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活欺骗了你范文

时间:2023-12-08 21:50:44

当生活欺骗了你

当生活欺骗了你篇1

文/孟冬

二十岁,你说是世界欺骗了你,现实的生活你从来没想过会是如此的现实,你与它格格不入,甚至想摆脱现实的世界,可自己心中的乌托邦又虚无缥缈,你只是一个劲的说:是世界欺骗了我。

真的是被世界欺骗了吗?二十岁这个年龄很尴尬,去外面闯吧,到处碰壁;找了一份工作,可入不敷出,照样还得向父母要钱;想要去远方流浪,身上背了太多包袱,寸步难行。你对身边的人说:被世界欺骗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什么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仅暂时是个美丽的幻想,你只能想,可回到这个让你惨痛的世界,你害怕了,你选择逃避。是吗?

从母亲的肚子出来,我不能自己选择出生环境,一生下来,我就是:农民。我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不是红二代,不是星二代,没有干爹,没有干妈,我只有家里三亩四分地;二十岁我在工地上熬,我在餐馆里洗碗,当杂工,我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它原本也就是这个样子。我没有选择自己出生环境的权利,但我有改变自己生活环境的能力。当一颗种子埋在泥土里,它最强烈的意愿就是破土而出生长发芽,无论是在贫瘠的土壤,还是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它有坚定的信念,它执着于去实现自己的价值,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有自己的枝枝蔓蔓。

二十岁,我没说是被世界欺骗了。清早我看着城管赶着卖菜的,跟卖菜的发生口角,肢体上的冲突;三十八度酷热,我看着环卫工人在大树下躲着太阳,一处避暑的四平方的小屋子都没有;铁道桥下,我看着流浪汉裹着一床大棉被蜷缩在石阶上;在东方豪苑里,我看着贵妇人大把大把把钞票砸在麻将桌上,气势恢宏;在七号菜馆,吃不完的喂猪,猪比人吃得好。这个世界赤裸裸的现实,看得很清,怎么能说它欺骗了你。

有天晚上下班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刚加完班回住处,听他的声音,有声似无声,我赶紧说了几句就挂断电话。装模的辛苦好比蒸馒头,一天下来,只剩半条命。父母总会把最好的留给子女,做子女的能体恤下爸妈的辛苦,一天下来也有安慰。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生活。

很多时候说被世界欺骗了,被生活欺骗了,其实大都是自己编出来的蜘蛛网,也有是自己内心创造出来的假象,恐惧和妄想会把自己逼入绝境。世界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从未会有绝人的路。

二十岁,不要说什么是世界欺骗了你,不要去抱怨什么生活,你可以迷茫,你可以放荡不羁,但请有个方向,有个目标,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更是自己生活的创造。生活中有什么闪失,或以后的奔途中是何等坎坷,何等崎岖,只要自己怀着一颗奋斗不息的信念,一切困苦艰辛也就自然而然迎刃而解。

我发现这个世界很美,生活很美,痛苦很美,它没欺骗我。

当生活欺骗了你篇2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当家里有好吃的东西时,父母总是全给你,还口口声声说:“我们不喜欢吃。”可是。他们真的不喜欢吃吗?不,他们不是不喜欢吃。只是想让你多吃点,吃好点。他们费尽心思,宁愿撒下谎言,也要让你吃好点,穿好点。你过得好了。他们比自己过得好还高兴!

现在,你能看见这份穿着隐身衣的爱了吗?

当你在学校遇到一点麻烦,受了一丝委屈,会向家人倾诉吗?有的同学会。而我绝不会。我喜欢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你或许会愤愤不平地问:为什么?和家人分享自己的秘密不是很美好的事情吗?可是我觉得你不应该总是向他们诉说心中的苦楚,也要多讲讲在学校学到了什么,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父母辛苦挣钱供你上学,多不容易,还要为你分心,担心你受半点儿委屈。你发现没有,父母的头发白了,皱纹也深了,你怎么还忍心让他们为你担惊受怕呢?

你应当学会让他们省心。也许,你又会说,我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不可以说谎。你要这么说,那你纯粹就是在找借口。这世间最暖心的关爱并不是仅仅只有说出实话这一种方式。当你学会为你的爱穿上谎言的隐身衣,此时,再蹩脚的谎言也会悄然转化为善意。

然而。当谎言的隐身衣穿在欺骗身上时,一切又变成了另一番模样。

一个乞丐坐在小木凳上,面前竖着一块小牌子,上面写道:我的腿在一次工厂事故中被砸伤,厂长因工厂倒闭携款跑了。我一个人流落此地,没有依靠,请大家可怜可怜我。

许多人看见了,同情他的遭遇,纷纷解囊相助,而你也未能“免俗”。你在声声哀叹中缓缓走远,为这个不幸的人扼腕。可第二天你走进一家很体面的餐馆时,完全有可能看到这个昨天还满脸尘灰的乞丐,顿时已是四肢健全、西装革履、红光满面的“潇洒哥”。他,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却用谎言在欺骗你的善意和关爱。此时,你的心在滴血。

同样是谎言,一个美丽,一个龌龊。一个是真爱的天堂,一个是阴森的地狱。

当真爱穿着谎言的隐身衣浸透在生活的细节中时。爱的本质就绽放得鲜艳而美丽;当欺骗穿着谎言的隐身衣在社会上大行其道时,带给每个人的都是撕心裂肺的伤痛。

面对穿着隐身衣的爱与欺骗,你已经准备好一双慧眼了吗?

模拟评分:内容18分+表达18分+发展18分=54分

当生活欺骗了你篇3

一、“欺骗取证”是一种断案智慧

查明案件事实是司法裁判的基础,也是司法裁判的难点。无论是在刑事案件中还是在民事纠纷中,知悉案件事实的当事人往往基于利益考量而不愿实话实说,而司法裁判者往往又需要依据当事人的陈述去查明事实真相,因此审讯问案便成为数千年来司法活动的一项基本内容。在以被告人口供为“证据之王”的历史时期,司法裁判者对口供的依赖便导致了各种刑讯方法的诞生。不过,即使在古代,许多司法官员也努力探索科学的审讯问案方法,如我国春秋时代的“以五声听狱讼”方法①和汉代的辗转推问侧面迂回的“钩距”问案法②。此外,一些优秀的司法裁判者还善于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设置“骗局”,智慧断案。中国宋代的“摸钟辨盗”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宋朝年间,建州浦城县发生了一起盗窃案,一个大户人家失窃,丢失金银财宝若干。官府虽然找到一些嫌疑人,但几经讯问,就是不能定案。后来,新县官陈述古上任,决心查破此案。他得知该县后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口大钟,当地人视为神灵。于是,他让衙役把那口大钟请到官府,放在后院,用幔布做成一个大帐篷,围在上面。然后,他升堂问案,把那些嫌疑人都带到后院。他说,这口大钟能够辨识盗贼。疑犯用手摸钟,如是盗贼,那钟就会发出鸣响;如不是盗贼,那钟就会保持沉默。说罢,他带人在大钟前举行了庄重的祈祷仪式,然后让嫌疑人依次走进帏帐,用手摸钟。帐内光线昏暗,且无人监视。众嫌犯一一入帐摸钟,然后出来,但那大钟一直未响。旁观者议论纷纷,县官便令衙役查验每个疑犯的手掌。只见众人手掌皆黑,唯有一人手掌不黑。县官一拍惊堂木,喝道:“你这盗贼,还不从实招来!”原来,县官让人暗中在大钟上涂了墨,而那个入帐后不敢用手摸钟因此手上无墨的人定是盗贼。经过审讯,那人果然交代了作案经过,并带衙役起获了盗窃所得之赃物。③

外国也有智慧断案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所罗门王的“智断亲子案”。在公元前960年至930年间,以色列国王所罗门以他的博大智慧征服了国人的心。他不仅善于治国,而且善于断案。据说,两个女子因争夺一个婴儿而诉至所罗门王,两人都信誓旦旦地声称自己是婴儿的母亲且互相谩骂。所罗门王便让人拿来一把利剑,下令把孩子劈成两半,给每个女子一半。听后,一个女子平静地说:“我们谁也别!想得到孩子,劈吧。”另一个女子却惊恐地说:“噢,我的主人,把这个活着的孩子给她吧,不要弄死他。”于是,所罗门王便把孩子判给了后者,因为那个不愿意让孩子死亡的女人才是真正的母亲。④

在上述两个案例中,裁判者都使用带有欺骗性质的方法获取了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在“摸钟辨盗”一案中,陈述古县官假借人们对“神钟”的信奉,编造了“神钟能够识别盗贼”的谎言,从而使罪犯不敢用手摸钟,获取了其手上无墨的证据并查明案件事实。在“智断亲子案”中,所罗门王谎称要把婴儿一劈两半,然后获得了两个当事人的相应陈述,并据此做出裁断。毫无疑问,陈述古县官和所罗门王的做法都属于欺骗取证。那么,这种方法应该被禁止吗?也许有人会说,这种方法在古代社会中可用,在现代社会中则不可用。诚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样的欺骗方法大概很难发挥实效,因而是不可复制的,但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是这种欺骗方法的正当性,或者说,人们是否赞同在审讯问案时采用这种方法。笔者以为,这两个案例能够流传千载并成为佳话就足以证明世人对这种方法的赞同态度。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再考察一个现代的案例。

在一起受贿案中,犯罪嫌疑人是个很有水平也很有口才的官员。面对侦查人员的讯问,他总是以“实事求是”做挡箭牌。他说:“我们共产党最讲实事求是。无论干什么,都要实事求是。我是领导干部,无论对上对下,都要实事求是。我做事要实事求是,说话也要实事求是。我跟你们讲,我没有受贿,就是没有受贿。这就是实事求是嘛!你们是人民检察官,是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办案就应该实事求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实事求是,那是要犯错误的!”侦查人员见他反复强调“要实事求是”,就说:“我们都知道要实事求是,不用你讲。这样吧,你把它写在纸上,就不用一遍遍重复了。行吧?”嫌疑人点了点头,在侦查人员拿来的白纸上写下“要实事求是”,然后又按照侦查人员的要求签上自己的名字。侦查人员结束讯问之后,拿着这张纸找到该嫌疑人的妻子,对她说:“这是你老公写给你的,他让你实事求是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妻子仔细查看一番,发现确是她丈夫的笔迹,便如实交代了她和丈夫收受贿赂的犯罪事实。⑤毫无疑问,这种取证方法属于欺骗。但是,我们的法律应该禁止侦查人员使用这种欺骗方法去获取证据吗?回答应是否定的。⑥

二、“欺骗取证”是一种审讯策略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审讯教科书,都会讲授一些带有欺骗性质的策略方法,如设置圈套、引蛇出洞等。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不能完全遵循实话实说的原则,必须隐瞒某些事实真相,甚至虚构某些事实。假如侦查人员必须实话实说,那么在某些案件的讯问中,侦查人员就应该对嫌疑人说:“老实讲,我们现在也没掌握多少证据。你看着办,是交代还是不交代?”这话确实没有欺骗,但是荒唐至极。在此类案件中,侦查人员往往会对嫌疑人说:“我们已经掌握了充分的证据,其他人都讲了,现在就看你的态度了。”这当然是欺骗。但是,这种讯问方法是必须禁止的吗?侦查人员通过这种讯问方法获取的证据都是应该排除的吗?

在讯问中使用带有欺骗性质的策略方法,符合犯罪侦查活动的要求和规律。我们知道,犯罪侦查活动具有对抗性,犯罪侦查思维具有博弈性。在具体案件的侦查过程中,侦查人员要查明案件事实并捕获罪犯,而犯罪分子则要掩盖案情真相并使侦查误入歧途。双方不仅要根据对方的对策来制定自己的对策,而且要经常进行“斗智”。这就是说,一方的思维正确与否往往要取决于另一方的思维活动。侦查人员要想在这对抗中掌握主动权并战胜对手,采取一定的欺骗策略是必要的。例如,在一起入室盗窃案中,侦查人员对嫌疑人说:“我们在现场提取到了你的手印。请你解释一下吧。”这是欺骗,因为侦查人员并没有在现场上提取到该嫌疑人的手印。然而,侦查人员可以依据这个问题去分析嫌疑人的反应并寻找破绽。面对这样的问题,事实上无罪而且从未去过该现场的嫌疑人会坚决否认,而事实上有罪的嫌疑人则可能会试图解说并难免露出破绽。又如,在一起抢劫案中,嫌疑人为了证明自己不在现场而声称案发时在某电影院看电影。经验丰富的侦查人员可以立即说自己碰巧也在那个时间在那个电影院看电影,而且记得很清楚,因为在那个电影的放映过程中发生了两个观众打架的事件。这还是欺骗,因为这都是虚构的。如果侦查人员有一定的表演技能,把这个虚构事实描述得活灵活现,就会使说谎的嫌疑人陷入困境,或者附和侦查人员的讲述,或者寻找不知情的理由,如正好中间去外面上厕所或抽烟了,而这都会给侦查人员戳穿他的谎言提供依据。

美国着名刑事司法专家英博教授和着名审讯专家雷德等人合着的《审讯与供述》⑦一书的第五章第六节专门讲述了“圈套问题”⑧的使用。作者举例说,在一起杀人案中,嫌疑人声称案发时自己在家中。审讯人员便说:“玛丽(被害人)的邻居说曾在那天晚上看见你的汽车停在玛丽家门口。 你对此作何解释?”这个“圈套问题”就属于欺骗的性质,因为实际上没有邻居曾在现场看见该嫌疑人的汽车。作者认为,“几乎在任何案件中都可以使用‘圈套问题’……圈套问题可以使用真实的证据为基础,也可以使用虚构的事实为依据。它可以设计各种内容,如遗留在现场上的足迹、轮胎痕迹、个人物品,以及嫌疑人鞋上与现场泥土种类相同的污泥等。”⑨

众所周知,世界上很多国家在涉及、走私、恐怖、暴力等团伙犯罪案件的侦查中都会使用秘密侦查或化装侦查等带有欺骗性质的侦查方法。例如,特情人员打入贩毒集团时肯定要用欺骗的方法来隐瞒自己的身份并获取对方的信任。如果特情人员不被允许使用欺骗方法,那就只能实话实说:“我是公安局派来的,任务是收集你们贩毒的情报和证据。请各位多多关照。”那是相声中的滑稽,在这类犯罪侦查中,欺骗是必需的。

当然,带有欺骗性质的侦查方法也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后果,如侦查人员使用不恰当的审讯圈套也可能使无辜的犯罪嫌疑人违心地承认自己并未实施的犯罪行为。例如,在一起抢劫案中,侦查人员得知嫌疑人非常孝敬他的母亲。于是,在审讯中,侦查人员突然接到某医院急诊室医生打来的电话。然后,侦查人员告知嫌疑人,他的母亲在得知其出事后急忙外出找人帮忙,结果在街上不小心出了车祸,命在旦夕,口中还不断呼唤儿子的小名。嫌疑人泪流满面,请求去医院看望母亲。侦查人员无奈地表示,在案子没有结论之前,我们不能让你出去。当然,如果你供认了自己的罪行,我们就可以立即送你去医院看望你的母亲。于是,嫌疑人承认了犯罪指控。但是他承认之后,侦查人员并没有带他去医院。后来又告诉他,原来弄错了,那个出车祸的老人不是他的母亲。其实,这是侦查人员设置的骗局。

笔者认为,这种欺骗方法是恶劣的,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它不仅突破了人们的道德底线,而且可能使无辜者违心地承认有罪。因此,法律不应该也不能够完全禁止欺骗取证,但是必须限制欺骗取证,以便尽可能用其利而抑其弊。其实,在法制比较健全的西方国家,带有欺骗性质的取证方法也不是一律禁止使用的。只要欺骗取证的行为方式没有违反法律的规定,没有突破道德的底线,取得的证据就能够被法院所采纳。另外,联合国所确认的刑事司法准则(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七条)禁止酷刑和其他不人道及有辱人格的做法,但是并没有禁止对犯罪嫌疑人使用带有欺骗性质的审讯策略。(10)综上所述,适度的欺骗取证具有正当性,因为其目的是正确的,其方法是适当的。

三、《刑事诉讼法》修改肯定了“欺骗取证”的正当性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按照这条规定,所有带有欺骗性质的取证方法都属于禁止使用的范围。假如侦查人员都严格依法办案,那他们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就必须实话实说。如前所述,这种一律禁止性规定是不合理的。另外,这样的规定在现实中也不具有可操作性,只是徒有虚名。坦白地说,我们连刑讯逼供都禁而不止,还说什么要严禁威胁、引诱、欺骗!立法是为司法服务的,无可践行之话,难以体现其价值。有人说,欺骗取证在实践中可以用,属于“打球”,但是不能明说。而笔者以为,法律明令禁止,但暗中允许使用,这种做法本身就有欺骗之嫌。

法律不应该严禁在犯罪侦查中使用带有欺骗性质的取证方法,但是应该加以限制,而限制的方法就是在刑事诉讼中排除那些以恶劣的欺骗方法获取的证据。至于什么是恶劣的欺骗方法,笔者建议把握两条标准:第一,这种欺骗是否突破了人们可以接受的道德底线;第二,这种欺骗是否可能导致无辜者做出有罪供述。在司法实践中把握这两条标准,需要司法人员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去自由裁量,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司法解释或指导性案例的方式加以明确。

与此相应地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颁发并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两个证据规定”(《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于《刑事诉讼法》第43条的上述规定进行了修正。例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第一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属于非法言词证据。”其第二条规定:“经依法确认的非法言词证据,应当予以排除,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这里没有明确地一律排除欺骗获取的证据,而是用“等”字加以模糊化处理,其含义就是让司法人员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排除。(11)

2011年8月30日在人大网上公开征求民众意见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吸纳了“两个证据规定”中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该草案第十四项说明:将第四十三条改为第四十九条,修改为“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并且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第十七项说明则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三条:“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然而,该草案公布之后,社会上有人表示反对,认为这是《刑事诉讼法》的倒退。据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第二稿可能恢复现行《刑事诉讼法》第43条的表述,即“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笔者无意争辩这究竟属于前进还是倒退,但笔者以为如是规定很不合理。

单从体系性来说,如是规定会使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一方面,修正案明确规定要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的方法收集证据;另一方面,却没有明确规定以威胁、引诱、欺骗的方法收集的证据必须排除(前述第五十三条的规定依然保留)。采用《刑事诉讼法》明令禁止使用的方法获取的证据却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使用,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另外,修正案第五十六条规定公安 机关可以在必要时使用秘密侦查和控制下交付等侦查手段;并进一步规定采用这些侦查手段获得的材料可以在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在秘密侦查和控制下交付中难免使用欺骗,有时还要使用引诱,这又使修正案出现了一方面严禁一方面允许的自相矛盾,而这显然是立法者和司法者都不愿意看到的状况。(12)

四、欺骗取证符合我国现阶段刑事诉讼的主流司法价值观

在犯罪侦查中应否允许侦查人员使用带有欺骗性质的策略方法,这实际上反映了刑事司法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定位。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刑事司法制度都处于多种利益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之中,例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被告人利益与被害人利益的冲突,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冲突,在司法活动中追求真实与降低成本的冲突,在诉讼活动中加强程序保障与提高司法效率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刑事司法制度都不得不在这错综复杂的冲突关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价值定位也会发生变化。

从社会初始分工的角度看,刑事司法制度的本源功能就是打击犯罪,因此,世界各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把打击犯罪作为刑事司法制度的基本价值定位。无论是在古代东方国家还是在中世纪的西方国家,刑讯逼供在司法活动中的广泛使用乃至合法化,就是这种价值定位的表现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保护人权的观念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重视,并相继在一些国家被确立为刑事司法活动的价值目标之一。

在刑事司法活动中,人权保护的重点当然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因为他们是刑事司法系统的打击对象,其人权很容易成为打击犯罪的牺牲品。但是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也不应该被置于“被遗忘的角落”。诚然,在有些情况下,保护被害人的权益与打击犯罪的目标是一致的,或者说被害人的利益可以涵盖在打击犯罪的社会整体利益之中,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二者也会出现分歧,因为在具体案件中某个被害人所强烈追求的未必都是社会全体成员对打击犯罪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刑事司法系统所面对的是一种三角形利益关系,即社会利益、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利益、被害人及其家属的利益。如何在这种三角形利益关系中确定自己的定位,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确立其刑事司法制度时都必须认真考虑并做出回答的问题。

毋庸讳言,受“大公无私”等过分强调社会公共利益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刑事司法制度一直偏重于打击犯罪的需要,而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权利的保护重视不够。现代社会的司法活动应该崇尚公正与文明,人类社会的进步应该表现为对人权的尊重,因此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加强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权利的保护。近年来,中国社会在人权保护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司法人员认识到片面强调打击犯罪的弊端,认识到在刑事司法过程中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权利的重要性。换言之,人们的司法价值观已在转变。

然而,当我们摈弃陈旧的司法观念时,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当我们纠正过去那种“只讲打击不讲人权”的刑事司法观念时,也不能片面强调保护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重要性。刑事司法系统肩负着维护社会正义和保护公众权益的职能,因此,刑事司法系统的基本价值定位还是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民。诚然,我们可以成立全国人权保障委员会并设立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人权保障专业委员会,也可以制定专门的《人权保障法》,其基本价值定位可以是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权。但是,刑事司法系统不是人权保障组织,《刑事诉讼法》也不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护法。因此,就刑事司法系统和《刑事诉讼法》而言,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民的价值定位应该优先于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价值定位。最后,套用一句俗语:侦查不是非诚勿扰,审讯不是请客吃饭,不能要求实话实说,不应禁止适度欺骗。

注释:

①据《周礼·秋官·司寇》所言:“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目耳听,五曰目听。”

②据《汉书·赵广汉传》记载,广汉“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③参见郑克编着、杨奉琨选译:《折狱龟鉴选》,群众出版社1981年版,第73-74页。

④参见[苏联]拉·别尔金:《刑事侦察学随笔》,李瑞勤译,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第55-56页。

⑤这是一位从事反贪工作多年的检察官给笔者讲述的故事。笔者喜欢这个故事,便把它写进了笔者的小说《性之罪》,让书中的侦查人员也使用这种方法获取了当事人的言词证据。

⑥笔者曾经在课堂上和讲座中讲述这个案例并征求学员的意见,几乎所有学员都认为这种欺骗取证方法是不该禁止使用的。

⑦《审讯与供述》(Fred Inbau, John Reid, Joseph Buckley, Criminal Interrogation and Confessions)一书于1962年出版,其后多次再版。近半个世纪中,“英博-雷德审讯技术”在美国的犯罪侦查人员中广受欢迎,被奉为必须掌握的“教科书审讯技术”。但近年来,美国一些学者认为该审讯技术已部分过时,并提出一些批判意见。

⑧“圈套问题”的原文为Baiting Questions,也可以翻译为“诱饵问题”。

⑨参见[美]弗雷德·英博、约翰·雷德、约瑟夫·巴克雷:《审讯与供述》,何家弘等译,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88-89页。

⑩参见何家弘主编:《新编犯罪侦查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95-296页。

(11)笔者也赞成在“威胁”的问题上区别对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证人、被害人的做法。这就是说,询问证人、被害人时不能采用威胁的方法,但是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可以适度采用威胁的方法。这种区别具有合理性。

当生活欺骗了你篇4

不要想错误妥协,

因为——

每当静夜里,

你将会彻夜难眠,

感到良心的不安;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也不要欺骗了自己,

鼓起勇气,

去正视自己的错误吧,

不必懊悔,

大胆说出烦恼,

保持内心的平静;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心中已承认了错误,

那么——

现在便向生活道歉,

轻声说句“——对不起”,

这样,

你将得到宽恕,

更是——

自己宽恕了自己……

当生活欺骗了你篇5

  学生防诈骗心得体会800字左右

  今天晚上学院组织看防诈骗电影,影片利用动画片的形式用诙谐、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各种诈骗的案例。看完本影片,我深受影响,真切的感受到诈骗真的是无处不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就像影片中常说的一句话“切莫上当。”诈骗形式主要有街头诈骗、网络诈骗等。诈骗人员很狡猾很“聪明”,他们的诈骗对象主要是妇女、老人这些弱势群体,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办作假医生,假出车祸者,假出差者,假老师,假朋友,假同桌的你,假女儿等各种身份,骗钱、骗物。他们触碰着道德的底线,直到达到他们的目的,否则他们不会放过你,他们最开始时用好听的语言劝告你,用你的家人的性命危机恐吓你,利用你的善良,你的担心,你的良知,做最没有良知的事情。

  其实,诈骗在学校也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每年大一新生来校之际,此时诈骗分子便会出来“觅食”,主要以大一新生为目标,利用他们对大学的不熟悉,以及对大学美好的憧憬,利用他们的善良。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骗取新生的信任,对其进行“洗脑”,进而诈骗成功。

  往事不堪回首,遥想当年,我青涩少女一枚,独自一人来武汉上大学。来大学第一天就被学姐学长骗,对我这个对大学充满幻想的小女生来说,是一件很残忍的事。记得当时刚来为自己买完生活用品回寝室,一学姐自称是关心学弟学妹敲我们的门,她进来后就大谈她的大学生活经验,让我们好好学习、好好军训、不要想家之类的。我们当时都觉得学姐真的很好,觉得学姐很亲切。

  但是呢,当她讲完讲完这些后,就开始说让我们买英语资料,考四级、六级各种资料,推荐我们买。可是我们都不知道在我们学校大一是不可以考英语四、六级的。还有就是一份要200块钱,对我们来说数目还是很大的。都怪我们耳朵软,相信她,就买了她的资料,刚开始时,她还有给我们送几份报纸、一本词典,然后就杳无音讯了。

  学姐骗学弟学妹这种事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也是一种变相诈骗行为。我认为这种行为和我们影片中看到的诈骗分子欺骗老奶奶、善良的路人、担心孩子的妈妈、怀念旧情的同桌的你一样,是很不道德的一种行为。

  被骗,在很大程度上是诈骗机关的人员太“聪明”,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被骗人员的某种贪便宜的心理,软弱善良的心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不被骗,就要练就防诈骗、反诈骗的自我保护心理意识,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对人对事,要擦亮眼睛,做到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学生防诈骗心得体会800字左右

  近年来,一些犯罪分子频繁利用手机、电话和互联网实施电信诈骗犯罪,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给大众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也提高警惕,学校给我们播放了防止电话诈骗案的视频光盘。

  该CD讲述了一些实际的电话诈骗案件的经过,揭露了一些常见的犯罪手段。

  1、冒充法院和有关执法部门,通过电话通知市民出庭。当事人在法院执行案件,有经济犯罪嫌疑,名义账户被冻结,以此为理由进行威胁,最后以提供公共账户为理由,要求当事人将名义存款转入其提供的欺诈账户。

  2、冒充电信局、公安局工作人员。自称是公安局的工作人员接到电话,以当事人的名义注册的电话和银行账户有洗钱、欺诈等犯罪活动的嫌疑,为了不受损失,必须将本人的存款转移到安全账户,如果不频繁地通过电话或附近转移的话,损失会更大。

  3.冒充税务、财政、列车员。国家降低购房权利税、购车附加税率,退还税金,让当事人直接通过银行ATM机转账提供银行卡号获得税金。

  4.冒充朋友和家人的熟人进行欺诈。编造家人和自己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等谎言,把当事人汇到指定的账户上。

  欺诈方式层出不穷,电影介绍了贷款欺诈、婚姻介绍、招聘欺诈、低价购物欺诈、敲诈信件欺诈、钓鱼网站欺诈、重金求子等。

  看了这个视频,我觉得这种恐慌和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眼前。如果我们放松一点警惕的话,会给嫌疑犯更多的机会进行犯罪活动。在各种诈骗犯罪中骗子的目的是骗钱,最终以银行汇款、银行卡汇款的形式达到骗钱的目的。因此,无论罪犯如何用巧妙的语言、危险的语言威胁,我们都要记住不听、不相信、不汇款、不汇款,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遇到不明白的事情不要急于决定,首先要和家人取得联系、联系,如果有疑问就直接打110咨询和通报

  希望大家提高警惕,擦亮自己的眼睛,明确是非。我希望我们的罪犯能够改变邪恶,自食其力,给人们和社会带来稳定的生活环境。

  学生防诈骗心得体会800字左右

  随着互联网、电信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进行虚假信息诈骗犯罪十分猖獗。今年以来全国范围电信诈骗金额达到7000亿人名币,诈骗名目繁多,涉案人员众多。为切实提高广大学生对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的识别和应对能力,现将有关防止网络(电信)诈骗的安全知识提醒如下:

  一、网络诈骗

  1“网络钓鱼”利用欺骗性电子邮件和伪造的互联网站进行诈骗活动,作案手法有以下两种:

  (1)发送电子邮件:以虚假信息引诱用户中圈套不法分子大量发送欺诈性电子邮件,邮件多以中奖、顾问、对账等内容引诱用户在邮件中填入金融账号和密码。

  (2)不法分子通过设立假冒银行网站,当用户输入错误网址后,就会被引入这个假冒网站,一旦用户输入账号、密码,这些信息就有可能被犯罪分子窃取,账户里的存款可能被冒领。此外,犯罪分子通过发送含木马病毒邮件等方式,把病毒程序置入计算机内,一旦客户用这种“中毒”的计算机登录网上银行,其账号和密码也可能被不法分子所窃取,造成资金损失。

  2、网络购物类诈骗是指在互联网上因买卖商品而发生的诈骗案件:

  —骗子以未收到货款或提出要汇款到一定数目方能将以前款项退还等各种理由迫使事主多次汇款。

  —骗子以种种理由拒绝使用网站提供的第三方安全支付工具,比如谎称“账户最近出现故障”或“不使用支付宝,要收手续费,可以再给你算便宜一些”等理由,诱骗事主使用先汇款后交货的不安全交易方式。

  —骗子用假冒、劣质、低廉的山寨产品冒充名牌商品,事主收货后连呼上当,叫苦不堪。

  二、冒充熟人诈骗

  部分大学生到异地求学,使得不法分子趁机利用父母的担心进行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骗子自称是学生的某位老师,常以学生生病,急需住院或手术为由,要求家长汇款。

  冒充QQ好友借钱--骗子使用黑客程序破解用户密码,然后张冠李戴冒名顶替向事主的QQ好友借钱,要先与朋友通过打电话等途径取得联系,防止被骗。

  三、网上中奖诈骗当您登陆QQ或打开邮箱时是否会收到一些来历不明的中奖提示,不管内容有多么逼真诱人,请您千万不能相信,更不要按照所谓的咨询电话或网页进行查证,否则您将一步步陷入骗局之中。

  四、特别提醒

  面对以上形形色色的网络诈骗手段,应该如何有效地识别、应对和防范?别着急,警方给您支招:

  1、不要主动与对方联系,拨打所谓的咨询电话,这样只能使您一步步上钩。

  2、不要过分依赖网络,遇到有人借款,要牢记“不决断晚交钱,睡一觉过一天,再找亲人谈一谈”。

  3、诈骗过程中,犯罪分子往往会利用人的恐慌心理,制造紧张气氛,不停地变换角色,让你来不及分辨真假,并催促你办理。一旦发觉对方可能是骗子,马上停止汇款,不再继续交钱,防止扩大损失。

  4、马上进行举报,可拨打官网客服电话、辅导员等向有关部门进行求证或举报。

当生活欺骗了你篇6

1、不可能在所有的时期欺骗所有的人民。

2、今天能够着手进行的事情绝不拖到明天。各行各业的对一个人的指导原则就是勤奋,今天能够着手进行的事情不拖到明天。

3、最重要的是,在关键的时刻能够坚持原则。

4、最高明的骗子,可能在某个时刻欺骗所有人,也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所有的人。

5、只要充分相信自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足够持久。

6、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7、有耐心的人无往而不利。

8、责任、荣誉、国家!

9、等待比做事要难得多。

10、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11、我不一定要赢,但我一定会实现。我不一定要成功,但我一定要对得起我有什么根据。我必须站在任何主张权利虽然他与他的立场是正确的,当他与他的部分出错。

12、勿以怨恨对待任何人, 请以慈爱加给所有的人!

13、意志来自道德感和自身利益这两个因素。

14、主动锻炼自己,培养果决的性格。

15、要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承受悲惨命运的能力。

16、勿以怨恨对待任何人,请以慈爱加给所有的人!

17、我认为这个政府不能在半奴隶制半自由的状态下长存。

18、只要你不认输,就有机会!

19、首先要建立起自信心。

20、上帝一定很喜欢平民,不然他不会就出这么多平民来!

21、我主要关心的,不是你是不是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是不是甘心。

22、少年好学,必成大器。

23、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过去的经验类比,我对人权和动物权益一样重视,这也应是全体人类该有的共识。

24、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25、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

26、只有自己去做,才可能知道能否成功。

27、最勇敢的男人是怕老婆的男人。

28、失败者任其失败,成功者创造成功。

29、我们要做的是让纪律看守西点,而不是教官时刻监视学员。

30、我未必稳操胜算,却始终以诚处世。我未必马到成功,却不忘心中真理。我当与天下正直之士并肩而立,知其是而拥护之,知其非而离弃之。

31、历经严酷的训练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

32、我不知道我的祖父是谁,我更加关心的是他的孙子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33、各行各业的对一个人的指导原则就是勤奋,今天能够着手进行的事情不拖到明天。

34、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应当为自己的长相负责。

35、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

36、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你!

37、没有什么不可能——“没有办法”或“不可能”常常是庸人和懒人的托辞。

38、要立即行动,不要拖延。

39、永远记住,你自己决心成功比其它什么都重要。

40、确信无法突破的时候,首先要选择的是等待。

41、不要怕有疯狂的想法,只要你肯努力。

42、我不一定会胜利,但定会真诚行事。我不一定成功,但会抱持一贯的信念。我会与任何正直持平的人并肩而立。他对的时候,我会给予支持;他错的时候,我肯定会离他而去。

43、要有信心,把握住自己的未来。

44、千万不要纵容自己,给自己找借口。

45、速度决定成败。

46、狼和羊都没有资格谈论自由。

47、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

48、学会忍受不公平,学会恪尽职责。

49、对不好的诺言,违背比遵守更佳。

50、你可以暂时蒙骗所有的人,也可以永久地蒙骗一部分人;但是,你不能永久地蒙骗所有的人。

51、卓越的天才不屑走一条人家走过的路。他寻找迄今没有开拓过的地区。

52、“魔鬼”隐藏在细节中,永远不要忽视任何细节。

53、要敢于战胜一切恐惧!

54、要感谢生活中的逆境和磨难!

55、目标要明确,信念要坚定。

56、你可以欺骗所有人于一时也可以欺骗部分人于一世,但不能欺骗所有人于一世。

57、冲动,绝不是真正英雄的性格。

58、现实中的恐怖,远比不上想象中的恐怖那么可怕。

59、民主主义就是人民的,通过人民,为人民的政治。

60、做一个真正勇敢无畏的人。

61、要敢于“硬干”,不要怀疑自己。

62、我一向认为,那些没有恶习的人是很少有美德的。

63、我们关心的,不是你是否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能否无怨。

64、不要沉沦,在任何环境中你都可以选择奋起。

65、我不求必胜,但矢志真诚。我不一定求成功,但定必言行如一,贯彻始终。我必将与正人君子并肩,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66、今天能够着手进行的事情绝不拖到明天。

67、正像我不想做奴隶一样,我也不愿做主人。这就是我的民主思想。任何与此不同的东西。都绝对不是民主。

68、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

69、爱是连结子女与父母的链子。

70、如果你没有选择的话,那么就勇敢地迎上去。

71、我走得很慢,但是我从来不会后退。

72、事实上教育便是一种早期的习惯。

73、如果一个目的是正当而必须做的,则达到这个目的的必要手段也是正当而必须采取的。

74、你可以在某些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某些人,但你决不能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

75、要战胜恐惧,而不是退缩。

76、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

77、我这个人走得慢,但从不后退。

78、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

79、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心存宽厚,按上帝的指引坚诗正义。

80、好学的人必成大器。

81、凡是不给别人自由的人,他们自己就不应该得到自由,而且在公正的上帝统治下,他们也是不能够长远地保持住自由的。

82、任何个人,在危机来临时,都要想到打破常规。()

83、每个人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

84、一滴蜂密比一加仑胆汁招引的苍蝇还要多。

85、恪尽职守的精神比个人的声望更重要。

86、一个国家有五分之一人什么都反对,只会说风凉话。

87、给别人自由和维护自己的自由,两者同样是崇高的事业。

88、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勃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89、为了赢得胜利,也许你不得不干一些自己不想干的事。

90、世界上极需这种人才,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克服种种阻力完成任务。

当生活欺骗了你篇7

    一、“欺骗取证”是一种断案智慧

    查明案件事实是司法裁判的基础,也是司法裁判的难点。无论是在刑事案件中还是在民事纠纷中,知悉案件事实的当事人往往基于利益考量而不愿实话实说,而司法裁判者往往又需要依据当事人的陈述去查明事实真相,因此审讯问案便成为数千年来司法活动的一项基本内容。在以被告人口供为“证据之王”的历史时期,司法裁判者对口供的依赖便导致了各种刑讯方法的诞生。不过,即使在古代,许多司法官员也努力探索科学的审讯问案方法,如我国春秋时代的“以五声听狱讼”方法①和汉代的辗转推问侧面迂回的“钩距”问案法②。此外,一些优秀的司法裁判者还善于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设置“骗局”,智慧断案。中国宋代的“摸钟辨盗”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宋朝年间,建州浦城县发生了一起盗窃案,一个大户人家失窃,丢失金银财宝若干。官府虽然找到一些嫌疑人,但几经讯问,就是不能定案。后来,新县官陈述古上任,决心查破此案。他得知该县后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口大钟,当地人视为神灵。于是,他让衙役把那口大钟请到官府,放在后院,用幔布做成一个大帐篷,围在上面。然后,他升堂问案,把那些嫌疑人都带到后院。他说,这口大钟能够辨识盗贼。疑犯用手摸钟,如是盗贼,那钟就会发出鸣响;如不是盗贼,那钟就会保持沉默。说罢,他带人在大钟前举行了庄重的祈祷仪式,然后让嫌疑人依次走进帏帐,用手摸钟。帐内光线昏暗,且无人监视。众嫌犯一一入帐摸钟,然后出来,但那大钟一直未响。旁观者议论纷纷,县官便令衙役查验每个疑犯的手掌。只见众人手掌皆黑,唯有一人手掌不黑。县官一拍惊堂木,喝道:“你这盗贼,还不从实招来!”原来,县官让人暗中在大钟上涂了墨,而那个入帐后不敢用手摸钟因此手上无墨的人定是盗贼。经过审讯,那人果然交代了作案经过,并带衙役起获了盗窃所得之赃物。③

    外国也有智慧断案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所罗门王的“智断亲子案”。在公元前960年至930年间,以色列国王所罗门以他的博大智慧征服了国人的心。他不仅善于治国,而且善于断案。据说,两个女子因争夺一个婴儿而诉至所罗门王,两人都信誓旦旦地声称自己是婴儿的母亲且互相谩骂。所罗门王便让人拿来一把利剑,下令把孩子劈成两半,给每个女子一半。听后,一个女子平静地说:“我们谁也别想得到孩子,劈吧。”另一个女子却惊恐地说:“噢,我的主人,把这个活着的孩子给她吧,不要弄死他。”于是,所罗门王便把孩子判给了后者,因为那个不愿意让孩子死亡的女人才是真正的母亲。④

    在上述两个案例中,裁判者都使用带有欺骗性质的方法获取了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在“摸钟辨盗”一案中,陈述古县官假借人们对“神钟”的信奉,编造了“神钟能够识别盗贼”的谎言,从而使罪犯不敢用手摸钟,获取了其手上无墨的证据并查明案件事实。在“智断亲子案”中,所罗门王谎称要把婴儿一劈两半,然后获得了两个当事人的相应陈述,并据此做出裁断。毫无疑问,陈述古县官和所罗门王的做法都属于欺骗取证。那么,这种方法应该被禁止吗?也许有人会说,这种方法在古代社会中可用,在现代社会中则不可用。诚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样的欺骗方法大概很难发挥实效,因而是不可复制的,但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是这种欺骗方法的正当性,或者说,人们是否赞同在审讯问案时采用这种方法。笔者以为,这两个案例能够流传千载并成为佳话就足以证明世人对这种方法的赞同态度。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再考察一个现代的案例。

    在一起受贿案中,犯罪嫌疑人是个很有水平也很有口才的官员。面对侦查人员的讯问,他总是以“实事求是”做挡箭牌。他说:“我们共产党最讲实事求是。无论干什么,都要实事求是。我是领导干部,无论对上对下,都要实事求是。我做事要实事求是,说话也要实事求是。我跟你们讲,我没有受贿,就是没有受贿。这就是实事求是嘛!你们是人民检察官,是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办案就应该实事求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实事求是,那是要犯错误的!”侦查人员见他反复强调“要实事求是”,就说:“我们都知道要实事求是,不用你讲。这样吧,你把它写在纸上,就不用一遍遍重复了。行吧?”嫌疑人点了点头,在侦查人员拿来的白纸上写下“要实事求是”,然后又按照侦查人员的要求签上自己的名字。侦查人员结束讯问之后,拿着这张纸找到该嫌疑人的妻子,对她说:“这是你老公写给你的,他让你实事求是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妻子仔细查看一番,发现确是她丈夫的笔迹,便如实交代了她和丈夫收受贿赂的犯罪事实。⑤毫无疑问,这种取证方法属于欺骗。但是,我们的法律应该禁止侦查人员使用这种欺骗方法去获取证据吗?回答应是否定的。⑥

    二、“欺骗取证”是一种审讯策略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审讯教科书,都会讲授一些带有欺骗性质的策略方法,如设置圈套、引蛇出洞等。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不能完全遵循实话实说的原则,必须隐瞒某些事实真相,甚至虚构某些事实。假如侦查人员必须实话实说,那么在某些案件的讯问中,侦查人员就应该对嫌疑人说:“老实讲,我们现在也没掌握多少证据。你看着办,是交代还是不交代?”这话确实没有欺骗,但是荒唐至极。在此类案件中,侦查人员往往会对嫌疑人说:“我们已经掌握了充分的证据,其他人都讲了,现在就看你的态度了。”这当然是欺骗。但是, 这种讯问方法是必须禁止的吗?侦查人员通过这种讯问方法获取的证据都是应该排除的吗?

    在讯问中使用带有欺骗性质的策略方法,符合犯罪侦查活动的要求和规律。我们知道,犯罪侦查活动具有对抗性,犯罪侦查思维具有博弈性。在具体案件的侦查过程中,侦查人员要查明案件事实并捕获罪犯,而犯罪分子则要掩盖案情真相并使侦查误入歧途。双方不仅要根据对方的对策来制定自己的对策,而且要经常进行“斗智”。这就是说,一方的思维正确与否往往要取决于另一方的思维活动。侦查人员要想在这对抗中掌握主动权并战胜对手,采取一定的欺骗策略是必要的。例如,在一起入室盗窃案中,侦查人员对嫌疑人说:“我们在现场提取到了你的手印。请你解释一下吧。”这是欺骗,因为侦查人员并没有在现场上提取到该嫌疑人的手印。然而,侦查人员可以依据这个问题去分析嫌疑人的反应并寻找破绽。面对这样的问题,事实上无罪而且从未去过该现场的嫌疑人会坚决否认,而事实上有罪的嫌疑人则可能会试图解说并难免露出破绽。又如,在一起抢劫案中,嫌疑人为了证明自己不在现场而声称案发时在某电影院看电影。经验丰富的侦查人员可以立即说自己碰巧也在那个时间在那个电影院看电影,而且记得很清楚,因为在那个电影的放映过程中发生了两个观众打架的事件。这还是欺骗,因为这都是虚构的。如果侦查人员有一定的表演技能,把这个虚构事实描述得活灵活现,就会使说谎的嫌疑人陷入困境,或者附和侦查人员的讲述,或者寻找不知情的理由,如正好中间去外面上厕所或抽烟了,而这都会给侦查人员戳穿他的谎言提供依据。

    美国著名刑事司法专家英博教授和著名审讯专家雷德等人合著的《审讯与供述》⑦一书的第五章第六节专门讲述了“圈套问题”⑧的使用。作者举例说,在一起杀人案中,嫌疑人声称案发时自己在家中。审讯人员便说:“玛丽(被害人)的邻居说曾在那天晚上看见你的汽车停在玛丽家门口。你对此作何解释?”这个“圈套问题”就属于欺骗的性质,因为实际上没有邻居曾在现场看见该嫌疑人的汽车。作者认为,“几乎在任何案件中都可以使用‘圈套问题’……圈套问题可以使用真实的证据为基础,也可以使用虚构的事实为依据。它可以设计各种内容,如遗留在现场上的足迹、轮胎痕迹、个人物品,以及嫌疑人鞋上与现场泥土种类相同的污泥等。”⑨

    众所周知,世界上很多国家在涉及毒品、走私、恐怖、暴力等团伙犯罪案件的侦查中都会使用秘密侦查或化装侦查等带有欺骗性质的侦查方法。例如,特情人员打入贩毒集团时肯定要用欺骗的方法来隐瞒自己的身份并获取对方的信任。如果特情人员不被允许使用欺骗方法,那就只能实话实说:“我是公安局派来的,任务是收集你们贩毒的情报和证据。请各位多多关照。”那是相声中的滑稽,在这类犯罪侦查中,欺骗是必需的。

    当然,带有欺骗性质的侦查方法也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后果,如侦查人员使用不恰当的审讯圈套也可能使无辜的犯罪嫌疑人违心地承认自己并未实施的犯罪行为。例如,在一起抢劫案中,侦查人员得知嫌疑人非常孝敬他的母亲。于是,在审讯中,侦查人员突然接到某医院急诊室医生打来的电话。然后,侦查人员告知嫌疑人,他的母亲在得知其出事后急忙外出找人帮忙,结果在街上不小心出了车祸,命在旦夕,口中还不断呼唤儿子的小名。嫌疑人泪流满面,请求去医院看望母亲。侦查人员无奈地表示,在案子没有结论之前,我们不能让你出去。当然,如果你供认了自己的罪行,我们就可以立即送你去医院看望你的母亲。于是,嫌疑人承认了犯罪指控。但是他承认之后,侦查人员并没有带他去医院。后来又告诉他,原来弄错了,那个出车祸的老人不是他的母亲。其实,这是侦查人员设置的骗局。

    笔者认为,这种欺骗方法是恶劣的,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它不仅突破了人们的道德底线,而且可能使无辜者违心地承认有罪。因此,法律不应该也不能够完全禁止欺骗取证,但是必须限制欺骗取证,以便尽可能用其利而抑其弊。其实,在法制比较健全的西方国家,带有欺骗性质的取证方法也不是一律禁止使用的。只要欺骗取证的行为方式没有违反法律的规定,没有突破道德的底线,取得的证据就能够被法院所采纳。另外,联合国所确认的刑事司法准则(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七条)禁止酷刑和其他不人道及有辱人格的做法,但是并没有禁止对犯罪嫌疑人使用带有欺骗性质的审讯策略。(10)综上所述,适度的欺骗取证具有正当性,因为其目的是正确的,其方法是适当的。

    三、《刑事诉讼法》修改肯定了“欺骗取证”的正当性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按照这条规定,所有带有欺骗性质的取证方法都属于禁止使用的范围。假如侦查人员都严格依法办案,那他们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就必须实话实说。如前所述,这种一律禁止性规定是不合理的。另外,这样的规定在现实中也不具有可操作性,只是徒有虚名。坦白地说,我们连刑讯逼供都禁而不止,还说什么要严禁威胁、引诱、欺骗!立法是为司法服务的,无可践行之话,难以体现其价值。有人说,欺骗取证在实践中可以用,属于“打擦边球”,但是不能明说。而笔者以为,法律明令禁止,但暗中允许使用,这种做法本身就有欺骗之嫌。

    法律不应该严禁在犯罪侦查中使用带有欺骗性质的取证方法,但是应该加以限制,而限制的方法就是在刑事诉讼中排除那些以恶劣的欺骗方法获取的证据。至于什么是恶劣的欺骗方法,笔者建议把握两条标准:第一,这种欺骗是否突破了人们可以接受的道德底线;第二,这种欺骗是否可能导致无辜者做出有罪供述。在司法实践中把握这两条标准,需要司法人员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去自由裁量,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司法解释或指导性案例的方式加以明确。

    与此相应地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颁发并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两个证据规定”(《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于《刑事诉讼 法》第43条的上述规定进行了修正。例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第一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属于非法言词证据。”其第二条规定:“经依法确认的非法言词证据,应当予以排除,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这里没有明确地一律排除欺骗获取的证据,而是用“等”字加以模糊化处理,其含义就是让司法人员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排除。(11)

    2011年8月30日在人大网上公开征求民众意见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吸纳了“两个证据规定”中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该草案第十四项说明:将第四十三条改为第四十九条,修改为“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并且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第十七项说明则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三条:“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然而,该草案公布之后,社会上有人表示反对,认为这是《刑事诉讼法》的倒退。据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第二稿可能恢复现行《刑事诉讼法》第43条的表述,即“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笔者无意争辩这究竟属于前进还是倒退,但笔者以为如是规定很不合理。

    单从体系性来说,如是规定会使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一方面,修正案明确规定要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的方法收集证据;另一方面,却没有明确规定以威胁、引诱、欺骗的方法收集的证据必须排除(前述第五十三条的规定依然保留)。采用《刑事诉讼法》明令禁止使用的方法获取的证据却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使用,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另外,修正案第五十六条规定公安机关可以在必要时使用秘密侦查和控制下交付等侦查手段;并进一步规定采用这些侦查手段获得的材料可以在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在秘密侦查和控制下交付中难免使用欺骗,有时还要使用引诱,这又使修正案出现了一方面严禁一方面允许的自相矛盾,而这显然是立法者和司法者都不愿意看到的状况。(12)

    四、欺骗取证符合我国现阶段刑事诉讼的主流司法价值观

    在犯罪侦查中应否允许侦查人员使用带有欺骗性质的策略方法,这实际上反映了刑事司法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定位。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刑事司法制度都处于多种利益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之中,例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被告人利益与被害人利益的冲突,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冲突,在司法活动中追求真实与降低成本的冲突,在诉讼活动中加强程序保障与提高司法效率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刑事司法制度都不得不在这错综复杂的冲突关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价值定位也会发生变化。

    从社会初始分工的角度看,刑事司法制度的本源功能就是打击犯罪,因此,世界各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把打击犯罪作为刑事司法制度的基本价值定位。无论是在古代东方国家还是在中世纪的西方国家,刑讯逼供在司法活动中的广泛使用乃至合法化,就是这种价值定位的表现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保护人权的观念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重视,并相继在一些国家被确立为刑事司法活动的价值目标之一。

    在刑事司法活动中,人权保护的重点当然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因为他们是刑事司法系统的打击对象,其人权很容易成为打击犯罪的牺牲品。但是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也不应该被置于“被遗忘的角落”。诚然,在有些情况下,保护被害人的权益与打击犯罪的目标是一致的,或者说被害人的利益可以涵盖在打击犯罪的社会整体利益之中,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二者也会出现分歧,因为在具体案件中某个被害人所强烈追求的未必都是社会全体成员对打击犯罪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刑事司法系统所面对的是一种三角形利益关系,即社会利益、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利益、被害人及其家属的利益。如何在这种三角形利益关系中确定自己的定位,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确立其刑事司法制度时都必须认真考虑并做出回答的问题。

    毋庸讳言,受“大公无私”等过分强调社会公共利益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刑事司法制度一直偏重于打击犯罪的需要,而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权利的保护重视不够。现代社会的司法活动应该崇尚公正与文明,人类社会的进步应该表现为对人权的尊重,因此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加强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权利的保护。近年来,中国社会在人权保护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司法人员认识到片面强调打击犯罪的弊端,认识到在刑事司法过程中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权利的重要性。换言之,人们的司法价值观已在转变。

    然而,当我们摈弃陈旧的司法观念时,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当我们纠正过去那种“只讲打击不讲人权”的刑事司法观念时,也不能片面强调保护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重要性。刑事司法系统肩负着维护社会正义和保护公众权益的职能,因此,刑事司法系统的基本价值定位还是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民。诚然,我们可以成立全国人权保障委员会并设立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人权保障专业委员会,也可以制定专门的《人权保障法》,其基本价值定位可以是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权。但是,刑事司法系统不是人权保障组织,《刑事诉讼法》也不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护法。因此,就刑事司法系统和《刑事诉讼法》而言,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民的价值定位应该优先于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价值定位。最后,套用一句俗语:侦查不是非诚勿扰,审讯不是请客吃饭,不能要求实话实说,不应禁止适度欺骗。

    注释:

    ①据《周礼·秋官·司寇》所言:“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 曰色听,三曰气听,四目耳听,五曰目听。”

    ②据《汉书·赵广汉传》记载,广汉“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③参见郑克编著、杨奉琨选译:《折狱龟鉴选》,群众出版社1981年版,第73-74页。

    ④参见[苏联]拉·别尔金:《刑事侦察学随笔》,李瑞勤译,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第55-56页。

    ⑤这是一位从事反贪工作多年的检察官给笔者讲述的故事。笔者喜欢这个故事,便把它写进了笔者的小说《性之罪》,让书中的侦查人员也使用这种方法获取了当事人的言词证据。

    ⑥笔者曾经在课堂上和讲座中讲述这个案例并征求学员的意见,几乎所有学员都认为这种欺骗取证方法是不该禁止使用的。

    ⑦《审讯与供述》(Fred Inbau, John Reid, Joseph Buckley, Criminal Interrogation and Confessions)一书于1962年出版,其后多次再版。近半个世纪中,“英博-雷德审讯技术”在美国的犯罪侦查人员中广受欢迎,被奉为必须掌握的“教科书审讯技术”。但近年来,美国一些学者认为该审讯技术已部分过时,并提出一些批判意见。

    ⑧“圈套问题”的原文为Baiting Questions,也可以翻译为“诱饵问题”。

    ⑨参见[美]弗雷德·英博、约翰·雷德、约瑟夫·巴克雷:《审讯与供述》,何家弘等译,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88-89页。

    ⑩参见何家弘主编:《新编犯罪侦查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95-296页。

    (11)笔者也赞成在“威胁”的问题上区别对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证人、被害人的做法。这就是说,询问证人、被害人时不能采用威胁的方法,但是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可以适度采用威胁的方法。这种区别具有合理性。

    (12)“威胁、引诱”的取证方法其实与“欺骗”的情况类似,在犯罪侦查中不宜一律严禁,但本文主题是“欺骗取证”,所以不再详述。

当生活欺骗了你篇8

诚实,就是真挚、公开、信任和真实。

诚实的人是值得信任的,他们不会撒谎、欺骗和偷窃。如果他们告诉你他们喜欢你,你知道这是真心话,因为他们不会为了获得便利或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而故意那么说。

诚实,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说真话,即使承认事实会让人失望,也要坚持诚实。

诚实,意味着你不做虚假的承诺,言出必行、言行一致。

为什么要实践诚实?

如果一个人有撒谎、欺骗或偷窃行为,在他身边的人就不会信任他。如果一个人编造故事来掩盖错误,他就是在放弃改正错误的机会,长此以往,他对自己的感觉会越来越糟。

有时候人们对自己也不诚实。他们会假装某件事对他们不重要,比如伤害别人的感情。当一个人对自己不诚实的时候,他对别人也不会诚实。

诚实,让你不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去欺骗或愚弄别人。诚实,也能够帮助你不愚弄自己。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你就有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当你对别人诚实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可以信任你。

怎样实践诚实?

努力做到言行一致。避免欺骗,不要去愚弄别人,也不要让别人愚弄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到就要做到。做事情倾尽全力,而不要假装自己做了很多。不要为了求得好的印象而去说话做事,保持本色。如果你犯了错误,就勇敢地承认,这是改正错误的最好办法。只有对自己诚实,你才能一直对别人诚实。

成功的标志

祝贺你!你已经做到了诚实,当你―

言必行,行必果

承认自己的错误

拒绝欺骗、偷窃和撒谎

对自己诚实,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你需要加强练习,当你―

撒谎,欺骗,或偷窃

掩盖自己的错误

愚弄自己,或允许别人愚弄你

诚实但缺乏技巧或善意,伤害了别人

什么是荣誉感?

有荣誉感,就是以坚信并尊重自己信念的态度生活,就是遵循美德生活。

如果你是一个有荣誉感的人,你不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情羞愧,你会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而骄傲。

有荣誉感的人,无论别人做什么,都能因自己的正确行为而显示出卓尔不群。荣誉感通往正直之路。

为什么要实践荣誉感?

没有荣誉感,人们就会做出失礼的行为,就会做出让自己和他人感到羞耻的事情。他们做事情只顾满足自己的需要,从来不考虑这样做是对的还是错的,别人也不会尊重他们。

当一个人有荣誉感时,他会尽自己的全力把事情做好。如果他们用名誉保证,意味着他们会完全按照他们的承诺行事。人们只会尊重和依赖有荣誉感的人。

怎样实践荣誉感?

如果你答应会做某事,就不需要别人再去提醒和催促。你尊重你的父母、老师及长辈,对他们说话十分尊重。同时,你也会尊重自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努力培养自身内在的所有美德。一个人是否高尚,完全靠自己。当你做事有荣誉感的时候,你就会为别人树立良好的榜样,不是因为你希望得到别人的钦佩,而是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

成功的标志

祝贺你!你已经做到了有荣誉感,当你―

相信你生来高贵

信守诺言

与人说话态度尊重

为别人树立榜样

避免做出让自己感到羞耻的事

你需要加强练习,当你―

认为自己不值得尊重

说话不尊重人

做了错事怀着侥幸心态

感到羞耻却不做出改变

自暴自弃

上一篇:补充协议书范本范文 下一篇:我的新语文老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