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文章范文

时间:2023-11-18 15:06:56

亲情文章

亲情文章篇1

记叙文以记叙这种表达方式为主,但在文中还可以适当穿插描写、抒情与议论,或穿插一段故事、寓言来使文章增色。何谓“穿插”?穿插是指在记叙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有目的地抒情、议论、说明、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内容。穿插以上内容更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情感、深化文章的主旨,使文章结构多变,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及感染力。

【范文指路】

父亲的雨

文/谢宗玉

有一个人总在来雨时走出家门,那是我父亲。

田是梯田,禾苗都是喝水长大的,但天雨常不遂人愿,所以在每一垄梯田的上坳总得有一口山塘。夏天热,禾苗需要同人一样拼命喝水,山塘没多大一会儿就被喝得见了底,村人就有些慌了。好在天再糊涂,也不会让村人处在恐慌中太久。雨说来就来,一堆乱云一聚,几声炸雷一响,还不等村人都从田地里跑回家,雨就下了。站在屋檐下,看雨中的庄稼欣欣向荣的样子,村人都一脸傻乐,乐得什么都忘记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他是一个小小的村民组长。

父亲先也是站在屋檐下,傻头傻脑地看雨,突然就像记起了什么的样子叫一声,哦,要去拦水,说罢提把锄头就冲进雨幕。等母亲转身从灶背屋寻来蓑衣斗笠时,他已经不见人影了。为这,父亲回来没少挨骂。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母亲一边念叨一边把准备好的热水提到灶屋。父亲洗澡时,母亲又从衣柜里把干净的衣服找出来。

父亲年轻时很结实的,他什么也不怕,再大的风雨也敢往里钻。风雨越大,父亲就一副越快乐的样子。有时,父亲叫一声要去拦水,就被母亲眼明手快地拉住了。虽然戴上母亲寻来的斗笠,但一出门,风就将它刮跑了。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将斗笠拾起来,然后一甩手,斗笠旋转着从大门口飘进屋来,雨水像珠子一样从笠沿四射开来,溅了我们一身。待我们弹落身上的水珠,再看父亲时,父亲又消失在雨中不见了。父亲在雨中的身影像个谜,一闪一闪的。

在瓢泼似的雨中,道道水流从山上落下来,父亲全把它们往山塘里赶。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给吹胀了。我想,面对一下子就水灵丰活的山塘,父亲内心应该有一种满足。

但我仍怀疑父亲是为了好玩,他在雨中那副兴奋得不得了的样子同小孩儿没什么区别。但小孩儿不能玩雨,小孩儿只能在大雨初来时,在稀稀朗朗的雨滴中,号着叫着钻来钻去,迅速返回屋檐下。所以我竟有些羡慕父亲。

一年夏天,天旱了很久,大伙以为再没雨下了,就挖开山塘拼命往自己田里放水,父亲左劝右劝要节约,但没有人听他的。后来再下雨时,父亲硬撑了两个小时没出门,但终于没忍住又冲了出去。只有母亲看着心疼,念叨就更勤了。

母亲的念叨并非多余,如今年老的父亲一身病痛,不打半点折扣。母亲给父亲煎药时,还在不停地念叨,而父亲,也再不能笑吟吟地听她念叨了。他躺在床上,配合母亲的念叨,“咝咝咝”地从牙缝里抽着凉气,他疼呢。父亲正在为他年轻时所经历的风雨支付代价。只不过,父亲的心里未必

后悔。

(选自《青春美文》)

【专项品鉴】

文章描写了父亲在每次下雨时,冒着大雨去拦水灌水塘,储备雨水,以备天旱之际使用。父亲拦了一辈子水,即使浑身病痛也不曾后悔。作者巧用穿插,刻画了一个朴实厚道的父亲形象。

第一,穿插人物描写,突出文章主题。父亲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作者记叙了父亲三次拦水灌水塘的情景,记叙中穿插了父亲三次拦水的情景:第一次拦水的满足兴奋,第二次年轻时拦水的张扬活力,第三次不想拦水却又不能不去的尽职尽责。三次拦水,刻画了父亲的憨厚朴实,突出了父亲尽职尽责这个中心。文中还穿插了对母亲的三次描写,表现了母亲对父亲的支持和照顾。这些穿插描写,让整个故事更完整,情节更丰富,中心更为突出。

第二,穿插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品质。文中多处描写大雨到来之急,渲染雨势之大,这些穿插其中的景物描写,都为突出父亲这个形象蓄势。无论雨多大,都不能阻止父亲拦水灌塘的脚步,雨势描写和雨中的父亲形成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更加烘托出父亲憨厚朴实、尽职尽责的性格品质。

第三,穿插细节描写,丰富人物形象。文中穿插了有关父亲的多处细节描写,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如父亲拦水回家“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呈现了一个好脾气的父亲。父亲年轻时去拦水前的甩斗笠的细节,呈现了一个年轻有活力的父亲。年老时满身病痛的父亲躺在床上,“‘咝咝咝’地从牙缝里抽着凉气”,呈现了一个辛劳一生的父亲。

【借鉴指津】

记叙文中,记叙是主,其他是辅。在记叙之外,可以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穿插不同的内容,如描写、抒情、议论等。穿插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可以如线索贯穿全文,可以如蜻蜓点水点缀文间。无论如何穿插,都不能打乱行文的思路和结构。使用穿插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穿插要有侧重点。有的文章以穿插抒情为主,有的以穿插议论为主,有的以穿插描写内容为主。无论如何不能为了穿插,而杂乱无章地加入各种内容。如果穿插内容过多,会打乱文章的结构,淹没文章的主题。如《父亲的雨》主要穿插了描写――父亲拦水的描写、大雨中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品质。

二、穿插要自然贴切。文中的抒情、议论、描写都是有感而发,都是建立在记叙的基础上,都是为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主题、表达作者情感服务的,因此,所有的穿插内容都需要贴合文章,与文章自然融为一体。如文中穿插的各种描写,都是穿插于父亲拦水的事件中,紧紧围绕刻画父亲形象展开,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亲情文章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A)―0059―01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多年来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必选的经典之作。虽然文章叙述的事情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距离现在已十分久远,但至今读起来仍感人至深。这篇文章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语言感人

文章中父亲送儿子上车时仅仅说了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但句句流露出怜爱儿子的深情。如到了南京,父亲说的一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要注意父亲说这句话的背景:1.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并再三嘱咐了茶房,甚是仔细。2.但他还是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3.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尽管父亲事情繁忙,尽管已托付了熟人,尽管“我”已长大成人,但父亲仍然放心不下,惟恐路上有所闪失,最后还是决定自己亲自送,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再如到了车站,父亲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时父亲已送“我”上了车 ,各方面都照顾到了,我也劝他走,父亲又有事,但他总觉得没有尽够心意,总想再为儿子做点什么,想到儿子路上口渴,就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亲自去为儿子买橘子,同时还为儿子的安全着想。总共四句话,句句都饱含深情。父亲就是这样无微不至地疼爱儿子,怎不让人产生感动之情呢?

二、动作感人

文章最让我们感动的是父亲为了给“我”买橘子而爬月台的那段描写。这段话主要突出的是父亲的动作,突出他买橘子的艰难。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再加上父亲往回走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作者刻画出了父亲因体胖艰难攀爬的感人情景,表现出父亲甘愿自己受累也要儿子平安的爱子之心。他的背影给人一个动态的过程,可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这是全文的焦点,是对背影最精彩的描写,也是最能触动读者心灵的一个特写镜头,每一个人读到这里,定会为这样的父爱而感动。

文中还有几处,虽然不如这段写得详细,但也能看出父亲爱子的感情。比如,中间的“照看行李、讲价钱、给‘我’拣定椅子、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照应”等,可见父亲对“我”是事事操心、时时牵挂。

父亲的形象就是在这众多的描写中让人感觉逐渐丰满、真实而且感人的。

三、“我”的感受――父与子的互爱

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还在于既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也写了作为儿子“我”的感动与怀念,这两种感情交融在一起,更能打动读者。如“我当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这是当时心理活动的真实描写,但作者写文章时终于明白了自己的不懂事,责备自己,也是儿子对父爱的一种回应。除了自责,感动更多,如作者在文中几次写到自己流泪:“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等等。这都是因为作者被父亲的爱所感动,明白了父亲的苦心,悟到了父亲的爱心。父爱的深沉,儿子的感动、怀念,不但使文章的写法更有新意,也使文章的情感更加丰富。

四、背景交待――艰难中的父爱

文章开头交待了当时家庭的状况,作者用了“惨淡”一词来形容。家庭遭了变故,“我”倍觉凄凉,不觉簌簌地流下了眼泪;父亲“变卖典质”、“借钱办了丧事”,又没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心情本来就够难过的了,但依然不忘对“我”的照顾,并劝慰“我”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艰难之中的父爱更珍贵,这更加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

五、老境颓唐――泪光中的思念

亲情文章篇3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一、巧设误会法

巧设误会法是指在作文时,有意设计误会,先蓄势,让“误会”随事态的发展而发展,让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走,随着作者情绪的波动而波动,等蓄势已满,当读者替主人公或惋惜、或担心、或遗憾、或气愤时,作者笔锋一转,在结尾处点明这不过是一场误会。如此设计,会让读者产生意外感,让读者在吃惊之余,情绪随主人公的结局或悲或喜。如小小说《排队》一文,写的是一位男青年排在等待上厕所的女队后面,引起女同胞的谴责,可快到厕所跟前时,这位男青年却离开队伍,到厕所墙角扶起席地而坐的老妇人,让老妇人站在队伍前面,他的这一行为让人心中纳闷。文章结尾作了交代,原来,这位老妇人是男青年的母亲,因身体不好到镇上看病,途中要上厕所,儿子为母亲排队。等误会解除,读者会长吁一口气,并钦佩这位“孝子”的孝心。这种事先设计好的“误会”,在文章结尾处才道出真相的结构方式,能引起读者无尽的遐思。

二、呼应开头法

呼应开头法,顾名思义就是结尾时,与文章的开头作照应,写出既与开头相照应,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写法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可使文章中心明确,结构严谨。如张金刚的《母亲的转变,全是爱》一文,这样开头:“突然发现,母亲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转变了,变得让我很吃惊,也很欣慰。”中间列举了许多母亲生活理念和习惯转变的具体事例。结尾写到:“听后,不由一阵心酸:我那可亲可敬的母亲呀,原来您的转变,不是为了自己,全是为了儿子,满满的全是爱啊!”这样的结尾,呼应开头,点出了母亲生活理念和习惯转变的原因“全是为了儿子,满满的全是爱啊”,从而使全文浑然一体,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含蓄收束法

含蓄收束法,就是把要说的话,要表达的真情隐藏起来,而运用一些特殊的文字,让读者去揣摩诸如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蕴涵的哲理、人物的情感等。含蓄收束法常采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和留白的艺术手法,给读者留有回味的余地,让读者浮想联翩,同时,文章感情的抒发自然也会更有韵味,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效。如张新华的《父亲在路上》一文的结尾:“有一次,父亲骑车到城东,去寻找一条他走过无数次的路。到了那儿后,父亲发现那条柏油路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很大的工业园,新修的一条水泥路已经不在原来的线上了。父亲回来后,一副黯然神伤的样子,口里不住地念叨:‘那条路没有了,那条路没有了……’仿佛在念叨一位逝去的老友。”这是作者在借父亲之口,表达对在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原有的土地、马路、自然风光都遭到破坏的悲凉之情,这样的结尾能留给读者很多揣摩的空间,含蓄地点出了主题。

四、抒情激励法

有些文章的结尾既不是总结中心,也不是启发联想,而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爱与憎的情感。这种结尾方法为抒情激励法。这类结尾方法,或者发出号召,倡导人们向着作者所指的方向前进;或者发出感叹,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情感。如海如的《生如烟花》一文,写的是作者经过一次大病折磨之后,对人生的看法。在文章最后作者这样写道:“生命很脆弱也很短暂,但是,生命同样可以精彩,我们来过、爱过、努力过、奉献过、幸福过,即使有一天真的离去,我也可以微笑着说,这是一场圆满的谢幕,我的人生,曾经如烟花般璀璨绽放!”这样的结尾,是对人生发出的感叹,能激励人们珍爱生命,珍惜时间,珍惜生活。

五、卒章显志法

卒章显志法,是指文章前面叙述故事,当故事叙述完后,在文章的结尾处才提出观点、见解、结论或主旨。因主旨在结尾得到了“亮闪”,所以,结尾的这“一笔”自然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彝鑫的《与燕为邻》一文,前面叙述了作者与燕子为邻的故事后,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这样写道:“看着燕巢,有时我觉得自己也是一只燕子,不是吗?每到过年的时候,我都会回到老家,春节过后,我又会回到北京。从老家到北京,从北京再回到老家,我的足迹也像候鸟一样飘来飘去。”文章结尾的这些话,表明作者自己就像候鸟燕子归巢一样,虽然在北京工作,但每年春节都要回家和亲人团聚。燕子象征着“我”,看到燕子,心里就踏实。文章卒章显志,主旨明确。

亲情文章篇4

一位正值花季的女中学生,因为长得不像父亲也不像母亲,长时间一直生活在困惑之中。后来,颇有心计的她经过一番艰难曲折的追查,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生父。为确认生父,她要求和生父做DNA鉴定,并设计拆散了两个家庭,想让生父和母亲结婚。不成想,就在她以为将要“大功告成”之时,事情却出现了意外,女孩机关算尽,最终酿成了一场人生悲剧……

不像父亲也不像母亲,

花季女生追查生父

现年16岁的刘雪菲,是沈阳市铁西区一所中学的高中女生。

刘雪菲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听邻居说:“这孩子,怎么长得不像爸爸也不像妈妈?”随着年龄的增长,刘雪菲对自己长得不像父母这件事越来越耿耿于怀,痛苦万分。

2008年年底,当时还在读初二的刘雪菲放寒假在家。有一天,她看电视剧时无意中看到一个情节,剧中那个孩子是母亲与婚外情人的私生子。她顿时若有所思:我是不是妈妈和另一个人生的呢?

2009年3月28日,是刘雪菲15岁的生日。她知道,虽然母亲特别不愿意触及她的身世问题,但母亲非常爱她,把整个心思都用在她身上。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她能考上最好的高中,将来考上最好的大学。她也知道不应该让母亲为难,可自己长这么大,连亲生父亲到底是谁都不知道,也太可悲了。

吃完生日蛋糕,她的目光里满是期待,对母亲说:“妈妈,我都快初中毕业了,马上就成人了,连自己的生父是谁都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更别说考什么大学了。你要再不告诉我生父究竟是谁,我就放弃中考。”

汪丽敏看着女儿一脸的严肃,知道女儿是非常认真的。她的内心痛苦极了,她不想揭开那段满是痛苦和耻辱的尘封往事。可是,她更不想让女儿放弃前程呀!

于是,汪丽敏满含热泪地拉紧女儿的手,痛苦地说:“孩子,你的生父是妈妈的初恋情人,他的名字叫章文跃。可现在他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我一无所知,而且,今生今世,我都不想知道!”说到这时,汪丽敏咬牙切齿。

刘雪菲安慰母亲说:“妈妈,你说出真相我就心满意足了。”汪丽敏抱紧女儿:“妈妈的好女儿,一定要好好考试,别让妈妈失望啊!”

2009年6月,沈阳市中考刚结束,刘雪菲便开始了她谋划已久的寻父计划。

刘雪菲先去了位于沈阳市皇姑区的姥姥家,找到了母亲高中和大学时的毕业照,她装作和姥姥聊天的样子,逐一询问毕业照上的人的姓名,最终,她果然从姥姥嘴里知道那个长得和自己极为相像的人就叫章文跃。接下来,刘雪菲又悄悄寻访母亲当年几个最要好的同学,功夫不负苦心人,2009年8月底,刘雪菲终于得知章文跃就职于北京的一家电力设备公司,任高级工程师。

要挟母亲初恋男友,

DNA鉴定终获真相

无数个深夜,刘雪菲悄悄看照片上的章文跃,她觉得自己长得实在太像他了,她强压欲望用功学习,以此驱赶对生父的思念。

终于等到了放寒假,刘雪菲向父母提出要去北京看望姑妈。因为女儿读重点高中的第一学期考试得了全班第三名,父母很高兴,爽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

2010年1月17日,放寒假的第一天,刘雪菲就迫不及待地坐火车来到北京。她在姑妈家住下来后,辗转打听到生父的工作单位地址,于次日清晨早早来到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守候在生父工作单位门前。

上班时间快到了,一个面相非常熟悉的男人走过来了――章文跃!

刘雪菲看到他的那一刻,泪水便像潮水一般涌了上来,她迎着章文跃走过去。

看着刘雪菲,章文跃十分惊讶,但很快就镇定下来了,他示意刘雪菲跟她一起到附近的一间茶吧坐下来。

刚坐下,刘雪菲就迫不及待地大声说着:“我终于找到你了,和梦里一模一样,我现在就想喊你爸爸!”说完就激动地要扑进章文跃的怀里。

章文跃断然拒绝,冷冷地看着刘雪菲:“你是谁?我不认识你,你找我干什么?”心情万分激动的刘雪菲听生父竟说出如此无情的话,当即非常气愤:“我是你的女儿!我叫刘雪菲,我的妈妈是汪丽敏,是你的初恋情人。你难道不觉得我和你长得非常像吗?你敢否认吗?”

章文跃心里一惊,但脸上的表情还是不冷不热:“我没有女儿。再说,长得像的人很多……”

听生父说出这样冷漠的话,刘雪菲气得哭出声来:“我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你,只是想知道生父是谁!你要是不认我,我就去你单位,去你家……”闻听此言,章文跃不敢再强硬了,但话气仍然冷冷的:“你想怎么样?”

刘雪菲慢慢抹干眼泪,变得非常冷静:“我想和你做个亲子鉴定,我要让科学做出准确结论,给我也给你一个交代。但如果你不答应我,我会让所有认识你的人都知道这件事!”

最终,章文跃无奈地答应了。

不久,鉴定结果出来了,章文跃的确是刘雪菲的生父。

刘雪菲站在章文跃面前,盯着他的眼睛,泪水涌出来。可那一刻,却是火山遇到了冰川,章文跃仍是一脸冷漠。

几天后,刘雪菲伤心地离开北京回到了沈阳。

异想天开要亲情,一心重组父母

回到沈阳,刘雪菲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她不明白生父为何如此冷落自己。

从小到大,她一直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养父刘海波是个商人,生意做得很大,可她除了从他那里得到花不尽的钱之外,很少能得到父爱。现在知道生父的下落后,她真希望生父能疼爱自己,让自己享受浓浓的父爱。可生父的冷漠却让她很寒心!

痛苦地思索了许多天,刘雪菲终于有了主意:我要让生父离婚。离了婚,他就不用害怕任何人,就会认我这个女儿了。我要让妈妈也离婚,离开那个对我不冷不热的继父,再和生父结婚。

刘雪菲本打算想个万全之策,但想了许久,也没想出什么好主意。2010年2月中旬,她决定采取最简单也最直接的做法:给生父的妻子和养父刘海波分别写一封信,说明一切。

2010年春节过后,刘海波和章文跃的妻子分别收到一封装有DNA鉴定书复印件的信。刘海波愤怒地把鉴定书摔到桌子上,抡起巴掌掴了妻子几个耳光,并咬牙切齿道:“离婚!你带上这孩子走。你是过错方,法律规定你不可能拿走一分钱……另外,如果你要上法庭,我会让你的丑行尽人皆知!”

很快,刘海波和汪丽敏就离婚了。回到娘家时汪丽敏泪流满面,刘雪菲却非常平静。她不是不心疼,而是认为,长痛不如短痛,等将来真正的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就有永远的幸福了。

2010年3月24日,生父章文跃终于来到了沈阳。那天傍晚,刘雪菲放学刚走出校门,就看到了生父,她心花怒放,日思夜想的爸爸终于来了。可当她跑近时,她看到的不是笑脸,而是一张被愤怒扭曲的狰狞的脸。

章文跃声音里满是怒火:“你这个小恶魔!你让我妻离子散,被扫地出门,你究竟安的什么心?”

刘雪菲看着生父那张脸,听到生父说出的话,心一下子掉进了冰窟里,可她仍存幻想:“爸爸,我就想让你和妈妈复合,我们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你知道吗,妈妈现在也离婚了。”章文跃的怒火更盛了,此时他恨死了眼前这个女儿。

傍晚,在约定的地点三好街的数码广场,汪丽敏看到自己曾经深爱过的男人走过来,非常平静,可章文跃却是横眉冷对。

从生身父母的唇枪舌剑中,刘雪菲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谜――

章文跃和汪丽敏高中毕业后同时考上了东北大学,两个人相恋了,大学毕业后又都留在沈阳工作。毕业两年后,当章文跃满怀希望地准备迎娶汪丽敏时,她却移情别恋了。章文跃痛苦万分,极力挽救,但还是眼睁睁看着心爱的人成了别人的新娘。汪丽敏嫁的男人就是刘海波,这个比她大7岁、拥有百万资产的企业家。

新婚的幸福快乐很快过去了,刘海波把全部热情和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而汪丽敏却被无边的寂寞折磨着,开始怀念起初恋情人章文跃,想起了他的种种好处。结婚一年后,章文跃找到了她,两个人爱火重燃,三个月后,汪丽敏怀孕了,腹中的生命是她和章文跃的爱情结晶,她盼着这个小生命的诞生。

女儿终于出生了,孩子刚满月汪丽敏就迫不及待地去找心爱的人――章文跃,她已下定决心离婚,然后与和章文跃及女儿生活在一起。可等见到章文跃时,汪丽敏等来的却是令她痛不欲生的结果。章文跃冷笑着告诉她,她抛弃他后,他整个身心都被仇恨占据着,一直伺机报复,一年后才等来了时机,他假意和她重燃爱火,就是想让她品尝被抛弃的痛苦,让她生下孩子再抛弃她,让她看到这个孩子就会痛苦,一辈子不安宁!

章文跃走了,永远离开了,汪丽敏的心死了,爱情也死了。从那时起,她的全部心血都花在了女儿身上。丈夫在外花心她也佯装不知,只要能让女儿过上好生活就够了……

听完父母的对话,刘雪菲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出生与爱情无关,她只是一个背叛与复仇碰撞出的畸胎。她突然非常仇恨这个男人。

刘雪菲心中的怒火在燃烧,猛地站了起来,狠命地打了生父几个大耳光,拉起母亲的手就走。

讨不回母爱,孤苦伶仃无所依靠

第二天放学,刘雪菲跑回家,却发现妈妈不在。她预感不妙,继而发现了茶几上母亲写的信:

妈妈的心,早在你出生一个月后就死了。我想过自杀,但最后时刻我突然想起,女儿是个只有母亲没有父亲的苦命孩子,我不能死,我要养大她,把全部的爱给她!刘海波一直不敢和我离婚,就是害怕我们娘俩分走财产。现在好了,我和你都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你让妈妈的坏女人身份现形,更让妈妈心里的母爱死掉了。刘海波对妈妈说,他感谢你,是你让他保全了财产,丢掉了一个大负担……妈妈走了,走到一个谁也不认识的地方,找份工作终老一生。妈妈没有脸面见任何一个认识的人了,也没有勇气和力量再和你一起生活,对不起。再见了,我亲爱的女儿……

读完母亲的信,刘雪菲呆立着,面无表情。

由于深受打击,刘雪菲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2010年7月的期末考试,她竟考了全班倒数第五名。2010年8月初的一天,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下,刘雪菲来到辽宁某律师事务所,找到李律师,要状告生父生母。李律师耐心地听完刘雪菲的讲述,眼圈不由红了,他同情这个姑娘的不幸遭遇,可他也很无奈。他可以替她向生身父母索要抚养费,法律规定他们必须承担抚养女儿的责任。可让律师替她讨回母爱,那就无能为力了。

刘雪菲呆呆地看着李律师,过了许久才低下头。她决定不告父母了,她只想得到爱,别的她都不想要。

李律师为这个悲情女孩的凄惨境遇夜不能寐,第二天,他找到了刘雪菲的姥姥,他希望老人家设法找回刘雪菲的母亲,因为,如果长此以往刘雪菲会得心理疾病的。

老人浊泪横流:“她妈妈的心已经死了,我打过多次电话,没有任何用处呀!”李律师叹口气。他要来了章文跃的地址:“我要让他出抚养费,不能这么便宜了这个恶棍!”他让老人和刘雪菲写了委托书。

2010年10月16日,章文跃寄来了第一笔抚养费500元和一份保证书,保证在亲生女儿大学毕业前按时寄抚养费。同时他还附了一封信,信上这样写道:“我不可能把父爱给刘雪菲,她不是爱情的结晶,只是复仇的产物。她的母亲背叛了我,我的仇报了,后半生也就安宁了……刘雪菲应该恨她的母亲,她在替母亲还债。当然我也妻离子散了,这也是报应!”看完这封信,李律师非常生气,但也无可奈何,法律只能约束人的行为,无法管束人的思想。

刘雪菲的姥姥多次打电话联系汪丽敏,汪丽敏每次接电话都哭,但表示她只能给女儿寄些钱,别的事她做不到,因为她不敢重回旧地,不敢看女儿的眼睛,更不敢想过去的生活……

可是,只有17岁的刘雪菲能承受得起这么沉重的精神打击吗?但愿汪丽敏能及时醒悟,把母爱还给女儿。

(文中主要人物做了化名处理。图文无关。)

亲情文章篇5

一、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任何一个阅读文本都是一个整体,在初步接触文本时,最重要的是进行整体阅读,着眼全局看它写了些什么,想表达什么主题。整体感知应运作于动手答题之前。多数阅读的第一题就是提问整体感知中的写作内容或写作意图,感知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所以多数信息应从文本中来,针对标题的设问往往也是整体感知。如2005年山西省中考题《黄土》的第一题就是“速读全文,说说作者通篇都在写父亲,为什么要以‘黄土’为题?”此题既是对全文内容的考查,也是对主题的考查。这篇散文虽然题为《黄土》,但着力描写的却是父亲,以及像父亲一样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歌颂了他们辛劳一生而又默默无闻的美德。如果对全文没有一个整体感知,乍一看题目,还真以为与黄土地有关,对主题的把握,也就失去了导向,没有了基础。再如,第四题中说“文中的父亲默默无闻,生平并未做过什么大事,但读来却深沉感人,令人久久怀想。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一是作者对父亲的;二是作者对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 。” 此题的答案分别是“怀念”和“同情”。如果没有对全文的深切感悟,恐怕也不是很容易得出答案。因此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把握主旨,是正确回答问题的关键。

二、兼顾问题,筛选信息

中考阅读题的设计,近年来趋向于主观题目较多,但出题者往往也会选用文章中的有关信息来组织答案。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一种从文章中筛选信息、重新组合的能力。怎样快速、有效地从文章中将要用到的信息筛选出来呢?有两种方法。一是广义上的筛选,即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凭自己的语感和悟性,将文章中重要的信息勾画出来,如:把每一段的重要信息筛选出来,并在重要词语和句子下面作上标记,并结合语境作初步理解;找出过渡段、议论抒情的句子、揭示主旨的句子、环境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等等。阅读过程中,如果预先关注了这些要点,再打开题目,就会发现一些题目已在意料之中,自信心也会随之大增。二是狭义上的筛选,即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筛选。这就要求阅读文章之前,先将文后题目浏览一遍,看哪些问题需要从文中直接筛选。兼顾问题,筛选信息,就可以直接在文中将答案定位,然后,再进行整合,就形成了问题的答案。如:《黄土》的第二题说:“②―④段是对父亲生平事迹的描写,依次概括,应是、、。”此题若事先浏览一遍,在阅读文章时就可以直接在文中筛选、归纳。文章第二段主要记叙了这几件事:没去过医院、从不看病吃药、不让儿女买药,停止服药等。从第二段中将这些信息提取出来之后,进行整合,就可以得出“生活节俭”或“生活节约”等类似的信息,这样第一个空的答案就产生了;依此类推,第二、三个空的答案也可以从后面两段文字中筛选出来。兼顾问题,筛选信息,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它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将要解决的问题快速定位,提高了阅读效益。

三、换位思考,体验真情

近年来的中考题中,小说、散文被选用的频率较高,并且多数为成年人的文章。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去阅读成年人的文章,往往会产生一些距离感,如认知水平的差距、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距等等,在阅读中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些障碍。怎样才能让考生尽可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呢?只有让学生融入到文章中充当文中的角色,才能更深切地去体验真情实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换位思维。将文中的人物用“我”替代,将“我”置身于文章当中,用自己的体验去再现文中的情境,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以真情贯注的文字最能动人心魄,引人心驰神往,让人回味无穷。《背影》一文,时至今日,仍令人魂牵梦绕,难以忘怀,就是因为作者以朴实真挚的文字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创造出了让人难以割舍的亲情空间。美文要美读,有真情的文章,必须要用真情去品。引导学生和作者情感神交的一个过程,也是孕育和升华学生潜在情感,达到情动意发,与文共鸣的过程。适当转换角色,让学生融入文中会瞬时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唤起内心沉睡多时的灵感,尝尽酸甜苦辣之味,享尽悲欢离合之美。从而,调动身上的每一根神经,在潜移默化中和作者同喜同怒,同乐同悲。象邹志安的《黄土》一文,作者在朴素、恬淡的叙述、描写中融入了浓浓的亲情,“美至无奇为至美”, 作者正是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捕捉到了普通人灵魂上的“光点”,讴歌他们身上未曾染过的人性美、人情美,表达了对父亲真挚的忆念,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以我心度人心”,读这样情文并茂的文章,要把作者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把作者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让自己的心态进入语言环境中,进入文中人物的氛围中,促使自己情感由文而生。只有这样,才能体验到其中的真情。山西省2005年中考题《黄土》的第六题的设计其实就是让考生根据阅读体验谈感受,写真情。如果文章内容“于我心有戚戚焉”,则说明读懂了文章,感悟到了真情,这时,再读油画《父亲》,可能就不难得出油画的感人之处。

四、读懂人物,把握形象

要求根据作品的内容,分析归纳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等特点;对人物形象作出赏析性的评价、启示性的联想等,是文学作品阅读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题型。解答这类题型的基本方法有:一是要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入手去剖析,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语句去体会;二是要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理性的思考来品味人物的特征。如就《黄土》一文,有人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此问重在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可以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入手去分析,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本文写父亲的语言不是很多,但第二段中有几句,“一瓶药多少钱?”“不要买了,我不要紧。”为了不拖累子女,父亲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了,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父亲是一个极其节俭的人。另外,也可以从关键性的语句去体会父亲这一形象,如第一段中“极普通”、“劳动一生”、“默默死去”等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出父亲是一个极平凡的人;如第三段的开头一句“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第四段的开头一句“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从这些关键性句子中,我们也不难体会出父亲还是一个辛勤劳作而又精神贫困的人。这样,通过以上两种方法,我们将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把握起来。

亲情文章篇6

《背影》表达了作者至情至真的父子之爱。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水平不仅是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而且其情感因素对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引导、激励和强化的作用。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四、导入环节

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海洋天堂》的有关片段,让学生体会海洋天堂,一个永远有自由、有父亲、有依靠的地方,那是内心最后的归宿,最舒适的栖息港湾。

(设计意图: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所以,借助有关的影视片段,顺利地将学生引入正文的学习。)

板书:父爱。

五、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28年后,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1931年到英国留学,次年回国,继任清华大学教授。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六、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

(2)在这几次背影的描述中,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3)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4)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从外貌和动作描写体现外,还用什么描写方法表达这种关爱?父亲这些朴实而简洁的语言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中逐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当学生能够真正读懂文章中几次“背影”中蕴含的意义时,学生也就能够感受到文章包含的那份人间至情。)

2.感受父爱深情,学会感恩

给父亲写一段话,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

(设计意图:网络上前段时间爆出一项调查:父亲节前夕,淘宝网了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数据显示,同为节日,父亲节却没有情人节那般喧嚣,没有母亲节那般温暖,更没有儿童节那般欢快,与关键词“爸爸”相关的宝贝仅32万件,中国父亲遭遇尴尬父亲节。算下来爸爸的淘宝待遇仅为孩子的1/30,不足妈妈的1/8,情侣的1/20。从这则信息来看,人们对父亲节不是太重视。所以,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给父亲写上一段话,并交给父亲,使学生真正懂得感恩,真正明白父爱无言。)

七、课堂结尾

以刘和刚的“父亲”为结尾曲,让学生在MV中感受父亲的默默付出。

八、教学反思

本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主要采取的是阅读与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品读“背影”中所展示的亲情,进而,让学生在感受父亲与作者深深的爱子之情中,学会感恩。

亲情文章篇7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阶段阅读目标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此理念的指导下,“作者的情感倾向及作品感受分析”类试题成为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考点解读】

这类试题在中考命题中常见的命题形式有如下几种:

1.对文中的某一句话或某一段话谈读后的启示;

2.揣摩文章中处于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的心理;

3.针对文章内容谈个人的看法;

4.读完文章后,对文章中涉及的事物所延伸或演绎出的内容,写出自己的认识;

5.对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倾向,写出自己的相关思考;

6.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7.对相关链接中的内容,要求联系文章谈自己的看法;

8.就文章提出自己的疑问。

【知识卡片】

情感倾向即是主体对某一客体主观存在的内心喜恶、内在评价的一种倾向,有程度性和对象性。

作品感受是指在阅读作品后,对作品的内容、思想、情感、人物、特征等作出的体验和感受,并能根据要求回答自己阅读的独特见解。

【解题指津】

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考查同学们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不少同学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回答不够全面。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有欠缺,常常只答其一,不及其二。

二是解答抓不住要点。抓不住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反而抓了很多,致使答案未抓准要点作答。

三是缺少深层理解。对文章理解不透彻,致使答案深度不够。

四是角度不新。人云亦云,没有真知灼见。

五是不明题意,信口开河。特别是部分要求联系现实或生活实际作答的题目,不能从实处作答,而是口号大话连篇。

六是语言组织不够简洁流畅。

要克服这些毛病,有特色地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题。因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题是答题的基本点,只有由此生发开去,所获得的感受和启示才能切中要点,才能独特深刻。

二要学会联系现实生活,找出文里文外的联系。最好能选择典型的生活细节来阐述,这样才能做到真实、生动、深刻。

三要力求用语简洁明白、流畅生动。

【阅读闯关一】

那一夜,星光如许

文/丁立梅

那时,真是羡慕她。

我们一群乡下孩子,进城来高考,独自背着简单的行李,无人相送。只她身边,有父亲和上小学的弟弟陪着,前呼后拥的。

我们入住在招待所。楼下是喧闹的农货市场,各种买卖的声音,不时灌进耳里来。

楼下,一溜排开的水果摊子,红瓤的西瓜,被劈成两半,摆在那儿当招牌。青皮红嘴的桃,堆得尖尖的,望得见甜蜜在里头。真想吃啊。手头却是拮据的,在地里苦活的父母,还顶着烈日在劳作,让我们也舍不得如此奢侈。

一回头,就看见了她的父亲和弟弟,一人手里抱着一个大西瓜,一人手里提着一袋桃,上楼来了。我们暗暗想,真是有钱人哪。她父亲很快切好西瓜,洗好桃,给她送过去。其时,她正坐在楼道口吹风,一边胡乱地翻着一本书。父亲细心地剔去西瓜里的黑籽,一块一块,递给她吃。她吃到不想吃了,父亲还小声劝着:“再吃两块吧,吃了会凉快些的。”

傍晚,我们去盥洗间洗衣服。她父亲也端着一盆衣服去洗,是她刚换下的。她弟弟跟着,却噘着嘴,很不高兴的样子。父亲一边洗衣服,一边和风细雨地对弟弟说:“姐姐明天就要高考了,西瓜是要省给姐姐吃的,你要懂事一点,等以后爸爸赚了钱,再给你买。”

我们听着,有些诧异,原来,她也不是个富裕的。回到宿舍,有同学不知从哪儿听来的消息,说她十岁那年,亲爸就死了,他不是她的亲爸,是继父,她弟弟才是他亲生的。我们震住,再见到他,就有了说不清的感动。

那个时候,高考还在最热的七月份。半夜里热得睡不着,加上有些紧张,我们干脆爬上露台去乘凉。不一会儿,看见她也上来了,后面跟着清瘦黝黑的他。他竟搬了一张席子来,摊到露台上,让她躺下。她听话地躺下,他坐在一边,给她摇扇子,一下一下,摇得满地星光飞溅。

我们一时间感动得无话可说,抬了头仰望星空。满天的星星,密集的小蝌蚪似的,拥着挤着,闪着光亮,仿佛就要掉下来。身边,他摇动扇子的声音,像轻轻响着的一支歌。夜风有一搭没一搭吹着,一个城,没在一片宁静里。我们暂且忘了高考的紧张,只觉得这样的夜空,也是极好的。

多年后,每每有人提及高考,我的眼前,总会晃过她的样子:一袭白裙,公主般的高贵着。清瘦黝黑的他守在一边,把一个父亲能给予的亲情和爱,全都无私地给了她。不知她后来考上了没有。那似乎也不重要了,有他撑着,她的天空,一定少有风雨。

(选自2013年6月11日《扬子晚报》)

1.文章开头第一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对比之处较多,请写出其中的三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对文中父亲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任选一角度对文中的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章结尾一段,结合生活写出你获得的人生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闯关二】

妈妈的风扇

文/徐全庆

10岁那年夏天,一场意外让他失明了。他感到很绝望,整天呆坐在屋里,什么话也不说,偶尔一张口,就是冲母亲吼。

那段时间,母亲哪儿也不去,就在家陪他,和他说话,可他懒得听。无边的黑暗让他的心情特别烦躁。越烦躁就越热,汗水不知不觉湿透了衣背。

母亲还在喋喋不休地劝说,要陪他出去走一走。母亲说:“你想要什么尽管说,妈会尽最大能力满足你,只求你出去走一走,别在屋里憋坏了。”

“出去?我一个瞎子出去让人笑话呀?”这样想着,他更加烦躁,对母亲吼道:“我想要风扇,你快去买!”

吼完,他立刻有些后悔,他知道,母亲没钱买风扇。失明前,他就一直想吹风扇,曾经央求过母亲,母亲训斥了他:“你爸死前住院的钱还没还清,我一天收破烂能挣几个钱?哪有钱给你买风扇?”

可这次,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说:“行,妈给你买风扇。”

第二天,母亲出去了,但回来得很早,坐在院子里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什么,以后几天也是这样。

过了几天,母亲对他说:“给你买来风扇了。”

他很高兴,伸手就想摸。母亲却拦住他,说:“这是个旧台扇,容易漏电,你眼睛看不见,千万别乱摸。”

母亲打开了风扇,他听到吱吱呀呀的响声,不过风并不大。他问:“风怎么这么小?”母亲说:“这风扇太旧,我再给你开大点儿。”于是吱呀声更大了,风也略大了些。他说:“妈,你也来吹吹风。”母亲说:“你吹吧,我吹着头疼。”

夏天晚上也热,他经常被热得睡不着。母亲就打开风扇,让他先睡,等他睡着了再关风扇。有一次,他说:“妈,为了省点儿电费,你一直守到我睡着了再关上风扇,值得吗?你就让风扇吹一夜能花几个钱?”母亲说:“能省一个是一个吧。”在母亲的照料下,他的心情渐渐好起来,对生活又有了希望。

有一天,母亲出去收破烂,他以前的一个同学来看他。他说:“天热,你把风扇打开吧。”

“风扇?在哪儿呀?”同学问。

他指向风扇的位置。

同学研究了半天,告诉他,这“风扇”是一个木头做的像风车一样的东西,人在后面摇,“风扇”才能转。

他走上前,用手仔仔细细摸着那台“风扇”,眼睛湿润了。

(选自《时文精粹》)

1.阅读全文,试对文中“他”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要买风扇这件事,母亲在他失明前后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画线语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个旧台扇,容易漏电,你眼睛看不见,千万别乱摸。”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母亲说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试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简要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版参考答案见下期)

第31期参考答案

一版

《蒲公英也很快乐》

1.失落,不愿留下任教/改变主意,留下任教。

2.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小山村荒凉、冷清、破落的景象,衬托了“我”失落的心境,与下文“我”愿意留下任教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文章主旨。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蒲公英种子飞舞的美态,烘托了小姑娘的天真浪漫、坚强乐观,也暗示了“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

4.“我”被村子里孩子们渴盼新老师的愿望和行为深深地打动了,喜欢这里像蒲公英一样淳朴快乐的孩子。

《梦是夜的花朵》

1.女儿用梦寄托对母亲的思念,靠梦境享受母爱的美好。

2.难过(不安、担心)/高兴(开心)/期待(希望、期许)

3.第一处:最近孩子睡觉特别早。(总是说梦话,像是在和一个人聊天的样子。)或者:八点半必须到家。(到家后,她看了看表,连澡都没洗就迫不及待地钻进了被窝。)

第二处:相框(连书桌上那张她妈妈的照片也被她放到了相框背面。)

第三处:秘密(女儿小小的心里似乎藏着什么秘密。)

作用:①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设下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为下文作了必要的铺垫,使行文不突兀。

4.示例:××,你失去了妈妈,我作为你的朋友跟你一样难过。但是,你还有疼爱你的爸爸和关心你的朋友,我希望你能尽早从痛苦伤心中走出来,像从前一样开心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好吗?

四版

《母亲变了》

1.母亲的变化体现在开始关注养生知识,和老姐妹们一起跳广场舞健身,生病了会积极医治,不会再“扛扛就过去了”。

2.母亲学养生、搞健身、肯输液,都是为了调养好身体,尽量不因生病给“我”添麻烦、增负担。

3.生病了肯花钱看病,这段文字通过例举具体事例说明了母亲的变化。

4.示例:不能删去。这两段点明母亲变化的原因,母亲的变化并不仅仅是母亲懂得了关注自己的身体,而是为了尽量不因生病给子女添麻烦、增负担。

5.示例: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一生勤劳节俭,但年老后为了不因生病给子女添麻烦、增负担,她开始学养生、搞健身、肯输液。而她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女。

《天上有云姓白》

1.教“我们”的英语老师突然生了一场大病,需卧床两个月。没有老师能顶上这个缺,于是他来了。

2.①“天上有云姓白”是白云老师自我介绍时说的话,以此为题既点明本文所记叙的对象,也表达了作者对白云老师的纪念;②“天上有云姓白”是富有诗意的语言,能增加文章的美感,也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认为他是冲着不菲的代课费来的;学生课间喊“白云”捉弄他;上课不认真听讲。

4.“我们”上课不听讲,老师弯腰跟“我们”道歉,怪自己课讲得不好;为困难学生掏出身上所有钱,并许诺资助女生,恳求女生的母亲答应让女儿去上学;读初三的时候来学校看“我们”,让“我们”好好读书。

5.表达了作者对白云老师的深切怀念之情。

亲情文章篇8

关键词:背影;教育思想;散文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富有率真、质朴的浓厚情感,能使读者感受到清静高雅的唯美意境,特别是其抒情方式非常独特,语言丰富,自然清新的表达中还带着一股活力。因此,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不仅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还体现儒学特点,教育价值极大。

一、典雅优美,脱俗清新

阅读朱自清的散文可知,朱先生通常运用简单、朴素的言语,展示着一种典雅、自然的美感。而且,朱先生非常关注修辞手法,为了尽量使用完美的语句,将很多精力倾注于遣词造句。此外,朱先生的散文在兼具诗歌美感和音乐美感的同时,还充斥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朱先生在散文中努力追求的朴实美,是其不虚伪、正直和大方为人的真实体现。朱自清先生认为,写文章要如说话一样熟练、自然,只有这样,读者才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散文《背影》就是如此,口语化表述非常典型,特别是在人物对话方面有具体体现,文中父亲朴拙、简单的寥寥几句话,就能让读者感受到生动、浓重的父爱。其中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将父亲性格中坚强的一面表露出来;而“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表明了父亲在离别时对儿子浓浓的不舍和深切的关怀。杨振声先生曾评价朱先生的作品:风华源自朴素,悠然源自忠厚,腴厚源自平淡。

二、布局巧妙,构思紧密

我们通常认为,朱自清的散文具有巨大的魅力,原因在于朱先生对散文构思非常严谨。众所周知,文章都有文眼,散文也不例外,通过某一主旨凸显文章的真实意境,然后将虚实相互结合,进行详略得当的描述表达。散文《背影》中,由于与父亲长时间未相见,难忘其背影开篇点题,然后又通过回忆往事,追述在浦口车站和父亲离别的情景,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极为细腻的描写,最后直接抒发自己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余音袅袅,情思绵绵。读者从文中能体会到浓浓的父爱深情,同时,文章也充斥着各种情感。文中在描写父亲由于不放心而亲自送儿子上车的场景时,循序渐进地展示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关切之情。语句虽然简单,但为描写父亲逐渐远离的背影做足了铺垫,同时也为这一情节描写埋下伏笔,并从情感上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进行了渲染,然后对父亲行动的艰难以及年老憔悴进行了描写,进一步对父亲的关注和关心进行了刻画,这都彰显着浓厚的父子之情。此外,通过生动的描写,还反映出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恩之情,后面对父亲惦记儿孙的描写,又与开头相呼应,将父子之情这一鲜明主旨进行了深刻表达。

三、情景相融,诗情画意

郁达夫先生曾以贮满诗意评价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朱自清先生常用的写作手法就是将文章内容与诗情画意有机结合,在表达文章诗意的同时,为读者带来艺术之美。《绿》这篇散文,不仅能让读者品味到梅雨潭的美景,还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对梅雨潭的游历场景进行了描写,给人带来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使读者的感受更加真实。另外,在散文《春》中,作者还运用画笔,深情满满地绘制了很多春日美景,深刻抒发了自己对春季的赞美之情,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之中,这也是情景交融写作特点的充分体现。这些美景在深刻情感的浸润下,都被赋予生命,春日景象更加生机勃勃。朱自清先生善于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场景更加具象化,而读者也能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浓重的情感。

四、追求真挚,情融于事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散文更加重视情感叙述,特别是作者的内心,充分表达了其内心想法。所以说,朱自清散文拥有如此大的魅力的原因在于其抒情手法。写实主义的抒情手法是朱自清先生最常用的手法,更加关注内心真实的感受与想法。另外,相较于一些叙述儿女情感或日常琐事的文章,散文也能通过叙述手法以情感化的方式充分表现主人公的经历,而读者也能从中充分感受到所表达的情感。《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将真实情感融进简单的叙事过程中。我们一直认为,充分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时,一定要通过正面描写才行,如直接描写人物内心情感以及刻画人物动作、表情等。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背影》中,却未对父亲的正面形象进行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刻画父亲背影的方法进行了描写。由此,我们深刻认识到:孩子渐渐地长大,不再直接表达对父亲的爱,而是含蓄地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从文中父子离别也能看出,虽然父亲看似毫不在意地转身离开,但通过侧面刻画可以看出儿子不舍与父亲离别。朱自清先生仅通过描写、刻画背影,就使文章显得更加真实。

五、结语

由上可知,朱自清的散文都是基于自然之美进行创新和演变形成的,读者可通过其平淡、简单的语句感受创造之美,文章也因这些美感而吸引读者,朱先生也因此屹立于众多散文大家之中。

参考文献:

[1]谷建.以《背影》为例谈朱自清散文的教育思想[J].新课程・上旬,2015(1):57.

[2]宋惠卿.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2(6):1.

上一篇:有关国庆的诗歌范文 下一篇:漫天飞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