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的传说范文

时间:2023-11-27 05:58:19

火把节的传说

火把节的传说篇1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庆祝活动共3天。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都会穿上自己心爱的礼服,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食物香味四溢,用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的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跳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和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纸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彝族的传说最为悠久。传说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有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巴便在农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把火把点燃,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江苏省南通地区是汉族惟一举行火把节的地区。每年冬至那一天,当地的精壮男子都会拿着一大把由稻秆做成的火把,浇上油后点燃在房前屋后。在田间地头绕上几圈,以乞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白度)

妇好觚

妇好觚(商代),通高25.6厘米,1976年,河南省安阳妇好墓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妇好,是商朝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的王妃,她生前能征善战,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礼,为商王朝开疆辟土,立下汗马功劳,地位显赫一时。

妇好墓是目前惟一一座未被盗掘的商王室成员墓葬,墓中出土了铜器、玉石器、象牙器等近两千件随葬品。其中铜器468件,更有105件铜礼器上铭刻“妇好”或“好”字,是目前惟一能与甲骨文相印证而确定其年代与身份的商王室墓葬。此墓所出铜器大多可作为断代标准器物,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觚是一种饮酒器,盛行于商代,其基本形制为长筒状身,大喇叭形口,斜坡状高圈足。据专家考证,饮酒时如需温酒而饮则用爵,不需温酒而饮则用觚,所以觚、爵常配对而出,成为当时礼器组合形式的核心。妇好墓出土如此众多的酒器,足见商代饮酒之风的盛行。

火把节的传说篇2

1、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火把节在古代被称为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火把节的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3、火把节的习俗: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4、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火把节的传说篇3

火把节古代又称“星回节”。关于星回节的起源,其说法各不相同:纳西族是为纪念一位保护人间五谷丰收而牺牲的天将;傈僳族是为欢迎诸葛亮南征而点燃火把前去驱散前进路上的瘴气,赶走猛兽;彝族是为除虫害、庆丰收;彝族支系撒尼人则是为庆贺撒尼英雄用羊角火烧死欺压撒尼人的魔王。

火把节的由来传说不一。白族的传说是,汉朝的副将郭世忠杀死了大理的曼阿那酉长,发觉酉长的妻子河南长得很漂亮,便要娶她为妻。河南假意答应,但提出了祭祖亡夫的三个条件,然而,河南在祭夫时,却点火烧着了灵堂,跃身跳入熊熊烈火申自尽。河南的忠贞勇敢,博得了人们的赞叹和钦佩。从此每年在河南自尽的日子,白族同胞便点燃火把,串乡游寨,以示纪念。

一说南诏王皮逻阁邀约五诏首领聚会,邓淡诏首领之妻慈善夫人劝夫勿往,不听,乃以铁馈套于夫臂,皮逻阁火烧松明楼,五诏首领皆被焚死,慈善寻铁馈得夫尸以归。皮逻阁闻其贤,欲妻之。慈善礼葬其夫后,闭城自尽,故滇人于是日燃火炬以吊之。

一说很久以前,天上凶神斯热阿比,奉天王安天古兹之命,来到彝族民间派粮派款,收租催税,敲榨勒索,激起彝族人民的反抗。为了战胜凶神,大家推选一位叫阿提拉巴的英雄,同凶神作战九天九夜,杀死了凶神,为民除了害。天王闻讯大怒,就下“天虫”吃庄稼,妄图把人们饿死。时值彝历“虎丹”时节,洋芋结薯,养麦开花,包谷“背儿”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天虫”吃了三天三夜,眼见彝家的庄稼就要毁于一旦,此时大家又聚集在山头开会,商量高举火把,烧死“天虫”的对策。于是彝族的男女老少,人人举火把烧"天虫"。火把举了三天三夜,烧死了大部分“天虫”,保护了庄家,夺取了丰收。少部分“天虫”躲进了庄稼地,为了预防它们再次遗害于民,每年"虎丹"时节,彝族人民就高举火把,这样年复一年,形成了今天的火把节。

火把节的来历,在白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各民族中,还有许多传说。而上述火烧松明楼一说最为普遍。

每逢火把节,彝族、白族家家户户门前都要竖起一个火把。在广场中央堆砌起一个宝塔形火炬。选一根三、四丈高的青松立在中间,四周用于柴分层堆砌成宝塔形,顶端放一根挂满红花、白饼、海棠的翠木。傍晚,男女老少手持大小火把,随锣声、号角声汇集于广场,将树塔点燃。顿时火光冲天,干柴烈火僻啪作响,与锣鼓声、欢呼声汇成一片,震撼山岳。纳西族的火把节定于农历六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日,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一个隆重节日。火把节第一天,人们选择又好又长的松木,劈成细条,申间加上易燃的松明,捆扎成火把。傍晚,各家门前的火把就点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节。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装饰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年。人们高举火把,尽情歌舞,通宵达旦。在不少彝族地区,还举行赛马、斗牛、摔饺、射箭、拔河、打秋千等活动。

火把节期间另一项重要比赛是摔跤。参赛者身穿短裤,赤膊上阵。开始时互相拥抱,以示友好。裁判员一声令下,便相扑角力,奋勇拼搏,最后以把对方摔倒、双肩着地为胜。比赛场面极为壮观。一处摔跤,八方相聚,盛装的群众从四面围观,欢呼喝采。小伙子们背着大三弦,带着竹笛;姑娘们背着自己精心绣制的花挂包,赛前赛后,奏起欢乐的乐曲,跳起欢乐的舞蹈,使比赛充满热烈的气氛。

火把节的传说篇4

元宵为何要张灯,元宵节为什么又叫灯节?说来话多。

先讲几种有关的传说。

一说相传汉武帝时,侍臣东方朔为帮助一个叫“元宵”的宫女能与家人团聚,装扮成民间卜卦人,在长安行占卖卦,乘机宣扬“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凶卦及“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的谶语。朝野一片恐慌。汉武帝急召东方朔求消灾良方。东方朔说,听说天上火神最喜欢吃汤圆,可在十五晚上让元宵做汤圆焚香上供,并传谕宫内外臣民倾门而出,大街小巷挂灯、燃爆竹,好像满城大火,使在上天观察的天帝不致生疑。汉武帝一一照办。是夜,万人空巷,连皇帝也微服出宫与百姓消灾同乐。宫女元宵得以乘机与家人团聚。由于照东方朔的办法做了,长安城安然无恙,汉武帝大喜。从此,年年照样办理,把这一天叫元宵节。

类似的传说还有《元宵节挂花灯》。天上把守天宫的神鹅飞到人间游玩,被猎人射中亡命。玉皇大帝传旨,要在正月十五这天派天兵天将到人间放火,替神鹅报仇。一位仙女听到这消息,冒险下凡通报给世人。人们终于想出在正月十五前后三天,家家户户门前挂红灯,同时燃放爆竹,装出人间已经起火的样子,以蒙骗玉皇大帝。

这些无非是传说,前者似乎可信,后者纯系神话。那么,元宵张灯的真实起因到底是什么呢?

有的学者认为这与汉朝承袭楚文化的民俗信仰祭祀太一神有关。有的学者则认为,倘若再往前追溯,一直可追踪到中华先民的初期,“原始人发明了火以后”,“认为神秘的火能驱赶走一切妖魔鬼怪”,遂形成持火驱鬼的习俗活动“傩”,又因对火的崇拜,衍化出后来的元宵节。可见,元宵灯节的形成与火崇拜有关。(涂元济、涂石《灯节的起源与发展》,《民间文学论坛》1985年第一期)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元宵张灯是随佛教进来的舶来品。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所谓:“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而灯火的照耀则有两种妙用:一是破人世之闇暗;二是现出佛的光明,以除芸芸众生的烦恼。因此在佛教仪式中,就把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佛教经典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为世灯明罪福田”。鼓动信徒们张灯。而据佛教传说,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西方十二月三十日,即我国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这一天要举燃灯法会。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和寺院大张花灯,以表示对佛的尊敬。由于我国本土文化的融合,结果“燃灯”的形式远远大于“表佛”的内容。

火把节的传说篇5

感恩节火鸡的手工制作方法将海绵纸剪裁出下图所示火鸡的鸡冠、眼睛、翅膀等形状;

在彩色纸杯顶部用剪刀如下图所示剪出一个小口,将鸡冠固定在上面;

将火鸡眼睛的睫毛进行黏贴,同时将其它剪裁好的形状固定在纸杯上;

可爱的感恩节火鸡就完成了

感恩节叫火鸡节原因正统的感恩节,火鸡是必备的食物,因此感恩节也被称之为“火鸡节”。传统上美国人过感恩节一般是家人团聚,晚上围坐在餐桌前吃上一顿火鸡大餐。由于节日时间火鸡热卖,一些华人索性将感恩节称为“火鸡节”,其实,感恩节并非只是吃吃喝喝,最早是清教徒为了感谢上帝带给他们五谷丰登而举行的一种宗教色彩浓厚的庆祝活动。

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它原是栖息于北美洲的野禽,后经人们大批饲养,成为美味家禽,每只可重达四五十磅。通常是把火鸡肚子里塞上各种调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后整只烤出,鸡皮烤成深棕色,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给大家。然后由各人自己浇上卤汁,洒上盐,味道十分鲜美。此外,感恩节的传统食品还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红莓苔子果酱、自己烘烤的面包及各种蔬菜和水果等。

为什么要在感恩节都食火鸡呢?这要从感恩节的由来说起。1920xx年,英国一批主张改革的清教徒,因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而退出国教,自立新教,此举激起了英国当政者的仇恨。这些清教徒们不堪承受统治者的迫害和歧视,流亡美国。当时,此处还是一片荒凉未开垦的处女地,火鸡和其他野生动物随处可见。时值寒冬,来到陌生的地方,缺衣少食,恶劣的环境正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当地的印第安人为他们送去了食物、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并帮助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新家园。

为感谢在危难之时帮助、支援过他们的印第安人,同时也感谢上帝对他们的“恩赐”,此后,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都要举行这样的庆祝活动,除招待印第安人食烤火鸡外,并在一起瘵办射箭、跑步、摔跤等体育竞赛,夜晚还围着篝火尽情歌舞,共享欢乐。这样感恩节吃火鸡的传统就一直在美国流传下来。

关于感恩节吃火鸡的习俗,如今已经无法考证。有这样一种说法,在16世纪的一个收获节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正在吃烤鹅,当听说西班牙无敌舰队沉默的时候,又要了一直烤鹅。因此,鹅成了英国丰收季节的爱鸟。当清教徒从英国来到美国,由于北美大陆火鸡数量非常之多,更容易找到,就用烤火鸡代替了烤鹅。

感恩节创意礼物1、火鸡配饰

感恩节本身就与火鸡有很大的关系。但中国鸡不是太好听的词。所以,你最好是把要送的这个配饰看似是鸡,又是凤凰的感觉弄出来。建议你用手工做蝴蝶发夹一样,做一个火鸡的配饰送给女生,她一定会喜欢。

2、手印托盘

感恩节大家都会选择聚会,建议你准备一些纸盘,然后再准备几种颜料和笔。朋友来了,让他们选择一种颜色,然后涂在自己的手掌心,然后把手印盖在纸托盘里,必是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收集类礼物。

3、感恩花瓶

火把节的传说篇6

传说与历史之间:

介子推并非被烧死

关于清明节,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春秋时期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重耳流亡,介子推忠心护主19年。后来重耳回晋国当了国君,介子推不肯受赏而隐居。晋文公重耳搜绵山找不到他,便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肯出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每年清明之前几天不生火,只吃冷食,谓之“寒食”,寒食第三日即为清明,这便是清明节的起源了。

然而考察记录春秋历史的《左传》《史记》,我们就会发现,介子推确实跟随过晋文公,也确实未受封赏,也确实隐居了,但是并无被晋文公放火烧死等变态情节。介子推既然并非被烧死,也就不存在寒食禁火纪念他的可能性。而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说介子推被晋文公烧死,是春秋时代之后400年的西汉末年,刘向在《新序》一书中提到了这一情节,但没提到纪念他而出现寒食习俗。又过了200年,东汉末年蔡邕的《琴操》中终于第一次出现了介子推被烧死、寒食纪念他的完整情节。而且那时寒食习俗也不是在农历三月清明前后,而是在五月初五,并且仅在绵山所在的山西太原、介休等地流传。

也就是从汉代开始,清明与寒食习俗逐渐开始结合。东汉时记录太原一带每年清明都要不生火、吃冷食5天,当时就出现了即使生病都不敢吃热食的苗头,后来这个习俗一度发展到一个月不吃热食的程度,当地不少人都因肠胃受不了而送命,到东汉末年就遭到了曹操的严令禁止。不过清明节寒食的习俗,虽然后来遭到后赵皇帝石勒、北魏孝文帝的禁止,最终还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山西逐渐扩展到了整个北方。

宗教、文化影响:

拜火神、送瘟神与扫墓融入清明

为什么清明的禁火寒食习俗可以延续?这与中国古代对火的敬畏有直接关系。唐代李涪考证说,古人一年四季要使用不同的烧火材料,春天用榆树,夏天烧枣树,秋天用柞木,冬天用槐树。这种不同季节不同树种柴火的选择,最早可能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哪个季节哪种烧火木材容易得到。但是随着古人对火的需要和火的敬畏,逐渐异化为一种宗教和文化相互影响的习俗。由于中国古代取火方式耗时很长,往往火燃烧起来之后不会将其熄灭,而是用柴火将其保留为余烬状态,即没有火焰但是保留温度,这就是火种,以后再生火就用火绒等引火物来接触火种。每年冬季结束,春季到来,冬季使用的保存火种材料(比如槐树)就不能再用了,要换成春天常见的保存火种材料(比如榆树)了,这就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改火”仪式。“改火”恰恰在冬至后105天左右的清明前后,这直接导致了清明节出现了禁火的习俗,而且习俗传说中还添加了介子推被火烧死的情节——介子推都被烧死了,后辈们还不小心火烛、看好火种吗?

清明节的另外一个源头是古代的修褉节。这个节的诞生比清明节要早得多,论流行程度也比寒食更广泛。先秦时代就有修褉之风。清明时节,北方天气也转暖了,是传染病、流行感冒等高发时段,为了预防瘟疫,人们就在清明前后修褉节这一天,出门去外面河水里,把积攒了一冬天的脏衣服都洗干净了,顺带把自己身体也洗一下,搞好个人卫生,预防疾病。《后汉书》记载,每年三月初的修褉节是很壮观的,“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女修褉节开始分流,女子从公主后妃到农家妇女都出门去河边洗衣服洗澡,男子则聚众饮酒赋诗以显风流,王羲之名垂千古的《兰亭序》,就是在三月初三修褉节上挥毫写就的。到了唐代,修褉节合并到了清明节中。

清明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扫墓,也是从别的节日中衍化而来。最初的扫墓并无固定时间和次数,什么时候都行。《孟子》记载,有个齐国人每天骗妻子说自己天天在外与富贵人家吃喝,实际是每天去城东坟地里吃人家扫墓祭祀的酒肉。这说明当时人很频繁地祭祀扫墓。到东汉时期,《后汉书》记载,二十四节气以及三伏天等日子都要给皇陵扫墓。进入唐代,扫墓就与清明节正式结合,公元732年,唐玄宗把清明扫墓编入正式礼仪,受国家法律保护。杜甫的《寒食行》等诗作就是反映当时扫墓习俗的。

正是在唐代,寒食、修褉与清明逐渐统一,现今沿用的清明节正式出现了。

庄严过后有欢快:

踏青、秋千与拔河

每年清明节都是郊外踏青的好时候,现代都市人约上亲朋故旧,开车去郊外游玩已经十分常见了,这一点与古代清明的踏青习俗一脉相承。杜甫有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唐代清明时节,郊外就遍地美女了。

古人在清明踏青时,最喜好荡秋千。秋千本来是杂技的一种,流行于北方,魏晋南北朝开始成了淑女游戏,到了唐代,清明时节玩秋千的美女已经满大街了,唐代韦庄有诗云:“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

北方流行的清明秋千最终传染给了南方,南方则把拔河比赛传播到了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拔河游戏在南方诞生,唐代在北方流行一时,每年农历二三月举行比赛,清明节往往安排拔河决赛,热闹非凡。公元710年清明,唐睿宗命文武三品以上官员举行拔河比赛,79岁的老宰相韦巨源和83岁的老将军唐休璟也奉命参赛,结果他俩连绳带人被对方拉倒在地,半天爬不起来,看比赛的皇帝公主都笑得直不起腰来。

此外,古代颇为流行的蹴鞠(足球)、马球、放风筝等活动也都是清明踏青中的重要活动。即使是在祭祖扫墓的肃穆之后,古人们也没忘把各种舒展筋骨的娱乐活动搞得风风火火。或许,既缅怀先人,又融于自然,方算得上不辜负清明时节的大好春光。

火把节的传说篇7

关键词:彝族;节日体育;功能;彝族社会价值

1、彝族的社会环境

恶劣的山地生存环境阴湿潮冷使得彝族人偏爱火,火能给他们带来温暖、去除潮湿,让他们免生疾病。因此,他们就会思考火是他们的守护神、火是万物的起源等,就有了火神崇拜的心理。全体彝族人火崇拜的心理必然会导致一个群体的行为-祭祀火神,祈福免灾。一个群体的行为不断地被重复就会形成一种仪式,彝人认为火神能通过祭祀仪式赐予人力量和光明。一个祭祀活动慢慢就会演变成一个民族节日-火把节,在火把节是彝族人最典型的民族节日,在火把节时,彝族人民开始用各种娱乐竞技活动来欢度佳节。民族体育如摔跤、赛马、斗牛等成为欢庆的主角。

彝族的历史经历了太多压迫和战争,所以彝族儿女都有虎一样的意志顽强地与外界进行着战争,最终赢得自己的生存权力。在长期的战争的过程中,彝族人不断地操练着自己的生存的技能,如进行肉搏的摔跤术、进行骑兵对战的骑术、射箭术等。古代彝族男子必备的生存技能就是骑射术,在彝族的历史上有着多如牛毛的神射手。彝文古籍《西南彝志》中就有彝族练习骑射的记载: “日月练武功,弓箭闪光芒,冬也着轻装,夏也须裹扎;举步眼明亮,勇士善骑射,如青松兴旺,名声更无扬”。和平年代彝族的一些生存技能变成一种表演娱乐的节目,像战争舞、大刀舞、盾牌舞等。

以火把节以及火把节节日体育做为例子,彝族人每到一年的六月二十四,都要举行对于火神和祖宗的祭典,所有人都会舞动起火把,在漫天的火光中,彝族人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是火族的传人、自己所传承和表现的是火神文化。火把节最常见的体育活动是摔跤、赛马、斗牛、老虎笙等,通过这些体育运动让彝族人民勇猛的性格继续传承下去,彝族节日体育让彝族人民有一种文化和身份的认同感,认同火的热烈、认同虎的威猛、认同彝人是阳刚充满力量的民族。彝人参与在节日体育活动中会使彝族人历史文化的记忆代代相传。所以彝族节日体育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等等,是值得每一个彝族人民都要参与并传承的。

2、彝族节日体育的功能

彝族火把节的体育活动是彝族文化的一部分。彝族的节日体育向人展现着彝族先辈们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一个人充满力量的比赛和表演表现了彝族刚强勇猛的民族性格。彝族节日体育成为彝族文化由古传承至今的介质,成为民族基本文化,既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基本文化。著名民族学家吴正光说:“许多节日活动具有社会发展‘活化石’的作用”。彝族火把节的体育起到一种活化石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变迁,彝族人们已经离不开彝族节日体育,彝族节日体育成为彝族人们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民族团结功能。彝族节日体育活动是一种群体性互动性的活动,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消除因为民族差异或者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感。使各民族团结与共,维护西南地区的稳定、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2 健身娱乐功能。彝族节日体育活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逐渐演变成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体育健身活动。在彝族的祭祀或者节日中, 彝族的节日体育活动,由最初的娱神变成娱人和娱己。彝人通过节日体育锻炼了身体, 也宣泄了压力。现代彝族体育活动的功效成为增强国人体质、培养国民意志、振奋民族精神的娱乐健身活动。

2.3 传承教育功能。彝族节日要举行各种体育比赛,就在比赛及表演的过程中,彝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起到教育彝族人民不忘传统文化的作用。彝族节日体育丰富多彩、风格独特,有射弩、爬油杆、拔河、打磨秋、摔跤、斗牛、阿细跳月等等体育项目。这些彝族节日体育不仅维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彝族文化的稳定性、完整性和传承性。从文化传承上角度上说,彝族火把节是一个人民参与的、互动的、具有娱乐特点的民族文化与历史的教育活动。彝族节日的民族体育项目形式多样, 不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还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 能够彝族地区的经济增涨、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

3、彝族节日体育社会价值

彝族节日体育是彝族群体的民族记忆,是追寻着先祖的足迹还原本民族最真实的历史。当然参与节日体育之中的彝族同胞对于本民族的节日体育有着内在的心理需求。通过彝族节日体育可以纵观彝族的历史,了解彝人的风俗与习惯。在火把节那天,家家户户都要手举火把,从屋内向田间游走驱走黑暗和邪气,他们相互集结,舞动火把形成一条巨大的火龙。彝族人的火把舞就是彝人火神崇拜的一种表现,是先祖用火驱虫的一种记忆。彝族人都渴望参与到本民族的节日体育中,对于本民族高度的认同感,使彝人有一种与民族文化同一并且传承彝族文化的心理需求。

火把节体育不断地展现着从彝族先祖到今天沉淀下来的文化。同时盛大的彝族火把节为彝族的文化艺术提供了交流和互动平台。在彝族火把节期间,彝族人民都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比赛赛马、摔跤等活动,这些体育活动是为了庆祝丰收和吉祥。彝族舞蹈、体育竞技以及各种体育表演,只有在民族节日的舞台上才会原汁原味地绽放其夺目的光彩。这些宝贵的体育文化都要借助民族节日的舞台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民族节日有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才能称之为民族节日。火把节既能储存彝族文化又在不断继续和发展民族体育。彝族节日体育让世界人们知道彝族的火神文化,通过这种节日体育的方式追忆祖先、传递文化记忆。

彝族节日体育再塑彝族人民的性格,再现彝族文化精神。在彝族节日体育中,摔跤、赛马、爬杆等娱乐活动看起来不是竞赛活动,其中蕴藏着彝族火文化的精神和从不屈服、崇尚英雄和崇拜力量的虎族性格。通过节日体育都要选英雄人物,每一个彝人都感到力量的魅力。彝族节日体育唤起了对力量的崇拜、让彝人体悟到力量,从而增强彝族人民的自豪感,重塑民族精神和虎族人格魅力。

彝族节日体育增强了彝族人民对彝族文化的认同和认知。人的自我认同感是源自于自身参与并缔造了本民族的文化,与族群文化有着统一的步调。火把节是体现彝族文化的场所,彝族体育活动是表现彝族文化的手段。在火把节当天,节日体育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彝族人通过摔跤、斗牛、打磨秋、老虎笙等体育活动认知彝族文化。彝族节日体育对于教育孩子认知本民族的文化起到非常直观的作用。彝族节日体育负载并传播着彝族的文化。通过参与彝族节日体育,增强彝族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生活在群体中的每一个都需要有一种归属感,每一个人都渴望对所属的文化或者群体产生认同感,这是人类群体性和社会性的重要表现。彝族节日体育的群体性和互动性正体现了对民族文化认同感。人们对于自己的族群的文化认同,并不是出于地缘或者血缘关系,而是自身与族群有着文化上的依附性。彝族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上的体育活动,如彝族火把舞、老虎笙、摔跤、赛马等比赛活动,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彝族同胞参加,他们会聚集在一起进行比赛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族人来说是一种社交的需要。(作者单位:昭通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玉臻. 从边缘到中心旅游背景下民族传统节日转型研究 [J]. 学术论坛2009年第2期

[2]黄瑾.关于彝族_六祖分支_的讨论[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

火把节的传说篇8

火把节源于少数民族火的崇拜,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等民族,每个民族虽然都有自己神奇的传说,但都与对火的信仰有直接联系。其中一个传说是:很久以前,天神发怒惩罚人类,放出害虫来人间吃庄稼,人们无意间发现火可以战胜害虫,遂通过火把节活动以火熏田、逐疫去灾、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世代沿袭,火把节活动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下旬举行,通过斗牛、赛马、摔跤、歌舞、集体聚宴等活动来庆祝,又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钢琴曲《火把节之夜》又称“云南风俗纪事”,是作曲家廖胜京在云南采风时,被极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和秀丽的云南景色所触动,于1953年创作而成。乐曲为复三部曲式,具有浓郁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风格:旋律借鉴了哈尼族民间音调中存在着的一种非常特别的音阶5-7-1-2-4,其中的“7”演唱时常下滑半音,由此变成同主音的羽调式,产生类似于大小调交替的音响效果;左手奏出构建在持续音上的切分节奏,富有舞蹈的律动感,描绘了云南少数民族欢庆火把节的场景,赞美了少数民族对生活的热爱。

1~9小节为引子,慢板,四四拍,可分为两句。低音部强有力的五度大跳模仿沉闷的大鼓声引出节日的气氛,旋律历经低音区和中音区辗转下行停留在徵音上,形成一呼一应的音色对比。随后高音部以ppp的力度奏出短促的三连音节奏型,四五度音程的空洞效果仿佛远处传来芦笙的回音,向我们娓娓讲述着关于火把节古老的传说……

谱例1:《火把节之夜》1~4小节

第一部分(10~59)为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快板。其中A段为歌唱性曲调与切分节奏音型,B段则通过调性游移手法展开,描述了火把节丰富多彩的活动。

10~13小节为小引子,低音固定音型在具有动感的切分节奏下奏出,模仿鼓点与强拍的主持续形成节奏上的交错,力度由pp逐渐达到mf,使音乐快速进入欢快的氛围中,人们举着火把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火把节欢庆的帷幕即将拉开。

14~29小节的A段由起、承、转、合4个乐句组成,其中起句与转句、承句与合句分别采用换头合尾的方式求得变化中的统一。左手弹奏的低音谱表形成两个个性鲜明的声部:一个以线性低音平稳下行,另一个则采用切分节奏的固定音型,两个低音层次与右手弹奏的旋律相互交融,描绘出欢快、热闹的斗牛、赛马场景。

谱例2:《火把节之夜》14~17小节

30~41小节的B段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转入明朗的大调。旋律以两小节为一组,或变奏、或模进,令调性游离,使音乐情绪进一步升华。右手八度加厚的旋律大气、豪迈,节奏平稳、坚定,每句结束音的强奏铿锵有力,好似吹管乐齐鸣的辉煌盛典。低音部伴奏音型以切分的形式模仿着鼓点,勾勒出人们围着篝火、热情奔放的舞动画面。

谱例3:《火把节之夜》30~33小节

42~59小节是再现的A段,前三句最后一小节都采用了十六分音符的加花变奏,使旋律更富有流动性;合句扩展的两个小节旋律渐弱、渐慢地停留在长音上,逐渐向中部过渡。

中部(60~81)为乐段结构,由一小节的连接和3个乐句组成,如歌的小行板。第60小节为连接,预示了中部的基本节奏特征,营造出空灵的气氛。随后的3个乐句音乐气息连绵宽厚,描绘了人们歌舞间隙聚宴的场面。各种变化的三连音节奏型飘浮在不同声部,若隐若现,仿佛一对对青年男女们的窃窃私语。第一句由2+2两个变奏的小短句组成,上下3个声部层次鲜明;第二句高音旋律、中间分解和弦的下行琶音与低音的持续音使3个层次相互交融,音乐性格形成小对比;第三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变奏扩展,右手奏出具有张力的和弦,在力度不断增强下达到高潮,第81小节fff力度的长音和弦伴随着一连串华彩尽情挥洒,在渐弱中向再现部过渡。

谱例4:《火把节之夜》61~64小节

再现部(82~117)转回快板。82~97小节为A段再现,旋律高八度模进令音乐更显轻盈。98~109小节为B段再现,看似相同的旋律却在调式调性上形成对比变化。110~117小节的A段只重复再现了起句,简约干净。

上一篇:科目四安全文明驾驶范文 下一篇:归来影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