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网练习题范文

时间:2023-11-16 04:05:53

经纬网练习题篇1

区域定位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也是解开区域地理试题的钥匙。近几年高考试题对区域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区域图的比例尺有逐渐放大的趋势。如2010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5~6题(图1),此题组以经纬度及河流形态,对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进行考查,如果不能准确地判读4地的区域位置,就很难调用当地农业地理特征知识分析其主要经济作物类型。为使学生能越过这一门槛,平时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运用地图认识区域,通过读、填、绘图等训练,把“建立空间概念”作为学习区域地理最基本的意识,紧紧抓住区域地图这一龙头。可通过以下途径落实地理位置,强化空间定位能力。

1.强化空间位置记忆,解决“在哪里”的问题

初涉区域时,可让学生通过填图方式掌握重要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所在的空间位置。同时教师也可多布置描摹各个区域的轮廓,注上能够判断其分布的关键性经纬度,并把各种重要的地理事物(地形、气候、河流等)具体分布落实在区域图上,使其空间分布更加明晰。到一定阶段,教师可让学生默画区域轮廓简图,并标注经纬度及区域中重要地理事物,通过绘制区域轮廓简图及经纬度,进一步加深印象,强化空间记忆。

2.选取重要经纬线重点训练,构建世界和中国“心理地图”

对世界区域而言,首先要重点构建如图2(8纵4横)的地球表面经纬网络图。经常让学生在空白世界地图上,用红颜色的笔画经纬网格并定“点”,从而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象其自转,将这些重要的经纬线与其穿过各大洲重要的地形区、气候区和大洋的位置对应。对中国区域而言,重点要构建如图3的经纬网络图抓住典型地形区进行记忆,经常让学生在空白中国政区轮廓图上默画出10条经纬线、重要山脉(共16座,可用粗直线代替)及重要地形区,也可让学生绘于空白纸(图略)。通过这些方式反复交替进行训练,可使学生明确各地形区及山脉所在的经纬度范围。如中国东北平原大致位于40°N以北,120°E以东;云贵高原大致位于100°E~110°E之间,27°N以南;江南丘陵大致位110°E以东,30°N以南等。只要学生能记住各区域的大致经纬度位置,就能基本判断所给区域大概在哪里及主要地形。

3.精选高考试题及各地区模拟试题,强化区域地图定位训练

经典试题代表着高考试题的走向,能全面提高学生有效提取信息进行空间定位的能力。在高三复习中每节课前3~5分钟,教师可选取历年高考和各地区模拟题中涉及的区域地图1~2幅进行区域定位训练,让学生说图,即让学生把定位的思维过程说出来,从而教师可适时指导或纠正学生区域定位方法。通过这种经常性的定位训练,学生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二、掌握区域学习方法,学会区域综合分析

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多且繁杂,在复习教学中应特别把握好复习的“度”。即掌握区域内自然环境中各大要素特征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经济特征,进一步掌握区域地理的一般学习方法,形成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模型(图4)。要求学生能根据试题中的区域地图或表格等提供的信息提炼出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尤其地形和气候)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分析区域内部自然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在区域基础上的综合分析,形成解题能力。通过理解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助于掌握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也可避免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区域地理知识。如图5的岛国日本,其分析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通过对区域地图中经纬度或轮廓的判读,确定区域位置,结合所学知识,或对区域地图中提供的等高线、水系特征(流向、形状、流程等)等的判读,获取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通过区域图中提供的经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结合气候分布一般规律,或根据提供的降水和气温柱状图等判断图示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3)在前面了解的区域地形、气候特征及其分布的基础上,从而推断该区域的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流向、水位变化、汛期、有无结冰期、含沙量等)、土壤类型、典型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

(4)通过对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的了解,进一步推断工农业生产特点及交通、人口、城市分布等人文地理要素特征及形成这些特征的自然条件等。

三、狠抓区域主干知识,构建区域答题模式

经纬网练习题篇2

论文摘要:地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空间思维。无论是地理事物还是地理规律,都具有空间分布特征。因此要求学生建立心理地图,将地理事实、地理规律等对应到基础的心理地图上,将零散的知识构建在具体的地理空间上,形成新的心理地图。以达到知识构建与整合的目的。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是高考地理能力要求的主导方向。高考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没有标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敢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标注(如湖泊、河流等)的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因此,教与学应以区域为中心,以空间地图的建立为基础,进行空间特征的归纳。空间联系的探究。地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空间思维。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无论是地理事物、地理原理。还是地理规律,都具有空间分布特征。而且。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因此可以说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因此要求学生建立心理地图,将地理事实、地理规律等对应到基础的心理地图上,将零散的知识构建在具体的地理空间上。

一、高考复习中构建心理地图的意义和作用

(一)高考复习中建立心理地图的必要性

在高考复习中。在众多学科都在抓紧学生的每一分一秒时间的时候。怎样才能减轻学生负担,达到地理复习的最佳效果呢,在这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不意味减少学习内容和降低教学要求。而是力求寻找既省时,又高效、又有促进能力和智力提高、使学习变得轻松自如的教学方法。目前。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问题主要反映在费时多、效率低、图文分家,地物搬家,死记硬背,稍纵即逝等。学习低效的关键是忽视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头脑中没有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空间观念模糊不清,因而学习的知识在脑中是一些零散的片段,当然要用这些零散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很困难的。本人认为在高三复习过程中重视学生心理地图的建立与运用的训练,既可达到时下素质教育的减负目的,又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高考复习中心理地图的作用

心理地图也就是地图表象,是各类地图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如光照图、政区图、地形图、工业分布图等在头脑中构成的图像。即使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理地图进行形象思考,也可说是心理地图的再现或调用。运用心理地图来分析解决各类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推理地理知识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如,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为什么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就可借助心理地图提供的纬度位置,马达加斯加岛的地形特征图,该岛在气压带、风带图中的位置,以及洋流等综合分析其原因。心理地图越丰富,往往地理思维越活跃,极有利于思维努力的发展和地理能力的提高。

有些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侧重于抄笔记,课后背笔记。而忽视了心理地图的逐渐形成。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丧失信心。很多学生反映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以及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很难记忆,其实就是气候因子——受纬度影响的太阳辐射(世界地图)、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图)、地面状况(地形图)等图像不熟悉。当然也就很难记忆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更难以分析某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了。所以,心理地图的建立和运用训练,是高考复习地理的关键。是建立各个知识之间的联系的关键。

二、心理地图的构建与运用

心理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是逐步实现的过程。心理地图的形成要靠反复的读图、画图和用图,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地图形像的感知。在复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强化心理地图底图在学生头脑中的形象,使之更加牢固、清晰、准确。为进一步构建新的心理地图做好准备。其次,在复习中,注重将知识和地图联系起来,将地理事实、地理规律的复习都对应到地图上,建立各个地理事实、地理规律的心理地图表象,即形成新的心理地图。以达到整合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目的。

(一)第一阶段:心理地图底图的建立

这里的心理地图底图指地球各大洲、各行政单位的分界图,主要有经纬网图、地形图、政区图。这些图是其它地理事物、地理规律分布图的基础。因此我称之为底图。

1.经纬网图心理地图的构建

经纬网图心理地图的构建,不仅需要构建静态的心理地图,还要形成运动起来的动态的心理地图,属于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抽象思维之后构建的心理地图,可选取一些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这样的构建,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一些空间想象能力不强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困难。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的演示,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转换。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中的二分二至光照图。教材上的图像是二维的,在高一的教学中利用过多媒体进行过演示,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但还是没有形成足够清晰的心理地图。因此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已形成的图像,让学生动手将二维、三维图像转换在立体的模型上,然后看着立体模型画出二维图像。这样,学生脑中的心理地图就变得清晰起来。形成了比较清晰,牢固的心理地图底图,为形成新的心理地图做好了准备。

2.地形图、政区图心理地图的构建

地形图、政区图的心理地图构建,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读图——绘图——填图。

(1)读图

对于高考来说。对地图的掌握不但要求宏观上的熟悉,而且要求掌握重要地理事物的微观地图。做到在宏观上把握其位置,在微观上熟悉其形状。因此,读图要求学生将宏观地图和微观地图结合起来阅读。读宏观地图。将各个行政区的位置范围投影在经纬网图上,在脑海中形成其宏观影像。读微观地图时。对照宏观地图上重要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阅读该地理事物大比例尺地图。从经纬度、形状两个方面综合形成该地理事物的空间影像。就高考复习来说,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读图这一个步骤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2)绘图

读图的过程在脑海中形成的罔像不够牢固和清晰,让学生动手绘制地图,可以使学生头脑中的图像更清晰。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在复习区域地理的时候,每节课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绘制将要复习区域的空白地图,以及重要地理事物的微观地图。

(3)填图

在绘图之后,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相对清晰的地图影像。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种已经形成的图像,在复习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配套填图训练是有必要的。在填网的过程中,学生将之前的地图影像回放,这样就起到了巩同的作用,使学生形成的心理地图更为牢固。

三、形成新的心理地图

学生头脑中形成牢固的基础地图以后,在复习地理事实、地理规律的时候,只要在底图基础上,将有关知识对应在相应的位置。建立各种地理事实、地理规律的空间分布图,就形成了新的心理地图,气候类型图、农业地域类型图、工业分布图、旅游资源图等。例如,在复习世界气候类型的时候,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学生只要掌握了气候类型的影响因素,就能够分析各种气候类型的范围(受纬度、距离海洋的远近、地形等影响下的范围)。将这个范围和已经形成的底图——世界地图和地形图重合,就可以形成新的心理地图——气候类型分布图。如气候类型中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全年高温多雨,因此,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南北纬l 00之间,将该范围和世界地图重合,就可以知道主要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属于该气候类型。除了地带性外j由于地形的影响,在热带地区信风的迎风坡,由于风由海洋吹来。降水较多,也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学生将这个知识点和地形图、政区图重合,就可以知道哪些非地带性哪些区域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这样。学生利用地理规律的空间分布规律就可以很轻松地掌握它,并且掌握牢同,而无需花很多的精力来死记硬背,那样还容易忘记。

四、运用心理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最终,学生在头脑中的形成了各种个样的心理地图(即在心理上形成地图表象)有各国政区图、地形图、人口分布图、工农业布局图、各类示意图等。学生在身边没有地图时能凭借自己头脑中的心理地图进行思维。去分析和解决各类地理问题,总结并记忆地理规律,预测未来,这是一种重要生存能力,也是新课改重要理念。体现在高考试题中,通常不是考整体的地图,而是以一个局部的地图为切人点来考察。这就需要学生有丰富的心理地图。且具有能够熟练运用心理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前面的训练,学生已经形成了各种个样的心理地图,且在形成心理地图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学生怎样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利用心理地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其实,运用心理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学生由底图形成新的心理地图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训练。目前,学生需要训练的是如何将微观地图和宏观地罔、局部地图和整体地图联系起来,做到给出微观地图或局部地图,能够联系到它在整体中的区位、联系,甚至将它还原为宏观地图。在宏观地图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给出宏观地图,能够将其中的某一些地理事物放大为微观地图。这种联系需要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建立。在复习的过程中,首先,每堂课留出5分钟的时间,让一个学生上讲台从宏观和微观向大家介绍一个国家的情况,宏观上介绍国家的区位,微观上介绍国家的自然、人文情况。对于这个学生来说。准备的过程以及听同学讲解的过程就是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联系的过程。而且,这种建立是主动的,而不是教师讲解过程中被动接受的过程。其次,宏观地图、微观地图的填图训练也是建立二者联系的重要手段。宏观地图和微观地图出在同一份测试卷里,学生在填微观地图的时候,可以将微观地图和宏观地图联系起来。在测验这种氛围中通过强化思考来加强二者的联系。

经纬网练习题篇3

通过对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研析发现,几乎题题都有图,要求根据地图提供的地理事物提取出相关信息去解决地理问题。所有的地理事物最后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地理位置上来表述,因而较强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可以帮助考生快捷的提取有效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能力是高考文科地理解题的第一道门槛,也是文综的门槛,越过门槛,在高考中能获得更好的成绩,故提高地理区域的空间定位能力还有助于提高高考地理试题成绩。通过地理教学多年的摸索,积累总结了一些培养学生空间定位能力的方法和措施:为中学地理教师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供提供参考并进行探讨和磋商。

一、要有较强的空间定位能力必须记地图

记地图具体采取这几种方式:

(1)趣味记地图: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他们就会主动的去思考、去理解、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自觉主动的发展地理思维。因此,在地图的记忆上我特别注意寻找兴趣点,为了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趣味记地图。例如在记忆中国省级行政区轮廓时,我就采用省区的象形轮廓记忆,青海是长着大眼睛(青海湖)长睫毛(布哈河)的小白兔,内蒙古是奔跑的哈巴狗,陕西是跪着作揖的明朝官员,黑龙江是向走向西方的大头恐龙,云南是走向东方的小头恐龙等,同时用彩色政区泡沫拼图让同学们进行拼图游戏,并进行拼图趣味竞赛,让同学们在快乐的游戏中记图。再如,记忆世界地理时,将意大利比喻为一只秀美的长筒高跟女靴,附近的西西里岛代表是意大利人酷爱的足球;还将阿拉伯半岛比喻为一只粗壮的男靴,斯里兰卡是一滴水,新西兰是被砍断了的猪蹄。趣味记地图的效果显著,学生因兴趣而记忆深刻。为空间定位能力奠定了基础。

(2)简单画地图:在进行地理空间定位时,读图、看图、绘图、判图是密不可分的,缺少哪个环节都不行。绘图可以强化对地理事物的记忆从而提高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在我空间定位能力培养的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熟练掌握的几幅简笔画地图:世界经纬网格上绘出世界轮廓图以及各大洲的主要地形区,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教绘中国山脉图,在世界政区空白上会出洋流图,在中国经纬网格上绘长江黄河的干支流图。这些简笔画地图由老师手把手教学生掌握绘制要领,然后学生自己画,直到默画下来。这几幅图掌握后,空间定位能力便大幅度提升,基本能将地理事物落实到相应的大洲、大洋或地形区。

(3)强化背地图:这个阶段是在熟练掌握前面的宏观地理空间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记忆地图知识,使得空间定位更为细致和准确。这个阶段的记忆是强化记忆,先记特殊点的地理事物,再沿特殊线记相关地理事物,将点串起来连成线,线分成经线和纬线。最后点线交织成面,提高准确空间定位的能力。强化背的地图主要有两幅,世界经纬网地图和中国经纬网地图。世界经纬网地图主要掌握的经线是0、30oE、60oE、90oE、120oE、150oE、180、150oW、120oW、90oW、60oW;纬线为O、3OoN、60oN、30oS所经过的地形区及相关的地理事物,以及它们的交点所在的地形区。中国的经纬网主要掌握85oE、90oE、100oE、110oE、120oE、23.5oN、25oN、30oN、40oN、50oN所经过的地形区及相关的地理事物,以及它们的交点所在的地形区或地理事物。

(4)特殊地理事物的剖析记忆: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理界线让学生去剖析对比。如乌拉尔山、秦岭淮河、北回归线、黑河―腾冲线等。培养空间思维关键是建立起准确的方位概念,形成科学的地图映象,从而能够正确描述某一地理事物的实际方位,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究地理问题。

二、要有较强的空间定位能力必须熟练掌握图文转换能力

地理图表有很强的兼容性和覆盖面,利用图表提供的背景材料是地理高考题常用手法,是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是地理题的特色和魅力所在,是高考题理想的切入口,也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高考地理题中地理事物分布区域的判断大多在地图上进行,高中生应养成“图图转换”“图文转换”“图表转换”和“文图转换”的地理学习习惯,善于借助地图进行形象思维分析、判断。对于图形转换能力的培养,主要着重于习题的训练,以及老师的板画讲解,学生的习惯绘制简单的地理图形,并通过多练习来加强和巩固。另外实物或多媒体手段也是进行图形转换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其中的以文释图能力和图图转换能力层次要求很高的思维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必须要多练习,多见识,长抓不懈,才能有明显的效果。

探究地理空间思维的规律和特点,突出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对学生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希望通过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有益探索,尝试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供教W策略,从而共同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地理学科能力,提升学生地理素养,从更广阔的视野上体现地理学科层次的价值。

经纬网练习题篇4

关键词:高中区域地理 空间定位意识 区域知识综合运用

我们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分析很大程度上是在确立其所在的具体的区域位置的基础上进行的,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也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被学生掌握、运用,所以高中区域地理的复习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地理复习能否顺利进行下去。

一、编织经纬网,定区域位置

首先,让学生用笔描出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上的主要经纬线。如中国地图上的主要经纬线:纬线(20°N、23°26′N、30°N、35°N、40°N)、经线(90°E、100°E、110°E、120°E);世界地图上的主要经纬线:纬线(30°N、60°N、30°S、60°S)、经线(0°、120°E、150°E、70°W、90°W、120°W),然后,利用上述经纬线来编织中国和世界的区域板块地图,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区域地理的定位复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选取上述重要经纬线,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像其自转起来。

第二,在区域地理复习时,这些重要的经纬线穿过各地区、各大洲重要的地形区与气候区,和大洋的位置对应起来,就形成了平面的地球仪。

第三,在复习系统地理时,进一步丰富这些重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如果这样循序渐进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那么区域识别就比较容易了。让学生把经纬线内区域转绘到白纸上,再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边画边记忆其突出的轮廓特征。

最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说出一个区域,学生来想象其位置及其轮廓,这样的训练要多次的反复,让学生在大脑中存几幅区域图,以便构建区域位置的框架,从而能准确快速的判断地理事物的位置,为解答地理问题做好准备。

二、运用地理原理,抓区域特征

地理原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规律性知识,是前人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理论概括。我们应该在掌握区域地理的一些地理事实和现象的同时,利用我们学过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来解释和分析这些地理事实和现象的成因、分布规律,并且能从中抓住每个区域的最突出特征。

例如区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不只是在空间上相互联系着,在因果关系上也会有密切的联系。就非洲大陆而言,这里的因果关系表现为,非洲大陆的地理位置与非洲气候的关系、非洲气候与非洲自然带分布的关系、洋流与非洲气候的关系、非洲东部地形与尼罗河的流向的关系等。让学生描述非洲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实际上也是树立学生空间因果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同样存在着复杂的空间联系和因果联系,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一定要落实在具体的区域位置上,这就需要教师在区域地理复习时,避免出现下述问题:

一是把问题设计很大,导致学生无从下手。例如,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哪些因素影响到亚洲和欧洲人口的分布。二是忽略学生相关背景知识。例如,要求学生思考“综合所学知识,说说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地区发展高产粮食作物水稻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所提供的背景,除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外,只有“亚洲人口最多”的信息。而学生要探究这样的问题,还需要知道水稻种植的基本知识,才能把水稻生产和当地自然及人文地理要素结合起来思考问题。

三、联系社会热点,重综合运用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的发生必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从地理学科角度对热点、焦点问题的考查,除了确定该热点地区的位置外,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基本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热点、焦点问题回归到课本,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有关伊拉克热点,学生应弄清:伊拉克首都是巴格达,地跨底格里斯河,位于印度洋板块上,热带沙漠气候及其成因,那里曾是巴比伦王国的发祥地,地处美索不达尼亚平原,灌溉农业为主,椰枣特产,白种人,阿拉伯民族,还有附近的海区的密度流,石油资源丰富、石油的成因,出口路线,及石油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

总之,我们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分析很大程度上是在确立其所在的具体的区域位置的基础上进行的,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也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被学生掌握、运用,所以高中区域地理的复习采取:(1)编织经纬网,定区域位置。(2)运用地理原理,抓区域特征。(3)联系社会热点,重综合运用等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正在进行复习的同学们不妨一试,希望能收获意外的惊喜,以全面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经纬网练习题篇5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地理空间定位 区域性 地图

中图分类号:G623.4

现在高考考试试题要求的地理能力中,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无图不成题"的命题思路,以区域地图、等值线图、晨昏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不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为入手点,来考察这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如果学生定位错误,就有可能导致全题皆输,现今学生缺乏的正是这种一眼定位置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靠一时能提高的,需要长时间的认知地图、练习、积累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平时上课中就应该给学生灌输一些认知地图、解读地图的方法,而且要花很多时间来练习空间定位。下面谈谈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一、 通过模型演示、多媒体(动画、视频、图片、课件)、学生参与、野外观察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结构。

例如在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讲授中,本章前3节主要讲授的是宇宙、太阳系、地球等天体和天体系统最基础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一方面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动画、视频、图片等)演示宇宙的产生过程、各种天体的形态,太阳系的形态、组成和运动,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关系,世界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等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空间感,而且体现了政治的唯物主义观点;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小故事讲述神五、神六载人飞船研发、发射过程中的感人事迹,来引导出中国人实现飞天梦的艰苦历程,实现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教会学生充分利用好各种地图,尤其是每个同学手中的地图册。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的信息源和工具,可以为提供地理现象和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关系的信息,教会学生充分利用好各种地图,尤其是利用好每个同学手中的地图册,而且教师要求学生平时做到一下几点:

1.地图册必备。要求每个同学手里要配备一本大容量的地图册。

2.地图册必用。要求上课听讲、下课练习必须都使用地图册,无论是遇到图形题还是文字性的题型都要用地图加以定位、加以强化。

3.地图册必看。地图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这就需要经常看和经常练。

三、教师教会学生读图解图的方法,指导学生加以练习。下面谈一下具体方法:

1、区域轮廓定位法:如重要海域、海峡、运河、国家、岛屿、半岛、河流、湖泊的轮廓、山脉的走向等。

2、经纬网定位法。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把一些重要经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度、南北纬40度、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60°E、80°E、100°E、120°E、120°W、100°W等等从西到东、从北到南所穿过的地区依次记下,这样一旦图中出现上述经纬线那么就可以用排除法确定出它的位置了。而且在讲述这些重要经纬线穿过重要地区的同时,可以讲述经纬线穿过重要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湖泊、资源等,来进行总结和对比,来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的空间感。

3、以点带线面方法:

如用中国的位置这个比较大的点来认识周围国家的位置。中国大陆的经纬度(73°E--135°E,20°N---53°N),中国的西面是中亚那么经度也就是小于73°E,40°N附近的;中国的西南是印度半岛,那么经纬度也就是70°E--90°E,北回归线以南;中国的南面是中南半岛那么经纬度也就是100°E--110°E,北回归线以南;中国的东面是朝鲜半岛和日本那么经纬度也就是130°E--140°E,40°N附近。这样就可以把亚洲大部分地区就可以认识清楚了。

4、临摹画图法:首先,讲完每一个地理区域学生都要把图画上(画经纬线、重要区域的轮廓、山脉的走向,填出这个区域的国家、国家首都、气候、地形、河流、湖泊、资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交通的分布等),来增强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其次,让学生经常做这样的练习:根据地图、图表、文字表述等所反映的已有表象或将想象中的空间格局正确地画出相应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5、教师板图法: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用简易的方法在黑板上绘制的简略、概括的地图、示意图、关系图、统计图等。

6、地理景观定位法: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地区在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地理景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这些地理景观也可以正确地确定所在地区的位置。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伦敦的大本钟等,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也可以用来确定区域位置。

此外也可应用文字资料定位法、图例、注记定位法、综合定位法等。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由于目前试卷提供的区域地图往往是小区域的大比例尺地图,与学生平时接触到的小比例尺地图有所不同。解题时采用某一种区域定位方法准确地确定图示区域的范围显得有点困难。这时就要求学生同时利用多种定位方法进行区域定位。这样既能提高区域定位的速度,又能提高区域定位的正确性。

四、注重平时学生地图知识的积累

地图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这就需要经常看和经常练。

(1)教师从高一开始每天为学生讲授一个地理位置,并要求学生加以临摹画图。

(2)平时遇到不同类型的地图,都要仔细加以分析和记载。

对于高中生要想学好地理,重点要学好地图,学好地图关键在于抓住地理的一个特点--区域性。而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些方式如多媒体教学、组织实践活动等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定位,培养学生做到地图"入眼、入脑、入心",为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奠定基础。

经纬网练习题篇6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积累出下列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的方法:

一、按章节落实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教师首先可按章节组织复习,紧扣课本,熟化相关的基础知识。地理复习中,基础知识的识记是后续能力培养的根基,关键的知识点记不住,一切只会是空谈。面对众多的知识点,一味强调死记硬背是不可行的,教师要交给学生轻松识记的方法。

1.图文结合识记,方便快捷有效

地图是地理复习的基本工具,教师要培养学生“脑海中有地图”的理念,这是复习好地理的最高境界。当提及任何地理事物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联想,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该事物的大致轮廓图,把知识点落实到图中相对应的位置,这样图文结合着识记会很有效。

2.用比较法识记,效果事半功倍

可以把相似的地理要素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异同;把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区分;把近年来出现过,但以前未引起重视的小问题,加以归纳和注明。

3.动手画示意图,以点带面识记

动手画示意图也是复习好地理的便捷方法,学生边“画”边“想”边“记忆”,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增强复习效果。很多知识点都可以在勾画的简略图中呈现出来,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4.明确区域位置,边分析边识记

在地理复习的过程中,从明确区域位置入手,可以链接很多知识点,达到全方位复习的效果。

如,复习《台湾》时,先明确台湾的位置,由其海陆位置便可分析出其外向型的经济特点及与祖国大陆的关系,由其纬度位置便可分析出其气候、物产、河流水文特征、地形地势、城市和人口的分布。

5.抓住关键特色,连点成线识记

面对众多零散的知识碎片,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关键词,然后连词成句、连句成文,区域地理的全貌便浮出水面。

如,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通过景观过渡、山地牧场、灌溉农业、塔里木盆地、西气东输等关键特色,可以把该地区的各种地理要素串联成线,区域全貌便呈现出来。

二、整合知识要素,组织专题进行系统复习

按章节复习,学生的知识体系只停留在纵向层面,接下来教师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大盘点,组织专题进行系统复习,加强地理要素间的横向联系,做到融会贯通。

专题的设置要匠心独具,善于归纳和总结,如,天气与气候、疆域和行政区划、河流、水土配置、铁路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区域地理、人文地理、乡土地理……每个专题下,需要掌握哪些具体的知识点,都要做出相应的说明。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搭建起整个知识框架时,接下来的复习便水到渠成了。

三、针对考点有的放矢,进行深化训练

地理复习有章可循,时间紧、任务重,不可能面面俱到,具体会考哪些知识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总结近年来经常出现的考点,有针对地进行深化训练,以便减轻学生负担。

如,对于每年必考的半球图、等高线、经纬网、太阳公转、局部政区图等,要有针对地进行强化训练。半球图会考大洲和大洋、发展与合作、人种、语言及宗教、海陆热力差异、南北半球季节和昼夜差异及地球公转方向、气候、确定方位、经纬度等知识;等高线会考坡度陡缓与河流流速的关系、迎风坡与背风坡、海拔与相对高度、温差、聚落、自然灾害与逃生、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等知识;经纬网一般会在半球图或政区图上设置一个点,要求写出其经纬度,纬度较易判断,经度可能会有换算的过程;太阳公转会考影子长短及朝向、太阳直射点位置、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光照面积大小、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等知识;局部政区图上会考疆域、行政中心、简称、铁路线、地形、民族、人口分布、农业分布、工业布局、水土配置、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很多知识。

四、设置问题情境,联系实际多练

俗话说,知识是“死”的,题是“活”的,地理复习最重要的目的是应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时事新闻与社会热点问题设置问题情境,用地理的视角去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要渗透乡土地理元素。近年来的地理试题,所设的问题情境大多不是课本上的内容,但利用所学知识都能解答,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灵活转换及运用能力。

设置问题情境可挑选的生活素材有很多,教师要善于发现和积累。如:可利用国家领导人出访行程图、“一带一路”线路图、高铁线路图、恶劣天气影响区域图、国际争端颇多的南海附近区域图等。教师要联系实际,巧用地图,挖掘考点,反复练习。

五、实施综合探究,提升学生能力

学生探究能力薄弱,对综合性强的题目,感觉无从下手,主要是因为记忆中各章节的知识相对孤立,知识要素间的横向联系不足,为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综合探究能力的培养。

如,若分开来考查地球公转、等高线各自相关的知识,学生会比较轻松,教师要尝试改变这种单一的形式,要把两者巧妙结合起来,并且考查的知识章节跨度要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隐含其中,培养学生综合探究的能力。

六、进行实战演练,培养答题技巧

经纬网练习题篇7

【关键词】高三 地理 复习课

一、研考纲,变教法

(一)深入研究考纲

通过深入钻研考试2012年地理大纲,在专题复习中重点做好“三个能力,一个方法”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描述性的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复习内容的拓展

学生经过一轮复习对基础知识已有初步掌握,二轮复习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整合学科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以点带线,以线串面,充分把握高考知识点之间、各个专题之间、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复习方法的改变

二轮复习要打破现有的教材编排,形成相对独立的、跨单元、跨年级的知识模块。因此,我们教学时把地理知识整合为以下几大块:地理图表、地球及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自然资源与灾害、区位问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地理、国土整治等。

二、改变课堂模式,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一)精讲多思——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

复习课的特点是内容多,时间紧,单位时间的容量大。所以要正确处理重点内容与一般内容的关系,在一般中突出重点,在重点中带动一般,不能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知识点的复习更要抓“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在分析例题时,教师的“讲”是关键。

1)讲审题,审关键词、审图、审隐含条件等,明白题意,揭露命题人的本来意图,弄清本质特征,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讲思维,尤其重视读图方法的指导,站在学生思维立场上,引导学生暴露误区,混点要深究,漏点要补遗,缺点要正清,盲点要务本。

3)讲答题技巧,尤其是文字表述题,特别要强调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如何用学科语言、严谨、清晰、准确的语言回答问题。

(二)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多“思”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就是教师的任务在于导,而学生的任务在于悟。科学的复习课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在复习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感悟;成功让学生体验;方法让学生掌握。并从地理学角度阐述问题;对问题进行猜想假设,通过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例如,2011年高考题36题材料中提到黄麻的生产过程,这是学生在课本中没涉及的,但题目要求考生回答有利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这就要求考生从材料中了解黄麻的生长环境,初加工过程,悟出黄麻生产有利区位因素,才能从地理学角度阐述问题。

三、教师对自己在复习课中要进行正确定位

(一)唤醒、启迪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敢于大胆的猜想、假设、推理、判断,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向并得出正确判断从而进行思维创新,即启发学生“奇思妙想”。 例如,用2011年高考36题中加尔各达发展麻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分析,得出影响工业分布的区位因素:资源、交通、劳动力、技术、机械化水平等,让学生分析我国上海发展棉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从而达到了巩固的效果。在讲解内容上大胆取舍,大胆跨越,打破章节,重新整合。如讲国土整治时,我们就把同一类问题精讲一个,让学生学着分析其他几个,从而达到讲一个,归一类,得一法。

(二)指导梳理

复习课上,应指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结构,总结规律形成方法。帮助学生弄清局部知识与教材整体内容的关系,每一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块与知识块之间内部的本质联系与区别。例如利用“特殊经纬线”梳理知识,根据一些特殊的经线纬线来梳理已经学过的知识是个好办法。老师告诉学生如何操作,首先找份“高考地理一览图”,在图上用醒目颜色的笔把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上的一些特殊的经纬线标示出来。一定要明确重要的几条经纬线沿线的地理事物:赤道纬线穿过非洲中部,亚洲南部的马来群岛,南美洲的北部;北回归线穿过非洲的北部,亚洲南部三大半岛,北美洲南部墨西哥;南回归线穿过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中部,南美洲中部;北极圈穿过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部,南极圈穿过南极洲北部部分沿海地区。30°E穿过欧洲中部,0°经线和60°E分别穿过欧洲东西边缘,20°E穿过非洲中部,100°E穿过亚洲中部,135°E穿过澳大利亚中部,100°W穿过北美洲中部,60°W穿过南美洲中部。沿线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大洲、大洋、大河、地形、海岸状况,重要国家、城市、交通线、工业部门、农作物名称等等)和沿线重要的地理数据都是要记忆的内容。还需要掌握这几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自己“为什么”。通过梳理,将过去分散和零乱的知识就能十分条理、系统化的有机联系在一起了。

(三)回归课本,强化训练

经过六七个月的复习,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相当的了解,但通过平时的教学和学生练习发现学生在“双基”方面还存在不少漏洞。因此,后期复习,在强化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求同学们回归课本,做好“考点过关”的攻坚工作(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加强考点扫描,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对进入高三以来的历次训练与考试中的典型错误题要二次过关,有的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变式训练),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

考前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所以引导学生在剩下的时间里必须有强化训练的意识。教师在本阶段要精选资料,组编考纲四类能力要求的习题,并在练习中注意设置有训练意义的情境。让考生在解题中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揣摸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不断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遇到新问题时,可迅速确定解决思路。另外,考生通过习题暴露出的问题,及时回归课本检查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漏洞,及时反馈,即能强化基础,又能进一步提高答题能力。

经纬网练习题篇8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下册、选修教材一和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地理必备公式

1、时间的计算

1、求时区:

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3、求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2、太阳高度的计算

1、求正午太阳高度:

H=90°-︱纬度差︱(纬度差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差)

2、求子夜太阳高度:

H=︱纬度和︱-90°(纬度和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和)

3、求南北两楼的楼间距:

L=h/cotH (h为楼高,H为该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

3、昼夜长短的计算

1、求昼长:

(1)昼长=昼弧∕15°

(2)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3)昼长=24-夜长

(4)昼长=(12-日出地方时)×2

(5)昼长=(日落地方时-12)

2、求夜长

(1)夜长=夜弧∕15°

(2)夜长=24-昼长

(3)夜长=(24-日落地方时)×2

(4)北半球某纬度的夜长=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

4、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1、求日出时刻:

(1)日出时刻=当地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

(2)日出时刻=12-昼长∕2

2、求日落时刻:

(1)日落时刻=当地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2)日落时刻=12+昼长∕2

5、球面距离的计算

(1)赤道和经线上的距离111Km×度数

(2)纬线上的距离=111Km×度数?COSθ(θ为当地的纬度)

上一篇:大哥柯受良范文 下一篇:清明节祭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