来”,说的即是以德治国的内外感召力。其后,《大学》特别发挥了孔子的君义民利原则,要求治君主义,治民主利:“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孟子的仁政思想有着更深刻的内容,包括民生、民意。如《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齐人伐燕,宣王问取或不取。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所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说的亦是仁政的内外感召力,即内则安居乐业,外则倾慕向往。其实质是德治仁政于民心的感召力。其逻辑是德治仁政与民同心,因而得民心之信、之服、之向、之力。

其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凝聚力。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形态的形成时期。以《白虎通义》为标志,儒学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和仁、义、礼、智、信五德,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对而言,原始儒学已经完成五伦五德的理论建构,并以五伦五德为核心形成了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学派特征。如《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孟子》:“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白虎通义》则以国家意识形态的形式确立三纲六纪、五性五常:“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后来历史兼取《中庸》《孟子》五伦说和《白虎通义》五常说,或名五常为五德。

其四,礼乐文明的文化同化力。礼乐文明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特征。孔子是中国礼乐文明的理论奠基人。在孔子思想中,礼乐是文明的象征,地位仅次于仁。《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说的是礼乐本乎仁,发乎爱,远乎刑伐。《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说的是礼乐美乎和,至仁至爱,至情至性。《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宪问》:“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说的是礼乐之安身、立命、成人。《为政》:“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说的是礼乐达于国家文明,则百代相传,百世可知。相对而言,礼乐本乎仁,发乎爱,远乎刑伐,确定的是礼乐文明的人性根基;礼乐美乎和,至仁至爱,至情至性,确定的是礼乐文明的本质属性;礼乐安身、立命、成人,确定的是礼乐于个人的内圣外王之功;礼乐达于国家文明,百代相传,百世可知,确定的则是礼乐于国家的传承同化之功,即礼乐文明的超时空的文化力。

理学家篇6

以提高家长家教理论水平,以传教新时期家庭教育理论为主要内容。改善家教方法为目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授课活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扎扎实实地工作,讲究实效,为创市合格家长学校打好基础。

二、主要工作

1、调整建立家教机构

建立机构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本学期,我们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对家长学校的组织机构作适当的调整,具体安排是:学校家教委员会和班级家教委员会。学校家教委员会成员由村领导、学校校长、教导处、各班主任及聘请教员组成,班主任就是各班学生家长的教员;班级家教委员会由班主任和五位学生家长组成。具体工作由教导处和班主任负责。德育处负责制定计划,活动安排,收集资料,协调关系。班主任负责具体的授课活动,向家长宣传家教理论,讲授科学的家教方法。

2、学习家教理论和家长学校各项工作制度

为了做好家长学校工作,我们制定了家长学校备课制度,家长学校请假制度,家长学校校长工作职责,家长学校教员工作职责等。开学初,组织全体教员学习家教理论,主要是《关心下一代文摘汇编》这本书中的部分内容,提高教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时学习各项规章制度,让教师们明白自己工作的职责和任务,有章可循,有事可做。

3、组织授课活动

本学期,我们家长学校授课的内容有教材、《关心下一代文摘汇编》《少年文摘》(家教版)、知心姐姐卢勤老师的演讲录像等,准备分三次进行授课。在授课形式上我们准备先在一个班进行研讨,研究如何上好家教课,如何提高家教课的质量,增加课堂信息量,让家长们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还要研究如何进行教员和家长之间的互动,让家长们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

4、进行家访活动

家访活动也是进行家教的好形式,教员可以通过和家长的单个的接触,进行家教知识的传授,和家长做好沟通,这样家长更愿意接受。一学期每位教员必须对每个学生至少进行一次家访,并做好记录。

5、利用《家教之声》进行宣传

6、评选优秀学生家长

对积极参加我们的活动,在家教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家长进行评优奖励。

三、工作安排

9月份

1、调整班级家教委员会组成,并集中进行专项授课。

2、召开全体教员会议,通过工作计划,学习各项制度。

10月份

1.安排本学期家长学校主要工作。

2、组织家长读书活动。

11月份

1、进行授课活动研讨。

2、全校进行家长学校授课活动。

3、开展家访活动。

12月份

1、召开部分家长座谈会,研究如何办好家长学校。

2、家长读书知识竞赛。

1、2月份

1、评选优秀家长。

2、总结表彰。

2月份:1、建立家长学校领导小组和师资队伍。

2、各班统计好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名单,制好花名册。

3月份:

1、根据情况分出类型。

2、组织家长观看家教录像。

4月份:1、举行家庭教育专家讲座。

2、班主任走访家长,进行信息反馈。

5月份:1、根据不同类型进行教育。

2、家长论文征集。

6月份:1、各班请5名家长参加“我谈家教”研讨会。

理学家篇7

十年来,虽然工作变动,但我持之以恒地探索建立家庭档案的规律,将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资料划分为十一大类,即家庭历史、家电资料、经济收支、荣誉证件、社会活动、业余文艺、音像照片、写作文稿、个人历史、书信稿件、疾病医疗等,组成了118卷。与此同时,还将我参加工作30多年来家庭生活中的生老婚殡、升学就业、职务升迁、立功受奖等大事,一一记录下来,编辑了一本《家庭大事记》,详实地反映了30年来我们全家的生活变化及每个家庭成员的成长过程。这118卷档案,凝聚了我10年来的心血,是我家中难以用金钱衡量其价值的珍贵财富。

建立家庭档案,我尝到了许许多多的甜头:

一是今昔对比,感受生活的变化。比如:看看我的《家庭大事记》就知道我家30年来的发展变化,看看《家电资料》就知道现在我家的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生活好不好,打开账本瞧,家庭档案最有说服力。

二是以史为鉴,教育子女思进取、走正路。我作为一家之长,教育好子女是家庭中的头等大事。在孩子们小的时候,我经常通过和孩子一起做功课、玩游戏,给他们讲家庭的历史、社会发展史、家庭成员的成长过程,引导孩子们向老一辈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家史教育和家庭成员的影响,孩子们自觉地继承了我们家庭的好作风。我的两个儿子双双接受了高等学历教育,其中大儿子为研究生毕业,在国家机关工作,他们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成长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近十年来,我们家每个成员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获得各种荣誉奖状、证书共二十多件,都被我归入家庭档案并记录于《家庭大事记》。这样一来,激发起全家人的责任感、荣誉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形成了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

三是可以提高家庭生活品位,增进生活情趣。孩子们长大了,老少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难免出现代沟。为了缩短这一差距,我们家里两代人经常一起翻阅家庭档案,沟通思想,一起看节目、观比赛、练写作、搞游艺、谈人生,从而增进了两代人的了解,产生了共同语言,代沟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为了丰富全家人的知识,我还订阅了一些报刊,经过加工整理,形成家庭档案的资料卷,使全家人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生活质量。

四是查往知来,有计划地消费,科学理财。我的家庭档案记载着历年来的家庭经济收支状况,我把这些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从中摸索出规律,每年伊始,就对家庭大项目支出做预算,避免了平时无计划,用时慌手脚的问题,使钱花在刀刃上,既增强了家庭管理的计划性、科学性,又培养了儿女们的良好理财习惯。

五是以家庭档案为凭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下,家庭购物越来越多,发票就成为家庭中计划消费与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凭证。我家的票据证件卷利用率比较高,诸如房屋、水、电费和购买家用电器等票据,无一遗漏地分类保存。有一次,供电局没有准确核实我家的用电量,多收了电费,我去说明情况也没能及时解决问题。后来,我灵机一动,拿出家庭档案中的交纳电费票据,终于使收费员折服了。这件小事使我再次体会到家庭档案的实用价值。

理学家篇8

——谢家麟

2012年2月14日上午,91岁的谢家麟院士拄着拐杖,在人搀扶下走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国家主席微笑着向他颁发鲜红的烫金证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证书。

让粒子释放“中国能量”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负责人访问中国时,曾专门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寻访谢家麟,他告诉谢家麟, 50年代他在美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束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仍在医院运行。如今,应用加速器产生高能粒子治疗癌症已经是普遍采用的技术,其奠基则是60多年前谢家麟在高能电子束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研究方面做出的先驱性工作。

就在完成高能电子束治癌装置这一年,谢家麟回到祖国,进入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即现在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不久,他向所里建议,关于粒子物理的发展,中国可向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方向拓展。上世纪50年代,直线加速器代表了微波技术的最高水平和最尖端科技。1955年国际上刚刚发表了全面描述这种加速器的论文。在得到批复后,谢家麟把目标拟定在30MeV(30兆电子伏特)。

国内当时科研条件十分落后,开展30MeV直线加速器所需的尖端器材,国际上禁运。研制此类加速器所需工艺,远远超出当时国内的工业水平,技术和器材都难以实现。但谢家麟带领一批新毕业的大学生,经过8年奋战,终于在上世纪60年代建成了电子直线加速器。这台3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如加以延长,就成为高能加速器。此项工作,为后来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奠定了相关的人才和技术基础,引领和带动了大功率微波电子元器件的研制,推进了国内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建造和应用。

此后,建设高能加速器的计划几上几下,一直没能成功。改革开放后,谢家麟抓住时机,经过与国内外专家充分论证,作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保证在国际上技术先进的选择,即以粲粒子为着眼点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这条发展路线的选择,并非轻而易举之事。1982年,中国科学院向中央申请2亿元人民币的基础研究经费,不是没有人怀疑其效果。同时,在技术上,中国并没有多少基础,其关键技术,如磁铁的生产、超真空技术等均处于落后状态。

谢家麟与朱洪元等多次组织国内外科学家反复对比权衡两种路线的优缺点。在这一关键性的选择中,谢家麟深入而细致的分析,说服了持不同意见的人,在高能物理界取得了一致认识,最终确定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的方案。

中国许多物理学家都记得,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成功实现对撞,成为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性成就。尽管中国之前从未进行高能物理科学工程的建设,可仅用4年时间、2.4亿元人民币,就建设成功国际同类工程,速度快、投资少、质量好、水平高。中国给世界呈现出“粒子”放射的奇迹。

我国从此在τ-粲物理研究领域占据了国际领先地位。

“雪中送炭”更有成就感

1920年8月,谢家麟出生于哈尔滨,并在河北武清县度过童年。占领东三省的日本人强横跋扈、欺压百姓,军阀混战给农民带来的痛苦,都深深烙在他年幼的心里。

1947年,在天津中央无线电器材厂工作的谢家麟通过教育部举办的留美考试,赴美留学。

新中国成立不久,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家麟,就怀着报国之心,登上了归国客轮。途中,谢家麟被美国方面无理扣留,并以“交战国掌握与军事有关的科技人员不得离开美国”为由,遣返美国。

意料之外的是,正是这次禁止离境,让他走上加速器研制道路。1955年,他在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研制成功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肿瘤的加速器,并将其提高到医用水平。

不久,谢家麟接到美国移民局来信,要他在永久居民和限期离境之间作出抉择。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回到祖国怀抱,开始了他“没有终点的旅程”。那一年,美国作出允许中国留学生离境的规定,他和钱学森等一批之前同样被禁回国的科技领军人物,加入到建设新中国的行列中。

谢家麟领衔的科技工程群体完成了一系列“第一”:我国第一台电子直线加速器,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个实现自发辐射和饱和振荡的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经常有人问谢家麟:您后悔回国吗?“不后悔。在国外可能我会有一席之地,但只有在我们自己国家,我才有机会负责BEPC(正负电子对撞机)这样的大工程。我留在美国只是‘锦上添花’,而回到祖国则是‘雪中送炭’。”他总这样回答。

秉持传统 崇尚科学

在中科院高能所科研人员的记忆中,谢家麟最让大家敬佩的是他那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1986年,谢家麟已66岁,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接近收尾。可谢家麟并未就此止步,他敏锐地注意到1982年被美国列为“星球大战”计划的首选战略武器研究——“自由电子激光”项目。谢家麟意识到,如果我国开展此项研究,即能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态势,掌握最新关键技术。但在中国当时境况下,这项研究需要高品质电子束,即高流强、高稳定性、低发射度、低能散度等,其要求远远超过一般加速器的性能指标,对加速器技术提出了挑战。尽管困难重重,谢家麟没有犹豫,仍积极提出建议。这一建议最终纳入国家“863”计划。谢家麟领衔组织开展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BFEL)的研制。

经过近8年努力,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于1993年5月实现受激辐射,第一次输出激光,同年实现饱和振荡。中国率先在亚洲建成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及西欧国家之后又一个实现红外自由电子激光饱和振荡的国家。

上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范文 下一篇:克服困难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