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赋自由范文

时间:2023-11-21 15:08:27

让天赋自由篇1

还有维多利亚·贝克汉姆无疑是世界上最为时尚、性感的女性之一,但在她成功的背后,原来她曾经每天晚上都对着镜子挤眉弄眼练习一个半小时以上,好让自己的举手投足都显得性感,而且非常注重嘴部练习。

而对于我们熟知的“飞人”刘翔来说,天赋也只占了一小部分,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每天都要跑上10公里左右,才跑上了领奖台。

然而,有些人虽有天赋却因为不够勤奋,而最终却蜕变成平凡甚至平庸之人。

《青年博览》上曾超载过一个事例,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就会微积分,被认为神童。进了安徽科技大学,他不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高中文化补习班,却只是到图书馆看他的微积分,一个月就声称已学完。休学一年后,又不努力学习,经常闲逛,学校只得让他退学。无奈,他只得当上了油漆工作,从此结束了“神童”的生涯。

由此可以看出,人有天赋只是一个基础,想搭起成功的大厦,必然少不了勤奋的砖瓦。

让天赋自由篇2

【关键字】参赛;创意;辅导

近年来,本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目的,市教育局每年举办中职技能大赛,计算机有“文字排版”、“网页设计”等参赛项目。作为参赛选手的优秀辅导老师,谈谈一些心得,和大家共同学习。笔者认为要备好参赛创意,选有艺术天赋的人是先天因素,培养及强化专项创意是后天因素,把握好先天和后天因素,上双保险,才能保证在赛场上参赛选手的灵感信手拈来。

一、精选有艺术天赋但操作水平可能一般的选手是先天因素(神交、神韵)

市中职计算机技能比赛的主题参赛选手事先不知道,所以准备好了去是不可能的。比赛时,选手抽到了主题,整个过程就只能由选手用操作技能去表现临场创意来完成。所以在挑选参赛选手时,要精选出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哪怕操作能力不是一流。有艺术天赋的人,对视觉效果有慧根,有灵感去装饰单调成丰富,点缀呆板现生气,协调紊乱呈和谐。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中发现,在些学生在创意设计方面有着临阵发挥的天赋,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完成作品且别具一格,而无此天赋的学生即使操作能力一流,往往也可能是想了半天还是无从下手;同时,笔者在多年的中职技能大赛辅导工作中也发现,创意设计方面有天赋有兴趣的选手悟性高,在培训时只需专项创意的点拔提高及操作技能的完善,花在开启专项创意之心门的时间少,对他人作品吸收、改进及自身创新的能力强,不需要更多的帮助。所以,选手一定的艺术天赋智能是必要的。对于参赛选手要先海选,后再精选,在挑选的时候给予最原始的材料,有艺术底蕴的选手对苍白的素材会添墨加彩,添枝加叶,含艺术的神韵,展现出艺术天赋的本我、自我。

有了艺术天赋的选手,还要针对比赛的项目与要求进行专项创意的培养与强化训练,慢慢地才能达到比赛要求及到达到灵感充裕的状态。

二、培养、强化选手的专项创意是后天因素

有艺术天赋的选手离专项技能比赛的要求还是不够“专业”的,所以要针对参赛项目对选手进行专项创意的培养与强化,逐步见多而识广,点拨而提高,强化而娴熟。

1.作品引领,立专项创意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切的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即使是有天赋的选手,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将会看得更高。辅导参赛创意之初,是给选手看别人的作品,在欣赏的同时,确定专项创意的方向。

在“文字排版”中要求为独立的内容设计优雅的视觉亮点又让读者容易扫描与阅读;在“网页设计”比赛中,栏目设计要求有新意、有前瞻性,导航设计要求信息浏览的顺畅,界面效果美观有新意;“动漫制作”要求角色造型符合主题,动作能表达意图等。每一项比赛,创意的发展方向略有不同,作为辅导老师,在辅导初步,要网罗经典的作品,让选手赏析,针对专项来开发、培养、积累选手的创意。让选手有样可看,有模可仿,宽界定境界。在宏观上忌花里胡俏讲和谐,即做出的东西无论是古典、现代、时尚,还是超想象力,是轻薄简洁而美观,还是复杂高贵气势迫人,或是和谐朴素而不炫耀地让人产生无尽遐想。作品最终是给别人看的,不但尽最大可能地吸引别人的眼球,还要保证信息浏览的顺畅,辅导初步就要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在细节上,要忌离题谬义讲立意,主色调韵主题内涵,点缀色达到醒目效果,主色与配色搭配相得益彰;要忌东拼西凑讲格局,布局中的平衡、对齐及对比,避免头重脚轻、左右不均衡,创完美空间;要忌死搬硬套讲新意,对亮点进行欣赏、吸收、改进乃至自创,自创作品有亮点,但不堆彻亮点,有模仿亦有自创新潮。在辅导初步,赏析作品,促成选手在艺术方面的超我,更要在宏观上树立“设计万变,不离生活”的理念,回归真实,描绘自然,再现生活。

天赋并非一朝在握,只有夜夜不息,天赋被点拔才能创新,潜能被磨练才能超常。

2.技能统领,表视觉创意

想得到还要做到。展现技术与审美的有机统一原则需要娴熟的操作技能技巧去描绘。在辅导操作技术方面分两步走,第一步完善操作基本功,在图形绘制方面,掌握基本图形的变形、特效,基本图形间的拼接、切割、遮挡,渐变色与图形的立体效果;在图片处理方面掌握图片的变换、调整、特效;在网页布局方面使用表格或CSS+DIV等布局方式;在动画制作方面能采用帧并帧动画、渐变动画、action动画、遮罩、影片剪辑、附加影片等功能实现所要表达的动作,基本功及其中的细节可按软件的教程去培训。

基本功也要在技巧中完善,逐渐延伸为经验、能力乃至创新。有些作品、技巧是前人智慧的精华,是前人冥思苦想的创新与综合技术的表现,不是某人瞬间就能发挥并创作完成的,需要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精华。因此,第二步要在个案制作中掌握操作技巧,在静态文字特效方面体验水晶字、绿草字、水雾字、水滴字等,在动态文字特效方面感受反光字、水漂字等。静态图片特效处理如水中倒影效果、撕边效果、油画效果等,使用简单的JavaScript技术实现滚动字幕、控制CSS样式等实现网页动态效果。

技能与技巧,是“视觉”与“思维”的立体延伸展示。

3.模拟比赛,实战创意

有了灵感和操作技能,参赛选手已经蠢蠢欲动,想动手制作了。这时候分模仿创作、自由创作、强化训练三步来积累创意。

在模仿创作阶段,找经典的作品,让参赛选手模仿着做,从中体验整体设计流程、环节以及技能实现。

在自由创作阶段,教师准备好在比赛中可能出现的主题及相关素材,如环保、人文、旅游等让选手逐一进行创作,准备可能的主题,才能有备无患。这时选手要有慧根实现主题色与内容的协调,如主题是旅游、环保类的以绿色为主色调;要动手对文字素材进行分组分级,图片素材的挑选与主题相关与处理,特效或动态的挑选;要权衡长篇幅与多版面,短篇幅与小格局,整幅的亮点与可读性,整篇的格局与色彩纷呈等。在自由创作阶段,不忽略作品的视觉的自然与和谐,要求选手多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观察生活,才能突发其想、出其不意,有所创新。

在强化训练队段,就要模拟比赛。一是给出在自由创作阶段曾练习过的主题、素材,但要求选手们在比赛规定的时间完成,以此来检测选手的操作速度和已有水平的发挥。二是给出选手平时没练习过的主题、素材,同样要求选手们在比赛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此来训练选手碰到自己没做过的东西能否应付。只有全面的强化训练,临赛创意才尽可能地丰满。

最后,笔者虽然是卫生学校老师,没有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选去参加计算机技能大赛,但每届去参加比赛的学生,成绩不会比技工、理工学校等计算机专业的选手差太远。笔者也多年得到优秀指导老师奖。

参考文献:

让天赋自由篇3

每个做父母的都觉得自己的宝宝最棒,特别是年轻父母。对自己的宝宝寄予了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于是,当他们看到宝宝某一偶然现象时。往往就认为发现了孩子的天赋。比如有的孩子跟着电视音乐的节奏扭屁股,家长就认为有舞蹈天赋,恨不得从小就把孩子培养成舞蹈家;有的孩子喜欢涂鸦,家长就认为孩子将来能成为绘画大师,马上制定绘画培养计划……让孩子成才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何认识和区分宝宝的天赋、优势和喜好,以及如何对你的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引导,更是家长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所谓天赋

所谓天赋,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先天就有的禀赋素质,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先天的智力条件,是人的潜在能力。每一个生来就具有正常生理特征的人都具有先天禀赋,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禀赋存在个体差异,但这种差异很小。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来说,小到如同家猫和野猫之间的差别。

优势是天赋的一种表现,是孩子在生长过程中,在与同龄儿童相比较中显露出来的突出的或特别的才能,表现为超出同龄儿童的强势特点,如语言表达流畅、吐字清楚、对数字很有灵性、动作协调性强、乐感强等。而这种天赋特征所体现的就是人的智慧潜能,是经过后天的教育影响、环境熏陶、耳濡目染,而呈现出的带有成人痕迹的优势。

最常见的是喜好,这在幼儿阶段表现很突出。什么东西到宝宝手里可能会玩上半天,并且重复玩也不烦。我们也看到大多男孩对战争游戏、女孩对过家家游戏表现出特殊的喜好,这看上去似乎带有天性特点,但实际是后天的环境熏陶、教育影响对儿童的喜好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这些优势和喜好,往往让家长们陷入遐想,甚至走进狭隘的教育怪圈。

环境与教育更重要

实际上,作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人。起决定性因素的主要还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天赋可以被看做是人的一种“潜在优势”而存在,当予以孩子恰当的教育培养时,就会使其“潜在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他的才能获得超常的发展。可见,天赋对一个人才能的发展的确很重要,但是,前提是必须施予恰当的教育,否则,孩子的天赋不但得不到发挥,反而会逐渐衰减,成为平凡的人。我国自古代流传至今的“伤仲永”的故事,就是一个极好的警示例子。

家长也可以通过“双生子实验”来理解这个道理。一对同卵姐妹,应该说基因极其近似,她们一出生就被分养在不同的家庭中,一个生活在大城市,另一个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森林牧场,长大后她们的性格喜好完全不同,在城市中生活长大的孩子喜欢看书,性格安静,而在大山中成长的孩子性格豪放。不爱读书,却善于攀爬。可见,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要趁早

孩子的天赋潜能,是以“递减法则”逐步衰退的。也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能力发展越少。狼孩的故事就是如此。尽管狼孩也是人,具有人的遗传和禀赋,但是,由于出生不久就离开人类,长期生活在狼群中,没有学到人类的语言,也不会像人一样生活。回到人类群体后,虽然经过5年的教育训练,17岁狼孩的智商也只相当于2―3岁的孩子。这说明如果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这种能力就很难再得到发展恢复了。

小宝宝潜能多方发掘

让天赋自由篇4

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汉书 .艺文志》)这说明赋与《诗经》有着深厚的渊源。刘勰说:“《诗》有六艺,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作为《诗经》的表达方式之一,绘景状物,叙事论理,抒情写志,彰显文采,这正是赋的主要特点,也是赋给人们所带来的巨大的视觉享受。追溯赋的演变,由汉代御用文人或帮闲文人应制之作始,经六朝工于骈偶,玩弄技巧,追求语言绮丽奢靡而为骈赋,到中唐注入散文的清流而为文赋。随着社会的发展,“赋”这种文体虽然在高中教科书上还隐约可见为数不多的古人精品外,它已渐离我们远去,甚至已经淡出我们的阅读视线。然而,欣读姚老先生的赋作,恰如古瓶新酿,启塞品味,馨香扑鼻;又如古画新裱,涵咏玩索,美不胜收。那么,《红草湖公园赋》之美,美在哪呢?

首先,美在结构。全文六段文字。首段概述草湖之史。红草湖作为荒滩,它已经沉睡千年,继而废草种树。但要焕发青春,其真正价值在哪?段末以“人心所向,只在造园”八字概之。次段直陈建园之举。欣逢盛世,经济提升,社会发展,生态平衡,这些使过去的荒滩成为绿色公园和居民乐园。三段叙写游园之乐。暇日扶老携幼,趁兴出游,陶情冶性,其乐无穷。四段抒发登园之慨。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利欲熏心者有之,沽名钓誉者有之,浑浑噩噩者亦有之,但作者却如清莲一般高洁,又如屈子一般清醒。对名与利,作者坦言:“钱无多少,唯知足而常乐;名分大小,唯看破之红尘。”多么可贵的精神境界啊。五段畅叙赏园之情。六段补记作赋之衷。从这样的整体布局中,我们不难发现作品构思精巧,脉络清晰,环环相扣,相映生趣。再者,作品以时间为经线,以情感为纬线,经纬交织,织就了一幅绚烂多姿的美丽织锦。先叙后议,状物抒情,具有那种浑然天成的美。正是由于这种美,它使本文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其次,美在形象。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是文学艺术给人的直观感受。而要把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物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作者全身心地去发现,去咀嚼,去体悟,使自己的情感与表现对象贯通融合,从而传达出事物的内在情韵而让读者也随之神晤默契。例如作品二段对红草湖建园后的自然美景没有过多地着笔,而用“美轮美奂,览景最是来皖东;金饰金镶,观景何须下扬州”作对比映衬。但三段中对游人游之乐游之情游之兴却不吝笔墨,娓娓道来。宋代画家郭熙说过:“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郭熙总结的这一艺术经验对于事物形象的创造性展示,可谓妙哉。正是由于红草湖具有“世外桃源”般的静谧,“蓬莱仙境”般的俊美,人们在游园之时,才会那么心旷神怡,才会那么流连忘返。由此可见,本文在形象的描绘上构思独特,真正发挥了语言的“写境”与“造境”功能,让现实中的红草湖公园呈现给读者的是一道丰盛的视觉盛宴和文化大餐,进而使人们更加钟情之,向往之。

第三,美在题旨。曾记得诗人臧克家在评价唐代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时说它是“诗人之赋”。而汉代的杨雄则对“诗人之赋”释之以“丽以则。”这里的“丽”,指的是文辞优美,语言清新。这里的“则”,指的是作者创作的情感、态度、职责以及所表现的作品的题旨。《红草湖公园赋》所要讴歌的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天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党和政府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巧妙利用、开发和保护生态文明,不断谋求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在精设计、巧布局、多投入、广受益的前提下,造福当代,惠及后世的空前壮举。作为天长人,作者不禁为之动容,自豪之情澎湃于心,欣喜之色溢于言表。同时,作为一名老干部和老文化工作者,他更深知,有责任和义务去宣传天长发展,歌颂社会进步,启示后代子孙。为体现“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积极的写作意图,所以,作者以语言为载体,不仅有力地传达了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意蕴,而且有效地为读者绘就了认知情感的印迹。作者一生,从教从政,但他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即使到达晚年,仍旧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在此,不妨让我们循着作者直观的语言表述,去倾听作者的真诚心声,去领略作者的精神世界吧:“怀下为己任,法先贤之恢弘,人以名留,地以文传。企盼也,启后昆之雄风。”

再有,美在语言。文学艺术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艺术也是心灵的艺术。只有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挖掘,用心去写作,那么“景语”与“情语”才能妙合无垠,它所给读者的不仅仅是那对山川风物的美感享受,还有作者那颗炽热跳动的赤子之心的强烈感召。本赋的语言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一是整散结合,参差错落。全赋句式骈散结合,长短相间,文笔跳脱有致,音律协调。二、三、四、五、六段注重骈体。四字语、六字语叠加,文势凸起,铿锵有力。对偶、排比、对比、引用、夸张等修辞的运用,更增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二是韵味十足,玉振金声。赋是韵文和散文的结合体。就本文而言,有的段落一韵到底,如三四五段,有的段落不断换韵。如二段、六段。段落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诗味无穷。三是综合表达,恰到好处。作者为文丰瞻饱满,笔力深厚。时而叙,时而议,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咏叹,时而高歌,章法新奇,不落窠臼,像行云流水那样随物赋形,而又缘事触景,由景生情,因情入理,穷理明志,活泼灵动,丰腴多姿。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读孟郊诗》中有这样的话:“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姚老先生的《红草湖公园赋(并序)》,正是其蘸着心血、浓缩真情、出自肺腑的一曲浓郁醇美的故乡颂歌,一曲蜿蜒绵长的山水颂歌,一曲热情奔放的时代颂歌。

我吟之,尤喜之。

附:红草湖公园赋(并序)

安徽天长 姚远

红草湖公园者,堪称皖东一景也。昔山洪暴发,令东西阻禁,荒滩沉睡逾千载,红草有幸惠万民。废草种树,森林而名。人心所向,只今造园。

时移世易,历史变迁。颂改革而澎湃兮,扬九州之奔腾,欣举国转型兮,喜困力之提升。三年跨跃,十强全省,重生态而民乐兮,建绿色之公园;追梦想之多年兮,广运筹而实现。美轮美奂,览胜最是来皖东;金饰金镶,观景何须下扬州。新园落成兮,志贺!文人墨客兮,笔酬!

值暇日而乘兴,挈妇雏以出游;将览观乎清流。喜青山之隐隐,爱绿水之悠悠。远尘市喧嚣兮,乐静谧以忘忧;聊消遣释怀兮,更陶情而性休。“山河无限凭谁赏?花木有情召我游”,“满亭风月来天地,一阁诗书藏古今”。观游人之忧乐,知国运之兴衰。

嗟夫,一介书生,报国无功,徒享年尊。登斯园,发感慨,清浊易辨,醉醒难分。为利兮,心不可贪;为名兮,誉不可沽!钱无多少,唯知足而常乐;名分大小,唯看破之红尘。

嗟呼,吾生何幸,乐此动容。区区之心,白首何从?怀天下为己任,法先贤之恢宏,人以名留,地以文传。企盼也,启后昆之雄风!

呜呼,匆匆岁月,弹指八旬。渺渺予怀,激情万殊。总惭笔拙,尤愧才疏。夏公园记,吾勉作赋!又赘小诗,忝列于后。

今览森林逸兴浓,多年宿愿启尘封。

满园佳景出高手,一幅蓝图夺画工。

最是红飘新耳目,更欣绿叶润心胸。

让天赋自由篇5

关键词: 数学天赋 个体差异 课堂教学 因材施教 教学效率

新课标强调个性培养,是基于对个性的尊重和主体的回归,是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上学年我担任一年级某班数学教学,开学不久,我惊讶地发现,能认识几百个汉字并完成20以内加减法的新生竟然不少。其中有个小男孩叫张强,能完成100以内的加减法,会做乘除法,并掌握许多数学概念。课堂表现出感知敏锐、观察力强;注意集中、记忆力强;语言发展好、表达力强;思维敏捷、逻辑性强等特点。据他父母介绍,其数学方面的发展及能力是异乎寻常的。3岁就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在幼儿园就自学看一、二年级的数学教材,平常喜欢向上大学的哥哥提问题。尤其在几次公开课上的精彩回答,赢来了台下阵阵掌声,促使我对数学天赋儿童产生了浓厚兴趣。

一、数学天赋者――一种可以开发的教学资源。

“数学天赋者”是一种有待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他们的回答往往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下面我就撷取教学中出现的闪光点,为我的教学带来生机和新鲜感觉。

1.踏入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的发展成为可能。

教学《10的认识》这节课时,年级组搞教研活动,这节课这样引入:“0的邻居是谁?”学生一致回答是1。于是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生动画面:小朋友,0的邻居是谁?学生踊跃发言,争着回答是1。可他的小手举得很高,大声嚷着:“我还知道另一个邻居。”小朋友一齐望着这个留有小辫的小男孩,在我的微笑点头示意下,只见他站起来响亮说道:“0的邻居除了1,还有负1。”我立即带头鼓起掌,说道:“负1,是中学里学的知识,张强真了不起,把负1介绍给我们了。”我随手画了图:-1 0 1 2 3 4。“老师,我还想告诉大家,冬天的时候,气温很低,也就是有霜、冰时,那时气温是零下几度,就可以用负整数表示”。此时教室里很静,小朋友听得很认真,似乎明白了许多。张强的回答使学生的空白处得到补充,使教学走向深入,从而带动其余学生踏入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的发展成为可能。此后,我的课堂明显有了变化。教学《20以内数的复习》时,我让学生看着尺子想说、想问什么?学生自然而然把有关负1的知识说进去了,有了对负数的直觉见解。虽然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但“数学天赋者”这种开发的教学资源只要用得合情、合理、适量、适度,就能发挥出最大效能。

2.促成角色转变,搭建信息交流的平台。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足够了解和重视,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个性化数学学习活动中,思维得以发展,实现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此时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支持者和欣赏者。如教学《认识图形》课时,课前让学生收集许多物体,课堂上学生就自带的形体玩一玩、拼一拼,然后小组汇报交流,你知道那些形体呢?轮到张强这组交流,只见他拿着漏斗,向小朋友介绍:“像这种形状,我们把它叫做圆锥体,它的底面是个圆形,我还知道圆有直径、半径,它们有无数条。”虽然,学生很难听懂圆的直径、半径,但对于手中介绍的圆锥体学生还是很感兴趣的,我连忙提问:“像这样的形体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就这样在这节课上又初步认识了一种新的形体,更何况圆锥体在书上的练习中才出现,这引起了我的反思:“为何不把它编入教材新授课当中呢,和其他形体一起认识?”我很庆幸,这位数学天赋者把这个问题转变为探究问题,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使课堂中的“交流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培养“数学天赋者”良好的个性极为重要。

数学天赋者,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与众不同,尤其表现欲望特别强。培养良好个性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过程。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师生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我试图从他入手,逐步了解他。

1.要认识自己,战胜自己,完善自己。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有些时候他表现出自以为是,于是每周二次进行访谈,让他自己进行符合实际的评价,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战胜弱点,积极实现奋斗目标,使自己的个性趋于完善。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他的自主性。

(1)给他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对于这样的学生,在一些练习课中我放手给他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在课堂上选择有关思维训练题进行解答,而且要求把自学内容讲授给班上“数学爱好者”听,当当小老师。这样给学生更多适合个性的学习机会,让不同层次学生得到不同发展。(2)给他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课堂教学中,不断拓展习题满足他的求知欲。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如图,黑色的珠子与白色的珠子间隔排列,想一想,第10个珠子是( )色。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按规律进行下去,找到答案,这里我给他提了一个问题:“张强小朋友,你还能从其他角度分析吗?”下课后,我果然从他那里得到了满意的答案:“老师,10除以2等于5,没有余数,当然是白珠子。”(3)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去组织讨论。在作业讲评中,我把这个机会让给了他,由他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争论对孩子成长来说,是尤其重要的。因为孩子和老师相处时,由于教师的权威地位,很难出现平等争论的气氛,常常以服从或尊敬的态度对待需要探讨的问题,而在孩子平等的争论中,有一种很真实的情感流露,更何况这位数学天赋者是个很公平的评价者。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提高处理问题能力。

让天赋自由篇6

关键词:改制语境;结尾套语;劝百讽一

汉赋形成“劝百讽一”的效果,我们习惯从汉赋本身进行分析,或认为是赋作的结构使然,或认为是文学理论落后于文学实践。{1}从客观原因来看,在于赋家采用讽诵之法使得大赋只能铺陈而“劝百”、采用讽谏之辞使得文学只能委婉而“讽一”。而从主观原因分析,则在于赋家在辞赋结尾处的劝谏,常常借用两汉持续形成的改制套语,从而使得赋作结尾的劝谏,不自觉堕入到托古改制的语境之中,很容易被视为某种政治宣示或者通用话语,即缺少针对性。我们可以分析两汉改制语境何以形成,其中提出了哪些改制主张,来比较赋家的“讽一”与其形成的内在关联,对辞赋劝谏的失效进行客观的分析。

一、西汉改制语境的形成

周秦儒家学说与法家学说的分野,在于儒家固守上古三代的道德观,并试图以周制作为样板,主张以礼乐教化为先。而法家则将历史分为三世,不强求恢复旧制,时世不同,制度有异,不应该因循旧制。{2}战国初期的学者仍固守王道、帝道、霸道分野,认为不同的治道便有不同的策略,商鞅在应对秦孝公时,便提出上述三种策略供孝公选择。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商鞅眼中,这三种策略是不能混用的,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自然也有不同的实践模式。

在法家看来,历史是在不断变化,社会环境不同,治道也应相应调整。精通王道、帝道、霸道的商鞅就明确提出:“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③认为历史环境在不断变动,不可能因循守旧,应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选择不同的治国策略。他进一步解释说:“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4}这种分法虽不尽完善,但却明确了不同历史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策略,{5}而不是一味固守旧制,其所言的爱私、悦仁、尊官的做法,概括出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取向,{1}是法家从进化的历史观审视治道的结论。与此相类,韩非也将历史分为三段:“古人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2}并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③不同的历史阶段,必须采用与之相对的策略,此所谓“世事变而行道异也”,{4}如果抱残守缺而不知变革,最终只会身死国破,让人耻笑。

这种与时俱进的历史观,在秦汉之际逐渐得到认同。《管子・正世》便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指出治国理政应该因应时世而变通。《淮南子・泰族训》径言:“圣人事穷而更为,法弊而改制,非乐变古易常也,将以救败扶衰,黜淫济非,以调天地之气,顺万物之宜也。”更是强调改制是顺应天地变化而采用的新措施,不仅行得通,而且做得好。在这样得背景下,儒家也意识到制度需要不断变化,才能适应时世,而不再强调一味复古。《礼记・乐记》便言:“五帝殊时,不相颂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表明了秦汉时期的儒生已经意识到必须随着社会发展调整学理,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历史现实。

汉初儒生在为汉建制的讨论中,也坚决地主张应该与时变化。陆贾在《新语・术事》中明确说:“合之者善,可以为法,因世而权行。”这个观点可以看作秦汉之际儒生的一个共识。正因为如此,陆贾在确认秦亡于没有实行仁政后,转而指出治国当行无为之政:“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5}试图将儒家的道德自律和道家的清静无为合二为一,作为汉初治国的基本策略。他又言:“仁义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⑥更是将儒家之仁义观念与法家之法制主张融通,并杂以阴阳五行进行说解。{7}这种立足于儒家兼采诸子学说而形成的理论系统,正是其“因世权行”思路得出的结论。

比较而言,法家认为历史不断变动,侧重强调变化的合理性;道家和原始儒家则注重强调历史的延续性和继承性,看到的是不变的规律和基于这些规律所形成的人文理念和社会共识。商鞅、韩非、陆贾在看到变动时,提倡因时而变、因世权行,体现了变通的眼光。但周秦儒生对其学说的修订中,对传统的历史观也进行了调整。《礼记・大传》做了如下解读:

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儒家也承认历史的进化性,不过更愿意认为历史之变动者为末,而历史之不变者为本。制度、文章、礼法、舆服、器械等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可以变动,但人之为人、人之能群的伦理要求和社会共识不能变动,这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这就使得儒家学说有了更为稳妥的通变观,即以基本的道义观为基准进行细节的调整,而不是毫无原则地变通。受此影响,韩婴在对《诗经》的解读中,也以通变的眼光来审视治道:“夫道二:常之谓经,变之谓权。怀其常道而挟其变权,乃得为贤。”{8}承认历史进程中不变的是道义观,变化的是局部的制度。

这一视角的形成,打开了儒家学说的境界,儒生一改汉初学者习惯的因循为制、遵从古礼的做法,转而能够以经为本、以权为用。既使得儒家学说能够据经立义,在前贤的基础上增生经义,进行理论建构;又使得儒生能够直面现实需求,按照儒家学理调整制度,为汉建制建言献策。

武帝即位后,建元年间着力于“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1}实际是从制度上进行调整,还是徘徊在《礼记・大传》所谓的“与民变革”和韩婴所谓的“变权”之中。但随着元光年间,武帝则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思考国之兴衰,期望能够获得解答:

……固天降命不可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

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何逸劳之殊也?……夫帝王之道,岂异指哉?

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

董仲舒在对策中,强调守道是治国的基本路径,仁义礼乐是道的主要内容。在董仲舒看来,汉继承的是秦之乱世,遗毒余烈,一直没有能够更化,所以问题成堆:“失之当更化而不能更化也”。{2}必须回到自古以来治国的正道之上,意识到“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③按照不便的“经”来调整可变的“权”,这样的建制才能有所本,这样的改制才能有所为。

董仲舒的改制主张,深化了汉初儒生的建制期待。如果说陆贾、贾谊、赵绾、王臧、韩婴等人的建制主张,是出于现实需求,那么董仲舒则从历史进程中说明了改制的必要性,在于彻底纠正秦政的弊端,以汉制实现长治久安。这就从治道层面确立汉政的学理在于坚守自古不变的王道,将之衡量制度的依据、进行制度调整的理据。董仲舒为了说服汉武帝改制,他一方面抓住了法家学说最薄弱的环节,即忽略了历史经验中所积累的一以贯之的道,轻易地驳倒了法家学说的合理性,彰显了儒家学说的合理:“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4}另一方面则抓住了汉王室最为担心的合法性问题,论证了汉之所以得天下,在于受命于天,才能实现国家一统。汉要想长治久安,必须顺应天意:“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5}因应天命而改制,不仅可以避免重蹈秦的覆辙,而且可以彰显汉得天下的合理性、汉王室执政的合法性。其《春秋繁露・楚庄王》中系统提出改制主张:

今所谓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变其理,受命于天,易姓更王,非继前王而王也,若一因前制,修故业,而无有所改,是与继前王而王者无以别。受命之君,天之所大显也;事父者承意,事君者仪志,事天亦然;今天大显已,物袭所代,而率与同,则不显不明,非天志,故必徒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者,无他焉,不敢不顺天志,而明自显也。若夫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

此与其《三代改制质文》相呼应,强调了改制不再是单纯地强化汉王室的合法性,而是源自于对新天子或新皇帝继位合理性的确认。如果说刘邦建立汉朝,打破了此前传统贵族称侯称王的历史惯性;那么刘彻继位,亦打破了习惯上的嫡长子继位传统。二者在继位初期,急需要对其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论述,刘邦通过过秦的讨论和天生神异的附会,从学理上和传说中使得汉王朝的建立暂时获得了合法性。但并未解释继位的天子何以能从诸多王子中脱颖而出而获得帝位,董仲舒从天命神授的角度阐释了天子得以确立,在于获得天命,使得天子作为天命在人间的代言者,成为天地秩序的体现者和维持者。

将天子视为天地秩序的体现者,就需要天子能够顺应天地秩序,使天人合一;将天子视为天地秩序的维持者,则需要新的天子能够按照天命自觉调整天地人之间的变动,从而实现天下秩序运行不悖。《春秋繁露・符瑞》继续论证:

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至者,西狩获麟,受命之符是也,然后托乎春秋正不正之间,而明改制之义,一统乎天子,而加忧于天下之忧也,务除天下所患,而欲以上通五帝,下极三王,以通百王之道,而随天之终始,博得失之效,而考命象之为,极理以尽情性之宜,则天容遂矣。

天子之所以能够得到天命的眷顾,在于其肩负着天意、地德和人心所望,故应当利用一统于天地人的使命,调整制度,使之更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天、地、人秩序,赓续历代圣王明君的事业,不辜负天命,不辜负民望。他还通过《度制》《爵国》《保位权》《考功名》等篇章,具体论述如何改制以应天,以确保天子一统的合理性。

从历史观来看,改制是适应现实需求;从天命观来看,改制是适应秩序要求。这就为武帝改制提供了学理支撑,也成为此间制度建构的视角。在封禅过程中,倪宽便以“三代改制”为理据,认为封禅是不仅是对前代圣王之业的继承,而且会成为后世效仿的榜样:“臣闻三代改制,属象相因。间者圣统废绝,陛下发愤,合指天地,祖立明堂辟雍,宗祀泰一,六律五声,幽赞圣意,神乐四合,各有方象,以丞嘉祀,为万世则,天下幸甚。”{1}不仅将改制视为调整天地秩序的努力,而且将之作为汉家制度形成的必须。{2}这样一来,武帝时期确立的改制学说,使得“受命易姓,改制应天”成为西汉儒家改制的基本认知,③他们试图通过改制的办法来调整日益显露的政治矛盾和社会弊端,逐渐形成了愈演愈烈的改制思潮,成为西汉后期主导性的政治舆论。

二、更始论与新莽改制的理论积淀

元成时期的改制论,是以儒生日渐强烈的“公天下”之议为导向的,这种改制思潮已经不再单纯以维系王室一家一姓为目的,而是以建立合乎儒家理想的王制为要求。

这一要求,在宣帝时期就已经被提出。时任谏大夫的王吉上疏言:“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以意穿凿,各取一切。……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4}在他看来,武宣之政,并不符合儒家学说的旨归,应该重新征用儒生,按照儒家的王道之论,建立更为纯粹的王制。这种做法与此时任太子的刘]看法不谋而合。刘]便认为宣帝“持刑太深”,{5}应该用儒生、行宽厚之政。但宣帝对儒生“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的偏见,⑥使得他对王吉的提议,并没有多高的兴致,最终王吉以病去职。

武帝时期董仲舒、倪宽以及宣帝时期王吉等人的改制主张,在刘]即位后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其在初元元年(前48)夏四月的即位诏中便说:“朕承先帝之圣绪,获奉宗庙,战战兢兢。间者地数动而未静。惧于天地之戒,不知所由!”{7}其面对宣帝晚期不断出现的地震、灾异,唯一能做的便是不断检讨施政的失误,试图通过罪己、省思等方式避免自然灾害的增广。渴望改制的儒生、官吏正利用元帝的这一心理,以灾异附会人事,不断提出改制的要求,如罢郡国祖宗庙、罢京师部分帝后寝庙园、减省郊祀祠等。

元帝出于对儒学的信奉,遂将改制的重任委托给儒生:“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1}儒生便按照儒家文献的记述,对宗庙制度进行诸多调整。由于汉儒过分强调文献记载的制度,便使得儒制的建构,不是从学理层面,而是对宗庙规模、礼仪、名物进行改造和调整。由于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撑,这些依据儒家文献不完全记载的制度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并没有按照儒生所言的那样,给汉王室或者汉朝廷带来预期的安定、平稳和祥瑞,反而是灾害不断,乱象叠出,元帝便对所改的制度产生怀疑。例如元帝下决心进行的宗庙改制和祭祀改制,却因在梦中受到祖宗谴责,多数修祀如故。匡衡也曾指出元帝的弊端在于:“好儒术文辞,颇改宣帝之政,言事者多进见,人人自以为得上意。”{2}即儒生都认为自己懂得儒家学理,元帝又觉得都有道理,改来改去,只能无所适从。班固也评价他的改制为“牵制文义,优游不断”,③正是看到了他不是从儒学的精神入手,对汉家制度进行调整,而是简单地按照儒家文献相互抵牾的记载来调整制度。

武宣时期,儒生汲汲渴求的改制主张,在元帝时期得以推行,但效果并不明显。从历史的偶然性来看,是由于元帝缺少专断而不能坚持,最终使得所改的制度没有能够坚持。但从历史的必然性来看,则是元帝对改制寄托的希望过高:他真心服膺儒家学说,也真心希望能够按照儒家文献的记载改制,从而实现汉朝的长治久安。但稍有行政常识的人都能意识到:儒家典籍所记载的制度,既非历史上付诸实施且卓有成效的经验总结,也不是按照儒家学说进行系统而严密的论证得来,而是由残存的文献记载和后世儒生的想象而形成的资料形态。当初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时,儒生尚不能对封禅仪式提供详切的方案,更何况对宗庙制度进行系统的调整。但元帝及此后西汉的皇帝,自幼受儒学教育,他们习惯性地认为按照经典改制,是调整当前政治紊乱状态唯一的途径。

儒生最初对改制的效用估计过高,认为改制可以调整一切天人紊乱的局面,使得海晏河清。但元帝调整宗庙制度之后,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福报,反而让他寝食难安。他对儒生的改制不再如即位之初那样抱有信心,这使得他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后退。但儒生们却并没有由此认为这不是改制的方向不对,而是改制的程度不够。如翼奉就认为既然改制不能改变灾害的一再出现,那就是改制没有改动根子上,他提出通过迁都而彻底更始:

如令处于当今,因此制度,必不能成功名。天道有常,王道亡常,亡常者所以应有常也。必有非常之主,然后能立非常之功。臣愿陛下徙都于成周,……汉家郊兆寝庙祭祀之礼多不应古,臣奉诚难居而改作,故愿陛下迁都正本。众制皆定,亡复缮治宫馆不急之费,岁可余一年之畜。

翼奉的“因天变而徙都,所谓与天下更始者”的主张,{4}实际是期望通过彻底放弃西汉旧制,通过迁都来全面建立一个新的王制。这一主张,等于基本否定了西汉立国以来的传统。看似对元帝提出了建议,实际表达了儒生对汉制的彻底失望。

受元帝崇信而“数召见问”的京房,也在探讨如何能够在儒家学说的理论框架内解释元帝时期灾异不断增多的原因,他提出了“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的方法,{5}最终也没有消除连绵不断的灾异。虽然他和元承认了当下处于极乱之世,但却都对改变现状无能为力。元成时期的儒生们一直期望能够通过改制,来继续汉室的中兴。但局部的修改并没有能够让汉朝扭转江河日下的局面。这时儒生们的疑问自然产生:明明按照儒经的记载去调整行政策略,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儒经的问题?还是汉王室的问题?作为自幼浸润儒学的儒生,不可能也不愿意将矛头对准自己,他们本能地开始怀疑改制的效果不彰,原因在于汉王室。

早在昭帝时期,作为董仲舒的再传弟子的眭弘,便根据儒家的天人感应论,认为“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1}尽管这一说法在当时并未成为主流舆论,但却成为成、哀时期更始论的主导观点。刘向在《谏营昌陵疏》中明确说:

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说愚夫之目,隆一时之观,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作为对皇帝的上书,刘向用“天命非授一姓”来劝阻成帝缩减昌陵规制,无疑是大胆的。但成帝不至于反目,众臣能够认同,表明此时的儒生的改制论,已经不再固守以汉王室主导,由刘姓王室进行改制;而是要求按照儒家学说进行改制,刘姓王室必须配合。建平二年(前4)八月,夏贺良等言赤谶,汉家历运中衰,当再受命,宜改元易号。哀帝诏书言:“皇天降非材之佑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基事之元命,必与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2}居然接受了再受命学说,按照儒家的更始论,改年号以自新,换帝号而更化,试图以此实现汉王室的延续。

通过更始获得再受命,或者说为寻求再受命而更始,成为哀、平儒生寻求国家安定的主要策略。平帝元始年间,王莽秉政,便是以与天下更始作为改制的理论依据。平帝即位诏便公开宣称:“夫赦令者,将与天下更始,诚欲令百姓改行e己,全其性命也。”③将“与天下更始”作为挽救西汉政治颓势的理论基点,将改制作为基本策略。元始年间,汉朝遂进入了改制的快车道,元年(1)置羲和官来“班教化,禁淫祀,放郑声”;{4}二年(2)便开始从上至下进行改制:“皇帝二名,通于器物,今更名,合于古制。”{5}三年(3)改定车服制度,“吏民养生、送终、嫁娶、奴婢、田宅、器械之品”,“立官稷及学官”;⑥四年(4)便“奏立明堂、辟雍。分界郡国所属,罢、置、改易”,{7}五年(5)令刘歆等四人使治明堂、辟雍,由“王恽等八人使行风俗,宣明德化,万国齐同”,{8}这些按照儒家典籍所载的古制进行的改革,成为新莽改制的前奏。

如果我们不从历史结果倒推历史的成因,而是从历史动因的角度来审视历史发展的走向,就会看到:西汉初期的为汉建制,到西汉中期的为汉改制,再到西汉后期的托古改制,儒生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制度的调整和修订之中。他们渴望能够将儒家典籍中记录的理想世界落实到现实中,实现儒家经典中所描绘的理想治道。武帝、宣帝能够将这些要求抑制在承秦制而来的司法系统之内,以现行制度为本,以儒家理念为用,稳步推进,使得儒家教义和现实制度能够相辅相成。当元帝对儒生“委之以政”之后,改制便完全进入到复古的轨道,则是以儒说为本,以制度为末,随意变动的制度扰乱了国家的秩序,让百姓无所适从。在这过程中,王莽作为儒生的代表,对汉制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他带有儒家理想化色彩的行为,迎合了哀、平时期儒生们的改制思潮,使得他一度被视为当时的“周公”,成为复古改制的领导者。

以儒家经典为样板的改制,有着天生的弊端,汉宣帝曾清楚地说“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以经典为教条的改制,最终只会扰乱现行的制度体系,最终酿成了全面的动荡。儒生们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是因为对学说的信奉;元帝及其子孙也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是因为他们已经服膺了儒学。做了高官的儒生和信奉了儒家学说的皇帝们,都毫无警惕地按照再受命、更始改制的要求,不断建元,持续改制,最终将天下让给了王莽,让他以新朝的名义继续改制,{1}不仅断送了汉家天下,也让汹汹而成的复古改制成为新莽的殉葬,最终为西汉持续不断的改制论做了一个暂时的了结。

三、改制套语与“讽一”的失效

讨论辞赋的“劝百讽一”,我们还要来观察赋家在“讽一”中所提出的见解和主张被君王忽视的原因,是出于君王的熟视无睹,还是出于赋家的人云亦云。如果辞赋结尾的讽谏,只是泛泛而谈的套话,那么读者、听众只闻“劝百”不见“讽一”,就只能归咎于赋家的格套陈旧。

从史料记载来看,陆贾、贾山、贾谊、倪宽、董仲舒、王褒、刘向、刘歆等人都曾提出过改制主张,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更是通过大赋创作来表明自己的政治见解。我们先来看一下贾山《至言》中的改制理想:“愿少衰射猎,以夏岁二月,定明堂,造太学,修先王之道。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幸耳。……如此,则陛下之道尊敬,功业施于四海,垂于万世子孙矣。……”这是贾山与文帝言治乱之道的简略版,主要是建议少射猎,多行文治,推行礼乐,遵循王道。随后,晁错在《贤良文学对策》中也提出了类似的改制要求:

今陛下配天象地,覆露万民,绝秦之迹,除其乱法;躬亲本事,废去淫末;除苛解娆,宽大爱人;肉刑不用,罪人亡帑;非谤不治,铸钱者除;通关去塞,不孽诸侯;宾礼长老,爱恤少孤;罪人有期,后宫出嫁;尊赐孝悌,农民不租;明诏军师,爱士大夫;求进方正,废退奸邪;除去阴刑,害民者诛;忧劳百姓,列侯就都;亲耕节用,视民不奢。所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易故,以安海内者,大功数十,皆上世之所难及,陛下行之,道纯德厚,元元之民幸矣。

这可以看成晁错的政治理想图景,他期望从行政、法律、贸易、教育、农业、军事等角度彻底改良汉政,归结为一条就是皇帝要亲自抓、全面改,形成一套系统的改制方案,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理想社会。匡衡在回答汉元帝“问以政治得失”时的主张:

宜遂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外内,近忠正,远巧佞,放郑卫,进《雅》《颂》,举异材,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览《六艺》之意,察上世之务,明自然之道,博和睦之化,以崇至仁,匡失俗,易民视,令海内昭然咸见本朝之所贵,道德弘于京师,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2}

也是期望从俭省用度、改革制度、选用贤能、推行王道等方面再次重申如何才能保持汉朝中兴局面的长久不衰。我们由此审视西汉皇帝诏问贤良方正的议题以及他们的对策,就会发现西汉政论散文的内容基本是围绕如何治国、如何行政等问题展开,动因或出于灾异、或出于新君即位,但结论却基本在上述主张中盘旋,要么直接描绘改制后的理想图景,要么间接提出提出改制理路,大致的表述几乎都是:“正明堂之朝,齐君臣之位,举贤材,布德惠,施仁义,赏有功;躬节俭,减后宫之费,损车马之用;放郑声,远佞人,省庖厨,去侈靡,卑宫馆,坏苑囿,填池堑,以子贫民无产业者;开内臧,振贫穷,存耆老,恤孤独;薄赋敛,省刑辟。行此三年,海内晏然,天下大洽……”③

这些在西汉政论散文中被朝廷官员、贤良文学反复提出的建议,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却大致一致,代表了两汉一以贯之的改制主张。关键在于,这些类似的话语,常常成为赋家表达政治主张的套语:

于是正明堂之朝,齐君臣之位,举贤才,布德惠,施仁义,赏有功;躬亲节俭,减后宫之费,捐车马之用;放郑声,远佞人,省庖厨,去侈靡;卑宫馆,坏苑囿,填池堑,以予贫民无产业者;开内藏,振贫穷,存耆老,恤孤独;薄赋敛,省刑辟。行此三年,海内晏然,天下大洽,阴阳和调,万物咸得其宜,国无灾害之变,民无饥寒之色,家给人足,畜积有余,囹圄空虚;凤凰来集,麒麟在郊,甘露既降,朱草萌芽;远方异俗之人,向风慕义,各奉其职而来朝贺。 (司马相如《子虚赋》)

于是乎乃解酒罢猎,而命有司曰:“地可以垦辟,悉为农郊,以赡萌隶;P墙填堑,使山泽之人得至焉。实陂池而勿禁,虚宫观而勿仞。发仓廪以振贫穷,补不足,恤鳏寡,存孤独。出德号,省刑罚,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与天下为始。……”

于是历吉日以斋戒,袭朝衣,乘法驾,建华旗,鸣玉鸾,游乎六艺之囿,骛乎仁义之涂,览观《春秋》之林,……放怪兽,登明堂,坐清庙,恣群臣,奏得失,四海之内,靡不受获。于斯之时,天下大说,向风而听,随流而化,卉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皇,功羡于五帝。(司马相如《上林赋》)

……亦所以奉太宗之烈,遵文武之度,复三王之田,反五帝之虞;使农不辍i,工不下机,婚姻以时,男女莫违;出恺弟,行简易,矜劬劳,休力役;见百年,存孤弱,帅与之同苦乐。……(扬雄《长杨赋》)

……徂离宫而辍观游,土事不饰,木功不凋,承民乎农桑,劝之以弗迨,侪男女,使莫违,恐贫穷者不遍被洋溢之饶,开禁苑,散公储,创道德之囿,弘仁惠之虞,驰弋乎神明之囿,览观乎群臣之有亡;放雉兔,收置罘,麋鹿刍荛,与百姓共之,盖所以臻兹也。……乃祗庄雍穆之徒,立君臣之节,崇贤圣之业,未皇苑囿之丽,游猎之靡也,因回轸还衡,背阿房,反未央。(扬雄《羽猎赋》)

两汉赋家的辞赋创作意图,按照班固的说法:一是美,即以劝为劝;二是讽,即以劝为讽。前者作品多不存,后者的实际效果则常被赋家视为“劝百讽一”,正在于本来篇幅极短且在赋家看来最重要的“讽”,由于并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相对于政论散文而言,这些结尾处的劝谏,多为泛泛之言,无非是用王制、省刑罚,设礼乐、用教化,尚节俭、安百姓之类的套话。套话一多,便无新意,赋家作赋,多出于模拟,如此一来,讽一便成为“为讽而讽”的格套,之所以言为格,是赋作多以天子自省的方式结束,成为汉赋“卒章显志”的一贯格式,用于收束文章,很类似于此前骚赋结尾的乱。只不过骚赋中的乱,作为作者个人情感的最高音,常常总括全篇,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而大赋中的这些言辞,看似作者的主张,更多是对社会普遍认知的重述。以我们现在的阅读经验,某些特定格式中的格套,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立场宣示或政治表态,内容相似,说法大体雷同,就不会引起读者的特别重视,更何况赋家是在歌颂、娱乐的背景下说出此类话语。

之所以言为套,是因为两汉诏令、奏疏、章表以及其他政论散文中,这些主张已经被反复陈述,诸如礼乐、教化、王制、节俭之类的观点,在《新语》《新书》《春秋繁露》《盐铁论》《新论》以及《论衡》《潜夫论》中都已经深入而细致地讨论过,有些已经成为政改的基本结论。而赋家在通篇的铺陈描写之后,在结尾处以仅有的篇幅提出的政治见解,居然是政论散文已经深入讨论过议题,甚至有些是在帝王诏书中不厌其烦宣示过的套话,并无新意。难怪读者阅读到最后,只记得前面的铺陈如何精彩,自然忽略最终见解的如此平庸。

我们当然不会否定西汉赋家的文学才华,但我们却应该对他们的政治才干和行政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估,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班固、张衡为代表的赋家,他们在做赋(特别是那些流传下来的赋作)时,多在青年时期,位不过郎。就见识而言,并没有陆贾、贾谊、晁错那样的深刻的政治见解,能够系统而理性对汉政进行讨论,观点鲜明,独树一帜,成为国家行政的参考。{1}就职事而言,他们以言语侍从的身份创作的辞赋,不是被视为论政,而被视为俳优一样的娱乐调笑,人微言轻,又用微言大义去讽谏君王,劝谏的内容又缺少直接针对性、鲜明的预见性,常常用两汉朝臣人云亦云的套话,难怪辞赋结尾的这些“讽谏”,最后会微不足道地淹没在无边无际的诵读之中。

站在文学史的立场上,我们关注两汉赋作的“劝百讽一”,自然会对这些赋家的苦口婆心所感动,甚至为他们有文学才华而没有得到重用感到惋惜。但平心而论,以辞赋为谏书,以文学干预现实,即便放在现在,既不能立竿见影,也不可能是一呼百应,更何况在文学尚未独立的汉代,君王以及朝臣认为辞赋不过是与俳优小说一样的娱乐手段,并没有视为论政的文书。借助辞赋提出政治主张,不可能如政论散文那样条分缕析,观点明确,只能泛泛而谈,大概论之,很容易蹈入政论家们的窠臼。没有新意的见解,不仅不会为君王、朝臣采纳,而且这类套话说得一多,还会令人生厌。我们只要读过一些两汉政论散文,就会产生与两汉读者相似的感觉:赋家们结尾的讽一,常常是重述两汉改制论者的一些基本观点,其深度远不如政论散文,其力度也比不上章表。合卷以后,留下记忆的仍是那些铺陈出来的华美辞藻。由此观察诸多散佚的大赋,便会发现后世类书、注疏之中保存的,也是那些炳炳RR的“劝百”,而很少存有一本正经的“讽一”。

让天赋自由篇7

我是个从来不肯在偏科下工夫的人,从不下一点功夫!全身心投入到科学、英语、语文、数学当中。

也许是领悟力强,也许是有天赋,也有可能是模仿能力强,导致我对画画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一天不握铅笔手就痒痒的,那痴迷,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全能,对我喜欢的科目总有好的表现。

我对画画还是情有独钟的!一幅好的画可以让我欣赏半天不觉乏味,一幅烂画可以让我几天没有好心情!

这也许就是画的魔力吧!

做完作业我总会画一下画,会让我的情绪有所提高,也可放松放松。画画也许是最理想的选择了。铅笔在上面自由的滑动,橡皮擦加工作品,美丽四射,这也许就是诀窍!

我喜欢模仿别人的作品,因为现在的我还不会创作,爸爸说过临摹是开始时最好的老师,我拿起笔,可以在白纸上任意乱画,这也许是一种享受吧!

妈妈说这样子沉迷成绩会下来的,现在总还是学习第一吧!爸爸说再画一下就要来学习哦!可是我却当耳边风,心想,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我要给大家看看,我是有天赋的!

天赋≠天生的突出的地方,天赋=汗水+灵感!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用心灵的感悟加上汗水便是等待收成的时候了!

我不知道我对画画为什么有着如此浓厚的爱,为了让我更加突出,为了让我证明我是全能的?是同学给我的赞赏,还是老师给我的肯定化成的力量,竟能使我在美术课上如此突出!

一张白纸,一支笔,一个橡皮放在一旁,静静的等待我的指令,我没动它们,只是静静的看着它们。

让天赋自由篇8

英雄对战的独特玩法

传承DOTA的经典玩法,玩家操纵一个英雄,了解其技能和特色,通过控制该英雄来赢得胜利。

游戏的目的是守护己方的水晶,同时摧毁对方的水晶。玩家可以通过在战斗中杀死对方,获得金钱和经验。地图中分布着各色的中立怪物,英雄杀死野怪可以获得金钱、经验和野怪的特殊增益效果。

爽快刺激的单局对战体验

单局作战,平均30~40分钟一局

与敌方英雄作战,每一个对手都是和您一样充满智慧的玩家

游戏中可以体验到杀人的,成为英雄的乐趣

一触即发的刺激团战

团队配合的作战乐趣,丰富的策略战术

在《英雄联盟》中,不一样的我方英雄配置和不同的对手,不一样的时间段和不同地点,是否选择开战,都是需要每个玩家判断的。如有一名队员不幸被对手抓住,是回头救人还是丢车保帅都需要玩家抉择,不仔细审视而选择了不合适的交战时机贸然开战,轻则牺牲队员,重则团灭,导致敌人扩大优势进而推掉一路,从此影响后续走势,这样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海量充满个性的英雄,平衡完善的设计

英雄联盟现拥有77个英雄,并且以每月3个的速度不断增加。每个英雄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并且经过长达3~6个月时间测试不断调整的数值,保证英雄的平衡性。每个英雄拥有属于自己的背景故事和特色技能,拥有自己的定位和作用,还拥有不同造型的皮肤。

自动匹配的大型战网,线上积分赛

同一个服务器内所有玩家都可以通过自动匹配战斗,战网通过精准的匹配规则让玩家在最短时间内匹配到水平最接近的对手。

积分赛的对战模式,可以让玩家通过对战增加或减少积分,从而获得积分排名。强竞技的玩家可以从这种模式中获得充分的竞技乐趣。

创新的召唤师成长系统

玩家在英雄联盟中扮演着召唤师的角色――召唤并控制一个英雄进入游戏。

在战斗中英雄是由召唤师所控制的,召唤师对技能、天赋、符文的掌握程度同样影响着比赛的结果。战斗结束后,召唤师可以获得经验升级。

召唤师系统极大地丰富了战斗的多样性。召唤师系统包括以下部分:

召唤师技能:游戏拥有13个召唤师技能,召唤师可以在战斗中同时使用两种召唤师技能。

天赋系统:召唤师可以从三个不同方向专精他们的魔法课程――进攻、防御、辅助,它们统称为天赋。召唤师等级每提升1级,就可以多获得一点天赋点,用以自由学习天赋,最多为30点。召唤师的天赋并不是固定的,根据控制的英雄不同,你需要修改天赋以适应战斗的需要。

上一篇:初二回娘家范文 下一篇:劳动关系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