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范文

时间:2023-10-24 13:19:38

戴望舒雨巷篇1

28M MP4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1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2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3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4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品注释

1.丁香: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 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2.彳亍(chì chù):小步慢走的样子。

3.太息:出声叹息。

4.颓圮(tuí pǐ):倒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 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5]

内容鉴赏

戴望舒雨巷篇2

王海燕(文学博士)

戢运宏(语文特级教师)

时 间:2012年4月15日

地 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阅览室

主持人:四月真是多雨啊,好想走进江南水乡,穿行在如梦如画的雨巷,寻找一下恬静典雅的丁香姑娘!这样的季节,吟哦戴望舒的《雨巷》,也会平添几分爱的伤感、理想的惆怅。除了吟哦意会,我们该怎样去认识这位“雨巷诗人”和“丁香姑娘”呢?

王海燕:“望舒”这个名字,就让人伤感。《离骚》中有“前望舒使先驱兮”,王逸作注说“望舒,月御也。”望舒就是月亮,望舒草呢,是“月出则叶舒,月没则叶卷”的草。诗人自名望舒,诗集也自名《望舒草》,这就让人一听到戴望舒就想起形影相吊的屈原,叶卷叶舒的望舒草呢,也让人觉得感伤啊,幽怨啊,不能自主命运啊。这也让人想到中国古人咏叹月亮、香草的不朽篇章及其深远内涵。

戢运宏:海燕说的很好!戴望舒的一生都是为了理想而回旋着苍茫渺远或若隐若现的愁绪。他身材一米八,高大魁梧、一表人才吧,但老天又给他满脸麻子;他的初恋对象是同学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求爱求了八年时间,抗战也该打完了吧,哪知施绛年还是很绝情地拒绝了他;拒绝也就拒绝吧,天涯何处无芳草呢,他又以跳楼相逼,但面对这样的情景女人只会在惊吓中对他更反感。据戴望舒的长女戴咏素说,这个丁香姑娘的原型就是施绛年。戴望舒后来娶了另一个同学的妹妹穆丽娟,看来做戴望舒的同学要小心啊。戴望舒呢对仰慕自己的这位小他10多岁的少妻又很冷淡,一个人在家搞创作,不太体谅妻子的感受,等到这个少妻心如死灰了,他才后悔莫及,又以死相逼,结果呢,还是离婚了。再后来,他又结婚,又离婚。从这些事情,我们可以看到,戴望舒是一个非常深情的人,但也是一个在生活和感情中总是遭遇错位的人,他好像永远都走不出那条幽深的雨巷,永远都在迷恋一个飘渺的梦,一生都在感伤、幽怨。可以说,戴望舒之所以被称为“雨巷诗人”,跟他这段人生经历是有很大关系的。

王海燕:除了这段生活经历构成了诗人沉郁的内在心境,压抑的外部环境影响也很大。诗歌把个人情感的几许希望和无限愁怨倾注在“雨巷”之中,构建了一个空濛清冷、色调灰暗、哀雨凄迷、寂寥悠长的别样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是一个孤独的彳亍者、彷徨者、等待者,这对1927年的中国是否构成隐喻呢?全国处在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本人也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在外,他是不是一个在民族愁情百转的彳亍者、孤独者呢,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又心怀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呢?他曾那样热心的投身于政治,以为政治意味着对社会与人生的拯救。可结果呢?政治竟然如此的血腥、肮脏,原来的“亲兄弟”转眼就翻脸,这对于执着于“纯洁”的戴望舒来讲真是莫大的刺激。

王泽龙:所以说要理解一首诗,知人论世是必要的。这里所说的知人论世,其实也还包括了诗人的文学濡染历程。对戴望舒而言,他的诗歌创作是深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创作影响的,创作《雨巷》时,诗人正倾心于法国象征派诗歌,并对中国古典诗歌及新月派格律诗有着偏爱,但我们知道,象征主义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诗歌的解读不能停留于意象本身,而是要超离意象本体之外去解读其世界观深层的东西。《雨巷》的古典情结当然是明显的,但其中还有现代情绪。“丁香”在古典诗词中始终与愁怨连在一起,构成单纯的“丁香结”意象,而《雨巷》则将“丁香结”拓展为“丁香姑娘”,寓意更为丰富,也更具时代性和个人性。“丁香姑娘”只是戴望舒诗歌中“少女”意象系列之一,这以后他的诗中还出现过“路上姑娘”、“林下姑娘”、“百合子”、“八重子”、“梦都子”、“单恋女”、“恋人”、“村姑”等。这些意象都不同程度具有象征色彩,包含更为普遍的社会人生意义,隐喻着戴望舒所追寻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与其说《雨巷》是爱恋的私语,不如说《雨巷》是生命理想的恋曲。“丁香姑娘”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也是诗人极力虚构、幻想的能与之同病相怜、互通款曲的对象。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那清冷的色调和暗浮的清香似乎可见可感,在“雨巷”中像梦一般飘过,若隐若现,可忆可寻,她的彷徨、哀怨、叹息和远去的背影既是诗人内在愁绪的情感投射物,也包含着诗人对现代人生命存在之孤独的强烈体验。

戢运宏:王老师说的真好!诗歌结尾抒情主人公仍然执着地在雨巷深处彷徨,在彷徨中期待“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也正是寻梦者对于理想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无奈与哀伤。《雨巷》也是最先奏响了一曲“浊世的哀音”,漫天阴霾遮蔽的天空再也寻不见“五四”狂飙时期那气吞日月的“天狗”、浴火重生的“凤凰”,代之而起的是凄迷悠长的“雨巷”,“结着愁怨”的姑娘,“冷漠、凄清又惆怅”的行者,它们无不是迷惘的人生道路与梦幻般理想的心灵象征与诗化。作为迷惘的人生道路与梦幻般理想的典型象征,可以说《雨巷》开启了戴望舒忧伤而执着的寻梦之旅,三十年代的《夜行者》《寻梦者》《乐园鸟》等诗歌都可以看做是这一主题精神的反复吟唱。

王海燕:是啊,正如苏珊·朗格所言,艺术品的生命特征只能在借助特殊手段(隐喻、象征)创造的“幻象”中洞察和体悟,这首诗将象征手法真是发挥到了极致。诗歌的意象既摇曳多姿,又相互勾连:雨的凄清愁怨和巷子的悠长寂寥,丁香和姑娘,姑娘的惆怅和诗人的彷徨相得益彰。值得注意的是,丁香一样的“姑娘”与默默彳亍的“我”,两个单纯的人物意象本身并不具有多大的个体暗示效果,而是在“雨巷”中流动起来才“化美为媚”,也正是在丁香姑娘的出现——走近——飘过——消散的动感之美与“我”的希望——想象——邂逅——失落的情感流程的相互呼应之中,意象才突破了各自的界限,在相互的缠绕与映照中释放出不尽的审美内涵,生发出“境生象外”的独特韵致。全诗整体感人的意境氛围,也正是这几个主要意象有机交融的结果。

王泽龙:戴望舒除了是一个渴求爱情的男人、一个擅长文学的人,也是一个生存于都市与乡土、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边缘人。因之,他既感受着古老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历史阵痛,又体验着波特莱尔笔下都市文明的沉沦与绝望,以及魏尔伦诗行中颓废的世纪末情绪,现实的残酷使他们从乌烟瘴气的社会中逃避出来,只希望在艺术王国中作灵魂的“苏息与净化”。但他们又无力像艾略特那样自觉地进入形而上层面的思考,只能将对精神家园的追慕化作一己的低哦悲吟,从而形成了一种感伤的情调与思绪。因此,我们说戴望舒是“感伤的寻梦人”,这个寻梦情结的意蕴就太丰富了,说《雨巷》、“雨巷”意象最具象征性地表现了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的心理意绪,最典型地概括了现代派诗歌的主题精神,这也是要深度解读的。

戢运宏:确实,他不仅抒写了现代派诗歌的主题精神,也像叶圣陶说的那样,他是“替中国新诗的音节开创了新纪元”。他着意在诗的形式、韵律上创造一种舒缓流动的抒情节奏,根据汉语的自然音节,又运用首尾音节的大回环,句末押韵、诗句的间韵都很充沛,64个“江扬”韵字就贯穿全篇,诗的音乐性十足。所以研习《雨巷》一诗,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多多吟哦,多多体验诗歌的乐感,会悟诗人的心灵,捕捉时代的痕迹,融会唯美与感伤的美、现代与古典的美以及西式的巧与中式的妙!

戴望舒雨巷篇3

《雨巷》在低沉而忧郁的格调中,传达着望舒的彷徨和失望,却又有一丝希望在交织着。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孤独地徘徊的主人公也许就是他自己,寂寞地走在梅雨时节江南阴沉的小巷,逢着一位姑娘,一位”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只是一切,”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于是,只剩下久久不息的惆怅。

叶圣陶盛赞此诗,说它替新诗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极具音律的美感。这首诗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

不轻佻,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今日再次读到戴望舒的这首《雨巷》,比起中学时代,又

戴望舒雨巷篇4

你若问起从他的诗里流淌出的颜色、质地、气味和声音,读完他的《望舒草》,你就会知道,再没有比他更纯粹的诗人了,再没有比寂寞更美的意味了,再没有比“流金岁月”更适合的感觉了,对于他来说,寂寞有金子的质地。

是的,他就是戴望舒。这位写出过许多精美的传世之作的杰出诗人,卓越的外国文学翻译家,俗文学研究者,别具一格的散文作家,香港抗战文艺运动的积极活动家,他的一生和他的诗,以及他全部著译都已载人历史。

“衣履尚整,徘徊海滨”――独自行的落寞

鲁迅先生对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青年曾经做过这样的评价:“浊浪在拍岸,站在山冈上者和飞沫不相干,弄潮儿则于涛头且不在意,惟有衣履尚整,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在民族解放斗争白热化的时代里,一切的文艺都该行动起来,而戴望舒,只在自我的世界里浅斟低唱,他有知识分子的唯美情结,面对轰轰烈烈的革命思潮,也有过坚定与动摇,而理想一旦与现实碰撞,便不知所措起来。

以戴望舒为代表的青年人,多是宁愿沉睡在自己所构造的美好梦境里,他所想所写,也正是这一阶层的人的普遍困惑,他对古典诗歌与现代派诗歌营养的吸取与综合,又达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境界。他在《我底记忆》中写道:“它存在燃着的烟卷上,它存在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它存在在破旧的粉盒上/它存在颓垣的木莓上……”古典的意象,现代的迷离,使他的诗有一股潜在的激情。无论是在困窘的精神世界,还是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他总在上下求索,性情的内向又使他即使与同行者也相距甚远,因此他在诗中写道:“我们彳亍在微茫的山径/让梦香吹上了征衣/和那朝霞,和那啼鸟”“在心头飘来飘去的是什么啊/像白云一样地无定,像白云一样的沉郁?/而且要对它说话也是徒然的/正如人徒然地向白云说话一样”当他这样的诗句在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唇边如鲜花般盛开,是否正如久旱心灵遇到一场不期而至的甘霖,让人感动得不由自主地想要哭泣?

那么,我们不妨回到他的童年,去寻找这种渗入骨髓的寂寞与独自行的缘由吧。

1905年11月,戴望舒出生于杭州的大孩儿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水乡氤氲的水汽,濡养了望舒的唯美情结。那里的春天“繁花如锦幛”,那里的荇藻总是“微凉”,那里的“乌篷船”静静地划过“西湖”的水面,那里的“家乡小园”生长着“碧绿的莴苣”……大自然秀丽如画的美景,毫不保留地在他的面前铺开,成为他一生文学创作的底色,灵感的源泉。美丽的故土上,还有出自书香门第的母亲,童年有了母亲对文学名著的动人讲述,一切都蒙上了淡淡的古旧色彩。美的生活才有美的诗,从写作的角度说,他是幸运的,故土的浸润成就了他的细腻、婉转、含蓄、深情、秀雅。

然而,他又是不幸的。一场天花在他的童年降临,毁了他清秀的面容,在他的脸上落下了点点瘢痕,这生理的缺陷,又常常成为别人奚落他的把柄。在讥讽与嘲笑中,望舒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诗歌上。他认为,在自己被生理缺陷困扰时,应成为另一方面的强手,方能在社会上立足。但他追求的是纯艺术,在那个时代,国都要亡了,还要纯艺术做什么?他的主张得不到普遍的认可,他的寂寞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雨水滴在撑着的伞上”――灵魂走向苏息

冯亦代先生在描绘《雨巷》给他的感受时说:“我心里永远保持着《雨巷》中的诗句给我的遐想。当年在家乡时。每逢雨天,在深巷里行着,雨水滴在撑着的伞上,我便想起了《雨巷》里的韵节……”

1928年,与施蛰存一起创办了文学刊物《无轨列车》的戴望舒,逐渐与现代文学史上富于才气、生气与锐气的青年冯雪峰、胡也频、丁玲等打成一片,他从友谊中得到慰藉。开拓了视野与胸襟,因此他的诗作,渐渐有了些新意,在文学追求的道路上,他与他们一道摆脱陈旧的东西。追求进步与解放。《雨巷》在此时应运发表,奠定了他在中国诗歌史上“雨巷诗人”的独特地位,尽管在思想上仍明显带有“望舒特色”,但叶圣陶来信赞许他“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无疑是对他在艺术上的方向的明确肯定。年轻的戴望舒一举成名,趁此东风,他出版了诗集《我底记忆》和《望舒草》,在诗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这两本诗集沿袭了他一贯的唯美风格,于时事总是一味地回避。在黑暗的时代,理想不能实现,让人感觉人生是望不到边际的凄凉与坎坷,一切徒劳的挣扎,只换来“一颗空洞的心”,所以,诗集中尽管也有“美梦”,也有明朗与乐观:“静,听啊,远远地,在林里,在死叶上的希望又醒了”,但更多的是沉重的压抑,浓郁的痛苦以及心的空虚颓唐:“心上的春花已不再开,幽黑的烦忧已到我欢乐之梦中来”,这一切,正是戴望舒的人生困惑在精神上的反馈,其实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心声以及性格软弱的知识分子的通病!

艺术成就最高的《雨巷》,就是这两本集子中感伤情怀表现得最恰切的作品。诗在细雨迷漾中展开,在弯曲深巷里吟哦,孤独的“我”,在踯躅、彷徨、充满期待地追寻着那“丁香一样的姑娘”。正是诗人希望的重心之所在。在种种美好的追求被现实粉碎之后,在遭受种种的人生挫折与打击之后,在经历了爱情生活的种种曲折之后,对于性格柔弱而又看不到新生活前景的人生战场上的败阵者,大概只能蜷缩到冷僻的角落里去舔舐心灵的创口了。他得不到同情与理解,所以感到孤寂;他有着太多的失望,所以冷漠;他承受着太重的痛苦。所以被无尽的悲愁与惆怅萦绕。

但这种痛苦也并不就是黑暗,它反而引人到美的彼岸去。《雨巷》中那种轻盈的怅惘,正应了许多人的情绪的长调,飘渺的意境,使人身临其境,去追寻那撑着油纸伞,目光太息的女子――那大概是古典诗最美的境界了!用戴望舒自己的话说,唯有诗,才能使他困顿的灵魂得到苏息!

“偶然发现,携珍归藏”――幸福的云游还是永恒的苦役?

沈宝基先生回忆戴望舒在法国的日子时说:“他想做一个刻苦

钻研的学者或评论家。他爱逛书摊,可是既非收藏家,手中又无钱,不能大量购买或高价罗致,只能是偶然发现,携珍归藏。”

大约诗人都是难逃情关的,戴望舒的多首情诗里透露出的,均是对爱情的无望,这也是他总是悲观失望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住施蛰存家时,深深地爱上了朋友的妹妹,美丽活泼的施绛平,诗情大发,对爱充满期待,甚至愿为爱奉上自己的生命。可是施绛平只是笑而不答,使他万分绝望。1931年,在他的猛烈追求和施蛰存的极力帮助下,施绛平与他订婚,1932年,为兑现爱情预约,一直在校学法文的望舒离沪赴法留学。

他在法国一呆就是三年。乡愁、情愁及穷愁反复折磨他,他只得靠译稿挣钱。但是,诗人的心终是向上的,尽管穷。尽管几乎没有朋友,他仍坚持在巴黎看画和访书。塞纳河静静地流着,岸上时有“喝劣酒、钓鱼或睡午觉的街头巡阅使”,依傍着巴黎街头的这街风俗画图,他慢慢地,饶有兴趣地一家一家旧书摊去翻检寻觅,有时一个法郎就能买到一本极珍贵的书,便要欢喜半天。

在巴黎期间,他与小他4岁的法国文学青年艾伯登一起,把国内作品翻译到法国,又将法国作品译到中国,翻译时他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独到理解,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受到国内读者的喜爱。后来,他又去了里昂和西班牙,观画,参观,自由地研究,甚至参与了那里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思想受到很大震撼。到回国时,从前沉在个人世界里的望舒变成了一个积极参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奋进者,心胸的开阔,使他渐渐有了大师风范。

毕竟分别了这么久,施绛平已嫁他人。在他极度悲伤时,穆时英将美丽清秀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戴望舒,终于抚平了他的创伤。他们结婚,生子,过得很幸福:“这带露的台,这扇窗/后面有幸福在窥望,还有几架书,两张床/一瓶花……这已是天堂”。但是,满腹才情的望舒,终是把握不住女人的心,就像他在诗中无数次写到的寂寞一样,他与别人,始终隔着那样一段无法达到的距离。穆丽娟离开了他,甚至后来,第三任妻子杨静也离开了他。他一个人,带着孩子,更孤单。但文学的道路依然很长。

“忽然来不及”――走得很匆忙

戴望舒45岁因哮喘病发作离世。卞之琳在悼念他的文章中说,“望舒的忽然逝世最令我觉得悼惜的是:他在旧社会未能把他的才能好好施展,现在正要为新社会大大施展他的才能,却忽然来不及了。”

旅法回来后的戴望舒,曾担任进步刊物《新诗》编辑。1938年上海沦陷后不愿生活在日本人的铁蹄下,他举家迁去香港,创办了《星座》,成为香港进步文学的阵地。香港沦陷后,他被敌人投入监狱。就像歌德,早年以澎湃的激情写下震撼青年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晚年却在“狂飙突进”的冷却之后创造了巨著《浮士德》,随着戴望舒人生经历的丰富,他的诗歌风格来了一个巨大的转型,以《狱中题壁》和《我以残损的手掌》为代表,表现了在国家危难关头知识分子的凛然正气。

“如果我死在这里/请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心上/……当你们回来/从泥土里掘起他伤残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举起”这首诗明显摆脱了《雨巷》以来在音律美和形象美上的追求,而求着一种更为坦荡的表露。《我用残损的手掌》将这一主张完美地体现了出来:“岭南的荔枝在寂寞地憔悴着/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黏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此时的戴望舒,已俨然成了另一个人。

由于狱中非人的折磨,戴望舒病得很严重。回到北京后,他只想多写些诗和文稿。新中国成立,望舒却不能健康地将他的诗文之路走下去了!他终究过不了中年这一关!1950年,我们永远地失去了这位寂寞地为诗奋斗了一辈子的诗人。直到今天,身处正常的、向前发展的社会人生,我们才知道,戴望舒所关注的,并不仅是当时文艺批评所提及的“个人情绪的”,而是关于青春的寂寞、悒郁与忧愁。文学当关心人性,而他,一直在坚持走着这一条路,尽管走得那样艰难。

那么,请带着他的《烦忧》上路吧,让他的心内不再寂寞,可好?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烦忧的原故

说是辽远的海的怀念

戴望舒雨巷篇5

全长一百五十六,

小巷宽阔惹人爱。

巷儿晴天知了叫,

巷儿雨天景迷人。

要想了解塔儿巷,

就请听我说一说,

塔儿巷住诗人,

就是〈〈雨巷〉〉创造者。

大名就叫戴望舒

戴望舒宣传者,

因他巷儿出了名。

要想知道地名来,

就得知道觉苑寺。

觉苑寺地方大,

随着时代渐缩小,

后来以寺取名成今名,

那就是大塔儿巷。

你知信息哪里来?

就从口中问出来,

成年往事百姓记,

一问就便知。

余玉丹

戴望舒雨巷篇6

一、意象

1.油纸伞。这是一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作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2.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3.丁香。丁香花因颜色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容易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作者将丁香的外在之形极端淡化,以“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偏正短语,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将人抽象化,让意象人化,让“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这个新意象,是一个实在的人――姑娘,但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

4.姑娘。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理解“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是本诗的难点。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一点的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是诗人寂寞心录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飘逝。

5.其他。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和“我”。

除了以上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述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跟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缥缈的超然意境。

二、艺术特色

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的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经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作者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音节特色。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总体节奏:舒缓悠扬。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这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③复沓句式的妙用。如第三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迭唱的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瀚海吧。”复沓式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④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的生命力。

3.诗歌的押韵。《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扬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作者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的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戴望舒雨巷篇7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吟咏着戴望舒的《雨巷》,有种莫名的冲动,戴望舒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令人痴迷陶醉的形象:丁香姑娘。对于这个形象,笔者如饮琼浆般酣畅,又如品茗般悠长。笔者是凡间的俗人,免不了凡间的俗套,置文学的神奇与魅力于脑后,要直白地追寻——丁香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过,纵然身为仙界的天蓬大元帅,瞧见蟾宫的嫦娥,也禁不住美的冲击,问就问吧!“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

诗中的“丁香”有着什么意味呢?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色素白或者淡紫,有淡雅细沉的香气,显得高洁、冷艳。正因如此,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来反复吟唱。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中主李煜有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所以丁香在古典文学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么,这位姑娘“愁怨”什么?为什么愁怨?从诗中我们知道,诗人和这位姑娘只是擦肩而过,怎么知道她“愁怨”?“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彩。”“愁怨”的应该是诗人自己吧。不过,我们还是叫这位姑娘“丁香”吧。

丁香姑娘长什么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丁香姑娘打着把油纸伞,这把油纸伞把丁香姑娘给遮住了,这把油纸伞成了我们一睹丁香姑娘芳容的遗憾。不过,也正是这把油纸伞,把丁香姑娘点缀得更具魅力。

油纸伞,让我们想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那就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白蛇传》。这个传说中的女主人公白娘子,是一条千年修行的蛇精,她在青城山修炼得道,她美貌绝世、明眸皓齿、倾国倾城、美若天仙,集世间美丽优雅高贵于一身。当初,在白娘子初遇许仙这个动人的时刻,她就撑着一把油纸伞!

戴望舒,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对这个优美故事的闻知可想而知!其中,所蕴含的当比我们的猜度丰富得多。

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这把油纸伞,不过,我们已然不再遗憾!这把油纸伞,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这油纸伞本身已经很美,那么它点缀的姑娘呢?会不会像白娘子那样美若天仙呢?作者在《雨巷》里,是不是也想像许仙那样,成为美丽的传说呢?大诗人白居易一句“犹抱琵琶半遮面”已经让人产生无尽的暇想,而这把油纸伞呢?

翻开作者的现实生活,让我们来看他的初次情感。

1928年,戴望舒忧郁而强烈的感情世界里,深深地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时年18岁的施绛平活泼可爱,与戴望舒忧郁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对比。戴望舒那时对爱的表白只是一首诗接着一首诗地写,其中较为代表的是题为《我的恋人》:我将对你说我的恋人,/我的恋人是一个羞涩的人,/她是羞涩的,有着桃色的脸,/桃色的嘴唇,和一颗天青色的心。

戴望舒当时寄居在上海施蛰存处,虽与施绛平日日相见,但他对爱情羞于启口,借诗表白,而施绛平偏偏笑而不答。对施绛平一往情深的戴望舒遭到冷遇后,郁闷的心情更加灰暗,他最终以跳楼相挟,要求施绛平答应。本身就谈不上喜欢戴望舒的施绛平,在其生命最后瞬间,勉强答应。戴望舒兴奋之际,赶紧要父母从杭州赶到上海,向施的父母提亲。施绛平的父母起初是不同意这桩婚姻的,现在迫于这种情状,并在施蛰存的努力下,也勉强同意。

1931年春夏之际,戴望舒与施绛平举行订婚仪式,声势很大,许多朋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订婚,戴望舒一直在内心世界里走着坎坷的路,敏感的戴望舒自然地感到了某种忧虑。他在诗歌《三顶礼》中是这样表述的:给我苦痛的螫的,/苦痛的但是欢乐的螫的,/你小小的红翅的蜜蜂。/我的恋人的唇,/受我怨恨的顶礼。”他的这种预感果真得到验证,婚期被拖延下来,施绛平提出的条件是:戴望舒出国留学取得学业回来有稳定的收入后,方可完婚。这时,戴望舒又一次陷入感情的低谷。因为他太爱施绛平,面对施绛平提出的条件,他只有义无反顾。

1932年10月8日,戴望舒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兑现爱情的预约,他乘坐达特安号邮船离沪赴法留学。

然而,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一个不相信的传闻终于得到证实,施绛平已确实恋上她原本就喜欢的那个人,戴望舒愤怒之下当众打了施绛平一记耳光,长达8年的恋爱终于结束。

施绛平对于戴望舒,犹如五月的天,说变就变,让戴望舒肝肠寸断。而白娘子对于许仙,“盗仙草救许仙”“水漫金山斗法海”等等,让世人传颂。两者对爱情的态度,竟是如此天差地别,难道只有在传说中才能有如此动人的故事?

我想,把丁香姑娘的伞收起来,那活脱脱就是一个白娘子形象。不过,如此直接,会灭掉我们那美好的遐思,作者也不愿把自己的伤口裸地在阳光底下暴晒。

戴望舒雨巷篇8

灰色的瓦楞上附着深绿的青苔,瓦沟里招摇着不知名的青草,青草的下面填满了不知有多少个轮回的草的“尸骨”;斑驳的墙壁残留着色泽不一的字迹,从残缺的字迹中或许能读出不同时代的主题;用鹅卵石铺就的地面不知有多少脚步踏过,粗糙的卵石已被打磨的光滑似玉、晶莹剔透,卵石与卵石的缝隙嵌着绿绿的丝绸一般光滑的青苔,使卵石变成少女胸前美轮美奂的坠子。小巷两边的门户总是虚掩或者紧闭着,似乎不想让来来去去的人们窥探到关于小巷的记忆……

小巷幽深狭长,七月似火的骄阳却很少光顾小巷。从骄阳笼罩中逃进小巷,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沁骨的清凉。那墙角里、屋檐下、卵石上铺着绿绿的、色泽很深、有着丝绸一般光滑质感的青苔,手指一触,一股清凉便依约而来,像轻风、似泉水、如微雨淡墨,可以感觉到有水气在青苔上行走,沁人心脾。那日午后,一位男青年匆匆地从太阳炙烤下逃进小巷,映入眼帘的是一把碎花儿白阳伞,伞下一袭湖蓝长裙,一根乌黑的及臀长辫伴随轻盈的脚步均匀地摆动,袅袅婷婷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小巷的深处,男青年痴痴地望着这静谧的小巷深处,久久的等待着小巷深处再次出现那姣好的身影……幽深的小巷、白碎花儿伞下湖蓝长裙、身后均匀摆动的长辫组成的一幅美妙的图画定格在他的脑海中。到了女人们的夏装越穿越短的今天,已成中年的他见惯了露腰露腿的女人们,脑海里那副图画不仅没有淡去,反而像小巷的青苔历经时间越是久远越是茂盛。

那日午后男青年的守望落空,可他心中坚信那副流动的画面一定会再次出现。于是他选择不同的时段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小巷。熟悉戴舒望《雨巷》的他,抱着与诗人一样的希望: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朝霞绽放的早晨他彷徨在悠长而寂寥的小巷,霞光中的小巷明亮起来,小巷里的居户时而一道门轻轻的开启,他的心随同门的开启而像一只快乐的兔子欢快地蹦跶着,可是飘出门外的不是荷着锄头的农夫就是挎着菜篮的主妇,他的心又伴着轻轻合拢的门沉入小巷般幽深的落寞之中。整个早晨他的心就像从山上流下的小溪欢快时犹如陡峭的地段哗哗地流淌,沉寂时恰似平坦处的一潭死水,不仅波澜不兴而且落寞无边。他真正体悟出戴舒望诗人的希冀: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

暮色四合的傍晚,他踯躅在幽深而静寂的小巷,小巷瓦楞上飘荡着袅袅腾腾的炊烟,小巷在炊烟的映衬下变成银灰;小巷的屋檐下栖息的小鸟,悠闲地梳理各自的羽毛;小巷里不知某处藏着的蝈蝈唱着清脆的晚歌;暮色催人归,他一边在小巷中徘徊作归去状,一边默默注视零散归来的人儿,时而被近似的身形掀起心中的波浪,随着身形的渐进,他的心又被抛掷到谷底。他希冀着现实中的小巷会实现诗人的梦想。他感觉到梳理羽毛的小鸟、鸣唱晚歌的蝈蝈都在嘲笑他的痴妄,好在他的同类小巷居户没有人注意他的彷徨。

细雨凄迷的小巷,灰白的瓦楞变成了灰黑色,瓦沟里招摇的小草因雨水的滋润绿得更浓,墙角里、残壁上、卵石边爬满了绿绿的却湿润的青苔,青苔细小而密集,毛茸茸的样子看上去不起眼,却很顽强。一个角落、一些水汽就足够它们生长了,它们静静地生长着蔓延着;男青年彷徨在这湿漉漉的小巷中,期盼中戴舒望诗中丁香般的姑娘的出现,期盼之情就像青苔一样顽强地在他的心壁生长着蔓延着。他想象着心中的姑娘: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甚至她的叹息般的目光∣丁香般的惆怅。

他始终相信上天会眷顾他的一片痴情。他虽不再去小巷中寻找和等待,但他依然相信这个梦一般飘过的姑娘会再度飘来。就在她消失于小巷一个月后的一天,他随同本村的老少爷们一起外出服劳役。在小巷北端的停车点上等车,候车的闲暇里,他向同伴们叙说他曾经的奇遇、描述着那姑娘的仙姿,倾诉他的遗憾和期盼。突然他的一个同伴儿推推他并向小巷深处努努嘴,他转过头去,他的表情一下定格在睁着眼张着嘴:碎花儿白阳伞下一袭湖蓝长裙飘逸而来,瓜子脸上有着一双顾盼生辉的明眸,脸上圆圆的酒窝漾满盈盈笑意。在众目睽睽的男人群中,径直走向停车点的小卖部,买了一瓶500毫升的香槟酒,启盖后她仰着头,细长的脖颈吞噎时喉结一上一下地滑动,一气饮下并随手丢弃空酒瓶。男青年这时好像回过神来,有些酸涩地对同伴们说:不是她。然后又摇摇头自言自语地说了句同伴们听不太明白的话:原来梦的魅力就在于不可实现。心中的酸楚与失落就像雨季小巷中的青苔顽强地生长着蔓延着。

至今他的脑海里仍清晰地保存那副美妙的图画,他坚信那个古老的小巷也有相关的记忆。

这条小巷的年轮绝对滚过了一个世纪。

灰色的瓦楞上附着深绿的青苔,瓦沟里招摇着不知名的青草,青草的下面填满了不知有多少个轮回的草的“尸骨”;斑驳的墙壁残留着色泽不一的字迹,从残缺的字迹中或许能读出不同时代的主题;用鹅卵石铺就的地面不知有多少脚步踏过,粗糙的卵石已被打磨的光滑似玉、晶莹剔透,卵石与卵石的缝隙嵌着绿绿的丝绸一般光滑的青苔,使卵石变成少女胸前美轮美奂的坠子。小巷两边的门户总是虚掩或者紧闭着,似乎不想让来来去去的人们窥探到关于小巷的记忆……

小巷幽深狭长,七月似火的骄阳却很少光顾小巷。从骄阳笼罩中逃进小巷,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沁骨的清凉。那墙角里、屋檐下、卵石上铺着绿绿的、色泽很深、有着丝绸一般光滑质感的青苔,手指一触,一股清凉便依约而来,像轻风、似泉水、如微雨淡墨,可以感觉到有水气在青苔上行走,沁人心脾。那日午后,一位男青年匆匆地从太阳炙烤下逃进小巷,映入眼帘的是一把碎花儿白阳伞,伞下一袭湖蓝长裙,一根乌黑的及臀长辫伴随轻盈的脚步均匀地摆动,袅袅婷婷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小巷的深处,男青年痴痴地望着这静谧的小巷深处,久久的等待着小巷深处再次出现那姣好的身影……幽深的小巷、白碎花儿伞下湖蓝长裙、身后均匀摆动的长辫组成的一幅美妙的图画定格在他的脑海中。到了女人们的夏装越穿越短的今天,已成中年的他见惯了露腰露腿的女人们,脑海里那副图画不仅没有淡去,反而像小巷的青苔历经时间越是久远越是茂盛。

那日午后男青年的守望落空,可他心中坚信那副流动的画面一定会再次出现。于是他选择不同的时段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小巷。熟悉戴舒望《雨巷》的他,抱着与诗人一样的希望: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朝霞绽放的早晨他彷徨在悠长而寂寥的小巷,霞光中的小巷明亮起来,小巷里的居户时而一道门轻轻的开启,他的心随同门的开启而像一只快乐的兔子欢快地蹦跶着,可是飘出门外的不是荷着锄头的农夫就是挎着菜篮的主妇,他的心又伴着轻轻合拢的门沉入小巷般幽深的落寞之中。整个早晨他的心就像从山上流下的小溪欢快时犹如陡峭的地段哗哗地流淌,沉寂时恰似平坦处的一潭死水,不仅波澜不兴而且落寞无边。他真正体悟出戴舒望诗人的希冀: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

暮色四合的傍晚,他踯躅在幽深而静寂的小巷,小巷瓦楞上飘荡着袅袅腾腾的炊烟,小巷在炊烟的映衬下变成银灰;小巷的屋檐下栖息的小鸟,悠闲地梳理各自的羽毛;小巷里不知某处藏着的蝈蝈唱着清脆的晚歌;暮色催人归,他一边在小巷中徘徊作归去状,一边默默注视零散归来的人儿,时而被近似的身形掀起心中的波浪,随着身形的渐进,他的心又被抛掷到谷底。他希冀着现实中的小巷会实现诗人的梦想。他感觉到梳理羽毛的小鸟、鸣唱晚歌的蝈蝈都在嘲笑他的痴妄,好在他的同类小巷居户没有人注意他的彷徨。

细雨凄迷的小巷,灰白的瓦楞变成了灰黑色,瓦沟里招摇的小草因雨水的滋润绿得更浓,墙角里、残壁上、卵石边爬满了绿绿的却湿润的青苔,青苔细小而密集,毛茸茸的样子看上去不起眼,却很顽强。一个角落、一些水汽就足够它们生长了,它们静静地生长着蔓延着;男青年彷徨在这湿漉漉的小巷中,期盼中戴舒望诗中丁香般的姑娘的出现,期盼之情就像青苔一样顽强地在他的心壁生长着蔓延着。他想象着心中的姑娘: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甚至她的叹息般的目光∣丁香般的惆怅。

他始终相信上天会眷顾他的一片痴情。他虽不再去小巷中寻找和等待,但他依然相信这个梦一般飘过的姑娘会再度飘来。就在她消失于小巷一个月后的一天,他随同本村的老少爷们一起外出服劳役。在小巷北端的停车点上等车,候车的闲暇里,他向同伴们叙说他曾经的奇遇、描述着那姑娘的仙姿,倾诉他的遗憾和期盼。突然他的一个同伴儿推推他并向小巷深处努努嘴,他转过头去,他的表情一下定格在睁着眼张着嘴:碎花儿白阳伞下一袭湖蓝长裙飘逸而来,瓜子脸上有着一双顾盼生辉的明眸,脸上圆圆的酒窝漾满盈盈笑意。在众目睽睽的男人群中,径直走向停车点的小卖部,买了一瓶500毫升的香槟酒,启盖后她仰着头,细长的脖颈吞噎时喉结一上一下地滑动,一气饮下并随手丢弃空酒瓶。男青年这时好像回过神来,有些酸涩地对同伴们说:不是她。然后又摇摇头自言自语地说了句同伴们听不太明白的话:原来梦的魅力就在于不可实现。心中的酸楚与失落就像雨季小巷中的青苔顽强地生长着蔓延着。

上一篇:关于宽容的名言范文 下一篇:麦子熟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