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情绪反反复复范文

时间:2023-10-16 21:44:29

小情绪反反复复

小情绪反反复复篇1

上海读者 赵志刚

赵志刚家长:你好!

通常孩子的恐惧会让大人们觉得不可思议,似乎总是没头没脑的,但他们又的确遭受着情绪的困扰。来信中,您5岁的女儿似乎就处于这种莫名担心的状态,当然,她这样做必然有她的理由:

一、我很害怕――所以反复提醒!

“反复重复”通常是孩子使用频率较高的技巧,无论是行为还是语言。他们通过“反复”操作来练习行为或强调情绪。尤其在中国家庭中,大人们在遭遇负面情绪的时候,也很少具体地表达出来,孩子自然也学不到更多宣泄情绪的技巧,因此,她只能通过反复提醒,来宣泄内心的恐慌。

建议:透过语言的内容,接受语言背后的情绪。您是否发现,当您5岁的女儿在反反复复诉说同样话语的时候,你们只回应了她担心的内容,而对内容背后的情绪没有适当地回应,因此她总也放不下心。所以,可以试着去感觉她的情绪,对她的担心表示理解和认同。比如,您在和孩子目光对视的情境中,发自内心地说,“宝宝,我们知道你一直很害怕去幼儿园,我们知道。”然后拥抱她。这样做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可以稳定孩子的情绪。当她发现您的态度从“这没什么可怕的”(否定)或“你究竟在怕什么”(质问),转变为接纳,她会放心不少。

二、我不太能理解道理――只相信事实!

多数时候,我们习惯用成人的逻辑和眼光去判断孩子行为的是与非,殊不知孩子脑袋里冒出的很多想法是成人脑袋里冒不出的,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她。有时候,她的恐惧原因会大大出乎你的意料,因此,一大堆道理很可能会是无效的。其实孩子的世界并不复杂,聪明的爸爸妈妈们要有分析意识和寻找原因的自信,而不要简单地把一切归咎为“这孩子怎么这么别扭”。

建议:利用讲故事的办法,套出女儿“心理负担”的根源。如果您直接问她,“你究竟怕什么?”孩子多半含糊以对。在这里,我简单向您介绍一个“投射”的方法:找一本和去幼儿园相关的图书,然后指着画中的主人公(如巧虎,或其他孩子熟悉的形象)问:“巧虎要上幼儿园了,他开心吗?他害怕吗?哦,会发生什么事呢?”孩子一旦开口,她的心理负担就被套出来了。

三、我总在担心――害怕被抛下!

有些孩子特别敏感,可能是先天气质的缘故,也有可能是家庭氛围的原因。姑且不去研究她的不安全感来自哪里,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更多地将目光关注到积极的方面。

建议:转移焦点,鼓励任何新的适应。比如,一旦发现她在幼儿园学会了新本领,热情欢迎其展示,并给予正面的鼓励及欣赏。慢慢地,孩子原先担心的焦点得以转移,内心的积极情绪开始放大,也就不会有过多的担心了。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咨询专家 郭 茅

小情绪反反复复篇2

关键词:厌倦情绪;产生;克服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11-03

一、厌倦情绪产生原因

钢琴技能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时间的练琴会造成习琴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疲倦,生理上会表现出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不准确,肌肉痉挛、麻木、手指失控等问题。心理上则常常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迟缓、反应速度下降,甚至出现情绪躁动、厌烦、倦怠感,这就是厌倦情绪。尤其是抑制控制功能不完善的幼儿,他们往往更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由于处于初学阶段,他们练习的内容相对枯燥和单一,因而幼儿更容易遇到厌倦情绪的困扰。大部分成年习琴者虽然能够通过意志力克服厌倦情绪的困扰,但练习效果也会因为本体感觉不良而大打折扣。

(一)由唤醒原理来看厌倦产生的原因

其实,厌倦情绪的产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人们的意识只要保持着活动状态,就无时无刻不被周围的事物刺激。一般来说,新鲜的刺激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而重复的刺激则不那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这就是说: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比如听到一首乐曲,心里必然有所反应,喜欢或者不喜欢,如果喜欢就可能反反复复的听,但反复听过多次后,重复进行刺激会使唤醒水平降低,我们会不再觉得好听,甚至会厌烦它。

(二)厌倦情绪产生的生理原因

前文提到练琴时产生的厌倦感是一种情绪表现,属于心理领域,但是这种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又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大量的不间断的练琴过程中,会使人体作用于乐器的神经关节系统、肌肉、呼吸系统造成痉挛、疲乏,肌肉在接受“超限”刺激时,由于供氧不足,碳酸乳酸等等废料不能及时排除,因而产生了强直收缩——肌肉痉挛。练琴中造成手指关节、肌肉、神经的过度性劳损,习琴者会连续几天感到疼痛,这种生理疼痛之下继续练习,必然会带来心理上的疲惫和厌倦,极度的心理疲劳不但降低直接参与演奏的运动器官的用功效率而且会影响大脑活动的工作效率。

近来有许多科学实验证明,当人们在精神饱满的时候,脑下垂体就会影响内分泌系统,血液中肾上腺素的比重加大,血管扩张,血糖增加,新陈代谢过程加快,整个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提高,应激能力加强。在这种情绪背景下演奏,效率自然比一般情况下好很多。

(三)厌倦情绪同练琴动机的关系

一些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重复练习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学习结果。“影响学习的重要变量不是复习的次数,而是复习的附带条件和后果。”同样是重复的练习,带有目的性的训练和盲目的训练,由于动机和要求的不同,结果也就迥异。如果缺乏明确目的和理解,重复练习就成为盲目的练习。由此可见,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学习的效能。那么究竟什么是动机呢?

动机(motive)是由目标或者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而为什么动机能够导致学习效能的高低呢?这是因为动机具有以下功能:

1、激活功能,即动机具有发动行动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而转向活动状态。

2、指向功能,即动机不仅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比如练习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可能会去琴房练琴,在休息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则可能选择睡觉或者看外出散步等。

3、维持和调整功能,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是否能坚持,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动机的维持下继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了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进行这种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或者完全停滞。

从产生的原因来看动机是多样化的,在学习钢琴这件事情上,不同的学习者有的学习动机千差万别。比如有的学生是因为自身对音乐的爱好而学习,有的学生是因为父母的要求自己学习,而有的是单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而学习。动机分强弱。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生为了获取参加国内外大奖乐器比赛资格或在比赛中夺得好成绩,每天练琴十几个小时而热情不减,即便体力上感到疲劳,但往往可以用过顽强的意志力加以克服保持良好的效率,而另一些学生在琴房呆上一会儿就开始坐立不安。

二、如何克服习琴中的厌倦情绪

调查发现,同样每天在钢琴面前练习2小时之后,有的习琴者提高很快,而有的却止步不前,这说明盲目的练习只能是事倍功半的。而为了避免练琴的盲目性,习琴者应该在练习之前对练习的内容加以思考。除了思考练习内容本身,还应该思考怎样让自己摆脱厌倦情绪的困扰。

(一)最佳唤醒水平的练习

上一章谈到了厌倦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唤醒原理有关。研究表明,当人们进入感觉剥夺状态,比如被蒙上眼睛,塞上耳朵,不能移动,或者进入相当单调的情景时,他们就会变得烦躁和渴望刺激。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最佳唤醒水平,在面对唤醒水平降低的时候,就开始注意力分散,效率降低。所以习琴者为了克服自己的厌倦情绪,就应当调整自己的状态,尽力让自己在练习中处于最佳唤醒状态。练琴的厌倦情绪与练习方式有关,练习方式越是单调,枯燥感越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形成就越快。

我们常常可以在特别是年龄偏小的学生那里发现这种现象:你同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首乐曲和一首练习曲,学生的演奏兴趣总是偏向于乐曲。这是因为练习曲较之乐曲单调的缘故,不能再练琴的过程中满足抒感以及审美意识欲望的心理。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给予练琴的活动有尽可能的变换形式、多种多样的先决条件。

小情绪反反复复篇3

关键词: 整体朦胧诗 象征手法 移情手法 弧形意识 断层意识

《雨巷》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在教学探究时我联系时代背景,把这首诗看成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映;有些学生把它看做是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有些学生把它理解为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同时,促成了我对整体朦胧诗审美价值的深入思考。

一、暗示性主题――象征手法的运用

暗示性语言适合表达多层次主题和复杂感情,适合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因而产生一大批富有暗示性主题的作品。暗示性主题的出现,带来了诗歌艺术象征手法的运用。所谓象征手法,就是由此物比彼物,“企图传播某些不能传播的东西,解释某些不能解释的内容”使诗歌更富有层次感和抽象性。诗人用象征手法暗示主题,表达抽象的主题,它既反对现实主义的写实,又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它注重诗的深沉、含蓄,因此,诗歌在艺术上显得凝练,在情绪表达上构成朦胧。江河诗《祖国呵,祖国》:“……我随着鸽子,愤怒和热情/走过许多年代,许多地方/甚至走过战争、废墟、尸体/拍打着海浪像拍打着起伏的山脉/流着血,托起和送走血红的太阳/我的影子浮动在天边的土地上/斑斑点点――像湖泊,像眼泪/像绿蒙蒙的森林和草原/像隐藏着悲哀的生命的人群在闪动/像我的民族隐隐作痛的回忆……”在这首诗里,诗人对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的命运的思考,对罪恶和不幸的抗议,是在具体的意象中进行的。“湖泊”、“眼泪”、“森林”、“草原”、“人群”、“回忆”这几个象征物,把诗的内在节奏加剧,情绪在实体象征中显现。透过诗的暗示意义,即诗的朦胧情绪,可以窥见作者抒发的是对民族命运的哀叹的复杂心理。

二、通感描写――移情手法的运用

整体朦胧诗人运用通感手法寻找内心世界的对应物,将思想知觉化。如诗歌“把笑声藏进永恒的谜语”(杨炼《海边的孩子》)一句,是听觉与触觉的结合;“新生活那迷人的阳光啊/悄悄挤进来,挤痛了我的心”(叶延宾《岁月》)一句,是视觉与触觉的结合;“这声音是点块、线条、色块组合的立体”(袁超《新世界交响曲》)一句,声色交融,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

通感描写能把众多的意象统摄为一个艺术整体,起着结构全篇的作用。通感描写往往是诗人把感情转移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诸多心理学因素方面,展示情感意识的定向或裂变。诗歌借用“移情说”这个美学概念,把通感描写移植于诗歌艺术,使诗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在艺术上更深一层突破,因此,部分朦胧诗若从移情说的角度理解,不是很困难。

三、间隔反复――弧形意识的流动

间隔反复这种修辞格早已存在于中外诗坛,起着调节语调或增强内容抒情性的作用。然而,朦胧诗出现的这种修辞格,不仅使诗在节奏上有明显的跳跃感,而且标注情感方位的转移,展示出几条抒情线索交织发展的现象。如杨炼的《织》是按情绪发泄的层次,用比喻的形式调节节奏,段与段之间是间隔反复衔接章节跳荡的距离。从内容上看,似乎每一个“织吧,织吧”都已实现情感的抒发,然而,诗人正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格把情绪转移,形成起伏跌宕、节奏有致的旋律。正因为如此,“现实――历史”这两条抒情线索在诗中交织发展,把诗推向纵深的艺术高度。

有些诗没有明显的间隔反复,但诗中弧形意识的流动却很明显,如梁小斌的《我属于未来》,是“我―阳光―未来”在诗行流动;王小妮的《在北京的街上》,是“实景―虚景―实景”在情感里浮动;叶延宾的《北京交响曲》,“古老与年轻”、“早晨与黄昏”,用时间的反义词对衬,使“年轻的城”与“古老的城”得以鲜明对比,更衬托出“四合院一旦挺直了腰/竟是‘前三门’――直耸云天的北京”。

四、断层结构――断层意识的焊接或缝合

诗,不以连贯的情节取胜,而是以构成情节的意识流动感召读者,然而,各种意识的形成又与诗歌内在的结构特点相关。正是这种意识的裂变,将诗的整体结构切割成无数个层次清晰的意象,使诗显得棱角分明而整体画面朦胧。杨炼的《我走向生活》一诗,每四个排比句构成一个层次,这是一个断层带,衔接这个断层带的句式是每节首句和末句相继出现的“我走向生活”。在每个断层带中,四个排比句又有细小层次的分割,每一句就是一个单一的层次。这种断层结构可以说是诗人受到过多、过重、过久的压抑而爆发强情绪的诗的变形。诗中虽然有沙砾般不相黏合的意象,但垒在一起,构成错综复杂的群体意象,情绪时抑时扬,时隐时现,给予人深高莫测之感。

断层结构产生的断层意识,只有朦胧诗有之,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断层结构却早已存在于诗中。在明了如话的直白诗中,断层结构所表现的思维情绪像断了弦的琴音,戛然而止,使读者兴味索然。断层结构运用于朦胧诗,则予以诗鲜明的节奏和跌宕有致的诗情,使整体情绪环绕在一股强大的诗情魅力之中。

总之,朦胧诗一反过去直白的议论与抒情,着意将生活的秘密渗透在意象中,将深挚而多层的情感寄寓在冷峻的暗示与象征中,不再按现实的时空秩序,而是按诗人情感的流向和想象的逻辑重新安排世界。诗中的意象不再是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射,而是经过诗人心灵世界的改造与过滤,有所模糊,有所变形,带有强烈的心理色彩,把用感性浸泡过的形象组合成新鲜的意象,由此产生朦胧而含蓄的诗情。

参考文献:

[1]郭爱婷.论朦胧诗的太阳反题现象[D].中央民族大学,2010.

小情绪反反复复篇4

这些农民这么做,是否仅仅因为他们没有良心、心术不正,或者只是由于愚昧和贪婪,而不明白人人相害,最终难免“易粪而食”的道理?人们往往用贪婪、狡诈、残忍这类道德判断词去批评他们。然而,问题是,就算他们知道人应该有良心,就算他们明白我害人,人也会害我的道理,他们也还是不会改变他们的做法。仅仅明白道理并不能改变人的行为,那么,驱使人行为的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呢?

心理学家发现,“情绪”(emotion)是一种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大驱动作用的力量,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后面的情绪,不仅有助于了解他的行动倾向,也有助于了解他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统称,是由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美国心理学家威廉・马斯顿(William M Marston)指出,任何一种基本情绪都不仅仅是感觉、心态或情感,而是驱动行为的能量,将一种情绪与另一种情绪加以区别的唯一方法就是观察他在什么情境下导致人的什么行为。情绪可以分为与生俱来的“基本情绪”(常见的有喜悦、愤怒、悲伤、恐惧、厌恶、惊奇)和后天学习到的“复杂情绪”(嫉妒、惭愧、羞耻、自豪、怨恨、窘迫、内疚、害羞、骄傲、自暴自弃)。基本情绪和原始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复杂情绪必须经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得到。由道德因素产生的情绪都是复杂情绪。

心理学家们对有哪些“基本情绪”和基本情绪可能如何复合成哪些“复杂情绪”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一种看法认为,八种“基本情绪”按这样的顺序排成一个圈子:恐惧、惊奇、悲伤、厌恶、愤怒、期待、喜悦、接受。每一种基本情绪与相邻的两种都能各自产生一种复杂情绪,恐惧与接受产生顺从,恐惧与惊奇产生惊恐,惊奇与悲伤产生失望,悲伤与厌恶产生内疚;厌恶与愤怒产生鄙视;愤怒与期待产生敌对;期待与喜悦产生乐观;喜悦与接受产生爱。可以设想,在基本情绪之间,复杂情绪之间,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之间,还可能产生更加复杂情绪。

情绪既是主观感受,又是客观反应,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种社会表达,因此成为一种多元的、复杂的综合事件。情绪会产生动机,例如:悲伤的时候希望找人倾诉,愤怒的时候会做一些平时不会做的事。情绪也是一种认知评估,注意到外界发生的事件或事情,认知系统自动评估一件事,并由此触发某种情绪反应。例如:一个人为宠物死亡而悲伤,是因为在认知上把这件事评估为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负面事件,相反,他对“国家大事”无动于衷,是因为将此评估为与自己无关或根本说不上话的事情。

为了生存,人类必须探索环境(好奇)、吐出不小心吃的异物(恶心)、建立社会关系(信任)、避免伤害(恐惧)、繁衍(爱)、战斗(愤怒)、寻求帮助(哭泣)、重复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欢乐)。在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情绪可以让人类自动趋利避害,做出更利于生存的选择。尽管愤怒看起来没什么好处,但在原始部落里,可以让一个人被人害怕并建立起威望。羞耻和骄傲可以促使一个人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

在不同的情况下生产和出售有毒农作物的那些农民,他们每个人所拥有的复杂情绪和情绪的含义应该都不一样,也许社会心理学家们可以用他们来做研究课题。种毒麦子的可能与他们对造纸厂排污的“怨愤”和对无所作为的地方政府“失望”有关。种毒香菇的和毒生姜的具体情境和动机都不清楚,因此无法猜测其生成动机。如果只是为了节省成本、提高“效益”,那就和建豆腐渣工程的差不多,也许与不“信任”和“恐惧”有关,不信任是一种对当今社会状态的负面评估(大家都在黑吃黑,都在挣昧心钱,没有道义,没有善恶,我为什么不能这么做?),恐惧(它包含行动的目的性)是因为害怕在一个大家黑吃黑、人人昧良心的社会里,凭良心做事结果反而害了自己。这样的反应都是出于人的生存的本能。

小情绪反反复复篇5

关键词:手术病人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47-01

手术对病人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它通过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的创伤直接影响病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并由此对手术后的康复产生影响,甚至决定手术的成败。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及时的了解手术病人的心理变化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帮助病人顺利通过手术期限,促进其早日康复。

1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

1.1手术病人的一般心理问题。调查表明,不论何种手术,不论手术大小,病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多数病人在术前有较严重的鼓励,尤其是病情稳定的择期手术病人。产生顾虑的原因常是对手术的不了解、对手术效果的怀疑、对医生的选择、怕手术中及术后疼痛以及其他家庭、社会、人际关系中的问题等等。因此他们渴望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为自己主刀,并对医护人员产生依赖心理,也有少数病人因病情较重,对疾病的认识不充分,从而产生悲观厌世、抑郁情绪,拒绝治疗、手术。

1.2病人手术前的心理问题。因手术都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可预期性,所以病人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常见的有焦虑、恐惧和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担心手术是否成功、紧张不安、害怕、乏力疲倦、食欲不振等,有些病人尽管在手术前一晚服用了安眠药,仍不能入睡。例如:一位中年女性患者,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刚被推入手术室就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至每分钟132次,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不得不改期手术。这些都是因为患者对手术的过程、安全性、并发症、疗效及术后的康复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引起的。

Johnston(1967-1980)的系列研究表明,手术病人在入院前、入院时、手术时及手术后都可体验到高水平的焦虑,焦虑原因随年龄而异,如1-5岁组,80%怕住院、5%怕麻醉、10%怕打针;10-13岁组只有1%怕住院,约10%怕麻醉、30%怕手术、怕打针的仅5%、而手术前焦虑程度对手术效果及术后康复的快慢也有很大的影响。轻度焦虑者手术效果较好。而术前焦虑水平很高或很低者术后身心反应大,且恢复缓慢,愈后较差。

1.3病人手术后的心理问题。手术后是病人的心理问题集中的时期,许多心理问题在较长的恢复期内不断出现。首先出现的是也是最常见的就是术后疼痛,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病人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疼痛就会加强,成为一种不良心理反应。其次是术后抑郁和无助,病人担心手术会对健康、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而产生沮丧、抑郁和悲观的负面情绪,表现为不愿说话、活动度下降、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等。这些负面情绪均可导致伤口愈合减慢、疼痛时间延长、切口感染、电解质紊乱等,从而影响了病人术后的恢复。

2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的护理对策

2.1术前咨询。医护人员应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耐心的与病人进行交流与沟通,认真听取病人的建议和要求,并准确的评估病人的心理反应、手术动机和应对方式,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需求为导向,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性的为患者讲解手术的性质、方法,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术前、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患者的不安和担心。依据不同的病人,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交代术后各种治疗护理措施及病人的具体配合方法,如肌肉松弛法、腹式呼吸法、翻身法、咳嗽法、吸痰法等。对术前焦虑明显者,应耐心沟通和疏导。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抗焦虑药物,以减轻焦虑症状。

2.2加强社会支持。术前合理安排亲属、同事等的探视时间,鼓励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焦虑水平。也可请同病室同类手术成功的病人介绍自己的经验,以鼓励病人克服术前的恐惧和焦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手术室环境要求。手术室要环境整洁、床单清洁无血迹、手术器械要隐藏好。应专业接送患者,陪在患者身边,切忌把患者晾在一边,且医护人员应举止大方,态度和蔼,语言亲切,给别人安全高。对术中清醒病人情绪紧张时应及时给予安慰。一旦术中出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应沉着应对,紧密配合,切忌惊慌失措,大呼小叫,以免给病人造成恐怖和紧张。术中医护人员禁止闲聊嬉笑,切忌窃窃私语,相互之间谈话的声音应柔和,并尽量减少器械的碰撞声,避免给病人造成不良刺激。

2.4及时告知手术效果。当病人回到病房或从麻醉中清醒过来,医护人员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和鼓励。并及时向病人报告术中情况及手术成功的消息,让病人观看取出的病变组织及器官,以稳定病人的情绪,增强病人度过恢复阶段的信心。同时,病人可能怕疼,怕伤口裂开等,故应给予正确的指导。如胸部手术的患者,护士应耐心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及腹式呼吸,反复讲解、演示、并对患者的配合给予鼓励和支持,减轻患者术后的焦虑和痛苦。

2.5帮助病人缓解疼痛。病人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阵痛药物的使用是否得当及病室环境等均有密切关系。对于术后病人应给与舒适、安静、整洁的病室环境,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体谅病人的心情,对每个具体环节病人的痛苦。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阵痛药物,也可用暗示法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或听喜欢的音乐等来减轻疼痛,一旦发生不良心理反应,应及时根据其不同情绪的反应采用不同方法来抗焦虑或抑郁,并且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2.6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常外科病人手术后都要经历相当长时间的恢复过程。护士应多与病人沟通,多关心,多照顾,鼓励病人积极与病魔做斗争。如手术愈后良好,即使再痛苦也有救治康复的希望,若术后效果不佳或愈后不良(如恶性肿瘤已转移),病人在极度痛苦时,经不起任何外来的精神刺激,所以愈后不良的病人,不宜直接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应根据病人的性格、情绪变化及承受能力,适时的用恰当的语言和技巧与病人沟通,否则会给病人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创伤。所以对可能致残的病人,术前应向病人交代清楚,并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勇敢的面对现实,接纳现实。

2.7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病人手术前焦虑反应程度与方式取决于病人自己的手术的认识和感受。因此护士可应用认知疗法来帮助病人矫正那些不良的认识,如合理的情绪疗法,可使病人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临床常用的情绪松弛训练法是基本的行为治疗系数,是减轻术前焦虑和术中痛苦感最常用的简便方法,能有效的反抗焦虑。

小情绪反反复复篇6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 行为反应,同时,认知与人类的情绪密切相关。18世纪maudsley认为观念失调或失控会导致心理或精神 类疾病[1]。不久,美国精神病学之父rush指出通过良 好的精神可以控制或调节患者难以控制或不良的情绪反应[2]。当近代西方心理治疗流派传入到中国的时 候,曾经被忽视或遭受冷遇的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与 方法,又重新受到新的审视和估价,散在于中医古典医籍和临床实录中的心理治疗思想和方法,重新被 认识。《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方 法,主张辨证论治的心理治疗和技术,具有极大的潜 力足以唤起人们的关注。情绪疗法的原理 情绪疗法是医生根据五行学说的基本原理, 利用不同情绪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有意识有目的 地对病人实施不同的情境刺激,以唤起、诱导或激 发患者的某种情绪反应,消除和控制患者不良的情绪状态,从而达到恢复正常情绪状态的目的。《素 问·五运行大论》最早提出:“怒伤肝,悲胜怒”;“喜 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 忧”;“恐伤肾,思胜恐”。它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利用情绪情感之间的相克规律,即一种 情绪活动可以对另一种情绪活动进行影响、调节、 抑制或矫正,使任何一种情绪活动都不会过亢或过 激。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本身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不论哪一 种情绪活动都是对外界不同刺激变化所做出的正常 反应和外显行为,不同的情绪活动共同构成人类正 常的和复杂的心理过程,通常以人的语言、行为、表情、态度、偏好等方式表现出来,反映了人体脏腑、 经络、气血、精气、津液等生理功能活动的状态。但 是,任何一种情绪反应过激、强烈,或不及、太弱等, 都会对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脏腑机能失常,经络闭阻,气机逆乱或阴阳失调等病理变化。若 能消减、缓解过激的情绪反应程度和强度,显然有 利于健康和疾病康复。消减、缓解或抑制过激、强烈 或持久的不良情绪反应,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就是医生唤起、诱导或激发患者的另一种情绪反应的出现,去抵消、抑制过激、强烈的不良情绪反应,以求得情 绪状态的和谐、平静和均衡,这是五行思想在心理康复治疗中的体现和应用。情志相胜的一般规律是:恐 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素问·五 运行大论》王冰注:“怒则不思,忿而忘祸,则胜可 知矣。思甚不解,以怒制之,调性之道也。”《黄帝内经》正是正确地认识到了情绪因素对脏腑、经络、气 血等的影响,以及不同情绪之间的制衡关系,巧妙 地设计和创建了以情胜情的心理康复疗法。正如吴 崐《医方考》云:“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顺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 五行学说将人体内部的所有脏腑、组织、器官 等归纳为五个系统: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五 个脏腑功能调节系统,它们之间的调节和控制方法有相生、相胜、相乘、相侮等多回馈路径的调节,是 以情胜情疗法的理论基础。相胜主要是指系统要素 之间相互抵抗、制约和消减,其规律是木胜土、土胜 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以情绪配五脏则悲属肺金、怒属肝木、思属脾土、恐属肾水、喜属心火。因 此,情绪之间就必然存在着相互抵抗、抑制、消减的 规律,利用这种五行制胜关系,用一种情绪去抑制所 能制胜的过激情绪,便可矫正或恢复情绪之间的和谐、安静、平衡,从而达到心理康复的目标。 关于认知对情绪的影响和调节作用,近三十年 来心理学家做了很多实验研究。其中,arnord提出了 “情绪认知评价理论”[3],认为情绪是个体对事件进 行直觉评价的结果,直觉评价具有主观性并受到个 人经验、记忆等影响,每一种情绪反应都是一种特定的认知和评价功能,并进一步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 和行为结果。其基本的过程是:刺激(输入变量) 认知评价情绪反应。sperry实验研究结果证明,认知、情绪和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感 觉接受刺激,在处理刺激的同时情绪加入,作用于认 知部分,人们开动思维过程以达到所选择的目的[4]。因 此,情绪疗法是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情绪激 发、诱导为手段,以纠正病态心理为目标,灵活而巧妙 地设计出一套系统而完整的心理治疗技术。情绪疗法技术 1. 喜乐疗法 由于忧虑、思虑、愁闷则气机闭 塞,或气血不行。喜悦、喜乐则气机调畅、气血通利, 情绪舒缓,可以缓解或减轻忧虑、愁闷等情绪状态,故喜乐疗法有胜忧达志、和气通营、缓解忧虑、惆怅 等效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忧伤肺,喜胜 忧。”王冰注:“喜则心火并于肺金,故胜忧也。”常 可用诙谐、戏谑和幽默的语言、行为、影像等,使病人心情喜悦,用积极、正面、怡悦、豁达的情绪去缓 解忧愁、思虑、苦闷、悲观等情绪,促使阴阳协调、气 血流畅。张从正《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 有云:“喜可以治悲,以谑浪狎亵之言娱之。” 2. 激怒疗法 愤怒是一种不良的负性情绪,然 而适宜的愤怒情绪反应可以宣泄不满,缓解压力。思 虑过度,患得患失,惦念不安,或忐忑不安则易导致气结、气滞、血瘀等病理损害。怒则气上,能升发阳 气,激活气机,促进气血运行,适宜的愤怒反应可以 起到忘思虑、去得失、解愁忧、消郁结、抑惊喜、振 意志等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思伤脾,怒胜思”。王冰注:“虽志为思,甚则自伤。怒则不思, 胜可知矣。”可利用易激怒的事件、语言、行为去治 疗思虑、愁忧不解、意志消沉、患得患失、忐忑不安 等负性情绪状态,从而治疗气机郁滞、气血不畅等躯体病证。张从正《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 的方法是“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 3. 惊恐疗法 喜悦的情绪对心身健康多属有益。追求舒畅愉悦,厌恶惊恐愁忧,本属人之常情。 可是,过喜、大喜则神志涣散而不藏,或过度忧虑则 气结不散。《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喜伤心,恐胜 喜。”王冰注:“言其过也。喜发于心而反伤心,亦犹风之折木。过则气竭,故见伤也。恐至则喜乐皆泯, 胜喜之理,目击道存。恐则水之气也。”使用惊慌的 刺激,或恐吓的语言,或危言耸听的事件,营造惊恐 的气氛,可以缓解气机郁滞,达到消除忧虑、分散注意、制胜过喜等功效。主要用于嘻笑不休、失言失 志的癫狂发作、忧虑不解,或顽固性呃逆症。张从正 《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记载:“恐可以治 喜,亦迫遽死亡之言怖之。” 4. 悲哀疗法 悲哀属于消极的负性情绪,然而 在一定的条件下,悲哀可以平息冲动,抑制过喜,忘 却思虑。因而,可以成为制约某些不良情绪的手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悲胜怒”。王 冰注“悲则肺金并于肝木,故胜怒也”。再者“悲发而 怒止,胜之信也”(《素问·五运行大论》王冰注)。悲 则气消,可以缓解和减轻气机逆乱、气机逆上等。悲哀之情常表现为意志消退、哭泣不止、声泪俱下等, 使郁结于胸中的愤怒情绪得以宣泄、排遣或消减,从 而减轻心理压力、紧张、愤怒等,所以情绪压抑、愤 怒不止所导致的躯体症状可以得到缓解或痊愈。张从正《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认为:“悲可 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5. 思解疗法 思即思考、思虑的过程和内容。思 解疗法是指医生可用各种方法引导患者对相关事件进行思考,或深思熟虑,以制约恐惧、担心、焦虑等情绪状态,从而消除心理障碍和躯体不适。思考、思虑 是人类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思维的内容就是有关对象 和事件的信息,思维的过程就是对相关对象的属性、 运动、状态、特征等相关信息进行处理,以便形成概念、判断、命题等知识,求得问题解决。恐惧、恐慌情 绪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所遭遇认识对象的信息知之 甚少,问题解决困难,感觉直接面临威胁。《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云:“恐伤肾,思胜恐”。王冰注:“思深虑远,则见事源,故胜恐也”。再有“思见祸机,故无 忧恐”。通过医生的教育、启发、训练或传授知识,引 导患者理性地思考、深思熟虑或深谋远虑,使患者在 理性的支配下,准确地看待问题,客观地预见未来,不妄想、不夸大相关事件,就可以很好地排解恐惧、 惊慌等不良情绪,从而收敛涣散的神气,纠正心理偏 差。张从正《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认为: “思可以治恐,以虑彼思此之言夺之”。结语 美国心理学家beck提出“情绪障碍认知理论”, 认为情绪障碍者有独特的认知模式。人们经历生活 事件和各种刺激时产生情绪反应,首先要经过认知中介的作用。情绪反应并不是直接由事件或刺激引 起的,而是经由个体的接受、评价、赋予意义等过程 才产生的[5]。个体的情绪、情感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外部世界和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 所决定的,即一个人的内心认知决定了他的内心体 验和情绪反应。可是,人类天生就有歪曲、消极、 不合理的认知偏见,如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扩大或缩小、全或无思维、强求思维等, 因此,合理的情绪疗法可以通过改变诱发事件(刺 激)、转换信念系统(认知方式)、纠正情绪体验等 手段,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运用情绪疗法时,首先要注意激发情绪的刺 激强度要适宜,不可过强或不及。情志刺激过强可 能引发意外或加剧病情,不及又不能达到疗效。其 次,要注意选择患者,对体质状态不佳,或文化程度偏低者不适宜使用。“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 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若胸中无才器 

5. 思解疗法 思即思考、思虑的过程和内容。思 解疗法是指医生可用各种方法引导患者对相关事件 进行思考,或深思熟虑,以制约恐惧、担心、焦虑等情绪状态,从而消除心理障碍和躯体不适。思考、思虑 是人类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思维的内容就是有关对象 和事件的信息,思维的过程就是对相关对象的属性、 运动、状态、特征等相关信息进行处理,以便形成概念、判断、命题等知识,求得问题解决。恐惧、恐慌情 绪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所遭遇认识对象的信息知之 甚少,问题解决困难,感觉直接面临威胁。《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云:“恐伤肾,思胜恐”。王冰注:“思深虑远,则见事源,故胜恐也”。再有“思见祸机,故无 忧恐”。通过医生的教育、启发、训练或传授知识,引 导患者理性地思考、深思熟虑或深谋远虑,使患者在 理性的支配下,准确地看待问题,客观地预见未来,不妄想、不夸大相关事件,就可以很好地排解恐惧、 惊慌等不良情绪,从而收敛涣散的神气,纠正心理偏 差。张从正《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认为: “思可以治恐,以虑彼思此之言夺之”。结语 美国心理学家beck提出“情绪障碍认知理论”, 认为情绪障碍者有独特的认知模式。人们经历生活 事件和各种刺激时产生情绪反应,首先要经过认知中介的作用。情绪反应并不是直接由事件或刺激引 起的,而是经由个体的接受、评价、赋予意义等过程 才产生的[5]。个体的情绪、情感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外部世界和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 所决定的,即一个人的内心认知决定了他的内心体 验和情绪反应。可是,人类天生就有歪曲、消极、 不合理的认知偏见,如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扩大或缩小、全或无思维、强求思维等, 因此,合理的情绪疗法可以通过改变诱发事件(刺 激)、转换信念系统(认知方式)、纠正情绪体验等 手段,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运用情绪疗法时,首先要注意激发情绪的刺 激强度要适宜,不可过强或不及。情志刺激过强可 能引发意外或加剧病情,不及又不能达到疗效。其 次,要注意选择患者,对体质状态不佳,或文化程度偏低者不适宜使用。“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 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若胸中无才器之人,亦不能用此五法也”(《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 相为治衍》)。张氏的观点,无疑使得《黄帝内经》抽 象的理论切近于临床。同时,朱丹溪在临床使用实践 中,对情绪疗法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不良反应),提出了补救措施,使得情绪疗法更加完善。《丹溪心法》 曰:“无志之火,因七情而起,郁而成痰,故为癫痫狂 妄之证,宜以人事治之,非药石所能疗也,须诊察其 由以平之。怒伤于肝者,为狂为癫,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伤于心者,为癫为痫,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 伤于肺者,为痫为癫,以喜胜之,以怒解之。思伤于 脾者,为痫为癫为狂,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惊伤于 胆者,为癫,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伤于心包者,为癫,以恐胜之,以怒解之。此法惟贤者能之。”情绪 疗法的原理是利用五行相胜的机制,医生借用语言、 行为、表情、态度、训练等手段诱导、激发或刺激患 者,以唤起患者某种情绪活动。可是,由于刺激的强度不够,很难达到康复治疗的效果,也可以因为刺激 的强度太过,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朱丹溪诸种“解 之”方法为处理不良后果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临床 实践中掌握适度的情绪刺激,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是必须兼顾的问题。同时,也要有应对不良后果的充 分准备。 由于情绪波动最易引起内脏气机变化,进而发 生其他生理和病理改变,故情绪疗法不仅能够调节、 控制和纠正情绪变化或心理障碍,也可以使躯体症状得以缓解、治愈和康复。《程氏易简方》认为:“大 凡病原七情而起,仍然从七情胜负化制以调。昧者 不悟,徒恃医药,则轻者加重,重者乖危矣!”从古到 今,情绪疗法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参 考 文 献 [1] aiken l r,kandel e r, micheal h e, et al. encyclopedia of psychiatry (vol. 3) .new york : wiley, 2001:95-97 [2] ebert m r,goldfield m r. current diagnosis & treatment in psychiatry.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1211-1213 [3] goldapple k,funder d c. treatment specific effects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arch gen psychiatry,2004,61:34-41 [4] alford b a,holmbeck g n. the integrative power of cognitive therapy. new york : guilford ,1999:363-369 [5] raymond j c.current psychotherapies. 4th ed. peacock publishers inc. itasca, illinois,1999:493-499 (收稿日期:2008年1月2日)

小情绪反反复复篇7

宝贝,随着你的长大,我需要把你当作一个平等的对象来相处,让你逐渐尝试生活的各种滋味。生活不仅仅由玩具、绘本、美食和快乐组成,还包括困难和挫折,情绪就是人对这些现象的反应。你也许会感到生气和失望,每个人都会有这些反应,就像肚子饿了、眼睛困了一样自然。所以,妈妈以后会接受你的各种情绪,试着站在你的角度去理解,也请你接受妈妈的各种情绪,甚至接受周边所有人的不同情绪。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喜怒哀乐各占一方,妈妈不会因为你哭了就嘲笑你,你也不要因为妈妈生气就疏远。

你喜欢高兴和快乐的情绪,是因为它能带给你积极的感觉,但没有哀和怒就没有喜和乐,连刚出生的婴儿都会哭闹。如果你想多些快乐,那就勇敢地面对伤心和愤怒,和所有的情绪交朋友,直到平静地面对他们。只要我们能觉察自己的情绪,学会控制他们,到了那一天,我们的快乐一定多于悲伤。咱们约定,如果妈妈不为你打碎了花瓶就冲你大吼大叫,那么下次你积木倒塌时,也不要急得跳脚哭个没完哦!

虽然妈妈有情绪,但妈妈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请给我时间和空间,这样,妈妈才能快速恢复为你喜爱的那个人。

当不想让情绪影响别人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并不是不能表露,只是需要时间和空间。当妈妈伤心或者生气的时候,需要一个人静一静,不想被打扰,妈妈会暂时不想和你说话,甚至离开你一下,进行思索和平复心情。当你有情绪的时候,妈妈也会给你一个平复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你需要,我也可以抱着你,让你在我怀里慢慢恢复。情绪人人都有,它会很快过去,等妈妈的情绪过去了,我还是那个你熟悉和喜爱的温柔妈妈。

不需要再问妈妈爱不爱你,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都会是“yes”。

不管妈妈处于哪种情绪,我对你的爱都不会改变。不要以为我板着脸孔在生气,心里就对你充满了恨,其实那是因为我太爱你,才紧张你的错误。妈妈保证,我不会再把“我讨厌你”、“我不要你了”之类的话当作情绪发泄的口头禅了,请监督妈妈,在我发怒时,提醒我“妈妈你是爱我的”,然后,当我们都平复以后,千万不要忘记互相来一个拥抱,感受一下甜蜜温馨的母女情。

小情绪反反复复篇8

请看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公式:情绪指数=实现值/期望值。原来人们所谓的“情绪”,可以表述为一个分数。而分数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分母越大,分数的值也就越小,即期望值越大,情绪指数也就会越小,这里的“越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烦恼”和“苦闷”。反之,及时调整一下期望值使之变小,分数的值就会立刻变大。

打个比方,一个穷小伙儿幻想着娶皇上家的公主,这个“期望值”就太大,既然这一幻想根本就不能实现,即“实现值”太小,其“情绪指数”也就肯定特别小。反之,如果这小伙儿并不曾想入非非,而是脚踏实地,一心要娶邻村的一位村姑,那么,随着这一期望的实现,其“情绪指数”也就肯定会变。

当“情绪指数”等于1或者大于1时,人们会感到愉快满意,表现出积极的心理情绪;反之,当“情绪指数”小于1时,人们就会感到苦恼悲观,并因此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情绪。而“情绪指数”大于1还是小于1,是完全可以自我调节的。

汉灵帝时,太原孟敏出行,途中不慎失手打碎瓦甑(瓦罐),只见他掉头不顾,径直前行,名士郭泰奇之,问其故,他答曰:“瓦甑已破,不复能用,顾之何益?”(见《资治通鉴》)

不慎打碎了瓦甑,这的确是件让人烦恼的事,如果孟敏的期望值恰好是“瓦甑永远不破”,那么,他肯定会因此而垂头丧气。反之,正因为他的期望值不是这个不切实际的奢想,而是深知“瓦甑已破,不复能用,顾之何益”的道理,这才来了个“掉头不顾,径直前行”。

“烦恼”太像那只打碎了的瓦甑了,既然它毫无用处,凭什么不扔掉它?既然它于工作无补、于健康有害,凭什么可怜兮兮地老守着它?

守着烦恼必定烦恼,扔掉烦恼才能轻装向前。既然如此,当烦恼不期而至时,何不迅速调整一下期望值,也来个“掉头不顾,径直前行”?

只要你爽朗乐观地看待生活,生活肯定阳光灿烂。反之,愁眉苦脸地看待生活,则生活肯定是愁眉不展的样儿。下面听我来讲两个有趣的真人真事吧!

其一,一位老大爷不慎摔倒在草地上,小孙子刚要扶他起来,仰面朝天的他却笑眯眯地摆了摆手:“别!别!天这么蓝,云这么白,机会难得――就这么躺着,正好痛痛快快地欣赏欣赏。”

其二,有位旅行者一不小心,把一只新手套掉在飞奔的列车外,大家为他惋惜,他却笑了笑,把另一只手套也扔了下去,人们惊问其故,他再次笑了笑:“索性把另一只也扔下去,或许过路的朋友正好需要一副手套呢!”

上一篇:物理滑轮组范文 下一篇:贺敬之的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