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小丹范文

时间:2023-10-28 17:27:54

女儿小丹篇1

一天,女儿不小心撞到了桌子角上,疼得大哭,老公照着桌子就是两巴掌,然后一边给女儿擦泪一边说:“宝贝儿不哭,我揍过桌子了。”女儿的哭声戛然而止,老公又拉起女儿的小手往桌子上拍:“宝贝儿,打桌子,打桌子!”

我努力调整情绪,轻声把女儿叫到身边,说:“丹丹的眼睛好漂亮啊!可桌子没有眼睛,它能看到丹丹吗?”

“看不到。”女儿答。

“桌子四条腿,可它不会走路;丹丹两条腿,可丹丹会走路!宝贝儿,桌子是不会动的,你看清桌子,就不会碰上它,再走一次试试!”

“嗯。”女儿一边答应一边走到了桌子边,站在那儿朝我笑。

我没有笑,而是说:“我们不该打桌子,它没有错,是不是呀?”

女儿立即张开小手安抚桌子:“小桌子,不要哭,以后我再不打你了。”

可到了晚上,老公开始教训我:“打一下桌子就能哄孩子不哭,用你瞎折腾!”

“你那样做是在教孩子推脱责任!我们要教育孩子,而不是哄孩子!”我反驳。

老公不服,说:“我在我妈揍桌子的声音里长大,照样成了高级工程师!”

我恨恨地说了一句“孺子不可教”,不再理他。可我们之间的矛盾却无法调和。

女儿过4岁生日那天,我端出两个小洗衣盆教她洗袜子:“丹丹,跟妈妈一起做个造白雪的游戏吧!”女儿欣然同意。

我便在两个盆里都洒上洗衣粉,接上水后喊一声“开始”,用手搅起水来,女儿也学着我的样子做。

泡沫膨胀外溢,女儿兴奋不已。我迅速拿出女儿的袜子,说:“丹丹,我们再做个游戏,让你的袜子也像雪一样白好不好?”女儿连连点头:“好!”

“来,妈妈一只,丹丹一只――学妈妈,开始。”

女儿很快就学着我的样子把袜子洗干净了。我亲亲她的小手夸奖:“这双小手多灵巧呀,丹丹明天就可以穿自己洗的白袜子了。”

只做了三次这样的游戏,女儿就能独立洗自己的小东西了。

没想到老公发现女儿自己洗袜子后心疼不已,把女儿紧紧抱在怀里说:“小宝贝,你怎么能干这种活呢!小公主,委屈你了。”然后用自己的衣服擦干女儿的小手,自己下手洗起了女儿的袜子。

到了晚上,战争不可避免地开始了。还是老公首先发难:“贵手不能给孩子洗袜子,给我留着,我洗总可以吧!”

“孩子很快乐!我在教育孩子。”我据理力争。

“简直是虐待,后娘!”他恨恨地说。

“你是溺爱!这样对她没好处的!”我委屈得直想掉泪。可老公不管不顾,从那以后天天洗女儿的袜子。我束手无策。

一天老公出差,我又让女儿洗袜子,她竟说:“爸爸回来给我洗。”

我意识到问题棘手,脸色顿时一沉。女儿何等乖巧,一看我的表情便挪到脸盆边洗了起来,不过洗洗停停,停停洗洗。我不敢催促也无法鼓励,只好任由她磨蹭……

我突然期盼老公能天天出差,那样我就能有个好的环境教育女儿了。说来也巧,第二年年初,老公被单位派到外地做工程监理,为期两年半,一个月才能回来一次。我大喜过望,开始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教育女儿。

女儿上小学二年级的上半学期,临近期末,我突然失音,说话费力,可又有几场讲座需要我准备。连续两周我都很疲惫,不想做饭,天天带女儿到外面吃,女儿很快吃腻了外面的饭。我决定把做晚饭的事交给已经7岁的女儿。

“丹丹,以后的晚饭咱们在外面点菜,在家里煮粥好不好?”

“好。”女儿爽快同意。

“妈妈生病了,需要你为妈妈尽一些责任,除了煮粥,晚饭后还得提醒妈妈吃药。”

女儿毫不含糊:“绝对没问题!”

小米、白米、糙米、薏米,黄豆、黑豆、绿豆、红豆……不出10天,女儿便认全了五谷杂粮,把握了浓淡生熟,煮的粥美味可口。每天晚上放学回家后,女儿写写作业看看粥锅,看看粥锅写写作业,像个持家小女人,让我欣慰得直想掉泪。

远在工地的老公得知我生病后十分担心,月底一回到家便逼我跟他去医院检查。检查完回家,刚进单元门就碰见女儿提着水壶从楼上下来。女儿说:“粥煮好了!楼上停水,我提点水给你们洗手洗脸。”

老公先是一愣,接着便撇下我抢过水壶拥着女儿去提水了。一路上女儿都在跟爸爸“摆功”,如何熬粥,如何照顾我……

女儿小丹篇2

用心良苦,誓将女儿打造成艺术精英

1949年12月,斯琴高娃出生于军人家庭。她自幼就跟着姥姥、姥爷和母亲学习唱歌。跳舞、绘画,从小幻想当一名演员。13岁那年,擅长跳“盅碗舞”的她,以其出色的表演轰动全城,从此顺利地踏上了演艺之路。所以,在此后星光熠熠的演艺舞台上,她心中始终深埋一份难以割舍的文艺情结。

1965年,中学未毕业的她被选拔到内蒙古歌舞团当演员,风格大方活泼的她,出色的演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一个叫孙天相的年轻人的倾慕。孙天相比斯琴高娃大9岁,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一名年轻的导演。年轻的孙天相才华出众,毕业后没几年,就独立执导了几部在当地颇有影响的电影。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擦出了爱情火花。

1968年,斯琴高娃和孙天相正式登记结婚。第二年,他们的女儿孙丹呱呱坠地。1973年,儿子孙铁也出生了。后来,两人因为性格不合离婚,孙铁判给父亲,5岁的孙丹跟随母亲生活。

1980年,斯琴高娃因在影片《归心似箭》中扮演玉贞一角而名震全国,顺利调入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她带着女儿孙丹来到北京,母女俩住在单位分的筒子楼里,小屋面积只有10多平方米,厨房和厕所都是公用的。艰苦的生活环境,婚姻失败后受伤的心灵,使斯琴高娃把全部的爱和心思倾注在了女儿身上。

女儿孙丹乖巧懂事,身上潜藏着妈妈遗传的文艺天赋。在幼儿园表演节目时,孙丹非常活跃,唱歌跳舞讲故事,样样得第一。斯琴高娃欣慰不已,开始为女儿设计未来:学习钢琴、舞蹈、音乐,把基本功打扎实,然后考取表演学院,一步一步成为光芒四射的演艺明星。

而同时,作为单亲母亲,为了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斯琴高娃也在拼命地拍戏,此后她相继主演了《骆驼祥子》、《残雪》、《似水流年》等多部影片,成为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奖的双料影后。此时的她,虽然名满天下,但当时片酬极低,所以经济上并不是很宽裕,尽管如此,她还是狠心花费好几千元为女儿买了一架钢琴,又从中国音乐学院聘请了一名高级钢琴教师专门来家里辅导女儿。她还去少年宫为女儿报了芭蕾舞培训班,每到星期天,她就如同其他普通的母亲一样,背着大包小包,牵着女儿的手,送她去学习舞蹈。

孙丹天资聪颖,仅仅学习了一年就能弹奏《春江花月夜》、《胡桃夹子》等经典曲子,芭蕾舞也跳得像模像样。每当家里来客人,斯琴高娃就会隆重“推出”女儿表演。“这孩子真是多才多艺。”“丹丹将来肯定会像你一样有出息。”在客人的赞叹声中,斯琴高娃满心欢喜。

可渐渐地,小孙丹却让妈妈不放心了-老师教课时孙丹心不在焉,不仅不认真记笔记,练习时也开始偷工减料。当斯琴高娃责问她时,孙丹说“妈,现在我对弹钢琴和跳舞没有兴趣了,我想画画,我要游泳。”斯琴高娃严厉地批评女儿“你这样三心二意,将来怎么会有出息?”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斯琴高娃和女儿从少年宫回来,孙丹把缠在脚尖上的绷带一层层解开,脚尖磨出的老茧上又磨破了,鲜血淋漓,她龇牙咧嘴地说:“太痛苦了,我不想练了。”斯琴高娃也心疼,可她狠着心对女儿说“妈妈小时候练蒙古舞,比你现在吃的苦不知多多少倍呢,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看着妈妈决绝的表情,孙丹内心非常抵触。她开始与母亲作对,除了弹钢琴和跳芭蕾舞,她突然变得对什么都感兴趣!一天,斯琴高娃加班,晚上9点才回到家,这本是她规定女儿练琴的时间,谁知,走到家门口并没有听到熟悉的琴声,斯琴高娃轻轻地开了门。推开门,她发现女儿坐在钢琴前,正埋头看小人书。斯琴高娃气不打一处来,她一把夺过孙丹的小人书,当场就给撕得粉碎,大声呵斥、“你简直是不务正业!”孙丹“哇”的一声大哭:“你一天到晚就知道逼我弹钢琴跳舞,我偏不弹、偏不练了,看你能怎么样!”斯琴高娃怒火中烧,伸手就给了女儿一巴掌。

母女心不同,尖锐对峙旷日持久

1986年,在著名导演凌子风的介绍下,斯琴高娃与瑞士籍知名华人音乐家陈亮声相识。陈亮声与妻子离异后,带着女儿独自生活。不久,斯琴高娃与陈亮声举行婚礼后,带着女儿孙丹一起漂洋过海去了瑞士。

母亲是享誉华人世界的“影后”,继父是著名音乐家,继父的女儿也从事歌剧工作,在这样一个艺术氛围浓郁的家庭里,孙丹没有从事艺术工作似乎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家里到处摆放着钢琴、古筝、大提琴、小提琴等乐器,斯琴高娃要求女儿对每一种乐器都要精通。在斯琴高娃看来,她的女儿不能成为普通人,否则就是她这个母亲最大的失败。

孙丹更加反感了。她喜欢剪纸、绣花,喜欢花花草草,喜欢在厨房里忙忙碌碌为一家人做饭。斯琴高娃恨铁不成钢:不能让女儿这样“堕落”下去。每天晚上,她都要求女儿练习两个小时钢琴,否则不准睡觉。

妈妈的“强权政治”极大地刺激了孙丹的心,多数时候,她敢怒不敢言,勉强糊弄几下也算蒙混过了关。终于有一天,压抑太久的她怒不可遏,她故意当着妈妈的面把钢琴曲弹得乱七八糟。斯琴高娃气得脸色煞白“你想和我作对,我就让你弹一晚上!”孙丹“啪”的一把台上琴盖:“我就不弹!”母女俩对峙到晚上11点,这时陈亮声从外面演出归来,得知事情原委,他把斯琴高娃拉到一边劝解:“孩子这么大了,你得尊重她,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她,否则适得其反。”斯琴高娃心里委屈“唉,我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我这样做还不都是为她好啊,她怎么就不理解呢?”

从1991年开始,斯琴高娃频繁地回国拍戏。孙丹已经在瑞士上了大学,在母亲的督促下,她的钢琴水平过了7级,芭蕾舞也跳得不错。此时的斯琴高娃不再强迫女儿学钢琴和舞蹈,而是开始煞费苦心地培养她表演方面的兴趣。每次从国内回到瑞士,她都要和女儿一起看自己主演的影视剧。每逢寒暑假,斯琴高娃都会把女儿带到国内的剧组,让她感受拍戏的氛围。

1993年,当孙丹大学毕业后决定去瑞士一家外贸公司上班时,遭到了斯琴高娃强烈反对。她不允许自己的女儿变成一个平庸的上班族,她认为女儿自身条件良好,艺术修养也不错,如果不进入演艺圈,不但可惜,也辜负了自己这么多年来所花费的心血为此,斯琴高娃自作主张,为孙丹在中央戏剧学院报了一个短期表演培训班。无奈之下,孙丹答应试一试。

半年后,孙丹从培训班结业了,斯琴高娃郑重地对她说:“丹丹,妈妈在演艺圈打拼了这么多年,拥有不错

的人脉关系,不仅可以安排你演女主角,还可以请公司包装你,让你尽快成为明星。”

此后几年,斯琴高娃在主演《天国逆于》、《太后吉祥》等影视剧时,都会向导演推荐自己的女儿。在斯琴高娃的指导下,第一次“触电”的孙丹演得还不错。在剧组的那几个月,孙丹真正体会到了当演员的不容易,可是她的兴趣却全然不在这里。她看到大家为了几个镜头和几句台词,经常在剧组一熬就是好几个月,内心感叹不已,这简直就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啊,两部戏拍完后,孙丹告诉斯琴高娃:“我想回瑞士工作。”斯琴高娃以为女儿嫌角色太小,语重心长地说:“你不要好高骛远,好多大明星都是从跑龙套一步步演出来的。”母亲这样误解自己,孙丹哭笑不得。

不久,斯琴高娃拍摄电视剧《党员二愣妈》时又把女儿带进了剧组,导演安排孙丹出演一个小配角。后来,孙丹是斯琴高娃女儿的身份被大家知晓,不少人在她背后指指点点“她能演什么戏,还不是凭她妈妈的关系!”“有个明星妈妈就是好,不管你有没有演技都能拍戏。”孙丹有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到后来,拍戏对她来说简直就是受罪。那天她因为拉肚子迟到了几分钟,就有人指责她仗着自己是斯琴高娃的女儿耍大牌。孙丹不胜其烦。

后来,斯琴高娃在拍摄电视剧《大宅门》时,又把孙丹带进剧组,导演安排孙丹出演一个小配角。拍戏对孙丹来说,简直就是受罪。几天后,孙丹瞒着斯琴高娃,一个人悄悄回到瑞士。到家后她才给母亲打电话。斯琴高娃急了“你半途开溜让我怎么向剧组交代,马上给我回来!”“打死我也不拍了!”孙丹挂断了电话。

理解万岁,平凡女儿的人生也精彩

两天后,斯琴高娃向剧组请了假,心急火燎地赶回瑞士,准备把女儿拽回剧组。孙丹想按自己的想法生活,斯琴高娃却一心要女儿拍戏。母女俩为此发生了激烈冲突,孙丹把自己这些年来的委屈和愤懑全部宣泄出来:“你剥夺了我童年少年的快乐,你让我像一头毫无思想的骆驼,按照你设计的轨道负重前行,天下哪有你这样的母亲?告诉你,哪怕你不认我这个女儿,我也不拍戏了!”斯琴高娃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无奈之下,斯琴高娃只好独自回到国内继续拍戏,几天后陈亮声打电话告诉她,孙丹和同学跑到法国去了,在一家公司做了一名普通的打工妹。斯琴高娃怒不可遏,女儿成为打工妹的事实像刺一样深埋在斯琴高娃的心里,令她寝食难安。她不敢在别人面前谈起女儿,曾经让她骄傲和自豪的女儿,现在成了她的心病。

此后一年多时间,母女俩之间几乎没有联系。2002年4月,孙丹打电话向继父借钱,想在法国开一家中餐厅。陈亮声觉得孩子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因此他开明地借给了孙丹一笔钱,答应为她保密。

可是母亲的心,永远都不会死。这年夏天,斯琴高娃正在拍摄《绝对权力》等影视剧,她为儿子孙铁安排了角色,孙铁演得很不错。斯琴高娃觉得女儿从小接受艺术熏陶又经过表演培训,一定比儿子更有前途,不能让女儿半途而废,还得把她拉进演艺圈斯琴高娃拨通了女儿的电话,孙丹坦然地告诉母亲,她在法国开了一家中餐厅,自己当起了小老板,不会回国拍戏了。斯琴高娃放下话筒,惊得目瞪口呆。

一周后,斯琴高娃带着满腹愤懑赶到法国,女儿的中餐厅很小,只有20多平方米,因为没钱请人手,孙丹既要招呼客人、收款,又要洗碗拖地,忙得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斯琴高娃既心疼又气愤:“孩子,看见你这个样子,你知道妈妈心里有多难过吗?把餐厅关了,跟妈妈回去,妈妈马上找公司包装你。”孙丹没好气地说:“我就喜欢现在的生活!”母女俩吵了整整一夜,谁也无法说服谁。第二天,斯琴高娃气冲冲地走了,孙丹赌气没有去送她。

母女俩开始了冷硬的对峙。整整3年,斯琴高娃没有与女儿见一次面,女儿偶尔给她打电话,她就把电话挂掉,然后默默流泪。陈亮声劝她:“孩子成年了,应该放手让她像鹰一样去飞,她飞得高也好,折翅也好,都是她自己的人生……”但由于对女儿爱得太深、对女儿的期望值太高,斯琴高娃始终难以释怀。

毕竟母女连心,斯琴高娃一边怨恨女儿,一边牵挂着她,几年来,她不断地从陈亮声那里打听女儿的情况,当得知女儿的中餐厅已经发展到300平方米、员工40多名时,斯琴高娃心头涌起别样的滋味

2005年6月,斯琴高娃拍完电视剧《青花》后,股骨头疼得难以行走,只得回瑞士休养。陈亮声赶忙把她送到医院,检查结果竟是“股骨头坏死”,必须立即进行手术,而且手术有风险,很可能会导致下肢瘫痪。孙丹得知消息,匆匆赶回瑞士。看见昔日好强干练的母亲面容憔悴,顷刻间,她对母亲的怨恨烟消云散,紧紧抓住母亲的手,母女之间多年的隔阂冰消雪融!

二话不说,孙丹把中餐厅交给别人管理,不分昼夜地陪伴在母亲身边。母女俩谈起几年来各自的生活情况,孙丹认真地告诉斯琴高娃:“妈妈,我没野心,不想成为大明星,我就想过普通人的生活,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觉得这样活着挺好的。”

女儿的话让斯琴高娃的内心波涛翻滚,女儿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生活得很开心,而且有了感情归宿,做母亲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斯琴高娃真诚地向女儿忏悔:“孩子,妈妈错了,妈妈太好强,让你这些年来受了很多委屈,妈妈对不起你。”孙丹紧紧握住斯琴高娃的手“妈妈,我知道您也是为我好,我怎么能埋怨您呢?”

斯琴高娃的手术非常成功,一个月后,她就能下床自由行走了。康复后,斯琴高娃又准备回国拍戏,孙丹心疼地对妈妈说:“别再那么拼命了,好好享受生活吧”斯琴高娃告诉女儿,“妈妈太爱表演了,要演到走不动那天为止。”

想到母亲已是50多岁的人了,继父又常年在欧洲演出,2006年7月,孙丹转让了在法国的餐厅,来到北京。她在东四十条附近开了一家中餐厅,这样既可以继续做自己喜欢的餐饮事业,又能照顾母亲。

女儿小丹篇3

于廉离开万里秘书这个岗位时,是有若干个更实惠的“官职”可以选择的,但他偏偏选择了这个在当时被视为“既清水又非衙门”的中华书局。理由非它,正是他对国学和女儿的热爱。

于丹1965年6月28日在北京出生,是于廉的独生女。于丹一出生就赶上“”,社会教育体系紊乱,父母双双被下放到农村,她和外婆住在一个破旧的老北京四合院里。外婆是满族人,大家闺秀,1920年就上了张之洞办的女子师范。严格的外婆用卡片教于丹识字、背诗词,在3岁时,于丹就能识字读书了。

那时,每每回家的父亲给于丹的印象就是严厉。黑框眼镜,花白的寸头,沉默,很少笑,手里似乎永远捧着一本书――于丹的脑海里,定格着这样的父亲形象。

一个孩子出生后首先面对的是家庭给她的一种氛围。对世界、对人性的最基本判断来自于家人。于丹小时候,父亲喜欢和几个挚友在家里简陋的阳台围着小茶几,坐在藤椅上喝茶。有时会展开一把白扇,几个人吟着诗,有人提笔写扇面,有人研墨,有人制印,有人绘画,一番创作,就将一把非同寻常的扇子做成了。小于丹那时候就知道,印章上的文字有朱文和白文之分。朱文即印面上的文字是凸起的;白文即指印面上的文字是凹入的。她还知道有一个西泠印社,因为大人们一边制印,一边总要拿着西泠印谱给她讲解。当墨磨得很浓的时候,父亲会把女儿叫过来说:“看,这叫焦墨。”然后,用笔蘸一下在纸上“啪”地一带,竹节就画出来了。

于廉认为,一个人要有所作为,能有学识修养,具有古典文学根底非常重要,“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其实是很有道理。于是,当于丹才3岁,他便让女儿练字,而且要她学习欧阳询的字。因为只有从间架结构练起,才有可能把字练得标准。于丹4岁时,就被父亲要求读《论语》《庄子》,以及很多国学经典,而且要她熟读、理解、背诵。这样的历练,让她不断领悟经典国学中深厚的底蕴。于廉认为,《论语》《庄子》可以反映中国人做人的基本态度。

于廉还在生活中让女儿学国学。他让女儿接触社会和亲近仁德君子,以此来熏陶其心灵。他经常带她去和一些国学大师谈话,让她从小感受其学识修养。很多时候,父亲带于丹和一群国学大师在一起,问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数一数,这里有几个是你的老师?”于丹经常数出2.7个,3.4个等带小数点的老师来。大人就问她为何数出带小数点的老师来。于丹回答,因为有的叔叔会大声说话,有的叔叔会随地吐痰。大人们笑了,会说到“君子慎独”,就是在人多的场合和一个人的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因为没有被人看到或者以为别人看不到就减低自己做人的标准。

于丹8岁的时候就读《红楼梦》《金光大道》《艳阳天》《西沙儿女》,还囫囵吞枣地看《西游记》《红楼梦》《俊友》《人间喜剧》《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等大部头中外文学名著。邻居觉得她这么小就整天抱着大部头的书读,感到很惊讶。父亲哈哈一笑,开明地说,只要女儿喜欢读就让她读,慢慢就懂了。

除了读书,父亲也带于丹去读世界。还在小于丹3岁那年,春暖花开时,父亲带着女儿到北海公园,指着枝头的杏花问女儿:“为什么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你看这花‘闹’吗?”女儿说:“不闹啊。”爸爸把女儿扛起来,让女儿骑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后围着杏树转着圈地跑,边跑还边问女儿:“你看花‘闹’了吗?‘闹’了吗?”小于丹兴奋地连说着:“‘闹’了、‘闹’了!”父亲放下女儿进一步问:“你说,为什么这句诗不写‘春意开’、‘春意放’,而写‘春意闹’?因为人动起来它才是‘闹’的。”这些场景让女儿记忆深刻。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小于丹放学回家问父亲:“老师在课文里有一个形容词说‘麦浪’,是什么意思?”于廉带着女儿坐上长途汽车,经几番不停地倒车后在郊区找一片麦田,去看夏秋季节一望无际的麦子随风起伏,一片苦心,就为让女儿能搞懂“麦浪”这个词。

于廉以协商的方式引导女儿。受父亲影响,于丹对唐诗宋词有浓厚的兴趣。后来在报考研究生时,她希望选择研究唐诗宋词。面对女儿这一想法,父亲不认可,对女儿说,你学了唐宋,那么元明清学下来顺流而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魏晋以上你倒推是推不上去的。建议你报“先秦”。女儿经认真思考,心悦诚服地听从父亲的建议,报考了“先秦两汉”的文学硕士。学习期间,于丹发现家里客厅的书架上总有一些变化,取书比较方便的那一格书架上,经常摆放着她最想看的新书。她还发现,这些书跟自己的课程进度基本吻合。如某段时间她在潜心学习《论语》,在这一格书架上她可以轻易找到各种与《论语》相关的书籍。渐渐地,她明白了,父亲在以这样的方式试图拓宽她的知识面,“润物细无声”。后来,于丹庆幸自己的选择方向,因为先秦两汉文学一读下来,她发现,此后两千多年的文化,是以这个阶段为起点,全程脉络清晰。

于廉在严厉外表下隐藏着深沉的父爱,不露痕迹。1965年6月28日,于丹出生那天,产房外的父亲特别高兴,酷暑天骑上自行车满街转,最终买了一个少女头像。那少女塑像是六边形基座,回到家,他用蝇头小楷在基座的一面记下女儿的出生日。以后,女儿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他都要将时间、地点记载在塑像的每一个侧面,将自己深沉内敛的爱倾注在小小的塑像之上。他对人说,之所以退居二线后选择去中华书局,是因为他两袖清风,没给孩子留什么。女儿是学文的,他最后在一个最权威的古籍出版社工作,就是想要给女儿多留点书。

那时,于廉虽说下放到农村,但他希望女儿坐拥书城。一有时间,他就到处转新华书店,给女儿搜罗各种小人书。有一段时间,每星期能一箱子一箱子地寄给女儿。于丹的妈妈因此曾数落他,说他都买重复了,比如八个样板戏仅各种《红灯记》版本就买了7本。父亲会指着他的“收获”解释说:这是电影的,那是手绘的;这是程十发画的,他画的要看。当时大画家都画小人书去了,他会挑大家画的去买,找各种版本买。小于丹因此够奢侈,一个四五岁的小孩看书已经可以挑版本了。于廉也因此会和孩子讨论,看哪个版本画得最好。

于廉喜爱诗歌,诗歌是家里的一种生活方式。他自己常念诗,教于丹念诗,和朋友一起念诗,也给于丹的妈妈写诗。

于廉喜爱昆曲,常带小于丹去看昆曲演出。后来也喜欢上昆曲的女儿常常自己去北京的人民剧场去看演出,久而久之,女儿看过的曲目和会唱的曲目比父亲还多。当市场上第一次推出昆曲《振飞曲谱》时,于廉毫不犹豫地给女儿买了一本。

那时常去于丹家的人都会记着,她家里没别的,就是书多,连厨房里都有书橱。她家的书架什么材质的都有:竹的、藤的、木的。在女儿身边,父亲不是在看书,就是拿根铅笔在书上圈圈点点,做读书卡片。父亲做的那种卡片女儿太熟悉了,一打一打的,中间用铁钎子穿着,上面满是爸爸写的漂亮的蝇头小楷。

于廉一生沉默严厉,直到他去世后,母亲讲述的一件事,才让于丹理解了父亲隐藏在严厉外表下的温柔。于丹介绍,父亲60岁生日时,她特意给于廉买了一个奶油蛋糕。但在于丹下班前,父亲认为蛋糕是“小孩子吃的东西”,便送给了朋友的儿子。但蛋糕刚送出去,于廉就觉得不对劲,“像犯错的孩子一样,在屋里踱来踱去”。他跟于丹的母亲说:“我犯错了,那是丫头买给我吃的,我不吃也不能送人啊。”然后开始催着于丹母亲回想蛋糕盒子的颜色,蛋糕上边所写的字,在于丹赶回家前的一刻钟,他气喘吁吁地拎着一个差不多模样的蛋糕回到了家。

于丹说,后来她才懂了父亲,一个一直钟爱她,却被她误读了一生的父亲。于丹说,她生命中最大的遗憾,就是于廉没来得及看见她和先生季达峰的孩子。于廉在世时总是颤颤巍巍,拄着拐杖走在街上,去逗别人怀里的孩子,“我总觉得很烦,老拉着他快走,我说你别去打搅人家,他就张着嘴呵呵地拉着人家孩子的小手不放。”于丹说,直到自己有了孩子,才知道父亲心里的感受。“我希望所有女儿,趁着父亲还在的时候,早一天去懂他。”于丹说,父亲去世后她才明白,有父亲的女儿多么幸福。对于女孩子的成长来讲,生命中第一个最重要的男人,不是她的男朋友,不是她的丈夫,而是他的父亲。“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于丹说,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也是她想和大家分享的一句话:我们到底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去尽孝呢?

2001年,于廉去世,时年76岁。悲痛中的于丹曾引《论语》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要继承于廉宣传国学的遗志。

《论语》《庄子》与昆曲是于廉的最爱,在《论语》和《庄子》理论的研究上,于廉把中国的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加以对照比较研究,于丹则希望把这些哲学见解和当代生活价值、生活方式加以比较。于是,她开始在《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普及、传播国学。2006年,推出《于丹 心得》,2007年推出《于丹心得》,同年,结合自己对昆曲的研究,推出《于丹・游园惊 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她试图用一种通俗的、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大家讲解她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心得,意在让国人重视国学,激活大家对国学的兴趣。

于丹因此一次次火了。不仅在国内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而且还应邀到美、英、法、德、日、韩等国家做了多场国学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掀起海内外民众学习古代文化经典的热潮。她的《于丹心得》发行一年内国内便售出600余万册,目前已译成30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

女儿小丹篇4

还没有叩门,就听到室内的钢琴声,这倒真是久违了的,丹红自从做了母亲、尤其是她那宝贝女儿上托儿所后,她就几乎不再弹琴,况且女儿也不学琴,那一架钢琴就成为了实际上的摆设。今天怎么就会重新拾起她那一份闲心了呢?丹红把我迎进门,还有一个外人,丹红说,是她的中学的同学、也是她请来的钢琴老师,就是来辅导她的半生不熟的钢琴技法的。这越发使我迷糊了:她哪里来的那么多空闲?她的宝贝女儿呢,她不是要陪着女儿开发智力吗?丹红一直说她的女儿有数学的天赋,对数字特别敏感,丹红是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为“奥数”人才的。

丹红见我一脸疑云,笑盈盈告诉我,女儿正在自己的房间上课,有老师专门上门一对一上课。老师上门上课?是啊,这是最新的家教形式,叫脑培思维数学教程;非但不要陪着女儿风里来雨里去地去辅导班,而且还可以把孩子的潜能发掘出来。还想不到的是,我自己的时间富裕了,又可以弹钢琴了。丹红朝着她的钢琴老师一笑:我已经把爱脑培的教学理念引用到我自己身上来了,请老同学上门一对一地指导我,根据我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丹红一席话让我想起了英国的一项研究,他们主张教育要小班化,因为一个班每增加5个学生,学习能力差的孩子走神几率就增加40%,反过来说,人越少,效果越好,最好的教育就是面对面、一对一的教育了,就像丹红的女儿接受的教育。我明白了丹红的得意了,做了母亲的女人,是最富有牺牲精神的,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做出一切牺牲,但是这些牺牲,很多时候是可以不牺牲的,只不过因为无奈而牺牲,一如丹红的琴声。

我也有着和丹红几乎一样的经历,年轻的母亲,幼小的孩子,美好的梦想,如今所有的梦想都集结在孩子身上,我自己的梦想那是太遥远的事情了。我的孩子,一直在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十几个小孩一个班级,但是我慢慢发现,效果并不好,集体教学的模式有时候无法兼顾不同孩子的差异性,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发展的不同进度和能力水平进行区别引导,比起丹红女儿的一对一教育,区别就显出来了。但是一对一是不是像丹红“忽悠”得那么灵光?我将信将疑。丹红说我们可以去偷窥,她3岁的女儿会有什么收获。轻轻推开门,丹红的女儿竟然就沉浸在那个年轻老师上课之中。她的女儿才3岁,太小了,连握笔在本子上写字都有难度,老师倒是好,不用本子写字,而是给她一支毛笔蘸了水,在小黑板上写一个一个数字,过一会儿,干脆毛笔也不用了,让她拿一个调羹,在空中比划。退出身来,丹红对我说,你发现没有,我女儿以前小脾气特别犟,一会哭一会闹的,现在一点也不吵;我突然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因为是在家里最熟悉的环境里呀。丹红则是从中有了双倍的愉悦:所以我就有充分的时间重新享受自己,重新温习旧梦了。

我不忍心打扰丹红的钢琴课,人家还有老师在一对一的指导呢。果然,在门关上、电梯还没有到来之际,琴声又飘出来了。

女儿小丹篇5

曾经,她是父亲最疼爱的女儿

《清明上河图》是人们公认的国宝,而它的修复者就是原上海博物馆馆员杨志祺老先生。杨志祺自幼学习古字画的修复和装裱,练就了一手几乎无人可以比拟的“绝活”,年代久远的古字画即便高度破损,在杨志祺的手中都能重新焕发出“新生”来。

杨志祺和妻子养育了5个孩子,3个儿子两个女儿。手心手背都是肉,对于孩子们,杨志祺自认一视同仁。随着二女儿丹丹的长大,他的爱也渐渐往这个孩子身上倾斜,她不仅仅长得最像他,而且是那么地讨人喜欢:比起成天玩闹的哥哥弟弟,她孝顺父母,贴心贴肺;比起沉默寡言的姐姐慧慧,她伶牙俐齿,一张嘴常常把父母哄得开怀大笑。

1968年年底,杨志祺的大儿子和两个女儿都陆陆续续下乡插队去。丹丹去的地方最远,是新疆的一个农场。上火车那天,杨志祺和妻子一起送丹丹到火车站,原本兴高采烈的丹丹紧紧地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半天也不愿意松开,突然她的眼泪流了下来:“女儿不能孝敬你们了……”听了这话,杨志祺也禁不住流下了心酸的眼泪。

每个月农场发给丹丹的工资是28元,她省吃俭用,把其中一大半都寄回了上海。她在信中这样写到:“爸爸妈妈,我知道家里现在的处境很困难,这些钱你们拿去用吧。我在这里很好。”手捧着女儿的信,杨志祺和妻子禁不住再三感慨。冬天到了,想着新疆农场应该很冷很冷,他们张罗着给丹丹做一件厚厚的棉袄,为了攒够买棉花的布票(当时棉花凭票供应),连续两年他们没有添置一件新衣服。临到做棉衣的时候,杨志祺硬是劝说妻子,让她把他的棉衣拆了,从里面抽一些棉花来给女儿丹丹做件厚的。

10年过去了,眼看着别的知青都纷纷回到上海,杨志祺想尽一切方法把丹丹调了回来。1979年,杨志祺主动找到单位领导,提出让女儿替他的班进博物馆工作。他同时承诺,博物馆需要他做什么事情,他随叫随到。就这样,丹丹顶替父亲成了博物馆职工。

10年的光阴足以让一个天真的女孩长大成熟。杨志祺很快发现,丹丹变得喜欢争强好胜,脾气也被磨砺得暴躁,以往的伶牙俐齿倒没有变,现在常常成为她攻击别人的一个“武器”。但作为父亲,他怎么忍心责备女儿呢。即使有时候博物馆的老领导找到他,暗示他丹丹同单位的同事又出现了矛盾的时候,他也总是轻描淡写地一语带过。

丹丹自然也没有辜负父母的疼爱,她是孩子们中往娘家跑得最勤的一个。一到周末,她就带着一家三口拎着菜来看父母了。小外孙埋头看电视、玩外公送给他的电子玩具,女婿在客厅里陪杨志祺闲聊,丹丹不是洗衣服就是帮母亲做饭,忙得不可开交。这样的天伦之乐,看在杨志祺眼中,自然是一幅绝好的水彩画。他愈发觉得,这个女儿他没有白疼。

矛盾始于结发妻的去世

时间在不紧不慢地流逝,十几年的光阴一晃而过。杨志祺和妻子都步入了古稀之年,1994年,妻子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杨志祺含泪送走了妻子。

妻子走了,这个家顿时变得冷冰冰的,杨志祺承揽来大量的工作,希冀通过工作的方式来消除内心的酸楚。然而,一天他无意中发现,放在卧室里的古字画少了好几幅,要知道,这些字画是他多年的珍藏。家里一点也没有失窃的迹象,难道是她?她是最有机会进卧室的人,在5个子女中,只有丹丹有父母家门的钥匙。

杨志祺怎么也不愿意将古字画的丢失与自己的女儿联系在一起。或许是自己老眼昏花记错了,他再三这样告诫自己。过了几天,杨志祺外出了一趟,回来之后他多了一个心眼,把几十幅字画清点一番,发现又少了两幅!邻居说,白天看见丹丹来过。这一次,杨志祺心凉了半截。他找来了一个锁匠,把家里的钥匙全部换了。没过几天,丹丹把钥匙砸向父亲,“还给你,防贼啊你。”她再也不上门来了。

就在这时,上海的几个儿女一起找到了他,嚷着要分掉母亲留下来的钱,带头的正是丹丹。也罢,分就分吧!杨志祺取出30万美元,给每个孩子5万多美元,他本人留下的则不足5万。钱分掉了,家庭风波也暂时平息了下来。

杨志祺的生活陷入一片孤寂中。他一个人工作、一个人操劳自己的日常起居。除了和一些弟子、旧同事聚会的时候热闹一些,回到家他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单调的生活让杨志祺身心俱疲。朋友说,我给你介绍一个扬州阿姨吧,让她来照顾你。

这个阿姨叫朱瑞清,比杨志祺小11岁。她温和善良、做事麻利,来的第一天就把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在朱瑞清的细心照顾下,杨志祺胖了,更重要的是,他不再孤单了。

朱瑞清是一个执著的人,年轻时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数段姻缘,她没有结过婚,也没有孩子。在共同的相处中,她的心渐渐被杨志祺的坦诚直率打动,她更敬佩他。就这样,两个孤独的老人走到了一起。1999年,在一起生活了4年多的杨志祺和朱瑞清一起到民政局领了结婚证书。杨志祺这次多了一个心眼,他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子女。

事实证明他的担心并非多余。原先,子女们对朱瑞清和他生活在一起并没有什么异议,但是2004年3月,丹丹不知道从哪里得知,朱瑞清已经是父亲的合法妻子之后,她立即带着弟弟吵上门来。

丹丹的嚣张让80多岁的杨志祺苦不堪言,他刚开始还会同女儿辩解两句,但他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就完全被女儿抢白过去,接下来就是铺天盖地的谩骂,骂他老不正经,骂他害死了她的母亲……朱瑞清自然不可能幸免,也成了丹丹泼洒污言秽语的对象。

“你,你到底要我这老骨头怎样?”杨老先生气得直喘气,让他瞠目结舌的是,女儿理直气壮地嚷出了自己的条件:第一,你把这老太婆赶出家门;第二,把所有的存折拿出来分给我们;第三,把你名下的两处房产卖了,变成现金分了。“你,你……”老先生一时气急,话都说不出来了。

他自然不会答应,妻子朱瑞清是个老实善良的女人,她敬重他、关心他,他打心眼喜欢她。更何况,人到老年,谁不希望身边有一个贴己的伴呢?让他赶走她,他说什么也不会同意。

他不答应,丹丹就成天上门来骂人。她刚刚办完退休手续,有的是时间,而且精力一点也不输给一般的年轻人。杨志祺怎么也没有想到,撕下温情的面纱之后,女儿居然是这副气势汹汹的模样。他被吵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得拿出20万元钱交给丹丹。

但杨老先生希望的平静并没有维持多久。拿到钱的两个星期后,丹丹又到父亲家里来闹事,口口声声要的还是钱。

官司,忍无可忍后的自卫反击

杨志祺被气得心脏病突发,住进了医院。他住院,女儿跟进医院。他只得在妻子朱瑞清和保姆的搀扶下偷偷地出院,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家门和防盗门都关闭得严严实实的,但这些并不能阻挡丹丹。2005年春节过后,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丹丹在父亲的家门口“安帐驻营”了整整一个星期。她带了垫子、毯子、面包和矿泉水。冷了,就把毯子披在自己身上;渴了饿了就用面包和矿泉水对付,就等着父亲把门一开,她就冲进去。屋内,杨志祺老夫妻俩在保姆的陪伴下,大气也不敢出。他叮嘱保姆,每天早上7点钟之前一定要把菜买回家。年过八旬的杨老先生,此时出门半步都成了奢望,他还得忍受从门外传来的无休止的谩骂……

这样的生活,让人怎么过活!他也算是个有头有面的文化人,更何况他和妻子都已经是高龄老人。杨志祺终于忍无可忍,委托上海第一律师事务所的王乾恩律师,用一纸诉状将小女儿告上法庭。

其实在一年前的2004年4月,杨志祺就曾经向黄浦区法院提交过民事诉状,他不堪女儿的骚扰,要求女儿停止对自己的侵害。

但是,就在开庭之前的这天晚上,丹丹的丈夫带着他上大学的儿子来到了杨志祺的家里。一进门,女婿先喊了一声“爸爸”。女婿说:“孩子马上要评先进了,你看能不能撤诉不要告我们。”女婿毕恭毕敬的态度让杨志祺有点心酸,如果一家人能一直这么客客气气有多好。他几近委屈地说:“你以为我就想打官司吗?都是丹丹吵得我不行我才这样做的。”“您只要撤诉,我保证她以后不来吵了,我给您写保证书。”女婿掏出纸和笔出来,在上面一笔一画地写到:“丈人杨志祺同意撤诉,女婿同意保证你女儿今后不再来了,如再来我承担一切责任。”

善良的杨志祺老人立即撤诉了,将女儿推上被告席,他也不情愿。

然而,事实证明,他的退让并不能换来丹丹的平静。女儿的所作所为让杨老先生伤透了心。为了给自己余下的日子讨回一点安宁,2005年4月,杨志祺再次把女儿告上法庭。

开庭的时候,84岁高龄的杨志祺因心脏病发作呆在了家里。见父亲没有出庭,丹丹当场盛怒发火:“他为什么不来?”法官一再要求丹丹夫妇保持肃静,但这根本不能制止他们的激动情绪。

丹丹声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两处房产、美金存款、炒股资金都在他小老婆那里,还有几十件文物字画、古钱币都在她房间里放着!”她完全否认自己对父亲进行了“谩骂”。直到杨志祺的律师拿出她寄给父亲的两份言语激烈的恐吓信、被踢砸坏的防盗门的照片,以及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证词之后,丹丹依然振振有词,一再为自己辩解:“无情无义的人是他!作为亲生女儿,居然连门也不让进,这算什么道理?”

法院当庭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丹丹停止对原告正常生活的侵害,不得到原告处谩骂、影响他的生活。

家中的杨志祺,得知这个判决之后,在妻子的搀扶下,他站起身来,然后悠悠地叹了一口气。回想起丹丹小时候甜甜地喊爸爸的样子,她在新疆农场时写回来的那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家书,他至今依然无法明白,女儿何以变成了他的“仇人”。是他的教育出了问题,是金钱迷失了她的心灵,还是他真的做错了什么……

对于杨志祺来说,官司是打赢了,但是这场父女的纠纷哪会有赢家呢?

女儿小丹篇6

在外乡的日子,很多时候寂寞难耐,但一想到远方的家,他就觉得日子有盼头……

离家数月,

回家并不受欢迎

今年农历正月初七,我匆匆离开襄阳的家,再次前往上海。直到9月30日中午,我才在今年第一次回家。

襄阳变化真大!坐在来接我的妹夫的车上,我情不自禁地说:“再干几年,我要回家来养老,还是咱们家乡好啊。”

午饭是在妹妹家里吃的。妻子红丹因为那天要给上高三的女儿送饭,没有来接我。

午饭后,我急着回自己家。我知道红丹那会儿还到不了家,而我又没有家里的钥匙,但还是不顾妹妹妹夫的挽留,匆匆往自己家赶。

我在楼下等了将近1个小时,红丹回来了。见到我,她的眼睛往下一沉,没有问我何时到的、等了多久,而是说:“管了小的,还要管老的,我是前辈子欠你爷俩儿的,两个讨债鬼。”

我心想,我才到,又没催你回来给我开门,我咋让你管了啊。想到她可能是累了才说气话,我便没有说啥。

苍茫插播说,他以前脾气很不好,这些年被生活磨掉了许多棱角。“能忍下的,我都忍了,况且她是我妻子。”苍茫说,尽管红丹冷漠以待将近10个月未曾见面的他,但回家的高兴心情并未受到影响。

女儿那晚10点多下晚自习,我和红丹一起去接她。女儿看见我好高兴,把她妈妈给她的酸奶硬塞进我嘴里……我心里好温暖。“十一”上午,女儿在阳台上做功课。红丹让我把撤下的竹席用热水洗完,晾晒出去。那竹席很重,又沾了水,我拿起来很费劲。抱到阳台后,我担心影响女儿,小心翼翼地往铁丝上挂晾。

越小心越出错。铁丝经不起竹席的重量,一下就断了。竹席从六楼落下,砸坏了楼下邻居的遮阳篷……

无奈,大过节的,红丹下去给楼下邻居道歉,又跟人承诺,砸坏的遮阳篷由我们出钱给他们换新的……

我不知所措,女儿也被惊扰得无心学习,嘟囔着说了一句:“还不如在学校里不回来。”

在听到女儿的抱怨后,红丹忍无可忍地发作了,她指着我大声说:“这家有你没你都行!你不在家,我可能还因为没有人可指望,把好多事儿弄好。你回来,我要给别人赔钱,还耽误娃子学习,你说你回来干吗?”

哥儿们致歉,

因此惹怒妻子

“红丹的话让我真伤心!我是男主人啊,将近10个月不在家,还被她这样指责。她如果说别的,也许我还能接受,但这个,我受不了。”苍茫告诉记者。

10年前,我所在的企业破产改制。而红丹生小孩后,就一直没有工作。

好在我的单位有福利房,而且改制时,我因为是中层干部而拿到了十几万元的补偿款。

我曾想过做点生意,但红丹不同意,她觉得我没有经验,我们的家庭也经不起生意失败的折腾。因此,下岗半年后,我去上海打工。

年龄偏大,也没有一技之长,在上海的这些年,我跟别人比也许算落魄,但自己跟自己比,我觉得还算可以——我没有找不到工作,每个月都给她娘俩寄三四千元生活费。

找工作时,我最看重“包吃包住”的条件,因为上海生活成本很高,如果包吃包住,我就可以节约下来钱给她们母女。

大概是五年前,春节回来时,在诸葛亮广场碰到以前单位的同事腾飞。听说我一直在上海,一年到头很少回来,腾飞仗义地说,以后红丹母女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可以找他。

腾飞年轻时因打群架被劳教。被释放后,单位要按规定对他除名。我同情他,便找到单位领导说,他的技术即使找个人再培养10年也难以达到,希望单位网开一面,作为特殊人才特殊对待。

尽管单位后来破产,但我在腾飞最困难时的出手相助,他一直记在心里。所以他提出照顾红丹母女,我也安心接受。

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女儿放暑假,我希望红丹带女儿到上海来看世博会。红丹拒绝了。但几天后,腾飞给我打电话说,他想带一家人来看世博会,希望我接待一下。

我当然义不容辞。腾飞他们一家到上海的次日,红丹也带着女儿来上海了。接下来的一周里,我们两家人在上海玩得很开心。我也倾我所能尽了“地主之谊”。

一周后,腾飞一家先回了襄阳。

有一天,红丹进去洗澡时,她的手机响了。她叫女儿把她的手机拿进洗澡间。但女儿正打网游,不愿离开半分钟。我便去红丹的包里拿出了她的手机。

但来电已经挂断,我拿着她的手机走进洗澡间时,手机上又发来一条短信:“你何时回?我也想你。”

这个号码我熟悉,是腾飞。电话也是他打来的。

我还算冷静,没有质问红丹。而且,那个“也想你”的“也”字,让我判断,也许是红丹先发信息给人家的。

那天,洗完澡的红丹虽然有些惶恐,但因为我看起来若无其事的样子,她很快恢复了常态。

几天后送走了红丹母女,我给腾飞打了电话。男人都是爱面子的,虽然我气愤、尴尬,但跟他说话还是婉转而客气,“很谢谢你几年来对我妻女的照顾,虽然身在繁华都市,但骨子里是农民,是小地方来的,家乡观念强烈。最渴望将来能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

腾飞是个爽快人:“苍哥,我知道你是啥人。有些事儿跟红丹没有关系,是我对不住你们。你放心,你的‘家’一定会是你的,我会帮你‘看’好。”

但从此以后,红丹对我的态度大变。很少像以前那样有温柔的语言、主动温存的举动待我。但我不是很在意,老话不是说,夫妻过久了,亲情多于爱情嘛。

婚姻名存实亡,

我不愿没了家

“腾飞有一个销售点,红丹在里面打工。女儿上高三后,腾飞照顾红丹,不用天天上班,但工资照发。我挺感谢腾飞的。”苍茫说。

在上海的日子,我和红丹每周打一两个电话,话题主要是女儿。她在家里有女儿、有亲朋好友,而我在外地,很难有亲情故交。不过,我也并非没有异性关注。每每想放松、放纵自己时,总会想到汉江边上的家,想到总有一天会过上天天听女儿叫爸爸、天天吃牛油面的生活,于是会提醒自己慎独、检点……

国庆那天红丹的恶语相向,让我觉得我也许会永远失去梦想中的家,不知她会不会想到,我会那么伤心,那么不忍“丢”了家。

(据《襄阳晚报》)

记者手记

婚姻是具体

畅销小说《蜗居》中,作家六六借主人公海藻“旁白”道:爱情这东西,看样子是空泛的。具体到实际,你们要在一起,最好每天一起吃饭,一起讨论彼此间的事情,周末去逛街……否则,爱情就剩下一个空壳了。

爱情需要如此具体,更何况是婚姻。

婚姻中琐碎的东西很多,不仅是每月给妻女寄一些生活费。养家,钱是一方面,还应有其他担当,大到照顾年迈的父母、生病的妻子,小到接送上学、放学的孩子……

女儿小丹篇7

比翼齐飞,考场上收获爱情

敬一丹的丈夫王梓木原是国家经贸委的一名公务员。1984年王梓木在中央党校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工作,1991年,他被调入成立不久的国家经贸办,由处长一直当到综合司副司长,后来下海经商。

1996年,王梓木放弃了在官场的升迁机会。凭借自己的信用及广泛的人际资源,他从跨24个行业的63家大型企业那里筹集到13.33亿元资金,组建了华泰财产保险公司,担任董事长。是一名业绩斐然的姣姣者,但与敬一丹相比较,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

王梓木说:“虽然敬一丹在外边赫赫有名,可在我的眼中,敬一丹就是敬一丹,她没有名人的架子。相反,她更是一名合格的温柔贤慧、朴实、重情的好女人啊!”

和敬一丹相识、相处、结为夫妻已有20多年了。20年来的风风雨雨,20年来的酸甜苦辣,20年来的坎坎坷坷,夫妻俩的感情越来越浓。他俩没有吵过架,即使有点小摩擦,随着敬一丹的忍让,也都迎刃而解了。对此,丈夫王梓木很知足。

丈夫王梓木说:那年,我恰巧和敬一丹分在一个考场,在考试的时候,我就注意到这个长相端庄秀美的女士仿佛在哪里见过,从考场里答完题出来,我守候在考场的门外,想等她出来时和她说几句话,这也许就是缘分,当时,我的心里有一股极强烈的愿望,就是无论如何,我也要认识这个美丽的女人。苍天不负有心人,在敬一丹从考场里走出来的时候,迎着我热切的目光,她并没有闪避和羞涩,而是冲着我甜甜地一笑,就是这一笑,俩人结下了一世姻缘。

这以后,王梓木便想方设法接近敬一丹,当得知她为锲而不舍考研而至今芳心未许的消息时,我高兴得在心底里连声呼唤“感谢上帝!”,我认准了,她就是我今生今世再也无法割舍的女人。婉转地通过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朋友介绍,我和敬一丹终于相识了。但敬一丹捎过来一句话:“除非都考取了研究生,否则,免谈!”老天总是殷勤地为有情人打开方便之门的。神奇的是俩人都双双考中了。王梓木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敬一丹也经过两次失败后考回了母校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研究生――师从齐越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进入中央电视台成为著名节目主持人。

在北京读研究生的三年时间里,俩人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在繁忙的学习之余,也时常抽出点时间,去香山观赏红叶,或到北海去划小船,到潭拓寺去看松林,两心相悦,俩人的爱情日渐深笃,多少年以后,敬一丹还和她朋友开玩笑时说:“我这个老公,是我从考场上把他‘捡’回来了的。”

丈夫告诉她:去做你愿意做的事情!

1985年10月,敬一丹和王梓木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以后,家里充满着温馨。敬一丹读研究生毕业后,曾经留在北京广播学院任教。在大学里当老师十分体面。可敬一丹并不满足。她特别想到新闻第一线去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这时,正好中央电视台经济部缺人,有人推荐了敬一丹,但她考虑到去电视台工作,就会对家庭生活有影响。丈夫知道后,就对她说:“你去电视台吧!去做你愿意做的事情。”只这一句话,感动得敬一丹热泪盈眶。

虽然新闻工作不是丈夫的专业,但是他仍然十分关心敬一丹做的节目。不管他工作多忙,只要是敬一丹主持的节目,他都坚持看。而且每次他看完之后,都要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提一些意见。因此,敬一丹在主持艺术上的进步,也浸透着她丈夫的汗水。做新闻工作的,工作和生活十分没有规律。敬一丹说出差就出差,说加班就加班,但是敬一丹的丈夫对此毫无怨言。他对敬一丹的工作十分理解与支持,这让敬一丹十分感动,也让她更加尊敬丈夫。在与别人提起丈夫的时候,她总是恭恭敬敬地称其为“先生”。这个称呼里面,除了爱以外,还有很多尊重和钦佩。而她最爱听丈夫的一句话:“这是我老婆”。记得有一年秋季的一天,丈夫和敬一丹出席朋友的一个宴会。丈夫拍着敬一丹的胳膊,介绍说:“这是我的老婆敬一丹。”顿时,敬一丹笑了,她笑得是那样地开心,她笑得是那样地灿烂。回家的路上,敬一丹说:“我最高兴的是,我的先生向别人介绍我时就说,这是我的老婆。”一席话,说得丈夫激动了许多天。

每当有人问起家庭和事业什么对她更重要的时候,敬一丹总是毫不迟疑地说:“当然是家庭。别忘了,人的一生一死这两头,是源于家也了于家,事业不过就是中间那么一段。”在家里,她和其他女人一样,是母亲的好女儿,是女儿的好母亲,还是丈夫的好妻子……

在家里,她是合格的好“保姆”

敬一丹把家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家里你根本就看不出她是一名全国的著名节目主持人,一名拥有无数崇拜者的“明星”。

早晨,不管春夏秋冬,家里第一个起床的,准是敬一丹。她屋里屋外、卫生间、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然后,为丈夫和女儿,准备好了洗漱工具,轻轻地唤他们起床。当洗漱完毕时,饭菜早已摆在桌子上。吃完饭,丈夫和女儿将碗筷一放,剩下的活儿都是敬一丹的。敬一丹对丈夫说:“这些杂活,都交给我好了!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去吧!”

中午。丈夫和女儿分别在单位和学校就餐,就是这么点的小事儿,敬一丹她都做得细腻入微。每天午休,她都要打电话,问中午吃什么,饭菜凉热,吃得顺不顺口,饭后喝不喝开水。人们说,“好妻子对待丈夫,就像妈妈对待大孩子一样。”这话一点都不假。

晚间。敬一丹在电视台录制完节目之后,她还抽空亲自到菜市场买菜。有时,她拎着满满一兜菜,累得她满头是汗。回家后她就忙于下厨房,又是一阵忙活。当全家人坐在一起时,才看到敬一丹能“休息会儿”。可就在这“休息”时间,她便把台里台外、国内国外的“奇闻轶事”,如数家珍地讲给家里人听。

一次,丈夫对她说:“一丹呵,你真是咱家合格的保姆啊!”敬一丹听后,笑着说:“对!我就是咱家不拿工资、光知奉献的保姆,我愿意当这个保姆,当一辈子!”

女儿获奖,她感到无比幸福

每一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女儿。“名人”敬一丹也不例外。作为她和丈夫爱情的结晶,女儿是敬一丹的最爱。

女儿出生以后,敬一丹几乎跑遍了整个北京城,为女儿挑选了几十种漂亮的花布,为女儿做了很多漂亮的花衣服。她用这些花衣服把女儿包裹起来,享受着作为一个母亲的骄傲和幸福。

在业余生活中,敬一丹和别的母亲也是一样的:带孩子、买菜、做饭等等,她都喜欢做,而且能够做好。

敬一丹经常告诫女儿,你不要以为我是你的母亲,就在同学面前骄傲自满。要和同学搞好关系。敬一丹还嘱咐女儿 ,一个人不管走到哪里,不管活到多大岁数,都要自强自立,不要依靠别人。

有一天,敬一丹正辅导女儿数学课,女儿抬起头来,望着她母亲,说:“妈妈,你现在是名人了,长大了,我要像你那样,也要成为名人!”

这时,敬一丹一脸的严肃地说:“错了,最关键的是,你要学习明星名家的优良品格。不要有傲气,要发扬正气!”

丈夫赞美说:你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有人说,敬一丹的主持缺少女人味,可仔细想想人才济济的中央电视台又有哪位女主持能像敬一丹这样稳稳坐在名主持的金交椅上呢?

敬一丹的女人味是落落大方的坦荡胸怀,是淳朴自然的从容不迫,是和风细雨般的表白。敬一丹是个好人,是一位贴心知心的大姐。我们永远不会在屏幕上看到浓妆艳抹或服饰华丽的敬一丹。她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儿,我们眼前的敬一丹永远都是穿着色调素淡的职业女装,轻描淡写的化妆,大度泰然的神情。在大众传媒中同样享有成功女性声誉的杨澜这样评价敬一丹:“一般女主持人,都难脱一个‘媚’字,而在我认识的众多女主持人中,敬一丹是不以‘媚’取人的。”

人到中年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和危机感,尤其是女人。敬一丹曾经也有过同样的感受,她说:“40岁,对于女人来说是一个坎儿。如果此时再没什么新鲜刺激的话,女性会不可控制地产生惰性。选择一个更富于挑战性和新鲜感的环境,对我来说很重要。有一段时间我非常不安,睁开眼睛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自己的年龄,这是40岁以前没有的。”对于现今很昙花一现的女主持来说,青春美丽不再就意味着事业的滑坡,可一丹却迈过了这个坎。谈到如何迈过,她说,最重要的是保持时代感,就是要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对最新事物的把握和对未来的热情。敬一丹笑言:“人到中年是要进补的,我的进补方式之一是和比我年轻的人交流。我把是否能和大学生对话当作检验自己是否老了的一个指标。还好,我们谈得还融洽。”中央电视台一位主管业务的领导,在评价当初的《一丹话题》节目时,曾这样写道:“由于年龄的关系,敬一丹比那些更年轻的女主持人似乎少了一点什么,但同时敬一丹又比她们多了许多东西。”不难看出少的是那份喧嚣浮华,多的是扎扎实实的文化内涵。北京广播学院一位教授曾这样评价她:“敬一丹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感受得很浓很深,可在面对观众时,她又能把事情表达得很平和很清淡。”

敬一丹清楚地记得,母亲还对她说过一句话:“八十岁也是女人。”这是敬一丹的外公对自己说的。在母亲身上,敬一丹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获得了许多人生的感悟:离休之后的母亲利利索索地盘起了头发,穿上了鲜亮的紫红色毛衣,居然还学会了跳交谊舞。“那天,随母亲到老干部活动室去跳舞,看到她翩翩的舞姿,那形象既熟悉又陌生,有滋有味,热爱生活,这也许是最本质的女人味儿。”

曾经有人当面问过敬一丹:“给你这样的‘大名人’当丈夫,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当时,敬一丹充满自豪地看了看站在身旁的丈夫,说:“从我的笑容里你能看到的,从我先生的身上你也能看到的,一个是宽容,一个是自信。宽容和自信结合到同一个男人身上的时候,这个男人就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男人、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了。我身边的丈夫就是这样的人。”这位朋友本来想调侃,可被敬一丹机智而坦荡的话语震住了。

同事们都愿称她为敬大姐

敬一丹对自己的评价是心太软,缺乏刚性。“面对真正的坏人,我斗不过,面对好人无心犯了错,我又不忍心。”她觉得一个女人没有最基本的善良和悲悯,就丧失了女性最基本的东西。她曾这样剖析自己:“就我个人而言,从小就比别人笨,也比别人慢,上学时从来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风光。我身上传统的东西很多,负担也很重。我可能缺少了某种新锐之气,但我确实已经很难一惊一乍的了。”

在《痛并快乐着》一书中,白岩松这样写道:“我很庆幸,能与敬一丹、水均益、方宏进、崔永元成为搭档……我们习惯称敬一丹为敬大姐,这不仅是因为她在我们5个人中年岁最大,还因为她的确是大姐的样子。”“敬大姐的心很软,即使是批评性的报道她也是商量性的口吻,这使得敬大姐在我们这个经常流露出‘尖酸刻薄’的团队中多少显得有点与众不同。”

白岩松还说,求敬大姐办事有一点让人印象深刻,你把事儿跟她说了,几天之中,她都没有跟你谈起这件事,你以为敬大姐忘了。几天以后,她把办好了事的结果告诉你,然后和你聊起其他话题,让你说感谢的机会都没有。

一位资深播音员评价敬一丹说,她先天的声音条件并不是很好,但勤能补拙,她用她的勤奋、她的智慧和她理性的深度,赢得了成功。

女儿小丹篇8

“我们是朋友关系,我们都是自愿的,他没有威胁强迫我!”

“暂时和他一起过,以后怎么样没有想过。”

“我是按电视和想象说的,没想后果。他没有任何责任!如果这件事情有责任,我愿意全部承担!”

这3句话都是未满16周岁的少女小丽在接受公安机关询问时所说的话。她所说的“他”是她的继父李安。因为和继父产生了不伦之恋,醋海生波的小丽不满他另觅新欢,揭发了继父自己的事实,而事后她又反悔替继父辩解。但不管怎样,这一切都成为小丽人生中灰色的记忆。

父母离异,10岁女童随母改嫁

“怎么也没想到,我的再婚会给女儿带来这么大的劫难。如果我早知道会这样,和李安离婚后我就应该坚决地把她带走,绝不会把女儿留在他身边,他简直就是禽兽⋯⋯”2009年7月26日下午,面对记者的采访,38岁的张丹提起女儿的遭遇时再次泣不成声。

悲剧的起源,还得从张丹第一次的不幸婚姻说起。

张丹是河北人,一直在天津打工,1992年和同是打工者的郭立文结婚。虽然生活算不上富裕,但是婚后第二年女儿小丽的降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过日子就像慢火炖肉,而郭立文却有颗急火炖肉的心,他总想哪天能一夜暴富,然而,接连几次的投资失败,也让他的婚姻亮起了红灯。2001年,张丹以感情不和将丈夫郭立文诉至法院,要求离婚。法院经过审理将小丽判给了郭立文。从此,年仅8岁的小丽就开始跟爸爸一起回到农村老家生活。

父母的离异使得小丽比同龄的孩子更加成熟。远离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小丽开始了全新的生活。陌生的环境、生疏的面孔,所有的一切使幼小的小丽感觉非常孤单。尤其是为了生计,爸爸常年早出晚归,使得小丽和爸爸的沟通交流少得可怜。由于体质出众,小丽在入学不久就被体育老师选中,成为学校的一名长跑运动员。每天除了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学习文化知识外,小丽还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长跑训练。枯燥的长跑训练,填补了小丽的童年。

2003年,刚刚年满10岁的小丽原本简单的生活被打破了。那一年,32岁的母亲来到北京一家家具城打工,后来经人介绍和25岁的李安相识了。李安是北京密云县人,小伙子长得比较帅气,尤其是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让人感觉有一股天然的亲和力。而李安之所以愿意和大自己7岁的张丹交往,是因为他曾经有过一段不光彩的历史。

李安从小就不爱学习,初中毕业后,不得不辍学打工,在一家镇办纸箱厂上班。因为好吃懒做,他在社会上结识了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每天和这帮朋友吃吃喝喝。因为工资本来就不高,加上经常抽烟喝酒,这使得本就拮据的李安更加感到手头紧张了。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李安心生邪念。2001年,李安到同村村民家中盗窃。案发后,李安被法院处以有期徒刑1年6个月。

出狱后,李安开始到城里打工。慢慢地,他开始承包一些小的装修工程,因为赚了些钱,李安的小日子又开始富足起来。在朋友的介绍下,李安和大自己7岁的张丹相识了,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婚后,两人在离县城不远的一个农村租了间平房一起生活。

得知女儿小丽随前夫回到农村老家上学,张丹结婚不久后决定将女儿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郭立文为了女儿的前途着想,默许女儿回到母亲的身边。从此,小丽又开始新的童年生活。

同居一室,继父变身“男朋友”

重新回到妈妈的身边,小丽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尤其是家里多了一位有钱的“叔叔”,小丽对他感觉非常亲切。李安对小丽也是疼爱有加,常常为小丽买一些玩具、新衣服、书包,带小丽去公园游玩。

2005年,张丹又为李安生下了一个女儿晓馨。自从有了晓馨以后,张丹就全身心地照顾这个小女儿,甚至经常让睡觉爱打呼噜的李安和小丽一起睡在外屋的大床上。

渐渐地,刚刚感受到亲情的小丽感觉自己受到了妈妈的疏远,反而是继父成为她唯一的温暖。每当李安和继女睡在外屋的大床上时,他总是轻轻地拍打着这个比自己小16岁的继女入睡。继父无微不至的呵护,经常让小丽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在小丽幼小的心灵当中,她已经把这个男人当成自己生命中最亲近的人了。

2007年4月的一天晚上8点多钟,一家人吃过晚饭后,李安在里屋看了一会儿电视。张丹对李安说:“晓馨要睡觉了,她睡觉轻,你还是到外面去睡吧。”

李安像往常一样抱着自己的被子来到外屋。此时的小丽穿着秋衣秋裤已经睡了,听到脚步声后,自觉地向床的内侧移了一下。李安挨着小丽轻轻地睡在了床的外侧。由于练习长跑的缘故,虽然刚刚只有13岁,还是一名小学生的小丽却出落成了一个大姑娘。睡在内侧的小丽的手无意间碰到了李安的手。当两个人的手碰到一起后,李安突然心跳加快,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他紧紧地抓住了小丽的手⋯⋯

就在这个夜晚,李安突破了自己的道德底线,而对一切懵懵懂懂的小丽并没有进行任何的反抗。所发生的一切,睡在里屋的张丹一无所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丽和继父李安确立了这种特殊的关系。很多个夜晚,小丽都是枕着李安的胳膊入睡,在小丽的心中,只有在继父宽大的胸膛前,她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感。

渐渐地,张丹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丈夫的变化,他对自己不再热情。她怀疑在自己的婚姻中出现了第三者,甚至也曾怀疑过自己的女儿,但当她每每想到此处,总是觉得有点天方夜谭,自己怎么能怀疑女儿呢?甚至每当她想到这里时都会强烈地谴责自己,质问自己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龌龊的想法。而李安在面对妻子张丹时,总是会产生一丝愧疚感,可每当他想起小丽清秀的面庞、含情脉脉的眼睛时,这种愧疚感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幼小的小丽在面对继父时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感,她隐约地认为这种感觉就是电视中经常出现的“爱情”。对于这份爱情她只想简单地保持,对于妈妈和将来,小丽则从未进行过认真的考虑。

因为张丹把爱转移到了小女儿的身上,忽视了对李安的关怀和照顾,李安对张丹的不满情绪越来越浓。2007年5月的一天,张丹和李安因为一些家庭琐事吵开了,两人的感情极度恶化。为此,张丹意识到自己遭遇了第二次婚姻危机。

6月的一个夜晚,在和李安又一次吵架过后,张丹偷偷地把小丽叫到身边说:“小丽,我和你叔叔最近总是打架,我们可能过不到一块儿了,你愿意妈妈和叔叔离婚吗?”

“愿意!”小丽对这个问题似乎早有准备,“过不到一块儿就各过各的呗!”

“如果我和叔叔离婚,你就得和妈妈一起回农村老家生活了。”

“愿意回你回,我不去。我就在这里和叔叔一起生活。”

听到女儿的回答,张丹只是简单地想女儿可能是一时冲动,也许仅仅是因为习惯了现在的生活,不愿意回老家而已。自己的亲生女儿怎么会不跟自己走呢?

一个月后,张丹将李安到法院要求离婚。3个月后,法院判决张丹和李安离婚,小丽由张丹抚养,小女儿晓馨由李安抚养。

可是,让张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她想带着小丽离开的时候,小丽死活也不跟自己走。无奈之下,张丹只得独自离开,任由女儿留在李安家中。

醋海生波,“男友”成了犯

张丹离开后,李安带着两个女儿一起生活,并且继续和小丽保持着情人关系。

这时的小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妈妈的离开使得她的内心安稳了许多。每当靠近李安宽厚的肩膀时,小丽就憧憬着自己快快长大,长大以后就和叔叔结婚生活。而李安在张丹离开后的一段时间中,也曾经有过这种想法。但16岁的年龄差距,刚刚年满14岁的“女朋友”,这些现实不得不让李安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重新规划。

2008年10月,李安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名叫高琴的女子。相识不久后两人便确立了恋爱关系。

一天晚上,李安和高琴发短信聊天。在一旁做作业的小丽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叔叔,你给谁发短信啊?”

“一个朋友。”

“怎么发了这么多短信啊,你该不是谈恋爱了吧?”

“没有啊!”

“不可能,你骗人。”随着李安的短信铃声不断响起,小丽再也按捺不住,她一把抢过李安的手机,开始查看信息。在看到一条条肉麻的短信后,面对小丽的责问,李安也就没再隐瞒,告诉小丽自己确实在谈恋爱。

“那你把我当什么了,你谈恋爱了,我怎么办?”面对李安的坦白,小丽哭着问。

“你还是孩子,先好好读书,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不论怎样,我都不会丢下你不管的。”李安本想搪塞过去,哪知道小丽依旧不依不饶,见劝说无效,小丽给妈妈打了求助电话。

张丹到了之后,询问小丽是怎么回事,这时候的小丽反而冷静了下来,只说是叔叔对自己不好。在被问到怎么不好时,小丽则支吾着不回答。张丹见状又想带着小丽离开,让她意外的是,女儿再次拒绝了她的要求,怎么也不愿意离开。

2009年5月12日晚上9点多钟,喝得醉醺醺的李安带着高琴一起回家过夜。小丽一见顿生妒火:“叔叔,她是谁?”

“你甭管她是谁,以后你就叫她阿姨吧。”李安醉醺醺地说道。

“我不认识她,你怎么能随便带人回来。你让她走吧!”

“凭什么让她走啊!我的事儿你少管。”

小丽见状再也遏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她直接扑向高琴,和高琴扭打在一起。李安见状赶忙上前阻拦,但怎么也劝解不开,3人厮打在一起。邻居发现后,恐怕事态扩大,就拨打了110。民警赶来后,将3人劝解开,并带上警车。在路上,小丽越来越觉得委屈,就对民警说:“我要告李安我。”

这原本是小丽的一句气话,但公安人员听后立即把3人移送到了刑警队。在刑警队,李安如实交待了自己在小丽不满14周岁就和其发生性关系的事实,并说和小丽发生性关系纯属小丽自愿,不存在问题。

事情的发展超乎小丽的想象,在接受公安机关询问时小丽亦称自己和继父发生关系纯属自愿,不存在威胁、强迫,并提交了撤诉书。

正当不懂法的小丽极力为李安开脱,以为提交了《撤诉申请书》就可以使李安免于承担法律责任的时候,检察机关依法对李安涉嫌罪提起了公诉。原来,虽然事发时双方是自愿发生的性关系,但是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明知是未满14周岁的仍与之发生性关系,其行为构成罪;此外根据相关规定,案件属于国家公诉案件,不是小丽撤诉就可以免除法律责任的。

这个消息让小丽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当中。

2009年7月24日上午9时,法院不公开审理了此案。审理当天,小丽静静地守候在法庭的门外,尽管她一再跟法官解释,为继父李安开脱罪名,但一切已经无济于事。法院经过审理认为,被告人李安为满足淫欲,明知小丽是未满14周岁的仍与之发生性关系,无论被害人及其家属是否原谅李安,其行为已构成罪,依法应予惩处。且李安在刑罚执行完毕后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是累犯,应依法予以从重处罚。鉴于被告人李安认罪态度较好,对其酌情从轻处罚。据此,法院依法以罪判处李安有期徒刑6年。

宣判后,在法庭上望着李安被法警带回看守所的背影,小丽留下了悔恨的泪水⋯⋯

2009年7月26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张丹。谈到对未来的打算,张丹苦苦一笑:“能有什么打算,我想带女儿尽快离开这个伤心地,尽量让她继续读书⋯⋯”说完,泪水再次从张丹的脸庞滑落。

上一篇:婴儿补铁范文 下一篇:预防保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