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金色的鱼钩范文

时间:2023-12-11 12:48:28

缩写金色的鱼钩篇1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时,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厉害,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所以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在路上,老班长煮野菜和青稞面给我们吃。不到半个月,青稞面都吃完了。于是,老班长用缝衣针弯成个鱼钩,钓鱼给我们吃。我却从来没见老班长吃过。我悄悄的跟在老班长身后看个究竟,结果老班长吃的是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骨头。可老班长坚持让我守口如瓶。

在里走出草地只有二十里地时,老班长却因饥饿而牺牲了。

我小心翼翼的把鱼钩保存好,决定到胜利后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让子孙后代来瞻仰它,因为这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广东惠州惠城区陈江小学五年级:蔡滋芳

缩写金色的鱼钩篇2

1935年,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

In 1935, when the Red Army entered the grassland, many comrades suffered from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老班长和我们留在队伍后面,三个病号走不快,饥饿又威胁着我们。一天,老班长发现一条小鱼,打那以后,我们每天都会有鱼吃,但老班长自己,却从来没吃过。老班长吃的是剩下的鱼骨和草根,我发现了,失声喊起来,老班长告诉我,一个党员就要服从党的分配,小梁,你的任务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我是帮助你们出草地的,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党报告呢?望着老班长严峻的脸,我哭了。次日,端上来的鱼汤特少,我拿着碗,怎么也送不到嘴边。老班长严厉的告诉我,不要太脆弱!渐渐靠近草地边了,老班长却不见了,他晕倒在水塘边,当我给他送鱼汤时,老班长以奄奄一息,他断断续续的要我们别浪费东西,喝了走出草地。我正要答话,老班长的手以垂了下去,我抽噎着,拿着鱼钩,我要把这个鱼钩送到烈士馆,这个闪着金色光芒的鱼钩!

The old monitor and we stayed behind the team. The three patients were not fast, and hunger threatened us. One day, the old monitor found a small fish. After that, we will have fish to eat every day, but the old monitor himself has never eaten it. The old squad leader ate the rest of the fish bones and grass roots. I found them. I lost my voice and shouted. The old squad leader told me that a party member must obey the party's distribution. Xiao Liang, your task is to calm the emotions of two small comrades. I help you get out of the grassland. If there is a three long and two short, how can I report to the party? Looking at the grim face of the old monitor, I cried. The next day, there was very little fish soup. I held the bowl and couldn't deliver it to my mouth. The old monitor told me sternly, don't be too fragile! Gradually close to the grass, but the old monitor disappeared. He fainted at the edge of the pond. When I sent him fish soup, the old monitor was dying. He asked us to stop wasting things and drink out of the grass intermittently. Just as I was about to answer, the old monitor's hand dropped. I choked and held the hook. I want to send the hook to the martyr's hall, the golden light of the hook!

缩写金色的鱼钩篇3

In the winter of 1935, the red Fourth Front Army entered the grassland. My two little comrades and I couldn't keep up with the team. The leader sent the leader of the cooking class to take care of us. We walked for a while and took a rest. We ate all the barley flour. Hunger made our body weaker than before. The old monitor couldn't close his eyes all night. One day, he caught us a fish, and we were very willing to eat it.

但是我发现,老班长总是不和我们一块吃鱼。于是,我跟着老班长,想看看这件事到底怎么回事。原来,老班长光把好的留给我们,自己却吃鱼骨头和草根,然后在应咽下去,当我问老班长时,说因为怕浪费了才吃那些鱼骨头和草根。最后老班长才偷偷和我说了真相,原来,老班长眼也不好,找也得一棵一棵的摸。有一次,在老班长去钓鱼时,他由于体力不支,晕倒在了池塘边,就再也起不来了。

But I found that the old monitor always didn't eat fish with us. So I followed the old monitor to see what happened. It turns out that the old class leader left the good to us, but he ate fish bones and grass roots, and then he should swallow them. When I asked the old class leader, he said that he only ate those fish bones and grass roots for fear of wasting. At last, the old monitor told me the truth secretly. It turned out that the old monitor was not good enough to look for one by one. Once, when the old monitor went fishing, he fainted at the edge of the pond because of his lack of strength, and could not get up again.

但是,老班长的事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缩写金色的鱼钩篇4

1935年秋,红四方面军长征过草地,炊事班长奉指导员之命照顾我们三个掉队的病号。

途中,老班长到处找野菜和青稞面、挖草根,以保证我们吃上东西。为了补充营养,他想尽办法用一根缝衣针弯成钓鱼钩,天天去水塘边钓鱼给我们吃,可我从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于是,我悄悄跟着老班长惊呆地发现,他只嚼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老班长见被我发现后,道出弄吃的不易,示意我保密并不许我帮他。

渐渐接近草地边,我们病得越来越重,皮包骨头般的老班长一直鼓励我们,终于他以惊人的毅力支撑着带领我们,走到了草地边上。老班长去钓鱼,却昏倒在水塘边。为了挽救老班长,我们分工弄鱼汤,可是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不舍得吃硬省给我们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老班长嘱咐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地。

为了纪念老班长鼓励我们我小心保存鱼钩,想等革命胜利后送到烈士纪念馆,以此教育后代。

指导老师:管艳

缩写金色的鱼钩篇5

索尼雅脱掉身上的单薄衣服,尖叫一声,跳进水里,游起来,冷得缩起脖子,那条鲫鱼就马上溜到她身边,开始贪婪地吻她的小脚、肩膀、脖子。……这两个别墅里的女人洗完澡,回家喝茶,吃甜面包去了。

那条鲫鱼呢,在广大的池塘里孤零零地游来游去,暗想:“当然,我和她互相爱恋的可能性,是根本谈不到的。她这样一个美人儿能爱上我这样一条鲫鱼?不会,说什么也不会!千万别用幻想诱惑自己,可鄙的鱼!只剩下一种命运等着你,就是死!可是怎么个死法呢?池塘里可没有手枪和带磷的火柴。对我们这些鲫鱼来说,只能有一种死法,就是落到狗鱼的嘴里。不过上哪儿去找狗鱼呢?从前这个池塘里倒有一条狗鱼,可是就连它也烦闷无聊得死掉了。哎,我真不幸啊!”

这个年轻的悲观主义者思考着死亡,钻进淤泥里,在那儿写日记。……有一次,傍晚前,索尼雅和她的姨母坐在池塘的岸边钓鱼。那条鲫鱼在浮子旁边游来游去,眼睛一刻也不离开它心爱的姑娘。忽然,它脑子里象电光似的闪过一个念头。

“我索性死在她的手里好了!”它暗自想着,快活地摆动它的鳍。“啊,这倒是个绝妙的、舒心的死法!”

它充满决心,只是脸色微微发白,向索尼雅的鱼钩那边游过去,用嘴咬住鱼钩。

“索尼雅,你那儿有鱼上钩了!”她的姨母尖声叫道。“亲爱的,你那儿有鱼上钩了!”

“啊!啊!”

索尼雅跳起来,用尽力气一拉。有个金黄的东西在空中一闪,啪的一声掉进水里,在水面上留下许多圆圈。

“掉了!”两位别墅的女客大叫一声,脸发白了。“掉了!哎呀!亲爱的!”

大家看一下鱼钩,瞧见鱼钩上挂着一片鱼的嘴唇。

“唉,亲爱的,”姨母说,“你不应该使那么大的劲啊。现在那条可怜的鱼只好缺一片嘴唇活下去了。”

我的主人公从鱼钩上掉下来以后,吓呆了,很久都不明白出了什么事。后来它清醒过来,不住地呻吟道:“我又活了!又活了!唉,命运的嘲弄哟!”

这条鲫鱼发现它的下巴没有了,就脸色惨白,发狂般地哈哈大笑。……它疯了。

不过,我居然打算用鲫鱼这样微不足道和没有趣味的生物的命运来吸引严肃的读者的注意力,这恐怕显得奇怪吧。其实这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有些女士就在大杂志上尽情描写对谁都不需要的鮈鱼和蜗牛。我在模仿那些女士。甚至我自己就可能是女士,只不过用男人的假名掩盖自己罢了。

总之,这条鲫鱼疯了。这条不幸的鱼一直到现在还活着。

一般说来,鲫鱼喜欢被人放在酸奶油里煎熟,然而我的主人公现在却喜欢任何一种死法。索尼雅·玛莫奇金娜已经嫁给一个药房老板,她的姨母到利彼茨克找她那已经结婚的姐姐去了。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因为那个已经结婚的姐姐有六个孩子,而所有的孩子都是喜欢姨母的。

缩写金色的鱼钩篇6

关键词:读经典学作文 空白处 生活实际 内心世界

笔者现在担任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一次作文课上,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作文吗?为什么?”孩子们的答案让我为之陷入沉思:

“我很喜欢,因为它能抒感,生活中说不出来的话,能在作文中写出来,比如说对亲人的感情、对家长的不满……”;“我也喜欢,因为我写得好,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赞赏。”

喜欢作文的孩子不多,听到更多的是作文给他们带来的困扰:

“老师,我每次写作文都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老师,我有材料想写,但不知道如何表达。”“老师,我觉得作文太麻烦,不愿意写。”

“作文、作文,听见头疼”的感叹,让作为老师的我,也深感困惑和担忧。是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写作还是刚刚起步,每次习作,孩子们都很头疼,头疼的不光是孩子,还有家长,因为有的孩子在课堂上难以动笔,经常等着回家,让家长帮忙,甚至有的孩子无法动笔,家长说一句,孩子写一句,这哪是孩子在习作,简直成了家长在写作文,太可悲了。这样下去怎么行,孩子对写作文肯定会越来越没兴趣,甚至会讨厌写作文,教师和家长都感到非常担忧。

如何使作文教学化“难”为“易”,让学生快乐习作,有东西可写呢,并能抒感,大胆想像呢?

本学期,笔者执教的班级有幸成为“读经典学作文”的实验教学班。“读经典学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条全新的学习作文的途径。在作文学习起始阶段,还有什么比保护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更重要的呢?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渊源,这些千古美文之所以能够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流传下来,且经久而不衰,是因为它们无论在思想上,内容上都堪称典范,可以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千古美文的滋养和熏陶,奠定内涵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古诗文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可取之处。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咏物的、写景的、抒情的、理趣的、比较的……“读经典学作文”的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实施“先易后难”的教学策略,有效地保护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其中,叙事的诗中有人物,有故事,有趣味,也就更好写,更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所以,特别是作为三年级的我们,本次实验我从叙事诗开始。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做法:

一、寻找空白处,引导孩子发挥想象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内容精粹,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感情真挚。诗人根据表达的需要,语言高度浓缩,概括,情节跨度较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使诗中存在了许多“空白”之处。

如《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一句就有很多留白处,蝴蝶是什么样的?蝴蝶是怎样飞的?儿童又是怎样追蝴蝶的?最后是否追到了?

为了写好这些留白之处,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想让作为城市里的孩子知道黄蝶是什么样的,于是我找来相关的黄蝶图片,让孩子们亲眼目睹它们的优美姿态。于是,就有孩子写道:

忽然飞来一只黄色的小蝴蝶,它全身都是黄色的,上面绣满了美丽的花纹,真是人见人爱。

正是因为欣赏到了蝴蝶的美丽,才能体会到孩子们抓住蝴蝶的渴望,才能体会到孩子们为了捉住蝴蝶会想尽一切办法的心情。于是孩子们都会发挥想象,孩子们采用了那些好的方法逮住黄蝶。为了体会孩子们在黄色的菜花中专注地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蝴蝶在哪里,我还让孩子们欣赏了那一望无垠的菜花地,目之所及全是一片黄色。孩子们在文中都有写道:

小路旁长着金黄色的油菜花,这么多的油菜花,一眼望去,黄色尽收眼底。

放眼望去,一块块金黄的油菜花地,像是一块块金色的地毯。

透过窗户看见一大片金色的田野,田野里那金灿灿的油菜花最引人注目了。微风一吹,油菜花频频点头,好像在说:“看我多耀眼。”

这样才能体会到孩子们面对一片黄色的迷茫,为捕捉的目标消失而无奈。孩子们又写道:

蝴蝶飞了油菜花丛里,和油菜花合为一体。孩子们着急了,于是又在想:蝴蝶一定是藏在某一片花瓣上了。孩子们再次分头行动寻找蝴蝶,看看这边,没有,看看那边,也没有,他们急得直抓脑袋。

再如,《小儿垂钓》中的小儿的外貌,穿着,也是一处留白。同样我也利用图片,让孩子们了解一下,在唐朝小孩子的打扮,以及一个乡间小孩子的穿着又会有什么不同,让孩子们进行合理的分析。还有要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外貌,写出孩子的特质,更能体现本诗所要展现的一个可爱的形象。有学生这样写道:

从密林里走出一个小孩子,他着一身灰色的粗布衣,上面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小补丁,他的头发乱蓬蓬的,像是一堆已经干枯的杂草,看他那一双黝黑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很是可爱。

只见他的头发乱七八糟的,身穿天蓝色的上衣,腰间系着一条灰色的布带,下身是一条淡红的短裤,他的眉毛浓浓的,大大的眼珠一转一转的,还有一张小巧玲珑的嘴。

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我想说的是,孩子们终于有东西可写了,在课堂上孩子们都能动笔了,我感到万分欣慰。

二、联系生活实际,写出真实感受

写作文,要发挥想象,但我认为写作文要真实,所以,我经常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既可以写得生动,也会让自己印象深刻,否则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习作,不会有多大意义。

在《宿新市徐公店》的教学中,我引导孩子:如果是你在抓蝴蝶,你会想什么办法?同桌进行交流。答案众说纷纭。

我们可以手持网子快步向前,悄悄地跟着黄蝴蝶,等它停下来,再用网子套住它。

我们可以找几个小伙伴,围成一个圆圈,把蝴蝶死死地围在里面,不过蝴蝶很聪明,它会扇扇翅膀从夹缝中飞走。

在那个时候没有网子卖,我们可以拿来一个、r字形木棒,再找来一些稻穗编成网子,把木棒和网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简单的捕蝶器了。

又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中,小孩子是怎样钓鱼的,这个内容,我们就得请那些钓过鱼的学生好好谈一谈,体会小孩学钓鱼时的专心致志。孩子们毫不吝啬,有经验的学生畅所欲言。于是就有了这些孩子们的描写:

他学着大人的样子,坐在河边有模有样地钓起鱼来,他聚精会神地盯着湖面,时间似乎停止了,像只有他和平静的湖水。

他专心致志地看着泛着微波的水面,耐心地等待着上钩的小鱼。

他开始钓鱼了,他把几条蚯蚓小心翼翼地挂在鱼钩

上,然后把鱼线用力地甩出去,就静静地坐在那儿等待,突然一条紫红色的小鱼在鱼钩附近转了几圈,感觉鱼线往下一沉,一提竿,一只可爱的小鱼上钩了。

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不会假,只会让别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读经典学作文,不是简单地翻译古诗,而是深入古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写,才能把事情经过写完整,把人物写生动,写饱满。

如在写“飞入菜花无处寻”时,要让学生把自己当作那个孩子,你会怎么找,心里会怎么想?孩子们把自己当作主人公,这样写道:

举起网子,想套住黄蝴蝶,结果扑了个空,把黄蝴蝶吓到菜花丛里去了,我急了,钻入菜花丛中,东翻翻,西找找,怎么也找不着。最后,我还是心有不甘地离去了。

还有很多学生写道:最后都垂头丧气地或者扫兴地回家了。

再如,写“怕得鱼惊不应人”时,让学生把此时小孩子的那种心理很矛盾的想法写出来,才能体现出那个孩子天真可爱的一面。孩子们充分地走进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写下了这些心声:

我说话的声音,会把我的鱼儿吓跑的,我还是挥挥手,不说话吧。

这个小孩子挥挥手,好像在说:“别吵,太大声音会惊跑我的鱼。”

小孩对路人摇了摇手,把手指放在嘴边“嘘,嘘,嘘。”并指了指鱼竿,意思就是告诉路人,我在钓鱼,不能说话,不然我的鱼会被吓跑的。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展现在我们眼前,让孩子们觉得,其实写作并不难。

四、提炼孩子的语言

在此次实验中,我教导孩子们把诗人那精炼的语言化作优美的语段,这是我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对孩子们一次很好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以下水文的方式,让孩子体会语言的魅力。孩子们也纷纷效仿。特别是在写出《宿新市徐公店》中的景致时,我和孩子们充分展示了语言的魅力。

篱笆旁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小路,路旁的树上,花儿已经凋谢了,新叶闪着嫩绿,可惜还没有长成浓阴,还不能在底下纳凉。

树上的花纷纷落了,失去了往日的美丽,树上的叶子却不那么茂密,还不能为人们遮住那火辣辣的太阳。

在篱笆内,有一棵老桃树,此时的桃花全落了,满地都是粉扑扑的花瓣。树上抽出了翠绿的新叶,但还不是很茂盛,太阳筛下了束束金光。树旁还有一大片油菜地。一阵微风吹来,金黄色的菜花就翩翩起舞,散发着幽幽的花香。

优美的语言在点评中给予高度的评价,让孩子爱上习作。

缩写金色的鱼钩篇7

看,泸定桥下水流湍急,汹涌无情!敌人的枪弹更是疯狂而残忍,但战士们并没有因此害怕、退缩,鲜血染红了一根根乌黑、冰冷的铁链,他们仍是前进、前进……终于他们登上了对岸桥头阵地,消灭了全部敌人。

听,在无边的草地上,老班长用和蔼的声音叫小同志把鱼汤喝下。他们的粮食已经断了好几天了,菜地里的野菜也已被挖尽!饥饿,像一只只无形的怪兽,随时吞噬着战士们的生命!老班长用一根生了锈的鱼钩,好不容易钓到了一两条小鱼,用它煮成鱼汤给小战士喝,自己却没舍得喝一口。在其他战士走出茫茫草地的同时,他却永远倒下了!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那些英烈的背影也已日渐模糊。每当想起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我依旧会热血沸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中的光辉篇章,红军长征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他们的英雄气概,他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世人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赞歌。

缩写金色的鱼钩篇8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人类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

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以下尝试:

一、运用插图,启发想象。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根据小学语文教材文图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譬如《我的战友》这课有幅插图,画的是一团烈火把整个儿包住了,他像千斤巨石一般,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我教这课时先让学生联系各人偶尔不小心,被火炉、火筷、开水烫着时的表情、语言和动作,然后指导他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我问:“通过插图中叔叔的目光、表情和动作,你能想象出他这时会想些什么呢?”孩子们通过想象,把手都举起来了,有的说:“他想,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说什么也不能动一动!哪怕是烧焦、烧死,也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有的说:“他想,如果动一下,敌人就会发现我们,不但周围同志的性命难保,而且这次战斗也不能取得胜利!”还有的说:“他当时的思想斗争一定很激烈:自己要活,必须就地打几个滚,扑灭身上的烈火,但这样对革命造成的损失太大了。做为一个志愿军战士,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严守纪律!”想象的力量这时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作用于他们的心灵,使这个熠熠闪光的高大形象,进一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耸立起来,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遵守纪律的楷模。

有些课文没有插图,我就根据课文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典型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优美的文学语言,请人画一些挂图。或者在各种画报里剪一些画图。例如教《草原》这课时,我就和学生一起找了几幅壮阔锦锈的草原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草原的迷人景色: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还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草原上会出现的各种声响:叭叭的鞭子声,得得的马蹄声,哞哞的牛羊声。在这声、色交融的图画里,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这时你也和作者一起骑着骏马,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扬鞭驰骋,那该多好啊!

孩子们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个个双眸凝视着挂图,仿佛不是置身课堂,而是正在千里之外的蒙古草原上流连忘返哩!使教学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展开想象的翅膀,悟出文章的真缔,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我通常采取的方法是:

1.略写部分补叙化。许多人写文章,都喜欢采用“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在我们的教材中,这类例子很多。如果在这些略写的地方,教师能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处于“愤”、“悱”的活跃状态,而且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诚实的孩子》有这样一段话:“妈妈叫他给姑妈写信,承认自己说了谎,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在这里,我就有意让学生思考:“列宁在给姑妈的信中是怎样写的?谁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出列宁给姑妈写信的内容呢?”由于孩子们在这方面的体验很多,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起来了。他们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连些不太爱讲话的学生,也把手举得老高。从而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受到了生动活的思想品德教育。

2.含蓄部分浅显化。如《金色的鱼钩》这课生动地记叙了老班长在长征路上,为照料好三个有病的同志走出草地,想方设法钓鱼维持战友的生命,可自己却舍不得吃,终因累饿过度而牺牲,只留下一个鱼钩。课文结尾写道:“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借助想象,调动他们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积极活动,通过对老班长一幕幕动人事迹的回忆,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的朗诵,一个个表情动作的想象,一次次内心活动的分析,实现由获得的感性认识达到理性的飞跃,逐步体会到“金色”的价值,明白了“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不是描写“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而是紧扣课题,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高贵精神永垂不朽。

3.平谈部分引深化。课文中有些句子似乎很平谈,但仔细琢磨起来,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操持简单而意义广大。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认识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收到“出言寡约,而显达易解;义理微妙,而说之精善;其譬罕少,而听者皆晓”(孔颖达《礼记注疏》卷三十六)的效果。例如《高大的背影》一课,文章开篇首句就是“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这显然是介绍故事发生时间的。但我却抓住这句向学生发问:“冬天的夜晚是怎样的情景呢?谁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想象到的情景描绘出来呢?”孩子们有的说,“冬天的夜晚,天黑蒙蒙的,街上也冷清清的”;有的说,“夜间寒气袭人,刺骨的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路旁的电线呜呜作响,怪吓人的”;有的说,“街上行人很少,偶尔看见下夜班的工人,也都缩着身子飞快地走过”;还有的说,“家家都把门窗关得严严的,人们围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我其所以让学生想象这些,一是因为“冬天的夜晚”天气恶劣,“我”的喘病才会又发作的起因;二是因为“冬天的夜晚”,路上人少雇不上车,妈妈只好背着“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这是情节的需要;三是因为“冬天的夜晚”,突然出现了三轮车工人,他不顾疲劳、不怕严寒、不要报酬,主动送“我”母子去医院,更突出了这位“没有见过面的、不知道姓名和地址”的工人精神的可贵,形象的高大——这是点题的需要。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我一开始就启发学生想象“冬天的夜晚”。

上一篇:来往如梭范文 下一篇:闭上眼睛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