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不说话范文

时间:2023-12-05 21:59:45

哥斯拉不说话篇1

“哎,挥拳的力量太弱了。”索拉斯克用掌心挡住了我哥哥的拳头,看起来好像很轻松的样子。

【这时,化为七彩石的塔塔又变回了那副可爱的模样】

“主人,主人!”

“塔塔,你怎么变回来了啊?”

“主人,赶紧阻止你哥哥和索拉斯克。”塔塔催到。

“为什么啊?”我很想去劝他们,但是他们吵得太凶了。

“索拉斯克正在使用黑魔法。”

“什么?可恶。”

【我立即冲上前,我绝对不允许我哥哥受到伤害】

“放开!”我用手将他们两个分开,“索拉斯克,不准伤害我哥哥!哥,没事吧?”

“学长……”石安娜也很担心。

“没事的,那小子,有点会打……咳咳……”

“哥哥,你……”我话还没说完,哥哥就突然倒在地上。

塔塔再次说话了:“主人,糟了,你哥哥的体内有一种斯洛拉里最毒的毒药,索拉斯克是怎么让你哥哥服下的?”

“什么!?那该怎么办?”我一听到“最毒”两个字,各种可怕的景象浮现在脑海中:哥哥死了,我也没有亲人了,一个也没有了,就我孤零零的一个人……

“主人,你……”

“学姐,你怎么了?”石安娜也瞧出了我的异常。

“啊?”我现在才反应过来,自己流泪了,“没事,进沙子了。”这种谎言在连续剧里经常出现,是很幼稚的台词,今天我怎么用上了。

“真的没事?”石安娜还是不相信,我觉得,安娜比她的那个铁公鸡老爹好多了,我以前还对她有偏见。

“真的,安娜,你不用担心我了。”

“嗯,希望没事吧。”

“安娜,你帮我照顾一下哥哥,我有事情,很快回来。”我想找个借口,让塔塔帮我想办法。

“好的,我非常乐意。”安娜看起来高兴极了。

【我带着塔塔,到一个没人发现的角落里】

“塔塔,现在怎么办啊?”

“主人,如果下毒的真的是索拉斯克的话,你得找他去要解药。因为只有下毒者的手上才有解药。”

“什么?要我去向那个混蛋要解药!不!我不去。”

“主人,那你哥哥就真的没救了……”塔塔把双手摊开,肩膀耸了耸。

“那……如果我去,他……会给我解药吗?”

“一定会,在索拉斯克的心中,你是最重要的。只要是你要的,就算天上的星星,他都给你摘下来。”

“没,没那么夸张吧,我以前跟他……”

“是啊。哎呀,还说什么,主人,你赶紧去要解药吧。”

“噢,我知道了。”我非常不情愿的带着塔塔离开这个角落,因为离开了,就要去找索拉斯克要解药。

【我又回到了科学室……】

“绫瑶,晚上到我家来一趟吧。”

“索拉斯克?!”他好像什么都知道了。

“怎么,难道你不想来?”

“不是的,只是……”

“没事,下班后一起回家。”

“哦。”我冷淡的回答他。

【下班了,绫瑶来到了索拉斯克的家里,到处都金碧辉煌,不亚于我在拉贝尔大陆上的房间】

“进来吧。”他莞尔一笑。

“真的可以吗?”我怕他有什么阴谋,虽然女王说了,他不愿做坏事,但是伤害我哥哥的人,都不是好人。

“当然,你还不相信我?”

“是啊,我好不相信你。”我自己都觉得我的回答很出乎意料。

“没事,以后你会相信我的。”他倒是不紧不慢的,稳坐泰山。

哥斯拉不说话篇2

关键词: 杜拉斯 张爱玲 《情人》 《小团圆》 母亲形象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戏剧家和电影编导,她从十几岁开始写作,直到70岁写成自传体小说《情人》,获龚古尔文学奖后名噪一时。1991年,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成功地把它搬上银幕后,使得杜拉斯成为当今世界几乎家喻户晓的女作家之一。也正是《情人》这部电影,才使得中国读者熟悉她。

张爱玲(1920―1995)比杜拉斯出生约晚6年,同样从事小说、戏剧、电影的写作或改编,但17岁就写成了《霸王别姬》,她践行了“出名要趁早”的宣言,并在夏志清先生的推崇下,成为文学领域永恒的话题。《小团圆》的问世,让无数的张迷疯狂。

这两部小说无论从主题(初恋史、成长史)、题材(流浪、都市)还是风格(放任、克已冷漠)上看,都有很大的差别,但相同的是都塑造了“母亲”这一形象,且是与传统母亲形象相悖,她们与母亲之间的一切爱恨情仇都不那么简单,既复杂又微妙。

一、对母性传统形象的颠覆

杜拉斯笔下的母亲――玛丽・多纳迪厄,脾气暴躁、容易绝望、并因爱子而偏执疯魔。

杜拉斯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她的母亲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怒气――自守寡以来无来由的怒气,反映在任何事情上都很极端,甚至近于变态。文中说:我的母亲几次发病,病一发作,就一头扑到我身上,把我死死抓住,关到房里,拳打,耳光,把我的衣服剥光,俯在我身上又是闻又是嗅……她尖声号叫,叫得全城都可以听到……

她永远都在辛辛苦苦寻食糊口,勉力维持儿女的生计。而她为孩子们所作出的超人的努力最后失败了,导致了她更加绝望。

大哥是一个不学无术、五毒俱全的浪荡公子,专横跋扈,在家里制造恐怖,并且既嫖又赌。可是“正是为了他,妈妈才有心思活下去,为了他能够吃饱、睡暖”,杜拉斯“太痛苦了。我完全处于黑暗之中”,母亲“只把她那个唯一的大儿子叫作‘我的孩子’。另外两个孩子,她说:两个小的”;尤其是码头上那短暂而可怕的一幕:母亲和大哥哭着相拥,因分离而悲痛欲绝。没有任何东西能把他们分开,甚至死后他们也合葬在一起。杜拉斯甚至用裸地仇恨的口吻说:“我真想杀人,我那个大哥,我要制服他,哪怕仅仅一次,一次也行,我想亲眼看着他死。目的是要当着我母亲的面把她所爱的对象搞掉,把她的儿子搞掉,为了惩罚她对他的爱。”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孀居的女人在与生存斗争的孤独境地中下意识地以长子填补了先夫的角色。与此同时,杜拉斯和小哥哥就共同拥有了被忽视、被抛弃的命运,因而也就有了两个人之间的不伦之爱。

而张爱玲笔下的母亲――蕊秋,是庸俗、滥交、并且冷漠自私的。

虽然说蕊秋经常出国在外,并受到一定西方思想的影响,但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积习。“蕊秋笑她侄女们择偶的标准,动不动要拣人家‘高大’。这要是从前的女孩子家,像什么话?”听她的口气‘高大’也秽亵”。

并且蕊秋与九莉二叔(亲生父亲)分开后,经常出国,并且与很多男人交往:毕先生、劳以德、菲力、汤孤骛、简炜……但每一段恋情都是有始无终,以悲剧结局。甚至与三姑(楚娣)之间也隐隐约约发生同。

蕊秋对九莉是由表及里的嫌恶,嫌弃她长得不好看,让她多学学爱慕的人的姿势;嗤笑九莉的袜子,嘲笑她的刘海;上街过马路,要“一咬牙”才抓住九莉的手,一到人行道上就“立刻放了手”;九莉在学校里过着相当简朴的生活,而她却住在香港最贵的旅馆――浅水湾。文中提到有一次九莉生病了:

她正为了榻边搁一只呕吐用的小脸盆觉得抱歉,恨不得有个山洞可以爬进去,免得沾脏了这像童话里的巧格力小屋一样的地方。蕊秋忽然盛气走来说道:“反正你活着就是害人!像你这样只能让你自生自灭。”九莉听着像诅咒,没作声。

一个母亲对成长发育中正生病的女儿说出这样绝情的话,让人对她们之间的母女关系产生了怀疑,甚至是绝望:怎么会有这样的母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张凭借这种敌视和冷漠,用她的方式表现自己对亲情温暖憧憬的彻底绝灭和断裂。

从上述比较中,我们发现,杜拉斯和张爱玲笔下的母亲不再是温柔、慈爱、坚强、宽容、伟大的传统形象,而是丑陋、龌龊、行动缓慢,难于相信的怪物。其实,张爱玲既然能说出“金发的圣母不过是个俏奶妈,当众喂了一千余年的奶”这样的话,那我们又期待她笔下能出现怎样的母亲形象?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罢了。

这一现象源于母爱的缺失。文学活动的根源可能要在母亲的偏爱中去寻找,[1]也就是说,母爱的缺失是杜拉斯进行文学创作的源头。杜拉斯在对母亲绝望的精神处境,大哥罪恶耻辱的种种行径,以及“我”在孤独怨恨中寻找点点慰藉的叙述中,表现了自己所经历的不幸。杜拉斯对母亲的热爱,因爱的无助而变成爱恨交加,母亲都无动于衷。这是她生命中最痛切的印记。同样,也正是因为母爱的缺失,张爱玲才塑造出了“蕊秋”这样的形象。“童年的创伤性经验”对作家创造心理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母亲”在这两位作家的心里永远是一个遥远而浪漫的幻想。

二、女主人公对“母亲”的相异态度

在这两部小说中,“我”和“九莉”对母亲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情人》中的“我”对母亲是爱恨交加、既哀伤又自怜。

杜拉斯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对母亲的爱:“我们三个对她的爱超过一般的母子关系,我们对她都有着一颗儿女之心。”杜拉斯在她母亲和哥哥们去世之后才写出来,因为“我的情人是个中国人……一个中国人――哪怕是鼎鼎大名的富翁――作为她自己女儿的情人,她也会觉得……名声扫地。”这一句话也点出了杜拉斯仍然是深爱着她的母亲的。

杜拉斯的恨不只在于得不到母亲的爱,更在乎的是母亲的不公,严重的绝对的不公。在那个冰窟般的家,亲人间缄默不语且互相仇视。大哥放荡骄纵,母亲却偏袒着他,即使女儿比他优秀得多。“我一直在等待,无望地等待,等待母亲如春风的手抚摩着她的秀发,但母亲的目光越过她的头顶,只有大哥,永远的大哥。”大哥与母亲结成一种复杂的联盟,只有在他们之间,他们是知己,互相了解。而杜拉斯是永远被驱逐在外的。她对她的母亲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她这样正面描写母亲:她那一身装束简直不可思议……她的衣衫看上去真可怜,不像样……她的鞋,鞋都穿坏了,走起路来歪着两只脚,真伤脑筋……她那副样子看了真叫我们丢脸,真叫我难为情……真该把她关起来,狠狠地揍,杀掉。

而“九莉”却是平淡冷漠,淡淡的悲伤。

母亲一次次的离去,让九莉感受不到母亲的存在。以至后来的相处,生出许多的尴尬与怨恨。她从一开始就试图淡化甚至是抹去自己与生母之间的亲缘关系。生母被她称为“二婶”,这种错位的亲情关系是“她因为伯父没有女儿,口头上算是过继给大房”的缘故。然而实际上,在弟弟面前,“她又跟着他称伯父母为大爷大妈,不叫爸爸妈妈”。称亲生父母为“二叔二婶”,反叫她“从小觉得潇洒大方”。由此可见,血脉的固有联系在盛九莉那里是压根无效的。

哥斯拉不说话篇3

看看下面的这个故事吧,它关于成长、坚定、痛楚、包容……当然,还有爱。

有些时候,罗宾逊是个怪人。比如每当手机电话铃声响起时,他都会感到莫名的恐惧。如果可以的话,他宁愿拒接一切来电。

“你感到奇怪,是因为不知道他曾经因为电话受到过多大的伤害。”罗宾逊在堪萨斯大学的内线搭档杰夫·维特尼说。

托马斯·厄尔·罗宾逊,一个生长在华盛顿特区的孩子。和许多黑人小孩一样,“父亲”这个字眼对他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他人生的前20年是和母亲丽莎一起度过的。幸运的是,丽莎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一手拉扯罗宾逊和妹妹杰拉长大。罗宾逊把妈妈当作密友,与她谈论女孩、电影,妈妈告诉他,“永远别分心。”

2008年,罗宾逊在锐步高中对抗赛上表现出色,获得了NCAA豪门堪萨斯大学男篮主帅比尔·塞尔夫邀其加入球队的邀请。

“堪萨斯?不,我可不希望你去那儿,那离家太远了。”罗宾逊在征询母亲意见时,丽莎如此回答。这样的回答没有让塞尔夫退缩,他直接乘飞机飞抵华盛顿,亲自敲开了罗宾逊家的门,最终用诚意打动了丽莎,将罗宾逊从东海岸带到了1575公里外的堪萨斯州劳伦斯市。

罗宾逊说,堪萨斯有种家的感觉,双胞胎球员马库斯·莫里斯和马基夫·莫里斯的妈妈安吉尔把每个球员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而丽莎也每天靠电话拜托着安吉尔:“麻烦您,看看我的儿子晚上吃匹萨有没有吃太多,还有他的家庭作业有没有好好做。”

因为生活拮据无力购买从华盛顿到劳伦斯的机票,在罗宾逊的大一赛季,丽莎甚至没有在现场看儿子打过一场球。直到2010年12月7日,当堪萨斯要在纽约比赛时,丽莎和杰拉开了5个小时的车,专门去看罗宾逊的比赛。兴奋的托马斯,当天作为替补出场15分钟,砍下了10分和10个篮板的两双。比赛进入垃圾时间,罗宾逊早早被换下,立刻跑向对自己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他拥抱了母亲丽莎,更开心地亲了杰拉一口,随堪萨斯全队一起来到麦迪逊的安吉尔女士,则立刻摁动快门记录下了这一刻——但谁曾想到,这一张留影,竟是一家三口人最后的合照。

在2010年12月底,某天训练开始前,罗宾逊看到手机上有一通妈妈打来的未接来电。回拨过去,妈妈的声音从千里之外传过来,尽管她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但罗宾逊从只言片语中得到的消息让他瞬间崩溃,“你的外祖母,过世了。”罗宾逊在训练馆里小声地哭泣,塞尔夫教练让他放假休息,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所有的训练。他说,“永远别分心。”

三周后,又一通电话从华盛顿打来,这又是一个噩耗:罗宾逊的外祖父也与世长辞了。“我后来一直在想,这简直糟糕透顶了,”罗宾逊说,“这些事儿不该发生的,对于失去外祖母,我还没习惯,他们又告诉我,我的外祖父也离开了……”这一次,母亲不准他回家参加葬礼,原因是:第一,罗宾逊正在赛季征战之中,不能一再缺席;第二,这位母亲已经决定,瞒着一些事情不让儿子知道。

2011年1月22日,罗宾逊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一天。他刚刚打完一场比赛回到房间,莫里斯兄弟也和他一起。半夜11点多,电话铃声又一次响起。

“接吧。”马库斯说。

“就当没听见好了,我不想接。”罗宾逊说。

后来,他忍不住打了妈妈的手机,没人接。罗宾逊眼里已满是泪水,莫里斯兄弟也开始流泪。随即罗宾逊打了家里电话,接电话的是杰拉,她哭着喊着,求哥哥赶紧回到她身边去,她说妈妈因为心脏病,已经去世了。

手中的手机跌落在地,罗宾逊终于发出了痛苦的悲鸣。上天究竟要给罗宾逊带来怎样的磨炼,才会让他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失去自己的外祖母、外祖父和至爱的母亲……

堪萨斯全队上下都迅速知道了这个消息,所有人都带着泪水立刻赶到罗宾逊的房间。“我给塞尔夫打通了电话,他在哭,我也在哭,我只能跟他说‘教练,我们必须镇静,因为在推开门后,那孩子还需要我们的帮助’。”安吉尔作为罗宾逊的半个妈妈,此时此刻也早成了泪人儿。在房间里,塞尔夫穿过队员们,走到了罗宾逊的面前:“孩子,我能为你做什么?你今晚想和谁说说话么?”而罗宾逊带着前所未有的伤悲,跌坐在自己的床铺上哀嚎着:“教练,你不明白,现在我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我只有我的妹妹,我只有杰拉了!”

那晚一直到凌晨4点,罗宾逊和队友们才睡觉。而距离和德克萨斯大学的比赛,只剩下几个小时了。

第二天,罗宾逊穿戴整齐,参加了晨练。“永远别分心。”他告诉塞尔夫,也告诉自己。

训练结束后,他是队里惟一没有流泪的。比赛前,塞尔夫提议说,让新闻官请观众静默一会儿,因为丽莎从未在堪萨斯主场看过罗宾逊比赛,这么做,就像她来了一样。

堪萨斯在前6分钟打出18比3,但两小时后,69场主场不败的纪录被终结了。

“球队从此有了一个信念。”比尔·塞尔夫说,“为了罗宾逊赢球。”

参加完母亲葬礼后的第一场比赛,罗宾逊在16000名主场观众面前11投7中砍下了17分,在几乎球馆内所有人都要为他落下眼泪的时刻,只有罗宾逊自己,比任何人都来得坚定。丽莎去世后,塞尔夫建议在堪萨斯球馆外,特别为纪念她栽种一棵树苗。丽莎从未能到这里看过自己的儿子打比赛,但以后,这棵树将永远陪堪萨斯历经风雨。罗宾逊说:“从那一天开始,我打篮球的目的已经完全不同了,我必须为照顾我的妹妹杰拉而打球,我必须让我的妈妈在天上为我骄傲。”

杰拉比罗宾逊小12岁,虽然两人都是丽莎的孩子,但相比哥哥那位不知道姓名的父亲,杰拉至少还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詹姆斯·帕里斯,一个刚刚刑满释放的人。因为长期服刑,帕里斯从未在杰拉的生活中扮演过任何重要的角色,所以母亲去世后,照顾好自己的妹妹,就成为罗宾逊心中惟一的念头。他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将妹妹杰拉的抚养权判给自己,但为了证明自己有抚养妹妹的能力,尽早进入NBA便是他惟一的选择。

在选秀之前,罗宾逊表示非常想为奇才队效力,这样妹妹杰拉就不会离开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然而,手握三号签的奇才并没有选择他,直到地处西海岸的国王做出选择时,罗宾逊的名字才被念出。此时的罗宾逊低头不语,名字被念出的瞬间他的头几乎藏到了桌子下面。妹妹杰拉默默地看着自己的哥哥,为他送出祝贺的掌声。罗宾逊终于抬起了头,脸上混杂着失落与无奈,他大口地呼着气,来平复自己的心情。随即俯下身,与杰拉紧紧拥抱。杰拉搂着哥哥的脖子,这样的举动仿佛给了罗宾逊强大的力量,他挤出了一丝笑容,迈着坚定的步子走向了大卫·斯特恩。

罗宾逊与妹妹相互拥抱的画面,几乎被认为是当天最美妙的时刻。但了解罗宾逊的人都知道,这个美妙的画面背后隐藏了许多的痛苦和辛酸。随后接受采访时,罗宾逊的双眼还是噙满了泪水,但是这次的泪水只是因为他完成了自己曾经许下的承诺。

哥斯拉不说话篇4

当商业头脑+机遇形成的垄断,铸就了他的财富神话。

又是卡洛斯・斯利姆・埃卢(Carlos Slim Helu),这位来自墨西哥的电信大亨再度超越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蝉联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世界首富头衔。

“财富意味着创造更大财富的责任与承诺,不管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财富,都应当使相关公司股票走势得到有效的管理,通过再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斯利姆这样告诉《福布斯》杂志。

如今,斯利姆的财富达到了创纪录的740亿美元。

赚钱最快的人

2010年,斯利姆的工作成绩看起来相当不错。在过去的这一年中,他的净资产增长了205亿美元。

早在2009年,斯利姆就以531亿身家力压巴菲特,成为世界第二富豪。短短两年之后,他已创下了全球最快的个人资产增值速度。有人估算,这位墨西哥电信大亨平均每月有将近35亿美元进账。

当然,这种增长来自几个因素。首先是墨西哥股市飙升了19%,墨西哥比索对美元又升值了7%;而斯利姆所控股的拉美无线电话公司美洲电信亦在一年里大涨18%。

即便是这样,仍然无法将斯利姆和盖茨相提并论,因为这两位富豪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质。盖茨是信息化时代造就的英雄,斯利姆则是旧式产业帝国的巨头。比尔・盖茨从小就是编程高手,而斯利姆在上世纪末还不会用电脑。1999年圣诞节期间,他的孩子送给了他一台笔记本电脑,斯利姆只能带着歉意地说:“我只会一项操作,那就是按开机键。”

不过,这并没有阻碍斯利姆在新世纪大举进军IT领域。2000年,他先是收购了美国最大的电脑零售商CompUSA,又与微软公司合作,启动了一个西班牙语网站。“我也不会开飞机,但是这不妨碍我经常乘飞机。”他如是解释自己的决定。

和盖茨的以高科技产品创业不同,斯利姆走着老式的资本路线,永远在市场上伺机而动:选择在市价低迷的时候狂扫陷入危机的企业股票,然后看着财富慢慢累加。

在父亲影响下成长

斯利姆在个人理财和投资方面有着值得称道之处。

1940年,卡洛斯・斯利姆・埃卢出生于墨西哥城的一个黎巴嫩移民家庭,父亲朱利安・斯利姆・哈达德是他商业投资的第一位老师。这位1900年代初期移民墨西哥的黎巴嫩人,开了一家叫做“东方之星”的杂货店,并且在墨西哥革命期间低价买进物业。

等斯利姆大一些的时候,父亲便开始刻意培养斯利姆对金钱的处理能力,比如每周给他5比索零花钱,并记住这些钱的开销。父亲不仅定期检查小斯利姆的账单,更帮他区分这些开销是否妥当。

随后,父亲的引导不再仅仅局限于合理支配资金,而是创造新的财富。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斯利姆从小就对投资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读书时代他就已经在操场上做起棒球卡的小买卖。11岁时,他做出了人生的第一笔投资――购买国债。这次经历,可以说是斯利姆幼时第一次尝试性的投资。随后,斯利姆又开始涉及其他领域。就这样,15岁的斯利姆便成为墨西哥最大银行的一名股东,17岁的他已经介入股票市场,开始独立的风险投资运作。

尽管父亲在他13岁那年去世,但对他的影响却伴随其一生。事实上,斯利姆至今仍保留着小时候父亲所教的零花钱记账习惯。

据斯利姆回忆,父亲总是教导他说:“乐观总能使人获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危机,都要对这个国家有信心。对于同时掌握了工作技能的人来说,任何时代都是好时代,所谓商人其实只是暂时地创造或者管理金钱的人而已。”

26岁身家4000万美元

随后,斯利姆进入墨西哥国立大学学习,主修土木工程,在此期间,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炒股高手。毕业后,开始教书育人的生活,然而那颗商业的种子依旧在他心中暗自发芽,思前想后,斯利姆决定弃教从商。

他接手了父亲的生意,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和土木工程的专业知识让他在投资中如鱼得水,他开始在地产项目上大展拳脚。其间,斯利姆还投资过一个啤酒瓶生产项目,赚取了可观的收益。年仅26岁的他就已完成了最初的财富积累,身家4000万美元。

1966年底,斯利姆迎娶了黎巴嫩前总统阿明・杰马耶勒的侄女索玛娅・贾梅耶,此后,斯利姆不仅仅继续在地产界打拼,更开始涉足股票市场。他热衷于收集那些有潜力而又被低估的公司,然后注入资金,凭借着自己的财富力量打压竞争对手。

“购买优良资产是一项纪律。”这是他在儿时就学到的箴言,而现在,面对林林总总的商业公司,这句话更是成为每次决策时的座右铭。

虽然斯利姆商业头脑一流,但他的成功和他所在的国家分不开。1982年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就在大批商人破产之际,斯利姆趁机低价疯狂收购大批公司,并逐渐将它们转亏为盈,顺利完成了他财富的原始积累。

在此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斯利姆的生意范围涉及了烟草、互联网、保险、银行、购物中心、餐饮、音像店、汽车配件、电子、钢铁水泥甚至航空公司等各个领域。小规模的商业王国俨然已经初具雏形。

电信业成就世界首富

不过,斯利姆真正的崛起,还是要从20世纪90年代说起。

当时,国有企业私有化正在墨西哥如火如荼的上演。1990年,斯利姆和他的合伙人说服当时的墨西哥总统萨利纳斯,用17亿美元从墨西哥政府手里买下了当时已濒临破产的“墨西哥电信”和“墨西哥西北电话”两家公司。

在此后的5年时间内,斯利姆和几个投资人陆续向墨西哥电信公司投资100亿美元,更承诺在10年内维持其在电信领域的垄断地位。墨西哥电信公司在运营效率上大幅提升。

然而,商业帝国的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97年,国内外竞争者计划进军墨西哥市场的长途电话业务,竞争者低价使用电信公司网络已经得到墨西哥官方的许可,此种变数并未将斯利姆难住,他通过一家公司购入墨西哥电信公司的大部分股权,依旧主导着电信市场的游戏。同时他也控制着墨西哥半数以上的互联网业务和70%的手机市场。

不仅如此,斯利姆还伺机进军海外市场。2001年2月,斯利姆收购了美国最大电脑零售商CompUSA,一个月之后又跟微软合作,虽然他不会用电脑,但是却懂得如何做生意。

不过,他所控制的美洲移动通信公司才是真正让斯利姆跻身富豪榜的幕后推手,其股价的暴增使斯利姆的个人财产以每小时270万美元的速度递增,仅2006年一年,斯利姆的资产就增长了200亿美元。2007年3月,斯利姆资产超过传奇投资者沃伦・巴菲特,仅次于比尔・盖茨。2010年,其财富由一年前的350亿美元飙升至535亿美元,首次将盖茨和巴菲特拉下“神坛”。

斯利姆王国的垄断质疑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墨西哥简直就是“斯利姆王国”。

斯利姆的电信帝国覆盖整个拉美地区,拥有10亿用户。斯利姆旗下公司的总市值相当于墨西哥股票交易所的1/3,约占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的7%。

斯利姆和子女们掌控了至少200多个商业项目,从采矿到建筑业再到香烟制造,应有尽有。2008年9月,斯利姆及其家族成员还购买了《纽约时报》6.4%的股份。

即使撇开电信业不谈,墨西哥人也是时刻生活在斯利姆的产业王国中。人们出生在斯利姆建的医院,在斯利姆的超市购物,在他的音像店买CD,在他的饭店吃饭,行驶在他铺的柏油路上,吸着他造的香烟,用他的水泥造房子,用他的通信系统打电话,睡在他工厂生产的亚麻布床上。如果需要现金,还必须在他旗下公司提供的柜员机取款。

很多人批评斯利姆垄断了墨西哥的很多产业,尤其是电信业。在他们看来,斯利姆侵害消费者利益,扼杀了小型独立的公司,阻碍了这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由于墨西哥电话公司控制国内90%以上的电话业务,随着市场占有率的逐步提高,其资费标准也一路上扬,转眼墨西哥成为世界上电信收费最昂贵的国家之一,而用户除了按其要求缴费别无他法。

像斯利姆这样的富豪在墨西哥并非少数,事实上,《福布斯》富豪榜上,10名上榜的墨西哥富豪中,就有7人处于各行业的垄断地位。

“为什么我们有一小撮人拥有如此庞大的财富,而大部分墨西哥人甚至还吃不饱,3000万墨西哥人每天的生活费还不到两美元呢?”墨西哥前总统候选人奥夫拉多尔愤愤不平地说道。

独爱收藏的平民富翁

对于财富,斯利姆只是一笑置之,“财富就跟果园一样。所谓经营果园,就是要让果树生长,然后再种树,再让它生长,长得越大越好。如果长不下了,就栽到别的地方好了。”

作为全球首富,斯利姆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奢华。他没有私人游艇和飞机,也没有在墨西哥以外的地方购置房产,他的座驾通常是奔驰车或雪佛兰。据斯利姆的友人透露,一次游历意大利时,斯利姆竟然用了两小时时间讨价还价,直至将一条领带的价格砍少10块钱。

传记作家何塞・马丁内斯在《外界所不知的卡洛斯・斯利姆》一书中向世人展示这名大富豪节俭朴素的一面。马丁内斯在书中写道,斯利姆把自己的月薪定为2.4万美元,用作个人日常花销。他不喜欢炫耀和奢侈,日常消费都在自己旗下的连锁零售店。

时至今日,71岁的斯利姆依然佩戴一块塑料手表,“他不为彰显自己而用珠宝或其他奢侈品”。

如今,退居二线的斯利姆主要在拉美国家开展以抗击贫穷和文盲为主的慈善事业,他创办的两个基金会向贫穷儿童捐出了7万副眼镜,为15万名大学生提供了奖学金,此外,他还捐献了9.5万辆自行车,帮助那些每天要步行两个小时去上学的孩子减少在路上的时间。在10多年前,斯利姆用于慈善的开支只占了全部资产的1%,而现在大约20%的财富用于慈善。然而,对于这样的善举,众人褒贬不一,甚至有人坦言,“降低电信资费才是真正的慈善。”

不过,作为艺术品爱好者,他在艺术投资上可谓一掷千金。由他豪掷巨资,以亡妻名字建造的索玛娅博物馆就是最好的证明。当年,正是凭借着妻子家庭的政治支持,斯利姆成功说服了墨西哥总统德戈塔里将手中的墨西哥电信卖给自己,为他跻身亿万富豪奠定了基础。

总面积6800平方米的索玛娅博物馆号称是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博物馆之一,里面典藏了斯利姆66000件艺术珍品。其中价值最高的要数达芬奇的画作《圣母和雅各布》,馆藏还包含着迭戈・里维拉、鲁菲诺・塔马约、鲁宾斯、莫纳、梵高、雷诺阿、马蒂斯等艺术大师的作品。

为了能更好地展示这座博物馆,斯利姆承诺,这个博物馆可供墨西哥市市民免费参观,并且将永远开放。他从欧洲收藏家手中网罗来这些珍品的动机最主要是为了让很多一辈子无法欣赏到这些艺术品的墨西哥人能够为之一睹。

哥斯拉不说话篇5

满池碧水,几朵浪花。几经辗转,记者终于在墨西哥城西南半山腰的一座体育馆跳水台前找到了中国援墨体育教练团的跳水教练马进和她的跳水队员。

被誉为墨西哥国家跳水王子罗梅尔·帕切科一次次爬上3米台,又一头扎进水里,像一条游来游去的鱼。

而上午刚参加墨西哥50名杰出人物颁奖归来的保拉,埃斯皮诺萨则一脸疲惫,懒懒地倚在跳水台前,她穿着高跟鞋已经站了整整一上午。每年墨西哥政府要在全国范围内选出各界杰出人物50名,作为跳水队员,保拉,埃斯皮诺萨名列20位,总统夫人出席了颁奖仪式。

面对记者,马进没有让她训练,而是怜爱地看着她,眼神如同慈母。

奥运会获奖牌中国教练受追捧

2008年,北京水立方,呼声如潮。

在8月12日进行的女子双人跳台决赛中,墨西哥选手保拉·埃斯皮诺萨获得铜牌,这既是墨西哥女子跳水运动员在奥运会历史上取得的第一枚奖牌,也是墨西哥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的第一枚奖牌。

她说:“拿到这枚奖牌后,墨西哥人太高兴了,他们都在向我表示祝贺,体育部长亲自到我房间给我送鲜花,几乎就差总统给我打电话了。”

墨西哥男子跳水运动员曾经在奥运会历史上获得过金牌和银牌,但女子选手还从来没有得到过一枚奥运奖牌。几年来,马进努力把中国跳水的经验运用到墨西哥队员身上,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跳水已经成为墨西哥代表团的重点项目,政府的支持也越来越多。

荣誉接踵而至。

2009年7月19日,罗马。

凭借着10.65分的优势,来自墨西哥的保拉,埃斯皮诺萨险胜北京奧运会冠军陈若琳,以428,25的总分站在了2009年罗马游泳世锦赛女子10米跳台的最高领奖台上。在新闻会上也出现了平时少见的一幕,两位中国选手分坐两旁成为陪衬。

“非常高兴能拿到冠军,我要感谢我的教练马进!”勇夺金牌的保拉成了全场最瞩目的明星,而她把这份荣耀首先要与陪伴自己6年的中国教练马进分享。

而当会进行中,突然一位墨西哥男子手拿电话走了进来,将电话交给保拉,并示意这是来自墨西哥非常重要的电话。

“这是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隆打来的电话!”当大家听到这样的回答时都颇感惊讶,保拉说:“他向我、我的教练和整个团队表示了祝贺,祝贺我们通过辛苦的训练换来这枚金牌。”

马进在一边幸福地微笑。从北京到墨西哥城

练跳水出身的马进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曾获得过全国跳板第三名的好成绩,退役后被北京队留任。2003年马进赴墨西哥援教,由于执教成绩卓著,很快被提升为墨西哥跳水队主教练。

初到异国他乡的艰辛,语言不通、本工教练排挤、队员不信任,这一切在马进看来都是正常的,“你去了,其他教练的地位肯定会受到影响,人家怎么可能会对你友好呢?至于队员,在你没有让他们尝到甜头之前,他们又凭什么信任你?”

经过一番观察,马进觉得应该从爱训绣而且有一定潜力的罗梅尔人手。如果他能够取得好成绩,其他队员自然也会信服的,特别是保拉。罗梅尔那年16岁,2003年5月开始跟马进练跳水,是墨西哥跳水运动员中难得的比较配合教练的一个。在马进的指导下他进步很快,2005年获得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10米跳台金牌。

看到罗梅尔的成长,大家也逐渐认可了这位“外来教练”。

罗梅尔的好成绩果然带来了多米诺效应,

同样从2003年开始师从于马进的侶拉·埃斯皮诺萨有所触动,原来叛逆、极端自我的一面在训练场上逐渐有所收敛。保拉心态变了,开始配合训练计划,逐渐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2007年泛美运动会上保拉一举夺得女子10米跳台冠军,后来又在曼谷大运会上夺得三块金牌一枚银牌和一块铜牌,成了墨西哥家喻户晓的“跳水公主”。

同时,公主和王子又是一对恋人,恋爱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两人也会闹闹小摩擦,这种摩擦有时也会影响训练。这时,马进更是密切关注保拉情绪的波动,保拉往往会把心里话告诉马进,听听教练的见解。而这些心里话她不会告诉妈妈。对马进来说,她既是教练,更是忘年交的好朋友。

人不可能永远有机会和运气

当然,墨西哥人也没有忘记这位神奇的中国教练。拿了奥运会铜牌和世锦赛金牌后,马进成了墨西哥总统府的常客。“总统经常请我到家里做客,问我生活中有哪些困难,需要什么帮助。”

能够得到一个国家首脑的认可,马进说做为一个中国人,她的感受是光荣和自豪的。“以前墨西哥练跳水的人并不是很多,这批队员出现了成绩后,墨西哥体委越来越重视跳水,也加大了投入。现在当地有3个城市跳水运动发展得非常好,整体实力也比较高,不过队员们的技术还是有些粗糙。”

然而,劳累了一天后回到家,马进有时候确实有孤独的感觉。好在现在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也交了很多当地的朋友。后来马进把儿子也接到了墨西哥,让马进的生活变得更加温馨,当然也更忙了,“现在每天除了想队里的事,还要想儿子的事情,感觉每时每刻都那么忙。”马进幸福地感叹着。

对于中国跳水队目前的状况,马进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国家的水平都很接近,谁能拿冠军要看临场发挥,可以说最后一个动作没跳前,谁会是冠军都很难预料。”

对于2012年伦敦的奥运会,马进告诉记者,她并没有这样的期待,不去想金牌,

马进坦言:“也不喜欢别人提这个。有时候人是需要靠机会和运气的。在罗马世锦赛夺冠,对于保拉和我而言都是第一次。人不可能永远有机会和运气。我愿意她多拿金牌,但从内心来说,我比较平和,不奢求太多东西。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我能带她拿到世界冠军已经非常满意了。”

“我在国外执教,但北京还是我的家,我最爱的地方。中国拿冠军,我高兴,我带的队员拿了冠军,我觉得中国也该为我高兴。毕竟这体现了中国跳水水平高。”马进依然快人快语。

我和马进谈着话,24岁的保拉就斜躺在垫子上,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我们,像一个顽皮的小女孩。她似乎听懂我们的谈话,突然,她说了起来。

马进笑了,把保拉的话翻译给我听:“我的教练是世界上最好的教练之一,她教给我很多只有中国教练才具备的方法和经验。我会一直跟着她练下去。而且,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我们都笑了。

练完跳水的罗梅尔一身水花地走了过来,加入我们的谈话。

哥斯拉不说话篇6

关键词: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学派;宗教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092-02

在历史上,毕达哥拉斯学派曾赫一时,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强调的很多观点都被后世所继承及发扬。但值得注意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中包含着许多有宗教倾向性的观点。对于其哲学的研究,由于混杂着宗教神秘主义而晦涩深奥,又因大多资料时间久远而缺乏,学说内容难以把握,从而使得欧美学界在近百年来不太重视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研究。

一、毕达哥拉斯与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被认为是西方科学的先驱,第一个使用“哲学(philosophy)”的人。毕达哥拉斯本人的著作因为年代久远所以很多都失传了,现在我们所说的毕达哥拉斯的哲学思想大部分是与其弟子们的思想混杂在一起的。

据记载毕达哥拉斯是萨默斯人。在当时,萨默斯在统治者波吕格拉底的统治下十分富有,且在文化与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毕达哥拉斯青年时曾到过亚细亚大陆、腓尼基和埃及,领教了很多宗教秘法以及宗教禁忌的知识,同时也加入了埃及人的僧团或教派。据说他曾到过埃及的孟菲斯,在那里学习了宗教与科学知识。他与埃及宗教之间的联系很可能影响了他以后学派的创建。后毕达哥拉斯从埃及返回他的家乡萨默斯,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又离开萨默斯辗转到希腊在意大利的殖民地克罗顿,并在那里广招门徒,从而建立一个类似社团性质的学派。

从他的学生及较晚的传记记者留下的文献我们可知,那时毕达哥拉斯身上似乎有许多奇迹,照黑格尔所说便是“他们所讲的关于他的奇迹,一部分对新约里的奇迹同一味道……”[1],有传言说当他褪去衣服时,发现他的大腿是金制的,还有传言说当他渡河时有人见到河神涅索斯向他敬意[2]。总而言之,在毕达哥拉斯身上出现了一系列神迹,或许从这时起毕达哥拉斯便被其学生神话化了,而毕达哥拉斯学派也就被赋予了宗教神秘性。

毕达哥拉斯在克罗顿(Croton)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所创办的学园也在当地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同时,他所创办的学园有极严格的规矩与禁忌,类似于中世纪欧洲的正统修道院,这在后面会详细论述。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承十分复杂,自毕达哥拉斯建立学园起(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3世纪的古罗马时期。其中又经历了许多变迁,从中分化出了许多流派。当今学界一般将毕达哥拉斯学派分为三个时期,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第一时期的后期阶段,毕达哥拉斯学派分化成了两个学派,一方宣扬数学、天文等科学知识,而另一方则宣扬宗教神秘主义。

毕达哥拉斯学派除了创始人毕达哥拉斯之外,也有许多杰出人物,但由于历史久远,其事迹也是语焉不详。其中包括传言将根号二的秘密泄露出去的希巴沙斯、著名乐理学家、数学家阿基塔斯等[3]。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中的宗教色彩

当今宗教学学界一般认为,宗教的产生与发展同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水平密切相关。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产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产物,而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和古埃及宗教神秘主义两者的必然结合。其学说中充满着古希腊的思辨色彩,但也包含着许多宗教神秘元素在里面。

(一)教规教义与组织形式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教规教义相当庞杂。从流传下来的文献及以前哲学家们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一套非常严谨的规矩,其中包括素食、戒食豆类、注重洁净身体(Purification)的仪式(但没有苦修冥想的要求)、对教外严格守密,在教内不立文字、教徒须保持缄默,谨守戒律,努力学习、思索、求真,过有规律的团体生活等。毕达哥拉斯曾经旅居过古埃及,还有传言其曾到达过印度。我们可以推测,毕达哥拉斯学派中的很多观点以及教规教义深受时在古埃及、希腊非常流行的奥菲斯神秘主义的影响。奥菲斯神秘主义认为人的灵魂被禁锢于肉体之中,过着苦难的生活。只有遵循奥菲斯教的教义,戒除荤腥及禁忌食物(比如豆类),使灵魂净化,经历数千年的轮回,才可使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这点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教规教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同时,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有明显的等级划分,例如学园学生须经过长期的考察与学习方才能够进入学派的核心圈子,在此之前他只能称作“见习学生”。毕达哥拉斯明确地提出来要将“预备阶级”的学生与已入门接受知识的学生分开来以及要保持缄默,刚入学的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毕达哥拉斯的学说,直至他成为学园的核心弟子之后。

(二)灵魂观与和谐论

毕达哥拉斯学派中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其从奥菲斯神秘主义继承来的“灵魂转世说”,这也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基石。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是不朽、不灭且可以轮回的。毕达哥拉斯(或是毕达哥拉斯的继承人)通过灵魂轮回观将哲学同宗教结合起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毕达哥拉斯所谈的灵魂不死与我们所熟知的一些传统宗教中的灵魂观仍有一些区别。毕达哥拉斯认为,人的灵魂要分好几个部分,有理性、感觉和表象等部分,其中只有理性所占据的部分才能不死转生,其余的部分都要灭亡。同时他认为灵魂的产生和物质有很大关系,他曾说:“热的蒸汽产生出灵魂和感觉[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强调的灵魂转世观哲学思辨色彩浓厚,包含着原始理性的成分在其中,与传统的蒙昧宗教灵魂观有较大不同。

毕达哥拉斯学派中另一个重要的观点便是和谐论,其宣扬自然宇宙是一种和谐的存在,同时音乐和数学的和谐可以净化人的灵魂,以此来达到灵魂更好地轮回转世。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日常的科学观察中发现了宇宙天体之间的距离存在这一种比例,类似于琴弦的各弦长之间的比例关系一样,这种比例关系则产生了自然宇宙之间的和谐,而音乐则是自然宇宙和谐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另一个表现形式是数的和谐)。

紧接着毕达哥拉斯在和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扩展,提出来对立的思想。在他看来,和谐是对立的和谐,万物赖以对立而存在。而后,他又提出了十个对立范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奇与偶、一与多两个对立范畴,这与在后面所论述的数本原论中的事物的产生密不可分。

这时,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哲学观点与其教规教义的某些地方相吻合。毕达哥拉斯学派推崇音乐与数,原因便是他们认为这两样东西是和谐的存在,是可以“通天道”的。和谐的事物便是世界上美好的事物。与此同时人们通过研习数学与音乐,掌握其中的和谐关系,便可以使灵魂得以净化,从而达到灵魂转生轮回的目的。

(三)数本原论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众多观点中,流传最广的无疑便是数本原论的思想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本体论上宣扬数本原论,相较于火、水、气等本原,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数,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数所构成的。其数本原论既不像火本原论、水本原论等那样属于纯粹的哲学思想,也不像古埃及宗教的教义一样属于纯宗教范畴,而是介于宗教与哲学之间的一种思想。数本原论的中心思想便是万物皆数,他们将数字赋予了各种独特的性质,使之神秘化,例如数根1是第一原则,是智慧、4是正义、6是灵魂、10代表着圆满等等。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上万物都是由数所构成的,宇宙天体、音乐之所以是和谐的,因为他们其中充满着数的比例关系。另一方面,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存在是模仿数的,事物是对数的模仿而产生的。最后,由前两点更进一步,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是由数产生的,这便是数本原论的核心内容。毕达哥拉斯学派论证数本原论的时候有着一套理论,其认为:数是从构成数的数根产生的,而后由数产生几何图形,最后几何图形产生具体事物。具体来说,事物的产生遵循着由数产生点,点产生线,线产生面,面产生出立体图形,最后立体图形构造事物,产生整个客观世界[5]。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原论的提出与上文所说的和谐论关系密切。因为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天体的存在是和谐的,而天体和谐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天体之间存在着各种数的比例关系,由这些数的比例关系构成了音韵的和谐,从而使得整个宇宙系统处于和谐状态,“毕达哥拉斯学派把万物归结为数或数的元素,把整个宇宙系统说成是‘一个和谐和一种数’时,认为整个宇宙系统是按照音阶构成的,这就是他们所主张的‘整个宇宙系统是一种数的含义’”[6]。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是由数产生的,并且对数进行膜拜。

三、对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否为宗教的探讨

笔者认为毕达哥拉斯学派应属于宗教的一种,并曾不断发展壮大直至到公元三世纪古罗马时期学派的毁灭。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中有较明显的宗教倾向的主要是灵魂转世观及数本原论观点。同时,其教规教义和组织形式方面也有很明显的宗教倾向。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一个明显的核心观念,即灵魂转世观。虽然这一观念包含着理性的成分在其中,但无可否认的,这是一个标准的宗教观念。而后,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宣扬的本体论,数本原论,也是一宗教观念。毕达哥拉斯学派否认了神创说,否认了世界是由神的意志创造的,从而认为数是世界的元始。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承认数本原论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将神的地位用数来代替了,他们对数进行崇拜,并将其神秘化。

毕达哥拉斯学派在科学上颇有造诣,在数学、天文学方面有杰出贡献,其强调通过发现自然现象中的数量关系去认识规律,强调数学体系的公理化构造。从当今学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教与科学冲突的观点来看,毕达哥拉斯学派存在的数百年里不断地有新的科学发现,其不应被定义为宗教,最多算做神秘主义的学术团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宗教关怀是其不断有科学发现成果的根本原因。毕达哥拉斯学派努力钻研科学的目的是为了探寻自然世界里的和谐,以净化自己的灵魂,从而使其摆脱无尽的轮回。这点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科学成就主要集中在天文学与数学方面便可看出。所以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科研只是为了达成宗教目的的手段,而不是为了追寻科学的进步。

同时,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教义教规的宗教色彩也相当强烈,其有等级分明的教众制度以及诸多禁忌,这几乎就相当于是宗教的教规教义与其宗教禁忌。而且,据一些资料记载,在毕达哥拉斯身上发生了很多神迹。除了上文所说的当他脱去衣服时露出的金制大腿和渡河时河神向他敬礼,还比如说毕达哥拉斯在意大利时曾在地洞里住了一个月,出来后在集市上说他来自冥府,并知道曾发生在集市上人们的一些事情[7]。毕达哥拉斯用这些神迹来为自己在学派中的中心地位做保护,同时这些神迹也促进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发展壮大,毕竟在当时人们总是对超自然事物充满着畏惧。

由上面这些探讨,笔者对“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否是宗教”这一颇有争论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认为曾经在古希腊■赫一时,对西方哲学与科学影响甚远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属于宗教的一种。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陈方正.在科学与宗教之间――超越的追求[J].科学文化评论,2005(1):27-59.

[4]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5]李尚群,胡喜海.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哲学及其科学史意义[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77-79.

哥斯拉不说话篇7

关键词:数学,形而上学,毕达哥拉斯,数本原,结构。

按一般的讲法,形而上学(metaphysics)作为一门哲学学问(“关于存在的科学”)出自亚里士多德的同名书;而它的问题只能上溯到巴门尼德。所以,专门讨论形而上学的书,或者以巴氏的“存在”开头,[1] 或者就直接从亚氏的《形而上学》谈起。[2] 我的看法却是:形而上学之所以能在西方(古希腊)出现并成为传统哲学中的显学,首先要归于西方数学的激发与维持。概念形而上学的“真身”是在数学。所以,谈论形而上学,尤其是它的起源,绝不可只从巴门尼德开始,而是应该上溯到毕达哥拉斯这位主张“数是万物本原”的数理哲学家。

首先让我们想一下,没有毕达哥拉斯,能够有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吗?而如果没有这两位,能有亚里士多德吗?我想回答都只能是“不能”。实际上,巴门尼德和柏拉图都是某种特殊类型的或改进型的毕达哥拉斯主义者,这从他们的个人经历和学说特点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于是我们就有了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意义上的数学能够激发哲学?我们分两步来回答。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能够持续存在的并有突出的独特文化含义的哲学传统是很难出现的,它不能从人类的自然倾向中产生。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于人的好奇和闲暇,[3] 而与之似乎相反的一种看法则认为:智慧之因是苦涩的。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在《阿伽门农》中叹道:“智慧自苦难中得来。”[4] 犹太-基督教的《圣经·创世纪》中讲:人类的祖先正是吃了“知识之果”,才被神逐出了无忧无虑的伊甸园,世世代代要受苦受难。释迦牟尼宣讲的“四谛(四个最基本的真理)”的第一谛,就是让人明白人生从根子上是“苦”,由此才能走向智慧。孟子则相信,那些膺天之大任者“必先苦其心志”。我觉得亚氏的哲学起于“安乐与好奇说”肯定不成立,因为人类历史上有好奇心和闲暇者甚多,但因此而做哲学思索者太少太少。“苦难起源说”虽然也有类似问题,但它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启发,即智慧、包括哲学智慧与人类经历的某种“边缘形势”有关,而痛苦与绝望往往是造成现实人生中的边缘形势的最有力者。边缘形势的特点是:平日正常状态中现成可用的方法与手段统统失效,人被逼得要么想出新办法对付这危机局面,要么就被它压倒。然而,“边缘”意味着“不稳定”、“不正常”和“难于重复”,所以只靠边缘形势激发出的流星野火般的智慧几乎不可能形成一个持久的传统。要将“野狐禅”(人在边缘形势中的自发思索)变为一门能承传下去的学问,必须发明某种巧妙的方法或结构,使“边缘”与“正常态”奇迹般地结合起来,以使边缘的探索能够有所依凭地、但又不被这“依凭”完全腐化收编地独立进行下去。所以,这个结构必须是一种高妙的游戏机制,它里面的规则不只是为了控制,而更是为了创造有自由度的游戏空间,因而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和诱发出意义、趣味和思想热情来。我们可以设想,这个机制必须满足这样的要求:(1)它必须是比较独立的,可以只靠或基本上靠自身的机制就见出效果、分出优劣。(2)它必须是足够“公正”或“客观”的,以使得整个局面不被某一种实体——不管它是哪种意义上的——控制。(3)它必须是足够丰富的,以便容纳充分的变化可能、不可测性,或者说是让天才和创新出现的奇变可能。因此,这种可变性必须是质的,容纳新的维度出现的可能,“惊喜”与“狂热”出现的可能。

第二,古希腊的纯数学、而不是巴比伦和古埃及的实用数学,满足了这三个要求,尤其是第三个要求。它是可自身推演的、可自身判定的和容纳无穷奇变可能的(甚至让毕达哥拉斯学派本身尝到了“不可通约”的苦果)。而毕达哥拉斯将它用到了解决世界与人生的边缘问题上来,使在他之前出现的探讨“本原”的传统获得了一个清晰的、严格得有些严酷的游戏结构。没有它,概念的精准与自身中包含绝对可判定的真理的信心不可能出现,因而形而上学也就不可能出现。

处在开创期的毕达哥拉斯,有着这个草创时期英雄的一切幼稚、天才和超前的敏感。他比谁都更强烈地感到了“数”结构的魔力,因而要在充分展示这个结构的多重和谐、呼应可能的同时证明它能够用来直接解释世界与人生的本质。

为了论证“数是本原”,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万物(这里可理解为表述万物的语言的意义)与数是“相似”的,而他们用以论证这种相似的最根本理由是结构性的,即认为数中的比率或和谐结构(比如在乐音中)证明万物必与它们相似,以获得存在的能力。亚里士多德这样叙述这一派的观点:“他们又见到了音律[谐音]的变化与比例可由数来计算——因此,他们想到自然间万物似乎莫不可由数范成,数遂为自然间的第一义;他们认为数的要素即万物的要素,而全宇宙也是一数,并应是一个乐调。”[5] 这种“以结构上的和谐为真”的看法浸透于这一派人对数的特点和高贵性的理解之中。比如,“10”对于他们是最完满的数,因为10是前四个正整数之和,而且这四个数构成了名为四元体(tetraktys,四面体)的神圣三角:“ ”[注意它的多重对称、相似与谐和]。而且,用这四个数就可以表示三个基本和谐音(4/3,3/2,2/1)和一个双八度和谐音(4/1)。这些和音的比率可以通过击打铁砧的锤子的重量、琴弦的长度、瓶子中水面的高度,甚至是宇宙星球之间的距离而表现,但它们的“本质”是数的比率。[6] 此外,此组成10的四个基本数或四元体还表现为:1为点,2为线,3为面,4为体;而且是点或1的流动或移动产生了线,线的流动产生了平面,平面的运动产生了立体,这样就产生了可见的世界。所以毕达哥拉斯派的最有约束力的誓言之一是这样的:“它[四元体]蕴含了永恒流动的自然的根本和源泉”。[7] 此外,四元体还意味着火、气、水、土四个元素;人、家庭、市镇和城邦这社会的四元素;春夏秋冬四季;有生命物的四维(理性灵魂、暴躁的灵魂、贪欲的灵魂、作为灵魂寓所的躯体);四种认识功能(纯思想、学识、意见、感觉);等等。[8]

除了通过四元体之外,对10的完美性和神圣性还可以以更多的方式或花样来认识,比如数从10以后开始循环,还有就是认为10包含了偶数与奇数的平衡。所以,尽管毕达哥拉斯派认为奇数(有限)比偶数(无限)更真实高贵,10却如同1那样,占据了一个超域奇偶对立的终极地位。于是我们读到毕达哥拉斯派的这样一段话:“首先,[10]必须是一个偶数,才能够是一个相等于多个偶数和多个奇数之和的数,避免二者之间的不平衡。……10之数中包含着一切比例关系:相等、大于、小于、大于一部分、等等”。[9] 由此可见,数的本原性有数理本身的结构根据。10之所以完美,之所以被视为“永恒的自然的根源”,是由于在它那里,可以从多个角度形成某种包含对立、对称与比例的花样或“和谐”。一位著名的毕达哥拉斯主义者菲罗劳斯这么讲:“人们必须根据存在于‘十’之中的能力研究‘数’的活动和本质,因为它[‘十’]是伟大的、完善的、全能的。……如果缺少了这个,万物就将是没有规定的、模糊的和难以辨别的”。[10]

对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字与几何形状,特别是10以内的数字和某些形状(比如圆形、四面体、十二面体)都具有像“1”、“2”、“4”、“10”那样的语义和思想含义,而且这些含义被表达得尽量与数、形本身的结构挂钩。例如“3”意味着“整体”和“现实世界”,因为它可以指开端、中间和终结,又可以指长、宽、高;此外,三角形是几何中第一个封闭的平面图形,基本的多面体的每一面是三角形,而这种多面体构成了水、火、土等元素,再构成了万物。所以,“世界及其中的一切都是由数目‘三’所决定的”。[11] 这似乎有些《老子》讲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味道。“5”对于毕达哥拉斯派是第一个奇数(“3”)与第一个偶数(“2”)相加而得出的第一个数,所以,它是婚姻之数。此外,十二面体的每一面是正5边形,把正5边形的5个顶点用直线连起来,就做出5个等腰三角形,组成一个5角星,这5角星的中腹又是一个颠倒的正5边形。而且,这种正5边形对角线(顶点连线)与边之比等于黄金分割的比率:1.618。再者,这5角星围绕中心点5次自转而返回原状。等等。因此,这种5边形和5角星也是有某种魔力的。[12] 再比如,7是10之内的最大素数,意味着过时不候的“机会”,由此就有“时间”、“命运”的含义。诸如此类的对“数”的结构意义的把握及其语义赋值和哲理解释是典型的毕达哥拉斯派的风格。

从这些讨论可以看出,在毕达哥拉斯学派、也可以说是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主流唯理论(rationalism)的开端这里,也有一种结构推演的精神在发挥关键性作用。“本原”意味着推演花样的最密集丰满处,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的最可理解处,最有理性处。所以,这里也有一个避不开的问题,即有自身推演力的符号系统[对于毕达哥拉斯是数学符号系统]与它的语言与思想内容的关系的问题,简言之,就是数与言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处理得成功与否,或在什么意义上成功与失败,决定着毕达哥拉斯派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实际上也决定了西方传统哲学主流后来的发展方向。首先,应该说,就西方的整个学术思想走向,特别是它的近现代科学走向而言,对于数学符号系统的思想和语义赋值,以及反过来,科学思想和语言的数学化,都是相当成功的,或起码取得了重大进展,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存方式。数学成为科学的楷模,理性的化身,同时也是传统西方哲学在追求最高知识中的既羡又妒的情敌。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毕达哥拉斯派论述过的前三个数字和某些图形,比如三角形、圆形,也获得了思想与语言的生命,尤其是,毕达哥拉斯派的“数本原”说中包含的追求可变现象后面的不变本质的倾向,几乎成了西方传统哲学主流中的一以贯之的“道统”。然而,毕达哥拉斯派对于数、形所做的思想和语言赋值的大部分具体工作都失败了,这些努力被后世的哲学家们视为幼稚、牵强、神秘,甚至是荒诞。原因何在?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毕达哥拉斯派固守十进制的数字结构和几何形状结构,使得这种意义上的“数”与“言(表达哲学思想的自然语言)”的有机联系无法在稍微复杂一点的层次上建立起来。这个似乎只是技术上的问题造成了这样一些不利的后果:(1)哪怕以阿拉伯数字为例,十进制数字也要在10个[算上零的话]不同形态的符号后才出现“位置”的含义和“循环”,这就使得整个符号结构很不经济,很不轻巧,冗员杂多,跨度过大,大大削弱了它的直接显示结构意义的能力,也就是“成象”的能力。后来只有两、三个数字和图形获得了重要的哲学含义这个事实暗示着:哲学思维可以与数字或图象有关系,但只能与结构上非常简易者打交道。(2)这种包含过多、过硬的自家符号和循环方式的表达系统很难与其他符号系统及解释符号系统的方式(比如从空间方向、时间阶段、不同的次序与位置出发的解释)沟通和耦合,于是失去了从结构上多维互连而触类旁通的能力。这样,对数、形的各种语义解释就显得牵强,缺少暗示力和对各种复杂的人生局面的显示力。(3)为了取得数字的象性,毕达哥拉斯派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通过数点排列及其运动使之与几何图形挂钩。然而,绝大多数几何图形离语言和哲学思想还是太远,缺少生存的方向、时间与境域的显示力。而且,毕达哥拉斯派自己就发现了“无理数”,比如正方形对角线与边之比值,由此而动摇了在这个方向上的努力。(4)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数、形与语言缺少联通渠道的局面,这一派提出了“对立是本原”。它确实能够极大地简化符号系统的结构,增强数、形的直接表现力和构意能力,如果毕达哥拉斯派能够将它的数理表现与赫拉克拉特式的对于对立的更彻底和流动的理解结合起来的话。然而,在毕达哥拉斯派那里,这种对立不仅仍然潜在地以十进制数字和几何图形为前提,未能获得符号的结构层次上的意义,而且,如上所述,它对立得还不够真实原发,以致于每个对子的两方的意义未能充分地相互需要,一方可以从“本质”上压制和统治另一方,因而大大限制了这种对立的变通能力和构造能力。

总之,在大多数毕达哥拉斯派之数与哲理语言之间很难出现居中的、沟通两者的象,再加上西方文字的拼音特点,致使毕达哥拉斯派的数与言的沟通努力大多流产。但他之后的希腊哲学家,比如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还是在保留其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另辟蹊径,试图在人们普遍使用的语言中找出或构造出最接近数学结构的东西。于是,他们发现了或不如说是发明了一种概念化的自然语言。这种语言似乎具有数学语言的“是其所是”的先天确定性和数学运算那样的推演力,比如巴门尼德(Parmenides)在其《残篇》第2节中讲到:“存在是存在的,它不能不存在(THAT IT IS, and it is not possible for IT NOT TO BE),这是可靠的路径,因为它通向真理。”这就是一种有意识地去争得数学那样的确定性的语言游戏,几乎就是重言式,[13] 却为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确立了“存在”或“是”这个形而上学的大问题。所以巴门尼德抛弃了绝大部分毕达哥拉斯之数,只保留了1和圆形,作为“存在(是)”这一自然语言中的范畴的对应物,由此而开创了西方哲学两千年之久的“存在论”传统。当然,在“圆形”的、“静止”的“1”被突出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的同时,毕达哥拉斯派通过推演结构来演绎思想和语言的良苦用心就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后来柏拉图讲的“辩证法”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与“形而上学”(但不包括他对“实践智慧”的考虑),都是在追求这种数学化哲学的推演理想,其结果就是为整个传统西方哲学建立了一整套概念化语言和运作机制,用当今一位美国哲学家库恩的术语来讲,就是建立起了传统西方哲学的“范式”(paradigm)。在其中,尽管表面上也有不同的倾向,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方面、中世纪的唯名论和近现代的经验主义,但那(尤其是后两者)不过是在既定的大格局里的分叉而已。最后,这种通过概念化获得数学式的确定性和讨论哲学问题所需要的终极性的理想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了一次辉煌和悲壮的体现。当然,这种观念化或范畴化的转换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范畴演绎”和“辩证逻辑”一直缺少数学系统所具有的那种有自身内在依据的推演机制。所以,成为像数学或数学化的物理学那样的严格科学,同时又具有解释世界与人生现象的语义功能,这一直是西方哲学的梦想。但情况似乎是:毕达哥拉斯派的哲学梦破碎之处,其他的西方哲学家也极少能够将其补足。不过,毕竟还有某种希望:前两三个数字进入了哲学这一事实似乎表明:数、形并非都与思想语言完全异质。基数越小,越有可能与自然语言沟通。而且,如果这“小”不只意味着数量的“少”,而可以意味着进制的“小”和图形的“简易”的话,就有可能出现新的数与言之间的更紧密的关系。于是我们看到近代的莱布尼兹提出了二进制数学,以及这种简易型的数理精神在当代数字化革命中扮演的中心角色。这种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简易数理依然是形而上学的。也就是说,它依然是在用一套人工符号的超越框架来规范人生,而不是“道法自然”。只不过,它在两千年的概念形而上学之后又回复到了毕达哥拉斯,让我们又一次感到“数是万物的本原”的深刻而又令人战栗的力量。

--------------------------------------------------------------------------------

[1] 参见D. A. Drennen, ed., 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New York: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2。 此书是一本从巴门尼德到怀特海的著作选集,按形而上学中的问题分类。

[2] 参见R. G. Collingwood, An Essay on Metaphysic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40。此书正文的第一句话是:“要讨论形而上学,唯一正派的、当然也是聪明的方式就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

[3] 《形而上学》,982b14-28。

[4] 引自《古希腊悲剧经典》,罗念生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49页。

[5]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5b-986a,昊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2-13页。

[6] 参见若-弗·马泰伊:《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90页以下;《古希腊哲学》,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78页;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290页以下。

[7] 《古希腊哲学》,78页。

[8] 《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115页以下。

[9] 同上书,125页。译文稍有改动。

[10] 《希腊哲学史》第1卷,290页。

[11] 亚里士多德:《论天》,引自〈希腊哲学史〉第1卷,283页。

[12] 《毕达哥拉斯与毕达哥拉斯学派》,107页以下。

哥斯拉不说话篇8

一次,勒罗伊到离安哥拉森林很远的巴比里森林行窃。他潜入巴比里森林的大富翁――浣熊约克先生的家,偷到10万森林币。在回去的路上,勒罗伊遇到了格兰斯。勒罗伊鼓鼓的口袋告诉格兰斯,他的同行偷到了不少钱。所以格兰斯决定来个黑吃黑。“哈,勒罗伊,真巧!没想到竟在这儿遇上你。”格兰斯假装高兴地大声说道。

“呵呵,是格兰斯呀!”勒罗伊也假装高兴地回应。

格兰斯走到勒罗伊身边,“勒罗伊,你这是去哪儿呀?”

勒罗伊笑了笑,“当然是回安哥拉啦!你呢?你准备去哪儿?”

“呵呵,我也回安哥拉。你看多巧呀,我们就一起走吧。”说完,格兰斯亲热地搂着勒罗伊的肩膀往安哥拉森林的方向走去。勒罗伊笑了笑,没有拒绝。

夜幕降临,他们来到野猪开的旅馆,住进了同一个房间。勒罗伊很快就睡着了。格兰斯悄悄起来,搜查勒罗伊的口袋、手提包,甚至枕头,却没有发现那10万森林币的踪迹。带着失望和迷惑,他也睡着了。但是当他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比他早起的勒罗伊鼓鼓的口袋明显在告诉他,那里面装着钱。他们随便聊了一会儿,然后继续上路。

又到了晚上,他们住进山羊开的旅馆,然后像前一晚一样分床而睡。勒罗伊很快又打起了呼噜。格兰斯爬起来,熟练地搜查对手的行囊。然而仍然一分钱也没找到。他甚至找遍了房间的角落和裂缝,也一无所获。他爬上房梁,再把屋外的树丛搜了个遍,还是没找到那笔钱。他再次带着失望和困惑回到床上。

就在这时,山猫警长带着两名警察闯了进来。

原来,旅馆的老板山羊先生发现有人爬树,以为是小偷,就打电话报警。山猫警长非常高兴,因为土狼格兰斯和狐狸勒罗伊早就被列在安哥拉森林警察局的黑名单上。抓到他们算是意外的收获。

在安哥拉森林的看守所里,勒罗伊把怨气都发泄到格兰斯身上。格兰斯知道是自己的行动招来了警察,所以他没有辩驳。但是他仍然很想知道勒罗伊到底把钱藏在哪儿了。等勒罗伊发泄完了,他嗫嚅道:“勒罗伊,非常对不起。但我很好奇,这两个晚上你到底把钱藏哪儿了?”

勒罗伊叹了一口气,“格兰斯啊格兰斯,我知道你为什么跟着我,我也知道你心眼多,所以我把钱藏在了你的床底下。”

“你说什么?你把钱藏在我的床底下?”格兰斯瞪大眼睛惊呼。

“想不到吧?”勒罗伊得意极了。

格兰斯呆了一会儿,说:“勒罗伊啊勒罗伊,我心眼再多也比不上你啊!你真是一只狡猾的狐狸。我很佩服你的高招。可是,这一切现在已经没意义了。”,

勒罗伊苦笑一声,说:“是呀,就算我的心机再缜密,又能怎样呢?瞒过了你土狼,却招来了警察。唉,可能是老天爷不肯放过我们吧。”

上一篇:委派书范文 下一篇:时间去哪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