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走进布拖

时间:2022-04-05 05:46:13

火把节――走进布拖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自汉唐起,至今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彝语叫“都则”,为祭火之意,初是彝族先民用火把来驱虫避邪、企盼丰收的民间习俗,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漫漫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民间文化体育节日。火把节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与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间信仰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联系,另一方面也与这些民族尤其是彝语支民族的历史源流、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紧密相关。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虽有不同,但大多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选美等,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或“东方的情人节”。

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布拖、普格两县是火把节的中心,被誉为“火把之乡”。在这里,火把节这一古老民俗保持得完美、有特色,也最隆重,于是我和摄友相约去布拖。短短一周的火把节早已吸引了各方游客三万余人前来,我住在了彝族朋友的家中,该房屋土木结构,顶部为双斜面,覆以小块木板,用石块压住。室内隔为三间,中屋挖一火塘。塘内燃火,既是灶,又是冷天取暖的地方。火塘旁铺有篾席,是家庭活动的场所。住房的左侧修筑小碉楼,适用坚固,是彝族人民的一种传统建筑。

布拖县城边的短途交通工具主要是双轮马车,我坐上马车与先行而至的摄友会合。突然,几个女孩从后面追上来“吊车”,原来是可爱的彝族小孩要搭顺风车。与摄友会合后,我们一同来到彝族餐馆。凉山彝族以玉米、荞子、洋芋为主食,喜大块肉,“坨坨肉”和“酸菜汤”是其传统佳肴。酒在彝族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婚丧大事、喜庆年节、探亲访友、排解纠纷、结盟起誓,无酒无以成礼,无酒无以成饮。咂酒是一种自酿酒,以青稞、大麦为原料,煮熟后拌上酒曲放入坛内,以草覆盖酿成。在凉山,喝咂酒也称“杆杆酒”,启封饮时,向坛中注入清水,插上竹管,轮流吸饮,吸完再添清水,直至味淡,食用酒渣。我们品尝了一桌原汁原味彝族特色的美酒佳肴。

火把节期间,布拖县各乡镇每天都举行各种民间文化体育活动,以拖觉镇最为多样。拖觉镇主街道长约500米,多云的天空笼罩着这个高寒山区的彝族小镇。往镇口走,发现很多人席地而坐,原来彝族有席地而坐的习惯。镇上有家首饰加工坊,老银匠干这行30多年了,每年节日前的一个月最为忙碌,周边乡民都要来加工不同档次、款式各异的首饰。嫁女用的银冠头饰很是珍贵,彝家人用带“喜”字的绸缎小心包裹后才拿回家。

清晨,方圆几十里的人们带上干粮,携儿带女向过火把节的固定场所――火把山聚集。彝族人民还保留着汉晋时期锥髻、披毡、跣足的传统风格,穿右衽窄袖贴身上衣,袖口、领口、襟边镶有花边。男女均戴耳环、戒指、手镯,男子喜在左耳佩戴缀有丝穗的红黄色大耳珠,妇女则穿双耳。彝人以黄色为美,姑娘以黄脸蛋为美,自古以荞粉调成糊擦脸。我们看到姑娘们戴着镂花银牌,撑一色的黄油布伞而来……在满山遍野都是绿的夏季,黄色是那么地鲜丽。在强光透射下,姑娘们的脸被映衬得呈微黄色,更加美了。因晚到一天,我错过了拖觉镇的选美活动,深以为憾,但听说选美的评委由几位德高望重的彝族老人组成,他们穿梭于人群中,仔细审视,评头论足。选美除原始的方法外,还有服饰表演、才艺展示、现场回答问题等。

赛马,是火把节的一项主要活动。凉山盛产建昌马,这种马短小精悍、负载能力强、行走崎岖山路如履平地,因而成为凉山彝族驮载和乘骑的主要工具。许多彝人以拥有一匹上好的建昌马而自豪,常将自己精心饲养调教出来的骏马炫耀于众,寻找对手比高低。火把节场上随着裁判的一声枪响,参赛马儿如离弦之箭,骑手伏于马背风驰电掣,尘飞土扬,欢声雷动。经过10多轮比赛,第一名是年仅16岁的少年。凉山彝族从小会骑马,练得一身好骑技,在大规模的比赛中获胜,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也是全寨和家族的光荣,故而倍受敬重。

斗羊,是我生平第一次看见。选手牵来精心饲养调教的公羊,与其他公羊决一高低。两只公羊各自退后15米,然后加速向对方猛冲,只听“砰”的一声,两个羊头撞在一起,估计撞击力量在100公斤以上。碰撞之后昏倒在地,即被宣布战败。若较不出高低,两只羊再后退十多米,重复上次动作,直到其中之一认输为止。

摔跤,是彝族青壮年男子喜欢参加的竞技活动,以先被摔倒在地为负,凡来参加集会的人都可临时加入编组进行比赛。赛场就地画15平方米的区域,铺上一层白灰即可。选手在上面摔跤,白土飞扬,气氛非常热烈。

我们在观看了力的角逐后,返回布拖县城欣赏都荷舞蹈。都荷舞是流传于凉山彝族的女子集体歌舞,由一人领唱领舞,领唱一句,众和一句。舞者一手持黄伞,一手牵着前人手或荷包带,也可前后互牵头巾两端,形成圆圈,先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缓慢而悠闲地循环跳唱。都荷舞的步法简单,道具则除了异彩纷呈令人眼花 缭乱的漂亮服饰外,还有黄色油布伞、四方头巾和三角荷包。相传这是古时男人狩猎归来,妇女在火堆边烧烤猎物,向周围的男人斟洒,并围圈而舞,以示庆贺,表示慰问。经多年的演变,形成了现在这种手持阳伞围圈踏歌而舞的形式。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着先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音乐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在火把节这一习俗中形成的歌调、传说乃至史诗表演等,当属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火把节也称“东方情人节”,是彝族青年的情人节,那些经过“换裙”礼仪的姑娘们就可以自由恋爱了。节日期间,彝族姑娘们穿着盛装,打着黄伞,排成一排站在街上,或三五成群在火把节场上走来走去。小伙子同样穿着节日礼服,成群结队的在街上打望。我跟在一群彝族小伙子后面,目睹了他们找女朋友的过程:小伙子们跟在一群打黄伞的女孩子后面,其中一个大步上前,把早已买好的糖果直接递到喜欢的姑娘手中,姑娘一下子脸就红了,看得出姑娘没有拒绝,旁边的小伙子们把他俩拽在一起碰了一下,其他姑娘们笑得更厉害了。小伙牵着姑娘去商店买东西,分给其他姑娘们吃。然后他们继续在街上逛,为同伴们寻找机会。

夜幕降临,年轻人点燃火把出门,举着火把先绕屋转一圈或三圈,再走向自家的庄稼地绕一圈或穿过,最后与其他的火把汇合。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山寨沸腾起来了。及至启明星露面时,全村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老人念完祝词之后,叫儿女们将火把接到院门口,接到野外的田边,向历年焚烧邪恶精灵的地方走去,一路抛着火把,抛了捡,捡了抛(意在哄撵驱赶一切邪恶精灵)。最后,拆开火把,把鸡翅毛、鸡脚皮、鸡股骨一起焚烧,皮毛的焦糊味和蒿枝燃烧的清香味弥漫开来。驱走了邪恶精灵,人们回到场坝,围着篝火边唱歌、跳舞、饮酒……尽情欢乐,通宵达旦。这一夜,火把游弋,篝火闪烁,笑声、歌声、鼓点声融在一起,诚如元代诗人文璋甫诗所描绘的“云披红日怡含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

上一篇:创新城市建设中的校区、园区和社区联动发展模... 下一篇:名城保护 塑造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