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碑文范文

时间:2023-11-20 01:46:56

墓碑碑文篇1

铲倒了横生的草木,熊熊烈焰带殆尽了满地肆虐的葱茏,牵连了那些卑微又值得人类尊敬的虫蚁。

之后,座座冷酷的墓碑昂然屹立于黄土,于隆起的小丘之颠。

它们是石板,它们有丰富的神经。

当,老老少少,俯身跪拜,悲声恸哭,你会看见它们望断天涯情愁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当,白发黑头,含情脉脉地平视石质躯壳,你会看见它们受宠若惊,羞涩地拨动了虚无的背景。

它们是石板,它们有稀疏的神经。

它们冷漠无情,日夜守护者着一段段平淡或离奇的岁月,却守口如瓶。它们忠实于身上的文字,永远在意自己的名字,忽视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顽抗着风雨的再雕琢。

它们是石板,它们没有神经。

当,凄厉的山风刮破了悲情的棉网,惨白的月光再度清洗了了的山间坟场,世界在安息。

那里有鲜为人知的情境:浮游鬼火飘忽不定,幸存的蝉儿开始嗥鸣,独行的乞儿和同样慕名而来的同行及在星夜里辛勤劳作的蚂蚁争食甜美的冷宴,能被机敏的城里人大肆鼓吹成神乎其神的UFO的几只黑影掠过长满绿毛的山头……

墓碑在静眠,它们永远也看不到盛世……

它们是石板,它们牵动着亡灵的神经。

每一个奔走在滚滚红尘中厌恶死亡的人最终都来成为它们的知己。隐山而居的高尚士和街头墙角的浪子倒成了它们的主人 ——在有生之年,从容地筑造了自己的坟墓,寻求一条永恒的归路。

墓碑碑文篇2

这是一条不起眼的街道,但却是到超市去的必经之路。走出院子,先是一家东北饺子馆,因味道不怎样早已乏人问津。接着是一家书店,出租一些言情武侠以及有点颜色的小说,生意不好不坏。再就是几家五金电料门市,卖些家什如灯泡灯管钉子螺丝之类的。再往前走,近而是一家封闭的幼儿园,有时候经过的时候会从那紧闭的大门里飘出孩子的欢笑声,不过大多时候都是静悄悄的。接着是一条深深的巷子,通向市中心的繁华之地。再往前有一个零售小商店,向附近的住户卖些油盐酱醋牙刷毛巾什么的,再接着就是高高的围墙,有几十米,据说里面是木器厂,虽然在这条街上没开门,但隔着高高的围墙好可以望见里面堆积如山的木材。前面就到了这条街的尽头,在街角拐弯处的空地上,堆放着许多刻好的以及没刻好的墓碑,在街头处是一家墓碑店。我凝视着这些墓碑,这些刻好了的已经物有所属。而没刻好的,将来会是谁的呢。这些东西在这都不会呆很久,它们会被各种各样的人买走,不过这只是短暂的离别,最终它们都会相遇在坟场,站立在各自主人的坟墓前,如同一面旗帜,表述着主人或璀璨或落寞的一生。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一块碑,由自己更多的时候是由子女亲友订制,在生命结束若干时间以后,半截埋在土里随尸身腐化,半截裸在空气中等时间来风化。

我想,假如有一天我也需要这块碑,我更愿意由自己亲手订制,然后在生命尽头的时候随自己一道在泥土里腐烂。

当我再次走过街角的时候,许多墓碑静静地躺在那里。

墓碑碑文篇3

1、石碑的要求:石碑的材料最好是久耐风化。碑面的颜色应是黑色或灰色,黑色和灰色有凝重之感,并且色彩上属冷色调。墓碑形状,要长方形,要有规有矩,不要太窄太宽。

2、墓碑和墓穴的距离:墓碑和墓穴的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一般是距离穴位的9寸到6尺之间为宜。

3、墓碑的碑文:石碑上一般刻有墓主人的名讳、立碑人(一般是子孙)的名字、立碑日期等,碑刻要一定要是阴刻,即凹刻,不可是凸刻。抬头: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有政绩和功绩的人们还要刻上墓志铭。

4、墓碑的保护:墓碑立好以后要注意保护,歪斜了要校正,落鸟粪要擦净,崩裂了要修补或更换。

(来源:文章屋网 )

墓碑碑文篇4

上个世纪60年代,我在塔里木的农场当“以工代干”的文书的时候,连队里凡有人“仙逝”或暴毙,写墓碑的任务总是由我来完成的。这似乎已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墓碑一律用上好的杨木板,当然没有中空碑考究。正中写“先考×××”或“先妣××氏”,旁边是“生于××年卒于××年”。撇捺间稍有发挥,又附带卖弄些内圆外方的魏碑技巧。大多数事主是不敢多嘴的,拿了就走。倒是有位指导员曾有不满――“什么‘先考’、‘后考’的,多不文明!”原来,当地人把繁殖后代兼床笫之欢都说成让学生头痛的那个“考”。因为我不屑一顾,他又道:“这个‘卒’倒是挺有味道的,地下冷清啊!带副象棋去,玩玩‘车’‘马’‘炮’,你想得周到!”

农场的集体墓地离连队很近。有人告诉我,我写的墓碑往往没几天就不翼而飞。开始我以为人家在收集我的“真迹”,颇有些窃喜。有一次在一家“双干户”擀面条,擀着擀着,发觉主人脸色诡异,我便把这案板翻过来一瞧,那几个端庄的“考”“卒”直朝我挤眉弄眼!后来,人家叫我“制怒”,说连队里起码有一半“双干户”的木头家什皆“取材”于墓碑。这是公开的秘密。如果不是贫穷制造的恶作剧,那里极有可能形成我的一个小型的书法展。没有了墓碑,清明节便少了很多热闹,人们也就有了不去“孝顺”先辈的理由。

那里有两个和我们一起从上海到新疆“支边”的小伙子就长眠于彼。他俩初中才毕业,十五六岁。蹦蹦跳跳如参加春游一般辗转来到塔里木。到农场的第一天,已是黄昏。在“地窝子”里一觉醒来,见渠水清澈,便忍不住解衣一洗风尘,殊不知这塔河水寒冽刺骨,他俩一下去,就腿脚抽筋。等到下游的人们发现他们时,已经腹胀如鼓屏息多时了。给他俩立过的墓碑,也叫人早就拔走了。不过,我还记得他们。壮志虽未酬,却有过肩鸿任巨的决心的人,也值得纪念。

记得曾看到过一个关于墓碑的信息。有个“著名”的公司生产纯黑色、绿色和灰白色花岗岩以及白色大理石的墓碑。产品主要出口到日本、以色列、英国、爱尔兰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赚外国死人的钱,在有些人看来,不失为低档次的“爱国主义”。但是,又有个消息对这个公司显然是不利的。近年来,英国开始流行绿色殡葬。越来越多的棺材采用纸板制成。棺材或尸体被深埋入土后,上面撒上风铃草或野草的草籽,再种上一棵树。不留墓碑!

按照我们常常喜欢念叨的“与国际接轨”,可能不消多少年,墓碑的需求也会少下去的。墓碑再高级,也只是个标志,表示这里埋有某某某的“臭皮囊”一具。墓碑再坚固,也挡不住岁月的磨蚀。老是怕被人们遗忘,弄这闹那,还是免不了被遗忘或挪作他用。

墓碑碑文篇5

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内有一块初辟于清末的墓园(俗称“教会山”),墓园占地约 3亩,呈曲尺形,北区共有墓72座,南区共有墓约212座。

墓园初步形成于岭南大学选址康乐村之时,百年来,这里断断续续埋葬了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的一批教职员工及其家属,也埋葬了部分岭南大学以及岭南中小学的学生,甚至还收葬光绪十五年( 1889年)沉船遇难的 1508名同胞的遗骸。

1952年院系调整后,墓园属中山大学管理,由于场地有限,1992年12月中大决定,教会山墓园原则上不再收葬骨灰。2012年,广东省将墓园列为康乐园岭南大学早期建筑群的重点保护项目之一。

墓园中的坟墓几乎都有墓碑,早期墓碑大多为水泥板,封土也十分简单,没有做水泥硬化。上世纪 30年代后,坟墓封土渐渐都做了硬化,水泥浆和小碎石制成的洗石子材质墓流行了较长时间,最后硬度更高的青石成为了教会山墓园的主流石材。

坟墓风格各异,以长方形层级墓形制最多,墓碑亦多方形,大部分墓坐南朝北。墓碑多刻有墓主人姓名、生卒年月、立碑人姓名,不少墓碑还刻有籍贯、朝向等字样。

北区的墓地下葬时间较早,地上积累的松子和落叶已将部分墓碑埋入了地下近一半深,地上满是松软的松针和蜗牛壳。

清明时节,翠叶藏莺,朱帘隔燕。清明过后,这里或许将继续回归寂静。我们无意打破这份宁静,介绍墓园,是为了更好地缅怀先辈。但大学墓园的意义或许不仅仅只是寄托哀思,荫佑后人。它更是一所大学历史的一部分,一所大学独特的文化标识。

墓碑碑文篇6

六朝艺术中的书法、绘画是世人公认的艺术瑰宝,在材质上很难保存至今,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后代临摹才得以流传下来的。而“北朝石窟,南朝石兽,雕刻的是人和兽,皆神也”,这才是六朝时期原汁原味流传至今真正的、永恒不变的艺术瑰宝。南北朝是我国佛教文化的鼎盛时期,在北方以佛教石窟雕刻为主,如山西大同有皇家大规模依山开凿的云冈石窟,在南方有南京栖霞山千佛岩石窟、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而只有“南朝石刻”可与北朝石窟相媲美。在南京周边保存着丰富的六朝文物古迹,南朝陵墓前的石刻群,就是广大文物爱好者最值得寻觅的游览胜地之一。它与同时代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呼应,当你面对一千五百年前的南朝石刻时,才真正感受到六朝艺术、文物精华的真谛。南朝陵墓石刻全部被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瑰宝。2008年我在业余时间骑单车实地考察了南京栖霞山、江宁上坊及句容石狮乡等地近二十处南朝石刻,并拍摄了大量照片,把自己沿途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查问大量资料写成此文,将南朝石刻中的精华与读者共享,带你一起领略“国宝南朝石刻”。

一、南朝陵墓石刻的分布

南朝齐代诗人谢眺(公元464-499年)在诗中写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研究六朝的专家朱希祖、朱契父子早在1935年前后就开始调查南朝陵墓石刻,编写、出版了《六朝陵墓调查报告》《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南京博物院考古学家曹者祉先生1980年编辑出版《六朝艺术》,为我们研究“南朝石刻”提供了翔实的文献资料。南朝陵墓石刻主要分布在江苏的南京、江宁、丹阳、句容四个地区,从南朝刘宋开始到陈代结束,共发现帝陵和诸侯王墓神道石刻34处。他们大多数都是以家族的形式聚集而葬,墓地一般都在较为偏僻的山村,其中南京16处、江宁6处、句容1处、丹阳11处。

二、石兽

南朝陵墓地处丘陵山脉,南朝齐梁石刻大都集中在丹阳和南京两地,萧齐、萧梁帝陵在丹阳,而萧梁王墓

大多分布在南京周边。当时王公贵族谒陵扫墓都是通过水路前往,当年从南京到丹阳有河流相通,从南京秦淮河出发,沿途经江宁方山、句容石狮镇句容河,向东可达丹阳陵口镇萧梁河上岸即到。南朝帝王死后,都爱在故土建陵修墓厚葬。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由石兽、石柱、石碑三个部分组成,又称墓道,距离墓葬位置大约300~1000米左右。古代帝王的墓葬大多数已被盗掘,南朝墓葬也在劫难逃,随葬品所剩无几,只有那些体积硕大的石雕艺术品无人搬动,千年来一直默默地、静静地、忠实地守护着墓主人。墓前神兽多是以狮子为原型的“瑞兽”,体形硕大,造型雄伟,多取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利爪毕现,欲行欲动的姿态,神态威猛,造型俊美,可谓南朝陵墓石刻艺术的极品。在南朝石刻中,从刘宋时期开始在帝王陵墓前设置石兽一对,到萧齐也没有变化,到萧梁才有石兽、石柱、石碑的规模,而到梁代后期就又不见石柱及石碑,陈代终因国力下降再次只见石兽,实际上只有梁代陵墓神道石刻种类比较齐全。尽管朝代不断更替,但石刻文化、艺术始终一脉相承。陵墓前的石兽种类有三种即天禄、麒麟、辟邪,它们分别置放在不同主人的墓前。在帝陵墓前是一对天禄和麒麟,诸侯墓前一般只有一对辟邪,这在古代有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南朝陵墓前的石刻镇墓兽的造型,都是取老虎、狮子、鹿、牛、凤凰等飞禽走兽,通过艺术加工演化过来的,这种四不像神兽,是由虎嘴、狮眼、鹿角、凤翅、牛尾组成的。在帝王陵墓前陈列神异猛兽,目的是在颂扬皇帝、贵族们“至高无上的威权和尊严”。

如最早的南朝石刻为南京麒麟门外的麒麟铺宋武帝刘裕(363-422年)初宁陵石刻。刘裕,字德舆,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出身于东晋时期的破落士族,后做军官,因屡立战功升为将军。永初元年(420年),他夺取东晋司马德文帝位,在位三年后死。陵前现存双翼石兽一对,神道坐北朝南,东为天禄长2.96米、高2.8米,双角已断,天禄胸、腹部剥蚀严重,缺四肢,股残尾断。西为麒麟长3.18米、高2.56米,独角,麒麟顶、鄂、尾残缺,腰、四肢均有裂纹。两兽肩生双翼,抬头挺胸,张开大口,内侧前肢朝前迈出,两翼雕鳞翅纹,作振奋欲飞之势,胸毛如云钩,两兽皆额下垂长须。石兽造型稳健庄重,浮雕精致,别具风格,与汉代石刻的风格相似,是南朝最早

的石刻(图1-1、图1-2刘裕初宁陵石刻)。

又如南京栖霞山狮子冲南朝陈文帝陈蓓(qian)(522-566年)永宁陵石刻:陈文帝,名蓓,字子华,为武帝侄,始兴昭烈王道谭之子,天康元年(566年)四月殂。陵前存有石刻天禄、麒麟各一,东西相向,东为天禄、西为麒麟。天禄长2.6米、高2.75米。麒麟公兽长3.1米、高2.85米,均有双翼,膊部雕有鳞纹,遍体刻有卷毛,四爪悬蹬,呈欲腾飞状,生动异常,为南朝石刻石兽中之佳品。(图2-1丹阳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天禄图2-2、栖霞山永宁陵石刻麒麟图)。

在南朝诸侯王墓中都用辟邪造型石刻来为他们守墓,辟邪体形威武雄壮,形如狮子。狮子则是人间百兽之王,辟邪较前者更显肥壮,朴实而稍有笨拙,头披鬣毛,丰满流畅、气势非凡。南朝陵墓前的辟邪扬眉昂首,胸膛前挺,阔口大张、口吐长舌垂伸于胸前,目光犀利,注视远方,生怕有不速之客打扰主人,给人一副咄咄逼人的气势,腹部双翼欲飞,四错奔驰,长尾及地,整体造型雄浑简练,工匠雕刻技法十分娴熟,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树立崭新的一面,无论你从那个角度观赏,不管是它的整体还是局部都显得十分优美、和谐,给人一种安祥匀称的美感。

观赏辟邪石刻最佳地点是句容市石狮乡石狮村的梁南康简王萧绩(505-529年)墓,萧绩为梁武帝第四子,萧绩死时正处梁代兴盛时期,神道石刻气势宏大,墓前现保存有辟邪一对,石柱一对,辟邪其形似狮,故当地人习惯称为石狮,是我国现存南朝陵墓石刻中最宏伟的一处。石雕整体庄重古朴,浑然天成,集中体现了南朝的艺术风格,与南朝陵墓石刻一并被列为国家文保单位。

江宁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陵墓坐西朝东,今存辟邪一对,均无角。南辟邪长2.72米、高2.58米,从颈部断裂,胸部碎裂,残缺较严重,北辟邪较完整,形似天 禄,须拂胸际,但无角,长2.60米、高2.57米,这组石兽在南朝陵墓十分罕见,身上的纹饰比较简练,造型朴实,风格独具。我与一些六朝专家一致认为是齐梁时期王侯墓石刻,而非陈武帝陈霸先陵墓。首先这两件石兽总体上不用帝陵的有角天禄和麒麟样式,而用宗室王侯的无角辟邪样式。其次石兽都伸出外面的前肢,这是南齐石兽的特点。右石兽从侧面看,头后仰,胸前突,伸出右肢,头部、颈部、胸部和前肢倾斜呈一斜直线,有一种即将发作的动感,与梁代以后石兽的庄重造型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它很可能是齐或梁初所作,把它定为陈武帝万安陵之物疑点较多,很难成立。(图3-1梁代萧绩墓石刻辟邪、3-2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辟邪)

三、石柱与石碑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从外向内依次排列为石兽、石柱、石碑由三部分组成,均为一左一右对称组合。

石柱又称石标,在建筑物前的又叫华表,如北京天安门前的东西石柱就叫华表,所以说石柱是陵墓或建筑物前标志性建筑。

如南京栖霞山十月村梁吴平忠侯萧景(477-523年)墓,萧景字子昭,萧崇之子,高祖从父弟,官至侍中,中抚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神道石刻坐北朝南,墓前现保存有东辟邪、公兽、石柱。神道柱全柱分柱座、柱体、柱盖3部分,通高6.05米。其顶盖有莲花座,上有小辟邪一只,高0.81米、长0.84米。柱身有瓜棱形纹饰20道,石柱柱额上正书反刻“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柱额一侧刻缠枝莲和袒胸露腹赤足手执莲花“供养比丘图”,纵68厘米,横26厘米。看似极为普通的石柱,却是集西方古典艺术、印度佛教精神、东方图腾文化三者于一身。(图4梁代萧景墓石柱及柱额铭文)

石碑主要用于记载死者功绩刻于石上,以传后世,碑竖在墓前,表彰死者,石碑故又称墓表。石碑由碑首、碑身及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首又叫“圭首”,多为圆形上有穿,左右双螭龙交缠于碑脊,上刻碑额铭文及螭龙等纹饰;石碑碑身正面镌刻关于墓主的长篇碑文,碑阴有树碑人的姓氏,碑上铭文为石碑的主体部分。石碑主要用来记载墓主生平、丰功伟绩,在古代只有地位显赫、身份尊贵的人,才有可能为其树碑立传、流芳百世,而许多劳动人民、黎民百姓甚至连姓名都没有。

石碑的高度与石柱相仿,约低于石柱,石碑仍沿用汉碑的形式,经过1500多年风雨浸蚀,只可惜大多铭文已风化不清,保存最好的是南京栖霞山甘家巷西梁始兴忠武王萧(479-522年)墓石刻。萧字僧达,梁文帝萧顺之第十一子。神道石刻坐北朝南,墓前现保存有石辟邪二、东石碑、西龟趺。神道石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通高5.61米,碑身高4.45米,宽1.6米,厚0.32米,圆首圭形,有穿,碑脊上高浮雕相互交结的双螭盘绕其上,碑身两侧各分8格,格内饰各种鸟兽怪异图案。中部有长方形碑额,碑额下有直径0.1米的圆形穿孔,碑额及穿孔四周浮雕蟠螭纹。碑额上书侍“梁故待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17字,字体虽为楷书,但却带有明显的行书笔意,自然流畅,飞动灵活,为历代书家所瞩目。高1.16米,宽1.6米。龟跌雕刻传神,两目凸出,昂首伏地,栩栩如生,雕刻精巧,装饰华丽,碑文楷书,洋洋洒洒三千余言,至今尚可辨识者仍有2800余字,碑阴刻有曹吏姓名。碑文使用了八法俱备的成熟楷书,字体精严道劲,历来为人推崇,被誉为意象雄强的南碑代表,对唐代前期“瘦硬”派楷书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萧儋慕碑刻铭文为东海徐勉撰文,楷书碑文为大书法家贝义渊所书,郜元上石,丹阳房贤明刻,是中国迄今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南朝碑刻,楷书笔划爽朗圆润,堪称书法艺术之佳品。(图5萧儋石碑)

四、石兽中的翼翅艺术及时代特征

石兽插上一对灵巧翅膀真是如虎添翼,翼兽的出现可能与六朝时期盛行的长生不老、羽化升天的思想有一定关系,逝者总想早日升入天堂,转世投胎重回人间。1975年在常州市浦前戚家村南朝大墓中,出~--批带有翼翅的花纹墓砖,其中有凤纹、凰纹、人首鸟身、兽面鸟身、天禄、麒麟纹砖等等,可见南朝帝王对有翼的鸟兽是多么喜爱。

从石兽的翼翅形状可分出石刻的时代早晚,刘宋石兽两翼前雕较短的细鳞纹,后雕长翎纹,作振奋欲飞之势,雕刻手法以平直用刀为主。萧齐石兽早期双翼,前作卷云纹,中有细鳞,后为长翅,萧齐石兽中晚期双翼雕有圆涡纹、细鳞纹、长翎,翼鳞上均缀小花一朵,再后双翼由四个小翼组成,与胸前的长毛浑然一体,均较前期有更细致的装饰,刀法上多用圆刀雕刻。萧梁石兽浮雕双翼纹饰简化,石兽两侧衬以羽翅纹,腹侧双翼、翼前部饰6根翎毛,雕琢精美,是同类石刻中的精品,为南朝石刻中精巧之作。有的像鸟翅,两翼微翘,细鳞中饰有五瓣小花,有的双翼雕饰前为螺纹、后为浮雕的羽翎,琢刻极为精美。陈代石兽双翼纹饰更为精致,刻鳞纹,衬以鸟翅纹(图6翼翅艺术――有翼天禄、麒麟纹砖,刘裕麒麟、萧赜天禄、萧景辟邪、陈`麒麟翼翅)。

南朝宋、齐、梁、陈帝王陵墓前的石兽,在总体上造型从Z形演化为S形,石兽的变化由拙朴、凝重向矫健灵动的方向发展。早期的宋代石兽造型凝重平整,装饰古朴简洁,一般用方刀雕凿。到了齐代随着国力的增强,在雕刻技巧上随体形而动,石兽造型完美无缺,雕刻已趋窈窕、丰满矫悍,装饰华丽。齐、梁时期石刻较为繁复主要用圆刀技法,相比之下较汉代简便粗放的石雕有很大进步。陈代石刻保留齐梁时期灵巧、奔放的神态。梁代石刻辟邪雕刻浑厚有力,别有风韵,句容南康简王萧绩墓前保存的辟邪最为完整、生动,别具一格,它有幸成为南京市市徽标志。

一千五百多年过去了,南朝石刻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完整的石刻不多,大部分在自然、人为中毁坏,保护这些国宝南朝石刻已刻不容缓。南朝石刻的形象浑厚朴实,气魄宏伟,雕刻生动,造型雄骏灵敏,技法高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不仅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中的瑰宝,同时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墓碑碑文篇7

【关键词】碑林;艺术;形态;价值

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任何艺术它的本质特征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而红果小冲碑林兼具了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创造性的生产形态,对研究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建筑学有着历史文献的价值,也为研究贵州西部的石雕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从红果小冲碑林的石雕实物看,其造型之巧,构思之奇,题材之广,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碑林的历史沿革概况及地理位置

红果小冲碑林位于盘县县政府所在地红果镇东约两公里的华屯村后,为张氏、邓氏家族墓群形成于清康熙、光绪民国至今。小冲张姓,据其族谱所记,祖籍南京应天府竹子巷挂牌楼人于大明洪武二年,1369国公牟英奉命南征,吾祖在朝公任居总兵之职,为国公先行南平。凯旋至交城所,奉旨止於镇守所。后落业于曲靖府马龙州西山屯。时光流逝,事事变迁,在普安直隶厅管辖期间,张氏文玉、文珍公迁来今贵州盘县红果华屯村,繁衍至今。

邓姓现居住于红果俄啷铺相传在清康熙时期,有一位年过半百的阴阳先生,一路寻脉望气来到盘县,途径蛾啷铺坎子,只欠坎子中失微微凸起一片土地,形如龟背。这位阴阳先生将寨子周围山脉水势仔细端详一番,认为这里是一块出贵人的风水宝地,后来邓家和睦邻里,心地善良,才道出了风地的天机,如果我为你家寻到了一块宝地,就可能变成瞎子。你家愿意为我吗?邓家人爽朗地答应了。于是,阴阳先生为邓家j了门向,在他家的后院所朝向那座山的绝壁中央用石灰涂了一圆圆的月亮图案并摆弄了一番之后,劝其邓家孩子念书。过了一段时间,到了夜晚,在邓家后院西面石壁中央涂成的月亮隐隐发光,而阴阳先生的眼睛逐渐也有些昏花。奇怪的是,石壁上的月亮只照射到邓家后院,却照不到别的人家,每到傍晚那月光照得邓家后院如同白昼,夜里,邓家的好在绣楼就凭着月光织布绣花,男儿在书房里就凭着月光读书写字。这座山,因此叫月亮山。

后来,邓家果真出来贵人,中了进士,入了翰林院的邓翰林邓载馨最为出名,据《普安直隶厅志》载,邓翰林名再馨,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年举人,乾隆四十九(1784)甲辰科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据说还做过嘉庆皇帝的老师。其父邓元英文林郎,登侍郎邓为霖,修职郎邓万端,邓受u,处士郎邓级三,文林郎邓等都葬于小冲碑林内。

小冲碑林占地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墓碑群坐东向西,依山而立,后山气势弘伟,两侧山丘隆起,左高右低,碑林前为一平地,平地中部建有一千多平方米的池塘,池塘中央建有一圆形花石,池塘南北两侧各立一石砌台柱,上各设直径1.2米的石香炉,每到秋冬时节,地势加剧,石香炉中间一圆凹处均会冒出缕缕青烟,形似后人供祖,祭拜所造。碑林两山丘上紧有精石打造的一对华表,两对单斗檐杆。并竖有两座刻有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圣旨的“诰封碑”,显出了碑林中有尊贵之人。

(一)碑林的类型

小冲碑林造型显示了民间雕刻家的智慧和构思能力,整体达到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天然景象,形态各具特色,错落有致,蔚然成村,颇为壮观,碑大多是石碑坊式,其中独具特色的点缀在碑林中的有六角亭子碑“诰封碑”“五龙捧圣碑”“龙爪须碑”等立。

六角亭碑是小冲张姓“清赠登侍郎”张世瑶的墓碑,建于光绪三十二年,为三层三重檐,通高5.1米,墓碑立于底层,墓志铭立于二层,顶为楼状,亭顶为六角尖顶(葫芦宝顶),整个六角亭石雕构成。一层前两柱刻有对联前两底部雕刻有一对四十公分高的石狮。中间柱底为柱础石,檐口,门楣为浅浮雕卷草去祥图案,二层亭柱为高浮雕盘龙柱,穿梭于祥云层中,局面有镂空工艺底部为柱础鼓石,檐口为高浮雕祥云龙头。三层为竹柱,之间刻有扇形浮块及方块钱币样式。扇形浮块上有鸟兽之类图案,檐口为斗拱。整个六角亭构图巧妙,工艺精细,艺术性极强。

五龙捧圣碑通高3.8米,左右分别为凤穿牡丹“麒麟吐玉书”拖鼓登狮,抱鼓上均刻有细斋的麒麟图案。而凤凰更是刻的栩栩如生上方还刻有一些云彩看似飞来的凤凰飘逸的落在牡丹上的那一瞬间,画面的完美,自然生态和谐,工艺的精湛,充分体现出匠人们高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乌龙捧圣图左右雕刻以深浮雕和镂空雕相结合墓座为双狮滚绣球,两棵柱上分别刻有相对称的四条龙,檐口上为龙在云层中的翻滚状,中间距五龙图十公分为低洼处为“肯节孝”两侧为浅浮雕刻有彝族所崇拜的图腾“火苗”。此图的层次清晰,构图疏密有序,并把中原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入其中,堪称一绝。

龙爪须碑为邓姓之墓,它把处于碑林中的张、邓二姓墓群的形体结构,艺术造形,雕刻工艺奔放,线条厚重,韵味古朴典雅颇具鉴赏性。龙爪着胡须,像似德高望重的古桥老人享受晚年幸福生活。墓刻划出了清代雕刻艺术盛行求新、求奇、求精的风尚,石刻工艺在本质上也是显示出这一典型风格,其作品极为注重工艺性和鉴赏性,往往技艺卓绝。

(二)墓碑的雕刻是为了死者,也是为了生者。即要表现对死者灵魂的安慰,也要满足生者潜在的审美要求,在悲剧的伤感中活跃着生的情趣。题材多以墓主原生活起居的写照,对大自然的繁荣生机为主。如:墓碑雕刻布满了以花鸟虫为主题的装饰纹样,有与“福”谐音的蝙蝠;有与“录”谐音的“鹿”;与富贵有关的龙凤;也有与后代智慧相连的麒麟等。这在小冲碑林得到了体现,而另一体现,墓志中包括的文、书、刻更彰显了小冲碑林的魅力。书法中有楷、行、隶、草。雕刻上有平雕、斜雕、双勾(阴刻、阳刻)等颇具功力,形体上,笔画平直,稳健浑厚,圆满得势。可称贵州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雕刻特色

小冲墓碑雕刻表现了中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继承和发扬。墓碑雕刻受着中原文化的影响,表现在

1、“龙”――图腾的反复出现。一般来说,龙是蛇的变形夸张和其它动物的混合。小冲墓碑上的门楼、匾额、门楣、石柱大量的刻绘着诸如“二龙戏珠”“鲤鱼妖龙门”“五龙捧圣”“龙凤呈祥”等以龙为主的组合图案。龙在这里视为圣物,是大自然的化身和吉祥的象征,是祖先的灵体,将庇护自己子孙万世昌盛。

墓碑碑文篇8

这是纽约郊外最大的一处公墓,已经埋葬了上万名的逝者,墓碑都是那种简易的一米多高的青石板,它们组成了一片壮观的碑林。我看到作家朋友在为父亲立的墓碑上写着:1921年7月9日出生,1938年至1946年服兵役,2013年10月7日去世。墓碑上所有的文字就这些。而我知道老人曾经任纽约州参议员,还曾经在美国的国家军事部门担任要职。我很惊异,老人家一生十分辉煌,怎么没有刻上那些辉煌的履历,而仅仅刻上这两点最普通的、与他人没有什么区别的经历?

作家朋友看出了我的疑惑,他对我说,你看看周边其他人的墓碑就明白了。按照作家的指引,我一一去看周边的那些墓碑,几乎都一样:出生时间,服兵役的时间,去世的时间。很多墓碑仅仅有出生时间和去世时间,作家说,那一定是他们没有服过兵役。

作家还引领我来到距离他父亲的墓不远的一处墓前,他告诉我:“这个是美国历史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曾经担任过州长,当选过美国国会参议员,还担任过一届美国国务卿。”但是,他的墓碑上也只有出生年月,去世时间,服兵役的时间,对于他曾经担任过国务卿和其他职务的经历只字未提。

作家告诉我,在美国人的眼里,刻上生卒年月是必须的,这是告诉后人:作为上帝的孩子,什么时间来到并离开尘世,哪个时间段里成为人类社会中光荣的一员。而刻上服兵役的时间,意味着自己曾经在哪个时间段里报效国家,履行了一个公民最神圣的职责。至于在有生之年里担任过什么职务,有过什么业绩,美国人认为那都是普通的经历,不值得刻下向后人炫耀。

听了作家朋友的解释,我恍然大悟,是的,相比这两点,其他所有的经历真的是太渺小、太苍白、太微不足道了。

而在我们国内,我所知道的是,很多人的墓碑上刻得最多的是担任过什么职务,受过什么奖励,往往一块墓碑洋洋千言,备述主人在世时的辉煌经历。我甚至在乡村的一块墓碑上看到过主人曾经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介绍。而且,我们的很多墓碑,都修建得极其壮观而豪华,有的甚至占地面积达到几亩之多。

与我们相比,美国人的墓碑太简易、太普通了。但是,站在这片森林一样壮观的碑林之中,我对所有的逝者都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多么简朴的墓碑,多么崇高的自尊,多么伟大的担当啊!

上一篇:投档分数线范文 下一篇:扬州古运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