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别鸟惊心范文

时间:2023-09-18 02:43:25

恨别鸟惊心篇1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5、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恨别鸟惊心篇2

一、创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大诗人,号称“诗圣”,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特殊历史阶段,其作品大部分都是描写国家当时的境况,他具有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人格高尚,诗艺高超,他的诗大多反映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百姓疾苦。因此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被后世尊为“诗圣”。

这首《春望》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的长安时创作的,那时的杜甫正在协同护送妻儿到乡下老家躲避战乱。期间他得到消息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后,于是就马上动身去投奔。岂料途中被叛军抓获,被押送到早已经沦陷的国都长安,此时为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他在狱中度过了几个月的囚徒生活,目睹了此时长安萧条荒凉的景象,同时与家人失去了联系,生死未卜,念家情切,家国之殇尤为强烈。他直到757年4月才被释放。面对此情此景,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于次年三月暮春创作了这首触景生情的五言律诗。可以说这首诗是诗人当时境遇的真实写照,既有大环境中的满目疮痍和痛心疾首,又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二、《春望》之景皆由“望”而起

本诗的开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四句写春望之景,都通过“望”字而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诗人俯仰远眺,目光之“望”由近致远,又由远及近,视线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在景物的推移中,我们可以在脑海呈现这样一幅动态情景,仿佛可见诗人愁容满面的翘首远眺,展现除了是一幅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悲凄景象。都城早已颓败不堪,只有山河还健在,到处是断垣残壁间凌乱深密的草木。作者以写长安城内的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的沦陷和残破。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可见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寓情于物,寄情于景,为全诗烘托了气氛。对山河依旧,物是人非的荒凉景象发出悲愤的慨叹。然后,诗人无奈的目光由远及近推移到了眼前的花、鸟。目光由发散到聚焦,开始描写具体特定的眼前事物,紧承前句,都着眼于一个“望”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和鸟进行人格化,感慨于国家的陷落和艰难,国都里的花和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这个时候本来没有情感的花鸟,被作者渲染了浓浓的愁思,此处的“溅泪”和“惊心”,表面上指花、鸟。实质是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情绪,表达了百姓对国家沦丧的一种悲裒和凄凉。该诗写景从整体到局部,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进行了对比和拟人的手法,更深切的表现了诗人忧国之深,感时之切。诗中的“国破”、“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这些都是表面写景,情寓景中,实质抒发诗人痛苦悲伤的情感。《春望》一诗中的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就是近代西方文学理论中的“移情论”。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渐渐的低首沉思。别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见《别林斯基论文学》),可见诗人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恨交融在了一起,深刻而突出地表现了战乱中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关,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典型性,也使得这首作品至今脍炙人口。

三、《春望》之情皆因“望”而深

本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后四旬主要抒发春望之情,“望”字承接的情感更加深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描写了当时战事不断、音讯皆无,表现出在战火不断的时候,盼望着家中亲人的消息的迫切心情,既是诗人被迫离开家乡之后对家乡亲人的怀念,远望家乡,又是盼望国家安定和平,道出了人之常情,引起读者极大的共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在战乱中想念远方亲人的悲凄之情,愁绪之色。望着面前的都城残败的景象,“白发”是愁绪所导致,“搔”为挠头,表现了杜甫当时非常急切烦愁的状态。大家可以想象得出,在面对这样的境遇之时,愁绪纠结,挠头忧思,白发脱落得稀少,都不能使用簪了,可见国与家同命运。前一句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句写愁之深切,处境悲苦。与题目中的“望”字对应,空望着满目愁思,家国皆望而不得,使得全诗忧苦意境更加深切,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从技法上说,这四句是把前面分别描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情感纠结的统一了起来,收结全诗。诗人选用搔发这个细微的细节动作。把满腹的愁情变成了立体的生动人物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中所体现的情感环境中,产生共鸣。

四、统领全诗,深化主题

杜甫到在安史之乱后期所创作的诗歌主题多为忧乱伤时。此诗即景伤春,全诗围绕“望”字展开,统领着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水乳难分。开篇通过“望”而一下子将战事环境以及诗人的满腔激愤亮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品读全诗会时时不忘题目“望”字,望的意义是向远处看,诗人望到如此景象,运用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触目惊心,充满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诗人由散到聚的视觉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在景物与感情的交叉转换中无限感慨涌上心头,进而诗人写花鸟的泣和惊,置身于凄凉衰败的环境中移情于物而又物显于情,人与花、鸟巳融为一体,紧扣诗题,更强烈地抒发了诗人伤乱思家的思想感情,极大的增强了艺术表现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两句,应理解为“望”中所思,通过“家书抵万金”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通过家书的难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患意识。全诗从整体景物落笔,一步步随着感情的深入和深刻,转到特定的“花鸟”,继而引申出烽火家书,使结尾回到自身,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搔头”动作体现了出来,具有非常强烈的表现力,使读者深刻体会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融为一体,饱含诗人对国破家愁无限悲痛之情,忧国思家之意。

全诗中写景和抒情融合得非常巧妙与完美,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意脉融汇而不单调,情景交融而不飘离”。由前四句的望景,写到后四句的望情,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统一于题目中“春望”之望,统领全篇、深化主题的作用非常明显。通过“望”字高度概括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感时、思家恨别情感的交织与盼望。通过题目中的“望”字统领,使全诗由所望到望者,使景和情更为统一,主题更加深刻。

五、结 语

恨别鸟惊心篇3

《春望》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 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一、 导入

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 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抵 搔 浑 溅 簪

师补充律诗的押韵问题。

四、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师提示: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和212式。

五、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

六、理解诗意

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的内容了吗?小组交流,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1. 学生小组交流。

2. 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国 破 感时 恨别 抵 搔

3.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

七、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如:国破 山河 城春 草木 花鸟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如:恨 感 搔更短 不胜簪 家书

3. 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如:感时恨别 忧国思家

八、赏析诗歌

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首联 对比反衬 寓情于景 颔联 触景生情 承上启下

颈联 思家迫切 引起共鸣 尾联 细节描写 忧思之深

九、探究质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十、拓展比较

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 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 思考下列问题: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恨别鸟惊心篇4

1、鸟尽弓藏: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2、鸟覆危巢:鸟巢因建于弱枝而倾覆。比喻处境极端危险。

3、鸟枪换炮:形容情况或条件有很大的好转。

4、鸟啼花落:形容凄凉的情景。

5、鸟面鹄形:形容由于饥饿而身体软弱,面容枯瘦。

6、青鸟殷勤:青鸟:古代传说中传送信件的使者。比喻常通信息,传递消息。

7、一石二鸟:比喻做一件事获得两个效果。

8、鸟啼花怨:形容悲伤怨恨。

9、鸮鸟生翼:旧传鸮鸟不孝,母哺翼成,啄母睛而去。比喻忘恩负义。

10、鸟惊鱼骇:像鸟、鱼那种受惊的样子。

11、鸟革翚飞:革:鸟张翅;翚:羽毛五彩的野鸡。如同鸟儿张开双翼,野鸡展翅飞翔一般。旧时形容宫室华丽。

12、鸟惊鱼散:形容军队因受惊扰而乱纷纷地四下溃散。同“鸟散鱼溃”。

13、鸟语花香: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14、鸟骇鼠窜:形容惊恐逃窜。

15、鸟迹虫丝:比喻极易消失的事物。

16、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17、鸟得弓藏: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同“鸟尽弓藏”。

18、鸟语花香:描写春天的景色。

19、鸟伏兽穷:如飞鸟栖伏,野兽奔走无路。形容势竭力穷,处境困难。

20、鸟哭猿啼:泛指禽兽悲鸣。形容悲凉的情景。

21、鸟入樊笼:樊笼:鸟笼,比喻不自由的境地。飞鸟进了笼子。比喻自投罗网,陷入困境。

22、倦鸟知返:形容游子倦游归家,或比喻离开工作岗位太久,倦於在外形式而回到自己岗位。

23、鸟声兽心:比喻言辞动听而心怀阴毒。

24、笨鸟先飞:(1)形容愚笨的人,事前欠缺考虑,常鲁莽行事;(2)或用以表示愚笨的人行动应比别人早,以免手忙脚乱。

25、鸟散鱼溃:溃:溃散。象鸟惊飞,象鱼溃散而逃。()形容军队因受惊扰而乱纷纷地四下溃散。

26、鸟惊鼠窜:形容惊恐逃窜。同“鸟骇鼠窜”。

27、鸟集鳞萃:鳞:鱼;萃:聚集。象鸟类或鱼类那样聚集在一起。形容聚集得很多。

28、穷鸟入怀:穷鸟:困窘的鸟;怀:投入怀抱。比喻处境困难而投靠别人。

29、倦鸟归巢:形容游子倦游归家,或比喻离开工作岗位太久,倦於在外形式而回到自己岗位。

30、鸟道羊肠:狭险典折的山路。

31、鸟惊鱼溃:溃:溃散。象鸟惊飞,象鱼溃散而逃。形容军队因受惊扰而乱纷纷地四下溃散。

32、鸟焚鱼烂:指因内乱而覆亡。

33、木干鸟栖:指鸟栖树上,至树干枯也不离去。比喻行事坚定不移。

34、鸟尽弓藏:比喻天下既定,功臣遭遗弃。

35、小鸟依人:形容女子或小孩怯弱的样子,惹人怜爱。

恨别鸟惊心篇5

窗外的细雨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树林一下子变 的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蹄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兔子这时候可没有什么闲工夫欣赏雨景。他忙着照顾美丽鸟,脸色沉重。

美丽鸟没有多长时间就苏醒了过来。她并没有说什么,她知道是眼前这只大胆的慕名的兔子救了她。她在满心思考。

看来,病得不严重。

兔子打破宁静,说:“你认识我?”

“不认识。”回答没有一丝的波澜。

“可我认识你。”

“……”

“是的,你很疑惑。这是常见的。像你们这种人。这种下意识的常识是一定的!哈哈……”

“你想说什么?”

“我没有什么意思,别这样充满了敌意。话说回来,这是我的表现才对。”

“?”

“我是护林人。那个恶棍到处行凶后还要我来替他收拾!至于你嘛,就是那个东西的小罗罗,得罪了他,遭殃了吧!”兔子恨恨地说。

“我可不是他们的什么人。我与他们有仇怨。再说了,华生与你有什么仇怨?你难道不是和他一伙的?”

“抱歉,我不能泄密太多。但是你怀疑我和他们一伙使我很恼怒!他们那行人还配和我一伙!可是,你——”老兔子专注地看美丽鸟的眼睛,然后十分吃惊。

“怎么了?你是……”

老兔子情绪恢复后说着:“我是生生世世都会在这里护林的老人。是早早就守护这幅画的主人。”

美丽鸟打量老兔子还没自己高的个头,不屑又惊异地说:“啊?”

“啊什么!你不用差异!难道我不配?……你呢,你是世界未来的主人。”

“……玩笑!……玩笑!……”

“哼,小毛孩懂什么!你是从别的森林来的。”

“你为什么确认?”

“因为,从你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善良,看到了美丽的彩虹!”老兔子顿时热泪盈眶。

“您,您别哭!这,是怎么了?是怎么一回事啊?”

“我……好久没有看到这种彩虹了。老天已经别邪恶蒙蔽。但是,我在你的眼睛里看到了奇妙的善良的彩虹!你说,这是不是奇迹?世界又有希望了!苍天有眼啊!”

“可是我并不知道这回事。平白无故地我就成了什么世界的主人。骗人的玩意!我不是三岁小孩子,那么好骗!”

老兔子见美丽鸟不相信,急的又躲脚又拍手,还气得哇哇叫:“好啊你个没良心的,我对你够好了,救你命,还告诉你这个好消息。你小时候,我还抱过的!你还这样耍赖皮!不承认!你算什么本事?我看你就是眼睛里有一百条彩虹也白干!哼!”

“好好好。”美丽鸟口上心不在焉地说。她可算领教到了这个老头的暴躁劲头。

但是美丽鸟也在为自己担心,自己一点都不知道这些事情,而且,在以前森林里是也没有哪个仙女姐姐提这件事情。这个老头是什么来历?会不会是骗子?

恨别鸟惊心篇6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恨别鸟惊心篇7

我,也是一只困在命运之中的鸟笼。我刚被买到主人家中,就被挂起来,放入了一只鸟儿。多么美丽的鸟啊:樱色的喙,黑色的眼,如火一般的爪;头上有淡黄的羽毛,项间带着褐色的颈环,身上披着紫色的披风,翅上是橙黄的羽毛,尾毛是淡淡的绿中又有淡蓝;光滑的羽毛在阳光下闪着迷人的光环。这可真是天造之物啊。

但她和所有的鸟儿都一样,无时无刻不回想着生长的森林,渴望蔚蓝的天空和白云。她在我之中,不吃,不喝。只是眺望着远方,黑色的瞳仁之中,尽是哀伤。原本美丽的羽毛,也因瘦弱而失去了原有的光泽,无精打采地贴在她的身上。她明显消瘦了。

两天后,她开始攻击我:用嘴啄我,用脚踢我,甚至用头撞我。我感不到痛,因为我是铁做的。当我看到她头上渗出血时,我不禁一问,你,痛吗?她愣了一下,没有理我,只是用头继续撞击我。我知道,她是恨我的。

又过了一天,她开始吃东西了,也不知是太饿,还是放弃了抵抗。但 这又毕竟是好的,她可以不死了。接着,她告诉了我她原来生活的地方。蔚蓝天空一尘不染,没有被文明的铅尘印得浑浊。白云悠闲地躺在天空,那蓝天下是一片又一片无尽的翠绿的森林;林中那条蜿蜒的河流,清澈得如同虚无;水中各色的鱼儿游来游去。陆上,羊儿在草地上吃草,随意地,也吃下了那散发着淡紫色香气的小野花;河边牛儿在喝水;狗在和水中的倒影打闹。天上的鸟儿在树与树之间穿梭,又在树枝上闹着。早晨,她和她的伙伴们一起在空中唱歌,顺带找虫吃。中午,在树林中,她们穿梭着,一起捉迷藏,而晚上就回家睡觉。有时会出去探索新世界,有时又在家中与别的鸟吵吵架,但这一切都是多么自由而快乐!

我不断地让她讲以前的生活,我不断地幻想着远方的动物乐园。不断想着,我好想飞到那遥远的地方去。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自私的,一厢情愿想找她说话,让她描绘那远方的丛林。其实她不知道,我好想放她走,但是我不能。我本以为,她对自由的意志已经磨灭,已经习惯了笼中的生活。其实,我并不知道,每当她眺望远方或是看见天上飞翔的青鸟时,眼中流露出的嫉妒与哀伤。

有一次,她的举动让我无比震惊:在人类走过来,把她捉出来把玩时,我看到了她眼中的仇恨。她,竟用她樱色的喙狠狠地啄了一下人类的手。她挣脱了,在阔大的房间之中飞来飞去,却找不到出口。最终,她还是被捉住,放进了我的身体之中。我看到了她仇恨与疲惫的眼神,还有眼角闪过的泪光。原来,她对自由的意志仍然强烈。

恨别鸟惊心篇8

关键词:审美情趣;押韵;诗歌

教读诗歌时应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解读和鉴赏古诗的能力,让学生在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从感悟和创新中步入诗的意境,获得思想的启迪。

我以杜甫的《春望》为例,用“四读”(即吟读、译读、品读、写读)之法来粗略地谈一下提高学生解读和鉴赏古诗能力的方法。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吟读

所谓“三分诗七分吟”,吟读是我们破解古诗的主要方法。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吟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

我在教授《春望》时,首先让学生,标出本诗的停顿,如全诗均可以划分为“二三式”朗读(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但根据韵味和情感的需要,也可以指导学生在颔联中读出了“二三二式”(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感的重心自然地落在“溅泪”“惊心”词语上。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示范吟读,让学生体味“吟”的味道,同时还可以发现自己吟读的不够准确的地方。由此,我得出的吟读要求是:(1)朗读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声音要有起伏,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2)读准诗的节奏,根据情感的需要来进行恰当的停顿;(3)读通全诗,读准字音,在把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读出情感。

二、译读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得精练,讲究锻字炼词。在译读时,我结合一些教育大家的做法,适当渗透了“以诗译诗”的方法。译诗之前,我先请学生读注释,然后以小组探究的形式进行“以诗译诗”,最后经过大家的争论和老师的补充,创造出一首现代版《春望》:

国破家亡,山河依旧;

城中春色,草木茂盛。

叹时局,缤纷的花儿陪我留泪;

怨别离,哀怨的鸟鸣伴我心悸。

战火连绵,燃至三月;

家书珍贵,可抵万金。

苦痛中,白发挠得更少;

忧愁时,簪儿却插不进。

翻译结束,再请学生大声朗读的新诗句,以此加深对内容的了解。由此,我认为翻译诗歌要做到:语言应凝练、能押韵尽可能押韵、在原诗的基础上解释扩展。

三、品读

要真正地读懂古诗,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品读诗文至关重要。

俗话说:“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

我在教读《春望》前,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杜甫其人、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杜诗的风格,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了解,认识了杜甫这个人物,体会了他创作此诗的背景,更为自己去赏读诗歌奠定了基础。

我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过程中,让他们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咀嚼、品味,并要求他们品出特点、品出诗味、品出诗歌词句的细微之处。如首联中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写出了战乱后长安城的荒凉凋敝。诗人在此名为写景,实为抒感,融情于景,为全诗营造了哀伤的气氛。

四、写读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让学生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展现诗歌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法。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春望》时就提出了在原诗基础上的创作要求,并告诉学生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意境想象再现此诗,最终,学生们都能各抒己见,或多或少地谈出与众不同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事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在古诗词教学中,我就是通过教材中的文本为范例,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并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主动去学,独立去探讨知识,猎取知识,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上一篇:真情流露范文 下一篇:蓝色土耳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