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和狼的故事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06 12:33:41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篇1

一、 出示表格,自主学习中理思路

课堂实录

(上课伊始,学生提出了质疑: 是什么使贪婪而凶残的狼成了“功臣”,活泼而美丽的鹿却成了“祸首”呢?)

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学习课文,我们应关注文中的关键词语。上节课,我们从这些鲜活的数字中感受到了鹿数量的变化,那这些数字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呢?

出示表格:

当鹿的数量是四千只时,会见到什么景象呢?自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圈一圈相关词语,再口头填空。

生:我见到了贪婪而凶残的狼。

师:你从哪些字眼感受到狼的贪婪而凶残?

生:我从“下毒手”这个词感受到。

师:什么是“下毒手”?

生:就是把鹿给咬死了。

师:狼会怎么下毒手?

生:狼会躲到灌木丛里猛地扑到鹿的身上,把它咬死。

师:真是凶残!谁来读好这个词。

师:狼又会对哪些鹿下毒手呢?

[相机出示:狼吃掉了(   )的鹿,吃掉了(   )的鹿,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它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所以活下来的都是(

)的鹿。]

(学生说)

师:刚才我们先读课文,再体会关键词,感受到了森林的美好,那当的数量是十万只、八千只时,又会见到什么样的景象呢?用刚才的方法自由读读课文二三自然段,圈一圈,填一填。

教学评析

平时的教学,常常是老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望文生义地臆断,不假思索地抢答,课堂上多了热闹的师生对话,缺少了学生静下心来潜心会文的时间和空间。

而表格以“鹿的数量”变化为抓手,紧扣狼、鹿、森林三组情况的对比突破开去,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不但能帮助学生迅速地理清课文脉络、找到课文线索,还给予学生潜心会文、静心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自读自悟。学生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更学会了如何从大段文字中聚焦关键词、概括关键词、品味关键词,从而能以简驭繁地把握整篇课文,真正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二、研习表格,对比推测中激情感

课堂实录

(在学生自主完成表格,并分别体会25年中森林的前后景象后,在表格第四行出示“……”)

师:如果一切还在继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你能从表格中预测鹿群的最终命运吗?

生:我认为鹿会越来越少,因为没有了狼来吃病鹿,疾病会互相传染,而且森林里的绿色植物都吃光了,鹿最后可能会饿死。

师:如果填上数字,这里会是?

生:一个大大的“0”!

师:是呀,多么的触目惊心!看着这景象,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说)

教学评析

“忽视情感,便忘了教学的一半。”小学语文教学无不伴随着情感活动,学生的情感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而不断深化。本课中表格的利用,使狼、鹿、森林前后变化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鲜明的对比给了学生情感强烈的冲击。教师又适时在表格的最后增加了“……”,让学生来猜测鹿群最终的命运。“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互相碰撞与交流,从而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自然而然地明白文本的深层内涵。

三、依托表格,在复述中觅支点

课堂实录

师:如果你是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会怎样向别人讲这个故事呢?复述故事时可以抓住表格中的这些关键词想象当时的画面。鹿的数量不同时,森林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先选择你感兴趣的画面试着说一说。

(学生说)

师:你已经抓住这些关键词让我们明白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刚才看了图,读了文字,你能用书上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想象一下森林当时的画面吗?

(学生加上想象生动地讲述)

教学评析

对课文的复述是本课的又一重难点,而学生在复述时有的常常颠三倒四,没有条理;有的讲不到要点,分不清主次 ;有的只能提纲挈领地讲一讲,只有“纲”没有“肉”;有的干脆照本宣科,将课文背一遍。表格的利用,给学生的复述提供了支点,对一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能抓住表格中的关键词有条理地进行简单复述;而对一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有顺序讲述故事的基础上能由词想开去,生动讲述甚至进行创造性复述。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篇2

竞争

故事:

国外一家森林公园曾养殖几百只梅花鹿,尽管环境幽静,水草丰美,又没有天敌,可是几年以后,鹿群非但没有发展,反而病的病,死的死,竟然出现了负增长。后来他们买回几只狼放置在公园里,在狼的追赶捕食下,鹿群只得紧张地奔跑以逃命。没想到,这样一来,除了那些老弱病残者被狼捕食外,其它的鹿体质日益增强,数量也迅速增长。

分析: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天生有种惰性,没有竞争就会固步自封,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作为管理者,要不断地让团队的每一分子都有压迫感和危机感,引入竞争对手。团队中,竞争对手就是追赶梅花鹿的狼。作为管理者,应该时刻让梅花鹿清楚狼的位置和同伴的位置。跑在前面的梅花鹿可以得到更好的食物,跑在最后的梅花鹿成了狼的食物。按照市场规则,给予“头鹿”奖励,让“末鹿”被市场淘汰,这是刺激销售业绩最有效的方式。几乎每一家保险公司都会在显眼处挂上一份排行榜,公布每个月保险推销员的业绩。连续三个月业绩屈居末位的业务员理所当然地被淘汰,而跑在前面的业务员则能获得非常高的回报和能力上的肯定。这种竞争的方式虽然裸,而且不留任何情面,但是公司整体的营运目标地就是依靠这样直接明了的竞争模式得以实现。

沟通

故事: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分析:

你真的听懂了手下的话了吗?你是不是也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权威打断手下的语言?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在手下还没有来得及讲完自己的事情前,就按照我们的经验大加评论和指挥。反过头来想一下,如果你不是销售主管,你还会这么做吗?打断手下的语言,一方面容易做出片面的决策,另一方面使员工缺乏被尊重的感觉。时间久了,手下将再也没有兴趣向上级反馈真实的信息。反馈信息系统被切断,销售主管成了“孤家寡人”,在决策上就成了“睁眼瞎”。实际上,长期的管理工作很可能已经让你脱离市场很久,而你手下的员工恰恰拥有最新的第一手资料,他们对事物拥有更现实的分析权。所以与手下保持畅通的信息交流,将会使你的管理工作如鱼得水,以便及时纠正管理中的错误,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制度。

指导

故事:

有一回,日本歌舞伎大师勘弥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他要上场之前故意解开自己的鞋带,试图表现这个百姓长途旅行的疲态。正巧那天有位记者到后台采访,看见了这一幕。等演完戏后,记者问勘弥:“你为什么不当时指教学生呢,他们并没有松开自己的鞋带。”勘弥回答说:“要教导学生演戏的技能,机会多的是,今天的场合,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保持热情。”

分析:

提高销售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准的有效方式。学习有利于提高团队执行力,增强团队凝聚力。手把手的现场指导当然可以及时纠正销售人员的错误。但是如果不顾及场合与方式,很可能会激起销售人员的逆反心理。尤其销售人员每天奔波于各个不同的客户之间,如果主管人员当着客户的面教训手下员工,非但会破坏现场气氛,而且会让员工感到深切的不被尊重,以后和客户之间的进一步交往也会陷入尴尬。所以指导必须注重技巧,就像勘弥大师那样要注意保护员工的现场热情。除了现场指导外,管理者可以综合运用培训、交流会、内部刊物、业务竞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型团队。

发挥

故事: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当听众咨询他最成功的做法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分析:

事必躬亲,是对员工智慧的扼杀,往往事与愿违。长此以往,员工容易形成惰性,责任心大大降低,把责任全推给管理者。情况严重者,会导致员工产生腻烦心理,即便工作出现错误也不情愿向管理者提出。何况人无完人,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而片面的。为员工画好蓝图,给员工留下空间,发挥他们的智慧,他们会画得更好。多让员工参与公司的决策事务,是对他们的肯定,也是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要。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和权利,他们会取得让你意想不到的成绩。这一点在销售团队建设当中更加重要。一个月几十万、上百万的销量不可能由销售主管一人完成,之所以要建设销售团队意义也在于发挥团体的力量共同完成销售任务。所以作为销售主管应该学会信任属下,慢慢实现充分授权,让他们有机会独立锻炼,甚至独当一面,这样非但不会削减你的个人权威,反而有助于你自身管理能力和团队业绩的整体提升。

鞭策

故事:

拿破仑一次打猎,看到一个落水男孩,一边拼命挣扎,一边高呼救命。河面并不宽,拿破仑没有跳水救人,他端起猎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到:“你若不自己爬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里!”那男孩见求救无用,又增添了一层危险,便拼命地奋力自救,终于游上岸。

分析:

在销售团队中,难免有自觉性比较差的员工。对待员工,如果一味为他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帮助他,并不一定让他感受到“萝卜”的重要,有时候还离不开“大棒”的威胁。偶尔利用你的权威对他们进行威胁,能及时制止他们消极散漫的心态,激发他们发挥自身潜力。换句话说,自觉性强的员工也有满足、停滞、消沉的时候,也有依赖性,适当的批评和惩罚能够帮助他们认清自我,重新激发新的工作斗志。所以在进行销售团队管理时,适当适时的鞭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篇3

一、分工

[故事]

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动。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原来,条例因循的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是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射后因后座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但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这位军官的发现使他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

[分析]

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分工。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才不会产生推委、扯皮等不良现象。如果公司象一个庞大的机器,那么每个员工就是一个个零件,只有他们爱岗敬业,公司的机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公司是发展的,管理者应当根据实际动态情况对人员数量和分工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否则,队伍中就会出现“不拉马的士兵”。如果队伍中有人滥竽充数,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资的损失,而且会导致其他人员的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公司工作效率整体下降。

二、标准

[故事]

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分析]

本故事中的主持犯了一个常识性管理错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由于主持没有提前公布工作标准造成的。如果小和尚进入寺院的当天就明白撞钟的标准和重要性,我想他也不会因怠工而被撤职。工作标准是员工的行为指南和考核依据。缺乏工作标准,往往导致员工的努力方向与公司整体发展方向不统一,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因为缺乏参照物,时间久了员工容易形成自满情绪,导致工作懈怠。制定工作标准尽量做到数字化,要与考核联系起来,注意可操作性。

三、体制

[故事]

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桶粥,显然粥每天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抓阉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平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分析]

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象“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缺乏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缺乏利益,员工就会积极性下降,消极怠工。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四、表率

[故事]

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辞,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伏剑而死。

[分析]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属必须以身作则。示范的力量是惊人的。不但要象先人李离那样勇于替下属承担责任,而且要事事为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旦通过表率树立起在员工中的威望,将会上下同心,大大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得人心者得天下,做下属敬佩的领导将使管理事半功倍。

五、竞争

[故事]

国外一家森林公园曾养殖几百只梅花鹿,尽管环境幽静,水草丰美,又没有天敌,而几年以后,鹿群非但没有发展,反而病的病,死的死,竟然出现了负增长。后来他们买回几只狼放置在公园里,在狼的追赶捕食下,鹿群只得紧张地奔跑以逃命。这样一来,除了那些老弱病残者被狼捕食外,其它鹿的体质日益增强,数量也迅速地增长着。

[分析]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天生有种惰性,没有竞争就会固步自封,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竞争对手就是追赶梅花鹿的狼,时刻让梅花鹿清楚狼的位置和同伴的位置。跑在前面的梅花鹿可以得到更好的食物,跑在最后的梅花鹿就成了狼的食物。按照市场规则,给予“头鹿”奖励,让“末鹿”被市场淘汰。

六、沟通

[故事]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分析]

你真的听懂了手下的话了吗?你是不是也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权威打断手下的语言?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在手下还没有来得及讲完自己的事情前,就按照我们的经验大加评论和指挥。反过头来想一下,如果你不是领导,你还会这么做吗?打断手下的语言,一方面容易做出片面的决策,另一方面使员工缺乏被尊重的感觉。时间久了,手下将再也没有兴趣向上级反馈真实的信息。反馈信息系统被切断,领导就成了“孤家寡人”,在决策上就成了“睁眼瞎”。与手下保持畅通的信息交流,将会使你的管理如鱼得水,以便及时纠正管理中的错误,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制度。

七、指导

[故事]

有一回,日本歌舞伎大师勘弥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他要上场之前故意解开自己的鞋带,试图表现这个百姓长途旅行的疲态。正巧那天有位记者到后台采访,看见了这一幕。等演完戏后,记者问勘弥:“你为什么不当时指教学生呢,他们并没有松散自己的鞋带呀。”勘弥回答说:“要教导学生演戏的技能,机会多的是,在今天的场合,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保持热情。”

[分析]

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是提高管理水准的有效方式。学习有利于提高团队执行力,便于增强团队凝聚力。手把手的现场指导可以及时纠正员工的错误,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指导必须注重技巧,就象勘弥大师那样要保护员工的热情。管理者必须避免教训式指导,应当语重心长的激励员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除了现场指导外,还可以综合运用培训、交流会、内部刊物、业务竞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型团队。

八、锻炼

[故事]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了起来!

[分析]

每个人都希望用自己的能力来证明自身价值,手下也不例外。给他们更大的空间去施展自己的才华,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和支持。不要害怕他们失败,给予适当的扶持和指点,放开你手中的“雄鹰”,让他们翱翔于更宽阔的天空。是个猴子就给他们座山折腾折腾,是条龙就给他们条大江大河扑腾扑腾。他们的成长,将为你的工作带来更大的贡献。他们的成长,将促使你更进一步。

九、发挥

[故事]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当听众咨询他最成功的做法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分析]

事必躬亲,是对员工智慧的扼杀,往往事与愿违。长此以往,员工容易形成惰性,责任心大大降低,把责任全推给管理者。情况严重者,会导致员工产生腻烦心理,即便工作出现错误也不情愿向管理者提出。何况人无完人,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而且片面的。为员工画好蓝图,给员工留下空间,发挥他们的智慧,他们会画的更好。多让员工参与公司的决策事务,是对他们的肯定,也是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要。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和权利,他们会取得让你意想不到的成绩。

十、鞭策

[故事]

拿破仑一次打猎的时候,看到一个落水男孩,一边拼命挣扎,一边高呼救命。这河面并不宽,拿破仑不但没有跳水救人,反而端起猎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到:你若不自己爬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中。那男孩见求救无用,反而增添了一层危险,便更加拼命地奋力自救,终于游上岸。

[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篇4

论文提要:在中国古代北方三个最大的游牧集团中,皆流传着狼祖神话。狼乃是这些民族的图腾,同时也是这些民族勇猛、强悍的内在精神的象征,因而它作为一种美好形象,在草原民族中长期流传,至今不衰。但由于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长期的历史冲突,以狼为象征的游牧文化群体对于农耕民族的侵扰、掠夺,加之这一历史的一次次重复,狼便作为一种凶狠贪婪的象征,出现在了农耕民族的心灵深处。草原民族一次次成批地融入了农耕民族中,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在新的文化选择中,完全接纳了农耕民族的文化观念,与狼告别。中国文学中狼意象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由原初的多义象征而走向了单义象征。在20世纪新一轮的文化冲突、融合中,狼意象又滋生出了新的意义。

从魏晋到元代的一千余年间,先后近20个来自草原的民族活跃在中国北方的历史舞台上。这些民族后来在与农耕民族无数次的冲突、交会中,大多逐渐融于汉族大家庭,有的则成为中国民族的一分子。而其原初的在特有的地理生态背景与文化背景下所创造出的各具特色的族源神话,则不仅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学的宝库,同时为我们研究民族融合历史及融合中的文化选择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代北方民族狼祖神话的考察,研究中国文学中狼意象的变迁,从而对民族文化的审美趋向做出进一步的认识。

北方民族狼祖神话考察

族源神话,似乎是每一个原始民族所必备的知识。活跃于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在他们的传说中,往往将自己民族的起源、兴起与某一神秘之兽联系在一起。如拓跋鲜卑族,相传他们的先祖遇难,有一形如马、声如牛的神兽引路,使他们度过了“九难八阻”,终而得以兴起。①这一神兽,就是所谓的“鲜卑郭落”,即驯鹿。②契丹族则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一位乘白马的男子和一个驾着青牛车的天女结合生下的。③又说其先祖中有一号?呵者,“戴野猪头,披猪皮,居穹庐中,有事则出,退复隐入穹庐如故。后因其妻窃其猪皮,遂失其夫,莫知所如。④”党项族传说他们的祖先罗都生了马、黑牛等七个儿子,后来有了他们的族。⑤而流传最广的则是关于狼图腾的神话。

古代北方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先后有匈奴、突厥与蒙古三大少数民族集团。这三大集团同兴起于大漠,皆以狼为图腾神兽。匈奴从战国晚期即公元前三世纪始见于历史记载,直到公元五世纪才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先后存在了七个世纪,并于公元四世纪与五世纪,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汉、赵(史称前赵)、大夏等政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匈奴虽没有留下关于狼祖神话的直接记述,但与匈奴有渊源关系的诸民族传说,却披露了这一信息。公元四、五世纪活动于大漠的高车部落⑥,《魏书》本传言:“其先匈奴之甥也”,《新唐书》卷二一七《回鹘传》则曰:“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号高车部。”这个部落的祖先相传是一只老狼。《魏书》卷一?三《高车传》曰:

俗语云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曰:“吾有此二女,安可配人,将以配天。”乃于国北无人之地筑高台,置二女于上,曰:“请天迎之。”经三年,其母欲迎之,单于曰:“不可,未彻之间耳。”复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因穿台下为空穴,经时不去。其小女曰:“吾父处我于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是神物,天使之然。”将下之。其姐大惊曰:“此是畜生,无乃侮父母也!”妹不从,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遂滋繁成国。故其有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

汉代时与匈奴为邻的乌孙国,其国王相传为匈奴养子。《汉书》卷六一《张骞传》曰:

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支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大月支攻杀难兜靡,夺其地,人民亡走匈奴。子昆莫新生,傅父布就翎侯抱亡置草中,为求食,还,见狼乳之,又乌衔肉翔其旁,以为神,遂持归匈奴,单于爱养之。

这个传说,在《史记·大宛传》中也有简略地记载。在《汉书·西域传》中,乌孙王有名“拊离”者,《北堂书抄》卷十三曹丕引《典论》论汉武帝亦云:“刈单于之旗,探符离之窟。”拊离、符离显系一事。《通典》卷一九七《突厥上》曰:“侍卫之士,谓之附离,夏言亦狼也。”匈奴、乌孙、突厥,同属阿尔泰语系民族,拊离、符离当即突厥语buri音译之异。以“狼窟”指匈奴之巢穴,或王以狼名,皆可披露其族与狼之关系。乌孙、高车,一为匈奴养子,一为匈奴之后,加之传为匈奴别部的突厥,皆有狼祖神话,以此推之,匈奴亦当有狼祖神话,只是消失于久远的历史年代之中而已。⑦

在隋唐之际,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突厥族。这是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集团,自公元五世纪出现于中国记载后,迅速“击茹茹(柔然)灭之,西破挹怛,东走契丹,北方戎狄悉归之。⑧”公元六世纪中叶,其疆域“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今里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贝加尔湖)五六千里,皆属焉。⑨”遂而建立了空前规模的游牧汗国,横行大漠四百年。这个民族,《周书》、《北史》、《通典》、《太平寰宇记》等皆谓其为“匈奴之别种”。最可注意者这是一个自认为狼种的集团。其族源神话云:

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也,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小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其足,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饲之。及长,与狼合,遂有孕焉。彼王闻此儿尚在,重遣杀之。使者见狼在侧,并欲杀狼,狼遂逃高昌国之北山。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回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大,外托妻孕,其后各有一姓,阿史那其一也。子孙蕃育,渐至数百家。⑩

《隋书》与《北史》记阿史那氏为君长,皆有“牙门建狼头纛,示不忘其本”之言。狼无疑是突厥族神圣的图腾物,因而突厥诸部落中,对狼至为崇拜,每于旗纛上图以金狼头。{11}突厥可汗亦每以狼头纛赐其臣。{12}在《周书·突厥传》中记有突厥族源的另一则神话异说:

或云: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谤步,兄弟十七人(《北史》九九作“七十人”),其一曰伊质泥师都,狼所生也。谤步等性并愚痴,国遂被灭。泥师都既别感异气,能征召风雨,娶二妻,云是夏神、冬神之女也。一孕而生四男:其一变为白鸿;其一国于辅水、剑水之间,号契骨;其一国于处折水;其一居践斯处折施山,即其大儿也。山上仍有阿谤步种类,并多寒露,大儿为出火温养之,咸得全济,遂共奉大儿为主,号突厥,即讷都六设也。讷都六有十妻,所生子皆以母族为姓,阿史那是其小妻之子也。讷都六死,十母子内欲择立一人,乃相率于大树下共为约曰:“向树跳跃,能最高者即推立之。”阿史那年幼而跳最高者,诸子遂奉以为主,号阿贤设。

显然这两个不同的族源神话,产生在两个不同时期和地区。前者是以封闭的草原环境及部落战争为背景的,故有“刖足”、“重遣杀之”、“草泽”、“平壤茂草”、“四面俱山”之类的描述,表现出的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生存方式与原始意识。后者则是走出封闭、以草原地带与山林地带交接地区为生存背景的,同时出现了风雨、夏神、冬神、大树等与四季变化有关的意象,反映了他们对季节变化的关注。而且社会组织及权力机构开始形成,“以母族为姓”,反映了母系社会性质;以比赛方式共推新主,体现着原始民主制的确立。但正如《周书》作者所言:“此说虽殊,然终狼种也。”这一点则是不变的。

突厥之后,相继有黠戛斯、回鹘、契丹等族活动于北鄙,随后有蒙古族称雄于大漠,并迅速建立跨越亚欧的大帝国政权。《元朝秘史》卷一记述了蒙古族的一则族源神话,其云:

当初元朝人的祖,是天生一个苍色的狼,与一个惨白色的鹿相配了,同渡过腾吉思名字的水,来到于斡难名字的河源头,不儿罕名字的山前住著,产了一个人,名字唤作巴塔赤罕……

《新元史》卷一用现代人的观念对此作了世俗化的解释:“孛儿帖赤那译义为苍狼,其妻豁阿马兰勒,译义为惨白牝鹿,皆以物为名,世俗附会,乃谓狼妻牝鹿,诬莫甚矣!”道润梯步新译新注《蒙古秘史》,对苍狼白鹿生人之说亦极力否定,认为“其实这不过是传说中的两个人名罢了”{13}。但如果我们从人类学的角度,参之高车、乌孙、突厥之传说,就不难发现苍狼、白鹿不过是蒙古早期的图腾而已。在《多桑蒙古史》中,有如下一段记载:“有蒙古人告窝阔台言,前夜伊斯兰教力士捕一狼,而此狼尽害其畜群。窝阔台命以千巴里失购此狼,以羊一群赏来告之蒙古人。人以狼至,命释之。曰:‘俾其以所经危险往告同辈,离此他适。’狼甫被释,猎犬群起?杀之。窝阔台见之忧甚,入帐默久之,然后语左右曰:‘我疾日甚,欲放此狼生,冀天或增寿。孰知其难逃命,此事于我非吉兆也。’其后未久,此汗果死{14}。”

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窝阔台把自己的命运与狼的生死联系起来,无疑说明了其潜意识中对狼的认同与崇拜。在《蒙古源流》卷四中,有成吉思汗围猎时降旨不让伤害苍狼与草黄色母鹿的记载。此亦可证明《元朝秘史》对蒙古族图腾神话的记载,是有信仰与传说的根据的。

值得注意的是蒙古神话于苍狼之外,多了一白鹿,这似乎是一个不小的变化,但考鹿之为神物,似乎在匈奴的时代就存在了。在匈奴人的神话中,我们虽然没有发现鹿的踪影,但从出土的匈奴族的大量遗物中,却可以看到一种神秘的大角怪兽形象。这种怪兽显然是在鹿角与其它动物的结合中幻想出来的。齐东方先生在《唐代金银器研究》一书中,就言及在匈奴遗物图案中,“大角怪兽十分流行”的问题。此种怪兽虽不一定是匈奴人的图腾物,但作为一种流行图像,显然与匈奴人的宗教崇拜是有关系的。大西正男谓匈奴亦有狼祖鹿祖传说,似非无据。在突厥人的传说中则有如下的一则神话:

突厥之先曰射摩舍利海神,神在阿史德窟西。射摩有神异,海神女每日暮,以白鹿迎射摩入海,至明送出,经数十年,后部落将大猎,至夜中,海神女谓射摩曰:“明日射猎,尔上代所生之窟,当有金角白鹿出。尔若射中此鹿,毕形与吾来往,或射不中,即缘绝矣。”至明入围,果所生窟中有金角鹿起,射摩遣其左右固其围,将跳出围,遂杀之。射摩怒,遂手斩呵口尔首领,仍誓之曰:“自杀此之后,须人祭天。”即取呵口尔部子孙斩之以祭也。{15}

在这则神话中,鹿的神性是可想而知的。究其由,鹿的敏捷、善驰、温顺,鹿角的威武,皆可引起草原民族和狩猎民族对它的喜爱与崇敬。故而在匈奴与突厥的信仰与神话中,皆可找到对鹿的崇拜踪迹。所不同的是鹿对于蒙古民族来说,它不是一种单纯的崇拜物,而是图腾。苍狼白鹿的结合神话,可能孕育着狼图腾集团与鹿图腾集团联姻的历史。

民族文化融合中的“神狼”命运

族源神话大多带有图腾神话的意义。而图腾物不仅仅是一个原始群体的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原始群体的审美选择与文化认同,因而它具有象征一个原始群体内在文化精神的意义。草原民族的狼图腾神话,无疑是其勇猛、强悍的民族精神的说明。突厥族即视狼为战神{16},在突厥民族英雄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中,是苍狼引导他们战无不胜,一路走向胜利。{17}突厥可汗的侍卫之士,以狼为名,也正是取其勇猛之意义。著名的突厥文《阙特勤碑》中,也以狼来形容其士兵之猛勇。{18}在阿尔泰语系的哈萨克民族谚语中,狼代表着好汉、勇士。同时在其文物图案中,还有狼身上连着鹰头和鹰翅,扑向狮、虎的形象,以表示对凶悍、勇猛和刚烈的歌颂{19}。在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中,少数民族君主往往被自己的拥护者称作“狼主”。《秦并六国平话》卷上“匈奴狼主大怒”云云,《说岳全传》第十回“狼主可将计就计”云云,皆是其例。自称是“土耳其之父”的穆斯塔法·基马尔,在他的拥护者中享有“灰狼”的称号。活动于北美大草原的诸民族,也以狼为英雄的象征。他们自豪地歌唱:“我是一头孤独的狼,我东南西北到处闯荡。”{20}草原民族飘游不定、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必然会在部落之间暴发争夺水草的战争,这自然会使他们联想到作为草原之魂的狼的凶猛与不可战胜的力量,遂而产生了对游荡的狼群的敬畏与崇拜,创造出狼图腾的神话。并寻求与图腾人格上的统一,模仿狼的凶猛、强悍与进攻性,创造着他们的生活。

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一个新的社会集团的形成,必然存在着对原有多种文化的选择问题。就中国北部民族间的文化融合情况而言,主要有两种选择态度,一种是选择性继承,一种是选择性接纳。在两种不同的选择中,神话中作为北方民族始祖的神狼,便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命运。草原游牧民族间的冲突融合,在文化上主要是选择性继承问题,故而神狼的地位一再地得到强化和加固。匈奴、突厥、蒙古三个游牧集团先后称霸草原,由于以相似的生活方式生活于相同的地理生态背景之下,尽管他们的族源神话故事情节各不相同,而作为其神话核心部分的神狼的地位则始终不变。并且神狼作为一种文化象征,传衍到了近代的北部广大地区的民族之中。如哈萨克族民间盛传《白狼》故事,大意言:一位青年男子与一只白狼相遇,在一座山洞共同生活了四十天,彼此相安无事。后来狼化为美女,做了年轻人的妻子,使年轻人有了许许多多的财富。类似的以狼为主角的故事与传说在哈萨克民间还有不少。{21}在今蒙古族民间,流传着狼童的传说,言:一群猎人在克鲁伦河畔狩猎,发现一只母狼带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奔于荒野。猎人赶走了狼,带回了男孩。男孩懂得各种动物的语言,帮助成吉思汗避过洪水之灾。{22}在维吾尔族的民间长诗《安哥南霍》中,神狼博坦友纳,引导维吾尔的先民,走出大山。并在神狼的进劝下,维吾尔一位铁匠先祖戴上了王冠,率十万大军,出山击败了仇敌。维吾尔族人至今视狼为勇敢无畏的象征。生了儿子,往往说生了一只狼。在柯尔克孜族的史诗《玛纳斯》中,也有狼保护玛纳斯及其后代战胜强敌的章节。柯尔克孜族至今还有许多关于狼的信仰。认为狼是圣物,它的肉可以保佑妇女生育,它的拐骨挂在孩子身上,作为护身符,可以保佑平安。塔塔尔族相信狼有非凡的超自然能力,至今乐于珍藏狼的后踝骨。

但在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冲突、融合中,情况则发生了变化。因为农耕民族文明程度明显高于草原民族,因此这种冲突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农耕民族对草原民族的影响、接纳、消融问题,因而在文化的交汇中,更多地表现为选择性接纳,而不是继承。农耕民族对草原民族文化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仍旧滞留在草原民族的历史传说中。《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开首即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周书》卷一《文帝纪上》鲜卑宇文氏述其世系说:“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在《辽史》卷六三《世表》中,又称库莫奚、契丹都是“炎帝之裔”。这是见于汉文典籍的早期记载。在后世的传说中,相类似的汉胡同源神话也不在少数。柯尔克孜族的《创世的传说》说:汉人、突厥人、蒙人,分别是努赫的三个儿子的子孙。{23}在东蒙古神话传说中,蒙古人与汉人的女始祖乃是姐妹俩。内蒙额尔古纳旗鄂温克人中传说,人和狐狸结合,生下了十个孩子,这就是汉、蒙古、鄂温克等族的祖先。{24}这些传说虽非事实,但体现着中土文化对于四夷的影响,以及边裔民族与中土民族攀亲结好的心愿。顾颉刚先生在论及匈奴“二女在台”与狼交合的神话时,曾认为此乃商族“二女在台”吞卵生契神话之传衍。{25}窃疑即是乌孙、突厥狼乳男婴的神话,也未必不是中土“虎乳男婴”传说{26}之传衍。这种影响,当然也是文化交融的一种形式。

而文化的选择性接纳,则是指草原游牧民族大批南下,部分进入农耕民族生活圈后,农耕民族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草原民族进入中土之后,由于生活方式与地理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其原初所具有的那种凶悍、勇猛、刚烈的精神,也在渐渐丧失。据不完全统计,从汉武帝到唐懿宗不到一千年的时间内,边裔民族如匈奴、羌、氐、鲜卑、高丽、突厥等,迁入内地的人口,最少也有681.89万口{27}。这就意味着千年间有如此多的兄弟民族人口融入了汉族大家庭。唐贞观十三年全国人口是1235万,而在此前内迁的人口最少也有600万,如果把如此众多的人口千百年间的蕃衍计算在内,纯粹的汉族血统的人实在所剩无几了,甚至可以说汉族是世界民族中血统最为复杂的民族。但草原民族一旦汉化,便极力忘却其原初的带有野蛮性的狼崇拜,视新生的来自草原的民族为狼。对图腾物情感的变化,即是文化变迁的标志。而农耕民族在接受草原民族融入的现实中,一方面包容、接纳,另一方面则对其文化进行着选择。在这种选择中,神狼遭到了厄运。因为农耕民族更需要的是和风细雨;是辛勤耕作,以诚实对待脚下的土地;是建立人与土地的相互依赖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相安无事、和平相处的友好关系,而不是凶悍、勇猛和刚烈。从草原民族的族源神话中,我们知道他们中曾有过对牛、马、鹿、鹰等动物图腾的崇拜。这一切皆可为农耕民族所接受,唯独不能接受的是狼。这一点我们从中国文化最大的象征物龙的变化中看得非常清楚。学者们认为龙是古代多种图腾综合、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它突出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与和谐精神。我们从商周青铜器中看到的龙是作匍匐爬行状的蛇身兽首怪物。而经过战国至唐的民族大融合,龙则变成了牛头、猪嘴、马鬃、鹿角、羊须、蛇身、鱼鳞、鹰爪……众多图腾物团结一体、彼此交融的形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草原民族的另一主要图腾——鹿,其角则高高的树在了龙头上,表现出威武不屈的样子。在秦汉时,龙的头上竖起的还是牛角,而经过“五胡乱华”走向统一的隋唐盛世,牛角却分了叉变成了鹿角,此间的意义自是不言而喻的。{28}而狼则被彻底抛弃了。在传统的汉族人中,我们可以找到虎、豹、龙、蛟、雕、兔、鼠之类的名字或绰号,却很难发现以狼命名的。这里抛弃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对一种文化,是对于带有野蛮性的原始生活方式与拼杀、掠夺行为以及对崇尚凶悍、刚烈的精神的彻底抛弃。

当然,我们对于原始的草原居民的行为表现,不能以现代人的观念去理解。他们对于凶悍、勇猛、刚烈的崇尚,以及他们的带有掠夺性的行为,乃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而其对于农耕民族的侵扰,在很大程度上更是生存欲望的驱动。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往往草原民族大规模南下,都与气候的变迁相联系着。由于气候的变冷变干,处于干旱地区的游牧民族,面临着草原枯竭、水源干涸、生态恶化的严重威胁。为了寻找新的牧区与生存环境,他们不得不向农耕民族发起进攻。{29}日本人类学家梅棹忠夫曾这样描写过干旱对于生存欲的驱动:“干旱地带是恶魔之巢……从很早以前起,就有可怖的狂乱的人群从这一干旱地带出发,风暴般地席卷文明世界……游牧民族是这一破坏力的主流,尽管历史提供了其典型,但表现出破坏力的并不仅仅是所谓游牧民。后来,从环绕干旱地带的文明社会本身,也有猛烈的暴力事件发生。北方的匈奴、蒙古、通古斯……都是暴力的源泉。”{30}可以说,没有草原民族的一次次内迁,就没有今天庞大的汉族。草原民族虽然对农耕民族有所伤害,但他们的加入,也给中国民族带来了生命力的活力。故而中国古代两个最强盛的王朝——汉朝和唐朝,都出现在民族大融合的高潮之后。

中国文学中狼意象意义之变迁

与“狼祖”神话密切相关,狼作为一个神话意象,反复出现在中国文学中。与民族冲突、融合的历史变迁相联系,狼意象有一个由多元象征向单一象征的变化过程。其意义及故事形态的变化,大略可分为隋前、隋唐宋元、明清以降三个不同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先秦到隋以前。这是狼意象的多义并存阶段。在这个时期的文献典籍中,狼意象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作为恶的象征出现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对正面的美好事物的比喻、象征意义。如《礼记·玉藻》云:“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郑玄注:“卫尊者宜猛也。”这里的狼显然是具有正面意义的,它象征着勇猛和力量。《太平御览》卷二百七十一引《太公六韬》亦曰:“大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雨如风,如雷如电,天下尽惊,然后乃成。”在《诗经》的解释系统中,狼还具有象征圣德的意义。《诗经·狼跋》曰:“狼跋其胡,载?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诗序》曰:“《狼跋》,美周公也。”《毛传》曰:“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躐其尾,进退有难,而不失其猛。”意为狼喻周公遭流言中伤,“然犹不失其圣,能成就周道”{31}。《郑笺》说得更为明确,其云:“喻周公进则躐其胡,犹始欲摄政,四国流言,辟之而居东都也;退则?其尾,谓后复成王之位,而老,成王又留之,其如是,圣德无玷缺。”我们姑且不管其诗之本义如何,就汉儒对此诗的解释而言,起码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汉代及汉以前人的观念中,狼是可以作为正面象征出现的。

比较特殊的是白狼。《竹书纪年》曰:成汤时“有神牵白狼衔钩而入商朝”。郭璞《山海经图赞》曰:“矫矫白狼,有道则游,应符变质,乃衔灵钩。惟德是适,出殷见周。”《艺文类聚》卷九九引《瑞应图》亦曰:“白狼,王者仁德明哲则见。”《宋书》卷二十八《符瑞》云:“白狼,宣王得之而犬戎服。”此皆是把白狼作为一种吉祥物而对待的。《宋书》卷四十六《王懿传》言:王懿与兄睿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失败后逃跑,路经大泽,会水潦暴涨,不知所往。有一白狼领路,始得免于大难。《魏书》卷二十七《穆崇传》中也说:穆崇为贼所困,匿于大泽,赖有白狼带路,始逃脱贼人的追赶。关于白狼祥瑞的信仰,在唐代史书中还残存着,但是像这样具体的“善行”故事,则不曾见到了。狼意象意义的多重性,正表明着中国文化菜成初始的多元形态。

第二个时期为隋唐宋元,这是狼意象意义的净化、稳定阶段。随着中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完成,民族文化基本趋于稳定。突厥等族在草原兴起后,开始改变了原初草原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向化”之心,他们已很难再集团性地融入汉族中,而是高扬着有狼头标志的旗帜,与农耕民族多次冲突。即如高适《部落曲》所言:“雕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王涯《从军词》所云:“燕颔多奇相,狼头敢犯边。”在此历史的持续中,狼的正面的喻意在汉文化中逐渐消失,而“凶狠贪婪”逐渐凝定成为狼意象意义的基本内核。因而在唐宋诗人的笔下,“狼”成了野蛮凶残、灭绝人性之辈的象征,并且更多情况下是指斥“胡人”。如: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古风》)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婚。豺狼塞?洛,胡羯争乾坤。(高适《登百丈峰》)

身辱家已无,身居豺狼窟。(刘湾《李陵别苏武》)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杜甫《释闷》)

烽火惊戎塞,豺狼犯帝京。(皇甫冉《太常魏博士远出贼庭江外相逢》)

戎羯腥膻岂是人,豺狼喜怒难姑息。(刘商《胡笳十八拍》)

旌旆遍张林岭动,豺狼驱尽塞垣空。(武元衡《幕中诸公有观猎之作因继之》)

烽火连营家万里,漠漠黄沙吹雾。莽关塞,白狼玄兔。如此江山俱破碎,似输棋,局满枰无路。弹血泪,迸如雨。(吴泳《贺新凉:送游景仁赴夔漕》)

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吴潜《满江红:齐山绣春台》)

狼吻不甘春哨衄,马蹄又踏寒滩入。向下洲,一鼓扫群胡,三军力。(李曾伯《满江红:得襄阳捷》)

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陆游《题海首座侠客像》)

诗人们对胡人如此的责骂,自然与胡人自认是狼种有些关系。胡人的崇拜与行为,无疑强化着人们的认识。在这个背景之下,汉语中产生了大量带有贬责意义的“胡”族词汇,如胡来、胡闹、胡说、胡干等。同时狼意象凶狠贪婪的意义内核,便成为一个颠扑不破的稳定结构,存在于中国文化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胡人狼祖神话的影响之下,中国人的意识中出现了狼人可以互幻的观念。《抱朴子·对俗》曰:“狐狸豺狼,皆寿八百岁。满五百岁,则善变为人形。”《白泽图》言:“百岁狼化女人,名曰知女,状如人,坐道旁,告丈夫曰:我无父母兄弟。丈夫娶为妻,三年而食人。以其名呼之,则逃去。“{32}这里所记还只是抽象的知识,而在唐宋志怪小说中则衍生出了人狼幻化的新“神话”。如《广异记》言:

唐冀州刺史子,传者忘其姓名。初,其父令之京,求改任。子往未出境,见贵人家宾从众盛。中有一女容色美丽,子悦而问之。其家甚愕,老婢怒云:“汝是何人,辄此狂妄!我幽州卢长史家娘子,夫主近亡,还京。君非州县之吏,何诘问顿剧?”子乃称:“父见任冀州,欲求姻好。”初甚惊骇,稍稍相许。后数日野合,中路却还。刺史夫妻深念其子,不复诘问,然新妇对答有理,殊不疑之。其来人马且众,举家莫不忻悦。经三十余日,一夕,新妇马相蹋,连使婢等往视,遂自拒户。及晓,刺史家人至子房所,不见奴婢,至枥中,又不见马,心颇疑之,遂白刺史。刺史夫妻遂至房前,呼子不应。令人坏窗门开之,有大白狼冲人走去,其子遇食略尽矣。

在隋之前,我们看到的白狼是一种祥瑞之物。在有关唐代历史的记载中,也隐约可见白狼的祥瑞意味,如《册府元龟》卷二四记贞观盛世符瑞,屡言白狼见。而在此,狼却变成了可幻化成美女祸害良人的妖孽。这个巨大的变化,无疑是民族文化中对狼角色确定的反映。《广异记》又曰:绛州正平县有村间老翁化为老狼,每出伤人,后为其子所杀。又曰:绛州他村有小儿,年二十许,因病后,颇失精神,遂化为狼。窃食村中儿童。{33}无论是老狼还是小狼,只要它是以狼的面目出现,就必然是凶恶的,为害于人的。《宣室志》言:太原王含母金氏,本胡人女,老年后化为狼,生麋鹿致于前,立啖而尽。{34}这里特意强调其为胡女,以示胡人狼之本性的难以改变,反映了中原民族对胡人的深刻成见,以及对狼的本性的认识。《稽神录》言:晋州神山县民张某妻,梦与一黄褐衣人交,已而妊娠,生二狼子。{35}这里又把狼认作是一种之物,在“万恶淫为首”的文化意识中,自然是在本来已经十分丑恶的狼形象上,又涂了一层黑墨。《元史·五行志》言:“至正十年,彰德境内狼狈为害,夜如人形,入人家哭,就人怀抱中取小儿食之。”这里的狼在凶残之外,又多了一层狡诈。这样,狼便以凶狠贪婪为内核,、狡诈、不讲道义为内容,构成了一个标志着罪恶的文化意象,反复出现于中国的诗歌、小说之中。

第三个时期为明清以降,狼意象意义已经完全稳定下来。如果说在唐宋诗词中,狼更多的指喻带有野蛮行为的“胡人”的话,在明清以降的大量的诗词曲作中,“狼”的这一意义指喻倾向则基本消失,如何景明《述怀》:“豺狼满道无行路,戎马他乡有战尘”、郑世天《捉船行》:“里正如狼吏如虎”、郑燮《悍吏》:“豺狼到处无虚过,不断人喉抉人目”、王惟孙《征谷谣》:“恶吏如虎虎拥狼,踞坐上头索酒肉”等,其普遍性的意义是象征凶残暴烈之辈。明清小说对于狼的描写也与唐宋有了较大变化,在唐宋时,狼的故事还十分近于神话,似乎人们确信人狼可以互幻。而在明清以降,这种观念已明显消失,尽管我们在《西游记》、《济公全传》以及《阅微草堂笔记》等书中,还可以看到狼化为道人、化为蕃妇之类的故事,但显然这已无法代表人的观念,而只是一种资以消遣的离奇故事而已。更多的作品则是以描述的方式,揭露狼的凶狠贪婪本性,以及其狡诈、凶险的品格。

这里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在大量关于狼的故事中,寄寓了告诫世人的深刻用心。如著名的《中山狼传》,即以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揭露了狼恩将仇报、凶险贪婪的本性,警告世人,不可怜悯狼一样的恶人。《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云:“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作者讲完故事后,感叹道:“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聊斋志异》卷五言:有位叫谢中条的人,三十丧妻,遗有二子一女。路见一绝色女子,以言相挑,终娶以为妻。原来此女子乃狼所化,趁谢外出,尽食其子女。其最后评曰:“士则无行,报亦惨矣。再娶者,皆引狼入室耳,况将于野合逃窜中求贤妇哉!”其警世之意甚明。二是出现了不少人与狼斗的故事。如《续子不语》卷一《狼军师》、《聊斋志异》卷六《狼》篇等记述的这类故事,表面上它只是一种谈资,实则狼有代表着邪恶势力的意义。人与狼斗获胜的喜悦,则是民族圆满渴望的一种表现形态。在后世的童话作品中,则出现了狼伪装成羊或外婆以为害人类、终为人识破的故事。但无论故事情节怎么变化,狼都是一种罪恶的象征。其间虽然偶尔也有一二则狼知恩图报的故事,但终无法改变狼意象凶险残狠的基本意义。

20世纪,当西方文化潮水般涌入中国大陆之后,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带几分酒神精神的西方文化面前,人们发现中国人的精神中多了几分温柔,少了几许野性。面对富有进攻性的西方文化,中国人温柔敦厚的性格特点与中庸平和的行为规则,似乎无力参与世界性的大竞争。为了矫枉过正,于是在新潮人物中出现了对富有野性的狼的崇拜,产生了以狼头为图案的文化衫与“老狼”、“金狼书屋”之类的名字,在网上出现了“中国狼论坛”、“小狼的家”、“老狼的巢”、“野狼工作室”、“灰狼俱乐部”等形形的网站名,舞台上也公然唱起了“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之类的歌曲,童话中也出现了大灰狼与小白兔和平共处的故事。这种种迹象,有可能改变中国文化中狼意象的意义内涵,使之重新恢复其多元象征意义。然而凶狠贪婪作为狼意象的一个基本内核,将会永远封存于中国文化与文学之中。

注释:

① 《魏书》卷一《序纪》。

② 参见杜士铎主编《北魏史》,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第50页;拙著《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第九部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 叶隆礼《契丹国志》卷首《契丹国初兴本末》云:“古昔相传: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则曰乘白马者为“神人”,“驾青牛车”者为“天女”。事又见范镇《东斋记事》卷五、王?《东都事略》卷一二五、元城北遗民《烬余录》等。

④ 《契丹国志》卷首《契丹国初兴本末》。

⑤ 此条资料乃西夏学专家聂鸿音先生提供。

⑥ 高车又有赤狄、狄历、敕勒、丁零等名,因其人习惯于“乘高车,逐水草”,故有高车之名。

⑦ 据王承礼主编《辽金契丹女真史译文集》所收蒲田大作《释契丹古传说》(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一文言,大西正男有《匈奴社会的图腾》一著,谓匈奴亦有狼祖鹿祖传说,惜未得见。

⑧ 《隋书》卷八四《突厥传》。

⑨ 《周书》卷五十《突厥传》。

⑩ 见《周书》卷五十《突厥传》。又见于《隋书》卷四八《突厥传》、《北史》卷九九《突厥传》、《通典》卷一九七《突厥上》、《太平寰宇记》卷一九四《突厥上》等。

{11} 《通典》卷一九七《突厥上》。

{12} 见《旧唐书》卷五五《刘武周传》。

{13} 《蒙古秘史》第4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14} 《多桑蒙古史》第207-208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

{15} 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之四《境异》。

{16} 见《新唐书》卷二一七《回鹘传》。

{17} 耿世民译《乌古斯可汗的传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8} 见突厥文《阙特勤碑》,岑仲勉《突厥集史》下册,第877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19} 毕木寻《哈萨克民间文学概论》,第27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0} 《世界文化象征辞》,第495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1} 毕木寻《哈萨克民间文学概论》,第24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2} 《蒙古文学史》,第27页,辽宁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23} 马学良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册,第81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4} 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第255、258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5} 《史迹俗辨》,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二女在台》一节。

{26} 《左传·宣公四年》:"(斗伯比)淫于云阝子之女,生子文焉。云阝夫人使弃诸梦中。虎乳之……遂使收之。"

{27} 此数字是根据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的《大事年表》统计的。每户、每帐皆按五口人计。凡言"数千"、"数万"者,"数"皆以"3"代之。因此这是一个最保守的估计数字。

{28} 参见拙作《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绪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9} 参见王会昌《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地理科学》,1996年3期。

{30} 见王子今译《文明的生态史观》,上海三联书店,1984年版。

{31} 孔颖达《毛诗正义》卷八。

{32} 陈耀文《天中记》卷六十引。

{33} 上三则见《太平广记》卷四四二引《广异记》。

{34} 张读《宣室志》卷八,第10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篇5

其实,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杀敌”不是竞争的主旋律,它只是在行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和快速成长阶段的一种主要竞争手段。随着行业的成熟,“养敌”会变成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

“养敌”是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

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众多的企业都在盘算如何才能给竞争对手致命一击,以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于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营销故事便成了主流。今天中国的家电、服装出口、食用油等行业天天都在上演价格战、口水战、人海战。凡是有利于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的方法,不管投入多少,不管是否符合企业的利益,甚至明知是在“吸毒”也会于后果而不顾。于是企业的毛利越来越低,很多行业都面临亏损。在行业发展的这个阶段,企业是不可能有养敌的胸襟。

中国很多的家电企业为了应付价格战,大幅度削减成本,压缩研发经费。其结果是产品的质量没法保证,严重危害品牌形象;压缩研发经费后企业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专利费用,最终使企业形成恶性循环。服装出口行业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还要面对国外的反倾销;食用油行业的一些企业年销售额四五十亿,利润才几千万甚至还要亏损。

这种恶性竞争最后给行业带来的灾难的后果促使企业开始变得理性,开始为了共同的利益寻求合作,也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从不顾一切地“杀敌”变成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以“与敌共枕”,从战场走到了谈判桌。中国的企业在经历了这段惨痛的教训后,开始有了合作的意识:中国的钢铁企业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开始形成同盟;家电企业之间在面对影响整个行业发展的问题上开始有了合作;服装出口企业建立了协会。。。。。。

其实这种现象不是中国企业所特有的,从发达国家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初始阶段也是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才开始变得理性,这是每一个国家企业发展都必须经历的。一般而言,这种合作都是由市场的领导者所发起的,它是为了建立一种对它们都有利的市场秩序,或者是为了维持一种相对的平衡,设定市场进入门槛,防止市场侵入者。但是在“养敌”的同时,企业之间的争夺依然在继续,只不过有了游戏规则。

养敌不是市场领导者的专利

“养敌”的故事都是从提高弱者的竞争力开始的

一谈起“养敌”,大家自然会想到那是市场领导者的行为,它通过纵容自己的敌人达到牵制其它敌人的目的,从而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的市场秩序,或者与敌人共同抵御新的市场入侵者。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养敌的故事都是从弱者的角度来叙述的,流行最广的就是一个关于鳗鱼和螃蟹的故事。

日本人喜欢吃鳗鱼,可是。。。。。。

在这个故事中,螃蟹是强者,它是鳗鱼的天敌,可是正因为螃蟹的存在,鳗鱼的存活率提高了。在中国还有一个梅花鹿的故事:在一个野生动物园,梅花鹿由于没有了天敌,活动量减少导致疾病增加,很多梅花鹿最后都病死了。于是饲养员想了个办法,在梅花鹿的生活区放了几条狼,结果梅花鹿的存活率增加了。

两个故事的原理都是一样:因为敌人的存在,反而使自己变得更强大,使自己提高得更快。用中国古代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弱者该如何养敌

梅花鹿要想存活下来,就必须时刻警惕狼的进攻,就必须要跑得比狼更快。对于梅花鹿来说,有两种死法:没有狼的存在会病死,有了狼会被狼咬死。当狼的数量和梅花鹿的数量在一定的比例下,被咬死的的概率低于病死。

对于市场中的挑战者或者追随者来说,它们的命没有梅花鹿好,不可能被“圈养”,它们必须要面对强敌的进攻,它们没有能力对付市场中的领导者,但是可以利用市场领导者的资源帮助它做强自己,做大自己想要进入的行业,下面就是一个这样的案例:

在中国食用油行业,从市场份额来看金龙鱼是行业第一品牌,福临门是第二品牌。在2003年前,多力还只是一个在中国市场卖麦片的企业,可是就在这一年它从上海起家,开始杀入食用油行业,聪明的是它没有与市场的领导品牌进行全面对抗,而只是切入葵花籽油这一细分市场。

当多力进入葵花籽油市场时,上海市场做葵花籽油的品牌除了金龙鱼和福临门外,还有葵王,厨选等一系列品牌,可以说敌人还不止一个。当多力开始全面铺市,并大力度投入广告和促销时,市场中的领导者开始关注多力,它们也开始增加了投入,对它们来说目的就是一个:不让多力做大,不然会威胁它们的地位,抢占它们的市场份额。

战争已经开始了,对于多力来说是无法避免的,就像梅花鹿跟狼一样,狼天生就会吃梅花鹿。在这场战争中,要想取胜就要“跑”得比对手快。在2002年,上海市场葵花籽油的市场容量只占总量的2%,如果市场容量不扩大,就算多力全拿下也只赢得了2%的市场份额。在2003年,由于各品牌都加大了葵花籽油的市场投入,葵花籽油较2002年增长了一倍,占到了4%的市场容量,到2004年占到了7%。

由于市场容量的增加,各品牌葵花籽油的销量都在增加,可以说在这张战役中,实现了多赢,但最大的赢家是多力。对于金龙鱼和福临门来说,葵花籽油的市场容量有限,它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在葵花籽油上,就像一个全能体操运动员和单项运动员角逐一样,如果全能运动员想在一个新的项目上与单项运动员比赛,他胜出的概率会很低,因为它所有的项目都要练,而单项运动员则可以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一个项目上。因此金龙鱼和福临门不会出全力,而只是采取跟随策略。另外从消费者的心智模式来看,消费者在心中只会认为金龙鱼和福临门是食用油的大品牌,而不会在葵花籽上首先想到它们,因为它们代表了太多的品种。因此在葵花籽油上,消费者首先想到的只是多力,因为它是专业做葵花籽油的,在葵花籽油的市场投入上也是最多的。

不要小看这两点,在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合著的《22条商规》里就专门谈到了这两条对市场挑战者取得成功最有效的方法:1,领先法则:成为品类的第一,胜过做的更好;2,聚焦法则:市场营销中最强有力的关念就是在潜在消费者心中拥有一个代表自己特色的词语。

多力挑起了葵花籽油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它成了葵花籽油品类的第一,成了葵花籽油的代名词。它利用行业的领导者和众多的追随者来共同开发潜在市场,一起做大市场容量。无疑在这场战争中,多力通过养敌达到了自己的市场目的。

利用好领导者的习惯做法

可是,并不是每个市场挑战者都能养敌。如果多力全线进攻,其结果一定会被行业领导者清除出去。它很聪明,它选择的是行业领导者不可能全力投入的市场,但是又利用了行业领导者来帮助它做大市场。

在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市场的挑战者通常都是通过进行市场细分来切入市场,希望创造一个新的类别来使自己成为第一。对于行业领导者来说,它知道一旦新的类别做大,必然会抢占它的市场份额,甚至威胁它的市场地位,除非它认为这个类别没法做大。这时,市场领导者通常会选择两种方法来进行防御:

1,进行产品延伸。这是通行的做法,在多力的这场战役中,金龙鱼和福临门都没有推出专业的葵花油品牌来与多力对抗,而只是在原来的品牌下,通过葵花油这个品类来与对手交战。其实这场战役一开始就注定了金龙鱼和福临门的配角地位,因为它们选择的策略都是跟随,它们根本就没想好如何来推葵花籽油,中国有句谚语: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

2,推出新的品牌,企图利用现有的团队,营销模式,渠道网络争取在新的品类中成为领导者。这是宝洁经常使用的做法,尽管在中国市场经常面临失败。可口可乐也经常使用,例如其在纯净水上推出“天与地”,果汁饮料推出“酷儿”,“美汁源”等。通过这种方法,其实很难防御挑战者,最终的结果往往还是会被市场挑战者“养敌”,帮助市场挑战者做大市场容量。

为什么领导者在细分市场通常会败给挑战者,其实对于很对品牌来说,一开始就注定了:市场领导者在推出新的品牌后,都希望借助于现有的团队,营销模式等来推广。对于新品牌,原有的销售团队,客户一般都会本能的抵制,况且新品牌的销量往往有限,在绩效考核中对销售团队的影响不大,而新产品的销售却要难得多,所以不会受重视。另外,对于新品牌,其实是没有市场地位的,而运作它的团队却习惯用对待领导品牌的做法来操作它。

所以说,如果市场挑战者是通过细分市场来切入,不管领导者通过什么方法来防御,对于挑战者来说,都可以通过“养敌”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市场挑战者不担心领导者的进攻,担心的是领导者“无动于衷”,因为靠一个企业的力量来引导市场,往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时间。资源和时间对一个企业来说都是有限的,很多企业都是在水烧到了99度的时候,没有了资源。市场挑战者还担心行业的害群之马:例如保健品行业,由于一些企业盲目夸大保健品的作用,把保健品当药卖,而产品的品质却很低劣,最终影响了整个行业。

养敌,不只是行业领导者的专利,对市场挑战者而言也很重要。每一个行业都不可能依靠一个企业做起来,要善于利用对手的力量,要学会一致对外。真正的“敌人”往往不是你的竞争对手,而是你们共同的消费者。但对于行业的害群之马,是不能姑息的,要坚决歼灭,不然它会让你所有的投入毁于一旦。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篇6

语文教学的反思

闲暇时和同事们聊天,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语:语文难教。的确,我也深有同感。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时确实乏味,老师讲解多,学生只是接受,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学生们毫无激情。面对学生一双双纯真、探求的眼睛,我不能不思考自己的课堂:应给予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才能让他们乐学,充分展示自己呢?经过在教学中的不断摸索与实践,我觉得高年级语文教学应给予学生一个充满活力 的课堂,让课堂活起来。

一、教师展示自己充满激情的一面 教育心理学上说,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特别是对小学生更为强烈。教师的情感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当你朝气蓬勃地走入课堂,学生也会精神振奋;当你无精打采地讲授课程,学生也会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对每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让学生对你有感情,喜欢你所教的课程,乐意学你所教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你的激情和饱满的精神,使他们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地学习。课堂需要激情,作为老师,一定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用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心灵圣火。总之,教师就应热情洋溢地扮演好自己的各种角色,在自己的教学舞台上精彩地完成任务。

二、课堂上要注重“激趣”,尊重“需要” 在课堂教学范围里我尝试着把教学情境的创设放在首位。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图像、音乐、朗读等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交互传递。形象生动的动画、妙趣横生的插图、悦耳动听的音乐,能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和兴趣,促进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张可爱的梅花鹿的图片,学生看到后一下兴奋起来,看着学生满脸的喜悦,我就说:“看得出你们很喜欢这只鹿,而且很想拥有并保护它。”学生们异口同声说:“是。”然后我又出示了一张凶恶的狼的图片,学生们的神情一下变了,于是我就说:“看得出你们很讨厌这只狼,很想消灭它吧。”学生很干脆地回答道:“是。”接着我说:“在我们的意识中,鹿是善良,可爱的化身,所以我们很想保护它。狼是凶恶的,所以我们要消灭它。那么我们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呢?今天这篇课文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三、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充分展示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以讲为主,这样课堂气氛很沉闷,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如果我们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给他们自由表达的权利,这样就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并激发其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富有朝气、充满自信。那么,如何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关心和研究的问题。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课时,尽管文中明确提出“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然而受科幻作品的影响,不少同学提出诸如“月球家园”、“火星之家”、“空际旅馆”等幻想中的人类未来家园。这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表明学生开始敢于质疑。因此,把“只有一个地球”的结论强加给学生,显然是不明智甚至是愚蠢的。怎么办?我想到了“辩论”。果然,在我有意的引导下,学生起初的互不服气、声嘶力竭转为互相质问、据理力争。“我们要相信科学。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在月球上建起人造仿地球庄园!”“人类有多少,而月球有多大”“火星之家在建成之前,恐怕人类已经因大自然的报复而所剩无几了!”“也许我们可以发现在遥远的外太空,还有一个地球存在,但是,有多少光年我们要在茫茫宇宙中漂浮多久,那里是否已经有了主人”……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展示与成长,而同时,“只有一个地球”、“必须保护地球”的观念也随之深入人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想方设法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让学生乐学,才能摆脱“死气沉沉”语文课堂。我想,这也是我们教师的共同心声。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篇7

[关键词]蒙古族 图腾文化 艺术

追溯到远古时期,我们发现,蒙古族有着丰富的绚丽多彩的图腾文化。蒙古族的图腾文化塑造了蒙古族人民特有的善良、勇敢、威武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在蒙古族的生活状况、民风、民俗、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工艺等多方面都有体现。蒙古族艺术以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诠释着蒙古族的图腾文化的内涵。从蒙古族图腾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蒙古族艺术,能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艺术现象和历史,从而加强对蒙古族艺术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进而发扬蒙古族的民族文化。下面将对蒙古族的图腾文化与艺术做详细的探析。

一、蒙古族的图腾文化

图腾是人类史上最古老的一种文化现象,图腾文化产生年代久远。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着图腾崇拜,并世代相传①。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生活状况的不同,它们的图腾文化也有所差异。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居住于广阔的蒙古高原。蒙古族居住的地方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带,原始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这里的气温年、月较差居各气候之首,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寒流频繁,干燥而寒冷;夏季短促,降雨量小,干旱而炎热;一年四季低温冷害不断,多暴雪风沙。这样的生存环境促使蒙古族先民在面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和天灾人祸的时,产生了对自然(天、地、火、云、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的崇拜,对动物(狼、鹿、马、熊、芒牛、鹰、天鹅等)的崇拜,对颜色(红、黄、蓝、白)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对性的崇拜等等。这些图腾崇拜物以其特有的名称、标志、图案、禁忌、仪式等被传承于蒙古族的文化历史中,从而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蒙古族图腾文化。

二、蒙古族图腾文化与艺术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②。艺术的历史与人类文化的历史一样漫长。一切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③。苏联当代美学家卡岗认为:艺术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④。蒙古族艺术参与、推动和表现了蒙古族图腾文化的发展。就艺术而言,蒙古族的图腾文化作为一种背景,直接影响着作家、艺术家和艺术接受者“文化接受心理结构”,因此又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下面我们着重于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几方面去发现蒙古族艺术的精神所在。

实用艺术(主要包括建筑、园林、实用工艺)。

1、蒙古族建筑艺术。蒙古族的特色建筑为蒙古包。蒙古包产生于我国的原始时期,蒙古族先民由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迁移到蒙古高原之上,这里四季干旱少雨,严寒较多,他们将野兽的皮覆盖于木头支架上面,做成皮棚,用来防寒御兽、躲避风雨。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建筑三条基本原则:实用、坚固,美观⑤。作为中国特色建筑的蒙古包既体现了实用性,又极其美观。到了公元八世纪,这种皮棚发展为有天窗和编壁的毡房,《蒙古秘史》中将其称为“斡鲁格台儿”或称“失勒帖速台格儿”。这种毡房在我国汉文古籍称“穹庐”、“毡帐”、“帐幕”,也就是今日的“蒙古包”。蒙古族人民崇尚太阳,因此蒙古包面向东南方,这与古代蒙古族的朝日之俗有关。蒙古包内的可使用空间大,冬暖夏凉,空气流通,易采光,防风防雨效果好,搬迁非常简便。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提高,这种原始的建筑艺术在实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审美性。蒙古族人民崇尚白(蒙古语为“查干”)、黄(蒙古语为“锡拉特”)、红(蒙古语为“乌兰”)、蓝(蒙古语为“呼和”)等颜色。白色被蒙古族人认为是万物之母,它象征着高尚、吉祥、纯洁、平安,不允许被玷污亵渎;黄色是金子的颜色,代表权贵、爱情、理想、希望;红色象征火,代表快乐、美满,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火(火神)的崇拜,现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都会有祭火活动,他们认为火神是最受尊敬的神;蓝色(即青色),代表蓝天、河流,象征永恒、安宁、坚贞、善良、真诚,例如:蒙古族的首府“呼和浩特”被翻译成汉语,就是青城的意思。除此之外,蒙古族还崇拜自然界的蓝天、白云、山川、河流、草原和动物等,因此蒙古包的主体颜色多为白色。在夏季炎热酷暑之时,白色也能够发射阳光,保持帐内凉爽。蒙古包帐顶的圆形天窗和其它门窗多为红、黄、蓝色,天窗周围及帐身配有“云卷”、“盘肠”、“动物”等图腾图案。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现代的蒙古族建筑除蒙古包外,多为平顶房,在房的周围或沿边仍然会以这种颜色及图案相兼搭配。例如:现呼和浩特民族艺术厅和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楼是古代蒙古包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整体建筑颜色与风格仍然受蒙古族的图腾文化所影响。

2、蒙古族园林艺术。蒙古族园林艺术更多的是模仿自然,除了一般的亭、台、水、榭、楼、阁,还增添了蒙古族文化色彩的建筑、绘画、雕刻、诗文、园艺、山池等多种艺术。很多蒙古族的园林设计中所摆放的花卉图案、狼、鹿、马、熊等动物的雕塑以及石碑文上关于原始文化的介绍等,这不仅仅是为满足人的视觉上的欣赏,它更多地指代一种精神上的依赖,这种依赖就是民族的精神图腾。例如:内蒙古西拉木伦公园中心的马头琴组雕,象征了蒙古族的马文化。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内被散养于山体中的威武、勇猛的狼、黑熊等,正是蒙古族人民一直以来所崇拜的图腾。

3、蒙古族的实用工艺。在公园12000年前,蒙古族就有了自己的工艺品,从 工艺品的审美历程来看,凡是产生年代久远的物品往往带有某种实用性⑥。实用工艺的范围较广泛,包括除建筑以外人类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譬如各种装饰品、刀具、茶具、酒器、兵器、乐器、号角、鞍鞒、盘碗、首饰匣等等。早在原始社会,蒙古族祖先就开始用兽骨、兽牙、羽毛等来装饰自己,到了新时期时代,又出现了金银器、玉器、陶器、青铜器等多种实用工艺。

(1)从金银饰品上看蒙古族的图腾文化。97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鲁登出土了具有中亚草原艺术风格的战国“狼噬牛纹金牌饰”。198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乌盟达茂旗的南北朝出土了“牛头鹿角形金步摇”。同年,在内蒙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了一个南北朝时期的“马头鹿角形金步摇”,这个步摇的底部为马头形状,马头的上侧分出了鹿角形状的枝杈,马头和鹿角上镶有很多珠饰,每个枝杈上挂有一片金叶,做工十分精细美观。将这些步摇插在发髻之上,走路的时候,随步伐颤动摇曳,美丽端庄。蒙古族自古以来以狼、鹿、牛、马为图腾,这些工艺品正是反映了蒙古族的图腾信仰文化。

(2)蒙古族玉器。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的新石器时代的“玉龙”,造型奇特,形态生动优美,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整个玉器是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表面光洁明亮,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龙被中国人称为神兽,玉龙出土于广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说明古代蒙古族人民对龙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崇拜。说到古代玉器,更加离不开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在燕山以北、西辽河与大凌河上游流域地区的文化,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70年代末期,国家着重对辽西地区、辽宁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发掘了近千处遗址。例如: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时期出土的玉器“双联璧”,璧面扁平,双联璧的上面偏窄下面宽,中间有大小两个孔,两侧雕口对称,顶部有圆形的穿孔处,便于佩戴。在同一时期的还有“玉蝉”、被神化了的“神面形佩”、“大型碧玉C型龙”、“玉猪龙”、“玉龟”、“玉鸟”、“猪龙形缶”、“兽形玉”、“勾云形玉佩”、”“棒形玉”、“箍形器”等。他们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纹饰华丽⑦。这些玉器在古代除了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更象征着一种文化。

(3)青铜器。古代蒙古族的青铜器样式别致,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辽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器侯盂,器身布满夔凤纹,兽头鸟身的纹样精致优美。

作为实用艺术中的这些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⑧。它们的非审美功能体主要现在除审美功能以外的教育功能、实用功能、娱乐功能等。它的教育功能体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蒙古族的这些艺术品更深的了解到蒙古族的图腾文化,而艺术本身又具有娱乐性。

(二)造型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

1、古代蒙古族的绘画艺术最早源于岩画,岩画能够最直接的刻画人类早期的活动状况。贺兰山和阴山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古人类生活过的地方,在距今5000多年的阴山岩画上,有一块磨刻了20多个人的人面岩壁,岩壁上的每一个人面都很怪异,岩画中的眼睛和嘴都由圆形构成,栩栩如生,这似乎与某种宗教祭祀活动和图腾崇拜有关。贺兰山岩画中的很多狩猎、祭祀、放牧、娱乐、争战、交媾场景以及许多牛、马、羊、驼、鹰等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都揭示了作为蒙古族先民的原始氏族部落有着对自然、祖先、图腾的崇拜。岩画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娱行为,他们也能通过岩画来进行某种膜拜和巫术活动。这也是蒙古族图腾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到了元代,蒙古族出现了书画、壁画艺术。著名的作品有小薛太子(原泰定帝第三之子)的《蝴蝶图》、《画鹿图》;也先帖木儿的《山水壁画》;伯颜守仁的《竹石图》等。明代,宫廷画家陈喜的人物鸟兽画。还有清代画家旺钦巴勒的《青山》、《白云》等。这些画多是以山、水、云、鹿等为元素,与蒙古族的图腾崇拜相契合。

2、蒙古族的雕塑艺术产生久远,主要有平面浮雕、镂雕、透雕、圆雕等雕塑方式。在造型艺术中,雕塑与绘画、摄影最大的区别在于雕塑是三度空间里用物质材料(石头、玉块、粘土、石膏、木材、金属、树脂等)创造出实体形象。例如:初建于2004年的呼和浩特成吉思汗召内,有众多体现蒙古族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雕塑,如:“圣母阿阑豁阿雕塑”,“苍狼白鹿雕塑”等。又如: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中心广场上的雕塑《腾飞的骏马》。再如:内蒙古乌海市金沙湾大漠沙雕园内的200多座人物雕像。这些都反映了早期的蒙古族文化。尤其是成吉思汗召的“苍狼白鹿雕塑”,它的创作思路源自《蒙古秘史》中关于成吉思汗祖先的传说。深刻的反映了蒙古族的狼、鹿图腾文化在艺术中的再现。

3、摄影艺术是一门现代的造型艺术。蒙古族的摄影艺术多体现于社会生活、节日、民风民俗等方面。例如:中国著名的摄影家师邹宝良有《太阳神》、《赛驼》、《套马》、《黄昏》等多个反应蒙古族社会生活的著名摄影艺术作品。《太阳神》多体现蒙古族人民对太阳(太阳神)的崇拜;《赛驼》指的是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中的一个比赛项目“赛骆驼”,骆驼被古代西部蒙古族先民尊为“万牲之王”、“沙漠之舟”。赛驼有赛跑和射箭两个项目,赛前要牵骆驼焚香祈求吉祥,赛后要骑骆驼绕火堆小跑三圈。这种对骆驼的尊称,对火的崇敬是蒙古族人民千古年来不变的信仰。艺术贵在创造性,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⑨。摄影艺术需要对有形的物化形态流露出真实的情感,而这种真实的情感需要有精神的实质寄托。这就使蒙古族艺术所表达的民族图腾精神。

(三)表情艺术(主要包括音乐、舞蹈)

1、艺术是生活的反应⑩,音乐和舞蹈是一种社会生活状态和心的动态的艺术表现。《乐记》中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皆本于心”,“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蒙古族生活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以天为盖地为庐,他们的音乐悠长、舒缓、自由奔放。基于蒙古族对很多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的崇拜,蒙古族的音乐内容多是展现蓝天、白云、草原、江河、湖泊、骏马、骆驼、牛羊等自然界的图腾崇拜物,这些都构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寓意和风格。我国古代蒙古族歌曲主要有狩猎歌、草原牧歌、萨满教的歌曲等。在音乐形式上主要有呼麦、长调、短调;著名的伴奏乐器是马头琴、胡笳、胡琴、四胡(四弦)、火不思、雅托噶、雅托克、口琴(口簧)、恒格勒格以及蒙古琵琶、蒙古大鼓等。作为“草原文化三宝”之一的呼麦演唱艺术是蒙古族的音乐特色。呼麦又名“浩林·潮尔”,它是一种“喉音”演唱艺术,运用复音的唱法可以一个人同时发出多个声部。据有关资料分析,呼麦产生于原始时期,关于呼麦的起源说有三种:一种是蒙古族远古先民活动于深山之中、瀑布之下,见山鸣谷应,声音宏伟响亮,气势磅礴,动人心魄,便发出声音予以模仿,这种声音便是呼麦。第二种是狩猎成功后,众人的喝彩声形成一定的声浪、泛音,由此逐渐演变为今日的呼麦。而第三种就是跟蒙古族的图腾文化有关。蒙古族先民对狼有着由衷的热爱和崇拜,他们时常模仿狼嚎叫时的声音,这种声音嘹亮而飘渺,悠扬而深邃,时而远在咫尺,时而近在脚下,忽高忽低,忽强忽弱,似独狼鸣啼,似群狼集舞。似乎蒙古族先民早已与狼有着不解之缘,这种狼的精神贯穿于整个蒙古族人民的血液之中,这就是呼麦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到了现当代,蒙古族的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进入各民族歌曲、各民族器乐、各民族歌曲与器乐、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大融合的多元化发展状态。越来越多的蒙古族音乐融进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大胆创新。这种音乐上的创新更加的追求返璞归真的原生态意境。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客观上加强了原始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我国民族音乐理论家赵宋光曾为许多蒙古族的音乐谱写钢琴伴奏曲谱。这使蒙古族的本土音乐利用了西方的现代音乐技术手段,更加有效地展现出蒙古族音乐的特色,实现了其艺术价值,进一步保护了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例如:桑桐的的《内蒙古民歌主题钢琴小曲》,李世相的《蒙古族风格钢琴组曲集》,莫尔吉胡的《山祭》,陆华柏的钢琴小曲《梦古牧歌》、《蒙古调》、《蒙古舞曲》,张朝改编《牧歌》、《森吉德玛》、《嘎达梅林》的等。又如:蒙古族著名的杭盖乐队、额尔古纳乐队、蓝野乐队、黑骏马乐队等,在演唱技巧方面结合呼麦、长调、通俗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并采用蒙古族传统乐器火不思、四胡,又融合了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笛子、大鼓和西洋乐器吉他、贝斯等,使蒙古族音乐独具特色。艺术能启迪智慧,拓宽思维,增长才干?。蒙古族人民通过艺术的表达,诠释了对民族的热爱,对蒙古族图腾文化信仰的虔诚。再如:中国内地的选秀节目《中国梦之声》被堪称天籁之音的“部落组合”,是由回族、门巴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四个民族组合而成一个音乐团队,他们竭尽所能,利用本民族特有的音乐与其它民族的音乐相结合,声乐上采用蒙古族长调、呼麦等多种原生态的唱法,器乐有马头琴、串铃、口弦等。伴随着串铃、呼麦、长调、口弦的慢慢融合,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原始的气息凝聚了整个舞台,使我们感动、是我们沉迷,更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各少数民族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拜与热爱。现当代艺术渴望这种原始文化的创新,蒙古族图腾崇拜恰到好处的融入到全民族的大文化之中,为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蒙古族先民信奉萨满教,源于古代蒙古族人民对信仰的崇拜,萨满舞成为了我国古代蒙古族舞蹈艺术中的代表性舞蹈之一。古代蒙古族萨满教舞蹈又被称为“跳神”。这种跳神舞蹈多为巫师在治病、祭祀、请神的时候所跳。它是一种宗教舞蹈,但是却没有成文的经典著作,也没有整套的、规范的宗教组织和宗教礼仪,更没有寺庙和创始人,而是只有巫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另类舞蹈艺术。这种原始的舞蹈艺术是一种带有崇尚万物有灵的图腾观念的图腾舞蹈。舞蹈所表达的崇拜对象有动植物、神灵、无生命的自然物和一系列的自然现象等。例如:《设坛》、《白海青舞》、《赞美长生天》、《金丝雀舞》、《请精灵》、《招魂》、《求雨》、《祭天》、《献牲》、《贵克朗舞》《骷髅舞》、《牙布迪亚舞》《吉雅奇》等等。蒙古族的原始歌舞还有关于祭火、祭敖包、祭神树、祭河流、祭山川等。现代原生态舞蹈再次进入发展阶段。例如:现代著名舞蹈编导黄云松创编的蒙古族图腾舞蹈《狼图腾》阐释了蒙古族人民千古不变的狼的精神,舞蹈的整个编排和表现力把人们带到原始的氛围之中。一种来自原始的狼的威武、勇敢、团结使狼的形象极具美感。在古代,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先哲们很少以美为话题谈及一个事物美还是不美?。这个舞蹈编创新颖,传承文化,它带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体现出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出现了舞剧。中国的舞剧是中国戏曲舞蹈与前苏联芭蕾舞剧相结合的产物。蒙古族舞剧又结合了蒙古族的文化艺术,尤其是蒙古族图腾文化的融入,使蒙古族舞剧在中国民族舞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独具特色。只有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蒙古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先进的舞台艺术相结合,使蒙古族舞剧得到了空前的辉煌,独具美感。例如:著名作曲家赵麟编曲的大型音画舞剧《蒙古·传说》,集合了古代、现代、民族的音乐精华于一体,大胆创新的杰作。又如:完全以原生态形式编排的风情歌舞剧《蒙古利亚婚礼》,它以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为基垫,融合了民俗、礼仪、服饰、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使舞剧享誉全国。

(四)综合艺术(包括戏剧、戏曲、电视、电影)。

1、蒙古族戏剧在元代时期被称为“倒喇”,它是蒙古族戏剧的雏形。清朝陆次云的《满庭芳》中有:“‘倒喇’传新曲,瓯灯舞更轻。筝琶齐入破,金铁作边声”。“倒喇”的题材多选自蒙古族的“乌力格尔”。

2、蒙古族戏曲有好来宝、“乌力格尔”(蒙古语说书)。好来宝和乌力格尔的题材多选自《格斯尔王》、《三国》、《西游记》、《蟒格斯的故事》、《水浒》、《江格尔传》、《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等民间传说和英雄史诗。古代蒙古族人民创作了上百篇英雄史诗。例如:被列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的《江格尔》史诗里面查干兆拉可汗的女儿哈林吉腊变成天鹅﹑鲟鱼拯救洪古尔,正是体现了蒙古族先民对天鹅、鲟鱼的崇拜。而江格尔用如意神树的叶子救活了洪古尔,则体现了原始蒙古族对树木的崇拜。

3、自2000发展以来,蒙古族题材的电视迅速发展,有《成吉思汗》、《天上草原》《草原春来早》、《东归英雄》、《嘎达梅林》等,这些作品都折射出蒙古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例如:《东归英雄》所体现的自然崇拜与英雄崇拜的内涵。

4、现代蒙古族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属法国导演阿诺正在拍摄的3D电影《狼图腾》,这部作品是根据姜戎的同名小说《狼图腾》改编而来。据片方介绍,这部电影中的“图腾”狼要选用真正的蒙古狼,因为蒙古族的狼更加的威猛、迅速,更能适应野外生活的状态。

把蒙古族艺术放在蒙古族图腾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认识,为我们理解和认识蒙古族艺术提供了历史依据,从而将艺术的研究引向新的深度,推向更高的层次。在蒙古族图腾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蒙古族艺术作为这种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对蒙古族图腾文化的发展又起着推动作用。在时代进步、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席入中国等东方国家。更抽象的创作思维和高超的技术手段促使了我国文化艺术向着开放性、多样性的趋势发展。蒙古族图腾文化以及中国图腾文化在后现代主义艺术追求返古的潮流中,以一种更新的模式,展现于大众眼前。

参考文献:

[1]苏和平.水族审美意识探源.贵州: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P70-73;

[2]苏和平.试述中国少数民族美术的发生与发展.兰州: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P84-88;

[3]黄琳华,夏滟洲.艺术概论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5 P88-89;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P80;

[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P273-274;

[6]苏和平.试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铜鼓艺术.兰州: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P65-68;

[7]苏和平.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发展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7年P55;

[8]苏和平.试论艺术教育的功能与效应. 北京:民族教育研究, 2005第六期P87-90;

[9]苏和平.艺术人类学与艺术教育刍议.北京:民族教育研究,2008第2期P41-44;

[10]苏和平.艺术学原理[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年P77;

[1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2 P3;

[12]冰河(原名苏和平).青年与艺术审美浅论.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P48-51;

[13]苏和平.中西艺术审美比较刍议.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六期P136-139;

[14]苏和平.高校美育教学初探.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P124-127。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篇8

导入环节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时间有限,通常只有3~5分钟,因此必须短小而有效。但有些导入平淡无奇、拖沓冗长、偏难……在新授课时通常起不到良好的铺垫效果。导入不精彩会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对新课的期待降低,注意力会渐渐不集中,课堂气氛渐渐沉闷,而学生听课状态不佳往往会使教师讲课的情绪变差,这两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整堂课失败。

导入因其重要性备受语文教师的关注,然而对孩子学龄特点的漠视、对课标精神的忽视,使导入往往无的放矢,高耗低效。低年段语文课堂导入尤其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课标中的相关要求。利用具有启发性、形象性、新颖简洁且充满趣味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可以有效激发低年段孩子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开拓思维,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失败导入的问题透视

笔者经过梳理,发现低年段语文课堂中失败的导入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有些导入过于难,忽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储备,不但没有起到激趣的作用,反而使课堂冷场;有些导入过于“偏”,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导入与文本的关联程度不高,使学生兴奋点偏离了主题;有些导入过于“繁”,设计复杂而且冗长,偏离了教学的重点,使课堂增负减效。

表现之一:忽视起点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课,某教师在教《狼和小羊》时说:“孩子们,让我们来比一比谁掌握的成语多,大家想玩这个游戏吗?”一听到玩游戏,同学们都热情高涨地答:“想玩!”“先请同学们说出带‘狼’字的成语。”同学们一听,都傻眼了,愣了半天,只有一个同学答出了:“狼心狗肺。”老师如获至宝,赶紧追问:“这个成语中的‘狼’有什么特点?”这时,同学们都面面相觑,默不作声,老师只好话锋一转:“同学们还能说出带‘羊’的成语吗?”某个孩子答出了:“羊入虎口。”老师又马上追问:“这个成语中,‘羊’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们还是答不出,这时的课堂就彻底冷场了。虽然后面正式学习课文时,分角色扮演“狼”和“小羊”,同学们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了,但是一开始的不成功导入,学生的学习情绪一直不高,参与面不广,导致整堂课效率低下。

其实,用说成语的方式提问,让学生概括狼和小羊的特点,这样的导入用在高年级或许可以,但用在低年级就不合适了,教师并没有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提问。如果老师能用简笔画画出凶恶的狼和柔弱的小羊,在学生的一片崇拜声中适时提问:“喜不喜欢狼和小羊,为什么?”我相信,同学们很快就能说出狼和小羊的特点。

表现之二:南辕北辙

一位教师在上《大禹治水》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很喜欢孙悟空吧,觉得他很厉害。他会七十二般变化,手中的金箍棒更是助他除魔降妖。你们知道,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从哪儿得来的吗?传说大禹治水时,测定海水深浅的神铁留在了东海,就成为东海龙宫的镇海神针。斗一样粗,二丈多长,重13500斤,后来被孙悟空得去,称为‘如意金箍棒’。那么,大禹治水是怎么一回事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老师本想把“孙悟空”请来帮忙,使枯燥的课文变得生动有趣。老师也了解低年段学生的特点,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但是,作为中国古典名著的《西游记》很多学生在上学前就多少接触过,对孙悟空及金箍棒的兴趣立刻被唤醒,学生不由自主地问了很多与金箍棒相关的问题,对大禹治水的故事反而没有了学习热情。

低年段孩子的学习能力有限,把握不好学习方向,就会南辕北辙使错了力气,课堂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如果老师能直接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导入,既满足了小朋友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又能很好地为课好铺垫了。

表现之三:拖沓冗长

某一位教师在教《欢乐的泼水节》时,她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里面生活着56个民族,你知道有哪些民族吗?”学生回答之后,她又追问:“你了解这个民族吗?你知道这个民族有哪些特别有趣的风俗?”因为话题开放,学生很兴奋,畅所欲言。三分钟过去了,尽管很多孩子还在不断举手,老师赶紧说:“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再让同学们发言了。你们知道傣族人的生活吗?”老师请了几位学生回答,但都没有说到要点,于是自己从傣族人居住地、服饰、饮食特点以及风俗人情方面逐一介绍,最后聚焦到泼水节这一民俗,又花了十几分钟。下课铃响,教学内容没有完成也在意料之中。

《欢乐的泼水节》以介绍民族风俗特点导入也无不可,但是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无需展开,讲到傣族时,只要播放一段傣族人民生活的视频,就能让学生们全面直观地感受到傣族人民的生活。

另外,有的教师教学风格比较开放,喜欢跟学生开开玩笑、卖卖关子,时间花了,收效甚微;还有的教师在导入时过分地夸大自己的作用,把导入变成了个人的展示舞台,学生看得欢,但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理解的内容也相当有限,可谓是“热闹之后一场空”。

二、成功导入的策略建构

导入要想成功,教师就要注意其与文本之间的关联程度,帮助学生把握关键点。导入的难度不应太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此外,还应了解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为整节课的教学落实课标精神做好准备。

策略之一:激发好奇,产生学习期待

1.故事导入

本着“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的原则,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创设故事情境的导入方法,寓教学于故事之中,带学生入情入境。例如:笔者在上《“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外国朋友,他的名字叫汤姆,汤姆是美国纽约市一位非常著名的建筑大师。他小时候特别喜欢钓鱼,有一次,他跟爸爸夜晚出去钓鱼,发生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情。到底是怎样一件事呢?”这样的导入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勾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拉近了学生和主人公汤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主观上去了解汤姆,关心汤姆,从而对文本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

人人都爱听故事,低年级的学生更爱听故事。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能丰富低年级孩子的情感,通过故事牵线搭桥,很容易把学生们从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教授新课时,教师们如果能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补充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对话就容易多了。

2.谜语导入

在一节新课开始时,教师巧妙设置有一定难度而通过努力又能解开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有效保持和延长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一个谜语,一个动作就可能带来一阵欢笑,一片温馨,使得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3.游戏导入

某教师在教授《雨后》时是这样设计的:先齐读课题,接着设计了两组词语接龙游戏,学生分别以小组为单位,用开火车回答的方式来参与这种词语接龙的填空游戏:第一组是针对上课的要求设计的:大声地

( )、认真地( )、快乐地( );第二组是巧妙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 )的树梢、( )的泥裤子、( )的小辫。因为简单、容易操作,又是用游戏的方式,低年级孩子参与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争着为自己的小组增光。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既达到了课堂要求,又通过认真浏览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大意,真是一举数得。

洛克在《教育漫话》里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要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同时儿童的情绪和注意的紧张程度都比较高,是实施教育的好时机。安排游戏导入新课,让儿童开始上课就享受乐趣,而且能在乐中诱发他们的创造激情。

策略之二:紧扣课标,导入坚守本位

1.质疑导入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须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读书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读懂书,才能真正做到无疑。一位教师在上《“黑板”跑了》第一课时,先简单介绍安培的生平,再板书课题,让学生仔细观察今天课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发现了引号,老师马上追问:“黑板为什么加引号?”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这不是真的黑板,有的学生说为了突出黑板在课文中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说黑板怎么会跑呢……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不做任何评价,只是说:“等我们学完课文,答案不用我说,你们自会了然于心。”多么巧妙的回答,可以想象同学们是带着怎样认真钻研的精神来学习这篇课文的,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了。这位教师真正起到了点拨、引路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的质疑能力应从小注意培养和训练,导入环节也可有为。

2.谈话导入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阅读……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新课导入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展开,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从而落实课标精神。某位教师在上《母亲的恩情》时,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再板书“母亲”这个词,让学生认真看,仔细读。教师娓娓道来:“读到‘母亲’这个词,同学们的脑海中可能会想起一个动作,一个词语,一个表情,一幅画面,谁来说说?”一个学生答:“妈妈总是抚摸我的头。”教师总结:“这是爱的抚摸。”一个学生答:“妈妈总爱唠叨。”教师答:“爱的唠叨你能品味出来吗?”另一个学生答:“我妈妈总是辅导我学习。”师答:“这是爱的责任促使她这样坚持下来的。”教师又请了两个同学回答,最后教师总结:“这一切都是母亲给我们的爱,赋予我们的恩情!”

这位教师谈话导入的切入点很巧妙,由母亲联想到的动作、词语、画面,人人都有话说,而谈话的中心都是围绕母亲的爱和恩情展开的,为学习课文的感情基调做了很好的铺垫。

3.想象导入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想象是创造的前提,新课标里也要求阅读课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低年级教学中,还可让导入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自然走进老师设计的童话世界情境中。例如:一位教师上了一堂口语交际课——续编故事。上课伊始,她没有一进教室就走上讲台跟同学问好,而是站到一旁默不作声。这时一个学生戴着小鹿的头饰慢悠悠地走进教室(这是事先安排好的),才走了几步,另一个学生戴着小白马的头饰急急忙忙向他跑来,“小鹿”问:“小白马,这么着急干什么去啊?”“小白马”把嘴巴凑到“小鹿”耳朵边说着悄悄话。此时,老师请学生想象小白马会对小鹿说什么,小组合作把故事续编下去。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演练结合,把故事续编得有声有色。

无论怎样导入,只要能使孩子们对语文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都是成功的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人才成长的起点,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经验的老师都是在导入时,利用教材和教学本身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去促使学生进入最佳心理状态。

上一篇:老师我想对你说日记范文 下一篇:职业秘书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