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婆的枣树范文

时间:2023-11-16 14:16:42

老婆婆的枣树篇1

在我的记忆中,外婆永远那么的慈爱。她仿佛就是上天派下来的天使,让我的童年增添了绚丽的七色彩虹。

从小到大,外婆都是那么的疼我,我也很喜爱外婆。小时候,年幼的我经常和妈妈一起去外婆家看望外婆。外婆家就像是一个园子,不大却有一种无言的充实感,前面是屋子,后面就是种蔬菜的地方,那儿还有三棵树——梨树、枣树和石榴树。每当秋季收获的时候,我们总会去摘瓜果、打枣子,每次都忙到夕阳西下时才回家。

外婆家很朴素,只陈列了一些普通的家具,就如她的人一样,身上总是穿着朴素的单色衣裳和宽松的大裤子。我经常看到她倚在门栏边,安静地给外公织着衣服,脸上露出淡淡的、慈祥的微笑。

当时的我真的希望即使时间匆匆,也不会早早地带走我身边最重要的人。但是现实总是事与愿违,在那个还余留着一丝炎热气息的秋季,她走了,悄悄地离开了我的世界。这个噩耗给了我们很大的打击,可是,一切都无法挽回。随后,在那个寒冷与温暖交织的春季,外公也走了,跟外婆走时一样地安静。

那时的我,又变得多么地恨时间,恨它一下子夺走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长大了,我渐渐地知道,外公之所以会走,是因为他想念外婆了吧。那我,就默默地祝福他们在那永不衰败地天堂中继续相守一辈子!

人终有生死离别的那一天,就像外婆家的那颗枣树,早已忍受不住虫的撕咬而枯败。而我要做的,就是默默地守护我身边其他重要的人。

在梦中,那个慈祥的外婆出现了。她仍旧是倚在门栏边,安静地给外公织着衣服,眼睛还时不时地看几下正在看电视的外公,嘴角扬起了若隐若现的笑容。我想,此刻的她,才是最幸福的吧!

老婆婆的枣树篇2

春日灿烂,偶尔几缕阳光透过树叶间的间隙,洒下一地的斑驳,树影婆娑。外婆牵着我的手,带我换换走过古朴而静谧的老街,清风阵阵,送来甜甜的槐花香。有时,看见那位卖糖葫芦的老爷爷,外婆便会笑着朝他打个招呼,然后给我买上一串红得诱人、酸甜可口的糖葫芦。那一刻,嘴里的是甜,心里的是暖。这种味道,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方,无论我多大,永远都会陪着我,因为这是属于外婆的味道,这是属于我们两个人的回忆。

夏日蝉鸣不绝,阳光烈烈。午后的老街变得十分安静,除了蝉鸣交响曲。人们多半都吃过午饭睡午觉去了。这并不是懒,而是老街人的生活习惯。树叶不在青翠,悄悄低下头,蜷起了自己的叶子。

……

老街的槐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就这样年复一年,我成长为亭亭玉立的大孩子,而外婆越来越老,小得让我怀疑曾经在我眼里那个无所不能的外婆真的是老了吗?可时间很无情地告诉我,是的。可是我不愿!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的话,我愿意牵着外婆的手再次走过老街,一如小时候那般,我想,那时的老街一定会比现在美,因为现在的我懂得了如何去珍惜。

老婆婆的枣树篇3

1、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七层。 七张高桌二十八条腿,七个和尚七本经,七个铙钹七口磬,七个木鱼七盏灯。七个金钟,二十八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2、你会炖炖冻豆腐,你来炖我的炖冻豆腐;你不会炖炖冻豆腐,别胡炖乱炖炖坏了我的炖冻豆腐。

3、蹦葫芦棒会打鼓,棒葫芦蹦会念经。随风倒他会扫地,这倒随风他会点灯。

4、谁要是数不过来玲珑塔,叫他一夜罚跪,到天明。

5、老师傅叫他们换上了一换,不知道换成换不成。

6、高高山上到有一位老僧,身穿着衲头几千层。

7、八个徒弟,学会了八中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8、早招租,晚招租,总找周邹郑曾朱。

9、小郭画了朵红花,小葛画了朵黄花,小郭想拿他的红花换小葛的黄花,小葛把他的黄花换了小郭的红花。

10、长虫围着砖堆转,转完砖堆钻砖堆。

11、铜勺舀热油,铁勺舀凉油,铜勺舀了热油舀凉油,铁勺舀了凉油舀热油。舀油入炒勺,月月有佳肴。先炖鱿鱼块,后扒羊肉条。火在炉下燃,油在勺中熬,满锅同炎热,管它铜勺与铁勺。

12、任命是任命,人名是人名,任命不能说成人名,人名也不能说成任命。

13、字纸里裹着细银丝,细银丝上趴着四千四百四十四个似死似不死的小死虱子皮。

14、从南边来了个喇嘛,提拉着五斤塔嘛。从北边来个哑吧,腰里别着个喇叭,提拉塔嘛的喇嘛,要拿塔嘛换别喇叭哑巴的喇叭,别喇叭的哑巴,不愿意拿喇叭换提拉塔嘛喇嘛的塔嘛。提拉塔嘛的喇嘛拿塔嘛打了别喇叭的哑巴一塔嘛,别喇叭的哑巴,拿喇叭打了提拉塔嘛的喇嘛一喇叭。也不知提拉塔嘛的喇嘛拿塔嘛打坏了别喇叭哑巴的喇叭。也不知别喇叭的哑巴拿喇巴打坏了提拉塔嘛喇嘛的塔嘛。提拉塔嘛的喇嘛敦塔嘛,别喇叭的哑巴吹喇叭。

15、磨房磨墨,墨碎磨房一磨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灰。

16、倒随风他扫不了这随风倒的地,随风倒他点不了这倒随风的灯。

17、大刀对单刀,单刀对大刀,大刀斗单刀,单刀夺大刀。

18、这个愣头青他打不了这青头愣的磬,青头愣撞不了愣头青的钟。

19、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流行华北的一种说唱曲艺,这段《绕口令》由著名艺人马增芬演唱。

20、五百年前,澄一澄,总共是四千五百冬。

21、玲珑塔来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一张高桌四条腿,一个和尚一本经,一个铙钹一口磬,一个木鱼一盏灯。一个金钟,整四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22、哥挎瓜筐过宽沟,过沟筐漏瓜滚沟。隔沟挎筐瓜筐扣,瓜滚筐空哥怪沟。

23、扁担长,板凳宽,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24、坡上立着一只鹅,坡下就是一条河。宽宽的河,肥肥的鹅,鹅要过河,河要渡鹅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

25、老僧收了八个徒弟,八个弟子个顶个的有法名。

26、青头愣会打磬,愣头青会撞钟。僧三点会吹管,点三僧会捧笙。

27、山前有个严圆眼,山后有个严眼圆,二人山前来比眼,不知是严圆眼的眼圆,还是严眼圆比严圆眼的眼圆?

28、河边两只鹅,白鹅与灰鹅,哦哦爱唱歌,唱得渴又饿,昂首吸飞蛾,飞蛾啄不住岸边去找窝。草窝暗又矮,只得去过河,河里真暖和,有吃又有喝,不能再挨饿,遨游真快活,安心唱爱歌。

29、紫瓷盘,盛鱼翅,一盘熟鱼翅,一盘生鱼翅。迟小池拿了一把瓷汤匙,要吃清蒸美鱼翅。一口鱼翅刚到嘴,鱼刺刺进齿缝里,疼得小池拍腿挠牙齿。

30、七徒弟名字就叫随风倒,八徒弟就叫做倒随风。

31、山前有只虎,山下有只猴。虎撵猴,猴斗虎;虎撵不上猴,猴斗不了虎。

32、你要问老僧年纪有多么大,曾记得黄河九澄清。

33、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三层。三张高桌十二条腿,三个和尚三本经,三个铙钹三口磬,三个木鱼三盏灯。三个金钟,十二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34、山里有个寺,山外有个市,弟子三十三,师父四十四。三十三的弟子在寺里练写字,四十四的师父到市里去办事。三十三的弟子用了四十四小时,四十四的师父走了三十三里地。走了三十三里地就办了四十四件事,用了四十四小时才写了三十三个字。

35、五徒弟名叫蹦葫芦棒,六徒弟名叫棒葫芦蹦。

36、三山屹四水,四水绕三山;三山四水春常在,四水三山四时春。

37、有个懒汉本姓阮,提个篮子卖鸡卵,“卖卵”“卖卵”使劲喊,谁都不来买鸡卵,不是鸡卵品种乱,而是鸡卵皮太软。卖不出鸡卵难买饭,回家吃饭路又远,胡乱烧把烂草取取暖,再吃掉篮子里几个软鸡卵。

38、有个面铺门朝南,门上挂着蓝布棉门帘,摘了蓝布棉门帘,面铺门朝南;挂上蓝布棉门帘,面铺还是门朝南。

39、天上有个日头,地下有块石头,嘴里有个舌头,手上有五个手指头。不管是天上的热日头,地下的硬石头,嘴里的软舌头,手上的手指头,还是热日头,硬石头,软舌头,手指头,反正都是练舌头。

40、石狮寺前有四十四个石狮子,寺前树上结了四十四个涩柿子,四十四个石狮子不吃四十四个涩柿子,四十四个涩柿子倒吃四十四个石狮子。

41、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儿。

42、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九层。九张高桌三十六条腿,九个和尚九本经,九个铙钹九口磬,九个木鱼九盏灯。九个金钟,三十六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43、师部司令部指示:四团十连石连长带四十人在十日四时四十四分按时到达师部司令部,师长召开誓师大会。

44、老罗拉了一车梨,老李拉了一车栗。老罗人称大力罗,老李人称李大力。老罗拉梨做梨酒,老李拉栗去换梨。

45、山上五棵树,架上五壶醋,林中五只鹿,箱里五条裤。伐了山上树,搬下架上的醋,射死林中的鹿,取出箱中的裤。

46、你也勤来我也勤,生产同心土变金。工人农民亲兄弟,心心相印团结紧。

47、一平盆面,烙一平盆饼,饼碰盆,盆碰饼。

48、粉红墙上画凤凰,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

49、石、斯、施、史四老师,天天和我在一起。石老师教我大公无私,斯老师给我精神食粮,施老师叫我遇事三思,史老师送我知识钥匙。我感谢石、斯、施史四老师。

50、婆婆和嬷嬷,来到山坡坡,婆婆默默采蘑菇,嬷嬷默默拔萝卜。婆婆拿了一个破簸箕,嬷嬷带了一个薄笸箩,婆婆采了半簸箕小蘑菇,嬷嬷拔了一笸箩大萝卜。婆婆采了蘑菇换饽饽,嬷嬷卖了萝卜买馍馍。

51、老师傅一见有了气,要打徒弟整八名。眼睁睁,八位徒弟个顶个的就要挨打,从外面,又来了五位云游的僧。五位僧人把情讲,罚他们后面去数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起儿,临去数单层,回来数双层,谁要是数过来谁就是大师兄。

52、七加一,再减一,加完减完等于几?七加一,再减一,加完减完还是七。

53、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前面一树枣,拿着竿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四个枣,五个枣,六个枣,七个枣,八个枣,九个枣,十个枣;十个枣,九个枣,八个枣,七个枣,六个枣,五个枣,四个枣,三个枣,两个枣,一个枣,这是一个绕口呤,一口气说完才算好。

54、棒葫芦蹦打不了蹦葫芦棒的鼓,蹦葫芦棒他念不了棒葫芦蹦的经。

55、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五层。五张高桌二十条腿,五个和尚五本经,五个铙钹五口磬,五个木鱼五盏灯。五个金钟,二十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56、八百标兵奔北坡,北坡炮兵并排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57、山前有个崔粗腿,山后有个崔腿粗。二人山前来比腿,不知是崔粗腿比崔腿粗的腿粗,还是崔腿粗比崔粗腿的腿粗?

58、一班有个黄贺,二班有个王克,黄贺、王克二人搞创作,黄贺搞木刻,王克写诗歌。黄贺帮助王克写诗歌,王克帮助黄贺搞木刻。由于二人搞协作,黄贺完成了木刻,王克写好了诗歌。

59、点三僧吹不了这僧三点的管,僧三点捧不了点三僧的笙。

60、三徒弟名字就叫僧三点,四徒弟名字就叫做点三僧。

61、大徒弟名字就叫青头愣,二徒弟名叫愣头青。()

62、出南门,走六步,见着六叔和六舅,叫声六叔和六舅,借我六斗六升好绿豆;过了秋,打了豆,还我六叔六舅六十六斗六升好绿豆。

老婆婆的枣树篇4

@中国古代离婚的理由千奇百怪。《后汉书·鲍永传》记:“永事后母至孝。妻尝于母前叱狗,而永即去之。”鲍永的媳妇在婆婆面前骂狗,就因为这事老鲍跟媳妇离婚了!这个狗娘,养的鲍永。

@《汉书·王吉传》:“吉少时学问,居长安,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吉后知之,乃去妇。”邻居家的枣树枝越墙而过,秋天结果。王吉的媳妇摘了点儿给他吃,结果王吉觉得老婆是小偷,离婚了!一枝红枣出墙来就不过了!老王媳妇真冤,早知道要离婚,不如玩次“一枝红杏出墙来”。

@西晋太尉何曾与自己老婆一年见不到三次面。见面是这样的:何先生打扮整齐,何夫人也穿上凤冠霞帔,两人面对面坐好。互相敬酒祝对方永远健康。然后再几个月不见面。用这段话形容最恰当:宾主在诚挚友好的气氛中就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的洽谈,会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东晋简文帝的姑娘新安公主喜欢王献之,要死要活要做他媳妇。王献之当时已经和表姐郗道茂结婚了,新安公主说郗道茂生不出孩子,让皇上下令小王离婚,娶我!王献之瞎了眼也看不上新安。抗婚方式极其凶猛——用艾草烧自己脚!瘸了。瘸了也嫁!只好娶。婚后还生了孩子,叫王神爱。长大当了皇后。

@东晋大将军桓温娶的是晋明帝的姑娘南康长公主,他俩每次见面的原因让人啼笑皆非。桓温有个门客叫谢奕,大酒鬼一枚,喝多了耍酒疯,连唱带跳抓住桓温不放手。老桓每次看他醉了就躲,躲到哪里?南康长公主的房间。公主幽怨死了:“你当我是防空洞吗?”

@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在秦国做人质的晋怀公,谁想这小子几天后跑回了晋国做老大去了。秦穆公只好把女光棍再许配一次,这次牛,直接给晋怀公的叔叔重耳——升级为原老公的大婶。秦穆公也觉得不太好意思,于是又搭配了另外四个女儿,一起嫁了。这就是“捆绑销售”的由来。

@“日操自刃,愿得少保而甘心。少保裹甲入寝门,号啕而诉祖祢。乃大恸……”戚继光找了小三扯淡,大老婆拎菜刀要劈死他,戚继光穿着防弹服边哭边捶地:“我的祖宗啊!我的爹啊,我错了!”

@江湛的女儿嫁刘义隆的孙子刘伟之,江湛的妹嫁刘义隆的儿子刘铄,江湛的儿子又娶刘义隆的女儿,周峤娶刘裕的女儿宜城德公主,周峤的两个女儿分别嫁刘裕的两个孙子。提问:周峤和王偃是什么关系?这关系图画出来的线条,能当蚊帐用。

@廖仲恺的父亲思想进步。临死前让儿子娶一个不裹小脚的,廖一直找不到。何香凝恰因为不裹小脚,直到19岁都没人提亲。有人听说她不是小脚,就把她介绍给了廖仲恺,两人于是结婚了。实际情况比这复杂,但我感觉这么说很有趣。

@唐朝时有个叫函普的高丽人流窜到完颜部族的势力范围,当时上百个女真部族互相攻杀。函普口才奇好无比,把几个仇视的部落活生生忽悠成一家人。于是人口增长,百姓安居乐业,完颜部族人很感激他,说:俺们必须谢你,得送你个老婆!于是,送给函普一个老婆,确实是老婆——六十多岁的老太太披红挂绿嫁他了!

@党项族老大李元吴给儿子宁令哥娶媳妇,李元吴见儿媳貌美,据为己有,这也就算了,竟然还立为新皇后!宁令哥受不了管自己媳妇叫妈,持戈进宫揍爹。打斗中李元吴被削去了鼻子,找了一个叫匹诺曹的外国大夫看病,老匹的方子是让李元吴多撒谎。老李坚持做诚实的人,于是鼻创发作,挂了。

@汪曾祺在文章中讲到熙卖书请他喝酒,但为什么请喝酒他不好意思写出来。事情是这样的:朱先生去看汪曾祺,发现他很颓废,并且两天两夜没起床了。问他想干吗?汪曾祺说想喝酒。朱没带钱,只好卖了本物理书换酒。喝了会儿汪情绪正常了,这时朱试探问他干吗连睡两天啊?汪翻了个白眼:还能干吗,失恋了呗。

@古罗马时禁止服兵役期间结婚,但有个主教为士兵主持婚礼,为此判了死刑。在坐牢期间他和看守的女儿谈上了恋爱,临刑前写了一首爱情诗,签名是“来自你的情人”。这天正好是2月14日。这是情人节由来的一种说法。我觉得这可信,214,爱要死。

老婆婆的枣树篇5

1、冬天,虽然绿树已经奄奄一息,但在路边上是比比皆是的小草和野花,它们在寒风中挺立着。它们告诉你:“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夏天,烈日吐火,但在故乡的山上满是树木,在树阴的遮蔽下,非常凉爽;还有知鸟在放声歌唱。种在山上的西瓜熟了,故乡的西瓜又圆又大,和那空中的圆月,一样圆;切开一看是红通通的果肉,清甜可口;黑色的瓜籽,如那黑黝黝的眼睛。

3、夏季,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太阳像一个大火球高高地挂在空中,无私地把光和热奉献给大地,树叶绿油油的,花儿红艳艳的,小草翠绿翠绿的,蝉发出嘈杂的鸣声。远处看去,像世界上最美的一幅画。我吟诵“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也在不停地为夏天歌唱,可我的歌哪能唱出世间万物的旺盛呢?

4、夏天的雨是狂风暴雨,他处处充满了严厉;秋天的雨是楚楚动人的雨,她饱含着深情;而冬天的雨是冷酷无情的雨,他蕴藏着冰冷的气息。然而,我最喜欢的是寒冷的冬日过后,那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春雨。

5、春天,我的故乡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绿树抽出了枝条,鸟儿在欢快的唱歌。放眼望去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春天的映衬下,仿佛一张绒绒的地毯,直到天边。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花儿在点缀着高山,引来各色的蝴蝶;在山的深处是一排排形状各异的梯田,顾名思义,就是像楼梯一样的稻田;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把稻田分成了千变万化的形状,有的像月牙,有的像小船,有的像镰刀……在春天秧苗生长的时候,那嫩绿的颜色把故乡添得更加美丽了。

6、春天的紫云岩充满生机勃勃。那里的树木抽出新的枝条,突出嫩绿的新芽,放眼一望,就像绿色的海洋。山路两旁盛开着姹紫嫣红的野花,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真是美极了!

7、冬天,田野里换上了一身雪白的衣服,雪花从一望无际的天空中轻轻地飘落下来,纷纷扬扬、飘飘洒洒……一朵朵、一片片,白得似银,洁得如玉,像天上的仙女洒下的玉叶、银花。在东西侧,一棵高大的松树,被大自然的美容师——冬天变成了圣诞树,多么美丽啊!

8、夏天,骄阳似火,到处都热辣辣的,从车上向远望去,乡间的小路弯弯曲曲的,犹如一条细细的长长的绳子。小路的左边是碧绿的田野,田野里长着绿绿的小苗,小苗连成一片,一眼望不到边,大片大片的田野像铺上了一层绿绿的地毯。在小路的右边有一片小树林,一些小鸟在树上唱歌,树上也有许多知了在叫,它们仿佛在说:“热死了,热死了。”在小树林的前面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几条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真是一片美丽的田园风光。

9、冬天,大雪纷飞,枣树直打颤,我们伙伴们从家里拿出铁锹,在枣树旁边堆起了小雪人,这样枣树就有伙伴,不会孤单了。

10、秋天,硕果累累,瓜果飘香,整个季节都展现了丰收的景象。红通通的苹果扒开绿叶往外瞧,像紫玛瑙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葡萄架下,金黄的稻子也向勤劳的农民低下了它们昂贵的头颅。人们“稻花香里说丰年,”我一直想为秋天做画,可我的画无法体现秋天丰收的神奇呀!

11、春天,枣树长出嫩绿的叶子,像穿上了一件绿衣裳。小鸟经常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唱歌,有时枣树好像生气了,愁眉苦脸,还不理人,可一听见小鸟歌唱,它立刻打起精神,还舞动着树枝,似乎有点害羞,我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

12、春天,万物复苏,杂花生树,到处充满生机。可真是“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阵春风吹过,小草跳起欢乐的舞蹈,时而舒展双臂,时而弯腰触地,时而左右摇摆,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尽情地跳舞嬉戏。在春天里,雨是最寻常的,它像一位喋喋不休的老者,把一丝纷纷扬扬的语言,洒进山村的每一个角落;它还象一位多愁善感的琴师,敲一串叮叮咚咚的音符,渗入树木的每一片树叶。我一直想为春写一首诗,可我的诗总写不尽春天生机的秘密。

13、秋天,高粱像一个醉酒的大汉,风一来,醉醺醺的,东倒西倒,涌起了无边无际的金色麦浪。金黄的稻穗儿搭肩咬耳拥挤在一起;绽开的棉桃儿,像簇簇雪团的银海。

14、夏天,艳阳高照,没有一丝风,蒸笼一般,闷得人透不过气来。可是,田野里的荷花池却开得生机勃勃,在池里,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鱼儿在池里嬉戏着,你追我赶,真开心啊!

15、秋婆婆带来了丰收的颜料,送来了丰收的喜讯。果园里瓜果飘香,黄澄澄的柿子压弯了枝头,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了红红的脸颊。田野里,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好像在开庆功会呢!大雁南飞,它们排成“人”字形,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树叶也被秋婆婆染成了黄色,风爷爷一吹,树叶像蝴蝶一样在空中翩翩起舞,缓缓地往地上飞去。秋婆婆给七连山穿上了一件五光十色的金衣。

16、冬天,银装素裹,万物沉寂。“北风吹雁雪纷纷,”不错的,冬天能演绎出最生动最独特的情节,那就是下雪。开始时,雪花依稀可数,仿佛天上有一位仙女漫不经心地撒落几个细碎的花瓣,慢慢地雪花密集起来,又似乎是那位仙女在园中嬉戏,不小心碰落了几树梨花。最后是狂雪,一定是那位仙女一时兴起跳起了舞蹈,卷起了满天的雪花。我一直想为冬天编一则寓言,可我的寓言里怎么都表达不出冬天下雪时美妙的哲理。

17、秋天,枣子成熟了,大人们背着箩筐,拿着镰刀,迎着旭日,去收割田里像大海一样时起时伏的稻谷。小朋友们就跑到我家门前打枣子吃,可我只抢到一点儿,枣树看见了,就摇摇身子,小枣儿像个听话的孩子直往我衣兜里钻,还好像在对我说:赶快偿偿吧!我拿起枣子放在水龙头下洗干净,一口一口地吃,甜甜的,难怪别人都喜欢吃,秋天还没过完,树叶就从树上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像许多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飞舞。

18、秋天,是一片金黄色的稻谷,微风吹过,稻谷开始唱起了一首和谐的歌曲,这时辛勤的农夫正在收割稻谷;稻谷的歌声和收割的欢快声交织在一起,成就了丰收的交响乐。

19、春意盎然,杨柳如烟,春姑娘迈着轻盈欢快的脚步来到人间,来到我们的校园。小草伴着春风招摇着;紫藤爬上了架,长出了鼓鼓的花苞,黄杨球好像一个圆鼓鼓的皮球,校园里一片生机。

老婆婆的枣树篇6

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

我的青春一去无影踪

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那时间应该是香飘四溢的时节,却没有多少娇艳的花儿可看。因为在印象里,儿时没有什么花可供回忆,可每每回想起来,却又抑制不住,撩拨记忆之弦的正是那朵似开未开的青春之花。

小时候因为父母没工夫管我,在外婆家里住过几阵子,对于花的印象,只记住外婆家里的杏花,隔壁驼背二舅家里的几十朵桃花,还有村子最后面老刘家的枣花。除了花的数量少之外,比较重要的是因为那些果树开花挂果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便连做梦也会惦记着它们,一者可以解解馋,二则更能增加少年的欢趣。这偷梨摘枣的事算是我们最大的娱乐活动了,时至今天,网罗过去的岁月堆砌一点文字时,那些恶作剧都是欢笑于笔下的记忆。

童年没有顽皮的影子实在是索然无味,所以经常对朋友说,孩子爱玩什么就让他们去吧,束缚了他们的自由,老来会受责备的。人在什么位置,就会说什么话,那时候的乡村,即便是春风催花的季节,我们也看不到太多的花,小小的村子里,能开花的不过几十棵树,经常因为偷偷地折了几枝石榴花,被小脚的外婆拿着扫把追着满院子里跑。谁家里要是能有个月季花,什么的,简直就比公鸡产奶还稀罕。

尽管如此,花儿还是可以发现的,春天里的沟堰上开满了黄的、白的苦菜花,盛夏的菜园里扯满了牵牛花,还有秋天里的野也是千般的妩媚……除此以外,还有淡黄色的花生花,白色的豌豆花,淡雅的小麦花,正是这些比不上花卉大全的花,灿烂了我天真的童年。

夏天里,村西的槐树沟,挂满了香气袭人的槐花,浓郁的花香沁人心肺,初夏的晚风,和着槐树下婆娑的月光,还有那沙沙作响的杨树林,敞开心扉,尽情畅谈,似乎有说不完的悄悄话,激动在心间的是所有的钟情和情感的萌动。

青春的过往肯定是有回忆价值的,无所谓热闹非凡还是索然无味,也没什么成功还是失败,那些都是一段流金的岁月。歌德也说过,“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美好”。我那些已过而立之年的小伙伴们,大多已娶妻生子,也有锒铛入狱的,也有远走他乡的,曾经的小姑娘也是一个个的都嫁人了,各谋生路。

城里的花盛开于春夏秋冬,有牡丹节,也有展,如今的鲜花已经成为同饮食、健康一样重要的生活内容,这些却难激起我赏悦的兴致,挥之不去的,还是那些纯朴的桃花,杏花,梨花,还有那些朴实的庄稼花。

(周俊根选自2006年10月22日《扬子晚报》)

温馨提示

老婆婆的枣树篇7

8月31日,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再一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来到位于阿拉尔的一师十三团十一连职工尤良英大姐家,就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从2005年第一次来到这里,10年时间,给了他生存的自信、成长的喜悦,也让他与汉族“阿洽”(维吾尔语意为“大姐”)一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就像他亲手种下的桃子树和李子树,“从来就是一家人”(桃李不分家)。

“到我家里来吧”

1970年出生的尤良英个子不高、面色红润,1991年与丈夫、儿子一起落户十一连。

2005年8月26日,家里棉花到了采摘期,尤良英四处寻找拾花工。尤良英见到几个维吾尔族农民扛着行李上了公交车,就上了同一辆车。双方语言不通,她和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连说带比划,请他们去自家摘棉花:“你到我家里来吧,先看看,来回费用我出,如果觉得我的棉花不好或者人不好,可以回去!”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当时没有答应,尤良英只好先回家。

下午,尤良英接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的电话,看了棉花地后,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和同伴一共7人答应留下来。经过协商,拾花费每公斤1元钱。尤良英花280元给他们买了全新的锅碗、被褥,准备了柴火,安顿他们在两套房子里住下来,又借给他们买米面油的钱。几天后,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又回和田接了一批人,在尤良英家摘棉花的人有20多个,她成为连队里第一家用少数民族拾花工的人。

尤良英发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只会用一只手摘棉花,干一会儿就坐下来休息,这样工效较低。尤良英每天陪着大家一起拾棉花,手把手教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怎么一次摘下一朵棉花、怎么用两只手摘棉花,还把自己拾的棉花放在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的袋子里。这样,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也不好意思总休息了。尤良英又决定一个人一天拾花超过50公斤,当天奖励10元钱,大伙儿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即使发现有两人把棉花合在一起赚奖金,尤良英也照样兑现奖金。很快,这些维吾尔族雇工的拾花量从原先每天三四百公斤涨到了七八百公斤,后来超过了1000公斤。

尤良英发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很有头脑,说话大家也听,就教他过秤,每天除50元工钱外还给他记50公斤摘棉账。到了年底,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和家人带着4000多元回家了。

一万元的约定

2006年1月,尤良英忽然接到远在皮山县木奎拉乡达里格村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的求助电话,他的妻子贝丽柯孜・如则做手术急需用钱。2005年,尤良英家的纯收入也就3万多元,大儿子还有残疾,借还是不借?考虑再三,尤良英不顾家人反对,汇去1万元钱,并约定3个月后还钱。还款日子到了,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打电话请尤良英去他家做客。

“坐了一天一夜的车从阿拉尔到皮山,走进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家,我一下呆住了!”尤良英说,低矮的房子是用杨树枝盖的,土炕上放着几床被子,家里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一家为迎接客人准备了丰盛的食品,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姑娘、小伙子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并拉着尤良英一起跳。一片欢乐中,尤良英注意到屋外的情形: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3岁的女儿手里拿着一块骨头,闹着要吃肉,其他两个孩子吃着土豆,贝丽柯孜・如则流着泪在哄孩子。尤良英把桌上的烤肉端了过去,看孩子们吃得狼吞虎咽,心里像针扎一样疼,“小时候我也是一样,总是吃不饱穿不暖。”

晚上,尤良英进一步了解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家的情况,妻子生病欠下3万多元债务,家里只能靠低保金度日,要养育3个孩子、照顾年过八旬的老母亲;为了待客,他家借了半个村子的东西。尤良英说:“钱先不用还了,今年你们还来我家打工吧。”

2006年4月,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来到十一连。看出他们的顾虑,尤良英和丈夫袁华明商量,腾出一间家里的房子给他们住,并更换了全新的炊具,全家一起吃起了清真饭。尤良英家一个多月没买猪肉,每天吃拉面,60多岁的婆婆和两个儿子受不了了,尤良英就出钱让姐姐和弟弟买肉,让婆婆和儿子去他们那里住几天。一个多月后,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安下心来,自己开伙了。

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要在尤良英这里打工,首先要学语言。尤良英在连队干部的帮助下找来光碟、手掌书,从指着红枣,你教我“红枣”,我教你“其郎”开始学起语言。“1到100的数字,我一天一夜就学会了。”尤良英说,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也学得很快。因为口音问题,尤良英发音不准,总把姐姐“阿洽”读错,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就说“不对,不对”,尤良英说:“再耐心点,再给一分钟我就学会了!”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围坐着话家常,4月播种、5月定苗,几个月的时间,棉花苗长高了,两人的语言也基本能沟通了。

“你就是我的亲‘阿洽’”

自己地里的活干完后,尤良英把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带到朋友家,朋友嫌他们干得慢,尤良英说你把地包给他们,合格了再给钱,不按天算钱。每天尤良英都耐心地带着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他们干两个小时活,随时教他们。尤良英发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存不住钱,一有一两百元钱就花掉了,她说:“把工钱存我这里,年底给你!”

存到4400元,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来要钱,尤良英说:“给你两百元先用着!”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态度很强硬,说:“钱拿来!”尤良英火了:“你还欠我一万元呢!”准备把钱从银行取出来给他,再不管了。

“我想起了刘阿姨,又改了主意。”尤良英告诉记者,2001年,她承包的棉花地棉花拾到一半,没有资金了。拾棉花的人把丈夫堵在屋子里,让第二天就付工钱。拾棉花的刘阿姨碰见尤良英在流泪,得知情况后,拿出养老钱3万元给她用,还说:“闺女,这世上没有爬不过的山,快去把地里的花捡回来!”这一年,尤良英挣到8.5万元。

“不能就这么放弃,将来让自己后悔!”尤良英带着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找了连队党支部和十三团相关部门,按他的要求给打了4400元的欠条,又把钱交给派出所保管,总算让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放下心来。

到了年底,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管地加上全家打工、拾棉花的钱一共有2.4万元,知道他还欠别人的2.8万元债,尤良英又借给他4000元。

“这么多,这么多!”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喃喃自语。“你先把债还了,好好过日子!”尤良英的这番话让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哽咽了,半天才说:“谢谢,你就是我的亲‘阿洽’!”

在尤良英的帮助下,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种了12亩红枣、7亩核桃和葡萄、棉花等作物,尤良英向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传授棉花、红枣种植技术,10年间陆续借给他20万元作为生产资金。每到枣树修剪、疏密、扩冠、环割等关键技术环节,尤良英都要穿过茫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皮山县,去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地里指导。2014年,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的果园盈利30多万元,一家人高兴万分。盖起了3间新房,还添置了冰箱等电器、家具。

今年4月,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从集市上买回两棵桃树、两棵李子树,种在“阿洽”家院子里。尤大姐逗他:“树苗这么小,什么时候才能吃果子!”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认真地说:“我不在的时候,他们可以代我陪着婆婆和大哥大姐,桃树、李树可以互相嫁接,就像汉族和维吾尔族根连着根!”

老婆婆的枣树篇8

我们今天日常食用的水果,大多数在中国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名称也很早就见于史载,苹果的情况则是一个例外。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种属与其十分接近的水果,但苹果这一名称却到明朝才正式出现。究其渊源,苹果是“苹婆果”的简称,“苹婆”起初写作“频婆”,而“频婆”又有过“平波”、“平坡”等同音异写。本文拟从考察“频婆”果出发,讨论汉语中“苹果”一词的来源,兼为中国古代苹果栽培史的研究提供一些文献资料,敬待有关专家的批评指正。

本文的题目,是由北京大学历史系罗新先生发现的。2001年4月,罗新先生在阅读傅乐淑笺注朱有?酢对??拾僬隆肥保?⒁獾狡渲泄赜谠??笃凇捌讲ā惫?囊恍?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150_1.shtml>材料,遂由此就中国苹果栽培历史、苹果名称演变等问题,与我在“往复”网站(http:/)进行了反复讨论。在果树史、农学史、食物史领域,我们都是外行。然因讨论之需,查阅并搜集了更多的资料,颇有以往专家、论著未曾留意者。后来,我又陆续对这方面的材料作了一些增补。因此本文实际上也是对我们此前讨论的小结。谬误之处,由我本人负责。

一 元朝后期的平波果

罗新先生最初发现的材料,是朱有?酢对??拾僬隆返谑?祝?/P>

兴和西路献时新,猩血平波颗颗匀。捧入内庭分品第,一时宣赐与功臣。

朱有?酰?379~1439),明太祖朱元璋孙,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粘ぷ印H首诤槲踉?辏?425)袭王爵,卒谥宪,故后人亦称之为周宪王。《元宫词百章》是他袭爵前的作品,完成于成祖永乐四年(1406)[1]。卷首有题名“兰雪轩”的自序,略云:

永乐元年,钦赐予家一老妪,年七十矣,乃元后之乳母女。常居宫中,能通胡人书翰,知元宫中事最悉。间常细访之,一一备陈其事。故予诗百篇皆元宫中实事,亦有史未曾载,外人不得而知者。遗之后人,以广多闻焉。

可知这一组宫词所咏之事均有所本,实有资于掌故考证。正因如此,著名学者傅乐淑先生曾于20世纪40年代对其进行注释,引史证诗,钩沉抉微,颇多发明。当时这些注释曾在《经世日报》每周一期的副刊《禹贡》上陆续发表。至80年代,寓居海外的傅先生又将其重新汇辑刊行,定名《元宫词百章笺注》,收入《清慎堂丛书》。199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在大陆出版了这部《笺注》。我们使用的就是大陆版本。

对上引元宫词第十首中的“平波”一词,傅先生作了以下笺注:

平波既为时新,其为鲜果也明矣。张昱《辇下曲》:“西番僧果依时供,小笼黄旗带露装,满马尘沙兼日夜,平坡红艳露犹香。”平坡即平波也。周伯琦《扈从诗后序》:“宣德,宣平县境也,地宜树木,园林连属,宛然燕南。有御花园,杂植诸果,中置行宫。果有名平波者,似来檎而大,味甘松,相传种自西域来,故又名之曰回回果,皆殊品也。”元太医忽思慧《饮膳正要》曰:“平波味甘,无毒,止渴生津,置衣服箧笥中,香气可爱。”该书胪列一切果品,独无苹果,故平波即苹果之对音,可想而喻。此字尚有其他对音,如苹婆。总之,皆代表其自外国输入。《辞源·苹果》条:“苹果亦名频婆果,乃产于美洲,传入中国者。”诚然烟台苹果乃自美传入者,但远在哥伦布到达新大陆时,中国已植平波矣。此物以高加索以南之东南欧与西南亚为祖家,既名回回果,则由回教国家输入。甚疑平波乃元时输入中国者,故为殊品。

傅先生这段笺注的内容,可概括为三点。第一,通过张昱《辇下曲》(《辇下曲》载《张光弼诗集》卷三,共一百首,傅氏所引是第七十首)、周伯琦《扈从诗后序》(周伯琦《扈从诗》一卷卷末)、忽思慧《饮膳正要》(见卷三《果品》“平波”条)三条材料的旁证,可知《元宫词》所载元朝后期宫廷中的“平波”水果实有其物。第二,所谓“平波”,也就是后世的苹果,这个词有时还写作“平坡”、“苹婆”、“频婆”。这表明它是一种外来水果,其异名是同一外来词汇的不同译写。第三,“平波”是由西方输入中国的,输入时间很可能就是在元朝。我们翻检了不少述及中国苹果栽培历史的论著[2],它们似乎都没有注意到《元宫词》、《辇下曲》、《扈从诗后序》、《饮膳正要》诸书提到的“平波”果,同样也没有注意到傅乐淑先生的有关考述。最近有学者在研究《饮膳正要》时,对其中的“平波”果有所涉及,但语焉不详[3]。而我们从讨论傅先生这段笺注入手,继续查检史料,却发现了更多饶有趣味的问题。

二 从频婆果到苹果

上节所引《元宫词》和张昱《辇下曲》等一共四条提到“平波”果的材料,所反映都是元朝后期情况,地点为宫廷,广言之或可称为大都(今北京)地区。其中时间最早的一条材料,是文宗至顺元年(1330)撰成的《饮膳正要》。余如张昱《辇下曲》、周伯琦《扈从诗后序》,所记载都是顺帝一朝(1333~1368)之事,《元宫词》也是对顺帝时事的回忆。元朝前期的两部著名农学著作——官修《农桑辑要》和王祯《农书》,皆有果木类,其中并未言及平波果。元前期所修《元一统志》今存辑本,其卷一《大都路》“土产”条内也没有提到平波果。由此大体可以推断,平波果是元朝后期新出现的一种水果。当时有关这种水果的材料,除傅先生所列外,还有个别可以补充者。

一,熊梦祥《析津志》“物产”门中“果之品”首列葡萄,其次为“频婆”,注云:“大如桃,上京者佳”。“草花之品”中亦列频婆,注云:“结子最晚,在御黄子陵(引者按:御黄子也是一种水果,熊《志》屡次提及。陵字难解),大如桃,味佳。”[4]频婆,也就是平波。同书“岁纪”门:“八月,……都城当诸角头市中,设瓜果、香水梨、银丝枣、大小枣栗、御黄子、频婆、奈子、红果子、松子、榛子诸般时果发卖。”[5]频婆名列于八月的“时果”之中。《析津志》是元顺帝时熊梦祥编纂的一部大都方志,原书久已散佚,1983年始有辑佚本出版。因此傅乐淑笺注《元宫词》时虽然注意到了“频婆”异名,但却未能引用《析津志》当中的有关材料。

二,高丽国于元末编纂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描写主人公与友人在大都摆筵席的情况,称:“外头一遭儿十六?G菜蔬”,“第二遭”是十六碟干果,“第三遭”则是十六碟水果。水果包括八种,分别是“柑子、石榴、香水梨、樱桃、杏子、苹婆果、玉黄子、虎剌宾”。[6]其中提到了苹婆果。因是域外史料,傅先生当时也未能检及。[7]

到明朝,关于北京地区“频婆”、“苹婆”果的记载更多,并且正式出现了“苹果”名称,它们显然与元末的“平波”果同为一物。傅先生笺注《元宫词》时,关注点在元朝,故对元以后的材料未加引述。而这些材料却较早受到农学史、果树史专家的注意。其中,被引用最多的是万历后期王象晋《群芳谱·果谱》中的“苹果”条:

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8]。

清康熙时,汪灏等奉敕对王象晋《群芳谱》进行增补,撰成《广群芳谱》。其卷五七《果谱》“苹果”条,于王氏原文之外,又新补三条材料。首引《采兰杂志》:

燕地有频婆,味虽平淡,夜置枕边,微有香气。即佛书所谓频婆,华言相思也。

次引《学圃余疏》:

北土之苹婆果,即花红一种之变也。吴地素无,近亦有移植之者,载北土以来,亦能花能果,形味俱减。然犹是奇物。

复引曾?ぁ镀灯殴?肥??/P>

果异曾因释老知,喜看嘉实出京师。芳腴绝胜仙林杏,甘脆全过大谷梨。

炎帝遗书惭未录,长卿多病独相宜。由来南土无人识,那得灵根此处移。

以上三条材料的出处需要略加说明。《采兰杂志》今见于宛委山堂本《说郛》,仅一卷,作者和撰写年代不详。《中国丛书综录》将其断为宋代作品[9],但从这条记载“燕地”频婆的材料来看,似非宋人所能作,疑出自元或明初人之手。《学圃余疏》当即《宝颜堂秘笈》所收王世懋《学圃杂疏》,其“苹婆果”引文与《宝颜堂秘笈》本《学圃杂疏·果疏》有关文字基本相同。《学圃杂疏》卷首有作者“自叙”,作于万历十五年(1587)。曾?ぃ?372~1432),江西永丰人,成祖永乐二年(1404)状元,生平事迹略见杨士奇《东里文集》卷一四《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赠嘉议大夫礼部左侍郎曾公墓碑铭》。其《频婆果》诗今亦载于隆庆五年刊《盛明百家诗·曾状元集》,题作《苹婆》,文字小有异同。笔者所见当代一些述及中国苹果栽培历史的专著,追溯其直接源头最早的,只到王世懋《学圃杂疏》[10],而未注意《广群芳谱》所引时间更早的《采兰杂志》和曾?ぁ镀灯殴?肥??笤际敲挥腥タ疾煺饬教醪牧系哪甏??BR>

此外,有关专家未曾注意的材料还有不少。天顺五年(1461)刊行的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一《顺天府》“土产”条,有“频婆、金桃、玉桃”,下注“俱上林苑出”。上林苑是北京郊区的皇家苑囿,频婆果与金桃等并称,大约是作为一种比较高级的水果在其中栽培的。万历时谢肇?J《五杂组》卷十一《物部三》则将“上苑之苹婆、西凉之葡萄、吴下之杨梅”并列为各地名果。[11]明末史玄《旧京遗事》:“京师果茹诸物,其品多于南方,而枣、梨、杏、桃、苹婆诸果,尤以甘香脆美取胜于他品。”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也一再提到频婆果。其卷二《城东内外》“春场”条记述了频婆(苹婆)果的冷藏方法:

十二月……八日,先期凿冰方尺,至日纳冰窖中,鉴深二丈,冰以入,则固之,封如阜。内冰启冰,中涓为政。凡苹婆果入春而市者,附藏焉。附乎冰者,启之,如初摘于树,离乎冰,则化如泥。其窖在安定门及崇文门外。

按“中涓”代指宦官。既云“中涓为政”,则所窖藏频婆果,当系供应宫廷食用。同书卷三《城南内外》“韦公寺”条记载寺南观音阁有“苹婆一株,高五、六丈”。附近又有海棠树、柰子树各一株,所结果实“海棠红于苹婆,苹婆红于柰子”。卷八《畿辅名迹》“银山”条则称昌平州玉峰山“山尽石,石尽白,树尽频婆果”[12]。

也有一些材料讨论到频婆果的来源。较详细者为张懋修《谈乘》卷十一:

燕地果之佳者,称频婆,大者如瓯,其色初碧,后半赤乃熟,核如林禽,味甘脆轻浮。按古果部无此,宋人果品亦无之,或以为元人方得此种于外远之夷,此亦或然。按燕中佳果,皆由枝接别根,而土又沙疏,是以瓜果蔬菜易生。若频婆者,得非以林禽核接大梨树而化成者乎?……或曰:矧如由接而成,何以名频婆乎?曰:此胡音也。……《翻译名义》云:“频婆此云相思”。是亦夷音耳,燕中名果之义,或亦取此乎?然未闻西番称此果也。

《谈乘》一书,全名《墨卿谈乘》,共十四卷,刊本罕见,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一二子部小说类有著录。上引文转录自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13]。张懋修,隆庆、万历间名臣张居正子,曾因在居正当权时考中状元而引起攻讦。天启时尚在世,年已八十[14]。他对频婆果的描述,包括对其来自林禽(按即林檎)嫁接的猜测,都与王象晋《群芳谱》接近;但注意到这种水果到宋代为止尚不见栽培,认为是元人从“外远之夷”得到的新品种,并且推断频婆一名为“夷音”,皆为王象晋等人所未言及。记载类似说法的还有王世贞和周祈。王世贞《?m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五六《说部·宛委余编一》云:“频婆今北土所珍,而古不经见,唯《楞严》诸经有之。或云元时通中国始盛耳。”周祈《名义考》卷九《物部·频婆》则说频婆果系“故西域种,不知何时入中国也”。

值得注意的是,到明朝中后期,频婆果的栽培已不限于北京,而发展到北方其他一些地区。记载较多的是山东和河北。《五杂组·物部三》:“齐中多佳果,……青州之苹婆。”仅就《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来看,其中提到频婆果的山东、河北方志即有九部之多。列为下表:

方志

卷次

果名

嘉靖《青州府志》

卷七《物产》

苹婆

嘉靖《夏津县志》

卷二《食货志·物产》

苹婆

嘉靖《临朐县志》

卷一《风土志·物产》

平波果

嘉靖《淄川县志》

卷二《封域志·物产》

苹婆

嘉靖《河间府志》

卷七《风土志·土产》

频婆

嘉靖《霸州志》

卷五《食货志·物产》

频婆

嘉靖《雄乘》

卷上《风土·土产》

瓶果

弘治《易州志》

卷二《土产》

频婆

嘉靖《隆庆志》

卷三《食货·物产》

上一篇:欢庆国庆作文范文 下一篇:清明的由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