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骏原型范文

时间:2023-11-30 13:44:37

孟晓骏原型篇1

关键词:陈可辛;《中国合伙人》;镜头;声音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095-02

陈可辛“是一个善于把艺术和市场揉合到一起”的人,往往能得到口碑和票房的双重肯定。陈可辛以其典型的人生经历,创作出多部经典作品,如《双城故事》、《甜蜜蜜》、《投名状》等作品,将艺术点聚焦在爱情、友情、亲情等多个维度,重视影片基调、细节、质感,表现带有“陈可辛制造”的感情体验,符合大众的审美和意愿。

《中国合伙人》讲述了从1980年代到21世纪,30年间大变革背景下,为改变自身命运,最终实现“中国式梦想”的故事。三个小人物自上世纪80年代到今日白手起家的励志经历,土鳖成东青、愤青王阳、海龟孟晓俊三个哥们经历波折坎坷创建英语培训学校,爱情破灭过、友谊破碎过、理想走失过,但最终还是走到了梦想国的终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2013年6月,《中国合伙人》累计票房成功突破5亿,成为内地影史第11部票房过5亿的华语电影。难能可贵的是,一部以企业领导人为背景的改编电影,没有沦为个人传记片和企业的梦想宣传片。是什么让这部电影如此卖座呢?除了追逐梦想的主题、怀旧的风格、寻根文化的身份认同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陈可辛对镜头和语言的精妙运用。

一、丰富细腻的视觉语言

陈可辛运用生活化的镜头展现生活细节,拓宽画面中的信息量,展现丰满而又真实的故事生活,表达诗意情怀。他的电影的时空处理颇具特点,体现了一个优秀导演对此问题的重视和思考。他喜欢将故事的地点安排在两个距离遥远的空间里,以线性的时间来结构故事。《中国合伙人》运用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叙事手法,一场和美国人的桌上争论和主故事线交叉进行,以闪回方式讲述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在主色调方面,陈可辛曾经说,“我每一部电影都有怀旧的表达。”为了配合影片的怀旧风格,他在色彩构成的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怀旧、柔美的追求。影片的色彩基调是如老照片一样的暖黄色,这样刻意地色彩设定,体现了影片故事的年代感。

在镜头运用方面,他常用的镜头有:摇镜头、特写镜头、俯拍、仰拍、空镜头等,构成如诗的电影语言。摇镜头“不仅可以使画面显得特别真实,而且能使观众在与摄影机一同移动的时候,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观众的眼睛可以看到一切东西,一样不漏,……”。大量运用摇镜头是陈可辛电影的一大特色。在《中国合伙人》开头部分,成东青站在万人会场中演讲的场面,多次运用摇镜头大场景拍摄,将整个会场热情激烈的气氛衬托出来,直接提升了主人公的气场,展现“新梦想”公司的发展盛况,拉近观影距离,使受众感同身受。对于特写,“特写有时候会给人一种自然主义地表现细节的印象。但是好的特写能在逼视那些隐蔽的事物时给人一种体察入微的感觉,它们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宣的渴望、对生活中一切细微末节的亲切关怀和火热的感情。”《中国合伙人》中善于运用特写表现三人在不同时期的面部特写,通过面部特写将他们创业过程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表现出来,展现三种不同的性格。例如孟晓骏机场送别,三人依依不舍而痛哭的面部特写,深入解读友情,彰显人物真性情。另外,陈可辛还经常运用重复的镜头来渲染气氛,例如成冬青说“所以对他,我只会说一个字,yes。” 由于对孟晓骏的信任,成冬青不敢否决他的提议,影片中他说“yes”的镜头不停重复,极好地衬托了他最后对孟晓骏“上市”的提议说“no”。

影片中值得仔细品味的镜头还有很多,下面来具体分析几个:

镜头一:成东青在机场送苏梅去美国,“不要跟着我”的戏码再一次上演了。苏梅隔着玻璃对着成东青说了一些话,她说:“我跟签证官说……”而隔着玻璃,成冬青怎么使劲也听不清,实际上她对签证官说的是:“When I finish my study,I will return to my country.”可是她对自己也没有信心,对成东青没有什么承诺,玻璃门再次隐喻苏梅的可望不可即,以至于成东青没有听清苏梅临走前说的那句英语。

镜头二:在美国时,孟晓骏在落魄中依然在信上对两位好朋友描绘自己美满的生活和工作,可他此时正在看的《英雄本色》里却响起豪哥对小马哥说的那句:“你写给我的信里不是这么说的!”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孟晓骏的谎言。

镜头三:成冬青刚办学校的时候在废工厂里,一次上课时忽然停电,黑暗里的学生齐刷刷的亮起了手电筒,还伴着雪花,那个场面非常壮观。虽然条件艰苦,学生们却被老师逗得哈哈大笑,反衬手法表现出同学们昂扬向上的姿态和“新梦想”蓬勃发展的新锐势头。

镜头四:打乒乓球那一段是是非常具有巧劲和灵气的。成东青和孟晓骏因为公司股权的问题闹起矛盾,这时陈可辛安排了一段打乒乓球的戏来表现三人的态度和性格。一直站在乒乓球台右侧的是王阳,成东青和孟晓骏分别跟他打乒乓球,同时把自己想说的话通过他的嘴来传递给对方。成东青和孟晓骏二人轮流跟王阳打球,但他们两人却没有对打过乒乓球,说明两人已经无法站到一起了。王阳看起来跟两位好朋友都没有红过脸,但他有他自己的态度。所以,他有时会把孟晓骏那些伤害朋友感情的话改编成意思相反的语言来尽量维持三人间的友谊。 就这么一组镜头,陈可辛通过场面调度和摄影机的小幅度运动再结合快速剪辑,影像化地表现出三人的心理和遭受破坏的友谊。

镜头五:当成东青第一次送孟晓骏一套别墅作为礼物时,孟晓骏气愤得转身离开。第二次,孟晓骏看到以自己名字捐赠的实验室,热泪盈眶。成冬青说:“其实上次的礼物我也不怎么喜欢,但是这次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我挺喜欢的。”朋友之间的误会终于在两人诉衷肠后解开,两个镜头也是前后对比照应,此时的成冬青之前反对上市的观念也180度转弯,因为他理解了孟晓骏。

镜头六:多年后,功成名就的成东青再次邂逅苏梅,遗憾的是,成东青站在处于下行的电梯上,而另一边的苏梅却站在处于上升的电梯上,两人的方向还是不一致,“我和我追逐的梦,擦肩而过!”意味着两人还是无缘无份。而且,苏梅是在向上升,“留学教父”却处于下降的运动状态,隐喻成冬青无论在外人看来多么成功,在心爱的女人面前还是一个失败者。

二、感人至深的声音

陈可辛电影中声音的运用主要表现在恰到好处、符合情感的人物语言和具有时代气息的经典音乐的运用。他坦言:“其实我做人一直都很直白,没有什么东西放在心里,跟朋友聊天时什么都讲出来,朋友常说,再讲就没有想象空间了。我不能改变自己,也不会为了一部别人觉得好的电影而改变自己的风格。”陈可辛电影里的人物语言,处处都彰显着鲜明的人物风格,将人物真实的心理传达给观众。《中国合伙人》中王阳婚礼上有一番对白:“千万不要跟丈母娘打麻将;千万不要跟想法比自己多的女人上床;千万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开公司。”这是当时人物真实的心理表白,特别是“千万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开公司”这一句把长久以来积压的内心情感倾吐出来,让银幕内外的人都能直观地了解其情感处境,同时不失幽默,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每个时代的音乐,无论从社会内容、乐曲的旋律、曲式、演唱方式还是流行的乐器都各不相同。一首使用恰当的时代音乐远远胜过视觉方面的时代布景、道具、服装、发式。”例如,中国摇滚乐之父崔健的歌曲《花房姑娘》、《新长征路上的摇滚》,齐秦的《外面的世界》等歌曲,在上世纪90年代整整影响了一代人,代表了那个时代中人物的纯真岁月。陈可辛将经典歌曲放到这样一部青年奋斗史中,无疑打动了无数的同时代人,受众很容易被带回到充满泪水和汗水、痛并快乐着的90年代。这类经典、大众化音乐的加入,营造出一种亲切感,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历久弥新。

陈可辛非常懂得选曲,他经常借助不同年代背景的歌曲,给电影注入一些细节,表现了角色背后的灵魂所在。在《中国合伙人》中,佟大为的大学时期一直在挥霍青春,在创业初期赚得第一桶金后,他开始挥霍金钱。王阳在KTV包厢演唱香港BEYOND乐队的经典曲目《海阔天空》时掀起了影片的第一个高潮,高亢的歌声激励着全场观众的情感共鸣,因为这首歌在90年代曾经深深地影响过一代年轻人。王阳在歌厅斑斓的灯光下投入地高歌:“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佟大为忘情的表演加上煽情的歌词让观众从中窥见王阳的人生经历,并为之心潮澎湃。

陈可辛以音乐和歌曲的重复及变奏来表达某种叙事、某些讯息,并以重复及变奏的强调来配合电影的创作意图。《外面的世界》,电影伤感处怀旧处抒情处多次出现该歌曲,很应景很好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会在这里衷心地祝福你。” 让我们与剧中人一同回到这首歌曾经流行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首歌的旋律在影片中重复使用了多次,第一次是在孟晓骏第一次从美国回来,成冬青和王阳很开心的接待老同学,实际上孟晓骏过得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风光,他在小餐馆打工,并没有在美国干“大事业”,反映出一丝丝心酸。还有一次是成冬青在手扶电梯遇上带着孩子的苏梅时,适时地响《外面的世界》,五味杂陈,“在很久很久以前,你拥有我我拥有你,在很久很久以前,你离开我去远空翱翔……每当夕阳西沉的时候,我总是在这里盼望你,天空中虽然飘着雨,我依然等待你的归期。”激起成冬青对往事的怀恋,他依然是祝福她的,苏梅过得精彩或无奈,只能留给观众猜想。

用歌声来说明剧中人物的身份、难以言说的心绪,以及情感的历程是陈可辛导演一贯的创作风格。电影中是苏梅去美国走的时候配乐是《Leaving On A Jet Plane》,歌词“Cause I'm leaving on a jet plane, I don't know when I'll be back again. Oh, babe, I hate to go, Now the time has come to leave you, One more time, oh, let me kiss you, And close your eyes and I'll be on my way.”歌曲很好听,歌词很符合苏梅当时离开成冬青的不舍和去美国追寻梦想的矛盾心理。

电影的最后一幕响起主题曲《光阴的故事》“再次的见面我们,又历经了多少的路程。不再是旧日熟悉的我,有着旧日狂热的梦,也不是旧日熟悉的你,有着依然的笑容。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对青春的追忆,感人至深。

三、结语

陈可辛的视觉语言非常丰富和细腻,以诗人的情怀将镜头对准平凡的日常生活,大量生活化的镜头,展示了细腻的生活场面,大大地扩展了影片的表现面,使影片包容的信息量更为丰富,生活的流程变得更加丰满和真实,从而加强了观众对剧中人的命运的认同感。他的听觉语言更是为观众营造一个记忆空间,大量怀旧歌曲的使用为我们重塑以往的光辉岁月,并借此说明剧中人物的身份、难以言说的心绪以及情感的历程和角色背后的灵魂所在。

陈可辛在不断尝试现代电影新的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的同时,也较好地做到了艺术和商业的平衡,他的电影的追求怀旧的情调,带着激荡人心的温情,很多都成为经典。

参考文献:

[1]张燕.映画:香港制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4.

[2]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178.

[3]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141.

孟晓骏原型篇2

一、消费语境与怀旧色调

似乎是刻意为之,影片从一而终贯穿着老歌,从唐朝乐队到崔健,从苏芮再到Beyond,遥远却又熟悉的曲调,以及带着老相片色调的画面风格,瞬间将受众拉入了影片刻意营造的过去的年代氛围当中。当下的时代以一种机械的高速度运转,在这样频繁被刷新的生活状态中,现代人为社会分工和机器生产所肢解,生活更多的呈现为碎片化。因此在这样一个鲍曼称之为“液态的现代世界”之中,一切都“像所有流体一样,它无法停下来并保持长久不变……这个世界中的一切,差不多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稳定的状态”成为奢求{1},这时对于过往连续的时光的追忆就成为了一种集体性的时代情绪,即怀旧。于是《中国合伙人》在如此背景下适时地打出了“怀旧”牌,在满足观众对过往时代的诗意怀想的同时也以电影的图像话语对时代情绪做了一次修复与安魂,从“形而下”到“形而上”,艺术与生活很妥帖地编织在了一起。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美感元素的背后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消费社会”——在对此施以影响。影片在获得了时代诗意展现的同时,也因为追求票房的商业原则而使得这本来充满了诗意色彩的电影元素带上了消费主义的色彩。

影片运用一贯的传记片闪回叙事的手法,对主角的过往经历按照时间轴的方向做了剪辑,同时以一种类似于幻灯片的形式挑选了一些特殊年份(年代)来进行展示,整部电影在形式上就呈现为从过去到现在的片段连缀。将之串联的除了时间逻辑外,还有三兄弟各自的画外音对白。整部影片中三位主角的画外音旁白贯穿始终,有着对剧情的说明,同时也是相互之间的点评。影片中的三兄弟,不管是成东青的演讲,还是孟晓骏的一对一面试,抑或是王阳的电影教学法,主角始终是这三兄弟。如果聆听演讲一般,演讲者始终居于中心位置,影片中的那些学员以及观看影片的观众们无一不是在观看一场个人秀。影片的开头,在一首唐朝乐队的《国际歌》气势恢宏的伴奏下,三兄弟闲庭信步般走入演讲会场中心,这时的镜头焦点始终都是聚焦在了成功者的光鲜亮丽之上,在这几分钟的出场时间里,三位主角以画外音的方式侃侃而谈,多少带着一丝成功者的调侃。现场的听众,包括银幕前的我们,都不由自主地只关注到了他们的成功,而这背后的更应该成为讨论对象的成功道路却被有意识地省略了。

这样的幻灯片展示更多的是讲述者的自我陈述,形成了一种关乎“自我的考古学”,在现时的时间点之上“回顾平生不同时期或阶段的不同情形”{2}。在这样的考古中,怀旧所呈现的就不仅仅是成长断片,也是往日情感的复活,同时由于这些断片是经过了刻意的挑选,也就有了一种倾向性和排他性,因为它讲述的是个人的故事,而非对于集体经验的书写。本应该是个人/集体情绪体验的怀旧在这里被置换成为了情感消费,之所以将其称之为一种情感消费,是因为影片并没有真正地触摸到更广层面上的大多数以及更深层面的复杂人性,而仅仅满足于这种情感召唤所能带来的消费效应。

曾经流行的音乐、发型、服饰……导演可谓是在这些细节方面做足了功课,打造出了一个怀旧意味浓重的时代背景。三位主人公的相遇与启程都放置于“八十年代”这样一个文化概念之下,而这也是三人梦想的渊薮所在。虽然怀旧唤醒的可能仅是一些个人的情感体验,但如果这种怀旧之中包含着某种集体性的生活经验时,它的意义也就溢出了个人的情感范畴,成为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事件。显然影片所主推的青春、创业,或许还要算上校园爱情,这些因素都可谓是年轻一代以及曾经的年轻一代所共同拥有的体验。

然而在消费语境中,这些元素被作为了可供消费的资本,影片的怀旧所怀的乃是一种资本的旧,虽然迎合了当下时代的怀旧情绪,但是这样的怀旧必然是经过了精心的挑选,既不属于毕业季,也不属于夕阳红,反倒成为一次拥有资本者的甜蜜狂欢。所有关于过往的记忆都被如数掏出,经过怀旧话语的过滤之后贴上了时尚的标签,这时的怀旧已是一种流行的元素而非个体或群体的记忆。可以说,在这样一个显性的大众话题——怀旧的背后,则是本应是主体的大众被排斥在外的隐性事实。老旧的歌曲、遥远的年代、曾经的发型服饰……这些怀旧的元素拼贴出了一个怀旧的“伪语境”,而“伪语境的作用是为了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但伪语境所能提供的不是行动,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变化。这种信息剩下的唯一用处和我们的生活也没有真正的联系。当然,这种唯一的用处就是它的娱乐功能”。{3}即使是这样的娱乐功能也限定了参与者,“沉默的大多数”并没有得到发声的机会,或者说他们所观看到的“怀旧”是属于少数人的,观众是作为观看者出现的,而这样的“怀旧”也正是他们所向往的。在面对银幕,观赏电影的这一“凝视”过程中,他们消费了自己手中的电影票,同时也被电影所消费。

二、皮相式“中国梦”的叙事裂隙

“中国梦”的概念之中就已经有着关于奋斗的表述,在现时代的全球化语境中,亿万中华儿女都在为着自己的“中国梦”奋斗着,而对于身处于那一个年代中的民众们来说,前往美国就喻示着一种梦想的实现(事实上,这样的向往从八十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只不过已不再限于美国,越掀越大的留学浪潮即能说明此情况),所以说在影片里,“美国梦”其实就是用来言说“中国梦”的一种表达方式。不管是去美国抑或是帮助别人去美国就成了故事的主要叙事动力。

在影片的叙事中,孟晓骏的“美国梦”不仅是他自己也是三位主人公的“情结”,因为正如片中所述,“孟晓骏的爷爷是1925年回国的留美博士”“他爸爸是1955年回国的留美博士”“美国是孟晓骏的家族遗传,是他的命中注定”,甚至是他和青梅竹马的良琴的爱情,都在佐证着这一“血脉”。他更高层面的理想则是要打破家族学成归国的传统,“我不回来了”。这里的潜台词即:不再回来自然是意味着出人头地,而归来则就是一种丢盔弃甲的状态了。

因不满于老教授关于美国的理解不合于自己的见解,孟晓骏在课堂之上信心满满地说道:“所谓的美国梦,就是在梦想面前人人机会均等,全世界只有美国能做到这一点。”的确如此,因为机会均等,孟晓骏喂小白鼠的工作丢掉了,他的美国梦号帆船在此折戟。孟晓骏作为“美国梦”最有力的倡导者在自己的梦想之境遭遇到的是迷茫的人生,理想与希望一起湮灭在了时光流逝之中,最后只能无奈地抱憾回国,与“土鳖”成东青一块儿运作培训学校。在影片前段,孟晓骏在读书会结束后有过这样的表达:“我们都希望有人能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生活,其实呢,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生活,生活是自己的,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应该由自己来回答,所以我认为,我们这代人最重要的是改变。改变身边每个人,改变身边每件事,唯一不变的就是此时此刻的勇气。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将改变世界。”有意思的是,当孟晓骏慷慨激昂地说完这一段之后,画外音的切入恰好是苏芮《一样的月光》这首歌中的这两句:“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前者确定无疑的自信在这样的诘问中瞬间崩塌。

再来看另外两位,成东青作为留学教父,却始终没有去过美国,而最终成行的原因是因为被美国同行控告侵权;王阳则是有签证的机会,却为了美国女友Lucy放弃了签证,令人始料未及的是Lucy最终还是选择回了那个“美丽的国家”,这无疑是一次中国式理想主义与美国式实用主义相碰撞之后的吊诡逆转。

显然,影片导演是在有意识地借用人物之口来诠释对于“中国梦”的理解,并且努力地要把各种大杂烩式的解读拼贴起来,因此“美国”这一叙事策略成为影片叙事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影片喋喋不休且又不无洋洋自得地讲述这些“中国梦”的时候,实际上叙事已经发生了裂隙,中国梦被替换成为了美国梦,所有的奋斗只是为了去“美国”。也正是在这种洋洋洒洒的美国憧憬背后,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叙事裂痕。

一方面,向着梦想的奋斗当然是荆棘密布,要达到励志的效果,对于人物艰辛的表现与思考就会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一因素在影片中却被有意地淡化了。影片开头的画外音不乏自得地说到:“10000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四分之三出自于新梦想。”在巨大的数据面前,影片所要展示的是成功者的漂亮业绩,殊不知,在这样的数据背后,堆砌的却是更多的梦想未竟者以及被刻意忽略了的奋斗的苦难。同时,在影片中,“八十年代”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一个充满了浪漫色调的年代,事实上这仍然只是导演或者编剧的一厢情愿。固然时代充满诗意,却也有着艰难相伴,只不过在当下消费大浪席卷之下,一些知识精英们的怀旧集体建构起了一个更具有梦幻性质的年代记忆。影片为了渲染出三兄弟在梦想原初时的美好,充分地利用了“八十年代”这一时尚概念之上的消费元素,让理想的诗意掩盖了苦难的现实,从而达到了在影片中的和谐表象。

另一方面,三兄弟的奋斗历程映衬的是“中国梦”的书写。从更广的意义上说,中国梦是一个草根气息十足的意象,这里的草根强调的是一种平民化、现实生活化,而在电影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却只是戴了一顶“中国梦”的帽子,以梦想来为“有产者”,或者说是为金钱而“背书”。如同《社交网络》的结构模式,《中国合伙人》也是“创业+友谊”的励志架构,影片一开头就排出了三类价值观,正好是这三兄弟所表达的。不可否认的是,三人都可谓是不同层面上的理想主义者,孟晓骏是一种以个人为主导的理想奋进主义,王阳则像一个骑士,更多的带有着八十年代那个诗意年代的浪漫色彩,而成东青在土气的坚守中也不忘前方的理想。表面上看三人所代表的三种价值观念呈现的是平行铺陈,并且互相也有冲突,但到了最后,他们的确做到了“改变”。只是并没有能够改变世界,相反却是在世界的挤压之下改变了自己,将自己本来单纯的梦想变作了经济利益式的表达。如果说在此之前影片对于他们的奋斗的讲述还有着梦想的温情的话,那么当三人将成堆的钞票从麻袋中倒出、尽情挥洒纸币的那一瞬间,温情也被金钱所淹没了。

事实上,三人的梦想一再被强调为一种尊严,而当三兄弟组团浩浩荡荡地杀向美国时,在华尔街的上市、捐款给曾经工作过的实验室并以自己名字命名、在美国人面前展示超凡记忆力……这些所作所为表明他们最终来到曾经的梦想之地——美国,所要完成的其实也不过仅仅是一场面子的修复工程。当面对孟晓骏出国前“不回来了”这样的表态,王阳的表达“牛逼你就别再回来了”显得颇为血性,这也为影片后半段“民族主义”的叙事策略埋下了伏笔。顶着中国梦的帽子,孟晓骏的“利己主义”、新梦想的侵权事件以及捐资命名实验室这一系列关乎个人面子问题的举动,最终都被置换成为了面对民族大义被侵犯之后的挺身而出。当这三剑客的组合在谈判桌上以看上去颇有气势的雄辩击败了美国对手的时候,相信这就是影片的又一个高潮所在。在看似主旋律的招牌之下,赢得了大众的认同,实际上这样的“爱国主义”却难逃皮相式的套用。{4}这时候“中国梦”“民族尊严”等等都成为了获得消费效应的噱头,从而未能继续更为深刻的思考。

三、“中国梦”:缺席的在场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成冬青关于梦想的解读赢得了演讲现场的雷鸣掌声,甚至银幕外的观众也被打动。这样的一种关于梦想的坚守,以及演讲人光鲜亮丽的现状无疑是对于“坚持—梦想—幸福”这一条法则的完美诠释,校园里的友情、爱情与青春的奋斗结合在一起,励志叙事的同时亦不缺乏温情讲述。然而在这样的完美诠释背后却又遮盖了梦想与现实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网络俗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说出的正是这一个事实。影片中的奋斗经历被占了更多分量的成功表达冲淡了,反倒弱化了应有的励志的力量。

“中国梦”是一个集体意象,每一个普通民众也自有其定义,正是立足于每一个平凡个体之上,“中国梦”才能够成为一个共识。这样一个看似接足了“地气”的故事演绎,实则却将奋斗简化为了对金钱、名利的简单追逐,这显然是有悖于“中国梦”的基本价值的。

影片以一个创业家“彩蛋”结尾,看上去似乎是一次对于创业家们的“致敬”。对此,导演陈可辛说道:“对这个‘彩蛋’也有过担心,直到坐进戏院,看到绝大部分观众们跟着银幕上的一张张照片感叹,惊讶,因老干妈会心一笑,我才放心。”殊不知正是因为这“会心一笑”才能够看出“老干妈”在这一“彩蛋”之中的突兀之处。在这样的致敬过后,本应是充满了“草根气”的中国梦奋斗就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中淡化了,真正的成为了一个“梦”,化作了一次缺席的在场。至于银幕中配合着打出的那句“他们的故事,或许也是你们的故事”,对此,我们也只能一笑而过了。

注释:

{1}[英]齐格蒙·鲍曼著,鲍磊译:《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漓江出版社2013年版,第1、79页。

{2}陈少明:《怀旧与怀古:从心理到文化》,《哲学研究》2011年第10期。

{3}[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孟晓骏原型篇3

中国合伙人原型人物是新东方的三位创始人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中国合伙人》该片讲述了土鳖成东青、海龟孟晓骏和愤青王阳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大时代下三个年轻人从学生年代相遇、相识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孟晓骏原型篇4

[关键词]陈可辛;电影;风格

导演、监制以及制片人陈可辛在香港电影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曾经被香港民众投票选为“最有价值的电影人”[1]。从1991年的《双城故事》开始,陈可辛不断为日益呈现没落趋势的香港电影注入活力,并加强了与内地电影界的合作,并指出只有与内地共同合拍才能拯救当前的香港电影。除了优秀的商业运作能力之外,在如《甜蜜蜜》(1996)、《中国合伙人》(2013)、《亲爱的》(2014)等内容、时代完全不同的电影中,陈可辛也在不断展现着他的导演思想和艺术追求,其影像风格也受到了观众的广泛接受和认可。

陈可辛以严谨的创作态度著称,他曾在18岁时去美国学习电影理论,这使得他对于影像风格的营造极为敏感。[2]在多年的实践中,他也早已对画面与镜头运用能够娴熟掌握。就陈可辛的成功而言,他不仅能够树立自己的艺术风格,同时又关注观众的需求,这一点已经为人们所肯定。但是目前还鲜有人认识到,陈可辛的这种能力,非常明显地体现在他所营造出的影像风格上。其对画面和镜头的处理在保证艺术高度的同时,又暗合着观众的欣赏心理。因此,对于陈可辛电影的研究,其影像风格是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的。

一、摇镜头与人物处境展示

在一部现代电影中,运动镜头一般要多于静止镜头,因为运动镜头作为一种造型手段往往能够表现出比静止镜头更富有特色的、更能反映出电影的艺术特性的画面。而在陈可辛作品中的诸多运动镜头中,摇镜头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正如巴拉兹曾经指出的那样:“摇镜头不仅可以使画面显得特别真实,而且能使观众与摄影机一同移动的时候,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3]摇镜头所制造出来的效果类似于人用眼睛缓缓观察外部世界,此时观众在心理上是最容易被摇镜头带入银幕之上的,并且观众的视野也随着摄影机的移动变得更为宽阔,导演所要表现的内容得以突破了银幕这一物理框架的限制。并且摇镜头随着被拍摄物的变化,以及镜头摇动的速度快慢、方向的水平横摇或竖直纵摇或环形摇动等,都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力。

例如,陈可辛对慢速摇镜头的运用。在《三更之回家》(2002)中,便衣警察阿伟带领着自己八岁的儿子祥仔搬进了一座旧警察宿舍大楼中,从此介入了一段耸人听闻的故事中。住在他们家对面的中医阿辉,在杀死自己身患癌症的妻子之后,整整三年来保存着妻子的尸体并且每天用中药擦洗、按摩等方式护理着这具尸体,以期在未来的某天妻子能够复活和他再续前缘。抵达新家时,镜头从年幼的祥仔脸上慢慢摇起,对准了这座回字形的大楼。此处的摇镜头等于是从祥仔的角度向观众展示大楼,大楼对于身形幼小的祥仔来说无比庞大,并且看起来颇为阴暗,仿佛有着吞噬感。祥仔作为小孩比作为警察的父亲对“异兆”更为敏感,摇镜头不仅表示了此刻的警察宿舍大楼对于祥仔来说作为一个陌生的空间让他备感恐惧,同时也暗示了里面存在着某种诡异之物,是一个危险的处境。

又如快速摇镜头。在《甜蜜蜜》中,李翘在豹哥死后因为签证到期而即将被遣送出境,然而在路上她却在人流中看到了正在骑单车送外卖的黎小军,于是跳下移民局官员的车去追赶黎小军,在摆脱了移民官的同时黎小军最终也消失在了人海中,一无所有的李翘从此陷入了美国社会中,开始了新一轮的打拼。此时陈可辛用了快速摇镜头,镜头从李翘茫然若失的脸上摇起,对准了美国街头上的车水马龙和高楼大厦,这些本身就是容易给观众造成熙熙攘攘之感的意象,并且因为镜头摇动速度之快,这些景物变得摇晃、模糊起来。此刻摇镜头同样体现的是李翘的视野,它暗示的是李翘作为一个无助、渺小的弱女子在异国他乡失去依靠后感受到的天旋地转。此刻川流不息的人和繁华的建筑中并没有属于她的东西,在美国这一个复杂而陌生的国度,她的命运是她自己难以把握的。美国的城市在摇镜头中被塑造为一个孤寂、令人有压力的处境。

二、叠加画面与情怀呈现

陈可辛的电影之所以能够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取得平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电影无论属于何种类型,其背景设置在哪个年代,电影都在叙事中蕴含着某种怀旧的历史感以及极具温情的人文关怀感。[4]这可以说是陈可辛一个极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出生于香港,成长于泰国,在美国学习电影的拍摄,并多次往返于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这种文化多元的成长和工作环境,使得陈可辛得以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感受到多种多样的时代风貌和人们的风俗习惯,使其能够观察到不同社会下的生命与情感的萌生和寂灭。这些经历在陈可辛的内在心理层面上构成了一种敏感、怀旧、多情的感性积累,直接影响了他在创作中往往会融入浓重的主观情怀,并且让观众也不只处于一个旁观的位置,而是在陈可辛营造出来的影像中被勾起类似的心理体验或某种怀念和回忆,让观众参与到剧中人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中来。而在情怀的呈现过程中,叠加画面就是陈可辛惯常使用的一种手法。

以《甜蜜蜜》为例,黎小军在与李翘发生了一段暧昧的感情之后,由于现实中的种种限制,仍然选择了和自己青梅竹马的杨小婷结婚。在两人结婚时,陈可辛用叠加画面表现了两人新房上贴着的鲜艳的红色喜字,而与之重叠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则是屋子外面街道上的黄色警戒线。这一手法是具有深意的。对于黎小军来说,李翘的出现已经彻底地改变了他的世界,李翘作为同是来自内地在香港打拼的女孩和他颇有些相依为命之感,并且两人都喜欢邓丽君,无论是在身体还是在精神上都找到了契合点。但是黎小军又时刻提醒着自己,他之所以从无锡家乡来香港闯荡,其最初的原因便是希望能够赚到大钱给杨小婷一个风风光光的婚礼(其来港的盲目性与李翘对人生的明确追求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这也就导致了他们一开始的分道扬镳)。尤其在李翘跟随了黑社会老大豹哥之后,无论是现实条件的限制,还是在道义上,黎小军都必须提供给杨小婷这个婚姻。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红色喜字便是最为明显的婚姻的象征。而马路上的黄色警戒线则带有一目了然的警示意味。这里暗示的是黎小军和杨小婷之间的感情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他们之间这段婚姻实际上是不应该发生的,在最后势必以悲剧收场。而在最后,一直被生活推着前行的黎小军也确实没有保住自己这段婚姻。在这一次叠画中,红色和黄色这两种暖色共同刺激着观众的眼球。

应该说,饱经世事的陈可辛对于黎李之间的一段情,采取的是一种悲悯、宽容的态度,他们毕竟只是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陈可辛以一种极为含蓄的方式,体现出黎小军此刻身在异乡的心猿意马,毕竟从道德的角度而言,黎小军与李翘之间的儿女情长是对杨小婷的一种伤害。在电影中无论黎小军抑或李翘,在感情上都有他们自私的一面,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自私反而使这段感情显得更为真实,具有一种来自艰难生活的沉甸甸的分量,让观众能够理解剧中三人的处境,为他们的命运而感到担忧。

三、慢镜头和特写与人物情感烘托

在陈可辛的电影中,人物的情感是极为重要的,他最擅长拍摄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如《投名状》《中国合伙人》等)和爱情(如《如果・爱》《甜蜜蜜》等)。表现人物的情感首先能够使得电影的情节曲折起伏,电影叙事往往与人物的情感互相推动,情节为人物情感制造发展的契机或波折与磨难,而人物的情感也有可能彼此形成冲突,如他人介入造成的矛盾冲突等,为电影的叙事提供向前发展的动力。其次,人物情感能够最大限度地唤起观众的共鸣,属于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作品的永恒主题,对这一主题的妥善处理,能够使得作品本身光彩夺目,引起观众的观影欲望。在陈可辛的电影中,他往往使用降格镜头(即慢镜头)和对人物的特写来烘托出某种情感,慢镜头降低了叙事的紧迫感,伴随着陈可辛精心选取的配乐,给予了观众足够的进入剧情、酝酿情绪的时间。而特写镜头则帮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被拍摄物上,排除了无关事物的干扰,观众的情感很容易按照导演的安排被调动起来。

仍以《甜蜜蜜》为例,在电影中李翘与黎小军原本有一次在一起的机会,当时黎小军已经和杨小婷离婚,而李翘也准备去和豹哥分手。在大雨滂沱之中,黎小军送李翘去船上和豹哥告别,李翘表示让黎小军等她一会儿,她很快就回来。而事实上李翘却没有回来,在船上与豹哥四目相对之时,她感动于豹哥曾经对她的恩义以及他现在被迫逃亡的窘境,决定与豹哥一起离开。而黎小军就这样再一次地被李翘抛弃了。此时外面下着的是瓢泼大雨,雨点掉落地面的速度按照常理而言应该是非常快的,然而陈可辛却在此处运用了慢镜头来表现伫立雨中的黎小军。此时的黎小军内心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但是又无能为力,他唯一的期待就是李翘能够信守诺言马上回来。慢镜头放慢了现实的时间速度,却是符合黎小军内心对于时间的感受的,那便是此刻的一秒钟对于他来说都十分漫长,他在这段时间内已经充分考虑了各种悲观的后果。每一秒对于黎小军来说,他都在承受着极为痛苦的煎熬,悲伤的情感呼之欲出。

同样是表现离别的情感还有在《中国合伙人》中,三个人之中只有孟晓骏拥有了去美国的机会,王阳和成东青在机场送别孟晓骏和他的妻子。此时陈可辛主要突出的是三人之间的兄弟情义。此处不仅同样使用了慢镜头,显示出孟晓骏一步三回头的依依不舍,同时还对这三人分别使用特写镜头。特写镜头不仅将他们的悲伤放大在观众面前,还可以让观众从人物细致入微的表情中感受到三个人立场、处境的区别。同样是悲伤的情绪,三个人的痛哭却各有不同。由于妻子在身边,并且自己是志得意满的那一位,孟晓骏的悲伤表现得较为矜持。成东青的哭泣则在悲苦之中又蕴含着某种憨傻之感,他也是三个人之中唯一一个因为反复被拒签而很可能没有再踏上美国土地机会的人。而孟晓骏又曾表示自己不会回来,因此对于成东青来说,这便是一次永别。而王阳作为一位最大大咧咧、没有心机的文艺青年,其悲伤的表现则十分外露。陈可辛用特写镜头展示的都是人物在不经意之间流露的真性情。

李・R・波布克曾经指出,一部电影的质量如何,归根结底取决于它的影像质量。可见影像对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陈可辛之所以能够被视为香港电影的领军人物,所拍摄的电影大部分叫好又叫座,其原因便是陈可辛在巩固电影的艺术价值上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而另一方面,陈可辛从来不试图将电影变成曲高和寡的艺术品,他曾经直言自己绝不拍小众电影,而他对大众电影的定义是,无论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只要是观众所乐意接受的便是大众电影,便是陈可辛所愿意去尝试的电影类型。陈可辛在对市场进行认真的研究之后,将消费人群对准了市民阶层,在电影中通过摇镜头、叠加画面、慢镜头和特写镜头等手法在叙事中渗透进了陈可辛所重视的普罗大众的处境、情怀和情感。平心而论,这些手法并不稀奇,绝大多数的导演在为观众提供视觉信息时都会自觉地运用上述手段。然而陈可辛却能够在这些观众熟悉的拍摄手法中建立起与之对应的,在观众心中能够引起共鸣的不同审美情绪,从而形成了极具陈氏特色的影像风格。可以预料的是,陈可辛所建立起来的电影经营道路和影像风格不仅为香港电影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实际上也必然是内地主流电影的未来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赵宁.论陈可辛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D].太原:山西大学, 2013.

[2] 蔡洪声.读陈可辛[J].当代电影,1999(03).

[3] [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58.

[4] 龚莉红.草根阶层的“漂泊爱情”――导演陈可辛的爱情三部曲[J].电影文学,2006(01).

孟晓骏原型篇5

――题记

山间小溪,叮叮咚咚,潺潺,它没有大河的澎湃,没有瀑布的磅礴,但它纤细中不乏刚强,柔弱中满含信念,它不怕山石的阻拦,不贪幽谷的寂静,不恋百鸟的妩媚,毅然向着大海昼夜奔流。坚毅执著是小溪的个性。

春日小雨,淅淅沥沥,朦朦胧胧。它没有暴雨的洒脱,没有秋雨的威力,但它缠绵里包含着力量,轻柔里蕴涵着生机,它以细腻的柔情滋润着万物,以温馨的母爱奏响春天的摇篮曲。含蓄柔韧是春雨的个性、

个性是一种独立的品格。它不趋同、不媚俗,它拥有挑战的血型,叛逆的气质,奇异的风采;它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敏锐的视角、超凡的见识,无论得失、无论宠辱,它都波澜不惊,一如既往。

个性是一种精神。有了它就有了自我尊严,有了生命的价值;有了它就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是雄鹰总要高翔,是翠竹总要拔节,是种子总要破土,是金子总要闪光。

个性是一种力量。它能使你在羁绊中自拔,从无奈中奋起;它能使你放飞思想,冲破樊篱,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个比是成功的潜动力。

个性是一种魅力。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自己,夺人耳目,昭示于人。华山以险、黄山以奇引人流连;洞庭以涌、钱塘以潮吸入驻足。牵挂天下寒士的杜甫,不肯摧眉折腰的李白,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们的个性魅力感人至深,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个性是光芒四射的钻石,美丽而永恒。

个性是一种财富。它不会被岁月带走,斗转星移不会磨损其棱角,晨钟暮鼓不会剥蚀其光泽。它也不会被潮流卷走,东施效颦,亵渎个性;邯郸学步,泯灭个性,它更不能被名利诱走,不能因铜臭而拍卖个性,不能因沽名交易个性,不能因屈于强权而包装个性。个性不可丢,不可辱。

个性既彰显特异,又彼此映衬。高山阳刚大气,流水阴柔秀美,水的环绕弥补了山的僵直和呆板。刚柔相济,才自然和谐。月亮明媚皎洁,浮云轻闲飘移,云的烘托弥补了月亮的孤独和冷清,烘云托月,才更有意境。草原广袤宁静,骏马嘶鸣奔腾,骏马的点缀弥补了草原的单调与空寂,动静相间,才更有生机,因此,挺拔的白杨不要蔑视岩松的横斜,高洁的水莲不必羡慕牡丹的尊贵。万物各有风采,世界才气象万千。

孟晓骏原型篇6

白血病化疗的策略 张鹏

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细胞分离治疗及端粒酶检测 李昕权

40例恶性血液病p170表达及意义 朱薇波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小板参数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王军

急性白血病合并肺结核8例临床分析 李春迎

大剂量Ara-C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12例 毛明辉

3种化疗药物诱导HL-60细胞凋亡及Fas FasL的表达 肖红,孟琼,黄秀兰,黄迪南,蔡康荣

长期生存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的变化及意义 黄明,杨桂斌

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a生存11a1例 黄铮人,李明珍,陈雪英

急性白血病中大剂量胸腺肽应用的初步观察 申家英,冷子花,杨萍

Ph+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隋伟薇,邹德慧,赵耀中,邱录贵,钱林生

环孢菌素A治疗儿童难治性贫血疗效观察 王晓欢,史红鱼

无照射预处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肿瘤 王琳,黄晓军,王智明,苏春晓

高三尖杉酯碱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李玉峰,郑绍同

吡柔比星联合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王兰萍,梁青,王珍,郑美芳,李敏婕,梁峰,李海霞,邵长军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同时合并胃窦癌1例 王建宁,张红英,凌斌勋

18F-DG PET显像技术在恶性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喜林,张伟京

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几个问题 姚尔固

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 林凤茹,任金海,王艳

恶性组织细胞病的研究进展 许晓巍,许小平

树突状细胞及其在血液系统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宋飞雪,张连生,张筠

PRAME基因在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程向丽,乔振华,许莲蓉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解琳娜,许小平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鲍春燕,孟艳

右乳腺癌术后并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2a1例 陈艳才,屈敏,卢昌友,冯运会

乙双吗啉致全髓细胞性白血病1例 高鸿鹏,刘金华,冯玫

母子同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例 孙敬光,宋文英,刘志胜

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疑似1例 杨崇礼,李尚珠,许子亮,姜文学,刘世和,李孝义

瘤细胞形态特殊的多发性骨髓瘤4例报告 于明华,蔡文宇,李梅,于成龙,肖志坚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DIC临床分析 王树叶,赵彦萍,杨光,杨慧芬,李晓霞,胡龙虎,韩雪英,范圣谨,周晋

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急性白血病临床观察 何志国,侯丽君,徐景勃

吡喃阿霉素为主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23例 杨桂玲,杨敏,汤爱萍,陈三军,曹瑞生

rhIL-11预防急非淋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观察 刘红艳,郭静明,朱磊,艾红,曾一芹

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加速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朱秋娟,乔振华,苏丽萍

DA-MA序贯疗法治疗累及单核细胞的急性白血病疗效观察 严峰

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 谷和先

环孢素A治疗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观察 刘剑锋,吴清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假性低血糖7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王涓冬,潘祥林,陈春燕,张琦,尹哲

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白血病预后的影响 林素霞,陈国勇,刘永武,严俊

羟基脲致皮肤顽固性溃疡5例报告 陆晔,李蓉,潘湘涛

WHO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分期 姚尔固

骨髓坏死4例 高鸿鹏,刘洁,常进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在造血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钱军,岑建农,陈子兴

bcr/abl基因表达的定量检测技术及临床意义 马晓霞,王椿

抗CD20单克隆抗体--Rituximab 赵江宁,朱雅丽,乔振华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麦玉洁,邱录贵

环孢素A联合DA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 姜丽波,郭珩,张淑英,韩树林,周红,曲延章

吡喃阿霉素、表阿霉素为主方案治疗非霍奇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陈建祥,双跃荣,王迪进,樊光华,万莉娟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张华,邓燕艺,李虎生,陶晓明,马晓红

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9例 朱华淳,沈云峰,周新,蒋元强,毛玉文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李敬果,凌黎

以骨髓转移为首发表现的不明原发部位肿瘤的临床及形态学分析 常进,高鸿鹏,岳桂芳

骨髓活检在恶性浆细胞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徐海萍,高继勇,王静,金涛,秦兰香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术的临床意义 郭宗娥,韩景银

早期强烈化疗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3例 谷月丽,谷春艳,赵士业

白细胞去除术联合化疗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 柴铁,刘艳春,李伟,刘洪涛,刘庆荣,李骏

PNH转MDS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变1例并文献复习 王玲,潘东泉,谭友平,周长华

急性白血病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 汪声恒

骨髓微环境与多发性骨髓瘤 沈文怡,陆化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任志宏,李建勇,盛瑞兰

脐血移植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 段萱,常英军,黄晓军

外套细胞淋巴瘤1例 孙亚红,陈黎

边缘型MDS的骨髓塑包切片组织病理学观察 常春康,杨梅如,苏基滢,周立宇,李晓,浦权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CA125测定的临床意义 张华,高志红,王永才

急性白血病误诊为肛周脓肿2例 汪胜来,黄俊军

p27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表达的研究 杨玲,申政磊,佟力,尹列芬,杨曼,辜学忠,尚学琴

姐弟同一年龄先后患银屑病合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 高源香,于军方,孙新虎,于全军,张鹏

p63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陈振文,王晋芬,王全红,焦士兰,郗彦凤

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 郭良耀,赵小亭,李葳

TPA对原代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袁晓莉,宋永平,魏旭东,韩正涛,蒋东霞,周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误诊为实体瘤1例 瞿晓媛,刘昆,周泽平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及GVL的临床观察 周芳,章卫平

肿瘤治疗相关性白血病9例临床分析 朱红倩,杨华维,汪漫江

山西省雁同地区鼻咽部淋巴瘤的特点及与EB病毒相关性 田秀娟,安燕,高子芬

274例原发性结外型淋巴瘤临床分析 卢红阳,蔡菊芬,余新民,顾怡生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非特异性酯酶染色与CD14表达的比较 姜凤,荆源,刘越坚,王一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李睿,周学慧,郝洪波,郝玉书,肖志坚

短程MEA方案为主治疗急性难治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王子峰,沈佳坤,李祖清

拓扑替康联合阿糖胞苷用于急性白血病巩固治疗临床观察 朱伟,邹晗,姜岩,张鲁勤

亚砷酸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8例临床观察 李晓林,薛燕,杨扬,李晟,王洋

沙利度胺治疗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疗效观察 胡喜梅,徐洪,周水阳,倪君,张红,何桂钧,朱碧辉

AcAG方案诱导分化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8例疗效观察 于春凤,陈学良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案选择 王沁,周红,江志生

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4例临床疗效观察 赵小亭,郭良耀,李葳

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1例并文献复习 陈雅静,裴俊,王佳,葛杰峰,徐荣惠

淋巴瘤侵犯骨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陈辉树

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任素萍,王立生,吴祖泽

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在治疗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姜凤云,郝长来,王建祥

非霍奇金淋巴瘤染色体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陈琪,刘晓力,周淑芸

DOAP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观察 张霞,李爱华,覃骏

小儿急性白血病24例误诊分析 马玉宗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6例临床分析 郭良耀,赵小亭,李葳

MAC方案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 马梁明,乔振华,马艳萍,姜波,葛晓燕

小剂量HA配合GM-CSF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近期疗效 李秀梅,韩秀华,朱贵华,庄万传,胡湘云

TA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 张建军,于登祥,徐俊,王志生

CAG方案在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 王俊英,魏丽华,王明琳

非霍奇金淋巴瘤D-二聚体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李劲峰,张巧花

霍奇金病瘤细胞骨髓转移的细胞化学染色观察 李刚荣,刘淑霄,张玉娜,张囡

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骼改变121例X线分析 李霞

小儿恶性淋巴瘤70例误诊原因分析 牛润桂,郑玉萍

成熟(外周)T细胞和NK细胞肿瘤(待续) 李甘地

白血病的靶向治疗 陈运贤

儿童T-ALL的研究进展 张丽,竺晓凡

造血干细胞归巢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啊晶,冯凯,陈虎

纯化的自体CD34+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 周芳,王健民

蒽环类药物致儿童扩张型心肌病1例 顾伟仪,陶淬萃,刘建新,句国栋,王景明

EpoR/H-Ras介导的白血病细胞系增生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 樊华,金锋,陈波,路平,王舒宝,翟明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1例 欧维正,李孝义,徐秀强,杨崇礼

NHL患者血清β2-MG和LDH水平与骨髓浸润的相关性研究 何晖,翟明,刘丽君

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性淋巴瘤1例 史克倩,沈晓梅,杨同华

DNA含量的流式细胞仪检测在判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中的意义 王卫现,刘云鹏,卢香兰,张敬东,高峰

兄弟同患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例 薛梅,纪树荃,王恒湘,刘静,阎洪敏,朱玲,杨清明

反义hTERT对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增生的影响 孟秀香,张卓然,孙宏丹,赵心宇,宋振岚,赵瑾瑶

格列卫联合化疗治疗慢粒急变1例 翟明,何娟,白颖,何晖

白细胞介素-2逆转急性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临床研究 贾庆瑞,葛祥花,隋金财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治 陈芾珩,刘元生,苏永忠,郭光华,陈惜遂,卢素春,蔡应木

用纯化CD+34细胞进行HLA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 李佩,谢毅,陈彤,谢彦晖

少见急性髓系粒-巨核细胞白血病及其归属探讨(附2例报告) 薛素冰,张树平,韩建华

干扰素α-2b、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及羟基脲联合治疗CML的临床观察 左安兰,米桂祥

临床治愈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 刘艳杰,余河庆,肖大为,刘巍

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及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 王晓红,任洪军,程维廉

白血病肺部浸润临床分析 孔令瑢,张爱兰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附2例报告) 牛政权,李循昌,谢小旺,王红霞,景美玲

VMLP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5例 李学亮,隋金才

急性白血病长期生存11例报告 郑博荣,刘清池,李达

MA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 张建军,于登祥

原发于腹腔器官恶性淋巴瘤29例临床分析 吴庆庆,余永卫,汪宝珍

HA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许俊萍,张立芬

孟晓骏原型篇7

基于结构相似度的稀疏编码模型李志清 施智平 李志欣 史忠植 (2410)

密度敏感的多智能体进化聚类算法潘晓英 刘芳 焦李成 (2420)

基于扩展概念格的Web关系挖掘姜峰 范玉顺 (2432)

基于流形距离的半监督判别分析魏莱 王守觉 (2445)

数据库技术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关键词查询林子雨 杨冬青 王腾蛟 张东站 (2454)

从图数据库中挖掘频繁跳跃模式刘勇 李建中 高宏 (2477)

主存OLAP系统中what-if查询处理策略张延松 肖艳芹 王珊 陈红 (2494)

自适应的软子空间聚类算法陈黎飞 郭躬德 姜青山 (2513)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互联网可扩展路由唐明董 张国清 杨景 张国强 (2524)

无线多跳网络中的机会路由田克 张宝贤 马建 姚郑 (2542)

容迟与容断网络中的路由协议张龙 周贤伟 王建萍 邓宇 吴启武 (2554)

基于流量信息结构的异常检测朱应武 杨家海 张金祥 (2573)

Co-Monitor:检测前缀劫持的协作监测机制刘欣 朱培栋 彭宇行 (2584)

基于彩色编码的多态蠕虫特征自动提取方法汪洁 王建新 陈建二 (2599)

基于贝叶斯疑似度的启发式故障定位算法张成 廖建新 朱晓民 (2610)

基于社会网络特征的P2P内容定位策略黄永生 孟祥武 张玉洁 (2622)

基于门限签名方案的BQS系统的服务器协议荆继武 王晶 林璟锵 谢永泉 顾青 (2631)

空间高效的数据包公平抽样算法张进 邬江兴 钮晓娜 (2642)

无线传感器网络最小覆盖集的贪婪近似算法陆克中 孙宏元 (2656)

e-MAC:一种面向Ad Hoc网络的高吞吐量MAC协议张克旺 潘煜 张琼 张德运 (2666)

断续连接移动自组网络中的数据复制石柯 董燕 (2677)

移动Ad Hoc网络中基于ID的信道预约多址接入协议邢小琴 刘凯 (2690)

生物网络比对的模型与算法郭杏莉 高琳 陈新 (2089)

基于量子逻辑的下推自动机与上下文无关文法韩召伟 李永明 (2107)

系统软件与软件工程

软件体系结构层次的软件适应性预测模型高晖 张莉 李琳 (2118)

基于多维度覆盖率的软件测试动态评价方法安金霞 王国庆 李树芳 朱纪洪 (2135)

数据库技术

识别表达不稳定的基因杨昆 李建中 徐德昌 戴国骏 (2148)

基于小波的时间序列流伪周期检测方法李晓光 宋宝燕 于戈 王大玲 (2161)

一种不确定数据流聚类算法张晨 金澈清 周傲英 (2173)

一种自适应的Web图像语义自动标注方法许红涛 周向东 向宇 施伯乐 (2183)

计算机图形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基于免疫谱聚类的图像分割张向荣 骞晓雪 焦李成 (2196)

基于EHMM-HMT和MSWHMT的多尺度纹理图像分割陈蓉伟 刘芳 郝红侠 (2206)

基于时变纹元的真实感草地枯萎模拟焦少慧 杨刚 HENG Pheng-Ann 吴恩华 (2224)

基于区域关系图的图像显示适配技术任桐炜 刘焱 武港山 (2237)

一种多变元网络可视化方法孙扬 赵翔 唐九阳 汤大权 肖卫东 (2250)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隐蔽信道研究王永吉 吴敬征 曾海涛 丁丽萍 廖晓锋 (2262)

传感器网络中基于树的最大生命精确数据收集梁俊斌 王建新 李陶深 陈建二 (2289)

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转发连通覆盖方法温俊 蒋杰 方力 班冬松 窦文华 (2304)

多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高能效数据收集协议郑国强 李建东 周志立 (2320)

一种基于多路径网络编码的匿名通信机制段桂华 王伟平 王建新 杨路明 (2338)

可证安全的入侵容忍签名方案于佳 孔凡玉 程相国 郝蓉 GUO Xiangfa (2352)

一种多周期漏洞预测模型陈恺 冯登国 苏璞睿 聂楚江 张晓菲 (2367)

贝叶斯推理在攻击图节点置信度计算中的应用张少俊 李建华 宋珊珊 李斓 陈秀真 (2376)

从IP路径信息中推导AS边界魏镇韩 陈鸣 赵洪华 吉梁 (2387)

网络化移动应用的全局适应性数据预取机制张晓薇 曹东刚 田刚 陈向群 (1783)

基于Agent和蚁群算法的分布式服务发现郑啸 罗军舟 宋爱波 (1795)

基于模块化可达图的服务组合验证及BPEL代码生成杜彦华 范玉顺 李喜彤 (1810)

一种支持并发访问流的文件预取算法吴峰光 奚宏生 徐陈锋 (1820)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文本情感分析赵妍妍 秦兵 刘挺 (1834)

基于全局和局部特征集成的人脸识别苏煜 山世光 陈熙霖 高文 (1849)

完全析取范式群判定SHOIN(D)-可满足性古华茂 王勋 凌云 高济 (1863)

基于混合距离学习的双指数模糊C均值算法王骏 王士同 (1878)

使用聚类来加速AdaBoost并实现噪声数据探测谢元澄 杨静宇 (1889)

针对非连通流形数据降维的过渡曲线方法古楠楠 孟德宇 徐宗本 (1898)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多跳无线网络中基于网络编码的多路径路由陈贵海 李宏兴 韩松 钟子飞 陈明达 (1908)

无线传感器网络上的极值区域查询处理熊蜀光 李建中 陈雷 王新兵 (1920)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ε,δ)-近似聚集算法程思瑶 李建中 (1936)

延迟容忍传感器网络中面向/订阅系统的事件传输朱金奇 刘明 龚海刚 陈贵海 许富龙 宋超 (1954)

一种利用信道侦听的IEEE802.11自适应优化算法毛建兵 毛玉明 冷甦鹏 白翔 (1968)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面向目标流的反应覆盖方法温俊 窦强 蒋杰 齐星云 窦文华 (1982)

一种可实现呼损率比例公平的准入控制算法黄建辉 刘轶 钱德沛 王胜灵 (1998)

一种拓扑感知的应用层组播方案张新常 王正 罗万明 阎保平 (2010)

无线自组织网络中能量有效的广播与组播李政 李德英 (2023)

异构无线网络中基于非合作博弈论的资源分配和接入控制李明欣 陈山枝 谢东亮 胡博 时岩 (2037)

Internet级联动力学分析与建模王健 刘衍珩 张程 李成岳 (2050)

一种面向DRM的责任授权模型及其实施框架钟勇 秦小麟 刘凤玉 (2059)

一种基于双线性映射的直接匿名证明方案陈小峰 冯登国 (2070)

简单的通用可组合重签名方案洪璇 陈克非 万中美 (2079)

采用了剪枝优化的子类型关系判定算法戴晓君 陈海明 (1481)

改进的以SMT为基础的实时系统限界模型检测徐亮 (1491)

算法设计与分析

串匹配算法中模式串与文本之间关系的研究刘萍 刘燕兵 郭莉 方滨兴 (1503)

Multicut问题参数算法的改进刘运龙 王建新 陈建二 (1515)

系统软件与软件工程

分布式缓存系统中一种优化缓存部署的图算法李文中 陈道蓄 陆桑璐 (1524)

基于规格说明的若干逻辑覆盖测试准则钱忠胜 缪淮扣 (1536)

数据库技术

基于容斥原理的Skyband基数估计方法赵加奎 杨冬青 陈立军 (1550)

图像-文本相关性挖掘的Web图像聚类方法吴飞 韩亚洪 庄越挺 邵健 (1561)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高速长距离网络传输协议任勇毛 唐海娜 李俊 钱华林 (1576)

互联网无中断转发的生存性路由协议苏金树 胡乔林 赵宝康 (1589)

网络态势感知研究龚正虎 卓莹 (1605)

车用自组网信息广播李丽君 刘鸿飞 杨祖元 葛利嘉 黄席樾 (1620)

终端性能自适应传输协议王伟杭 任勇毛 唐明洁 李俊 钱华林 (1635)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最大生命期基因路由算法唐伟 郭伟 (1646)

物联网资源寻址模型孔宁 李晓东 罗万明 阎保平 (1657)

移动Ad Hoc网络的跨层优化拥塞控制徐伟强 汪亚明 俞成海 刘良桂 张云华 (1667)

无线传感器网络动态密钥管理方法孔繁瑞 李春文 (1679)

基于熵模型的高透明性自适应视频水印算法李智 陈孝威 (1692)

域间IP欺骗防御服务增强机制吕高锋 孙志刚 卢锡城 (1704)

可证明安全的节点不相交多路径源路由协议冯涛 郭显 马建峰 李兴华 (1717)

针对无标度网络的紧凑路由方法唐明董 张国清 杨景 张国强 (1732)

多约束最短链路分离路径精确算法熊轲 裘正定 郭宇春 张宏科 秦雅娟 (1744)

一类代数免疫度达到最优的布尔函数的构造孟强 陈鲁生 符方伟 (1758)

3GPP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安全性分析陆峰 郑康锋 钮心忻 杨义先 李忠献 (1768)

一种需求驱动的自主Web服务聚集方法叶荣华 金芝 王璞巍 郑丽伟 杨夏芬 (1181)

以决策为中心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崔晓峰 孙艳春 梅宏 (1196)

分布式交互仿真中的异步时钟一致性控制方法张伟 周航军 彭宇行 李思昆 (1208)

基于共享Cache多核处理器的Hash连接优化邓亚丹 景宁 熊伟 (1220)

时态工作流过程模型及其合理性验证余阳 汤庸 潘茂林 郑婷婷 麦健彬 (1233)

基于PTCPN的网构软件建模与分析周航 黄志球 张广泉 祝义 胡军 (1254)

2010 CCF中国计算机大会征文通知 (1219)

《软件学报》形式化方法和工具专刊征文通知 (F0004)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基于二元分类的复述搭配抽取赵世奇 赵琳 刘挺 李生 (1267)

完备鉴别保局投影人脸识别算法杨利平 龚卫国 辜小花 李伟红 杜兴 (1277)

基于特征选择和最大熵模型的汉语词义消歧何径舟 王厚峰 (1287)

求解全局优化问题的混合自适应正交遗传算法江中央 蔡自兴 王勇 (1296)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无线Mesh网络组播路由协议方艺霖 李方敏 吴鹏 刘新华 马小林 (1308)

标识路由关键技术侯婕 刘亚萍 龚正虎 (1326)

一种基于云模型的主观信任评价方法王守信 张莉 李鹤松 (1341)

基于不规则蜂窝网络拓扑模型的位置管理研究赵小敏 郎美亚 陈庆章 (1353)

传感器网络中误差有界的小波数据压缩算法张建明 林亚平 周四望 欧阳竞成 (1364)

基于二分图匹配的多业务流网络选择机制袁尧 张玉成 董雯霞 郑如松 杨育波 石晶林 (1378)

Hits和Holds:识别大象流的两种算法王宏 龚正虎 (1391)

基于Cluster的无线Mesh网络位置管理方法胡渭琦 邹仕洪 程时端 胡博 王文东 (1404)

基于拓扑特性的分布式虚拟骨干网算法解文斌 李佳 鲜明 陈永光 (1416)

一种隐式流敏感的木马间谍程序检测方法李佳静 梁知音 韦韬 邹维 毛剑 (1426)

计算机图形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一种快速的三维扫描数据自动配准方法杨棽 齐越 沈旭昆 赵沁平 (1438)

基于均值漂移的自适应纹理图像分割方法王爽 夏玉 焦李成 (1451)

改进的多变元数据可视化方法孙扬 唐九阳 汤大权 肖卫东 (1462)

孟晓骏原型篇8

2.不同比例甜菜渣日粮养肥猪效果的研究郭庆亭,刘钟,张义庭,于凤莲,赵汉章

3.内蒙古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品种群的培育王睦生,刘桂莲,荣威恒,李精一,刘克苏,苏文焕,李绍林,张银柱,姚书民

4.彩色卡拉库尔羊毛色分离选育技术总结羿翰卿

5.萨福克肉羊杂交效果的试验研究唐道廉

6.内蒙古半细毛羊品种群适应性的研究——成年母羊耐饥耐渴试验李精一,王睦生,刘克苏,刘桂莲,荣威恒,徐桂梅,李国林,刘晓松,苏文焕,李绍林

7.含澳血公羊与莎力斯克母羊杂交后代2岁羊毛质效果分析刘桂莲,凌辉宗,莎仁,单振福,王连元

8.氯前列烯醇处理大群放牧乏情母牛的效果孟祥骏,杜生旺,阎学洙,陈永宽

9.褪黑激素及其应用杜生旺,孟祥骏,马红刚,杨宝龙

10.绵羊高倍稀释受胎效果的研究刘雅青,涂友仁,凌辉宗,王卫华,布仁,单振福,卢平章,武卫民,李景元,李春山,刘璞,王连元

11.塔布赛乡畜牧业生产调查报告马维驿

12.中国北方奶牛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王德,王琪瑞

13.夏洛莱羊在内蒙古繁育及杂交利用的探讨田果良,唐道廉,田瑛,钱宏光

14.通过比色测定瘤胃液氨氮含量方法的改进冯宗慈,高民

15.不同锌源对绵羊免疫机能的影响邵凯,徐桂梅,荣威恒,包赛娜,张海鹰,珊丹,于朝晖,王洪荣

16.内蒙古自治区肉牛业综述李学英,扎鲁达

17.提高内蒙古自治区细毛羊生产性能及建立繁育体系的研究涂友仁,荣威恒,刘桂莲,王睦生,凌辉宗,李精一,刘雅青,张启成,敖明,李占斌,王卫华,孙淑珍,莎仁,奥奕平,巴晓红

18.商品肉牛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扎鲁达,戴洪庆,李学英

19.衡量畜牧业生产(牧区)指标体系与方法的研究于中流,田春英,孙来源,常凤荣,羿静,于朝晖

20.内蒙古白绒山羊优质高产新品系绒毛物理性能的研究刘桂莲,王睦生,高娃,孙素珍,雷春林,张培业,李志武,王卫华,特木勒,巴小红,张永斌,刘少卿,闰志文,仲家文,苏和巴特,陈明生

21.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畜牧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与研究赵瑞,刘红葵,郭保民,田春英,高文渊,白雪峰

22.畜牧业产业化初探乌兰巴特尔,栗林,贾淑萍,刘红葵

23.长链脂肪酸钙在奶牛日粮中添加效果的研究王秀梅,包赛娜,王琪瑞,杜敏

24.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刍议乌兰巴特尔

25.保持内蒙古畜牧业稳定发展之浅见蒙和乌力吉

26.论肉牛生产中实施牲畜"种子工程"的技术措施吴志瑞,李学英

27.蛋氨酸锌对绵羊羊毛生长的影响邵凯,郭文华,王洪荣,荣威恒,徐桂梅,张海鹰,珊丹

28.内蒙古白绒山羊体重性状遗传力的估计赵存发,高佃平,李金泉,刘少卿,汪彬,张永斌,苗雄,岱庆格日乐

29.布尔山羊超数排卵及胚胎移植试验达来,赵霞,田瑛,孟德俊,张令进,于清勇,闫金华

30.论内蒙古自治区肉牛产业化发展田春英,荣威恒,栾庆江,李学英,杭乃诚,特木其勒,雷春林

31.胚胎移植技术在白绒山羊选育中的应用研究赵霞,达来,赵存发,李玉荣,特木勒,孙素珍

32.动物模型BLUP法估计内蒙古白绒山羊育种值的研究李玉荣,李金泉,高佃平,张立岭,周欢敏,安玉君,乌兰巴特尔,汪彬,张永斌

33.内蒙古细毛羊产业状况和发展前景探析荣威恒,田春英,王峰

34.舍饲绒山羊生产性能测定宗泽君,尚庆华,白音,王军,赵臣,陈雷

35.加强草原建设实现生态畜牧业发展马伟杰,吕新龙,乌兰,崔仲楠,范艳红,宝日玛

36.德国肉用美利奴羊繁殖规律及遗传参数的估计钱宏光,李蕴华,刘佳森,张立岭,巴图,马勇华

37.肉羊遗传参数的估计李蕴华,巴图,荣威恒,汪立勤,钱宏光

38.肉用羊的生长发育、母体行为与饲养管理的研究钱宏光,李蕴华,巴图,刘佳森,张立岭,马勇华

39.呼伦贝尔细毛羊导血效果与分析许忠霞,包利锋,李疆,王玉,张秀坤,沙志娟,初永春,娜仁,王智清,苏义,谷庆华,慕红军

40.呼伦贝尔羊"巴尔虎"品系的外形分析王玉,刘卫平,沙志娟,许忠霞,吉日嘎拉,斯琴高娃,玉杰

41.对当前发展内蒙古畜牧业的几点思考金海

42.奶牛双轨饲养技术应用研究李良臣,贾伟星,杨晓松,张丽萍,王旭东,战洪波,董志强,郭伟

43.奶牛性控IVF胚胎移植效果的初探苏和,达来,邵凯,杭乃诚,田瑛,杨燕燕,特日格勒,青格勒,乌达巴拉

44.巴美肉羊舍饲条件下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荣威恒,王峰,刘永斌,何小龙,黄贵祥,李虎山,王春,苏布达,贾利

45.发展绿色生态环保畜牧业应采取的措施杨雪茹,郝林凤,贾雄华,贾伟,莫日根

46.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努力为内蒙古发展现代农牧业提供科技支撑赵存发

47.国内外肉羊生产发展现状乌达巴拉,邵凯,达来,苏和,杭乃诚

48.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mRNA在牛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研究王峰,刘永斌,田春英,祁云霞,荣威恒

49.内蒙古绒山羊次级毛囊组织形态周期性变化研究李玉荣,范文斌,李长青,尹俊,张燕军,李金泉

50.蒙古羊BMP15和GDF9基因多态性与其产羔性能相关研究刘永斌,荣威恒,王峰,何小龙,田春英,达赖

51.原料奶生产体系的全程质量控制及其预防措施马燕芬,赵军,王丽芳,卢德勋

52.硫元素对羊肉膻味的影响初探叶红,王兴春,寇香凝

5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探究栗林

54.奶牛饲养过程中环境污染和化学性投入品对原料奶安全的风险分析王丽芳,杨健,高民

55.内蒙古阿尔巴斯型白绒山羊主要生产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马跃军,刘斌,李玉荣,罗保华

56.BMP15基因作为影响蒙古羊双羔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杨燕燕,邵凯,达来,曹贵方,苏和,田瑛,杭乃诚,乌达巴拉,青格勒

57.对巴彦淖尔市畜种结构的分析及调整思路刘敏

58.内蒙古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反思路战远,栗林,刘孝忱

59.内蒙古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新内容路战远

60.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马、羊乙型脑炎的血清学调查王潜渊,刘黎明

61.猪布氏菌二号菌苗对山羊的免疫试验卢炳魁,贺景英,张宝发

62.羊线虫驱虫时间的论证和早春大面积驱虫的效果孙澄,莫勒格图

63.内蒙古自治区畜禽绦虫调查王硕鹏

64.工业氟污染区能否大量发展猪禽养殖业的探讨刘晓松,赵贵元,董宝山,徐桂梅,李国林

65.感染口蹄疫病毒猪的组织中抗原定位与超微结构变化杨玉莹,靳国雄,杨成林,王潜渊,其那尔,焦团梅,其木格

66.工业氟污染区山羊骨氟变化的研究赵贵元,董宝山,李巧贤

67.羔羊下痢病病样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及其生物学鉴定张国芳,任向远,扎纳,张恒顺,卢岩,糜克永,丁清泉,董长坦,王蔷,张雁滨

68.山羊遗传性甲状腺肿杂合子互交及其后裔回交试验梅文辉,梅欣,侯勇跃,张远钰,陈创夫,刘永庆

69.羊流产衣原体佐剂灭活苗的研究张宝发,赵亚芳,呼和,周自新

70.不同驱虫技术控制蠕虫感染效果的比较研究赵瑞,郑润宽

71.活菌制剂——21世纪大有希望的新型动物添加剂刘世明,李巧贤,魏道茵

72.鸡白痢菌脂多糖的免疫学研究闫红霞,李肇增,李凤华,高淑兰

73.鸡输卵管囊肿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李肇增,金山,王金福,闫红霞,乌尼,郝永清,李凤华,窦洪举

74.动物性产品中药物残留的控制郭保民

75.阿维菌素缓释明胶微囊制备工艺及其体外释药特性赵世华,刘晓松,朱宪光,侯勇跃,王凤武,凤英,王安如

76.一起奶牛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高娃,凤英,刘晓松,卢炳魁,闫红霞

77.动物性食品安全与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刘德明,刘世明

78.复方伊维菌素注射液临床效力试验报告常建华,赵世华,刘晓松

79.呼和浩特周边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朱宪光,闫红霞,凤英,高娃,李凤华,乌艳萍

80.生化黄腐酸对奶牛炎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杨晓松,李良臣,高丽娟,贾伟星,张丽萍,于明,戴广忠

81.畜牧业生产中细菌素取代抗生素的发展趋势李巧贤,张建飞,哈斯,程超

82.奶牛隐性炎的检测及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凤英,吉日嘎拉达来,刘晓松,朱宪光,赵世华,陈伟

83.内蒙古针茅属(StipaL.)饲用植物的初步研究赵书元

84.提高荒漠草原区畜牧业系统生产力综合试验简报巴士杰,于中流,吴高升

85.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发展饲草料生产的探讨吴高升

86.根茎禾草无性繁殖的研究李艳芹

87.四种饲草料作物的丰产措施吴秀坤

88.浅谈西乌旗草地经营现状及发展的主要途径尹燕琪

89.内蒙古草地退化与治理对策巴达尔胡,赵和平

90.加强对内蒙古草原的保护与建设刘永志

91.盐化草甸改良效果的评价贾明

92.提高盐化草甸改良效果的研究贾明

93.木地肤及其栽培技术阿拉塔,赵书元,李敬忠

94.内蒙古草地营养物质含量动态的研究刘永志

95.草甸草原不同放牧制度群落物质动态及植物补偿性生长研究邢旗,双全,金玉,松梅

96.内蒙古地区赖草属牧草种质资源温都苏

97.耐盐碱优良牧草的筛选和利用纳森,贾明,李艳芹,宝音贺希格

98.搞好内蒙古草地资源第四次调查为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作贡献谷锦柱

99.肋脉野豌豆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孙海莲,阿拉塔,郭轶杰,成立昕

100.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农牧民收入王庆国,松梅

101.草地早熟禾的选育研究与利用孙海莲,额木和,阿拉塔,哈斯其其格,贾明

102.紫花苜蓿RAPD反应条件优化孙杰,杨青川,韩国栋

103.对中国草业发展战略的思考哈斯,马鹤林

104.草甸草原主要植物种群动态特征对放牧制度的响应双全,邢旗,金玉,松梅,巴格那

105.针茅草场的合理利用吉木色,孟和巴特尔

106.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上生物量及营养物质动态的研究邢旗,刘永志,韩志敏

107.克什克腾旗划区轮牧设计石长辉,邢旗

108.深入开展禁牧、休牧、以草定畜促进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双赢——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三市禁牧、休牧、以草定畜督察工作报告马成杰,常秉文,松梅

109.舍饲羊饲喂加工柠条的试验张大柱,奇凤山,邢旗,吉雅塔

110.退牧还草工程取得的成效与经验黄国安,郭伊乐,敖艳红,徐国胜,叶红,金玉,敖日格勒,冯晓杰,梁东亮

111.利用遥感技术监测锡林郭勒天然草原利用强度方法初探刘爱军,韩建国

112.青贮玉米品种筛选试验高丽娟,李良臣,贾伟星,杨晓松,斯日古楞,张军,韩润英,王旭东

113.2种胡枝子牧草生物量及草层结构变化研究松梅,冯志茹,孙启忠,赵淑芬

114.锡林郭勒草原休牧效果动态监测高娃,段新桥,金彩霞,杨胜利

115.我国牧草育种研究进展宝音贺希格,王忠武,阿拉塔

116.糖类对苜蓿叶蛋白中SOD的冻干保护作用薛艳林,薛春放,白春生,玉柱,许庆方,单战,孙杰

117.锡林郭勒天然草地牧草TDN与土壤供氮特性的相关性研究金花,贾玉山,邢旗,高娃,刘爱军

118.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植物群落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慕宗杰,蒙荣,韩国栋,锡林塔娜

119.沙质草地、高平原草地牧草总糖与还原糖含量变化殷国梅,卫智军,微微,萨格萨

120.添加纤维素酶和苹果渣对苜蓿草渣青贮品质的影响薛艳林,玉柱,白春生,孙杰,单战,孙娟娟

121.野牛草种子休眠原因分析孙杰,熊军波,刘永志,康俊梅,吕会刚,云锦凤,孙彦

122.不同放牧环境下绵羊牧食行为的比较研究殷国梅,钱宏光,卫智军,刘家森,李蕴华,巴图

123.浑善达克沙地遥感监测研究敖艳红,裴浩,王永利,李云鹏

124.热喷技术与饲料资源开发贺健,周秀英,侯桂芝,高文渊,邢忠,戴晖

上一篇:作文桥范文 下一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