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打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0-09 09:57:05

挨打的故事

挨打的故事篇1

关键词:宝玉挨打;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分析综述

一、教学理念

1.课本中选用的《宝玉挨打》主要是为了学生养成评析和研究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以及思想内容,应该重点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和挨打之后的背景。赏析作品中写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剧情安排的层次等等。

2.教师要积极开展创造性的教学革新,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改变传统教教材的方式。这是一场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教材本身,不应该成为教材的奴隶,而是要将教材作为教学的一种工具或者基本材料,并非唯一的教学依据。教师要通过教材承载的内容举一反三、类比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宝玉挨打》时应该采用研究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辅导和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研究发现问题,并且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探索的意义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学生通过主动地研究学习,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地去解决问题,最终提高自身能力。

二、课前准备

1.教师提前布置课前作业,通过各种方式查找作者的生平简介以及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红楼梦》的重要人物以及故事情节。扩展阅读范围,阅读更多的《红楼梦》章节。

2.通过了解作者曹雪芹的生平,了解曹家的相关家庭背景,并试着画出曹家的家族人物图谱。

3.参考曹家的家族谱系,画出《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中的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

三、教学设计

1.问题教学、探究学习

首先在黑板上写出学习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章的核心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怎么收场的等等,探究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精讲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1)设计教学板书

教学中板书的设计十分重要,本文中的板书应该以核心事件为中心,通过核心事件向四周辐射,并且留出一些关键的内容,由学生完善。这种板书形式更加有利于教学的效果体现。

(2)教学设计

第一步,引导学生精读文章,带着问题去阅读,着手解决课堂上设计的问题;第二步,学生寻找文章信息,完善板书中空缺的内容;第三步,选定主要的人物,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形象;第四步,集体讨论,教师总结完善。

四、教学综述

《宝玉挨打》的教学设计主要采用了细读法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并且采用以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学为中心。通过仔细阅读文章,对重点人物的分析和研究人物之间的思想,把握文章的脉络。文章的故事情节是建立在贾宝玉和贾政这对父子思想的对立和冲突之上的,在对立和矛盾之外还包含了包括贾母、王夫人等一干人对贾宝玉的爱,其中有溺爱,也有贾政这样的对儿子未来期望的爱。我们在教学中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统一的认识,每个人对小说、对贾宝玉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需要去包容这些不同的见解。因为以自主探究和创造性的教学为目的就需要这种多元化的领悟。这正是《宝玉挨打》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设计要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涂成凤.宝玉挨打.赏析与教学创新设计[J].科技咨询导报,2007(22).

挨打的故事篇2

A字母开头的四字成语

爱素好古 哀兵必胜 昂首信眉 哀死事生 昂首伸眉

謷牙诘屈 傲睨一世 聱牙佶屈 爱才如命 按名责实

案牍之劳 哀丝豪竹 爱财如命 爱富嫌贫 案堵如故

暗箭伤人 案甲休兵 爱憎分明 按辔徐行 安枕而卧

安于故俗 溺于旧闻 安堵如故 爱莫之助 哀鸿遍地

嗷嗷待哺 爱莫能助 哀鸿遍野 哀哀父母 安分守常

安安逸逸 爱势贪财 爱老慈幼 挨打受骂 安心乐业

安分守已 哀痛欲绝 哀哀欲绝 安心乐意 安身乐业

挨冻受饿 安心定志 安神定魄 安适如常 昂然而入

懊悔无及 傲贤慢士 傲睨自若 傲睨得志 傲慢少礼

安身之地 昂然直入 傲雪欺霜 傲雪凌霜 傲霜斗雪

爱鹤失众 挨风缉缝 捱风缉缝 阿猫阿狗 阿狗阿猫

鞍前马后 安身立命 安贫乐道 爱人以德 安常习故

爱毛反裘 哀梨蒸食 按图索骥 按部就班 挨门逐户

安之若素 安于一隅 安于现状 安贫乐贱 安分知足

碍手碍脚 矮子看戏 安安静静 嗳声叹气 按捺不住

唉声叹气 黯然魂销 黯然销魂 黯然伤神 哀毁骨立

哀而不伤 黯然神伤 哀鸿满路 安闲自在 爱屋及乌

爱不释手 昂首阔步 捱三顶五 挨肩叠背 挨肩迭背

安闲自得 挨肩并足 安忍无亲 哀喜交并 挨山塞海

挨肩擦背 傲慢无礼 案兵束甲 安身为乐 爱人好士

安宅正路 安富尊荣 安若泰山 安如太山 安如泰山

案剑瞋目 安之若命 安危相易 安室利处 安时处顺

安常处顺 爱人利物 傲骨嶙嶙 安居乐业 鞍马劳困

爱礼存羊 甲不离将 鞍马劳神 鞍马之劳 岸然道貌

安如盘石 安如磐石 爱不忍释 熬清受淡

挨打的故事篇3

——读《呼兰河传》有感

株洲六O一中英文小学 275班 向司晴

指导老师 邱霞

这几周,我阅读了一本十分感人、奇妙、令人回味无穷的书——《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作者是萧红,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人,她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作者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描写了她有趣、奇妙的童年,虽然选材简单,但每个故事都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故事都很有趣,但是我最喜欢《瘟猪肉》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孩子说那猪肉一定是瘟猪肉,并且是当着母亲的面向邻居说的。他母亲很难堪,伸手去打那个孩子,于是孩子一边哭着一边跑回家里去,边哭边扑到外祖母的怀里。外祖母本想安慰他,可看见了同院的李奶奶站在门口往里看,祖母只好用力地打孩子的屁股,直到李奶奶抱着孩子走了才算完事。那孩子哭得一塌糊涂,什么“瘟猪肉”不“瘟猪肉”,哭得他也说不清了。

读了这个故事,你可能会哑然失笑,这的确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一个孩子为了一句“瘟猪肉”挨了两顿打。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该说的话就要大胆地说出来,不该说的话,一定不能说,让它“烂”在肚子里。

可是,有几个人没经历过这种事?小时候,不懂事,说不该说的话,弄得父母、祖父母他们没有面子,回来挨了一顿打。聪明的孩子,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也能更好地与别人沟通,与别人相处。

挨打的故事篇4

任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她除了给我们讲解课文以外,还给我们讲一些故事,每一次我们都能从任老师将得故事里懂得一些道理,受到某种启迪,得到很多鼓励。

任老师从来不会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人,遇到有人犯错误了,她就会用故事中的人和事来使犯了错误的同学认识错误,使全班同学受到教育。

一次,我由于贪玩,忘了做作业,任老师问我时,我先是骗她作业本忘在家里,后来又骗她说由于家中有事,没来得及做作业,任老师一直没有说话,只是平静地望着我。面对那一双又大又亮的眼睛,我心里慌乱极了,话也说得语无伦次起来。任老师最后什么也没说,过了一会儿,到了班级活动的时候,她才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起了《狼来了》的故事。故事讲完后,只见她的目光轻轻地从我的脸上掠过,我顿时一阵羞愧,那滋味比挨打挨骂难受。下课后,我赶紧跑进她的办公室,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骗过人。因为,每当我要用谎话遮盖自己的过失时,任老师那会说话的眼睛就会一闪一闪地浮现 在我眼前。

任老师不仅教给了我们许多知识,还教会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我真希望自己长大后, 也能成为任老师那样的人。

挨打的故事篇5

茫茫书海,众多书籍,要说最令我回味的还是《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我可是正宗的“当年明月”粉丝,他写的《明朝那些事儿》一至三部我已一一品读过了,现在已经“啃”完了第四部。

记得那次妈妈逛淘宝网,我看见有那本令我魂牵梦绕的《明朝那些事儿》,便立马使出“激将法”,让她帮我买。不出所料,妈妈禁不住我的“死缠烂打”,终于屈服,为我买下了它。

书一到,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来阅读,刚翻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这本书主要写了援朝抗日战争。战争场面波澜壮阔、杀声震天:英雄人物呼之欲出、栩栩如生;故事情节令人荡气回肠,让人如临其境。

有一次,爸爸带着我们去看因生病而住在医院里的爷爷,反正闲来无事,我就带上了《明朝那些事儿》。轿车上,我挡不住它的诱惑,借着灯光开读。到了医院,在大人们谈话时,我又翻开了那本书。他们谈得越起劲,我就看得越入迷。他们谈得眉飞色舞,我就看得津津有味。

为了读这本书,我吃了不少苦头,还挨了顿揍,但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文章,我也算是值得了。

一天晚上,我奋笔疾书,搞定了一切作业,就上楼钻进了被窝,忽然看到床边的《明朝那些事儿》,我一骨碌爬了起来,随意套上一件衣服,开始饶有兴趣地读了起来。刚刚还是八点半,不知不觉已经九点多了。对我来说,像是只过了十分钟,没看多少时间。正当我想继续品味时,突然一个人影闪过――妈妈来了!她夺过我手上的书:“什么时候了?该睡觉了。”说完,她就把书放在一旁,熄了灯,走出房。我还没有过足“书瘾”,心里痒痒的,于是就悄悄拿起一边的书,打开手电筒继续读。看着书上字里行间充满着滑稽的描写,我不禁笑了几声。不好,露馅儿了!我立马捂住嘴,但已无济于事。我作好了挨P的准备,果不其然,妈妈从隔壁房冲了进来,赏了我一顿“竹笋炒肉”。我气极了,立刻钻进被子,进入了自己的梦乡。

第二天一早,我又起床享受“人间美味”――《明朝那些事儿》了。只要捧起这本书,我就把昨晚那令人气愤的事儿抛到了九霄云外,心里渐渐愉快起来……

这本书让我汲取着许多历史知识,了解了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故事,它是我课余时间最好的伙伴。

指导老师 朱正钰

[阅读赏析]

医院看书,半夜看书,挨打以后还是看书,这就是书的魅力。文章用俏皮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小作者爱读课外书的故事,生动有趣,感受真实,一个如痴如醉的读书人形象便深深地留在了广大小读者的心中。

挨打的故事篇6

听电话

当小林走进办公室时,他的同事们惊讶地发现他的两只耳朵缠满了绷带,于是围上来询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昨晚我在观看电视转播的棒球赛时,我妻子正好在旁边烫衣服,”小林说,“就在她离开的那一会儿,他妈的电话铃响了,我一边观看比赛,一边抓起那通着电的熨斗凑在耳边,结果……”

“可另一只耳朵是怎么回事?”一个女同事好奇地问。

“你们不会想到,我刚挂掉电话,那家伙又打来了。”

30年后

小明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学生,但很调皮。

有一天,上语文课时,语文老师出了一个题目:“30年后的我”。

以下是小明作文中的一段:“……今天天气很好,我带着我的小孩在公园玩耍,走着走着,遇到一个浑身恶臭,衣服破烂,无家可归的老太婆……天呀!!她竟然是我小学时的语文老师……”

乞丐和吝啬鬼

一个乞丐来到一个吝啬鬼家门前乞讨。

乞丐:“请给一小块肥肉,乳酪或奶油。”

吝啬鬼:“没有呀!”

乞丐:“面包屑也行。”

吝啬鬼:“也没有。”

乞丐:“那就给口水喝吧!”

吝啬鬼:“我们连水也没有了。”

乞丐发怒了:“那你为什么还坐在家里?跟我一起要饭去!”

新西游记

唐僧四人坐飞机去旅游,途中飞机失事,可是降落伞只有三把。

于是,唐僧说了,大家来答题,答不出来的跳下去。

唐僧:悟空,天上有几个太阳呀?

悟空:一个。

唐僧:好,给你一把。

唐僧:沙僧,天上有几个月亮啊?

沙僧:一个。

唐僧:好,也给你一把。

一旁的八戒好开心,这么简单的问题。

唐僧:八戒,天上有几颗星星啊?

……

八戒跳了下去。

没过多久,他们四人又坐飞机去旅游了。途中又失事,降落伞还是只有三把。

他们又继续回答问题。

唐僧:悟空,中华人民共和国什么时候成立的呀?

悟空:1949年。

唐僧:好,给你一把。

唐僧:沙僧,解放战争,死了多少人啊?

沙僧:250万人。

唐僧:好,也给你一把。

唐僧:八戒,那250万人的名字是什么呀?

……八戒又只好跳了下去。

第三次,他们四人又坐飞机去旅游了,途中又出事故了。

这时候,八戒说道:师傅,你不用问了,我自己跳。

然后就纵身一跳。

唐僧合手:阿弥陀佛,这次降落伞有四把。

挨打

一个美国人、一个日本人和一个中国人在丛林探险,结果全被吃人部落抓去了。

部落酋长说:我今天心情好,不吃你们,但你们都得挨100扳子。在挨扳子前,你们可以实现一个愿望。

先挨扳子的是美国人,他要求给他屁股垫10个座垫。垫罢,扳子雨点般落下,开始那70板还凑合,70板之后,座垫被打烂,然后板板见血……打完,美国佬捂着血肉模糊的屁走了。

日本人见状,要求垫上10个床垫。等100板打完,日本人起身拍拍屁股,然后得意洋洋地对自己的模仿和再创造能力吹嘘一番。并坐在一边想看中国人的好戏。

挨打的故事篇7

关键词:落后与挨打 朱维铮 中国近代史

朱维铮(1936-2012)先生在《重读近代史》一书中,将《挨打必因落后?》一文置于卷首,专门驳正“落后就要挨打”之说,认为鸦片战争前“当时中国经济并不落后,GDP仍居世界第一。”又认为“当时中国对外并不封闭”,理由是白银大量由境外输入;又称明初有郑和七下西洋,晚期有利玛窦、艾儒略等入华,说明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绝非自鸦片战争时期始;并强调欧洲殖民主义者不断入侵中国,并非因中国“一穷二白”,而是因为其富得流油。[1]

这一说法固然不乏新意,但其立论并不坚实。在我看来,首先是作者犯了“唯GDP论”的错误(其他理由为连带而及,并非作者着意强调)。因为作者之所谓“并不落后”,乃片面就经济而言,而且是单就经济总量而言。在另外的场合,作者谈及同样话题时,就径称“发明‘落后总是要挨打的’一类高见者,居然不知中国经济在鸦片战争前夜还处在世界领先地位”[2],便不再连带其他赘词了,就是证明。作者在这里所开列的理由,在其他场合关于其他论题的论述中涉及时,却几乎都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判断,说明朱先生写作这篇短文时思考并不成熟,或者这篇短文并没有准确地表达朱先生的思想。其次,就语言逻辑而论,“落后就要挨打”并不是一个具有充分必要条件的全称肯定判断,而是带有一定的或然性;而朱先生把它转换成“挨打必因落后”,就变成了一个绝对化的判断,从驳难来说,也不符合一般通行的规则。

“落后就要挨打”之说发明权属于谁?中国挨打是否因为落后?落后是否专就经济而言?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为此集中阅读了朱先生《重读近代史》《走出中世纪》(增订本)、《走出中世纪二集》《音调未定的传统》等系列专著及相关文献资料,并愿略陈己见。朱先生为我敬仰的名家,且今已作古,有所质疑,亦当仁不让之义焉。

一、“落后就要挨打”是谁说的

“落后就要挨打”,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其最为流行的时期是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期。当时为了强调“大干快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这句话被许多论者在各种场合反复引用。但是,对这同一句话的解读却各不相同,有说“落后必然要挨打”的,有说“落后未必就会挨打”的,有说“挨打并非因为落后”的,也有说“落后就应该挨打”的,等等。总之,赞成者有之,诘难者亦有之。同时,对“落后”的内涵,也是众说纷纭,有说是指经济,有说是指军事,有说是指政治,有说是指文化,也有说是指腐败、软弱、专制、不民主、无骨气,等等。由于理解不一,难免各执一词。这种种不同的理解,恰恰说明这一论断是不周延、不坚实的,远未达到客观规律的高度。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这个命题究竟是谁提出来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20世纪八十年代,尽管这句话被广泛引用,但很少有论者能明确指出它是谁说的,出处在哪里,上下文如何,真正的含意是什么。倒是有些人以讹传讹,或者以为是说的,或者以为是邓小平说的。

其实,最早提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命题的是列宁。1920年3月29日,在为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做的中央委员会报告中,列宁说:

如果我们在两年内还没有领会这个教训,那我们就是落后了,而落后是会挨打的。[3]

而对这一论点加以阐发和强调的则是斯大林。1931年2月4日,他在全苏社会主义工业工作人员第一次代表会议上发表的《论经济工作人员底任务》的演说中强调了这一命题。在讲到必须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时,斯大林说:

有时有人问:可不可以稍微减低速度,延缓一下进度呢?不,不可以,同志们!不可降低速度!相反地,还必须尽力和尽可能增加速度。我们对苏联工农所负的义务要求我们这样做。我们对全世界工人阶级所负的义务要求我们这样做。

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但是我们不愿意挨打。不,我们不愿意!旧俄罗斯底历史,其中有一点就是因为它落后而不断地挨打。蒙古的可汗打过它。土耳其的贵族打过它。瑞典的封建主打过它。波兰和立陶宛的地主打过它。英国和法国的资本家打过它。日本的爵士打过它。大家都打过它,――就是因为它落后。因为它的军备落后,文化落后,国政落后,工业落后,农业落后。大家所以都打它,就是因为这既可获利,又不致受到报复。你们记得革命前的一位诗人底话吧:“俄罗斯母亲呵!你是贫穷、又富饶,你是强大、又是孱弱。”这些老爷们把旧日诗人底这一段话背得很熟的。他们一面打,一面说:“你既然富足”,――那就不妨靠你发财。他们一面打,一面说:“你既然贫穷,孱弱”,――那就可以打你抢你而不受到报复。打落后者,打弱者,――这就是剥削者的法则。这就是资本主义弱肉强食底法则。你落后,你软弱,――那你就算是无理,于是也就可以打你,可以奴役你。你强大,――那你就算是有理,于是就得小心对待你。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再也不能落后了。

在过去,我们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祖国。但是现在,当我们已经了资本主义,而政权是在我们手中,在人民手中的时候,我们就有了祖国,而且我们一定要保卫它的独立。你们是否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呢?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别的办法是没有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夜说:“或是灭亡,或是赶上并超过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以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个距离。或者是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蹂躏。[4]

显而易见,“落后者是要挨打的”,是这段论述的核心命题。那么,这个命题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呢?

首先,我们看到,斯大林所说的“落后”,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而不仅是指经济落后。他以俄罗斯为例,指出旧俄的落后包括“军备落后,文化落后,国政落后,工业落后,农业落后”,等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综合国力的落后。所以,绝不能把“落后就要挨打”仅仅说成是因为“经济落后”,或者军事落后。

其次,不难理解,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斯大林当然不会承认其“国政”(国家制度)落后;而他所说的“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则显然主要是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联系到他讲话的对象是经济工作人员,这样一个语境中的“落后”自然主要是指经济的落后。

第三,斯大林说“落后者是要挨打的”,是为了强调苏联要“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也就是说,旨在推动当时的经济建设。这与中国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期的现实需要恰恰是一致的,这一观点之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初大为流行,原因也就在这里。

而在朱先生看来,似乎“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人提出的,而且主要是基于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提出的,这显然属于误解。

二、“落后就要挨打”不是一个严谨的论断

如果是就不同国家民族同一方面相比较而言,“落后就要挨打”大抵是不错的。比如,军事力量落后的国家或民族要在与军事力量先进的国家或民族进行的战争中会失败(这里姑且认定彼此其他方面的力量是对等的)。但把这一论断推广到所有的方面,情况就要复杂得多,而且也往往与实际情况出入甚大。

即以斯大林所列举的沙俄政府历史上一再挨打的例子来看,打过沙俄的蒙古的可汗、土耳其的贵族、瑞典的封建主、波兰和立陶宛的地主、英国和法国的资本家和日本的爵士等,绝非都是比沙俄先进的国家或民族。换言之,沙俄历史上的挨打并非全是由于“落后”。再以中国历史上的情况而论,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止一次攻打过中原地区先进的汉族,有时甚至统治了整个中国,如蒙元、满清;有时则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如北魏、辽、金等。国内外历史上的诸多事例,都可以说明是否挨打实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绝非仅仅由于经济或军事上的“落后”,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问题历史对待。

清人梁章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曾先后在广东(当时梁任广西巡抚)、江苏(当时梁任江苏巡抚)参与对英作战,在他退休后所作的《归田琐记》一书中曾有专题论及中英火炮力量的对比。他说:

英夷之滋扰羊城也,余适在西省梧州,带兵防堵,前后选运大炮,自三千斤至八百斤不等,凡四十座,解往广州协济,皆经奏明,令事平仍运还各处。嗣闻或失于贼,或沉于海,无一座还西者。既量移苏抚,复在上海防堵,尝与陈莲峰提戎并骑由吴淞海岸一带查演各炮,大小不下百十座。又在上海城中亲督局员开铸新炮,亦不下数十座。次年英夷长驱直入,城内外各炮尽归乌有。议者遂谓中土之炮,远不敌英夷之炮,此非探本之言也。夷船之先声夺人者,莫如桅顶之飞炮。厦门及宝山之陷,皆由于此。其火光迸射,纵横一二丈,恃以攻敌则不足,用以惊敌则有余。故统军者惊奔,而众无不溃矣,此孟子所谓“委而去之”者,今日军中全坐此病,则又何我炮彼炮之分乎?自军兴以来,各省所铸大炮,不下二千座,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宝山、镇江之陷,每省失炮约四百余座,其为夷船所得者,约千五六百座。厦门之战,我军开炮二百余,仅一炮中其火药舱,大艘轰裂沉海,夷船遂退,是数百炮仅得一炮之力也。定海之战,葛总兵开炮数日,仅一次击中其火轮头桅,即欹侧退窜,是亦数百炮仅得一炮之力也。但使炮发能中,则我炮亦足破夷;如发而不中,即夷炮亦成虚器。夷艘及火轮船,多不过数十,大小杉(舢)板船,亦不过数十。但使我军开数百炮内,有数十炮命中,即可伤其数十船。沉一船可歼数十人,坏一船可伤数十人,尚何夷炮之足畏!如发而不中,则虎门所购夷炮二百座,其大有至九千斤者,何以一船未伤、一炮未中?是知炮不在大,亦不在多,并不在专仿洋炮之式也。……而虚炮一轰,全军皆溃,又何说乎?故曰“兵无常形,地无常势”,果能众志成城,则又何炮之不可用乎![5]

这一资料的价值,在于指出当时中国对英作战失败,主要并不在于敌方的“船坚炮利”,而是因为中国的军队没有起码的战斗力。“自军兴以来,各省所铸大炮,不下二千座”,其技术水平虽可能与敌方尚有差距,但要之相去不远;而虎门要塞的二百座大炮,均为所购“夷炮”,即从国外进口的新式重型大炮(“其大有至九千斤者”)。但是,这些大炮在对英作战中几乎都没有发挥作用,而且大部分成了敌人的战利品(“其为夷船所得者,约千五六百座”,达到四分之三以上)。两次取得的有效战果都是发炮“二百余”或“开炮数日”仅有一发命中,多数情况下都是“委而去之”,“统军者惊奔,而众无不溃”,不仅弃城弃地,而且弃炮于敌。这样毫无斗志的军队,即便其武器领先于敌,又怎么可能打胜仗呢?而在抵御外侮的战争中,当时的中国军队何以如此毫无斗志,则是另外的问题,这里不去详论。但这条资料对说明当年中国在中英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不仅由于敌方武器的先进,已是足够的了。

三、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否落后

在朱先生的论著中,认为当时中国经济并不落后的依据,主要是当时(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二十年,即清嘉庆帝死而道光帝立的1820年)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居世界总份额的32.9%,领先西欧核心12国(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12个百分点,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日本(3.0%)。这一数据来源于由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的著名经济史家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专著《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6]。至于当时还属于一个“不能用数目字管理的国家”(黄仁宇语)的中国,其总产出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数据有多大的可靠性,可以另当别论。但其有一定参考价值,并足以引人重视,则是无疑问的。

这样一个数据和占比当然很出乎今日大多数中国人的意料。但笔者并不认为这一数据足以说明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而以为其重要意义乃在于对认识当今我国经济总量及位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使我们可以清醒地告诉自己:GDP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虽然来之不易,但并不值得骄傲。

中国经济总量第一就能证明当时中国的经济是领先于世界的吗?不然。经济总量的价值如何,不能离开人均占有的水平。据有关专家研究统计,嘉庆十七年(1812)中国人口为3亿6169万人,咸丰元年(1851)中国人口为4亿3189万人[7]。中国当时的经济总量被数亿人分摊之后,人均占有自然极其可怜。当时世界各国人口情况缺乏权威数据,但西欧核心十二国的人口总量加起来也要远低于中国人口,当无疑义。不仅如此,由于中国的经济形态是千家万户的小自耕农独立生产,绝大多数农户难得有一点节余,更难以形成可用于工商业经营的资本;而且当时满清政府重农抑商的内外经济政策也不允许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抬头。这样的国度,与已经经过了工业革命,且在全球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的欧洲国家相比,其经济能是先进的吗?

朱先生以为当时中国并不落后的另一理由是“当时中国对外并不封闭”。这也是与事实相去甚远的。我们知道,郑和七下西洋、利玛窦和艾儒略来华传教,都是明代的事。至鸦片战争之前,最晚的时隔也在两百年以上,情况变化已经很大。在另外的场合,朱先生谈到清代是否闭关锁国时,却完全是另外一种看法。例如在评价乾隆朝的政治得失时,朱先生写道:

[乾隆]继续推行雍正以来限制对外贸易和外商入境的政策,贸易口岸在北方仅有时开时闭的恰克图,且为俄国人专设,在南方则仅留广州,乃英国商人及欧洲各国商人共同通行处,因而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锁国状态[8]。

这样的评述无疑是符合历史实际的。那么,乾隆时期如此,嘉庆、道光年间是否扩大了对外开放呢?没有!不仅没有,反而还在继续变本加厉。道光末年(1839―1840)甚至一度关闭了广州口岸,索性切断了与国外的所有贸易联系,而这恰恰是引发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之一。这怎么可以说“当时中国对外并不封闭”呢!

其实,即便对于作为早期正面事例的郑和下西洋,朱先生在另外的场合谈起来,也并不认为是中国有意“睁眼看世界”、对外开放的表现,相反,是自外于世界潮流的行为。他说:

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七下西洋,效应恰好反证帝国统治者顽固墨守“以我为中心”的陈腐观念,自外于突破中世纪传统的世界潮流。[9]

外国侵略者觊觎中国,千方百计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当然不是因为中国“一穷二白”,他们眼红的是中国的巨额财富和庞大市场。但是,拥有巨额财富和庞大市场的中国,如果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进步的,如果其政治体制和军事力量是先进的、强大的,一连串的欧洲列强(与中国相比,如果就疆域和人口而言,的确不过是蕞尔小国)能一再来犯,且一再逼迫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缴纳巨额赔款吗?不消说,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这样的事件一再发生,中国在对外冲突中步步败退,最后甚至被八国联军占领了首都,难道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并不落后吗?当然不是。

况且,一个国家是否落后,并非专就经济一方面而言,尤其不是专就经济总量而言。当时的中国,除了落后的经济制度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之外,高度的集权专制、对思想文化的严密禁锢,都与世界潮流相悖,导致社会管理的粗放低效、思想文化的万马齐喑,乃至动乱频繁,危机四伏。朱先生在题为《十八世纪的汉学与西学》的论文中曾指出,在被称为清朝全盛期的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交往却出现了“空白”。“随着汉学走向繁荣,明清之际颇为活跃的西学却似乎销声匿迹了,只有数学天文学领域内还偶见踪迹。”[10]尽管朱先生在该文中把乾嘉汉学视为近代意义的文化,但却不能否认当时学术文化界一个世纪的与境外隔绝。

朱先生在《走出中世纪二集》中,还曾说过“中国的政治文化不比同时代欧洲落后”的话。他以为:“如果注意到曹锡宝弹劾和|、尹壮图建议改组皇家决策机构,都不知西欧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却与拿破仑强使欧洲各国接受的其法典异曲同工,那就不能说这时中国的政治文化,也较同时代欧洲落后。”[11]拿当时中国政界两次不成功的建言(曹锡宝因弹劾和|被乾隆帝革职留任、尹壮图上疏则被嘉庆帝斥为“迂阔纰缪,断不可行”)与欧洲霸主强制推行的法典相提并论,并进而得出如此的结论,简直惊世骇俗,但其显然并非伦类,略有常识者一望即知。

愚以为,中国近代之所以难以进步,被动挨打,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如黄仁宇先生所说,是“一个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管理着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12]。这样的社会结构,财富总量虽大,却不能集中起来进行近代化的生产;人口总量虽多,却不能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这样的社会结构,维持其内部的低端平衡尚且捉襟见肘,应对外来的武装侵略更是只能被动挨打。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前中国明显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是没有疑问的。作为一个落后且早已腐朽的古老帝国,在国际争端中被动挨打也是必然的。固然,“落后就要挨打”并不是普遍的规律,但决不应由此逆推出挨打并不是因为落后,尤其是针对于近代的中国而言,因为那将严重违背历史的真实。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是要不得的,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尤其如此。朱维铮先生对此进行的研究探索自有其价值所在,但在探索中一些观点因出于不同时间的不同文字,颇有自相矛盾之处,这是阅读其著作时应该注意的。

注释:

[1]朱维铮:《重读近代史》,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2-4页。本文所引诗句出自俄罗斯诗人尼・阿・涅克拉索夫的诗《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

[2]朱维铮:《关于清初的“中国礼仪之争”》,《走出中世纪》(增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3]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126页。

[4]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1-13页。

[5][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23页。

[6]武晓鹰等译,[英]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

[7]姜涛:《清代人口统计制度与1741―1851年间的中国人口》,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

[8]朱维铮:《走出中世纪――从晚明到晚清的历史断想》,《走出中世纪》(增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第42-43页。

[9]朱维铮:《徐光启和晚明史》,《走出中世纪》(增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04页。

[10]朱维铮:《走出中世纪》(增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37页。

[11]朱维铮:《走出中世纪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12]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0页。

挨打的故事篇8

——读《活着》有感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福贵带着他的老牛缓缓消失在苍茫的大地上,走远了一代人,留下了一种精神。

《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了不可磨灭的残酷与善良的形象。读《活着》是一次残酷的精神之旅,余华没有煽情,他甚至用一种近似冷漠的笔调漫不经心的叙述着一切却使得每一个悲剧愈加沉痛,难以释怀。小说将背景放在中国国民党统治后期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着在中国历史中与众不同无法抹杀的四十几年,主人公福贵在这个苦难动荡的时代里苦苦挣扎然而与他一生相伴的是“丧”与“挨”——丧父,丧母,丧子,丧妻,丧女,丧婿,丧孙直至孑然一身,挨弹,挨打,挨饿,挨冤如老牛般默默承受一切。中国过去几十年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在余华笔下,人在动物的本能和人性之间苦苦挣扎,接踵而至的打击也许令读者无从同情,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福贵在谈起这一切时说“我是有时想想伤心,有时想想有很踏实,我的亲人都是我亲手埋的”我想在着轻描淡写中蕴藏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是一种精神,那是活着。

活着,不仅仅是生存。生存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只要有一丝气息即使行尸走肉般生活也无可无不可;而活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求和呐喊,不仅坦然承受命运加诸的一切更不失对生活的希望与追求。福贵正是这样的,“丧”和“挨”穿插他的一生,“接受”与“追求”也融贯他的一生,踏实的送走亲人,满足的和老牛共度晚年。余华用他至诚至真的笔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当小说完结时,活着的渴求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剥夺的东西。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送远以福贵为代表的一代人,但留下的活着的精神却还在闪光。在阅读福贵的故事时我总会想起爷爷的故事,一个同样历经过多磨难的人。父亲每每谈起“三年自然灾害”时总会说老实的爷爷拉着牛在地里从清晨干到夜深。一到可以回家的时候,耕牛连爷爷都不等,低着头就走,拉也拉不住。爷爷是那个时代的牺牲者,但是他活着的时候无论再没有粮食也想办法要沾沾酒即使是开水兑高浓度酒精。我想那是一种追求,贫困与灾难面前也想极力追求更好,咬咬牙将苦难扛在肩上,昂起头将渴求的目光投向远方。我同情这样的一代人,我佩服这样的一代人。

忆苦思甜,在二十一世纪似乎已经失去了市场,金钱,物质,欲望充斥着这个浮躁的世界,当一个人的生命完结时,他留下的是物质和空洞的脆弱的心灵。我不愿过多指责那些为了些许挫折就寻死觅活,意志消沉的人,但我至少可以说他们还没有认识“活着”的价值与意义。活着就意味着承受,活着因为希望与追求而不同,正如史铁生说“死是一件必然将降临的节日”,的确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好好活着。

福贵越走越远,渐渐消失于这熟悉的令人踏实的土地,一代苦苦挣扎的人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历史的车轮下,唯有活着这一精神长存于世。今日之中国已非做昨日之中国,明日之中国亦非今日之中国,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运,而若失去一种“活着”的精神则将是我们的不幸。习近平书记提出令人激动的伟大中国梦,我想一个没有“活着”精神的人不足以做梦,一个没有伟大“活着”精神的民族不足以圆梦。“活着”所以追求,“活着”所以屹立,:“活着”所以我们有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与能力。

德国《柏林日报》评价《活着》说“伟大”这个词在这本书面前也显得渺小,从教会人活着的角度上,这个评价是中肯的。最后我想用一段歌词向这一代人,这一种精神致敬,也激励所有与我一样奋斗于个梦和中国梦中的中国人:

或许,可怕的不是人生风雨,而是放弃不再争取

或许,可悲的不是身如柳絮,而是闭不上眼的结局

际遇,说起的时候便过去

过去,就是再苦也不会继续

所以微笑,人才不会在逆境中恐惧

所以施予,才懂得生命不朽的荣誉

风会停,雨会止,笑着活下去。

上一篇:会计职业认知范文 下一篇:宴请短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