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技风筝范文

时间:2023-09-23 10:27:11

特技风筝

特技风筝篇1

左磊自开始接触特技风筝并制作特技风筝,到玩牵引风筝、冲浪风筝、滑翔风筝,可以说他是国内极限风筝运动的推广人,为了能让更多爱好者了解滑翔风筝,他拿到了KITEWING 5.5平米,这也是国内唯一一个滑翔风筝。如今,从最初的纯属玩乐,到现在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广。左磊说自己已经找到了未来的方向感。

第一个特技风筝的诞生

在接触运动风筝之前,左磊是一家网站的工程人员,平日里喜欢各种各样的极限运动:攀岩、蹦极、轮滑、越野自行车。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电视上了解到特技风筝,这是运动风筝的一种。看到它可以自由控制,还能在空中发出类似飞机掠过空中的声音,特别是那种速度产生的拉力,让左磊感觉很刺激。后来左磊从网友那里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第一个特技风筝,心里甭提多高兴了。他时时刻刻关注天气情况,等着北京有合适的风力放飞。有一天终于盼来了个4、5级的大风天,左磊便迫不及待地冒着漫天沙尘来到立交桥上。当他准备放飞拉起的一瞬间,大风把风筝刮得在空中不停地打转儿,两股绳子缠在了一起,弄得第一次尝试的他手忙脚乱。刚体验到30秒的兴奋,“咚”的一声,风筝像战斗机俯冲一样,一头扎在地上,碳钢材料制作的风筝“脊梁”(中杆)摔断了。“我没想到特技风筝竟然这么容易摔坏!”带着脆弱的印象,左磊开始爱上了运动风筝,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2002年的春天,又到了放飞特技风筝的日子,经过一年的静心学习和训练,特技风筝在左磊的手里已经可以很从容的控制,不用担心摔坏的问题。“那时候,6尺的特技风筝已经不符合我寻找刺激的感觉了!”于是,他决定用7-8尺的特技风筝寻找风速的,可是7-8尺的特技风筝要600-1000元人民币,这个价格让左磊觉得无法承受。怀着对特技风筝的强烈喜好,他便有了自己制作特技风筝的想法。在网站查找国外的特技风筝图案、参数等资料;从潘家园的老天桥风筝市场购买玻璃钢杆、碳杆等配件;从制作风筝的老师傅那里买降落伞布,去木樨园购买尼龙丝线、牛津布;去美术馆购买大张绘图纸,经过一番努力,左磊的第一个特技风筝――“闪电”诞生了。

可惜,这只风筝动作迟缓,操纵起来也不太灵活。第2个、第3个……做到第15个时,左磊整个人已经被失败打垮了,甚至想放弃自己制作的想法。可是,每当放飞特技风筝时感受到那种快乐,信心又重新回到左磊身上。就这样,“火箭”、“长矛”、“彩虹”等特技风筝陆续做了出来,直到他最满意的“杀人蜂”、“刺客”和“咆哮”这3个特技风筝的完成。“这样的风筝在国内只有我一个人拥有,因为我的特技风筝一组图案只做一个。”左磊很自豪地说。

2004年的春天,左磊带着最满意的3个作品和刚刚完成的最喜欢的图案“燕子”,到朝阳公园展现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去放飞心情,去“宣泄”自己的快乐。当时,他最为自豪的是“杀人蜂”、“刺客”、“咆哮”、“燕子”这4个特技风筝 ,在国内只有他一个人拥有。

随后,在特技风筝的基础上,他又添置了四线风筝、冲浪风筝以及牵引风筝。“瞬间跳跃”是左磊在牵引风筝中的感受,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体验滑翔伞,既然你喜欢飞,滑翔伞可以让你在空中翱翔。左磊回答:“一是经济因素让我无法涉足;二是滑翔伞的危险性,虽然我喜欢冒险;三是牵引风筝可以在任何季节去体验,去感受技巧、力量、悬空于一身的感觉”。

人生的转折

稳定的收入和平日里极限风筝的爱好伴随左磊度过了几多春秋。当各种极限风筝都尝试过后,左磊有了做极限风筝网站的想法,俗话说得好,与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因为有网站管理的经验,他的网站从注册到维护很快就建立起来了,当时纯粹爱好,是为集结圈内的玩家,希望将这项运动发扬光大。

那个时候一有时间左磊就从国外网站上搜索有意思的文字说明和帖子,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成中文,挂在网站上供玩家一同分享。大多时候,左磊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与玩家分享自己的体验,“很多人之所以信赖你,是因为你写的东西和给的建议都是自己亲身体验后的总结,很真实,很实用。”

虽然左磊是极限风筝运动在内地的发起人,同时也是圈中经验最丰富的玩家之一,但这项运动还是给他带来过十分严重的伤势,甚至经历了一场人生的转折。2006年春天,左磊组织玩家们到十三陵水库放风筝。虽然当时风向不稳定,而且风速较小,但他还是决定放飞,选中的风筝是他在玩吉林雪地风筝时得到的经验。

虽然中午没有吃饭,但左磊依然劲头十足。大部分玩家都知道,冲浪风筝、雪地风筝,无论在海上,还是雪地上,被牵引后脚底的板子可以在雪上和海上侧滑,减小风筝牵引的拉力。可是山地板就无法做到,只能被牵引风筝向前,或者向后,利用滑板的原理压板转向。因为玩牵引风筝有近一年的时间,特技风筝5年的时间,所以左磊对风筝操控是没有问题的。适应练习完毕后,他准备踩板滑行,因为风不稳定,刚站上就被拉了下来。但是因为喜欢接受心理极限的挑战,让左磊一次又一次的勇于尝试!他把风筝的角度放低了一点,这便意味着速度会进一步加快,而当他已经接近最快并准备把风筝逐渐拉回到12点的位置时,命运的指针指向了他,一股阵风把他拉起,但是阵风让风筝的角度太低,横向牵引速度太快、太猛,他松了手,脚也随之着了地。起身后,左磊感觉左肩膀上怪怪的,一摸,很高的突起,意识到骨头顶出来,最终的结果:粉碎性锁骨骨折,除了锁骨中段断裂外,还有2个碎片。“我的极限风筝梦想会就此告终吗?”

骨折的一周内让左磊非常难受,睡觉特不舒服,白天还要保持一个姿势,坐着也要笔直。因为暂时不能上班,他偶尔看看公司的网站,把自己在公司做的内容先在家里构思。除此之外,他还要坚持每天维护网站和论坛,把自己对风筝的了解,技术,总结出去,让爱好者提前认知。在养伤期间,公司的经营遇到了问题要裁员,左磊不幸被裁,但因为做网站有一些小收入,所以起初他不是很担心生计问题,私下里也在为自己寻找下一份工作。但是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女朋友在这个时候选择离开,“因为没有安全感,没有一份稳定的依托。”他选择了接受、默认、缓和、调整,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建立的网站上有越来越多支持他的人,才重新恢复了自信和做极限风筝的热情。

巡游全国推广极限风筝

2008年是奥运年,当全民运动如潮涌般袭来的时候,已经走在极限运动前列的左磊也想为奥运做贡献。依照火炬传递的形式基础,左磊在北京定制了几件印有奥运福娃的衣服,然后以城市传递的方式进行全国巡游,每到达一个城市就让这个城市的极限风筝玩家们集合起来在衣服上签名。因为长时间在网络上和玩家们打交道,左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认识的朋友,这样通过该城市的朋友可以联系到当地的其他极限风筝玩家,大家集合起来,共同收集签名。那是件很庞大的工程,却完成的非常顺利,每到一个城市,都受到众玩家的追捧。起先的几件衣服变成后来的十几件衣服,这都是出乎左磊意料的。“这项活动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影响力很大,这样既可以带动玩家们的积极性,也是对奥运的纪念。”左磊至今还为能做出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倍感自豪。

特技风筝篇2

关 键 词:古筝演奏 技法 乐感 风格

器乐演奏是一门非语言的音乐表演艺术,是演奏者诠释乐曲精髓、让作曲家与听众进行双向交流的“桥梁”。从这个角度讲,演奏者既是乐曲的表现者,又是乐曲的二度创作者。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如何,是乐曲能否得到听众认同甚至传世的关键。通常来讲,不管何种乐器,衡量其演奏水平往往要看演奏者的技法、乐感、风格三个基本要素。古筝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及其魅力和价值。在古筝演奏中,能否把握和运用好技法、乐感、风格三个要素,对于表现筝曲的内涵来说至关重要。

一、技法是古筝演奏的基础

古筝本身就是一种以音响效果命名的弹拨乐器,其清越高洁的音色、音质必须靠演奏者运用技法来实现,即演奏者对指法的编排、技巧的处理和音色、音准、力度的选择。如何掌握技法的要领,是每个演奏者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古筝演奏的技法源远流长,复杂多样,经历了从单手的简单弹奏到双手的复杂弹奏,从简单的弹拨按弦到复杂的按、颤、揉、推等技巧的发展过程,且传统技法和现代技法各有特色。传统技法是用右手弹拨筝弦演奏旋律,左手在码外弦段上以按、颤、揉、推等技法装饰旋律,即右手弹弦、左手按弦。而左手的吟揉滑按,以韵补声,是传统技法的主要特色所在。“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须知左手无别法,按颤揉推自悠然。WWW.133229.coM”这首流传民间甚广的弹筝诗,正是传统技法的如实写照。现代技法是在广泛借鉴和吸取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基础上发展的,如指序弹法、双手轮指、双手摇指、敲击琴弦琴板等,使古筝的表现力有了突破性进展。其中指序弹法根据旋律进行的规律来安排用指的顺序,专门用于弹奏特殊音列和快速多变的旋律。按照指序弹法的要求,弹弦的手指不再局限于右手的大、中、食三指,而是双手的十个手指,强调手指的功能和独立性,给现代筝曲的表现赋予了新的意义。当今变化多端的演奏技法,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无论是如泣如诉的乐曲,还是慷慨激昂的乐曲,都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所谓“轻拂宛如行云流水,重扫势若山崩海啸”,正是当今筝乐演奏的生动反映。随着古筝曲目题材日益广泛,演奏技法将会进一步完善创新,筝曲的表现手段将会更加丰富。

古筝演奏是一门对技法要求很高的表演艺术。弹奏筝曲必须靠扎实过硬的技法来支撑,必须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技法训练,才有可能表演出完美的筝曲。特别是一些现代筝曲对技法的要求非常高,如《彝族舞曲》要求轮指像摇指那样密集均匀,《云岭音画》要求双手轮指、双手摇指交替并用等,没有扎实过硬的技法是无法完成演奏的。对于古筝演奏者来说,在当今筝曲曲目丰富多彩、演奏技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掌握科学的指法处理方法和相应的技巧是相当重要的。只有良好的技法,才能灵巧自如地演奏韵味独特的传统筝曲和技巧复杂的现代筝曲,才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原曲原貌。技法越是纯熟,动作越是自如,演奏也就越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所以说,演奏者掌握正确的技法要领,是筝曲表现完美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乐感是古筝演奏的灵魂

乐感其实是一种“悟性”,是演奏者通过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对乐曲所表现的情绪、意境和描绘的音乐形象进行感知、领悟和想象,体现了演奏者瞬间对乐曲的领悟力和表现力。演奏者的乐感包含了理解力和表现力两个层面,既反映在对作品的理解上和掌握上,同时又体现在对乐曲的处理上,而这一切都将通过演奏呈现给听众。

器乐演奏追求的是音响效果,它的非语言性使演奏者和欣赏者脱离了语意的束缚,演奏者可以同时与听众展开肆意的幻想。“器乐演奏是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它促进了各器官的协调发展,激发了受教育者的发散性、变通性思维。”①古筝演奏的目的是将隐藏在音符里面的感情与内涵表现出来,把听众带到演奏者的想象中去。而这种表现不是“照本宣科”,它要求演奏者用心去理解筝曲的内涵,用心去表达筝曲的内涵,专心投入,凝神忘我,浑然融入筝曲之意境。为此,演奏者必须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善于感知和捕捉每一首乐曲中最富于表现力的特征音调、典型的节奏、独特的音乐结构、巧妙的和声等音乐元素,从内心深处去感受生动的音乐形象。同时,在演奏中要把握好细节的处理,既要使快慢速音型的演奏精确、灵活、轻快、干净,又要注重快慢速线条的流畅起伏和音乐美感,让听众真切感受到筝曲的旋律美、和声美、形式美和结构美。如果缺乏乐感,只注重技巧的摆弄,一首筝曲即使弹奏得准确无误,也不过是几个音符的合成而已。只有乐感的融入,才能使筝曲引起听众的共鸣,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才能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如演奏《孟姜女》,如果不能较好地把握这首筝曲的背景,即使弹奏得准确无误,也无非是“平铺直述”,就不可能表现出孟姜女的哀怨深情。只有深刻理解和掌握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并用熟练的技法表现出来,演奏出来的筝曲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可以说,技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乐感才是演奏筝曲的灵魂与生命。

音由心间生,功夫在乐外。乐感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领悟乐曲的精髓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音乐的感悟灵敏度作保证,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出色的演奏家之所以能够深刻领悟乐曲的内涵,准确把握作品的神韵,就在于他们不是简单地模仿演奏形式上的处理,而是从文化传统、地域特征、审美意识中寻觅乐曲的精髓,进行感性的体验与理性的思考,从而达到“出神入化”之境界。乐感的“构成要素中既有先天遗传的、本能的因素,也有后天学习与训练的因素;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既有感知觉的因素,也有思维和顿悟的因素;既有本体感觉的因素,也有自我意向的因素。”②要想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必须以广泛而扎实的文化、知识、修养做基础。每个演奏者,只要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的提高、视野的开阔、知识面的拓宽和理解力的加深,乐感必定会日渐丰富,从而达到音乐灵魂的逐步升华。

三、风格是古筝演奏的个性表现

风格包括乐曲风格和演奏风格。本文探讨的是后者,是演奏者个人的演奏技法特征,是演奏者个人的独特创造性。演奏风格与技法、乐感同等重要。一个演奏者仅有技法和乐感,最多只能称为实力派“乐手”,但若同时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那才真正称得上“家”。

演奏风格是演奏者与众不同的个性差异,在表现筝曲中是非常重要的。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各种各样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演奏流派。如山东筝刚健朴实,潮州筝旖旎妩媚,河南筝高亢粗犷,浙江筝活泼明快,陕西筝幽怨细腻,客家筝古朴优美,它们之所以各具特色,既与乐曲的地方风格有关,也与不同的演奏技法处理有关。“构成演奏者个人风格特点的因素除了每个人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更各有差异,在古筝演奏技法上则主要是个人对‘以韵补声’动态变化的独到运用而显示出来的。”③古筝演奏非常注重“以韵补声”。许多演奏者由于各地的风土人情、审美情趣、欣赏习惯不同,即使演奏同一曲目的筝曲,在左手的按、颤、揉、推等相同技法处理上会出现力度、幅度、时值等一些细微的差异,在音色上乃至旋律上产生微妙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风格色彩。如山东筝大师赵玉斋的演奏风格粗犷泼辣、古朴淳厚,经常在下滑音后施以重颤音奏法,且八度奏法频繁使用,力度饱满,声音纯厚,别具一格;客家筝大师罗九香的演奏风格飘逸细腻、韵味隽永,他那一按即颤的按颤功夫,变幻莫测的滑音技巧,堪称一绝。对于古筝演奏来说,要求弹奏者把对筝曲内涵的深刻把握、对筝谱的剖析研究,加之不同速度的节奏与巧妙的弹奏技法结合起来,使演奏段落分明、节奏明确、音乐平衡,在细节处理上有独到之处,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

演奏风格是个人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器乐演奏本身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并非准确无误地表现技巧,而是演奏者高度个性化的自我表现。独具特色的演奏技巧,富于个性的表现手法,是演奏者走向成熟的标志。当然,个人演奏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演奏者只有对筝曲的作品内容、时代风格、曲式结构、演奏方法等进行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获得理性判断后,才能在弹奏中发挥创造性,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天才的模仿者或许可以做到惟妙惟肖的程度,但永远也没有自己创造的东西,充其量只能继承流派却无法创造流派。有志于古筝演奏的有心人,只要自己勤奋努力,不断提高演奏技法和乐感,发扬创新精神,自然会不断开拓新路,形成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技法、乐感、风格三者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在古筝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一大批传世筝曲和享有盛誉的演奏家,极大地丰富了古筝艺术,使古筝这件古老的乐器留世传承并在当今呈现出欣欣繁荣之景。许多演奏家技法之高超令人钦佩,乐感之深厚令人动情,风格之独特令人惊叹,使我们看到在古筝演奏中,技法、乐感、风格三个要素是必须具备的,但又不是孤立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关系,是同时出现的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一个演奏者纵然具备良好的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欲,若技法低下,想完美地表现筝曲就成为一句空话;纵然具有出类拔萃的技法,若缺乏深厚的乐感,则难以表现筝曲之魂;纵然具有高超的技法和深厚的乐感,若没有独特的个人风格,那给人的感觉只不过是多了一个平凡之“匠”而非出色之“家”。技法是乐感表现和风格形成的基础,乐感是筝曲能否产生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灵魂,风格是个人演奏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一个成熟的演奏者,应当全面掌握丰富多样的演奏技法,深刻感悟筝曲的意境和内涵,注重在演奏中融入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完美的演奏技巧和可以令听众理解的音乐表现力以及自己演奏的个性特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掌握和运用好技法、乐感、风格三个要素,应当是每一位古筝演奏者毕生追求的目标。

注释:

①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②王朝刚《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上海音乐出版社,第80页

特技风筝篇3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古筝课 特点 流派及风格特征作用

一、高校音乐专业古筝课的特点

目前,高校音乐专业学习古筝的学生很多,包括主修和选修的。以选修的学生居多。学生体格发育已经定型,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都不如儿童。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有其它的特点和优势。第一,他们有着一定的理论和乐器方面的基础。第二,作为成人,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强,教学进度也可以加快。第三,他们有很大的学习热情。

高校音乐专业古筝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分为古筝基础理论、基本指法及其技能、传统筝曲和现代筝曲、古筝艺术史及其教学法。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但是他们错过了学习古筝的最佳时期,手指灵活方面处于劣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扬长补短”,发掘其思维理解上的优势,弥补其生理条件上的劣势,调动一切手段引导学生在音乐内容、乐曲结构等方面有充分的思考,要使学生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不但掌握技术,而且善用技术来表现音乐,感受古筝这一民族乐器所散发的美感,从而认识我国民族音乐美的本质。

二、注重对古筝主要流派及风格特征的学习,提升学生弹奏水平和民族音乐素养

流派指的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思想倾向、审美趣味、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大致相同或相似的某些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而成的统一体。传统的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更进一步可分为河南筝派、浙江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山东筝派等。

河南筝派的乐曲受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影响很大,频繁使用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常用游摇和慢滑急颤相结合。奏出悠长连绵的拖腔乐句。今天,河南筝曲仍与大调曲子和戏曲等民族民间音乐紧密相连。豫剧、曲剧、越调都以筝为其伴奏乐器。正是这些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土壤,培育了刚健的河南流派筝乐。

浙江筝派的乐曲除继承传统的浙江技法外。还融会了琵琶、三弦、扬琴及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远在唐宋时期,浙江筝派以“弦素十三套曲”和“江南丝竹”为源。曲目的板数就已突破了六十八板的体系,乐曲也由单一的乐思发展到复杂的曲式结构。建国后,浙江筝派主要传人王巽之经过长期艺术实践,积累了江南民间的众多演奏技法,并不断推陈出新。他不仅演奏特色丰富多彩,而且艺术风格细腻而又浑厚、豪放,因而能充分表现出乐曲丰富的内涵和丰满的感情。

客家筝派的乐曲是由客家音乐中“丝弦音乐”的合奏形式,经过历代客家筝人的丰富、充实、发展、提炼形成的独奏曲。客家筝曲演奏特点主要体现在丰富多变的左手按滑音形成其独特的古朴、典雅的风格特点。

福建筝派比较集中流行于闽南语系和客家语系的地区,可以说福建筝、潮州筝、客家筝都是长期在一个地区共处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福建筝的特点是在技法上运用连勾法、按截音法、跑马法、点滑法,使其显得尤其丰富。

山东筝派的流传时间很长,它以刚劲内在的音乐气质和朴实优美的抒情性在全国享有盛名。六大板的大板曲是山东筝曲的精华,艺术性强,既可以单独演奏一曲,也可以按板序连起来演奏。合奏曲的演奏由筝、琵琶、扬琴、奚琴四种乐器组成。筝始终处于突出的地位,民间有“无筝不成乐”之说。山东筝的滑奏使用较多,其上滑音多于下滑音,滑奏速度也比较快。由于山东筝的流传位置正与河南省接壤,两省音乐文化必然会相互影响和有所交流,因而人们把山东筝和河南筝统称为“北派”。

以上是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古筝流派。这些传统的风格与特征是民族音乐成熟的标志和精髓,了解各筝乐流派的风格特点对学生古筝的学习和民族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高校音乐专业古筝课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参天的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的历史传统特色和多样的色彩风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民族器乐是中国民族音乐这个浩瀚大海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收集到200余种乐器,独奏、重奏、合奏乐曲难以数计。被誉为“东方之钢琴”的古筝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它可以说是所有华族乐器中风格特点最丰富的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清越、高洁、典雅,委婉动听,色彩华丽,富有神韵。轻拂宛如行云流水,重扫若山奔海啸。它丰富的表现力既能细致微妙地刻画人们的内在感情,又能描绘动人壮观的场面。无论是如泣如诉,还是慷慨激昂,或是高歌吟唱,它都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高校音乐专业的古筝教师在对学生古筝演奏技能的培养中,要使学生从技术上了解古筝音乐的民族特异性,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内在情感、音乐结构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民族音乐,体会其中所蕴藏的民族文化情感。另外,教师教学可从感性材料人手。做到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尤其是通过民族歌曲等改编的优秀古筝作品,可让学生先唱谱、背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带学生实地采风,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使民族音乐在各地开花结果。

古筝教师在教会学生演奏技能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用“心”来弹筝,让学生体会到“根根筝弦是心弦”的意境。因为古筝音乐是一种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它除了要用和其它音乐一样的音乐色彩、音乐织体等外,逐需要讲究其韵味风格、意境。要想真正掌握好这门艺术,就要在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上下功夫。高校教师在教授古筝风格流派的丰富多彩之时,也要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丰富的语言。当代古筝宗师曹正先生曾用“茫茫九派流中国”来形容古筝风格流派的特点,如果不了解各流派的民族音乐特点、地域特点、人文特点及语言特点,就没法掌握好各种风格的乐曲。不同风格流派的教学,能增强学生民族音乐的积累和储备,增强学生民族文化历史与情感的底蕴,使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培养跨文化的开放多维的音乐视野,广泛吸纳各民族音乐的优长。

特技风筝篇4

一、风格的多样性是筝艺繁荣的重要标志

“风格”是一个时代、一个民http://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而古筝风格的多样性则表现得尤为充分,其中,反映在不同时代的发展更为明显。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及如今流派概念的广延性和不同时代的个人创作与演奏风格的多样等特征促进了古筝艺术的繁荣。由此可见,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是由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社会生活的多样和主题的多样、新的思潮和风格的多样以及表现方式的多种多样等,都是筝乐艺术风格千差万别的原因。

1.丰富的内容

第一,地域风格。古筝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众多的音乐风格,特别是地域性色彩成为古筝艺术发展的强大生命力。这是由于古筝长期流传于民间并根据各地区的风俗习惯、语言特点、审美观点等特征而形成浓郁的地域风格。其中,筝乐著名的五大流派就是以不同地区而命名的。它们风格各样,如山东派《四段锦》、河南派《和番》、浙江派《高山流水》、客家派《出水莲》、潮州派《寒鸦戏水》等各具特色的佳作,脍炙人口。众多的区域,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传统筝乐多重的音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筝乐艺术。可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地理条件成为塑造传统文化的较稳定的繁荣因素。我国地理的多地形、多水系、多气候等风貌,创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地域性风格流派的形成标志着当时古筝艺术的繁荣及风格的多样性,它为今后古筝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时代风格。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这是由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及其相应的审美观点、艺术情趣所决定的。时代不同、艺术风格就不同,例如,建国初的筝乐《战台风》、《庆丰年》、《闹元宵》……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筝乐《伊梨河畔》、《木卡姆散序与舞曲》等乐曲就是两种不同的时代风格。丹纳曾说:“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1] 由此说明了时代风格是一定的社会精神的反映。时代风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向前发展,任何脱离时代要求的艺术都是无法生存的。

第三,演奏风格。马克思曾说过“风格即人”[2] 。这就是说,演奏者通过作品体现出区别于他人的个性。作为演奏者,演奏风格是由各自的生活经历、性格爱好,观察事物的角度以及演奏手法分寸的掌握和技巧擅长的不同而逐渐形成的。例如,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林玲的演奏风格稳健大方,中收外放,音色多变而饱满;周望的演奏细腻委婉,如诉如泣,音色秀丽而清淡;李萌的演奏刚劲有力,现代气息浓重,无拘无束而不失章法。她们的演奏各具特色,展现了当代古筝演奏“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改变了以往的“千人一面”的局面。在此,我们希望有一定基础的演奏者,要在虚心学习各种不同风格演奏的同时,根据自己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出更为群众所喜爱的演奏风格。

地域风格、时代风格及演奏风格在古筝艺术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2.完美的形式

任何艺术形式都要与内容完美统一,都要以相应的、贴切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各自不同的真、善、美的内容,浑成一体,相得益彰。如果没有较完美的艺术形式,再好的艺术作品也缺乏感染力。回顾古筝音乐的发展尤其是筝乐风格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法是器乐演奏的基本保证,也是风格多样性形成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技术是表现完美内容的重要手段,因此,探讨古筝音乐风格,从演奏技法角度出发,始终是一条重要途径。研究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揭示筝乐风格变化的原因,而且还可据此思考音乐的未来。我们首先追溯到传统技术的特点是“以韵补声”的表现手段,按、滑、揉、颤的左手技术与花、刮、撮、摇的右手技术,常被称道“右手弹技,左手弹情”。技术的丰富多彩,表现出不同流派的音乐情绪。通过技术的发展与探索呈现出来的繁荣局面是演奏家和作曲家共同的结晶,他们都着力于对传统技巧的深入挖掘,或致力于创新技巧的合理化发展。技术的由简到繁的变化过程,从一个侧面浓缩了社会文化的精神面貌。

第二,定弦调式音阶的拓展。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欣赏品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传统的五声性定弦方法,采用五度相生律,通常是“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的重复排列。它在筝曲创作中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不能丰富地表达音乐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由此而论,改变古筝传统的定弦方法是筝曲创新、风格多样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重新设计和精心排列各种新的定弦后,传统定弦所带来的局限和束缚便迎刃而解,表现手段上也得到了种种突破。改变定弦后的筝曲多以少数民族音调为主,定弦方式特点主要有八度重复型、交替八度重复型、非八度重复型以及自由混合式等等,定弦方法都是作曲者根据创作意图而确立的创新调式。他们一改传统的习惯听觉,使音响色彩更加丰富,给创作语言的拓展和变化带来了无穷的空间。

二、演奏技术的规范化是现代古筝教学的必然趋势

筝乐风格的多样性造就了演奏技法的不尽统一,它们各具特色,并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今天古筝事业的繁荣昌盛。这应归功于各流派和各时代风格及演奏风格的齐放争鸣,这是可喜可贺的。然而,在现代化的教学中既要正确对待技术本身存在的特殊性,又要掌握一种科学、规范的演奏方法——基本演奏方法和基本音色的统一。换言之,既能演奏传统乐曲又能演奏当今风格多样的新作品,这才

转贴于 http://

是演奏者应必备的综合素质。但是,任何客观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都是对立与统一的共存。

第一,各流派较独立的演奏方法。由于南北方文化的差异,习俗的不同,各流派均已形成了自己较完整的演奏技法。如山东筝的大指小关节密摇、河南筝大指游摇、浙江筝快四点、潮州筝的双按(活五)、客家筝的八度轮等,这些各具特http://色的流派演奏技法突出了它们的地域性风格色彩,为古筝艺术的繁衍奠定了强有力的根基,同时,也是形成风格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它们的独特性又限制了自身的再度发展,特点往往又意味着局限性。笔者认为,演奏技术是为音乐作品服务的,每一种演奏技法又都不能独立,它们必须互相依附、互相借鉴,这样才能打破技术的局限性,使技术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变大。

第二,统一、规范的演奏方法。演奏技术的规范化是当今筝乐发展的总趋势,同时也是古筝艺术普及、提高、发展、创新的基础,更是古筝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规范化的形成是古筝演奏技术进步的标志。音乐风格的多元化是韵味的不同及弦序、旋律走向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多变性不意味着演奏方法也要多样化,而应力求用一种科学规范的演奏方法来演奏风格多样的乐曲,这才是当代古筝演奏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说,古筝演奏技术的规范化要以科学为基础,形成符合人的生理机能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社会认同性的科学弹奏方法。如果还用一种方法弹奏一个流派风格的作品,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及人们的审美需求了。用科学的方法来弹奏各种风格的作品,才是古筝演奏技术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坚持古筝风格多样性与演奏技术规范化的统一

风格的多样性与演奏技术的规范化是一个统一体,同时,也是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共性主要表现为:筝乐风格多样性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是民族筝乐在传统上的继续延伸发展,体现着民间音乐稳固的继承与丰富的变异相结合的优秀传统,以及用科学的演奏方法来表达音乐内容,使其更深刻化。它们之间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各传统流派的迥异与近现代筝乐创新作品的差别,突出的体现了筝乐风格个性鲜明、生动的特点,以及各流派的特殊技法。这些特殊技法只有通过对乐曲内容的表达来体现,相反,乐曲内容的完美表现又依赖于各自特殊的表演技术。

特技风筝篇5

摘要:筝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乐器。其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之中,因各地不同地理环境、语言文化及民俗风情等因素的影响,与民间音乐的结合下,形成了其具有不同音韵、技巧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九大筝艺流派,从整体地域上来看,有南北筝派之分。本文选择了南北较有代表性的河南筝派及浙江筝派进行论述,进一步看到南、北筝派的地方风格特点。

关键词:筝;河南筝派;浙江筝派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筝就己广泛流传,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故它又有“古筝”之称。它音色悦耳动听,性质有没大方,深受人们的喜爱。对于筝的记载,人们现在所知的,最早谈及筝的文字记载,是在公元前237年《史记・李斯列传》中的《李斯谏逐客书》中说:“夫击瓮叩击,弹筝博髀,而歌乎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据此可以看出筝在春秋战国时期,己在秦地广为流传。因此筝也有“秦筝”之称。

在两千多年之中筝由秦地起源,东渐南移,在各地区扎下根来,由于各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及民俗风情等的影响,特别是与各地民间音乐的融合,逐渐派生出和形成了各种具有不同音韵、演奏技巧和浓郁地方色彩的流派、曲目等。从地域特征上有南北两大流派之分。从具体风格特征上则有“茫茫九派流中国”之说,他们分别是:陕西筝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客家筝派、潮州筝派、浙江筝派、福建筝派、蒙古筝派以及朝鲜伽耶琴筝派。每个流派的产生及传承都经过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时期。本文对南北方流派中较有代表性的两个筝派加以介绍、分析、比较,从而引出不同筝艺流派所具有的不同的地方特色。

一、北方流派

在传统筝流派当中陕西筝派、河南筝派以及山东筝派按地域属北方流派,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横跨华北平原及黄土高原,被称之为“黄土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四季分明,以陆路运输为主。人们性情豪情率直,各地方言语音普遍粗犷高亢。他们的民间音乐也来自于人们的日常劳动及生活之中,与人们的语言生活习性紧密结合。三个筝派各有其特点,但由于地域较近的关系,三者之间也有其内在的联系。河南筝派作为北派之一,具有其明显的特征,同时它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河南筝派

河南筝派起源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55年,东汉光武帝迁都洛阳,北宋都城建于汴梁(即今天的开封),秦筝随之流入河南境内,在当地已有的民间音乐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具备自身特色及风格的河南筝派。

(1)起源:

河南筝最早是为当地戏曲伴奏的形式存在的。它依附于河南大调曲子及小调曲子。大调曲子又称“鼓子曲”,它是一种曲牌连缀的曲艺形式,其伴奏乐器为筝、琵琶、三弦为主,有时还会加上一些其他的乐器。“鼓子曲”的唱腔韵味来源于河南的地方语言。它是以河南地方方言作为根基加入音乐元素创作而成的,独具河南特色。同时,在为“鼓子曲”伴奏的乐器还有另外一种合奏形式,叫做“板头曲”。是在“鼓子曲”开始前合奏或独奏一、两首乐曲。这主要是活动演奏者手指以及活跃现场气氛的作用。它也有在唱段中间演奏,此时主要是为了改变一下气氛。在演奏“板头曲”时,个乐器合奏配合默契,独奏则又各具器乐特色。“鼓子曲”的唱腔直接再现了河南现实生活语言,且更为夸张,这些在河南筝曲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如《高山流水》、《闺中怨》等。小调曲子是相对于“大调曲子”而言的。它是社会下层人民踩着高跷表演娱乐的,产生于市井。形式自由,长短不一,板式不一,唱词多来自身边生活。如《汉江韵》、《新开板》等。

(2)地域风格:

筝在为“大调曲子”充当伴奏的情况下吸取唱腔特点,高亢粗犷,明朗诙谐。仿佛以乐器说话一样,独具河南风情。在演奏“板头曲”时,它又逐渐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不拘泥与戏曲的单一形式。在为“小调曲子”伴奏过程中又吸收了自由、质朴、戏剧化的表现风格特点。形式自由,曲调热情,情感表达强烈,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更易被人们所喜爱。由于河南筝曲来自于民间说唱音乐,它在与唱腔的交融中要起到随腔送韵的作用,随之吸收了唱腔中的声韵变化。因此河南筝曲保留了河南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两者如同母子关系一样,戏曲孕育了河南筝,河南筝吸收了河南戏曲精粹。

(3)代表人物:

曹东扶,邓县人。开创了河南筝艺的曹派艺术。会多种乐器,以古筝见长,由于较多接触“大调曲子”,所以曹派艺术与“大调曲子”,尤其是“板头曲”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的创作多来源于“大调曲子”,根据原有戏曲整理改编创作而成。同时也吸收唱的成分,自弹自唱进行表现,现在听来使人产生新颖高雅之感。曹派主要以“摇指”和“颤音”为特色。

王省吾,泌阳人。会奏多种乐器,古筝演奏最好。由于其祖父是当地著名“大调曲子”演唱者,所以自幼受其影响表演深具泌阳“大调曲子”风格的影响,朴实、无华、严谨。

任清志,叶县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13岁开始接触音乐,16岁接触到古筝。他的演艺生涯是有卖艺开始的,辗转乡村各地为糊口演出。他的演奏风格深受“小调曲子”的影响,热情豪放,情感表达强烈。由于是走街串巷的演出,因此受环境影响,弹筝力度大以便远处听众都能听见,演奏多为即兴,每弹一遍没有完全一样,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4)技法特点:

①指甲戴于指背之上右手大拇指弹奏情况较多,力度也较大。

②河南筝的摇指以右手无名指扎桩,大指大关节运动,连续快速“托”“劈”而奏的,一般时值较短,颗粒感强,节奏型为XXXX,具有明快清脆的效果。

⑧在河南摇指的基础上,曹派还开创了游摇的奏法,即右手从离筝码较劲处至岳山处由弱渐强的移动演奏,而左手则边滑边颤的将弦放回原位。大小颤音手法的运用则为更好的表现情绪增添色彩。

④剔指的演奏手法也是河南筝中较长运用的,即是以中指向外弹弦,而托指同步奏出的手法。

(5)代表乐曲:

由于老艺术家们的保存、整理,河南筝有大量的传统乐曲保存下来。比较代表性的如《高山流水》、《打雁》、《山坡羊》、《落院》、《小开手》、《陈杏元和番》等,它们大多出自戏曲原型,有浓郁的河南地方风格。

从以上我们能够看出河南筝曲是在民间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大量吸收了戏曲元素,河南地方特色浓郁风格高亢,这一点与陕西筝派及山东筝派相同。乐风刚劲,明快是这三大筝派的共同之处。在技法上,河南及山东筝派大指运用较多,陕西派左手颤音及按弦在曲目中的重要地位也是与这两派相同的,这是它们风格特色的重要表现手段。

二、南方流派

南派分别是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浙江筝派,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少数民族较多,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地势起伏不大,多山,降水较多,气候温暖湿润,四季没有明显的差异,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南方的民间音乐和北方一样也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因 此与人的语言生活习性关系紧密。浙江筝派是南方具有代表性的一支,在二十世纪浙江艺术家的保护及整理下崛起,成为九大流派中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一支。

浙江筝派

浙江筝派又称武林筝(武林指今天的杭州地区),南宋亡国后,大量的乐工、筝伎流落于民间,从此筝就在浙江地区传播开来。

(1)起源:

浙江筝形成其风格特色是在明、清以后,与其直接关系的是杭州摊簧及杭帮丝竹。摊簧是清末江南民间兴起的一种戏曲形式,它受到高腔、昆曲及乱弹的影响很大。摊簧分南词摊簧即坐唱戏曲和说唱摊簧即民间说场新闻。杭州摊簧则属于南词摊簧中的一类,是在清时南北说唱曲艺的影响下,由盛行于杭州的南词说唱衍变而成的,前期采用昆曲剧目及曲调。唱腔婉转传情,表演注重面部表情及手势。演出时只用两张八仙桌,在七人班中加入筝和笙。主要为戏曲伴奏之用。代表曲目有《柳青娘》、《十三班》等。在民国初年,杭摊艺人在开演前、中会先合奏一些小段的乐曲,为候客、定场及演出当中调节气氛的需要。这种乐器合奏的形式就是杭帮丝竹,浙江筝就是在这当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2)地域风格:

浙江筝是杭摊和杭帮丝竹的一脉余绪。很长时期内筝只是一件伴奏或合奏的乐器,从未以独奏的形式出现过。在伴奏的过程当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四点”演奏法(即快四点)。明朗的音色和轻快的节奏在乐曲中的运用,给人明快活泼的感觉,与江南山水明净、秀丽、素雅的格调一致。浙江筝乐一直受戏曲的影响,但同时也制约了筝的自由发展,它的真正崛起源于国乐研究社的成立,代表人物为王巽之。

(3)代表人物:

王巽之,1899年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先随父学习书画,后随蒋荫椿先生学习古筝。1956年,王巽之被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今上海音乐学院)聘为古筝及三弦专业教师,至此他专务古筝艺术的研究及教学,在与其学生的互相努力下,对浙江筝派曲谱及演奏技法做出了系统的整理、充实及发展工作。他整理、编写了大量古筝曲目及教材,并与其学生研制了21弦尼龙丝弦筝(即今天最为普及的古筝)。在演奏技法上,除了继承了传统浙江筝技外,还借鉴学习了琵琶、三弦等器乐的演奏技法,创新了古筝的演奏方法,为浙江筝乃至整个筝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技法特点:

①摇指,它是大指与食指捏片,在弦上做前后方向的密集摆动。分长摇、短摇和扫摇三种。长摇一般为两拍以上的摇指,具有歌唱性的旋律线条。短摇则在一拍以内,发音短促,音乐明亮且饱满,节奏感强。扫摇则是在长摇的基础上加上中指扫弦,较善于表现有力激昂的音调。

②快四点与快夹弹,快四点为“勾、托、抹、托”组合,快夹弹为“抹”“托”两者混用。两种弹奏方法速度快,颗粒性强,音响效果流畅明快。

③点指,左右手快速交替抹弦,用于快速乐段,可使气氛热烈,气势更加宏大。

④提弦技法,用左手大指和食指将弦提奏,多在低音区使用,在乐曲中起强调节奏性及和音的作用。

(5)代表曲目:

在王巽之及学生的努力下,传统浙派筝曲得以保存。代表性曲目有《高山流水》、《四合如意》、《将军令》等,这些曲目大多是从工尺谱传谱中翻译整理出来的,成为今天我们研究浙江筝的主要材料之一。

南方四大派最主要的相似之处就是其乐风大都秀丽,这与长江以南的地理环境和语言文化是分不开的。潮州、客家、福建筝派都流行于闽南语系和客家语系地区,它们三者长期共处,互相影响,相互吸收,有较多共同点。而潮州筝曲又有“丝竹乐”成分,这与浙江筝的出处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浙江筝派作为最为年轻的一支,崛起较晚,影响意义之深远是与其本派艺术家的努力分不开的,它的创新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也成为南方筝派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

结语

传统筝乐流派为我国的筝乐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河南与浙江筝派都出自于地方戏曲,与民间音乐紧密结合,可以说从传统筝曲之间的差别上我们能够看到各地方音乐的差别。地方音乐与其本地自身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语言特色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也是形成各筝艺流派的重要因素。

特技风筝篇6

 

关键词 :陕西派 浙江派 传承 现实朝向

音乐艺术的传统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的渐进过程,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和流派,流派的形成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每个筝派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筝乐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其流派的形成是其艺术特征的根基所在,也是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分支体系。

一、陕西派和浙江派形成的文化背景

1.筝派形成的地域风格特征

筝乐艺术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演变、创新,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流派的产生由于地域环境不同,其文化背景亦存在差异,受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的影响,在发展中逐渐形成地域艺术特征,在各自的传承发展中形成鲜明的流派印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与其依赖的生态环境是互动互育的,因此,“秦地语言硬冲、憨直,饮食酸辣、刺激,着装鲜艳夺目”, ①使得陕西筝曲既有秦腔音乐那沙哑而高亢、激昂而慷慨的悲壮气势,又有迷胡、碗碗腔音乐那如泣如诉、委婉酸楚的凄凉情感,如陕西派代表曲目《秦桑曲》;江南水乡则恬静、淡雅、平和,体现出一种“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人文情调,如浙派筝代表作《高山流水》。因此,流传在我国的筝曲,由于地域环境、语言、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地区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点。

2.筝派传统曲目的文化内涵在弹奏中的表现

任何一个流派的曲目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只有真正了解曲目的内涵,才能实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的表演境界。就筝乐而言,“音”是演奏者通过各种技巧手段表现出来的音响,而“乐”则是演奏者内心世界、精神状态通过技巧表现出来与听众进行交流的声响,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表达。

自古以来,人们演奏古筝都把表达“情感”放在首位,音响的后面是一定时代、一定现实生活的反映。演奏古筝的最终目的是演奏者把自己的某种精神状态下的情感通过音乐与人们交流,引起人们某种情感而产生共鸣。如果演奏者在演奏中只注重技巧而忽视了乐曲所依存的文化意境的表现,就很难达到与听众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因此对于演奏而言,“对乐章后面的人格把握,即是(表演者)自己人格向音乐中的沉淀、融合”,②探寻其艺术流派的文化背景,对乐曲进行寻根溯源,这种演奏才是“音”与“乐”完美的结合。

二、筝乐传统流派在现代的传承语境

1.筝乐传统流派在现代的传承

追寻筝乐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筝乐在曹正、赵玉斋、曹东扶、郭鹰等老一辈艺人的努力下,其艺术从各地的民间逐渐引入到主流音乐教育中,为筝乐各派的传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到60年代,通过在高校的正规学习,各派培养了具有代表的筝乐专业人员,他们较系统和全面地掌握了所学筝派,传统曲目的特色在他们的演奏中得到印证。随着古筝热潮在现代的兴起,依托现代教育手段,习筝的人数在全国各地以普及之势快速发展,这是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能够得以发扬光大而可喜的一面,但是,现今各派的传承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

2.面临的现状问题

筝乐艺术中的传统,主要依存和植根于传统筝曲中,以浓郁的风韵和独特的演奏技巧表现出来。当然,现今也涌现出一批依托传统但又借鉴现代手法的作品。它们的出现,代表了新一代筝曲演奏家“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卓然成派”③的审美追求。如《临安遗恨》《溟山》等,这些作品当然也成为我们新时代民族音乐之苑的亮丽风景。

但是,现今的筝乐专业教学和业余普及教学中,也出现了教师忽视传授传统筝曲的现象,仅把双手能否流利快速弹奏作为衡量演奏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一旦演奏右手职弹、左手司按的传统乐段或乐曲时,音乐的表现则缺少筝乐特有的韵味的支撑。从目前我国古筝的教育状况来看,普遍的习筝者,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是泛泛的接受,像这样发展下去,真正能够精通各派的传承者是否还将存在呢?如果这样下去,只是为了应付诸如考级、升学而只学现代曲目所追求的快速技巧外,我们的传统曲目的生存之地则越来越小,甚至会趋向“无”。

三、筝乐传统流派在现今的朝向

在筝乐技法不断创新的今天,传统的演奏技法对继承和发扬不同风格流派显示了长久的适应优势。那么,筝乐传统流派在现今怎样才会有更好的朝向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重视筝乐艺术的“文化传承”

筝乐传统曲目只有依托于文化才能表现出来,这是作品赖以生存的价值。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的技能传承的层面转换成具有传承传统文化意识的传授者,只有以传承文化为首要目的的传统曲目才能较好地保持其乐音内涵的文化风貌。正是它决定了筝乐的风格和得以延续的基因,决定了筝乐的本质。若抽空了筝乐文化的内涵,则是一个“乐音的空壳”,在当今功利和浮华的社会,一些经过“时尚包装”后的筝乐艺术,则渐渐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根基,这是现今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因此,重视筝乐艺术的“文化传承”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2.重视筝乐艺术的“情感回归”

“以韵补声”是传统筝的主要表现手段,而筝乐特有的韵味,正是各流派不同风格的标志,每个习筝艺术流派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各自的旋法技巧和演奏特点。筝乐艺术必须以“韵”为神,作为其区别于其他乐器的特色,这种“韵味”的实现需要在“文化生态”的大背景中方能领悟,这更是传统曲目的精髓所在。“韵味”,是演奏者多年工夫的体现,更是“释迦拈花、迦叶微笑”,即一种“发自内心”的哲理悠然和禅机。

传统筝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写照。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艺术是可异化而被复制而成为商品的,而唯一复制不了的就是风格所赖以存在的情感表达。真正的艺术只有保持个性才有跨越古今的延续性和生命力,而不同流派艺术的价值就恰恰在于其个性——“韵味”的保存,也就是其情感的回归。

特技风筝篇7

关键词:古筝演奏;“摇指”;表现意义

0 前言

古筝作为古老的乐器,具有很长的历史,并且承载着我国的文化底蕴,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古筝在演变的过程中,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演奏技巧和方法,其表现意义也有所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古筝的演奏技巧也在发生变化,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使得不同地区的古筝具有不同的特色,呈现出各自的风格特点,形成了相应的风格流派。古筝的流派不同,所表现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其演奏的方法也逐渐多样化。

1 “摇指”的种类及含义

随着古筝的发展,其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摇指,是在“大摇指”的基础上衍生的其他的“摇指”种类,无论是哪种摇指,它的弹奏方法都相似。从指法上来看,“摇指”分为“食指摇”、“多指摇”;从色质上来看,“摇指”又分为“扫摇”和“扣摇”。

1.1 大指摇

“大指摇”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悬腕摇,还有一种是扎桩摇。我们在古筝的弹奏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就是悬腕摇。悬腕摇,是指演奏者在弹奏古筝的过程中右手悬空,右手的食指紧紧地捏住大指甲,再借用手腕的力量来使大指活动于筝弦上,以快速地运动。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演奏的时候,手腕一定要放松,这样才能保证弹奏出的音质不紧绷。而扎桩摇,指的是将右手的小指置于岳山处,将其作为右手的支撑点,其他的动作和方法与悬腕摇一致。这种方法弹奏出来的音色具有结实的感觉,音质非常饱满,具有很强的爆发力。

1.2 食指摇

在古筝的弹奏中,这种方法并不常用,一般会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才会使用。食指摇,是指将右手的手腕置于岳山处,将其作为支撑,用大指将食指的指甲捏住,再借用腕部的力量来使食指快速地运动于弦上,作相应的抹挑动作。在应用食指摇方法的过程中,需要使手指的指尖与琴弦保持垂直的状态,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手指的其他部位与琴弦相接触,发出不必要的杂音。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演奏抒情筝曲。

1.3 多指摇

多指摇,它是在大指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指在大指摇弹奏的基础上,加上其他的指头作为辅助,包括“二指摇”、“三指摇”等。“多指摇”对于很多类型的筝曲演奏都适用,可以演奏出很多不同的效果,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古筝弹奏中经常会使用到。

1.4 扫摇

扫摇,是古筝在创新弹奏技巧的过程中出现的新型弹奏法,它是现代古筝创新弹奏的代表方法。扫摇,在弹奏中主要是以指法的技巧来将“大指摇”和“扫弦”结合起来,也就是在应用悬腕摇的方法进行弹奏的时候,利用中指或是无名指加以辅助,在琴弦上进行扫拔。运用这种方法弹奏出来的效果具有较大的震撼力,爆发性强,一般用于突出气势磅礴的场面。

1.5 扣摇

同“扫摇”一样,扣摇也是古筝弹奏技巧演变发展而成的弹奏方法,也是现代古筝弹奏中常用的方法。扣摇弹奏法与其他的弹奏法有很大的区别,它需要两只手同时配合弹奏,右手运用悬腕法,左手压在发音弦上,根据弹奏的节奏左右移动。这种技巧主要是用于弹奏节奏较快或转音较多的乐曲,表现丰富的乐曲模拟声。

2 不同“摇指”在古筝乐曲中的表现意义

2.1 “摇指”在古筝演奏中的作用

在古筝演奏中,应用的技巧起着处理乐曲含义的作用,不同的技巧有着不同的表现意义。“摇指”的主要的功能就是将其应用到乐曲中以表现乐曲的意义,通过音的起伏来塑造生动的音乐形象,展现出一种音响的效果。

(1)“摇指”如何使用来表现音乐风格的作用,同时能够体现演奏者的演奏风格和特性。

(2)“摇指”对乐曲的音色能够起到美化的作用,科学地应用“摇指”能够大大地提升音色的质量,延长音波,起到重要的润饰乐曲的作用。

(3)“摇指”在乐曲中能够表现出乐曲的音响效果,具有非常好的模拟功能,能够展现出各类生动的画面。

2.2 不同“摇指”在古筝乐曲中的表现意义

“摇指”在现今的筝曲中广泛运用,在不同风格的各流派中,“摇指”更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演奏方法和表现意义。“摇指”的音响效果丰富多彩,把不同的“摇指”演奏方法恰当地运用在乐曲或不同的乐段中,将会大大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如今的“摇指”技巧之中,表现意义较为明显的是“食指摇”、“扫摇”和“扣摇”。

(1)“食指摇”在古筝乐曲中的表现意义。“食指摇”是由大指摇衍生出来的演奏方法,由于一些特殊的音效特点和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它在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乐曲中较为常用。很多较为抒情、节奏较为缓慢的乐曲中,“食指摇”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食指摇”常常表现的重点是音色,它是将乐曲流畅、美妙的音色完美地体现出来。例如,著名乐曲《瑶族舞曲》中食指摇的应用,就以细腻、轻柔的摇法将音色的美妙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乐曲更加优美、动听。

(2)“扫摇”在古筝乐曲中的表现意义。古筝技巧在不断改进与创新后,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摇法,其中“扫摇”就是属于现代的古筝“摇指”方法。“扫摇”相对于大指摇、食指摇等前期的摇指,综合性更强。“扫摇”能够有效地模拟出各种音效,一般用于表现一些欢乐的场面和描绘自然风光的乐曲。例如,在乐曲《战台风》中,利用“扫摇”展现出曲子中工人与台风相抵抗的场面,表现了人们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真实再现了场景。因此,在较为激烈、蓬勃的乐曲中运用扫摇,可以有效地加强乐曲的音响效果,使音乐达到激烈的高潮效果,体现出完美的动态场面。

(3)“扣摇”在古筝乐曲中的表现意义。与“扫摇”一样,扣摇也是在古筝弹奏技巧的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摇指。扣摇与其他的演奏方法不同,它不是为了表现乐曲的旋律有多么婉转或激烈,而是用于一些特殊的发声,如模仿某种自然音效。因此,它不属于旋律性的摇指。扣摇的使用是为了更加逼真和生动地表达乐曲中的场面。例如,在一段乐曲中,会出现广阔的草原,奔腾的骏马,而“扣摇”就是在乐曲中加入适当的音效,如马鸣声、风声等,以此使乐曲更加形象。

3 结束语

在古筝演奏中,“摇指”的技法有很多种,不同的“摇指”在古筝乐曲演奏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而不同类别的乐曲需要使用不同的摇指。在古筝演奏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乐曲,都可以运用“摇指”将其完美地表现出来。但在运用“摇指”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掌握古筝的弹奏技巧,同时了解“摇指”所表现的意义和适用的范围,将其合理地应用到古筝演奏中,可以将古筝乐曲的含义与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 李传杰.试谈古筝演奏中不同“摇指”的表现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92-93.

[2] 刘春熙.古筝乐曲演奏中不同“摇指”的表现及意义[J].大众文艺,2015(23):155.

[3] 吴莉.演奏技术与音乐创作的双重突破――王中山古筝艺术的创新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03): 72-76.

[4] 杜嘉莹.浙江筝派大指摇的运用及训练――以筝曲《战台风》为例[J].黄河之声,2015(15):70-73.

特技风筝篇8

关键词:风筝制作;教学;美育功能

风筝,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与其它许多发明一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在古代社会,劳动人民把它作为放飞邪气、祈求幸福平安的一种活动。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艺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新的课改和教育模式下,力求体现素质教育和生本的要求,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风筝在制作过程中,依据其特点,能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创新潜能的同时,且具有其它学科和活动不可替代的美育作用。

一、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风筝制作的整个活动,都是学生接触实际的操作。无论是扎、糊,还是描绘、放飞,大家都是在现场亲自接触各种制作工具和材料,并通过动手、动脑,发挥其功能,亲自观察和体验各种制作。这比其他一些科目具有操作性强的优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由此可见,风筝制作中,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这种感知、和思维能力,正是美育中常用来了解美的手段。风筝制作活动中,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美育的发展。

二、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和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现代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风筝制作具有这样的特征,恰好是采用多种活动、多种方法的多样性学习。如风筝的设计、图案的描绘、色彩的选用一系列活动中,除应用到一些风筝设计、绘画知识的同时,给了许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就需要推陈出新,描绘时选用符合自己的色,设计出能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风筝。大胆的创新,使学生思维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这个创造潜能的开发活动,同时也是一个美育的开发过程。

三、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这就要求教育活动中,提供和创设尽可能大的情感活动的空间。有更多的、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提高情感体验。因为情感性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风筝制作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例如,在风筝制作的扎、糊、绘、放各环节中,从细心的选材、烤扎到认真的裱糊,从精细的描绘到放飞。每一次活动中,学生都是亲自参与,亲身体验风筝制作的乐趣,一件风筝飞上天空,更是身心鼓舞。所以,大家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能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更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四、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与探究性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是艺术教育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风筝制作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是多门类知识的综合,更具有这种综合性。所以,风筝制作中,学生发挥才能和智慧的余地非常广阔。简单的风筝虽然只用一张纸,一些竹条和颜色,就可在精巧的手下显现,但它却又能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索飞行的知识和奥秘。在制作风筝过程中,要学习和运用到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制作工艺和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大家在活动中,对一些其它学科的知识,如飞行力学、结构力学等,经过反复的学习、研究,并在实践活动中论证。这样,既丰富了知识,又在活动中加强了学习的综合性和探究性。这种综合性和探究性的学习,体现了新课程中,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与美术的联系与融合,进一步加强了风筝制作的美育功能和趣味性。

五、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和鉴赏能力

风筝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作品,也就是说,风筝既是一件工艺品,又是一件艺术品。制作一件风筝,概括起来需要扎、糊、绘、放四个工艺流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以明确每个流程中的程序、制作方法、效果和起飞等,提高大家的制作技艺和技术意识。

风筝放飞时使人赏心悦目,挂在墙上,又是一件风筝画的艺术品。不同类型的风筝,搭配不同的颜色,相同的风筝,也可以绘成不同色系的作品。因此,风筝画无论是成品还是绘制过程,大家都是处在优美的线条与鲜艳的色彩世界中。这样,通过耳闻目睹、亲身体验,使人精神振奋,既能提高技术制作和描绘能力,也能提高大家的鉴赏能力。

从古到今,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寻的教育理想。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对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风筝制作活动中,只要在合理使用工具和操作下,学生可以在好多方面进行自由发挥和创作。如风筝图案的设计、色彩的选择、骨架的设计制作等。所以在课外,风筝制作活动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他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风筝制作进入学校,不仅可以作为学校课外综合活动的一个门类,也可以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活动本身包含情感与理性、脑力与体力的因素,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促进并协调大家的各器官。所以,风筝制作能充分发挥美育的功能,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是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徐艺乙著.《风筝史话》.

[2]王朝闻著.《美术概论》.

上一篇:家具打折范文 下一篇:春节大扫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