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名词作宾语范文

时间:2023-11-16 16:06:55

动名词作宾语篇1

关键词:吃 及物性 宾语

一、动词与宾语的关系

提及动词的及物性,就要谈动词与宾语的关系,就有必要将宾语进行分类。宾语语义非常丰富,可以表示各种意义,孟琮(1987)在编纂《动词用法词典》时根据名词宾语在句法变化和语义上的特点,把名词宾语分为十四类,黄伯荣、廖序东(2007)将宾语的语义类型分为三种。本文将“吃”所带的宾语分为受事宾语(动作或行为直接于事物,一般可用“把”字把名词提前)、工具宾语(宾语指动作依靠的工具或使用的材料)、方式宾语(用某种方式进行,一般都可用“用”把名词提到动词前面)、处所宾语(动作或行为及于某处所在或在某处发生)、来源宾语(宾语表示动作的来源)和施事宾语(宾语是动作或活动的发出者或当事者,动词和宾语的位置可以颠倒,宾语变为主语而意思大致不变)。

二、汉语“吃”的及物性

“吃”在汉语里为及物动词,语义相当丰富,既可指把吸、喝的食物放到嘴里嚼咽,如“吃饭”“吃药”;也可指依靠人或物来生活,如“吃父母”;还可指吸取(液体)、经受苦难,如“吃油”“吃亏”;还常用于军事、棋艺,指消灭,如“吃车”。“吃”在句中和后面的名词类宾语构成受事、工具、方式、处所和来源的语义关系:

(1)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喜欢吃馒头。

(2)奶奶喜欢吃大碗。

(3)天天吃食堂。

(4)他终年一身军将,从不吃小灶。

(5)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6)一桌饭吃十个人。

例(1)中的“米饭”“馒头”是吃的受事,作受事宾语,动作“吃”直接作用宾语“米饭”“馒头”,把“米饭”“馒头”吃了。汉语“吃”的范围较广,一切可以吃的食物,不管是固体还是液体,都可以与“吃”搭配,作“吃”的受事宾语。例(2)中的“大碗”是“吃”的工具,作工具宾语,“大碗”是动作“吃”所依靠的工具。汉语中,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可以作“吃”的工具宾语,而限于盛食物的器皿的名词,如大碗、小碗、钢碗等。例(3)中的“食堂”是“吃”的处所,作处所宾语,“吃”这个动作是在食堂里发生的,意思是在食堂吃饭。同样,并不是所有表处所的名词都可以作“吃”的处所宾语,只有供应食物的地方的名词才可以作“吃”的处所宾语,如可以说“吃食堂”“吃饭馆”等,但却不能说“吃学校”“吃宿舍”。因为“食堂”和“饭馆”本来就是提供食物的地方,人去这里的目的就是就餐,而“学校”“宿舍”是供人学习、就寝的地方,所以不能作“吃”的处所宾语。例(4)中的“小灶”是“吃”的方式,作方式宾语,以“小灶”的这种方式吃饭,即用小灶吃饭。只有表示做饭的方式的名词才可以作“吃”的方式宾语,如“吃小炒”“吃大锅饭”“吃集体伙”,其他的名词则不可以。例(5)中的“山”“水”是“吃”的来源,作来源宾语,意思是靠山或水所能产的物质来生活,这类来源宾语一般是指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的名词,如“吃朋友”“吃房租”等。例(6)中的“十个人”在句中是“吃”的施事,作施事宾语,意思是十个人吃一桌子饭,施事宾语必须含有数量成分,而且这个名词必须指人,比如“十个人”,而不能说“一桌子饭吃十只老鼠”。

汉语中的“吃”除可带名词类宾语外,还可带形容词宾语。如“吃亏”“吃苦”等。

三、英语“吃”的及物性

英语中的“eat”既可作及物动词,又可作不及物动词。作不及物动词时后面不带宾语,作及物动词时,后面带宾语:

(7)I don’t eat meat.

例(7)中的“meat”是“eat”的受事宾语。作受事宾语,英语的“eat”远远没有汉语的“吃”语义丰富,“eat”只能带表示食物的名词作受事宾语,不能像汉语那样带施事、工具、处所、方式、来源等宾语,如果要表达汉语“吃”的工具、处所、方式等等,则需要借助于介词“in/with/by”等来表达,如“eat something with a big bowel”(吃大碗)、“eat something in the canteen”(吃食堂)。英语是重物称、重语态的语言,英语动词有明确的语态,主语施动就用主动语态,主语受动就用被动语态,所以英语中动词和宾语之间没有施事关系。

四、结语

汉语“吃”在句中带名词类宾语时,“吃”可以直接和食物搭配,也可以和盛食物的工具搭配,还可以和做食物的方式、食物的来源等搭配。英语中的“eat”只能带固体食物名词作宾语。

与英语相比,汉语“吃”的及物性更简练、更经济,用表工具、方式、处所等的名词来作宾语,省去了用介词表达的繁琐。

参考文献:

[1]徐杰.“及物性”特征与相关的四类动词[J].语言研究,2001,

(3).

[2]孟琮.动词用法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动名词作宾语篇2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位置词性文言倒装句词类活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最头痛的是对特殊文言句式中的倒装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发觉,运用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来理解文言倒装和词类活用,效果很好。一般过程如下:

一、理解现代汉语句子成分

(一)例句:

例1.[昨天],(我们)的班长[在家里][一连]写了(语文)作业。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例2.[慢慢地],他[从地上]爬。

状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

例3.(秋日)的天空[格外]晴朗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

例4.(你说)的这件事我知道

定语主语谓语

(二)句子成分特征强调

1.现代汉语句子成分位置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2.主语特征:动词、形容词一般不能作主语。

3.宾语特征:动词、形容词一般不能作宾语。

4.谓语特征:不及物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5.现代汉语有补语,而文言文没有补语。

6.除时间名词可直接作状语外,一般名词不直接作状语

二、如何运用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特点判断文言文倒装句式

基本要求:将文言文翻译成符合现代汉语语言习惯的现代文,与现代汉语句子成分位置比较:

1.如果主语与谓语的位置发生颠倒,即为主谓倒装。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对译:严重啊,你不聪明!

主语谓语(主谓结构充当)

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译句:你太不聪明了!(即“你不聪明很严重啊!”的转译)

主语谓语

2.如果谓语动词与宾语(或介词与宾语)位置发生颠倒,即为宾语前置。如:

(1)夫晋, 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对译:什么满足有?

宾语谓语

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译句:有什么满足?

谓语宾语

(2)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宾语介词

对译:一句话用概括它

宾语介词

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译句:用一句话概括它

介词宾语

3.如果定语与中心词位置发生颠倒,即为定语后置。如: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传》)

对译: 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谓语宾语定语

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译句: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谓语定语宾语

(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主语定语谓语

对译:人马(烧死淹死的),很多

主语定语谓语

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译句:(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

定语主语谓语

4.文言文没有补语,处于谓语动词后的介宾短语本应是谓语前的状语,翻译时需还原到状语位置(谓语动词前),句式即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如:

青,取 之,而青(《劝学》)

对译:靛青,提取它,却青

谓语宾语状语谓语状语

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译句:靛青,提取它,却青

状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

三、如何运用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词性特征来判断词类活用

1.根据主语、宾语一般不由形容词、动词充当的特点,如果文言语句中主语、宾语位置上的词语是形容词或动词,基本可判断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或动词活用为名词。如:

例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

“明”本为形容词,这里做“用”的宾语,应该临时活用为名词,结合语境,理解为“视力”。

例2.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

句中形容词“肥甘”“轻暖”都是主语,此时应活用为名词,分别译为“甘美的食物”、“轻快的衣服”。

2.根据谓语一般不由名词数词充当的特点,如果文言语句中谓语位置上的词语是名词或数词:

(1)动词与宾语之间有支配关系,基本可判断为名(数)词活用为动词。如:

例1.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句中,“范增”是主语,“项王”是宾语,处于二者之间的“目”此时是谓语,因此,该名词应活用为动词,译为“使眼色”“看”。

例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前赤壁赋》)

句中,“下““东”必须充当谓语,否则该句缺谓语,此时,“下”“东”分别活用为动词“攻下”“向东进军”。

例3.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句中数词“一”充当四海的谓语,应活用为动词“统一”。

(2)当充当谓语的名词与其后边的宾语不具备直接支配关系,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时,即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一般译为“以……为”“把……当做”,如:

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句中“侣”译为“以……为伴侣”,“友”译为“以……为朋友”。

(3)当充当谓语的名词与其后边的宾语不具备直接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时,即为名词的使动动用法。一般译为“使……”,如: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该句不能理解为“徐孺放下陈蕃的卧榻”,应理解为“徐孺使陈蕃放下卧榻”。

3.根据形容词不带宾语的特点,如果含有宾语的文言语句中谓语位置上的词语是形容词,

(1)作为谓语的形容词与宾语之间有支配关系,基本可判断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传》)

句中“严大国之威”是动宾结构,“严”本是形容词,此时活用为动词“尊重”。

(2)当充当谓语的形容词与其后边的宾语不具备直接支配关系,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即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般译为“认为……”“把……当做”,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

句中“美”译为“认为……美丽”。

(3)当充当谓语的形容词与其后边的宾语不具备直接支配关系,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即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一般译为“使……”如: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该句应译为“现在,老妇人尊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4.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的很少。但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做状语。表示方位或处所,工具或依据,方式或状态,对人态度等。所以,当名词位于谓语动词前,该名词有不充当谓语动词的主语时,应考虑名词活用为状语。一般翻译时,需加上介词,构成介宾短语。如:

例1.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

句中“庙”并不是“礼之”的主语,而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做状语,译为“在庙堂上”。

例2.市中游侠儿的佳者笼养之。(《促织》

句中“笼”不是“养”的主语,而是工具,译为“用笼子”

例3.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句中“翼”不是“蔽沛公”的主语,而是比喻樊哙保护沛公的状态,译为“像翅膀一样”。

例4.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该句意思是“人人都能够像奴隶一样役使他们”,“隶”表示对人的态度,做“使”的状语,译为“像奴隶一样”。

动名词作宾语篇3

【原刊地名】武汉

【原刊期号】20053

【原刊页号】1~13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601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香港城市大学 SRG#7001509;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2zc43)

【作 者】潘海华/韩景泉

【作者简介】潘海华,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韩景泉,教授,在读博士生。(湖南 长沙 410075)

【内容提要】汉语非宾格现象呈显性表现,散见于存现句、非使役句以及被动句之中。在这类结构中的动词无外论元,其唯一的受事或客体内论元不仅具有宾语的性质,而且表现形式也与及物动词的宾语相同。因为动词具有非宾格性质,不能给动词后面的论元名词组指派宾格。本文认为,动词之后的论元名词组虽然无法从动词那里获得宾格,但可以将空主语位置的主格继承过来。在有显性名词组移位的结构中,英语的名词组移位是为了核查强EPP特征,而汉语的名词组移位则是为了生成一个无标记话题。在论元名词组留在原位的同时,汉语非宾格句子允许句首位置出现一个表示领属的名词组。该领有名词组应该分析为基础生成的标记性话题,由述语中的语义变量所允准。论元名词组移入空主语位置则生成受事主语句。

【摘 要 题】汉语言文字学

【关 键 词】显性非宾格现象/内论元/格/话题/主语/特征核查/受事主语

【正 文】

一 引言

非宾格动词现象(unaccusativity)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人们通常把依靠表层句法结构位置显现出来的非宾格属性称为“显性非宾格现象”(surface unaccusativity)。据此,非宾格动词现象在汉语中应该主要是呈显性表现,很多时候凭句法结构位置就可判定动词的非宾格属性。本文把能够从表层句法结构位置上反映动词非宾格属性的句式结构统称为“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surface unaccusative constructions)。常见的这类句式包括存现动词句(1a)、有对应使役形式的非使役动词句(1b)以及被动句(1c):

1)a. 来了客人 b. 沉了三艘货船 c. 被偷了一辆摩托车

从生成语法理论的角度来看,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研究涉及到动词的论元结构、名词组的格、句法移位、空语类等诸多理论问题。在相关文献中,诸如此类的问题已有过不同程度的讨论。但大多比较零散,未见有系统的探讨。由于对一些语言事实的认识尚存在差异,理论纷争在所难免。

鉴于一些理论解释还存在严重的缺陷,难以准确地反映语言事实的本质,我们拟以生成语法普遍语法理论为框架,对汉语显性非宾格结构的句法性质特征作一次系统的考察,以期就它们的一些共同特征作出统一的解释。此外,在讨论非使役动词句的生成时我们还将论及汉语中的所谓“受事主语句”。

二 非宾格假说

非宾格现象一直是许多语法学家研究动词及其类型的复杂属性时所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Perlmutter首先在关系语法(Relational Grammar)的框架下提出,传统意义上的不及物动词应进一步区分为非宾格动词(unaccusative verbs)与非作格动词(unergative verbs)两个次类;虽然它们都属于一元动词,而且其唯一的论元通常都出现在动词的前面位置充当句子的表层结构主语,但两类动词与其论元之间的深层逻辑语义关系却有着本质的差别:非宾格动词的终极主语(final subject)为其起始直接宾语(initial direct object),即表层结构中的主语是深层结构中的逻辑宾语,而非作格动词的终极主语是其起始主语,即表层结构中的主语也就是深层结构中的主语[1]。这就是所谓的“非宾格动词假说"(Unaccusative Hypothesis)。

Burzio[2,3]继承了Perlmutter的思想并在生成语法的框架下加以发展①。从生成语法管约理论的角度来看,非作格动词在句中只带一个受论旨标记的深层逻辑主语,属于深层无宾语结构,而非宾格动词在句中则只带一个受论旨标记的深层逻辑宾语,属于深层无主语句[4,5]。按照Williams的划分标准[6],非作格动词的唯一论元是动词的外论元(external argument),而非宾格动词缺少外论元,其唯一的论元是内论元(internal argument)。

2)a. [[,IP]NP[[,VP]V]]unergative

John sang

b. [[,IP][[,VP]VNP]]unaccusative John arrived

从2)可以看出,区分内、外论元是以动词的最大投射动词组(VP)为界线的。作为深层逻辑宾语,非宾格动词的独论元是在VP之内基础生成(base-generated),随后经过显性句法移位到了屈折语素的最大投射IP的论元位置上,而该位置正是非作格动词主语的基础生成位置。

随着句法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动词组内主语假说”(VP-internal Subject Hypothesis[7,8])的提出,我们有必要对Williams原有的界定作适当的修正。根据动词组内主语假说,所有的论元主语都在VP之内基础生成,都在VP之内接受论旨角色的指派;IP的指示语位置只不过是主语移位后的落点位置,并不能接受论旨角色指派。该假说为论旨角色的指派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解释:动词的所有论元,包括内论元与外论元,都源自VP内部,各自都在VP内有一个接受论旨角色指派的基础位置。因为同在一个动词的最大投射之内基础生成,内、外论元与动词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必然都是局域性的(local)。如果接受动词组内主语假说,动词最大投射便不再适合担当划分内、外论元的分界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深层结构位置上的差异会因此而消失,只不过界线有了改变而已,即外论元在VP的指示语位置基础生成,而内论元在V的补足语(complement)位置上基础生成。用树形图表示,例2)a、2)b的结构表达式分别为例3)a、3)b:

3)a

IP

b.

IP

Spec

I'

Spec

I'

I

VP

I

VP

Spec V'

V'

V

V

NP

John[,i] -ed t[,i] sing John[,i] -ed arrive t[,i]

从3)可以看出,非作格动词sing只有外论元,没有内论元,句子主语由外论元充当;而非宾格动词arrive只有内论元,没有外论元,句子主语由内论元充当。

因为深层语义结构上的差异,非宾格动词与非作格动词在表层句法结构中表现出了一系列的不同之处。人们因而将这些句法特征视为区分非宾格动词与非作格动词的诊断句式。其中,文献中提到较多的有如下一些:

(一)非人称被动句(impersonal passive) 在一些语言(如丹麦语)中,非宾格动词不允许被动化;相反,非作格动词允许有非人称被动式[1,9]。

(二)助动词的选择(auxiliary selection) 在法语、德语等语言中,非宾格动词选择与英语BE(是)相当的助动词,而非作格动词选择与英语HAVE(有)相当的助动词[1,3,10]。

(三)结果式结构(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 在英语中,表结果的词语语义上指向及物动词的宾语,而不指向主语。非宾格动词的主语由于实际上是动词的深层宾语,因而可以带结果补语;相反,非作格动词不能直接带结果补语[10,11]。

(四)过去分词名词修饰语(prenominal perfect participles)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可以充当直接宾语相应名词组的定语修饰成分。非宾格动词可以转化为类似的形容词形式,而非作格动词则不允许有相同用法[9,10]。

(五)ne-附着化(ne-cliticization) 在意大利语中,及物动词的直接宾语可以通过一个指代性的附着语素ne依附在动词中心词上。同样的操作适用于非宾格动词,但不适用于非作格动词[3,10]。

动名词作宾语篇4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句子中的“生”“死”都是不及物动词,属使动用法,意即“使……生存发展”“使……委靡衰亡”。

例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句子中的“止”,是不及物动词,属使动用法,意即“使之止(使愚公止)”。

2.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二章》)

句子中的“域”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定居”。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句子中的“王” 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的比较少见。

3.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句子中的“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竭尽”。

例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句子中的“凄”“寒” 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凄寒”。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有时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动名词作宾语篇5

关键词:古代汉语 动词 活用 规律

词各有类,每类词都有区别于其他词类的特点和作用。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变化等,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句子的谓语,前面能够受副词修饰,能与副词组合,后面可带宾语。其实古代汉语中的动词也一样,结合例子来看看它们的特征。

朝服衣冠,窥镜。《邹忌讽齐王纳谏》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晋阳,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见古代汉语中的动词如同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一样可带宾语。当然也有不带宾语的,叫做不及物动词,这类动词的活用后面再说。例句中的“服、窥、为、伐、破、取、拜”都是及物动词,后面都有名词或代词做它的支配对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宾语,当然做动词宾语的不只是代词、名词,还有一些词组,例如: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这里第一例的动词“知”的宾语是个省略主语的动词组;第二例动词“以为”的宾语是个主谓词组。

动词不仅能带宾语,还能带补语。例如:

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天论》

这里“愿”是动词,“于物之所以生”是介宾结构做它的补语。例句还告诉我们偏正词组也能作动词的宾语,“有”为动词,它的宾语“物之所以成”就是一个偏正词组。

动词除了能带宾语,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受副词修饰。例如: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起义》

“故”即故意,副词“数”即屡次,为表数副词,均作动词的修饰成分(也就是状语)。

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幸”是表敬副词,修饰动词“赦”。“尝”即曾经,时间副词,修饰动词“从”。

当然动词还有其他特点,如可以重叠,这里就不多讲了,我们讲的是其主要语法功能及特点,目的在于与活用动词对照,以显示活用后的动词与一般动词的语法功能及特点不同,就是说动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句子结构中发生了词性变化,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和特点。

动词可以转性为名词、形容词、副词,但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此分别举一些例子说明。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在动词活用中最常见,在这里着重讲。动词转性为名词,在一些古汉语书中常称之为动词名物化。例如:

赵氏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例句中带点的词都是名物化,它们给我们一个总的感觉,动词名物化首先要求句中动词具有明显的意义,如“救”表“救兵”,“出”表“出产物”、“入”表“收入物”,“伏”表“埋伏的军队”,“至”表“到这里的人”。

其次,动词作句子的主语、宾语,肯定是转性活用为名词,例如: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里的“令”作“命令”解,“救”作“救兵”解,都是置于主语位,原本的动词活用为名词。

一般来说,动词活用作主语是容易掌握也容易理解的,因它居句首,位置明显;动词名物化作宾语,相对说来,就不那么容易识别了,但是也是有规律可找的。例如:

追亡逐北。《过秦论》

例句中的“亡”、“北”都是名物化的动词充当主要动词“追”、“逐”的宾语,“亡”为“逃走的人”、“北”为“溃败的军队”。这样的例子还有: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君子有三戒。 《论语・季氏》

君子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孟子・滕文公下》

“援”、“戒”、“闻”、“见”原本都是动词,这里都处在宾语的位置,也已活用为名词了,意为“援助力量”、“禁戒的事情”、“听觉”、“视觉”。

由此可见:第一,凡是名物化的动词在句中都受到主要动词的支配和制约,第二,有时“之”、“其”之后的动词又无受它支配的对象(宾语),这个动词就会名物化;第三,介词结构“于”字前和“所”字后或者否定词“无”后的动词,后面无宾语,即转性为物化名词。总之,动词在一定的语法环境中代表人、事、物的名称,具备了名词的语法特点,这个动词就是名物化动词。

二、动词活用为形容词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孟子・梁惠王上》

心知诵尔,意如飘风。《庄子》

“饥”、“饿”本为动词,用在名词“色”、“莩”之前,而在“饥”、“饿”之前又有作谓语的主要动词“有”支配,与“色”、“莩”构成动宾词组(亦称动宾词组),显然“饥”、“饿”在句中起修饰作用,为定语,“饥色”为“饥饿的颜色”、“饿莩”即“饿死的人”。同样,“飘风”的“飘”字也是名词的附加成分(定语),与“风”构成偏正词组。总的来说,这些动词都是后面名词的定语。在名词前作定语是形容词的语法功能,而这一功能在例句中已经被动词“饥”、“饿”、“飘”字所担当,就是说“饥”、“饿”、“飘”已经具备形容词的性质而活用为形容词了。

动名词作宾语篇6

关键词:名词活用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93-01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灵活运用,改变其基本功能,充当其他类型的词,这种现象称为词类活用,它是古代汉语语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在常用的词类活用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十分常见,通常,名词活用为动词主要有三种用法:即名词使动、名词意动和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不同类型的特点

(一)名词活用做一般动词的特点

名词作谓语,如果是主语发出与谓语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语言学界视之为名词用做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理解时句意时,需要给名词添加一个适当的动作行为意义的动词,才能讲通语句的含义。究竟加一个什么意义的动作性词语,是由主语、宾语和名词谓语三者之的制约关系来决定的;其二,与谓语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必然是由主语发出的。

例如: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左右欲刃相如”一句中,“刃”活用为动词,在进行理解时,需要给“刃”加上一个适当的表示动作意义的词语,即“刃杀”,刃只是作为行为工具。又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数目项王”一句中,范增作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项王作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目”则作为谓语,突出动作行为方式,在理解时,要给“目”加上一个能够反应主语动作的词语,即“目视”。

(二)名词使动用法的特点

古汉语中,名词用作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发出与谓语名词所指的事物有关的动作,或者使宾语发生转化,语言学界中称这种用法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理解语义时,要给名词谓语添加一个适当的表示行为变化意义的词语,宾语与所添加的表示行为变化意义的词语之间的关系,是动作行为与动作行为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即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其二,名词谓语与宾语构成的动宾结构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

(三)名词意动用法的特点

名词用作谓语时,表示主语把宾语所指的人或事物看成名词谓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这种用法被称为意动用法。意动用法的特点也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总结,其一,名词谓语与宾语直接构成类属关系,这种类属关系带有主观性,与逻辑事实相抵触;其二,动宾关系不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不能像使动用法那样给谓语名词添加一个能表示宾语的行为变化意义的动词性词语,宾语与动作行为无关。

例如,《战国策・齐策》“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一句中,“君”与“子其民”的关系表为“君”把“其民”当作子女的意义,实际上,“民”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子”,在逻辑意义上是相抵触的,动宾结构只是一种主观性的类属关系。

二、古代汉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辨析

要辨析名词是否被动用,应该从意义和结构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动词是表示动作变化的,而名词则不具有这样的意义,在特定语境中,如果用名词原本的意义来解释讲不通,那么它就有可能被活用为动词。经过初步的判断之后,得根据上文意义来分析此名词所表示的是否是和它有关的行为变化的意义。

其次,从语法结构出发,分析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认识。第一,成分搭配角度,名词活用为动词,它必然在句中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在一般的情况下,动词语法的特点,主要充当句子的谓语、带补语、带宾语、受状语修饰等。如果名词在句中的语法结构符合以上特点,则它就被活用为动词,例如,在成分搭配时,出现名词+宾语、名词+补语、状语+名词、主语+名词谓语等情况时,即可能名词活用为动词语;第二,从词语搭配角度考虑,通常情况下,名词一般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当出现副词+名词、助动词+名词的情形,则名词活用为动词,另外,出现“所”+名词、名词+“者”、名词用“而”连接等情况,则名词活用为动词;第三,结构对举,在前后相同的结构中,若一个结构中的名词与另一个结构中的动词对应,则活用为动词,例如,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大楚兴,陈胜王”,两句想对应,可以判定,“王”与“兴”对应活用为名词。以上所说的语法结构的三个角度,有些语句可能兼有以上三个特点。对于名词活用为动词从意义方面考虑,注重的是内容,语法结构方面,注重的是形式,这两个方面不能完全切割开来,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充分注意汉民族思维的特点。

动名词作宾语篇7

关键词:动宾结构受事宾语前置组件 长难句 生成

一、受事宾语前置型动宾结构是公文长难句的重要内嵌成分

汉语的一般语序是动宾结构的动词在宾语前,但在公文写作中,常出现“教工考核(方案)”“意见征集(活动)”“理论学习(材料)”“人才培养(计划)”等用法。动宾结构受事宾语前置现象在日语中大量存在,如“汽车维修”等,中国古汉语中便有“民族之振兴”之类的用法,“五四”以来去文言化后该结构得以不断推广并担任各种句法成分,在今天的公文写作中更是大量存在,如以下句子:

(1)为提升岗位∥管理工作水平及单位效能∥建设质量,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XX大学目标∥管理及效能∥建设奖励办法(试行)》,经校长办公会审定通过,现印发执行。

短短的一句话里有4处使用了该类结构。

再看以下标题:

(2)《关于做好2012年度报刊∥征订工作的通知》

其中,“报刊征订”便是该类结构的用例之一。

关于长难句,本文将包含两个或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结构的句子界定为长难句,而不是仅凭字符多少做判断。自古公文写作的一大“硬骨头”是对长难句的组织结构。因为动词是句子的核心,而只要出现两个动词就要考虑动核及其联系的动元在句法表面的语序排列问题。

受事宾语前置型动宾结构是公文长难句中高频出现的内嵌性组件,本文称这类结构为动宾结构受事宾语前置组件。经初步统计,该组件在被调查的50篇公文中出现率为99%,其中,仅标题中出现率为60%,通知结尾处的出现率为80%,远高于文艺语体大约10%的用例。以通知写作为例,受事宾语前置型动宾结构是在标题和结尾处基本上必须出现的结构组件。它在句中承担的语法角色有:

(一)作主语

(3)人口∥普查是一件大事,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

(二)作宾语

(4)各单位请切实搞好这次理论∥学习。

(三)作定语

(5)《关于深入开展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的通知》

(四)作“将”或“把”的宾语

(6)各单位请将业务∥学习重视起来。

因此,研究该内嵌性组件的作用原理和生成规律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抓住公文写作语言特别是长难句的组合规律。

以下句子则因为没有使用该组件或者使用时组织不当造成整个句子在组织上缺少层次感和有机联系:

*(7)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普查∥人口。

*(8)《关于深入开展(大学习∥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活动的通知》

其中,例(7)勉强可读,在例(8)中则由于没有使用该结构,整体结构已经完全支离破碎。

综上所述,动宾结构宾语前置组件在公文语言中具有大量存在性和作为句子的内嵌成分的高频致错性。

二、动宾结构宾语前置组件的语用表达效果

为体现庄重、严肃的政论语体风格,提高行文效率,公文多用逻辑谨严、结构复杂的长难句。

下面是正常语序的句子结构作标题:

(9)《关于在校内组织推荐∥孔子学院志愿者人选的通知》

(10)《宁夏大学2011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

下面是含有动宾结构宾语前置组件的句子结构作标题:

(11)《关于做好2012年度报刊∥征订工作的通知》

相比较而言,例(9)、(10)中的“组织推荐”与“孔子学院志愿者人选”“公开招聘”与“工作人员”之间是正常的V+O语序,名词性成分作宾语置于句尾,是以新信息形式出现的。

例(11)中的动宾结构“报刊”与“征订”是O+V语序。研究发现,作为受事的名词性成分,位于句子谓语成分之前,其在文中的地位是旧信息,是可以激活的已知信息。这是因为名词指称性强,便于做话题和进行篇章操作,有利于提高语言的简洁度和实效性。

总起来说,动宾结构宾语前置组件的使用有助于读者对新旧信息注意力的均衡、协调分布,即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组件末端的动词上,对于大家共知的名词性成分则置于组件前边,读者可以少费精力。其前提是作宾语的名词性成分是已知的旧信息,或者是假定读者已知的旧信息。

下面的标题则有新旧信息注意力分配失调之嫌:

*(12)《关于调整∥校内部分通勤车辆运行线路的通知》

以上标题中作宾语的名词性成分是校内师生共有的已知信息,属于旧信息,应该置于动词之前,放在后边显得拖沓,可解读性不如调整后的含有动宾结构宾语前置组件的句子:

(13)《关于校内部分通勤车辆运行线路∥调整的通知》

相反,有的不适合使用该组件,因为其作为宾语的名词性成分是未知的新信息。如:

(14)《关于举办∥XX大学研究生“欢送毕业生”篮球联赛的通知》

“研究生‘欢送毕业生’篮球联赛”不是常规信息,需要花费注意力去解读,所以置于动词后做新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该结构在公文标题中和在结尾处出现时,表义略有不同。以通知写作为例,在标题中出现,多数有“分配任务”之义,有的名词性成分虽然不是共知信息,也以旧信息出现,从而造成悬念,让人急于补足“漏掉的”未知信息,因此同时具有吸引受众阅读下文的作用。

(15)《关于组织参加全国第九届法制宣传暨廉政建设书画摄影作品∥征集活动的通知》

在标题中,大家还不太了解作品征集的具体内容,而在通知结尾处的“请按要求认真组织好本次作品征集活动”,有了前边的内容作铺垫,这时受文者已经明了“作品征集”的具体内容了,因此,已成为文末旧信息。

这说明,在标题中有时是暗示性旧信息,实则为新信息,在公文结尾处才是真正的“你知我知大家共知”的旧信息。

三、动宾结构受事宾语前置组件生成长难句的扩展方法

(一)动宾结构受事宾语前置组件的句法特点

一是该结构组件的宾语必须为受事宾语,工具宾语、结果宾语等不能构成此类用法,因此,可以用“对”来扩展或者变换,比如“意见征集”可以扩展为“对意见进行征集”。

二是整体用于定语,修饰后边的抽象名词,“意见征集”用来修饰“活动”,“城市建设”用来修饰“规划”等。

三是在正文中通常由形式动词“开展”和“进行”等引领。

四是多以四字词组为主,前后分别是双音节名词和动词,多数是抽象名词,小部分为具体名词,后面的动词有名词化倾向,或者由兼类词充当,由动作性变为指称性。如报刊征订,意见整改,材料汇总。本文认为,四字结构的出现与韵律有关,有些形式动词的引领使得四字句的出现基本上是硬性的制约,如:开展歌咏比赛活动,进行工作总结。在此结构中,修饰抽象名词的也必须为双音节名词成分,比如以下是不合理的句子组件:*开展诗朗诵活动,必须改为“诗歌朗诵”。

(二)动宾结构受事宾语前置组件的具体生成方法

该组件具有很强的可生成性,“五四”以来,其被广泛使用并推广。例如:

(16)周天下午我们将进行青少年∥教育∥研讨∥总结活动。

该结构的特点是具有可套叠性,即无限延展性,前一成分不断地构成后一成分的受事宾语。理解时可以变换为“对青少年的教育”“对青少年教育的研讨”“对青少年教育的研讨的总结”三个层次结构,即不断地通过“对……的……”结构来达成句法理解与生成。

人类短时记忆的长度为7个模块左右,一个句子的长度不能超过7±2个模块。对于长难句,多层定语、多层状语的排序问题有人研究过,动词的语序则是个灵活的问题。对于如何判断动词的词序。多项动词出现的时候,要判断哪个是行为动词,作为最外层的动词,哪个在前,哪个在后,要根据其逻辑先后,对小的先进行名词化“打包”,最好的办法就是组成受事宾语前置型动宾结构。

受事宾语前置结构作为公文长难句的内嵌性结构,是长难句生成的关键制约因素。比如“公文写作规律”“意见征集活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公文写作”“意见征集”“人才培养”,作为长难句的嵌套成分和内置结构,其延展性使得公文语言的严谨和简洁得以实现。

比如对“青少年教育研讨总结报告”,找出话题“青少年教育”作为最内层的动宾结构嵌套成分,找出表达最本质含义的动作动词作为最外层的嵌套成分,即“总结”,找出代表性质的动词“研讨”作为中间的嵌套成分,即可生成总体作定语的动宾结构宾语前置组件,以此来修饰“报告”,这便完成了一个动词短语名词化的过程。比如:

(17)与会人员请于下周一之前将本次青少年∥教育∥研讨∥总结报告电子版发送至我们的课程邮箱。

除此之外,本文还特别提出“打包”的两个原则:

原则一:在受事前边可以尽可能地添加定语成分。

在这种格式的套用下,不管有多少受事成分,都必须套用这个格式,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确定哪是核心,哪是修饰,哪是主修饰,哪是副修饰,进行套叠化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所有能够“打包”收录的语义都应涵盖进去,便可节约7±2以外的主干性成分,这便完成了长难句最重的“包袱”,其余的便可按照常规的主谓宾语序进行生成。比如:

(18)参评人员请将(个人)(为期一年来的)(政治表现和科研创新)工作∥总结上报我处。

句中将3个定语“打包”。

原则二:对动词和宾语进行非定语扩展。

(19)《关于深入开展(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的通知》

句中有4个动词性结构“开展”“贯彻”“落实”“大学习”,3前1后,含义丰富而语序无误,这也是语言深层语义结构的表层外化问题,需公文写作者认真体悟。

四、结语

动宾结构宾语前置组件在公文中大量存在,其生成用法与公文语言长难句的组合规律有关,涉及动词的语序,这类句式很好地体现了公文语言的组合规则,是公文用语的一大特征。

参考文献:

[1]黄明亮.汉语名词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杜群尔.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3]储泽祥.从动宾短语的演变情况看汉语句法结构的特点[J].古汉语研究,1998,(2).

[4]现代汉语词语搭配原理与动宾搭配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7.

[5]梅德明,韩巍峰.论主题-主语的凸显与对应关系[J].外语学刊,2009,(1).

[6]周丽颖.跟语序有关的几种句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7.

动名词作宾语篇8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

主语:1、定义:主语: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3、符号:双行线。

谓语: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单行线。

宾语: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波浪线4、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定语: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 3、符号:小括号( )。

状语: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B、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3、符号:中括号〔 〕。

补语: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3、符号:单书名号〈 〉。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句子成分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 ( ) 状语 [ ] 补语 < >

绕口令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

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

谓前为状谓后补

学语文,有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六者关系难分辨,心中有数析正误。什么谁称主,做是怎样才充谓;

宾语动支配,回答谓语什么谁。前置状语目(的)时(间)地(点),

意义不变能复位。补语从后说前谓,定语才和后宾配。介宾短语多状补,

不能充当宾主谓。的定地状与得补,语言标志定是非。

名词:

人和事物各有名,万千名目可辨清。表示名称即名词,具体抽象有不同。

时间空间和地点,方向位置有专称。主宾定谓都可作,名词具有多功能。

动词:

世间万物皆运动,于是动词相应生。行为动作和发展,存在消失与变更。

心理活动及判断,一概可作谓语用。能愿趋向两动词,配合谓语意更明。

形容词:

人有特征物有形,修饰动名靠形容。事态动作有性状,描摹性状用形容。

形容词语极丰富,准确修饰需深功。形容词语功能多,主要充当状谓定。

数词:

数词即为表数目,确数概数和序数。确数包括整分倍,不定数目是概数。

整数前加老第初,排列顺序是序数。分数倍数表增加,减少只能用分数。

量词:

表示单位量词全,单位各异按习惯。事物行动作统计,物量动量分两款。

量词数词相结合,数量短语功能全。动量短语居动后,物量短语在名前。

代词:

代词代替人事物,按照作用分三族。人称代词我你他,咱们自己和大家。

疑问代词谁什么,进地性状数如何。提示代词这和那,每名某另别其它。

副词:

副词修饰动与形,范围程度与时间。肯否估计与情态,语气频率用法全。

稍微没有全都偏,简直仅仅只永远,已经曾经就竟然,将要立刻刚偶然,

渐渐终于决忽然,难道连续又再三,也许必须很非常,最太十分更马上,

越极总挺常常再,屡次一定也不还。时名副名看加在,名前可加副不来。

前很后名都不行,单独回答更不能。

介词:

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助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啊吧呢,他词后边附加义。

连词:

上一篇:好久没回家范文 下一篇:迎国庆黑板报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