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9 15:58:09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1

[关键词]快乐教育 幼儿 英语教学

一、引言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是一部很重要的教育著作。讲述了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将养子小斯宾塞培养成人的经历,其中渗透的“快乐教育”观点,像闪电一样冲击着英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引起了一系列教育革命。斯宾塞1820年出生于英格兰德比城,其父亲和祖父都是教师,而他自己却从未进过正规学校,除家庭教育外,只有一段时期念过私立学校。但凭着自学及喜爱独立思考的个性,后来成为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著名哲学家杜威称“这是教育史上的一座纪念碑”、“他的思想值得每一位家长和教师聆听”……

二、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思想

在斯宾塞的眼中,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痛苦的学习会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学习会使知识吸引人…… 在同等情况下,教学的效率与学生从事学习的快乐程度是成正比的。”斯宾塞用半自传半扎记的文体阐述了教育的“快乐”内涵,掩卷而思,其中许多教育思想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斯宾塞认为,教育者要有效地教育孩子,首先自己就要做个快乐的教育者,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否则很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不要在孩子情绪低落或者刚刚闹之后开始教育或强迫他学什么,这样常常会根据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误以为孩子天赋太差;努力去营造快乐、鼓励的气氛,让孩子有实现感和成就感;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看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看到他的优点,而一个不快乐的人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同时,教育者必须做一些教育的准备,要钻研,要机智,要忍耐;目光短浅、缺乏同情、感情易怒,是很难教育好孩子的。

斯宾塞认为,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他的自助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对于培养一个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大有好处,它能让孩子形成因果的概念,明白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是有原因的,能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找这种原因,而不会完全把某个人或某本书说的观点当做权威而接受下来。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学生自我发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讨,自己去推论。要以兴趣来为求知引路,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因为兴趣和满足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而其实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

斯宾塞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力,教育者要善于开掘它们。教育者要认识到每个孩子只是特点不同,而非真正有优劣势之分;要随时留心观察孩子,了解他的潜能和特点;不要否认孩子的任何一种潜能的价值,对孩子暂时表现不擅长的方面,也完全可以加以培养;对于孩子在语言方面、逻辑数学方面和对己对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应该作为基本能力加以开发、培养;一旦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潜能,应该为孩子设计一份不同阶段的计划,并实施下去。在此阶段,斯宾塞建议教育者要有耐心,即使遇到很大的困难,也应该坚持,不要失去信心,因为许多奇迹也同样发生在这个时候。同时斯宾塞还指出,在给孩子们分配学习任务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任务”、“作业”这类词,而代之以有趣的开头。

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本书,感觉少了阅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生涩,多了份亲切与共鸣。我想,快乐应该是学习的真谛,是每一个学生应有的权利。我们提倡“快乐教育”,就是要用愉快的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去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享受,得到满足,并在享受学习的快乐中逐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三、快乐教育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合理性

快乐教育主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并且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快乐教育中的学习者感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件苦差事。但在中国的家庭和学校里,由于应试的压力,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从小吃不得苦,就培养不出人才来。告诉孩子“要想学习好,就必须能够吃苦”。父母关心孩子更多的是学习成绩,却忽略孩子在学校是否欢乐。所以,快乐教育谈到现在,并不能够真正把它当作一种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去贯彻。很多学校打出的“快乐教育”要么就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要么就是“第二课堂”甚至纯粹的娱乐活动,而即便如此,由于现实中学校还是要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所以,“快乐教育”更多的只是一种口号,被流于形式。

然而,幼儿英语教学就大不一样了。首先,快乐教育符合幼儿阶段的英语学习特点。我们知道,我国的英语教育是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开始实施的,国家并没有规定在幼儿园必须开设英语课,只是提倡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适当地开展英语教学或其他英语学习活动。所以,在幼儿阶段的英语教学是没有考试压力的,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小朋友们也可以轻轻松松地学习。其次,从幼儿的年龄特点来看,快乐教育更顺应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幼儿生性活泼、好动,喜欢玩,喜欢唱,把孩子们的这些特点和英语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可以创编很多有趣的英语游戏、歌曲和体育竞赛活动,大大提高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深受孩子们喜欢,这种教学形式恰恰符合了幼儿英语在“玩中学、乐中学”的快乐学习理念,因此在这个阶段,进行幼儿英语“快乐教育”是非常适合的。

四、快乐教育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形式

当然,孩子的快乐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没有社会目的的,教育则是要引导孩子得到“有目的的快乐”。在幼儿英语教学中,要让孩子们对非母语的语言产生兴趣,快乐地学英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来进行。

1.游戏教学——寓教于“玩”

游戏“玩中学”、“乐中学”的特点,使其成为深受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从教育意义上讲,游戏不仅仅是玩,更重要的是它使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生活所具有的品质,有更多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幼儿英语教学活动中,利用游戏可以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好玩的活动,让儿童在无意识中自然习得英语。幼儿英语游戏设计要考虑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他们生活经验和兴趣取向,还可辅以多种直观教具,如图片、头饰、面具、手偶等等、体态语,制造让幼儿“玩”的动机。比如游戏“Old wolf , old wolf , what time is it ?”,到了“It's 12 o'clock”时,“老狼”就“凶神恶煞”地扑向“小羊”,小朋友们在恐惧中逃散开去,然后大笑。这个游戏充满惊险和刺激,深受小朋友们喜欢,同时因为多次重复“what time is it ?”“It's…”,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时间的询问和表达方式;再比如,小朋友多半有去超市购物的生活体验,用“Going shop”的游戏来操练“Can I help you ?”“I want…”“Here you are”“How much is it?”等句型,小朋友会感到很新奇和兴奋。游戏要么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要么是幼儿熟悉的童话故事,充满想象的空间,就能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兴趣,让他们在“玩”的快乐中学会语言。

2.儿歌教学——寓教于“乐”

英语儿歌歌词简单、节奏明快、充满童趣、富于动作性,十分迎合幼儿好动爱唱的特点,极易引发幼儿的快乐情绪,普遍受到幼儿的喜爱。教师把单调乏味的纯语言学习材料编成儿歌,顿时活泼生动, 妙趣横生, 使幼儿在玩玩唱唱中不知不觉地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课前吟唱儿歌可以很好地调动幼儿的兴趣,帮助他们把注意力从课堂外转移到课堂上特定的教学任务中。如,在课前2分钟播放一些Action Songs“If You Are Happy”,“Bingo”等,幼儿在乐曲声中,边唱、边根据歌词做出相应的动作。教师也可以跟幼儿一起做、唱,并给予他们亲切和鼓励性的微笑,让幼儿获得满足,体验愉悦。课堂中,利用儿歌不但可以活跃气氛,还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如,在学习星期几时, 如果只是单调地重复读星期日到星期六这几个单词, 时间一久幼儿一定会厌烦, 不但难于记好这几个单词, 次序也容易混淆。“Days of theWeek”的歌词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当幼儿一唱起这首歌就记起了从星期日到星期六的英语单词, 顺序也不会搞错。结束部分,也可以唱儿歌,用来巩固知识,总结内容,并使活动中的快乐情绪得到延续和升华。总之,儿歌教学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可以广泛地使用在各个环节,只要需要,都可以用。

3.故事教学——寓教于“事”

故事教学法以故事的人物、情节、悬念为支柱,把英语词句安插在生动的故事里,通过反复出现,让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英语,自然地吸收使用并掌握,同时又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独木桥怪兽”抓住幼儿喜欢动物的兴趣特点,围绕“独木桥怪兽”由不劳而获、欺负弱小动物到热爱劳动,帮助小动物战胜大蛇,反复出现“bear(熊)”“goat(山羊)”“cat(猫)”“dog(狗)”“donkey(驴)”“monkey(猴)”“pig(猪)”“snake(蛇)”等单词,让幼儿在听故事和感知悬念中学单词,通常老师故事讲完了,故事中的英语词句也同时学会了。再比如“三只熊和金发女孩”的故事,讲述了三只熊吃完早饭,出去散步,这时金发女孩来了,她又饿又累,偷吃完粥以后便爬到熊宝宝的床上睡觉,三只熊回来后发现了正在熟睡的金发女孩,吃惊地大叫,金发女孩被惊醒,也惊叫着爬起来,冲出房去……故事发展到高潮,孩子们的情绪也随着情节的起伏被充分地激活。故事中反复出现“hot(热)”“cold(冷)”“hard(硬)”“soft(软)”四个词,幼儿在深刻记忆故事情节中深刻理解并记忆了英语词汇。还可以叫小朋友来表演这个故事,模仿故事中的角色,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更好的理解和学会语言。

五、对应用快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真正有效的“快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观念。仅仅在教学手段、方法上“快乐起来”,远远不够。还应在观念上予以更新,教师素质也需提高,还应把握好快乐的尺度。

1.传统的基础教育观念需要更新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里,父母关心孩子的问题是“你在学校学习成绩如何?”,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父母常问的是“你在学校欢乐吗?”。传统应试教育是以牺牲童年的天真,甚至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的。目前,一些幼儿园由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应运而生了英语教学,虽然强调注重幼儿的听说能力,重在培养兴趣和环境熏陶。但,大多数家长甚至一些教师的内心还是希望幼儿能多认识几个单词,以单纯的词汇量作为评价幼儿在幼儿园学习英语好坏的标准。说到底,他们还是希望幼儿期的英语教育可以为以后小学及中学期间学好英语打好基础,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这种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幼儿英语教师们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虽然,目前在少数小学和初中学校,正参照快乐教育的模式尝试性地进行着一些教学改革,但涉及到转变观念的事,就显得犹抱琵琶半遮面。所以,只有从小学、中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得以改变,才能在幼儿期实行真正的快乐英语教育。

2.幼儿英语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实施快乐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快乐教育要求幼儿英语教师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有较熟悉的了解;要熟知幼教的相关理论即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卫生学、组织管理学等和幼教技能和方法即弹、唱、说、跳、做、画、写等;要掌握幼儿英语教学法,明确幼儿英语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材的内容和组织、安排,语音、语法、词汇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具的种类和使用等;要有富有感染力的性格,既要象演员一样能用丰富的语言、体态、表情、道具创造和扮演各种角色,也要象导演一样善于调度幼儿参与各种活动。快乐教育对教师素质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那就对孩子们的爱。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发现他对孩子的教育总是全身心地投入,他爱孩子,他的学生不管是用功的还是有劣迹的,他都爱他们,并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他投身教育,不单纯是为谋生,而是献身。所以,实施快乐教育,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不够不行,老师缺乏修养和职业道德更是不行。

3.勿把快乐教育搞成娱乐活动

“快乐教育”首先是教育而不是娱乐,实现的是教育功能而不是娱乐功能。如果能在娱乐的同时,高效地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那是教育的理想状态;而一味追求教学的娱乐功能,则有“舍本逐末”之虞。教育需要快乐,但快乐绝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若离开发展,也就使快乐失去了真正的价值,所寻求的所谓快乐就只能成为“虚浮的快乐”。在幼儿英语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超越快乐的尺度。比如前面提到的游戏“Old wolf , old wolf , what time is it ?”,一部分幼儿只图体验游戏中的惊险感和刺激感,在哈哈大笑之后往往将学习内容抛在脑后,甚至有的幼儿并没有真正听懂“几点”了,只是盲目随从其他幼儿的行动,游戏是做完了,但是,教学目标并没有达到。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把“玩”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光玩不学。

六、结语

最后,不由想起斯宾塞说过的一段话:“我从来都不希望小斯宾塞成为一个天才和神童,但他比所有的神童和天才成就都大,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幸福完美的人生。我认为教育是一项充满快乐而漫长的事业,需要一点耐心和同情心。”

你和我,都选择了教育这一项事业,只因既教书,又育人,就让我们在这条充满快乐而漫长的事业道路上,富有耐心和同情心地努力实践着!

参考文献

[1][英]赫伯特斯宾塞著,颜真译.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

[2]杨文.幼儿英语教学法[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3]唐玲.实现快乐教育要跨越的几个障碍[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58-60.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2

    一、儿童教育本质

    (一)杜威儿童教育思想本质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这也是其儿童教育思想的本质问题。教育为何是生活?是生长?是经验的改组与改造?这些问题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给予我们充分的解释。他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儿童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在体验一种生活,并且随着经验的增长和重组不断的发展。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在经验中学习”。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思想本质斯宾塞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教育预备说”及“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在他看来儿童教育思想的本质是培养儿童的未来生活的能力。斯宾塞在其教育理论中,反对传统的古典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所追求的仅仅是装饰而非实用。他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设问,并通过对人类生活需求程度高低的研究,回答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且编制了各种他认为最有价值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从而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本质的比较与分析杜威与斯宾塞在谈论儿童教育本质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都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从哲学的角度看,他认为经验是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的,他在解释儿童教育现象时,认为不能把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而是以个人的适应生活和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主观经验去诠释儿童教育现象,因此他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而斯宾塞提出的“教育预备说”,从哲学的角度看,他意识到了教育与个人生活世界内在的一致性,主张教育应像个体在自己的社会生产活动中成长一样,采取自我教育与自然教育的方式,因此他提出教育要为儿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二、儿童教育目的

    (一)杜威儿童教育目的论杜威在儿童教育目的上主张“教育无目的论”,他认为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同理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教育本身是没有目的的。从中可以看出,杜威并不主张普遍而终级的教育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随着儿童的生活经验的增长而变化的。因此,他认为儿童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考虑儿童的天性,并让儿童在教育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增长经验,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目的论斯宾塞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完满生活。他认为教育应教导儿童怎样生活,获得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为其完满生活作好预备。他认为教育要关注儿童,但教导儿童更多考虑的是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其《教育论》中提出“判断一门教学科目唯一合理的办法就是看它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此处的职责也就是儿童的完满生活,因此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儿童获得未来完满生活。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目的的比较与分析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杜威与斯宾塞在教育目的上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两者都以儿童自身为出发点,杜威以儿童为中心,强调教育的个人本位性,提出教育“无目的论”;而斯宾塞的教育目的更倾向于社会性,他通过对儿童教育而达到未来完满生活。

    三、儿童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杜威儿童教育内容杜威反对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杜威认为,学校教授的内容是以社会性作业为中心,要求学校课程和教材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强调在课程教材中突出儿童在亲身活动中获得知识的过程。他严厉批评传统教育“消极对待儿童,机械的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划一,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他主张要以儿童为中心,一切的教育应围绕儿童旋转。有关于杜威的儿童观具体包括:儿童是有能力的;儿童是完整的;儿童是有潜力的;儿童是不断发展的;儿童是社会的正式成员。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内容在斯宾塞看来,学校教育首先是教导儿童怎样生活,让他们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从而为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并且斯宾塞根据人类活动的重要程度,把教育排列成以下的次序: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准备做公民的教育,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并以这个尺度为出发点,来制定课程体系,儿童按着这个课程体系来进行课程学习从而实现完美生活的目标。在他看来,只有这样设计儿童的课程,才能使儿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条件下,学习最需要掌握的知识。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内容的比较与分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杜威与斯宾塞都是反对传统教育且尊重儿童的,他们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儿童的发展,但是二者在教育内容上是有区别的。杜威是以儿童个体适应生活为中心,并主张“教育的生活化”及以儿童自己本能的能力为教育的素材。而斯宾塞是以儿童未来生活为中心对儿童进行教育,并主张设计完满生活所需要的课程。因此,二者的儿童教育内容是针锋相对,大相径庭。

    四、儿童教育方法

    (一)杜威儿童教育方法论杜威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他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要使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与在生活过程中的经验相联系起来。儿童只有在有意义的、快乐的和有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才能获得更好的生长和发展。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方法论斯宾塞在其儿童教育观中,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天性,提出适合儿童心智演化的自然过程的教学法原理,并且教育还应顺从儿童的兴趣,使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愉快体验,因此提出“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其运用在教学方法上,则是快乐学习法。他认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是儿童对事物的主动选择;他强调教师引导的作用,认为引导能促进加强儿童的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他还认为好奇心能让儿童自愿学习,要熟练掌握了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教师和父母成功引导孩子的关键所在。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方法的比较与分析杜威与斯宾塞在教育方法上有异同。前者关注的是儿童自身的动手能力,强调“从做中学”,让儿童从做中去发掘生活的美好,去探索知识的奥秘。而后者则强调于教师的引导作用,认为教师对儿童的学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二者都关注儿童在学习中的感受,强调快乐学习法,注重儿童的兴趣培养,在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中,把生活与教育相结合,让教育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五、二者的儿童教育思想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3

关键词:功利 功利主义 斯宾塞 个人主义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262-02

现代社会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人们却似乎羞言功利。反应在教育理论的探索上,一味的认为教育是神圣和崇高的职业,功利这个充满了铜臭味的名词应尽快地从教育的词典里剔出;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领域,却极为相信教育改变人命运的能力,把教育当成改变贫穷、改变地位、带来收入的工具,紧紧着眼于教育的改变个人经济地位的价值,着眼于教育所带来的物质利益。我们认为,这种理论与现实的“脱节”,不是实践逃脱了理论的预见,而是理论本省有一定的问题。我们认为是一般的教育从业者对功利主义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的。在这里,笔者期望通过对斯宾塞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论述,来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什么是功利?什么是功利主义?

最早使用功利主义一词的是英国哲学家边沁。他认为,道德就是追求快乐, 而快乐的根源则在于利益的满足, 利益、功利是人们行为的唯一目的和标准,是人类幸福的基础。[1]所以,功利在边沁那里,功利并不是功名利禄,功利主义并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的最大化。而是基以他对人本性的认识,认为人们做事情的出发点和原始动机。

在此之后,密尔对边沁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他认为:所谓功利,是指一种外物给当事者求福避祸的那种特性。由于这种特性,该外物就趋于产生福祉、利益、快乐、善或幸福。如果当事者是个人,那么就以个人幸福为标准;如果当事者是政府,则以社会幸福为标准。社会利益就是组成社会单个成员的利益之总和。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最高的功利原则。

在这之后,贝莱特在1959年又对行动功利主义和准则功利主义进行了区分。他认为,行为功利主义就是仅仅追求最后的社会福利。在当代新古典经济学语境里,表达为社会效用的最大化。而准则功利主义必须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寻求在各种社会环境下都能导向有道德的结果的行为准则。第二阶段再是定义在这个行为准则下个体正当的社会行为[2]。

由此可见,功利主义是一个比较规范的哲学体系,现代人对这些概念的认识不清,直接导致了在教育理论中对它的排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功利主义思考问题的着眼点:幸福最大化

归结一下功利主义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其如何深化、演绎,最终其着眼点就在于幸福的最大化上,这是功利主义最直接和最简单的表述。这里有两个问题:1、什么是幸福?2、要追求最大化,会不会造成追求结果而不择手段呢?

幸福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体验而存在的,它存在于主体的认识之中,很难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幸福的体验又不同。幸福感不仅每个人不一样,不同的时代也不一样,实现幸福的方式又有不同。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幸福的探求,不妨碍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幸福首先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它不是外界强加上的,是一种由内而发的感情。所以,要问什么是学生的幸福,不是教师说了算的。反映在教育上,我们应该从学生出发,立足于学生本位,去探求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们在教育目的的厘定上,总是过分注重社会的要求,而忘了教育的对象。总是过多的着眼于学生的身体成长,个人成就,获得的物质满足,而没有从他们的内心体验,情感满足上出发,寻找适合他们、他们喜爱的教育目的。

其次,幸福虽然是主体的一种体验,但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味的迎合学生,因为,功利主义的幸福观不是着眼于现在,而是着眼于未来,他是从结果上判断的。与实用主义不同的是,他对结果的判断不是有用和无用,而是看能否给主体带来幸福感。

第二个问题。功利主义注重于效果,但并不是唯功利的。首先,行为功利主义认为功利要分为是个人的功利还是社会的功利。其实,功利主义者更注重的是社会的福利,他们把社会的功力即福利作为思考问题的核心,以寻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他们用这种方法思考问题,并不是说他们只关注最终福利的实现,只是以这个为目标,寻求合理、科学的方式和方法达成。这也是后期功利主义会超越古典功利主义,走向深化、日趋复杂的原因。在斯马特看来,个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即善与恶,正当与非正当,正义与非正义等)必须根据其最后的实际效果来评价。即道德判断应以具体境遇下个人行为最后的经验效果为标准。海萨尼证明,与准则功利主义相比,行为功利主义显得更为直接,更为简洁,不需要复杂的判断就能直接导向最大化社会福利。但他同时认为,准则功利主义能比行为功利主义达到更高的福利水平。简单地说,一个遵循准则功利主义的社会将能够选择道德准则,使得利他主义得以存在。很显然,当一个社会中存在利他主义和道德的时候,社会分工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3]。

三、功利主义使得了个人主义蔚为大观

功利主义产生于十八世纪,在十九世纪蔚为大观。它的产生代表了当时工商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去追求自身认为幸福的生活,这种生活是现世,而非来世,是为了现世的享受,而非永生的超脱。这种幸福包含了新兴资产阶级所企求的一切:财产、健康、地位、尊重、学识。而当时的欧洲社会刚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思想革命正慢慢的影响更多的民众。作为新一代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顺历史潮流而动(当然也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大胆的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他们相信通过劳动和冒险精神能够创造财富。作为一个急剧发展的阶层,他们需要自己的文化,而这些文化代表了时代的气质,即是进取。这种时代气质要求张显个人价值,对人的适当追求予以满足,尊重个人的创造性。正是伴随着这种学说的兴起,个人主义蔚为大观,宣扬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呼声很快的影响到教育的领域,自此形成了教育史上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论争。

但是这种学说却并不是反对社会,相反,它要起个体积极的融入到社会中,提倡个性的价值要在社会中实现,个人和社会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依托。所不同的是,他们所认为完整和健康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立体性的社会个人在社会中寻求财富和尊重,社会也给个人的世俗满足以机会。

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求教育从死气沉沉的旧式的、经院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要求培养能适应新的时代的资本主义人才,要求积极地融入现实生活,这是其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要反映现实的要求,是这些新式人才开拓创世界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是那些学究式的、腐朽的宗教知识;教育的方法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反映学生的要求,而不是一味的灌输;注重培养儿童独立的理解能力。

四、斯宾塞的教育思想是不是功利主义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年轻时代正逢英国自由资本主义全盛时期。斯宾塞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不是功利主义?首先,他认为,教育首先是使得社会更加完善的工具“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作一个使有机体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应生活事务的过程”[4]。这里的有机体可以是社会,也可以是个人。个人的完善既是“完美生活”,也就是一种幸福体验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怎么生活?这是我们的主要问题。不只是单纯从物质意义上,而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待生活”。[5] 这里完美的标准是“运用我们一切能力使对人对己最为有益”[6]。这样看来,斯宾塞是着眼于人的幸福,认为“为我们的完美生活是教育应尽的义务”[7]。他同时认为,为了完美的生活,我们首先要“概括一切特殊问题的普遍问题,是在各方面、各种情况下正确地指导行为使合乎准则”[8],这些准则即是关乎个人幸福的,也是关乎社会福利的。所以他的观点他的教育理论既是行为功利主义,又是准则功利主义。

五、功利主义是斯宾塞的教育思想的根基

1.斯宾塞教育思想的内容

以功利主义为理论基础,他提出了有必要把完美生活作为要达成的目的放在我们的面前,这样使得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他认为,首先要人类最重要的活动自然排列开来“1.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2.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接见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3.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4.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5.在生活中的先贤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9]。依此来开展教育活动。再通过大量篇幅的论述针对这些活动,应该教授什么样的知识,构建了自己的课程体系,如何教授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方法和原则。他对各种知识进行了选择和类比,目的在于剔出过去腐朽和陈旧的知识,最后鲜明地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10]同样以自己的功利主义观,进化论思想,官能主义心理学为理论根基,斯宾塞还论证了自己智育、体育、德育思想。

在培养目标上,斯宾塞的教育所要培养的不再注重于牧师、哲学家、社会的上层领导阶级,而是普通的民众,是更多数的新兴资产阶级。他的理想人格是具有开创精神,能够创造财富,具有社会责任感,有生活品味,身体健壮,在各个方面游刃有余的人,而不是上帝虔诚的奴仆的人。他教育的世俗性很强,这也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由宗教向世俗、从精英教育向普通教育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候,斯宾塞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

2.他的教育思想的价值

2.1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随着知识的增多,教育内容的选择是一种必然。但是,这种选择的意义不在于他先人一步,更重要的是自此以后,人们开始用对教育的内容、目的、方法进行理性的思考。他提出“评判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办法就是看他对这个(为完美生活做准备)职责进到什么样的程度”,而当时“这种检验,过去从来没有全部运用过,连部分运用都少见,而且也是模糊的半意识地运用”,“现在应该有意识地、按步骤地在所有情况下加以运用”[11]。也正是因为他能对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他在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了智育、德育、体育的划分,并归纳了了各自的教育方法和原则,提出了一些各自的教育方法。这些原则与方法也是深植于他的进化论思想之中,是他当时所认为的最科学的教育原则。

2.2在教育史上,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之争,是历来教育家论证的焦点。陈桂生教授认为:教育本省是传递文化的活动,“个人本位”与 “社会本位”之争实际上是传递什么文化和怎样传递文化之争。前者着眼于个人价值选择文化和传递文化的方法;后者的抉择着眼于社会价值 [12]。个人和社会之间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利益的冲突,但是,这种思考问题的两分法已经阻碍了教育理论的健康发展。杜威以自己的实用主义教育对这种划分做作了调和,他认为,学校就是一个社会,教育应该在活动中进行,只有活动中的目的,而没有活动之外的目的,因而可以说教育是无目的的,教育不是为了生活,为了生长,为了使经验重组和改造,教育就是生活,就是生长,旧时经验的重组与改造,总之一句话,在做中学。这种理论关于解决个人与社会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这又造成了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不注重知识内容的掌握,结果使得学生的考试成绩的下降,素质水平的滑坡。与杜威不同,在斯宾塞的眼中,个人获取最大价值的地方就在社会,只有在社会中证明自己的能力。他的课程体系中,既有满足于个人保全和生存的知识,也有满足个人享受的知识;既有注重个人和家庭生活的知识,也有完成一个公民应尽义务的知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生活,为了在社会中更好的生活。例如斯宾塞在讲解历史这门学科时就强调,:它不是一些帝王的传记,而是让我们了解国家的发展、习俗、制度,是为了让我们理解“有组织的事实”,实际照办的礼仪……。另外一个方面,不了解生物学和心理学就无法理解社会学,因为, “一切社会现象都是生活现象,都是生活的最复杂的表现,都符合生活的规律”,“解释社会现象只能从个人着手”。我们且不论他的社会观是否正确,这在教育上给我们一定的启示,教育问题首先要思考的是个人问题,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个人。只有站在个人的立场上,以追求人的幸福为根本的教育目的,以人的才智的开发和发挥最大化为目标,这样也就实现了社会的福利,使得社会的福利得到了最大化。同时,他提出的个人的完美生活又紧密地与社会挂钩,各种知识的价值大小取决于个人利用这些知识在社会中取得的成就。

2.3他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是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人文和科学之争也是教育史上的热点。斯宾塞虽然高呼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但是,在论述这些科学知识时,他同样注重了这些科学知识的人文价值。从教育的目的上讲,他的科学课程体系正是为了个体的完美生活,他的落脚点是生活,而不是穷究科学的奥秘,也就是说,它是利用科学求善的,而不是求真的。这种关注幸福的功利主义教育观,使得他的科学课程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也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融合提供了途径和方法。

在课程内容上,他既注重知识的利用价值,注重对知识的选择;也注重科学知识对思维的训练,认为只要合理的安排知识的进度和顺序,这样就能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和判断力;斯宾塞要求学生用理智去判断事物,以科学态度对待事物“人们不单纯根抓权威来接受知识,而日_可以自山地去检验不但如此,通常还要求学生自己去做出结论科学研究的每一步都要经他判断,在他还没见到一件事的真实性之前,并不要求他接受,这就使他相信自己的本领,如果他的判断、推论正确,那他的信心就进一步增强从这一切,他获得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12];对于艺术,他认为,科学是艺术的基础,同时,科学本身具有诗意。

注释:

[1]杰里米・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p59,商务印书馆,2000转引自http:///blog/user1/65/archives/2004/628.shtml

[2]斯马特,《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牟文武译.p4,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转引自http:///blog/user1/65/archives/2004/628.shtml

[3]转引自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史》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4]斯宾塞,《自传》第一卷,第436页

[5]、 [6] 、[7]、[8] 、[9]、[11],第58-59页

[10] 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第91页

[12] 陈桂生著,《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第197页

[13]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

[2]陈桂生著.《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

[3]瞿葆奎主编.《教育目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7月第一版

[4]刘德华.《从斯宾塞的〈教育论〉看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5]唐新川.斯宾塞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其科学教育课程观[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卷第4期,2004年8月.

[6]刘世民.论斯宾塞教育目的理论的意义和影响[J].四川师范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5卷第1期,1998年1月.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4

每个孩子有不同的禀赋,成为各个领域的有用之才。而这一点,常常会被父母所忽视,反而成为孩子们不快乐的源头。

我们应该时常以同情之心去体会孩子在各种境遇中的不快乐。一旦你知道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不快乐,要想帮助他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改变孩子的境遇,即使父母已经意识到这种不快乐境遇对孩子的坏影响。但是,几乎每个父母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家庭。为什么有的家庭总能够帮助孩子应付各种问题,有的却不能,反而会因此埋怨孩子呢?我认为家庭是否能够给孩子力量,取决于成员之间的感情和思想联系的密切程度。因为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什么,家庭是他的加油站,是他的坚强后盾。

我在一次座谈会上,给热切希望得到帮助的父母,提出了八个建议:

(1)互相认识可以使孩子获得心灵的力量

做父母的常常只注意现实的家庭琐事或家庭开支这样的事情,而没有时间和兴趣去探知自己以及孩子的感情。你曾有几次和家人坐下来谈你的理想、目标呢?你又有几次向孩子询问:你担心什么?你快乐和不快乐的事是什么?

(2)适当地让孩子为家庭分忧

很多父母像遇到疾病、经济紧张、亲人死亡的事,常常会瞒着孩子。他们的理由是怕孩子被吓住。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只要你在讲述时不去夸大,而且表现得有信心,孩子是不会被吓住的。如果完全对他们隐瞒,他们大多会把事情想得更糟,或者有被抛弃和不被重视的感觉。

孩子也只有在这些事情中才能培养起生活必需的勇气和处变不惊的镇定。

(3)珍视全家一起用餐的时光

每个星期至少有一两个晚上和孩子轻松地用餐,而这时不要数落孩子的不足。

适当的时候,要鼓励孩子请他的朋友来家做客,这样可以让父母认识子女的朋友,也使孩子感到自己在家里受尊重。

(4)定期和孩子合作完成一件事

某个人提出一件大家都感兴趣的事去做,会使所有人的心情为之振奋。

我经常和小斯宾塞一起合作去做一件事,比如种植植物,比如把许多散乱的照片整理成家庭影集或一起烤出一盘香气扑鼻的面包。

(5)建立相对固定的家庭传统和仪式

相对固定的家庭传统和仪式,会让孩子对家庭产生必要的敬畏和归宿感,也能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区别哪些是一般的事,哪些是重要的事和有特别意义的事。

比如春天出去远足、秋天登高、特别的生日晚会。

(6)不可缺席的游戏

和孩子一起游戏,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愿意。在游戏中一定要公平,不能因为他们是孩子而轻慢他们。

我最让小斯宾塞伤心的事,是有一次我们在月光下捉迷藏,等他躲好后,我突然想起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做,没和他打招呼就离开了。最后小斯宾塞的失望和伤心使我内疚了好几年。

(7)在孩子睡前给他讲一些家庭里的往事

最早我们从什么地方搬来,那时这里是什么样子?这事有时会比讲虚构的故事对孩子的吸引力还大,同时这会让孩子体会到亲密、体贴的感觉。

(8)没有距离的家庭

我一度在家族里编写了一份家族通讯,要求每个人都加一点自己的消息上去。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并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待家族和生活。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5

:很多人认为,中国目前的各种危机,比如通货膨胀加速、贫富差距严重、社会矛盾突出等等问题是因为中国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您是怎么看的?

斯宾塞:我认为并非如此,确定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方法是看一国经济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其经济增长是否停止,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并没有停止增长,因此,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中国面临的这些问题很严峻,但这并非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迹象。现在中国在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矛盾冲突增加的原因部分源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行的改革:改革之前,很多公共服务由人们所供职的国有企业提供,而那场改革打破了很多人的“铁饭碗”。在经济增长中,出现收入不平衡现象是很正常的,但是不能差距太大。我认为中国需要积极消除由于过去十年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社会差距和不平等问题。

: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斯宾塞:解决这些问题的挑战部分来自于中国农村地区的富裕劳动力。城市地区的工资水平在快速增长,这种模式持续了很多年,但最近两年,情形在急剧转变。以深圳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那里工资增长极为迅速,引起了一些老板们的不满,因为这让他们的生意更难做了。但真正即将出现的是,这些企业会迁离沿海地区,转到内陆地区,或者转型进入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所以,收入增长其实是件好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降低不平等现象,人们的生活会更好。并且人民币也将持续升值,这将使得中国人买东西不再那么贵,这是很好的。我认为,在教育、医疗保健,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方面努力,通过社会保障进行收入的重新分配,这些综合举措将会给中国带来很大的改变。

:您曾讲过,发达国家曾经历过的发展模式在今天难以重复,那么,您认为中国目前应当如何寻求发展?

斯宾塞:发达国家的一些东西是有效的,例如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因充分竞争和自由准入而诞生创新的方式等。我认为类似于中国的国家在成为现代的、高收入经济体的过程中,要抛开这种约束。另一方面,“西方模式”的一些特色,如宏观经济管理,金融体系的运作方法等等,我认为是中国有理由去质疑的。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的执政者和领导层的挑战在于:继承前任领导者的一些好的做法和接受他们所排斥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单一是很糟糕的,但是,拒绝一些做法,必须用别的方法来代替,中国在今后的发展模式上必须有所创新。此外,亚洲有世界60%的人口,是全球经济的主要的增长来源,亚洲将是我们面临的长期稳定性问题的中心,而中国是其中最大的经济中心,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源效率、环境问题,是“十二五”计划中几个重要的问题。

:在适应当前不确定、复杂性日益加剧的生存环境方面,您认为中国企业应当做哪些努力?

斯宾塞:我认为,你想要的东西就是你已经拥有的东西。对中国企业来说,民营企业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器。他们非常期望获得融资,创建新公司,扩大自己的规模,他们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希望减轻行政规则条例所造成的负担,即使他们会去适应;他们期望能与国有企业公平竞争;他们还期望在改革的过程中省市级政府能够减少对市场经济的行政干涉。基于这些,我认为这是极其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的国家,从这方面来说,我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将大有作为。

:在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都不具备,而劳动力比较优势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您认为中国数量庞大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该何去何从?

斯宾塞: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密集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下降是正常的。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6000美元时,它的比较优势就不再是劳动密集型的代工和生产。这就是为什么要从别的地方寻找优势。通过深入发展科技和知识型经济、人力资源、教育等等产业,企业会提升价值链的附加值,也将会更多地占领国内市场。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大部分的技术都从国外引进,这被称之为“追赶型增长”(Catch-up Growth),这很正常,在这一阶段有大量的技术来自国外,每个国家都是这样。有人在欧洲发明了新技术,在美国得到采纳,有的是日本发明的技术,很快就在欧洲采用。但在科技的发展中,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主要贡献,在这方面的增长会越来越快。

:您认为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对市场经济中的“信息对称”有何影响?对企业管理有何影响?

斯宾塞:我想没有人知道这些新兴的概念,这些信息传播技术和它的各种应用在未来十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就像十年前我们不知道现在的情况一样。它正在改变一切:市场、社会交互、政治和政府……我认为可以将这种信息化泛滥的代价变成一件好事,可以减少市场和信息的不对称,即使其中有一些有争议的信息。拥有渊博的知识在今天变得非常简单。即使如此,这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信息不对称,因为还存在着一些“私人信息”。例如,你雇佣了我,我是不是努力工作,我比你更加清楚,你无法发现(工作时间)我是不是在互联网上冲浪消磨时间。即使你发现了,但之前付出的成本已经太高。这些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不能完全被消除的。

:新技术趋势,对中国企业意味着什么,中国企业应当如何作为?

斯宾塞:通常,任何一个有活力的企业都会在自己开发新技术的同时关注外界的新技术发展情况,并且采用它们,是这样吧?有时,企业会通过购买知识产权获得新技术;有时,企业从互联网获得新技术;企业开发新技术应该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地追求这个趋势。不要刻意而为之。并且,我认为这个趋势会放缓,因为企业在独自创新的过程中会让自己与外界孤立起来。假设中国与世隔绝――当然这绝不可能,其后果就会造成创新的大幅度减缓。因此你不可能独自完成世界上所有的事,有时候俄罗斯会有一些创新,有时候新技术会来自巴西,你要做的是保持持续的关注,并参与这一过程。

:您认为中国经济前景如何?

斯宾塞:我还是比较乐观的。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中国的短期的宏观经济平衡是可控制的。虽然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认为中国的宏观经济是可控的。此外,在中国还没有在经济发展中出现所谓的“政治枷锁”。中国一直没有政治枷锁,但最近出现了一些政治的干扰,但现在已经将其消除了。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约束,尤其是领导换届已经顺利地过去。在2012年11月前的九个月,人们对中国有些疑虑,那种不确定对消费和投资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我认为现在影响已经过去了。他们能够管理不良贷款,把管理的手伸向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而不是取缔它。第二,长期的经济增长,确实需要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支持,我对此持乐观的态度。基于这两点,我认为中国会发展的很好,当然,前进的路上会有些障碍。

:您认为中国企业在未来世界经济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斯宾塞:如果他们遵循着以往的模式,你会看到这些发展中的企业将会在全球遍布足迹。所以,完全可以期待中国企业会成为世界之光。你可以看看以往的经验,韩国、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这些国家和地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现在的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是最受欢迎的。如果与现任中国领导层的做法相反,未来政府过多介入市场,企业的发展就会变得很困难。我的意思是,国有企业可能会通过并购等手段在市场中发展和扩张,他们可能会不按照经济和商业规则去行动,而参杂了别的因素,不管是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经济市场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它会让全球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更加容易地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中国企业。

:中国的商界领导者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斯宾塞:各个地方的商界的领导者都有多种责任,世界发展的非常快。我觉得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地对实现社会目标承担起责任:认识自己,并试图将企业模式尽可能的和社会和经济目标相匹配。跨国公司在全球任何地方都负有责任。我认为现在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内在化,这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部分。仅仅通过遵循法规条例和国际共识就能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想法似乎是错误的,达成国际共识和条例、认识到能源危机等等是重要的,但是消费者、员工和投资者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们的观念将反映到企业的行动上。我认为中国企业也不例外。它们会更加灵活地承担社会责任,而且成为国家调节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一些企业除了承担中国境内的责任,还要承担全球责任。 (2013年3月,于迈克尔 ・ 斯宾塞先生米兰家中,孔繁奇协助采访)

斯宾塞的贡献

2001年,因迈克尔・斯宾塞在不对称信息市场分析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研究而和乔治・阿克尔洛夫、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许多市场都有信息不对称的特性,因而表现出特定的市场规律和现象。他们在此领域的研究构成了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斯宾塞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市场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个体为了避免与逆向选择相关的一些问题发生,如何能够将其信息“信号”可信地传递给在信息上具有劣势的个体。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6

在体育比赛中,有什么东西比赢更重要?

一年一度的“橘子杯”全美大学生橄榄球联赛进行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宾夕法尼亚州大学队刚被堪萨斯州大学队的一次成功达阵逼上了绝境,比分是14∶13。宾夕法尼亚州大学队在这个赛季10连胜的美梦似乎要破灭了。

离比赛结束的时间还剩下15秒。我们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我们可选择把球射进门柱之内,加1分,获取平手。这样,我们无法获胜,但我们也不会输。或者我们从三码线上再次跑动起来,传球,再达阵一次,加2分。冒这个险,我们可能会赢,但也可能会输。

看台上霎时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而我,是宾夕法尼亚州大学队的教练,这关键的一球的决定权在我手里。“让我们来赢个两分球!”最终,我站在侧线这样告诉巴赫特。几秒钟后两队列队。我们选择的战术是以最快的速度从三码线起跑,然后由中锋传球给四分卫。这是我们最后也是最佳的机会,因为我们已经进行了很好的预演。但堪萨斯大学队表现得比我们更出色,他们的防卫攻破了巴赫特到卡里克的传球。比赛结束,双方比分是13∶14。我们输了。

“罚球!堪萨斯队有12个人在场上。”我的一个助手大声叫嚷着抗议。不知怎么回事,堪萨斯队竟然多了一名球员在场上。

裁判把球放在离球门一码半外,我们获得两次罚球机会。堪贝尔两次都把球射进了门柱之内。15∶14。我们赢了。令人难以置信。

在短短的时刻,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然而两种结果我完全接受。因为我们已经做到了最好,并且最重要的是,我们遵守了比赛规则。踢赢了当然比踢输了开心,但是对我来说,赢不是整个比赛的目的。

赢是重要的。我不喜欢失去任何比别人表现得更好的机会。有一次,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队输球后,我做建筑师的岳父对我说:“不要想那么多,乔,这只是一场比赛。”“你说的对,”我答道,“但是告诉我,如果你设计的大楼倒塌了,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尽管如此,有一些事情是比取胜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勇气,不害怕失败。这就是在1969年的“橘子杯”比赛中,我让球队去争取两分的原因。我让队员们带着勇气去取胜或者失败,以诚实和公平来竞争。

靠舞弊取胜不是真正的荣誉

我永远不会忘记从利普・英格尔身上学到的关于公平踢球的重要性。利普・英格尔是我在布朗大学踢球时的教练,后来,他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而我成了他的助教。利普也是一个不主张只求胜利不择手段的教练。

那同样是在“橘子杯”的一场比赛中,宾夕法尼亚大学球队在第二节比赛中就输给了对手6分。利普和我都心急如焚。我总感觉有些不对劲,但也不知是哪里不对劲。在下半场时,我们的一位后勤人员拿着一部无线电步话机来到我身边。

“嘿,乔,”他说,“听这个。”我把耳朵贴近步话机,听见有人正在呼叫球员。“策略改为13号圈套。”这个声音指示道。我不相信地看着场上对方的球员。对方的四分卫正按着无线电的指示变换战术。

“教练,”我对利普说,“他们的一位助理教练正躲在新闻记者席上用步话机对他们的四分卫进行指挥。这个四分卫的头盔里一定有接收器。”利普把步话机放到耳边,立即皱眉说道:“我无法相信他们凭借这种东西来比赛,这样做是违规的。”

“现在我们可以拦截他们的信息,这样下半场我们就可以有效防卫他们。”一名助理教练搓着双手兴奋地说。但利普平静地回答了他的提议,这句话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不想用这种方法取胜,那不是真正的荣誉。”利普说。所以,比赛的结果是我们输了。但我们只是输在分数上。

乐趣与赢一样重要

对我来说,橄榄球令人兴奋之处在于期待、艰苦训练、策划、全力以赴以及手捧奖杯。这就是兴奋所在、乐趣所在。

是谁最先在我身上留下了这些关于橄榄球的印象?我想是我的父亲。为了三个孩子的食物、衣服和学费,他和妈妈有时很难达到收支平衡。爸爸是一名法庭的书记员,为了赚取一些额外的收入,他常常在节假日去做兼职。而妈妈已经很多年没去过电影院,她这样做只是为了节省25美分。尽管我们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但我们是一个快乐的家庭,是爸爸的乐观与处世态度创造了这种快乐。上学时,他似乎并不关心我的考试成绩,而只关心我对待学习的态度。“你喜欢这门课程吗?”他总是这样问。

在对待体育运动上,他持同样的态度。我们居住在布鲁克林市的弗拉特布什区,我到布鲁克林预备学校上学。体育是我成长岁月里的一大部分内容。爸爸经常抽空来看我们的橄榄球赛。他对比赛充满了热情。他还是个孩子时,能参加体育比赛的时间很少,因此他为他的儿子能踢球而感到高兴。他想让我们在体育运动中享受参与的乐趣。

一次,我们与新泽西州英格活市的圣塞西队进行比赛。执教该队的是一个名叫文斯・伦巴迪的年轻人,此人后来在橄榄球界大有作为。比赛相当激烈,我们领先,14∶13。但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由于我的拦截失误,对方冲进了达阵区,赢得了6分。我们最终输给了圣塞西队。比赛后,我感到很痛苦,不仅因为我们输了,更因为我没把握好阻截对手的机会。

下到场外,我见到了父亲。我准备接受父亲的责备,但他并没有提起那个致命的失误。“这是一场很好的比赛,我为你感到骄傲,乔。”这就是他所说的话。赢,对他来说不是一切。

随着人们对橄榄球兴趣的增长,高校橄榄球的问题日益复杂起来。部分高校对他们的橄榄球队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赢得比赛。但是,一个大学的橄榄球队要取胜,就必须要有优秀的球员,所以优秀的高校球员成为整个国家高校互相争夺的对象。一些野心勃勃的高校违反规定,给球员提供高额奖学金、名牌服饰以及良好的食宿。他们这样做,因为他们已经成了商人,获得利益是他们的最终出发点。所以对他们来说,赢就是一切。

但令人欣慰的是,今天仍有很多运动员拒绝接受额外的钱和小车。这些年轻人仍然希望按照规则来踢球,对他们来说,赢取变了味的奖杯不重要,重要的是干干净净地来踢球。

最近我也在寻找什么才是橄榄球的重要所在。全国橄榄球联赛的新英格兰爱国者球队正在寻找一名总教练,他们给我提供了一份条件优厚的合同。对我来说,这代表着财富。我和妻子苏姗一回到家就讨论这件事,在作出决定之前我甚至失眠了。最后,我决定放弃它。我这样做,是因为我不仅仅是一个橄榄球教练,我也是一个教师,我希望和年轻人在一起工作。

消息传出,许多人感到惊讶,但我认为这不是我自命清高。我谢绝新英格兰爱国者球队的邀请,因为我严重怀疑执教一支职业球队是否会给我带来快乐。在那里,重点在赢。但对我来说,只专注于赢,很快就会带走橄榄球的乐趣。如果我有一些成就感,那就是我热爱我所做的事,并且我得到每一位学生球员的尊重。我也一直生活得很开心,因为晚上我可以回家和家人在一起,得到放松。晚上,我可以很好地入睡。这样,第二天我就可以继续精力充沛地去做那些有价值和有趣的事情。

对我来说,这才是重要的东西。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7

关键词: 幸福快乐 教育 学生成长

时下各种教育报纸杂志出现“有效性的教育”频率极高,然而片面追求分数、按成绩排名次,一味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采取“填鸭式”教学,种种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现象真是让人担忧。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被哈佛大学校长艾利奥特称为“真正的教育先锋”――斯宾塞曾说:“我认为教育是一项充满快乐而漫长的事业,需要一点耐心和爱心。”

虽然现在已为人师,但回想起来,我们仍会对孩提时代的老师、长辈们的哪怕是一点点善行和努力都记忆犹新。种下好的品质,它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收获,老师和家长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瘫痪母亲陈徽黎育女的故事是个典型的例子,陈徽黎双腿残疾,家住12平方米的小阁楼上,为了让女儿像其他孩子一样能得到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能在开阔的空间活动,她每天都用嘴巴叼着女儿的衣服,艰难下楼梯,让孩子走出“笼子”感受外面的世界。由于单位效益不好,陈徽黎下岗后通过刻苦学习,考上了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会计班,凭着良好成绩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女儿徐V在家境贫寒而内心世界充满幸福和爱的家庭健康活泼成长,她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上海交大,在演讲《母亲的爱》时谈道:“是我那残疾母亲的爱才使我长成一个健康快乐的女孩。”老师和家长的人格直接影响教育学生,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这也印证了著名作家老舍的一句话:“我最好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她并不识字,但她给我以生命的教育。”可见,环境就像是大染缸,学生就像是白布,你染它什么颜色它就是什么颜色。

现在教育存在:学校分重点校与各级达标学校、班级分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分优差生,大多数老师也会对所谓的“优生”疼爱有加,对所谓的“差生”另眼相待。什么是“差生”?一般的理解是成绩差,智力低。而多数的同学只是分数低,不是智力低,他们对人情世故了解很多,对网络知识等新东西甚至比老师知道多得多,这难道能说这群学生笨吗?智力低下吗?不,绝不能这样评价学生。老师应反思,是否教育方式上出现了问题?学习本不应成为学生的一种压力,更不该是成长中的烦恼,而应该是一个所有人都乐于接受的爱好,应该是为生活增添色彩的美好事物。读书在人生中是必需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它们只是让我们产生智慧的手段,是使我们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工具。实际上,不能在知识和学问中获得智慧的人才是真正的蠢人。大文学家老舍谈及对孩子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能粗识几个字,学点加减法,知道一点历史,便已够了,只要身体强壮,将来能学一门手艺,即可谋生,不必非入大学不可。假如我看到我的女儿会跳舞演讲,有做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体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欢喜,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当然,老舍不是说不要知识,我也并不是说人们不要学知识,而是劝告老师们用更灵活的教育方式更好地传授知识,这样所谓的“差生”才会饶有兴致地长知识、学本领。

另一种情况是老师缺乏爱心或耐心引导,导致学习便成为一种负担,读书变成像嚼蜡烛,根本没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没办法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一些学生最终成为老师眼中的“差生”。一些老师们有时会说:“我说不行就不行。”“我再也不管你,随你去吧。”“你做这种事,真令我担心。”……这些老师都花了很多心血在学生身上,但班风、学风变化不大,学生仍然没有变化,为什么?学生对老师因为一时的恐惧而有所克制,但不利于接受任何知识。相反,如果是在一种友好、亲昵和鼓励的气氛中学习,那么学生不但会增强对老师的信任感,而且学习的效果会好得多。班风、学风都将是良好的,“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

我呼吁:对中华民族的新生代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多讲究一些教育方式吧,使学生有积极向上的欲望,有探索创新的精神,有勇往直前朝着目标奋斗不息的决心和勇气,更重要的是有热爱美好生活、美好自然的人生态度。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些同学一谈到生命肢体方面的锻炼,浑身是劲;一谈到读书练字,便愁眉苦脸。由此,在教书法课时,我经常把教育内容与“人”、“自然”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人最熟悉的必定是自己的身体和大自然,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大部分同学听得津津有味。譬如:教“垂露竖”、“悬针竖”这笔画时,让学生想象我们祖先是何等有智慧,从大自然联想运用到笔画,取了这么好听的词儿。这样的教学,知识变活了,学生听得很投入;教撇画比喻像一把小刀,教捺画比喻像人的脚踢出去的动作,一波三折,教鹅浮勾画比喻像鹅浮于水上……比喻尽量生动些,学生乐意听,有时全班同学都会开心地笑起来,乐意听,开心笑才会乐意去练,主动去练。我坚信:一个热爱自然的学生,是不可能变坏的。每个人都热爱美丽的环境,国家也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所以,一个人在生活中感到幸福、快乐,与大自然的接触、教育息息相关,多教学生欣赏自然、领悟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所获得的爱的品质、智慧,永远不会过时。

“仁”=“人”+“二”。孔子说仁者爱人,我理解,二人就是指自己和别人,老师和学生,“二人”交往,就产生了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就是爱人,就是“仁”。

在此,我再次呼吁同仁们:对学生,多一点仁爱之心,教学生涯中多一点耐心。不要追求所谓的有效性教育,只要有爱心、耐心,让良好教育伴随学生快乐成长,教育就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英]赫・斯宾塞,著.颜真,译.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海峡文艺出版社.

[2]教育部关工委家教中心编写.成功家教启示录.南京大学出版社.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8

关键词:红十字骑士;伊甸园的失落;重建伊甸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100-02

一、引言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没有用戏剧写作的最伟大的诗人,埃德蒙·斯宾塞常被后人称为“诗人的诗人”。《仙后》作为斯宾塞最杰出的代表作,原计划写成十二卷,每卷描写一位仙国骑士,每位骑士代表一种美德,进而塑造出一位绅士所必备的十二种美德,但最终仅完成了六卷(罗经国,1996:69)。第一卷作为整部诗作的奠基石,共十二个章节,完全可以自成为一部小型的史诗。

纵观英国文学传统,《圣经》作为一部根基性的文学作品,对各个时代的作家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并且,有很多作品都直接取材于《圣经》。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圣经》这部伟大的著作筑起了英国人的精神桥梁。在基督教的信仰中,耶稣基督被看作是神性和人性的统一体。正如帕斯卡尔(1985:249)所说:“基督宗教确切地说就在于救主的神秘,救主一身结合了人性与神性这两种性质,他挽救人类于罪恶的腐蚀,好让他们在他的神身之中与上帝调谐。”上帝在创造亚当时,就使亚当兼具人性和神性①。而夏娃只是上帝取自亚当身体中的一根肋骨造成的,因此,夏娃只具有人性或物质性。同时,在基督教中,夏娃还象征了一种生命力,是孕育生命、赋予生机的载体。

通过分析《仙后》第一卷,笔者发现红十字骑士身上兼具了夏娃的某些特征。红十字因为无知、不具有神性、贪慕虚荣而被大巫师阿奇马戈诱惑。在第一卷末尾,拯救出乌娜父母的红十字骑士其实是给乌娜父母的城邦孕育了生机、带来了生命力。

如果按照基督教的教义来看,每个人生下来都带有原罪,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每个人生下来就丧失了《圣经》中那个原始意义的伊甸园,而我们在一生的磨难中所经历的身心的历练和灵魂的净化,都只是为了去重建那个失落的伊甸园。因此,在斯宾塞《仙后》第一卷中,被恶龙强占的乌娜父母的城邦可以被看作一个失落的伊甸园,而红十字骑士为完成使命所经历的冒险历程其实就是为了去重建那个已经失落的“伊甸园”。这样一来,本论文中所指的“伊甸园”就有两层含义:一是乌娜父母曾经统治的城邦;二是红十字骑士内心所憧憬的“伊甸园”。本文主要从红十字骑士被欺骗和诱惑、踏上解救乌娜父母的征程以及恶龙被杀死后的城邦这三个部分来探讨红十字骑士所经历的“伊甸园”的失落、重建及建成三个阶段。

二、伊甸园的失落

“对于大多数人,甚至对于那些自以为在信仰方面坚定不移的基督徒来说,这种摒弃一切人念的崇高境界都是难以达到的,即使暂时达到了,也难以长久保持。对于所有的血肉之躯,魔鬼的诱惑总是要比上帝的感召来得更加强烈。在神性的漫长的堤岸上,任何一个微小的缝隙都可能成为邪恶欲念长驱直入的突破口,从而使得整个堤防土崩瓦解”(赵林,1997:312)。在圣经《创世纪》中,因为撒旦的诱惑,亚当和夏娃被上帝双双逐出伊甸园,人类失去了乐园。自那时候起,两千多年来,诱惑一直是基督教文学的一大主题。斯宾塞的《仙后》第一卷也延续了这一传统,但这里,诱惑的实施者变成了大巫师阿奇马戈。

在《仙后》第一卷的第一章中,斯宾塞描写了红十字骑士和乌娜误入错误林,和巨蛇“错误”决斗,斩杀巨蛇,走出错误林后,又遇上了乔装成虔诚隐士的大巫师阿奇马戈。接下来,在第二章中又描写阿奇马戈运用巫术把红十字骑士带入梦境,在梦中,他创造了假乌娜躺在侍从怀抱中作乐的场景。红十字骑士看到这一场景后,出于情人间的嫉妒心理,于黎明前逃离,抛弃了乌娜。

从乌娜(Una)名字的字面意义来看,“Un-”即one,是“太一”、“唯一”、“一体”的意思,象征了真理、唯一真正的信仰(熊云甫,2008)。红十字骑士一旦抛弃乌娜,他就抛弃了真理,丢失了信仰,而这一行为恰恰就导致了“伊甸园”的失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红十字骑士之后重建伊甸园的整个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他在追求真理,恢复信仰,进行自我救赎的过程。

三、“伊甸园”的重建

“夏娃原型其实就是一个从犯罪、堕落到救赎并获拯救的自我救赎的过程”(王智丽,2010)。红十字骑士重建“伊甸园”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他自身心智的一个磨砺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红十字骑士经过了四个地方:错误林、骄傲宫、绝望洞和虔诚宫,同时,还与恶龙决战了三天。

(一)红十字骑士的自我塑造过程

红十字骑士自我塑造过程的第一步是从错误林中遭遇巨蛇“错误”开始的,因此,可以说,错误林的遭遇奠定了全卷主题思想的基础。文章开篇出场的红十字骑士并非是身经百战的大将,而仍是“从未挥舞过武器”②的初出茅庐的骑士。他的世界是如此的纯洁无暇、天真无知,渴望着“在英勇的战斗中检验自己的力量”③。虽然有乌娜陪伴左右,并警告他武器一定要随时不离手,可他仍旧“将不用的武器交给矮子暂时保管”④。这种经验不足和鲁莽疏忽的举动为后面他所犯下的一连串错误埋下了伏笔。

在大巫师阿奇马戈的精心策划下,红十字骑士被杜埃莎诱入骄傲宫。在骄傲宫中,红十字骑士未能逃脱骄傲所带来的诱惑,在目睹骄傲宫女主人卢西弗拉和她的六个罪恶助手共七大罪恶的游行之后,因无法控制住内心的虚荣,又为争夺“无信”的异教的“可耻的盾牌”而与“无乐”打斗。他所经历的这一过程与夏娃的堕落有异曲同工之处。《创世纪》中的夏娃之所以偷吃禁果,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虚荣。因此,在基督教的“七大重罪”(Seven Deadly Sins)中,虚荣位列首位,被看作是使人类失去乐园、到尘世受罪的根本原因。

逃离骄傲宫后,红十字骑士来到了绝望洞,遇到了灌丛中的毒蛇“绝望”,“绝望”缕述了人世间的苦难,规劝红十字骑士通过结束生命来享受死亡后的宁静与安闲。此时的红十字骑士几近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欲拔刀自尽,但是,乌娜夺过他手中的刀,一起逃离了绝望洞。

如果错误林象征着红十字骑士在体力上所经历的考验的话,那么,绝望洞就象征了他在心灵上所经历的精神炼狱。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所写的:‘魔鬼和上帝进行斗争,而斗争的战场就是人心’。上帝与魔鬼在人内心深处交战的结果只会有两种:要么就是无法抵御魔鬼的诱惑成为魔鬼的俘虏,要么就是凭靠对上帝的信仰战胜魔鬼获得新生”(摘自莫运平,2007:145)。绝望洞中的红十字骑士几乎丧失了对上帝的信仰,只是由于乌娜对上帝坚定不移的信仰,红十字骑士才最终逃离魔爪。

之后,红十字骑士随同乌娜来到了虔诚宫,见到了“以抚慰苦难者心灵的痛苦,帮助无助穷人为唯一快乐”的女主人卡利娅和她的三个女儿菲帝丽亚、斯泊兰泽和查丽莎。卡丽娅三个女儿的名字的本意分别为“信仰”、“希望”和“神爱”,是“基督教的‘信、望、爱’三美德之化身,也是基督教伦理精神的核心,体现了人对于神的态度”(莫运平,2007:13)。最终,经过忏悔和苦修,在敛心默祷老人的引导下,红十字骑士登上了像橄榄山的“最高山岳”,眺望到了新耶路撒冷的幻象,并得知他将成为快乐英格兰的圣乔治,于是,与乌娜又一起离开虔诚之宫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从错误林,经骄傲宫,入绝望洞,再进虔诚宫,红十字骑士经历了身体、精神、心灵和灵魂方面的历练和洗礼,这一过程象征了一个人从心灵的迷失到被拯救的全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人不断进行自我塑造、逐步成长的过程。

(二)红十字骑士与恶龙决战三天

“伊甸园”能否得以重建,关键还得看红十字骑士能否成功地除掉囚禁乌娜父母、霸占城邦、使城邦变为荒原的恶龙,因此,与恶龙决战的三天也是斯宾塞《仙后》第一卷情节的高潮部分。

从接受使命去解救被恶龙囚禁的乌娜双亲到将恶龙杀死,这一路走来,总有神圣的力量一直伴随着红十字骑士。首先,是代表真理和唯一信仰的乌娜的一路陪伴;其次,是来自远古的中世纪的亚瑟王子;最后,是与恶龙大战三天中的生命泉和生命树。所有的这一切均表明:在斯宾塞时期的人们看来,“堕落的人是不完美的,在战胜邪恶力量的时候,需要永恒的神圣力量的干预和介入”(刘立辉,2006)。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生命泉和生命树这两股神圣力量的介入,红十字骑士也不可能在三天内杀死恶龙。在这里所讲的生命泉和生命树都源于《圣经》伊甸园时代,“只是自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就失去了生命泉和生命树;而到《圣经》的结尾处,生命泉和生命树又得以恢复来拯救人类(《启示录》22:1—2)。因此,这两个意象成为了《圣经》叙事开头与结尾最明显的象征,它们象征了人类失去的但最终又复得的世界”(弗莱,1997:189)。

生命泉象征了基督教的洗礼仪式。受伤后跌入生命泉中的红十字骑士是被象征性地淹没在旧世界;而当他醒来时,他已到达了彼岸的新世界,获得了生命力和活力。生命树则象征了基督教的圣餐仪式。“生命之树,除了作为知识禁树的一面,它应该是伊甸园里所有的树,是一棵包容了许多树的树;它是一棵果树,而且,亚当在堕落之前,显然完全靠树上的果子为生的,因此,生命之树提供了食物,从象征的意义上说,也就是提供了生命本身,提供了对伤病的治愈”(弗莱,1997:192-193)。正因为这样,被恶龙吐出的火焰灼伤的红十字骑士跌在生命树上后,不仅伤痛能被马上治愈,而且还重获新生。当然,这里的生命泉和生命树都可以被看作是上帝赐予红十字骑士的神恩。

四、重建后的“伊甸园”

斩除恶龙后,“伊甸园”得以成功地重建,喜讯传遍了乌娜父母统治之邦,举国欢腾。重建后的“伊甸园”与失落时的“伊甸园”相比,主要表现出了如下的不同之处:首先,红十字骑士杀死恶龙之后,大地万物复苏,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说是红十字骑士为乌娜父母的城邦带来了生机,孕育了生命。其次,光复后的“伊甸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秩序和信仰的建立。一方面,在建成的“伊甸园”里,乌娜被许配给了红十字骑士,并举办了订婚仪式。但在上帝创造的原始的伊甸园中有关亚当和夏娃的关系,我们只是从叙述中得知夏娃是亚当的妻子,并未出现任何正式的仪式。另一方面,在重建后的“伊甸园”里到处充满了欢乐和生机,人人坚信上帝,这个“伊甸园”再次得到上帝的眷顾。在失落的“伊甸园”里,也就是乌娜父母那个被恶龙盘踞的城邦里,到处是一片死寂和萧条,俨然一派荒原的凄凉景象。最后,重建后的“伊甸园”里,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已明显增强。此时的红十字骑士再也不是那个未喑世事、初出茅庐的骑士,以至于在第一卷结尾时,阿奇马戈企图破坏红十字骑士和乌娜订婚的诡计会被揭穿。

五、小结

从“伊甸园”的失落,经“伊甸园”的重建,到“伊甸园”的建成,红十字骑士的肩上实际上是担负了两重重任:一个是去乌娜父母的城邦解救被恶龙囚禁的乌娜的父母,并斩杀恶龙;另一个是进行自我塑造过程中灵魂的历练和洗礼。因此,红十字骑士重建的“伊甸园”并不仅仅是乌娜父母的城邦这个外在的“伊甸园”,还是他内心的“伊甸园”。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等待着被重建的“伊甸园”。只是不同的人重建这两个“伊甸园”所用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红十字骑士重建这两个“伊甸园”用了6年时间,而对于我们来说,如果要光复内心的“伊甸园”,也许得用一生的时间,因为这是一个寻求人与自我达到和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重复的知错并改错的过程。当然,从基督教的教义来看,“人是不完美的,而且总向尘世倾斜;但当他意识到尘世与天国的区别时,也知道宇宙为他而造时,只要运用神赐的精神力量,就可以逐步达到完美而升登天国”(胡家峦,1999)。这就是说,不幸,光靠人自身的力量往往是无法解决的,人必须依靠神性的救助。只有得到上帝的爱意的惠顾,人才能从罪中被解救出来,并获得永生。就像红十字骑士一样,在重建“伊甸园”的过程中,正因为得到了神恩的眷顾,他才能圆满地完成使命,成功地实现了自身身体和灵魂的塑造和历练。

注释:

①之所以说亚当兼具神性和人性,是因为首先亚当是上帝用泥土捏成的人形,这说明亚当具有人性;其次,上帝往亚当鼻孔里吹入仙气,这就使亚当具备了神性。

②M. H. Abrams,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Fourth Edition, Volume1, W. 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 London, line 5.

③M. H. Abrams,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Fourth Edition, Volume1, W. 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 London, line 25.

④M. H. Abrams,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Fourth Edition, Volume1, W. 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 London, line 99.

参考文献:

[1]King James Version. The Holy Bible[M]. Scotland: Collins Clear-Type Press.

[2]胡家峦.金链:‘万物的奇妙联结’—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宇宙观一瞥[J].国外文学,1999年第一期:33.

[3]刘立辉.宇宙时间和斯宾塞《仙后》的叙事时间[J].外国文学,2006年第3期:126.

[4]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莫运平.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6][加拿大]诺思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M].郝振益、樊振帼、何成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7]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5.

[8]熊云甫.《仙后》第一卷中的人物形象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9月:95.

[9]王智丽.人类最初的女人—潘多拉和夏娃形象浅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0:50.

上一篇:商场管理范文 下一篇:打开一扇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