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瑟的秋天范文

时间:2023-10-21 23:26:51

萧瑟的秋天

萧瑟的秋天篇1

1、落花无痕,徒留馨香,在这萧瑟的季节里,任孤寂的身影翩跹起舞,荡去尘埃,舞尽惆怅。

2、需知青春易逝,如秋风萧瑟,榆柳凋敝之时,它却只能以黄陨的叶,飘零的花,残存的果匆匆结束辉煌的一生。

3、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4、我喜欢风,喜欢它那来无影去无踪的感觉。喜欢风的温柔,风的萧瑟,风的动人和风的热烈。

5、已经显露萧瑟,远山变得黛绿,一条河流绕过山脚。

6、落花无痕,徒留馨香,在这萧瑟的季节里,任孤寂的身影翩跹起舞,荡去尘埃,舞尽惆怅。(但不管怎么样,该忘记的还是要忘记…

7、此图绘雪峰突起,几棵参天的老树, 枝疏叶稀同,使画面增添了萧瑟的气氛.

8、在这个萧瑟的山头,土上都结了黑漆漆的霜,变得出格硬。风一吹,我的四肢行为都在寒战。

9、连日来天气干燥而阴沉, 秋风萧瑟, 寒气袭人.

10、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萧瑟的秋风也捎来了沉甸甸的果实和飘零的落叶。

11、洞房内,穿戴新娘装的贾蜜斯(济公)数落仲卿新婚之夜却有意萧瑟她,仲卿合家莫辩,居然将休妻之事说出。

12、唐诗由盛唐的昂扬首变为中唐的萧瑟,()再变为晚唐的凄凉,这实际上也正是唐代士子由奋发蹈历乐观进取,转而为消沉冷漠枯寂渊默,直至暮气沉沉的心路历程。

13、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

14、冬天的东条山,萧瑟荒芜,一片焦土。

15、萧瑟深秋预示寒冷的冬天即将到来.

16、人类的未来看起来很萧瑟。台钟在滴答滴答地响……

萧瑟的秋天篇2

关于秋天的成语有哪些:

五谷丰登、秋风萧瑟、硕果累累、春花秋月、天高云淡、寒蝉凄切、

秋风瑟瑟、层林尽染、果实累累、秋收冬藏、秋雨绵绵、落叶知秋、

一日三秋、雁过留声、秋风送爽、春秋鼎盛、春去秋来、金风送爽、

秋风习习、秋阳杲杲、北雁南飞、金桂飘香、天朗气清、叶落知秋、

望秋先零、枫林如火、秋行夏令、一丛金黄、霜气横秋、秋色迷人、

霜天红叶、晴云秋月、一丛火红、玉露生寒、秋风败之、秋高气和

关于秋天的成语有哪些解释:

望秋先零

【解释】: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语言》:“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臣蒲柳之质,望秋先零,受命之异也。”

金风玉露

【解释】:泛指秋天的景物。

【出自】:唐·李商隐《辛未七夕》诗:“由来碧浪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春蛙秋蝉

【解释】: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出自】:晋·杨泉《物理论》:“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舌而已。”

春兰秋菊

【解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出自】:战国·楚·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秋高气肃

【解释】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出处】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秋色宜人

【解释】秋色:指秋天的景色。 宜人:气候或温度令人舒适的;温和或温暖的。

【出处】 北周 庾信 《周骠骑大将军柴烈李夫人墓志铭》:“秋色凄怆,松声断绝,百年几何,归于此别。”

层林尽染

【解释】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出处】见于诗词《沁园春·长沙》。

橙黄橘绿

【解释】指秋季景物。指橙子金黄橘子翠绿时的季节。

【出处】宋·苏轼《赠刘景文》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秋月春风

【解释】秋月春风,秋夜的月,春日的风。指美好的时光。

【出处】唐白居易《琵琶引》:“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天高云淡

【解释】天气晴朗,天空云少而高、轻薄而淡。指秋天的天空。

【例句】秋天里,找一个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的日子一起去爬山吧!

秋风瑟瑟

【解释】萧瑟 (xiāo sè )有两个意思,①形容风吹拂树木发出的声音:长松千树风萧瑟。 ②冷落;凄凉:你秋色将临,能无萧瑟之感。 萧瑟在本词中取第一个意思。秋风萧瑟就是秋风吹树木的声音。

【出处】出自曹操《观沧海》。

金风飒飒

【解释】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飒飒:风声。

萧瑟的秋天篇3

描写秋天景色的词语有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春华秋实、秋菊怒放、秋风萧萧、秋风瑟瑟、秋月春风、秋月春花、秋月寒江、晴云秋月、天高云淡、红衰翠减、霜天红叶、枫林尽染、霜叶知秋、秋阳杲杲、丹枫迎秋、秋风红叶、天高气清、秋高气爽、秋高气肃、秋高马肥、金桂飘香、桂子飘香、稻谷飘香等。

秋季,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一。在我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根据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其指标是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时期为冬季,高于22℃时期为夏季,10~22℃期间分别为春、秋季。

(来源:文章屋网 )

萧瑟的秋天篇4

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物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里钟嵘、陆机和刘勰都阐明了气候、景物的变化与文学情感之发生的关系。四季轮回、气温变化导致万物消长,进而触动人的内心情感。秋天由于季节的原因,万物失去勃勃生机,秋风萧瑟、百花凋零、草木枯萎,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刺激永远是那么强烈,他们的肉体和心灵在秋天的残败景象所铸就的荒凉与萧瑟的不断磨打下,又进一步升华为伤感凄凉、悲哀失意、生命短暂的人生感悟。“暮蝉不可听,落叶不堪闻”、“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这种感悟不断积淀,代代相承,凝结为一种悲秋情结,一种文学母题。

中国古代文人仕途坎坷、倍受压抑和排挤,许多为官文人又被卷入黑暗政治斗争的污泥浊水中,当他们艰难的人生历程与长久积淀的悲秋情结相碰撞时,一种由外物的自然属性引发的人生感悟并淤积于胸,成为宣泄的对象。于是文人们就借助他们最擅长的文学样式――诗词,来表现自己的心灵感悟。庞大的文人队伍,共同的表现形式,终于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一种源远流长的诗词表现传统,进而形成独树一帜的悲秋文学。从《诗经・小雅・四月》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屈原《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越到后来,悲秋的色彩也就越浓重,到了《全唐诗》,悲秋之诗几乎不可胜数。杜甫就是一个以悲秋出名的诗人,如他的《秋兴八首》、《登高》等都是有名的悲秋之作。但杜甫的悲秋表现为一种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和伟大的忧患意识。

二、悲秋诗词的创作表现形式

中国古诗文中有太多的悲秋之作,或触景伤怀,或睹物思人。有人见秋霜而悲百发,有人睹残花而伤红颜,有人望归鸿而思亲人,有人闻寒蝉而叹余生,有人拂秋风而觉萧瑟,有人触秋雨而感悲凉……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里也有不少篇目涉及悲秋的题材。鉴赏此类诗歌,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理解古人的悲秋情结和他们的表情达意方式。“落叶不是无情物”,中国悲秋诗词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取向,诗人们面对秋天的残败景象,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情景交融地抒写着从大自然里体验到的内心感悟和生命意识。

1.描写秋天物象,表达悲苦愁情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北风、枯草、落叶、寒蝉、西风、秋月、、梧桐树、南飞雁……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它们都是悲愁的象征,是作者抒写愁苦的寄托景物。

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北风、落叶、归雁触发诗人怀念故乡的深情,借景抒情。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萧瑟悲凉的秋景渲染了离别时的惆怅凄清的心情。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一连串的物象构成深秋荒凉的景象,蕴涵着游子悲愁凄凉的心情。

2.借秋天特定的节日抒写内心情感

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等,更容易引人伤感。

在古典诗词中,秋月,尤其是中秋圆月,几乎成了人们寄托思乡情怀的特定物象: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等都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恋。

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人们常借此表达夫妻团聚的愿望。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者从一年一度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中,领悟到了爱情的真谛。

重阳节,亦称登高节、九月九、茱萸节、节等。是秋天一个很特别的节日。在这天人们登高、赏菊、佩茱萸、饮酒等。但重阳节也最易引发天涯游子客居异乡的伤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最好的例证

三、悲秋诗词的感情寄托

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各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但在具体的诗词中它又各有侧重,下面分点论述。

1.对人生短暂的喟叹

草木虽枯而又复荣,人却青春难再,秋之酷烈无情使人倍感生命的珍贵短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的生命短暂,还不如秋天草上的露水。死亡使生命有去无归,永远消失。汉乐府《长歌行》“常恐秋节至,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既然人生如秋露般短暂,就更应该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

2.对离愁的伤感

情有多种,离情最苦。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合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代诗词曲中歌咏的重要内容,离愁具有了极其动人的魅力,从古至今,人们为之肝肠寸断。《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里选取了几种具有深秋特色的景物:黄花、西风、归雁,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层次分明,绘出了一派萧瑟的秋景,勾起了人们无限的离愁别绪,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凄凉残破的秋景下的离别更使人悲愁百转,肝肠寸断,形毁骨销。

3.征人闺妇思乡怀人的情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边愁》)萧瑟秋风正合征人愁苦心境。一些征人悲秋的诗词,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又不失军人所特有的豪迈气概。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独守空房的,面对草木摇落的秋景、南归的大雁,想到远征的丈夫,顿感柔肠寸断,流下的眼泪把衣裳都打湿了,其思念之苦已无以复加。

4.怀才不遇、处境悲凉、命运多舛的悲叹

处境悲凉、惆怅失意的诗人,往往被秋天的萧瑟、冷落、荒凉触动敏感的心灵,引发无穷的愁绪。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诗人借秋蝉的哀鸣来寄托自己哀伤,表明自己的高洁。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马戴《灞上秋居》)在萧瑟的秋意,流露出诗人孤独凄清的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愁绪。

中国诗词中难道就没有赞美秋天的吗?当然有。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稻麦成熟,瓜果飘香,层林尽染,绚丽多姿……秋天的景象也可以寄托喜悦的情感。

刘禹锡《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天山明水净,振翅高举的白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但“自古逢秋悲寂寞”,悲秋才是咏秋文学的主流。

萧瑟的秋天篇5

落叶无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落叶悄悄地离开树枝,没有怨恨,没有惆怅,无声地飘落,就像一个个寂寞的舞者,在空中轻舞,舞的累了,乏了,又顺其自然地,静静地躺在山麓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秋天,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眼里萧瑟凄凉,总是和愁字连在一起。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都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寄托哀愁的季节。是啊,秋天有它的萧瑟凄凉,但也有它的秋实风韵,我们寄托哀愁,我们赞美秋实,这才是豪迈洒脱的人生观。

从红叶谷最高处远眺山下,透过飘零的红叶,清晰的看到不远处有一枣园,人们正在收获红枣。在竹竿的敲击下,红的、红黄相间的、圆圆饱满的大枣天女散花般,蹦蹦跳跳地,布满整个枣园,收获的喜悦、欢快的歌声和着秋天的韵律形成优美动人的交响曲。

在红叶飘零的山路上,我们还看到一对耄耋老人,相互搀扶着,迎着瑟瑟秋风霍然前行,远出夕阳正红满了半个天,夕阳的余辉洒在耄耋老人的身上,反射出金红色的光环,望着耄耋老人的背影,我们心中充满敬意。人生几度夕阳红,最美不过夕阳红。

一个小姑娘,在落满红叶的山麓上,精心地挑选着红叶,她说:“我要收藏最红的叶子。”她何尝不是收藏一个季节,寄托一份思绪呢?

萧瑟的秋天篇6

郑舒哲

落叶纷飞,它在林中悠悠荡荡,似飞天在跳“云霓舞”,又飘飘荡荡地似天女在跳“散花舞”。这是一场风情,一场繁华,落叶披着黄色、金色、红色、桔色、褐色的五彩霞衣,婀娜多姿,极尽美态,展现出无限优美的姿态和痕迹。落叶一边舞着,一边荡悠悠地委落地上,悄然无声完成了生命历程。这是一场艳舞的盛会,更是一场绝舞,一次生命的轮回。树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实现了终极的辉煌。落叶的艳舞使我迷恋,落叶的绝舞使我震撼。我望着这令人心醉又心碎的一幕,眼睛不觉潮湿了,恍若一世。

清晨,熟悉的林间小路,显得格外地静,我漫步着,欣赏这天地间最自然而真实的美丽,俗世的纷扰和浊气仿佛也在这一夜的沉淀中洗涤净了,对我来说,这远比灯红酒绿和纸迷金醉的城市生活来得更有魅力和吸引力。我自由而欢畅地沉浸在这片林,此时此刻,那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几乎融入了这自然、这天地,没有一刻能比这清晨更让我感觉到这般接近它。一阵寒风拂过,我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寒颤,忽而感觉脸颊有东西划过,是一片落叶。秋的萧瑟,冬的侵蚀,叶子已经泛黄残缺,然而却别有一番韵味。

拾起落叶,它似乎变成了绿色,那是春天的它,沐浴着阳光,呼吸着空气,感受着春光的明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春雨来了,它尽情地享受着这清新,迸发出活力和喜悦,连那寒冬的最后一丝冷意也都无影无踪了。

紧接着是夏天,带着几分炎热,这时的叶子已由一个顽皮的小姑娘长成了一个羞涩的少女,依旧是绿的,但这时却是绿得可爱,绿得更有活力。林子里多了鸟的歌唱,虫的鸣叫,大自然的魅力尽显无遗。

渐渐地,秋天到了,叶子也在秋风中变了颜色渐而转黄,淡淡的。秋天是萧瑟的,虽然没有了春日的朝气和夏日的活力,叶子却也独有一种萧瑟的美。到了夜晚,在这皎洁月光的映照下则更显美丽,仿若在独此一人的寂寥自赏,寂寞而高洁,那么清幽,那么静美。几只乌鸦尖叫几声,拍打着翅膀便离开了。冰冷和萧瑟笼罩着这片天地。

冬天的它也不显残败,那是生命的斑驳和痕迹。它在冬风的摧残下,跳起了舞,飘飘絮絮,纷纷扬扬……落到地面上,仿佛为大地送上了一件过冬的棉衣,为大地送上一份养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有情的叶儿。落叶凄美,落叶亦有情。落叶枯萎了、死亡了,但要落进母亲的怀抱,落到根的身上,化作粪土、化作春泥也要护根,给根以温暖,给根以营养,回报母亲,“血浓于水,落叶归根”。这种浓烈的情绪感染着我,感染着四处漂泊,远离故乡的游子们。他们手持落叶,微微颤抖的嘴角吟唱着:“归去吧,归去了,家乡!”

叶有四季,四季虽短,却有着万千变化;人历一生,一生虽长,却不过喜怒哀乐。品味人生、品味幸福,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难免如叶儿一般有喜悦,有活力,也有萧瑟。花开花落,原本如此,世事无常,原本如此,无论欢乐喜悦抑或哀愁悲伤,年老之后,也都是珍贵的回忆和经历。伴随着落叶的坠地,我的思绪仿若也沉淀下来,无比安静感受这落叶的情怀。

【创作心得】

萧瑟的秋天篇7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天,橙黄橘绿,天高气爽,太美了。

然而,秋天的诗更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把秋色竟写得这般恬淡静谧,好不宜人。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把菊丛盈院,篱边清幽,斜日轻抚的秋光写得多么甜蜜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谖。”(王维《辋川闲居》)“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好一派秋光,好一个秋山秋水。秋景如诗,秋诗似画。秋中的诗,还是诗中的秋?抑或都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旧时代文人墨客大都郁郁不得志,或不被重用,或被贬,或放逐,自然少不了悲愁之作。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这是刘禹锡的惊秋之作。“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更是唐人的惊秋之叹。“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在瑟瑟秋中来到屈原三闾庙,能无怨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杜甫秋思之心声。

“砧柞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泪湿衣。”(张仲素《秋闺思二首》)思妇魂牵梦萦,心系边人,为做寒衣,泪听寒通宵不眠,催人泪下。

“南浦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的这首《秋浦别》把离别场面写得揪心裂肺。

秋诗中边塞秋咏,更是别有滋味,另有神韵:

“寒星几点雁横塞”――多么雄浑;

“长风万里送秋雁”――何等悲壮;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好不苍凉。

这些边塞秋咏,苍凉而又雄壮,读来顿觉神韵飞扬。

秋色怡人,秋景诗更是醉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多么惬意,多么悠然!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多么美好的秋夜!使人如临其境。这就是诗的魅力。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这首《山行》,把个“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秋景写得多么迷人!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中营造出的青山吐月意境,多么壮美,何等浪漫!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多么富于诗意啊!秋中的诗,诗中的秋?

春景诗以艳丽取悦,秋色诗则以风骨见长。“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刘禹锡《秋词二首》)树在深秋,有红有黄,由红转黄,如诗如画;人上高楼,清澈入骨。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这首《长安秋望》,高远澄沽的意境,达到了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境界。特别最后二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美,留下了让人充分想象的余地。

萧瑟的秋天篇8

九月,秋日已经临近。每天早晚看见原本郁郁葱葱的树木慢慢枯萎、凋落花朵也由姹紫嫣红变为枯荷败叶。真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每当秋风一吹,这些枯叶便颤抖着落在地上,似乎害怕秋风会夺走她们的性命。看到这里,我的心也开始跟随她们一起颤抖。心想。又是秋天,寒风瑟瑟,仿佛一夜之间所有生机勃勃的东西都消失不见了,只剩下一片凄凉,孤寂;又是秋天,不仅仅是树叶花草,还不知有多少红颜的生命在这个令人悲伤的季节戛然而止?曹公笔下的黛玉,在受不住折磨后,沉湖自杀;巴金笔下的淑贞、梅表姐、蕙......这些美好的生命,曾经也拥有过快乐和幸福,而如今,却只留下了一片黑色的记忆......

感想到此,不禁诗性大发,填词《太常引》一阕,诗一首:

诗曰:

无题

耿耿秋灯秋意长,窗边梧桐诉凄凉。

阑干难掩春花谢,不知何处得秋霜?

身影飘落难寻觅,心冷寒溢闻残香。

荒寥庭院风瑟瑟,可怜花落与人亡!

词曰:

太常引——伤秋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争奈秋意明。任凭晚风吹,

空留这、枯枝憔悴。

望归来路,韶光不见,苦

上一篇:中长跑训练计划范文 下一篇: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