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范文

时间:2023-09-15 07:48:55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篇1

关键词: 《麦琪的礼物》 艺术魅力 欧・亨利

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在小说《麦琪的礼物》中,用他幽默又带有淡淡哀伤的艺术语言讲述了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以圣诞前夜馈赠礼物如此平常的题材创构的小说,在西方文坛并非罕见,其中也不乏精心之作,而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独自绝响,成为这类题材的杰作,确实是令人深思的。它的艺术魅力在哪儿呢?

一、感人的故事

全篇以馈赠圣诞礼物为中心线,写了美国一对贫穷而恩爱的夫妇。这个家庭的主妇德拉为了节省每个铜子儿,不得不“每次一个、两个向杂货铺、菜贩和肉店老板那儿死乞白赖地硬扣下来”。尽管如此,到圣诞前夕全家只剩下一块八毛七分钱。作家不用多费笔墨去写这个家庭的拮据困窘,只是简单地用“一块八毛七分钱”引出全篇。唯其如是,深爱丈夫的主妇德拉把这钱数了三遍,并因为无法为丈夫购得一件称心的“麦琪的礼物”而伤心地哭泣。欧・亨利最擅长用貌似平淡的话语作素描,去营构一种气氛,让读者沉湎其中,领味和思考人物的命运。“一块八毛七分钱”为这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营构的忧郁凄凉的气氛始终贯穿全文,即使写到夫妇看到礼物时的瞬时惊喜和欢乐时也明显地带有这种气氛袒露的伤痛。

德拉为了给丈夫心爱的金表配上一副精巧的表链,忍痛卖掉自己一头美丽的头发。那“美丽的头发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泻闪亮”,丈夫吉姆非常喜爱妻子这头美丽的褐发。他深知爱妻为了装扮头发对百老汇路上一家商店橱窗里陈列的玳瑁发梳渴望已久。为了在圣诞前夕给爱妻赠送玳瑁发梳作为有价值的“麦琪的礼物”,吉姆也忍痛卖掉了三代祖传的金表。德拉的美发和吉姆的金表,是这个贫穷家庭中唯一引为自豪的珍贵财产。为了对爱人表示深挚的爱,他们在圣诞之夜失去了这两件最珍贵的财产,换来了已无金表与之匹配的表链和已无美发借之装扮的发梳。卖掉了最好的东西,买回的却是“废品”,双方又都不生气,实用性和情感性的强烈反差,彰显了情感的动人、爱情的纯洁。欧・亨利经过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思考之后,精心筛选了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使这类易入俗套的题材焕发出奇异动人的光彩。金表和美发,对这个每星期只收入20块钱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可复得的巨大财富。这个遗憾带来的苦涩感,使每个善良的读者心扉颤栗。这个凝聚着社会现实生活无法解决的真实矛盾(爱情和财富)因作家深沉的文笔而倍增真实,更能引起读者的怜悯和同情,并将他们引入更深刻的思考中去。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一向不以奇诡情节取胜,揭示复杂的社会生活往往不过摄取其中一个镜头,但那种刻意追求的以情动人的独特艺术效果,却能透过“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强烈冲击读者的心扉。

小说揭示社会现实不靠说教,而是用人物感情起伏的发展变化为脉络,启发读者去触摸、感受人物带有悲剧色彩的思想性格。在那个金钱可以买卖爱情,心理和感情出现畸变的社会中,德拉夫妇之间真挚深厚的爱充满了作家理想主义的色彩。欧・亨利不写这个社会中金钱作贱爱情的罪恶,偏去写这个晦暗镜头中的诗情画意,去赞扬德拉夫妇的聪慧,这绝非常人手笔。所以,作品给人的不是消沉和晦暗,而是对美的追求和眷恋,从而把读者引向高尚的境界。

二、精巧的构思

这篇小说在情节上并非有过人之处,之所以能享誉世界,就在于它精巧的构思。

1.巧设悬念。小说在设置悬念之前首先列出了创设悬念的大前提:圣诞节将至是时间因素;必须给对方送礼是节日习俗;家庭拮据是经济因素;夫妻恩爱是感情因素。这些因素都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充分条件。在交待了这些前提后,首次设疑是在“一块八角七分钱”上,她想买什么?第二次设疑是在当德拉把沮丧的目光从院子里收回,并把目光注视在壁镜中时,眼中却有了令人不解的“晶莹”色彩,此时作者又不惜笔墨地对其头发大作描绘,直到其“裙子一摆,便飘出房门”仍让读者百思不得其解,她要干什么?第三次设疑是在德拉卖完头发之后的两个小时的时间,“把所有的商店都搅翻了一遍”,她能为吉姆买到合适的礼物吗?第四次设疑是在小说的结尾,晚上七点吉姆下班回来,进门就像一条猎犬嗅到鹌鹑似的纹丝不动,他的表情让人捉摸不透,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厌恶,而是死死地盯着她。这样的描写,一定会让读者产生种种疑问,直到最后才明白真相。故事到此而止,可以说这种结局出人意料,但因有了大前提的铺垫,所以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双线并行的结构。女主人公是明线,男主人公是暗线。小说前面描述了女主人公如何绞尽脑汁,想变卖心爱之物给丈夫一个惊喜,并描写了她如何期待惊喜发生的全过程。而没有写出来的丈夫一方,也同样有一个谋划卖物购物和心理期待的过程。女主人公比较敏感、神经质,男主人公比较沉稳,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有利于营造出人意料的结局。

3.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笔法。小说的结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哭笑不得的喜剧,双重期待的落空,给人震撼性的效果;如此巧合的阴差阳错又是情理、情节发展的必然。处理小说的结尾是欧・亨利最具创造性的贡献,也使他在美国和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名。他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称奇。这篇小说就是这种创造的典范。

三、艺术风格――“含泪的微笑”

幽默是美国的文学传统之一。从华盛顿・欧文开始,许多作家都善于写那些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长的故事。欧文的幽默是在善意的揶揄之中含有淡淡的讽刺;马克・吐温的幽默以充满俚语的口语,滑稽、俏皮的描写和极夸张的形象,揭示了生活中的真理;欧文・肖的幽默则在注重描述人物性格的幽默风趣上。欧・亨利承袭这一传统,受同时代作家的影响,加之一生经历坎坷,使得他独特的幽默与众不同――充满了辛酸的笑声,在夸张、嘲讽、风趣、诙谐、机智的幽默之中,含有抑郁、凄楚的情绪。《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小说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大都市里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和美好品质。读《麦琪的礼物》让人苦笑,读《警察与赞美诗》让人悲凉辛酸。这种“含泪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使其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四、风趣幽默的语言

文章极具“欧・亨利式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诙谐、俏皮、善用夸张和比喻。如那句“现在,他的收入缩减到二十美元,‘迪林厄姆’ 的字母也显得模糊不清,似乎它们正严肃地思忖着是否缩写成谦逊而又讲求实际的字母D。”给穷人生活的无奈增添了喜剧的色彩。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篇2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在这部短篇小说中,欧?亨利用其独特的创作手段和创作方法将故事情节巧妙地铺设开,通过讲述一对生活比较贫困的小夫妻在圣诞节的前一天为了给对方赠送一件圣诞节礼物而卖掉了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然而两个人由于卖掉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以至于对方送的礼物没有任何用处的故事,揭示了精神与幸福超越了物质这一深刻的主题,即人与人在交流和相处的过程中应该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爱,也要学着如何去爱人。在这篇短篇小说中,欧?亨利独特的语言表达手法以及创作风格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尤其是在结尾处,给人一种经历风雨之后的温暖的感觉。

一、《麦琪的礼物》及欧?亨利的创作风格

(一)《麦琪的礼物》简介

《麦琪的礼物》是通过圣诞节的前夕一对夫妻给对方互赠礼物而引出来的一个故事,这对夫妻在当时美国社会中是生活在中下层人群中的一部分,一对生活很普通的夫妻为了给对方买一件礼物,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用来换钱,而买来的东西对对方而言,都已经毫无用处了。德拉有一头美丽的长发,但是为了换钱给吉姆买一条白金表链,她将自己的长发卖掉了。吉姆一直珍藏的东西是几代相传的金表,但是为了给德拉买她心仪许久的发梳,他将自己的金表卖掉。在最后互相赠送礼物的时候,德拉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发梳,但是发现已经毫无用处,而吉姆得到了白金表链,却已经没有了手表。但是通过这一次经历之后,两个人更加珍惜对方,发现了对方对自己的感情,于是也加深了对彼此之间的爱,加深了对爱的理解和认识。这部小说表达的主旨摒弃了传统的物质观念,在物质层面之上,还有很多值得人们去关注和珍惜的东西,比如爱情、精神生活等。

(二)欧?亨利的创作风格

“欧?亨利”式的写作风格,在美国文坛上一度受到人们的喜爱以及追捧。因为他善于利用适度地幽默与夸张,在作品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也可以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他的文学作品中大都将思想与艺术进行结合,通过虚与实的双重结合,烘托文章的主旨。欧?亨利用文学的方式描绘了很多种类型的人物,这些人物是生活的,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此他的作品还被认为是美国生活中幽默的百科全书。在欧?亨利十几年的创作时间中,他的作品一共达到三百多篇,比如《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藤叶》等。诙谐幽默、寓悲于喜是他在小说创作中形成的独特的风格特征,情节上的巧妙构思以及出人意料的结局是他的作品吸引人的地方。《麦琪的礼物》可以说是欧?亨利短篇小说中最优秀、最典型,也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他利用诙谐、幽默、风趣的笔调将这个故事中的人物进行适度地描绘,从而引出了文章的主题。

二、《麦琪的礼物》文学语言艺术的解读

(一)采用虚实结合、详略结合的表现手法

“一块八毛七分钱。全在这儿了。其中六毛钱还是铜子儿凑起来的……德拉数了三遍。数来数去还是一块八毛七分钱,而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在这部作品中,开篇的时候就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开篇中德拉对所有的钱数来数去这一动作,很简洁干脆地表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现在的生活中也是存在的,很多人在感情以及生活中抉择。“其中六毛钱还是铜子儿凑起来的”这句轻描淡写地描述,说明了德拉与吉姆生活上的艰辛与困难。正是因为这种艰辛才导致两个人最终要卖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为对方换来一件礼物,因为两个人对彼此都是真爱,即使生活贫困,也要向对方表示自己的爱。在对德拉卖头发买表链的描述中,作者用大量的文墨来对德拉的内心世界进行描述,从她没有卖头发之前内心的沮丧和焦虑,到卖头发时内心的不忍与难过,到拿到了钱去给吉姆选礼物时内心的兴奋与激动,再到后来害怕吉姆看见自己把头发卖掉时内心的忐忑不安,这些内心世界的刻画是作者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我们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也可以想象吉姆的形象,尽管文中对吉姆卖掉金表为德拉买发梳这一过程中吉姆的心理变化没有详细的描述,但我们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也可以想象吉姆在卖掉手表为德拉选择发梳的过程中,他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对德拉的行为以及心理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对吉姆则进行了略写,同时在描写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夸张和虚写的成分,比如“搜索了所有的铺子”“把所有的商店都搅翻了一遍”,目的是要突出德拉在为吉姆选择礼物的过程中的那份心情,虽然采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但是读者读起来并不觉得夸张。在整部小说中,欧?亨利特有的那种漫不经心的创作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时而描写得很细致,时而又说得比较简略,时而虚时而实,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刻画,来揭示文章的本质。

(二)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描绘

语言是一部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人物心理,还是故事情节,都是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通过语言可以将人物形象的心理特征、情感等方面展示出来。个性化的语言是欧?亨利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个标志,这部小说体现了欧?亨利幽默风趣的艺术造诣,将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展现出来。吉姆在看到白金表链时眼里都闪着光,但是恼于囊中羞涩,他最终没能买成表链,在这种背景下整个主题的表达更加明确。在个性化语言中,欧?亨利的创作风格可以概括成“含泪的微笑”,即是用一种含蓄但是又十分深刻的表达方式,对主题进行分析和掌握。整个故事情节本来并不复杂,文章通过语言之间的交织,将德拉以及吉姆在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他们在生活中是朴实、艰辛的。金表和那头漂亮的头发是他们的最爱,但是由于现实生活的无奈,他们别无选择,在卖掉头发和手表的时候,德拉与吉姆也是矛盾的,作者通过深厚的文学功底将那种矛盾的心理体现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此同时,也引出了一种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两个人相濡以沫的感情,虽然德拉以及吉姆都只是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但是他们两个人都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情,还有对对方深沉的爱,正是这种感情基础,使得两个人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文章的最后写道:“德拉,”他说,“我们把圣诞节礼物搁在一边,暂且保存起来。它们实在太好啦,现在用了未免可惜。我是卖掉了金表,换了钱去买你的发梳的。现在请你煎肉排吧。”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吉姆没有了金表,虽然德拉没有了靓丽的长发,但是他们得到了彼此的爱,白金表链是德拉头发的延续,发梳也是吉姆的金表的延续,他们的生活还在继续,他们其实并没有失去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只不过将这种珍贵换成另外一种形式,幻化成为真挚的感情。德拉和吉姆之间的感情对于读者而言,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引导力量。

(三)长短句式的搭配

在《麦琪的礼物》中,语言风格表现得十分明显,尤其是长句和短句之间的结合,通过复杂的表达方式,将故事的内容诠释得十分到位,加上文中还有倒装句、对等句子等句式的使用,为小说的情节发展有更好的推动作用。长句主要是情感交流与表达的一种方式,而断句则主要是一种思维运用的方式,短小的句子能够让人感受到主人公想要表达的心理以及情感。比如“如果希巴女皇住在气窗对面的公寓,德拉总会让她的头发挂窗外一些天来晾干,只是为了使皇后的珠宝和首饰相形见绌。”这些句子可以表现出德拉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对她的长发的描述,可以为后文她卖掉头发时的矛盾心情的出现做一个很好的铺垫,融入了一些丰富的情感态度,使得小说的语言魅力更加深刻,为小说有一个自然的结尾提供更好的帮助。

结语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篇3

以前关于《麦琪的礼物》研究大多偏向于它的艺术手法,或者是它的永恒的主题,很少有把两者结合起来的。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通过描述一对青年夫妇的悲与喜,作者以简单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两位主人公之间纯洁的爱情,让人感动不已。它代表了美国下层人物的悲喜,也包含了作者要表达的“人性美”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爱的无私奉献。 一、朴实语言,最简单的爱 作者采用朴实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作品强烈的思想内容。整篇作品、娓娓道来,好像向挚友叙述家常一样。吉姆和德拉这对恩爱夫妻在艰难的生活中互为对方舍身奉献的精神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操。女主人德拉在日常生活中,面对贫民窟似的公寓、寂寞的邮筒、无人按响的门铃、低劣的壁镜,她都能心静如水,坦然面对。但是,几个月来精心筹划为丈夫购买圣诞礼物的计划因为钱不够就要落空的时候,德拉悲痛欲绝号啕大哭。而当她卖掉长发跑遍全城,买到了理想的表链,好像完成了一项重大使命,完全陶醉在极度的快乐中。因为德拉认为给丈夫的金表配上高档的表链,丈夫就可以在任何场合都能体面地看看钟点。丈夫的体面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丈夫的欢颜就是自己最大的追求。这是爱的奉献,这是爱的力量。而且两位主人公在整篇文章说话是于此至少,但表达的感情是非常丰富。让我们再欣赏德拉对丈夫说的一段话吧看看作者如何交错使用长短句使讲话者的情绪溢于言表的:吉姆!”她叫了起来,“别那样看着我。头发剪了,卖了。不送给你一件礼物,我真无法过这个圣诞节。头发还会长的。你不怨我,对吗?我不这样做不行。 二、简单动作,最真挚的爱 一进门,吉姆就站住了,像一条猎犬嗅到鹌鹑似的纹丝不动。他两眼死死地盯着德拉,有一种捉摸不透的表情,爱妻德拉都从来没有见过。当德拉解释后,吉姆没有埋怨,没有更多的言语,他激动地把妻子搂在怀里。然后,从大衣袋里掏出一包东西,把它扔在桌上。那是他买给妻子的全套发梳。这一简单的动作,道是无声胜有声,直接明了,真挚感人,烘托出了这对贫困的恩爱夫妻之间高尚纯洁的感情。小说的最后这样写道: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受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他们就是麦琪。朴实的言语表达了作者对这对恩爱夫妻之间爱情的由衷的赞美。 三、丰富细节,最感人的爱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反复讲述德拉数“一块八角七分钱”;然后用“房租”“信箱”“电铃”“名片”等细节描写,突出德拉夫妇的穷困。接着写德拉为无钱给丈夫买礼物而悲痛,“突然她从窗口转过身来,站在镜子前面。她的两眼晶莹明亮,但是在#$秒钟内她的脸失色了。她很快地把头发解开,叫它完全披散下来”,她想到了自己的头发,“她又神经质地很快地把头发梳起来。她踌躇了一会儿,静静地站在那里,有一两滴泪水溅落在破旧的红地毯上。”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把她内心的斗争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揭示社会现实不靠说教,而是用人物感情起伏的发展变化引为脉络,让我们去触摸、感受人物带有悲剧色彩的思想性格。在那个金钱可以买卖爱情,心理和感情出现畸变的社会中,德拉夫妇之间真挚深厚的爱充满了作家的理想义的色彩。欧亨利用晦暗镜头中的诗情画意,去赞扬德拉夫妇的聪慧,给人的不是消沉和晦暗,而是对美的追求和眷恋,展示了德拉夫妇的爱是至高无上的,催人泪下,是最感人的。 四、巧合情节,最永恒的爱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巧合,但要让读者觉得故事情节真实可信,不能只依靠偶然,巧合必须成为故事情节展开过程中合理的一部分,而且要通过预示使读者在思想上有所准备。 两位主人公吉姆和他的妻子德拉生活贫困,但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俩都有自己引以为自豪的东西。吉姆的是足以令富有的以色列国王都有妒忌心的三代祖传金表,德拉的是一头可以使美丽的阿拉伯皇后身上的珠宝和饰物都相形见绌起伏发亮的褐色长发。按照过圣诞节的传统习俗,他们应该相互赠送对方礼物,但是我们可以从文中感觉出他们窘迫的生活:尽管德拉已经存了好几个月,但“一块八毛七分钱全在这儿了”。她们的家具就只有一张陈旧的长椅和破烂的红地毯。德拉穿的是褐色的旧外套,戴的是旧帽子。吉姆的手表虽华丽昂贵,却只有一条旧皮带来代替表链,他还需要一件新大衣,连手套都没有。 这两次巧合是有目的的,他为读者精心设计的第一个巧合是为第二个埋下伏笔,而第二个则是第一个巧合的必然结果。第一个合情合理的巧合否定了第二个巧合,第二个巧合又特别体现了故事的创新性,独特性及小说的主题,也为故事出人意料的结尾打下了基础。当他们两人拿出礼物交换的时候,结果却让人啼笑皆非,但故事情节的巧合“巧”得是那么合情合理。两次巧合不仅表现了主人公面临的现实,也表达出了他们之间深深的、纯洁的、高贵的真爱,互赠的礼物在它们贫贱的生活中闪耀着美丽的爱情光环。多么合理的两次巧合!泪中带喜,悲中含笑。 五、意外结局,最无私的爱 出人意料的结尾欧•亨利很善于把故事的重点和精髓放在故事的末尾。在许多小说中,结尾是故事本身自然发展的结果,就像爬山一样,爬山者达到山顶后便又顺着山路下山。 但是欧•亨利则与众不同,他的写作手法则是一下子从山顶跳到山脚,故事的结果令人目瞪口呆。欧•亨利这种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写作手法被称为“悬念式结尾”,这是欧•亨利写作特色中的另一种写作技巧。在他的大多数短篇小说中,主人到决定性的作用。《麦琪的礼物》也是如此。 故事结尾之前,故事情节波澜不惊,读者会认为德拉的所作所为是很正常的,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可是当德拉赠给吉姆表链并要求吉姆拿出金表时,欧•亨利才让吉姆吐露真言:“让我们都把礼物暂放一边吧,它们实在太好了,目前尚不宜用。我卖掉金表,换钱为你买了发梳。”多么符合逻辑,多么有力量的结尾,但它的出人意料却让读者哭笑不得。吉姆和德拉互赠礼物时虽极其可笑,但读完小说的人,谁又能阻止自己苦涩的热泪奔流而下?觉得好笑之余,谁又不为他们命运的困苦感到难过?谁又不为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而感动?喜剧的背后让人欷歔不已,看似好笑却是极大的悲剧。这种“为世人所看得见的笑料”中看到了“为世人所看不见的眼泪”的特殊之处极其感动读者,安排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这是作者为勇于自我牺牲,无私奉献,以对方快乐为己任的真挚爱情谱写的一曲爱的赞歌;从而揭示出主人公勇于奉献的性格特征和他们之间可歌可泣的纯朴爱情,充分肯定了它的伦理价值和积极的实践意义,在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把它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标志来加以歌颂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p#分页标题#e#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篇4

李新新,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澳大利亚文学。

摘要:从顺应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动态顺应的过程,这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用的翻译策略,也是翻译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译者很难把握两种策略的选择。本文从顺应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王永年译本中的习语翻译,研究归化与异化策略的选择,以期为英美文学作品的汉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顺应论;归化;异化;《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习语翻译

1、引言

习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断推进,研究欧・亨利小说中习语的汉译有利于中国读者了解美国文化,从而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现实意义。可见,习语的汉译是非常值得译者研究和探讨的。

归化与异化作为习语翻译中常用的两种翻译策略,译者在进行选择时也要受到各种非语言因素,如:社会心理、文化语境、政治背景等的影响和制约。译者该如何进行归化与异化策略的选择?这一问题至今仍未有定论。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从顺应论的视角出发,以《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王永年译本中的习语翻译为例,研究归化与异化策略的选择,发现对于译入语读者有所了解、可以理解且话语结构与汉语有相同之处的习语,译者可以采用异化策略;对于译入语读者仍十分陌生、不易理解且话语结构与汉语大相径庭,但在译入语中有相似文化的习语,译者可以采用归化加注的协商策略,而对于在译入语中无相似文化的习语,译者可以采用异化加注的协商策略,便于读者了解与学习西方文化;对于译入语读者耳熟能详、完全理解且话语结构与汉语相似的习语,译者可以采用归化策略。

2、顺应论简介

顺应论由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该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顺应过程,语言的顺应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使用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该理论问世以后,国际语用学理论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打破了英美传统学派一统天下的格局。可见,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起初是用于语用学领域的。

2011年,李捷、何自然和霍永寿主编的《语用学十二讲》中指出了顺应论与翻译的关系,详细阐述了翻译中的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性顺应以及意识突显性顺应,指出“语境关系顺应要求译者利用其具备的东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交际语境来翻译文本和校正译文”;“语言结构顺应要求译者选择合适的言语行为、语篇类型,还要遵循语篇衔接和连贯等话语构建原则进行翻译”;“动态顺应要求译者注意语言动态顺应的灵活性”;“意识突显性要求译者通过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如习语翻译中的折中、归化、异化等,使译文更好地顺应译入语文化和社会心理文化特征,突显原文意义”①。就目前国内习语的翻译现状来看,译者大多综合考虑了时间、语境和话语结构因素进行习语翻译,这正体现了顺应论的精髓。

3、《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与习语的基本内涵

欧・亨利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巧,风格独特,表现了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善用习语、双关语,语言幽默,结局出人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而闻名于世。国内欧・亨利短篇小说翻译的先驱当属王永年先生,因此,本文选取王永年先生的译本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包惠南的观点,“习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的词组、短语或短句”;包惠南认为“习语的范围很广,通常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俗语、典故和俚语,在汉语中还包括歇后语”②。经笔者统计,《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中共有成语4则,俚语38则,典故40则,可见,该小说选中俚语和典故的使用占了很大的篇幅,故本文将重点从俚语和典故这两种习语的翻译研究的角度进行探讨,并创造性地尝试从维索尔伦顺应论三个维度的视角为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选择提出建议。

4、顺应论视角下《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王永年译本中的习语翻译

何自然指出“对于语言顺应来说,维索尔伦认为需要同时考察四个方面:(1)顺应的语境相关因素;(2)顺应的结构对象;(3)顺应的动态过程;(4)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程度”③。笔者结合何自然等人的观点,发现从顺应论的视角进行翻译实践研究,无非是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即时间维度、语境维度和话语结构维度,同时,这三个维度也是顺应动态性的三个影响因素。

4.1时间维度

顺应论的时间维度认为交际是一个印有时间痕迹的动态过程,受时间变动的影响,语言选择发生在特定的交际状况和听众出现的时候,之后才会产生一些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听众的认知也会发生改变。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译入语读者的认知也会发生改变,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进行策略调整。例如,“and that handsome man only ruffles his curls and smirks and prances like a lady-killer at my side”(《醉翁之意》)④,王永年将其译为“而那个美男子只是在我身边拢陇他的鬈发,像浪子似地嬉笑着昂首阔步”。在源语中,俚语“lady-killer”的定义为“a man who is very successful with woman”⑤,其字面意思为“很能博得女性欢心的男人”;而在译入语中,“浪子”原先的意思是指“不受世俗约束、颇有才情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浪子”有了新的解释,即“不学无术、拈花惹草之辈”,与西方“lady-killer”相似相通。译者受时间维度影响,进行动态选择,顺应了历史时间变化后译入语读者的认知心理状态,采用了归化的策略将“lady-killer”译为“浪子”。可见,在顺应论的指导下,对于译入语读者有所了解、可以理解的习语,译者可以采用异化策略。

将“In his fancy the Island seemed an unattainable Arcadia”(《没有完的故事》)译为“在他的想象中,那个岛简直像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世外桃源了”⑥。在源语中,“Arcadia”为希腊的地名典故,阿卡狄亚是古希腊一个人情淳朴、风光明媚的理想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译入语中,《桃花源记》⑦中的世外桃源已成为理想乡的代称,与阿卡狄亚有相通之处。译者受时间维度影响,进行动态选择,采用归化加注的策略对“Arcadia”作出处理,顺应了历史时间变化后译入语读者的认知心理状态,并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文化亏损。如果直接采用归化策略将“Arcadia”译为“世外桃源”而不加注,译入语读者并没有理解障碍,但却错失了了解阿卡狄亚理想乡的机会。可见,在顺应论的指导下,对于译入语读者仍十分陌生、不易理解,但在译入语中有相似文化的习语,译者可以采用归化加注的协商策略,便于译入语读者了解与学习西方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4.2语境维度

顺应论的语境维度认为语境是动态的,对语言选择起制约作用,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关系、认知心理状态、主观愿望、所谈话题等都影响动态语境中的语言选择和顺应。同理,语境是动态的,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需根据作者和读者所处的社会关系、认知心理状态、主观愿望等选择翻译策略。例如,“these dingies will cheat you out of the gold in your teeth if you don’t understand their ways”(《双料骗子》)⑧,王永年将其译为“这些黑家伙,如果你不了解他们的作风,会把你的金牙齿都骗光”。在源语中,俚语“dingy”的定义为“loony,giddy”⑨,其字面意思为“发狂的、轻浮的、肮脏的人”;而在译入语中,“黑家伙”大有黑心肠的坏人的意思,这一对话发生在领事馆的领事游说小利亚诺与其同流合污的时候,领事急需获取小利亚诺的信任,因而极力贬低他人。虽然“轻浮肮脏”与“黑心肠”一样,表达的是道德上的不可取,但“黑心肠”更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认知心理状态。译者受语境维度影响,进行动态选择,顺应了译入语读者的认知心理状态,采用归化策略将“dingy”译为“黑家伙”。可见,在顺应论的指导下,对于中国读者耳熟能详、完全理解的习语,译者可以采用归化策略。

“Madame,large,too,white,chilly,hardly looked the ‘Sofronie’”⑩(《麦琪的礼物》)中的“Sofronie”指的是莎弗朗妮,一个舍生取义的伟大人物,属于宗教典故,为西方读者所耳熟能详,但是中国读者并不了解莎弗朗妮。此故事中的莎弗朗妮是个唯利是图的商贩,用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德拉的金发,与宗教典故中的莎弗朗妮形成对比。译者在翻译时,受语境维度的影响,进行了动态的选择,顺应了译入语读者的心理状态,采用了异化加注的协商策略,将其译为“莎弗朗妮”,并加以注释“莎弗朗妮为意大利诗人塔索(1544-1595)以第一次为题材的史诗《耶路撒冷的解放》中的人物,她为了拯救耶路撒冷全城的基督徒,承认了并未犯过的罪行”B11。可见,在顺应论的指导下,对于中国读者仍十分陌生、不易理解,在译入语中无相似文化的习语,译者可以采用异化加注的协商策略,便于中国读者了解与学习西方文化。

4.3话语结构维度

顺应论的话语结构维度认为语言结构总是按线性序列出现,话语结构制约着句子的词序和传递信息的先后,但这并不突显语言的动态性样貌,交际者不只是按线性语言死板地进行交流,还可以凭借记忆力回顾前文或预览下文,使语言结构灵活多变,顺应动态的语境。将顺应论的话语结构维度拓展到翻译实践上要求译者不能只是按线性语言死板地进行翻译,还需要顾及上下文与前后文的连贯性,使译入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思想。例如,王永年将“oh,and the next two hours tripped by on rosy wings”B12和“a rosy dream”B13分别译为“噢,此后的两个钟头仿佛长了玫瑰色翅膀似地飞掠过去”和“美妙的梦想”,它们分别出自于《麦琪的礼物》和《警察和赞美诗》。

在源语中,俚语“rosy”的定义为“good,satisfactory”B14,字面意思为“美好的”;然而在译入语中,并没有这种表达方法,王永年先生并未在《麦琪的礼物》中加注进行解释,而是直接采用异化的策略将其译为“玫瑰色的”,但在《警察和赞美诗》中也直接采用异化策略将其译为“美好的”,前者让译入语读者难以理解,后者却能使读者接受,因为玫瑰容易使人联想到美好。这里并非是译者出错,而是译者考虑到了前后文的连贯,使意义相通。译者在译介作品时不光要考虑上下文的连贯性,也要考虑前后文的连贯性。如果单独翻译《麦琪的礼物》,而非翻译《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译者则需给“rosy”加注进行解释,以防读者难以理解。可见,对于译入语读者有所了解、可以理解且话语结构与汉语有相同之处的习语,译者可以采用异化策略。

5、结语

习语的翻译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需要译者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文化的亏损,这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归化与异化是文化翻译中常用的策略,译者可以在顺应论的指导下进行策略选择,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与源语作者的思想,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贡献。(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项目成果:本论文系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cjj2014025)及西华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重点学科(XZD1907-09)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解:

① 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4-176.

②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48.

③ 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1.

④ 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06.

⑤ Richard A.Spears.NTC’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Slang and Colloquial Expressions[M].The McGraw-Hill Companies,2000:261.

⑥ 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4.

⑦ 作者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借世外桃源抒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反映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⑧ 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32.

⑨ Richard A.Spears.NTC’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Slang and Colloquial Expressions[M].The McGraw-Hill Companies,2000:125.

⑩ 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

B11 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7.

B12 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

B13 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0.

B14 Richard A.Spears.NTC’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Slang and Colloquial Expressions[M].The McGraw-Hill Companies,2000:360.

参考文献:

[1] 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4-176.

[2]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48.

[3] 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1.

[4] 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7,40,44,206,232.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篇5

这个英国的短篇小说家,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可是,他却阴差阳错的成了一名小说家,这期间的曲曲折折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今天我就单说一下他的构思作品的巧妙。

首先: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的作品无一不是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那个社会里,人们躁动的心态,社会积贫积弱的人们生存的艰难,在艰难的生活中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境况,他都意义的反映了出来。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看到1910年之前的英国社会。唤起民众的社会的责任感,从而达到拯救社会的目的,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作家,他的思想根基是紧紧扎根于社会的土壤里的,欧亨利也是其中的一个,他是和那个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是希望社会好起来的。

其次:他冒险精神支撑着人物的内心。

作品中的人物,都能够为了自己一时的想法不顾其他,只是单一的为所欲为,这体现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他不像我们古老的东方国度里的人们,我们国度里的人在考虑事情的时候都是瞻前顾后思虑周全,顾全大局的,而欧亨利是西方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一个人物,自然他的思维方式就是单一的了,他只是考虑自己考虑的过多一些,很少去考虑别人的,他所构建的领域,只是围绕着自己的一个小圈子,很少从广大的社会空间里来看待自己,于是,他的人物就能够想干啥就干啥,毫无顾虑,任由自我,人物活动可以不计后果,冒险精神支撑着主人公为所欲为。

再次:他的夸张手法也太大了。

我们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知道,他在写一样东西的时候,可以把自己能够想到的与之有关的任何事物来形容,这无形当中就夸大了该物的作用,而且由于过度的差异,文化的差异,思想意识你的差异,我读起来感觉夸张过了头,有点儿夸大其词了。

你想故事情节的出人意料,人物性格的急剧变化,社会突然出现了巨大的动荡等等。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篇6

关键词:欧亨利;短篇小说;结尾艺术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就是指小说在结尾部分发生与之前完全不同的转折,在结尾使人物的性格与心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意料不到的,不仅故事的情结发生了改变,人物的命运也发生了转折,甚至这个结果是谁都没有想到的,但是在细细品味之余,又会发现,这虽然在意料之外,但却又是合情合理,所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就产生了。而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就普遍存在于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使人读起来酣畅淋漓。

一、欧亨利其人及其小说创作

欧亨利出生于十九世纪的美国,他的作品往往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脍炙人口,他也凭借自己的才华成为美国现当代短篇小说的奠基人和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师之一。欧亨利一生写下了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在他的小说中,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腐朽与黑暗、道德的伪善、人与人之间贫富的悬殊与猜忌压榨,所以欧亨利的许多作品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充分的揭露与讽刺,不仅批判了社会的许多不公平的现象,也通过发掘小人物的心理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同时,欧亨利也给予这些小人物许多的同情,他会通过他的思想与文章揭示这个不公平的社会,以此表达他的希望与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照。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描写了美国一个城市的贫民窟,在这个贫民窟里住着许多贫病交加的艺术家,在这些艺术家中,有一位女画家,这位女画家琼西有严重的肺炎。正在她生命垂危之时,她发现在她的窗外,长着一棵青藤,而这课青藤也像她一样,在风吹雨打下,叶子慢慢的飘落,她在观察叶子时,觉得自己的生命也像叶子一样,在慢慢消逝,但是在一夜风雨之后,琼西觉得自己快要死的时候,她发现窗外的青藤依旧活在那里,她又有个生存的渴望。实际上,这片青藤是一位老画家的画作,他为了琼西画了一夜,但是遗憾的是,老画家却失去了自己生命。这篇小说以一棵青藤写出了两代人的友谊和命运,赞美了琼西热爱生活,老画家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结尾老画家的去世使得小说的主题得以升华。

二、欧亨利小说的结尾艺术

(一)从《女巫的面包》看卑微的爱情。

也许你永远不会知道你爱的人正在做什么事,玛莎小姐就是如此,她爱上了一个常常来买陈面包的顾客。人在恋爱的时候往往是糊涂的。每次这个男人去玛莎店里,玛莎总会紧张,当然,这种紧张就是因为爱情吧!此时,她心里想的是不是这个男人也和她一样。所以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瓜,更何况有可能是单相思呐。

在一次又一次的交往下,这个交往仅仅是买面包,玛莎想象这个男人的职业,想象他怎么品尝这个面包,想象他是怎样一个艺术家。她激动的打扮自己,把画摆在店里,可能她仅仅是想用画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吧。男人果然来了,依然是两个面包,然而让玛莎惊讶的是,他真的提到了这幅画!玛莎猜对了,那么是不是他也像她喜欢他一样爱她呐。没错,肯定是这样,玛莎心想,要不然也不会总来这买面包,而且每次都是一样的。

这再一次证明了玛莎爱他的心,她的情感更强烈了,终于,表白的机会来了,在慌乱中她在面包上做了手脚,放了可口的黄油。醇香的黄油也像她一样,散发着女人的魅力。这时,玛莎应该是小心又激动的,当然,激动占首位。但是,就像平静的湖面上的一丝涟漪,起风了。玛莎做了错事,她把男人的成果毁于一旦,男人走了,玛莎也落寞的换上以前的旧衣服,也不再打扮自己。

在这时,玛莎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她爱上一个人,这种感情是美妙的,她会为了他换新衣服,打扮自己,找与他相关的东西,她会每天想象他的一切,然而,这又是不幸的。玛莎不知道他是否一样爱她,他是否多看了自己几眼,他是否为了她准备好一切・・・・

可以说,这篇短篇小说充分表现出了欧亨利式结尾,将玛莎的失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人在开始的开心之余感受到结局的悲凉。

(二)欧亨利小说结尾的突转。

欧亨利的作品结尾,通常采用特别的方式,即“突转”的方式,使故事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与意料不到,所以许多人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这种结尾能够使读者被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并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去猜想结局,但是当马上发现结局时,作者却一个转折,使结局与之前的内容发生截然不同的逆转,这个突转使得结尾让人意料不到,故使得人们的阅读兴趣越来越高。

例如欧亨利的小说《警察和赞美诗》,读者一开始会被苏贝犯罪的喜剧情节与故事所吸引。当冬天就要到来的时候,流浪汉苏贝没有地方可去,所以他只好想着各种方法去犯罪,他的目的就是通过犯罪去监狱里度过寒冷的冬天。于是他先去饭店里蹭吃蹭喝,希望可以这样去警察那里,但是饭店的人立刻就把他赶到了大街上,他的愿望没有达到,于是他又拿着石头砸商店的玻璃,而且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结果警察真的来了,但是却没有抓他,而是去抓那些不相干的人,最后,他又去勾引外表看起来温文尔雅的,但是这个却是,反过来又勾引他,就在他各种计划失败之后,他跑到了一个安静的地方,这时候,教堂里传出赞美诗的歌声,他的灵魂一下子清醒了,他决定做一个好人。正当我们读者觉得这就是结尾的时候,欧亨利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警察来了,他一扭头,被警察逮捕了,并判处关禁三个月。这种结尾使得读者能发起更大的思考,如果最后警察没有来,这算不算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呐,答案当然不是,只有被警察抓住,他所做的一切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在《麦琪的礼物》中,虽然夫妻俩相互赠送礼物,但是这赠送礼物的代价就是卖了自己心爱的东西,可以说,欧亨利的许多作品结尾都是使主人公的命运发生变化,这也使得小说的内容情感更加丰富多彩。

三、结语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魅力之处就是他的独特的结尾艺术,这种结尾使人物的命运与生活发生转变,使读者在兴奋之余也能体会到悲凉。可以说,没有谁的生命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美好结局,这种转折能更好的诠释主人公的命运,也能够使全文的基调更打动人心。没有大起大落、气势磅礴的情节、没有长篇大论的侃侃而谈,只有在结尾的轻轻一个转折,则将故事诠释的更加生动与完美。可以说,欧亨利式结尾是其为小说创作带来的巨大贡献,也是其在小说史上屹立不倒的完美体现。

参考文献:

[1]欧亨利.四百万[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2]赵,黄春妮.欧亨利作品导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荣四才. 欧亨利与欧亨利奖[J].外国文学.1993(6):34-35.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篇7

【摘 要】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作品中经典形象身份的建构主要取决于主流意识形态,反之这些经典文学形象也折射出二十世纪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塑造作用。通过研究这些身份迥异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可揭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发掘其社会文化功能,探讨其社会象征意义,以及分析出美国社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迁特征。

【关键词】美国文学;身份建构;象征意义

一、研究概况

身份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身份的建构过程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广泛关注。英语国家近年来的身份建构研究日益繁荣,且呈现跨学科的趋势。身份建构研究具有哲学基础和语言学基础,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英语国家的身份建构研究日趋丰富和多样化,例如瑞思.赛格斯所著《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化身份建构》。中国近年来关于身份构建的研究也日益广泛,涉及众多方面。有年宁波大学朱琳娜《言语交际中身份构建与其顺应性研究》,厦门大学王?R?R所发表的《托妮. 莫里森《宠儿》,《爵士乐》,《天堂》三部曲中的身份建构》,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史月《嘉黛.萨曼内战三部曲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20世纪美国文学流派繁多,异彩纷呈,出现了多种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近年来美国文学作为国别研究仍然保持着热点的状态。美国文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系统,但是对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经典形象身份建构和社会象征意义进行系统研究的甚是少见。

二、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发展

二十世纪,美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文学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当时的美国文学继承和发扬了美国的民主主义传统,揭露和抨击了当时政治与社会弊端,呼吁进行社会改革。在此过程中,美国文学经历了两次繁荣时期,第二次繁荣时期还被世人称为“二十世纪文艺复兴”。在这百年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美国文学出现了各种流派,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伟大作家,充分向世界展示了美国文学的现代性,独特性和多样性,因此美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独立于世界文学的民族文学,其在西方文学世界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对国际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纯铜的现实主义依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而现代主义各种文学流派也竞相崛起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如意象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等。在这百年当中,美国出现了奥尼尔,福克纳,海明威,刘易斯,莫里森等世界一流的伟大文学家,共有8名美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充分显示了20世纪美国文学发展的杰出成就。

三、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经典形象身份建构及象征意义分析

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学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这是一次盛况空前的“文艺复兴”。这段时期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并存,促进了现代美国文学的空前繁荣。

(一)现实主义经典人物伊莎贝尔是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女主角。小说描写伊莎贝尔从美国移居英国,再一次意大利之旅中认识了一位长期侨居欧洲的美国人,伊莎贝尔爱上他的良好修养和高雅趣味,毫不犹豫的地嫁给了他。婚后她才发现丈夫爱的是她的财产。经过一番通过挣扎之后,伊莎贝尔选择维持她们之间的婚姻。这位20世纪美国经典文学人物体现了美国资产者与欧洲封建贵族之间相互吸引而又相互抵触的主题。这位人物具有浓厚的民主思想,象征了独立性强,不拘虚礼但又有些我行我素的美国上层妇女形象,被看做是典型的美国文化产物。

(二)20世纪美国经典文学人物麦琪源于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讲述圣诞节来临之际,一对平穷的夫妻为了互赠圣诞礼物,妻子麦琪卖掉了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为丈夫买来了一条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祖传金表为妻子买来了一套精美的发梳,当他们都拿出各自的礼物时,却发现这些礼物都失去了各自的用场,虽然他们都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但他们纯真美好的爱情却得以升华。这位人物象征了美国在艰苦求生环境中的落魄小人物,他们虽然生活艰苦可是却拥有真诚的爱和关怀,充满了蕴含同情的幽默和诙谐之特色。

(三)嘉莉妹妹是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品《嘉莉妹妹》中的女主人公。这部小说描写

农村姑娘嘉莉来打大城市芝加哥寻找幸福,为摆脱贫困,她先后与推销员和酒店经理同居,后又依靠自己的美貌和歌喉成为歌星。这位人物成功的表现出20世纪大城市中的社会生活,资产阶级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对贫苦人民的残酷压榨和资产阶级生活对小资产阶级分子的腐蚀性。

(四)巴比特是辛克莱刘易斯笔下的美国文学经典人物。巴比特在美国典型的中西部城市泽尼思市做房地产经纪人,生活舒适,市内业务一帆风顺。他突然厌倦了自己的生活,与朋友保罗一起去缅因州度假。回到泽尼思后以进取的姿态投入各种活动,成为该市的一位要人。好友保罗犯罪身陷囹圄,使他精神抑郁,开始在情场里鬼混。这时他在政界的立场也出现了变化,赞成自由主义思想。因此他失去了一些老朋友,危及了他的企业。他屈服了,回复到小说开始时的那个巴比特,继续做社会规范的奴隶。巴比特这个名字便成了一切市侩的代名词,也成了美国资产阶级虚伪、庸俗和两面派的生活作风的典型称谓。

四、结语

20世纪美国文学经典形象,除了具有文学欣赏性,还能产生重要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对社会文化产生冲击。许多形象抑或对读者起到了激励奋进的作用,抑或引发了读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等等。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作者文化身份又各异,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作品所建构的经典形象自然也就异像万千了。同时,反响强烈、流传久远的美国文学经典形象能够对社会文化身份的形成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胡翼鹏.中国隐士:身份建构与社会影响[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0月.

[2] 黄晓娟.民族身份与作家身份的建构与交融[j].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篇8

关键词:幽默谈谐;语言运用;修辞构成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生于1862年9月11日,卒于1910年6月5日,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他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被赞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和曼哈顿桂冠散文家。在他创作的很多作品中深刻的描写美国最底层百姓的生活风貌,语言诙谐幽默,构思新颖独特,并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局,因此被称为美国生活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麦琪的礼物》等等,其中《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最杰出的代表作,本文研究该部作品中语言的幽默诙谐特色,并探讨其语言的修辞结构。

一、幽默诙谐语言特色的运用

在欧•亨利创作时,常常会用幽默的语言营造出快乐的阅读氛围。在作品《警察与赞美诗》中,他通过语言的幽默诙谐构造出让读者捧腹不禁的故事情节,在塑造含泪微笑的索比形象时,深刻的剖析并批判美国现实社会的残酷。

(一)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构建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情节

主人公索比是一名流浪汉,当严冬来到时他的梦想是去监狱过吃饱穿暖的理想生活,度过三个月的寒冬时期。好吃懒做的索比神经质般走向犯罪道路,他最先想去豪华餐厅吃霸王餐,结果还没碰到门时就被服务员赶出来,欧•亨利用幽默的语言技法,让读者会心笑起来。接下来索比将玻璃橱窗打破,并将两手擦到裤袋中等待警察。警察赶到时排出索比是犯罪嫌疑人的可能,因为犯罪者肯定都想着赶快逃走,不会束手就擒。索比仍不放弃进监狱的追求,当他吃了一顿霸王餐后,侍者并没有报警,当他要调戏妇女时,偏巧碰到,让他拔腿逃跑。无奈的索比在大街上喊叫,企图让警察以扰乱治安逮捕起来,但被误认为是大学生庆祝自己球队胜利而没有被管制,非常失望的索比到商店门口头雨伞,但原本就是持伞人捡来的,所以没有管他。索比彻底放弃进监狱的梦想,当他走到教堂时,被赞美诗感化。他内心有种洗心革面的震撼,畅想着找份正式的工作并有尊严的活下去,但此时却被警察无理由抓住,并送入到监狱中,最终索比梦想成真。在品读该部小说时,读者可以感受到其中很多幽默内容。

(二)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彰显“含泪微笑”式的人物特色

在欧•亨利的作品中,多是描写社会最底层人民无奈而又多难的生活现状,而这些百姓多是天性纯真善良,所以可以感受到欧•亨利创作语言幽默中含泪微笑式的风格。《警察与赞美诗》的主人公索比是一名好吃懒做的索比,想要去监狱过冬,并做很多坏事企图被送入监狱,但每次都未成功,最后当索比想要做好人时却被抓住。出人意料的情节,让读者对索比的经历感到无奈,在微笑之余会产生出心酸的感受。

(1)欧•亨利用幽默语言塑造生活困顿、好吃懒做并有尊严的索比形象。索比是以为流浪汉,居无定所且没有固定收入。正是因为生活潦倒才会想进监狱抵御寒冬,好吃懒做也是流浪汉共有的内在特征,索比首先想到的犯罪方式就是去豪华餐厅大吃一顿,他的六个犯罪行为中有两个和吃有关系。他宁可进监狱也不找份工作,也体现出他“懒做”的性格。与之相对应的是,索比出于社会的最底层,但在好吃懒做的同时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流浪汉尊严,因为社会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救济,但索比并没有去领取属于流浪汉的救济。首先是体现在索比有着自己认定的生活原则,这就是不会白吃百纳,不会接受这种形式的施舍,实际上这对索比来讲,也算是一种内心折磨。其次是体现在索比关注自身权益的维护,虽然要是进入到慈善机构,短时间内吃穿不愁,但是需要先提供个人信息,这样也就会暴露个人隐私。这对索比来讲,在获取物质利益的同时将会产生精神上的屈辱。所以,索比最终选择通过犯罪进监狱的方式,虽然监狱谁对犯人的一种惩罚措施,但监狱不会过度干涉个人隐私。读者在感受作品幽默内容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隐含在笑容下的思考。索比生活非常艰难,但他依旧坚持保护个人隐私,在体现出他强烈个人意识的同时,也客观上表明当时美国政府对普通百姓人权的肆意践踏。

(2)欧•亨利用幽默语言塑造堕落无望且本性善良的索比形象。当读者了解到索比身上有着强烈的个人尊严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索比身上具有堕落无赖的品质。他居然为了能够近监狱,先后做了6件坏事。但在具体的事件中,却发现索比的本质纯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索比满足感很高,他虽然身无分文但并不是贪婪无厌,他要做坏事的动力就是想在监狱生活三个月,有吃有喝有朋友,不会被寒风和警察所困扰。虽然他的想法是大众的普遍想法,但这却变成索比最大的生活渴望,同样也表明他的生活要求并不好。其次,索比虽然堕落但并不邪恶,譬如当他来到第六大街拐角处打破大玻璃橱窗后,完全可以偷几件高档商品来糊口,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悠闲的等待着警察逮捕他。他调戏妇女并不是色心大起,而就是想进监狱,结果被吓得跑出去老远的地方。索比并不是作恶程度越来越深,他也并没有为了作恶而作恶。鉴于上述内容在文中均有详尽描述,故此这里不再累述。现在分析一下索比身上的品质,正是因为索比长期在不良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但这并没有让索比内心彻底变坏,譬如他能够被教堂的赞美诗感化心灵,并决定要发愤图强,这个品质很多“上流人士”难以做到,足以说明索比天性善良单纯。

(三)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含蓄地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

欧•亨利创作的《警察与赞美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同时也含蕴着很高的现实批判价值。此短篇小说中共有7个情节,每一个环节都具备着深刻典型的批判含义,作品结局更是深化文章主题,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

(1)社会贫富悬殊

欧•亨利在创作时用幽默语调、对比方式、诙谐语言生动形象的描述出美国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真实现象。譬如对索比的生活状况描述,它在古老广场喷水池旁长凳上睡觉,他的被子就是三张星期日报纸,分别改在上身、大腿和脚部,但这根本就无法阻挡寒冬的侵袭。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富人们穿着貂裘大衣在寒冬中快乐的走来走去,享受着最亮的灯光,听者最快乐的歌剧。文中写到索比不想去地中海旅游,不想去南方晒太阳,不想去维苏威海湾漂流,他只想在监狱中能够待上三个月就可以。作者通过强烈的对比和幽默的语言,让读者捧腹大笑之后,又会体验到幽默中的沉重感。

(2)畸形的社会心理

社会对个人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会营造出整体的社会氛围。如果社会充满正能量,则社会秩序井然,但社会充满负能量,暴力机关工作者无视无视最底层的百姓,则社会将畸形发展,也会促生大众畸形心理的产生。很多读者不理解索比的思维和行为,他为了能够在监狱过冬,居然做出一些列的荒唐事件,这也深刻的反映出索比畸形的社会心理。同时当索比扰乱社会治安、偷盗财物和调戏妇女时,警察居然视若无睹。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不良现象,也充分体现出社会的非正常状态。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索比听到赞美诗被感化后,决心重新做人时却莫名其妙的被逮捕,警察的不作为和胡作非为成为国家机关工作的真实写照。在读者体验欧•亨利语言幽默的同时,一方面对流浪汉索比抱有深深的同情,同时也对警察的行为深恶痛绝。

品读《警察与赞美诗》短篇小说时,能够体味到作品中幽默诙谐的语言,轻松休闲的语调以及浓郁的喜剧色彩,但也感受到社会的悲哀。正是通过喜剧的形式展现出生活的悲剧,强烈的反差,带来阅读的兴趣,并对读者内心产生震撼。

二、幽默诙谐语言特色的修辞构成

欧•亨利在创作《警察与赞美诗》时,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其中包括比喻、拟人、借代等,凸显出作品中的喜剧风格,并使作品中语言充满幽默诙谐。

(一)拟人

身无分文的索比在冬天来临时在公园的长椅上辗转反侧的考量如何度过寒冬,此时欧•亨利用人名“杰克•弗洛斯特”的方式比喻“霜冻”,用名片比作枯叶。索比对麦迪逊广场周围的居民非常有礼貌,常常的客气的打一声招呼。他会将寒冬来信的消息以户外大厦信使的身份告诉大家,这样也能够有着充足的应对准备。通过拟人方式的语言描绘出轻松愉快的氛围,但是无法掩饰穷人现实生活中难以名状的心酸。

(二)比喻

比喻成为文学创作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创作技法,欧•亨利本人非常喜欢使用比喻的方式来展现出幽默诙谐的内容。他在创作《警察与赞美诗》中巧妙的使用比喻的技法,使得文章内容妙趣横生,很多故事情节让读者捧腹大笑。譬如索比吃完霸王餐后无力要求时,侍者眼睛开始发红,就像曼哈顿名酒中的樱桃,这段比喻中既表现出侍者心中的愤怒,同时也体现出索比对美食的向往。

(三)借代

在《警察与赞美诗》中,其中描绘着每晚聚集葡萄,蚕丝以及原生质佳品,它们分别指代的是美酒、华服以及上流高端人士。在这里既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讽刺上流人士奢靡的生活,同时也深刻的揭露当地贫富差距的悬殊。文中描写索比两手插兜,一动不动站在原地对黄铜纽扣微笑,黄纽扣是指警察,这也体现出索比对此次行为的态度,并有着很大的把握能够因为此事进监狱。这种一反常态的表现,也客观上表现出索比流浪汉性格。

三、结语

欧•亨利被誉为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他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语言幽默诙谐,情节扣人心弦,让读者在阅读时会产生含泪微笑的状态。在本文探讨欧•亨利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分析他在作品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方法,在品读他风趣幽默的创作风格时,同时也能够深深的感受到蕴藏于主人公身上的无比新心酸。在读者享受精彩幽默的故事和想象不到的结局时,潜在的抨击美国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情,他的作品成为当时美国现状的显微镜,充分展现出作者的创作思想。

参考文献:

[1] 王霞. 《警察与赞美诗》的功能语言学分析[J]. 山东外语教学. 2005(01)

[2] 汪乔山,王凤. 《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语言型式探索[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3] 张明洋,刘映雪.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点(英文)[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01)

[4] 刘冰洁. 从《警察与赞美诗》,浅谈欧亨利的写作风格[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8(07)

上一篇:萧瑟的秋天范文 下一篇:社戏的体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