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与方向教案范文

时间:2023-12-05 05:25:28

位置与方向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根据实际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出相应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描述和画物体具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出相应的位置。

教学难点

根据描述确定不同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PPT、直尺、量角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中国地图,学生在地图上观察、辨别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师问:你能找出方向吗?

这节课我们呢学习位置与方向有关的知识。

二、新课教授

1、出示例1:

观察例1的图片。学生自己读题

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

2、怎么确定台风和A市之间的位置?

⑴小组合作探求

⑵学生试画

⑶学生交流汇报

生:先确定观测点,建立方向标。以A市为测点,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地图上绘制方向标。

100km

30°

西

问题1.

东偏南30

°是什么意思?

2.

看动画,说说你对东偏南30

°的理解。

3.

你能说出红色线表示的方向吗?

4.

看动画,说说你对西偏南30

°的理解。

5.

这两个方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600km

100km

30°

西

A市

问题1.

如果只考虑方向这个条件能

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不能,这个条件只能确定台风中心位于A市的具体方向)

2.

你认为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还需要知道与A市距离)

3.

在图上你能找到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4.

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

教师小结: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⑴确定好方向,并且用量角器测量出被测点方位的角度。

⑵确定好图上距离,结合单位长度计算出实际距离。

⑶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判断或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教材21页做一做

四、布置作业

完成书上练习

板书设计

100km

30°

西

教学反思:

位置与方向教案篇2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63―04

引言

南国农教授曾在报告中指出,当前教育技术学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本科专业224个,硕士点83个,博士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这是一个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是选拔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门槛,考试内容对人才的选拔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早在2006年7月,教育部考试中心规定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三个一级学科的初试从2007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命题。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门类的二级学科,需要按照教育学的招生考试方案,但是教育技术学具有不同与教育学的学科特色,因此在招生考试科目方案设置上,出现了分歧。[1]部分高校改变此前的自主命题方式,采用了教育部统一命题的教育学综合考卷,学科门类为教育学(代码04),另外一部分高校仍然沿用自主命题方案,按理学(代码07)招生。从2007年至2009年,这种新的考试方案已经实施了三年,那么这两种方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教育学综合的考试方案是否适应教育技术学专业高层次人才选拔的需要,这是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对招生结果的影响

1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变化情况

通过调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教育部主管)公布的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对2007―2009年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2007年全国内地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单位共有85个(同一个学校不同院系的硕士点按不同单位计),其中实行教育学综合的招生单位有40个,占总数的47.06%,自主命题的有45个,占总数的52.94%。2008年招生单位是84个,实行教育学综合的有36个,占总数的42.86%,自主命题的有48个,占总数的57.14%。2009年招生单位数量与2008年相同,其中实行教育学综合的有34个,占总数的40.48%,自主命题的单位有50个,占总数的59.52%,采用教育学综合的单位数量与自主命题单位数量之比约为3:5。整体趋势如图1显示,从2007年到2009年,采用教育学综合的单位数量减少,而自主命题单位的数量则在增加。这种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育学综合考试方案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招生应用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2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对招生结果的影响

笔者统计了西北地区七所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点的高校2007-2009年的招生情况。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其中实行教育学综合的四所学校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实行自主命题的三所学校是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从招生结果来看,如表2所示,2007-2009年间,实行教育学综合的四所学校实际的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基本上都没有满足招生计划,个别学校只能通过调剂争取一部分生源,有的学校实际招生人数甚至为零。而实行自主命题的三所学校,这三年间实际招生人数较为理想,有些学校甚至爆满,单从数据上看,实行自主命题的学校实际招生结果比实行教育学综合的学校普遍要好,这与招生考试科目设置方案改革前各高校基本都能招满计划,录取余地相对较大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诚然,招生数量受学校知名度、学科实力、导师团队能力、地理位置、就业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招生考试科目是筛选优秀学生的过滤器,也是影响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2]这两种考试方案产生的不同招生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育学综合不适合作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试科目。

二 教育学综合不适合作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的原因分析

1 教育学综合考试内容与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脱轨

教育技术学虽然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但它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员会第五次工作会议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规范的前期研究工作,确定了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的八门主干课程,即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基础、媒体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与教的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教育技术项目实践,同时允许根据专业特色适当调整本科培养方案。[3]而教育学综合所考察的四个主要内容为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研究方法,与教育技术学本科主干课程差异明显,其中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方法仅在一些师范院校作为公共课开设,而教育学原理和中外教育史这两方面内容一般不是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课程内容,教育学综合中基本没有体现教育技术本科的主干课程,与本科教学严重脱轨。

2教育学综合考试内容不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优秀人才的选拔

由于教育学综合考试内容与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脱节,导致考生备考时,基本放弃了教育技术本科主干课程的学习,为了取得成功,从大三开始就花费大量时间去准备教育学知识,这无疑是削弱了考生对本科知识的重视程度,也加大考生的应试难度。[4]而通过初试的考生,也无法从成绩上体现对教育技术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不用说反映教育技术的研究能力了。因此,许多考生放弃考教育学综合,选择自主命题的硕士点报考,使生源在院校间出现了不均衡,还有一部分学生因无法适应教育学综合内容,直接放弃了教育技术专业的深造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对本专业优秀人才的选拔十分不利。

3教育学综合考试内容制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通过对西北地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进行网络访谈,发现有一大部分该专业的研究生来源于教育学或者其他社会科学专业,这一大部分考生基本上是应试型,教育技术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更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一点技术背景,而这些研究生所在学校的培养方案偏向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也基本是以计算机类为主的理工类课程,从本科到研究生,跨专业学习,知识结构差异明显,思维习惯并不一致,出现了不能适应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现象,部分学生,一直存在学习困难,无力完成导师分配的科研项目,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显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的设置不仅要体现考生对本专业本科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也要体现从事该专业研究的基本能力,因此科目的选择十分重要,关系到研究生人才选拔和培养质量。从以上三个原因,可以看出使用教育学综合考卷难以选拔教育技术学优秀人才,迫切需要新的考试科目设置方案。

三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选择方案

笔者对2007-2009年全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点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统计分析,参考AECT94定义中提出的教育技术的五个研究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把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目前的研究方向分为教育技术学本体理论研究,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化教学应用,教育影视与数字传媒艺术,教育信息管理与评价四个大方向,[5]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研究方向。然后对自主命题的学校考试科目设置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四大方向的具有一些公共的考试科目,笔者对自主命题学校所有招生方向和考试科目进行统计了解的基础上,依据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命题原则,提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专业课的两种考试方案,即:教育技术学统考或基于研究方向的自主命题两种方案。

1教育技术学统考方案

为了体现考试的公平客观性,顺应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趋势,笔者认为部分交叉学科应该突破二级学科按照所属一级学科统考的试行模式,体现两个交叉学科的学科特点,采用部分交叉学科统一命题方式选拔人才。教育技术学可以按照本科主干课程设置统一考试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网络教育应用、电视节目制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这六门初试必考科目,自主考察的科目可以结合研究方向放入复试环节。这种统一命题方案使该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更具专业性,同时也能兼顾到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使通过教育技术学统考选的优秀人才更符合硕士研究生的能力要求。

2基于研究方向的自主命题方案

笔者将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归纳为四大类,依据现有自主命题单位考试科目设置情况,设置基于研究方向的自主命题方案,如图2所示,矩形框内的科目为必选科目,椭圆形内的科目为可选科目,招生学校可根据自己具体招生方向灵活选择初试科目。

其中教育技术本体理论研究方向,其必考科目包括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而教与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论则作为可选;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化教学应用方向,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与网络,计算机应用基础,web及技术,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教育应用和数学为必考科目,而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和教育传播学则为可选科目;教育信息化管理与评价方向来说,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统计、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为必选科目,而教育传播,绩效技术和知识管理则为可选;教育影视与数字传媒技术方向,电视编导,影视音乐制作和多媒体技术基础则为必考科目,而普通物理学,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三维建模三门则可作为选考科目;其它方向,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科目。

小结

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教育技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6],因此,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方案不仅要体现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色,更应服务于教育技术学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为教育技术专业选拔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媛等.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中的结构性缺陷及对策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 汤苗苗,王琴,王良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三种模式构想[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9):10-12.

[3] 茹宏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谈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38-40.

[4] 张琪,陈琳.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断层扫描[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65-68.

[5] 刘志波,李阿琴.AECE2004定义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44-48.

位置与方向教案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30-02

近年来,在实现规模逐步扩张的同时,各高职院校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指引下,积极主动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高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要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优化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重要抓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规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方式、培养措施及实施保障的基本教学文件之一,是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划和蓝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直接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因此,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高职院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高职教育理念,重新

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灵魂,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前提。

坚决摆脱传统高职教育培养理论技术人才的窠臼 传统的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这一类型的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运用与动作,将设计、规划、决策等转化为一线产品,即将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以区别于培养学术型、工程型理论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传统的高职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培养目标上并无显著差异——培养专科层次的技术型理论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问题并不明显,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的今天,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警惕过度“就业化”导致的高职教育职业培训化倾向 近几年席卷全国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正使高职教育逐渐摆脱学科式教育的阴影,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和特色日渐彰显,但同时改革中的高职教育教学日渐暴露出另一个问题,即从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科式教育,滑向过分强调岗位技能培养,而忽略基础理论素质教育,过度的“就业化”导向使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注重岗位技能培养,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强,适应期短,但在学生就职后长远发展缺乏基础,后劲不足,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层次受到质疑。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警惕过度“就业化”的现实功利倾向,避免将高职教育办成职业培训。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符合时代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因此,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人才的功能和价值必须受到重视和强化。同时,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教育专科层次专业人才的功能和价值也必须坚持。兼顾二者,将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坚持“能力”和“素质”两条腿走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岗位适应性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符合时代精神和高职特色的目标定位。

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流程,实施开放式的制定流程

高职院校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它与区域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必然应该是最紧密的。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走出校门,实施开放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

设计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加强过程管理和控制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质上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相关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与“求”转化为高职教育中的“教”和“学”。根据这一思路,在总结过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可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划分为四个步骤:社会调研、分析解构、课程构建、方案设计,成立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组,明确规定各个步骤的工作任务和要求。(1)社会调研。走出校门,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就行业发展背景和新兴技术、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开展调研,掌握最新的、真实的一线数据,提交专业调研报告。(2)分析解构。根据调研数据,完成从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转化;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分析确定与专业人才相适应的主要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各项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提交研讨报告。(3)课程构建。针对上一步骤分析的专业岗位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设置课程,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完成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4)方案设计。挖掘并充分考虑校内外可用教学资源,根据专业特色和专业对应岗位的规律,设计现实、可行、高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课程特点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考核模式等,完成并提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实施开放式方案制定工作流程 改革过去封闭的经验式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模式,实施开放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在走出校门的同时,邀请行业、企业和同行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校企合作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开始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工作过程。在社会调研阶段,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相关行业、企业,确保调研数据新鲜、真实、有效。邀请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共同参与分析解构,身在一线的专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梳理岗位工作任务和流程,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共同合作开发和建设课程资源,拟定课程标准。充分利用专家及其所在行业企业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设计科学、合理、有特色并且具有现实可行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完成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交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实行审核论证,把最新的知识、技术、能力要求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框架,重构高职特色课程体系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引导、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常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主要课程介绍三大模块。这种框架结构重点突出,课程结构和主要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但缺乏对课程设置的分析论证和对课程教学的后期设计,不是严格意义上结构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首先要完善和优化方案框架结构。

1.增加课程设置认证模块。在课程体系模块前,增加“职业能力分析和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安排”等内容模块,明晰并准确把握“专业对应岗位——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能力素质——课程”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课程设置的目的性,使课程体系构建更加科学。

2.增加“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模块。在核心课程介绍模块中除常规课程内容介绍外,增加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介绍,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3.在教学条件保障模块中,增加“师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和“实训设备配置和功能要求”。在“专业师资基本要求”模块中除传统的师资数量、职称、专业、学历要求外,增加“职业能力要求”,突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双师”素质要求。在实践教学条件中增加“功能要求”模块,在明确实训条件的设备要求、数量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实训条件的功能。强化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要求,形成“目标——论证——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办法——教学保障”诸要素齐全、结构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框架。

架构高职特色课程模块体系,强化课程实施设计,优化培养方案内核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核心内容,要实现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施是关键。

1.结合学分制,重构高职特色课程结构。突破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三段式课程体系结构,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和“职业技术课程体系”两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课程(英语、“两课”等)、公共选修课程和讲座;职业技术课程体系包括技术基础课程、核心技术课程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前者侧重于基础知识、方法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后者重点培养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突破普通本科学校学科体系式课程设置和编排思路,根据岗位任务设置课程,根据工作流程编排课程,并且注意做到三个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2.汲取最新教研教改成果,加强课程实施设计。公共基础课程注重优化整合,基础理论课程内容选择注重专业针对性,提高课程效率,增设《高职人文》等培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的课程,广泛开设各科类公共选修课程,广邀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各种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大学精神。职业技术课程重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工作任务为主线重新优化、整合课程体系编排,充分挖掘和整合校内外可利用教学资源,结合课程特色实施“理实一体化”、“现场教学”、“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等多样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配合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作品制作、论文、上机考试、以证代考、实际操作等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斯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需要厘清的若干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7-9.

[2]廖细春.关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5):11-12.

[3]吴家礼,许芳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1):26.

[4]黄柏江,林娟.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六个追问[J].教育与职业,2011(11):24-25.

[5]李贤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要素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2):77-78.

[6]杨玉泉,张静.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发的基本取向[J].职业时空,2010(8):77-78.

作者简介:

谢玥(1973—),南通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管理。

位置与方向教案篇4

关键词:四杆机构;创新能力;实验装置;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所培养的人才就难以适应现代生产技术应用、管理和服务需要的岗位能力要求,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综合设计能力,是机械设计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必须对教学情境进行设计,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基于这一点,在四杆机构教学中,我们开发了四杆机构实验装置,并对教学情境进行了重新设置。我们采用了演示实验与机构虚拟设计及实际机构应用并行的教学方式,即:首先在实验装置上完成四杆机构运动研究的演示性实验,再向学生提出设计任务,由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并应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最后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点评总结,并根据成熟的设计方案进行零件加工制造,通过机构组装试验,验证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整个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机械设计主线,侧重实际设计能力训练,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学习。

我们开发的四杆机构实验装置以实际应用为背景,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该实验装置采用了悬臂架结构,通过悬臂架使四杆机构各杆形成空间的平行结构,可有效防止在不同杆长实验状态下机构运动时连架杆与机架发生碰撞,避免机构运动干涉的发生。该实验装置机架长度可调,其结构为在工作台面上开导向槽并与悬臂架配合形式,调整机架长度时,只要松开固定螺栓,沿工作台上导向槽移动悬臂架至工作位置后再固定螺栓即可。

在四杆机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用四杆机构实验装置,采用一组固定长度且杆长不同的构件杆组合,完成四杆机构三种类型(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及双摇杆机构)的运动分析,使学生基本掌握四杆机构的组成及工作特性。

通过对四杆机构的认知学习,学生了解了这样的结果:四杆机构三种类型变换的关键是各杆长度的变化。那能不能采用一种可无级调节杆长的结构,应用快速搭接方式,在原有实验装置上实现三种不同类型四杆机构的实验呢?这就是我们对学生下达的设计任务。该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自行收集资料,确定设计方案,并应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完成结构设计。该设计任务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完成设计任务,不仅提高了综合机械设计能力,熟练掌握了机械设计软件的应用,还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诸方面得到了锻炼与调高。以下是学生完成的几种典型设计方案。

方案一:如图2所示,结构杆设计成前端带槽形式,两侧留有可与滑块装配的槽,使滑块能在结构杆上来回滑动,滑块位置固定由紧定螺钉完成。通过改变滑块位置即可改变销轴位置,实现杆长无级调整。

方案二:如图3所示,结构杆设计成了三段形式,两部分结构杆中间采用螺杆连接,螺杆两端分别采用左旋与右旋螺纹。通过旋转螺杆,两端配合的左右旋螺纹同时旋进或旋出,可以方便地实现杆长无级调整。

方案三:如图4所示,结构杆采用杆内开槽并与滑块配合结构,滑块定位由盖板用螺钉紧固完成。通过改变滑块位置,可实现杆长无级调整。此外,该结构在结构杆侧边与滑块侧边均开有凹槽,可用于杆长调整后的实际杆长尺寸测量。

杆长调整方案很多,各有特点,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讲评、总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难看出:方案一中滑块移动导向性较好,杆长调整后的位置精度较高,不过使用侧面螺钉定位滑块位置,定位不可靠,且该结构杆结构尺寸较大。方案二中杆长调整方便,但连接螺杆刚性较差,特别是当调整杆长尺寸较大时,由于螺杆旋入连接杆尺寸较小,杆工作中较易变形,影响机构工作精度。方案三中虽然杆结构较复杂,但具有杆长调整后位置精度高,定位可靠,特别是调整后杆长尺寸可测量等特点,具有较好的结构特性。

结合各设计方案特性分析,我们确定了方案三为应用结构,对方案三各零件进行了加工制造,在四杆机构实验装置上组装机构,如图5所示。该机构通过调整四杆机构各杆杆长,可实现四杆机构三种类型转换。实验证明:该设计结构具有较好的应用性,应用该结构可分别实现对四杆机构三种类型的运动分析。

以上是我们在四杆机构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我们深深体会到: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设计,采用适当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技巧,一定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如何将教学过程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知识面广、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去探讨,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不断改进、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谭放鸣.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胡家秀,陈峰.机械创新设计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位置与方向教案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公共管理

自哈佛大学开创案例教学的先河以来,不同层次、各个专业的教学都试图采用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中为了说明一定的理论或者概念进行的举例分析,也不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具有实例性的课程实习,而是一种开放式、新型的教学方式。现今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也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使案例教学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如同“鸡肋”。湖南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直在积极推进案例教学实践,对案例的情景模拟教学、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本土化以及案例教学学习小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案例教学中需要结合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案例教学实践。

一、问题导向的学习与案例教学

20世纪80年代,美国本科生培养目标由通才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变,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综合型的教育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并渴望解决问题的创造型人才。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无论是问题导向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以下简称PBL),苏格拉底教学法(质疑提问式案例教学法)或探究性课程(inquiry-basedcourses),都强调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案例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存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角色的不同。案例教学与PBL比较而言,教师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必须熟悉案例,提出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实施,对过程予以指导并进行点评总结。PBL更多的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由学习小组组织课堂进展和分配细节,主导者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PBL中,教师是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传授者。其次是教学逻辑的不同。案例教学法选择的是一个具有代表性、全局性的完整案例,运用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分析案例中的问题。PBL教学是首先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来收集材料,学生的一切学习是以问题为主轴进行架构的。随着问题的讨论和总结,所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也被学生主动掌握和吸收。再次,是教学目的的不同。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完整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式。PBL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考察学生的文献检索、查阅资料、逻辑分析、综合归纳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2]这两种教学方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可以借鉴PBL教学法的方式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PBL的关键在于从问题出发,问题是学生初始学习的挑战和动机,也是建立后续学习的需要和联系。在案例教学中,有效地将问题导向的学习与案例教学有机融合,需要从三个方面来改进案例教学实践。

二、抓住案例重心,布置案例引导思考题

能做好案例教学的教师首先是讲故事的高手。一个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案例必然是富有故事性和感染性的,能让学生在情感和情境上快速进入。一般认为,一个优秀的公共管理类案例必然有起承转合,有矛盾冲突,有高潮迭起,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型案例比那些缺乏吸引力的叙述型案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案例教学绝不仅仅是讲故事。具有各种矛盾冲突的案例中隐藏着许多问题,教师需要根据课程要求,在布置案例预习时,将这些问题提炼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些案例中,教师常常用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市长会如何做出决定?”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在案例预读的时候,迅速将自己代入“市长”这一角色中,感受案例故事中所叙述的情境,尽可能地掌握案例提供的资料和信息并依此做出分析和决策。这样还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当在案例中掌握的信息和资料不完全的情况下,学生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或者类似案例,完善自己的角色设定,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有了主导性的提问,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案例中关键的事实是什么?矛盾的焦点在哪里?可以选择的行为方式有哪些?选择的标准应该是什么?这些问题可以把公共管理的问题、途径、目标等串联起来,让学生对管理理论有完整的、系统的理解,从而达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案例教学的效果是案例讨论的领导者、案例讨论的参与者和案例本身三者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因此,案例文本在课前发给学生预读的时候,为了使案例材料更加能够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授课教师需要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导到课程需要的方向上来。这样对有效实现案例分析课程的目的有重要的意义。

三、做好课堂管理,设置案例冲突关键题

案例教学若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有完备的教学组织实施计划。这个计划是围绕案例聚焦的问题做出的有效的过程设计和时间安排。通过这样一个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最终是达到让学生掌握某种理论或者某些知识点的目的。但是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生活、学习和工作背景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他们在案例分析中可能会出现脱离主题或者陷入困境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课堂管理,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案例教学的基本目标。第一,要做好时间安排。案例教学课程一般为两个标准课时,也就是90分钟。合理地安排好这90分钟能够使得课堂重点突出,过程圆满。首先,需要15~20分钟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案例情境。无论学生是否熟读案例,在课堂上要通过生动的讲述或者重要场景的展示和再现让学生进入案例情境,完成角色带入和思维转换。其次,是案例分析的主要阶段。这一阶段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根据事先安排的角色或者任务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各种假设、行动、挑战和预测都会在这一环节出现。要安排充足的时间来实施这一阶段。一般而言需要40~50分钟。最后,是案例的总结。无论分析讨论时多么激烈和精彩,都要在适当的时候结束讨论,留下15~20分钟来进行总结。一个良好的结尾是案例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这样一个结尾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案例设计是成熟而精致的,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第二,要做好内容安排。一个案例往往是具有多个问题中心点,可以同时用于多门课程的教学。例如一个公共政策的案例很有可能也是一个危机管理的案例,同时还是一个政治学的案例。教师可从三个方面来集中教学内容:首先,在进行案例介绍和再现时,有意识地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本课程的需要上来,可以采用关系图、流程图的形式使得讨论内容集中;其次,教师除了根据所授课程的需要,布置案例引导思考题以引导学生外,还应该在一些关键的转折点设置一定的问题,从而引导课堂讨论集中服务于本课程的学习;最后,设置一些与本课程教学相关的冲突性问题,以便于学生在案例讨论时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聚焦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实际上,做好案例教学需要一系列的中心问题引导课堂朝教学目标前进。在案例教学中,适宜、良好的问题的提出是课堂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课程教学需要呈现的理论或原理也呼之欲出。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答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和原理分析问题的方法,既加深了理论学习同时也能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

四、让位于学生主体,启迪案例多元反思题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案例讨论进程的设计者和主导者,但是当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中时,教师应该让位于学生,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反思案例。当教师以问题的设置和讨论引导案例分析课程的进程时,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才华,让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受到重视,鼓励学生提出多元化的解决思路和方案。也就是说,教师预设问题,但是不要预设答案。“学习不是教师和学生单线联系的活动,更不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共同合作的活动,即合作式学习,通过加入、联合和批判性地考察别人的观点来学习,通过互动产生各种新见解。”[3]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性思考题和冲突性关键问题的设置,已经把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自己的主要观点融入教学过程,但是没有学生的回馈,教学不能实现良性循环。案例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讨论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师要在合适的环节让位于学生,营造自由民主的对话氛围,鼓励学生质疑辩难,提倡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这种反思有利于对案例进行更为详细透彻的剖析。做好案例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案例教学过程要建立平等对话的机制。这有赖于教师自身的定位,需以平和与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各种观点。同时,教学环境的辅助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案例教室摆成圆桌型更有利于学生参与谈论。其次,在时间安排上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能够参与讨论。教师在案例分析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发言,教师的主要观点可以在课后点评中阐述。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引导,但必须简明扼要。最后,在分析中需尊重每位学生的观点,通过聆听和记录使得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得到同样的重视,切忌忽视、轻视或者歧视学生的观点。尊重学生的观点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找类似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寻求问题的答案或者佐证自己的观点,加深学生对问题认知和理解。[4]如果对于学生的“异见”一味采取否定甚至压制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的热情。无论是PBL教学法还是案例教学法,都是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和认识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系统知识框架的建构,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性能力的发展。在公共管理教学中将两者的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改革尝试。

参考文献:

[1]聂铁力,梁栩凌.管理理论基础课程的情境教学设计———与美国课题导向教学方式的比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6):50-51.

[2]赖亚曼,蒋学武.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比较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3):424-425.

[3]杨芳.多问题中心建构式案例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3(1):12-14.

[4]陈慧荣.案例教学的方法论基础———以公共管理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4(9):72-75.

位置与方向教案篇6

一.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现实背景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长期以来,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受普通本科教育的影响,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沿用全日制动物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着重于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自身的身份不相适应,与当今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相距甚远。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

长期以来,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被看成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课程设置上也沿用普通高等教育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处于从属的、被忽略的地位,更没有安排实践教学。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不科学,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专业课设置中,没有实践教学环节,不能突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三类课程之间有些内容重复,有些内容脱节。同时,必修课学时比例过大,选修课课程种类少,学时数也较少,没有重视学生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技能的培养。

(三)针对性不强,不能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特色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显著区别。成人教育长期沿用普通教育的培养方案,在学员对象、学习过程、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明显缺乏针对性,没有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的特色。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成教生源成份的变化,应届高中毕业生、大专、中职以及中专等生源的比例逐渐增加,急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培养方式单一

企业和社会参与教学、教育的机会少。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环节脱节,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动态,不能及时跟踪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难以学以致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高。

(五)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一直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随着养殖业、饲料工业和兽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迫切需要综合素质高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面向市场,突出特色

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应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按照畜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设计。要根据成人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考虑学员对岗位的适应性和就业弹性的需要,综合培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的特色。

(二)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技能

在修订培养方案过程中,对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完善,开设综合性较强的设计性实验;增加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力度,增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开专业实践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渠道,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根据专业特色结合专业认证、专业技能考核等内容制订适合本专业能力培养的考核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整体优化,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角度出发,对全部课程进行通盘考虑,整体优化,合理调整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注重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协调。适当降低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增加专业课的学时比例;适当降低理论课的学时,增加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合理布局,理顺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各课程之间自然衔接,有机融合。通过不同的课程组合,设置多样化的选修模式,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

(四)规范基础课程,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原则

坚持规范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既要保证达到国家统一的培养规格要求,又要突出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特点。规范基础是前提,包括文化基础、学科基础以及各专业主要课程必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同时,培养方案要根据专业情况、学生情况以及学校教学资源状况,尽量开设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课程。根据成人生源从事的岗位不同,对专业需要的侧重点的差异,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可按不同专业方向灵活设置不同课程模块。

三.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目前,青岛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共有高起本(学制5年)、专升本(学制3年)和专科(学制3年)三种培养层次。根据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结合畜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了模块式、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培养目标,以学员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其培养目标应该更加体现其行业要求。通过对我省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掌握了本专业岗位群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增强了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活动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于学员工作的实际,注重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突出应用性与职业性,培养动手能力强,能在畜牧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市场开发、经营管理及科技推广工作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基本组成及学时比例

培养方案共分为6个基本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在专业选修课模块中,又根据学员的从业特点,设置了不同的专业方向,包括养猪实用技术、养牛实用技术、养禽实用技术、养兔实用技术、养羊实用技术和特种经济动物实用养殖技术等6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有利于学生的专业选择和个性化学习。培养方案中各模块学时数比例如下:高起本:公共课36.3%,专业基础课35.3%,专业课21%,公共选修课3.3%,专业选修课2.6%,实践课1.5%;专升本:公共课28%,专业基础课32.3%,专业课29.5%,公共选修课3%,专业选修课4.9%,实践课2.3%。

(三)以创新教学模式、整合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学校根据社会和学员需求的实际,确定相应的知识点和重点课程,突出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的作用,探索并创新具有成人教育岗位适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一是注意课程衔接。成人教育群体构成复杂,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差异较大。我们注重专科与本科知识的有机衔接,在一些基础课、专业课的设置上,尽可能避免一些课程的简单重复,把教学重点放在对专科知识基础中更深层次、更广内容的新知识、新技能的拓展。同时,注意照顾部分专科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适当开设与专业内容相关的选修课,以弥补这部分学生的知识欠缺。二是整合课程内容。科学界定各门课程的知识宽度、深度,确定各门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删除重复课程或重复内容,注重引进新知识、新技术,使教学内容适应最新职业岗位需求。加强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上的统筹和协调,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做到专业贴近产业发展实际,课程贴近岗位实际,教学贴近学习规律实际。三是精简理论,强化实践。针对成人教育的学习特点,课程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工作实际,精讲理论,强化实践。

(四)以因材施教和分专业方向教学为出发点

明确本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把基本规格同多渠道选择相结合。根据本专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技术要求设置基本课程,在基本课程之外,根据不同学生拓展专业或加厚基础的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模块,扩大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

(五)以构建能力本位型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着力点

位置与方向教案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档案管理课程教学方法课程设置

档案管理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一门主修课程。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高职院校不但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档案管理课程应根据当前形势在教育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有所创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一、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档案管理课程的重要作用

档案管理课程是高职文秘专业的主修课程。文秘工作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不仅担负着撰写公文和各类应用文体的工作,还担任着文件收发、会议组织、人际沟通、信息处理等工作[1]。因此,面对日常工作中的大量文件,做好档案管理,使工作井然有序是对秘书的基本要求。

二、档案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材陈旧[2],不符合当前教育形势。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档案管理课程的教材仍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版本,这些教材在内容上过于陈旧,方法上老套、原始,与现代社会的办公方式相差甚远,早已经不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例如,旧的教材强调的是理论知识,偏重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的档案管理,这与高职学生就业市场需求明显不符;在工作方法上,旧教材由于年代的原因没有太多涉及“办公自动化”的概念,这与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不相统一。

(二)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不科学[3]。在教学方法上,多数高职院校仍然走多年前的旧路线,即仿照本科院校相关专业那样,多数课时都是理论课,实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很少有实践的机会。通过理论学习,学生虽然获得了一些专业理论知识,但是一到真正的岗位上就手忙脚乱,学过的理论知识无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违背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初衷。另外,档案管理属于文科,许多学校按照文科专业普遍的上课方式,学生只是单向地接受信息、记笔记,这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考试之前只是集中背一下,然后就抛之脑后,没有什么真正的收获。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往往是单一的档案学,而与档案学有交叉的其它专业课开设的较少,这也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很难有连贯的知识体系。

(三)缺少“双师型”教学队伍。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都是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他们的知识体系是从普通本科院校沿袭来的,在专业理论上他们有较强的基础,但是实际操作是他们很少接触到的,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实训。因此,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反复强调“双师型”教学队伍,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实行这一方案。

三、档案管理课程教学新方法

(一)适应课程教学要求,改革档案管理学教材。由于旧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弊端较多,高职院校应大胆地换掉旧教材,选取符合当前教育和就业形势的新教材。高职院校不应照搬普通高校的教材,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定位寻找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普通本科院校的教材理论性较强,内容较多,高职院校可以在教学时对这些教材进行适当地删减,如把复杂的理论部分简化为简单的概念,跳过与高职学生专业无关的章节,然后着重增加学生能力训练方面的内容。

(二)改变课程设置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对于高职院校,为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将理论课的比例降低,提高实践课的比例,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应该脱离文科传统“填鸭式”的方法,改变枯燥的教学模式。学校应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借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改革考试模式,把考试内容从原来的“死记硬背法”中脱离出来,使考试形式多样化、全面化,把能力的培养列入考试范围内。如在期末考试中,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仅占期末总成绩的小部分,而实际能力的考核占大部分分值。另外,学校应抓住技能训练重点,根据学生现有基础,针对学生特点,设置有效的实训课程。实训课程课大体分为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训两种:校内模拟实训是指在学校内设立模拟环境,学生在模拟环境下进行专业的实际操作。在档案管理课程上,学生可以分组实践,模拟公司或企业单位,进行档案管理的技能训练,如对相关文件、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类、立卷、存档、保管等;校外实训是指学生深入到社会的企业、公司中,在真实的岗位上实际操作。一般来说,校外实训的效果要远好于校内模拟训练,但是学生能否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是校外实训的关键,因此,校方应注意与社会对应的单位联系,建立长时间的合作关系,达到校方、企业的双赢。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据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这就要求在校教师应向“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发展,从教师做起,加强教师自身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应制定相应措施,督促教师提高职业技能,如规定在职称的评定中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资格证,还要求有一门以上的专业技术资格证;又如,教师每向上晋一级职称前要参加一学期以上的实训,经校方考查合格后方能获得晋级的资格。另外,学校应多为教师提供专业进修的机会,开阔教师的视野,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前平.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原则与实施策略探析[J].文教资料,2009,(2):231-232.

[2]陈玲霞,谢明生.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档案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云南档案,2005,(9):41-42.

位置与方向教案篇8

【关键词】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一种把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整体方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各高校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工作更趋科学和合理。2014年国家启动招生制度改革,各高校为应对此次改革,按照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启动和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是近期高校普遍开展和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

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要明确所依据的原则,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在不同时期所遵循的制定原则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方案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本依据,学校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方案,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需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和市场变化,使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向能够符合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要[1]。

(二)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渗透的原则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基础性特点,需要加强通识教育(宽口径、厚基础),使学生具有能够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变化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更新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很多高校强调通识教育的原因;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加强基础性和平台性课程,体现学科交叉融合;在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学上开展专业教育,突出专业特色,建立与时俱进、深入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须体现逐步过渡、相互渗透的原则,避免本科教育教学内容偏窄、偏专、偏深的倾向[2]。

(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

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为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创造客观条件,这也是各高校制定培养方案的共同原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在课程设置与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要求等方面,配置多种课程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成才方向加以选择;也可设置专业的准入准出标准或人才培养分流机制,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发展路径甚至专业的机会。

(四)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原则

实践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家、社会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强实践”已成为各高校制定培养方案的共识。各高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包含实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各类实习、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就业创业训练活动等多种类型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述原则为各高校在制定方案时所遵循的共性原则。除此之外,各高校还会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情况、专业特色等制定其他相关原则,如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制定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多元培养的多元化课程体系设计等。

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程序

传统的培养方案制定程序是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直接过渡到确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然后再确定其下一层次的具体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这种程序存在随意性大、受制定者自身素质影响等问题,随着制定工作的开展,各高校逐步探索出一套科学和合理的程序来规范制定工作,主要程序包含以下几点。

(一)构建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保障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组建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组和工作组,专家组由专业负责人、高水平专家以及熟悉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专家组成,负责培养方案的研讨、顶层设计、制定与审核工作。工作组一般由各院办主任、主管教务排课的老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对培养方案中课程进行编码、格式调整、教务系统与培养方案一致性核对等工作,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全过程,为专家组提供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建议参考。

(二)深入学习,充分调研,保证培养方案制定的先进性

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分为横向调研和纵向调研,横向主要指由学校牵头从方案整体设计出发进行的调研以及由各专业牵头进行的专业调研;纵向主要指对国内“985”“211”等高校以及行业企业进行的实地调研,对国外知名大学先进教学经验的实地及网络调研。通过调研,了解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明确人才培养新趋势以及新思路。

(三)聚焦办学特色,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及目标

经过前期调研,结合学校定位、办学特色,提出人才培养理念及目标,培养理念及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超前性,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例如培养目标反映出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四)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确定专业人才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按照精细化设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反向设计,明确学生的毕业要求,将毕业要求逐条细化形成若干具体的指标点(包含学生毕业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针对每个指标点,确定两门或者多门课程予以支撑,最后综合考虑“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先基础后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确定课程先修后继关系,从而构建起完整的课程体系,围绕课程体系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

(五)“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完善培养方案,制定配套课程大纲

方案制定过程中可以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组织教师、学生参加研讨会吸纳他们的建议,同时邀请相关企业专家、校外专家共同参与研讨,对培养方案进行滚动式修订,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此外,要制定与培养方案相配套的课程大纲(课程标准),使其与培养方案相匹配。

三、培养方案整体框架及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的框架是指其包含的要素与格式,要素齐全和格式规范是编写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培养方案框架与过去教学计划的主要区别是它更突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内容,使教学计划与其他各环节能够有机联系起来。根据各高校制定培养方案的情况来看,其整体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专业介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基本要求与毕业标准、学制与学位、专业核心课程、毕业最低要求、课程设置与学时学分分布、主要实践环节、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指导性教学计划、实施建议、第二课堂(课外实践、素质拓展)、n程编码规则及选课说明等内容,这种培养方案整体框架将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教学实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高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及教育教学改革情况进行设置,一般包含以下内容:课程教学、集中实践环节以及第二课堂(课外实践、素质拓展),其中课程教学又包含基础课(通识教育基础课)、专业(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主干课)、专业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等。

四、整体优化融入改革思路,突显育人特色

各高校在不同时期会实施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往往以培养方案的制定为切入点,如南京大学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方案制定中加入了专业准入与专业准出标准;如课程改革类的如在方案中开设创新教育类课程、新生研讨课、全英文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如实践教学改革类的在方案中设置“第二张成绩单”,增设素质拓展学分,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道德修养、文艺体育等活动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顺应时代潮流,紧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步伐,将MOOC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启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兴趣;如专业建设类改革的融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思想,按照专业认证标准及要求制定方案,促进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方式和手段,使人才培养能够与国际接轨。

将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改革思路融入培养方案制定中,使培养方案能够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等改革实施方案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各高校制定培养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结束语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最根本的工作,是一个包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学分分配、教学大纲制定、教育教学改革等内容的综合系统。本文通过思考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共性原则、制定程序、课程设置以及方案特色等内容,为各高校科学构建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杜立文,杨中强,宋士高.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64-67.

上一篇: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范文 下一篇:张丽莉老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