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范文

时间:2023-11-28 11:31:48

课本篇1

1 试题呈现

学习《图形的相似》后,我们可以借助探索两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所获得的经验,继续探索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1)“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一边一锐角对应相等,或两直角边对应相等,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类似地,你可以得到“满足________,或________,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2)“满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类似地,你可以得到“满足________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请结合下列所给图形,写出已知,并完成说理过程.

已知:如图1,________.

试说明RtABC∽RtA′B′C′.

2 课本回顾

本题源于课本(南京市初中数学教学使用的课本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课本”)).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图形的相似”部分的重要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对该内容,从内容标准层面提出的具体目标是: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课本将该内容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图形的相似中;设计思路是:紧紧联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通过“类比、猜想、说理”的方法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使学生从全等到相似,在认识上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课本在八年级(下册)§10.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中,依次编写了:探索“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的学习“素材”,它们分别与七年级(下册)中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SAS、SSS对应.对比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本编写中没有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HL对应的探索内容.

课本在内容编写上,通过操作验证和归纳(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另两种判定条件的得出,不仅有操作验证和归纳,还有以“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为基点的推理认知,展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提升.

由此可见,本题的选材源于课本,是课本内容的补充,可实现使学生对三角形全等条件与三角形相似条件进行完整对比认识,形成更为完整而稳固的知识结构;本题的编制、设问突出了课本编写思路中的“紧紧联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通过‘类比、猜想、说理’的方法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说明RtABC∽RtA′B′C′”的解题要求也源于课本,在课本提供的学习“素材”中,探索“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部分曾两次出现过类似的说理.

3 课堂反思

本题是课堂教学中“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迁移、“探索三角形相似条件”的延续.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过程.遵循这些基本理念,《苏科版数学教师参考书》针对“圆形的相似”,提出了下列教学建议: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立足于课本的特点,将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渗透说理内容,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图形相似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判定条件的过程,体验相似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体会相似与全等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从图形相似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图形的相似”这一章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在于:由三角形全等转入三角形相似,对学生来说,这是认识上的飞跃,要有一个认识上的适应过程.解决难点的关键是:在教学中突出类比的思想,特别要注意与全等的情况进行类比,运用类比的方法获得新的结论.在《课标》与《教参》指导下的课堂应重视:让学生充分经历从感性(如观察、操作、度量等)到理性(如说理)认识探究“三角形相似条件”的过程.关注并合理利用学生已有的“三角形全等的概念、三角形相似的概念、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知识基础,利用学生经历并具备的“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究活动经验,在“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引领学生关注相似与全等的区别和联系,对比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知识框架、三角形全等条件内容,合理猜想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类比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并逐个验证,并尝试说理.恰当地将三角形全等与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进行对比、梳理、整合理解,进一步巩固此部分的知识结构与认识.

遵循《课标》理念、领会《教材》特点、落实《教参》建议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会深刻认识到“全等”与“相似”之间的联系,会运用“类比”的思想,由“全等”认识“相似”,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包括探究中的说理).

由此可见,本题的设计不但源于课本,还关注课堂,它是课堂探究的迁移与延续,是考查课堂教学过程的好题.

4 评价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两个三角形全等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的认识;考查学生通过“类比、猜想、说理”的方法探索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考查了学生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数学活动经验.本题源于课本,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数学学习的水平.本题能较好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能激励学生勇于探究、乐于探究,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本题也能引导教师更好地认识课本、认识课堂教学、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进.

4.1 解答分析

思路分析:解答前三空,要将三角形全等与三角形相似的概念进行对比,类比得出与所述三角形全等条件对应的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答第四空,要结合图形,将第三空的条件用简洁的符号语言表述出来.说明RtABC∽RtA′B′C′,首先要清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有: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而后要弄清本题已知条件是:两边对应成比例,且一边的对角相等(都是直角).接下来要明晰推理的思路是:根据已知条件和所学知识,设法得出第三边与其余两边也对应成比例,或得出两边的夹角相等,这样就可推导出两直角三角形相似.

解 (1)一个锐角对应相等;两直角边对应成比例;

课本篇2

这节课是语文课,李木子老师一边走进教室一边喊“上课”,班长宋晓曦紧接着喊了一声“起立”。这时只听“嘭”的一声,小豆豆慌慌张张摸着脑袋,嘴里“哎哟”叫苦连天地从课桌下钻了出来。

李木子老师发现了,笑了笑,说:“孟小飞,你是想跟老师捉迷藏吗?”

小豆豆慢慢站起身,嘴里咕哝着,说:“我没有跟您捉迷藏,是橡皮在跟我捉迷藏!”

“找橡皮?”同桌怪怪妞说着,把一块玩具熊橡皮放到了小豆豆的桌子上,“这是我下课的时候捡到的。”

“谢谢啊!”小豆豆笑着拱了拱手。

“我看不只是橡皮在跟你捉迷藏吧?”李木子老师抱着膀子,取笑道。

小豆豆看了看光溜溜的桌面,纳闷地说:“我的语文课本呢?”

“是不是课本也在跟你捉迷藏,又跑到书包里去了?”李木子老师给小豆豆“出谋划策”。

小豆豆低下头,一边往课桌里看,一边伸手去书包里摸,他找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找不到语文课本。

“隐形了?”李木子老师走近问。

小豆豆着急了,谁都知道李木子老师最烦忘带课本的同学,看今天这架势,他小豆豆如果拿不出课本,真是“在劫难逃”啊!

“天灵灵,地灵灵,我的课本快显形。”小豆豆念着咒语,手使劲在课桌里翻找,没想到使的劲儿太大,竟然把课桌给推倒了,“咚”——如果不是李木子老师眼疾“脚”快,蹦到了讲台上,他的大脚趾肯定被砸成肉酱!

李木子老师生气了,说:“你这叫气急败坏,你想谋害老师!”

小豆豆觉得委屈,脸涨红得像紫茄子,“我明明把课本放在桌子上。”

李木子老师不信,“你的课本在家里睡大觉吧?你总是丢三落四,你看看人家顾一帆,哪次忘带过课本?”

小豆豆闷闷不乐地扶起桌子,坐到座位上。

怪怪妞主动把课本推过来,小声地说:“我俩同看一本吧!你真是个粗心大萝卜。”

小豆豆不想再解释了,再说也没人听他解释,大家都开始听李木子老师讲课了。

可听了一会儿,他听不下去了,情绪也有些激动。

“怪怪妞,你怎么偷我的课本?”

怪怪妞眼珠子一瞪,像受了360伏的电击一样,反问:“你狗咬吕洞宾啊?把我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这怎么成了你的书啊?”

小豆豆眼珠子一转,冷笑着说:“你故意把我的橡皮藏起来,然后趁我找橡皮的空儿,偷偷把我的书拿过去了,是不是?你真阴险!”

怪怪妞生气了,“你神经病、二百五啊!你说这课本是你的,你喊喊,它答应吗?”

“不用它答应。”小豆豆指着语文课本第二页右下角的一个墨点说,“看到了吗?这个是我用钢笔点的。”

怪怪妞一看,还真有一个小黑点。可是,这也许是自己不小心点上的啊!

两个人嘀嘀咕咕,剑拔弩张,早就被李木子老师察觉到了。

“你们俩要揭竿起义?”李木子老师质问。

小豆豆站起身,理直气壮地说:“报告老师,我的课本找到了,在怪怪妞那里。”

怪怪妞趁小豆豆急于告状、没留意课本的时候,用笔在课本的最后一页点了一下。

“真的吗?写着你的名字吗?”李木子老师有些不相信。

“昨天才发的课本,我没有写名字,但是我有记号,在第二页我用钢笔点了个墨点。”小豆豆胸有成竹、胜券在握。

“就一个墨点?”怪怪妞也站起身。

小豆豆狠狠地点了点头。

“老师,我这本书有两个墨点。”怪怪妞说着,把第二页的墨点和最后一页的墨点展示给大家看。

小豆豆吃惊地望着怪怪妞。

“孟小飞,不要再疑神疑鬼的,回家找找去。”李木子老师毫不犹豫地相信了怪怪妞。

小豆豆还想说出自己的大胆猜测——另一个墨点是怪怪妞刚才点上去的,可是他说了也没有用啊!李木子老师已经不耐烦地摆手,示意两个人都坐下。

两个人坐下后,怪怪妞便收回了课本,再也不让小豆豆看一眼。

小豆豆像尊泥菩萨,呆呆地坐了一节课。

可小豆豆不死心,下了课,他就奋不顾身地与怪怪妞抢那本书。

班长宋晓曦走过来,抢过那本书,把两个人分开。她认真地看了看被争抢得皱巴巴的语文课本,说:“你俩的新书都没写名字吗?”

两个人都像鸡啄米似的点点头。

“既然没有名字,也没有其他证据证明这本书属于哪一个人,我建议把这本书撕开,一人一半。”宋晓曦很认真地说。

“不同意。”小豆豆大喊。

“不同意。”怪怪妞抗议。

宋晓曦挠挠头,说:“怎么包公用这个办法灵,我用就不灵呢?”

笑面虎凑过来,笑嘻嘻地问:“包公用的是什么办法?”

“曾经有两个妇女争抢一个婴儿,都说是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能断案。包公就下令把这个婴儿撕成两半,一人拿一半。其中一个妇女吓得放了手,求包公不要伤害孩子,而另一个妇女在旁边幸灾乐祸。很显然,那个舍不得伤害孩子的才是真正的母亲。”宋晓曦三言两语讲了个包公机智断案的故事。

笑面虎吃吃地笑起来,说:“人家争的是孩子,他俩争的是课本,当然不一样。”

“你们俩先冷静冷静,让我想想办法。”宋晓曦抱着课本回到位子上,模仿着一休的样子在头顶上画圈去了。

怪怪妞气哼哼地走出教室,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她潇洒地把一本崭新的课本往小豆豆桌面上一丢,说:“我在总务处买了一本新的,送给你。”

小豆豆瞠目结舌,难以置信,又无比惊喜。

宋晓曦把皱巴巴的课本递给怪怪妞,不解地问:“你吃错药了?这么容易就妥协了,可不是你怪怪妞的风格哦。”

怪怪妞尴尬地一笑,附到宋晓曦的耳朵边说:“我下楼正遇到我妈给我送课本呢!原来是我的课本落在家里了。真是我错拿了小豆豆的课本,小豆豆代我挨批评受过,我心里过意不去,就把那本新书送给他吧!”

小豆豆却一直蒙在鼓里,还暗自钦佩怪怪妞的宽阔胸襟,对她心存感激呢!

课本篇3

时光飞逝,一转眼已经3000年了,这时的地球科技已是很先进了。比如说学校的课本就蕴含着高科技。

今天,是期末考试,我拿着当时独一无二的学生专用笔记本型课本——这课本节省了我们的“负重”,还方便了我们的老师的批改,真叫个进步一点点,方便一大家。因为这个学生笔记本中有所有年级段软件化的课本和作业本,还可以用各种笔记写。

来到教室,已经快要开考了,我立马将东西放在防作弊的水晶桌上,刚一放下,老师便来了,说:“同学们,我把试卷软件先发给你们,十分钟后考。”说完,我们便收到了软件化的大考试卷,我想进入复习中,没料到,手一抖,按到了“开考”键,我也意识到了,心中“咯噔”一下,想:这下玩完了,这东东可是锁定了的。但再想也没用,还不如快点做呢!

考试的时间中,我们一直安安静静的,读到这儿,你会想:天,这种已经绝版的学生竟然在你们班那么多。其实,并不是我们乖,而是这个学生笔记本不但是我们的课本,还是考试时的严厉监考老师。就是发出一点儿声音就扣你10分的那种。一会儿,考完了……

今天介绍了未来的书,你肯定还想知道别的,那就去3000年后吧!

课本篇4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 以生为本 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言

“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理念或者是生本教育理念。其特定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高度尊重学生的选择,全面依靠学生的协助。由生本教育所引发的实验在国内外百多所中小学前前后后开展,产生了不错的课改效果和积极的社会影响,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回应。生本教育的管理理念跟传统教育的管理理念有一定的差异,在于: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自由的发展[1]。

1.美术教育与生本教育的关系

很多学者都认为,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也就是把教育的主导权从教师转移至每一个学生身上,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之前消除不了的误会,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的发展[2]。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主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章瑞安教授曾说:“美术属于一项技术,如果没有技术依托的理论,就像是无根的浮萍。”在课改中把美术的生本教育加入到美术教学当中,我认为不但是现实的需要,而且是历史发展必然经过的阶段。

国人一直在呼吁生本教育,也一直在误解生本教育。生本教育,尤其是在高中美术教育方面,对于提高学生发展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美术的主要目的是:塑造完美人格,实现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高中美术的性质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自我提高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客观事物的。审美从人类开始与客观世界发生关系的时候就开始了,高中美术教育则希望通过新课标的实施,更好地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和学生未来发展结合在一起。美育实际上一直在不自觉地进行着,并逐渐成为自觉的劳动,如果把生本教育思想加入其中,可以说美的思想和自由的生长环境就会更加均衡。

因此,高中美术的新课标更应该与生本教育息息相关。我们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在成长期的自由成长,把美术课程的考试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甚至还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教师评研活动,这样就可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我们积极鼓励“为自我兴趣而学习而不是为考试”。到了本科目现实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2.生本教育带来的课堂创新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体验和感悟真善美时,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朴素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当然,有人会质疑:我们的起点在哪里?其实生本教育没有特定的起点,我们只根据学生的现状而即时做出调整。在现代课改的潮涌中,高中美术教育虽然拿出了一系列令人满意的答卷,例如高中教学我们会采取课内外并进的方式,课上我们会简单地用多媒体讲解课程核心,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学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本”的内涵。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生本教育”在高中美术中起到的作用还十分有限,而且,学生的自学积极性还有待提高。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有:课下根据兴趣自己探究相关知识;课上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将最优方案在全班展示,接下来是学生自由提问时间,在这里没有绝对的对错,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并且乐在其中,那么每个人都是赢家;老师则在最后总结巩固本节重点。这样便充分体现了“生本”思想,学生学到的要比课改前学到的多且很轻松愉快。

3.改变教育理念,强化生本教育

学生表现得这么好,之前提出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哪里?是因为这项方案实践的时间还不长,教育部门还不能运用到炉火纯青的教学实践中。部分高中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的高考成绩,觉得美术只是辅助的娱乐课程,即使是有“生本教育”这么新鲜的工具,大部分老师还是投入的精力甚少。如果美术教学还只是停留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就容易使学生在竞争和考核中失去信心,不利于向“自主学习”转变。

因此,我们需要从根基上改变高中教学观念,以便使“生本教育”发挥出最大优势。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真正建立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实现以生为本;二是从教师主动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方面入手。高中美术教师的主要角色就是引路人,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做好自己,爱做自己。以生为本,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发展,老师的教导同样重要。

结语

按照高中美术新课标,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提倡学生对陈旧知识的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生本思想”才能在高中美术课堂中发挥经久不衰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高新华.浅谈“生本教育”理念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运用[J].学周刊:C,2011(8):163.

课本篇5

一、教与学的关系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关系

教和学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素。教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激励、启发和引导,“开而弗达”是教的最高境界;学不仅是被动地听、看、记,更是积极地做、思、说,“学而思”“学而问”乃学之真谛。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在各种关系中,教与学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故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是处理好其他各种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准确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教与学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从对立方面看,教的愿望与学的现状往往存在偏差,即教学目标与教学现实之间常常是不一致的;从统一方面来看,教与学相互依存,它们同时存在于课堂这个统一体中,教以学为依据,学以教为前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此谓教学相长也”。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教和学可以相互转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一方面,教师要多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到以学定教,因学施教;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问题意识,让学生“兵教兵”,做“小老师”,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在教和学的矛盾中,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谁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即课堂教学应以教师的教为主,还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笔者认为,教和学的地位是动态变化的。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的教为主,课堂上学生基本处于被动从属地位。相对于传统课堂,“新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的高度重视,关注学情,以学定教,因学施教,关注学生,以人为本,发挥其主体作用。

在这一对立统一关系中,教师应该追求教学同步(非绝对同步),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提倡“现教现学”“现学现教”。

三、正确认识教与学关系的现实意义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才能把握好“度”的问题,才能使教学更高效,使学生的发展更和谐。

一是有利于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从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看,教和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教和学不是统治和被统治、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关系。教师不是传道授业的权威,而应该是终身学习者;教师不是课堂教学的熟练工,而应该是不断探寻教学规律的研究者;教师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包括学生(学生本身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内的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监督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二传手”,而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因为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师要善于“开而弗达”,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育)的时机,启发在“愤”“悱”时,点拨在关键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

二是有利于“两个作用”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得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没有教的学是低效的,没有学的教是无效的。当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等于包办代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要及时“到位”与“让位”,做到“到位”不“越位”,“让位”不“缺位”。只有这样才能使“两个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两个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有利于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其实质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因为只有教与学紧密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真发展”,促进学生“真学”“在学”。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体现,课堂教学已悄然从传统的“教”中心向当下的“学”中心转化,课堂教学出现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四、促进教与学和谐统一的主要策略

为使教和学走向和谐境界,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挖掘其“和谐元素”。

首先,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前提。教和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想学”的前提。当然,良好的师生关系不等于和谐的教学关系,但和谐的教学关系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因为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状态和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喜欢一门学科往往是从喜欢一位老教师开始的。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以学定教是和谐统一的关键。“教”是为了“学”,因此,“教”要依据“学”。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学情”,即学生的已有储备(知识、经验)、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的情感因素等,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教师要换位思考,教学设计、问题设置、教学推进都要多从“学”的角度出发。“学情”是课堂教学的“源”和“本”,教师就是要围绕这个“源”和“本”,引导学生去建构、生成,学会“顺藤摸瓜”。

再次,遵循规律是和谐统一的保证。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教学的和谐统一?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学生是认识(学习)的主体;二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这是学生认识的源泉;三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四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其主体意识;五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的认识在运用中巩固提升。

课本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组合作;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263-02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正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使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年轻的农村教师,如何紧随时代潮流,立足农村初中科学课堂实际,准确把握学生脉搏,在农村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呢?在课堂教学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农村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服务。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立足农村初中科学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对农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一、农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在课堂教学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教学热衷于小组合作的形式,却忽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徒有表面的热闹,实则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种低效甚至无效的小组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分组随意,分工不明。有些教师在安排小组合作活动时,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分组而是随时随意分组(随意指定几个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或者前后4人小组开展活动),甚至组长都是由教师临时指定,组长和组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与职责。合作学习时,组长、组员各行其事,致使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难以有效进行。这样没有经过合理搭配的小组,成员之间无法开展互学习,也不能形成小组间的竞争,更不利于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2.不切实际,偏重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独自探索,有的教学内容适合全班教学,有的教学内容适合教师引导,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过易或过难的教学内容均不适合设计小组讨论。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老师无视教学实际,仅凭自己的喜恶,盲目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讨论而讨论,似乎没有学生的合作讨论,就算不上是有效教学。然而学生才刚投入讨论,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就拍手叫停,课堂气氛表面上沸沸扬扬,却没什么实际效果。合作学习沦为教师哗众取宠的工具。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厌倦,失去小组合作的兴趣。

3.缺少规范,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这是十分关键的地方。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教师一说合作学习,有的小组便七嘴八舌,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还没等别人把话说完便插嘴,抢着说;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说,谁都不听谁的;有的小组成员借此机会闲聊,无拘无束。人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多是发表个人意见,合作质量差,合作学习完全流于形式,不能完成合作学习任务,更不能实现组内相互督促、纠错、补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更是无从谈起。

4.评价匮乏,引领不足。初中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迫切的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肯定。然而在小组汇报结果后,有些教师的评价总是针对个人回答得好或差,对小组几乎没什么评价,这种偏重个体的评价方式最终导致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热情慢慢消失;有些教师更注重讨论的结果,而忽略讨论的过程,这种功利性的评价方式淡化了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的培养;有些教师对课堂的评价随意性大,对合作学习的构建缺乏整体性认识,对究竟什么是合作小组的关键,各有说法。如果教师能正确、恰当的对小组合作进行激励性评价,不仅能慢慢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自信心,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

二、农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实现互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各科教师相互交流,在熟知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性别、性格特点、各科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合理地将学生分为4人小组,再将同组成员就近组合在班级的座次。每一组内挑选一个合作意识强、组织能力强的小组长,负责协调本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确保小组成员间能很好地和谐交流,促使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组长及时检查和评价本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以保证小组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实现组内同学共同进步。教师需要组织合作性学习时,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就可以。这样的安排,使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这样的合作形式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有利于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为日后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这种组合实施一学期后,如果各组出现极其不均衡的现象,可以重新分组。

2.切合实际,理性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了发挥的空间,个性也可能得到张扬。小组合作既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还要选择合适的内容。什么时间什么内容开展合作学习,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环境条件安排合理的学习内容,进行组内讨论学习,讨论的内容要有价值,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后,带着自己不太成熟的结论参与到小组交流中去,才能避免走过场,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

3.培养意识,规范合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合作能力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合作是现代人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只有发挥集体智慧,才能更好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还让学生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小组学习同学之间还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可能得到进步和提高。因此,我们要采取一些措施,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比如开展“合作”的主题班会,设计一些须经过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或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合作活动带来的好处,进行自我教育,深刻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当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并赞许小组合作的方式,才能让小组合作开展得酣畅淋漓。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开诚布公的氛围,使学生学会理性、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看法和观点,既勇于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并对他人的错误观点提出质疑,又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观点和解释。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各尽所长,互帮互学,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科学是一门注重合作培养的课程,尤其是实验操作,更加需要小组成员的默契合作。

4.合理评价,促进合作。教师要学会正确、恰当的对小组合作进行评价,鉴于初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在小组汇报结果后,教师要针对小组作出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热情;教师既要关注讨论的结果,更要注重讨论过程中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的培养。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自信心,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让每一个参与者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评价,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立足农村初中科学课堂实际,考虑合理的分组分工,选择合适的内容在合适的时机开展合作学习,而且还要设法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持续地去培养、激发和巩固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和内在动力,有效提高学生在合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探究、发现、质疑和反思这些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教师在合作小组的组建、合作时机的安排、合作意识的培养及合作评价的方式上都需要积极地开动脑筋并下足功夫,才能更好地开展出更加符合学生实际和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逐渐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优秀学生更加突出,中等学生普遍提高,后进生有可喜的转变,厌学的学生逐渐对科学产生兴趣,树立信心,尤其是学生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合作,增进学生情感交流。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生为本,大面积地提升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凌建青.小组建设: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的基石[J].上海教育科研,2015,(04).

课本篇7

【关键词】每课一得 目标 文本 讲练

一、观点产生的背景

有段时间,听了谷定珍老师的课和评课,感受颇深。他认为有效的课要一课一得,目标要单一点,让学生每课至少都有一个新收获。

我十分赞同谷定珍老师的话。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课虽然很全面,但浮于表面,让人感受不深,上与不上,学与不学没什么不同。只有真正以学生为本,每节课让学生都有一点新收获,积少成多,那也是很可贵的。另外我赞同众多概念里面的共同、本质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让学生学会,要让学生会学,即老师要让学生识记、理解一定的知识,领悟体会鉴赏某种美善的东西,培养某种能力和学习思考的习惯。但一节课不可能完成这么多的美丽的梦,因为第一时间有限,40分钟不能面面俱到,撒大网捞针;第二学生学力有限,真正的学本课堂就是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如学生知识结构、接受能力、认知的规律等,学生不可能短时间内掌握很多的知识、技能,需要不断重复实践和一定时期积累,才能真正掌握并培养某种能力和学习思考的习惯。所以一节课学得多、学得散不是好事。多则浅,走马观花;少则深,入木三分。多则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少则清,清爽有序,层层深入。

要实现这些美丽的梦,要有合适途径,我认为它就是“每课一得”。不要小看“一得”,要真正做得每课都有新一得也不简单。这需要老师根据每课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要学的内容、目标,并要达成目标,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而且是新的一得。具体怎样实现“每课一得”呢?

二、观点的实现

一、教学目标要专一。

学本课堂第一就是要教学目标要专一,因为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决定了这一点。因为《学科指导意见》对课文的目标建议较多,而一节课想要学生都很好的学好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老师要根据学情和自己对文本的解读选择最合适的目标进行教学,而不要什么都想要,结果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成了无效的课。目标也不是死板的一定只能有一个,但即使有多个,也要有一个中心目标,课堂主要是围绕它展开的,就像文章只有一个中心思想或观点一样,这样的课才会是紧凑、层层深入,让人感受深刻,让人真正有收获的有效课。

笔者在《亡人逸事》课例(省市三等奖)中,设计的教学目标就是 “鉴赏细节之美,体会作者对亡妻深沉的情感”一个目标,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清楚什么是细节及细节的魅力何在”。

因为目标单一,因此上课的主题比较集中,讨论也比较深入。从导入引出细节的作用到弄清细节的定义、再到鉴赏细节的作用和联系高考作文中细节的作用、最后到细节为主题服务的总结无不围绕这一个目标,但又不让人有重复之嫌,层层深入,有效更新学生认知和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而在《寡人之于国也》的课例(市二等奖)中,设计的教学目标虽然有三个:了解孟子仁政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学习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欣赏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尤其是掌握比喻说理的作用。但是却围绕“欣赏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尤其是掌握比喻说理的作用”这个中心目标而设计教学内容,在“欣赏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的过程中完成前两个目标的教学,以“文”带“言”,既不枯燥,又能夯实基础,切合文言文的教学要求。

所以学本课堂的教和学目标要专一,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是学生学得好的前提。

二、教学环节要统一。

学本课堂要求教学环节要统一。目标专一了,然后教学环节也要紧跟上去,就是要前后统一,环环相扣,就是要有合理的教学程序设计,它是实现有效教和学的关键。它体现在两方面:教学环节设计要与教学目标统一,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设计要与教学认知规律统一,就是要科学,我认为要讲练结合,从认知到运用掌握、从文本到生活的过程。

现略举笔者的《亡人逸事》教学设计为例子来说明。

(一)导入

1、学生先读课题,再问:应以怎样的语气读?再读课题

2、为什么要以深沉的语调读?我们先弄懂标题。亡人指亡妻,为何不直接说亡妻逸事?

3、逸事何意?(生答)文中(第四部分)有一句话可解释这词,找一找。

(二)明概念:什么是细节?

明确:细节描写 投影“细微之处见真情”,书上有类似的话,看谁先找到。

(三)鉴赏细节的魅力。

1、找出你最感动的细节,通过细节读懂人物,透过细节品味感情……

A、以一个字形容雨天说媒的情节?(巧)

B、用两个字形容?(缘分)

C、用四个字形容?(天作之合)

D.这里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E.如果把“点头笑着说”这一细节变成“幽幽一叹说”会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表现,不想嫁却天意弄人只得嫁你。对比读一读)

2.学生按文章的顺序鉴赏细节。先划出细节,再动笔写其作用。(10分钟)

3.如果学生说不出,老师可预设以下内容:(略)

4、师生交流。在学生提及母爱的细节时,可插入说说2009年湖南的高考满分作文之一《踮起脚尖》中的细节。

(四)总结:读108页,第3题最后一则。“无论一个细节――场景、性格、情节多么奥妙美丽,假若它不是为了最完善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它对作品的艺术性就是有害的。”主题是第一要著,但要使文章有血有肉起来,必须要有细节,它可以小见大,生动传神。

这个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共四个环节,每一环节都紧扣教学目标。如“导入”部分直接从课题入手,抓住学生往往不注意的细节,如“亡人”和“亡妻”比较,目的就是要不留痕迹的导入细节,同时因抓住人不注意处,往往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另外也利用好课本资源,让学生关注课文和课后内容,也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文本研读兴趣的一种方法。所以看似没有什么可挖的文题,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再如“鉴赏细节的魅力”这一环节。教师抓住第一部分指导学生作示范性的鉴赏,紧扣细节的魅力,分角色朗读,限字概括,换词比较等指导,本身也就注重了上课的细节,也给下面的学生自主鉴赏环节提供了一个示范。这样注重讲练结合,老师精当的指导和学生实践阅读相结合,既使学生不致于迷惘、不知所措,也让学生有现学现练的机会,真切的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同时注重与高考、学生的写作相联系,较有实际指导意义。这些环节的设计与教学认知规律统一,讲练结合,从认知到运用掌握、从文本到生活的过程,比较科学。

三、紧抓文本求深入。

学本课堂要求紧抓文本求深入。这是根据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因为学生课堂的时间有限,能把文本研读透彻就不错了。有人离开这个唯一根本,大量的拓展阅读,这是舍本即末的做法,会脱离有效学本课堂的轨道。如果课堂紧抓文本不放松,始终贯彻到底,挖深挖透。学生就能深刻领悟学习内容,从而举一反三,内化迁移,掌握技能。当然在透彻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再适当的拓展阅读,当然是很好的事。

也以《亡人逸事》课例为例子,下面选择一小段上课实录内容:

师:如果把“点头笑着说”这一细节变成“幽幽一叹说”会有什么不同?

生11:内心很痛苦,嫁错郎啦。(生笑)

师:是的,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表现,不想嫁却天意弄人只得嫁你。对比读一读。

生11读,学生大笑。

师:这就是细节的魅力,请按文章的顺序鉴赏细节。先划出生动传神的细节,再动笔写其作用。(10分钟)

2. 学生汇报交流

生12:105页“盯”、“跳”、“走”、“钻”几个动作细节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未婚妻初次会面腼腆害羞的神态。

师:说得很棒。齐读这句话,为何“用力盯了我一眼”?

生12:想把我记住心里,又有点怪我来得不应该。(生大笑)

师:现在年轻人谈恋爱,天天黏在一起,难道看一眼还不应该吗?干嘛还像防狼一样的逃开?(生大笑)

生13:时代不同,过去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上文“第一次见面却是在结婚之前”,就意味着一般情况结婚之前是不见面的,见面算前卫的了。(生大笑)

师:说得太好了,也能敏捷从文本中找到依据。据说我村里一个老人,结婚的第二天在那里哭,为啥?老婆太难看啦,与他太不相称啦。(生大笑)所以这些动词不仅能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未婚妻初次会面腼腆害羞的神态,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还有这些精彩的细节吗?

生14:106页“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这一神态和语言细节,说明她礼教观念很重,很传统。

师:是的,有些同学可能不理解为何这叫礼教观念很重。因为过去的人回娘家是很重大的事,回来也要很隆重。

生15:第三部分 “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的细节,说明她心中的煎熬,写足了她对孩子的爱。

师:“煎熬”这一词用的真好,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一点点的伤痛在母亲那里总是加倍的,这可不是说说的,是真真切切的。为何有些同学写父母的爱不感人,就是没有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插入说说2009年湖南的高考满分作文之一《踮起脚尖》中的细节。

以上的教学实录体现老师较好地抓住了文本。注重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细节,尤其是对关键词语进行品读,从而真正走入人物的心灵,获得情感体悟。如以“天作之合”细节品读为例,进行对比阅读(假如将“点头笑着说”改为“幽幽一叹说”,在情感上有何不同)。这个环节一下子让学生对细节描写的作用获得了感性认识。再如“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在这个细节中学生较好地抓住了“盯”“跳”“钻”几个动词,并品味出妻子质朴、娇羞、腼腆的性格。又如“她礼教观念很重。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严肃地说: ‘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我只好一个人走了。” 学生的能从“严肃”一词中品味出妻子礼教观念较重的性格。

另外笔者较刻意引导学生从课文和课后的知识链接中找答案,如“逸事”文中的解释,“选择一些不大使人感伤的断片”;细节的作用;细节服务主题的总结等。在学生不注意的地方发现惊喜,提高学生对教材的关注度,提高研读的兴趣。学生也受老师的影响,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从文本中找到依据,如学生回答:“时代不同,过去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上文‘第一次见面却是在结婚之前’,就意味着一般情况结婚之前是不见面的,见面算前卫的了”。也只有学生能深挖文本了,解读才算是真正意义的深入有效了,这也是真正的“学本课堂”。读透文本后,联系高考作文,就显得水到渠成,学生也能心领神会了。

四、精讲精练要一致。

学本课堂要讲练一致。学生学会了,学生会学了,这才是学本课堂。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光有老师指导不行,老师替代不了学生,老师讲透彻了,不等于学生都学会了;同样,光有学生做题练习也不行,题海茫茫何处是岸,需要老师的指导。只有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练习结合起来,并且精讲精练要一致,学生才能真正快速学会,实现技巧迁移并掌握某种能力、养成某种习惯,这时或许学生也会学了。如果指导了,学生不练,也掌握不了技巧和能力;如果指导和练习不一致,指导没有多大意义,等于浪费时间。所以精讲精练要一致,才能教得有效,学得有效,甚至能举一反三,实现能力的迁移。

《亡人逸事》课例就贯彻精讲精练的思想。教师抓住第一部分指导学生作示范性的鉴赏,也给下面的学生自主鉴赏环节提供了一个示范。然后让学生动笔鉴赏批注,这样注重讲练结合,老师精当的指导和学生实践阅读相结合,既使学生不致于迷惘、不知所措,也让学生有现学现练的机会,真切的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高三复习课特别要注意讲练结合,才会发现学生答题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进行纠正指导,也只有学生会答会写了,才能算真正会了,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有所得,才会不断进步。例如笔者在区高考复习会议上上的《探究题的探究》一课中,在对一道题目进行精到细致深入的指导后,下面的2-3道题目就让学生动笔,并选取部分答案进行实物投影,师生共同修改,重温指导的内容,强化巩固。从学生做题的情况来看,指导有效,练习有效。

课本篇8

刘培兵

新课程实施三级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在推进实施新课程的地区,尤其是刚开始使用新教材的地区,“校本课程”极大程度上还只停留在课程标准上,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绝大部分地区和学校实施的新课程,仍然拘泥于“一本课本、一个教室”。学校的教学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说得不好听一点,只不过语文课上的篇目换了,数学课上的例题换了,政治课上的事例换了……甚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还会借口诸如此类的理由:条件差、怕出事、这些东西反正也不考……把课本上设计的许多实验、许多活动课程给枪毙了,这样倒也落得了个轻松。就我看来,现阶段我们的新课程还顶多只能算一个缺胳膊少腿的畸形儿。

怎么办?

好在我们的教育和畸形儿不完全等同。三级课程,现在我们还只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没有,校本课程也没有!很显然,要构建新课程的完整体系,开发、生成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就显得百分之百的重要、百分之百的迫切!

地方课程的开发、生成,我认为不外乎两条途径:第一,按传统的教育科研方式,由地方教育科研部门组织人员,研发居高临下的课程,然后实施;第二,以校本课程为基础,进行筛选、整合、提炼而生成。二者虽殊途同归,但其实效可能大相径庭。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初始阶段,摆在各个学校、每一个教师面前的一个最重要、最紧迫、最艰巨、最光荣的使命是:开发、生成校本课程!

现将本人对校本课程的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思考、观点提出来,就教于方家,以期得以修正。

一 校本课程的地位、作用

我认为,校本课程是整个新课程极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发、生成、实施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最终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发展。

过去,我们的教育最大的弊端在哪里?我认为主要还不在于语文的选文过时了、数学的例题过时了……简言之,主要不是课程内容的问题,而在于此:几乎全国的同册同科教师都在按规定的模式传递给学生统一的答案,或者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解说。教师的创造力被钳制、被消磨、被抹杀!学生的创造力被忽略、被否定、被剥夺!这样的教育难道能培养出诺贝尔吗?

如果说国家课程的着眼点和归宿是:教育的宏观目标、学生的共性发展、教育的全民性,以期形成国家教育的总体特点,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国家课程倾向于对教育共性的追求。很显然地,教育光有共性,显然是不行的,是偏颇的。实际上,这种共性越明显,教育的个性就丧失越多。基于此,我们是不是应当这样来理解或者定位校本课程的着眼点和归宿呢?促成学生个性(非共性,不是性格,是个体差异)的形成,或者说是促成学生之间差异的形成,最终促成全民教育个性的形成。只有当我们的学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的时候,中国教育的个性才能彰显,中国人才有可能问鼎诺贝尔!

二 校本课程的特点

首先,校本课程具有共性。这种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本教育”目的。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遵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经验、情感、兴趣爱好、习惯、志向等因素,来学习知识、塑造人格、培养技能、开发潜能、发展创造力 。

2.民族性。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着眼于民族的未来,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民族文化。

3.时代性。教育应当为民族的发展服务,而时代不同,教育的目标及归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同样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我们必须在放眼未来的同时,密切关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把握世界科技文化的最新动态,了解各学科的高端成果,大胆及时地“拿来”,为我所用。

4.前瞻性。教育的近期目的是为培养现实社会最需要的人,远期目的则是培养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目光、深邃的洞察力。要做到这一点,好像很难,对其实对中小学而言,我们只要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尽量排除教育过程中功利性因素的负面影响,我们培养的人就会有更大的可塑性,他们就会有更大的上升空间,更多的科技成就会从他们丰富无穷的创造中产生。

5.从属性。正因为校本课程是新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开发、生成校本课程时就应当遵从于课程标准这个体系,而不是相互冲突或者相互矛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应当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拓展、补充。

其次,校本课程还具有个性。这种个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特色。校本课程的研发者是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教师的教育理想、主观意图,甚至教师的个性、情趣、阅历、特长等诸多元素,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所研发的校本课程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教学个性越鲜明的教师,才有可能研发出越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也是校本课程应当致力追求的目标。

2.学科特色。各校在研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同科教师之间除了各自充分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之外,还应当通力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吸取,博采众长,整合生成学科校本课程。

3.校本特色(学校特色)。不同学科的校本课程,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科学完备的统一体,进而形成校本课程的校本特色。

4.地域特色(区域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立足于本地的课程资源,尤其是本地的文化、风土人情,各地绚丽多姿的自然、人文、历史、经济、习俗、民风等,都会在校本课程中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5.民族特色。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国,各个民族都创造了、创造着丰富的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立足学校所在地的民族文化,吸取精华,整理、继承、弘扬、发展。这样,我们的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才有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要想让我们的文化成为世界的,必须让我们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 校本课程的主要类型

从课程的组织实施过程和形式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学知型”校本课程。

这种课程基本上等同于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即教师对自选自编的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活动。

2.“活动型”校本课程。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有计划、有目的的学科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交际、养成习惯、塑造品性、开发智力、发掘创造力。

3.“实践型”校本课程。

即综合性实践活动。

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可以称为单学科校本课程(学科校本课程),诸如语文校本课程、数学校本课程……除了开发与国家课程标准要求设置的这些学科配套的校本课程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发其他的校本课程。比如,有的学校开设的“认识中草药”、“传统手工艺制作”、“棋类入门”、“生活中的科学”、“农村常见病防治”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学科校本课程。

由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活动主阵地仍然在教室,为了使我们教学的方式更灵活、内容更活泼、气氛更活跃,能尽快实现新旧课程之间教法的转变、学法的转变,我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形式上来讲,应当倾向于“活动型”、“实践型”;从内容设置来看,不能光有配套的学科校本课程,还应当有国家课程要求之外的其他学科校本课程。

四 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生成

(一)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

(1)立足课本知识体系,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拓展:知识性拓展——将相反、相关、相似的知识引入课程;生活性拓展——将自然现象、生活实例、生活体验等纳入课程;课型拓展——配合课本内容,设计、组织、实施更多有益的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

(2)将时代科技的尖端成果,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方法、实验方法,各项教学实验的新方法、新经验、新成果,倍受关注的社会热门话题、焦点现象引入课程。

(3)立足本地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风俗习惯、民间工艺、奇药妙方、风景名胜、经济文化等,均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丰富而极具价值的资源,它承载着厚重的地域文化,体现着民族特色,把这些文化引入到课程中,就能发掘、传承、弘扬地域文化。

(二)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注意事项。

(1)注重特色。首先要张扬教师个性,彰显教学风格;再整合教师个性,形成学科特色;最后整合学科特色,凝聚形成校本特色。

(2)注重趣味性。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情趣,课程的形式、实施过程力求生动有趣,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欲、创造欲。

(3)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意志品质、高效的行为方式、细致严谨踏实的求学治学态度,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素质等。

(4)注重学科校本课程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使之形成科学、实用、完整的体系。

(5)注重各学科校本课程之间有协调统一、相互关联、相互补充,融合形成校本课程。

(6)注重实际,注重实效。特别要注重本校实际、本地实际、学生实际,尤其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兴趣、志向、爱好、心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也要考虑到课程的可操作性,不宜过多过滥,不宜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阶段和任务。

校本课程的开发,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复杂,工作量大,是一项庞大、系统而科学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期)。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拟定校本课程目标,设计学科校本课程体系、框架,拟定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编撰学科校本教材。

第二阶段(实验期)。在学科校本教材的框架下,全方位地进行教学实验,获得反馈、积累经验、总结不足、发现问题。

第三阶段(生成期)。在充分实验的基础上,将实验期所获得的经验、发现的问题结合教材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相对稳定的校本教材。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管理。

要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走上正轨、落到实处、形成风气、服务教育,必须有科学的评价和管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必须建立以下制度:

——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工作考评、管理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所辖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工作考评、管理制度;

——学校对各科(教研组)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业绩考评、管理制度;

——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校际交流、评比、奖励制度;

——同一教育行政区内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业绩考评、奖励制度。

五 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时不我待!

于学生而言,可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兴趣、养成习惯、转变方法、开发潜能、激励创造;于教师而言,可张扬个性、释放创造力,由教书匠过度到教育研究者;于学校而言,可形成特色,形成学校文化;于教育而言,可让教育重归其本质——人本教育,完善新课程体系,夺取教育改革的最后胜利;于社会而言,可形成百花争艳的教育奇景,民族文化会得以传承和发扬,更多的有创造力的的人才会不断涌现。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各自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上一篇:济南的秋天范文 下一篇:政治学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