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传说范文

时间:2023-11-01 18:33:26

远古的传说篇1

关键词:古典文学;现代文学;深远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64-02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古国,文学的发展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典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我国的文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历程。我国的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现代文学还是继承并发展了古典文学的精华,之所以现代文学能够顺利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现代文化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源于传统文化的积淀。现代文学是古典文学的发展,更是区别于古典文学的、具有现代文学特征的文学艺术。就我国古典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而言,主要体现在古典诗歌对现代诗歌的深远影响、古典散文对现代散文的深远影响、古典小说对现代小说的深远影响,以及古典戏剧对现代话剧的深远影响四个方面,下面进行逐一分析。

一、古典诗歌对现代诗歌的深远影响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堪称为诗歌的王国。诗歌不仅受到文学界的高度重视,而且还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种不同层次的选拔活动均有涉及。就我国的诗歌发展过程而言,大体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最后发展到现代诗。在诗歌的鼎盛时期涌现出很多到现在也无法超越的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等等,他们的诗可谓是诗中的极品。诗歌在我国的历史是很悠久的,为现代诗歌沉淀了深厚的基础。虽然在后,涌现出的各种新诗体都摆脱了传统诗歌的桎梏,但是依旧存在着传统诗歌的影子。比如说,我们所熟悉的胡适先生,在他的代表作《尝试集中》,旧体诗还是随处可见的;再如出自沈尹默先生之手的《三弦》中也依旧存在乐府诗的影子。古诗中的很多表达手法、意境的刻画等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并且古诗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高的成就,所以在现代诗中依旧借用着古诗的意境刻画以及表达方法。作为新诗代表人之一的戴望舒,他的作品中也依旧有传统诗歌的韵味,并且采用着传统的象征体系。老舍也用曲艺为基础来创作新诗,所以古诗对现代诗有着很深的影响。在现旧体诗并且写得很好的人也大有人在,比如鲁迅、茅盾等等,他们对古体诗可谓是信手拈来,他们通过旧体诗来表达自己对现代生活的情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二、古典散文对现代散文的深远影响

我国古典散文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古诗一样在古代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历史上也涌现出很多大散文家,汉代的杨雄、司马迁、张衡、贾谊,魏晋南北朝的建安七子、陶渊明以及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等等,这些人在古代散文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早在秦汉时期散文就开始形成了,并产生叙事以及议论两种形式。到南北朝时期散文得到进一步发展,哲理政论等等形式的散文体层出不穷,散文家也是数不胜数。唐宋年间散文到了一个更加繁荣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描写景物进而来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散文作品有很多,比如大家熟知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等等。到了明朝,又出现了市井民众所喜爱的适情作品。我们现代的散文都是以古代的散文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虽然格式上没有以前没那么严格,但是,在散文的形式上大都和古代散文相似。现代的散文依旧和古代散文一样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情感至真。现代散文有时为了读得更加流畅也会力求押韵,这都是古代散文对现代散文的影响。现代散文是古代散文的发展和继承,摒去了格式的枷锁,继承了其优美的语言和特有的表达方式,最终形成现在的散文。

三、古典小说对现代小说的深远影响

在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影响的几个表现中,古典小说对现代小说的影响是最明显的。诸如鲁迅将《儒林外史》这部作品的讽刺艺术应用到自己的小说中,可以说时时可见。在《故事新编》这部小说中,鲁迅应用了大量的历史传说,以及古代神话,也就对古典小说因素的借鉴。同时,鲁迅的小说还有一个行文简洁的特点,这也是对传神写意的良好借鉴。在鲁迅之后,便出现了诸如郁达夫、孙犁等抒情小说家。这些抒情小说作品在对传统诗歌抒情特点继承的基础上,更具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出自郁达夫之手的小说《采石矶》,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古诗词,同时还有《迟桂花》等非常注重营造良好的意境。此外,还有一批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小说家,他们通常更加注重小说的故事,不论是小说结构,还是小说语言,甚至是小说的表现方式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古典小说的结构、语言,以及方式等。诸如出自赵树理之手的《登记》以及《小二黑结婚》等都对白描手法进行了集中的应用,对于小说故事性的特别强调,而且还在道具运用等方面对古典小说进行了一定的借鉴,这样的白描方法与话本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相似性。在我国的现代文学中,还有一个分支就是章回小说。章回小说通常采用古典小说中的结构形式与叙事方法,诸如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李涵秋的《广陵潮》以及不肖生的《近代狭义英雄传》等等。

四、古典戏剧对现代话剧的深远影响

与前面叙述的诗歌、散文以及小说相比较,现代话剧与古典戏剧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非常密切,但是千丝万缕的关系还是存在的,古典戏剧对现代话剧的深远影响还是得到了充分体现的。我国现代从事于戏剧舞蹈创作的优秀剧作家大都非常重视古典戏剧创作的经验,吸取古典戏剧的精华。诸如曹禺的《雷雨》,整个戏剧的情节非常符合大众的胃口,曲折的情节迎合了观众的欣赏习惯,尤其是大众对于故事性情节的欣赏习惯。整个剧目通过对戏剧冲突进行全面精心的安排,将整个故事情节一步一步地推向了剧目的高潮阶段,广大观众的心弦被紧紧地扣住了。与此同时,我国的古典戏剧在情景交融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色,对于词句的写作更是备加注意。在戏剧中的诗词,通常都是抒情诗,意蕴深厚。而在我国的现代话剧中往往正是缺乏这样的诗意浓厚的作品,诸如郭沫若的《屈原》,曹禺的《家》等。在我国的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新歌剧同样也对古典戏剧的一些特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继承与发展,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白毛女》,曲折变化的戏剧情节,可读性强的故事,同时在整个剧目的结构上更是对古典戏剧的写意方法进行了全面充分的运用,此外在音乐的形式方面,也在很多情节中与民歌、戏曲的一些素材结合在一起,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创新。在延安进行旧剧改革时期,曾经涌现出了《逼上梁山》等著名的新编历史剧,这些剧目均是古典戏剧的演变与发展,是现代戏剧家对古典戏剧的创新与改革。

五、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内容上的深远影响

我国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除了体现在以上四个方面以外,还有就是主题内容上的影响。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在主题内容方面也对现代文学造成了很深的影响。诸如爱国主义是我国古典文学经常表现出来的突出主题,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非常大。再如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闻一多,以及郭沫若等的作品,都将前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诸多内容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实际苦难,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诸如艾青和鲁迅的作品,都对《诗经》中的风雅进行了一定的借鉴,同时还有《诗经》中体现出的现实主义传统也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借鉴与应用。《诗经》通过现实主义传统将下层人民群众的辛苦劳作,以及百姓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等充分地反映出来,表达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阿Q正传》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品,以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作为艾青的代表作品,都将现实主义体现出来,表达出下层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以及对政府救治的渴望。

我国是一个文化古国,文学在我国取得的发展是举世瞩目的。就我国的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而言,现代文学不仅有其独有的特征,而且还对古典文学进行了一定的继承与发展。古典文学给现代文学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相当广泛的,同时还表现在诗歌、散文以及小说和戏剧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我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深入挖掘古典文学的精华因素,加强古典文学因素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加强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结合,探索现代文学发展的新途径,以此来加强对古典文学的学习,摄取古典文学的精髓,促进现代文学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佳.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论综述[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2).

[2]“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全国学术研讨

会将在武汉举行[J].外国文学研究,2005,(5).

[3]易定军.《试论晚唐山林隐逸诗人》文学研究方法述评[J].安康师专学报,2005,17(5).

[4]夏向军.敦煌文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6).

[5]汪淑霞.1994年以来阮籍诗赋研究综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

[6]李冬梅,郭贺.论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J].沈阳大学学报,2007,19(4).

[7]杜远红.古代汉赋评论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2).

远古的传说篇2

关键词:中国;远古神话;管理思想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五千年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其中充满幻想瑰丽的神话传说,是初民艺术想象力的杰作,它开启了古文明的先河,历代相传,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给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以深刻的影响。神话传说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艺术奇葩,是不可多的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美妙解释和奇特想象,同时通过人们的世代相传,在潜意识里还反映了后世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长期以来,在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许多学者从历史学、文学的角度对中国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做过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管理学领域尚属空白。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远古时期神话传说所隐含的深刻寓意的研究,及其在流传中的发展演变,结合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能够解读“中国式”管理思想的起源。

一、女娲造人———等级制度思想

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中国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在很多古籍中,如《楚辞·天问》、《礼记》、《史记》、《山海经·大荒西经》、《淮南子·览冥训》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内容包括诸如:女娲造人、女娲补天、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等。关于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最早记载于东汉学者应劭(约153年—196年)所著的《风俗通义》(简称《风俗通》)中,但因年代久远,遗失众多,现存仅十卷(原书二十三卷)。无从考据,但从北宋李昉(925年—996年)编撰的《太平御览》引载中可见端倪:“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绝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1]大意是说:开天辟地的时候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成人,捏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样太累,于是用绳子蘸泥水甩出泥点,变成人。所以后来有富贵的人是捏出来的黄土人,贫贱一般的人是用绳子蘸泥甩出来的人。女娲是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她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从而创造了人类社会。从传说来看,女娲所造之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富贵者,一类是贫贱者。女娲又称女阴,众多传说中都是女性的形象,据此推算女娲神话应该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那时正处于原始社会,社会普遍实行财产“公有制”,没有“私有制”更谈不上私有财产,同时也不可能有阶级和剥削,当然也不会有富贵贫贱之分了。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用黄土捏成富贵之人,用绳子蘸泥水甩出贫贱之人,这种所谓“富贵贫贱说”实属后人杜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秦朝灭亡之后,西汉成为继秦之后强大统一的封建王朝。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中以等级为基础的治国制度确立起来,这让东汉学者应劭在两百多年后叙述女娲造人神话时自觉不自觉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建立在等级秩序基础上的社会要维持下去,必然要找到某种理论上的依据。[2]神话传说影响深远,传播广泛,依靠神话传说来强化等级制度的统治,借助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来维持封建统治关系,也许更有说服力。

客观来说,这种讲究“尊卑”、“等级”各安其份的儒家思想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对于维持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保持社会稳定,以实现长治久安,其作用不可低估。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很多中国人依然对等级制度的设计情有独钟,秉持“官本位”等级观念的人仍然大行其道,可见等级制度影响之深远,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式”管理思想一贯注重等级观念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盘古开天地———强调“首创精神”

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广为人知的。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三国时吴国人徐整所著《三五历记》,可惜此书早已亡佚,现在仅部分段落存于大型类书如《太平御览》、《艺文类聚》之中。已知的盘古开天辟地在《艺文类聚》中有描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3]大意是说:在人类世界开辟以前,天和地混混沌沌地成一团,象个鸡蛋一样,盘古就生在这当中。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开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为地。盘古在天地中间,一天中有多次的变化,他的智慧比天还要高超,他的能力比地还要强大。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大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非常高,地沉得非常深,盘古也长得非常高大。天地开辟了以后,才出现了世间的三皇。关于盘古的原型,实际上有很多的版本,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的创世之神,他的丰功伟绩,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空间,特别是他的首创精神,一直为后人所传颂。《艺文类聚》是唐代开国初年由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编撰者欧阳询(557一641年)等人都为大唐的开国功臣,作为封建盛世的唐王朝,以盘古神话寓意破旧立新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来不缺乏创新精神,仓颉造字、神农尝百草、燧人氏取火等等远古神话,那一个不是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逐步脱离愚昧走向文明的探索过程的反映。江泽民同志说“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想,作为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历史,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禁锢,封闭、保守、僵化曾经成为它的基本特征,使得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发展缓慢。但是,这只是历史发展的一个方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下层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也没有停止,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常常为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而自豪,甚至连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也曾总结出“中国一百个世界第一”。也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才让我们虽然历经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王朝更替,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甚至遭受资本—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而没有被灭亡、被瓜分,依然能够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并且不断地创造出中国奇迹的原因吧。

三、唐尧治国———责任分工的开始

据史书记载:尧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故史称唐尧。传说中,尧是部落联盟首领,他推广水井,促进农耕,设立谤木,实行禅让,开启了中国最古老的政治文明。尧是《尚书》开篇首载的仁君,被炎黄子孙尊称为“三皇五帝”之一。[4]后世史书记载尧舜时期,政治组织更严密,分工更具体,论功行赏,还有考核制度。据刘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所著《淮南子·齐俗训》记载:“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泽皋织网,陵坂耕田,得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是故离叛者寡,而听从者众。”[5]可见在尧治理国家之时,辅助尧的五个人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任命舜为司徒,主管教化;任命契为司马,主管军务;任命禹为司空,主管工程建筑;任命稷为大田师,主管农业;任命奚仲为工,掌管百工。各司其职,各就其位,每个官员分管不同的部门,同时又仅对自己职权范围的事务负责任。有了分工,同等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更多的工作量,同时可以提高效率,完善责任制度。首先,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其次,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再次,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最后,分工使得每个人的权责更加明确,便于考核奖惩。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使得分工的产生意味着社会发展步入新的阶段。从这里不难看出,唐尧对后世责任分工制度的影响功不可没。

四、大禹治水———疏胜于堵的理念

大禹治水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6]故事情节简单,仅介绍天帝杀鲧,鲧生禹,禹定九州,并没有详细介绍大禹治水的过程。到了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撰写《史记》,广收篇章,博采众说,才丰富了这个治水过程。“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琻。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觽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觽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7]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为什么鲧治水失败,而禹成功呢?《史记》中有精彩的分析:“夫水,柔物也,围之,则泛;堵之,则溢,此其性也。鲧不谙其性,围追堵截,急之于刚猛,固难成功!至禹,察父之败,反其道行之,不围不堵,挖渠疏道,导之以流,使小入于大,大通于海。终能变害为利,成其大功!”[7]可见大禹治水成功原因在于疏而非堵,围追堵截则水患越重,因势利导反而变害为利。司马迁的分析的确一语中的,给后世历代君王治国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左传》中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精彩论述,由治水到治国,治水与治国均同此理,《左传》大概在《山海经》之后,在《史记》之前,这种思想上的一脉相承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治理国家就要施行仁政,安抚民心,广开言路,合理选才。正如给老百姓唯一出人头地的希望的选才制度一样,秦朝以前选才是世袭制,到了汉朝采用察举制、征辟制,魏文帝时用九品中正制,到了隋朝出现了科举制度,从此“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普天之下读书人的共同理想,“学而优则仕”制度彻底打破了权贵门第之分,建立了稳定而庞大的文官队伍。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稳定的原因之一,是有道理的。回顾科举制度在中国历经1300多年的漫长历史,又有谁能够否认,在它的背后隐藏着“疏胜于堵”这个管理学的重要原理呢?

五、龙的传人———文化整合与包容

我们经常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其实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非常神秘的动物。相传伏羲氏率领的部落先后征服了以雄鹿、鳄鱼、猛虎、苍鹰、巨蜥、红鲤、白鲨、长须鲸为图腾的八大部落,并取各部落图腾的蟒身、鳄头、鹿角、虎眼、鲤鳞、蜥脚、鹰爪、鲨尾、鲸须组成一个新的图腾。(现在,关于龙文化的研究已经对龙的形象得出了大致一致的结论)。这个图腾体现了华夏九州的大融合,被伏羲氏命名为“龙”。[4]很显然,龙的形象是融合的,龙形象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合包容、兼收并蓄。从历史角度看,中华民族经历了几次大融合:传说时期炎、黄二帝的民族融合;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清代民族融合等等。每一次民族融合都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联合,加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从文化角度看,中国历代思想家都主张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即便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其实也仅指统治思想方面主张用儒术,而从学者层面说,他是不排斥其他学派的。可见,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相互吸纳,相互补充,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当然,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的。它用这种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文化,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我想也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包容性和同化力,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很多管理活动有着明显的“中国式”的痕迹。中国特色管理文化也正是神话传说中龙的形象的最好诠释。中国远古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本文仅举几例典型作为代表,意在说明神话传说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而且由于它与远古社会生活和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研究人类早期社会的思想起源的重要资料。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思想文化与历史发展进程是一脉相承的,其管理思想也源远流长。本文希望通过对远古神话传说所蕴含管理思想的梳理探究,探寻中国管理思想的源头和历史,使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线索更加清晰、完整,对整个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的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6.2版.

[2]朱超威,李君兰.从女娲与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看东西方文化差异[J].惠州学院学报,2005,25(5):56.

[3]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王忠伟,费素斌.中国远古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刘安.淮南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6]山海经[M].方韬,注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

远古的传说篇3

今天的聪慧书院本是一个关帝庙,在中关村的建设中有幸保存下来。如今被庇护在高楼之间,承当传统文化的交流、鉴赏和传播之地,应了一句古话:大隐隐于市。在最喧闹的地方,保持最雅、最温和敦厚的态度。四个因古琴而被牵起缘分的人,以这里为其雅集之地。

张子盛,36 岁的古琴演奏家;张玉新,来自传统手工艺胜地扬州的古琴制作家;马俊昌,痴心古琴收藏的收藏家;翁箐,慧聪书院的院长,正在研习古琴弹奏。中国传统文化最讲谦虚,在这里去掉演奏家、制作家、收藏家和院长的称号,姑且叫他们:琴人、匠人、藏人和美人吧。

东方哲学―古琴

早在孔子时代,古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有德有品的高尚人士少不了能弹上几曲,是静心修身的必备功课,也是会友交谈的工具。《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用现在的话说,都是高端人士能赏的艺术。

说它是东方哲学,因为古琴浑身充满着传奇的象征性。比如,它长3 尺6 寸5 分,代表一年有365 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有13 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 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现在流行的素质培训课程中有一种“头脑风暴”法,把一脑门子官司乱七八糟地写下来,以求整理思绪。古琴有更形而上的静心清神之道,通过指尖专注和淡泊之音,清神定心。而很多人为求风水在家里挂上桃木剑,邪是避了景就不太雅观,客人看了心有余悸;殊不知挂一张古琴,不仅更添主人雅趣,而且悄悄满足避邪的功效,除了它圆通天时、地利、人和的琴身哲学,还有传说作证,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通过弹奏古琴颂扬南风,求得温煦的南风化解人民的不满,达到天下大治。

这些都是古琴的“弦外之音”,很多人还是纯粹的欣赏古琴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的意境。

聪敏之人张子盛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全国古琴考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这一系列职务让人以为张子盛是个古琴活动家,甚于古琴演奏家。与他见面之后,发现他确实是个条分缕析、善于协调组织的人。由他系起的这次雅集可称完美,组合弹琴的、做琴的、藏琴的、帮助传播琴艺的,面面俱到。古琴这个清静了很久的领域,原来一直如此生机勃勃,让人惊讶也庆幸。如今,越小众的圈子越纯正,越高端,尤其是“玩”古琴,追溯最古老的东方气韵,体会最纯粹的东方智慧,古琴“玩家”拥有最独特的美。

19 岁时,张子盛在收音机里听到古琴演奏家刘少春的一曲《樵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发现了这一辈子所要追求的。听起来非常简单,好像他生来就是为了这张琴。由此张子盛开始拜师学艺之路, 他不是一个一般的好学生,只满足于一个老师能教的东西,从老家天津到北京,他找到虞山吴派创始人吴景略之子吴文光为师,或许出于天生的认同感,张子盛由此主攻吴派;但是,学无止境,尤其是对好学之人,他又南下寻找琴家龚一求教,后又经广陵派第十代传人梅日强等指点。好友张玉新说,子盛的出奇之处,在于他天生就知道“好”和“不好”,子盛的“幸运”之处,在于聪明的老师指点聪明的学生,效果自然大不一样。

说到聪明,张子盛曾是个柔道运动员,还颇有前途,就因为觉得自己聪明所以忘了勤奋,没好好练。他自嘲说,要不说不定还能拿个奥运冠军什么的。不过,现在他面对的再也不会是肌肉健壮、跃跃欲试的对手,而是清瘦的一张古琴和纤细的七根琴弦。如此不同的两个世界,这个聪明人看来也只能做好其中一件了,所幸他自己选择了古琴,有了今天我们耳边的清新雅韵。

再见江湖

古琴的流派自古就有,有如武林中的江湖派别。琴乐从心底发出,指间奏响,反映的是操琴者的心灵之语,自然受一方水土、文化甚至方言的影响,形成各个地域流派。

最早称派的就是虞山派。虞山为山名,位于江苏常熟,此地古称琴川,有七条河水犹如七条琴弦通向大海。虞山派始于明代,由严天池、徐青山开创,虞山派风格清、微、淡、远,但也徐疾皆备。后来此派中断,扬州广陵派兴起。直至近代吴景略的出现,称虞山吴派。张子盛主攻的就是虞山吴派,他的演奏风格被称为“运指华美、取音纯净、注重以心取韵、心韵合一”。

四人中的“匠人”张玉新则另属广陵派,师承梅日强,为广陵派第十二代弟子。广陵派形成于清初,由徐常遇创始,他的风格“淳、古、淡、泊”,取音柔和,但也善用偏风,节奏自由不拘,也说“中正、跌宕、自由、悠远”,与虞山派属一脉相通。这一风格在张玉新的身上就颇有体现,他说话很快,即使自嘲普通话欠佳,也还是保持很快的语速,毫不介意,让人觉得谦让固然高雅,直爽永远是最可爱的个性。

斫琴人张玉新

张玉新在扬州的制琴处叫做“琢琴堂”,他做的琴被业内人称赞,是公认的新琴品质典范。琢字有两种发音:雕琢(Zhuo),琢(Zuo)磨。古琴的制法有极少的书面记载,历代流传下来的老琴就是制琴师的“武林秘籍”,琴的形制大法、琴色不同之诀窍都藏在里面。但是所谓秘籍就不是人人都能读懂、读通,更不是人人都能用痴心和静心研习。张玉新通过结合古法和自己的悟性,简单出一个“琢”字,成就制琴人之间的大不同。

张玉新来自扬州―中国传统手工艺胜地,尤其以漆器出名,张玉新最初就是专攻大漆。由于他对漆的造诣,古琴广陵派大师梅日强找到他修补古琴漆面。大师慧眼识才,建议他何不试着制作古琴。大约四个月的时间,张玉新就做出了像样的琴。这第一次他做了五把,想的是自己收藏,五的数量对应中国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但是其中更好的三把很快被人买走。一出手就能摸对门道,足见张玉新与古琴的缘分和他的手工艺天赋。大师梅日强不仅将他录名入谱,收为第十二代弟子,而且待他如子,欣赏有加。

琴的木身之外,还有包裹生漆和鹿角对漆的研究使张玉新在一开始做琴就胜人一筹。琴的木身之外,包裹生漆和鹿角灰拌的灰胎,它不仅是琴音色的关键,而且保护琴身,制于唐代的琴现在还保存完好,能正常弹奏。其中鹿角灰的比例影响声音的反馈;而被称为中国漆的生漆,不同于化学漆,直接来自生漆树,光泽雅亮不浮躁,

耐高温、腐蚀。张玉新当场就拿出打火机,烧起了马俊昌带来的明代古琴,我们禁不住伸手阻止,却引来一片笑声。琴面在炙烤下,除了烫手没有任何留下任何痕迹,也没有化学异味。“中国漆”不仅真正起到保护作用,而且其随时间而沉淀变深的色泽,雍容自然,完全是自然造化之功,再资深的色彩专家也无法用化学漆调配出来。张玉新做琴只用生漆,而且善用生漆,色彩的调配和光泽的掌握,使他的琴一眼优于别人,朱砂在生漆中的巧妙布置,显示出他的审美天赋。有人仿冒他的琴形,远观形似,但是三步之内就见差别,一弹起来就更能明辨真伪。鹿角灰与生漆的比例是要反复试验,结合制琴之前,选择琴身的木料也是重要一关,同一棵树的阴阳两面都能对最终效果产生微妙影响,除了反复参研老琴、试验新琴,别无捷径。张玉新对制琴痴心一片,而且热忱不减。在马俊昌拿出自己收藏的古琴给大家鉴赏时,他却“反客为主”滔滔不绝地讲着琴身的各处“机关”,也忘了弹琴的张子盛也是个痴心斫琴之人,很多张玉新的琴也落着张子盛监制的款,而张子盛的多张作品集都由张玉新制的琴演绎,可谓惺惺相惜;两人还一同研制了“瑶天笙鹤”琴,荣获全国首届民族乐器制作大赛金奖。现代人的友谊不是伯牙子期那种摔琴谢知音的决绝,更多的是随缘随性的轻松。

琴界流派的产生因为古时交通不便,交流不如现代这样迅速,所以操琴法与审美志趣能形成明显分界。现在已经不存在这样的客观障碍,各个流派互相交流、共同望古制今,江湖之野趣淡了,让我们这些旁观者遗憾,但是古琴学将得到融会发展,也是我们的耳朵之幸。

十把神秘古琴

马俊昌老先生算是四个谦虚的人中最谦虚的一个,也许是收藏界不爱显山露水的“职业习惯”,他说起自己的故事来总是欲言而止、仔细斟酌。经过百年沉淀的栗褐色琴身,雍容华贵,依然泛着含蓄、洁净的光泽。精致的玉轸呈宝瓶状,既是装饰也是较弦调音的手段;两只翠绿的玉脚底部雕成花朵造型,细腻雅致。古代女人弹筝、男人弹琴,但是这些玉饰却赋予这把仲尼琴精致的女性化细节,我们愿意认为这是第一位琴主对性别的宽容,是古琴的胸怀和境界的体现。

古董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个桥梁,成功的收藏家都是有心人。经过马俊昌手的琴不止十把,现在还藏着的是这个数。他说自己从事的是杂项收藏,家里多稀奇古怪的玩意。张子盛兴奋地来谈起马俊昌前不久刚给他看过一件瓢器。作为书房搁笔之物,瓢形器具多为瓷器,是人为造型而且异碎不易保存。但是他得的这件,确是天生长成,罕见得很。连从头到尾谦虚的马俊昌自己也禁不住说,怕全中国也就这么一件了。

马俊昌最得意的一把琴让他整整等了七年。琴主亲自打电话找到马俊昌,并寄来了琴的照片,马俊昌几乎是立即订票启程前往鉴琴,但是他连琴的面都没见到。回到北京,他对这把琴无法忘怀,每年都打电话询问近况。果然是诚心才能打动人,七年的执著使他终于如愿成为这把琴的新主人。原本的琴主对家传古琴爱惜、不舍,一定要找到慎重珍惜琴的人才能相让,等待七年的马俊昌自然不会辜负这把经年古琴,真所谓古琴之幸。

德之音为乐

这次雅集当中,琴台在中庭摆开,四人中的“大琴家”张子盛却自告奋勇吹箫助兴。箫声婉转悠戚、古琴清虚淡静,似有还无,夏日的炎热烦躁也在听者的身边渐渐消失了。古琴穿越千年流传至今,曾经历了全中国只有二三百人操琴的时期,看似渐行渐远却永不消逝,果然有其真实的道理。而每天匆忙工作生活的我们,在听到古琴淡定、婉转和谐转换的声音之前,都不知道我们多么需要这些让我们静下来、慢下来的乐音。

根据弹法不同,琴的音色可分三大类:泛音、散音、按音。与中国文化中的天、地、人相配。

泛音如天。泛音,即左手触弦如蜻蜓点水,右手同时弹出之音。其音清脆高远,有时若隐若现,轻盈活泼,如天外之声,有“浮云柳絮无根蒂”之喻。故泛音象征天。

散音如地。散音,即是左手不按弦,仅以右手弹出的空弦音。其音深沉浑厚,成为琴曲雄健的根基,如同大地般坚实,有“勇士赴战场”之喻。故散音象征地。按音如人。按音,即是左手按弦,右手同时弹出之音。其音婉转舒情,圆润细腻,如人婉婉倾诉衷情,有“呢呢儿女语”之喻。故按音象征人。

张子盛开始在马俊昌带来的明代仲尼琴上试琴。没有夸张地指上飞舞,只是微微的起伏,时急时徐,于我们看是信手捏来,就一曲传神之作。琴声犹如在和听者的心对话,婉转处发问,高远处如静思,沉郁处如诉说,应着琴台上的那副对联:无声庙乐凝神至,有韵华章随意来。

琴如人,有德之标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这八段段段体现中国的传统道德之美,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弹奏古琴的过程也是陶冶性情的过程,但是即使决定学习古琴弹奏也不必强加太多的道德意义,一切顺其自然,随性随缘。若要举一个学琴的效果实例,那就是直率的张玉新了,他说急性子的他在学会弹古琴之后,性情都变了,还爱上悠悠的品茶了。

说了古琴千般好,张子盛又告诉我们一个最好之处,古琴虽为历史最悠久的乐器之一,但是不是一个高难的乐器,在操作性上属于中下难度,易学易记。认真一些,一个月就能入门,不论将来修行如何,自己慢慢弹奏,都能静心清神。

慧聪之人

翁箐谦虚地说学琴不久,但是她爱上古琴很久了。和张子盛相同,她也是一听到古琴的声音就与它一拍即合,仿佛是找到了一种归宿。但是两人不同的是,各自和古琴相遇的时机。翁箐接触古琴时,已然是事业有成,颇有“杂务”需要忙碌,古琴更多的是她生活中的精神家园,而不是事业主流。但是当她遇到张子盛之后,她在自己的慧聪书院内辟出琴房,开班进行古琴教学,让自己的爱好变成了工作的一部分,她特别高兴;让更多的人得以机会接触和了解古琴艺术,更是有意义。

翁箐的慧聪书院守护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她自己不会这么说。但是这里分设着古琴、古筝、书法、武术、太极等文、武、乐各方面的传统文化课程,可以说她是个生意人,但是她的这门生意做得不急不徐,有共同志趣的人吸引而至。不能说她是儒商,应该说雅商更合适。

书院坐落在繁华路口,高楼大厦之间,从地理位置和现在书院的用途来看,都是完美的都市文化绿洲。中庭内的古柏已经600 多年,清代赶考举子多来此参拜文圣关帝,以求护佑,被人称为及第树。与古柏对视的丁香,据考为京城最古老的丁香之一,婀娜有姿。赶考举子们在树下研习文章,称其为“侍读丁香”。

每周六张子盛都在这里教授古琴演奏,学员都是有业人士,并且男士居多,颇让人惊讶。原来有这么多人爱好着古琴,即使每周辛苦的工作之后,还是要花时间来学琴、交友。书院里还放着张玉新制的琴,可供出售;琴不像家具,走进家具店就能买到,售古琴的地方还是很少,很多人爱听古琴曲,但是花了几年才打听到买琴的地方,又苦于找不到老师,书院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作用,给现代人一个休憩、陶冶的地方,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补充现在的不足。今后,或许还能在书院看到马俊昌老先生稀奇古怪的收藏展也不一定。

书院的书架上放着张子盛编的琴谱《琴学门径》,果然像贾宝玉说的那样,是本天书。古琴谱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犹如一种怪异的新创文字。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妙之处。

翁箐说,琴谱看着难,其实学起来很容易,花上两节课就记熟了。古琴的弹奏技法在中国传统乐器中属于最容易入门的,不像琵琶那样,不是小时候练就的灵活手指做不出动作,所以,古琴是最适合成年人学习的乐器。最重要的,古琴历来“悦己不娱人”,弹琴为自己听。

远古的传说篇4

如果您曾经去过一些古镇,那么请别对镇远先下判断。踏上镇远古城的街道,你会觉察到这里的建筑与江南水乡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周边山势险峻,又多了份孤俏。那飞翘的檐壁、古朴的青砖灰瓦,安静地排列在清幽的阳河畔,风吹水动,碧波微漾、楼影晃荡,片刻间,又复归宁静。

因为地处黔东与湘西接壤之处,难免大家要拿镇远跟凤凰古城相较一番。与其说镇远没有凤凰有名,不如说镇远没有凤凰的那种商业喧嚣,更显古朴宁静。凤凰古城因沈从文的《边城》而走红,而镇远古城则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第二故乡,他在《儒林外史》中用了三个章回来介绍镇远;还是共产党人周达文(斯大林翻译)的故乡,按说历史渊源更甚,镇远只因宣传不够,很多人也是到了镇远才深知其味。

镇远有多“远”

“镇远”位于贵州东部湘黔铁路的北端,隶属黔东南自治州。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素有“滇头楚尾”、“入滇咽喉”、“湘黔锁阴”之称。古城地处湘黔驿道与沅江水路的交汇处,自古是水陆交通的要塞,因而在历史上还被称为“水陆都会”。由湖广经贵州到达云南乃至缅甸、老挝、泰国、印度等国的“南方丝绸之路”古驿道就通过这里,是西南大通道上的咽喉重地。

古城自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历史。由于长年的战事及与客商的来往都必须在此中转,大批的江、浙客商来此贩运物资,最盛之时,这个小镇的全年贸易量竟是贵州省其他地域之总和。明清时期衍生为黔东地区政治、军事、商业、文化的中心,历史上的“会馆”、“十二戏楼”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完好。在当时还流传一句话,得镇远者得天下。

古镇有古意

镇远古城的盎然古意首先来自天然青石。一条条纵横四方的青石板路铺展在弯曲狭长的小巷,立即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时间和空间的莫大距离。青石板铺的路、青石板垒的墙,仿佛是一条青石板制成的时空隧道。

其次,古镇的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石雕、木雕工艺精湛,蕴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亦彰显其厚重的历史。古镇的巷道上每隔几块青石板就有一块石板上雕刻着缕空的铜钱的图案,或左或右错落在其间。阳光越过高高的马头墙,或斜或直地射在上面,那光影透过铜钱的图案,亮亮地落在阴沟里,像一条穿满了铜板的麻绳,随意地散落在结构一致的青砖深院之间。看着那歪歪斜斜紧掩着的古老大门,就像是在捧读一本发黄了的线装书,每翻动一页,都要小心而精确,生怕错过了其中的精彩。

历史,从阳河开始

镇远古城是1986年第二批全票通过专家组认证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对于镇远来说,阳河就是它的灵魂。这条历经千年阅尽镇远繁华与荣耀、沧桑与衰败的河流,以倒“S”型将镇远一分为二,巧夺天工地构筑成一个天然的阴阳八卦太极图,而镇远府城和卫城则成为了图上的阴阳两点。想要登高远眺一窥它的全貌,无奈山峦叠障、雾气弥漫,实在无法将它的雄伟纳入眼中。

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贵州镇远阳河山清水秀、山水相依,仁者智者往来穿梭如织。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阳河风景名胜区位于黔东南州镇远、施秉、黄平三县境内,阳河三峡是该景区的精华(镇远境内),主水道长35千米,以峡奇、峰险、水绿为主要特点。

峭壁思古

阳河九曲回肠、峰回路转、壁立千仞, 鱼翔浅底。置身于此,心旷神怡,情趣横生。有一处景观名为“火烧赤壁”,待到黄昏,夕阳挂在山头,一公里长、上下宽百余米的石屏,在岩头阳光的衬映下通红通红,依稀可见石壁上坡那横贯古今的豪迈之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耳边回荡着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呐喊。在宇宙和时间两位老人的抚摸下,任何功名利禄、是非恩怨都会波澜难再,唯可留存的是词人思想和英雄人格。

另一绝景是镇远旅游的金字招牌——孔雀开屏。“三峡有巫山神女,阳有孔雀开屏”。游船至此,船家均会停留一盏茶的功夫,只见一座形似孔雀开屏的石壁矗立在阳河,倾城绝色,不愧是镇远旅游的花魁,把所有的风头都抢了去。

溯游铁溪遇龙潭

铁溪又名铁山溪,它流经21公里后最终汇入阳河。铁溪的源头深锁在一片约40平方公里的原始混交林中。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典故,优美的神话传说,还有神秘的原始森林植被、诱人的田园风光、奇特的钟乳溶洞,更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奥秘。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达官显贵、名人雅士、学者专家为之寻幽览胜,考察探索,吟诗记游。

顺着镇远城边一条小路向山的方向走去,循着一座算不上挺拔的山,一条清澈的溪流伴山流淌着,那便是铁溪。顺着溪流向前走,冰冷的溪水沁人心脾。水不够深但却清澈见底,即使不能畅游,也想要尽力让身体浸在水下划拉几下。在水里待够了就回到山路上,阳光穿透树冠,洒下一片斑驳在路上。清新的山风悠悠吹着,晃荡在山中慢慢前行,就到了龙潭。

面对一池碧水,脚如生了根,目光也完全被这潭水拉向了深处,心不由得舒坦了,莫名地生出一股不舍。透过水面看到那在水中摇曳的水草,竟想立即飞身跃入其中,亲身感受一下这龙潭。想扔个石块一探虚实,那潭水毫无声息地吞了石块,只留下一圈水纹,和若有若无的一声闷响。谜一样的龙潭,谜一样的醉人。

青龙洞:别有洞天

如果说镇远是一个文化旋涡的话,青龙洞就是这个旋涡的中心,把多种文化凝结在青龙洞上,成为镇远文化的缩影。从它的儒、佛、道三教合一;从它的集多地域、多民族的建筑特征;从它的众仙云集…… 我们不难品味出镇远古城文化的多元性。

“入黔第一洞天”,这是刻于青龙洞内的一句题词。青龙洞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自1530年(明嘉靖九年)以来,青龙洞就是贵州境内著名的古迹,迄今已有四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了。青龙洞建筑群融佛教经殿、儒家学院、会馆为一体,展示着佛、道、儒不同宗教的共生共存,古人中庸和谐的思想由此得到印证。奇妙的是窗户雕花各自独立成字,连接起又是警世名言,对联对映成趣。整个建筑群山洞相连、洞楼相嵌、楼桥相邻、桥水相映、水影相依、珠联璧合、连绵不绝、巧夺天工。

在青龙洞这一组建筑物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玉皇阁,玉皇阁在观音殿上方,紧贴青龙洞主洞口凌空而建。为一座两位一体的悬空楼干阑式木结构骈体建筑,建筑于悬崖洞口的挑楼,阁中有洞,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形成了半壁楼台半壁洞的绝妙景观,是青龙洞古建筑群中选址最为大胆的单体建筑,出人意料,匠心独运,成为了地道的空中楼阁。

龙舟盛会

五月初五是镇远自古以来举行一年一度龙舟赛事的盛大日子。据(乾隆)《镇远府志》载云:“划龙船,以木雕龙头,龙尾系于船只前后,放于中流……,舟上龙有五彩,在前者胜。苗人男吹芦笙,女旋绕而舞,其音铿然,观者如云”。参赛的桨手齐聚青龙洞山门前,在龙坛上举行一个庄严的祭龙仪式。仪式完毕,四个彪汉扛上彩绘龙头,在锣鼓唢呐的喜乐里绕街游行。身后是肩扛桡片的参赛各队桨手皆鱼贯而行,颇有些气势。游至码头,各队人马执桡登舟,下水待备。赛事伊始,只见两只喷着火焰和水花的彩舟在前面破浪开道,后面的赛舟一字排开似离弦之剑奋力前行。岸上的锣鼓声、唢呐声、欢呼声、鞭炮声,响成一片;水里,几余百把桡片将舞水击拨得嚯嚯作响,阳河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不看龙舟赛,不算真正到镇远。

古城之夜

一条宛如锦缎飘柔的阳河从城中缓缓流过,北岸府城、南岸卫城由祝圣桥、新大桥、盘龙桥、平冒桥四座跨河大石桥连接起来。夜幕降临,从城东龙头山巅俯瞰,两城狭长街道华灯齐明,银光闪烁,恰似天上银河坠落人间;又仿若两条银龙竞相媲美;还像那少女头上的银色发卡。欣赏着这火树银花不夜城的古城夜景,不禁遥想解放前这小城又是如何一番样子?那时工业欠发达,电灯和霓虹灯尚未普及,千家万户都是点的洋油灯或松枝片,在漆黑的夜中整座城池就像闪动着莹火虫微弱火光的古井,寂静得可怕。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展现在眼前的夜城光焰,瑰丽景观,正是历史变迁,时代飞跃的真实照映。

记得一位老台胞到了镇远后这样感叹:这座古城山清水秀,古色古香,环境优美,清静安宁,白天看很美,夜晚看更美。我能在这里安度晚年就知足了,能生活在这里真是好福气啊!

喜欢镇远不单是因为她五张“部级旅游胜地”的名片、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喜欢的是那似乎永远都火不起来的街市、那夹杂在游客中安详的本地族人,那静静的院落、那山中的碧水……镇远永远都饱有它那份专属的宁静,无论多么火红的灯笼和人群的喧嚣,都遮掩不住她的那份静谧和恬然的气息,在阳河水静静流淌中,摩挲着你的内心深处。

通过眼睛能够发现景观的美,通过舌尖能够体会风俗的美;通过戏剧能够品味历史的美。这三美的结合才是旅行的意义。游览完镇远的名胜景观后,不妨放下景物,选一处依山傍水的竹楼,尝一尝本乡本土的美酒佳肴,看一出活色生香的历史传奇吧。

延伸阅读

“镇远”式的吃喝玩乐

吃:酸汤鱼+青酒

隶属于黔东南的镇远在饮食上当然也离不开一个酸字。当酸香开胃的酸汤与鲜美的鱼肉组合在一起,就成了酸汤鱼。选一处依山傍水的竹楼,看着酸汤鱼一边煮一边往外冒水汽的那股子鲜香,不知要往回咽多少口水。且慢,再配上一瓶甘甜回味的洞藏青酒,就着抒情的古曲,顿时,酸汤鱼、青酒轻易就俘虏了你的胃和麻醉了你的心,让你毫不犹豫地爱上了这座城,而再来时,只会更加迷醉。

住:日月国际酒店

日月国际大酒店是贵州青酒集团投资的一家按五星级标准兴建的集旅游、商务、会议型酒店,并融合了“绿色酒店”环保特色。酒店座落于镇远古镇,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距离镇远火车站及汽车站只需两分钟车程、距凯里市中心两个小时车程、距离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四个小时车程、距湖南怀化市中心四个小时车程。

酒店拥有配套齐全的各式客房271间,分为A、B、C三个区,设有女士楼层及总统套房。客房均配有最新的电视上网设施、多个国家卫星数字电视、直拨电话、上网接口、保险箱等,拥有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中西餐厅及多功能会议厅。 拥有大小会议室共10个,包括多功能会议厅、多媒体会议室、培训室等,多功能会议厅最多可同时容纳800人,设施齐全,适合举办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会议及餐宴。

乐:历史大戏《古韵镇远》

远古的传说篇5

2、回到大厅后,在移动到右下方的魔法大厅,找到远古传送门,这是你会发现大门传送门亮了。

3、靠近传送门,消耗宝石,传送到远古战场。

4、进入远古战场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说一波怪。

5、将所有的怪消灭后就会获得远古传送门。

远古的传说篇6

【关键词】古玩 文化底蕴 中华文明

中国文化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特征影响着世界。中国古玩作为中国文化之中的精髓,也以屹立不倒的姿态,持续影响着中国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当今社会,中国古玩不仅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之中展示着独特风采,更是世界富豪彰显身份的象征。

一、古玩鉴赏的概念及发展

古玩,是近些年来才有的叫法,早在中国古代时期,古玩最初被称为骨董,指零杂的意思。“骨”便是通“古”,指的就是过去所存在的东西。而“董”则是通“懂”,指的是懂得之意。从字面的含义之中,不难看出,古代的骨董的最基本意思便是通过遗留下来的东西,懂得古人文化之中的精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玩的价值是一直延续至今的。

骨董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开元年间张萱所著《疑耀》一书:“骨董二字乃方言,初无定字”。到了明代,董其昌《古董十三说》说道:“杂古器物不类者为类,名骨董”。直到清代乾隆年间,才开始把骨董称为“古玩”,即取自古代文玩的简称。古玩一词所包含的不仅是对于古代旧物的一种欣赏,更是饱含了对于中华文明的一种传承,这是其他词语所无法替代的。所以,古玩一词一直沿用至今。由于中国的历史悠久,所以遗留下来古玩的种类也十分繁多,主要包含书画、古砚、印章、古墨、碑帖、名纸、竹刻、木雕、牙角器、漆器、丝绣、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铁器、金银器、青铜器、钱币、古代偶像、古代砖瓦、古籍书籍、家具、紫砂器等诸多种类。

二、古玩鉴赏与中华文明传承的关系

1.古玩鉴赏可以提高文化底蕴

在世界文明的漫长历史长河之中,中华文化是唯一一个延续了五千多年没有中断过的民族,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景观。和中华文化起源相近的,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巴比伦文化早已经中断。英、法、德文明年份也远没有中华文化之久远,20世纪以来的美国文明虽然强势,但是却是一种移民文化的文化形态。

我们通过古玩鉴赏,可以加深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地吸收中华文明之精髓,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远持久,对我国民族文化更加充满信心。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推进的今天,世界竞争十分激烈,文化入侵也愈加严重,很多当代人甚至产生了崇洋的思想。通过古玩鉴赏,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的传统文化,把中国的发展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上,吸收民族文化之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更好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例如,中国的瓷器文化博大精深,对于瓷器等古玩的收藏和鉴赏,能够让世界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通过对于瓷器的鉴赏,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父辈们在瓷器的制作和绘画事业上精益求精,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的瓷器艺术。更重要的是,在瓷器的鉴赏过程中,我们不但能够了解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时代背景,还能学到青花瓷一般的淡泊和安然,让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提升。

2.古玩鉴赏能够提高艺术素养

虽然古玩的含义是古代,但是发展至今,古玩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而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精神和艺术高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祖先传下来艺术瑰宝。通过对于古玩的研究和鉴赏,能够让我们拥有一双充满艺术气息的眼睛,能够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培养艺术鉴赏能力,从一定的程度上提高艺术水平。我国很多著名的艺术大家都有古玩鉴赏的爱好。例如,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等等,都是十分爱好收藏古玩,并且从古玩鉴赏之中汲取文化和艺术的精华和内涵,使得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变得很敏感,让他们的艺术修养不断提升。他们在艺术道路之上的造诣和取得的成绩,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跟古玩鉴赏有着间接的关系。所以,古玩鉴赏对于培养人的艺术感受力,提高人的艺术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古玩鉴赏利于创建精神文明

由于古玩十分珍贵,所以价格也是十分昂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古玩鉴赏只是少数有钱人的专利,而更多的人是在整日为了自己的温饱问题而奔波劳碌。但是当今社会,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被提上了日程。在这样的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下,古玩风潮又开始重新兴起。

古玩之中不仅包含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和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特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在物质飞速发展的今天,古玩鉴赏对于我们的精神文明的建设便显得更加重要。我们的生活之中很多时候文化都是远远跟不上经济和物质的发展,导致精神空虚和文化缺少。古玩鉴赏恰恰可以弥补这一文化缺陷,让人们感受悠久的文化特征,在浮躁的社会之中放慢自己的脚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意境。例如,在中国书画的鉴赏中,可以感受到其中悠远的历史,能够让鉴赏者的心灵得到精华。

4.古玩鉴赏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都多了一层防范意识,人际关系变得越加冷漠。而古玩鉴赏作为一个兴趣爱好,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具有相同爱好的人凝聚在一起,不分你我,共同感受古玩鉴赏的艺术魅力,品味古玩鉴赏之中的艺术和文化,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并影响自己身边的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古玩鉴赏有利于中华文明精神的传承,有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三、古玩鉴赏策略探究

前面我们已经对古玩鉴赏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综上所述,古玩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鉴赏古玩也对于中华民族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掌握一定的古玩鉴赏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鉴赏古玩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古玩的定义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鉴赏古玩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掌握一定时代的历史背景,明白某种器物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除了历史知识的掌握,古玩鉴赏还需要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一般说来,由于古玩的历史文化悠久,会有很多古文字在上面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要想对古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就要有一定的古文字阅读能力。尤其是在字画、石刻、碑帖的鉴赏之中,这一项能力尤为重要。若是对文字不够了解,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了解古玩的内在文化内涵。

其次,除了对于专业性知识的掌握,不断拓展鉴赏的知识面,在古玩鉴赏之中,实践的经验也十分关键。古玩鉴赏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总是纸上谈兵,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所以,只是单纯地掌握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知识的基础之上对实物有一定的接触,感受古玩的形状、纹饰、铭文、尺寸、重量等,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对实物有自己的把握,才能够最终不断提升鉴赏古玩的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古玩是中国文明和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古玩鉴赏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提高我的艺术修养,有利于中国的文化建设。我们作为当代的中国人,绝不能只是崇洋。要切实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弘扬和发展古玩鉴赏,让民族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在古玩鉴赏中,不能只是一味地凭自己的感觉,要多涉猎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真正提高古玩鉴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贺志鹏.古玩交易惯例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杨晶.完善和发展中国古玩市场的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

[3]宋元梁,刘天琪,宋光阳,胡晗,常栓怀,刘亚谏.中国古玩艺术品市场研究综述[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1,06:503-511.

远古的传说篇7

一、中国古代远游文学种类

(一)中国古代远游文学中的纪游

纪游文学就是对远游主人翁实际远行的一种记录文学。而远游文学最早始于先秦时期,其中最为壮观的是周穆王西征,在《穆天子传》中所要表述的便是周穆王绝流沙、征昆仑的记录文学。而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宋时期等,纪游文学有着充分的发展,并且纪游文学的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的手法中和中国古代的楚辞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在后世的文学发展中,多数纪游作品延伸了《离骚》等一些愤世嫉俗的精神。

(二)远游文学中的神游文学

就是作者通过神游的思想抒发自身的精神和人生志向的文学。而神游的发源人是屈原,以屈原的《离骚》作为神游文学的典范,这是屈原在《九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以屈原《离骚》的上下求索和登昆仑以及上到天庭和诉天生等,表达了作者对于楚国政治实际情形的死亡和悲愤所产生的神游。作者以这种神游的思想抒发出自身九死不悔之志的情感,因此《离骚》作为神游的代表作品对后世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三)远游文学中的游仙文学

其是作家借助创造的虚幻情境和神奇的仙境,来抒发情感和志向。游仙文学作为文学中的一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神仙的思想来源于先秦时期的萌芽,文人们对于神仙的世界和仙人游历的幻想,以《楚辞.远游》作为代表作品,被后世称之为游仙文学的始祖。并且游仙文学通过了两汉游仙诗赋的发展,在后世因为道教的确立和发展,游仙文学在魏晋时期以后才得到发展,也是因为如此,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的重点文学。

(四)远游文学中的梦游文学

梦游文学就是人在梦境中和神相遇的一种特别的文学,在我国古代,文人和鬼神的事情,都来源于梦境,而最为典型的便是《史记.赵世家》一文中赵简子梦游钧天的一个传说。文中讲述赵简子因为病重的原因,苏醒后说出了自己梦游天界的故事: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梦游文学的作品多数是通过梦游或者仙游来创作的,一则表现出作者对于梦境中世界的向往;二则表现出诗歌的艺术形象瑰丽多姿。

二、中国古代远游文学以及文学史意义

(一)中国古代远游文学是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阶段

我国人民通常比较注重实际,所以在我国古代文学当中,现实主义是主要的温文学风格,如《诗经》,到汉乐府民歌,都是注重表现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和人生喜怒哀乐。但是楚辞作为浪漫主义的奠基作,通过加入古代的神话材料,创作出了飞龙和神女以及仙草等比较神奇的世界。而且,在这样精彩绝伦的世界中,主人公可以驾驭神龙遨游天际,周游世界。所以在后世的文人雅士虽并不是真正的道教信徒,可是因为道教的神仙境界非常美妙,让古代文人们的想象力更加开阔,并且也能够给作品添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和超脱世俗的心境。所以,中国古代人把游仙用来抒发情感。

(二)远游文学结合了中国的文化气质和道德情感

中国古代远游文学结合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气质和道德情感。其中描写我国古代的自然风景和赞美我国壮美河山的纪游文学作品,让人读来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美感,并且也唤起了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让人们对于自己的国家有一种自豪的感觉。从古代文学诗人杜甫的《北征》到陆游的《山南行》等文章中,都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作品,都是呼吁人们爱国。而某些以山水为主题的文学,其目的是为了阐发深刻的人生道理,给人们深刻的启示。在《左传》一文中,对梦象事情的描述,其实际上是融合了我国古代崇礼尚德的道德理论,表现了文章作者对于古代历史人物的道德评判与发展的思考,结合古代文学天命的思想和道德伦理作为历史叙述,因此,中国古代远游文学是结合了中国文化气质和道德情感的。

(三)中国远游文学扩大了文学范围

中国古代远游文学的出现,扩大了文学范围。第一,从纪游文学的出现,让文学从表现社会人生的单一性逐渐延伸到山水和自然美。在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有自然景物的描写,不过这只是运用作为文章的铺垫或者借此比拟叙写。而在东汉时期以后,自然景物的描写在纪游文学中得到了艺术的体现,作为一个较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第二,我国古代文学通常是以文载道作为基本精神的,但是随着游仙文学的出现,个体私欲情感得到了肯定。所以,远游体现在远游主人翁对生命的无限怅惘,对自由和快乐的渴望。

(四)远游文学增加了一种新的文学形态

中国古代远游文学只是一种文学的形态,而远游的本身具备了一个新的文学主题。所以,不管是古代还是中国的现代,作家写走这个字,就像写爱恨和别离一样,总有写不完的故事。而当今,人们对远游文学这一文学主题进行简单的概括,可以从理论上把远游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并且其包含了文人创作的主体行之所至、所想、所感觉、所说的各类型的社会内容。其中所包含了艺术的美感,就是人和行、人和神仙之间的一种美。

三、结语

远古的传说篇8

关键词:古代文学;当代社会;中华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在这样悠久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底蕴应当受到世界的瞩目但是在当代社会有太多的人摒弃自己的文化而去追求西方文化究其原因大多数人表明中国的古代文学华而不实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在现实生活中起不到什么作用因而遭到大家的摒弃现在我们就借本文来谈一谈古代文学在当代社会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古代文学对建立当代国家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现代文明大国崛起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种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仅仅是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的丰富则不足以支撑其屹立于世界之巅峰位置因为国家文化价值的定位势必会影响到这个国家整体的文化素养与整体的文学发展那么中国古代文学在这一潮流中又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如何建立当代的价值观呢?首先中国拥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不管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觉文学还是文学鼎盛的盛唐时期再逐渐从隋唐两宋到没落消沉的明清两朝这些在历史上数不清的传记、史书、唐诗、宋词是我们当代文学起步的厚重基础也是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会看得无限远”那同样的我们的当代文学就是站在古代文学的肩膀上而古代文学就是我们的巨人所以说中国的古代文学是具有非常之深远的当代价值的什么叫做国家价值观呢?所谓国家价值观是从个人价值观的概念中延伸而来的个人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各类事物的看法与意见国家价值观是指一个国家在长期而又漫长的历史潮流中积累下来的能够得到集体认同的共同的文化信仰国家价值观是建立在国民心理、责任、道德、义务等等的基础上作为一种价值认知、实践准则与我们的理想共同存在着小时候家长们总会给孩子们讲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嫦娥奔月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其中所包含的对待事情坚韧不拔的态度绝不放弃的刻苦精神还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等等传递给我们的都是对英雄的歌颂并把其类似行为作为一个准则这便是受到价值观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是多变的但是有一个主题亘古不变那就是忠君爱国这类国家价值观往往会形成一种定式现在的社会科技发达物质也极大丰富但也形成了一种浮躁的社会气氛这种转变使我们将古代文学中的铁骨铮铮、正气浩然丢得荡然无存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文化的依靠还谈什么所谓的国家价值观若想建立正确的国家价值观我们必须吸取和传承古代文学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璀璨的现代文明才能形成正确的国家价值观

二、古代文学对交友的影响

当今社会有一个网络热词叫“刷脸”所谓的刷脸就是指朋友多但选择朋友必须择其善者而从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早就系统地阐述了择友和交友之道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与传承进而引导我们正确处理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益矣友便辟友便佞友善柔损矣”刘向在«后汉书»中也说“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ꎻ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和学识渊博、品格高尚的人居住在一起对人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ꎻ而与庸庸碌碌、品格低俗的人居住在一起这个人也会深受其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类是喜欢群居生活的群体他们不能没有朋友交友交友这个“友”字是指两个人友好互助的意思古有高山流水说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两个人只有在一起合奏才有高山流水的即视感两个人即是朋友也是知己刘备三顾茅庐为的不仅仅是孔明的盖世才能与此同时更多的是那种惺惺相惜的知己知音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比比皆是以上足以说明交友的重要友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呢?李白在«赠汪伦»中有诗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ꎻ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又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又应该如何去择友呢?交友的前提是择友还是让我们一起去古代文学中探索一下吧!人海茫茫知音难觅如何才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朋友呢?论语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说选择朋友考察他的品行其次要观察他的一言一行分析他与你交朋友的目的当然这些不能仅仅看表面关汉卿有言“画人画虎难画心”意思就是说人的内心很难看透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不能全靠看或者说你看了研究了也不一定能看清一个人最原本的面目所以与人相交还是贵在知心庄子也曾在«山木»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懿”说的是君子之间的交往坦坦荡荡的就好像清水一样清澈两个人之间没有任何的私心与利益并不会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而丧失友情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像甜酒一样尝到一点点酒的香醇就会想要继续交往下去但是一旦两个人之前的利益受到影响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也就因此破裂了我国的古代文学无言之中就在教我们择友交友的道理无形之中对我们的择友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中国古代文学对当代人文的影响

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是一个承载着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在这样悠久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那就需要我们一起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而不是肤浅和表面化的学习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早在原始社会神话传说和歌谣就在人们的讲述下一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岁月的沉淀便逐渐演变成古代文学尽管最原始的那些神话传说我们只知道一些星星点点但却是最早为人所知的历史纵观中国古代文学我们不难了解中国的发展与曾有过的辉煌我国一直以来就缺乏古籍整理方面的人才老一辈的古文献研究学者他们旧学根底好博学多识且有丰富经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老专家越来越少中青年一代成长过程过长造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尽管国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各学校设置了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硕士、博士点但想要超越前人的成就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古代文学在古代的价值与意义自不待言倘若百无一用就不会有生长的土壤纵而观之研究古代文学对于当今社会人文具有很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传承真、善、美

当你在讨论古代文学时它有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极具感染力与审美价值观也就像诗歌律诗那样街头巷尾口口相传古代文学追求求真、向善、尚美求“真”它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性ꎻ向“善”体现为“人文关怀”ꎻ尚“美”体现为“文体升华”三位一体相互交融是人类三个最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与美学给人以感染引起情感共鸣因此古代文学的研究是特别重要的它对于培养以“真、善、美”为内在核心的人群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中国古代文明孔子的思想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与赞扬当然也同样包括那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到认同他强调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去孔子提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重新刷新了人们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这里强烈的人文关怀跃然纸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人对人的尊重孔子这一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的观点一经提出便受到了高度的赞扬这一点即便是在当今社会也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古代文学中的人文关怀、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相处、还有价值观的培养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指引着我们前行

(二)研究古代文学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科学发展观促使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当代的社会起着强烈的促进作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论述广泛而全面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仅仅局限在个人方面但是国家正是由一个个个体构成的他所提出的是从个人的修养层面来维护社会秩序从而促进社会更和谐的发展

(三)深化古代文学研究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发展

与世界文明和谐共融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分割不容忽视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它的存在有利于培养我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感身为国家公民的使命感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大国在历史的大潮流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各民族团结一致友好发展当然古代文学的探索不能止步于此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弘扬

四、结语

中国的古代文学蕴藏着无限的哲理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影响教育人们要有骨气、重节操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强调的就是一个人早晚都有一死但一定要对得起自己死得轰轰烈烈有价值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在国家利益面前哪怕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有一种敢于奉献的人生态度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人们担忧之前就担忧在别人都享乐之后才想到自己这样牺牲自我幸福的忧乐观一直被后世所铭记敬仰«爱莲说»中最为著名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高洁不受污染的样子着实让人着迷这又在警告世人做人一定要洁身自爱清贫自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极具号召力好像在召唤人们拿起手中的武器保卫我们的国家说了这么多优美的诗句无非想告诉我们中国古代文学并未消失而是一直牢记在我们心口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早早就埋藏在我们心中大到国家价值观小到人际交往还有对人文价值影响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古代文学赋予对我们当代社会的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芳民.展望、回顾与探索[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沈光浩.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述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

上一篇:丹尼尔笛福范文 下一篇:惊鸿仙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