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何处范文

时间:2023-09-30 01:53:53

笛声何处篇1

论“笛”在唐诗中的意象的理念 文章 来源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除了和乐演唱的传统外,还不乏专门写乐器的诗文。传闻宋玉曾作《笛赋》,赋中写道:“宋意将送荆卿於易水之上,得其雌焉,於是乃使王尔、公输之徒,合妙意,角较手,遂以为笛。……廷长颈,奋玉手,摛朱唇,曜皓齿,赪颜臻,玉貌起,吟清商,追流徵,歌《伐檀》……激叫入青云,慷慨切穷士。”用笛子吹奏《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强烈传达出一种怨恨之情,声之慷慨悲怆,令人怆然涕下。透过宋玉描写的笛声,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这种乐器应该是现在所说的“箫”。在唐代以前,诗歌中出现的乐器以琴瑟为主,如《诗经·关雎》中即为“窈窕淑女,琴瑟有之”,《诗·小雅·常棣》中写道“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嵇康的《琴赋》,通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古琴,使人赞叹。相比于琴瑟这一类传统的中国乐器,笛作为意象出现在诗文中则相对罕见。当然,这与笛子自身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原始时期的舞阳贾湖骨笛到浙江河姆渡的骨哨、从战国时期的“篪”到汉魏时期的“横吹”,中国笛子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到了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刘长卿的《听弹琴》这样写道:“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这首诗的背景正是唐朝当时发生的音乐变革。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燕乐”成为一代新声。白居易《废琴》:“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也说明了这一点。除了琵琶外,笛子也在社会中广为流传。中国笛子的形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得到进一步的改革,其音色有了进一步的改进,笛子演奏已经遍及社会上各个阶层。“虢国潜行韩国随,宜春深院映花枝。金舆远幸无人见,偷把邠王小管吹。” 张祜的这首《邠王小管》写的就是他曾目睹的一段逸事: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由于偷吹邠王玉笛而被逐出宫,可见笛子在唐朝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现在看来,笛子一般是横吹的,且声音清脆响亮。其实不然。“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过三种不同的含义。我国还没有横笛的时候, 箫的前身名笛、篴。直到箫的名字确定后, 笛才成为横笛的专名,其实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从唐代起,笛子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在横吹之笛中,又可以分为是否贴了笛膜。竖吹之笛声音低沉,其悲恻程度最甚。横吹之笛又可以根据是否加了笛膜进行区别,加了笛膜的横吹之笛一般声音高亢响亮,乐调也显得较高。 故笛子的形制直接影响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唐代的诗歌中,最常见的笛应该就是羌笛了。它常常吟响在在塞北边疆,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在傍晚赶着牧马而回,开篇即渲染了一种和平宁谧的氛围。苍茫又澄净的夜色里,不知是哪座城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类似的风传笛曲,也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出现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境界非常动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相通的是那一份故园情,然而这种思乡的情绪并不低沉,透过那嘹亮的笛声,传来的是信心与希冀。羌笛在这里成为了战角,鼓舞着健儿们勇夺功名。虽然唐代已经将横吹之笛和竖吹之箫分开,但是在文人圈中的情形大不一样,在文学着作中,他们常常喜欢用羌笛一词,以表示他们对充满异国情调的这一外来乐器的认可 。还有一些直接提到横吹之笛的诗句,如李白在《司马将军歌》中写道:“羌笛横吹阿亸回,向月楼中吹落梅。” 自“羌笛横吹”以下六句为第三段,写胜利归来,歌舞庆贺,天子表彰,名垂后世。王昌龄《江上闻笛》“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声长楚山外,曲绕明关深。” 一个“怨”字包含了无尽的苍凉,游子思乡之情趁着笛声跃然纸上。唐朝中期, 诗歌中对“笛” 已开始注意区别,方法之一是运用限制词。横吹的笛也常用“横笛” 来表示。张巡在诗中写的横笛音,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但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将领,他在悲叹的同时又要鼓足自己的勇气,横笛苍凉悲壮的声音恰好可以作为他的寄托。

其实一些唐代文人笔下的笛,有时指的就是箫。杜甫的《秋笛》:“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 诗中典故出于宋玉的《笛赋》:“吹清商,追流徵。” 清徵和清商都是中国古代悲凄的调子,非常低沉,这样的效果只有竖吹之笛才能奏出。孟郊的《楚竹吟酬卢虔端公见和湘弦怨》写道:“握中有新声,楚竹人未闻。识音者谓谁,清夜吹赠君。……一掬灵均泪,千年湘水文。”诗人对未闻的楚声作出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在诗的最后,他不禁留下了眼泪。明代的朱载堉经过仔细考察,断言这就是古笛的遗存。箫笛被诗人利用,寄寓一些思归的情感,在夜晚听到悠悠的笛声,或者晚上独自一人前往江边吹笛的诗境常常出现,毫无疑问,这样的感觉是凄清落寞的。杜牧在《寄扬州韩绰判官》对洞箫有深刻地描述: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迁客骚人,无不听箫笛声而落泪失眠。借笛子那清脆嘹亮的声音表现轻松欢快的情绪在唐诗中也出现较多,例如牧童在山野之中吹奏的牧笛,“卧牛吹短笛, 耕却傍溪田”,小牧童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碰到生人显得神气傲慢。放牧时躺在牛背吹短笛,耕地时他等在水田旁边。简单而且快乐,诗境较为清新。

有些诗歌虽然不直接出现笛、箫这些字眼,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诗中出现了笛的意象,那就是用一些有名的笛曲来指代。许浑在《听吹鹧鸪》中说:“金谷歌传第一流,鹧鸪清怨碧云愁。夜来省得曾闻处,万里月明湘水流。”用箫吹奏的《鹧鸪飞》,回环曲折,幽深低沉,衬托了诗人在月明之夜惆怅伤感的意境。“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梅花落》是汉乐府中二十八横吹曲之一,它和《折杨柳》一起成为笛曲的代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笛曲寄托的情感也有变化。但多数情况下,笛曲抒发的是征戍之人、游子的思lunwen.1KEJIAN.com乡情感。“它非特是一个新形式, 新事物, 而且正是一个新感情。它出现的时候, 往往也便是诗意出现的时候, 它与诗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它所以正是诗的一个原质。笛成为了‘诗的一个原质’。”从林庚先生的论述来看,笛在唐诗中已经根本上拓展了唐诗的表现能力, 并带给唐诗以崭新的活力。这种新的活力因素对后世的诗歌有较大的影响,在宋元时期的诗歌中出现了箫笛这个意象。如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者,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此外,范仲淹、柳永等人也曾在诗中描写过箫笛,以寄托自己的情感。

笛声何处篇2

黄昏的光辉渐渐下落,夜慢慢探出头。渺渺的笛声依旧在倾诉着些什么,只可惜我有些浅薄了,感受不到最深处。但就只是这浅浅的一点,依旧牵动着我的心,让我欢喜,让我悲。

“陇头休听月明中,妙竹嘉音际会逢“风的律动似乎怕打搅到夜的静谧,开始放缓脚步,只是慢慢的飘着。月,伴着渺渺的笛声,向着天幕的最中央缓缓进发,那在路途中洒下的点点金沙,随着笛声散开在天空中,点缀起来,倒也显得富丽堂皇。笛声突然一转,直冲九霄,将月推上了最高点,霎时,整个天空光芒大作。在光芒笼罩下的我,抚摸着手边残余的渺渺笛声,就像与挚友对月当歌,心中也渐渐有了丝豪气散出。渐渐的,缠绕着月亮的竹笛声中,竟传出一女子轻唱悲歌,和着渺渺笛声,在心中缠绕,缠绕的经久不绝……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我猜想,那独唱悲歌的应该是嫦娥吧。竹笛声也随着这凄凉的歌声越来越悲,不多时,我也是满襟泪水了。

在笛声面前,时间的流逝总是让人不易察觉,不知不觉中,东方渐渐露出些鱼肚白了。也许是昨夜嫦娥的悲情浸湿了大地,清晨四周弥漫了些雾气,其中也带着些泪水的苦涩。笛声不断,没有一丝疲倦,就像这初升的太阳般,光辉四射,带着无穷的生的气息。

“羌笛写龙声,长吟入夜清“渺渺笛声,笛声渺渺。它伴随着我走过日、月、星、辰,让我的心随着它的旋律变换着喜、怒、哀、乐,不知不觉中,它早已,牵动着我的内心深处。

笛声何处篇3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音乐学校看到几个学生在吹笛子,美妙的音乐使我沉醉其中。妈妈看出我的心声,趁热打铁地对我说:“孩子,想不想学吹笛子?”我正巴不得有这样的好机会呢!我马上说:“想,我太想学了。”于是妈妈给我报了笛子班。

第一堂笛子课,我拿着新笛子,心里美滋滋的,笛子上有十个孔,其中一个孔上粘着笛膜,通过笛膜的颤动发出美妙的音乐。老师吹了几首动听的曲子,我羡慕极了,迫不及待地拿起笛子就吹,可是不管怎么吹始终也吹不出声音。老师演示给我看,教我如何吹笛子,把笛子口放在嘴边,转动十五度再吹,手指配合着按口,就吹出音律了。我仔细地听着,心里想:原来吹笛子也有这么大的学问啊!听了老师的教导,我掌握了窍门。我很镇定地拿起笛子,平稳地放在嘴边使劲地一吹,哈,终于吹出声来了!我喜出望外,高兴地跳了起来。很快一堂课就结束了。

回到家中,我想起老师对我说得要鄞加练习才会成功,于是开始认真地练习吹笛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不懈地练习下,终于学会了吹笛子。

通过学习吹笛子,使我明白了学习任何本领,都要鄞学苦练才能成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不行啊!成功其实无处不在的,并没有大小之分。我们在羡慕别人的成功,感叹自己的平凡渺小时,不妨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也能感受到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任何事情,只要尽力去做就一定能成功!

潼港小学四年级:王玉

笛声何处篇4

民族乐器的学习,不仅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民族文化。我校学生多数来自普通的工薪家庭,学生父母多数是来自外地的打工人员,他们的文化层次不高,就更不用说在音乐方面的素养了,这直接影响到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

开始我拿出竹笛给学生看的时候,有一些学生甚至叫不出竹笛的名字,就更不要说如何去演奏了。当我在他们面前演奏的时候,有一些学生偷笑、甚至有一些学生把耳朵捂起来,完全不懂如何去欣赏,可以说他们在民族器乐这一方面就是一个盲区。通过竹笛的教学,他们逐渐感受到了竹笛清脆优美的色彩,被那时而明朗甜美,时而低回内在,时而又激动热情的旋律所折服,喜欢上了竹笛的学习,不但学会了竹笛的演奏,而且知道了竹笛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能叫出了一些竹笛演奏家的名字。还通过竹笛的学习,认识和了解其它一些民族乐器的音色及表现力等。更是通过竹笛的学习了解到了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

二、竹笛给课堂带来的活力

在学习吹奏竹笛前,一首歌曲的学习,需要反复的聆听范唱,教师反复的纠正错误,更正音准、节奏、填词位置……学生才能演唱下来,可是,离开了老师的指导还是会在演唱中出现大量的错误。孩子们并不是不喜欢音乐,他们喜欢唱歌、喜欢跳舞、喜欢听流行音乐……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学习,在没有教师的指导和他人的帮助时无法独力自主学习。

通过竹笛的学习,学生学唱歌曲不再是难事,不但在节奏和音准上得到了飞跃的提升,而且,在歌曲的情感处理上也随之有了很大的进步。一些简单的歌曲,他们能够通过使用竹笛试奏自学,完全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过去二声部歌曲的学习是我最为头痛的一件事,学生不是把歌曲的旋律唱的面目全非,完全听不出曲调,就是一个声部压倒另一个声部,完全变成单生部的演唱,根本听不到和声。现在,我可以通过教师伴奏,每个声部由一只竹笛演奏旋律的方法,轻松、顺利的完成教学。学生也在合唱中不断的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培养学生特长,给孩子们自信

学生在一方面有了特长,得到老师、家长、同学们的肯定,就会增强自信心,带动其它方面的学习。

我的教学班中有一名叫亮亮的学生,平时在学习上有困难,和老师说话不敢抬头,和同学交流很少。课堂上无论我用什么方法鼓励他,他都不能单独为大家演唱一首歌曲。有一天,他的妈妈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亮亮十分喜爱吹竹笛,回到家里一有时间就拿出竹笛吹,还教他妈妈如何吹奏。他妈妈说:“老师,我从未看到他主动学习任何一样东西。我真的是太高兴了。”看到他能主动学习吹奏竹笛,他的妈妈欣喜若狂,问我能不能在平时多指导他一下,我欣然答应了。开始,他并不肯在他人面前吹奏,我就把他叫到没人的地方,只吹给我一个人听,即使刚开始他演奏的很差,我也会表现出听的很认真的样子。每次听完,我都会对他说,你这次的演奏比上一次又进步了很多,如果你能在某某地方再这样处理一下会更好。开始,他并不说话,只是默默地低着头回去。可是,下一次来,他一定会把我上一次指出的毛病改掉。我知道,他真的是用心了。我就通过一些激励的手段给他加油。通过一段时间,我认为时机成熟了。于是,我在课堂上给他创造了一个机会。为了排解他的压力,我首先让几个吹的一般的学生单独吹奏,然后,又很不经意的叫到亮亮,他怯生生地走到讲台前,吹奏了一曲。虽没有平时单独在我面前吹的完美,但也足以让同学们对这名在他们眼里学习上都困难的亮亮刮目相看了。当天晚上,他的妈妈又打来电话,说亮亮回家后特别兴奋地和他讲述了这件事情。我笑着说:“这只是刚刚开始。”有了这一良好的契机,我开始树立他的自信心。潜移默化地让他意识到自己不是一名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只要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方法正确,他也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果然,在他班主任和我的配合下,亮亮的学习成绩也有了稳步的提高。

四、通过竹笛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笛声何处篇5

古诗赏析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语文高考中一个十分稳定的考点,本文以《春夜洛城闻笛》为例,就古诗教学中应在哪些内容上进行赏析,如何让学生在赏析学习中获得文学教育,在考试中做好这一道占8分的诗歌鉴赏题,顺利通过语文考试关,本文进行了如下一些探索。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是李白在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客居洛阳时所作,前两句写“闻笛”的过程,后两句写“闻笛”的感受。前两句中“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来的笛声,想追寻它的踪迹,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飘飞。“东风”点时间,“洛城”点地点。“散入东风”,照应上下文“暗飞声”、“满洛城”,是夸张的写法,是由己及人的推想。笛声本来是悠扬的,正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凡是客居洛城的有心人,准能听到。这两句,不仅赞美了笛声的悠扬嘹亮,同时也为下两句做铺垫。后两句,指出笛中所奏的是伤离的乐曲《折杨柳》。“折柳”二字不仅指曲名,还代表一种习俗,更是代表着一种离别情绪。它勾起乡愁,“何人不起”用反诘手法,着重表明人人均起了相思之情。本来是自己闻笛而生故园之情,但由于诗人的这种感情太强烈了,就认为是洛城人所共具,情感就由个别的变成一般的了,这就提升了主题。这正是历来人们常用“笛声”来寄托相思别情的原因了,如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是民族的文化心理,最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以上是这首诗的内容与手法,在赏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有以下的文学教育方面的几个收获。古典诗歌鉴赏的方法很多,我在此仅列几种,以供参考:

(1)学会分解诗歌的题目。—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很多古诗的题目常常含有记叙要素的内容,它们有时是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抒情等内容排列,阅读时合情地代入,合理地联想,往往容易进入古诗特定的意境中去,将诗读懂。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从题目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它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抒情等内容。时间是在最容易让情思勃发的春天的某个夜晚,地点是在繁华的洛阳城,人物是抒情主人公“我”,事件是闻笛,抒情的内容是在洛城中常年漂泊在外的“我”于春天的某个夜晚听到悠扬的笛声,禁不住起了思乡之情。

(2)理解诗中字词句义。掌握诗中字词句的含义,我们就好理解整诗的含义。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是听到的意思。这里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论文联盟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然而作者听到了,这一听到就引出了许多的感想,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满”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支《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3)分析诗眼。诗眼乃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

转贴于论文联盟

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足以使诗词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抓住诗眼便可知晓诗歌的情感脉络,抓住诗歌的主旨。

《春夜洛城闻笛》的诗眼是“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它把本诗的思想感情十分恰当地点明。常年漂泊在外的“我”一人听笛,就起了“故园情”,这“故园情”即思乡之情。作者推己及人,笛子之中吹奏出的悠扬动听的“折杨柳”之曲让无数听曲的人尽起了思乡之情。此句一出,让所有读者都和作者一样,尽起了思乡之情。这便是诗所带来的共鸣效果。

(4)熟练掌握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古人写诗常用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象征、衬托等手法,通过这些手法来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熟悉诗中这些修辞手法,深究其表达作用,有助于理解和体悟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和含蓄的诗句下体现的深远的主旨。

《春夜洛城闻笛》中夸张、借代两种手法用得天衣无缝,妙不可言。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他最善用夸张。“散入东风满洛城”合情合理地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手法,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凡是客居洛城的有心人,准能听到。自己听到笛声,思乡顿起,而别的有如自己经历的到处漂泊的人同样思乡顿起,这是由己及人的推想,而这种推想显然是合理的。诗中作者还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借“折杨柳”曲名中的“折柳”二字来代曲名,含义深远。这二字不仅指曲名,还代表一种习俗,一种情绪,它代表离别,它能勾起乡愁,它也可以是一种动作,意义十分广泛。

(5)掌握必需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同时借助背景介绍和注释,体会作品思想内容。

诗歌鉴赏分析要了解作者,也要注意对时代特征的掌握,这有助于准确理解诗歌的原意,准确无误把握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这样就能了解古人的“诗言志”中“志”的意思了,然后才能以“志”感人,通过这情感来教化后代子孙。

《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是诗仙、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写于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5)间,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诗中的一些特点。此时属盛世之时,人们多跑到长安来,于是离情别绪、思家慕友等就成了诗歌最重要的一个主题。

(6)了解诗的表现手法,掌握各类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这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是情景交融,通过人文之景“笛声”和自然之景“东风”来把人的情思勾勒出来。而各类诗歌表情达意又各具特点,如送别诗应注意谁送谁,表达的是别时依依不舍之情还是别后的思念。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则表达缅怀之情,对事则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战争诗和思乡诗,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诗多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春夜洛城闻笛》属于一首思乡诗,它表达的是作者那种漂泊在外、四处奔波之后思念家乡的深沉浓郁的思乡情怀。我们可以进一步延伸为: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这样就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教学效果。

此外,背诵也是古诗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熟读成诵实际上就是赏析学习的一个内容,我们除了教学生背诵名句外,还要求整诗掌握,这首诗比较短,背起来也容易。

笛声何处篇6

因为无人居住,小镇空房子特别的多,夜黑孤寂时,西河渡口的风吹过来,哗啦啦吹着破门破窗,犹是可怕。沈秀才有一管黑笛,时常在夜里头吹响,笛声飘荡在小镇,呜呜咽咽的,更显得苍凉。

有一天,沈秀才又吹响那管黑笛,却发现小镇上多了一些腥臊的狐狸,不知从哪里钻出来后,有的站于窗上,有的倚在门框,有的立在小镇驿馆遗弃的辗盘上,听他吹亦幻亦真的黑笛。

那个情景,竟像是梦境一般。以后的日子,沈秀才经常在小镇上走,破屋里便常有狐狸的眼睛注视着他,狐狸把无人居住的小镇当窝了,不过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它们很喜欢听沈秀才的笛声!

混久了,沈秀才穷其本领,破天荒为狐狸创作了一支神秘的黑狐曲,他吹出来的黑狐曲能让群狐安静下来,且听他指挥,往东就往东,往西就往西,非常诡异,沈秀才凭着这支黑狐曲,掌握了指挥狐狸的秘诀。

这年秋天,沈秀才准备前往省城会考,临别那夜,为狐狸吹了一夜的曲子。隔日启程,便前往省城去了。

来到省城,却不巧遇上了几年难见的大雨,沈秀才被淋了个落汤鸡似的,又找不到客栈住下,便窝在一个破祠里,当夜便病倒了!这一病,竟让他昏睡了两天两夜。好在一个老丐避雨进了这间破祠,见墙角弓着一个人,衣衫齐整,却不醒人事,便拿脏手狠掐他的人中,沈秀才醒转过来,可是言词不清,只说他病了,劳烦老丐去帮他找个大夫。一摸褡裢,坏了,他的银两不知何时已掉了,便复又昏了过去。没钱哪能请动大夫呢?人命关天,老丐只好冒雨去试。

省城有个大夫,姓陆,住在街尾!去陆家要过一座石桥,老丐刚要过桥,一顶轿子从桥端匆匆冲了过来,把他撞倒在地,老丐唉呀大叫一声,这顶轿子倒没有离去,轿里人掀开轿帘,偏巧此人正是陆大夫。陆大夫此番被请去外家看一个病人,也是急症,老丐眼尖,大叫:“陆大夫救命!”轿子另一头一个跟班的却骂道,陆大夫没空理你这疯子。陆大夫却执意停轿,询问老丐何因?老丐把秀才的情况讲了,陆大夫答复老丐,一旦他从外家医治返回,定当前往破祠去看治那位昏迷秀才。

沈秀才仍旧昏迷中,老丐只好盼等陆大夫前来。午时三刻,天突然放晴,破祠的门晃了一下,陆大夫果然抱着个药箱闯进破祠。立即为沈秀才把脉,发现沈秀才脉相微弱,面霜冰冷,而浑身细闻却有一股狐腥味,病症奇异之处,不过心中早已分明!这秀才定是吸多了狐狸膻气,郁结于胸,恰逢这场冷雨,感冒引伤,腹中早期积伏的狐膻气乘机作乱!当下便开了一剂专治狐膻气的药贴,又从怀中掏出银两,交于老丐,让其立马去抓药,老丐领命而去!

沈秀才命大,一剂药喝下去,顿时醒转过来,纳地便拜,陆大夫扶起沈秀才,言及人在他乡,何能没个三灾两难的,举手之劳!不过他婉惜告知,考期已过了,看来是这病耽误了呀。

沈秀才心一痛,他这一昏迷,果然就错过考期了。却多亏了眼前这二位好人,不然他腐臭在此也没人知道了。

沈秀才便在省城住下了,平日里到街角去卖字画,沈秀才的字画很有功底,他把卖画得来的银子接济老丐,没人想得到那些精致的字画是在破祠里挥就的。

一天,沈秀才正在挂展一张字画,有位掌柜路过街角,便仔细看他的画,只见画上画有一个一袭长衫的吹笛人,而画上的绝大部分,竟然全都是倾听的狐狸,狐狸表情专注,似在等吹笛人某种号令。

掌柜的姓寒,寒掌柜很满意这幅画,立马买下,付了银子,叫沈秀才直接送到王井街寒宅。

沈秀才去了寒宅,家丁把他让了进去,还未带至大厅,就听到一个女子的笑声,沈秀才原本以为只是来送一张画,却让他见到了寒家小姐妗蝉。

听说沈秀才是来送画的,寒妗蝉便不避让,让沈秀才把画挂在墙面上。

画一舒展开来,寒妗蝉原本好动的一个人,竟然变得跟画中的狐狸一样安静,把沈秀才吓了一跳。沈秀才怕出事,便要把画卷起来,不敢张挂,哪知寒妗蝉不让,非让秀才又把画挂了。她猛然拉住沈秀才的手,大笑,“你就是画中那个吹笛的人!你快吹笛子给我听!”寒妗蝉竟然摸到了沈秀才藏在袖内的一管黑笛。

沈秀才一团迷雾,寒家小姐样貌出众,何以脑筋如此,有失小姐风范。到底是当众吹笛还是赶快走人呢?正犹豫不决,寒掌柜回来了。

寒掌柜没表什么态,却是依了女儿的意思,让沈秀才吹一管笛子试试。

沈秀才便吹了那支黑狐曲,想不到寒妗蝉似在笛声中陶醉过,闻笛起舞,一段舞姿,跳得如梦似幻,把一帮人都唬住了。

“这怎么可能呢?小女多年不见这么清醒过,且能跳得如此舞技?莫非功劳在秀才的笛子?”寒掌柜把沈秀才请进书房后,不解道出。

沈秀才也觉得怪事一桩,他告知寒掌柜,这支笛曲是他与狐狸共处久了,为狐狸谱写的。

寒掌柜拍了一下头,嘴里喊道:“又是狐狸!”

原来寒掌柜的老家是在乡下,女儿寒妗蝉五岁时因跟其母杨氏去庙寺烧香,路过百草坡时,有一只病狐伏在地,杨氏未曾注意,寒妗蝉去抱伏在草丛中的病狐,被病狐咬了一口。从此落下了一个病,经常神志不清,口嚷狐狸。看过不少医师,皆无法根治。

如此看来,寒妗蝉喜欢笛声真的跟她意识里的狐影有关了!她听了沈秀才的笛曲后能够跳出精舞来,或许笛声可以给她新的机会。

沈秀才经不住寒掌柜的一番挽留,便暂居在寒宅,月夜下在寒家花园,执一管黑笛,为寒妗蝉吹笛,每夜都可听到笛声后的妗蝉变得与常人无异,有了女子的矜持。她在笛声中自创的舞蹈日臻完美!

想不到的是,寒妗蝉爱上跳舞后,却也给她惹出祸端。

那天在凉亭,这凉亭与闹市有些距离,算是宁静之地,凉亭下有花草小溪,景色怡人,寒家主仆几人,齐聚凉亭,便让沈秀才吹笛,寒妗蝉曼妙的舞姿被巧扮过路人的土匪寨主李霸天瞧上了。李便安了个亲信,盯牢了是哪家小姐,遂在一个暗夜,让几个毛盗,翻墙越院进了寒宅,把寒妗蝉给夺到匪寨去了。

寒家女儿遭抢,报上官衙,官府对于毛盗作案,向来没多大干劲。

再说那寒妗蝉被劫上山寨,李霸天命她跳舞助兴,寒妗蝉却不惊怕,声名若要她跳舞,须得把沈秀才叫上来为她吹笛。

李霸天一听,得,那就把沈秀才也捉上山吧。

没有李霸天办不到的事情,不出一日,沈秀才就让人给劫上山寨去了。

带到李霸天跟前,李霸天一看是个文弱秀才,嘴角嘲笑几声,便喝问他是否是专为寒家小姐吹笛的。沈秀才到了这时,才知道寒妗蝉被他们劫上山了。

不一会儿,寒妗蝉被带了出来,李霸天道:“沈秀才来了,你以后就尽心跳舞,安心当我的压寨夫人吧!”

寒妗蝉却笑道,这强拧的瓜是不甜的,若要强逼她当压寨夫人的话,她唯有咬舌自尽。不过要她跳舞可以。

李霸天暂时只好答应,沈秀才开始吹笛,寒妗蝉果然闻笛起舞,完全忘了自身处境,越跳越华美。一连三天,把个山寨舞得跟过节似的,博得李霸天和众匪很开心。

沈秀才在白天,是没有自由的,他和寒妗蝉被关在不同的地方,完全没法交流。沈秀才怕她支持不住,每夜狂跳,要消耗许多精力的。幸好他这几日吹的都不是那支黑狐曲。

于是他想出一个主意,他把笛膜戳破,谎称没有笛膜。没有笛膜就吹不了笛子,沈秀才主动要求放他到山寨外去采笛膜。

其实沈秀才还有个目的,他要借采笛膜之际,引出深山密林里的狐群。李霸天派人押沈秀才往竹林去采竹膜。沈秀才千挑万选才伐了一根竹,剥了竹膜当笛膜用。他借口试笛膜,便吹起那支精心谱写的黑狐曲,不一会儿,竹园子深处,响起沙沙的声音,是一群深山之狐,闻狐笛而来,躲在竹子间,窥视着沈秀才。沈秀才刺探到深山有这么多只狐狸后,心下有底。

第二天晚上,到了吹笛时间,沈秀才准时出现,他执着管黑笛,朝寒妗蝉笑了一下,便把笛子放在嘴巴上,今日他要吹起那支神秘的黑狐曲。

寒妗蝉猛的一震,骨子里野性的东西都被神秘的黑狐曲引诱了出来,遂舞姿更显光芒。底下的李霸天,则和匪众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完全没意识到,这支诡异的黑狐曲已暗地里引来了密林里的狐群。

突然,沈秀才的黑狐曲中增加了几个异样抖动的音符,笛声听起来非常恐怖,像是人在做噩梦一般,说是迟,那时快,笛声上扬又猛然下坠,死一般的沉寂后,四面八方有上百只狐狸挤了进来,逢人就咬,因为山匪皆喝多了酒,行动不便,被这群中了笛魔的狐狸攻击得狼狈不堪。

沈秀才乘机拉过寒妗蝉,逃离了山寨。

一脱险,沈秀才怕夜长梦多,立即报官,官府终于同意上山剿匪,还是沈秀才带的路。捉住了李霸天,才发现这厮竟然少了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是被恶狐咬走的。

笛声何处篇7

值夜班的见习消防队员迅速拿起电话筒,沉着地说:“喂,您好!这里是哥本哈根市消防报警中心,请问您需要哪些帮助?”

见习消防队员听到电话的另一端传来衰弱的声音:“您好,报警中心,我年岁太大了,不小心在家摔了一跤。”

见习消防队员听出对方是一名年迈的老妇人,马上又问:“请问您身边有别人吗?比如儿女或者保姆?”不知为什么,那边没有马上回应。

见习消防队员又追问了一遍,过了片刻,才听到老妇人的回答:“我一直是一个人生活,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也许今后真应该考虑请一名保姆了。”

听着老人虚弱的声音,消防队员有些着急,迅速问道:“请问您摔得是否严重?您能说一下哪里受伤了吗?”

老妇人回答道:“我现在……感觉头……很晕……”

听到老妇人的声音越来越微弱,而且是断断续续的,消防队员感到事情越来越不妙了,急忙对着话筒问道:“请问您居住的是哪个街区?房间是多少号?”

老妇人回答说:“我全忘记了。”

消防队员马上联系电信局,希望能够通过电话来找到老人的地址,可由于是午夜,电信局没有人在值班。无计可施的消防队员,立刻叫醒了刚刚睡着的中尉。中尉马上拿起了电话:“夫人,您还在流血吗?疼不疼?”

“不疼,只是身子瘫痪了,两条腿动不了……脸上全是血……”

“您既然看得见,请告诉我,房间地面铺的是地砖还是地板?”

“是老式的镶木地板,要打蜡的那种。”

“天花板高吗?”

“高,很高。”

“这么说您是住在老式的房子里。百叶窗关了吗?”

“没关。”

中尉兴奋地对身后的消防队员说:“注意寻找一幢老式房子,窗口有灯光,大约二三楼。”

等到中尉继续对着电话询问时,另一端却出奇的寂静,就像老妇人突然消失了一样。中尉对着话筒一遍又一遍地询问,所有在场的值班消防员都希望能听到老妇人说话的声音,可是一刻钟过去了,电话的另一端始终毫无声息。

看来,老妇人一定是晕过去了。如果不及时搜救,已经摔伤的老妇人很可能会出现危险。所有人都做好了出发的准备,可是最棘手的问题是,谁也不知道这名老妇人家住何处。

大家绞尽脑汁地想,如何才能找到老妇人。看着窗外的消防车,见习消防队员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向中尉报告后,中尉兴奋地表示,立即按照他的想法展开救助,用警笛锁定目标。

在寂静的凌晨,哥本哈根市的各个街区突然都出现了消防车的警笛声。人们都被这刺耳的警笛声从睡梦中惊醒,纷纷打开灯,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一直拿着电话听筒的中尉忽然兴奋地喊道:“我在电话中听到了消防车的声音!我听到了消防车的声音!肯定有一辆消防车就在老妇人住处的附近。”

接着,指挥中心传出了一个指令:1号消防车停止鸣笛。中尉示意继续,指挥中心又传出了一个指令:2号消防车停止鸣笛……

一直等到12号消防车停止鸣笛之后,中尉马上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因为电话另一端的阵阵警笛声消失了。于是,指挥中心通知12号消防车:“晕倒的老妇人就在你们附近。请用扩音器向你们周围的居民说明事情经过,请他们都把自己家的灯关掉,剩下的那个没关灯的房间肯定就是老妇人的家。

接着,灯火通明的街区很快暗了下来,只有12号消防车旁边的一幢楼里还有一盏灯亮着……

72岁的老妇人迅速被送到了医院。因为抢救及时,老妇人从昏迷中清醒过来,摔伤也得到了救治。

笛声何处篇8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解读:

我与友人同游黄鹤楼,听到楼上正吹奏《梅花落》的笛声。让人感到格外凄凉。想到当年西汉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贵的谗毁,被贬官长沙;而我也因永王李磷事件受到牵连而加之“附逆”之罪被流放夜郎,离京都是越来越远了。今天在楼上西望长安。已是万里迢迢,又哪能见到?那笛声悠悠,仿佛让我看到了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游黄鹤楼时所作。本诗写他登楼听笛,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受害的愤懑以及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诗的首句就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对迁谪的不满,同时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诗的最后一句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梅花落》是曲名。江城五月,正值初夏,当然是不会有梅花的:只是笛声太动听了,便仿佛使人看到了梅花漫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迎寒而开的。景象虽美,但难免给人以寒意,这正是诗人此时冷落心态的真实写照。在这里,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将听觉诉诸视觉,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将与冷落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描绘了出来,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这首诗的结构也很独特。本诗虽写听笛之感。但未按闻笛生情的常规来写。而是先写有情,后写闻笛声,第二句借“西望”的典型动作描写。表达了怀念京都之情和“望”而“不见”之苦:第三句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意境。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痕。

想一想:

这首诗与李白的另外一首诗《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内容和结构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案提示:

上一篇:有关羊的成语范文 下一篇:真心话游戏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