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大学排名文科范文

时间:2023-11-11 04:51:00

二本大学排名文科

二本大学排名文科篇1

一、有代表性的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介绍

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全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大学排名体系有4个,即《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HigherEduca-tion,简称THE)世界大学排名、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Symonds(Q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RankingofWorldUniversities,简称ARWU)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Report)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下面,将分别对这4个排名体系进行简要介绍。

(一)《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原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是英国出版的一份高等教育报刊,曾经是英国著名报刊《泰晤士报》的一部分,于1971年从《泰晤士报》独立出来。从2004年起,《泰晤士高等教育》与QS公司合作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逐步受到全球关注。2010年,THE和QS公司对“同行评价”和“论文引用”两项指标的使用无法达成统一意见,《泰晤士高等教育》转而与汤森路透集团合作,新的THE世界大学排名。THE世界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包括教育教学环境、科学研究能力、引文影响力、产业收入和国际化5个一级指标及13个二级指标。2011年后,为了避免指标体系的变化导致学校排名发生异动,影响对学校真实表现的评价,THE的各项指标和权重未发生过变化。在201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前20名的大学全部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其中美国15所、英国3所、瑞士1所、加拿大1所。欧美高校表现出了不可撼动的优势地位,不仅成批量地占据榜单前列,而且越是名次靠前,英美高校所占的比例就越高。相比之下,亚洲高校进入前100名的不多,进入前30名的仅有东京大学(23名)和新加坡国立大学(25名)。从中国部分高校近几年来在THE世界大学排名中的表现(见表2),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顶尖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在THE世界大学排名中大致处于30-50名的水平区间,近几年虽有小幅波动,但没有显著进步。中国的其他一流高校大部分长期在200-350名之间徘徊,没有明显的突破。2014年中国大陆共有11所高校进入前400名。中国高校中排名最靠前的香港大学居第43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列第48、49名。总体上来说,中国高校在本排名中的地位还不理想,与欧美高校的差距还十分巨大。

(二)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世界大学排名

2010年,QS公司与《泰晤士高等教育》分道扬镳,开始独立世界大学排名(以下简称QS排名)。QS排名的指标体系包括学术声誉(40%)、雇主评价(10%)、教师/学生比例(20%)、师均引用率(20%)、国际学生比例(5%)、国际教师比例(5%)等一级指标。相较于THE排名,QS排名的指标体系呈现出重视主观评价(占比50%)和重视师生比(占比20%)的特点。在评价教学水平时,除了声誉(教学科研合一)指标,QS排名主要侧重师生比这一指标,权重达20%。QS认为“师生比是衡量教学质量误差最小的指标”,而THE认为“师生比只能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简单指标,数量不能完全反映质量”。评判科研水平时,THE排名指标比较多元,涉及声誉、经费、论文数量、引用次数等多个角度;QS排名除了声誉(教学科研合一)指标,主要侧重师均引用率这一指标,权重达20%。在QS最新的2014年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在前20名的大学与去年没有变化,只是名次略有调整。这些大学全部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其中美国11所、英国6所、瑞士2所、加拿大1所。QS排名呈现出与THE排名同样的现象,那就是美国和英国大学在全球高等教育中占据压倒性优势,占全球前30名中的绝大多数。从表3可以看出,除了排名最靠前的香港大学与THE排名中的名次相比高出不少以外,中国其他高校的表现与THE排名中相差不大。在2014年QS排名中,中国共有14所(大陆7所)大学进入全球前200名,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等4所高校进入前50强,分别位列第28名、第40名、第46名、第47名。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位列57名和71名。从排名可以看出,中国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RankingofWorldUniver-sities,简称ARWU)于2003年6月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前身为高等教育研究所)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首次,随后每年更新。ARWU使用6项客观指标对世界大学进行排名,具体包括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高被引科学家数、在《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以及师均表现。每年被排名的大学有1200所,ARWU每年全球前500名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包括世界综合性排名及学科排名榜单,后来添加了独立的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等地区性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因采用的客观数值准则及透明度高而获得学者赞赏,但也因重理工、轻人文而受到批评。目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与THE世界大学排名及QS世界大学排名被公认为是世界三大全球性大学排名。在2014年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美英大学的优势仍然非常明显,哈佛大学连续12年蝉联全球第一,前10名被美英高校包揽。亚洲大学中表现最好的是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分列第21名和第26名。中国大陆大学在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列世界500强的仅有32所,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所学校进入世界前200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首次跻身世界前150名。

(四)《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Re-port)全球最佳大学排名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Report)的全美大学排名一直在全世界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球最佳大学排名虽然在2014年首次,起步较晚,但凭借USNews&WorldReport的公信力取得了广泛的关注。有理由相信,USNews&WorldReport全球最佳大学排名将与QS世界大学排名、THE世界大学排名、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等当下著名大学排名同样具有影响力。USNews&WorldReport排名体系包括全球研究声誉、区域研究声誉、学术文章发表、标准化引用影响力、总论文引用次数、高被引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比例、国际论文合作、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师均博士学位授予数量等10个指标,具体权重如表4所示。在USNews&WorldReport全球最佳大学排名500强中,中国大陆共有27所大学进入榜单。包含香港、台湾地区在内,中国共有11所大学进入前200名(见表5)。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和清华大学进入前100名,其中居中国大学榜首的北京大学位列第39名,香港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列第42和第67名。在这个排名中,英美国家再次显现出压倒性优势,名列全球前20名的大学全部来自欧美发达国家。亚洲地区排名最靠前的是东京大学(第24名),第二是北京大学。中国大陆大学在排名中的表现总体上与前三个排名中的差距不大。除了北京大学的表现比较抢眼,超越香港大学进入前40名,中国其他一流高校的排名普遍与其他排名变化不大,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第一批“985”工程高校都处于100-150名之间的位置。总体上看,中国高校与欧美高校还存在巨大差距。

二、大学排名体系的基本特点

虽然上述4个排名体系的评价指标、排名方式各不相同,但也存在如下四个共同的基本特点。其一,高度重视学校科研水平。大学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指标之一,集中体现了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四个排名体系中,学校科研水平的分值都占了很大的权重。例如,在THE世界大学排名中,人均数、引文影响力、科研声誉调查、人均科研经费等与科研水平直接相关的指标权重总计达到了60%以上,而在USNews&WorldReport排名中几乎所有的指标都与学校的科研能力直接相关。其二,高水平论文对排名有重大影响。高水平论文的产出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客观地反映一所学校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而且数据公开、透明、易得。高水平论文在四个排名体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高水平论文有关的指标包括论文的发表数量、师均发表量、被引用次数、引文影响力等。与高水平论文相关的指标所占权重在THE排名中为38.5%,在QS排名中为20%,在ARWU排名中为60%,在USNews&WorldReport排名中为65%。其三,突出理工科优势,对人文社科评价不全面。从排名指标所体现的多元性、包容性来看,总体上,THE排名的指标体系更多元,QS和USNews&WorldReport排名次之,ARWU排名的指标体系相对简单。由于指标设置的原因,ARWU排名无法将人文学科领域纳入考量(其解释是“很难找到合理的并且国际可比的指标”),因而这一排名对理工类大学更加有利。ARWU把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获得者作为重要指标,这一做法对年轻大学和发展中国家的大学较为不利,因此中国高校在该排名中长期位于靠后的位置。由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外文论文产出相对较少,加之不同文化间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标准的差异巨大,中国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实力无法充分地在大学排名体系中得以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中国高校排名的提升。其四,广泛使用第三方数据进行评价。大学排名广泛利用第三方的评价及数据对大学的表现进行分析,如本文的四个排名体系都很重视的学校声誉得分就基于社会公众的调查数据。THE排名由民意调查公司IpsosMediaCT负责问卷发放、数据采集工作。2013年声誉调查排名数据来源于2012年3月至4月从144个国家和地区收回的16639份问卷。2013年,QS排名中“学术声誉”和“雇主评价”也分别来源于对全球62084名学者和27957名雇主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以欧美人士为主),两项调查对象中中国大陆的比例分别为1.1%和2.6%,美国的比例则高达17.4%和11.2%。至于涉及论文的第三方数据,THE、AR-WU和USNews&WorldReport排名都使用汤森路透的WebofScience数据库。QS则采用Elsevier出版集团的SciVerseScopus()提供的论文引用次数,并以汤森路透的WebofScience数据库为补充。SciVerseScopus数据库中收录的学术期刊覆盖面更广,针对非英语论文的政策更加得当,这使QS排名能更加有效地区分排名较低大学的科研生产力和质量。

三、对中国高校管理的启示

在本文所述的四项大学排名中,中国高校的排名近年来大都稳步提升,一些高校在某些排名、某些领域中还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这是中国高度重视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在各个排名中,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尤其是在国际化水平、科研水平方面差距较大。鉴于此,本文建议中国高校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其一,高度重视对大学排名的研究。中国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分析和研究世界上几个影响力较大的大学排名,研究各个排名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结合自身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改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进而促进学校排名的提高。同时,高校要主动与《泰晤士高等教育》、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以及汤森路透等大学排名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使排名机构加深对学校的认识、了解,并客观评价中国高校。其二,继续加大高校对外宣传力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每年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在影响力较大的国际媒体,宣传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等。在历年THE世界大学排名的刊物中,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等多所国际名校的校长都曾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发表过封面文章。2013年10月,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代表中国大学,首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发表题为《Mayyouleadininterestingtimes》的封面文章。这是中国大学校长在国际媒体上宣传中国高校的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但从总体上看,中国高校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因此,中国高校必须在国际知名媒体上进一步加大对最新科研进展和重大科研成果的多语种宣传力度,介绍在改善教学科研环境方面的措施和成绩,宣传中国高校在促进世界科技进步、经济增长、思想创新、社会发展中做出的卓越贡献,提升中国高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整体声誉。其三,加快完善科学研究激励机制。中国高校要想提高国际影响力,早日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必须不断提高科研产出的数量和水平,尤其要打破壁垒,扩大技术型教师的引进力度,扩大学校人事自,重视高水平论文的产出。当前,许多中国高校缺少激励教师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和国际合作的机制和有效措施。因此,中国高校要在重视论文数量的同时更加重视论文的质量;要不断改进科研经费的使用模式,进一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要针对不同学科划定科研成果和论文的等级范围,设立优秀科研成果和论文的奖励基金,鼓励教师多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科研成果。其四,不断深化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中国高校要高度重视和努力探索学术成果,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的国际化交流与传播途径,让国外学术界在认可中国高校理工类研究实力的同时,充分认识到中国学者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强大实力。这将有助于提高人文社科学术成果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论文相关指标的贡献,有助于提升中国高校在全世界的学术声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具体来说,中国高校要进一步提升与国(境)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鼓励教师开阔眼界、加强和国(境)外教师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国际科研合作和交流;要充分发挥知名学者在国际学术活动中的影响力,鼓励各院系承办或协办高端国际论坛和会议,积极融入国际科研协同创新潮流当中。

二本大学排名文科篇2

关键词:系统多样性;多维度;大学排名

大学排名(University Rankings)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存在的针对各类高等院校的排名体系。自《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于1983年最早推出美国最佳大学年度排行榜后,世界各国相继制定和公布大学排名。至今,大学排名已成为高等教育全球化的现象,成为服务于公共政策和教育资源分配的重要工具,也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重要的外部监督形式。本着“客观,公正,科学,透明”的原则,传统大学排名系统被不断修正和完善,新型大学排名系统也不断创新。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欧盟委员会委托“高等教育与研究绩效评估联盟”团队在2009年至2011年期间开发的多面向、多层次,以使用者为本的透明化大学排名系统:“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U-Multirank))此系统于2014年5月13日正式启动,其采用多元化的评估体系,针对大学不同学科类型优势分门别类进行打分,被誉为全球最“民主化”的大学排名。在大学排名的“指导理念、概念框架、指标设计和排名呈现方式”上都有较大的创新,为全球大学排名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范式,赢得了世界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梳理世界大学排名的三个主导体系,对比分析欧盟“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系统(U-Multirank)的优越性。强调在系统多样性理念下构建多维度大学排名体系的意义,并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客观公正”和“多样性”大学排名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现有世界大学排名的主导体系及问题

(一)世界大学排名三个主导体系

目前,国际上主要存在三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世界大学排名项目,即美国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简称U.S.News);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名(简称THE);德国的 “卓越排名”体系(简称CHE)。纵观三个主导体系可以发现,不仅其排名分类指标具有一定的相似点,其存在的缺陷也颇为相似。

1.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本科院校排名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以下简称《美新》)排名,主要依据卡内基分类法,根据7项一级评估指标(包括“本科学术声誉”指标,“新生录取竞争性”指标,“教师资源”指标,“毕业率及新生保持率”,“经费资源”指标,“校友捐赠”指标,“毕业率改进绩效”)和16项二级指标,对同一类型高校进行排名。《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的评估体系并不完美,因其在发展中频繁变动评估指标而深受指责。高校管理者认为,评估指标的变动致使其所在学校名次在短期内频繁上升或下降,在其教育质量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因为纯粹的评估指标变化而引起的排名变动对学校而言是不公平的。

2.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QS大学排名体系

2004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HE)与“国际高等教育资讯机构”(QS),推出了“THE-QS世界大学排名”。作为一家商业性质的高等教育资讯机构,QS公司通过全球大学声誉调查获取学术同行评议和雇主评议数据,高校和第三方提供的统计资料获取师生数量方面数据,以及“艾斯维尔”(Elsevier)文献计量数据库获取的论文及引用率方面数据,针对“声誉”“师资与生源”“论文被引用情况”以及“网络影响力”四个统计指标对高校进行排名,为国际择校生提供大学质量方面的信息。

3. 德国CHE“卓越排名”体系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CHE)由 “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和“德国校长会议”在1994 年共同发起建立,是一个非营利性有限公司。其大学排名分为四种:大学排名、研究排名、卓越排名以及就业能力评级。卓越排名出现时间虽不算早,但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欧盟委员会拟在2013 年推出的“欧标”世界大学排行榜“大学多维排名”在评价方式和指标上与其多有相似之处。卓越排名的评价范围涵盖欧洲所有国家,其目标群体是欧盟各国即将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本科生、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德国社会组织及全体社会成员。运用四个维度的数十个指标,集中评价大学的教学和学术质量。

(二)世界大学排名体系存在的问题

1.商业模式排名的利益趋向

无论哪国主导的世界排名体系,都是以本国高校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商业机制运作,经由媒体报刊来发行其排名。这或多或少与高等教育体系“客观公正”的原则相违背,典型的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曾通过“卖”排行榜而一度走出其发行量的低谷期。这种把“排名”作为一件“商品”来销售的商业行为,必定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如果每一年评测结果不发生变化,则《美新》排行的销量就会下降。因此,有学者尖锐的指出,《美新》为销量而调整评估指标的行为属于一种“商业游戏”,根本不具备对高等院校排名的资格。

2.单一旨趣排名的宏观失效

显然,单以“研究”为旨趣的大学排名忽视了社会主体对高等教育多元化的需求,与大学系统“多样性”的内在逻辑相违背。大学排名本意旨在客观上向社会提供有关大学体系中有用的可比信息,为学术选择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导向便利。但传统的大学排名误导了人们对教育质量概念的认识,认为排名在前的一定比靠后的好。这种以单一位序排名的系统忽略了大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和使命的多样性。如“THE-QS世界大学排名”所谓的“综合评价”事实上只对不同意义的指标得分进行了主观的加权汇总,其得出的排名本身便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

(三)用“系统多样性”理念指导大学排名的重要性

系统多样性(Diversity)是社会发展和组织管理的概念,其目的是建立一个“促进个人发挥其最大效能的组织环境”,使组织成员不因其某些特性或因不代表社会主流而被排斥在组织系统之外。系统多样性的分类思想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理念,大学分类正是基于这种多样性评价的基础。单一的评价机制使得大学狭窄于科研,单以“科研”作为排名导向,忽视了社会各主体需求的多元化。用系统多样性的理念去评价大学及其活动符合大学系统多样性的内在逻辑,使排名与分类的评价在系统多样性理念下更为客观。

从大学职能上看,不同大学培养人才的类型面向是多元化的,不同大学从事的社会服务对象和方式也是多元化的,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大学功能呈现复杂多样性。高等教育扩张之后,高等学校的分类是必然要求。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上看,建立分工有序、和谐健康的大学体系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分类本身并不是高教发展的目的,通过分类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才是重点。

二、欧盟“多维度”大学排名体系的理论基础与创新

(一)理论缘起:系统多样性理念

从现行的大学排名体系来看,美国大学多居榜首,多数欧洲大学排名不够理想,同时还受到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排名挑战。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欧盟在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和规模扩张,欧盟急需一个新的大学排名系统来维护欧洲的多样性特色,以满足欧洲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多元化。因欧洲各国在语言、文化、历史和高等教育制度上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如何在差异性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一直是欧盟的主要任务。

针对单一维度的科研评价的排名,欧盟各国尝试积极开发高等教育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在系统多样性理念的指导下,欧盟专门成立了“大学基础研究评价专家组” 以“世界一流大学系统”为宗旨,负责开发多维度的欧洲排名系统,即“U-Multirank”多维度大学排名系统。

(二)指标体系与设计原则

1.多维立体的模型结构

多维度大学排名的概念框架是一个多维立体的模型结构,把大学职能及其履行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考量,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融合了“大学职能、大学发展取向、职能的履行过程、用户的需要以及大学所处的环境”五个视角。其中,大学职能中除了最常见的研究维度,还包含“教学、知识传播、国际化取向和地区参与”。大学职能的履行过程包含“赋能(投入和过程)和绩效(产出和影响)” 两大方面。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现有的大学排名大多选择与赋能阶段相关的数据,如:预算、教职工、学生、设施等。而多维度大学排名不仅重视对投入的评价,更重视产出的绩效评价,如:学生成绩、毕业生能力、科研成果的影响等因素。

2.全面具体的指标体系

多维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构建在“相关性、效度、信度、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评价指标的选择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对“绩效指标”的重视。与大多数大学排名系统所使用的“输入”和“过程”指标不同, 多维度大学排名更重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或项目) 的绩效,采用了大量的“绩效”指标。二是“院校排名”和“领域排名”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这种区别性设计是在基于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体现两种排名的差异,以便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使用诉求。三是所有评价指标均经过研究验证,因此具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和可比较性。

3.客观公正的设计原则

首先,多维度大学排名的设计者认为,不存在完全绝对的“客观性排名”,优秀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异质的,因此没有最好一说。高等教育机构中,各专业学科和学系的表现存在很多不同,在分配位次时,偶然因素的波动和数据表面的差别不能成为影响其名次的决定因素。因此,要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深入的分析,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排名,而不是小心谨慎的将所有研究结果数据进行加总,得出一个总的排名或按顺次加冕一个“获胜者”。其次,从排名的设计主体上看,多维度大学排名体系 “U-Multirank”是由作为第三方的教育机构“荷兰特文特大学高等教育政策中心”和“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联合实施的,这就保证了欧洲分类在维度选择上的相对客观性与公正性。

(三)创新排名呈现:个性化排名方式

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系统摒弃了传统大学排名“单一顺次”排名的缺点,在维度选择上使用多目标群体设计,本着“以使用者为本”的理念,借鉴网页“菜单式排名”特点,并融入与使用者互动等元素,实现了真正的个性化排名方式。

特色一:“菜单式”在线排名。其排名在线方式吸纳了利益相关者对分类和排名的不同诉求,为不同的使用者群体提供不同的“指标菜单”, 如“学生菜单”、“政策制定者菜单”、“院校菜单” 等。体现了排名系统互动式的趋向,承认了目标群体之间偏好的异质性,体现了“多样性”的需求内涵。

特色二:“指示灯”呈现模式。多维度大学排名呈现的另一个特点是采用了“指示灯”模式来代表大学的绩效,如图所示:

“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 的“指示灯” 呈现模式图

这种“指示灯”式的排名,摒弃了传统名次排名的方式,选择更具包容性的“优劣评价”方式,用不同颜色的圆点代表绩效的优劣,绿色圆圈代表“优秀”,黄色代表“ 中等”,红色代表“较差”。这种形式无疑把使用者的注意力从由结果导向的“名次”转移到了更加注重评价内容的范畴上来,这种对大学多元优势的全面性展示方式,有利于形成更为公正和真实的大学评价。

三、多维度大学排名体系对中国大学排名的借鉴

(一)宏观政策的需要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领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学界的共同追求。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系统日趋复杂化,面对大学排名评估标准多样性、受众主体多元化等现状,我国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系统的大学评价体系对高校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促进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和高效率,发挥社会引导和公众服务的作用。

(二)社会革新的需求

与欧盟开发的“U-Multirank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系统”相比,我国现有的大学排名系统大多采用单一的评价标准且不具有较高国际声望。如: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的“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国校友会版的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与相对成熟的大学排名体系相比,中国的大学分类和排名体系尚不完善。于此同时,我国传统的大学分类与排名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且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系统多样性发展的要求,也产生了诸多值得怀疑的集中性政策。如近期引起教育学界热议的“985/211工程”存废之争,证明了原有的中国大学分类和排名体系急需科学转型,传统的排名理念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认知习惯,取消排名是不现实的,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学界应该适度引导,使排名成为引导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和高等教育机构特色化发展的推动力。

(三)借鉴的可能性

欧洲多维度大学排名体系多维度的框架理念,全面具体的指标体系,客观公正的设计原则,和创新的人性化呈现方式,无疑向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分类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完善的新思路。世界先进的领航体系要求我们用更合理科学的多样性理念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和排名进行反观和学习,通过研究科学的大学排名体系指标,思考本国大学和教育机构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改进,缩短与一流指标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部分排名系统已经朝着“多元化多维度”的排名分类体系发展,目前较具世界影响力的典型代表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以2003年上海交大 “ARWU排名系统”的开发为例,上海交通大学除了学科排名外还设有“领域排名”,还有兼具多样化区域特色的“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这些都可视为是对原有单一排名的认真修正。由此可见,我国具有对高等教育机构科学分类和排名的数据技术支持。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高教机构,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我国大学,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机构评价发展的进程中,有关多样性与多维度的大学排名分类理念都非常值得借鉴和采用。

[参考文献]

[1] 李函颖.《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本科院校排行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

[2] 崔艳丽.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大学学科“卓越排名”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3(1).

[3] 吴伟 邹晓东 范惠明.系统多样性理念下的大学排名与分类:实践与借鉴 [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4] 蒋玉梅 孙志凤.欧盟“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理论创新与方法超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0).

[5] 刘强 丁瑞常.QS大学排名体系剖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3(3).

[6] 姜力力 田莹 冯建铮.世界大学排行榜发展趋势比较研究--“U_Multirank”与“THE”比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2).

[7] 梁卿.欧盟“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2(4).

[8] 邬大光.大学排名与教学评估 [N].中国教育报,2010-9-6.

[9] Centr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 2010. U-Map: the European Cl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ttp://u-map.eu/.

[10]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09. http:///ARWU2009.jsp.

[11] U-Multirank. http://u-multirank.eu.

二本大学排名文科篇3

美术生一般学习专业课一学就是一整天,文化课基本已落下,到现在学习文化课的时候无从下手。对于美术生来说,多少分可以上个二本大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1年本科二批艺术类大学排行_美术生多少分上二本。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本科二批艺术类大学排行学校名称 所在地区 人气

南京传媒学院 江苏 2310366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 2061078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北京 1816439

四川传媒学院 四川 1472761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 1425716

河北传媒学院 河北 1301468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 1177521

大连艺术学院 辽宁 1129696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 1051737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1030922

美术生多少分上二本大学美术类文理科都可报考,文理科分数线大致相同,一本和二本分数也基本相同,但没有一个固定的分数线,各个学校也不一样。一般的本科院校如:南大、师大、财大在320分左右,一般院校,文化分在200分-380之间。

有三种计算方法:1/文化40%专业60℅由高到低排名录取2/文化30℅专业70%由高到低排名录取3/文化过200分以专业由高到低排名录取。中央美术学院420以上,中国美术学院400分以上,四川美术学院360分以上。也有很多一本院校文化200分即可。当然美术学院和类似华东师范大学这样的院校对文化课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而且每年的政策也会调整,所以填报志愿时还要参考学校当年的招生公告。

艺考美术专业有哪些美术类是艺术学门类下属学科之一,主要包括中国画专业、绘画专业、雕塑专业、美术学专业、摄影专业、书法学专业等,其中艺考热门本科专业是美术学专业与绘画专业。

艺考美术生除了可以报考本科美术学专业、绘画专业、中国画专业外,还可以报考与之相关的摄影、雕塑及书法学。雕塑专业文科生报考比例较高,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毕业以后可以当老师,也可以当艺术家。书法学专业同样可以教学,但是外行人却可以写的一手好书法。

艺考美术还是建议选传统的美术或绘画专业,因为扎实的美术功底还是很有优势的,它可以在设计及其他工作中发挥优势,方便日后更快地找到好工作。艺考美术专业跟设计是最相关的,所以懂绘画的同学还可以考虑设计类专业,比如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游戏开发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会展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等。

二本大学排名文科篇4

1、北京外国语大学排名第一,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学校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文、法、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其中外国语言文学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具有传统优势的特色学科;

2、中央财经大学排名第二,是教育部直属的大学,学校设有51个本科专业,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

3、华中科技大学排名第三,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

4、中国政法大学排名第四,是一所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5、湖南大学排名第五,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3个学院,有7个学科入选国防特色学科,化学、机械工程学科入选教育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二本大学排名文科篇5

论文关键词:大学 大学软实力 大学排名

曾几何时,大学排名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和热点,各种各样的大学排名像音乐排行榜一样引人关注。与此同时,对大学排名的是与非也引起了广泛的批评和争议,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尝试着从大学软实力的视野出发来认识大学排名。

1 大学软实力

大学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一般政治团体、机构、企业等组织的一种专业组织,它是一个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追求学术自由、传承文化的实体。与一般组织一样,大学的综合实力也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构成。“硬实力”(HARDPOWER)即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是一种显性的物质力量;对应的“软实力”(SOFT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是一种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大学组织的特性主要表现为教育性、学术性、民主性、开放性、松散性和两重性六个方面。大学的组织特性决定了大学软实力具有一般组织软实力的共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软实力在大学组织中的体现就是大学软实力,它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文化,是大学精神、大学传统、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大学校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它源于大学综合实力。结合软实力、大学组织特性以及大学软实力的相关表述,我们可以把大学软实力的概念界定为:所谓大学软实力,是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条件和竞争态势下的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行为规范、意识形态、文化魅力、政治制度等方面通过吸引、同化、渗透等方式起作用的一种可被感知的隐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特殊的大学文化。大学软实力体现于大学政治制度的吸引、大学文化的感染以及大学精神的感召之中,这些软要素相互影响,发挥着彼此应有的作用。

大学软实力对于一所大学的持续发展来说,是内隐的起根本推动作用的核心竞争力,它与硬实力共同构成大学的综合实力,两者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是硬实力的内部延伸,是大学的灵魂之所在。但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大学排名,似乎都忽视了大学软实力的作用,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大学软实力建设陷于边缘化的艰难处境。

2 大学排名中软实力现状

对于大学排名,很多大学都是又爱又恨。不同的排名,提供了自由解说的无限空间,你不妨各取所需。目前中国的大学排名,主要有三类:一,民间的排名,比如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的排名;二,教育部的排名,比如一个月前出台的一级学科排名;三,外国媒介,比如《泰晤士报》的排名。形形色色的大学排名,真真假假,让人有些捉摸不透。但是有一个现象就是大学评价指标更多地集中于硬实力方面,如师资队伍、科研成果、办学条件等。

现在大学排名之所以难以在更大范围内取信于民,这取决于评价标准的设计,取决于获得数据的方式,也取决于具体操作时是否严谨。主要是评价的指标体系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也就说,大学排名只是在某一程度范围内进行比较的评价结果。指标体系设计得如何,其权重如何,都会影响到学校的名次。比如,科研经费和学术声誉,二者各自所占比例的大小。注重前者还是注重后者,决定了北大、清华哪个在前。按国内的大排名(即不考虑理工院校和综合大学的区别),清华在北大之上;但如果在外国,北大在清华之上。这其实是评价标准设计的问题。如果像上面公布的那样,北大文科所占分数,只等于清华理科所占分数的四分之一,这就必然出现工科院校排名普遍在综合大学之上的情况。照这样算,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中国科技大、华中科技大等,排名都在很多很好的综合大学之前。这有两个原因,第一,硬件指标,即国家拨给或企业资助的经费;其次,院士数目,文科没有院士,而“著名学者”又不是可以准确把握的概念。综合大学里的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可能人才济济,但无法量化为“有效指标”,再加上科研经费少,难怪不能跟理工科院校比。

在大学评价指标里,还有一项是学术声誉。所谓的学术声誉,也就是学界以及社会对于这所大学的认可程度。不靠统计,凭印象、凭直觉、凭口碑来下判断。相对来说,外国人更看重学术声誉,而中国人呢,更相信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堂而皇之拿出来的数字。于是,差异出现了。那个让北大人欢欣鼓舞的《泰晤土报》大学排名,北大居然名列第十七,在我看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据说,这次排名主要依据五项指标:第一,国际教师比例,第二,国际学生比例,第三,教师与学生比例,第四,教师科研成果的引用——这四个指标,北大都很一般;但第五项指标——学术声誉,北大居然高达322分,单项全世界排名第10,一下子提升了北大的排名(《泰晤士报》推出最佳高校排名,北大跻身全球前20名,《中华读书报》2004年11月10日)。换句话说,这个排名所肯定的,不是北大的科研成果,而是中国在变化的世界格局中所具有的重要性。中国在崛起,而且在全球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学者们在关注中国的同时,也在关注中国的高等教育。这就有意无意地提高了中国大学的学术声誉。北大在中国很重要,那就上北大吧。中国的重要性,以及大学发展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一设想,使大家认定北大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北大在现当代中国的政治史上,曾发挥很大作用,这一点,给各国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因而排名时大大加分。

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大学排名,外国的太“虚”,中国的太“实”;太虚太实,都不太可靠。按照目前中国的趋势,大学排名越来越倾向于避虚就实,过分重“物”轻“人”也就是强调“数字”而忽略“影响”。这就使得玄虚的、可以感知但无法量化的“社会声誉”被大学排名所边缘化。

70年前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讲的一段话:“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的智识,故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名教授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思想,凝聚为一句通俗易懂的格言:大学的关键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这段话虽然说一所大学其发展的核心应该是“大师”,而不是在大众化教育理念催生下的“大楼林立”。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大学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硬邦邦的办学设施、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科学的专业设置以及骄人的科研成果,还要依靠这些硬实力背后的延伸力,需要校园文化、制度、政治以及大学精神来凝聚,形成一股独特的竞争力量,这就是大学软实力。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大学排名重“硬”轻“软”、重“物”轻“人”、重“理”轻“文”,这对大学发展的导向上会形成误导,让很多大学盲目扩大规模,大力投资于硬实力的建设,而忽略了不能被量化的“软实力”,这对于一所大学的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 开展大学排名的建议

建立在对大学科学评价基础之上的大学排名,目前已成为高校评估的热点问题,社会意义是非常显著的。通过排序,可以帮助大学从特定的视角对本校的科研状态进行“诊断”,从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找到差距与不足,从而激发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通过大学排序活动,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引起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关注,还可为政府有关部门宏观调控,社会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以及优秀学生求学择校提供参考依据。但是,目前对大学的排序正呈现一种无序、不规范的状态,偏离了大学评价的本意。为此,政府有必要规范民间的大学选优排序行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评估高等教育的机制。

首先,应整顿大学选优排序的秩序,建立认证民间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资质审定制度,分级别认证一些中介机构,并对其评估结果进行鉴定和采信。中介机构的评估是社会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独立、公正、专业性的中介机构是保证社会评估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次,在目前情况下,可以区别不同定位、不同类型的大学,分层次进行单项性选优排序,就大学的某一侧面或某一学科进行排名。如2002年4月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在数学、物理、化学等12个一级学科进行,通过采集客观数据和学术声誉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公布后,取得了较大的反响和肯定。

再次,完善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任何大学排名都是围绕一定目的进行的,也就是所作的排行是“为谁服务”的。出于对大学排名应有价值的理解,仅仅得出一个综合性的结论对高校的发展也许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对政府和社会也很难讲有多少针对性的启示。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或针对学生的入学选择,或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或针对大学的科学贡献,对大学作出各种排行。如可以排出最好的科研大学、最好的育人大学、最好的社会服务大学,也可排出学费最高的大学、办学条件最好的大学、出国率最高的大学、毕业生最受欢迎的大学等。

第四,尽快建立评价专用数据库,保证评价数据来源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对一流大学的评估,可以通过领导管理、学科专业、教员队伍、办学条件、教育成果以及院校声望等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取得评价资格机构或个人,可以建立专用数据库,摒弃大学自报数据的数据获取方式。数据的更新也必须是动态的发展的,不能停留在过去某个阶段。

第五,大学排名应该设立专门的指标体系,对大学软实力进行评价。鉴于软实力的隐性,不应该简单地采用数字形式来衡量一所大学的优劣好坏,而应该采用定性的方式,反映出大学自身的精神品质。

二本大学排名文科篇6

[关键词]科学发展 指标体系 构建 检验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在我国,发展就是硬道理。可是应该如何发展呢?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发展指明了方向。随后,全国各地掀起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评价各地区的发展是否是科学的?我们应该选取什么样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能否进行量化?这些指标的实证分析能否对实践有指导或借鉴意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新的关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spss软件对各地区相关指标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一、中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从以经济发展为标准的初级发展观阶段,到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标准的中级发展观阶段,再到以科学发展为标准的高级发展观阶段。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标体系,能揭示各区域发展实际,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本文将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衡量中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合理程度为目的,遵循科学性与可行性、系统性与层次性、代表性与可比性、动态性与前瞻性的原则,创造性地分生产系统指标、消费系统指标和政府系统进行指标构建。具体指标见表1。

二、中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实证分析

根据所构建的中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指标体系,本文利用了1981-2007年的相关数据,选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方法,首先从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政府系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然后对各个系统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总。最后根据因子总得分对各个地区的科学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具体结果见表2。

三、中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实证分析检验

1、检验参照对象的选择

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分析来衡量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全面考核实际成果。不同的指标体系,在衡量一个事物时因为侧重点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以上本文构建了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政府系统的指标体系去衡量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情况,而当前较为流行的衡量指标是各区域的GDP总量。GDP总量作为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表现,GDP的大幅增长必然会带动国民收入增长,消费能力的提高。但是GDP作为衡量指标不能充分反映经济结构的构成和变化,不能体现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这里,本文对比2007年各区域经济GDP总量排名、生产系统得分排名、消费系统得分排名、政府系统得分排名和因子总得分排名。具体结果见表3。

2、检验过程及结果

通过表3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按因子得分排名得出的结果与按照GDP总量排名得出的结果相差较大,现分析如下。

北京、上海、天津按照GDP总量排名分别处在第10、第7、和第22位,但是按照因子总得分排名却居前3位。通过表3可以看出,三个直辖市在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政府系统上的因子得分一般都保持在前3位上。这说明三个地区的经济总量结构较为合理,各个系统对于经济的贡献较为均衡,也说明了国家在对直辖市建设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合理的。重庆市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在GDP总量排名上虽然居第24位,但是按照因子总得分排名却上升到了第19位。一方面说明了重庆市注重和谐科学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个新兴的直辖市要大力发展生产、促进消费、提高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和市场调节力度,这样才能在总量上得到提升的同时在科学发展上更上一步。

广东、山东、河南虽然在GDP总量排名上居第1、第2、第5位,但是在因子总得分排名上却处于第6、第8和第13位。通过研究其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政府系统的均衡科学发展可以看出,广东省的政府系统因子得分较高为第4位,而消费系统的排名仅为第9位。因此可以看出广东省的政府调控和社会保障能力较强,但是消费系统较为薄弱,要在促进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注重提高消费能力,扩大内需才是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动力。而山东省虽然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2位,且目前发展态势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其三系统的因子得分排名分别为第7、第8、第8位,可以看出在协调发展方面,山东省的发展水平还不能和GDP的快速增长相一致,这必然会制约山东省未来的经济提升能力。河南省与山东省的问题基本一致,在经济总量上排名第5位,但是其三系统的因子得分排名却为第13、第13、第14位,相差较为悬殊,这种不一致的发展态势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改善和政府的转型。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在GDP总量排名上分别为第8、第21和第15位。辽宁省在因子总得分排名中名列第7位,两种指标体系的衡量结构相差不大,说明辽宁省在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结构协调科学发展上保持了一定的一致性。而吉林省的差别较大,GDP总量排名为第21位,而三系统因子总得分排名为第11位,其中政府系统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其他系统,排名为第18位。可以看出,吉林省应该在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指导和服务作用。黑龙江省两个指标体系的衡量结构一致,都为第15位,其三系统的因子得分排名也较为接近。在对东北三省进行指标解释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三个省份的GDP总量排名虽然不占优势,但是其消费系统的排名却明显偏高,辽宁省的消费系统因子排名更是居全国第2位,这也说明在三个省份中消费市场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政府应该在积极保持这一良好形势的同时,注重生产和政府系统的提升,这样不仅会使经济结构得到更好的完善,经济总量也会得到大的提高。

浙江省与江苏省均为改革开放进程中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其GDP总量排名和因子总得分排名都名列前5位。一方面说明浙江省和江苏省在经济总量上名列前茅,国民收入和消费的整体水平普遍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政府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保证经济持续强有力上升的关键。

GDP总量是衡量经济总体发展态势不可缺少的核心衡量指标,为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简单明了易于比较的标准。但是。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应该注意到,要想经济持久健康平稳的发展,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政府系统要共同发挥作用,为GDP的增长作出贡献。

四、相关政策建议

1、针对生产系统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GDP快速增长。各地区应该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的作用,实现GDP快速增长。第二,树立科学的经济发展观,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首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体系;加强基础产业建设,

加快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更新;积极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使其树立新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发展观和消费观。再次,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构建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企业内部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包括知识产权制度、财政资助与税收优惠制度、风险投资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技术创新的制度建设等。最后,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针对消费系统

第一,扩大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将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控制房价、医疗费等涨幅,鼓励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第二,有效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建立完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调控体系;改革教育体制,增加教育投资;深化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机制;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市场等。第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筹建博物馆群等公益性重点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抓好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鼓励公民增加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时间与金钱支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等。

3、针对政府系统

第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多元城镇化战略、促进全国大中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容量的增加;扶持就业密度高、容纳能力强的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社区服务业优先发展;扶持就业吸纳能力强的民营、私营企业优先发展等。第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建立财政支出效益评估系统;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完善财政收支的监督机制等。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法制建设等。第四,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大力发展大城市和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发挥大城市的聚集效应、规模经济效益及经济辐射与带动作用;破除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等。第五,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积极引导和加强社会团体的自治功能等。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指数研党”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07LDQN17,由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崔万田教授主持,其他课题成员包括于畅、赵天奕、谭啸、关娜。)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刘兴远:扩大消费需求的瓶颈因素与路径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07(4).

[3]沈吉:县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及评价―以安徽省肥东县为例[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姜林、赵天奕:中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指标体系实证分析及检验[J].财经界,2009(4).

二本大学排名文科篇7

2020年茂名专升本考试时间由于受疫情影响,本科插班生(含三二分段专升本转段)考试及录取时间初步安排在4月底以后,具体时间另文通知。

(一)2020年茂名普通高校本科插班生除英语以外的专业招生考试科目为五门,其中省统一考试三门,高校自主考试两门专业课。省统一考试的三门为政治理论、英语和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包括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管理学、教育理论、艺术概论、民法、生态学基础、生理学,高校可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其中一门。

2020年广东茂名专升本考试英语专业考试科目为五门,包括两门省统一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大学语文,及三门专业课。

2020年茂名专升本考试各科满分为100分,五科总分为500分。每科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2020年茂名专升本统一考试科目的考生考场座位统一编排管理。为了适应网上评卷的要求,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编排考场和座位号,各招生院校待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编排考场和座位后,指导考生在“广东省本科插班生网上报名系统”上自行打印考生准考证。

二本大学排名文科篇8

1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分别名列前三位,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主导地位。排在后面的依次为信息与系统科学、地学、数学、天文学和力学。除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三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为正外,其他五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均小于零,表明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多数学科的科技发展低于整体水平(见表1)。 表1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生物学 1.7461 0.98206 1.79619 1化学 0.87113 1.18576 0.83031 2物理学 0.81642 1.32005 0.76775 3信息与系统科学 -0.41952 -0.77932 -0.37558 4地学 -0.54201 -0.6447 -0.52783 5数学 -0.71232 -0.20092 -0.7645 6天文学 -0.88765 -1.14172 -0.84543 7力学 -0.87214 -0.7212 -0.8809 8 2)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差距明显。 在自然科学八大学科中,上海除地学外,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进入前三名,其中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六个学科在大陆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信息与系统科学国际科技论文数排在北京、湖南之后,名列第三(见表2)。虽然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位居前列,但与北京相比,差距明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天文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在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力学、物理学、化学、信息与系统科学、天文学和生物学有明显优势,数学与地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能进入前三名(见表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数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表2 2001年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数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 nbsp; 江苏 湖北力学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上海 陕西信息与系统科学 北京 湖南 上海 北京 湖北 上海物理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安徽化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天文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地学 北京 湖北 江苏 北京 江苏 湖北生物学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广东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3)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是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 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效率,就其实质而言,是新的知识在一个系统中创造、流动和利用的效率。它取决于诸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之间相互作用的效率。而决定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作用则取决于经济科技制度的安排,政策体系的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创新文化的氛围。建设知识创新体系,提升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能力的关键是通过制度、政策和环境的作用,提高创新各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达到创新目标的要素间的互动。从本质上看,创新体系是由存在于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关于科技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交流所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创新的成效和整个经济体系。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表3所示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2/3左右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知识流转、战胜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中的系统失灵是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知识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长期任务。 表3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与境外机构合作 114 343 275 5122与国内高校合作 127 305 221 7258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107 243 17 7 2526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38 127 118 2360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15 2103 1895 25427独立完成 2545 4408 2707 32311其他 26 124 102 1384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2。 2 上海工程与技术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学科在国内的比较优势。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20个学科的第一名,上海只有材料科学、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土木建筑、交通运输9个学科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上海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两个学科国际论文排名第三(见表4)。 表4 2001年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北京 河北 山西 北京 陕西 江苏测绘科学技术 北京 四川 陕西 北京 湖北 江苏材料科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上海 陕西矿山工程技术 北京 江苏 湖南 北京 湖南 江苏冶金、金属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辽宁 上海机械、仪表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江苏 陕西动力与电气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湖北 陕西能源科学技术 北京 湖北 上海 北京 山东 黑龙江核科学技术 北京 安徽 &nb sp; 四川 北京 四川 甘肃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陕西 上海计算技术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化工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江苏 上海轻工、纺织 上海 北京 四川 北京 广东 上海食品 北京 江苏 广东 广东 浙江 江苏土木建筑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水利 北京 湖北 江苏 湖北 北京 江苏交通运输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湖南航空航天 北京 陕西 黑龙江 北京 陕西 江苏环境 北京 江苏 上海 北京 江苏 上海安全科学技术 北京 湖南 安徽 北京 湖南 江苏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有18个学科排名第一,只有食品和水利分别由广东和湖北名列第一,而上海只有9个学科进入前3名,其中材料科学、土木建筑、交通运输3个学科名列第二,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轻工与纺织、环境工程名列第三(见表3)。 2)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占主导地位的学科。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8个学科依次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机械与仪表、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化工、计算技术、动力与电气、交通运输。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最为薄弱的5个学科是测绘科学与技术、水利、矿山工程技术、安全科学技术和食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3的学科科技发展的主 成分得分小于零,表明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60%的学科科技发展低于平均水平(见表5)。 表5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2.93105 2.48946 2.96681 1机械、仪表 1.38674 0.06872 1.29458 2航空航天 1.16586 -0.81414 0.98384 3材料科学 0.57576 1.29195 0.67626 4化工 0.61197 0.94682 0.66216 5计算技术 0.35117 1.86971 0.51358 6动力与电气 0.49477 0.42028 0.50252 7交通运输 0.45473 -0.19787 0.40005 8土木建筑 -0.32659 0.6906 -0.23377 9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0.26822 -0.66067 -0.31811 10冶金、金属学 -0.46472 0.25968 -0.40773 11轻工、纺织 -0.46716 -0.475 -0.47954 12环境 -0.69617 -0.31043 -0.67619 13核科学技术 -0.72349 -0.79265 -0.75082 14能源科学技术 -0.79072 -0.50098 -0.78198 15食品 -0.76882 -0.90066 -0.80184 16安全科学技术 -0.81005 -0.84276 -0.8 3462 17矿山工程技术 -0.8642 -0.85314 -0.88633 18水利 -0.89218 -0.8347 -0.91028 19测绘科学技术 -0.89975 -0.85423 -0.91858 20 3)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论文产出与北京差距悬殊。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排在前3名的11个学科中,除材料科学与土木建筑两个学科外,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交通运输、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9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进入前3名的9个学科,除材料科学、轻工与纺织两个学科外,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环境工程等7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4)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所示上海工程技术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70%左右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 上海市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与境外机构合作 201 3341 2169 74523与国内高校合作 437 1762 1415 21865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644 3021 1745 24587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94 854 608 19073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1431 4551 3454 52744独立完成 6934 22836 15879 219665其他 293 1592 1198 10703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5。 3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农学和水产学占据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农学和水产学,林学、畜牧与兽医科学相对薄弱(见表7)。 &nbs p; 表7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农学 1.21943 1.45978 1.26327 1水产学 0.28854 -0.26992 0.2164 2畜牧、兽医科学 -0.3714 -0.38479 -0.37749 3林学 -1.13657 -0.80507 -1.10218 4 2)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有相当差距。 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和林学、甘肃的畜牧兽医、湖北的水产学国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浙江的林学,江苏的畜牧兽医、山东的水产学国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无论是国际科技论文、还是国内科技论文,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表8 2001年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科技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农学 北京 浙江 江苏 北京 江苏 浙江林学 北京 黑龙江 安徽、福建、 浙江 北京 福建 广东、陕西畜牧、兽医科学 甘肃 云南 北京 江苏 北京 甘肃水产学 湖北 山东 广东 山东 广东 福建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4)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 表9所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64%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9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与境外机构合作 24 46 &nbs p; 38 229与国内高校合作 25 72 45 613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48 86 68 442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2 5 4 18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69 124 99 506独立完成 312 420 269 3716其他 9 8 3 25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3。 4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仍有相当差距。 在医药科学领域6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四个学科排名第一,上海的药物学和特种医学两个学科排名第一。此外,上海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排名第二,中医学排名第三(见表10)。在医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除药物学和特种医学外其他4个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 表10 2001年医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预防医学 北京 浙江、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基础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药物学 上海 北京 江苏 北京 广东 上海临床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中医学 北京 云南 上海、江苏 北京 广东 江苏特种医学 上海 北京 广东 北京 陕西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6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的第一,上海除中医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进入前三名外,预防医学、基础医学、药物学、临床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均排名全国第三(见表11)。在医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6个 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不足北京的1/2。 表11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临床医学 1.495 1.583 1.56579 1药学 0.89727 -0.15227 0.79183 2基础医学 -0.33507 0.84777 -0.246 3中医学与中药学 -0.21555 -0.8431 -0.27284 4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0.69136 -0.64275 -0.70052 5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1.1503 -0.79264 -1.13826 6 2)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科技发展相对薄弱。 3)知识流动不足是影响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制约因素。 表12所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85%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12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与境外机构合作 37 124 114 7510与国内高校合作 142 258 170 1607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113 234 171 1921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6 10 7 119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7 195 166 2343独立完成 3074 4857 3192 20038其他 139 125 100 724

上一篇:祝大家新年快乐范文 下一篇:服务行业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