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传范文

时间:2023-10-27 05:14:45

徐渭传篇1

【关键词】《四声猿》;徐渭;悲剧意识

《四声猿》是明代杰出文学家、戏剧家徐渭的代表作品。其寓意的多解性和含混性,让它像自己主人一样是个谜。它由《玉禅师翠乡一梦》、《狂鼓史渔阳三弄》、《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部杂剧组成。徐渭的一生都充斥着悲剧色彩。幼年失怙、青年丧偶,家园零丁,科场顿挫。后又受胡宗宪案精神失常,46岁时杀妻入狱,晚年一直贫困潦倒,73岁时在贫病孤独中死去。徐渭天赋异禀,却时运不佳。家庭的不幸,科举失利的社会压力,让他屡遭精神上的折磨。《四声猿》从寓意和内容上都有对徐渭自身境遇的投射。四部剧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表现了徐渭的人生遭际,不同的程度展示出他人生的悲剧意识。

一、怀才不遇,借狂发愤

《狂鼓史》是徐渭晚年的作品,但放在了《四声猿》的首位。是有一定原因的。《狂鼓史》中祢衡才华横溢,孤高狂傲,却怀才不遇。与徐渭有几分相似,可以说是作者自喻。徐渭借祢衡之口骂出了权贵的,社会的黑暗;也骂出了自己的骨气和才气。《狂鼓史》中对祢衡形象的描绘,展示出饱学才子在人世间怀才不遇,屡遭迫害的社会现实。这一声猿叫,是撕心裂肺的。也是徐渭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隐痛。

徐渭一生参加多次科考,都以失败告终。在名利为重的社会上立足,发展仕途。科考失利无疑是最大的打击。徐渭“九岁能为举子文,十二三赋雪词,十六拟杨雄《解嘲》作《释毁》。”徐渭后来到胡宗宪那里任职,受到“国士”待遇,一时仕途得意。好景不长,胡宗宪因攀附严党入狱并死于狱中,徐渭的仕途梦被打破。后来他又投靠过李春芳、吴兑、张元忭等,都没有得到重用。徐渭的好友沈錬也因得罪严嵩,迫害致死。

自己科考失利,仕途梦的破灭,朋友遭权贵的陷害,让徐渭对封建科考制度的不合理,社会黑暗的现实看的真真切切。明沈景麟《狂鼓史·序》云:“渔阳意气,泉路难灰,世人假慈悲学大菩萨,而勤王断国之徒,多在涂脂调粉之辈,文长所为额蹙心痛也。……借正平身后一骂,以发挥其抑郁不平之气。”徐渭借祢衡之口,抒发内心不平、愤懑之气,在《狂鼓史》中写的畅快淋漓。正如剧中弥衡回答判官时所说“小生骂座时,那曹瞒的罪恶未如此之多,骂将来冷淡寂寥,不甚好听。今日要骂座呵,须直捣铜雀台分香卖履,方痛快人心。”

二、风俗败坏,讽刺伦理

《玉禅师》,一部看似纯佛教题材的剧作,有着很强的伦理色彩。据王骥德《曲律》中的记载,《玉禅师》是徐渭的“早年之笔”。民间早就有度柳翠的故事,徐渭根据民间流传又增饰创作出这一杂剧。全剧笔调辛辣、犀利,对僧侣的讽刺入骨三分,也间接地批判了佛教的虚伪。这与年轻时徐渭反传统思想有很大的关联。而这种反传统的思想又不得不与徐渭的成长经历,当时的社会环境相联系。

徐渭虽为徐家幼子,而身份有些尴尬,其生母是嫡母苗氏的婢女,在徐家没有名分,后又被苗氏赶出徐家,这对童年的徐渭也是不小的打击。虽有苗氏的看护,但还是要依仗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名不正的尴尬,加上寄人篱下,那种难言之痛也是可以体会到的。这样的经历,让徐渭对一些社会上存在的不合伦理的现实很敏感也无可厚非。再加上看到社会风俗败坏,佛教虚伪的一面,创作出《玉禅师》也顺理成章。

历来学者对《玉禅师》的创作意图和寓意有多种猜测,《玉禅师》也是《四声猿》中寓意多解、含混最明显的剧作。但它作为第二个猿声,悲啼的意味也是隐含在其中的。徐渭作为一个怀有远大抱负的文人,对社会有极大的关切。借助剧作不仅抒发内心不平之气,也有对社会丑恶现实的揭露。

三、人生如梦,祸福难定

《雌木兰》、《女状元》在《四声猿》中堪称“姐妹篇”。都是描写女扮男装,取得功名的故事。《女状元》和《雌木兰》一文一武,充分表现了两位女子卓越的才华和本领。这也看出徐渭对女性的肯定和赞美。如果徐渭仅是因为对嫡母苗氏的才华和正妻潘氏贤惠的美好印象,而对女性形象大加赞誉的话,《雌木兰》和《女状元》在《四声猿》中的感情基调就值得商榷了。猿声之悲,闻者皆泣,此中必有难言之痛。

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建功业、取功名,本不可能。而徐渭剧中的两位女主人公,不仅得到朝廷重用、社会认可。最后也是家庭美满。即使是梦中也难以做到。徐渭八赴科场,次次失败。本有建功立业之雄心,而无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将自己的志向寄托在剧中女主人公身上,做一场荒唐的梦,来安抚沉痛的心。在《雌木兰》中对木兰立功的描写岁寥寥几笔,但也表达出“借彼异迹吐我奇气”的愿望。《雌木兰》和《女状元》以圆满结局,这也预示着女性还是要回归家庭,依附男性。就像徐渭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徐渭的人生如梦一样,只是悲剧的成分多些。

《四声猿》的艺术成就得到了极大的认可。汤显祖曾赞誉:“《四声猿》乃词坛飞将,辄为演唱数通,要得生致文长,令自拔其舌。”袁宏道评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不奇也!”徐渭的门生——明代戏剧理论家王骥德也曾感叹道:“徐天池先生《四声猿》,故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木兰》之北和《黄崇嘏》之南,尤奇中之奇”。徐渭人生的悲剧,使他遭受很多的磨难。但也成就了他的艺术生命,当他挥笔创作《四声猿》,以抒发内心难言之情时,一个永恒的艺术生命出现在文学长廊中。徐渭狂放不羁,任情任性,狂放孤傲,却有才华横溢。他悲剧的人生在当时没有得到关切, 而后来者又有多少与他的作品沟通,关注曾经消逝的灵魂!这也算他身后的一件幸事!

参考文献

[1] 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冯俊杰.谈《四声猿》杂剧的“奇绝”[J].中华戏曲, 1986.

[3] 张新建.徐渭论稿[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4] 江兴祐.奇人怪才—徐渭传[M].南京: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徐渭传篇2

关键词:徐渭 绘画 大写意

徐渭,浙江山阴人,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画史上以白阳(陈淳)、青藤并称,生于1521年,卒于1593年。民间关于徐渭、徐文长的传说很多,他诙谐怪诞的生平事迹也长久在民间流传。徐渭事实上是一名才华极高,但际遇坎坷的文人,他不但精画,在书法、诗词、戏曲上的成就都很大,但是他似乎很孤傲自负,也难容于世俗,在精神上常流露出沮丧的心情,曾数度自杀,后又因杀妻入狱,在牢中关了7年之久。徐渭的悲剧性格使其在明代艺术创作上独树一帜,和明代许多其他的画家努力尊奉传统、古人完全不同,他的笔墨常常是放肆狂野、不拘形式的,但水墨淋漓处亦有其细腻的观察和活泼的表现力体现。《石榴图》是写一枝石榴倒垂而下,枝叶的笔墨都像书法,以写意法来表现一颗石榴成熟、裂开,露出一粒粒如珍珠般的颗粒,粗看未必形象,但造型自然天真,也算开创了中国绘画的一种倾向个人表现力于抽象的表达方式。另外,此画中右上方以狂草提示,线条流畅婉转,和绘画配合,达成一种统一。徐渭在绘画上的成就尤其突出,他把写意画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使花鸟画走向了抒情达意的大写意时代。

徐渭绘画艺术的核心是讲究一个“情”字。所以在他的实践创作中的“以真写情”都源于他的心学理论中的“中也者,人之情”。真是情的生命力所在。只有“人心流出”才是真,作品才有价值。思想文化的发展为张扬个性、傲世绝俗的徐渭绘画艺术精神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使徐渭的叛逆个性日益滋长,同时也培育了徐渭独特的艺术观。在不同的诗文、题跋,甚至戏剧中,他对文艺进行了独特的阐述,强调“自然”“本色”之情,要求独立抒发“真我真情”,因而他反对复古。徐渭把画当成无声的诗、情感抒发的载体,他在画中倾注内心的郁闷、不满和各种各样的情绪、情感。如在《花卉杂画卷》中他画有一段枝干下垂的梅花,梅花的枝干有一部分恰好浸入溪水中,形态新颖别致。徐渭在梅花的左边题诗一首:“梅花浸水处,无影但涵痕。虽能避雪压,恐未免鱼吞。”前两句诗意空灵,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力,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尖锐地指出高洁的人身处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中,难以预料和躲避各种迫害,明显联系到了他自己坎坷的人生遭遇及世事对他的不公。

徐渭的写意花卉,“走笔如飞,泼墨淋漓”,在用笔上强调一个“气”字,用墨上强调一个“韵”字。实际上笔与笔之间有“笔断意不断”的气势在贯通着;他的用墨看似狂涂乱抹,满纸淋漓,实际上是墨团之中有墨韵,墨法之中显精神。由此可见,徐渭的画是在用情感来调动笔墨,在他的画中笔墨和物象都退居第二位。笔墨在徐渭那里已不是问题,物象只不过是个载体,他将自己的人生升腾于笔墨、物象之上。《墨葡萄图》最能代表徐渭的大写意作品风格。此画葡萄一枝,串串葡萄吊挂枝头,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画家不求形似,其意不在画葡萄,而在写自己的人生。画中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在这里,徐渭把自己比照无处可卖的“明珠”。此画构图奇特,信笔挥洒,似不经意,却造成了动人的气势和葡萄晶莹欲滴的艺术效果。此画纯以水墨画葡萄,随意涂抹点染,吊挂枝头,形象生动;画藤条纷披错落,向下低垂,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水墨酣畅,诗画与书法在画中得到恰如其分的结合。

徐渭在名作《墨花图卷》中的梅花旁题诗道,“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但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画梅却不关注画梅花的画谱,只是信手拈来,就足以表现梅花的神采。《梅花谱》是历代画家总结的画梅的规律而撰写成的画谱,这些规律往往成为初学者入门的捷径,但也会限制人的创造力,成为程式化、规律化的束缚。徐渭无视《梅花谱》的态度,体现了他不肯受传统法度的束缚。

徐渭在描绘自己的创作状态时,在很多时候,用“涂”“抹”“戏”这样的字眼。当然,提到更多的还有“酒”“醉”等。观赏徐渭的画时,那种淋漓酣畅的激情的确令人可以想见作者如醉似狂的状态。酒使徐渭的心灵更为自由,也使他的情感和想象力达到异常亢奋的状态。徐渭在绘画的创作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对他来讲,绘画犹如游戏,能使内心积蓄的情感得以更加自由地宣泄,正因为如此,徐渭的绘画一直能保持着个性精神的张扬,不为世俗的功利所影响。

总之,徐渭在绘画的内容上具有强烈的主观感彩。他在笔墨上挥洒自如,把大写意推向书写内心情感的最高境界。徐渭特别注重绘画的“生韵”“生动”,这正符合中国画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拨皆吾五指栽”,又在《书谢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中认为,画家如果要表现自己某种特定的气质、情性,就必须选择相应的题材,以适合那种气质。他在题一幅水墨牡丹时提到,“牡丹为富贵花,主光彩夺目。故昔人多以勾染烘托见长。今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终不是此花真面目。余本窭人,性与梅竹宜,至荣华富丽,若风马牛弗相似也。”从他的这些见解来看,他的确有时是相当清醒的。正是他这些清醒时的高见,使他在其疯狂的作品中更显示出超人的胆略。

今天,我们感受徐渭,欣赏其艺术,不是简单地学习他的笔墨技法或领悟他的艺术感受,我们应善于研究和发现,做到古为今用。只有用真情去感受生活,用真心去领悟生活,用胆识去挑战生活,才能使灵感升华,才会有创作欲望,由此创作的作品才是有感而发的。

徐渭传篇3

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其艺术极具个人特色。徐渭是明代后期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在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医学、术数领域均有涉猎,著作颇丰。徐渭生活的明朝中后期,政治风气极为腐败。这种状况致使正直的读书人在仕途屡遭碰壁,从而把精力集中到诗文书画、戏曲、小说等艺术的创作上去。与此同时,王阳明倡导的“学贵得之心”的“心学”,逐渐取代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给徐渭这些富有开拓精神,追求个性解放的读书人,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徐渭一生命运多舛,生于小官吏家庭,自幼聪慧,幼年能文,父亲早死,家境渐坏。他一生遭遇不断,母亲郁死,两个兄长早逝,妻子婚后病殁,又因房产惹上官司,致使家财悉空。遭难并没有停止,步入中年后:“举与乡者八而不一售,人且争笑之。”为胡宗宪器重,才华得以施展,不久又因胡宗宪案而终日惶恐于政治上的牵连。精神过度紧张,竟由佯狂变为真疯。45岁这年,自撰墓志铭,觅死九次而未遂,后因误杀后妻张氏而坐牢,入狱六年。出狱后,功名无望,万念俱灰,最后二十年,前十年出游四方,寄情于山水;后十年定居老家山阴,发奋为诗作画,发泄其胸中的“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最后,在凄惨孤独的境地中离开了人世。徐渭的一生多坎坷,生活痛苦,他将自己人生的痛苦发泄于笔墨之中,其作品呈现出“怪衍”、“狂放”、以及“疯狂”。徐渭多侧笔露锋,不善中锋藏笔,不重使转,而时时直折生断,以显耀其精神,呈现其媚趣视觉整体,以表现出更大、更浑然苍茫的审美意识。徐渭的作品,用笔简练,高度概括,雄浑齐放,挥洒超逸,墨色淋漓,不求形似,意味深笃。他作画行笔奔放,就如脱缰的野马,笔走龙蛇,如排空海浪,似奔山走石,具有相当强的力量感和运动感。

二、对徐渭艺术的批判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能不高,生动不得不至。”(郭若虚)在传统文人画中,特别注重人品与画品的同构关系。因此,对徐渭艺术的批判我们应该从艺术的本体标准和角度出发———人品和艺品。人品问题是一个气度的问题。因此,人品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气度的大小。那么徐渭的人品怎样?气度又如何呢?徐渭的人品,有其可取的一面,如坚贞、直率、胆魄等等,但其狂肆、刻薄、恃才傲物的态度,却成为有识之士作为立身处世的鉴戒。徐渭一生多灾多难。这种灾难,固然是不公平社会现实酿成的,但世界总是不公平的,为什么有些文人画士能避开这些祸害?而徐渭却无法避开反而招惹这些祸害呢?这就是人品气度所起的作用。徐渭一生狂猛、偏激、贫困潦倒、仕途凶险、怨天尤人。他自视清高,似乎不食人间烟火,世人忙忙碌碌,则成为他嬉笑怒骂的对象。近年,画坛一个观点“天才的艺术家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根据这一观点,徐渭当然被认为是天才艺术家,但天才艺术家不光要在艺术上有显赫的成就,还必须具备两个共通的条件:一、广大的社会责任心,达则兼济天下;二、坚强的心理承受力,穷则独善其身。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一位画家才可能摒除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心态,一心研究艺术,做到为社会服务。徐渭正是缺少社会责任心,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以致九次自杀未遂,后则贫困潦倒,怨天尤人,对于徐渭此种人品,我们不应该推崇。徐渭的人品气度如此,他的画品又如何呢?所谓“画品即人品”,徐渭的艺术以狂怪著称。撇开“狂”,就单一个“怪”就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否定。难道对传统艺术进行否定就能算是艺术上的成就。“怪”既然是一种画格,那它就是“新”。如果说“新”就是“好”,那皇帝的新衣就是好,那发明设计该新衣的设计师就是一位一流大师,更该永垂青史了。徐渭笔下的葡萄、石榴、芭蕉等物象,多意在表现其心中的愤怒与不满。有人赞赏其直率、率真,敢于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其实不然,大器之人,应该懂得克制,虽然境遇潦倒而依然通达乐观:只有小气之人,遇到挫折便会流露出苦恼,遇到一分欢快便得意。这样的“直率”、“率真”是愤世嫉俗,世俗之人,世俗之作罢了。

三、对徐渭艺术的认同

徐渭才华出众,诗文书画俱佳,他自幼开始习练书法,广采宋四家之长,米芾洒脱的笔意,苏轼浑朴的结体,黄庭坚苍劲的笔势,浑融一体,又上追唐怀素、张旭以至二王、索靖,笔墨恣纵,自成面目,以潇散、脱俗为指归。徐渭在书法上主张:勤学前人,出乎己才。这与宋人书法强调写意一脉相承。他的书法不论书法而论书神,满纸狼藉,不计工拙,所有的才情、悲愤、苦闷都郁结在扭曲的笔画中。徐渭虽然中年才开始学画,但由于他的艺术天赋和文学、书法等方面的学养,反而在绘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最终把把水墨大写意花卉画推向巅峰。徐渭的师承很广,他继承了梁楷减笔以及林良、沈周等写意花卉的画法,用笔放纵,画残菊败荷,古拙淡雅,水墨淋漓,别有一番风致。他推陈出新,运用泼墨、破墨、积墨等多种技法,打破陈规,运笔有实有虚、有浓有淡、有疏有密、有轻有重、笔墨淋漓、气势奔放,一气呵成。其写意花卉惊世骇俗、用笔狂放、不拘于形似、一任精神自由翱翔,把狂涛般的激情作尽情的挥洒倾泻、布局潇洒纵横,气势如急风骤雨;徐渭善于运用勾、点、泼、皴等笔墨形式,将牡丹的雍容、紫薇的隽秀、竹子的萧疏、的孤傲、梅花的挺洁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用笔狂放,笔墨淋漓的大写意花卉,以不拘于形似而独成体系。

四、正确认识徐渭艺术

1.徐渭艺术对后世的正负影响徐渭一生历经遭难,怀才不遇。但在文学艺术方面却有惊人的成就。他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对后人具有深远影响。、石涛两人都是明朝的后裔。的绘画,继承了徐渭的水墨大写意画法,并将其完善。他常用秃笔,经常画一些怪异的物体,却饱含他的情感。从徐渭纵肆、躁动的画风变为冷逸、荒寂。石涛也深受徐渭的影响,他将徐渭创立的纵放有气势的画风,作了有力的表现。他绘画面貌繁多、构图奇特、笔墨苍劲有力,他作画大气,重在追求物象的气概和风神。乾隆时期出现的“扬州八怪”对徐渭艺术进行发展,突破前人的规范,善于表现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独有的风格面貌。其中郑板桥对徐渭艺术有其独到的体会,以致刻下方印“青藤门下走狗”。他对徐渭的崇拜,是在发挥自己艺术个性的前提下进行理性学习研究。以致他的水墨兰竹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齐白石对徐渭的崇拜也不一般,他说:“青藤,雪个,大绦子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他对徐渭主张的形神问题,作了通俗易通的表述。以平和的笔调,描绘自然界的事物,使其极富生命力。徐渭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后世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其打破画规,笔墨狂怪的画风,使后人盲目跟从,造成画风泛滥。对于“八怪”的画风,一个“怪”字已将其概括出来:苦、冷、寒、酸、贫、病、愁、怨。具体而论,汪士慎画梅,密萼繁枝,但仍然一派“荒寒气象”;黄慎的画“初视如草稿,寥寥数笔”,粗疏恣肆,略无绳捡。黄慎善画人物,但并非帝王将相,而是形象猥琐、破衣烂帽的乞丐,是其嗟老卑微、怨天尤人的自我写照。与黄慎相仿,罗聘好画鬼,其形象狰狞、丑陋,真可谓一时瑜亮。不值得推崇。

徐渭传篇4

【关键词】徐渭; 墨; 大写意; 创新

一、青藤笔墨

徐渭,字文长,晚号青藤道人,是一个造诣极深的诗人、剧作家、书画家,受个性解放的新思潮影响,在写意花鸟一科独辟蹊径,以激越昂扬,飘荡酣畅的笔墨来进行花鸟画创作,使之达到充分抒怀的崇高境界。他作画十分讲究气韵和法度,借绘画抒写性情,以显示其自然本色,以一种极为狂放泼辣的风格,把水墨花鸟画推向了新的高度,正因为他的画法用笔纵横驰骋,用墨泼洒浸润,笔酣墨饱,淋漓尽致,使得中国笔墨纸张的特殊效果得到空前的发挥,画史称之为“大写意”。这种水墨大写意画法在疏斜历乱中求真意,在浓淡交错中求气韵,笔韵,笔墨变化微妙,大刀阔斧,神采飞扬,使后世文人为之倾倒。

《杂花图》是徐渭的代表性作品,此画是一幅横向长卷,以泼放的笔势点染了牡丹、石榴、南瓜、芭蕉、扁豆、葡萄、竹等十几种四季蔬果花木。笔墨浓淡干涩、一挥而就,不拘泥于物象的自然形色,其生韵、神气充分体现了画家驾驭笔墨的本领。同样的还有《葡萄园》。此图自画面右上画葡萄一枝,全无一丝形似,狂放的笔墨在画面上缤纷飞舞,藤条翻腾缭绕,水墨酣畅痛快,将其不得志而积结于心中的郁郁不平,淋漓尽致地倾泻于笔端,画上有徐渭自题七绝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乱抛闲掷野藤中。”真实地表现了这位画家一生坎坷不平的生活境遇。同时可看出,他用笔如疾风骤雨,有风驰电掣的迅猛感,充分发挥了宣纸水墨机理效果;其浓淡虚实,疏密开合,处理的气脉贯通,通透活脱。从这首诗中还可以看出他为人的狂放与玩世,凸显他的“文奇”,可见他的书画舞出了文人墨戏,不拘不泥,富有笔墨情趣。清代张岱曾说徐渭的绘画艺术除了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外,他的泼墨画法使得画面浓淡相间,笔飞墨舞,变化万千,奔放豪纵, “意足不求颜色似”,所谓意足即意思够了,意到则止。

徐渭现存的其他作品如《牡丹礁石图》、《墨葡萄图》、《墨花图》等,也都笔酣墨饱,淋漓尽致,发人深省。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燮的(郑板桥)看见徐渭的画,大为赞叹,曾用“五十金易天地(徐渭)石榴一枝”,郑板桥还刻了一方“青藤门下走狗”的印,以示对他的仰慕。近代齐白石提及徐渭,也说自己恨不得早生三百年为“青藤磨墨理纸”,表达对他的无限尊崇。他们推崇徐渭不能看作仅仅是艺术上的接受影响,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的思想相通。后世的很多文人画家受此启发充分的表现了浪漫主义主观抒情张扬个性的美学特征。

二、弄墨“无法”

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徐渭所处的时代强调“有法无法”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技法,绘画中日益规范化的技法形成“法”,注重“法”被称为“行家”,而他却独辟蹊径视法为虚幻不实,抛弃世俗,崇尚“无法”,“游戏翰墨”,强调“放逸”,曾题画诗云:“老夫游戏墨淋漓,花草都于杂四时。”题《芭蕉墨牡丹》诗云:“知道行家学不来,烂涂蕉叶倒莓苔,冯伊遮盖无盐墨,免欠胭脂抹瘿腮。”

其实徐渭的“无法”,就是“我用我法”,具有独树一帜的审美情趣,借鉴前人而又标新立异,就像苏轼所说的:“论画以形似,见以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作画如果仅以形似与否判断画的好坏优略,那是幼稚的看法,但是,苏轼的“论画与形似,见以儿童邻”并非绝对反对形似,而是反对泯失“物理”、“物情”,“物趣”等艺术原则而对自然物象生硬照搬。就如同徐渭对笔墨“无法”的追求,“新中有心”从而使他的放纵,却与鲁莽不同,它的有气势,也与粗野不同。他在淋漓酣畅之中,仍然有一种静穆的气势,从蕴蓄中发出光芒。

庄子思想对徐渭绘画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前人说徐渭的画有“推到一切之豪杰,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气概,这应当是极其中肯之定论。而这之中内蕴了庄子关于恣肆磅礴大美的思想。换言之,如果论及徐渭画作的这样豪迈气概之所以产生的原由,那么可以说,庄子大鹏高飞徙于南海的宏大气概以及某画师“解衣般R”的“大法”气度,正与徐渭淋漓泼辣,豪迈放达的画风是有一脉相通的。

这些思想反映在了徐渭的《花卉杂画卷》长卷中,画中有许多小幅葡萄。图中看不到写实主义的饱满晶莹的紫葡萄,也看不到普通写意中依然具形的葡萄的样子,看到的只是“我用我法”挥洒出的水墨不同形状而已,葡萄也就是一些意思吧。水墨的浓淡晕染,还有那疾风骤雨式的速度,如同倪瓒所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风格也显出大胆任性,葡萄串枝常常就是这么从天而降了,可以想像徐渭在青藤小屋的一张破木桌上,晃动着身体就这么把用了很久的大笔快速的转着,恨不得把多年的苦说出来,如此心情下如此境遇下的花卉,自然不会像那种满园春色关不住的花卉那么擒笔铺张,那么浓墨重彩,那么细腻柔情了,让人感到的是一种饱满着才情的悲,不是悲凉,但亦非悲凄,隐然挥洒出一种豪气,那种在自在自为的天地中行走的大法。终是把仕途功名抛了,任风霜雪雨,我以我笔书乾坤。

由于徐渭深厚的书法功力,用笔大刀阔斧,纵横跌宕,婀娜多姿,看去好像忽大忽小,忽草忽楷,笔触忽轻忽重,忽干忽湿,貌似不经意,平淡中却非常精到严谨,自然而然的他的写意花鸟也成了以草书书法入画的典范,其画面灵动轻逸、一气呵成、直抒胸臆。所以他独特的泼墨法具有绝妙的施水技巧,形成自然的韵致,氤氲蕴藉,水墨浑融。牡丹的浑厚华滋,的晶莹欲滴,无不水晕墨章,浓淡干湿恰到好处,使盎然生趣展现于纸墨之上。可见有笔无墨和有墨无笔,都是不对的,必须笔与墨配合得当,才能有很好的艺术“法师”。

徐渭作画,还常常借物喻意,赋予笔墨形象以强烈的感彩,还每每通过诗画结合的方式,兴起画外之意,给人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痛快淋漓的感受。这种方法反对脱离生活,套用前人成法,犹如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主张创作应从所处时代的生活出发,可谓不随波逐流,独用我法。

《黄甲图》就是一幅徐渭风格的典型代表。他用峭拔奔放、简约精炼的笔墨画出了螃蟹爬行之状和荷叶萧疏的清秋气氛。蟹的造型虽寥寥数笔,却浓、淡、枯、沟、点、抹,诸多笔法套用,质感、形状、神态历历在目,覆于蟹上的荷叶,笔阔气贯、偃仰有致,点划之外富有云尽秋意。画上题诗:“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有珠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因为旧时称殿试二甲,第一名为传胪。显然,画家用题画诗点明了作品主题是讽喻那些纵然胸中无物,人所不耻,但却能黄榜题名、进登甲第的庸人的。从中也可看出画家对科举的失望与憎恶。画家深受腐败政治之害,才华横溢,却因“不同时调和”,以至“其名不出于越”。因此,他晚年“深恶诸贵富人”,甚而“显者至门,或拒不纳”。《黄甲图》就是他愤世嫉俗的强烈感情的发泄。奔放而有气度,润略而传神,真所谓“意在笔先、笔周意内”了。

“无法而发,乃为至法”,徐渭突破创新的泼墨大写意花卉寓意深刻,形超神越,矫然独步千古。

三、 墨王“狂扫”

徐渭论画,力主“传神”, 他每每说:“不籍东风力,传神是墨王”。又由于有着不受约束的生活观念和情感,有着“秉性疏朗,狂逸不羁”的豪气,主张“要将狂扫换工描”。他的“扫”随处可见。过失入狱七年的经历使他出狱时已年届半百,韶华早已逝,抱负又落空,只剩下两袖清风,一间青藤草屋落寞寞于绍兴的街巷。但从此,徐渭倒是全然抛弃下仕途念想,他说:“君言写意未为高,自古砖因引玉抛”,于是吸取前人精华匠心独运,一心事在“扫”丹青。

徐渭特别爱画竹,他笔下的竹,一洗娟娟秀气,也是狂态十足,其曰:“我私涂狂竹,翻飞水墨梢。”其画竹,破笔、瘦笔、断笔、燥笔为之,狂涂乱抹,不拘一格,真正是“化工无笔墨,个字写青天。”正因为喜欢狂涂,不愿细写,他又屡屡自称作画为“扫”,他那豪放不羁之气就在这一“涂”一“扫”中尽得显露。“张颠狂草笔,涂墨一高歌”,“一吸葡萄春五斗,旋移狂墨鸟刘伶”,这些题画诗句,正是青藤作画的真实精神写照。因此观青藤之画,让人心潮激荡,神思飞扬,于狂乱中去感受生命的炽热,领略生命的活力,可见一切皆在张狂行笔中矣。

看《杂花图卷》,图中葡萄、石榴、荷叶等等无不体现出这种信手“涂扫”的精神,不求细巧,画风粗放,尤其是葡萄,无论绘叶、画枝还是勾藤蔓、点果实,行笔用墨皆狂扫涂抹、豪宕不羁,的确是满纸生风,气势袭人,让观者莫不怦然心动。既然是在涂抹中求效果,天池甚至不惜以败笔来画美人,居然也能使人产生“风姿绝代”的美感,发出“转觉世间铅粉为垢”的感叹,可见其功力非凡。如《拟图》手卷,画面上的人物、柳岸、坡岸、也是疾笔挥扫,涂抹张狂,飞动的笔法中透漏出激烈豪放的情怀。而他的《苇塘虫语图卷》,那散乱纷披的苇叶、简直就是粗服乱头,可谓“狂扫”的绝佳例证。追溯画史可知,青藤在笔墨血缘上跟唐宋以来恣肆狂放的张b、王墨、张旭、怀素、米芾等书画家更亲近,他把这些前辈身上已见的写意精神发挥,张扬到了极致。放纵狂乱的笔墨中,充满着力量的感觉,激荡着生命的旋律。因此他的花卉,大写意的,不见茎脉,但其观意:即使枝叶勾勒,也是翻腾跌宕,好比大风扫过,心意荡漾的意思。感觉点墨下笔的这个人心理是极不平静的,他甚至等不及这样一笔一笔地添加,实在是要手随心动,要快快的把自己倒在纸上,哪里还要什么敷彩工笔呢?这一股气是那么充沛,水墨淡化成了淋漓尽致的痛快,一扫而过,即使隔了几百年,你还是能想象得出那个徐渭作画时一定是将吸了满肚子墨的如椽大笔凌空落下,胸中意气满纸生,真堪称“迁想妙得”。这不仅涉及于绘画的形神论与创作观,而且还涉及到气韵、意境、品评、章法、笔墨等与传统画理相关的一切问题了。

结语:

徐渭野藤里的葡萄及很多花卉图卷,收藏于静穆的博物馆,印在了精美的画册上,静默飘然的样子。可是,这些狂放的水墨并不安静,它们诱导我们去看水墨背后,那里有徐渭的啸声、徐渭的执狂。“眼空千古,独立一时”,袁中郎对徐渭的评语是偏爱了些,但也大致不差。

随着时空的变化,物有“沧海桑田”之变,情有“情随事迁”之变。如果“这鸭头不是那丫头”时,那“头上哪有桂花油”呢?故而在时空永恒的变幻中,作为国画法度所表述的基本语汇体系能够保持相对的恒稳,能得到真正的还原,更有赖于一条不变的以人的“感”、“情”为中介的理解之脉络。有了花卉大写意,就会花开花落两由之,有了从容之心,外在的花随风飘零,心灵的花则永不凋谢。

参考文献

[1]程大力. 师心居―笔谭[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陈绶祥. 国画指要[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3]李祥林. 徐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单国强. 明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5]傅京生. 中国花鸟花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6]彭银修. 中国绘画艺术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徐渭传篇5

关键词:徐渭;花鸟;绘画;艺术;狂

中国古代佯狂的艺术家不少,可真正像荷兰艺术大师梵高那样发狂,生时寂寞,死后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大家实在不多——徐渭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物。

明代画坛,高手林立,大家数不胜数,但说到最富创意的花鸟画家,非徐渭莫属,他可以说是明代文艺史上的一座巨峰或是奇峰。徐渭一生境遇坎坷,生活动荡不定,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这位才能出众的才子成为愤世疾俗的封建礼教的反抗者。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迹,徐渭不仅在绘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诗文、书法、戏曲同样光彩夺目,他是一代奇才的象征。

1 徐渭生平

徐渭,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改字文长,自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或署名田水月,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生,徐渭的一生坎坷多变,从出生开始,命运便不停地捉弄他,年幼时的徐渭经常遭到周围人的白眼,因为他为婢女所生,而且父亲亡故的早。徐渭青少年时代非常的刻苦好学,阅读的范围也非常的广泛,他对儒家经典、兵法、医学、小说、戏剧等都很着迷。徐渭有很多的良师益友,其中不乏思想家、书画家、学问家、诗人等等。他从小就对书法有特别的爱好,学过很多历代名人的法帖,对王羲之、米芾、祝允明等大家的宇都下过工夫。徐渭虽然在花鸟绘画方面的成绩最为突出,但学习绘画却是他30岁以后的事。徐渭20岁时考取秀才,而后参加乡试考举人,结果屡试不中,“终生不得志于功名,不得志于有司”。徐渭中年入胡宗宪总督府,参与抗倭斗争的策划工作,当时胡宗宪遭祸,徐渭深受刺激,加之失业穷困,与后妻关系不和,几次狂病发作,九次自杀未遂,终因误杀继妻而入狱,为此在牢中度过了六年多的囚徒生活,但他也因此对人生的体验更深了,学识更丰富了,书画艺术也更加成熟了。万历四年北上边关,这段时间为徐渭绘画艺术的创作盛期。到晚年,穷困潦倒,变卖书画也难以维持生活。1593年,一代奇才徐渭,在贫困交加中,凄惨地离开了人世。

一生之状便如他诗中所言:“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一然而他为中华文化留下了开明代公安派之先的优秀诗文,留下了不拘成法、与世抗争的精神,在狂傲与浪漫之中,徐渭体会到生命本身的原创性,在明史上,他的艺术与李贽的梵藏二书、笑笑生的《金瓶梅》一起,为中国文化传统开辟了反传统的另一脉。

2 徐渭的艺术特点

徐渭的绘画主要以花鸟为主,观赏徐渭的画,虽然距今已有四百年之久,但神气、气势犹存,用八个字来形容就是“走笔如飞,泼墨淋漓”,让人无法用平静的心情去观赏,给人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徐渭开写意花鸟画一代新风,是水墨大写意体派的真正确立者,从根本上完成了写意花鸟画的变革,其画风有力地推进了后世写意花鸟画的发展,画史上称为青藤派。他的花鸟画吸取了宋元及沈周、林良、陈淳等花鸟画的长处,又有重大的革新,形成独具匠心的风格。

2.1思想性与艺术性并存

徐渭绘画具有思想和艺术的双重性,这些艺术特色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以及自身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2.1.1思想性

徐渭的一生境遇潦倒,想靠仕途获取功名,却屡试不中,狂病发作时九次自杀未遂,因误杀继妻而在牢中过了六年的囚徒生活,晚年生活贫困,靠变卖书画换取银两,以此来维持生计。徐渭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在命运的捉弄下始终保持着他的气节与情操,这在他的诗文书画中都有大量生动的反映。“文章憎命达”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坎坷的人生和多变的命运成就了徐渭的绘画艺术。生活的失意造就了徐渭事业的得意与辉煌:他的花鸟绘画雄踞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颠峰而雄视百代。生活的不如意使得他常常在作品中借题发挥,把恣意纵横的笔墨与题跋诗结合在一起,抒发胸中的块垒与愤怒,看他的画可以感受到一股“磊磊不平之气”。设想一下,如果徐渭一生没有这么多的波折与困难,又怎么会有他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见解,而这些体验与见解正是他在绘画上成功的关键。

2.1.2艺术性

徐渭生性怪僻,晚年时候的他,作画勤奋,画技也与时俱进,可以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画出的画生动逼人,自成一趣。对他来说,画画就如同他的生命,没有画生命也就毫无意义,他可以通过作画来抒发心中的不满,同时作画也可以广交朋友。当时上门求画的人很多,想得到徐渭的画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重要的就是要看是什么时候。徐渭有个怪脾气,当生活过得去时,他便不会动笔,求画者就算磨破嘴皮子,也难得一幅,如果他家缺柴少米,这时去求画就比较容易得到。徐渭一生傲骨不改,他最讨厌那些趾高气昂、作威作福的阔老大亨,这些人听说徐渭的大名,也有登门求画的,但常常都被拒之门外。有一次,一位县令坐着大轿,并且带了许多的随从,前呼后拥,来向徐渭求画,徐渭得到通报后并没出来迎接,使得这位县令只好起轿回去,过了几天县令改为步行去拜访徐渭,徐渭这才出门迎接,后来两人竟成好朋友,由此可见徐渭的傲气。性格的怪僻使得他在绘画上不墨守成规,敢于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些特点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他笔下的花鸟画不仅是在形式风格上的创新,而是有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艺术创新。

如《芭蕉图》中,玲珑剔透的石头,周际用的是浓墨涂染,显示出石头本应有的坚硬与奇倔,石头的前面,一株芭蕉挺拔向上,叶片稀疏,有的虽残缺不全,但是并没有枯萎。画面中有几片芭蕉叶的用墨特别的浓,增强了整个画面的层次感,并且显示出挺拔,给人以生命的气息,画里芭蕉叶中伸出几支梅花。娇俏白艳,梅花生长于冬天,芭蕉原本到了秋季就会枯萎凋谢,可是画中的芭蕉在冬天依然没有枯烂,并且充满生机,梅花与芭蕉画成一体,给严寒的冬季增添了无限的活力与丽色,寄托了画家远大的理想。画中左上两排题诗,与芭蕉的挺拔显得协调统一。“冬烂芭蕉春一芽,隔墙似笑老梅花。世间好事难兼得,吃厌鱼儿又拣虾。”。自然界中芭蕉与梅花同在的现象是没有的,在这里徐渭把芭蕉与梅花画在一起,用艺术的眼光去描写,可见徐渭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他的远大的抱负。诗句“吃厌鱼儿又拣虾”表现了画家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恒心,现实世界了往往有很多的不足与缺陷,对此可以用艺术去填补,因为艺术不是现实社会的刻板,可以借此发挥和寄托理想。

再看他的《菊花图》,这幅画为徐渭老年时期所作,画中一株的菊花在秋风中,菊花的枝干虽细而略弯,但却坚挺有力。枝干上的菊叶向四周伸展,浓、淡不一,充满活力与生机,画家对菊叶的处理疏密有致,用笔很有力度,毫无拖泥带水的痕迹,枝头上的花开的茂盛,前后错落有致,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菊花的左边生长了几竿细竹,竹叶多而繁茂,竹竿细且用色深,强韧之中绽放光彩,竹叶与竹竿一起随风舞动,千姿万态,在菊花与细竹的脚下丛草乱生,草生得密而茂盛,透出一种旺盛的自然生命力。画中的菊花生长在丛草乱竹之中,没有移植八盆中,不肯从俗,它傲霜绝俗,正是画家自我人格的写照。画面右上方的七言绝句“身世浑如泊海舟,关门累月不梳头。东篱蝴蝶闲来往,看写黄花过一夜。”诗的意思是说自己生活的道路崎岖不平,深感人世间的险恶风波,年老的时候不怎么出门,也很少有人来看他,只有几只蝴蝶飞来飞去陪伴他,他很寂寞,只好以写菊来作为消遣,画家借此来表现自己的现实生活的悲惨与凄凉。在这里徐渭借菊花的不肯从俗、傲霜绝俗来表现人的品格情操。

3 “不拘物象。画中生韵”

观倪云林、董其昌的画,可以让人拂去烦躁,于静寂中去聆听宇宙脉搏的律动,去追索那大寂宏阔中的神秘,去进行一次生命的自我观照,去审视物象的虚幻而体认本真的智果,道在静中!这是倪云林、董其昌的画给人的昭示。而观徐渭的画,你能感到生命的炽热、活力,以及不屈于俗的狂傲风骨;它有鲜活不滞的性灵:疾风暴雨般的激情和诗意的散溢。于此你可以醒悟:画虽小枝,不畅神情为真小;寸心虽微,不接广宇为真微。道在动中!这是徐渭其画深刻的揭示。

史载“醉后专捡败笔处拟试桐美人,以笔染两颊,丰姿绝代。”徐渭的绘画不拘于事物表面的像与不像,他注重于画面的精、气、神,善于抓住神气,用大笔铺张。他的画各具魅力,墨葡萄有墨葡萄的生理,螃蟹有螃蟹的神韵,芭蕉有芭蕉的简练,无法中有法,乱而不乱,高度的艺术技巧,可以见得画家具有深厚的绘画功力。

《墨葡萄》一幅“不求形似求生韵”、“信手招来自有神”图中横出的主干坚挺有力,千枝万干,叶子繁密,一串串果实都由这主干承负着,因为叶子繁茂,果实沉重,枝条柔弱,所以枝叶都向下垂,而主干上却没有片叶子,只有一条稀疏的细枝嫩叶在风中向上飘扬,画中枝条垂挂,长短不一,粗细均匀,叶子有的阔大如掌,有的细小如点,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有疏有密,果实犹如明珠一般,晶莹圆润。整个画面刚柔并存,枝干与叶子一刚一柔形成强烈的对比,枝干走势转折而流畅,顿挫有力,协调中带着生韵。

4 笔墨技巧

徐渭传篇6

②走进书屋大门,迎面是一个小小的冷清的园子。园子尽头是一间后人重建的前后两室的老式瓦房。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和徐渭画像。

③眼前的书屋与徐渭自己所画的“青藤书屋图”已大相径庭。徐渭的画上,是几间排列不规则的草屋,正如他在画上所题:“几间东倒西歪屋。”而据他题词的下句“一个南腔北调人”来推断,徐渭的晚年直至去世都是在那几间草屋中度过的。尽管书屋为后人重建,但确是在青藤书屋的故址上,这是毋须怀疑的。书屋旁的小天井里,那十尺见方、徐渭所称“天池”的小水池还在,天池正中竖有一方形石柱,上刻“砥柱中流”四字,也是徐渭手笔。靠墙,青砖砌成的花坛上,那一棵郁郁葱葱的青藤虽为后人补植,但在那同样的位置,徐渭手植的一棵青藤也确实蓊郁过。倔强孤傲长于顽石之中而终年葱绿的青藤,正是徐渭的精神象征,无怪乎他以“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了。

④我在这徐渭狂啸过、痛哭过的青藤书屋里久久地低徊默想,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这位旷世奇才,诗文书画俱佳的艺术大家,并非恃才傲物的狂狷之士,仅从他的《镜湖竹枝词》即可看出,他是热爱世俗生活的啊!可世俗生活却怎么也容不下他。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他刚刚成年时就给他预设了种种打击,直到他去世。

⑤徐渭少年时便才华显露,可却连续八次乡试未中。他当过幕宾,参加过抗倭斗争并立了功,参加过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曾六次坐牢。他一生穷困潦倒,晚年靠卖书画度日。为了生存,数千卷心爱的藏书也变卖一空,最后在贫困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⑥这便是天才的命运吗?

⑦我想,设若命运改变一下徐渭的品格,他的人生又将是怎样一种境况呢?假如他不那么张扬个性,以他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会一路顺利,那也就成了几品大员,锦衣玉食、宝马香车少得了吗?即使科举不中,随和一些,隐忍一些,找关系,托门子,拿自己的作品当礼送,在哪家权贵门下做个清客,总是可能的吧?也可衣食无忧,免遭冻馁啊!

⑧当我踱进展室,看见《黄甲图》和《墨葡萄图》时,立即否定了自己荒唐的设想。徐渭笔下的恣肆,乃是一个天才画家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正是这种宣泄,构成了他艺术的精魂。他是那样的孤高,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卓尔不群,那样的反叛正统。要这样的艺术天才、反传统的斗士去迎合世风、摧眉折腰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他真的放弃坚守,出卖自己,他还能做这水墨淋漓、恣肆放纵的画吗?还会有强心铁骨、才横笔豪的书法吗?还会有血气奔涌悲声如诉的诗文吗?不,不会有了。那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称道的徐渭了。往深里想,命运也是公正的。在他那神秘之手的一再敲打下,徐渭落魄、困顿、遭受诟辱,在贫病中死去;但同是这敲打,又造就了徐渭独特的、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品格。

⑨命运之手敲打过古人,也敲打着今人。我本是来凭吊徐渭的,本以为能在凭吊之后走笔行文,痛斥龌龊的世俗,给徐渭以真挚的悲悯,不想倒是徐渭先生悲悯了我。尽管我未遭冻馁,但我有属于我自己的哪怕一小片精神领地吗?有徐渭那种“深山无人收,颗颗明珠走”的坚信自己是明珠的自信吗?

⑩我站在书屋前,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眼前的青藤。这株在人们心目中存活了400多年的青藤啊。时间的推移,只会使它愈益葱茏。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了。

【命题坊】

1.第⑦段中,作者假设了徐渭品格改变后可能出现的人生境况,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文章以“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了”一句作结,有什么作用?

3.徐渭多才多艺,学识品格都给当世及后代留下深远的影响。郑板桥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牛马走”,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也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结合全文,概括徐渭广受人们推崇的原因。

徐渭传篇7

雪中悍刀行小人屠陈芝豹结局是什么

在小说中,蜀王陈芝豹在太安围城之战后不知所踪了,了无音讯,有人说他是隐居了不问世事,也有人说是在大战中受到了重创,最后伤重身亡了,具体是哪一种作者也没有给答案。

陈芝豹是北凉王徐骁六位义子中最出色的一位,无论是身手还是统兵作战,他都是一等一的好手,而且他还是一位翩翩美少年。陈芝豹的父亲跟随徐骁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除了陈芝豹之外,陈家人全部悍然赴死,陈芝豹的父亲叫陈邛,如果他不死的话,很可能北凉王的位子就是他的。但是后来他出凉入蜀,在北凉,在北凉军中这无疑是背叛,可是还是有一大批青年将领甘愿放弃北凉军中高位,自愿跟随陈芝豹入蜀地,不得不说陈芝豹在北凉军中的地位之高,威望之重。

陈芝豹一生戎马,小人屠的名号都是跟着徐骁打下的,建功立业也都在北凉取得。如果徐凤年真是个纨绔,那就取而代之,让北凉铁骑踏遍北莽、中原,该封王的封王,该封侯的封侯。但既然徐凤年内有锦绣,世袭罔替为北凉王,那就成全北凉,不让北凉军政分崩离析,军心不稳。走了就得走得彻底,不留私心杂念。

最后在凉莽大战拉开帷幕的时候,陈芝豹带兵攻打离阳王朝都城太安城,有传言他死在了那里,这个说法不太真实,陈芝豹乃是陆地神仙境界,即使是靠龙树僧人气运成就的儒圣,他也不可能死在这场战役中。

陈芝豹喜欢徐渭熊吗

徐渭熊是凤年二姐,胭脂榜副评之首,闻名天下的才女。十九道手谈天下无双,受教于上阴学宫,剑法和谋略也远超他人。真实身份为死士甲,叶白夔之女。陈芝豹私下爱慕于她,铁门关一战被陈芝豹重伤后双腿残废,现执掌清凉山梧桐院,主持北凉军政事务。

他的感情却也从未向二郡主徐渭熊表白,即便他最后带着无奈离开北凉,徐渭熊去拦截他,陈芝豹却也只能哭着重伤她,却让她再不能以死士的身份为徐凤年赴死,因为他陈芝豹不答应,而这也是他对徐渭熊的喜欢。

徐渭熊是死士,凉莽大战开启,如果能走,她肯定要在徐凤年身边。重伤腿瘸之后,她就没法上凉莽前线。她对姑姑、吴素的剑侍赵玉台说过:“姑姑,我不会去拒北城,你也别去。我们去了,只会让他分心。既要背着我们偷偷帮我们安排退路,还要每天假装在我们面前强颜欢笑,多累啊。”

拒北城十八宗师死了八个,重伤六个,如果徐渭熊没重伤,她肯定会出现在拒北城,说不准她就死在拒北城了。陈芝豹将她双腿打残,让她坐在轮椅上,这是为她保命了。

徐渭传篇8

【关键词】徐渭;南戏;戏曲;批判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46-02

徐渭,字文长,是十六世纪中国文坛上的一位怪才。叛逆狂放的他致力于在艺术中的自我意识,崇尚个人自由与个性尊严的表达,反对将“理”视为先验的外在权威来禁锢“心”。他的《南词叙录》创造了一种理论批评与材料留存相互独立又相互佐证的曲论新体制,不仅展现了他对南戏的认识,更是他批判思想淋漓尽致地体现。

一、重构南戏之渊源

在徐渭的《南词叙录》问世之前,有关于南戏历史源流问题,记录比较明确的,首推祝允明《猥谈》中的《歌曲》一文。文中记载:“南戏出于宣和(1125年)之后,南渡(1127年)之际,谓之温州杂剧。”将南戏的源头定在宣和年间。而徐渭却与祝允明所说大不相同。在《南词叙录》开篇,徐渭提出“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的说法,其时距“宣和之后”有近70年之隔。他还指出,南戏是受宋词影响很大的一种文艺形式。但这一观点受到近代以来戏曲史评论专家钱南扬、齐森华等的批评。很多人认为,徐渭所持的观点只是建立在他所涉猎到的文学资料的基础上,或根据古老传说做出的大胆、合理推论。具有很浓的感性色彩和主观意识。

其实,徐渭在撰著《南词叙录》时明确写到对祝允明《猥谈・歌曲》一文是有所参考的。并据资料考察,徐渭未曾见到过的明代官方典籍《永乐大典》中的宋元戏文部分,只有七本不见于徐渭书中。且在罗宗信为周德清《中原音韵》所作序文中说“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可见,元末时,人们已经把元曲作为一种文学而与唐诗、宋词共论了。徐渭自觉地把南戏源流同文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人们一向轻视的南戏的命运附着在宋词的兴衰嬗变之中,是建立在资料比较详实的基础之上,经过理性思考而得出的。

二、予南戏以情感

在《南词叙录》中,不难发现一个关键点贯穿始终,那便是“情感”二字。这不仅是徐渭创作出如此具有批判色彩著作的先决条件,更是他在作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体现。而这种情感又体现在徐渭对南戏这门艺术本身所拥有的情感,以及在戏中所表现的审美情感。

(一)艺术本身。徐渭创作《南词叙录》的时间,是嘉靖年间。这段时间,徐渭有机会在南戏流行地区接触到南戏,并对南戏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许是徐渭对于南戏最初的情感。据文中所说“北杂剧有《点鬼簿》,院本有《乐府杂录》,曲选有《太平乐府》,记载详矣。惟南戏无人选集,亦无表其名目者,予尝惜之,客闽多病,咄咄无可与语,遂录诸戏文名,附以鄙见。”在这段文字中看出徐渭对南戏的一种热忱扶持。他从感性出发,寄之以情,力图体现南戏原本的历史地位与价值。但这种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批判中过硬的抨击语言和过度的自我意识。

(二)审美情感。在《选古今南北剧》一书中,徐渭就曾强调戏曲中“情感”的色彩:“人生坠地,便为情使……嬉笑悼唁于数千百载之上者,无他,摹情弥真则动人弥易,传世亦弥远,而南北剧为甚……”在戏曲中,创作主体的感情,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艺术形象的感情是作品富有生命力的关键;戏曲内涵的情感是作品与观众产生共鸣,体现艺术r值的最终目的。《南词叙录》中徐渭说“夫曲本取于感发人心”,批评《香囊记》“最为害事”,但却较为推崇《琵琶记》,他在文中说到:“永嘉高经历明,避乱四明之栎社,惜伯喈之被谤,乃作琵琶记雪之,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於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卓乎不可及已。”徐渭对一些情感表达强烈的作品更是大加赞赏“惟《食糠》、《当药》、《筑坟》、《写真》诸作,从人心流出,严沧浪言‘水中之月,空中之影’,最不可到。”这不仅是其感性中对情感追求的表现,更是对戏曲,乃至艺术本身理性的思考。徐渭以其超前批判的眼光,看到戏曲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的统一,于往后人们对戏曲,乃至艺术的认识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重倡南戏之本色

在《南词叙录》中,徐渭表达了自己对于本色的态度和要求,其中有一段最著名的谈本色的语句:“世事莫不有‘本色’有‘相色’。本色犹言正身也,相色替身也……故余此本中贱相色,贵本色……岂惟剧者凡,作者莫不如此。”他认为要将事物最真实自然的一面表现出来,不可矫揉造作,落实到戏曲创作中最关键的就是俗和真。这种带有批判色彩的重本色的观点不仅仅是徐渭感性的个人偏爱,更是他从声律、唱腔、语言表达几方面进行详尽理性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

(一)声律宫韵。徐渭要求还原南曲本来面目,反对南曲叶所谓的“南九宫”。“南九宫”是由北曲发展而来,南戏的各种曲调虽自然,也必有一定的宫调和节奏,徐渭并不反对南曲有一定的体式规范,但反对将北曲的宫调强加给南戏。因为北曲的宫调“特止于三声,而四声亡灭耳”,而南方语音系统里却保留了北方已亡的入声,这样看来,以音调少的北曲宫调限制音调多的南曲是不可取的。南戏的音乐主要从民间俚曲小调发展而来,它保持了民间口头音乐即兴、灵活的特点,其节拍也是灵活多变的,如果强用宫调的框子加以束缚和限制,便丧失了南曲浑然天成的面目,是对其本色的扼杀。

(二)唱腔声乐。南戏自成一格,不能与北曲混淆而论,若以北曲的唱腔器乐来演奏南曲戏文,就无法发挥出南戏的真实本色。文中记载明高帝喜爱高则成的《琵琶记》,认为“《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于是每天让优人表演,但是不久因为《琵琶记》不可以入弦索乐器演奏而不满,便“色长刘杲者,遂撰腔以献,南曲北调可于筝、琶被之;然终柔缓散戾,不若北至铿锵入耳也。”用北杂剧演奏的器乐演奏南戏,终不能表现南戏的声韵节奏,以致损害了南戏的艺术魅力。以“笛、管、笙、琵”为主,按节拍和特定的四种唱腔演唱,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南戏独特的魅力,

(三)语言表达。徐渭在论述南戏的语言特点时多次提到“本色”一词,这表明他对于南戏的“本色语”是相当重视的。文中徐渭首先针对“南易制,罕妙曲;北难制,乃有佳者”的实况进行了探讨,认为其原因是因为南戏起源于民间,作者多为民间艺人,而北曲作者皆为词手、大家,所以“南不逮北”。继而将南戏分为三等,但在徐渭看来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即“句句是本色语,无今人时文气。”这其实是对南戏语言艺术的一种总体评价,且极符合南戏语言的发展状况。徐渭还指出《香囊记》“习《诗经》,专学杜诗,遂以二书语句匀入曲中,宾白亦是文语,又好用故事作对子,最为害事。”在语言表达上要做到追求当行本色,作曲就要有作曲的语言,本是村坊俚曲就不应当把刻板的书院气息掺杂其中,失其本真。这不仅适用于南戏,对于整个戏剧同样适用。正如徐渭所言“夫曲本取于感发人心,歌之使奴、童、妇、女皆喻,乃得体”。

《南词叙录》中,徐渭在吸收借鉴他人成果的同时,提出鲜明的批评观点,充斥着浓重的批判色彩,对于南词的渊源、情感、本色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他怀着对南戏感性的怜爱,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批评态度,对南戏的历史地位做出科学的评价,将感性与理性完美融合,对后世的戏曲研究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渭.南词叙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2]李复波,熊澄宇.南词叙录注释[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上一篇:白居易的花非花范文 下一篇:节能环保口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