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陶渐染,潜移默化

时间:2022-06-20 01:20:26

摘 要:总结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如何利用文本等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如:利用文本进行熏陶渗透;课堂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内化情感,形成思想。

关键词:情感教育;品味语言;细节刻画

良好的情感体验作为行动动力,能够引起并维持行动,排除前进中的障碍,提高脑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活动趋向于最佳状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教育。笔者认为情感教育指要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实施对学生的教育,在其心灵深处掀起情感的波澜,帮助学生确立情感体验的正确方向,引导学生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更好地理解作品,使学生产生道德感、理智感,获得审美愉悦,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一重要教育阵地,结合语文教材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的特点,运用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方法,帮助学生透过形象感悟蕴藏于字里行间的思想与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以情激趣,以情导学。正如列宁所说:“缺少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

一、精心设计,创设情境

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育“从教育空间、心理距离、角色效应及操作运用四个方面构建了基本的模式”。情境教育旨在“把学生活动空间中的每一个区域构成一个连续的目标一致的和谐整体,从而充分利用环境、控制环境”。于课堂上创设特定的情境――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氛围――尽可能“移植”环境,或将课文内容延伸到生活中,谋求最佳效果。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缩短学生的心理距离,形成有利于教学的最佳情绪状态。情绪高涨的学生更易于走进角色,成为主动投入、主动参与的“我要学”的主体;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学习态度、自我情感的积极投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亲切地感受教材,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加深理解,达到以情促知的作用,接受情感教育,陶冶情操。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情境创设适用于大多数文章的学习。

笔者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张贴了众多从报刊上剪辑腰鼓齐奏的大幅图画,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穿插播放激昂、铿锵的安塞腰鼓的影像资料。热烈、激昂的鼓声,翻飞飘逸而遒劲有力的舞姿……一切都充满如此的活力,立刻就让学生忘记了身边的琐事,步入了厚实的黄土大地感受陕北农民焕发的生命张力。学生加深了对北方农民的认识,感受到他们在改革开放后充满激情而蓬勃的生命力,受到情感的陶冶。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样的鼓声真雄壮,有这样活力的人民真了不起,有着这样人民的国家怎能不强大?”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充溢其胸。

情境创设的具体操作,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1.注意教室环境的布置。如《安塞腰鼓》教学中剪画及鼓的布置。2.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音响、电视、投影等多媒体设备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创设极富个性的教学情境。3.巧用自然因素,晴朗温暖的天气里学《济南的冬天》。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不平等所带来的痛苦,从情感上认识到公平、平等,课堂教学自然是水到渠成。

二、寻找突破口,体验情感,进入角色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纵观中学语文教材的众多篇章,无不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缘美入情,缘情探文,认真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因素,选好情感教学的突破口,进入角色,真情感受文中矛盾与人物,激起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的核心。具体的做法很多,笔者曾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在教学中,尤其应注意作品中优美的语言。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马克思也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可见,语言的诵读与品味有助于揣摩流露于作品字里行间的情感与思想。

一切优秀的作品无不浸润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便学生沉醉于作品所创造的优美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彩,走进文章。教学伊始,可精心设计导入语言,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激起他们的情感之潮,为学习作感情铺垫。

如《故乡》的语言丰富而生动,回忆童年往事时温馨而灵动,叙写这次回乡经历则沉重而压抑,展望未来又另有生机,语言呈现出的美感特点处处贴切作品中人物的经历、性格与小说主题。并且为了突出人物与作品主题,在叙述闰土和杨二嫂的事迹时,小说的语言充分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作者复杂的感触与追求借助语言这根线或面,纠缠在一起慢慢抽出,再铺展开来。扣住语言,仔细咀嚼,慢慢体验,在反复感情朗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深深的忧郁――一种不激烈但又摆脱不掉的悠长的感情和情绪,从而激起学生相似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随课文意境或舒缓、或高昂、或顿挫、或激越,反复咀嚼回味,适当点拨提示,文中那为乡、为国、为民满怀忧虑的憧憬定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美感,得到审美的愉悦,而奋发努力。

2.关注背景环境,咀嚼细节刻画

课文中所述事件、所描景观,大多有着特定的历史与自然背景,而有特殊的情感寄托,熟悉这些背景环境,对于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熏陶学生情感而言是必须的。

如《背影》的教学,笔者先由个人生计无着落、人世颠沛流离、社会黑暗压抑的背景环境切入,再抓住父亲为“我”送行的细节描写,在那“蹒跚”的“攀”“穿”“缩”的过程中,在那“到那边来信”的谆谆叮嘱声中,还有哪一个同学不为之动容?还有谁的心灵与情感不受到至真与至诚的父爱的洗礼?这里情操的陶冶,任何题海与说教对学生都没有如此的滋养。

3.关注形象闪光处,体味醇厚文情

在掌握情节的基础上,着重从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上体察把握人物形象,抓住人物性格闪光的一刹那,使学生领悟文章所承载的思想与情感,感悟醇厚文情,接受教育。《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鲁迅写她,没有“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来塑造劳动妇女典型,文中阿长是生活里真实的阿长,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这样一个姓名不详,又有着众多缺点(饶舌、好事、不拘小节、烦琐而迷信)的人却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为何?我们不难从“新年吃福橘”和“买来《山海经》”两件事上找出答案:当她“惶急”而后又满意地“笑将起来”,并将剥出的橘瓣“塞”进作者嘴里,当她在作者近乎绝望时竟“高兴”地说:“我给你买来了!”正是她的善良与慈母的爱动人心魄。再联系生活与学生交流对母爱的感受,怎能不激起学生的共鸣?情感的熏陶与教育也正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指导阅读及时抓住形象的闪光处,必将使学生心灵的潭水荡漾起波澜。

形象闪光之处通常是醇厚文情的聚核点,闪光的形象也是醇厚文情的主要载体;它们结合在一起,往往还表现出深邃的意境,优美的写景抒情笔触,甚至条分缕析地说明和严密推理的论证。《醉翁亭记》则正通过滁州琅琊美如画的风景和人民活泼安乐的风俗画的描绘,借助优美抒情的细致笔触,逐层推进,在令人炫目的“醉”中揭示文章寄寓的深情:乐滁人之乐――与民同乐。醇厚的文情与太守这一闪光形象完美结合,从而拨动学生心弦,理解作者宽大的情怀,陶冶情操。

三、组织讨论,内化情感,形成思想

认真细致地研读课文,理解内容,领会文章情感之后,对有疑问或有争议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扩散性,同时要注意存异与情感熏陶的深化。笔者认为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两点。

1.直面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首先,重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要在明辨是非的求同前提下,在具体理解的角度及感悟上要积极存异,鼓励创造性思维与理解。其次,要珍惜学生情感的反馈。对学生的反馈给予重视,做出积极的反应。这是课堂上师生平等交流的前提,平等的交流有利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情感体验的水平,实施积极的情感教育。

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对小说中人物于勒有同学同情,有同学却持严厉的批判态度,有同学是又怜又恨;对菲力普夫妇有人持否定态度,有人充满理解与同情。这恰是学生情感体验的真实显现。

2.内化情感,形成思想

情感体验既是一种接受,又是一种移植,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染,所有这些都有益于学生的情感发展,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持续不断的情感熏陶层层深入,可使学生从中汲取精华,内化于心,形成思想,最终才能转化为行动,成为高素质的人,从而达到语文情感教育的目的。

将情感的熏陶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中,贯彻因文解道、以情悟理、以理晓情的思想,做到潜移默化、熏陶渐染、点滴渗透。这样,学生在每一个单位时间里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情感教育,认识上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螺旋式深化,才能使语言教育和思想教育得以循环往复,逐渐加深。

无数事实证明,学生的全面发展呼吸着情感,其学习才会有动力,才可能真正做到“我要学”;而且有效地避免了把语文课变成生硬的语言训练课。情感的熏陶与教育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使语文教学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刘叔成,夏文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义乌市江东中学)

上一篇: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 下一篇:论如何上好初中数学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