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授课直播范文

时间:2023-10-14 00:16:43

天宫授课直播

天宫授课直播篇1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没什么实际意义,或许还会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激发青少年航天热情的太空秀。太空授课看似是很简单的一项任务,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需要强大的航天测控能力在背后进行支持,特别是数据中继卫星的支持。

神舟天宫组合体运行在距离地面大约340公里的高度,属于近地轨道航天器,绕地球运行一圈的时间约为90分钟。

受地球曲率影响,地面或海面单个测控站对340公里高度的神舟天宫组合体的测控、通讯范围很小,如果要保持不间断的通联,理论上需要布设100多个站点均匀分布在地表,这在经济上、政治上都是不可能的。此次太空授课的时长是50分钟,从上课开始到结束,这期间神舟天宫组合体已经围绕地球飞行了半圈多,依靠地面测控站进行不间断视频直播的话,最理想情况也需要10多个测控站,我国的地面测控体系现在也缺乏这个条件。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航天强国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依靠其强大经济实力、以及政治影响力,在全球多个国家建立了地面测控站,建造了大量测控船及飞机,但也无法实现对低轨航天器的无间断测控。直至1983年,美国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太空,他们发射了运行在静止轨道上的数据中继卫星。低轨航天器先将数据上传至中继卫星,中继卫星再将数据传回至地面,即一个"星-星-地"的通讯流程。中继卫星运行36000公里高度的静止轨道上,分布均匀的3颗卫星即可以基本实现对200-1200公里高度航天器运行轨道的全覆盖。相较地面、海上测控站点,数据中继卫星具有覆盖面积广、实时性高、经济性好等优点。

我国则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发射了"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的01、02星,天链一号03星在2012年7月25日发射成功,由此建立第一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在央视对神十发射的直播中,屏幕右上角有时会出现"天链"字眼,这是表示当时的视频信号来自"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的转发。而"滨海"、"南亚"、"喀什"和"远望"等字眼则分别表示东非肯尼亚的马林迪测控站、南亚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测控站、中国新疆的喀什测控站和海上的远望系列测控船。

数据中继卫星是个好东西,但技术难度却相当大,美国在60年代即成功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但在约20年后才拥有数据中继卫星。我国则直至去年才建立自己的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与普通通信卫星相比,数据中继卫星需要克服的第一个技术难题是对航天器的捕获和跟踪。中继卫星运行高度是36000公里,低轨航天器的高度仅为数百公里,距离非常远;而视频、高质量静态图像又需要高速数据传输,中继卫星与低轨航天器之间需要采用增益高、波束极窄的Ku/Ka波段天线进行通讯。通讯距离远、通讯波束窄,这就对跟踪精度提出了极高要求,要达到0.06度。

数据中继卫星天线尺寸大、加工精度高、测角精度也非常高,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中继卫星为了与众多中低轨道卫星通信,天线处于复杂的变速运动状态,在转动速度、加速度和角度上都没有规律,天线的机械驱动机构不仅要精度高,而且要求在恶劣工作环境下长时间稳定运行,制造难度很大。同样麻烦的还有天线与卫星的振动耦合问题,非线性结构的天线不规律的运动和振动,对卫星本体姿态控制也有很复杂的影响,对卫星控制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天线制造本身也是一个难题,高数据传输速率要求高增益天线,通俗地说,中继卫星的抛物面通信天线尺寸要尽可能的大。同时,Ku/Ka波段波长小,对天线抛物面精度要求也非常高。数米直径的抛物面天线整体形面误差要低于0.1毫米,并且要在外太空高温差条件下长期保持这样的精度,其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数据中继卫星可以称得上是当今技术含量最高的通讯卫星。我国在去年完成第一代"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体系的建设,今年进行"太空授课"实则是对自己航天测控实力的一次展示。

更为重要的是,天链一号的作用并不仅限于为神舟、天宫服务,它还可以为中低轨道的各类民用遥感卫星、军用侦察卫星提供测控、数据中继服务,对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均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天宫授课直播篇2

2013年6月26日,中国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预定区域顺利着陆,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名航天员逐一自主出舱,各人身体状况良好。

作为神十唯一一位女航天员,镜头前的王亚平一脸灿烂的笑容。她告诉记者,这一次飞行任务让她圆了两个儿时的梦想,一个是飞天梦,一个是教师梦。

“10年前杨利伟乘首飞,当时我23岁,刚到飞行部队两年,正准备为祖国飞行事业大展身手。那时候跟大家一起看直播,火箭升空那一刻,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我们有了自己的男航天员,那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女航天员呢?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没想到10年后我也能作为一名女航天员出征太空。”

神舟十号在太空中飞行了15天,三位航天员成功进驻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飞船与天宫一号的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并展开中国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以及航天医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一系列太空活动。

不仅如此,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里,王亚平还站上了中国的“最高讲台”,演绎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太空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老师”。

太空第一课

“同学们,你们好!”6月20日上午,一个温婉的女声从遥远的太空传来,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传入千万个中小学课堂。扎着利落的马尾,穿着蓝色航天服的航天员王亚平挥手面对镜头打招呼,亲切甜美。

在离地球表面300公里的天宫一号讲台上,她为6000万学子演示了一堂生动的物理实验课:如何测量物体质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实验……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水平、丰富的飞行经验和耐心的心理素质,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站上了中国的“最高讲台”,成为中国首位“太空老师”。

然而,要讲好太空课堂并不容易。空间站位置狭小,站内布满精密仪器,在太空失重环境下任何一个操作都要格外小心。为了讲好40分钟的太空课,王亚平透露自己整整准备了半年时间。

“我们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比如说教具的准备,授课内容的准备,甚至对于课堂教学的一些心理知识的了解等等。针对同学们在课堂掌握的一些相关常识,挑选了非常有趣的小实验,在天空里能达到最好的演示效果。”王亚平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表示,本次科普教育活动是中国利用载人航天活动普及航天知识的一次尝试,希望通过开展此类科普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

“水球实验太有意思了!”北京市工美附中的崔昂说起太空课堂赞叹不已。戴着小圆眼镜的他讲话头头是道:“亚平老师像魔术师一样操控太空中的水,水球实验体现了倒影成像的原理,水膜是一个凸透镜,在水球中加入气泡又成为了一个正成像……”

同班的孙思颖非常关注航天科技,经常看探秘宇宙的纪录片,这次的太空课堂她期待了很久。“其实,我们私下都称亚平老师为‘神女’,这堂太空物理课简单易懂,看见亚平老师我们都觉得很亲切。”

在大洋彼岸,王亚平作为太空教师的出现,也让曾经的美国宇航员、世界首位太空教师芭芭拉·摩根颇为兴奋。在她看来,“太空探索和教育一样重要,宇航员与教师做的实际上是同一件事——探索、发现、分享”。

2007年,芭芭拉·摩根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造访国际空间站,开展了世界首次天地视频连线的太空授课。根据美国人进行第一次“太空授课”以及中国学生的特点,王亚平这次的“太空授课”内容进行过很多次方案调整。授课时间也由美国的25分钟延长到40分钟。

在这次授课前,摩根写信给王亚平,提醒她记得遥望地球,并代表全球师生表达了祝愿。授课完成后,王亚平回信致谢,还说:“飞行期间,我经常会通过舷窗遥望我们美丽的家园。”

此次太空授课效果如何?其实,6月25日,已经对此作出了回答:“你们为全国中小学生举行的太空授课很有意义,据我了解有8万所学校6000万名学生参加了这次授课活动。”

圆梦太空

2013年6月11日,随着神州十号的发射,王亚平正式成为我国第二位上天女航天员。

然而,当一名飞行员却并不是王亚平小时候的梦想。那时,她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白衣天使,或是一名律师。她的老家在山东烟台福山区张格庄镇张格庄村,父母都是种地为生的农民,现在福山家中还有一些樱桃树,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懂事的王亚平从7、8岁的时候便开始帮家里干一些农活。

王亚平身体素质相当好,是“天生的体育能手”。她的小学体育老师王智兴对媒体表示,从三年级开始,她便开始参加校、区运动会,一直到高中从未间断,都是参加长跑项目。

与蓝天结缘来自于一次偶然的尝试。1996年底,济空招飞办招飞行员。在同学们的撺掇之下,王亚平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参加了体检,没想到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地通过了学校、烟台市和济南的大体检,高考分数下来以后,就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幸运地成为了全国第七批37名女飞中的一员。就这样,1997年的8月份,带着美好的愿望,王亚平来到了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开始了她的军旅生涯。

长春飞行学院的生活是艰苦的,入校的第一开,她就和大家一样,被迫剪去了心爱的长发留起了男孩式头发,之后的一年零八个月,她们除了学学课程 以外,每天都得进行体能训练和军事训练,还进行了拉练、游泳、跳伞等特殊的训练。

学习期间,她熟练掌握了4种机型的驾驶。招飞中心原主任程学哲回忆说,王亚平“聪明,非常聪明,而且活泼,要强,在各种模拟考试中体现出特别的聪慧和灵气”。1999年4月,在淘汰了七名同学以后,她们剩下的30名学员顺利地转入了哈尔滨第一飞行学院,开始了真正的飞行生涯。在初教机飞行团,18岁的王亚平得到试飞机会,当第一次在教员的带飞下飞上蓝天,俯瞰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她真正地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女飞行员的骄傲。

经过了两年零四个月,王亚平以总成绩第二名的好成绩,从一飞院毕业生分配到航空兵某师某团。该团素有“女飞行员摇篮”之称,全国大多数女飞行员都集中在这里,先后涌现出了岳喜翠、刘晓莲、程晓健等一大批英模人物。王亚平一直以她们为榜样,努力学习飞行技术。

多年的努力,可以从她熠熠发光的履历上得以呈现:王亚平现为中国人民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少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600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近三年的航天员训练,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2013年6月11日,随着神州十号的发射,王亚平正式成为我国第二位上天女航天员,成为“80后”女飞行员的杰出代表。

其实,早在去年“神九”发射前,王亚平便曾与刘洋一起成为媒体猜测的最可能上天的女航天员。然而,那一次,王亚平与“太空之旅”失之交臂。

在被问及是否为没能成为中国首位飞天的女航天员而感到遗憾时,她只是笑着摇摇头。中国第一个飞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是特别令人向往的称号,但一个人的名字跟祖国的利益相比,实在太渺小了。

“去年神九发射那天中午,我们航天员大队的大队长带着我们备份乘组给他们壮行,大队长让我们每个人给他们送句祝福的话。我对乘组的3个人说:希望你们能平安回来。我还跟刘洋单独说了句话:你是我们女同志的骄傲。我希望你能带着我俩的梦想,一起去飞。我会在地面一直支持你。”

如今,她如愿圆了自己的“太空梦”。

神舟十号在太空中飞行了15天,王亚平及聂海胜、张晓光成功进驻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飞船与天宫一号的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太空授课,并展开中国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以及航天医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一系列太空活动。外媒评价,神舟十号执行的是中国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历时最长的一次。中国的太空计划以近乎完美的表现朝着建立永久空间站的目标迈进。

天宫授课直播篇3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主讲。”当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从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太空中传来熟悉的问候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作为太空授课的“地面课堂”,330多位师生在这里亲身经历与“神十”航天员的天地连线。

在天宫一号实验舱里,指令长聂海胜当起了“助教”,负责配合“主讲”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担任摄像师,他要先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再用手持摄像机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才能把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这别开生面的一堂课时时爆发出惊呼声和掌声,让师生们兴奋不已。

“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我们个个都像武林高手,在生活中你们都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重量呢?”在聂海胜演示失重环境下的“悬空打坐”“大力神功”后,主讲教师王亚平开始了第一个演示实验——太空中如何称重。启发式提问引来地球上的教室里学生高高举起手臂。

“在家时我用电子秤测量体重,测量大物体时可以用曹冲称象的办法测量物体质量。”“称重的方法有三种:中药房里用杆秤,买菜时用托盘秤,在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学生们的回答不仅让太空中的老师频频点头,也让现场迸发出热烈掌声。

在全国数千万名师生的注目下,王老师给大家演示了小球在太空中的单摆运动和圆周运动、高速旋转的陀螺旋转、神奇的水膜试验、液体表面张力能使水膜变“魔法水球”,这些都让学生们觉得分外神奇。

13岁的人大附中学生徐海博幸运地在课程中获得了提问机会,他关心的是太空中的上下方位问题。王亚平在指令长聂海胜的帮助下表演了一套“杂技”动作,分别进行了悬空横卧和倒立,并解释,“航天员在太空中无所谓上和下的方位区别。不过,为了便于工作生活,航天员们为天宫一号人为定义了上和下,把朝向地球的一侧定义为下,并专门在‘下方’铺设了地板。”

徐海博对这样的回答方式非常满意。他表示,为自己能亲身参加中国第一次、世界第二次太空公开授课并提问感到自豪。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他更关注王老师讲述的失重环境为人类造福的例子。在失重环境下,人们能够获取结构更加均匀完整、尺寸更大的半导体晶体,有利于开展材料学基础性研究,优化和改进地面生产工艺。失重条件下冷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会大大提高,可以应用于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些都让他增添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

王老师的讲解风趣也让课堂笑声不断。“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史家小学四年级的邱甜获得了最后一个提问机会,她一连串问出:“您在天上看到的窗外景色与地面有什么不同?星星会闪烁吗?能看到UFO吗?”

王亚平微笑着一一作答:“透过舷窗,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地球,也可以看到日月星辰,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过UFO。由于我们处在大气层外,没有大气的阻挡和干扰,看到的星星格外明亮,但是不会闪烁。同样,由于没有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我们看到的太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我要告诉你一件奇妙的事情,我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我们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

邱甜说,她还没有开始学物理,但通过这堂课她对失重、牛顿第二定律、水的张力等有了难忘的记忆,她也特别喜欢“漂亮、聪明的王老师”,由此萌生了去当航天员的理想,如果不能实现她也愿意做个传播知识的老师。

同学们的问题还有很多,“航天员老师,你们在天上的生活用水是从地面上带到天宫一号去的吗?可以循环使用吗?”“您能看到太空垃圾吗?天宫一号是否有应对太空垃圾的防护措施?”“请问你们在太空中采取哪些措施对抗失重对人体的不利影响?”航天员们一一作答,不仅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更开启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之门。

下一堂太空授课,我希望……

这次的太空授课,是不是激发了同学们对太空的莫大兴趣?如果还有下一次,你想问宇航员老师什么问题呢?听听别的“科学粉丝”的提问吧?你也可以想想,如果有机会的话,什么是你最想知道的!

太空是怎么培养出蔬菜的?

静电会产生引力,在失重情况下,还会产生引力吗?

从太空看,地球是什么样的?

水的蒸发,在失重的情况下和地球上的有什么不一样?

磁铁在太空中还会相互吸引吗?

航天员每天看16次日出,生物钟会乱吗?

低重力情况下,一些化学反应会变快,在无重力情况下,化学合成会出现什么状况?

众说纷纭:梦想真的照进了现实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物理教师宓奇:“同学们见到这些现象的时候非常兴奋,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充分展示,这次课堂的内容也可以进入到我们以后的课堂中,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基础物理原理。”

北京十二中钱学森航天试验班高一学生宋欣珂:“平时我对物理就很感兴趣,希望以后能够投身科研。航天员展示的失重状态下的水球实验非常精彩,我打算去查阅一些水的表面张力的相关资料。同时,航天员们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也很令我敬佩,要向他们学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中初一学生张凝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水球实验,场面真好看啊,但好多原理我还没想明白。我觉得太空挺神奇的,地球上做不到的在那里都能实现。我的梦想就是去太空看看。”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垣小学五年级学生郭龙舟:“太空里的事情都太奇妙了,宇航员们在失重的情况下,可以轻易做到很多生活中难以想象的动作,他们还能空翻呢,等我长大也要上去体验一下。”

贵州贵阳市实验二中校长余红:“这堂‘太空课’尽管只有短短几十分钟,不能完全满足孩子们对太空的好奇和遐想,却展现了天地间的神奇,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了‘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种子,这些种子必将生根发芽,引领他们不断追寻无限的‘科学梦’。”

等待22年,全球第一次太空授课

我国是第二个实现太空授课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太空授课的国家。说到世界上第一次太空授课,其背后是一个十分悲壮的故事和长达22年的坚持。

早在1985年,美国宇航局就提出了太空授课的构想,并且为此训练了两名女教师,一个是麦考利夫,一个是摩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第二年飞船升空时,麦考利夫与飞船一同殒梦地球上空——那次,飞船“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而破碎。

然而,摩根并未放弃这个上天授课梦,为此她又准备了22年。终于,在2007年,她跟随“奋进号”飞入太空,肩负着航天员、教师和麦考利夫的继承者三重身份,弥补了这一遗憾,太空中55岁的摩根给孩子上了25分钟的太空课。

通过视频互动教学,摩根摆弄着乒乓球和水滴,并同其他机组成员向孩子们描述了关于太空的生活,充满了喜怒哀乐。成百上千的少年挤满美国爱达荷州的发现中心,这里距摩根成为宇航员之前教书的小学不到100英里。

一个孩子问太空训练的情况如何。在回答时,摩根及其身边的两位同事装作训练的样子。另一位少年想看看太空中喝饮料的情景,摩根他们用吸管插上饮料袋,挤压出一些泡泡,吞下红色饮料,但泡泡四处漂浮。

之后,12岁的佩根问:太空看星星是什么样子?回答是:星星一直稳定发光,不会闪烁,因为太空没有大气干扰光线。当被问及有关教师和宇航员双重角色的问题时,摩根表示,“宇航员与教师实际上是同一职业,我们都需要不断探索、发现和传授。作为一名教师,最得意的是能和孩子们一起相处,而作为一名宇航员,最美好的则是能在太空中与大家分享这一切。教师和宇航员都是令人十分愉快的工作。”

畅想太空:我的月球之旅

我坐着时光机来到了1000年后,哇!3013年真是不同凡响。街道上到处是悬浮汽车,每个人都忙碌着。我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一张海报。上面写着月球之旅。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此时不去,更待何时!

我立刻报了名,开始我的月球之旅。我坐上超光速飞船向月球进发,一下子便来到了20.44万千米高空中,这时候电脑发出警告,离月球还有18万千米。一瞬间便来到了月球。

月球上什么时候盖起了宾馆?宾馆的招牌上刻着五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广寒宫宾馆”,我想,这八成是嫦娥仙子开的宾馆吧!我走进去一看,有一个人影向这边奔跑,她身穿彩衣,披着白纱,手里抱着一只玉兔,美极了!“Hello!欢迎光临!”我说了一句:“谢谢!”我走进宾馆找了个空座位坐下,叫了几盘这儿最出名的酒菜。不一会儿,一桌巧夺天工的酒菜便上桌了。每道菜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就是不知味道如何。我怀着试一试的心理尝了尝,哇!这儿的菜不光中看,吃起来更是让人叫绝。不知是哪位神仙做的莱,我让嫦娥仙子把这儿的名厨请来。这不是灶神吗?怎么当起厨师了?这时天外来了个旅行团,他们个个都怪模怪样,天哪!我居然看见了外星人!天庭什么时候也开始了外交关系?牛郎织女正骑着牛儿向这儿奔来,你一定很奇怪他们俩怎么能在一起呢?其实王母娘娘早已下令能让众仙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可让猪八戒和吴刚大有可乘之机,他俩不分昼夜地为嫦娥做义务劳动,希望讨得嫦娥的欢心。齐天大圣驾着筋斗云来了,瞧!他拿着今年他代言广告的手提电脑正在会网友。宙斯和他的妻子赫拉、儿子赫耳墨斯开着劳斯莱斯在天街闲游。许仙、白素贞也在这儿吃饭。法海来了,不用担心,他们现在可是朋友了。

吃完了饭,我便来到了这儿的风景区瑶池仙境。这儿的荷花可真美,还闪着金光,五彩缤纷。听说,这里的水能治百病,我带些回去试试。随后又来到了蟠桃园,这儿的仙桃可真大,5元一个,真馋人。

天宫授课直播篇4

“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在大约40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他们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并通过视频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笔者在网上下载了这节课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虽然不是直播,但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致盎然地回答提问,参与讨论,伸长了脖子观看每一个实验,课堂气氛热烈轻松。真没有想到非专业的物理教师把课上得如此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笔者从一个物理教师的角度来谈谈这节太空授课的教育艺术和魅力。

一、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工具。教师的语言应追求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统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声情并茂的语言会让学生身临其境,简明、准确、层次清楚、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引人入胜,机智风趣的妙语能使大家有会心的欢笑和领悟。下面我们来看看“太空授课”的语言艺术和魅力。

1.清亮、明晰、舒缓、流畅,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整节课,主讲人女航天员王亚平精力充沛,面带微笑,声音清脆而又甜美,舒缓而又流畅,和学生交流极具亲和力,例如:“怎么样,很厉害吧?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我们个个都像是身轻如燕的武林高手。”“嗯,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这样吧,让我首先来给大家表演一个杂技。”“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可爱的、漂亮的小水滴,有没有想到晶莹剔透这个词呢?我真想多做几个,把它们穿成一串水晶项链,送给你们。”“你们看,这个水球像不像是一个透镜,透过它,你们还可以看到我的倒影呢。” 还有网络热门语言“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等。王亚平富有情感的语言感染了学生和观众,激励和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简明、准确,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某学生提问:“请问您看到的窗外景色和地面上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能看到UFO吗?星星还会闪烁吗?”王亚平答:“透过舷窗,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地球,还看到日月星辰,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UFO。由于我们处于大气层之外,没有了大气的阻挡和干扰,所以我们看到的星星格外明亮,但是看到的星星就不会闪烁了。同样,由于没有了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我们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呢,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就是现在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我们每90分钟就可以绕地球一圈。” 回答的语言简明、准确,还科学地回答了星星不会闪烁、天空不是蓝色、可以看到16次日出的原理。王亚平用富有思想性的语言描述在太空中看到的新奇景象,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太空的兴趣,点燃了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热情。

3.形象、直观、生动幽默,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处引用成语,例如:“悬空打坐”“大力神功”“身轻如燕”“晶莹剔透”等,通过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直观,这样可以使物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使大家迅速获得感知。她还引用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使大家立刻想起在地面上在重力作用下水流的场景。

夸张的语言与实际的反差形成了幽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王亚平说:“哎,我还有‘大力神功’呢。”她用一根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飞了出去。(鼓掌)“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我们个个都像是‘身轻如燕’的武林高手。”“水的表面张力就会大显神威。”这些幽默夸张的语言也揭示了王亚平拥有“大力神功”和变成“武林高手”的秘诀,也隐约说明水的表面张力为何失去威力,语言具有启发性。

最后她用了一句对偶“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既点明了上课的主题失重、张力,又寓意双关勉励大家。

亚平老师虽然不是蜜蜂,但是她的语言却像蜜糖一样黏住了学生,滋养着学生,给人以甜美的享受。

二、实验设计独具匠心

1.利用实验情景引入―生动有趣

“太空授课”一开始宇航员以自己为道具做了两个演示实验 :指令长聂海胜给大家表演一个中国功夫片影迷所熟悉的双叉打坐姿势“悬空打坐”,王亚平表演了“大力神功”―用一根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飞了出去。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大家都成了功夫大师。从学生和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可以看出,生动诙谐的实验,一下就把大家带进太空失重环境中,吸引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空中微型实验―新奇有趣

“太空授课”的实验大多选用了微型实验,如弹簧称物重、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实验仪器简单易操作,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但是在太空环境中,大家所熟悉的实验现象不见了,出现了新奇有趣的现象。例如:太空中的单摆不摆了,给小球一个很小的初速度,它也能绕摆轴做匀速圆周运动。又如:小水滴成球状在空中飘浮,王亚平张嘴把飘浮在空中的水滴吃了进去,这个奇妙的画面引起地面课堂上学生的一阵惊叹。这些意料之外的神奇现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建构。

3.对比实验―在视觉冲突中激疑,在激发思维后释疑

空中课堂中的实验大多以对比的方式呈现,有天地对比,如弹簧称物重、弹簧振子的振动频率、单摆运动,而且把天地的视频放在一起直接对比播放,现象一目了然。在强烈的视觉冲突中激疑生惑,再对比这些微型实验,实验的仪器一样,操作一样,出现差别的原因就是太空是一个失重的环境。根据差异法可以解释失重是产生这些不同现象的原因。又如陀螺有很好的定轴性,大多数学生对此比较陌生也难以理解。巧妙运用转与不转的陀螺进行对比实验,直观清晰地说明了这一难点。

4.一物多用的系列实验―节约高效

利用现有的器材,进行尽可能多的实验,显示更多的实验现象,充分提高器材的利用效率,挖掘实验潜力,既降低了成本,又节约了时间。比如:利用弹簧和重物做了两个实验,弹簧称物重,弹簧和重物构成了弹簧振子,由振动的频率可以测物体的质量。又如:利用水做了一组实验,从失重的小水滴到水膜的表面张力,再到水球中液体的扩散,在最简单朴素的水中,流淌出不一样的神奇,令人叹为观止。

5.小实验中的高科技―由科学到科技,学以致用

陀螺是大家熟悉的玩具,这种普通使它好像与高科技是绝缘的。然而有很多高科技设备都是用陀螺组合来定向,在宇宙飞船上,也安装了不少利用陀螺的定轴性原理制作的仪器,用来测量航天器的姿态。看似简单的玩具却蕴含了高科技的原理,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大家体会到物理学的强大生命力,更好地体现物理学的巨大价值,激发出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内在动力。

6.高科技中的大智慧―简单巧妙

在太空中用质量测量仪这一高科技仪器来测质量,其原理却是大家都知道的牛顿第二定律,用普通的、基本的原理设计测量仪器,简单可靠又很巧妙,让学生体会到高科技中的智慧其实是简单朴素的,科技含量很高,却很亲近。

三、互动交流

1.师生互动―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1)距离近:虽然航天员在太空中授课,通过同步通讯技术,进行视频通话,传播实时画面,他们仿佛就在我们身边,高科技拉近了空间的距离。

(2)情感近:虽然是陌生的教师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上课,但是教师亲切的语言,微笑的面容,真诚的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们不是在听一个老学究做科学讲座,好像是在和学长请教谈心。

2.课堂交流―实验碰撞思维,提问深化思维

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单纯的说教是苍白的。“太空授课”是用大量的实验展示直观现象,构建情景,起疑生惑,再用精心的问题设计激发思维,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巧妙地利用实验和问题设计启动思维、激发思维、拓展思维。比如:在太空如何测量质量的教学设计中,首先以“悬空打坐”“大力神功”演示实验创设失重的情景,用“在太空中失重了,是不是也失去了质量”自然转到如何测量质量。接着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们都是怎样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呢?”学生提出的方案,在太空中行不行呢?用弹簧测物重的比较实验回答了这个问题,演示了在太空测质量的实验,激发了大家的好奇心。最后通过比较实验演示两个弹簧振子振动频率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利用这一现象设计出一种测质量的方法呢?为学生的进一步思维打开了一个窗口。

3.网络平台―多方位多角度的互动交流

(1)课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面向全国青少年举办了“我问航天员”―太空授课大型问题征集活动。学校也在学生中征集了想向航天员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课前交流抓住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使得“太空授课”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课后,可以在网络上下载重复观看视频,看不同媒体多角度的报道,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让大家有多重视角来品味空中课堂。

四、感悟教育理念

1.STS教育

STS 教育理念是(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的缩写,是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复杂而系统的学科,其核心是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去教授和学习知识。

新一轮的物理课程改革中,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将物理教学与STS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新目标。

人教版课本把“航天事业改变着人类生活”作为典型的STS案例写进必修2,本身“神十”上天,“太空授课”同步转播就是科学技术的成功应用,而且影

(下转页)

(上接页)

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航天器是一个高科技的微重力实验室,航天员给我们展现了微重力环境下的各种神奇现象。在课堂上王亚平重点介绍了利用普通玩具陀螺的定轴性设计定向系统的原理,又简要介绍了如何利用太空资源做科学研究,比如在失重环境下,我们可以获取结构更加均匀、完整,尺寸更大的半导体晶体,开展材料的基础研究,通过对比天地的差异,来优化和改进地面的生产工艺。再比如,在失重环境下,冷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会大大地提高,可以用于未来的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适度的拓展链接,加强应用科学的教育,让学生认识科学的价值,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增加知识的实际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为学生学好科学知识提供原动力。

2.从地球走向太空的人文思考

高科技已经让我们实现了飞天梦,我们的脚步从地球迈向了太空,站在太空,俯瞰地球,我们自然会思考人类、地球、太空的关系。学生们提出了很多好的问题,例如:“在太空有没有上和下的方位感呢?”“天宫的生活用水可以循环使用吗?”“在太空中能看到太空垃圾吗?天宫一号是否有应对太空垃圾的防护措施呢?”“您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失重环境对身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太空授课”给了我们“面对面”去了解太空生活的机会,激发大家去思考太空航行生活如何面对环保、节约、安全等问题。我们要从太空的高度再一次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了。

五、结束语

天宫授课直播篇5

叶君:《我在故宫修复文物》这个选题是5年前我就想拍的,当时因为各方面条件不具备就暂且搁置了。

5年前,我参与了纪录片故宫系列第二部《故宫100》的拍摄,当时我是分集导演,负责拍摄中轴线上的建筑。在做那个项目时,徐欢(纪录片《故宫》总导演之一、《我在故宫修复文物》监制)、雷建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我在故宫修复文物》制片人)已经开始立项筹划《我在故宫修复文物》,当时想的名字是《故宫心传》,寓意将古代文化用心往下传。《故宫》第一部和第二部都侧重建筑和历史故事,一直缺少拍摄里面正在发生的事情和那些可爱有趣的人的故事。当时雷建军带着几个学生在里面扎根数月,借助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做田野调查,并形成约10万字的调查报告。

但要办成一件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2015年,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需要一个献礼片,这一项目得以重启。

《我在故宫修复文物》不是历史题材,呈现的是现实生活,既有文物修复技艺、也有不同性情的人,还有故宫生活细节。我们当时总结了“物(件)、事(件)、人(物)、非(物质文化)”4个字,不仅要有物件、事件、人物,还要体现故宫文化传承的情感、情怀。

这次拍摄采用的是独立纪录片常用的长时间纪实拍摄办法。三四个月时间里,不间断地纪实拍摄,团队人数最多时也就5-7人,当然这也是为了文物安全,拍摄团队不宜过大。我们与修文物的师傅们――可别觉得都是花白胡子,他们中很多是高颜值的70后、80后、90后。我们一起同吃同工作,不久便熟悉、信任起来,最终成为朋友。

《综艺报》:《我在故宫修复文物》受到众多年轻人的欢迎,你和团队在创作之初是否有意识向年轻观众靠拢?

叶君:我们自己就很年轻,并不需要特意向年轻观众靠拢。我的工作可以分解开来:内容设计者+项目负责人,那么少的人(5-7人),那么少的钱(制作经费不到15万元),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把项目完成,我感受到的更多是紧迫感。

制作初期,我有两个初衷――让完全外行的人看得下去,让年轻人看得下去。我有9个表弟9个表妹,年龄覆盖80后、90后、00后,每年过年回家都解释不了自己的工作,纪录片离他们生活还是有些远,我希望他们能看到这个片子并且看得下去。

《综艺报》:通过这次播出,可以总结哪些经验?

叶君:首先不要做一个对生活漠不关心的人。《我在故宫修复文物》反映的是一个职业人群的职业观。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职业,每个职业都有琐碎之处,故宫的这些师傅是在教我们如何与职业相处,与世界相处,与自己相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都有主题,这是我最早观察到的和想表现的,而不是后来热议的工匠精神。当然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喜欢看、有打动自己的地方就好。

其次是把传统内容做现代化趣味处理,做出既现代又传统的感觉。我们背着唐诗宋词长大,但也坐着地铁高铁成长。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彩内容,不经过现代趣味处理,可能大家真的久而久之就不看了。我们必须想办法让80后、90后、00后、10后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像看韩剧、日本动漫、美剧、英剧那样去追。

第三是把专业性的东西做到通俗易懂。这也是我大学毕业的论文方向。我上学时不太喜欢本专业的课程,总去旁听其他系的课,翻过一套丛书《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很受启发,每一册都是一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向外行讲解本专业的知识。清华建筑系、美院的讲座我也经常去听,平时也喜欢看工艺美术和建筑设计方面的书,应该说我的运气很好,把大学以来感兴趣的东西都融入到这样一部片子里。

《综艺报》:是否预料到《我在故宫修复文物》在B站、豆瓣等平台受热捧?是否有团队运营?

叶君:很惭愧,我平时看纪录片不多,看书和文学作品比较多,所以无法预料。《我在故宫修复文物》在网上火爆,没有团队运营,原因很简单――没钱。片子在网上得以传播,说明国人对高质量的文化消费是有需求的。

《综艺报》:《我在故宫修复文物》目前是否收回了成本?主要有哪些收益方式?

叶君:据我所知应该没有收回成本。卖给各大视频网站的价格极低,3集总共万元左右。纪录片在中国只能叫行业,不能叫产业,这个行业缺少产品经理。

《综艺报》:未来是否会拍摄第二季或其他衍生节目?

天宫授课直播篇6

【关键词】妇产科教学 中职医学生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40-02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是一项紧迫的社会工程,当前以女生居多的中职卫校学生平均年龄 15-18 岁,正是处于青春期年龄段,是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特殊阶段;是青春期生殖系统发育由不成熟逐渐趋于成熟,对异性产生好奇、好感的年龄段;是渴望与异往,少女怀春少男多情的阶段。这使得中职学生恋爱现象如同大学校园恋爱一样较为普遍,时有早恋、越轨现象发生。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专业知识与性教育巧妙结合,在课堂中适时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就能使学生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够正确理解性知识,同时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性道德观,提高中职医学生青春期自我保护意识。而在所有的专业课中,妇产科课程与性教育比较接近,因此,可以在该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性知识教育。

妇产科课程是学校在第三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笔者在长期从事妇产科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这个课程有很多知识点与性有关,比如生殖系统解剖、生殖系统生理、妊娠生理和计划生育等内容,如果借助妇产科教学,在课堂中适时渗入适当的性教育,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性知识,树立健康的性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通过课堂渗透的性教育途径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这是可推荐的教育方式。下面笔者将这种通过专业教学课堂渗入性教育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教师和家长要正视青春期性教育

(一)教师和家长要纠正偏见,破除旧观念,开展青春期性教育。许多教师和家长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青春期性教育是件难以启齿的事情,每当涉及“性”这个字眼,就会闪烁其词地避开。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家长谈性色变,对性采取回避、躲闪的态度,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有关性的问题。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对性知识知道得越少越好,越安全。事实上,学生对教师和家长的这种闪烁其词,会加深其对性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如果旧观念不破除,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就不能开展,青春期教育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在妇产科教学的过程中,在讲授教学大纲要求的专业内容的同时融入青春期的性教育,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接受,教师也能较好地把性知识与性道德传授给学生,同时也使学校在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上减少了很多困难。

(二)学校要重视青春期性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长期以来,性教育在校园仍然属于一个,直到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的今天这还依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某地对中小学生的性健康教育调查显示,部分学生不知道性,部分是从同学、朋友、网络中了解,在自己遇到性问题时不知所措。这就足以说明当代中小学生性知识缺乏,普及性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学校设立的性教育课不能如同虚设,应该把它纳入义务教育的必修课之中。只有配以青春期性教育教材,让性教育光明正大地进入课堂,才能全力纠正家长、老师、社会的偏见,正视青春期性教育,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三)教育中职学生正确理解和性卫生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改变,中职生对的态度从懵懂变为盲目开放,他们单纯地认为婚前是基于爱情或者是双方愿意就可以的事情,在很小年纪就出现一些不理智的,甚至出现意外怀孕。这种理解偏差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成长,甚至影响以后的健康和生活。从生理来看,学生缺乏相关的性生理和性卫生知识,就不能养成良好的生理习惯,比如卫生习惯差,内裤不及时更换;个别学生为追求时尚常年穿紧身内裤,造成外阴长期受压,局部潮湿不透气、细菌大量繁殖而导致尿道炎、外阴湿疹、阴道炎或炎等疾病。

二、妇产科教学能为中职生学习性知识创新条件

妇产科W是医学必修主干课程之一,包括生理产科、病理产科、妇科疾病、计划生育等内容。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经历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过程中,也由萌发逐渐过渡到成熟,这是一个关键时期。青少年对性产生好奇,与其让他们对性知识进行猜测、猎奇,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这方面片面的不系统的知识,不如让他们科学地了解性知识。课堂作为传授理论知识的主场,将课堂中与性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更容易接受。中职学校妇产科课程中与相关的知识点包括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殖系统生理、妊娠生理等;与有关的妇科疾病的内容包括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生殖系统肿瘤、性传播性疾病、月经失调,计划生育中的避孕方法、人流、引产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等相关知识,可见,中职妇产科课堂教学能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性知识创造条件。

妇产科教学相比于其他科目的教学,在对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上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除了可充分利用生殖系统解剖、生理的相关知识点来引入性教育外,还可以利用妇产科的理论知识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内心世界,更好地将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科学化、系统化,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理论基础中习得性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学会与人共处,学会自我约束,形成正确的性观念,使其能健康阳光、自信愉快地渡过朝气蓬勃又富有挑战的青春期。

三、在妇产科教学中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方法

(一)制定教学目标。课前编写教案,确定课堂目标,明确本次课与性教育相关的知识点,将性教育知识渗入课堂授课内容中。如在讲解女性生殖系统生理这一章节里,向学生介绍由于促性腺激素的作用,第一性征进一步发育,如卵巢增大卵泡开始发育、成熟并排卵,卵巢能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第二性征明显,月经初潮是进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丰满隆起,腋毛长出,音调高尖,骨盆横径发育大于前后径,胸、肩部皮下脂肪增多,皮肤细腻光滑,显现女性特有的体态。

此阶段的女生在这种性成熟的支持作用下开始具有了性意识的觉醒,对异性产生好奇好感,希望能吸引异性,渴望得到异性的关爱。通常会把@种异性的关爱当情来理解,然后幻想着与心目中的异性共同憧憬着未来,这正是所谓少女怀春。青春期的中职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弱、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做事欠思考不计后果,往往会因轻率的而造成终身的遗憾。在妇产科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如果把它搬到课堂上,那么学生会因羞涩和尴尬而难以挖掘学生的内心想法和心理动机。此时如果抓住“”这个性道德的重要问题,那么就可以在对“”这个词的含义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性道德,知道性道德的重要内容是自尊自爱和洁身自好,尤其对女性的行为规范而言,它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明白了性道德,才能处理好男女之间的交往问题,也才不会行为失范。对学生开展性健康和性道德教育,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妇产科教学课堂中渗入青春期性教育,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恋爱观和性道德观,让学生体会到健康的性观念对于塑造健康人格至关重要。

(二)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优势,开展性教育。教师在妇产科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优势的教学资源,为中职医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性知识创造条件。如在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一章的讲解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录像、各种挂图等,图文并茂地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并将之与男性的生殖系统解剖对比,由此扩展性知识点,延伸讲解男性遗精和女性月经形成的原因,科学认识与异性第二性征方面的差异,消除男女间的性神秘感。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解性传播性疾病中,通过播放大量图片、观看视频让学生认识性病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预防及其对社会和个人所造成的危害等。教师结合理论知识讲解,让学生明白性传播性疾病,比如淋病、梅毒、艾滋病、尖锐湿疣等,主要是通过不洁的、体液接触、静脉注射等途径传播,让学生了解许多与性有关的知识。

(三)设计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正确认识性。准备并巧妙地运用妇产科的临床案例,如“未婚先孕、人流所付出的代价”,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在讨论相关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解释、引导,充分利用自身临床工作经验向学生讲述未婚同居、过早、人工流产、滥用避孕药物等所产生的后果。告诉学生一些不懂得性知识的人因为把人流当作意外怀孕的补救措施,所以在上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甚至对过于放纵。这不但与性道德要求相去甚远,而且对身体也造成极大的伤害,容易导致产生妇科疾病,如阴道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甚至影响到以后的生育而痛悔终身。从这些案例当中让学生正确认识性,告诉学生,一个人不但要有科学的性知识,而且要有性道德,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生理、心理得到健康成长,也才能使生活更健康和快乐。要时刻从思想上提高警惕,以顺利度过青春期。

(四)结合临床见习,加强对中职医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学校有较大的临床实践优势,有自己的附属医院。教学中,仅仅利用录像、幻灯、挂图等教学资源来开展性教育是不够的,学校要利用附属医院的优势,让学生走进医院进行临床见习,通过相关的病,例如不孕不育症、少女意外怀孕、性病、宫外孕等,让学生与患者进行交流,进一步了解草率的所带来的危害。见习妇科常见局部护理,如外阴擦洗、阴道灌洗、阴道及宫颈上药,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操作流程,而且经带教老师介绍还可以了解生理卫生知识,懂得如何保持外阴清洁干净,在经期如何注意卫生及其他事项。学校还可邀请医院的妇产科医生到校来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知识讲座,让学生对性教育不再感到羞涩和尴尬。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坦然地接受它,同时培养洁身自爱、尊重女性、爱惜身体、珍爱生命的情操。

综上所述,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授课范围的基础上,适时有效地在妇产科教学过程中渗入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性道德观,引导他们洁身自爱,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正确理解有关性问题等,让中职生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参考文献】

[1]彭兴萍.大学生性教育的必要性和教育模式[J].中国现代医生,2008(19)

[2]王婷婷,李新生.如何针对高职生特点进行青春期教育[J],考试周刊,2008(17)

[3]曹 苑,曹凤莲.在生物课中渗透青春期性教育[J].大众心理学,2009(8)

[4]迟延辉.女性青春期性教育内容及方法的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学,2006,3(6)

天宫授课直播篇7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方法 灌输

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公共必修课,大班制阶梯教室上课,学生班容量大,难以有效开展师生互动;《形势与政策》资料具有权威性和政策性,必须保证讲授的准确性。这些特点决定了讲授法、讲座式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主要方法的必然性。而讲授法、讲座式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灌输。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灌输,始终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面临的一个难题。灌输的具体方法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坚持正面灌输,弘扬好主旋律

社会是个大学堂,对青年大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播手段日趋现代化,广播、电视、电影、书报、杂志和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迅猛发展,使得青年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渠道多元化。应该说,当代青年大学生面临着多元化信息灌输。这种灌输,在内容上涉及广泛,形式上多种多样,能够极大限度地开阔青年大学生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智慧,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然而,由于它来源广、数量多、速度快、吸引力大,并且真假难辨,足以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当中的青年大学生陷入一个庞大的社会影响迷宫。尤其是网吧对青年大学生学生的危害,造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尴尬,越来越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如何扭转这一局面?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坚持正面教育,把党中央、国务院的路线方针政策灌输给青年大学生,弘扬好主旋律。让大学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理清真假,明白真理。比如,关于造成本次经济危机的原因,就有多种观点,美国的个别学者甚至认为中国老百姓的高储蓄率是主要原因。我们只有通过正面灌输,把造成经济危机的真实原因讲给大学生,才能让他们走出庞大的信息迷宫,正确理解本次经济危机的成因;同时,认清美国个别学者的别有用心。

二、不回避矛盾,讲清楚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讲授的内容都是国际国内当前一个时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属于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全球变暖和世界气候大会、如何应对经济危机、西部大开发等等。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些问题都有明确的政策和具体的措施。但是,并非每个方面都贯彻落实得尽如人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讲清楚我们目前仍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同时,讲清楚未来我们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规划和措施。比如,在全球变暖问题上,我国承诺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以及准备采取的重要措施要讲清楚;再比如,就如何应对经济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0年还将采取更加有利于经济回升的措施。

存在矛盾和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这些矛盾和问题。通过讲授,既讲清楚了矛盾和问题,又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而这方向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措施是一致的,大学生心中的疑问自然就化解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就更足了。

三、声情并茂,运用好课堂语言

形势与政策课的大班制、阶梯教室上课,学生动则上百人,不可能有效地形成师生互动;而采用讲座式教学方法很容易落入照本宣科的俗套。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运用好课堂语言,力求做到声情并茂。讲到我国在某一方面取得的成就,大量引用数据,如数家珍,妙语连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讲到我国在某一方面还存在的不足,表情严肃,遣词用语精准,惋惜之情适当表露;讲到我国在某一方面即将采取的措施和预期的成效,慷慨激昂,充满坚定的信心。

尽管形势与政策课的大班制、阶梯教室上课制约了师生之间语言形式上的互动,如果课堂语言运用恰当,同样能够充分调动起大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心灵的互动。

四、图文并茂,运用好教学课件

形势与政策课的大班制、阶梯教室上课也有它的优势,那就是阶梯教室一般都安装有先进的电化教学设备。制作好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长期以来,不同的教师,对于课件的制作内容和形式有着不同的理解。那种把课件等同于无纸化教案的认识,是极其错误和十分有害的;同样,以为文科教学课件可有可无的认识,也是不正确的。好的课件,是教案的有机补充和教学重要内容的良好展示。

形势与政策课的课件制作起码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图表化。比如,在讲全球气候变暖专题时,课件中如果能够列表比较,我国在过去30年来GDP增长和能源消耗的比值,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同一时期的GDP增长和能源消耗的比值,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在同一时期的GDP增长和能源消耗的比值;我国到2020年承诺的减排数据,欧美等国到2020年承诺的减排数据,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到2020年承诺的减排数据。就能给学生以形象直观、客观真实的学习效果。

二是影像化。比如,在讲西部大开发专题时,课件中如果能够精选塔里木油田、西气东输管道、青藏铁路等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建设成果的影像资料,不仅能够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视觉感受,也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自信心。再比如,在讲全球气候变暖专题时,课件中如果能够精选南北极地近百年来的冰川融化影像对比资料,以及我国西北部分地区,沙进人退,河水断流,湖泊干渴的影像对比资料,同样能够增强学生危机意识和环保意识,进而激发他们为研究开发低碳能源刻苦学习的动力。

三是重点化。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权威性和政策性,决定了许多重点内容需要准确完整地灌输给大学生。比如,在讲全球气候变暖专题时,我国政府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立场、节能减排的措施和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等重点内容,必须在课件中重点、醒目地列出,以便强化学生的记忆。

灌输方法运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形势与政策课这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教育教学的质量。灌输的具体方法和手段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天宫授课直播篇8

关键词:多媒体 人文知识 学习兴趣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设定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任务是:在中学语文教学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能有效地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以提高他们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学修养,进而内化、升华人文素养。鉴于高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偏低的生源现状,我院结合高职学生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编了《人文知识读本》教材,旨在净化心灵,修炼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实用性、综合型”人才。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用性人才颇受企业青睐。许多学生受实用主义思潮影响,只热衷于专业考级、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在学生看来,拿到了等级证书就标志着具备了相应的专业能力,而掌握人文知识与提高能力无关。许多学生对学习人文知识不感兴趣,认为学习人文知识纯属多余。由于人文精神缺失,许多学生在言谈举止中暴露出庸俗与狭隘,粗俗与无知。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弥补学生人文知识缺失,笔者在教学中,全程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集视频、音响、画面为一体,以立体、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拓宽视野,丰富学习生活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场景,用文字来诠释意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强化了文章思想内涵,既拓宽了学生视野,又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比如:在学清照《一剪梅》时,笔者播放了当红通俗女歌手演唱的《一剪梅》视频。面若桃花,楚楚动人的古典美人面庞;优雅流畅,委婉动听的古典音乐;加之,演唱者又是90后们崇拜的偶像,学生跟着偶像随声吟唱,陶醉其中,学生在记歌词的同时,也就背会了《一剪梅》。

在解读词人李清照生平时,笔者先演示了词人从名门千金到凄惨晚年的各种彩色图片,通过讲解图片,使学生了解了词人各个时期的精神生活,了解了金兵入侵、北宋南迁、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代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化静为动,扩大课堂容量

在传统教学中,遇到讲授诗歌,都苦于无法将学生引导到文字表达的意境中。但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化静为动,扩大了课堂容量,比单纯说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如:在解读郭小川经典诗歌《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主题时,笔者先播放了配乐诗朗诵,雄壮昂扬的旋律,声情并茂、铿锵有力、错落有致的男高音朗诵,加上天高云淡、白雪皑皑、苍凉悠远的历史背景,使学生沉浸在郭小川政治抒情诗所表现的优美意境中,对诗人所讴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及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诗歌主题,有了深层次了解,对奋战在千年荒漠的兵团战士的敬意油然而生。

为进一步深化诗歌主题,弘扬民族精神,笔者播放了电视连续剧《情系北大荒》片段。亘古荒原,野草丛生,兵团战士放火烧荒,二牛抬杠,人拉肩扛,住马架子,喝涝坝水......学生在了解了诗歌主题之后,再观看短片,情感得到了升华,对向荒漠进军、向困难进军的拓荒英雄们肃然起敬,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也有了深刻认识。此时,笔者循循善诱,运用启发式教育,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上升到民族精神高度,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创设情境,延伸课本知识

多年来,情景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多媒体课件则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多媒体课件教学,声、形、色俱备,能够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如:在解读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经典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现实意义时,笔者播放了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司马迁接受宫刑片段。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锒铛入狱,在宫刑和慷慨赴死之间,他原本可以选择以一死求得清白,求得后人赞誉。但是,为了实现父亲遗愿,为了完成鸿篇巨制《史记》,司马迁最终选择了宫刑。风雨如晦,电闪雷鸣,阴暗的牢房,凄惨的嚎叫......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被司马迁的生死选择震撼了。短片播完后,笔者发问,你对司马迁的生死选择有何感想?学生则异口同声地回答:司马迁的选择令人敬佩,司马迁“腐刑”后的躯体是卑微的,但是,他的人格是伟大的,他的生命重于泰山。

当学生分组讨论:“假如你面对逆境该怎么做”话题时,大部分学生的结论是:向司马迁学习,面对挫折,不应该自暴自弃,应该去追求生命的价值,努力做重于泰山的人。

当讲到《史记》是司马迁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时,笔者播放了司马迁耗尽毕生精力,完成《史记》的画面。堆积如山的竹简、苍老憔悴的面容......这些画面,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司马迁“隐忍苟活”的真正意义,感受到了司马迁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了司马迁为“名垂于后世”而超越生死的伟大精神。而这种伟大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人文素质,是指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在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应该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应该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继而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启迪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在开展《人文知识读本》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对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进行了对比,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这对于传统教学无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怎样使多媒体课件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提高达到完美统一,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这依旧是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笔者将继续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徐淑华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机械职业教育,2003,(2).

[2]张汗灵.浅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教学[J].管理观察,2008,(10).

作者简介:

上一篇:酒店经营管理范文 下一篇:早上好的优美句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