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英文范文

时间:2023-11-06 14:47:26

位置英文

位置英文篇1

关键词 需求分析理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设置;专业岗位群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0-0005-05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服务的。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高职英语课程应“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由于功能定位偏差、师资力量制约、课程设置单一等因素,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英语能力与职业能力对接上,没有充分考虑各专业岗位的差异性及其现实需求,偏离了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公共英语仍被看成是孤立的公共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基本还是沿袭传统的学科课程设置思路,与专业岗位相关的应用技能类课程、专业英语类课程开设得很少[1];在教学内容上,则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为主,侧重于知识传授和课文讲解,应试倾向严重,而且不同专业也通常使用统一的教材,不能体现出专业差异所决定的各种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2]。可见,多数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并没有定位在“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基础上,无法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对英语能力培养的需求。基于学生对英语学习需求和企业对英语人才需求两方面的考虑,本研究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不同专业岗位群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改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需求分析是指收集信息的活动,它是为满足特定学生群体学习需求而制定课程的基础[3]。需求分析理论源于国外特殊用途英语(ESP)教学的发展,其理论贡献大部分来自国外学者。Munby指出需求分析有助于教师认识学习者的需求以及未来工作情景对学习者语言技能的要求,并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4]。Hoadley-Maiment提出“需求分析三角”,认为需求分析包括学生觉察的需求 、教师觉察的需求以及企业觉察的需求[5]。Bloor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需求分析 (Learner-centred analysis)和以目标情景为核心的需求分析(Target-centred analysis)。Robi- nson则进一步区分为“目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和“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6]。Hutchinson and Wa- ters则提出需求分析应从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

ing needs)两个方面着手[7]。上述三位学者的核心主张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都是从学习者自身主观需求和语言应用目标环境的客观需求两个方面来进行需求分析。

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需求分析是确保ESP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外语课程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基础步骤。国内学者依据这一理论,就ESP的某一具体专业分支来研究其课程设置问题。如管春林就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了需求分析的作用和意义[8];王友良以需求分析理论为依托,通过对企业、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需求调查研究,探讨优化商务英语课程设置[9]。此外,还有多位研究者以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为对象,运用需求分析理论进行指导研究[10][11][12]。这些研究体现了需求分析在ESP课程设置中的基础作用,但同时也反映出其应用的局限性。需求分析虽然首先应用于ESP课程教学,但是其以调查和分析学生、企业需求信息为出发点的基本方法,对于语言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决定了它是任何语言教学最基本、不可或缺的步骤。

三、调查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研究设计

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的英语应用能力,但由于公共英语被定位为一门基础类的必修课,因此很难兼顾到不同专业岗位群对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为了获取改进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有效信息,作者在Hutchinson & Waters提出的需求分析理论框架指导下,特别设计了调查研究方案,采取以调查问卷为主,并配合以访谈企业人事经理、专业教师的方式进行。

问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大学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覆盖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的4大系、28个专业,共发放问卷420份,收回有效问卷384份,有效率91%;另一类是以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企事业单位为调查对象,涉及电子信息业、旅游酒店业、生产制造业、商贸企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等,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100%。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

围绕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和教学满意度三大维度10个问题进行调查,其统计结果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结论一: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并不明确,认为英语对以后的职业发展用处不大。不同于英语类专业(如商务英语),开设公共英语课的其他专业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目的并不明确,有67%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学校考试和过级,仅有27%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将来的职业发展。另外,有6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职业发展的帮助并不大,21%的学生认为以后工作岗位中用不到英语。说明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没有清晰的认识。

结论二:听说与写作仍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短板,职场应用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课程需求最大。42%的学生最希望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其次是写作能力,占35%,可见这两项仍是学生学习英语最为困难的。在提高英语水平的途径上,37%的学生认为老师发挥着最大作用,31%的学生认为应该多找机会锻炼英语应用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上少部分学生会与老师互动外,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英语交流的机会,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自己的英语能力不自信,另一方面也是英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没有形成。对于增设英语课程的建议方面,74%的学生选择职场应用英语,63%的学生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说明大部分学生仍然希望自己做好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需求的英语储备。

结论三:为了测量学生对现有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满意度,问卷设有课程内容、教师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5个评价指标,采取5级评分方法,即将5个评价指标的评分设置为1~5分,最不满意评为1分,最满意评为5分,大于3分则说明超出学生期望,小于3分则说明没有得到学生认可。调查显示,学生对于教师水平和教学态度的得分均超过3分,其中教学态度得分最高,达3.46分,说明教师保持着良好的职业素养,但是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得分均小于3,尤其是课程内容上,得分最低,仅为2.23分,说明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设计上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2.企业英语人才需求分析

对企业英语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其统计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从中可得出四个结论。

其一,英语四级仍是企业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参考标准,而对英语A级认可度不高。在企业对毕业生英语证书要求上,英语四级仍为企业衡量英语水平的主要标准,约占43%;同时,也有32%的企业不看重英语证书,而是通过面试来考查应聘者英语水平,说明这些企业比较注重员工的英语实际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要求的英语A级证书,企业的认可度仅为4%。调研发现,有些企业岗位对英语并没有要求,但也要求毕业生出示四级证书,他们认为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显示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认真的态度。

其二,听说能力是企业认为最重要的英语技能,需要加强培养。在听说、阅读、写作、笔译、口译等5项英语应用能力中,企业认为最重要的是听说能力,占72%,其次为阅读能力,占12%。对于需要英语笔译或口译的岗位,企业更倾向聘用专业性英语人才,但这类岗位往往人才需求少,两类相加不到10%。说明不同岗位对英语技能要求的侧重点不一样,需要学生针对自己未来就业岗位有侧重地培养英语技能,但在一般性岗位上,英语口语及阅读英文资料的能力对其职业发展相对更重要。

其三,英语技能要求岗位差异性大,但英语综合水平高的毕业生就业机会更多。按照企业员工使用英语频率高低排序,依次是接待外宾(35%)、收集和翻译英语信息(28%)、来电来函处理(21%)和技术交流(16%)。从英语能力与岗位要求的匹配性看,岗位差异性很大,有些岗位群英语使用频率很高,如空中乘务、旅游酒店等;有些岗位并不常用到英语,只是在某些特殊职场情境下使用,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岗位群。调查也显示,英语的听、说、读、写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说明英语综合水平高的毕业生就业机会更多。

其四,企业英语人才需求量不大,招聘人才时更注重其综合素质。从企业招聘外语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上来看,有74%的企业未来一年内没有英语相关类岗位招聘,而其他语种如日文、韩文的人才需求在上升。另外,企业关于按照招聘录用英语相关岗位人才的优先考虑因素排序,结果发现,52%的企业把个人综合素质排在第一位,23%的企业把岗位专业技能排在第一,只有12%的企业把英语技能作为最优先的考虑因素。说明高职毕业生要加强就业竞争力,必须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四、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建议

(一)课程设置应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满足岗位需求为目标”的原则

公共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因此,其课程设置必须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满足岗位需求为目标”的原则,将公共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紧密衔接,以职业群为背景,以工作过程为线索,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发展阶段和不同阶段的工作岗位对英语的要求,构建能体现专业特色和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英语课程体系。在具体课程设置中,必须通过调研分析具体某一专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根据职业岗位群或岗位群模块划分分析学生从业能力体系,根据岗位群对英语应用技能的要求,进行该专业的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确保学生毕业时能胜任与岗位群相关的工作岗位。

(二)课程体系设置应以“通用英语+职场英语+专业英语”为框架

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应根据不同专业(群)学生的职业发展阶段和不同阶段的工作岗位对英语的要求来调整,将单一的公共英语课程分化为“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职场英语(Workplace English)+专业英语(Professional English)”的课程框架。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水平进阶,逐步由通用性基础英语课程向专业性英语课程递进。大一为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法、阅读和听说基本功,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大二为职场英语教学阶段,专门针对岗位群职场情境下的英语应用进行教材编写和教学,把语言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交际能力;大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一阶段为学生提供行业英语学习,并强调专业词汇和专业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三)课程设置内容应体现“实用性、多样化、模块化”特点

首先,课程设置内容要体现出实用性特点,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直接为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将英语应用能力运用到实际的涉外交际和岗位需求中,在应用中突出实用性。

其次,课程设置内容要多元化。由于现行公共英语课程教材相对统一,没有体现各学科、各专业层次和学生个性的特点,因此,必须针对专业岗位,使英语课程与培养目标有机衔接,设置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

最后,课程设置还要形成模块化。根据岗位特点,形成有侧重点的听说、写作、阅读、翻译等结构模块化课程;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工作岗位需求,形成“必修+选修+实践”的弹性组合模块化课程。

参考文献:

[1]凌来芳.基于职业需求的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4-96.

[2]陈静.按岗位群需求建立公共英语模块化教学体系[J].出国与就业,2012(3):101.

[3]BrownJ.D.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M]Beijing:FLTRP,2001.

[4]Munby munitcative Syllabus Design[M].Cambridge:Cambridge Uni- versity Press,1978.

[5]Hoadley-Maiment E.Analysis Student Needs[C].London:Nat ional Center for Industrial Language Training,Working Paper,1980.

[6]Robinson P. ESP Today:A Practi- tiomer’s Gudie [M].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1993.

[7]Hutchinson T.and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M].Cambridge:Press,1993.

[8]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3):37-40.

[9]王友良,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 E S P需求分析视角[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89-93.

[10]彭琳.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1(8):90-92.

[11]李玲玲.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教育探索,2012(4):33-34.

[12]李利,王静.从需求分析理论探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7-71.

Design of Public English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eds Analysis Theor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gylisis of Specialty Post Groups

WU Dan, ZENG Ya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Changsha Hu’nan 410151, China)

Abstract The difference among specialty post groups had not been considered when the public English courses were designed, which resulted in the failure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to meet the needs for English abilities of different trades,posts and students’ future vocat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eds analysis theory, the needs for English of different specialty post group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from two dimensions of students and enterprises needs. It is found that the design for public English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regard vocational abilities as the core, take satisfying post needs as the objective and reform the design framework and contents.

位置英文篇2

关键词:体育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通用型英语人才;人文素养;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7-0076-03

A Discussion on the Definition and Curriculum ofSports EnglishMajo r

LI Jing, TIAN Hui

(Department of ForeignLanguages, BeijingSport University, Bei jing100084, China)

Abstract: With a redefinition of the English major, the roles and objectives of Sports English majorShould also be redefined. This article argues theNecessiti es ofStrengtheningStudents'LanguageSkills, of improvingStudents' humanisticquality, ofNurturing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Skills forSports English maj or. Based on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English major talents focusing onSpo rts, the curriculumShould also reveal its goal of cultivating general English t alents, withSport knowledge integrated in different courses.

Key words:Sports English major; curriculum design; general English taleNts; humanistic quality; critical thinkingSkills

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外语人才,英语专业得 到了长足的发展,开设英语专业院校不断增多,目前全国开设的体育英语专业的学校已经超 过了10所。本世纪初,随着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向复合型英语人才方向转变,体育院校结合奥运会筹办 和国际体育交往的需求,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体育英语专业定位的最大特点是“突出体育 特色”,直接为体育事业输送体育外事人才。随着体育英语专业办学的深入,专业内部面临着师资、课程等方面的问题,外部面临着全国英语专业办学理念的调整,原来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做调整,原来 唯一的“突出体育特色”在某种程度上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体育英语专业面临的挑战不断凸显,对于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挑战及课程设置都有探 讨,但基本都是在“体育特色”层次进行探讨,如何既能将“体育特色”融入体育英语专业 定位,又能符合英语专业整体定位,从而指导整个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是个亟待解决的问 题。

1 全国英语专业定位的新变化

在中国加入WTO和全面融入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专业定位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建设有院校 特色的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到21世纪初回归人文学科的反思,短短不到10年时间,学界和教 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英语专业定位的思考发生了很大变化。

1.1 鼓励院校根据自己的特色开办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通用人才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由复合型转变为更高要求层次的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 所谓通用型英语人才是指英语技能熟练全面、人文素养深厚、知识面宽广、具备批判性思维 和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较快适应各种工作的专业人才(胡文仲,2006)。这就 是说,如果人才培养模式仅局限于院校特色的复合型,在面对人才市场多种需求的时候,学 生的就业必然受到制约,因此提倡在增加院校专业特色的基础上重点培养通识型人才或通用 型人才,以便学生掌握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能在短时期内适应特定工作。

1.2 强基固本,突出语言技能培养

发展有院校特色的英语专业教学,不能冲淡英语专业本身的语言技能类课程和语言知识类课 程。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是生存之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

1.3 加强人文教育

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授予的是英语言文学学士,因此英语专业本质上是人文学科的一支, 应当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王守仁,2001)。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突出开阔学生 的文化视野,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构造学生综合全面的知识体系,这也是通识型人才或通用型人才培养所必须的。

1.4 培养思辨能力

由于语言专业学生长期以来接受机械式的模仿训练,缺乏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 力普遍较差,影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黄源深,1999)。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 方法的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1.5 按照国家的要求设置课程

从2003年起,教育部为了加强对英语专业教学管理,提高英语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开 始启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评估工作。评估工作以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 语教学大 纲》(以下简称“大纲”)和2004年颁发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试行) 》以及1998年颁发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为依据。教育部 要求各有英语专业的高校要以这3个文件为蓝本,自查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 落实有关要求,切实加强英语专业的教学工作。

2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和课程设置的讨论

2.1 专业定位的讨论

体育类院校英语专业固然要办出特色,但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面问题――学生毕业后有 到体育以外的领域就业或深造的可能,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上要尽量与综合性大学和外语 类院校英语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接轨,这是符合培养通用型英语人才的目标的;在有限的学时 内,如何体现英语专业办学的体育特色,也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对照全国英语专业定位的新变化,北京体育大学外语系对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是: 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同时重点加强学生语言技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努力培养通用型英语人才。

2.2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大纲”中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三类: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即“体育特色”)三种类型。过度强调“体育特色”的课程设置已不适应新的专业定位,主要存在着以下4个问题:

1) 语言技能类课程学时被压缩,也有不合理整合的现象。经过对近几年新生情况的调查, 学生进校时的英语基本功不扎实,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抓好基础阶段的语言技能培养,特别是 听、说、写这些弱项。

2)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开设不足,不全面,让位于相关专业知识课程。

3) 汉语、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学生的弱项,这类课程开设过少。

4) 相关专业课程(即体育类知识课程)开设流于形式,师资和教学条件尚不具备,教学质量 不高,效果不好。

3 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设置

我国 的英语专业通常将4 a的教学分成两个阶段,即一、二年级的基础教学阶段(主要培养语言 基本功)和三、四年级的专业教学阶段(主要进行专业知识课程教学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教 学)。

3.1课程设置的重点

英语专业教学的2个阶段应在培养学生扎实语言基本功的前提下重点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

1) 对照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院校特色,渗透体育元素,使学生对体育基本理 论、体育基础学科、体育文化和一些体育项目有所了解,并培养对体育的兴趣。

2) 对照培养通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通过各种文化类课程对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化底 蕴进行培养,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特别是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同时在各类课程中通过教学 方法改革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重视对他们的品格、信念等非智 力因素的培养。

3)在培养方案中大胆引入”隐性课程”概念,通过“隐形课程”,既培养学生扎实语言 基 本功,又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所谓“隐形课程”,是当今西方课程领域中崛起的一 个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当代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在学校教 学计划之外,并非与一定科目相联系且并不是教师直接教授的,而是学生在无意识中的习得 。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和对体育的兴趣培养,体育相关知识的掌握都可以通过“隐性课程”达 到更好的效果。“隐性课程”要设置一定数量的学分,保证学生的参与。

4) 尽管基础教学阶段与专业教学阶段是两个不同的培养阶段,但仍然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 的整体,培养工作不能割裂二者的联系,应注意:基础阶段教学要渗透体育和文化,专业教 学阶段也不能放松语言技能的巩固和加强。

3.2英语技能类课程和英语知识类课程设置的内容

1) 基础阶段的语言技能培养主要在一、二年级的基础阶段完成。除了语言技能课程,还要通过“隐性课程”,如“英语俱乐部”活动、各类英语技能大赛等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 学生语言技能和实践训练。

2) 加强写作等实用课程教学,增加写作课程学时数,第二学期开始开设,写作教学争取4a不断线。写作教学要兼顾实用写作与学术写作,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

3) 加强英语语法课程。根据“大纲”要求,将语法课程开设为专业必修课,开设2个学期 。改进语法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切实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4) 保证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英美概况”三门课程,设置为专业 必修课。同时根据学生兴趣开设多门专业知识类课程和文化类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供 学生选择。

5) 加强母语文化课程,除”大学语文”课程外,增设“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选读”和”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并通过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学生母语表达能力和汉 语文化修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英语开设《中国文化概论》。

3.3体育课程的整合和指导思想

体育类课程开设的原则为:宏观介绍,重在学生对体育文化的了解和感知,双语或英语讲授 。

1) 基础阶段可以开设一些基本的体育类课程,如“世界体育史”,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体育意识;高年级阶段可以开设一些更专业课程,如“体育新闻概论”、“运动训练学导论 ”等课程,在“体育英语”课程中用专题形式让学生熟悉体育学科内各主要领域、主要学科 及一些主要项目。

2) 同时利用体育院校浓厚的体育氛围,按照“隐性课程”理念,设置“体育俱乐部”,通 过奖励学分鼓励学生在课外研究1~2个体育项目,作为自己的专业,既学习了相关项目的体 育知识,又培养了独立学习的能力。

3.4教学中体现思维能力培养

教师在各门课程大纲设计及教学方法上加大研究性学习比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 思考能力,特别是思辨能力。

4 结论及待探讨的问题

根据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我们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中遵循的原则可以简单概括为:夯实 语言基础,加强人文素养,提高思辨能力,突出体育特色。但是对于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和课程设置仍有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英语专业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一方面,英语专业教学要承担培养语言技能的任务;另一方 面,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本学科的理论教育和人文、文化的教育;同时 ,办出有体育院校特色的英语专业,还要凸显体育类课程。因此,如何凸显体育类课程,怎 样教授体育类课程(双语?英语?汉语?),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平衡体育类课程与英语专 业本体课程的关系,都是我们亟待探询和研究的课题。

在目前学生普遍思维能力不高的情况下,如何在各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是在制定各门课程大纲过程中应该予以关注和探讨的内容。

在目前学生普遍文化素养不高和缺乏文化底蕴的现状中,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 和实践相结合,来弥补不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也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Kasper.L. Content-Based College ESL Instruction [M]. Mahwah:La 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99.

[2] Magolis. E. 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M].New York: RoutLedge,2001.

[3]Snow. M and Brinton. D. The Content-Based Classroom: Perspectives on Integ ratingLanguage and Content[M].New York:Longman Publishing Group,1997.

[4] 陈富军.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

[5] 陈珊,杨梅.英语专业体育外事方向教学计划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5) :103-105,108.

[6] 黄源深.思辨缺席[A].张后尘.外语名家论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教育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1998.

[8]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9]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估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 案(试行)[Z].2004.

[10] 戴炜栋.在第三届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发言[J].外语界,2005,(2):8-11,22.

[11] 戴炜栋,张雪梅.本科教学评估与英语专业教学评估刍议[J].中国外语,2008,(3):4-20.

[12] 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13] 胡文仲,孙有中.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3-247.

[14] 王守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兼评《北大英语精读》[J].外语与 外语教学,2001(2):42-43.

位置英文篇3

摘 要: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特殊疑问句有着广泛的用途,特殊疑问句的生成是生成语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最简方案框架下,对比分析英汉特殊疑问句的生成差异,着重对特殊疑问词移位的句法操作进行分析,进而更好地理解英汉两种特殊疑问句。

关键词:特殊疑问句;移位;最简方案;对比

1.引言

英语的特殊疑问句通常是由特殊疑问词(即以wh开头的疑问词如:what,when,where,which,who,how等)引导产生的疑问句(how因为和wh疑问词具有相同的句法特征也归类于wh疑问词中),所以特殊疑问句又叫wh-问句[1]。而汉语的特殊疑问句中也包含相应的特殊疑问词,如:什么,哪里,谁,哪一个等等,这些表示疑问语气的词。但英汉两种语言的特殊疑问词在特殊疑问句中的位置存在差异。在英语中,要把疑问词前移至句首(wh-fronting),而汉语中的疑问词却留在原位(wh-in-situ)。最终导致英汉两种语言殊疑问句的差异。

本文将在最简方案[2](Minimalist Program)框架下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殊疑问句的生成机制。分别从特征核查理论和移位复制理论角度,对英汉特殊疑问句中的特殊疑问词的移位句法操作机制进行分析。

2.英汉疑问词在疑问句中的句法位置

语言中疑问词的句法分布有两种:处于疑问句的句首或者位于句中相应的语法位置(如主语、宾语等)。英语属于第一种情况,即wh-词前置,位于句首;而汉语则属于后者,疑问词处于句法原位。本文着重讨论英汉特殊疑问句中wh-词的移位。例如:

(1)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例(1)中的wh-词(或由wh-词构成的词组)在句中做宾语但却位于句首,并且借助助动词将主语倒置于助动词之后。

汉语疑问词除主题化外(如:“哪一个你想吃?”),一般不会显性移位,而是留在原位,即所指代的词语的句法位置。

(2)谁来教最受欢迎呢?

(3)她教什么最受欢迎呢?

(4)她怎么教最受欢迎呢?

疑问词“谁”在例(2)中置于句首,但并没有发生移位,因为“谁”是句法上的主语,句首是其原本的位置。例(3)中的“什么”置于动词“唱”的后面,做动词的宾语,也是在原位。同样,例(4)中的“怎么”位于其原本的状语位置,未发生句法上的移位。英汉疑问词在句中的句法位置的差异表明:英汉疑问句的语序有很大差别。下面我们从句法学的角度,分别以特征核查理论和移位复制理论为基础,探讨特殊疑问句中英语wh-词前置和汉语疑问词留在原位的原因。

3.英汉语特殊疑问句的句法分析

3.1基于特征核查理论的分析

根据最简方案(MP),合并(merger)和移位(move)是两个重要的句法操作手段。句子的生成是通过合并和移位进行的,合并先于移位,二者的循环动态构成了一个一个的句子结构。为了使词组的语法特征在句中得到相应的匹配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MP提出了特征核查理论(Feature-checking Theory),即进入逻辑式之前,对不可解特征(uninterpretable features)给予核查并删除,由此引发了移位。可以说,核查是导致移位的驱动力,或者说移位是用来删除语类的不可解特征的。在语音表达式(phonetic form)和逻辑表达式(logical form)两个层面上都不能出现不可解特征。因此,最简方案根据经济原则,将核查看作是触发语类移位的动力,并用特征核查对移位理据加以限制。以下将依据这一理论对英语殊疑问句的句法结构特点进行分析。例如:

(1) Whati didj you tj do ti yesterday?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句子的生成包括a和b两次移位操作。a移位是助动词do从IP中心语的位置移到了CP中心语的位置上,属于中心语移位(head movement); b移位是疑问词 what 移位到了CP的指示语位置上,属于Wh-移位 (Wh-movement)。中心语移位是因为在英语疑问句中,CP的中心语位置有一个强粘着疑问语素Q,该语素必须要附着在像助动词这类结构位置都高于动词的中心语上才可以核查自己的疑问特征。

Wh-移位是由于功能性中心语C具有[wh]特征,所以位于IP内的wh成分必须进行移位。对于Wh-移位的原因有两种解释[3]:一是根据指示语―中心语一致说(spec-head agreement),指疑问分句CP的中心语C具有[wh]特征,它要求CP中心语的指示语位置上有一个具有同样特征的短语出现,以保持指示语―中心语的一致。(1)中what恰好是处于IP中且含有与中心语C相同的[wh]特征,根据指示语―中心语一致原则,what必须移位到CP中心语的指示语位置。另一种解释是特征核查理论,Wh-算子之所以移位到CP中心语的位置上,是为了核查中心语C的[wh]特征,而这一核查必须要在局部范围,即指示语―中心语一致的关系中进行。正是由于疑问词what具有了中心语C的[wh]特征,因此要移位到指示语位置上对中心语C进行核查。

3.2基于移位复制理论的分析

移位的复制理论[4](Copy Theory of Movement)是在最简方案框架下提出的较新的句法操作。与在管辖与约束理论(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GB)框架下不同,在最简方案框架下,句法操作的基本手段是合并(merge),移位往往被认为是不经济的操作。而且,在GB中句法结构是词汇项目根据投射原则(Projection Principle)从词库中一次性生成的,其中保留着为移位成分所提供的空位,最简方案则放弃了这种理论设想,认为句法结构是词汇项目根据X阶标理论所提供的图示由右向左动态生成的,并不会事先为移位的成分提供空位,在操作上,合并比移位更为经济。所以最简方案下提出移位的复制理论,将移位操作分解为合并与删除的操作(Merge plus Deletion),下面我们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操作。

(5)What do you want to buy?

(6) 你想买什么(呢)?

根据移位的复制理论,汉语特殊疑问句也是存在有隐性的移位。汉语的wh疑问句虽不像英语表现出显性移位,但存在发生在逻辑表达式层面的隐性移位。这一点恰好可以从移位复制理论的角度来解释。

(5i)Whati do you want to buy whati?

(6i)什么你想买什么(呢)?

由上面两个句子,我们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的特殊疑问句都存在移位和复制,不同的是:英语最终删除的是位于树形图下部的疑问词,是一种上部显现保留的语言(upper realized),而汉语则相反,其最终删除的是位于树形图上部的疑问词,是一种位于树形图下部的疑问词显现的语言(lower realized)。

4.结语

本文在最简方案的理论框架下,分别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特殊疑问句进行对比分析,并着重对疑问词的移位进行分析。分别从特征核查理论和移位复制理论两个角度对英汉疑问句的生成差异做出相关解释。(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于善志.英语疑问句的句法操作及其在L2习得中的变异[J].外语教学,2005,(1):12-17.

[2] ,[4]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IT Press,1995.

位置英文篇4

关键词:核心能力;英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3-0012-02

引言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及大力推动下,我国的“开拓创新”教育理念对高校及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兴力量,近年来陆续向社会输送了一批批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随着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语言应用技能提出更高需求,独立学院日益重视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1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特点

1.1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现状

独立学院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定位自然要和独立学院本身的定位相一致。但目前英语专业自身面临着定位困难的问题,以致就业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为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只有“英语”,没有“专业”。这的确触到了英语专业的痛处。就本科教育而言,我国当前的英语专业主要看重的是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听、说、读、写、译占大头,而且对学生的学业检测也主要是以语言技能为指标的。但是企业需要的员工不仅要能够娴熟地使用外语,而且还要具备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2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专业设置只注重语言技能训练,缺乏专业素质培养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地加以解决,势必会阻碍独立学院发展壮大,甚至关系到它的生死存亡。如何将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成适应市场需要、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专门人才是各独立学院都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构建特色发展模式是独立学院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就业状况来看,英语专业绝大部分学生在一些与专业关联性不强的企业工作,而当前很多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也不是“无业可就”,而是“有业不就”,这直接反映了当前毕业生的就业难题。造成这种难题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市场企业需求变化的错位。这种错位一方面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有效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另一方面,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静态评估以及学科标准,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2 英语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英语专业学生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专业核心能力的掌握必不可少,它是学生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

专业核心能力就是学生掌握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情商、专业知识和不易模仿的专业能力。它具有内在性、独特性和延展性等三个基本特征,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合格毕业生的关键。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1)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2)在外事、经贸、司法、文化、科研、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英语翻译、研究、教学以及外事接洽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换句话说,就是学生不仅能够娴熟地掌握和使用英语,而且还要具备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 如何培养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

3.1立足社会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围绕英语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制定适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理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1英语专业学生科学理论课程体系的建立

科学的专业设置是专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相对一本、二本学生较弱,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仍要以培养英语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为主。如综合英语、英语听力、阅读、写作、翻译等课程不容忽视,但同时要在高年级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上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从而做到英语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适应市场的需求。

3.1.2英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重视学生的独创性。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在大学一、二年级进行严格的英语语言技能训练。教师应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英语语言技能训练的具体要求,督促学生自觉主动配合老师进行操作性训练,并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将所掌握的基础技能转化为有效的言语交际手段,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2)再现英语语言文化能力的培养。在英语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设计这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再现情景的能力,并能够将相关语言文化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3.2围绕核心能力的定位,制定与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实践性环节内容,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课程有效结合

在英语专业的传统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方面独立存在的实践课往往得不到突出,表现出来的是“基本原理”课、“概论”课过多。即使部分设置了具有实践技能要求的课程,也大多是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学,没有设置能够完全在实训室进行的“独立实践环节”课,甚至有些实践课完全是幌子,没有具体执行,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没有通过实践来检验。

相关的专业实践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如:英语语音实践、英语演讲实践、英语戏剧表演实践、英语笔译/口译实践、英语阅读与知识文化问答实践、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适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一系列实习实践。

3.3探索和研究校企联合的新思路,为学生开创新的就业之路

校企合作是确保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的重要保证。市场经济的 主要特征在于开放性,高校的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天然联系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必须考虑开放性,必须充分开发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使高等教育融于产业和经济社会之中。依托企业、服务行业,有利于确保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也有助于独立院校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全面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结论

位置英文篇5

关键词: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设置;英语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2)02-0031-0005

1 研究背景

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为我国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做出了战略性的规划。《方案》指出:到2015年要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转移,硕士层次的专业学位类别增加一倍左右;到2020年,实现研究生教育以学术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培养并重的格局(各占50%)。专业学位教育的生源从以在职人员为主转向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体的全日制生源结构。因此,随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必然会带来专业学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估等一系列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公共英语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应当顺应转型期这一重大改革,进行配套教改,以适应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桥梁,也是其他配套教学改革的必要依据,因此,本文将以此为视角,在分析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差异以及目前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课程设置理念,对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改革进行重点探讨,以期能抛砖引玉,为本领域的配套教改建言献策。

2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差异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教育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属于同一层次,具有同等地位和作用。学术型学位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和渠道,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学术指向性,偏重理论和研究,主要为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培养教学和科研人员-,但在重视理论的同时也兼顾实践。专业学位是相对学术型学位而言的一种学位教育形式,重点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其特点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

基于上述差异,就英语能力培养而言,学术型学位硕士的英语能力培养重点应落在学术英语及在学术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上,如国际会议英语、英语报告陈述演示、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而专业硕士的英语教学重点则应强调与未来职业发展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联络陪同听说、会展英语口语、英语应用文写作等等,也就是培养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用英语解决与英语相关的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专业学位教育的公共英语课程的设置在考虑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前提下,还应当充分体现专业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3 课程改革相关研究和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3.1 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专业学位课程建设在西方主要国家已相当成熟,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像我们的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但是从整体上看,有两个特点值得借鉴,即: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实践性。灵活性表现在①课程设置可以根据需要及学科最新发展进行动态调整(何妍,2009:41;张振刚等,2010:127);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在一定的范围内灵活、自主地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既包括本学科、也包括跨学科和跨校的课程,甚至是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充分满足多样化的个性需求(董俊红等,2009:63)。实践性指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设立与职业发展关联的大量实践课程,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何妍等,2009:42;张振刚等,2010:128)。

在我国,由于专业学位教育过去一直不是主要的研究生培养形式,故相应的课程研究比较缺乏。大多高校并未将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与学术型硕士的课程分开设置,因此对前者研究的梳理必须从对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统称)改革的学术讨论人手。纵观始于本世纪初十多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既有共识,也有分歧。首先,多数学者认为现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大纲》(1993)已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呼吁对其进行修订;其次,在《大纲》指导下形成的传统课程设置也无力担负起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应当进行调整和改革(罗立胜等,2000;谢忠明等,2009)。关于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有的认为应当根据各校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学生需求和师资等具体情况而定,也有的认为应减少基础英语必修课时,加大选修课比例,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谢忠明,2009:36)。在课程设置特点方面,有“应用性说”、“综合能力说”和“文化素质说”。“应用性说”强调课程内容要突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综合能力说”更注重英语综合素质培养,而“文化素质说”则认为掌握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对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至关重要(陈海霞,2006:96;郭继荣等,2009:48;王效梅,2010:82)。在课程体系上,可以归纳为必修课一选修课体系以及模块体系。

3.2 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除了部分一流重点大学外,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实行的仍是传统的基础英语必修课程体系,有的学校外加少量的选修课程。基于相关文献梳理和本人长期从事研究生英语教学及管理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设置与现行国家研究生培养目标以及社会需求存在错位或脱节现象;②课程结构不合理,主要为必修课,选修课不设或开设比重很小,有限的课时数难以同时满足基础英语必修课和诸多选修课的需要,使选修课的开设流于形式;③课程内容仍以英语基础知识教学为主,与本科阶段英语教学无层级性区别,与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缺乏应用性,无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罗尧成等,2009:35;沈玉顺等,2000:71;张洁等,2005:45);④学生入学英语水平、学习兴趣、尤其是学习需求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已呈多元化趋势,但现有标准型、“一刀切”的静态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学习主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浪费学习资源和时间(李静,2011:68)。

由于大多数学校并未将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公共英语课程分开设置,因此,上述四个问题也是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面临的共性问题。然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目前尚未建立体现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自身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和配套的管理办法。

综上,笔者认为国内外已有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

提供了基础和有益的参考。然而,在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新一轮改革背景下,针对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深入研究较为鲜见。为此,针对该领域进行专门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4 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基本构想及可行性

4.1 “模块+选修”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

根据传统的课程设置理论,在课程设置决策的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是国家教育发展政策、社会需求、学生需求以及具体校情等要素(Skilbeck,1984)。一旦课程体系形成,通常处于比较静态的结构状态。如果其中影响课程决策的某个要素发生变化,一般难以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导致系统失去平衡。然而,现代课程设置理论更注重诸多要素在课程设置中协同发挥作用,强调其相互关系的平衡,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课程体系(coherent curriculum)(Graves,2008:3)。“和谐”课程概念是由R.K.Johnson在1989年提出的,该理念认为课程应具备非线性的特征,其各个影响要素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和兼容,始终处于平衡的、动态的和谐状态(Graves,2008:147-181)。一旦彼此关系出现不协调,就会产生“失调”(mismatch)现象,这种“失调”会打破课程的“和谐”状态,直接影响课程结构的良性运转(陈坚林,2010:216),使课程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而“和谐”课程体系的内部机制可以及时调整“失调”现象,使其恢复正常运转。

目前专业学位教育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就是诸多“失调”现象造成的,如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培养目标的“失调”,“标准化”课程设置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失调”,必修课与选修课需求的“失调”,语言知识能力进一步提高与应用能力培养需求的“失调”等等。在传统的相对静态的课程体系框架下,要解决这些矛盾是很困难的,因而必须建立一个能够兼容多要素需求的动态、和谐的新课程体系,将这些“失调”现象降至最低。本文提出的“模块+选修”课程结构就是基于现代课程理念而构想和设置的,其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灵活、动态地兼容和平衡各种影响要素,使课程体系达到“和谐”状态。

4.2 “模块+选修”课程设置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国家专业学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高校具体校情为依据,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为起点和终点,以“学以致用”为课程教学目的,尽可能地使课程内容与专业学习紧密相联,着力培养学生用英语知识解决与当下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最大限度满足学习主体的多元个性化的需求,调动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其在研究生阶段均有机会按自己的愿望提升英语应用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4.3 “模块+选修”课程结构体系和配套课程管理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调整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失调”现象,我们建设性地打破了原有的基础英语必修课程体系,以课程模块取而代之,完全采用选修形式,配套模块学分和课程门数限制的宏观管理,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实用性和多元性(详见表1)。

打破传统的必修课程体系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①原课程体系能留给选修课的有限课时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和开设目的;②专业硕士生源构成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正在实现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体的全日制生源结构转化。众所周知,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和考研时的过关斩将,硕士研究生入学时已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当然,不可否认,仍有部分学生需要继续提高语言知识和技能,但是他们最欠缺的是对已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当语言能力达到基本水平后,语言水平的提高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不对立,它们可以相互并存、融合和促进。因此,传统语言知识型课程并不是语言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唯一渠道,而完全可以考虑将纯语言型知识技能课程与学科和专业相关的应用型课程嫁接。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在本专业领域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其英语语言能力也同时得以提升,这种基于专业内容的英语课程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的有效性早已在Kasper(1997)和Krashen(1985)的研究中被证实。这样的课程设置既避免了学习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将有限的课时让位于专业应用型英语课程的学习,又能体现出研究生英语学习与本科阶段学习的层级性变化。

表1所示课程体系分为实用技能模块、专业英语模块和跨文化素质模块。这三个模块培养的能力涵盖了专业学位应用型高级人才所应具备的英语素质: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专业领域的听说读写译应用能力。所有模块课程均突出了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与专业学习紧密联系。如考虑到学生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未来发展需求和兴趣,模块(1)的课程群提供不同的听、说、写实用技能训练,如联络陪同听说、日常会话听说、会展英语听说、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电子邮件写作等,以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技能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专业人员直接与国外客商、合作伙伴、技术专家、学者等进行业务、工作、生活上的口头与书面交流,具有针对性的训练非常实用,这比传统的语言技能课程有明显的优势。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增减课程。模块(2)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提升专业阅读和翻译的能力,他们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本行业国际前沿成果和发展动态的了解和把握,快速查阅译的能力为此奠定了基础。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选择相关课程和科普通识课程。模块(3)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其中西文化贯通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事实证明许多专业人士在进行涉外交流时,由于跨文化素质的欠缺,造成双方误解或“文化休克”,导致交际效果受到影响甚至交际失败,由文化引起的错误是往往令外国人难以接受。

模块课程的宏观管理采用规定学分及选修门数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亦能保证每位学生必须完成每个模块课程学习的学分和门数要求,以实现应用能力结构的平衡性、多面性和体系性。每个模块学分比例在总学分框架内各校自定,但建议前两个模块学分和门数要求高于跨文化素质模块。至于每个模块的选修顺序建议不要过多限制,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充分满足他们的意愿,但是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指导。

4.4 “模块+选修”课程设置实施的可行性

该课程设置具备的以下特点增加了其实施的可行性,为解决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一系列“失调”问题提供了思路:

(1)动静结合的机制:“模块+选修”在该课程体系中是相对静态的整体结构,它为兼容各种要素的需求提供了稳定的架构。而“模块”和“选修”分别又是两个动态的内部机制,可根据需要方便灵活地进行两者的内部调整,以满足诸如学校、专业、尤其是学生等的需求,可避免“失调”现象的产生,促进课程体系平

衡、动态、和谐地良性运行。

(2)传统必修课程结构的打破:传统课程结构中语言型必修课程通常占据了公共英语总学分或近2/3或3/4,因此可用于开设选修课的学时/学分数非常有限,无法真正实现选修课开设的目的。基于专业内容的应用型课程解决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失调”以及语言水平提高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失调”。

(3)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各模块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注重培养他们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特色,避免了本科阶段课型的简单重复,使学生看到了研究生阶段英语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也实现了与社会需求和国家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

(4)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该课程设置告别了传统的标准型、“一刀切”课程结构,采用“模块+选修”的构架,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每个模块中“菜单式”的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可以照顾到不同专业、不同兴趣、不同水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应用型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模块结构的开放性:各个层次学校存在着办学特色、专业结构、教学资源等差异,模块结构方便动态和按需组合课程群,模块可以更换,内容可以修订,还可融入最新发展的内容。总之,模块结构兼容性很强,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校的具体需求。

(6)课程管理的灵活性:各个模块内课程数可以根据各校条件和需要灵活增加或减少,模块所占学分比例可灵活调整,模块必选门数和学分也可视具体情况作出规定,可确定重点模块和每个模块的重点课程等。管理的灵活性还体现在一些共性课程可与学术型英语课程打通,如相同专业英语阅读与翻译及文化素质类课程,以缓解教学资源和师资不足问题。

5 结语

位置英文篇6

[论文摘要]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及相互照搬一直是阻碍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一大痼疾。因此,了解和分析商务英语专业的社会发展需求,正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修正培养模式,认真研究已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认识当今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解决课程设置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重要契机。

商务英语教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起步的。20世纪80年代,由于沿海各大城市乃至内陆地区对外经贸业务的快速发展,对会英语、懂商务的人才提供了客观需求,推动了商英教学的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应时而起,纷纷设立商务英语课程或专业。20世纪90年代,商务英语教学进人全面发展阶段,开设的范围扩大,形式变得多样,由原来有商务基础优势的院校扩展到职业院校、私立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教学内容也随之拓宽。在生源争夺战中,为吸引优质考生报考本院校,存在不顾本校师资及硬件设备欠缺的情况下,便增加诸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营销英语、单证与报关、旅游英语、饭店英语等所谓热门课程的现象。进人21世纪,商务英语的发展进人积极提升阶段,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学术层次开始提高,教学者不只停留在教书阶段,而是开始审视教学模式、总结教学方法,对教材的编写提出见解并总结经验编写新教材与此同时,商务英语教学在提升中继续发展,课程设置者和管理者开始根据社会需求关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规范商务英语教学,加强课程建设

商务英语的发展历程表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支持推动了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为其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提供了发展动力。

一、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目前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的需求有两种:一是应聘者进人单位后能独立处理进出口报关、涉外文秘、涉外营销等业务;二是以前有过相关L作经验的人才。社会对英语教育或英语文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很低,而多达60%的英语类人才需求是针对诸如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外语+专业)的关于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也有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急需人才的涉外岗位中,外贸业务员占40%,涉外文秘占20%最重视的岗位索质为职业道德(占80%),然后是发展潜能(占20%)。最重视的职业技能为进出口业务处理能力和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知识。这表明,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发展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注意设置文秘课程、礼仪课程、职业道德课程和与外贸相关的业务技能等课程。毛忠霞的调查结果显示,人才市场对营销方面人才的需求占60%,这表明用人单位对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熟悉市场营销业务,具备推销的技能和策略,具有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按需求比例调整人才培养方向。而目前设有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大多设置较多的语言基础课程,使得学生在专业技能及实务方面的知识捉襟见肘,结果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相关专家们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多次学术会议上提出了很多调整语言教学与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_L的修改意见。

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其实现的方式。高校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所以高校教育应突出服务经济、讲究教学的技术性和实践性、科技成果的应用性等一系列与生产有关的教育特色。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参与和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可分解为:英语交际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商务业务能力、综合能力(即英语素质、商务素质和综合素质)。英语素质包括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商务素质包括基本的国际商务知识和业务操作能力、国际贸易实务;综合素质包括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计算机应用、办公室事务等。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有学者给出比较形象的“宽、厚、活三维能力”模式说法。“宽”是宽基础能力,即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英语与商务专业知识基础和人文知识基础,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以适应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厚”是厚专业能力,即拓宽专业口径,不断加大经贸、金融、管理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浸泡式”教学或“双语”教学的力度和范围,从而突出了该专业“英语+商务”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活”在于增强适应未来岗位的柔性化特征,加大专业选修课的门数,鼓励学生参加其他专业,如金融、保险、工商管理、经贸等开设的辅修课程。课程教学要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根据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调整专业选修课,增强毕业生的择业能力和竞争能力。根据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合理设置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综合实践教学,保证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形成,从而适应专业职业岗位要求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为了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很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就需要相关高校在课程设置因地制宜的前提下,解决好目前存在的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三、目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目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相关学者的调查结果表明,各地开办的商务英语课程差别很大,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英语十商务知识”模式。即在基础英语课程(听、说、读、写、译)里加少量的商务英语课程,如经贸英语、外贸函电等。学生完成了英语专业课程,但商科专业知识笼统、零散、缺乏系统的体系,仅能了解某些概念和进行部分具体操作,从事商务工作的能力不足。第二种是“商务英语”模式。即在基础英语课程之外设置一系列商务英语课程,如商务谈判英语、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单证实务英语等,课程的系统性增强。但是此种课程设置的核心是英语,学生对于商务知识因基础不好,没有相关经验,直接用英语来接受商务知识,听课过程中难度很大;绝大部分教师是英语教师,能说清英语,但不一定能用英语讲清楚商务,结果是学生接受和掌握得不太好。第三种是“英语十汉语商科课程”模式。即在英语基础课程之外列出汉语商科课程,聘请商务专业的教师授课,学生可以学到较为系统的商科知识。但由于基础英语是英美人生活背景下的英语,英语和商务知识没有经过在商务背景下的磨合,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第四种是“英语十商科专业方向(英语)”模式。与模式一、模式二不同,为了增加商科课程的系统性和深度,开出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要么是国际贸易,要么是国际金融等,而不是笼统的商务课程,师资是能够使用英语操作的商科专业教师,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商科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实质是全英双专业课程。与模式三不同,商科课程与国际接轨,同时增加英语浸泡量。由于此种模式要兼顾基础英语和商务两种专业体系,同时还要在商务背景下锤炼商务英语,对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很重,商科课程也不易深化。

审视这四种模式,会发现:一是四种模式都各有缺点。模式一比较陈旧,已经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模式二比较前卫,目前国内具备这种师资的院校较少,不具有广泛性;模式三中英语和商务知识各自为政,不相融合;模式四体系较为庞大,处理不好英语和商务方向的关系,会造成重点不突出,商务知识得不到深化。二是课程设置在执行人才培养目标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缺陷。

2.当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四个缺陷0(1)课程的局限性和不系统性。课程设置者或者局限于基础英语的设置,认为学生英语基础不好,需要在基础英语方面补课,因而需要少设商务方面的课程,其结果是学生在升学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因为这种局限性加之专科学生的学制较短,课时有限,所学商务知识不够系统,毕业后可塑性和竞争能力不强。(2)课程的残缺性和重复性。层次较高的商务英语课程,因课时所限,缺乏前期相应的知识储备做基础,学生对英语授课的接受存在困难,根本达不到商务英语课程大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由于各课程界限模糊,相同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的情况屡见不鲜,如信用证部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和单证与报关都有讲述。(3)课程设置不是基于社会需求,而是基于本校的历史、基础或教师资源。这样会出现同称商务英语,有的学校侧重于外贸,有的学校侧重于国际经济法,有的侧重于金融等。(4)专业实训在摸索中无所适从。实训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但很大一部分院校在实训项目的内容选择及实施办法上缺乏科学有效的机制。

四、针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问题需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决策者在进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时,往往更多地考虑以往的课程设置内容和现有的教师情况,对社会需求进行全面调查的较少。许多课程设置者为了省事而又能快速地完成任务,往往照抄以前或者别校课程设置的模本。真正的课程设置是一件艰辛的工作,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问题和关系:

1.配备好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课程设置团队,明确分工,相互合作。主要的工作有:收集整理近两三年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和工作方向;走访、调查和网上收集当年商务英语专业招聘单位的需求情况和预测需求发展趋势;整理数据,分析研究数据得出社会需求情况;借鉴前沿研究成果、本校和别校课程设置内容;进行新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

2.处理好社会需求和课程体系完整性之间的关系。课程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建立突出高校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会减少对学生具体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样,过于突出某一具体专业知识或技能也可能破坏学科的完整性。商务英语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学生不可能全面掌握。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很难培养出具体的实用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时既要考虑到学科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市场所需求的具体知识和技能。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整体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确定公共课模块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专业基础课模块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专业技能课模块培养学生的商务知识和技能;专业选修课模块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实训模块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英语、商务能力和操作能力,为学生就业实现“零”对接。这种模块式的课程设置框架既突出了社会需求导向,又兼顾了对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思想道德素质、英语语言素质、商务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3.处理好英语基本技能与商务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商务英语教学,既要培养普通英语技能,即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语言技能,又要传授商务知识和技能,涉及贸易、管理、法律、金融、会计等众多方面。

长期以来,课程设置者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分歧,部分人认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之前必须用大量的时间来学好基础英语,持此种观点设计出来的商务课程往往是上面所提到的第一种模式,即“英语+商务知识”模式,基础英语课时占绝对优势,听、说、读、写、译体系完整,科目清晰,但商务知识零散而不系统;另外部分课程设置者认为,语言训练应贯穿于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通过模拟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寻找交易伙伴,进行交易谈判,撰写往来信函,将商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人低年级语言技能课的教学中,同时适当地介绍商务专业词汇、术语及商务英语表达方式的内容。目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中,除了英语语言技能课占相当大比重外,还有许多人文学科的内容,而商务专业课比例偏低。建议商务英语专业从偏重语言学习转向专注于商务专业学习,增加更多更新的专业课程,并可考虑将低年级的“基础英语”课程以商务专业词汇+语言知识技能培训代替,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尽量多地接触商务知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超级秘书网

4.处理好课程体系需要与现有师资力量之间的关系。商务英语是基础英语和商务知识技能的结合,其宗旨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为目标,通过课程的合理整合,优化整体”的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构建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和技能实训课五大模块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商务英语“语言十专业”的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后,再来安置现有的师资力量,按照教师的研究方向、专业基础和兴趣爱好来进行量才选用‘。对于多余的基础英语教师和短缺商务英语教师通过培训和进修来进行转向,当然有条件的院校也可通过从国外聘请外籍教师和进行合作办学等途径来解决短缺问题。不能因为教师的有无来决定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一个将英语语言和相关专业知识有效对接的平台,为商务英语教学培养紧缺的师资是促进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位置英文篇7

【关键词】市场需求;翻译方向;课程设置

1 我国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发展情况

由于传统观念认为会外语就等于会翻译,使得合格专业的翻译人才极度匮乏。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变得紧迫而有意义。

2006年,教育部把“翻译”列为“目录外专业”,批准本科翻译专业首批试点学校――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而在此前,我国已有高校意识到英语专业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早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外国语大学就已经成立了高级翻译学院,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还有的院校在英语专业设立翻译方向,如湖北大学在2003年就开设了英语专业翻译方向。2006年翻译专业的设置则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翻译人才的培养,促使更多的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翻译方向。

2 北京C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发展情况

北京C学院自2007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本科生,招生层次为三类本科,生源全部来自北京。鉴于对翻译人才的英语基础普遍要求较高的实际情况,本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从2010年开始招收二类本科生,生源主要来自北京、湖南、贵州等不同地区。虽然招收学生的总体层次有所提高,但从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和教师近年来的教学反馈来看,本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生源总体质量一般,英语能力差距较大,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

2007年,在原英语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制定了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课程。从2008级开始,已对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课程进行了多次调整和修改,但并未就此开展过任何调研活动。那么原定的课程能否与市场需求接轨?是否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基于此,我们对翻译市场目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本校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原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3 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共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网络搜集了30家翻译公司的招聘要求;二是,对本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2011届和2012届的87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7份,有效问卷84份,问卷有效率为96.6%。

3.1 用人单位调研结果与分析

(1)翻译人才需求层次主要为本科生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专科毕业是进入翻译行业的最低门槛,但只有1家单位的学历要求为专科,要求硕士学历的单位有2家,其余27家用人单位都选择了本科生。由此可见,翻译市场对于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量占绝对多数。

(2)翻译公司对应聘者要求较高

调研结果显示,只有3家单位对应聘者没有工作经验的要求,其余27家均要求应聘者至少有一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可见,翻译公司对翻译人才的要求比较高,如何能弥补本科生无工作经验的劣势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3)用人单位翻译业务领域涉及较广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用人单位翻译业务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领域:经贸(10)和科技(14),还6家单位提及法律、新闻等领域,另外,有7家单位提出应聘者需具备一个或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在设置课程时,我们也应与市场需求结合,同时考虑学生就业情况,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4)用人单位对翻译人才的能力要求

用人单位认为翻译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要求可分为语言能力要求和非语言能力要求。语言能力包括英语能力、中文能力和翻译能力。22家单位要求应聘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英文能力和中文功底,8家单位要求应聘者具备较强的翻译能力或技巧。非语言能力要求主要包括:熟练使用Trados、雅信等专业翻译软件(13)、团队精神(15)、责任感(15)、沟通能力(8)、学习能力(3)。语言能力可以通过相应的课程进行培养,那么非语言能力应该怎样培养,能否通过课程培养呢?

3.2 学生调研结果与分析

(1)学生就业范围较广

调查结果显示,本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较广,涉及多个领域,主要包括科技(17.1%)、贸易/进出口(15.9%)、媒体/出版(14%) 、教育/培训(13.4%) 和旅游/酒店(12.2%) 等五个领域。在设置课程时,可考虑结合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开设更有针对性的课程。

(2)学生对专业英语类课程需求强烈

关于新增课程的调查中,有76.4%的毕业生希望开设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专业性较强的英语课程。毕业生已经就业,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更清楚自己所欠缺的方面,对于专业英语类课程的强烈需求也正反映出了毕业生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

4 原课程设置的不足

4.1 原有课程设置未经过调研

原有的课程是在原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基础上形成的,并未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这种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开设的课程可能与社会需求脱轨,有可能导致学生难以将其所学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比如,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涉及文学翻译的用人单位很少,因此,原课程中的此门课程意义不大,可考虑将其设置为选修课程,供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选择。此外,原有的课程设置也有可能不符合学生的特点,超出其学习能力,造成拔苗助长,使学生丧失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如同声传译基础课的开设没有考虑本校学生的水平,明显超出其能力范围。

4.2 原有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

如专业方向课的设置上,只是笼统地设置了几门笔译和口译课程,并没有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就业情况针对某一领域或某些领域有系统性地开设课程。

5 模块化课程设置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为使课程设置更有系统性,同时结合用人单位对翻译人才的要求,我们将课程划分为五个模块:英语知识与技能模块、汉语知识与技能模块、翻译知识与技能模块、人文素养模块和实训实践模块,如下图所示。

英语知识与技能模块包括听、说、读、写类课程,主要开设在前两学年,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为第三学年的翻译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汉语知识与技能模块主要包含汉语语言和写作类课程,巩固学生的汉语水平。翻译知识与技能模块包括笔译和口译两大类课程。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就业情况开设了商贸翻译、科技翻译和新闻编译三门笔译课程,口译课程则开设了更符合本校学生能力,更实用的交替传译课程。人文素养模块主要包括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等文化类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有所了解,同时也借此类课程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实训实践模块主要包括社会实习和翻译工作室。这一模块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弥补应届毕业生缺少工作经验的劣势。学生通过假期的社会实习以及翻译工作室的翻译实践活动能够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也锻炼了课堂学习中无法触及的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6 结语

调整后的课程设置的效果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验证,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等方面也会影响其效果。同时,也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课程设置只是人才培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英语专业翻译方向人才的培养仍有许多方面有待继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贺学耘.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课程体系现状及其调整对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0):133-135.

[2]任月花.国内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J].文学教育,2008(7):128-129.

[3]任月花. 社会需求对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启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9-111.

[4]王超,沙海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疆高校S学院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课程设置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3(2):89-90.

[5]汪淳波.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92-194.

[6]文军,李红霞.以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界,2010(2):2-7.

位置英文篇8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模式 中职英语 阅读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而在现实的英语教学中却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任务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让学生明确其在教与学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任务情节,促使学生自愿积极地参与其中,完全颠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转而将整个教学设置为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呢?

一、任务设置

教师在实施任务教学前应该做好准备工作,有意识地设置教学计划,为此必须完成以下方面的学习任务。

1.陈述学生所要学习的教材背景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进行阅读教材背景的介绍。老师既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辅助工具进行相关学习背景气氛的营造,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分享,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布置学前预习任务

任务型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学习设置任务化,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就像在玩游戏一样不断地攻克一个又一个任务。因此,在任务教学之前,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现实性和综合分析性的英语预习任务,这些预习任务,无外乎给学生设置了一些主动学习的悬念,进而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来寻找这些预习任务的答案。

二、讲解与验证

进入任务教学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教师要通过协助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完成对预习结果的验证任务。这个阶段是学生理解和认识的过程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理清整个文章的思路,引导学生去领会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同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还需要设置一些递进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自行地通过团结合作的方式去完成这些任务。同时教会学生如何采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去完成整个英语文章的阅读。比如,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对文章进行问题设置,找出文章的重点,最后实现对全文的深读细读,全面理解整篇文章。

三、总结与感悟

在学生对全文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感悟性的问题任务,同时教师还需要对整篇文章和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适当的评价。通过设置这样的教学任务,学生不仅仅能更加清楚地理解全文,还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寻找到文章之外的知识。语言类学科的知识学习主要存在于大量的阅读之中,通过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促使他们找到语言学习的规律,认识语言的现象,最终将文章中的知识变为己用。但是,在英语任务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遵循一定的教学任务设置规律。首先要对文章的相关信息借助相关的教学工具进行展示,刺激学生的学习细胞,让学生在记忆中将那些与文章相关的信息进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全文;其次,教师必须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但是这些作业需以开放思维的形式进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再次,教师在整个任务教学的最后阶段需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搜集相关的信息来更加全面地理解文章,还可以进行相应的拓展,进而提出学生自己的观点。

通过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能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究,积累更多的英语知识和学习经验。在具体的任务型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和预习任务的提出,留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协作互助,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团结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在每一个教学阶段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任务型教学既强调学生要关注语言的形式,还要求学生要深刻理解文章的具体意义,使得知识、技能和运用能够得到有效的连接,进而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综合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燕雪.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与信息,2010(26).

[2]殷卫红.谈高职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法[J].教育与职业,2009(35).

上一篇: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范文 下一篇:邓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