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和小和尚范文

时间:2023-11-03 21:12:49

老和尚和小和尚篇1

小和尚,被 老和尚赶出门,提着水桶,站在门口,望着蓝蓝的天空。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唉!我 的命怎么这么苦呢。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小和尚苦恼地想办法,想啊,想啊,急得抓耳挠腮,在庙门口来回踱步。小和尚头撞上门口一个千年古树,小和尚眼珠一转:“有了,用我祖传的马屁神功!”

小和尚想到这里,放下水桶,走回庙里来到师傅门前。老和尚见小和尚没去挑水,怒气冲冲的说:"师傅的话你都不听了吗?今天你还想不想吃饭。”小和尚满脸堆着笑,殷情地说:“师傅,我知道你是天下最好的师傅,很感谢你这些年对我的照顾,就让我来服侍一下你,您也顺便把那书上的故事给我讲一讲,好让别人知到您的徒弟懂得很多,名师出高徒啊。”老和尚点了点头对小和尚说:“我天天念经,人很累,肩膀很痛*****。”小和尚连忙走到老和尚后面,给老和尚捶背,老和尚笑眯眯说:“这几天口干嗓子疼,怎么讲故事啊。”小和尚又去砍柴烧水,第一时间把茶送到老和尚手里。老和尚接过茶杯,吹了吹,开始品茶。老和尚捋了捋胡须,摸摸光头,假惺惺的说:“你也累了,放你半天假,休息去吧!”

小和尚气得要死,又没听到老和尚讲故事。只好又去旁边修练他的“马屁神功”去了。

老和尚和小和尚篇2

    面对自己心爱的珍贵的兰花,老和尚只是淡淡地说了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不得不佩服老和尚的修行高深。这句话饱含着对小和尚的理解和宽容。其实,小和尚也是很小心了,但人有失足,马有失蹄,这又有什么办法呢?老和尚知道自己的弟子,以博大的胸怀宽容了小和尚,让小和尚顿悟了人生的许多道理,潜心修炼成就正果。

    相信你一定和小和尚一样的聪明,早已从老和尚的话语中悟出了很多的玄机。可俺天生资质愚笨,悟的道理可能要差些,简单些。你看,我就悟到了四个字:理解和宽容。让你见笑了。我是一名出道不久的教书匠,三句不离本行,就从教育的角度谈谈吧。

    有人做过统计,老师一天和学生接触有时要达到上千次。如此之多的接触中,难免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很可能会影响你的心情,令你火冒三丈,或许还雷霆万钧呢!

    你火冒完了,恶气出完了,心情舒坦了,嘿嘿一声笑,还来一句:小样,跟我玩!为了你的健康,我是不反对你火冒的。但是你爽了,健康了,学生的希望就破灭了,你伟大的形象从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便不存在了,或许还会孕育仇恨的种子哦!

    我们是可以学学老和尚的。面对学生的错误和无知,你大可心胸豁达些,犯不着生气的。你因为生气,因为放不下,发火了,拍桌子了,甩板凳了,其实,你的内心早就急火攻心了,影响身体健康的细胞已经产生了。还是换一种方法吧!你试着去理解,学会宽容看看。“条条大路通罗马”,换一种思维考虑问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理解和宽容会让你心平气和,说话如春风抚面,愧疚的心灵终会觉悟;如冬日暖阳,再深的矛盾终会被你化解;如枝头新芽,让人心生向上的希望……

老和尚和小和尚篇3

老和尚披着袈裟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闭着眼睛静静地听着。小和尚絮絮叨叨地说着,最后老和尚睁开眼睛问道:“这北风吹得紧,外面又冰天雪地的,你冷不冷呀?”小和尚浑身哆嗦着说道:“我冷呀,双脚都冻麻了。”老和尚说道:“那不如我们早些睡觉吧!”老和尚和小和尚熄灭了灯钻进了被窝,过了一个多小时,老和尚问道:“现在你暖和了吗?”小和尚回道:“当然暖和了,就像睡在阳光下一样。”

老和尚道:“棉被放在床上一直是冰凉的,可是人一躺进去就变得暖和了,你说是棉被把人暖热了,还是人把棉被暖热了?”小和尚一听笑了:“师傅你真糊涂呀,棉被怎么可能把人暖热了,是人把棉被暖热了。”老和尚问:“既然棉被给不了我们温暖,反而要靠我们去暖它,那么我们还盖着棉被做什么?”小和尚想了想说:“虽然棉被给不了我们温暖,可是厚厚的棉被却可以保存我们的温暖,让我们在被窝里睡得舒服呀!”

黑暗中,老僧会心一笑:“我们撞钟诵经的僧人何尝不是躺在厚厚棉被下的人,而那些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我们厚厚的棉被呢?只要我们一心向善,那么,冰冷的棉被终究会被我们暖热的,而芸芸众生这床棉被也会把我们的温暖保存下来,我们睡在这样的棉被里不是很温暖吗?庙宇千间、钟声不绝的大寺还会是梦想吗?”

小和尚听了,恍然大悟。从第二天开始,小和尚很早就下山去化缘了,依然碰到了很多人的恶语相加,可是小和尚却始终彬彬有礼地对待每一个人。

10后以后菩提寺成了方圆十几公里的大寺,有了许多僧人,而香客更是络绎不绝,小和尚也成了住持。

老和尚和小和尚篇4

“当年,我接受了一份爱,我一定会付出一颗充满爱的心,回报社会。”如今,尚晓云不仅为三位独居老人上门服务,还当上了三十多名家政服务员的指导员,监督考核他们的工作。同时,她更是六十多名独居老人的“好女儿”。

这位快人快语的东北女子曾受过不少误解与委屈。独居和空巢老人是尚晓云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大多生活不能自理,经济困难,还有的患有老年痴呆和心理障碍。有位七十多岁的独居老太太,平日里不仅自己生活考究,对别人要求也很高,此前有三位家政服务员因为达不到她的要求而被“炒鱿鱼”。尚晓云上门为她服务时,老人对她很不放心,尚晓云打扫卫生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房间不多,却要换五双鞋,说话语气也是颐指气使;帮她洗衣服,嫌尚晓云用的水太多,洗好的衣服还要闻一闻有没有肥皂味……老人有时候也忍不住问尚晓云,自己是不是挺麻烦。尚晓云却笑着说,自己一周只来两次,不麻烦。她坚信,只要自己有爱心、有耐心,就可以换来真心。

尚晓云通过社区,了解到老人由于以前生活上经受挫折,心理有障碍,易发脾气。知道这一情况后,尚晓云干完活不急着走,而是留下来陪老人聊天,帮她做一些她不能做的事。老人生病要去挂号,尚晓云就早上5点钟起床,到医院给她排队挂号,陪她看病。一段时间后,老人终于放下了戒心,与尚晓云成了好朋友。

尚晓云不仅热情、爽朗,也很英勇。几年前,尚晓云家门口有这样一位孤寡老人,她已经八十多岁,由于住在三楼,自己下不了楼,尚晓云知道后,一遇到好天气,就搀扶着老人下楼来转转,和左邻右舍聊聊天。

一天深夜,老人起床上厕所,不慎跌倒,连喊 “救命”却无人回应,就这样老人趴在地上九个多小时。第二天早上,尚晓云听到了老人的喊声,情急之下,尚晓云想都没想,没来得及采取任何安全措施,就从自家窗户爬到了老人家的阳台,把老人扶到了床上,用热水给老人擦洗……

之后,尚晓云每天早晚出门、回家时都会去看看老人,和老人聊聊天。她还为老人安装了电铃,只要老人按响电铃,尚晓云就能第一时间赶到老人面前,直到四年后老人病重去世,尚晓云还帮着料理了后事。现在每年清明节,她都会陪着老人的亲属,一起去扫墓祭奠。

“有她在真好啊!我真的离不开她。”今年86岁的凌奶奶满脸欣慰地点头,“我有心血管病,儿女住得远,老伴过世后,担心自己夜里就睡过去了,想找个人守夜,住家保姆又请不起。小尚知道了,就说她暂时先顶一顶。”

这一顶,就是五年,尚晓云的手机始终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夜里也不敢睡沉,听见老人起夜的动静就爬起来搀扶。

看到生活困难的老人缺日常用品,尚晓云一定会在下次上门的时候带去。她还经常把自己或者从朋友那儿收集来的旧衣服,洗洗干净,送给需要的老人。同事说她真傻,花自己的钱给这些老人,也没什么回报,尚晓云却说:“虽然我工资并不高,可这些都是小钱,影响不了我的生活。长期和老人们相处,每周都要来看望,他们就像我的家人了。”

尚晓云把老人们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老人们也把她视为家人,几天没见,就要打打电话跟尚晓云聊天。老人们取工资、买药、交个水电费,尚晓云总是一喊就到,“自己家人喊你去做这点事,你做不做?”

“谁都有老的时候,今天我帮了其他老人,也就帮了明天的自己。这个看似平凡的岗位给了我好好活下去的信念,更给了我自立的机会。”

老和尚和小和尚篇5

傍晚,小和尚两手空空回来了,老和尚问:“今天有没有遇到好心的施主?化了些什么?”

小和尚说:“山下村民遇到灾荒,地里的庄稼全被蝗虫吃了,村里的人颗粒无收,日子很不好过,没有化到柴米。”

第二天,老和尚还是让小和尚下山化缘,临行前他交代说:“既然山下遇到灾荒,你就走远一些吧,说不定那里的情况会好些。”

天下起了大雨。不到中午小和尚就回来了。老和尚问:“今天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小和尚说:“通往远方的桥被洪水冲断了,无法过去,也没有渡船,只好空手回来请师父指教。”

第三天,雨过天晴,老和尚给小和尚交代了同样的任务。这次小和尚向师傅保证绝不空手回来。他蹚过一条河,到了另一个村庄。然而所看到的景象实在是太悲催了。由于洪水引起瘟疫,疫情蔓延,家家户户紧闭大门,无论怎样敲门,就是没有人理睬。即便好心的人家开了门,家里仍是没有米下锅。小和尚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寺庙,心里想着怎样回答师父的发问,做好了接受批评的准备。

师父静静地坐在暮色中的庙台边,台上泡着两壶茶,静候小和尚的到来。小和尚轻轻推开庙门,长跪不起。师父说:“起来吧,口渴了,先喝点水。”小和尚不知道师父会怎样发落他,还是长跪不起。师父一把将茶壶推到地上,摔成几片。茶水很快渗进泥土不见了。

“把茶壶里的水给我收上来。”师父严厉地说道。

小和尚抬头,怯怯地说:“师父,覆水难收啊!你惩罚我吧。”

“记住,你说出的话就像刚才泼出去的水一样,是肯定收不回来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水渗进泥土里了却并没有消失。”小和尚不明白师父的意思。

师父说:“你出门3天,总得带回些什么吧?第一天下山化缘,遭遇蝗灾,你可以捡拾一些枯干的柴禾;第二天化缘,尽管无法到达更远的地方,但你可以就近采一些山果,哪怕一壶水,一棵掉落在地上的麦穗,一朵田野的野花;第三天你可以更多地带来那些需要安抚的人们的信息,有多少人生病我们就可以送出多少份祈祷。尽管这些都很琐碎、渺小,并不是你真正所须要达到的目的。但一把干柴,即便暂时没用,堆放在墙角可以备不测之时来用,助我们度过难关;你付出了走路的辛苦,带回一壶很普通的水,可以浇灌后院的花草,让我们的后院芬芳常驻;一个须要祈福的信息也是你化来的缘啊!”

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生命的一段旅程,一天的旅程尽管很短,但也有值得我们带回来的东西,偶然听到的一段轻松美妙的音乐,一个无意中看到的暖人的瞬间,一只在窗外翻飞用翅膀裁剪云朵的鸟儿……这些尽管很常见,但是只要用眼看到了,用耳听到了,用心慢慢地体悟了,都可以成为我们短暂旅程的礼物。

老和尚和小和尚篇6

在万象街头,每天清晨,就有男女老少带着自己做的各式美味佳肴――酒、肉、糯米饭、糕点和炒菜等来到这里,以供和尚集体化缘。当穿着红色袈裟、腰上挎着钵的和尚们一出现,等候多时的老百姓就会跪在地上把食物一一分给他们。小和尚们个个笑容可掬,排着队领完食物后,还要集体为布施者诵经祈福。这一幕,已经成为当地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线。

原来在老挝,和尚化缘的方式不是单个行动,也不是寺院安排,而是老百姓自觉自愿地“送上门”布施。布施者们之所以如此虔诚,一是为了表达对佛的敬意,再是为了代父母谢罪。

因为那里的老百姓普遍认为,自己的父母在世一生,难免造孽。所以,绝大部分的男人从出生到老死,不论结婚与否,都要经历一次剃度出家。短则一星期,长则一辈子。

时间短的,一般是经商者或是有钱人,他们去寺院的目的除了为父母谢罪,还为了求佛保佑财源茂盛、生活幸福;时间长的,则大多是来自偏远乡村的少年,他们只希望通过当和尚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在万象恩德寺,有不少人通过当和尚由穷人变成了富人。因为,这里的和尚每天出去化缘,不仅可以得到足够的食物,还可以得到钱。每个出去化缘的和尚一般每月可有相当于人民币250元的现金收入。而老挝公务员的月工资也不过只有300元(人民币)。有些年轻人通过当和尚赚到钱后,再还俗求学,还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曾在恩德寺当过和尚的利佛,还俗求学之后在一家小吃店打工,因为他既会法语又懂英语,能接待各国游客,获得的薪水高达400美元。

不过另一方面,在老挝当和尚也有一些苦处。按照小乘佛教的戒律,寺院不能做饭,每天只能吃化缘得来的早、午两顿饭。然后就不可再进食,长者还“尚可忍耐”,而对那些正在长身体的小和尚来说,却是一段难熬的时光。即使肚子饿了,也不能偷吃食物。按照小乘佛教的说法,和尚晚上如果吃饱了,就会胡思乱想,进而图谋不轨。

老和尚和小和尚篇7

15块弹片

揭开60年前往事

尚效孟家中正屋墙上贴着的一副对联引人注目:“不居功,归故里,辛勤耕耘时时未忘共产党人;为人民,打天下,弹片隐存处处彰示英雄本色。”尚效孟的大儿子尚明和说,这是后人为缅怀父亲写的一副对联,也是老人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和对老人最高的褒奖。

2006年12月下旬,78岁的尚效孟因腹部胀痛、全身不适,被家人送进了医院。

医生在为老人做核磁共振检查时,机器突然发出刺耳的报警声。起初,医生以为老人身上携带了硬币或其他金属物,在检查无异常后,让老人二次上机,但报警声依旧不断。后经X射线检查准确定位后,医生在老人的肋骨、胸椎、颅骨及右小腿等多处,共检测到15块大小不一的金属片,其中仅颅骨内就有4块。医生吃惊地发现,这些残留在老人体内的金属竟然是炮弹的碎片!

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体内,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弹片?在老人以往的岁月里,究竟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医生问其家人,家人只知道60年前他参加过战斗,受过伤,其他的一无所知。

在医生再三追问下,老人才打破沉默,断断续续地说出60年前在和军队的战斗中,手榴弹在他身边爆炸,弹片嵌入体内的实情。由此,也揭开了那段尘封近60年的感人故事。

21场战斗

淬炼钢铁般战士

“当年,父亲参军即参战,训练都是在行军途中完成的。”尚明和讲述说。

1946年1月10日,年仅18岁的尚效孟从山东老家双龙峪一路跑着进莱城参军。换上军装后就开始向南急行军,并在行军途中被编入新四军七师,当了一名机枪射手。

参军不到一个月,尚效孟就碰上了一场大仗――宿北战役。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大兵团作战,不免有些紧张,端枪的手直打哆嗦。可冲锋号一响,他就只顾猛冲猛扫。激战四天四夜,全歼敌军整编六十九师和3个半旅共2.1万人。

冲锋中,尚效孟的小腿被流弹击穿,所幸没伤筋骨,他简单包扎后接着投入战斗。连长发现了他的伤腿,问他伤得重不重?尚效孟扎好绑腿,蹦了蹦说:“连长,没事儿。”由于他作战勇敢,轻伤不下火线,指导员当即与尚效孟谈了话,火线吸收他入了党。

入党后,尚效孟时刻铭记自己的使命,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淄川战役等大小21次战斗,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

在孟良崮战役中,尚效孟和两位战友刘德孔、刘尊孔同在二连坚守阵地打狙击。第七军和四十八师前进严重受阻后,第七军军部下了死命令,攻不过去就逐级枪毙。战斗打得异常惨烈,阵地前敌人的尸体摞了一层又一层。枪管打红了,尚效孟就用尿降温后接着打。战友相继牺牲,机枪副手被炸飞,尚效孟头顶颅骨也在那场战役中被弹片削去一块,留下鸡蛋大小的疤痕。战斗结束,全连一百四十多人,连伙夫共活下来26人,机只剩下尚效孟一人。在这次战役中,二连成功守住了阵地,尚效孟再立战功。

尚明和告诉记者,父亲病重入院后,他才第一次从父亲那里得知,他身上残留的这些弹片多数是在淄川战役中留下的。

1948年冬天,把山东作为进攻的重点地区,淄川城内的敌守军凭借精良的美式装备和坚固的城墙严防死守,尚效孟所在团奉命主攻淄川城。

攻城战在深夜打响,尚效孟和战友在火力掩护下,借助梯子攻上了淄川城墙。他刚露出半个身子,一发子弹就打进了他的右脸颊,他身子向后一仰跌下城墙,摔昏过去。

当尚效孟在寒风中醒来时,城墙上的敌人疯狂地叫喊:“底下还有活的!”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地砸了下来。两颗手榴弹同时落在了尚效孟身边,他机敏地将其中一颗扔掉,就在他准备扔第二颗时,手榴弹在身边爆炸。他的面腮、手心被弹片刮伤,牙齿被炸掉半口,右手掌筋被弹片切断,半边身子血肉模糊……

当尚效孟再次醒来时,战场上只能听到零星的枪声,他忍着剧痛一点点地爬回阵地。团政委听说10个突击手只有尚效孟一个人活着回来,赶来看他,当看到浑身是血、棉衣绑腿被全炸开的尚效孟时,一把将他抱住,流着热泪说:“尚效孟,你是真正的钢铁战士!”事后尚效孟才知道,那次攻城战全连只有他一人幸存下来。

别拿我的功劳

去找国家麻烦

尚效孟在前线经野战医院抢救后,被支前民工抬过黄河,送回华野后方医院治疗。因伤重无法再跟随大部队作战。他退出部队后,进入荣军学校学习,并于1949年3月复员回到了家乡。

从此,尚效孟合上功劳簿,一声不响地当起了农民,在农村一待就是近60年。关于弹片的事,他从没对任何人讲起过,就连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不知道他的这些秘密。

回乡务农后,尚效孟担任村供销社的代销员,每天一个人推着独轮车走十几里山路到镇上进货,风雨无阻,一干就是37年。因为认真负责,账目清楚,他年年被镇里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供销部门评为“优秀代销员”。

尚效孟的老伴高凤英回忆说,丈夫复员后,平时身上多处疼痛,但他自己从不放在心上,阴天下雨疼得厉害,在家难受得坐不住的时候,就出去走走。“即使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从没向组织开过口、伸过手。”

据里辛镇民政所干部李效富回忆说,听所里的老同志讲,上世纪50年代初参加地方评残时,尚效孟只报告了自己手部的一处轻伤,被评定为三级乙等残疾,每年的残疾抚恤金只有十几元。“现在看来,当时他是有意把大部分伤情隐瞒下来,按他真实的负伤程度,完全可以评二级甲等以上残疾,让国家供养,但尚老没有这么做!”

尚效孟本家侄孙尚泉声说:“三爷出名后,我曾经对他说,您是老革命,功劳这么大,找人给俺大叔(尚明和)安排个工作。老人严厉斥责:‘这是什么话!咱不能给政府添麻烦。’”

尚效孟回乡后的近60年,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自力更生。老人时常对身边的人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能活到现在已经很知足了,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哪儿还有那么多要求呢?”

老和尚和小和尚篇8

“你看到了什么?”老和尚问

“什么也没看到。”小和尚失望的说。

“什么也没看到?你抬抬头,就可以看到蓝天白云,低低头,就可以看到荒漠中开着的一朵,两朵的小花,怎么能说什么也没看到呢?”

“我们还有什么?”老和尚又问。

“什么也没有了,既没有喝的水,也没有吃的食物。”小和尚又失望的说。

“什么也没有?难道你没有看到我们还有比水和食物更宝贵的财富吗?”

“它在哪里呢?”

“它就在我们的心里。”

“就在我们的心里?它是什么呢?”

“希望和信心!”

就这样,小和尚在老和尚的一路引导下,走出了荒漠。

上一篇:惊弓之鸟教学设计范文 下一篇: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