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行乐范文

时间:2023-11-10 09:50:40

及时行乐篇1

我们此处所论及的“及时行乐”,源自拉丁语“carpe diem”,英语通译为“seizethe day”。该词组本是一个中性词组。汉语中也有人将此直译为:“捉住这一天”, 另有人译为:“把握今天”、“珍惜时光”等等,甚至有人将此译成“只争朝夕”。作 为中性词组,翻译过程中过份褒贬似乎不妥,而通常所译的“及时行乐”虽然在含义方 面较为消极一些,有些贬意的成份,但哲学意味更浓一些,哲理性更强一些,实际上与 原文的思想意义还是比较吻合的,如《简明文学术语辞典》对此的解释是:

carpe diem:a theme,especially common in lyric poetry,that emphasizes thatlife is

short,time is fleeting,and that one should make the most of present  pleasures.(“及时行乐”:一种主题,在抒情诗别普遍,强调生命短暂,时光飞 逝,一个人应该最注重现实生活的乐趣。)

“carpe diem”最早出现于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句中。我们从这一出处的上下文中 可以看出这一词语的确切含义。贺拉斯在《颂歌·卷一·十一》(odes i xi)中写道:

聪明一些,斟满酒盅,抛开长期的希望。

我在讲述的此时此刻,生命也在不断衰亡。

因此,及时行乐,不必为明天着想。(注:horace,the complete odes and epodes,

trans.by w.g.shepherd,middlesex:peguin books ltd.,1983,p.79.)

虽说贺拉斯(65~8b.c.)最早使用了这一术语,但他并不是最早表现这一思想的诗人。 实际上,这一主题思想的出现,要比贺拉斯的《颂歌》早得多。我们无法考证究竟这一 主题思想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作为古罗马文学直接先驱的希 腊文学中,“及时行乐”主题就已经出现。如公元前3世纪的莱昂尼达斯(leonidas)在 自己的作品中就典型地表现了这一主题:

应当明晓:你生来是个凡人,

鼓起勇气,在欢宴中获取快乐。

一旦死去,再也没有你的任何享受。(注:j.e.wellington,an analysis of the

carpe diem them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english poetry(1590-1700),diss.,

florida university,1955,p.42.)

古希腊的其他抒情诗人萨福、阿尔凯奥斯,也着意描写现世生活的乐趣,萨福在《哪 儿去了,甜的蔷薇》一诗中,就写下了“一旦逝去,永难挽回”的诗句。尤其是阿那克 里翁在一些描写人生乐趣和爱情以及颂酒的诗作中表现了强烈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古罗马诗人中,也有早于贺拉斯的诗人描写了这一主题。如早于贺拉斯的古罗马杰出 诗人卡图鲁斯(84~54b.c.)就在《生活吧,我的蕾丝比亚》等诗歌作品中表现了人生无 常、生命短暂、光明有限、黑夜漫漫的时空观,因而不要顾忌任何流言蜚语,尽情享受 现世爱情的欢乐:

生活吧,我的蕾丝比亚,爱吧,

那些古板凳指责一文不值,

对那些闲话我们一笑置之。

太阳一次次沉没又复升起,

而我们短促的光明一旦熄灭,

就将沉入永恒的漫漫长夜!

给我一千个吻吧,再给一百,

然后再添上一千,再添一百,

然后再接着一千,再接一百。

让我们把它凑个千千万万,

就连我们自己也算不清楚,

免得胸怀狭窄的奸邪之徒

知道了吻的数目而心生嫉妒。(注:飞白:《诗海——世界诗歌史纲》(传统卷),漓江 出版社,1989年,第91,183,107页。)

这一“及时行乐”的世界观甚至影响了17世纪的古典主义作家本·琼森等诗人。本· 琼森不仅对此诗极力称赞,而且还经过改写将这一思想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

come,my celia,let us prove,

while we can,the sports of love,

time will not be ours for ever,

he,at length,our good will sever…(注:robin sowerby,the classical legacy

in renaissance poetry,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4,p.144.)

(来吧,我的西丽雅,趁现在力所能及,

让我们前来体验爱情的游戏,

时光不会总是归我们所有,

它最终将要中断我们的意志……)

可见,在贺拉斯之前,在“carpe diem”这一词语尚未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为数不少 的诗人表现了这一思想。

然而,对后世

的诗歌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贺拉斯的“及时行乐”。其中影响最 深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以及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旗帜,复兴古代文化,反对封建和神权,因此 ,以体现现世生活意义的贺拉斯的“及时行乐”的主题思想也在经过漫长的中世纪之后 ,重新得以重视。莎士比亚、龙萨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创作了不少这一主题 的诗作。他们在诗中表现出抛开天国的幻想,追求现世生活,享受现世爱情的人文主义 思想。如龙萨在《当你衰老之时》一诗中,发出了“生活吧,别把明天等待,/今天你 就该采摘生活的花朵”(注:飞白:《诗海——世界诗歌史纲》(传统卷),漓江出版社 ,1989年,第91,183,107页。)这样的呼吁,强烈地表现出“及时行乐”、莫失良辰 的思想,表现出了人文主义的生活信念和处世态度。

而在17世纪的一些具有玄学派特征的诗歌中,“及时行乐”的主题更是得到了相当集 中的表现。英国玄学派诗人赫里克(robert herrick)的《给少女的忠告》(to thevirgins,make much of time)、《考里纳前去参加五朔节》(corinna's going amaying),马韦尔(andrew marvell)的《致他的娇羞的女友》(to his coy mistress), 爱德蒙·沃勒的《去,可爱的玫瑰花》,西班牙具有玄学派倾向的著名诗人贡戈拉的《 趁你的金发灿烂光辉》等,都是表现这一主题的杰作。如《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一诗以 极强调演绎推理的结构方式,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把握时机、享受生活的重要性。该诗在 第一诗节中声称,如果“天地和时间”能够允许,那么我们就可以花上成千上万个“春 冬”来进行赞美、膜拜,让恋爱慢慢地展开;到了第二诗节,笔锋突然一转,说年华易 逝,岁月不饶人,“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无论是荣誉还是,都将“化为尘埃” ;于是,诗人在第三诗节中得出应当“及时行乐”的结论:

因此啊,趁那青春的光彩还留驻

在你的玉肤,像那清晨的露珠,

趁你的灵魂从你全身的毛孔

还肯于喷吐热情,像烈火的汹涌,

让我们趁此可能的时机戏耍吧,

像一对食肉的猛禽一样嬉狭,

与其受时间慢吞吞地咀嚼而枯凋,

不如把我们的时间立刻吞掉。

让我们把我们全身的气力,把所有

我们的甜蜜的爱情糅成一球,

通过粗暴的厮打把我们的欢乐

从生活的两扇铁门中间扯过。

这样,我们虽不能使我们的的太阳

停止不动,却能让它奔忙。(注:飞白主编:《世界诗库》第2卷,花城出版社,1994 年 ,第204,167页。)

(杨周翰译)

虽然这是献给“娇羞的女友”的诗,但是,该诗却是对生命的意义的沉思,正如有的 论者所说:“这一首以及时行乐为主题的诗所要表现的不是一种爱情的关系,也不是马 韦尔的激情,而是他对处于时间支配下的生命的感受。”(注:david reid,themetaphysical poets,london:longman,2000,p.226.)

18世纪以后,“及时行乐”的主题虽然不再像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那样典型和集中 ,但仍然被许多诗人所关注。直到20世纪,还出现了索·贝娄的重要小说《及时行乐》 (seize the day)以及弗罗斯特的同名诗作《及时行乐》(carpe diem)。

“及时行乐”这一主题的盛衰和发展与各个时期的思想思潮密切相关。在古希腊罗马 及其以前的文学中,由于受到朴素的唯物论的影响,以及最初的现实主义的影响,“及 时行乐”这一主题得以产生。但是,这一时期的“及时行乐”的主题仍缺乏深刻的哲理 性,主要是局限于享受爱情、美酒,突出现世生活的意义,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但主要是充满着悲观主义的色彩,其基本定义仍然局限于:“吃喝玩乐吧,因为你明天 就会死去。”(注:horace,the complete odes and epodes,trans.by w.g.shepherd,middlesex:peguin

books ltd.,1983,p.79.)而在随后的中古时期,由于宗教神权统治 一切,成了时代的基本特征,因此,来世主义等思想占据了决定性的地位,这样,以反 映现世生活幸福为前提的“及时行乐”的主题,在此期间也就极少有所体现了。即使是 个性解放色彩较浓的“普罗旺斯抒情诗”等作品,虽以情爱与教会神权进行抗争,但多 半是抒写对女性的赞美和崇拜。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成就以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强调现世生活意 义的“及时行乐”的主题从而有了人文主义的内涵。因此,尽管仍是“及时行乐”的主 题,但思想却显得更为深沉,具有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反禁欲主义的进步意 义。与此同时,表现手法也有所改变,尤其是到了17世纪,一些诗人的表现手法已经显 得十分新颖奇特。如在《给少女的忠告》一诗中,赫里克写道:

含苞的玫瑰,采摘要趁年少,

时间老人一直在飞驰,

今天,这朵花儿还满含着微笑,

明天它就会枯萎而死。

太阳,天庭的一盏灿烂的华灯,

它越是朝着高处登攀,

距离路程的终点也就越近,

不久呀,便要沉落西山。

人生最美便是那青春年华,

意气风发,热血沸腾,

一旦虚度,往后便是每况愈下,

逝去的韶光呀,永难重温。

那么,别害羞,抓住每一个时机,

趁着年轻就

嫁人,

因为,如果你把美妙的时光丢失,

你一定会抱憾终生。(注:飞白主编:《世界诗库》第2卷,花城出版社,1994年,第2 0 4,167页。)

(汪剑钊译)

玄学派诗人特别喜欢使用自然意象。马韦尔在《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一诗中,把爱情 也形容为“植物般的爱情”(vegetable love),赫里克在《致水仙》等诗中,则使用“ 夏雨”(summer rain),“晨露”(morning dew)等一些自然意象来象征人生的短暂。在 这首《给少女的忠告》的诗中,玫瑰、时光、太阳等意象都作为喻体,烘托“青春易逝 ,抓住时光”的道理。尤其是“含苞的玫瑰”作为美和爱的象征,极为妥贴、形象。整 首诗中,不仅强烈地感受着时光的飞逝,而且还联想着死亡的逼近,从而突出了“及时 行乐”的哲理性。

其后,在强调公民义务的古典主义的诗歌中,以及在宣传和勾勒资产阶级理想王国和 强调教育和启迪功能的启蒙主义的文学作品中,“及时行乐”的思想也就不再具有时代 的特征,极少有人涉及了。而浪漫主义诗歌虽然“重情轻理”,沉溺自我,但是,在强 调“情感”和“自我”的同时,浪漫主义又十分注重“想像”,从根本上说,浪漫主义 是理想主义的文学,因此,十分现实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仍与浪漫主义显得格格不 入。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学中,虽然这一主题偶有涉及,但文艺复兴时期以及17世纪 那样的突出的现象,似乎也不复重现了。

尽管“carpe diem”这一词语为古罗马诗人贺拉斯首次使用,而且,“及时行乐”这 一主题在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曾得到极大的关注,然而,这一主题并非西方诗歌的特产。 在东方诗歌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就表现这一主题而言,不少诗歌可谓达到了“异曲同工 ”的境界。例如,被誉为人类最早的史诗——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东方巴比伦的《 吉尔迦美什》,就已经包含了这一思想:

当诸神创造了人类的时候,

他们也为人类设置了死亡,

用他们的手阻止生命的存在。

因此,吉尔迦美什,你应该大吃大喝!

日日夜夜欢欣开怀,

每一个夜晚狂舞高歌!

让你的服饰珠光宝气。

让怀中的娇妻心满意足。

这就是人生的真正意旨。(注:maureen gallery kovacs trans.,the epic of

gilgamesh,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85.)

及时行乐篇2

    一

    我们此处所论及的“及时行乐”,源自拉丁语“carpe  diem”,英语通译为“seizethe  day”。该词组本是一个中性词组。汉语中也有人将此直译为:“捉住这一天”, 另有人译为:“把握今天”、“珍惜时光”等等,甚至有人将此译成“只争朝夕”。作 为中性词组,翻译过程中过份褒贬似乎不妥,而通常所译的“及时行乐”虽然在含义方 面较为消极一些,有些贬意的成份,但哲学意味更浓一些,哲理性更强一些,实际上与 原文的思想意义还是比较吻合的,如《简明文学术语辞典》对此的解释是:

    Carpe  diem:A  theme,especially  common  in  lyric  poetry,that  emphasizes  thatlife  is

    short,time  is  fleeting,and  that  one  should  make  the  most  of  present   pleasures.(“及时行乐”:一种主题,在抒情诗中特别普遍,强调生命短暂,时光飞 逝,一个人应该最注重现实生活的乐趣。)

    “Carpe  diem”最早出现于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句中。我们从这一出处的上下文中 可以看出这一词语的确切含义。贺拉斯在《颂歌·卷一·十一》(Odes  I  XI)中写道: 

    聪明一些,斟满酒盅,抛开长期的希望。

    我在讲述的此时此刻,生命也在不断衰亡。

    因此,及时行乐,不必为明天着想。(注:Horace,The  Complete  Odes  and  Epodes,

    trans.by  W.G.Shepherd,Middlesex:Peguin  Books  Ltd.,1983,p.79.)

    虽说贺拉斯(65~8B.C.)最早使用了这一术语,但他并不是最早表现这一思想的诗人。 实际上,这一主题思想的出现,要比贺拉斯的《颂歌》早得多。我们无法考证究竟这一 主题思想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作为古罗马文学直接先驱的希 腊文学中,“及时行乐”主题就已经出现。如公元前3世纪的莱昂尼达斯(Leonidas)在 自己的作品中就典型地表现了这一主题: 

    应当明晓:你生来是个凡人,

    鼓起勇气,在欢宴中获取快乐。

    一旦死去,再也没有你的任何享受。(注:J.E.Wellington,An  Analysis  of  the 

    Carpe  Diem  Them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English  Poetry(1590-1700),diss.,

    Florida  University,1955,p.42.)

    古希腊的其他抒情诗人萨福、阿尔凯奥斯,也着意描写现世生活的乐趣,萨福在《哪 儿去了,甜的蔷薇》一诗中,就写下了“一旦逝去,永难挽回”的诗句。尤其是阿那克 里翁在一些描写人生乐趣和爱情以及颂酒的诗作中表现了强烈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古罗马诗人中,也有早于贺拉斯的诗人描写了这一主题。如早于贺拉斯的古罗马杰出 诗人卡图鲁斯(84~54B.C.)就在《生活吧,我的蕾丝比亚》等诗歌作品中表现了人生无 常、生命短暂、光明有限、黑夜漫漫的时空观,因而不要顾忌任何流言蜚语,尽情享受 现世爱情的欢乐: 

    生活吧,我的蕾丝比亚,爱吧,

    那些古板凳指责一文不值,

    对那些闲话我们一笑置之。

    太阳一次次沉没又复升起,

    而我们短促的光明一旦熄灭,

    就将沉入永恒的漫漫长夜!

    给我一千个吻吧,再给一百,

    然后再添上一千,再添一百,

    然后再接着一千,再接一百。

    让我们把它凑个千千万万,

    就连我们自己也算不清楚,

    免得胸怀狭窄的奸邪之徒

    知道了吻的数目而心生嫉妒。(注:飞白:《诗海——世界诗歌史纲》(传统卷),漓江 出版社,1989年,第91,183,107页。)

    这一“及时行乐”的世界观甚至影响了17世纪的古典主义作家本·琼森等诗人。本· 琼森不仅对此诗极力称赞,而且还经过改写将这一思想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 

    Come,my  Celia,let  us  prove,

    While  we  can,the  sports  of  love,

    Time  will  not  be  ours  for  ever,

    He,at  length,our  good  will  sever…(注:Robin  Sowerby,The  Classical  Legacy 

    in  Renaissance  Poetry,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4,p.144.)

    (来吧,我的西丽雅,趁现在力所能及,

    让我们前来体验爱情的游戏,

    时光不会总是归我们所有,

    它最终将要中断我们的意志……)

    可见,在贺拉斯之前,在“carpe  diem”这一词语尚未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为数不少 的诗人表现了这一思想。

    然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贺拉斯的“及时行乐”。其中影响最 深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以及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旗帜,复兴古代文化,反对封建和神权,因此 ,以体现现世生活意义的贺拉斯的“及时行乐”的主题思想也在经过漫长的中世纪之后 ,重新得以重视。莎士比亚、龙萨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创作了不少这一主题 的诗作。他们在诗中表现出抛开天国的幻想,追求现世生活,享受现世爱情的人文主义 思想。如龙萨在《当你衰老之时》一诗中,发出了“生活吧,别把明天等待,/今天你 就该采摘生活的花朵”(注:飞白:《诗海——世界诗歌史纲》(传统卷),漓江出版社 ,1989年,第91,183,107页。)这样的呼吁,强烈地表现出“及时行乐”、莫失良辰 的思想,表现出了人文主义的生活信念和处世态度。

    而在17世纪的一些具有玄学派特征的诗歌中,“及时行乐”的主题更是得到了相当集 中的表现。英国玄学派诗人赫里克(Robert  Herrick)的《给少女的忠告》(To  theVirgins,Make  Much  of  Time)、《考里纳前去参加五朔节》(Corinna's  Going  aMaying),马韦尔(Andrew  Marvell)的《致他的娇羞的女友》(To  His  Coy  Mistress), 爱德蒙·沃勒的《去,可爱的玫瑰花》,西班牙具有玄学派倾向的着名诗人贡戈拉的《 趁你的金发灿烂光辉》等,都是表现这一主题的杰作。如《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一诗以 极强调演绎推理的结构方式,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把握时机、享受生活的重要性。该诗在 第一诗节中声称,如果“天地和时间”能够允许,那么我们就可以花上成千上万个“春 冬”来进行赞美、膜拜,让恋爱慢慢地展开;到了第二诗节,笔锋突然一转,说年华易 逝,岁月不饶人,“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无论是荣誉还是情欲,都将“化为尘埃” ;于是,诗人在第三诗节中得出应当“及时行乐”的结论: 

    因此啊,趁那青春的光彩还留驻

    在你的玉肤,像那清晨的露珠,

    趁你的灵魂从你全身的毛孔

    还肯于喷吐热情,像烈火的汹涌,

    让我们趁此可能的时机戏耍吧,

    像一对食肉的猛禽一样嬉狭,

    与其受时间慢吞吞地咀嚼而枯凋,

    不如把我们的时间立刻吞掉。

    让我们把我们全身的气力,把所有

    我们的甜蜜的爱情糅成一球,

    通过粗暴的厮打把我们的欢乐

    从生活的两扇铁门中间扯过。

    这样,我们虽不能使我们的的太阳

    停止不动,却能让它奔忙。(注:飞白主编:《世界诗库》第2卷,花城出版社,1994  年  ,第204,167页。)

    (杨周翰译)

    虽然这是献给“娇羞的女友”的诗,但是,该诗却是对生命的意义的沉思,正如有的 论者所说:“这一首以及时行乐为主题的诗所要表现的不是一种爱情的关系,也不是马 韦尔的激情,而是他对处于时间支配下的生命的感受。”(注:David  Reid,TheMetaphysical  Poets,London:Longman,2000,p.226.)

    18世纪以后,“及时行乐”的主题虽然不再像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那样典型和集中 ,但仍然被许多诗人所关注。直到20世纪,还出现了索·贝娄的重要小说《及时行乐》 (Seize  the  Day)以及弗罗斯特的同名诗作《及时行乐》(Carpe  Diem)。

    二

    “及时行乐”这一主题的盛衰和发展与各个时期的思想思潮密切相关。在古希腊罗马 及其以前的文学中,由于受到朴素的唯物论的影响,以及最初的现实主义的影响,“及 时行乐”这一主题得以产生。但是,这一时期的“及时行乐”的主题仍缺乏深刻的哲理 性,主要是局限于享受爱情、美酒,突出现世生活的意义,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但主要是充满着悲观主义的色彩,其基本定义仍然局限于:“吃喝玩乐吧,因为你明天 就会死去。”(注:Horace,The  Complete  Odes  and  Epodes,trans.by  W.G.Shepherd,Middlesex:Peguin

    Books  Ltd.,1983,p.79.)而在随后的中古时期,由于宗教神权统治 一切,成了时代的基本特征,因此,来世主义等思想占据了决定性的地位,这样,以反 映现世生活幸福为前提的“及时行乐”的主题,在此期间也就极少有所体现了。即使是 个性解放色彩较浓的“普罗旺斯抒情诗”等作品,虽以情爱与教会神权进行抗争,但多 半是抒写对女性的赞美和崇拜。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成就以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强调现世生活意 义的“及时行乐”的主题从而有了人文主义的内涵。因此,尽管仍是“及时行乐”的主 题,但思想却显得更为深沉,具有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反禁欲主义的进步意 义。与此同时,表现手法也有所改变,尤其是到了17世纪,一些诗人的表现手法已经显 得十分新颖奇特。如在《给少女的忠告》一诗中,赫里克写道: 

    含苞的玫瑰,采摘要趁年少,

    时间老人一直在飞驰,

    今天,这朵花儿还满含着微笑,

    明天它就会枯萎而死。

    太阳,天庭的一盏灿烂的华灯,

    它越是朝着高处登攀,

    距离路程的终点也就越近,

    不久呀,便要沉落西山。

    人生最美便是那青春年华,

    意气风发,热血沸腾,

    一旦虚度,往后便是每况愈下,

    逝去的韶光呀,永难重温。

    那么,别害羞,抓住每一个时机,

    趁着年轻就嫁人,

    因为,如果你把美妙的时光丢失,

    你一定会抱憾终生。(注:飞白主编:《世界诗库》第2卷,花城出版社,1994年,第2  0  4,167页。)

    (汪剑钊译)

    玄学派诗人特别喜欢使用自然意象。马韦尔在《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一诗中,把爱情 也形容为“植物般的爱情”(vegetable  love),赫里克在《致水仙》等诗中,则使用“ 夏雨”(summer  rain),“晨露”(morning  dew)等一些自然意象来象征人生的短暂。在 这首《给少女的忠告》的诗中,玫瑰、时光、太阳等意象都作为喻体,烘托“青春易逝 ,抓住时光”的道理。尤其是“含苞的玫瑰”作为美和爱的象征,极为妥贴、形象。整 首诗中,不仅强烈地感受着时光的飞逝,而且还联想着死亡的逼近,从而突出了“及时 行乐”的哲理性。

    其后,在强调公民义务的古典主义的诗歌中,以及在宣传和勾勒资产阶级理想王国和 强调教育和启迪功能的启蒙主义的文学作品中,“及时行乐”的思想也就不再具有时代 的特征,极少有人涉及了。而浪漫主义诗歌虽然“重情轻理”,沉溺自我,但是,在强 调“情感”和“自我”的同时,浪漫主义又十分注重“想像”,从根本上说,浪漫主义 是理想主义的文学,因此,十分现实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仍与浪漫主义显得格格不 入。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学中,虽然这一主题偶有涉及,但文艺复兴时期以及17世纪 那样的突出的现象,似乎也不复重现了。

    三

    尽管“Carpe  Diem”这一词语为古罗马诗人贺拉斯首次使用,而且,“及时行乐”这 一主题在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曾得到极大的关注,然而,这一主题并非西方诗歌的特产。 在东方诗歌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就表现这一主题而言,不少诗歌可谓达到了“异曲同工 ”的境界。例如,被誉为人类最早的史诗——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东方巴比伦的《 吉尔迦美什》,就已经包含了这一思想: 

    当诸神创造了人类的时候,

    他们也为人类设置了死亡,

    用他们的手阻止生命的存在。

    因此,吉尔迦美什,你应该大吃大喝!

    日日夜夜欢欣开怀,

    每一个夜晚狂舞高歌!

    让你的服饰珠光宝气。

    让怀中的娇妻心满意足。

    这就是人生的真正意旨。(注:Maureen  Gallery  Kovacs  trans.,The  Epic  of 

    Gilgamesh,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85.)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作品中,这一主题也同样得以关注。现以唐代《金缕衣》一诗为例 ,来看“及时行乐”这一人类共同的主题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度的具体的表现形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该诗同样是以鲜花的意象作为喻体,来表现“及时行乐”的主题。该诗的意义在于强 调爱惜时光,莫要错过青春年华。花开时节毕竟短暂,青春年华转瞬即逝,所以,诗人 坦诚宣称:不必犹豫,大胆享受现实生活,否则只会遭遇“空折枝”的处境。从构思上 看,该诗与贡戈拉的《趁你的金发灿烂光辉》极为相似,前部分使用祈使句的形式,劝 说对方享受生活,最后一行所表现的也是形成强烈对照的“将来”的衰败状态。从措辞 上看,同是表现“及时行乐”,中国诗歌显得更为含蓄、婉转,而西方诗歌则更为热烈 、奔放、直率。

    再从哲理性来看,东方诗歌在这一主题的表现方面更具哲理的深度。题材范围也更具 有开拓性,不再局限于男女情爱,而是重视个性生命的存在价值,并且从人类社会、战 争、存在之谜等各个方面来思考和探讨这一命题。如王翰的《凉州词》,在尽情尽致狂 欢作乐之时,仍表现出戎马生涯的悲凉以及厌恶征战的情绪: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种既豪迈奔放又凄楚悲凉的情绪结构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征战者的心理状态。尤其是 “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句,突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从而使“及时行乐”的主题 具有了消极反战的进步意义。而李白在《将进酒》中的诗句更使“及时行乐”的主题充 满了昂扬的生命意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东方的另一诗国——波斯的重要诗人海亚姆的《鲁拜集》中的一些诗篇,虽然表现的 也是“及时行乐”的主题,但却是对人的存在之谜的探讨。如在第24节诗中,诗人认为 生命来自于土,归之于土,一旦“沉沦成泥”,便毫无声息,“永无尽期”,因此,人 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尽情利用”现实的时光: 

    啊,尽情利用所余的时日,

    趁我们尚未沉沦成泥,——

    土归于土,长眠土下,

    无酒浆,无歌声,且永无尽期!

    海亚姆甚至从陶樽、泥土等无生命的物体中,探讨存在之谜和生命的价值,并借无生 命的陶樽的口来叙说“及时行乐”的哲理: 

    我把唇俯向这可怜的陶樽,

    想把握生命的奥秘探询;

    樽口对我低语道:“生时饮吧!

    一旦死去你将永无回程。”(注:飞白:《诗海——世界诗歌史纲》(传统卷),漓江出 版社,1989年,第91,183,107页。)

    由此可见,当西方诗歌在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开始出现“Carpe  Diem”这一词语,并展 开这一主题时,在先于千年的《吉尔迦美什》等东方诗歌作品中早已表现了这一主题思 想;当西方尚处在中世纪的教会神权的统治之下的时候,东方诗歌中已经强烈地闪耀着 具有人性色彩的“及时行乐”的思想,尤为重要的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古时期东 方诗歌中的这一主题,在不同的地理方位上表现了西方的人文主义的先声。

    注释:

及时行乐篇3

关键词:音乐美学;艺术实践;指导意义

音乐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其理论体系需要不断的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音乐是艺术实践的理论指导基础。音乐美学的研究需要在哲学基础上,通过使用社会学及心理的研究方法,以此表达出音乐艺术实践的特殊规律。音乐艺术实践展示了作品的风格及历史背景,也展示了演出者的光鲜的人格魅力、卓越的表演技巧及独有的演绎风格,且从中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角度及层次,具有独特性及创造性。因此音乐艺术实践具体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激情,同时也表现出音乐美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音乐美学意义及其与音乐艺术实践之间的关系

美学是产生和发展于社会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基础之上,主要专研美感、美的创造及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音乐美学的研究主要从音乐的艺术高度出发,专研其自身规律以及音乐本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音乐美学只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一个部门,其主要专研音乐的本质、现实及音乐之间的关系、音乐的特殊形式及内容、音乐的社会功能及性质、人类的感知、想象、感情及理智等心理活动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音乐美学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采用理论逻辑的研究方法专研音乐艺术,以研究音乐和其他艺术之间的特殊性为出发点,目的是分析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及本质。音乐美学是一门涉及范围极广且极其复杂的学科,通过充分使用人类社会及自然科学中已取得的巨大成果综合研究音乐艺术自身规律。从以上概述可看出,音乐艺术实践的主要研究对象即为音乐美学,在对音乐艺术实践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才可从中发掘音乐艺术自身本质及规律。音乐美学是音乐艺术实践的奠基石,只有在掌握音乐美学知识基础上,才可从艺术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发展、创新及吸收,自由的表现及发挥,才可将音乐艺术实践上升到更高境界。

音乐艺术实践要求演出者不仅要传达音乐表象,并且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体现音乐的文化、审美和意境等。例如,演出者将音乐美学看做是一部电影的剧本,无论采取什么表现方式及方法,其所传达的讯息都直接决定了观众的接受态度和表演的水平。就像是钢琴家演奏乐曲,不同的表演者演奏同一首乐曲,可味道和感觉却相差甚远,主要是由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首乐曲的理解受个体的文化底蕴、个性特征、审美取向等多方面影响。因此,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是音乐艺术实践,音乐艺术实践是在音乐美学的基础之上得以建立、发展的。对音乐艺术实践进行研究,可以体现音乐艺术的本质和音乐美学的精髓。对于音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是在熟悉音乐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才能够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创作和自如发挥,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吸收,让音乐艺术实践达到最佳状态。

二、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的作用研究

音乐美学是较为精深的一门学科,是学习音乐及发挥演出才能的基础,且音乐美学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将对乐曲的理解、对音乐的审美、自己心灵所表达的思想等在进行音乐艺术表演时表现出来,学习音乐不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是要将其本质表现出来,会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及实践的成败造成影响,其是区别成功及普通音乐家的重要因素,每个音乐家对于音乐艺术的领悟是有区别的,因此,才能得以造就不同人才。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及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可准确指导音乐艺术实践。由于音乐美学是综合类的一门科学,因此可准确到位的把握音乐整体。因此,音乐美学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正确的指导音乐艺术实践的理论,对音乐艺术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美学的研究对于音乐艺术表演同时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表演既是一种技术展现,又是音乐内涵的体现,它可以向观众传递表演的动作美、表演者的思想,在表演中相互交流和共鸣。研究音乐美学可以从各个角度入手,如心理学角度、哲学角度、音乐作品的美学特性角度及广义社会学角度等。心理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含以下问题:如何感受音乐?在进行欣赏、创造及演出音乐时的心理是什么?如何欣赏音乐?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艺术为自然科学提供了前提及基础,为音乐美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哲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含以下问题:音乐的本质及内容是什么?

音乐及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研究这些问题与认识音乐艺术具有重要联系,这是对音乐美学进行研究而首要需探讨的问题。广义社会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括以下问题:音乐的阶级性因素,持续性及继承性存在,社会功能,价值标准等一系列诸多问题。音乐作品美学特性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括以下问题:音乐艺术作品的结构内在特性、构成因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音乐美学,但音乐美学应该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的科学。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音乐作品本身的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这几者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如若只对其中一方面进行肯定,其他方面进行贬低或否定,这样得出的结论也是没有价值的,只用在充分考虑几个方面并进行综合研究,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才具有价值。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对音乐艺术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艺术实践不仅仅一种技术的表现,对于音乐内涵的体现是其目的,对于艺术精髓的传达是其本质。对音乐艺术所传达的思想、对音乐艺术的感受、演出者的音乐审美等是否有自己的理解对演出者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因此,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直接表现了音乐艺术实践的内涵及精神,直接反映了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音乐实践的好坏,而表演者也正是因为此才会有极大差别。使用音乐美学研究方法来专研音乐艺术实践是一种有效、正确的途径。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本质的学科,是最直接及可行的表达方法。因此,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所有的音乐艺术实践研究。音乐美学直接影响着音乐艺术实践,音乐艺术实践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表现,而且还需要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精确地传达艺术精髓是艺术实践的本质。但如果只着重于演出者的表演技术,而忽视音乐作品内在含义,就无法表达出创造者的感情及意图,演出也只会是空泛及表面的,得不到人们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实践的核心价值是音乐美学,其可直接作用音乐艺术实践,并决定着音乐艺术演出的成败。

三、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的现实指导意义

对于专业的音乐艺术人来说,音乐艺术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论是音乐艺术的创作还是音乐艺术实践等,均会产生巨大影响,其中音乐美学的影响最大,占据重要地位,对音乐艺术实践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美学维持音乐艺术实践的历史文化与新时代之间的协调

大部分演出者可将音乐艺术实践与新时代的思想结合,并将新时代信息运用与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新时代讯息及风格可在音乐艺术中得以体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紧跟新时代步伐,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结合应用新时代讯息,因音乐美学是综合性的学科,因此其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把握是比较安全的,音乐美学促进了音乐艺术实践新时代及历史文化相协调。

(二)确保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为原创

创造音乐作品时应重视作品的原创性及真实性,因为只有在真实背景下创作作品,才能够感动人而引人深思,只有在真实的背景及环境下,音乐作品才会包含创造者的思想理念及真实情感。而且音乐艺术实践过程中,应遵循原创的原则,创造者作品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展示出来,才能体现创作者真实的感受和思想理念,才可将音乐灵魂在音乐艺术实践中体现出来,并且将音乐的个性美及灵魂美得以体现。

(三)音乐美学原理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进行音乐演出时应与原作品进行统一,而且在进行音乐创造时也不能违背音乐作品的真实性及本质。在表述对音乐美和对作品的理解时,需要注重原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这就要求我们再进行二度创作时,要注重原版作品的真实性和本质,为研究音乐艺术提出了更加困难的要求,需要进行不断专研,而又不能将其变为没有生气的影像。说明需要具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显现了个人对美的理解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2)在历史背景下,音乐的演出风格应与当代精神相符合。音乐艺术演出进行时,既要注意创造作品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也要注意结合当代精神特点,从当代角度分析及观察历史背景,将完美音乐作品进行再现。

(3)将音乐表演及技巧相结合。如若忽略音乐作品的本质,单纯的炫耀技术,只会使得音乐艺术作品更加空洞,如若没有清湛的技巧,则缺少了将音乐作品完美表达的表演手段和基础条件。

(4)将音乐现代审美及美学观念在音乐艺术实践中进行应用。音乐艺术演出者站在舞台上,采用动作美将音乐得以释放,采用表演将音乐作品释放出光芒,为音乐艺术实践扩展新视野,并且肯定音乐美学的研究也得以体现。只有将以上几点理解并做到,才能使演出技巧、音乐美感及音乐演出能力不断地进行提高。

结语:

进行音乐美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艺术实践的作用是什么,以上问题反映了音乐作为主客体之间关系的问题。以往对于音乐艺术的研究着重于音乐的表现力,而忽略了研究作品本身,即对于创造过程及背景的研究,只有详细研究这些内容,才能对音乐艺术本质进行深入了解。对于音乐美学内容的研究,包括音乐的演出风格、演出过程,欣赏音乐时的方式、心理。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表演的基础是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提高音乐美学的水平,并将自身素养提高,同时在音乐美学的帮助及理解作品的情况下,在演出时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将作品演绎出来。音乐艺术实践与音乐美学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张诗杰.浅谈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的重要意义[J].音乐时空,2013(12):179.

[2]倪璐.浅谈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的意义[J].音乐时空,2014(19):144.

[3]李新苗.音乐美学在音乐表演中的意义作用[J].成功(教育版),2013(22):122.

[4]畅言.浅析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要点[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18):95.

[5]梁元.音乐美学对钢琴演奏和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J].大学教育,2013(13):59-61.

及时行乐篇4

关键词:爵士音乐 蓝调音乐 演奏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241-01

1 爵士音乐与蓝调音乐内涵

爵士音乐发展时期虽然不长,却在较短期限内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状态,经历了新奥尔良乐曲、摇摆乐等形式,并呈现出独特风格,独具魅力,进而广为流传。爵士乐显著的特征在于自由,并无特殊限制,因而可不必通过文字语言进行阐释,而只需要认真聆听、悉心体会、全面品位与深入感受便可。爵士乐同样源自美国黑人,尤其在新奥尔良更是广泛流行。音乐家在露天演唱,同时演绎足迹遍布酒吧、娱乐场所等地。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逐步组建乐队。主体通过即兴演奏以及节奏切分,形成了特有的拍子与结构、风格特点。

蓝调音乐从属于流行音乐范畴,为生存在美国底层黑人源于生活的创作,其产生自二十世纪初期,并逐步演变为强烈的流行音乐风格,推进了现代音乐的丰富发展。蓝调音乐为摇滚音乐以及爵士乐的原型,为黑奴受压迫剥削而形成的发自内心吟唱,营造了一种压抑与愤怒之感。通过蓝调音乐进行百姓内心情感的宣泄,展现真实想法,该类音乐形式为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诱导。美国发展初期,非洲黑奴被肆意贩卖,他们没有社会地位,因此将不满情绪、压抑心情通过歌声传递。自南北战争之后,黑奴终于解放,其拥有了在公共场合演绎音乐的时机。该时期,蓝调歌手利用吉他进行弹奏与演唱,并通过歌词的重复展现内心的孤独以及充满的忧郁之感。

2 爵士音乐与蓝调音乐风格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蓝调音乐为爵士乐曲的鼻祖,因此该两类流行音乐体现了演奏形式的相似性,同时形成了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例如,该两类音乐均通过自我情绪的散发、宣泄,通过即兴演绎达到了良好的原创效果。蓝调音乐虽对爵士乐曲的产生发展形成了推进作用,然而伴随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各个时期蓝调以及爵士乐曲的相互作用,两者向着从属于自身的特色化道路实现了丰富发展。由此可见,该两类音乐不仅互相渗透,同时紧密联系,还呈现出一定的区别性。由形式审视,蓝调音乐体现了显著的特征,即呼应特点,乐句在开始阶段会营造一种紧张、同时充满无助之感的气氛,好似在向听众哭诉。而后乐句则好似通过舒缓的韵律营造一种安慰以及抚慰伤痛的效果。爵士乐曲则体现了显著的即兴特征,较为注重旋律的拿捏,且给人以通俗、容易记忆之感,令鲜明节奏以及切分音可实现不断重复,并可令音乐产生一定的即兴变化。

进行蓝调音乐同爵士音乐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两类音乐形式均契合传统规律,然而其特点及风格同传统呈现出一定差距。均通过三级和弦,将十二小节形成一体模式,而旋律则通常为三连音以及切分音乐节奏,进而给人以跳跃体验。同时音阶均相同,且调试、和声以及乐曲形式、演唱节奏等均体现出传承古典的特色,并依据固有风格的变化形成一定发展。另一层面,爵士音乐与蓝调音乐还呈现出一定的区别,蓝调其歌词更具特色,体现了个性化特点,同时节奏较为和谐,且旋律更为忧郁,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虽然蓝调音乐限定为十二小节,音阶为五声,然而蓝调音乐形式渗透的丰富情感却可显现的更为宽泛、广阔。音乐旋律之中,可进行主调音的降音处理,进而营造一类苦中作乐以及多愁善感的音乐效果。

相比于蓝调音乐,爵士乐曲和声则体现了更为复杂的特征,应用七和弦,同时引入扩展音,或是下行和弦进行演绎,进而令乐曲形成了多彩丰富的优质和声效果。由歌词以及乐曲曲调系统来看,蓝调经常通过对称式结构,体现音韵特点,形成首句重复的模式。音乐旋律则惯用切分节奏以及三连音,实现轻重音的互相换位。爵士乐曲的音乐旋律则通过布鲁斯音阶展现特征。并可基于其音阶之上呈现丰富变化,令音乐形式更为多元化。

蓝调以及爵士乐曲节奏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均呈现出低音部的规律性,通过强弱拍的互相交替同右手演绎旋律切分音深入至下节强拍之中。双手切分节奏呈现出强烈对立,进而构成了摇摆激荡的音乐节奏模式。爵士与蓝调音乐演绎处理阶段中,并不会对演奏人员形成乐谱方面的影响,较多演奏体现了即兴、自由特点。即演奏人员可添加自身的观点与看法,进而打造出特色化的音乐风格,令观众体味到更丰富的处理效果。

蓝调以及爵士乐曲形成的不同演绎风格在于,前者明显特征为深沉同时不失浪漫性。因此契合于灯光相对阴暗的情景中进行演奏。还可配以钢琴以及吉他弹奏。该类乐曲更像是一类纯纯的欣赏类别,各个乐曲的风格特征均基于演唱阶段逐步产生并深化。也就是说,蓝调音乐可处理演奏成只属于自己的情感特色形式,可令自身置于颓废之中,对于蓝调音乐钟情的听众则会沉迷于此。

爵士音乐则呈现出更为独立自主的演绎处理特征,充满了个性化。其在不同阶段演绎处理,便会形成各异的旋律特征。音乐演奏阶段中,可添加一些非音乐的效果,例如嘶吼、尖叫等。

3 爵士音乐与蓝调音乐影响流行音乐

蓝调以及爵士音乐演绎创作风格,对流行音乐的产生发展形成了显著的影响。传统的令人产生悠扬之感,营造翩翩起舞风情的歌舞剧形式为美国音乐独特鲜明特征。现代流行音乐、舞曲音乐之中,则经常添加了爵士乐曲以及蓝调音乐独特的韵律以及节奏,因此该两类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流行音乐形成了显著的作用与影响。

风格层面,该阶段中,爵士乐曲通过不断的同流行音乐的接近、联合,向着更为专业的方向发展。当前,蓝调音乐虽然其基本元素并无显著改变,然而其内涵的幽怨情感逐步淡化。较多音乐家在蓝调音乐中添加了丰富的欧美流行音乐元素。现代音乐发展进程中,蓝调以及爵士音乐逐步构建了富于特色的自我风格特征。在经历了百年发展进程,其注重持续性的音乐旺盛生命力,树立了与时俱进的发展精神。其经历的屡次变更与创新,均同当时的时代特点以及音乐脉搏同步一致,体现了一个时期的独特音乐语言以及音乐魅力。受到新时期流行音乐元素的影响,令蓝调以及爵士音乐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其突破禁锢、冲出民族以及空间地域的影响,逐步成为世界范围内流行音乐的一种潮流,并流传至世界各地。当前,流行音乐演绎风格、特点、处理形式、设计创作、表演场地各个层面均参照了蓝调以及爵士音乐,两类音乐为当代音乐的持续完善、丰富创作、个性化演绎夯实了基础,实现了更开阔、深入的影响与传播。由此可见,蓝调以及爵士音乐在当代音乐的实践历程中发挥了卓越贡献。

4 结语

总之,爵士音乐以及蓝调音乐风格特征明显,既有内在联系同时也存在着一定区别,其发展形成对流行音乐作出了杰出贡献。为实现创新发展,我们只有明晰两类音乐科学内涵、进行风格特征的分析比较,明确爵士音乐与蓝调音乐在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掌握实践技巧,正确的演绎处理音乐,提升其吸引力、影响力,推进流行音乐的持续、健康、稳定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志海.中国流行音乐教育亟待规范化、体系化―― 来自爵士作曲―― 理论与实践的启示([J].艺术研究,2011(1).

[2] 陈伯文.“爵士乐”因素在格什温交响音诗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的运用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2009.

[3] 卢晶晶.融合爵士乐中的印度古典音乐因素分析:以约翰・麦克劳夫林一段时期的作品为例[J].大众文艺,2011(5).

及时行乐篇5

【关键词】普通高校;管乐艺术;素质教育;改革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管乐艺术属于普通高校音乐表演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涉及到的内容繁多,既包括吹孔气鸣乐,单簧气鸣乐,双簧气鸣乐,又包括唇簧气鸣乐。对于管乐艺术的教育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速度。随着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对于管乐艺术教育优化改革工作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仍然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提升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三方面着手进行具体的教育教学优化改革工作。

一、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校管乐艺术教育仍然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一些较为显著的教育教学阻碍性问题仍然存在于关于艺术教育工作当中,而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一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诸多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其在毕业之后并没有受过专业的管乐音乐教育培训,其只能依照自身的在校期间所打下的音乐基础以及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管乐音乐知识的讲解,很少有教师具有管乐方面的专业资格证,在这种情况下,其所开展的管乐音乐教学活动成效就显得并不高;其二为,管乐音乐教师所秉持着的教学观念有待革新,在课上会对学生的自主训练进行过多的干预,没有准确的将自身定位在教学引导者上,会帮助学生决定管乐音乐学习的方法以及途径,同时也没有明确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这一教育核心的具体内涵。最后,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时常会将一种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始末,缺乏教学方法创新意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于管乐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无法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管乐艺术知识活动。

二、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育质量有效提升路径分析

(一)提升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普通高校音乐教师是管乐艺术教育活动的第一执行者,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工作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教学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育的成效以及学生音乐核心素养提升的速度。只有保证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较强,才能够保证管乐艺术教育的质量。基于这一情况,普通高校教育管理者及音乐教师自身必须要重视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首先,管乐艺术教师自身必须要定期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对于老师的意见,教师依照学生所提出的意见进行自我反思,明确自身在教学期间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纠正,以满足学生学习为目标进行课上教学调整;其次,普通高校的领导者需要为校内音乐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机会,引导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参与到各项管乐艺术教育培训活动当中,在培训期间要将管乐艺术特点,管乐艺术教学要点,现代化教学理念,强化教师管乐艺术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创新教学理念,职业素养等作为主要培训内容,保证每一位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并满足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育工作的需求。

(二)优化革新管乐艺术教育的核心观念教师在教学期间所奉行的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到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育的质量以及成效,同时还会影响到其自身能够实现既定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目标。基于这一情况,高校音乐教师自身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管乐艺术教育的目标实现需求进行教学观念的革新。首先,需要明确现阶段管乐艺术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重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音乐鉴赏能力,管乐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理论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保证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次,管乐音乐教师需要凸显出学生在课上的主导者地位,鼓励学生有问题要及时的表达出来,让老师知道其自身的学习需求,然后教师以此为参照进行教学调整,保证学生能够在课上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力。

(三)创新管乐艺术教育的模式教学模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管乐艺术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对于管乐知识的求知欲。只有保证教学方法的多元性才能够有效地强化训练学生的管乐艺术综合学习能力,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管乐艺术知识的核心元素,发现管乐音乐的艺术美。基于这一情况,我国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师需要重视对于管乐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有效落实多元化教学模式。首先,需要落实信息化教学模式,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图像展示功能,音乐播放功能,来将抽象的管乐音符文字知识进行具象化处理,播放相关的曲目,同时还要借助信息渠道与学生进行交流,降低师生之间互动的时间限制以及空间限制;其次,需要落实趣味教学模式,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他学生进行表演,评选出优秀表演者,并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及精深鼓励,激发学生的竞争学习意识以及学习积极性;其次,需要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行分组,互相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做到借鉴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还要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对于学生的实践训练力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训练时间,使学生管乐理论知识实践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及时行乐篇6

关键词:高校教学;声乐教学;现状;发展策略

如今伴随着社会整体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高校的教育问题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传统的学习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代的高校学生,在高校当中学习声乐课程的学生数变得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很多学生都希望能够在掌握了文化知识的同时拥有一技之长,因此各个高校也借此进行了专业扩招,不过经过了很多年发展,在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依然是不容乐观。为了能够切实地提升我国高校进行声乐教学的总体质量水平,作为高校需要彻底地对现有声乐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本文将就声乐教学当前的情况进行探究,试图提出有利于声乐教学未来发展的有效措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声乐教育的发展水平。

一、当前高校的声乐教学现状概述

尽管当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声乐教学上都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很好地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声乐教学改革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一切都还在摸索,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在教学模式上

高校声乐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方式就是一对一这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并没有优势,而且也与现代的教学理念有非常大的差异,并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指引下,老师和学生之间很难形成比较有效的良性沟通,导致老师单纯地进行知识以及技巧的传授,并不能全面地让学生掌握知识,自然也不能得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高校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比较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能够与学生的兴趣相符合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活动,以此来直接地提升教学的效率。

(二)在师资力量上

在高校进行声乐教学的活动当中,师资力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保障。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当中,排除一部分专业的音乐院校,其他的大部分高校在音乐专业的师资力量上都相对比较薄弱,甚至有一部分学校存在一名音乐老师负责多个班级的学生的现象,导致声乐教学呈现出一种“捉襟见肘”的状况。在这些院校当中,音乐老师不但在数量上无法与日趋提升的教学需求相互满足,由于老师的精力有限,在质量上自然也无法满足教学的预期需求。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包括:首先,在音乐院校之外的其他高校当中,声乐的专业人才本身就比较欠缺,并且具有精湛专业水平的老师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因而导致不能为本校的声乐教学提供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自然无法吸引到优秀的声乐人才,长期以往,形成了一种负面的循环;其次就是在当前非音乐专业的高校当中,学校本身所拥有的音乐人才更是甚少,所以也就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只仅仅满足日常的教学课时数,而并非能真正满足教学的质量要求。

(三)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通常情况下,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通常仅仅把学习重点放在声乐知识以及相关音乐技巧的教学过程,容易过于理论化,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以及发展不利,一部分学生虽然拥有比较高的声乐技巧以及理论知识,不过在道德素养以及其他的文化知识方面上是比较匮乏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公开表演的承压能力比较低,心理素质也相对比较差,导致在正式上台演出的时候由于过度的紧张忘记歌词以及表演动作等,这都是因为综合素质的欠缺所导致的,如果忽视实践的历练,对学生日后在声乐行业的发展十分不利。所以老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除了需要充分地注重学生在发声以及控制气息等基本的声乐技巧上的熟练程度,还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强调对学生的声乐理论以及道德素养,还有最重要的心理素质等进行培养,多多参加演出,或是多多组织校园内的公演活动等方式,都可以有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促进高校的声乐教学更好地发展

(一)完善课程优化配置,加强教学模式创新

就声乐教学的整体而言,进行声乐教学必须保证课程设置的多元化,避免非常盲目地对某一个权威院校所固有的课程设置方式进行照搬和复刻,适当地引用和参考是可以的,重要的是需要将本身学校所具备的独特特征充分地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比方说,在传统且固定的乐理知识以及声乐作品赏析、钢琴弹奏等常规性的课程基础之上,适当地将有本地特色、地方特色以及每个学生不同的民族特色等因素都充分地加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这样,在保证了常规性的理论知识课程的基础之上还将地方特色也融入了进去,这一过程当中也间接地融合了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的内容。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当中,不同的科目之间是不能呈现拼凑状态的,它们之间应该形成一定的有机联系,达到一种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涉及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实践性的技能,保证二者能够并行发展。另外,虽然目前学习声乐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这并不代表就要笼统地对全部学生行以统一的教学方式。首先,不同的学生在声乐的认知、个性特征以及嗓音上都有一定的差异,教师需要将其按照不同层次进行分层教学;另外,保证了分层教学的基础之上,适当地在最小的范围内实行大班教学模式,毕竟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不是完全一样,所以要具体分析具体培养,更容易直接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利用起来,增加任务教学的频率,以多样化的方式体现在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们可以受到任务的影响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当中去,更利于实践,从而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最近这些年以来有一部分高校对声乐教学的模式进行了创新,推出了一种“双向选择”的教学模式,即在进行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按照学生学习进度以及变化来分配合适的指导教师,一旦学生的知识以及能力出现了变化,就要及时地让学生更换指导老师,让高校当中的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的机会。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的这种双向的选择,能够保证老师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内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老师,就能够保证双方的和谐合作以及相互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必然可以非常显著地提升教学的质量,加强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强化师资队伍

针对高校的声乐教学老师而言,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第一,需要大力地引进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人才,不但需要包括一些具备高学历、高资历的声乐理论专门人才,同时还需要适当地引进一些在行业当中具备丰富的经验以及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人才;第二,作为高校的管理阶层,需要对在本高校当中任职的声乐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老师积极地参与,到国内一些知名的声乐类高校以及研究所当中进行自我提升,同时也可以进行范围更加广泛的校本培训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老师定期离开校园,尽量摆脱固定的思维环境,到声乐行业的内部进行社会实践内容的吸取和学习,发现新兴事物新兴思想,进而在全方位的角度上不停地提升老师的职业水平和职业敏感度。最后,作为老师要积极地深入到科学研究当中,多参加探讨会,多了解时政,保证能够进行日常教学以及定期参加培训的同时借助科学研究的成果进行教学的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令教学可以和科学研究形成一个和谐的并且统一的整体,互利共生,共同进步。

(三)加强理论实际相结合,提升综合素质

高校当中声乐课程是一门综合了人类的听觉以及视觉,并且将其进行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它会涉及到一定的舞台表演内容,对于演唱者所具备的演唱技巧、舞台气质以及舞台风度等不同方面的内容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它培养的不仅仅是声乐能力,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在艺术上的情怀以及素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不但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表述,同时还需要多多组织一些实践性的活动,比方说定期的教学观摩或者是一些演出活动,在这一过程当中不但可以指引学生们将课堂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技巧灵活地与现实相结合,同时还可以在实践当中锻炼学生所具备的临场发挥水平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显著地提升学生进行舞台表演的综合水平。除此之外,老师在进行声乐知识以及相关技巧的传授过程当中,需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得到了提升进行适当的重视和帮助。如果学生赢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么作为老师需要及时地进行鼓励和赞扬,提升学生信心,获得更大的成功;如果学生遇到了挫折,老师需要及时地帮助学生寻找错误的原因并且及时地协助其尽快改正,以便下一次不会发生类似错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结语

总结来看,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会对于高校的声乐教育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作为高校,进行声乐教学也需要在继续的摸索当中前行,不断地进行完善以及发展。对于当前高校当中进行声乐教学的现状而言,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需要认真地正视其中所存在的弊端,特别是作为校方,需要在不断的改革进程当中发挥出主导性的作用,充分地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并且对声乐教学的制度以及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不断地研究和探讨新型教学方式方法,适应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方向,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声乐教学当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能够在社会当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而老师则是声乐教学最主要的参与者和引领者,因此更需要不停地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不停地提升综合素质水平,多与优秀教师沟通新的教学思路和思考角度,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充分地结合不同学生所具备的不同特征,必须因材施教,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进行重点培养,不仅是能有效升华专业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调动学习潜力,最终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提升我国的声乐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吴静.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音乐时空,2014,(23).

[2]郑健.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2014,(03).

[3]魏勇,任小芳.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新疆喀什师范学院为案[J].民族音乐,2014,(05).

[4]李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03).

[5]陈懿.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4,(05).

[6]刘红.民族高校声乐教育的创新研究———以民间民歌在高校的传承发展为目标[J].科技展望,2014,(23).

及时行乐篇7

民族音乐学理论是一个世界音乐研究范畴的概念,在我国,由于我国民族音乐体系众多,因此民族音乐所呈现出的多样性、鲜明性等特点,都印证了我国民族音乐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民族音乐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而从本质上而言对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其实就是对经过长期发展沉淀并逐渐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的研究①。在经过漫长而又悠久的发展历程,民族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与传统音乐的形成发展如出一辙,在音乐形式的表现上大多是通过歌舞以及乐器,有某些民族音乐体系中,可能还会包含当地的戏曲。由于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现状,以及具有的鲜明的民族特色,使得民族音乐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了多样性和丰富性,民族音乐在音乐风格上也对不同的民族特色进行融合和发展。民族音乐承载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和文化,以及一个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核心,是经过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可见在对世界音乐文化的研究之中,民族音乐理论要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主要在民族自身的研究角度上进行研究的,因此这是民族音乐研究与其他音乐研究最大的区别。从上文的叙述可以发现民族音乐的出现不仅仅是来源于音乐,都是也依赖于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沉淀,而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主要针对民族音乐的起源、发展经历、以及演变的过程的研究,并对民族音乐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通过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不仅仅是对音乐发展规律的认知和研究,同时也是对我国不同文化发展历程的研究,也是对我国不同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促进,从侧面而言,对我国的民族人文科学的研究也提供了有利的参考。由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是基于整个民族的角度来进行的,所以对民族音乐的研究包含一个民族的音乐体系,以及一个民族所拥有的所有音乐内容,其中会涉及到民族音乐的背景、文化和民族精神等,还对民族音乐的研究进行动态研究,也就是对民族音乐的整个发展阶段进行研究。除了对民族音乐发展阶段的研究以外,还要对民族音乐对其他音乐类型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从发展到如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一直存在,也正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使得民族音乐理论对传统音乐的发展和研究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之中。

二、民族音乐学理论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影响

(一)对传统音乐研究模式和角度上的影响

对于民族音乐的研究不仅对要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研究,同时也要对整个民族的文化进行研究,因此在对民族音乐的实际研究之中,一般会对民族音乐的研究视角放在整个民族的角度上来进行研究。在目前对民族音乐的研究的过程中,一部分学者提出应将对民族音乐的研究放入整个民族文化研究的体系中进行研究,而这种研究研究方式,就是所谓的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而回顾以往对我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往往是将对传统音乐的研究分为音乐文化和音乐典籍的单独研究,在研究过程,较为注重对传统音乐节奏、旋律、演奏等音乐形态的研究,并未将传统音乐研究放在整体的社会文化的环境和背景中进行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使得传统音乐研究缺乏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方面的研究,在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之中也难以体现传统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底蕴。随着民族音乐理论的出现和发展,特别是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的逐渐形成,对传统音乐研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影响下,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也效仿对民族音乐的研究,将传统音乐的研究置于整个文化背景之中,从而在整体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背景和氛围之中对传统音乐进行研究。

(二)传统音乐研究从书面材料演变为实地考察

对传统音乐进行研究的过程之中,对传统音乐的研究往往是依靠现存的文献和典籍等纸质材料对传统音乐进行研究,不管是对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发展形态等的研究都是来源于纸质材料的记载,这种研究形式更类似于纸上谈兵②。在对传统音乐历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只是依靠书面的记载是远远不够的,这种类似于纸上谈兵的研究方式,及时得到了研究结果,也是与实际现实存在极大的差距,难以相符,所以对历史的研究,必须要“迈开腿”,“走出去”,亲自来到传统音乐发展中的实地,走进传统音乐发展中所经历过的环境和氛围,进行实地实景的考察。从时间点来说,从后,对传统音乐的研究终于走出了文献和典籍,来到了传统音乐发展经历过的实地,在传统音乐发展的历史现场,对传统音乐进行研究,而这种走进历史实地的研究方式,因是在民族音乐理论发展之中提出的研究方式。这种深入音乐发展历史实地的研究方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音乐研究方式上的转变,同时对传统音乐研究者来说,也是与传统音乐亲密接触的最佳机会,传统音乐研究者在深入实地进行研究考察的过程中,可以回到传统音乐发展演化的现场,感受音乐带来的精神上的洗礼和心灵上涤荡。而这种深入历史实地的传统音乐研究方式,可以在深入实地研究中,收获比书面资料更丰富的音乐文化研究,同时在真实的实地文化熏陶中,切身的体会到当地的文化和音乐之中的关联和影响,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也会更加透彻和深入。例如很多民间的传统音乐,只有来到音乐存在、流传的当地,感受到当地的人文、风俗,看到当地的一山、一水,才能真真的领会到音乐中所传达的情感和精神,只有深入到当地,体会真正体会到音乐中所流淌出的情韵,以及音乐带来的美妙感受。

(三)传统音乐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

在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就是传统音乐中对汉族音乐的单一研究,缺乏传统音乐的多元化发展。从传统音乐发展的整个历程之中,一眼望去基本都是以汉族音乐为发展主基调,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化,汉族音乐的发展地位依旧难以动摇,在元朝和清朝时期,传统音乐的表现和发展依然对汉族音乐的模仿,无论音乐歌舞,还音乐曲调和音乐形式都为形成自身的特色,即使做了自身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融合,在音乐的再次创作过程中,汉族音乐依旧占有主导地位,所以长久以来,传统音乐一直是以汉族音乐为核心的。与此同时,在长久以来对传统音乐的研究过程中,汉族音乐一直都是传统音乐的研究主体,忽视了对其他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因此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一直呈现出一种单一性。但随着民族音乐的逐渐发展完善,民族音乐理论对于传统音乐的研究产生巨大的影响,介于此,我国传统音乐研究无法还像以往只对汉族音乐进行关注和研究,,而是将传统音乐研究置于整个音乐体系之中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形式的转变,也使得我国传统音乐研究从以往的单一性发展为现在的多元化。我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多元化研究转变,具体表现在实际研究之中,不仅对音乐理论研究带来了转变,同时也影响了音乐文化著作,在全国范围内的音乐文化著作的发行和出版,不但是音乐研究多元的表现,同时也促进了音乐间多民族的融合和共同发展。在多元化的传统音乐研究之中,民族音乐研究在对民族音乐进行研究时,就需要几个民族音乐置于整个音乐体系中进行研究,要强调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形成以及发展演化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与民族发展演变过程的一致性,不能单纯的用一种音乐文化来对比对另一种音乐文化来进行解读和理解,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地域、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别,所以不同的民族音乐之间不能进行简单的对比,所以在对传统音乐的多元化研究过程中,不能将汉族音乐与奇特民族进行简单粗暴的对比,对待不同民族的音乐,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去评价不同民族音乐所富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从而在不同民族音乐之中发现其独有的艺术意蕴,进而更好的进行传统音乐的多元化研究。

(四)传统音乐研究水平得到了提升

从对传统音乐的研究开始至今,对音乐的学术研究大多停留在对音乐本身、音乐历史等的研究上。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引入,则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对传统音乐的研究如上述所言,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从以往的单一性研究过度到现今的多元化研究,不仅对传统音乐本身,以及传统音乐发展演变所经历的历史文化背景、人文风度等进行了研究,并借鉴和融合其他学科、人文等思想和方法来对传统音乐进行对比研究,这对传统音乐研究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我国的民族音乐由于民族数量多,音乐形式丰富多样,因此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建立起了具有民族针对性的例如满族音乐研究会、侗族音乐研究会等分民族的音乐研究会,进而根据不同民族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等对不同的民族音乐进行研究,在对不同民族音乐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对民族音乐的现有状况、未来发展走向做出了认真的讨论和研究。除此之外,民族音乐的研究成果也应该回归民族,回到民族音乐的发源地,进而促进当地民族音乐的发展优化,并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每一位民族音乐研究者都应该在对民族音乐的研究过程中,遵循一种研究理念,民族音乐研究主要是来源于民族,因此所得到的研究成果也应该回归民族,让民族受惠,让实践去检验研究成果。而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以及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应用到实际之中,用于帮助更多的大众来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从而使得不同民族之间可以相互尊重,融洽相处,从而更好对民族音乐、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进行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使得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可以在尊重、平等的环境中得到应有的理解,保留下真实的文化和环境形态,减少由于人们的误解和无知对民族音乐以及民族文化造成的破坏和负面影响。不管是在哪一个角度对民族音乐,民族音乐都是不可取代的存在,因此不管是哪一个民族的民族音乐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民族音乐是带有浓浓民族韵味的音乐,所以对于民族音乐的研究就是对一个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乃至整个民族风貌的研究,而对其他类型的音乐的研究则与此有很大的区别,对于民族音乐的研究,是对音乐以及与音乐相生相息的存在环境一同加以研究的,对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的内容是不同区域内,不同民族音乐的发展规律以及音乐发展历程的,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民族音乐研究,同时也是对民族人文的研究。而通过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研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音乐之间的沟通和融合,进而推动民族音乐的优化发展。也正是由于对民族音乐的研究时将对音乐的研究放眼于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范围之中进行研究,所以民族音乐研究的大的研究文化背景也早就了民族音乐研究大的眼界。民族音乐这种以更开阔的视角对音乐进行研究的方式,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促进了对传统音乐的研究方式等的转变,也提升了传统音乐研究水平。效仿与民族音乐的研究,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也将对音乐的研究着眼于大的文化背景之下,将对传统音乐的研究扩大为对传统音乐存在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和时代背景的研究,使得对传统音乐的研究更具有文化意义,同时也使得传统音乐研究更加深入,把对传统音乐的研究带入到当时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地域特征之中,研究者对传统音乐有了更为透彻的感受和理解,因此介于这种研究方式和方法所得到的研究成果也更具真实性以及历史意义,所以在对民族音乐研究的熏陶和影响之下,传统音乐研究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五)基于文化基础上的对传统音乐的研究

以往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不仅仅只单纯的依靠文献典籍等文本资料,同时对传统音乐的研究经常将研究重点局限于对音乐节奏旋律、曲调节奏等单纯传统音乐构成的研究,这只是对传统音乐的表面形式的研究,逐渐对传统音乐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对传统音乐存在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习俗、人文环境等因素的研究,传统音乐的研究变成对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的研究,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研究。因此,对传统音乐的研究,将文化大背景融入到对音乐的研究之中,不再是单纯的音乐形式等的表面层次的研究,而是演变为融入文化和精神的研究,将传统音乐研究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这样才可以对传统音乐的研究更加透彻和深入,才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人文环境中,对传统音乐的出现、发展、演变等作出更贴切、更真实的研究和还原,从而得到更具有真实性,更具有历史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对音乐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民族音乐研究学者不仅要对民族音乐研究引进更加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民族音乐研究观念,寻求音乐跨越语言和国界间的交流和融合,更不能忘了自己的“本分”。除此之外,对音乐的研究也应向西方等先进国家进行学习和借鉴,对音乐的研究不仅要展望未来,同时也要回首过去,对过去音乐研究走过的道路和获得的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为未来的音乐研究做好铺垫。同时对于不同的音乐要持有尊重的态度,平等的对待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不同体系的音乐,求同存异,寻求不同音乐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共同发展。文化相对论不仅对传统音乐研究带来的新的发展方向以及对传统音乐研究的冲击和影响,也要认识到对音乐文化和精神遗产的保护,以及对音乐资源的再利用。可见,通过上述的叙述,对民族音乐音乐的研究不再是单纯的对音乐本体的研究,而是对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研究,在对民族音乐的研究的影响,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也逐渐脱离了对音乐本体研究的单方面注重,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也如同对民族音乐研究一般,成为了一种对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三、总结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学理论的研究对传统音乐研究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之中,民族音乐学理论对传统音乐研究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发展。不管是民族音乐,抑或是传统音乐,对其进行研究的核心思想就是希望通过研究进而更好的促进音乐的进步和发展,只有发现和寻找到不同音乐研究之间的影响,才能更好的将不同类型的音乐以及所代表的不同文化进行更好的交流和融合,从而实现音乐总体上的发展进步。

及时行乐篇8

一、文化工业时代大众音乐概念及分类

要明确文化产业与音乐的普及,我们首先要明确大众音乐的概念和分类。实际上,符合大众口味和流行元素的流行音乐伴随现代工业发展而兴起。作为一种都市音乐,流行音乐自然摆脱不了现代工业文明打上的深刻烙印。“流行音乐”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称谓,它的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演变。从文化工业的角度来看,它同民间和古典音乐有很大差异,歌手包装、宣传等环节,带有商业色彩,流行音乐已经形成了一个蕴涵巨大商业利润的文化产业。

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既然流行音乐是一种文化商品,就以获取最大商业利润为目的,因此,流行音乐的商品属性就决定了它的消费特点,它以适应人们的消遣、娱乐的感性需要而发展,并不以思想性、现实性和社会性为主旨,流行音乐的标准化和快餐性特征就显露无遗了。

二、大众音乐普及与音乐文化生产的关系

1.音乐创作新思维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传统意义上,大众音乐属于金字塔型,处于塔尖的是少数高水平音乐人才,处于塔身的是相当数量的精尖与大众并存型,处于塔基的是为数众多的大众型音乐爱好者。在大众文化时代,大众教育侧重在普及和实用,既是为了培养普通艺术工作者和复合型人才,也是为了提高国民整体艺术素质,因而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配备等方面也相应地有所不同。大众音乐普及需要音乐创作的新思维,需要从中央到地方结合资源优势,实施理性、科学的分层次传播,进而形成以大众为基础,以精英为龙头,既保持一般受众需求,同时又利于音乐人才脱颖而出的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新思维、新方法。

2.政策扶持与音乐文化生产者群体崛起

艺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文化艺术生产者。大众音乐普及是培养文化艺术生产者的具体手段。中国的大众音乐普及为当代中国培养了众多的歌唱人才,却没有构成相应的艺术生产力和文化竞争力。大众音乐普及在以培养歌唱技能为主的基础上,还要拓展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歌唱者懂得艺术价值的实现途径与手段――策划、制作、经营管理、传播等,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到文化产业的实践中去,使声乐学习者在文化市场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和更为广泛的生存发展空间。

三、大众音乐普及的基本途径

首先,流行音乐可以利用自身与新媒介的关系努力普及。不可否认,流行音乐的大众普及,新媒体的作用功不可没。当下,音乐新媒介的兴起成了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些新媒介包括数字媒介、电视媒介、网络媒介等。 数字媒介在音乐中主要体现在CD、DVD上。电视媒介中的音乐则追溯到1980年底。除了MTV,电视媒介还有众人熟知的卡拉OK。网络媒介中的音乐主要表现为MP3、FLASH等音乐。MP3全名是MPEGAudoLayer3,是一种声音文件的压缩格式。FLASH音乐指乐迷或网虫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用FALSH软件给一首音乐配以FALSH动画。他们在制作音乐FALSH的过程中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理念灌输进去,这正是FLASH音乐最有魅力的地方。

其次,大众音乐普及可以借助文化资源与市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音乐产业化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文化特征。城市化过程中的音乐文化产业不是一个孤立单独的个体行为。现代音乐文化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其内容大多是非主流的,超越了传统美学范畴,冲击和侵蚀了原有的社会资本,造成文化上的矛盾冲突。在这类现代音乐文化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以主观的表现方式来描绘表演者心目中的世界。这类音乐的追求和参与者要的是一种直接的表达和表现,表演者和观众构成。

上一篇:古体诗范文 下一篇:背靠背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