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范文

时间:2023-09-26 09:52:12

潜移默化篇1

1、他时常潜移默化的教导儿子,让儿子在不经意间明白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2、在选择读物时尽量选一些内容健康,思想性强的文章,使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3、也许因为父亲是艺术家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之下,他从小就对画画相当有兴趣。

4、中国人几千年不变地维持着一种以家族伦理为中心价值的文化制度体系,中国的家族文化对中国各个层面的影响潜移默化,不可低估。

5、我们应该多读书,因为一本好的作品对人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

6、教师良好的情绪智力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可以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师生创造力水平,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7、老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8、文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9、宗教信仰所产生的心理感化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其它手段难以达到和替代的。

10、身为师者倘能以深入浅出的方法将诸如成语、谚语等中的哲理娓娓道来,并以切身的例子说之,必能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腋集成裘,使学生融会贯通其中奥理。

11、广告会对我们的消费观念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12、当一个单词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被确定之后,这个词就在潜移默化中被记住了;当领会了某个句子的意义,这个句子就会用了。

13、教师的言行举止,随时随地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著学生。

14、父母言行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岂能不慎?

15、哈兹利特曾经说过:“书潜移默化人们的内心,诗歌熏陶人们的气质品性。少小所习,老大不忘,恍如身历其事。书籍价廉物美,不啻我们呼吸的空气。

16、他妻子对改进他言谈举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17、教师们每日每时都在对学生的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8、随着网络铺天盖地地向人们传播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英语也在潜移默化地向现实世界渐进,影响着人们日常英语的表达。

19、他的教育理念就是创造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下,养成高贵的人品。

20、常听古典音乐,可以使得一个人的灵性因受到潜移默化而渐入佳境。

21、他文质彬彬的书生气质,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他的家世---书香门第,这,也许就是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22、环境总是透过潜移默化影响著人。

23、民众文学当有一种潜移默化之功,以纯正的博大的趣味,替代旧有读物、戏剧等底不洁的、褊狭的趣味。

24、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设计思想,而现代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文化审美观念。

25、母亲在平时生活中极具责任心的言行对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我也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26、阅读书籍能使你的修养、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7、教师能配合课文主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28、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一味的责骂、埋怨、冷漠,那他们的孩子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责骂、埋怨、冷漠。

29、你看音乐系的学生都很有气质,那就是潜移默化的效果。

30、在企业集群的形成和成长过程中,区域文化氛围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个发展主体。

31、这一时期中的许多传播思想尤其是说服思想颇有见地,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潜移默化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榜样活动;教育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指出学龄中期(12岁左右)的儿童已有了自己的爱好和向往:有的想成为音乐家,有的想成为科学家。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事对人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尽管他们尊重父母和老师,却常常表现出顶嘴、不服从、对立等反抗行为。随着儿童经历的丰富、智能的增长。他们喜欢讲理,与别人商量事情,有效地参与集体计划、分担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希望得到他人的公平对待和信任。升上六年级后,很多学生的生理、心理都有很大的变化,有些在五年级时表现得乖巧的男生突然间变得咄咄逼人,女生不爱穿校服了、变着花样弄头发,学生们的这些变化都告诉老师和家长:他们正在进入青春期,更需要我们用心教育。下面谈谈我在六年级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尝试。

一、以教师的榜样作用影响学生

在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施予影响的诸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是最积极、最重要的。教师不仅通过言教有意识地、系统地实施对儿童的教育影响,而且以自身的完整人格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学识才能、诲人不倦的精神感染、激励学生对知识、事业的渴望和追求;教师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对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会产生敬仰的心情,愿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将教师作为自己心目中的楷模和表率加以仿效,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品德。在班中我非常珍惜教师的自然威信,时刻做学生的榜样。尊重、理解、同情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不会恶语中伤,讥讽挖苦打击,而是循循诱导,把学生引向正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二、结合各项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享受生活。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三、结合日常教育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融合在一起,在每一节课上,每一次谈话中,都可以不失时机地贯穿有心理健康知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充分利用。在学科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时,能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在教学当中有些学生遇到困难时,我都会鼓励“你能行,老师相信你”,并创造机会,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结合班级管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必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良好的班集体建设,能美化集体生活,振奋全体学生,使集体像熔炉一样,对全班每一个学生起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班级活动,学生能在丰富多彩愉悦舒心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心理践行和发展。

以上是我在小学六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经过实践沉淀下来的的几点做法。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贵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潜移默化篇3

一、 融语言文化背景于初中英语听力教学

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学习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为了使英语教学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与需要,在初中生的英语听力教学中,融入语言文化背景值得每一位英语教师去努力尝试。可是,现今的初中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两大误区:1. 对语言内涵的错误理解。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语言仅仅是语言、语法、词汇的总和。这种脱离文化因素的教学弊端就在于学生可以在语言形式的运用上达到完全正确,但相当一部分语句的使用不符合文化用语规范,从而起不到交际作用,甚至产生与实际目的相反的效果。2. 认为目前英语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尤其是初中),文化教学无从着手。教师不太注意语言使用的场合,较少结合语言的社会含义进行教学,忽略了对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重视。

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思想反映在初中生英语听力的培养上,便会使学生们在面对需要看透文化背景才能完成的题目时“稀里糊涂”,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不知所措”。

二、 善于利用课内外资源来培养初中生的英语听力

众所周知,要培养初中生的听力,主要是让他们多听。现阶段的教学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了,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来开发学生的听力潜能。比方说,多利用电教设备,为学生提供标准、地道的英语。多媒体的使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标准、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语流,便于学生听音、辨音和模仿。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还能促进他们情感、思维的发展,激发他们学英语的兴趣,使课堂交际用语恰到好处地延伸为现实交际用语。

上学期快到圣诞节时,我专门在课前为学生们播放了圣诞歌曲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并把简单易懂的歌词一并做成文档展示给他们看。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们不仅学唱了那首欢快的歌曲,而且从歌曲中感受到了英语的文化、语言本身以及愉悦轻松的学习气氛。

除了上述的播放歌曲的形式外,教师还可以多搜集合适的英语电影,进行必要的剪辑后放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感受直观冲击中锻炼自己的听力。

当然,丰富多彩的资源随手可得,但教师要精挑、精编,切忌生搬硬套。不动脑筋的“拿来主义”只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还会浪费宝贵的时间,不利于初中生的听力能力培养。

三、 教师要当好“引路人”,努力营造英语气氛,帮助初中生提高听力水平

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教无趣,则必不乐学。作为 “师傅”,英语教师应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方式,寓教于乐。平时可采用游戏、猜谜、唱歌、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化解难点,突出重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除此之外,教师要想当好“引路人”,必须要不断完善自我。只有不断给自己“充电”,及时吸收最新的教研成果,用最科学、最贴合学生实际的方法来培养他们的听力水平。在适当的时候,不妨传授他们一些实用的小窍门,有助于提高他们解题的准确率。

只要教师善于总结和反思,在平时的听力教学中一点一滴渗透到教学中,活化为学生自己的小窍门,那么,对于初中生来说,无论是做题还是外出交际,都将有理想的表现。

四、 听、说不分家,多提供机会,鼓励初中生开展自主交流,以锻炼听力

中考实施“人机对话”后,英语教师很容易发现听与说两项能力的培养其实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特别是对于英语口语的培养可以很好地提高初中生的听力水平。如果把学生自主参与说英语的积极性与听力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那么,不仅有利于促进提升学生学英语的动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摆脱“哑巴英语”的空架子。

正因如此,我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听力的过程中,时常采用同桌对话、小组合作交流、分角色表演等教学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说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及培养他们的自信。在不断的自主合作交流中,学生们的胆子越练越大,能力得到了培养,对学习英语的热情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潜移默化篇4

【关键字】音乐;潜移默化;作用

一、音乐的起源

人类音乐的起源已无法考证,可是,在人类语言还没有产生之前,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强弱、高低来表达情感和意思。随着人类劳动力不断发展,逐渐产生了具有统一号召作用的音乐——号子,这就是最原始的音乐。其后,人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利用石器进行有节奏的敲击,这就是最原始的乐器雏形。

二、音乐的魅力

为什么大部分人看电影只想看一遍,不想看第二遍?而对于音乐却会一遍又一遍的听很久?音乐到底有什么魅力?著名的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大门有三把钥匙,其一为数字,其二为文字,第三就是——音乐。

从生理上来说,人类对客观事物中的物体发声就有一定的本能认知,所发出的声音与我们具有一定的“厉害关系”,比如当时我们因为某件事而难过,再去听悲伤的音乐,此时的情绪会更加显得低迷。反之,如果听一些比较热情的音乐,很可能会平复情绪,忘记不开心的事。所以说,音乐不仅可以加强情绪,还可以引发各种思考。

而对于电影来说,人们更多的是看剧情,从而启发思考,吸取经验,一旦剧终,就没有什么兴趣反复受教,而音乐却是伴随着情绪和思考来感受各种问题,随着情绪而演绎真实的自己。曾经有个记者采访一位明星:“您现在又能唱又能演,那么,您是更喜欢唱还是演呢?”明星答道:“我是从一个演员开始做起的,但是如果真让我选,我会选择唱歌。因为演戏演的是别人的剧本,永远都是扮演别人的角色,而唱歌却是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带入音乐之中,只要一张嘴就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可想而知,我们怎能不喜欢音乐!

三、音乐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1.音乐有利于德育教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贺录汀也曾说过:“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经常接触纯美的音乐,不仅不会阻碍他的专业发展,反而会使他的思想潜移默化,有利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确,音乐是一种培养品德的语言教学方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国歌》声响起,伴随着那种激情澎湃的音乐——“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那种民族热情,那种民族自豪感由此而发,更有一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感悟。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运用音乐这一特殊语言的教育方式,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

2.音乐教育有益儿童教育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还记得儿时我们经常唱的这首歌么?歌曲旋律简单,歌词也不难理解,配合着游戏和简单的肢体动作,让孩子们演绎拾金不昧的整个过程,使得初见懵懂的小朋友们有了直观的认识。如果老师采用课堂说教的方式将拾金不昧的道理硬生生的灌输到孩子们的小脑袋瓜里,他们或许会在课堂上记住老师的话,一旦时间久了就会抛之脑后;而在音乐声中配合着演绎,就如在电视剧中配合着剧情音乐一样,给孩子营造了一定的情境和氛围,可以让孩子对新的知识更容易接受,从而达到启蒙教育的目的。

3.音乐活动可以健全人格

有人将音乐比作是一股清泉,而课外音乐活动就是一片浩瀚的海洋。课外音乐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如学校组织的集体大合唱,这就要求每个参与的学生都要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必须将自己当作团队的一股泉水,清晰的发出流动的声音,既不能太彰显自己,也不能滥竽充数。此外,在其他的乐器合奏等集体表演活动中都是如此。学生必须认识到个体与群体的紧密关系,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才能取得成功。

四、加强音乐素养教育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对一个人的情绪、性情甚至是整个社会精神风貌都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呢?

1.加强音乐理论教学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学校应重视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音乐,从更深意义上学习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如果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只是在生活中哼哼唱唱、弹奏音符,这显然是不够的。从理论学起,从基础做起,使其养成终身学习音乐的能力。

2.提倡健康音乐

音乐通过旋律、节奏等组合具有很深的感染力。健康的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好的音乐作品会充满活力,充满乐观的情绪,可以使人更加振奋,更加神采奕奕。《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充满了爱国主义情结,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黄河大合唱》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激情,展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优美高尚的音乐是培养素质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修养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学校应尽量让学生接触一些高雅情趣的音乐,让学生在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从而也提高其个人修养。

总之,音乐不仅可以加强情绪,还可以引发各种思考,她独特的魅力能直达人的心底,从而“潜移默化”地改造学生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品德、性格、修养,激发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并使人精神振奋。因此,音乐教育在学校课程设置中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 谢雪芬. 娱乐寓教,潜移默化——浅析音乐教育在中职综合素质教育的作用[J]. 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 2011, (2): 144--145.

[2] 翟旭明, 姚绍昭. 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J]. 歌海, 2009, (4): 118-119.

[3] 陶园.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论音乐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J]. 剧影月报, 2005, (3): 76-77.

潜移默化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 学科教学

人从一出生就具备人的自然属性,他必须在生理成熟同时,不断地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情感,气质,性格等,才逐渐成长为"社会人"。心理是"社会人"的精神载体,是人类兴建其他所有素质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的人士才是知识型经济所需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注重人的整体发展。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失去兴趣。在学习上,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僵化,学生之间过分注重学习成绩的竞争导致情感冷淡甚至恶化。有效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正常的智力,明确的动机,稳定的情绪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处于和德智体同等重要的地位。所有的老师应该有心理健康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心理健康教育举措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科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艺术,教学情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我认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需要渗透在所有学科中,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并加以实施,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阵地。实际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的常规工作,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合理选择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管理模式是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教育策略,也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应该说,在众多的管理模式中,除了恐吓型管理模式有辱学生人格而不宜采用外,其他各种管理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比如我所任教的又一个班中,学生大部分脑子聪明,但难以管理,女生又个个敏感,每当他们上课不愿动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我就开句玩笑:"某些同学是不管地动山摇,我自岿然不动。"学生哈哈大笑,效果比批评好得多,还活跃了紧张的学习气氛,并且没有对该学生的自尊造成伤害。

二、结合学科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材中有很多内容能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应该重视这些内容,借此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一定的感情、思想和愿望的影响下,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进行学习活动的。学生通过良好的教学氛围,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强烈的求知欲。

三、体验成功,激发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学习上优,中,差等学生分别提出要求,使优学生加速发展,中等学生要求有所提高,差等学生基本达到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应采用多种的练习方法,引导学生能灵活的迁移运用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个个目标的完成中巩固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四、积极评价,提高信心。

"成功教育"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自尊自信来源于成功,而自尊自信又是获得成功的重要的人格因素,因而课堂教学要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这也是现代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所以要多使用鼓励积极的评价方式。比如可以在课堂上给出"纪律优秀组"、"问题回答积极标兵"等称号。

另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出发,教师该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呢?

首先,教师要更新自己的认识,包括自身角色、学科教学、学生观等等。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书"实现"心理育人",将"心理育人"渗透在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并坚信这种"渗透"是滴水穿石、潜移默化的。教师在教学活动,其作用中是引导者,使学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科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在教育培养目标上,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生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教师充满信任、理解的情感中,感受激励的喜悦,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不断产生求知欲,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其次,教师应拓展学科的育人功能,使知识产生育人的力量。也就是说,将书本知识重新"激活"。教师要处理教材内容,构建学科的逻辑结构体系,找到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

最后,教师要创造课堂生活,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教师用智慧的心灵激活学生,提高学生的精神状态,增强学生的自信,全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进发创造力。学科教学既不是知识的罗列,也不是教案的拷贝,而是师生思想火花的碰撞,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场所。教师要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新异的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渗透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可使全校教师参与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给学生施以更全面的影响;它还有利于提高每个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易于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因此,我认为渗透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能有效地改变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人员较少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3]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潜移默化篇6

一、氛围熏陶,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感染力

校园文化环境,有示范、导向、凝聚、激励、熏陶等功能,我们要运用好这个浓厚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多种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形成外在与内在、有形与无形、物质与精神、环境与氛围的有机统一,通过加强学生“爱”的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使学校成为学生孕育爱心、激发德育情感的“生成圈”。

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了学生的自我修养,形成校园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氛围。我们还组织开展“阅读节”、“科技节”、“文化节”、“知识竞赛”等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传递执著、宽容、合作、自律、感恩等美好品质,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正确思想;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征文竞赛、橱窗宣传,开展志愿服务、典型评比、书信交流、心理教育、心理疏导等多种形式走进学生心灵,进行富有感染力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经过校园文化的熏陶,成为富有爱心和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二、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向心力

社会即学校,社会本身就是一种力量。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我们要在‘事’上去指导学生修养他们的品格。事应当怎样做,学生就应当怎样修养,先生就应当怎样指导”。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学校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课本中走出来,从校园里走出去,到社会大课堂体味人生酸甜苦辣,从中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和爱心回报,珍重生命、珍爱生活、珍惜学习,学会感恩和爱心奉献。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和言情武侠小说中走出来,学会自觉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减少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的不良心理倾向,积极面对和融入现实生活,坚持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实践活动的热情,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

三、勤学善问,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持久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深信读书的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并强调“做一个现代化的人必须取得现代化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化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前进,我们必须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因此,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向学生提供更多、更好、更丰富的知识营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与大家交流、与哲人对话,吸取养分,陶冶情操,充实心灵,增加文化底蕴,让学生多一点“书卷气”,构建书香校园。学校还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思、在思中做的习惯,做到敏于思考,明辨善恶,学善戒恶,在学生中形成勤学、好学、乐学、善学的风尚,形成良好的德性,把学生培养成志向高远、品德高尚,具有健康人格的“长久的现代人”。

潜移默化篇7

幼儿思维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一、前言

树立儿童道德观的最佳时期就是幼儿期,所以在这个时期,家长和教师们一定要重视起来,提高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儿童个性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幼儿品德形成的过程中,情感是动力,行为是关键,习惯是归宿。如果将情感品德教育从细微处着手,渗透到日常生活活动之中,并注意家园配合,因势利导,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挥整合活动的功能,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

1.利用游戏萌发幼儿情感,渗透品德教育

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可以让儿童全身心投入,乐在其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寓教于乐,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在角色游戏中渗透品德教育,完成德育任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在音乐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音乐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在该年龄段中,快乐活泼的音乐活动也能体现品德教育。如在上次春游活动过程中,我班经过操场边的小树林时,周××小朋友摘了一片树叶扔在了地上,这一举动被小朋友看在眼里,好多孩子跑过来给我“告状”,见此情景,我认为这是一个开展爱的教育的好机会。我灵机一动,很动情地唱起了《小树叶》这首歌,并随机改了一下歌词:“春天来到啦,小树叶长出来啦,小树叶却离开了妈妈,飘呀飘向哪里,心里可害怕?”我边唱边做动作,表现出离开“妈妈”后很难过的表情。我唱着唱着孩子们也跟着唱起来,有的孩子眼睛里还闪着泪花。于是我说:“孩子们,你们看,小树叶离开了小树妈妈多伤心呢,我们怎么办呢?”有的孩子说:“以后再也不能摘小树叶了。”有的孩子说:“咱们把小树叶送到树妈妈那里吧”。这时,只见周××小朋友一句话也没说,捡起那片小树叶向小树走去……再如音乐游戏《好娃娃》《李小多分果果》、歌曲《我的好妈妈》,幼儿在演唱、表演这一系列活动中,能形象地体验到劳动的辛苦,从而培养了幼儿尊重长辈、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格。

(2)在生活游戏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

角色游戏是社会性的,它来源于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印象。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学习性很强,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一次下午的生活游戏活动中,我们设计了“我为娃娃过生日”的角色游戏,孩子们最喜欢的莫过于玩“娃娃家”了。游戏一开始,孩子们经过自己协商各自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角色,不一会就进入情境之中。只见扮演“奶奶”的彤彤系上小围裙在厨房里刷锅、洗碗、掌勺地忙活起来,还大声地喊道:“‘老头子’,还不过来帮忙。”扮演“爷爷”的小佳成赶紧跑过来说:“来啦!来啦!我来帮你洗菜、切菜吧!”“爸爸”“妈妈”也没闲着,帮着布娃娃整理床铺、穿上漂亮的裙子、梳理头发,“妈妈”还小声对“爸爸”说:“今天是宝宝的生日,我们给他打扮的漂亮些。”等他们准备好了饭菜后,老师也以朋友的身份给宝宝送生日蛋糕加入了游戏,敲门说道:“我们来给娃娃过生日了,你们怎样招待客人呀?”这时“爷爷”急忙跑过来说:“老师好,老师好,欢迎欢迎,快请进!”这时“奶奶”“爸爸”“妈妈”也都很有礼貌地向客人招呼。大家唱着生日歌,还请“爷爷”“奶奶”先吃蛋糕,开开心心地为娃娃过生日,其乐融融。在为娃娃过生日的角色游戏中,老师不断地引导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学以致用,从而让幼儿在家懂得尊敬长辈、有礼貌地与他人交往,培养了幼儿初步的亲社会行为。

(3)在户外游戏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

在户外游戏活动中,老师放手让幼儿自主选择户外游戏或自选活动内容,给孩子们提供表现爱心、责任心的机会和条件。如我们幼儿园开展了“大带小”的户外游戏活动,老师先对活动中的角色提出明确要求,并给予指导,充分体现了大帮小、大让小、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目标。活动中,大班的“哥哥”“姐姐”们带着中小班的“弟弟”“妹妹”分散到各个活动区域,开始了他们的献爱心活动。如带领“小弟弟”“小妹妹”有秩序地排队滑滑梯,并告诉他们不能拥挤,要互相谦让;当“小妹妹”摔倒时,马上把她扶起来说:“小心点,没伤着吧,吓死我了”。“大哥哥”想去厕所,还嘱咐中班的姐姐帮着看会“小弟弟”,当“小弟弟”不见时,他们会着急,并马上把他找回来,告诉他们“不能乱跑,会被坏人偷走的,更不能跟陌生人走”。小妹妹鞋带开了,大姐姐主动帮着系鞋带,还给小妹妹讲解系鞋带的方法。小弟弟口渴了,大姐姐忙着去接水,还试试烫不烫等。孩子们此时俨然变成了“老师、爸爸、妈妈”,他们把成人为他们的付出,都真实地反馈到了弟弟、妹妹身上,从而强化了幼儿爱心、责任心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角色游戏中渗透德育,老师应善于观察每个幼儿的不同表现,抓住每个教育契机,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意识地将一些良好的品德赋予故事中,促使他们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倾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故事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具有情境性、直观性和说服力,恰当运用并将品德教育渗透其中,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家园配合,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巩固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

可见,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家长的处事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幼小的心灵,孩子们的表现,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家庭的美好,也呈现出不足。因此家长要让孩子有好的模仿对象,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总之,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不能仅靠老师的说教,特别是良好的品德行为更是应从生活中去挖掘。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在一次次的竞争中,锻炼他们沉稳应战,胜不骄而败不馁,使他们的人生变得更丰富、更快乐。

参考文献:

\[1\]隋波.浅谈当前幼儿的品德教育\[J\].成才之路,2011,(1).

\[2\]程小玲.优化幼儿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J\].教育艺术,2010,(6).

潜移默化篇8

高中学生正在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中:他们已经成人,智力水平已经非常高,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能够较长时间的关注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并能适当分配注意力。对于事物的观察也较为细致,较为全面,但是却不是很精准。思维非常活跃,经常提出问题,能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不轻信别人的结论,爱评论和争论,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往往会以点概面,比较偏激。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的典型特征,他们对于教师、家长的话经常是半信半疑。但是,他们又非常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尤其是得到同龄人的肯定。他们有激情,情绪体验非常强烈,有一定的连续性,但是却缺乏稳定性。对未来很是憧憬,常抱有不切合实际的想象。这些特点,导致现阶段的学生对老师并不是完全信任,尤其是时常爆发的逆反心理会使他们不自主的抗拒老师的命令式语言,因此,现阶段的教师在工作方式上应该有所转变,一些强制性的语言、行为变得更不易为学生所接受。

正所谓“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高中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大家都知道温水煮青蛙的实验吧?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做过的一个“水煮青蛙实验”。科学家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入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中。这个故事用在教育逆反心理很强的高中学生身上有着可取之处,用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法更容易使学生接受,不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引导学生应该从教师自身做起,以身作则。要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身为一位人民教师如果没有过硬的道德素养,即使有一些能力也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带出来的学生更是会有样学样。由此可见,师德是教育的根本。为人师表,教师应该理所当然的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楷模。教师要发扬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关心集体,乐于助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无私奉献,不求索取,诚实正直,襟怀坦白等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尤其是在和学生、学生家长的交往过程中,首先要有自信,要有风度,以自身的自信带动学生的信心。其次要讲诚信,特别是和学生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做不到一定不要说。第三,坚决不能接受家长的礼物,要做到问心无愧。

教师要做到文明用语,教师的语言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是人们心灵的一面镜子。是心灵美的一种表现。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善于用语言来启动学生求知的心扉。语言效果的好与坏,对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只有运用文雅优美的语言,才能收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总之,教师要自重、自爱、要与粗俗,脏话绝缘,要心平气和地同学生谈话,要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

仪表是教师内在素质的体现和个人修养的标志,对学生具有十分明显的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它是个人文化素养,意志品质,生活情趣和习惯的反映,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衣着不需要多么华丽,更不要去追求华丽,不要打扮的过于妖艳,要注重朴素整洁,使自己显得有礼有度。“朴实整洁而不呆板,稳重端庄而不矫饰,活泼开朗而不轻浮,热情大方而不做作,善良和蔼而不怯懦,谦逊文雅而不庸俗。”尤其是现阶段高中生中本身就有比吃比穿的现象,教师在这方面更应该做出表率,进而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风气。使他们能够真正的做到心无旁骛,专心于学业,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教师应该细心的观察,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很多学生的心理、想法并不直接暴露出来,这就需要教师细心地去观察去分析,尤其要注意保持观察的持续性,要注意观察后的分析、总结,挖掘学生深层次的问题。找出问题症结,抓住教育引导学生的最佳契机。学生所产生的一些困惑和心结,可能远远大于在平时所表现出来的程度。例如学业上困惑时,生活上不如意时,交友不当时,与老师相处不融洽时,与父母关系不良时,面对竞争压力不善调节心情时等等,都有可能产生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使学生感到难于启齿,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缓解,就会积淀产生一些严重心理问题,但无论何种状况,学生总会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对自己的心理有所显露。这时,教师更应认真观察,慎重处理,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关爱,耐心细致地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应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照顾好每一个学生;要有一个包容的心,不能苛求学生,不要让学生做一些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事务。尤其是有一些较难的题目,有一些同学做不出来,或者说所做的答案离正确的差距较大,这都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能要求学生做“完人”!

只要我们教师真正的尽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就一定回事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

上一篇:涉江采芙蓉范文 下一篇:金色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