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望孤寡老人范文

时间:2023-11-07 16:25:38

看望孤寡老人

看望孤寡老人篇1

1986年12月,18岁的黄修良高中毕业后,在家乡山东省郓城县双桥乡黄岗村光荣入伍。郓城县因《水浒传》而名闻天下,俗有“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之说。父亲告诫他:“在部队好好干,咱郓城只出好汉,没出过孬种!”

“爸爸,您放心吧。”

黄修良说到做到,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某基地服役的3年期间,坚持每天做三件好事,成为全团的“学习雷锋标兵”,入伍第二年就入了党。

1990年,黄修良复员回乡,立志为父老乡亲做好事。他看到同村孤寡老人黄广顺年老多病,行动不便,便承担了照顾他的义务,为老人打油磨面、求医问药,直到老人去世。

这年底,他和邻村姑娘于凤娥喜结连理。1991年冬天,在三间破瓦房里,他的一对双胞胎儿子降生了。妻子营养不良,孩子没有足够的奶水,黄修良只能借钱给孩子买奶粉。一次,从朋友家借钱出来,当寒冷的北风夹着雪花打在他的脸上时,他哭了。

这次经历,让黄修良切身体会到了贫困的滋味。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发家致富。然而,创业路上艰难多,喂猪,猪赔了;养鸡,鸡死了……多次失败让黄修良一家的经济更加拮据。

岳父看不下去了,给他支招说:“你祖上有磨香油的手艺,我借给你500元钱,把这个手艺捡起来吧,养家糊口应该没问题。”

从此,郓城乡间多了一个敲着梆子、推着板车走街串巷卖香油的卖油郎。由于他的香油不掺假,销路越来越好。

干了一年多,于凤娥发现,人家卖香油都赚钱,而自家却常常连本带利一块赔。这时,她听到外面的传言:“黄修良当兵当傻了。不仅把香油白送给孤寡老人,还把卖油的钱送给外村一个瘸子买了修鞋机子……”

原来,在走村串户卖香油的过程中,黄修良耳闻目睹许多孤寡老人生活的寂寞和清苦,就经常白送他们香油,还用卖香油的钱给他们买食物、衣被。玉皇庙镇黄桥村92岁孤寡老人吴凤英,年轻时左腿因病残疾,20年前老伴也去世了,一个人孤苦无依地生活,黄修良每次路过,都会提着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看望老人。

“自家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还去管那么多闲事?”于凤娥嚎啕大哭,立即带着两个孩子回了娘家。黄修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老婆孩子接回家。

此后,于凤娥加大了对黄修良卖油款的管控,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黄修良和妻子打起游击战,以“和朋友喝酒了”“借给别人了”等理由,继续帮助孤寡老人和其他弱势群体。

2000年12月的一个大雪天,黄修良在路上遇到一个冻得蜷缩成一团的中年男人,赶忙把自己的新棉袄新棉鞋脱下给他穿上,并把他领到父母家里。黄修良的父母给这个男人又是烤火又是喂热饭,照顾得无微不至。谁知这是一个患有间隙性神经病的人,一犯病就摔盆子砸碗,最后还打了黄修良的老娘两巴掌,气得老人大病一场。

大伙对黄修良的举动不理解,都管他叫“傻子”。“‘傻’就‘傻’呗,俺反正不用找对象了。”黄修良笑呵呵地说。后来,他干脆打出“傻子黄修良香油”的招牌,不仅一如既往地干“傻事”,而且还不断增加“傻业务”:2003年12月,他在香油铺前挂出一块“弱势群体临时救助站”的牌子……

“国字第一号”的孤老节

2004年初,黄修良又在村里开起烟酒超市,生活有了更大改善。于是,黄修良对孤寡老人们愈发大方起来。

2004年重阳节,他把6个孤寡老人请到家里,让他们吃了一顿可口的饭菜,并赠送他们每人一瓶香油。望着老人们高高兴兴离去的背影,他突发奇想,现在社会上这节那节的这么多,就是没有孤寡老人节,自己何不办一个?每年定个日子把十里八乡的孤寡老人都召集在一起,大家一起开开心心过个节不挺好吗?反正自家的生活已比过去好了许多,筹划这笔钱不会太难。

那年冬天,他趁妻子高兴的当儿,壮了壮胆子,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于凤娥一听头就大了,气得又跑回娘家。亲戚邻居帮着叫了几次,于凤娥铁了心就是不回来。没办法,他只好硬着头皮亲自去“请”。

凛冽的寒风中,他站在岳父家门外负荆请罪。于凤娥从门缝里见他冻得发抖,打开大门,抱住他像孩子似的大哭起来。

她把丈夫拉进屋里,做了一碗他爱吃的鸡蛋面,看着他狼吞虎咽地吃完,说道:“修良,咱不傻了行么?这些年,你明里暗里没少帮孤寡老人,我都忍了。现在咱生活刚好了一点,你又要鼓捣什么孤寡老人节,并且还要年年办,这得需要多少钱啊?咱拼死拼活挣点钱容易吗?不要忘了我们还上有老下有小啊。”

“你说的对。”面对无比疼爱自己的妻子,黄修良也流泪了。他想起书本上的两句话,一字一句地说给妻子:“人间有爱,才能有温暖。”“人生的价值不是索取,而是能帮助别人。”

关键时刻,岳父站在了女婿这边。他对女儿说:“修良是个好孩子,干的也是好事。”于凤娥说不出什么了,默默地跟丈夫回了家。

经过近一年的认真筹划,黄修良决定将孤寡老人节的举办地定在郭庄,郭庄和本村黄岗前后相连,又处在公路干道上,自己便于组织,老人们也交通方便;时间定在每年农历腊月十六,这天是郭庄大年集,前来置办年货的老人要比往常多得多。

为让孤寡老人们知道他办的这个节日,他做了一个广告牌,挂在卖香油的摩托三轮车上,上面写着:“黄修良‘孤寡老人节’定于每年的农历腊月十六举行,地点在双桥乡郭庄大年集上,当天所有孤寡老人或留守老人,都可以免费观看文艺演出,免费吃午餐,同时获赠一瓶500克的香油。”红底黄字,非常醒目。

2006年1月15日(农历乙酉年腊月十六),黄修良的第一个“孤寡老人节”终于在泪水、汗水和心血的浸泡中办起来了,上百位孤寡(独居)老人参会,上千名群众前来瞧稀罕,在当地引起轰动。

这天,老人们欣赏着秧歌舞,听着熟悉的地方戏,吃着热包子、羊肉汤等好吃免费的食物,每人还领到一份特殊年礼――香油,欢度这个专属于他们的节日。看着他们一个个喜笑颜开,黄修良无比舒心。他对妻子说:“别小看了这小小的节日,留给老人的将是一辈子的美好回忆。”

自此,每年农历腊月十六的双桥乡郭庄大年集上,都会准时上演这温馨的一幕,并且一届比一届隆重,一届比一届有影响力。

2007年2月3日(农历辛丑年腊月十六)举办的第二届孤老节上,双桥乡敬老院负责人代表孤寡老人,送给黄修良一面绣有“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傻子’助老风格高尚”的锦旗;第四届时,市、县、乡的领导同志都赶来参会;第五届时,菏泽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黄少红赶来主持;第六届时,县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共同参与,给老人赠送了棉被、棉衣等年货;第八届时,市里的30名志愿者专门赶来为老人服务,十多家媒体做了采访报道。

郓城县民政局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表示,黄修良创办的这个民间“孤寡老人节”,全国还未有先例,堪称“国字第一号”。

要将孤老节办成全国性节日

办第一届孤老节时,黄修良花了7000多元,后来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物价的上涨,到2014年的第九届时,开支达到2万多元。这九届办下来,加上平时资助孤寡老人的钱,黄修良已经自掏腰包21万元,累计资助孤寡(独居)老人8500人次。

通过举办这个节日,黄修良结识了更多的孤寡老人,并将他们都记在心上。张王庄村70多岁的孤寡老人张洪亮,之前靠乞讨为生,前三届孤老节他每次都去,第四届时却不见了身影。黄修良一打听,原来老人不久前因患脑血栓,已经偏瘫在床。次日,黄修良就给他送去肉、米、面、衣被和零花钱,帮他洗衣做饭。此后每隔十天半月就去看望他一次。“修良真是个好人,这么多年,要是没有他的帮助,我早就不在人世了。”老人见人就说这几句话。

如今,孤老节在郓城县乃至整个菏泽市已成为响当当的民间节日,黄修良也成了名人。不少人问他:“你这样做,到底为了什么?”黄修良则回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可以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共同关心、帮助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

黄修良是个“天才预言家”,如今他说的正在成为现实。每一届节日都需要许多帮手,第一届时,邻居们只是看热闹,没有人肯上来搭把手,黄修良只好出钱雇了几个帮工。第二届时,就有人主动过来帮忙了,自第三届开始,大家都抢着过来义务服务,再也不需要雇人了。

与此同时,孤老节如同传递爱心的符号,也吸引一些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参与和效仿。2014年第九届孤老节时,郓城陈坡乡的雷鸣纺纱厂给老人赠送了100床棉被;郓城秧歌协会也送来了50床棉被、40件棉衣。2014年9月8日,菏泽市私企老板牛照立向黄修良取经后,也在中秋节这天办起自己的“孤老节”,资助孤寡老人78人。黄修良说:“将孤老节办成全国性节日,是我最大的心愿和奋斗目标。”

黄修良的孤老节带动了全村孝老爱亲、团结友爱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第二届孤老节后的第二天,黄岗村西头的张大娘就找到黄修良,“修良啊,你可给俺办了件大好事。”原来,张大娘的儿子不孝,多年不登父母的门。黄修良连办两届孤老节,他受到很大震动,买了10斤鸡蛋,亲自给父母送到家中,并道歉说:“人家修良对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都那么好,我要再不孝顺,今后都没法在街上站了。”如今,村子里不孝顺的现象没有了,打架斗殴的事不见了,你帮我助的事儿多了起来。

2012年春节刚过,黄岗村村民黄献福35岁的妻子葛海荣在产下一对龙凤胎后,不幸身亡。孩子没了奶吃,还欠下不少医药费;黄献福原本精神就不大稳定,受此沉重一击,更加神志不清;黄母患有间歇性精神病,这时候也犯了病……

这一家人的不幸令黄修良和邻居们心里不是滋味,大伙决定共同帮助黄献福一家渡过难关。黄修良撂下家里的香油坊和超市,同村里有名的热心肠――65岁的殷桂荣一块出来为黄献福一家张罗捐款。义捐现场,黄修良率先捐出3000元;殷桂荣瞒着家里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伴,捐出1200多元钱;七旬孤身老汉黄福右撕开棉袄,将藏了许久的300元钱捐了出来;村里老的少的、男的女的,50元、100元……全村三天就捐了3万多元,解了黄献福一家的燃眉之急。那段时间,黄献福家天天都有很多热心村民。不足10平方米的屋内,筛沙土的,烤尿布的,烧热水的,喂婴儿奶粉的,劝慰黄献福的,个个忙得团团转……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黄岗村成为鲁西南大地争相颂扬的雷锋村。大伙儿都说:“黄修良是这个雷锋村高举火把的人,孤老节就是我们村最大的文明助推器。”

其实,黄修良内心也曾有过彷徨。2014年6月,他收留了一位江苏徐州籍的流浪重病老人,黄修良一边给老人请医生看病,一边联系他的家人,没想到还没等他的家人赶来,老人就在黄修良的家中去世了。农村是非常忌讳外人死在自家的,这下,黄修良家中闹起“地震”,妻子气得要死要活,儿媳妇也抱起孩子回了娘家。那一刻,他曾想到过放弃。可第二天有孤寡老人需要照顾时,他又忍不住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对孤寡老人们说:“放心吧,明年的孤老节该怎么办还怎么办,这点小挫折打不倒我。”

黄修良的事迹感动了齐鲁大地,也感动了全国,他被网友誉为“最美卖油郎”。近两年来,他先后荣登“山东好人”榜首位和“中国好人”榜,并被中国老龄委等部门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

看望孤寡老人篇2

家属爱心服务社工作总结

我们胜大集团家属爱心服务社于2016年4月15日正式成立,成员全部由胜大内部家属自愿参与而形成的服务社团,首批参加的家属38人,现已发展到86人。我们主要的任务是为胜大老弱病残家庭、孤寡、失独人员提供热心帮扶;对胜大超市的服务、质量、卫生等进行义务监督和对家属进行文化宣传和心理疏导。

胜大家属爱心服务社成立一年来,共组织或社员自发组织看望、陪护孤寡、失独、特困人员260多人次。胜大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弱势群体多,遗属有570多人,孤寡、失独、病残人员也很多,为了让她们也能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人情的关爱和社会的温暖,让她们感受生活的美好,我们不定期的进行走访,特别是节假日我们都分头进家入户,和他们聊天,拉家常,帮助理发、拆洗被褥、清理卫生等,基本形成了由社员组织的大节大走访,小节小走访,重点人员重点走访,需要陪护的定期轮流陪护制度。如六户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也不便利,孤寡多,年龄偏大,在六户站率先成立了家属爱心服务社分社,由社员对孤寡、特困家庭一对一或多对一的陪护和帮扶。孤寡老人卢秀芝90多岁,多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自从爱心服务社成立以后,每天有社员轮流协助护理老人,六户站自己开辟了一块自留地,社员自己动手种菜,定期把新鲜蔬菜送到孤寡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家中。锦苑站的刘桂莲等社员经常去陪护患有严重抑郁症的一位遗属,和她聊天,鼓励他参加一些广场舞、健身操等社区活动,住院期间有20多位社员在医院轮流陪护,锦华小区这种情况就更多了。2016年底,我们服务社成员集中来到居住偏远的六户瑞景小区,看望20多户孤寡、病残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在那里呆了一天,帮助他们打扫卫生、拆洗被褥、理发、测量血压等,并送去了我们自编自演的节目。我觉得形成了这种氛围对和谐胜大的建设都有很好的作用。

在义务监督方面,我们身为胜大家属,非常关心关注胜大的发展建设,发自内心地希望“胜大好、油田好”。每月都组织家属爱心服务社成员到附近的胜大超市去走走看看,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去评价商品质量和服务态度,将信息反馈到超市,帮助超市提高服务质量。到目前为止为超市公司提出的意见和建议320多条,这一行动得到了胜大超市的认可和胜大领导的肯定。

    在文化宣传方面,我们在不同小区组织了多次宣讲、宣传活动,主要宣传党的政策、油田形势和油田家属政策,号召大家感恩知足,快乐生活,发挥余热,奉献社会。

2017年我们家属爱心服务社开展了“姐妹一家亲  共筑幸福梦”主题活动,扩大社员队伍,在六个基层管理站成立了分社,选出了分社社长,可以单独开展活动。提出“百户结对帮扶”计划,即一名或多名社员和一名困难家属或困难家庭结成对子,全年负责义务帮扶,上半年已完成73户,年底完成100户。继续对胜大超市进行义务监督,提高超市形象,促进胜大发展。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组织,发挥余热、奉献爱心。

看望孤寡老人篇3

关键词:社区照顾模式;农村养老;介入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122-01

社区照顾是指整合全部的社会资源,运用正规照顾和非正规照顾网络,为需要照顾人士在家庭或者社区中提供全面照顾,促成其过正常人的生活。社会对社区照顾的现实需要,居民对社会服务现实需求的增长(一是养老需求的增长,一是居民对社会服务更加全面和周到的需求)也极大地推动了社区照顾的发展。养老需求的增长是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后果。社会中老年人相对和绝对数量的增加必然带来养老需求的增长。在中国庞大的老年人群中,农村老人占70%,而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的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养老对社区照顾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社区照顾介入农村养老十分必要。

一、社区照顾模式介入农村养老的意义

1.从社区照顾的概念看农村养老,它包括四方面的主要内容:(1)行动照顾,即照顾老年人的起居饮 食、帮助老年人打扫居所、代为购物等。(2)物质支援,提供以物家具和现金、提供食物帮助。(3)心里支持,包括问候、安慰、辅导等。(4)整体关怀,留意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发动周围资源以支援老年人。这四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老人所有的养老需要。在农村,养老院模式类似于传统的院舍照顾模式,居住在养老院中的老人因为基本是孤寡老人,无儿无女,所以既需要行动照顾和物质支援,同时因为缺乏感情慰藉,也需要有人开导和进行心理咨询。

2.从社区照顾的基本假设来看农村养老,社区照顾的基本假设是社区照顾在某些方面优于院舍照顾:(1)社区环境优于院舍环境。(2)社区照顾可以有效利用非正式资源。因为把老人放在社区这个环境去照顾,除了优美的社区自然环境优于简单的院舍照顾环境,社区环境中老人原来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资源也更有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农村,孤寡老人可以结伴听戏或者早晚散步,还可以走亲访友打发时间避免孤独。

3.从社区照顾的分类看农村养老,社区照顾分为“社区内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和“由社区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1]。前者强调有照顾需要的人士在社区内设的小型服务机构或住所中,接受专业工作人员的照顾。而后者则认为,有需要照顾的人士的一部分照顾任务可以有家庭、朋友、邻居及志愿者为其提供。在农村中,设立小型服务机构并不困难,即在原来农村养老的基础之上配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帮助解决农村养老过程中产生的理论问题。农村中运用社区照顾的工作方法,充分发动和利用老人的家庭、朋友、邻居及志愿者,充分利用非正式资源,社区照顾的介入,也会使得农村的资源得到更好的整合和利用。

4.从社区照顾的目标看农村养老,社区照顾的终极目标是努力促成需要照顾人士留在社区内,尽可能保障其过正常人的生活,农村原有的院舍养老,长时间使得老人与外界隔绝关系,不利于养老和身心健康发展,还会产生很多不还的负面效果。社区照顾介入农村养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社区照顾的过程目标是建立关怀社区(caring community)(即弘扬人文精神,创造相互尊重、相互关怀的社区生活)的过程。在介入农村养老的过程中,帮助提升农村人的思想素质和养老水平,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打好大众基础,也是在践行社区照顾的这一目标。

二、社区照顾介入农村养老的具体策略

1.确定明白农村中孤寡老人的居住地,有的老人家里的条件比养老院条件好,那就适合居家养老,但是平常对养老院的集体工作可以一起参加。利用同类型服务对象的互助组织的服务系统,农村中条件比较好的老人可以经常去养老院帮助疏导孤寡老人,也可以与他们一起娱乐,分享自己的快乐。让农村中的孤寡老人感受到友谊的温馨。另外,一些孤寡老人原来的居住地有他们美好的回忆和邻里关系,适当了解有助于日后对老年人进行针对性的个案工作和心理安慰、心理辅导。

2.养老院应该进一步引导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以免老年人觉得更加孤单,感到他们是与世隔绝,甚至是被社会抛弃了。

3.社区危机处理的自助组织服务系统,由于老年人自身的特殊情况,会有很多突发事件。在农村中,基本上老年人原来都是以务农为生,没有多少人有不同的专业的技能。但是,政府可以通过对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开展健康讲座(这个可以由学医的大专院校的学生开展)。准备好基本的应急设施和系统资源即可。

4.农村中配备社会工作者对老年人的生活活动进行必要的辅导,加强组织团体性的老年精神文化活动,是老年人在活动中获得集体感和归属感,现在随着社会问题凸显,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社会在号召大学生到西部去,回乡建设。这时,国家和集体可以合力出资雇佣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去农村养老院工作,因为农村的孤寡老人也不是很多,并且一个镇上的孤寡老人集中在一个养老院中,这样的条件应该能负担的起社工的工资。社会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扮演好治疗者、辅导者、倡议者、顾问的角色。利用我们学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孤寡老人的不同需要和心理需求。

在社区照顾介入农村养老的过程中,还应该根据中国农村的不同情况和不同条件因地制宜。首先是对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号召大家共同关爱老年人。这样会避免农村中出现的虐待老人和疏于照顾老人的情况发生。其次是在现有的农村养老院的院舍照顾的基础之上,提高养老院的饮食和居住条件。此外,还应在专业社工的组织下运用专业的小组工作只是带领老年人进行不同小组的各种活动,帮助存在不同问题的老年人解决问题,充实他们的日常生活。再次就是社会上应该向家庭养老和院舍养老提供人文关怀,让他们得到社会归属感。包括邻里之间,志愿者,亲人都不应该遗忘老人。应时常探望老人,并与老人聊天。

参考文献:

[1]徐永祥主编:《社区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2]夏建中主编:《社区工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2版.

[3]凯瑟琳・麦金尼斯―迪特里克著,隋玉杰译:《老年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4]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和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看望孤寡老人篇4

我们要热爱集体,专做好事,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永不自满才能称得上是雷锋式的好少年.

星期五,我就和田盼商量好,星期六和她一同去她村的一位孤寡老人的家.星期六我和田盼去了孤寡老人的家.我们帮孤寡老人打扫卫生 、洗衣服 、洗脚、做饭、买盐油醋.聊天、说相声、唱歌、跳舞.还让老人给我们讲七八十年代的故事.人们的吃、穿、住、行与这几年的变化.共产主义就是好……我们听着都好象进入了七八十年代.我们可以称得上是谈古论今,说天道地.我们在老人的身边待了七八天,就对老人说:再隔几天我们来看望您.我们还有好多任务呢?有作业、有别的老人和残疾人.我和田盼还去了几个老人的家,我把他(她)们当自己的爷爷、奶奶,我感到委高兴,我使别人得到了快乐,自己会更快乐.

在回来的路上,我又情不自禁地唱起了《 我们是雷锋式的好少年》."在这阳光灿烂的春天……"

同学们,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未来,让我们这个社会充满和谐的气氛.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心,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看望孤寡老人篇5

【关键词】社会老龄化;后事处理;政策建议

目前,我中国己渐进式迈入老年化时代,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特别是近年来,国有企业内鳏寡孤独老人比例大有上升之趋势,对于这部分人的病老后事处理,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特别是这些鳏寡孤独老人逝世后所引发的巨额医疗费用,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不仅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而且还会造成社会不良影响。前段时间在我集团就曾发生过此类事情,虽属个案,但笔者认为它极具代表性,很值得我们总结剖析,举一反三,认真思考。以对今后妥善处理类似问题,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事情发生经过

广州某国企退休职工、孤寡老人李女士因病(2010年6月29日)在广州市脑科医院医治无效死亡,欠下该院巨额医药费,总额80余万元中,个人应付部分达27万多元。因为欠费,医院拒绝出具《死亡医学证明书》。为此,死者家属多次上访,要求企业解决欠付医药费的问题,同时表明,李女士长期疾病缠身,积蓄耗尽,没有留下任何遗产,无力支付因长期积累而应付于医院的欠款,并流露出将办理后事与清费绑处理的意图,一时间给企业和领导带来很大压力。

部门受理此事后,感到事态严峻,立即向分管领导作了报告。集团公司领导高度重视,紧急指示由办牵头,会同工会、企业实施调查,抓紧处理。主管领导还亲自主持召开了由所在企业退管办和集团公司办、工会、人力资源部共同参与的专题会议。对死者住院治疗期间费用和企业所做工作进行了梳理,按照现阶段国有企业对孤寡退休职工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分析。明确指出:第一,解决死者的善后工作重点始终在企业,绝对不能回避,先要积极会同死者亲属将相关事实费用摸查清楚,有理有据妥善处理;第二,监护人和医院的责任不可推卸,费用责任首先要界定清楚,企业应迅速派人到医院调查。

据了解,李女士享年77岁,终身未嫁,退休后长期与姐姐及外甥共同生活,晚年多病。2008年开始病情加重,先后到多家医院治疗。2009年2月,转广州市某脑科医院,直至离世。期间,无论是决定转院,还是住院期间的整个治疗过程,都是由其姨甥等亲属作为监护人,办理用医、用药的相关手续。李女士患病或住院期间,企业也曾在不同阶段,特别是重大节日,均依规多次探望。

初始,企业希望了解医疗费用产生的详细内容,但医院先不是很配合,后经律师书面函告,据理相争之下,院方不得不提供医疗原始记录,根据这些存档资料显示,李女士住院期间产生的所有费用,均经亲属签名确认。但按照规定,哪些是必须的医疗用药,哪些不是,短时间却无法区分。为此,领导再次召开专题研究会,确定处理李女士火化与解决拖欠医药费问题分开办理的原则。火化必须马上办理,医药费问题建议可通过法律途径后续解决。具体由企业致函,施压要求医院出具《医学死亡证明书》,尽快为死者办理后事。经交涉后,医院表示同意,事情有了转机。

当企业工作人员与亲属人共同前往医院,办理领取《死亡医学证明书》时,人因担心领取死亡证后,医疗费问题企业不理,临时改变主意,决定不领取死亡证,事情再次陷入僵局。

上级主管部门在分析事态的发展趋势后,认为可偿试主动与医院沟通,掌握解决事件后续处理的主动权。指示企业函告给代表人,明确表达企业的立场、态度,敦促其亲属尽快办理死者后事。又当面反复沟通,讲清现行政策、分析发展后果。终于说服了亲属,接受了从速处理遗体,减轻经济负担的意见。至于个人应付的医药费,均由亲属签字确认,理应承担相关经济责任,如有现实困难,企业可将协助家属通过合理途径争取救助。很快,李女士的追悼会在殡仪馆顺利举行。

2 主要经验教训

以上整个事件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各部门与企业紧密配合、沉着应对、冷静处理,孤寡退休职工遗体处理事件问题暂告一段落。之后,医药费的问题在各方协调之下亦得到解决,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总结其经验教训至少有三。

2.1 领导重视,上下通力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发挥工作的诉求主渠道作用,冷静应对错综复杂的突发性事件。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人老辞世,入土为安。就本案而言,尽快火化才是当务之急。集团公司领导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再由集团工会、人力资源部、办、企业间的紧密配合,分头督办,鼎力协调,解决问题才有了转机。

2.2 理清关系、科学决策,分步处置是解决矛盾的重要一环

通过本案不难看出,当事人的主观意愿就是欲将处理后事与清欠医药费捆绑处理,企业不付欠费,就将停尸下去,并以后事应由单位负责相威胁。采取葬、费分开处理的办法,不得不说是这次事件成功处理的最大亮点。一经实施,就掌握了主动权,问题迎刃而解,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3 刚柔并济,坚持底线不放松

一开始,家属以各种不合理的要求妨碍遗体火化。专案工作组迅速作出分析研判事态,主动与家属接触,摆明立场,亮出我们处置工的底线,那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条文规定为“红线”,会客观、公正地确定费用归属支付问题,彻底打消了家属的不合理要求。在后来的遗体运送殡仪馆,至火化等过程中,均未发生过激行为。

2.4 企业自查,关心孤寡老人工作仍有不到位的地方

纵观社会,对鳏寡孤独老人的光照仍显欠缺。逢年过节,虽然有关部门上门送粮油、衣物、金钱等进行慰问,但对于孤寡“空巢老人”来说,这种关心仍然不到位,措施不得力,企业同样存在类似情况。特别是当这些老人因病住院,医疗费用情况的服务与监管尤其欠缺,更没有提供一个便捷的服务平台和有效的监管制度。

3 几点建议和思考

李女士走了,企业与她的亲属代表人之间的医疗费矛盾业已平息和顺利化解,但同时也给人们留下许多思考。特别是事件的激发和整个处理的过程,也突显出国营企业,在特殊人员管理工作上、新的动态跟踪方面暴露一定的缺陷。为此,归纳本案例各参与人的意见和工作,提出企业对特殊人员管理的如下建议:

3.1 鳏寡孤独老人的生老病死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深思与重视

从这位老人离世可以看出,我们的社会保障机制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关爱鳏寡孤独老人的后事,实质上又是体现一个时代的人文关怀问题。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历程,按照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有养儿防老一说,这并非是一种封建残余思想。天下没有不死之人,生命有开始,也就势必有结束,亦属不争的历史事实。对其死亡之后的丧葬情结是人所共知的。扩展说去,现在有儿有女的“空巢老人”己在社会上大量出现,鳏寡孤独疾病终生已成人生历程难以避免的遭遇。他们的后事不能得到妥善处置,这也不能不说是个社会问题。因此,关爱老人,从容处理好他们的后事,应是我们整个国家、我们这个社会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要让那些无儿无女、本身就缺少了爱的鳏寡孤独老人要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话说起来很轻松,但做起来就颇为艰难。更需政府民政、保险、社会养老机构等,统筹兼顾,相互协调。从现在起,着手完善必要的社会保障机制。

3.2 企业应参照政策、量力而行、谨慎从善、统筹从早,做好特殊人员(孤寡退休人员、患1―4级精神病退休人员)(下同)的管理工作。

3.2.1 根据现有政策(《广州市关于关闭、破产企业特殊人员安置费用有关问题的通知》),非计划内关闭、破产企业的特殊人员移交社区管理时,企业(或投资主体)应一次性向退管机构支付12万元安置费。司属企业因为没有能力而未移交社区管理的特殊人员约100人。而现行政策对已纳入社会保险一体化的区街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有救助的专项政策(《广州市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特殊困难救助的实施意见》,对未纳入区街社会化管理的仍由企业管理的特殊人员未有救助的政策。企业只能参照政策、量力而行、谨慎从善。

3.2.2 鉴于现阶段对未纳入区街社会化管理的特殊人员仍由企业负责管理,企业有必要结合实际,针对特殊人员的管理制定相关的制度,并对每一个特殊人员建立专项档案,掌握每一个特殊人员详细的基本情况,包括亲属情况、联系方式、资产状况、法定监护人等,为控制管理风险,防范企业承担不合理费用做好基础性工作。

3.2.3 考虑到当事人(特殊人员本人或其法定监护人)因为习俗和心理的原因,往往忌讳提及、安排后事;现阶段对余年生活以及后事安排一般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为使管理工作可控、可行、有据可依,在当事人清醒状态下办妥相关手续是工作关键。如机床工具公司现在采取的《入住托老院申请》―用于职工本人自愿申请入住托老院(含家属意见);《承诺书》―用于法定监护人委托企业全权处理特殊人员一应事宜;《委托书》―用于法定监护人委托企业全权办理入住托老院事宜等。

3.2.4 实际操作的经验教训显示,特殊人员的余年生活以及后事安排除了上述的申请、委托,让特殊人员本人或其合法监护人了解相关规定,并明确各方在特殊人员余年生活以及后事安排上的权利和义务,也是防范纠纷的有效手段。实际操作中可试行让特殊人员本人或其合法监护人签收《告知函》,并声明懂得和承担告知的权利和义务。

3.3 依靠政府,运用社会福利资源,做好特殊人员的管理工作

3.3.1 我国逐渐进入老年化社会,各级政府已对社会特殊人员的安置有规范的工作要求,国企也在经济改革中加快淡出社会管理功能。因此,企业要紧随社会改革的进程,将特殊人员移交社区管理。这是企业要创造条件完成的利国利企利民首选。暂时还不具备条件将特殊人员移交社区管理的企业,在现阶段双线管理退管工作的架构下,应主动与社区退管办加强密切联系,在社区的支持下运用社区的公共资源,解决企业的特殊人员余年生活以及后事安排,在目前不失为是一种较好、较省的权宜之计。

3.3.2 特殊人员较多的企业,有必要建立单位与社会福利机构(养老院、精神病院)间的有偿服务合作关系,如广州某机床工具公司等就主动联系了广东省第二工人医院(托老)和广州白云精神康复中心(精神病),签订了合作协议,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基础设施,速成和构建本单位特殊人员的安置保障工作。

4 总结

不可否认,就目前我国现阶段而言,鳏寡孤独老人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尽完善。笔者认为,社会各界应该纷纷采取对策来迎接这个社会命题的挑战。一是在物质生活方面努力,继续坚持逢年过节上门问慰,送粮油、送衣物、送金钱等。别一方面应进一步扩大抚恤救济对象的范围,提高对鳏寡孤独老人的保障力度。基层干部、社工、义工、政府、企业组织“一对一”结对帮扶。

看望孤寡老人篇6

[关键词]寡母 形象 创作 心态

人物形象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它无论在文学创作或文学作品的研究中,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创造了人多出色的人物形象,如阿Q、祥林嫂、魏连殳……丰满而复杂。其中,《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和《祝福》中祥林嫂都是失去了丈夫和儿子,饱尝了人世辛酸的寡妇。寡妇是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受害者和牺牲品。鲁迅对这样群善良但却被封建社会残残害的羔羊倾注了全身心的同情和怜悯。鲁迅通过对他们的悲剧的描写,向吃人的封建旧社会提出了血泪的控诉和愤怒的抗议。他一直为愚弱者呐喊,为被害者鸣不平。然而愚弱者自身的劣根性往往也是导致其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不过,鲁迅对待不同的愚弱者的感情基调是不同的:对待阿Q鲁迅倾向于“怒其不争”,而单四嫂、祥林嫂这些命运清苦的寡妇却几乎完全是“哀其不幸”。批判之锋芒不见于这些寡妇身上,这一形象的成因之一就是“寡母抚孤”和鲁迅创作心态之间的关系。

一、“守节”与“失节”的二难选择

在中国封建社会,女人一旦失去了丈夫便面临“节”的选择。然而,这种选择的本身是痛苦的,都是通向不归之路的。因为中国封建社会推崇“节烈”,“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界定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他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是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来污辱他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这也是死得愈惨愈苦,他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受议论。”这是寡妇选择“节烈”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一个寡妇在宣扬“中国从来不许女子做错一事,补过不及,只好任其毒杀;而男子并不受节烈观的约束,可以任意行事,胡作非为”的社会里能够为世人认可的一条道路。但是,这些“守节”者所承受的精神苦役却是沉重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她们必须自我压抑甚至扼杀自己的要求,必须永远避开和舍弃来自异性的爱。然而,不节烈者虽然逃脱了失去的寂寞和悲哀,但却这终究不为世人所容,永远生活在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压迫之中。鲁迅认为性压抑的形式对人的精神状况是有影响的,无论男女因为不得已过着独身生活者,精神上容易发生变化,因为压抑,所以执拗猜疑的性质者居多,生活不自然,心态就被扭曲,觉得世事索然无味,整个人就变得敏感,多疑,这正是她们的悲剧所在。鲁迅这一深刻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熔铸了鲁迅本人的感情体验。

祥林嫂就是“守节”与“被迫”“失节”的典型代表,然而她的反抗道路的选择便没有改变悲剧的命运。祥林嫂是个没有受到新思潮影响的普通劳动妇女,因此,她不可能像子君那样,常和涓生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她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只可能取法于流传在社会上的那些圣人之徒宣扬的封建伦理。在婚姻问题上,她任人摆布,她和小她十岁的祥林的结合,这就决定了她从出嫁的那一刻起,就被包办婚姻引入了一个悲惨的境地。丈夫死后,她逐渐觉察了婆婆的心思,于是“飞”逃到鲁镇。虽然帮佣的生活较艰苦,较劳累,但“她极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然而那只象征着夫权威严的“白蓬船”终于驶进了鲁镇。祥林嫂自食其力的梦破灭了,害怕被卖“失节”却终不能逃脱这一可悲的宿命。她被当作一件毫无生命的物品被“捆”、被“塞”被“卖”。虽然,她在“节烈”的鞭子下曾经“撞”过,然而她还是“依”了。可是,第二个丈夫又死于伤寒,儿子又被狼叼去,“大伯来收屋,又赶她”,族权把她逼进了死胡同。祥林嫂先前能立足深山,皆因死去的丈夫和儿子,因为他们在宗族祠堂里有发言权。一旦这些人不存在,她的存在也就受到了威胁。她被迫再次来到鲁镇。可是刚刚摆脱族权和夫权的她又掉进了神权的深渊。

几千年来,玉皇阎罗、城隍土地等构成的鬼神系统一直主宰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玉皇大帝是至高无上的,掌握着我们凡人的生死祸福。因此,与之相伴而生的各类关于人世之外的传说,就成为普通劳动人民行为的准则。因此,当柳妈诡秘地告诉她,“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了,分给他们。”他立即害怕起来,在深山野林之中,人们脑海中的封建礼教的观念非常淡薄,祥林嫂从未听到过被锯的事,但是她一旦听到就会恐惧害怕得不得了。为了避免被“锯开”,她用自己一年的工钱捐了一个门槛,以求赎罪。她以为只要这样做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毕竟只是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自我解脱。鲁四老爷一家仍然歧视她,仍然禁止她参加一切有关“祝福”的活动。“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就给了她致命一击,毁灭了她生存的最后一线希望。一生受尽压迫与侮辱的祥林嫂面对冷酷的世界,向“我”提出了她关于“命运”的问题之后,在年终的祝福声中带着恐惧和不安倒在冰冷的雪地上,这位命运多灾,辗转哀鸣的“失节”者死去了。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是引导子君冲出了旧家庭的牢笼而又迫使子君回到了他们的牢笼,在坠入爱河之后,涓生给了子君灌输了一系列西方现代思想,促使了子君勇敢地“我是我自己,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豪迈的解放宣言,并让她无畏地离开父母,而与涓生同居。当涓生被解雇,他们的生活发生变化时,爱情也面临危机了,他们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终于有一天涓生告诉子君自己不再爱他了,子君只好回到父母身边,从此以后,子君成了精神上的苦役者,在家人的威严和冷言冷语中孤独的生活着,最终在抑郁中死去。

由此观之,封建社会之女子,无论你选择“守节”还是被迫“失节”都将与悲剧相伴。因为,她们已经丧失了选择幸福生活方式的权利。对此可以看出鲁迅的思想太丰富了,性格太复杂了,在鲁迅的身上有太多的矛盾和悖谬。他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叛逆者,然而当爱神叩击他心灵的门窗时,他显得那般地犹豫、怯懦和畏惧。他不断地同虚无、绝望抗争,却无时无刻地生存于“精神囚室”之中,这一系列的矛盾撕扭着鲁迅那颗敏感的心,作为人之子、人之兄、人之夫、鲁迅不断地成为悬挂在爱的十字架上的“受难者”深入到鲁迅作品的艺术世界中,特别是他笔所描述封建女子形象,走进他丰富的心灵王国里去,最吸引我们的恐怕就是他由爱与恨、悲与喜交织而成的情感状态和复杂的心里结构。

二、同情与批判的较量

同情和怜悯弱者是人类的天性。鲁迅先生对中国封建社会最底层劳动妇女的关注和同情是站在另一个角度审视其命运后做出的“哀其不幸”。

在《祝福》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同样的“哀其不幸”的感情基调。例如,鲁迅通过对祥林嫂肖像的描写来揭示其所受苦难和迫害的逐步加深。当祥林嫂初次来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三十六七,脸色青黄,但脸颊却还是红的”。这是一个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劳动妇女形象,虽然“脸色青黄”有点憔悴,但毕竟还充满生活的张力,有求生的欲望。但是,第二次:“脸颊已消失尽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的那样的精神了”。这时的祥林嫂已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坎坷和生活的沉重打击,生命已无“活着”之外的其它需要,仅维持“活”这一形式,从这次肖像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做客观性的描写时怜悯之情已经深深蕴藏于字里行间。第三次,“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是祥林嫂即将死亡的形象,和前两次相比,她不仅失去了求生的本能,而且毫无任何表情,是一个精神完全崩溃的木偶人,生命即将淡出她的躯体。鲁迅通过对祥林嫂一生三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的描写,控诉了冷漠、严酷的黑暗社会对一个普通生命的迫害、蹂躏,谴责了封建宗法制度对一个普通生命的吞噬和绞杀。鲁迅把他那颗怜悯之心放在他的行文之中,用饱蘸着同情的笔调写下了他对封建劳动妇女,特别是对寡妇悲惨命运的关注。在《明天》中,鲁迅五次提到“单四嫂是粗笨的女人”,但又多次用不笨的事实加以说明。例如:“他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等。表达了鲁迅自己的哀痛与愤激之情,在《明天》中,鲁迅从来不把批判之矛投向单四嫂,更多时候他只抨击那个黑暗的社会和冰冷的世界。

这种“哀其不幸”的笔调在《明天》和《祝福》中运用得相当广泛,这也他赋予其他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怒其不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鲁迅先生总是以他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艺术才华,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对他的主人公进行无情的批判。他首先把这个主人公作为他批判的对象,然后才给予理性的同情。例如,鲁迅对愚弱国民性的代表人物阿Q的描写就是鲁迅的思想来结构全文的,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及其本身在鲁迅看来首先是可笑的,然后才是可悲的,最后才是可以同情的。鲁迅首先认为其是可讽刺的对象,然后才觉得不是奴才,又似奴才,不是老爷,又一脑袋老爷意识的阿Q是可悲的。因此,我们认为鲁迅对阿Q的同情始终是理性的,对阿Q的批判是绝对的。此外如遭科举制度戕害的孔乙已,受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子君,“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和一切”的魏连殳等,无论他们的命运多么悲惨,鲁迅总是不忘其进行理性的批判,鲁迅首先批判他们自身的弱点,然后才同情他们。可是,在《祝福》、《明天》两篇以寡妇为主人公的小说里,鲁迅在心理上首先是同情她们,“哀其不幸”,连“怒 其不争”也变成了“怒其不幸”了,批判的锋芒不见于寡妇身上。这让我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其他形象鲁迅先生可以“毫无顾忌“地扛起批判的大旗,极尽理性的光彩,而于寡妇却如此的心软,让感情凌驾于理性之上呢?难道仅仅因为寡妇所受的苦难太重,鲁迅不忍心批判吗?

三、“寡妇抚孤”淡化了“批判锋芒”

要弄清楚鲁迅创作时的心理根源问题,我们就必须考察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寡母抚孤”现象。这是一种比较典型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儒家文化的鼻孔子和孟子就属于“寡母”抚养的孤子。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孟母的颂扬无疑给许多寡妇以心理的暗示——“抚孤”是最好的出路。这种现象除了受到封建社会中丈夫死了跟随儿子思想的约束外,如孔孟一样的有所作为的孤子对寡母来说也是一种心理补偿作用,因为儿子是自己生命生活的延续。这样经过长期的延续,“抚孤生活”自然也就成了寡妇们首选的有指望的生活方式。“寡母抚孤”的典型意义就在于:这种现象中的“寡母”一般都具备了完整东方女性的优秀品格,即:善良、温柔、开明、勤俭,能吃苦、有忍耐精神。但是,她们又受到传统封基文化的深刻影响,谨遵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她们又在教育子女时往往把“孝”放在首位,因为这是她们明天的希望。鲁迅先生的母亲就属于“寡母抚孤”中的“寡母”,虽然鲁迅先生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洗礼,在理智上承认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但在感情上他始终无法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鲁迅虽然较早地接受了新思想,但在个人婚姻、人生道路等种种重大选择方面却服从了母亲的安排。然而,为什么像鲁迅那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礼教意识的思想家会在个人婚姻生活中屈从于封建礼教,接受母亲送给的“礼物”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是“寡母”抚养的“孤子”。在鲁迅的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发而进了监狱,接着父亲又撒手人寰,家庭的重担就全压在母亲鲁瑞瘦弱的肩上。在世人的冷眼里,在族人的倾轧下,母亲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地抚养着孩子,勉强支撑着止日趋败落的周家。作为周家的长子、长孙,鲁迅充分感受了母亲的圣洁伟大,因此,母爱成了鲁迅寂寞人生中巨大的精神慰藉,也成了一笔永世难偿的道德债务。为了报答母亲,他以母亲的姓氏为自己起了“鲁迅”这一笔名,浅而易见母爱影响了鲁迅的职业选择,而母亲对他的婚姻强制性安排也成了鲁迅最大的精神重压。所以,“孤子”长大后,在心理上他们始终无法摆脱母亲给予他们的教导和影响,在客观上就会对母亲产生一种超越任何其它感情的情感,这里不但有孝顺、孝道,还有服从家长、恩图相报等复杂的社会、人伦、人性因素。这种情感就使她时时刻刻念念不忘守寡母亲在精神上所做出的巨大的牺牲。她们必须尽孝,因为尽管从理智上清醒地认识到母亲对他们婚姻的安排是不合情理的,但对母亲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母亲抚孤艰辛使他们产生一种自己再不幸也没有母亲不幸的心理定位。所以,他们往往屈从于母亲的意愿以避免母亲因儿子的不孝而伤心。从鲁迅后来与许广平的结合可以看出他不在乎社会的评价,但从他对朱安夫人的安置可以看出他对母亲的屈从和孝顺。

鲁迅在思想上接受个性解放思潮,但在个人婚姻上却无法摆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主要是因为这种宣判是“寡母”做出的,因为寡母毕竟也是家长。在中国封建社会,家长在一家之中是有绝对权威的。这种理论经统治者的教化早已深入人心,鲁迅虽然接受新文化,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仍是难以割舍。因而对他有养育之恩的寡母,鲁迅择看做是家长,他只得像听从封建家长那样听从寡母的安排。在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的爱情中,鲁迅害怕自己与许广平的恋爱在社会上公开后,会影响自己已有的地位和名声,他害怕流言,成了“流言的囚犯”。从许广平一方来说,为了照顾鲁迅,她必须作出许多的让步和牺牲,定居上海后,许广平想找一份工作,但鲁迅请求她留在家里照顾他的生活,协助他进行文学创作,她只好打消外出打工的念头。可见爱情双方不仅要有真诚的奉献,同样要有不容易察觉的互相牵制,甚至是互相掠夺。同时,自己婚姻上的不幸让他充分体验到封建文化虐杀“我”和“吃人”的本质,因此他以西方的价值体系为武器批判封建道德。这一理智与情感的矛盾集中体现在《祝福》创作中的对寡妇的感情基调上。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总是批判给寡妇带来无限痛苦的那个阴冷的社会,从不直旨也是愚弱国民的寡妇。他在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无情批判的时候始终把对母亲一样的寡妇的同情和怜悯放在首位。在他的心目中,寡妇这一群体反映了中国人最大的苦难,但是,客观的讲,造成寡妇悲剧人生的责任并非仅在社会,她自身存在的种种弱点往往也是导致其悲剧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鲁迅也没有像指出子君、孔乙已的弱点那样指出她们的缺点。这正说明鲁迅创作是在处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时让感情支配了创作。这也正是鲁迅在创作这两篇以寡母为主人公的小说时的典型心态。他绝对孝顺母亲,理解母亲守寡的艰辛,因而他不愿直接批判带着浓厚封建文化色彩的母亲及寡妇。这种要批判社会而同情、怜悯单四嫂子和祥林嫂。然而,行文之中的同时淡化了批判锋芒。在他的诸篇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楚发现思想的叙述,思想的结构。即理性的话语方式。在具体的文字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其他主人公的带辣味的描述,也可以感受到他的叙述话语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而在《祝福》、《明天》这两篇文章中,我们更多的体会到感情,来自“孤子”对“寡母”的怜悯之情,来自一位中国伟大思想者对寡妇的同情之心,这也因为这种母爱和鲁迅自身情感体验相吻合。

四、呐喊不见回声,心中迷惘和绝望

在《祝福》中,作者不是偏重于揭露和呐喊,作者不是重在启蒙者的姿态去唤醒沉睡的人们,而是侧重于抒发因为多次的呐喊不见回音,多次的奋力前行不见光明的焦虑和绝望情绪。这是一位成长中的伟大战士在四处碰壁之后自然的情感流程,也是一个伟大革命家在寻求疗救社会良方的过程中独上高楼时真实的迷惘和绝望。就是说,《祝福》的主题是感叹鲁镇社会”式的中国传统腐朽伦理文化的坚固,表现了唤醒愚昧进程中的彷徨,在强大的“鲁镇社会“式的伦理文化浸染下抒发了对所有麻木的变态灵魂的绝望之情。

《祝福》的全篇展示了一个死气沉沉毫无希望的社会环境,讲述了一个令人万分痛心而绝望的祥林嫂的故事。“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在这令人压抑的自然环境和呛人的愚昧的伦理气味的社会中,回荡着令人绝望的各种声音:不仅有鲁四老爷冷酷的”可恶""谬种“的谩骂声,绑架并转卖祥林嫂的婆婆及家人们的喧闹声,听完祥林嫂将阿毛的故事之后的男人女人们满足的调侃声;还有常常在祥林嫂面前起哄的孩子们的哄笑声,可怜至极却又“诡秘”的哂笑祥林嫂的柳妈“恐怖”指点祥林嫂的窃窃私语声,更有为捍卫神灵而给祥林嫂以炮烙重创的四婶那“你放着吧”的断喝声。在这无情的混响声中,祥林嫂变成了游走在鲁镇绝望的街头的行尸。当她犹豫而恐惧地遇见了“出过们”“见识也多”的我,又听到“我”支支吾吾的回答后,不久就悄然地倒在了鲁镇的雪地上。当然,促使她倒下的,除了鲁镇街上的混响声,还有来自她心灵深处的负罪感,她意识中阴魂世界的阎罗大王,令她惧怕的祥林嫂和贺老六,以及让她念念不忘的阿毛。

混响着吞噬祥林嫂生命的愚昧噪声的鲁镇,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全都是病态的人,谁可作为“鲁镇世界”里有希望被“唤醒”,并能有望起来“打碎封建礼教”的人选?很明显,自己深感罪恶深重,迷信思想毒害已渗透了灵魂,对现实的世界已彻底绝望的祥林嫂已是没有希望醒来的,满嘴“可恶”“谬种”的鲁四老爷,更已无法疗救,又有谁能唤醒四婶、柳妈?难道祥林嫂的婆婆、卫老婆子、常听“阿毛故事”的男人女人们,甚至连在祥林嫂痛心怀念阿毛时,似笑非笑着起哄的孩子们,还有救吗?没有救!面对这样的鲁镇,奋力呐喊的意义和希望在哪里?有谁能唤醒酣睡在腐朽伦理世界里的鲁镇众生吗?没有!这是绝望的世界,绝望的众生!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生前守了寡,为了生存,只能靠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只能在深更半夜就开始张罗明天的生活。“夫在从夫,夫死从子”,子死又从谁呢?真是欲做奴隶却无主子,悲哉!单四嫂子感到静和空,更感到困惑,或许至死都无法明白等待他的“明天”意味着什么?此外,与那个社会相伴而生的无赖红鼻子老拱与蓝皮阿五早就瞄准了这个寡妇。“好心”邻人王九妈和庸医何小仙也是断送单四嫂子“明天”的罪恶之源。这些人都是被社会驯服的一群冷血动物。王九妈在操办宝儿的丧事时,竟然如此熟练,如此的程式化,对她来说宝儿纯粹是一个小尸体,单四嫂子的那颗早已痛苦不堪的心也被七手八脚扯得粉碎.可以这样说,在这样一个阴森的社会里,单四嫂子即使不死在自戕的绳索上,也会被扼杀在封建礼教桎梏的氛围中.

鲁迅在《明天》、《祝福》中的绝望情绪,并非是消极和虚无的退却,而是他由真实平凡的生命到伟大哲人成长历程中真实的心灵轨迹,他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于那些为了自己和亲人而被迫的妇女,鲁迅一律给予深深的同情,而对于某些生活有保证,甚至是小康之家出身而却喜欢搔首弄姿,流露出某种“娼性”的时髦女性,鲁迅则给予毫不留情的批评,而他对寡妇的这种深深的同情源于他对整个封建社会的独特感受。透过作者为我们呈现的鲁镇祝福天空下团团飞舞的雪花,静听天地圣众醉醺醺的灵魂的声音,会猛然发现作者面对民族生存的困惑,寻求救国良药过程的巨痛和艰难。鲁迅的绝望至少告诉我们,对生存困境缺少近乎绝望的危机,没有痛苦,没有悲哀,以为社会的改革会在激情狂热的呐喊中可以绕过绝望之痛,绕过彷徨过程中深刻的反省,轻而易举即可达到创新境界的思维方式,不仅是片面的,也是危险的,但是,鲁迅对妇女的同情,为妇女受歧视地位的辩护,在20世纪中国是应该真正值得重视的人道主义遗产。鲁迅为现代妇女解放所作的最大贡献在于彻底否定了影响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妇女是祸水的论调,了一切强加到妇女头上的性歧视。可是封建社会就是封建社会,鲁迅毕竟不是救世主,妇女的解放仍处在黑暗中摸索的阶段,鲁迅对此也深感迷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对中国妇女的理解与同情,对寡妇形象的塑造是站在“寡母”抚养的“孤子”的角度的。因此说,鲁迅在创作这类小说时,寡母始终站在他的背后。可以说,鲁迅是在“孤子”的现实角色的前提下扮演了塑寡妇形象的创作角色。这种角色的模糊促成了《祝福》的感情化叙述。同时,怜悯与同情也是在这种叙述中压倒了批判寡妇自身弱点的声音,寡妇是不幸的,鲁迅同情怜悯她们。对她们的不幸遭遇,鲁迅始终像关心自己的母亲一样关注她们。在鲁迅的一生中,他始终为她们在黑暗的铁屋子中呐喊,控诉封建思想的罪恶,默默地祝福寡妇们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文学评论与写作》云师大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2]《鲁迅名作欣赏》林非主编.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

[3]《鲁迅精神世界凝视》王家平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看望孤寡老人篇7

敬老院社会实践总结【1】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出一份力,让敬老院的老人感受社会的温暖。

因此我们去了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去看望孤寡老人。

逝者如斯夫,暑假已悄然而至,我们也开始着手准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平时,整天呆在校园里,做惯了笼中的金丝鸟,这次终于有机会去实践,大家都欢呼雀跃,纷纷出谋划策。

有人提议去西湖,有人提议去敬老院,有人提议去支教,还有人建议去工厂参观。

最终经过商议,我们组决定去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看望老人。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许多相关故事一直广为传颂。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村里传为佳话。

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因此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义无反顾地要将美德传递下去。

而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距离学校只有几十分钟的车程,来往十分方便。

更何况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可动用的资金是有限的,因此金钱是我们的首要考虑因素。

来到这里,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锻炼,老人需要社会的关心,社会也应该给予这些老人一定的关注。

敬老爱老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和老人们多交流沟通,明白老人的苦处、难处,这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

老人,他们是社会的弱者,可曾经他们也是社会的创造者,祖国之栋梁!到敬老院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将自己活力释放的同时,我们感到一种充实。

这些活动很好的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一方面培养当代大学生关心他人,敬老爱老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他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其实,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理所当然要献出一份努力,给老人带去关爱、欢乐和温暖,树立榜样,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

在此,我们呼吁更多的志愿者行动起来,通过实际行动,传递爱的接力棒,给老人们带去物质支持和精神关怀,让老人家们感受到我们广大志愿者的爱心。

敬老院社会实践总结【2】

前言:我是长沙民政商学院市场营销1133班学生李婷,在XX年2月4日至2月10日我前往张家界市慈利县xx镇敬老院做了关于敬老院孤寡老人生活的实践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

有一种悲伤叫白发人送黑发人,有一种孤单叫茕茕孑立、形单影只,有一种伤害叫先天残疾、后天不完整,有一种痛苦叫低智低能可是,有一个地方它以最大的延展性给这些不幸一个温暖的怀抱,让他们也有一个家、一个归处。

这个地方就是敬老院,收容孤寡老人的敬老院。

活动原因: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了解社会,所以布置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因为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xx镇新建的敬老院,所以我将活动地点定在了敬老院。

我的实践:本来一开始就打算找院长盖个章,照几张环境照证明我去过就完事了的。

但是第一次去时我并没有见到院长,因为先天有老人去世了,遵循他的遗愿是葬在家的旁边,可是他又无儿无女,所以他就去那帮他料理后世去了。

当然,我这是后来才知道的。

在当时我向一位在外散步的老人介绍我的来意后,他很热情的想别的老人介绍了我,别对我的到来特别开心他们看到了我带的照相机后,表示了希望照相,。

在那半天我和老人们相处得很开心,所以我决定杨按照学院的要求去做这个实践。

在随后的几天中,我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帮他们扫地和陪他们聊天,但是他们自己都很早就把地扫完了,所以我主要做的就是陪他们聊天。

二:调查资料:

xx敬老院简介:

xx敬老院于2XX年底正式注册成立,投资近三十万,新装修改造成医疗、休闲、养老、托老的较为完善的综合性老年服务中心,推动社会福利、现代化进程,切实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的问题。

xx敬老院位于小学后面的山顶,院子占地面积虽然很少,但是,院外的面积还是极为宽广的,绝对是老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地方。

农村孤寡老人的敬老院生活:xx敬老院现有22位老人,爷爷奶奶皆有,他们都是没有直系亲属的孤寡老人,是各村送过来的。

在院里多人间的寄养模式可供老人休息,房间内配置整套床上用品,并且每位老人敬老院都会分发各季的衣服,老人们不用担心温暖问题。

另外,每间房间配置电视,也保证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敬老院内也配有医务室,以保证老人不用为外面医院、药店高昂的医药费发愁就可以及时的看到病。

一日三餐有专门的厨师料理,餐餐有肉吃,荤素搭配得当,老人们只需在政府惊心为他们准备餐厅似的小食堂就可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小小的敬老院里应用尽有,生活空间舒适、安全,孤寡老人没有后顾之忧的享受着生活。

老人的普遍资料:

xx敬老院大都是孤苦的五保户 ,他们缺乏亲情等幸福体验,情感淡漠,他们长期缺乏家庭这一亲合、博爱、依附与合作等美德的培养所,加之身心的缺陷、知识与能力的匾乏、际遇的坎坷和社会情感关怀的不足,许多孤寡老人产生孤僻和冷漠等性格障碍。

他们怕寂寞却不与他人交往沟通,渴望关心与慰藉却很少主动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希望得到同情却对他人的痛苦麻木不仁。

根本原因是农村孤寡老人生存资源的匾乏、社会支持网的疏松以及心理上的极度弱势和行为偏差,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公平和人道在文化制度理价值观念和社区习俗等方面的缺失。

三,调查结果:

(一)在进敬老院之前,我一直以为老人们在这里会过得比较幸福快乐。

因为老人们在这里衣食无忧,又有工作人员照顾,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如,他们可以在院里走动一下,可以晒晒太阳,可以坐在院里聊天,有的老人还会摆弄一些乐器。

但是,通过对老人的调查发现,事实上并非如此。

和我聊天的一些老人反映,很多老人自进入福利院以来,基本上就没有走出去过,对于大部分老人而言,他们吃过饭后多是呆在自己的屋里,偶尔会出去坐坐,晒晒太阳,少数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可能会打打麻将,但大多数老人们彼此间很少交流。

(二)在此次调查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老人们好孤独!我注意到,当我去看一位奶奶时,紧挨着她坐下并开始聊天时,老人的眼神充满绝望,似乎她马上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一般。

此时,我分明感觉到,老人是多么渴望能健康的生活,多么渴望有人能关心他们啊!然而,作为晚辈,我们又给了他们什么呢?除了基本的生活照顾,有多少人能够关心并满足老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呢?

四,调查体会:

(一)此次调查让我收获了很多,了解到福利院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精神上的无助。

我想,我们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到福利院来看望老人,多陪他们聊聊天,多给他们带来一些欢笑。

事实上,当我们向老人向他们说学校的事时,从老人们不时爆出的欢笑声和掌声中,不难看出,对于我的到来,对于我们这样的活动,他们还是非常欢迎的。

(二)调查所发现的问题:

1、少数老人生活不积极,生病了不配合治疗。

2、老人们的休闲活动极少,除了看电视就只有散步,不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3、老人们很孤单。

4、福利院有些地方得不到认真落实。

而且,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着种种突出问题,如:覆盖面窄,标准过低,保障范围不全面,保障方法简单且未能体现人文关怀。

五,我的建议:

1、随着全社会养老事业的不断广泛深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培养责任意识是很重要的。

这能够在工作中让她们的压力变为动力,让激情热情释放出来,熔化在工作服务中,真正对待老人象自己的父母一样,细心、热心、用心,全面提高服务水平,真正落实好敬老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把制度和职责结合起来,全力营造养老、尊老社会氛围,达到构建和谐社会之目的。

2、在允许的情况下,探索全社会养老的新路子。

广泛宣传,大力倡导,让那些有钱人、企业家、社会各界奉献一点、捐一点,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改善敬老院条件,又能够带动社会养老尊老的良好风气对敬老院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

4、现入院居住的老年人,均体弱多病,年龄偏高,急症和顽症、重症较普遍,他们住院成为最棘手的问题。

所以要改善医疗条件。

5、整个敬老院内固定的标语、宣传内容少,建议有适合墙壁、四周、长廊等悬挂、书写标语、口号及有关敬老、爱老的喷塑画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同时发挥他(她)们各自的能动性,能唱的就唱、能说的就说、能拉的就拉,让院民积极参加到各种活动中去,丰富他(她)们的文化生活。

6、因为xx敬老院的下面就是学校,所以院里的负责人可以跟学校的领导沟通一下,组织学生多去敬老院给老人送温暖,因为老人最渴望的就是爱

敬老院社会实践总结【3】

目前,我们身边老人的生活质量比较差,他们缺少关爱,缺少文化娱乐,我们利用团队的优势,组织大家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并带一些生活必需品和水果,给他们表演节目,带去温暖。

再精神和物资上尽我们的一份力。

为了体验生活,我们一行五人,:xxxx开始我们的实践生活。

十月二十八号,中午一点,我们五人连同其他志愿同学在学校北教学楼宣传栏处集合,出发前,我们集体合影了一张,让照片把此刻的岁月留下,飘扬的旗帜定格在温暖得太阳下,,激情的召唤。

我们迎着东方走向了麻丘镇敬老院,当我们经过长长的瑶湖大桥时,顿时感到天朗气清,心胸开达,充满了豪迈之气,我们每个人都忍不住用全身的力气大喊,仿佛自己的人生将在此刻开始走向成功。

有一种雄心想与天工比天高的冲动,毕竟我们闯过独木桥的艰辛在此得到回报,尤其是来自甘肃的段利鹏和来自青海的张永环,他们疯狂的喊出心中的压抑气息。

毕竟谁都努力过,谁都不太容易,此一刻我们彼此心意互通,都想为自己的人生拼搏一番。

一路上秋风习习,正值收割稻子的时候,一路的稻香,一路的鸟鸣,一路的歌唱,一路的热情,在阳光中弥漫。

丰收的喜悦让罗占征唱起了他们家乡的民歌虽然我们听不懂他在唱些什么,但是我和冯文都在努力为他鼓掌,难得释怀一次,何不尽兴痛快呢?

走着、走着、一步、两步、三步身边的208公交车不时得鸣笛,众多的轿车和长途公车仿佛都在为我们欢歌,终于在马路的一侧,在一座低矮的古朴的青灰色的房屋龟缩于此,在破烂的围墙内外,喧嚣与寂寞对比如此鲜明,让我不禁感叹,再怎样繁华的地方,依然还有角落里沉睡着孤寂与无奈。

接下来就是我们准备已久得文艺节目了,首先我们合唱了一首《歌舞青春》。

个个唱得神采飞扬,反正再怎么难受得也不是自己,然后我们再一曲《夕阳红》奉献给各位老人,祝他们老友所乐。

节目之后,我就拿着相机到二楼帮他们摄影了当做留念。

段利鹏和罗占征来了一个正步走,特别认真但是很搞笑,冯文和张永环来了一手军体拳,引着爷爷奶奶们哈笑不止。

节目完后,我们便于爷爷奶奶们促膝长谈,与他们共舞,其中有一个奶奶在舞台上一曲未了又来一首,始终不肯下来,弄一个台下一个想唱红歌得爷爷急了,老是张嘴又闭口。

唉!人老心不老,或许在孩子们当中,他们的嘴角才会上浮。

爆竹声中,我们身后起了尾尘,每一个心中都有了一份沉重,在我走的时候,瞥见了墙壁上还有其他学校的团体的赠品。

再回首,老人们都手拿我们赠送的礼品目送我们,眼中有一种光亮。

走了,他们的一生将要走完了,他们有太多的辛酸和泪水,我们的欢声笑语只能带来片刻的忘记忧伤。

我们该做些什么?每个人都在深思。

社会需要关注孩子一般关注他们。

看望孤寡老人篇8

编辑回复:每当一对孤寡老人喜结良缘,携手走过晚年,您一定非常有成就感吧?谢谢您。

来自北京的电话

前不久,我正在邮局办事,排队的时候电话响了起来。我一听是一位北京的老朋友打来的电话。原来,老朋友在《老同志之友》上看到了我的文章,他也是,“老友”的读者,一早就发现了这个好消息,就赶紧打来电话告诉我。得知了这个消息,我兴奋不已。我和《老同志之友》已经有近30年的感情了,有着深厚的友谊,我有话就爱向“老友”讲,它也愿意帮助我,编辑老师对我真诚地帮助,让我的稿件能够刊发,我真要谢谢《老同志之友》,它真是我们的知心朋友,希望它越来越好!

黑龙江省萝北县 方华

编辑回复:您是我们的忠实读者和作者,谢谢您,希望更多的读者看到您的作品,向您学习。

多谢荐方人

去年初,老伴儿身上起了湿疹,瘙痒难忍,用手抓得满是血丝,我看了十分心疼。去医院看医生,也开了很多药,内服外敷都有。刚开始抹膏药的时候还挺管用,可是抹的地方好了,其他的地方又感染了,这“是药三分毒”,两个多月了,药也不能再用了,病也没好。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老同志之友》邮递到家了。《甘油白醋治疗皮肤瘙痒》(2013年3月上)这篇文章进入了我的视线,没准这个方法能治老伴儿的顽疾。我买来了材料,按照文章的方法每天给老伴儿涂抹,很快瘙痒症状就好多了。

半个多月后,湿疹竟然痊愈了,不到6元钱,就解决了这个大难题。非常感谢“老友”荐方,感谢荐方人。

辽宁省抚顺市 刘淑娟

编辑回复:荐方人将自己亲身验证的小偏方推荐给读者,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受益,真该好好谢谢他们。

心系『老友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通过长期阅读,视贵刊为“益友”。首先我是一个好读者、好“学生”,每期内容我都精读细学,重点和精彩内容看了一遍又一遍。在坚持记笔记的同时,还把杂志汇集合订,精心保存。读后收获甚大。其次,我是一个好“”,充分发挥写稿的特长,有6篇反映老年人方面的小文章被刊用。投稿一方面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一方面又传递了信息。再者,我是一个好“发行员”,作为一名忠实读者,应当有一颗心系“老友”的真诚爱心。我自愿负责宣传,联系老同志和亲属,让更多人认识《老同志之友》。如今,他们也都成了“老友”的忠实粉丝。最后让我说一声:贵刊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山东省无棣县 吴宝章

上一篇:猫的故事范文 下一篇:洗发水广告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