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对联范文

时间:2023-03-17 11:47:34

墓碑对联

墓碑对联范文第1篇

海瑞墓坐落在海口市秀英区的滨涯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是明朝皇帝派官员监督修建的。传说海瑞灵柩运至今墓址时,棺绳突然断开,人们以为是海瑞自选风水宝地,于是就地下葬。墓园坐北面南,呈长方型,长约100米,宽近40米,占地约七八亩,四周有围墙。院内广植绿草,遍种椰树、松柏和绿竹、鲜花,显得葱郁苍翠凝重静穆。"翠竹绿椰千古长,犹留正气在人寰"。参天椰树那临风挺拔的雄姿,似是在显示着海瑞生前的凛然正气。

进入陵园神道南端,南门之内有一高高耸立的石牌坊,横额上书"粤东正气"四个大字,阴刻丹红,庄重古朴。这是明万历皇帝御笔所赐,是对海瑞生前为官的褒扬。

进了石牌坊正门,只见用花岗石条铺砌的一百多米长的墓道,笔直伸向陵墓。墓道两侧对称排列着神态各异的石羊、石马、石狮、石龟和石人。原来的石寿龟背上镌刻着一副对联,曰:孰云公无子?天下之人皆公子;熟云公无孙?天下之人皆公孙。可惜这只石寿龟在中被砸毁了,但对联所表达的对传说没有后代的海瑞的无比爱戴,却世代相传。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二至二十五日的祭海公节,海瑞墓前人山人海。众多滨涯村民和海口市民手捧祭品到海公墓前拜叩,还请来剧团在墓前公演三个晚上,几百年来很少间断。

神道尽头便是墓室。墓基呈六角形,顶部圆锥形,用花岗石砌成,宛若一口三米高的古钟。墓前有石碑,高3.3米,宽87厘米,上刻"皇明救葬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赠太子少保溢忠介海公之墓",这是海瑞生前的官衔及死后的荣誉封号。"皇明敕葬"是说海公墓是由皇帝沼令建造的。

"资善大夫"是正二品官的官称。"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是海瑞的最高官职。当时的建制,北京、南京都有都察院,海瑞是南京都察院的正职(右都御史)。"太子少保"是海瑞死后皇上封赠的荣誉性官阶,属正二品。"忠介"是皇帝给的溢号,意为事上竭诚,教人以善,为官清廉耿直。也有人解释为"耿介拔俗之际,潇洒出尘之想",大体也符合海瑞为人的实际。墓碑的右上方题"钦差督造坟茔兼斋谕祭 文行人司行人许子伟撰",说明许子伟是奉皇帝派遣护送海瑞棺枢回故里并督造墓茎的主持人,也是碑文、祭文的撰写人。左下方的落款刻"万历十七年己丑岁二月二十二日午时吉日敬建",说明建墓的时间是明万历十七年即公元1589年,距今已四百年了。墓碑是海瑞陵园最珍贵的文物。

1961年,海瑞墓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海瑞墓在中被毁,幸而墓碑保存下来了。1982年1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海南行政公署拨款修复,并增设"海瑞陈列室"。传说当年红卫兵把把海瑞墓砸了个稀巴烂,连墓道旁的石龟也砸了。滨涯村的老百姓崇敬海瑞,认为石龟是海瑞的化身,便到了一只小海龟,放置在海瑞墓园中原来安放大寿龟的地方,供人们祭祀。1982年政府主持重修海瑞墓时,按原样重新雕刻了大寿龟,并在龟背上镌刻重修记文。政府理解民情,把中老百姓祭祀了十几年的小石龟移到墓园的草坪上,现在仍可看到。

墓碑对联范文第2篇

海瑞墓坐落在海口市秀英区的滨涯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是明朝皇帝派官员监督修建的。传说海瑞灵柩运至今墓址时,棺绳突然断开,人们以为是海瑞自选风水宝地,于是就地下葬。墓园坐北面南,呈长方型,长约100米,宽近40米,占地约七八亩,四周有围墙。院内广植绿草,遍种椰树、松柏和绿竹、鲜花,显得葱郁苍翠凝重静穆。"翠竹绿椰千古长,犹留正气在人寰"。参天椰树那临风挺拔的雄姿,似是在显示着海瑞生前的凛然正气。

进入陵园神道南端,南门之内有一高高耸立的石牌坊,横额上书"粤东正气"四个大字,阴刻丹红,庄重古朴。这是明万历皇帝御笔所赐,是对海瑞生前为官的褒扬。

进了石牌坊正门,只见用花岗石条铺砌的一百多米长的墓道,笔直伸向陵墓。墓道两侧对称排列着神态各异的石羊、石马、石狮、石龟和石人。原来的石寿龟背上镌刻着一副对联,曰:孰云公无子?天下之人皆公子;熟云公无孙?天下之人皆公孙。可惜这只石寿龟在中被砸毁了,但对联所表达的对传说没有后代的海瑞的无比爱戴,却世代相传。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二至二十五日的祭海公节,海瑞墓前人山人海。众多滨涯村民和海口市民手捧祭品到海公墓前拜叩,还请来剧团在墓前公演三个晚上,几百年来很少间断。

神道尽头便是墓室。墓基呈六角形,顶部圆锥形,用花岗石砌成,宛若一口三米高的古钟。墓前有石碑,高3.3米,宽87厘米,上刻"皇明救葬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赠太子少保溢忠介海公之墓",这是海瑞生前的官衔及死后的荣誉封号。"皇明敕葬"是说海公墓是由皇帝沼令建造的。

"资善大夫"是正二品官的官称。"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是海瑞的最高官职。当时的建制,北京、南京都有都察院,海瑞是南京都察院的正职(右都御史)。"太子少保"是海瑞死后皇上封赠的荣誉性官阶,属正二品。"忠介"是皇帝给的溢号,意为事上竭诚,教人以善,为官清廉耿直。也有人解释为"耿介拔俗之际,潇洒出尘之想",大体也符合海瑞为人的实际。墓碑的右上方题"钦差督造坟茔兼斋谕祭 文行人司行人许子伟撰",说明许子伟是奉皇帝派遣护送海瑞棺枢回故里并督造墓茎的主持人,也是碑文、祭文的撰写人。左下方的落款刻"万历十七年己丑岁二月二十二日午时吉日敬建",说明建墓的时间是明万历十七年即公元1589年,距今已四百年了。墓碑是海瑞陵园最珍贵的文物。

墓碑对联范文第3篇

美国作家赛珍珠(1892―1973),一生以中文作为母语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包揽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性。赛珍珠出生不久就随父母来华,在苏赣等地生活工作了近40年,熟谙中国文化。她第一个用英文翻译《水浒传》这部巨作,将《水浒传》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引起西方世界的强烈反响。最值得一提的是,赛珍珠凭长篇小说《大地》勇夺普利策奖、诺贝尔奖,这部小说以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为题材,是她在南京边教学、边创作完成的。赛珍珠1973年逝世后,墓碑上只用中文镌刻“赛珍珠”三个字。

在美国西雅图一个静谧的墓园里,长眠着犹太裔汉学家埃尔温・赖夫勒(1903-1965)。他的墓碑上,用钟鼎文刻着一行汉字:“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此句典出《论语》,是子贡向孔子请教时说的话,寄托了埃尔温・赖夫勒的家人和学生对他的深切缅怀。埃尔温・赖夫勒汉名为罗逸民,生于奥地利,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居住在上海,后移居美国。他一生精研中国文化,学贯西中,曾在上海多所高校任教,参与编撰《德华标准大字典》,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前苏联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也对《论语》情有独钟。他的黑色墓碑上镌刻着一幅汉字对联:诚意格物心宽体胖、孜孜不倦教学相长,横批是“不愠”,洋溢着浓浓的儒家情怀。“不愠”二字是阿列克谢耶夫的书斋名,典出《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阿列克谢耶夫晚年不愠不喜,确有宠辱不惊的君子风范。

除了阿列克谢耶夫,喜欢“墓碑中国风”的俄罗斯汉学家不在少数。俄国18世纪的传教士雅金福・比丘林晚清时来中国游学传教,促进了中俄文化交流。他的墓碑上刻有“无时勤劳垂光史册”八个汉字,第一个把中国风“吹进”俄国墓园。再比如,克里夫佐夫(1914-1979)的墓碑上刻着“忠贞苦学”,弗・季霍米罗夫(1929-1989)把汉字“爱敬孤洁”写入墓志铭,这两人都是苏联时代的汉学家。最有意思的要数彼得罗夫(1907-1949)的墓碑,上面只留下一个大大的汉字――“梦”。据说他自视有贾谊之才,却郁郁不得志,早逝时还只是个小小的讲师。这个“梦”字,或许是他对自己一生怀才不遇的无奈喟叹。

说到俄罗斯墓园里的“中国情结”,还有一个人值得一提,她就是卡佩娜・谢安娜。谢安娜本是德国人,丈夫是我国国际主义战士谢唯进。他们俩长期在西班牙、苏联从事革命工作,谢唯进于二战初期回到中国,谢安娜则一直留在苏联从医。她的墓志铭上刻有一句汉字口号:“全世界是我们的家乡”,凸显了这位国际主义女战士的革命理想。

墓碑对联范文第4篇

一、“撮合语言,配成眷属”

钱锺书先生说,写对联实际上就是“撮合语言,配成眷属”。这个比喻十分形象而深刻。写作对联其实是做媒,有了“这一半”,再去寻找与之匹配的“另一半”。“这一半”易得,“另一半”难觅。如何寻觅?《艺概·经义概》云:“文之有出对比共七法,曰:剖一为两,补一为两,回一为两,反一为两,截一为两,剥一为两,衬一为两。”刘熙载谈的是八股文写作的出对之法,但个中包含的二元对称互补原则对于我们指导学生写作对联启发甚大。

对于寓情于景的散文,可抓住“景”“情”两个方面来写。以《项脊轩志》为例,可按照上联写景下联抒情的思路构思写作,如“明月半墙清风摇桂或明或暗或静或动,书卷满架兰竹植庭宜偃宜仰宜啸宜歌”,再如“亭亭枇杷已成盖,悠悠往事恍如昨”。

对于使用对比手法的说理文以及夹叙夹议的散文,可抓住议论和叙述的对比点来写。比如《五人墓碑记》一文,几乎每一段都存在着对比点,便可就地取材,撮合成对。第一段写魏阉生祠被拆、五人墓就此建造,师生据此共同构思写成:除魏阉祠人心大快,埋义士骨大地有幸。第二段写“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而五人出身草野竟能“皦皦”,于是完成对联:享尽荣华终难免身名俱灭,出身草野竟能与日月齐光。因其固然,无须外索,一副副对联顺利写成。第三段:中丞匿溷藩臭名跟矢溺相混,众人殴缇骑拳头与棍棒共舞。第四段:铁骨铮铮一试贼子利刃,笑语朗朗且让鼠辈猖狂。第五段:缙绅易志枉读诸多诗书,五人赴义竟能如许激昂。第六段:得势轻义贪利失势苟且偷生,生前舍生取义身后豪杰仰慕。《指南录后序》虽然不像上文明显使用对比,但仔细品味它也暗含多层对比,如北兵的气势汹汹与南宋朝廷的被动窘迫、众缙绅的束手无策畏缩不前与“我”的“不得爱身”、吕师孟等人谄媚敌人与“我”的“诟虏帅”等形成对比。挖出了这些内容,对联写作就有了绝好素材。同学们也顺利写出了“贼兵压城众大臣竟无一策,国事至此文天祥不顾自身”“构恶献谄奸臣为逆,出生入死丹心向宋”等对联。

对于情节曲折、事件丰富的史传作品,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赤壁之战》等,从情节结构、环境变化、人物行为等方面去考虑文章并举对写的内容,即可牵线搭桥,配成眷属。下面是同学们在《烛之武退秦师》的课堂上合作写成的对联:“问郑罪秦与楚兴师,纾国难佚之狐荐才”“郑伯临敌省己过,老臣释怀承重托”“存郑亡郑烛之武片言拆散秦晋盟,利秦阙秦秦穆公悄然撤去虎狼兵”“子犯贪利请击秦军,文公明理细说端详”。几副对联就像章回体小说的回目,体现故事清晰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让人一目了然。

二、辗转腾挪,放大价值

辞赋铭文如《归去来兮辞》《阿房宫赋》《赤壁赋》《陋室铭》等,文章大量使用对偶句。这些词采丰美、意蕴富赡的对偶句可视为对联中的“宽对”,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对偶句,让学生充分领略文章的情辞声韵之美。不仅如此,还可以从对联写作这一方面考虑,对原句进行重新改造——比如“宽对”改“工对”、拉长、缩短、调序等,在辗转腾挪之中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意,体会古汉语的灵动变化和丰富意蕴。“宽对”改“工对”,如将《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改为“舟遥遥以飏波,风飘飘而吹衣”,理解词义,体会意境,理解主人公归隐田园的快乐。拉长,如将《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拉长为“白骨遍野田园荒芜换取六王毕,百姓流离将士厌战盼望四海一”,以此启发学生展开联想,补充原文留白以深度触摸文意。缩短,如将《滕王阁序》中“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缩为“关山谁悲失路者,萍水尽是异乡人”,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简为“老当益壮白首心,穷且弥坚青云志”,通过突出主干来把握要旨;调序,就是打破原来的语序结构,如将《滕王阁序》中“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调序为“耸翠层台出重霄,翔丹飞阁临无地”,以求对语法特点的准确把握,在与原文比较中体会语言表达效果的高下优劣。

三、循序渐进,提炼升华

对联写作要循序渐进,就长度而言,可先创作一些短小对联再添枝加叶使之变长,就像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写的“渐渐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同时,还要注重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动手创作,亲眼看到一副好对联是怎样一步步诞生的。这要求教师既要发挥指导引领作用,又要点燃全体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他们一起感受立意构思、选材布局、遣词炼字之苦,也一起历经创造之苦、享受创造之乐。比如围绕《鸿门宴》第一段,学生一开始写的对联是“无伤告密,范增说羽”,我启发他们:能否结合具体情节在上下联的开头各添加一个修饰语使内涵更丰富?学生把它扩展为:“风云突起无伤告密,火上浇油范增说羽。”后又用同样的方法把“项羽放虎归山,刘邦脱险回营”拉长为“坐失良机项羽放虎归山,死里逃生刘邦脱险回营”。围绕《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派使者送回和氏璧、秦王假意斋戒设九宾大礼这一情节写作对联时,最初学生写的是“相如完璧归赵,秦王设礼于廷”,不断添加成分最后竟写成一副三十四字长联:“智勇相如暗遣从者衣褐怀揣和氏璧归赵,虚伪秦王暂全礼节斋戒复设九宾礼于廷。”

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说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一种升华”。学生刚写对联,大多是一些较为稚嫩粗糙的毛坯,要使它典雅精致还要加工打磨,而这个过程是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和锤炼的过程。对联教学的价值正在于此,因此这个环节要下功夫。“相如回答赵王问,赵王派遣相如行”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但浅白无味,师生修改成:“锋芒初露相如数语解除赵王惑,剑气待发豪士孤胆踏上虎狼邦。”又如,“秦王得璧忘形,相如用计夺宝”描述事件模糊失真,后修改为:“秦王得璧渐露诈意,相如托辞复取国宝。”再如,“相如震破秦臣胆,昭王忽成可怜虫”,不但“震破”与“忽成”对仗不工,而且上联太过夸张下联失之粗俗,后打磨成“睨柱吞嬴相如威震秦君臣,辞谢按图秦王礼降赵使者”,措辞适当,用语典雅。课堂上学生梳理情节,咀嚼词句,热烈讨论,反复比较,思维之花竞相开放,智慧之果次第结成。

俗话说:“笔下无典,其文必浅。”为了进一步增加对联的文化内涵,教师可指导学生写作时尝试用典。在学生完成“优柔寡断粗直愚鲁项王走向失败,老谋深算逢迎机变沛公得以成功”后,我给学生讲了有关的文化典故,修改后的对联意蕴丰富,更有文化味:“彼可取而代也年幼时便显鲁到今日兼优柔已兆明日垓下败,丈夫当如是乎为亭长即藏志呼沛公更老谋渐闻汉皇大风歌。”

四、追求变化,保持活力

与传统教法相比,写作对联固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但如果形式单一内容单调,那么这种颇有思维难度的实践活动往往会让学生心生倦怠。因此,教师要追求形式上的变化和内容上的丰富,借以刺激学生的创造欲望,使之始终保持活泼激扬的创作状态。

从形式上说,“对对子”有时是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进行的审美创造,有时是小组间的对句比赛。有时我会拟写一些难度大但价值高的上联进行“有奖征对”,由于具有挑战性,引得学生暂对不出,欲罢不能。营造其“愤”“悱”状态,正苦苦寻觅求之不得,于此轻轻一点,学生茅塞顿开。学完《阿房宫赋》,我出“戍卒几声叫惊破秦皇子孙万代为君梦”,启发学生从局部突破,最终引导学生对出“楚人一把火烧焦独夫饕餮民膏阿房宫”;学完《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我出“碧血横飞浩气四塞是役可惊天地泣鬼神醒民魂”,启发学生从书序的写作目的入手对出理想下联“事业未竟贼氛方炽斯文乃痛逝者扬精神勖国人”;学完《五人墓碑记》,我有奖征对“墓中五人:义士、勇士、国士”,此联短小而精悍,不易对出,孰料次日便有学生给出工巧下联“碑上一文:祭文、赞文、檄文”。

从内容上说,除贴紧文本内容写作对联外,还有一种写作形式,叫“集句成联”。集句成联是撮合前人的成句,使这原本不相干的两句配成“佳偶”。比如,郭沫若曾集诗词名句而成一“集句联”:“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无雕琢之痕,浑然天成。语文教学中集句成联的意义在于实现了篇与篇的打通,对积累的格言警句达到深刻理解和学以致用的目的。学完《五人墓碑记》后,我在黑板上写出“视死忽如归(曹植)”作为下联,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然后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一名句做上联,学生选择了“舍生而取义(孟子)”。学习《谏太宗十思疏》,学生独立集句成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水能载舟也可覆舟。”由于学生阅读面不广积累量不丰,对其集句成联的要求不能太高,能配成“宽对”即可。

“对对子”不是简单地玩文字游戏。对联的写作是一项词语推敲、句式架构、意境营造、声调调谐、典故熔铸、情趣传达的综合训练,因此要不断引导学生蕴蓄文化素养,积淀情感认识,丰富生活积累。这要求我们不能仅限于某一篇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还要由课堂延伸到生活,让撰写对联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家常便饭”而非调味品,成为学生抒情言志的手段和习惯,成为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笔者的做法是:学期初制订教学计划时,结合学校重大活动、民族传统节日以及社会活动,制订出本学期对联写作的教学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我校被评为“园林式校园”后,学校面向全校师生为十多处景点征集命名和楹联,这对语文学习来说正是天赐良机。同学们赏美景,取嘉名,撰妙联。

墓碑对联范文第5篇

岳庙是历代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场所。岳飞是南宋初抗击金兵的主要将领,但被秦桧、张俊等人以“莫须有”罪名诬陷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飞遇害前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岳飞遇害后,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背负岳飞遗体,越过城墙,草草地葬于九曲丛祠旁。2l年后宋孝宗下令给岳飞昭雪,并以五百贯高价悬赏求索岳飞遗体,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栖霞岭下,就是现在岳坟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04年)即岳飞死后63年朝廷追封为鄂王。

游人进岳庙参观,头门是一座二层重檐建筑,巍峨庄严,继而是一个天井院落,中间是一条青石铺成的甬道,两旁古木参天。正殿重檐中间悬着一块“心昭天日”横匾,是的手笔。大殿正中是彩色岳飞塑象,身着紫色蟒袍,臂露金甲,显示了武将的英雄气概。岳飞生前是无资格穿蟒袍的,因后封鄂王,所以身着蟒袍。殿两面壁上是明代莆人洪珠写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座像上面悬着一块“还我河山”的横匾,是岳飞手迹,左右两边各悬一块“碧血丹心”与“浩气长存”横匾,是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已故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写的,正殿后面两旁是岳母刺字等巨幅壁画,展示了岳飞保卫国家的英雄业迹。

正殿西面有一组庭园,入口处有精忠柏亭,内有枯柏8段,传说这棵柏树原在大理寺风波亭边上,岳飞遇害后树就枯死了,后来就移放在岳坟边上,称为精忠柏。现经鉴定,此枯柏并非南宋古柏,而是属于松柏科的植物化石,其历史有一亿二千万年以上了。 入庭园,南北各有一条碑廊,北面碑廊陈列的是岳飞的诗词、奏札等手迹,南面是历代修庙的记录以及历代名人凭吊岳飞的诗词。庭园中间有一石桥名精忠桥;过精忠桥便是墓阙,造型古朴,是1978年重修时按南宋的建筑风格造的。墓阙边上有一口井名忠泉。进墓阙重门就是岳飞墓园,墓道两侧有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石俑三对正中便是岳飞墓,墓碑上刻着“宋岳鄂王墓”,左边是岳云墓,墓碑上刻着“宋继忠侯岳云墓”,两墓保持宋代的式样。墓前一对望柱上刻有一副对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墓阙后面两侧跪着今4个铸铁像,供人唾骂,遗臭万年。墓阙后重门旁有对联一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臣”。墓园一侧,另有一组庭园,现已成岳飞纪念馆,供游人瞻仰。

墓碑对联范文第6篇

位于栖霞岭南麓,初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原称忠烈庙,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兴时废,代代相传一直何存到现在。1978年重新整修,使岳庙更加庄严肃穆。

岳庙是历代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场所。岳飞是南宋初抗击金兵的主要将领,但被秦桧、张俊等人以“莫须有”罪名诬陷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飞遇害前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岳飞遇害后,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背负岳飞遗体,越过城墙,草草地葬于九曲丛祠旁。2l年后宋孝宗下令给岳飞昭雪,并以五百贯高价悬赏求索岳飞遗体,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栖霞岭下,就是现在岳坟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04年)即岳飞死后63年朝廷追封为鄂王。

游人进岳庙参观,头门是一座二层重檐建筑,巍峨庄严,继而是一个天井院落,中间是一条青石铺成的甬道,两旁古木参天。正殿重檐中间悬着一块“心昭天日”横匾,是的手笔。大殿正中是彩色岳飞塑象,身着紫色蟒袍,臂露金甲,显示了武将的英雄气概。岳飞生前是无资格穿蟒袍的,因后封鄂王,所以身着蟒袍。殿两面壁上是明代莆人洪珠写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座像上面悬着一块“还我河山”的横匾,是岳飞手迹,左右两边各悬一块“碧血丹心”与“浩气长存”横匾,是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已故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写的,正殿后面两旁是岳母刺字等巨幅壁画,展示了岳飞保卫国家的英雄业迹。

正殿西面有一组庭园,入口处有精忠柏亭,内有枯柏8段,传说这棵柏树原在大理寺风波亭边上,岳飞遇害后树就枯死了,后来就移放在岳坟边上,称为精忠柏。现经鉴定,此枯柏并非南宋古柏,而是属于松柏科的植物化石,其历史有一亿二千万年以上了。 入庭园,南北各有一条碑廊,北面碑廊陈列的是岳飞的诗词、奏札等手迹,南面是历代修庙的记录以及历代名人凭吊岳飞的诗词。庭园中间有一石桥名精忠桥;过精忠桥便是墓阙,造型古朴,是1978年重修时按南宋的建筑风格造的。墓阙边上有一口井名忠泉。进墓阙重门就是岳飞墓园,墓道两侧有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石俑三对正中便是岳飞墓,墓碑上刻着“宋岳鄂王墓”,左边是岳云墓,墓碑上刻着“宋继忠侯岳云墓”,两墓保持宋代的式样。墓前一对望柱上刻有一副对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墓阙后面两侧跪着今4个铸铁像,供人唾骂,遗臭万年。墓阙后重门旁有对联一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臣”。墓园一侧,另有一组庭园,现已成岳飞纪念馆,供游人瞻仰。

墓碑对联范文第7篇

清明节是个祭奠先人的日子,也是儿女们表孝心的日子。在乡村,淳朴厚道的乡下人都把祭祀祖先看成是一件大事,一年要去上两次坟呢。第一次即清明节,第二次在农历的十月十五,又叫“十月招”,这“招”有给逝者招魂或领回家的意思。那些上坟时祭祀用的祭品和食物,得准备两三天呢。往年到了上坟的时候,我们这些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不论是远是近,都会统一好时间,提前一天赶回老家准备上坟。家里的人则在早几天就把祭祀用的纸衣纸裤、冥钞冥币剪好印好。一种叫做“锞子”的东西折起来最耗时间,这种像金银宝一样的“锞子”用一张张巴掌大的金黄色纸叠成,一个得来回折七八下,一次折不了几个,得在上坟前十多天陆陆续续折好,折三四百对装满一个花篮。折得好的“锞子”,两头飞翘、上大下小,棱角分明,饱满圆润,活像画中的金银宝。

祭祀离不开吃,祭祀也是阴阳两界在坟山上打牙祭的日子。在上坟前一天,得做上坟用的三种食品:豆腐、“娃娃肉”和米粉。老年人牙齿不好,这三种食物都是去世老人最爱吃的。俗话说:“世上有三苦,读书赶马做豆腐。”家乡偏僻落后,如今做豆腐仍用石磨,得将泡了一天的黄豆在石磨上磨成稀糊状,在热水中滤出豆浆,然后把豆浆煮沸点上石膏,豆浆就凝固成豆腐了。这样做出来的豆腐很香且口感好,小孩子们还可吃到豆腐锅粑。“娃娃肉”又叫“灰菜”,是用魔芋做出来的,也是一种植物蛋白,做时得将一个碗大的魔芋擦成汁液,然后将燃烧成灰烬的玉米秆(此玉米不是我们平常说的苞谷,而是一种果实只有针眼大的粮食)放入水盆中浇灭,此水便呈碱性,待水澄清后用来煮魔芋汁,便煮出了嫩嫩的“娃娃肉”。一个碗大的魔芋,可以煮出多于其10倍的“娃娃肉”,煮得好的“娃娃肉”不仅嫩,还一点也不麻舌头,吃时炒腌菜即可。但你擦魔芋时,得戴一副手套,手不能碰到其汁液,否则你的皮肤会奇痒难受。做米粉得将上等的好米用水泡开后,拿到石磨上磨成米浆,用石灰水边煮边搅,待煮熟后舀在盆里便凝固成很香的米粉了,吃时打成块状,放酱油、酸醋、辣椒、蒜泥即可。这三种食品做的时候是有点麻烦,但到吃的时候就方便多了。

清明节上坟,其实就是一次野炊。清晨起来,我们就开始收拾那些煮饭用的锅碗瓢盆,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把洗好的净菜放到食品袋里,还要带上水桶、砍刀等诸多工具,装在四五个箩筐里。男的挑着筐和水,女的抱着鸡、拎着菜,小孩则跟在大人们的后面欢天喜地,全家十几号人就向坟山进发。

到了坟山上,先找个背风的地方,开始挖灶支锅烧水,淘米煮饭,煎煎炒炒。安顿好一切,上坟仪式就开始了:只见长者将抱来的老公鸡拎到离坟地十几米远的山神树下,先烧上三炷香,磕三下头,才将公鸡杀死,鲜红的鸡血就淋到山神树下刻有祖先名字的牌位上。这只用来祭祀的大公鸡一般是只大献鸡(阉鸡),不开鸣就被人了,长到一岁半时,脖颈上的毛发呈放射状,熠熠生辉,形似一只凤凰。我也不知道上坟时为何要先祭拜山神,可能是出于祈求山神保佑坟山上祖坟的缘故吧。这虽然有些封建迷信,但早些年,乡下人为了生存,在山中滥砍滥伐,山上许多树木被人们砍得光秃秃一片,唯独这山神树旁的树木没有人敢砍,被保留了下来,这完全得益于人们对山神的敬畏。

此时的坟山,烟雾缭绕,油锅里噼噼啪啪炸着香脆的蚕豆,土锅里飘出一阵阵诱人的鸡香,米饭已经煮好,催锅(这种催锅用铜打制而成,形似一个古代的鼎,有烟囱,中间烧炭,周围盛水后即可煮食物,传热很快)里栗炭火燃得正旺。女人们按顺序将土豆、粉丝、青笋、萝卜、酥肉、豆腐、茴香、蒜苗、山药、白菜、豌豆尖等蔬菜陆续放到铜锅里去煮。忙完这一切,也差不多就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了。准备好碗筷、酒杯和茶盅,盛好斋饭,摆放在一个托盘里。把煮熟的鸡从锅里捞出来,端端正正地摆放在一个盆里,再端上这正在沸腾的催锅,就开始上坟了。

上坟从山神树开始,然后就依辈份大小一尊一尊地上,长辈的坟先上,晚辈的坟后上。程序是这样的:先点燃一把香,三叩首后插在山神树下或墓碑前,然后摆放苹果、香蕉、橘子等水果。接着是敬献上鸡头,这个鸡头必须是整鸡,两支翅膀摊开,呈飞翔状,鸡头端正、高昂地正对着神树或墓碑,不能放歪或放倒了。然后在酒杯中倒上酒,茶杯里倒上茶水摆放在鸡头之后,有时也会燃支香烟放在一旁。托盘里的斋饭,是所有菜肴的总和,有七八样之多,那些好吃的“娃娃肉”和米粉也在其中,摆放在第三排,正在沸腾的催锅也与托盘同摆一排。把这些食物摆全之后,上坟的人就各自燃起几柱香,按辈份大小依次跪拜、叩首。跪拜完毕,就由长者将酒、茶很有礼节地泼洒在碑旁,再拿起筷子,将托盘里的菜肴,一样一样地搛一点放在山神树下或墓碑前,留给先人享用,有时还嘴里念念有词,说上几句自己的贴心话。接下来的仪式是放鞭炮,烧那些送给阴间亲人的什物,除了烧纸衣、纸裤、冥币、锞子之外,还烧亲人生前穿戴过的衣物,如鞋子、帽子、袜子、衣服、裤子等,每次上坟时我们都会烧上几样。这年头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有,有些人为表孝心,还烧电脑、轿车、小姐之类的呢,当然那不是真人真物,而是一些纸做的模型。可笑的是,他们的亲爹老娘在世时,根本就没见过电脑,也没坐过轿车,对“小姐”更是有所不齿。这些送到阴间的钱物,据说得焚烧殆尽,阴间的亲人在那边才能收到。搞完上坟仪式,我们就在坟堆里找一块平坦的地方,把敬献过的那只鸡拿来切块凉拌,再摆出所有菜肴,倒上水酒,一群人就围着催锅喝酒吃肉,一直吃到太阳偏西,才收拾锅碗回家。

墓碑对联范文第8篇

在我国,对联的作用日益显著。或用以贺喜祝寿,营造喜庆气氛,或用以规勉勤奋,褒奖功绩,或用以纪念名流,哀挽亲友。至于亭台楼阁、庙宇墓碑、名胜古迹,更是少不了一些立意深远、情趣盎然的佳联妙对。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乐于在客室题书对联以激励进取、抒发抱负。对联之用,可谓大矣。

我们知道,对联短小精练,寓意深刻,形式多样,构思巧妙,音律和谐,应用广泛。对联可以叙事抒情,可以议论说明,可以题于门宅店堂,也可以题于亭台楼榭;三言两语可以成联,数百字亦能成联。对联按其内容而言,可分为许多类。如:门联、春联、婚联、贺联、寿联、挽联、题联、故事联、馈赠联、名胜古迹联等等。对联按其表现手法而言,分类更多。如:哑联、无字联、描述联、地名联、设问联、双关联、潜义联、嵌典联、嵌字联、拆字联、析字联、复字联、隐字联、拼字联、数字联、叠字联、顶真联、同旁联、连环联、回文联、谐音联、叠韵联、格言联、谜语联、俗语联、玻璃联、拟人化联、歇后语联、异字同音联、同字异读联、趣联、戏联、巧联、绝对、联珠、金蝉脱壳联等等。

就其创作方式而言,最常见的有四种:一是摘句式,二是集句式,三是脱化式,四是创新式。除此之外还有对联的比喻式、比拟式和夸张式等等。每种创作方式各有各的不同要求。至于采用何种创作方式为佳,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一、对联摘句式

摘句,即直接摘取他人现成诗文中的偶句并书写的对联。如孙中山亲书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这一联便是摘自唐代的诗僧贯休的诗句。摘句联要从前人浩如烟海的作品中选出恰切的偶句,且须有所寄托,有所创新,方能成为珍品。

二、对联集句式

所谓集句,就是把已公开出版为诗句、文章中符合对联内容要求、意思连贯的现成的句子,组成一副对联。如“江山如此多娇,彩练当空舞;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这是郭沫若集词句而写的一副对联,也是整联集句式。除此以外,还有半联集句式、半截集句式、改字集句式、漏字集句式、隐字集句式和嵌字集句式等。

三、对联脱化式

脱化,指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诗词文句略加改动,表达出新的主题,作成新的对联。如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对联,其下联原文是明代杨继盛的“辣手铸文章”的脱化,在原诗句的基础上改动了两个字,从而翻出了新意。

四、对联创新式

创新,就是用自己新编的词汇组成对联,这种创作方式常见常用。其方式有四:一是扩联创新式,就是把现成的对联扩充词语,使之成为新联,如“祸不单行昨夜行;福无双至今朝至”。二是对句创新式,又叫应对,即先由某方出上(或下)句,征求对出下(或上)句,此方式现在常见于学生的各种形式的考试题目。如:(三味)书屋廊柱上,有一对联,上联曰“至乐无声唯孝悌”,补出下联“太有味是读书”。三是定题创新式,此方式是一种规定范围、主题的征联,长短句式、节奏等可以自己定。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此例颇多。四是自由创新式,此种方式更为常见,手法具有不受约束的灵活性,但内容却随社会的发展而随之创新。如“国乃家之栋无农不稳;民以食为天有粮则安”等等不一而举。

最后,对联还有一条传统规矩:上联末一字若是仄声,下联末一字就是平声。仄声字短促,不太响亮;平声字悠长而响亮,悦耳,所以用作结束的音节。对联贴在门的两旁,一般还要配个横批,好的横批有相得益彰之妙。

墓碑对联范文第9篇

近代东巴参与政事的相当少,而我在塔城调查期间,却意外地发现当地最著名的两个东巴大师都曾是政坛神坛双栖人物。除了上面提到的和学智之父东金,在纳西古王国声誉如日中天的清代东巴大师东五也是个这样的人物。而且,从他的身世了解到过去东巴与纳西王家庭的一些关系。

东五在1888年就已作古,我走访了巴甸村东五的曾孙和桂森,他是个著名的猎人,当地一些村民对他作为一个东巴后裔但沉湎于狩猎而颇有微词,这使我想到东巴教中诚惶诚恐地对待司掌山林湖泽和野生动物的大自然之神“署”的教义和仪式,想到东巴教教义中对过度狩猎的种种禁忌。和桂森这个东巴后裔之所以成为著名猎人,恐怕也是社会和文化变迁带来的结果。

交谈之中,和桂森谈起东五的墓碑上雕刻有东巴形象,但墓碑在“”期间已被人掀了。我问现在还能否找到墓碑,他略思片刻,说有两块丢在地头,因为这里有墓碑不能搬来家中的习俗,因此虽然是祖先的墓碑,但他也未加照料。我立即请他带我去看。来到一块地旁,果然见有两块断裂的墓碑扔弃在地头,一半已为土掩埋。

我们把土扒掉,把石面拂干净,见一块尚比较完整的石块上雕刻着一个在跳舞的东巴形象,他头戴五神冠,身披法衣“三展”,法衣上有鱼鳞状纹饰,左手持剑高扬过头,右手似作掀衣襟状。东巴形象的左边刻着“妙法行时传经服类”,这正是丽江木氏土司(1723年“改土归流”后被降为通判)在光绪年间赐给东五的一副对联的上联,(下联为“良方济世妙手成春”,和桂森抄记在一张纸上)。

相传木土司的太太生了疑难病,土司请了汉族和尚、道士、藏族喇嘛、白族和傈僳族巫师、纳西巫师桑尼和大东巴东五到家为其太太驱鬼治病。东五技压群雄,以神药两解之法治好了土司太太的病。土司十分器重他,特赐他“医明法精”四字和上述那副对联。土司并封东五为管辖巨津(今丽江巨甸、塔城、鲁甸乡等地)的官。

在和桂森家里保存着一块横匾,横匾右边写着“钦赐花翎知府世袭丽江府分府木题”,左边写着“光绪陆年仲东月初八日和永公(东五之汉名)立”。看来是东五得了木土司赏赐的字后,自己请人制作了匾,以荣耀家门。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在丽江实施“改土归流”,派流官任丽江府知府,将木氏土司降为通判,但看来在明朝盛极一时,被明王朝视为“西北藩篱”,雄霸滇川藏交界地区数百年的木氏土司“虎死威不倒”,在光绪年间还在一代大东巴心目中有这么大的威望,木家邀请和尚、喇嘛、道士、东巴、桑尼和傈僳族巫师等作法驱鬼治病之举,反映了木氏土司一贯广采博纳多元宗教文化,使多种宗教在丽江得以繁荣昌盛的历史。

在那块残缺不全的石碑上刻着一只鹿和一头驴,鹿是东巴经书和东巴画中常提到的吉祥动物,常常伴随在人类始祖美利董主左右;至于那头驴,则与东五的传说有关,相传东五当年曾为木土司家主持丧礼,故作惊人之举,竟把“洗马”(丧礼上用清水泼洒在即将驮死者之魂去祖先之地的马之过程)仪式中所用的马改用驴,以示他这个大东巴的与众不同。

寻访祖先送魂路的东巴奇人

在距这两块石碑不远处,我们又发现一块被土掩埋的石碑,裂为两半,把两块凑齐一看,上面镌刻着东五之子和文玉的家世及迁徙至巴甸村之概况。和文玉亦是个远近有名的大东巴,也是个在东巴中有口皆碑的奇人。

相传他聪颖过人,不仅精通东巴教理、仪式、文字,而且汉文水平也很高,曾在清末年间考中秀才,但由于清廷流官长期施行“以夏变夷”的大民族文化沙文主义政策,当时东巴的地位在上层社会中已一落千丈,他们创造的象形文字被讥为“牛头马面”。由于和文玉是东巴子弟,在文人圈内被歧视。于是愤而远离那酸臭的文人圈子,沉湎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字。

他是最早发现东巴经典中所详细描述的送魂路线是一条真正存在的古代纳西先民迁徙路线的人物,他不顾一些东巴同行讥笑他“自寻死路”,毅然沿着这条送魂路线实地寻访,仗着一手东巴象形文好书法和绝妙的绘画才艺,一路与方言不同的纳西巫师打交道,从丽江到永宁、木里等地,一直寻访到纳西祖先曾居住的无量河一带,直到语言完全不通,匪患频频发生之地才无奈地返回。

和文玉这种前无古人的大胆之举使很多东巴和村民十分钦佩。回来后他致力于传扬东巴音节文字(标音文字)──哥巴文的事业,走遍丽江黄山、白沙、金山、龙山、南山等地,对清末民初在丽江东巴中推广哥巴文立下了卓著的功劳。据说他最后死在丽江县太安乡的汝南化村,这也是远近闻名的一个“东巴之乡”。死后按纳西古规火化尸体,然后家人把骨灰接回埋葬在故乡。

远方来了个大东巴的隔世知音

到20世纪40年代,却有一个才情横溢的中原青年艺术家成了步和文玉后尘的“后来者”,这位名叫李霖灿的河南青年学子原来是民国时期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学生,与当今画坛大师赵无极、吴冠中等是同学。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和几个胆大果敢的同学辗转来到云南,对丽江玉龙雪山的奇绝之美生了崇拜之情。

在沈从文先生等的鼓励下,与画友李晨岚立志创一“雪山画派”。他在丽江画了很多令学友吴冠中等神往的玉龙奇景,但李先生仍叹惜自己的画笔难以传达出玉龙山的风骨神韵,于是“洒泪埋画箱于玉龙白雪”,转而致力于研究如今已闻名于世的纳西东巴文化,在雪山下流连数载,写出了辉煌的著作,成为国际知名的纳西学专家。他后来成了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几十年过去,他梦魂萦绕,一心想重返丽江,曾在台湾发表给朋友吴冠中先生的散文《文约雪山行》,约他一起重登玉龙山,“洗涤尘俗,扬弃琐屑,挥彩笔为中国山川传神,彰山川之锦绣,显梦幻之美丽。”但终因年龄健康等诸多原因,未能成行,于是在笔者游学德国期间,寄来白发一缕,嘱我埋于玉龙雪山。我遵嘱在1991年4月12日,邀约几个文友,将它埋葬在云杉坪北端的一个大岩石下面。这个玉龙山的知音和信徒,要以他的心灵,长聆雪山之松涛清泉,鸟语蝉鸣,长聆雪山精灵的美丽歌声;长伴白雪山花,让灵魂栖憩于雪山之怀抱。

墓碑对联范文第10篇

在高荆老师的女儿――济南市汇泉小学高红燕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高老师家里,一位身材魁梧、精神矍铄的老人迎接了我们,7岁大的小外孙子在旁边高兴地喊着:“今天是我姥爷71岁生日!”事情原来这么巧合。

但是高荆老师看上去却没有年过古稀的样子,1961年毕业于济南师范学校参加工作的他,而今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上,虽然2001年他就光荣退休,但他依然割舍不下那三尺讲台和自己的学生,就这样,高荆在讲台上这站,就是近半个世纪的岁月。

在近50年的时间里,他有太多的机会走上领导岗位,走上更高的位置,但是在他的人生履历表上,依然是极为简单的经历:在一个学校,教一门数学课,当一辈子的普通教师……然而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岗位,他几乎取得了一个人民教师的所有荣誉――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除了教书育人之外,他还承担了多本师范类教材的编辑工作,书稿上百万字。

高荆的父亲母亲都从事过教育工作,从小,他就喜欢上老师这个职业,而对他触动最深的,是母亲在不惑之年就过早离世,当时父亲在当了一辈子老师的母亲墓碑上,写下了“教师孙玉君”几个字,这在那个年代甚至今天,都是一件打动人心的举动,从那一刻起,他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像母亲一样,一辈子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在他的书橱里,放着一尊孔子像,那是自己执教过的64级学生在毕业40年以后,送给自己老师的礼物,高荆老师说:“40年后还能让学生想起自己,这是一个老师最欣慰、最高兴的事情。”因为是师范学校的老师,所以很多学生以后都成为教师,高荆老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再影响到学生的学生……

高荆的夫人王延华是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与丈夫不同的是,她先后担任过普通教师、教导主任和校长等职务,是一个工作起来就忘了家的人,她曾经任教过的学校,好几所都是当时不入流的学校,都是在她和其他老师的努力下,成为今天的优秀学校。然而与很多教师家庭一样,当你把更多的爱留给学生时,往往就减少了对自己孩子的爱。

女儿高红燕回忆起一件事依然印象颇深,那是1986年的夏天,高红燕中考的那一天,当她醒来要去考试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自行车不见了,当时父亲出差了,原来是母亲学校有事,把自己的自行车骑走了,而把自己女儿要参加中考的事情忘记了,高红燕只好一路小跑,踩着开考的铃声踏入考场。

说起这些,高红燕并没有埋怨父母,而今的她,也像父母一样,成为一名教师,她也理解了当年父母的感受,有一次她的爱人临时有事,让高红燕去幼儿园接儿子,但是下班后她又与几个老师探讨起工作的事情,想起要接儿子的时候已经很晚,见到儿子的时候,她问小家伙为什么不打电话给妈妈,儿子懂事地说 “我知道妈妈很忙,不能打扰妈妈。”她听了之后心酸地流下了眼泪。

在高红燕的眼里,父亲永远是自己的榜样和偶像:“父亲的高度,估计是无法企及的,他甚至没有留下让我超越的余地,他永远是我最崇拜的人,指引着我努力的方向。”高红燕曾一度离开一线教师的岗位,在上级部门担任行政工作,但是时间不长,她还是回到了自己熟悉的讲台:“不在一线会感到轻松很多,但是你会感到不跟学生在一起,心里空空的,站在讲台上虽然会有些辛苦,但是看到自己的学生,就会充实很多。”如今她继承着父辈们的传统,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并且走上了领导岗位。

高老师家里,我们还看到了一块不起眼的、样子有些陈旧的匾,那是山东教育厅授予的第一届“教育世家”,当时还是1990年,而今这个大家庭里,已经有近十位人民教师。

上一篇:氓教案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爸妈寄语大全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