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归来范文

时间:2023-11-04 05:53:01

大雁归来篇1

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就在一首《闻雁》的绝句中这样写道:“故国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短短四句,却情深意切。先言“归思”,故乡渺茫,究竟在何处?思家盼归之情萦绕心头。后写“闻雁”,深秋的雨夜,南归的大雁成群结队地鸣叫而过,大雁尚且都能按时飞回故地,而此时的诗人,却独处他乡。声声雁叫,更衬托出诗人的愁苦。寥寥数语,把那“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时,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李峤的《汾阴行》中,那最后四句“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诗人面对秀美河山,不禁感慨万千。人生的富贵荣华能有几时?你看就连当年汉武帝游览的盛事,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剩下的只有那些年年准时南飞的秋雁了。是的,那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慨叹,读后依旧令人感慨颇多。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之乱”逃离长安前,登上花萼楼,听到歌妓演唱这四句诗时,立刻引起了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此外,像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代诗人沈如筠的“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闺怨》);以及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戏答元稹》)等佳句,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雁类主要有:灰雁、鸿雁、豆雁、黑雁、雪雁、斑头雁、白额雁、小白额雁、红胸黑雁等多种。在民间,人们总是习惯地将它们通称为大雁。它们都属雁形目,鸭科。为体型大、个体重的野生鸟类。它们还喜结群,特别是迁徙季节,常成群结队地聚在一起活动。

作为定期迁徙的候鸟,它们恪守时间,组织性强,有按季节性准确迁徙的行为。在通信手段落后的古代,人们渴望能够通过大雁来传递书信,沟通信息,借以表达四处漂泊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伤感之意。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派苏武出使匈奴,却被反复无常的单于长期拘留,并发配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竟达19年之久。昭帝即位后,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随从常惠,密见汉使,告之实情,并设计让他对单于说:“汉朝天子打猎时,射到一只北来的鸿雁,雁足上绑有书信,上写着苏武在某沼泽地带牧羊。”单于见道破天机,无法隐瞒,便放苏武归汉。这就是“鸿雁传书”典故的由来,它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把恩爱夫妻的那种互相思念、彼此惦记的炙热情感,描写得情真意切。那“云中谁寄锦书来”道出了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的急切心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又极度地渲染了一个月光满楼的美好夜景,然而,在美景背后,却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夜,盼望丈夫音讯的她,凭栏眺望许久,直到月已西斜却毫不知觉。那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雁足捎书”一个奇妙的遐想,一个形象的比喻,将那女主人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刻画得感人至深。

据野生鸟类学家研究,北方地区原来是大雁的故乡,那里的夏季日照时间长,食物丰富,敌害不多,非常适合哺育幼雏。后来,地球上经历了几次冰川时期,使得北方地区一片冰天雪地。由于找不到食物,为了觅食避寒,大雁被迫迁徙,浩浩荡荡地飞向比较温暖的南方。那里能够找到丰富的食物,并躲过北方地区的严寒。随着气候变暖,冰川时期已经时过境迁,但大雁在其进化史上逐渐形成的这种迁徙习性,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正如明代诗人王恭所言:“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春雁》)

在迁徙途中,虽然充满了艰辛,但它们依然义无反顾。它们的迁徙飞行是非常有序的,而且队列还会不断地变换。一会儿“一”字形、一会儿又“人”字形,边飞边叫。其队形的变换、领飞的头雁,这都与飞行的速度有关。当它加速飞行时,成“人”字形;当它减速飞行时,则队形又变为“一”字形。雁群的这种交叉变化队形,可以有效地减少空气中的阻力,提高飞行速度,以便在长途跋涉时,能够持久地飞行,这完全是它们长期适应迁徙生活所形成的本能。

这些雁类,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以及湖泊、河流、沼泽等地。它们的觅食地,多在湖泊附近、水域岸边,水生植物生长比较茂密的地方,有时也会出现在山地平原、河谷地区和浅水处。它们的适应性很强,属杂食性水禽。主要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为食。繁殖季节,也吃少量的甲壳类和动物性食物。迁徙和越冬季节,亦吃散落的农作物种子和幼苗。觅食多在早晨和下午,中午则在湖中水面或岸边沙滩上休息,常用一只脚站立。虽说,雁类在迁徙途中,也在农田里刨吃一些农作物的幼苗,有时还会连根拔起,甚至影响粮食的收成。但我们许多的农民兄弟,也都知道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依旧爱鸟护鸟,真是可敬可叹!

不过,在野生鸟类的拍摄中,雁类的拍摄相对是比较困难的。虽然它们的个头较大,鸿雁的个头最大,身长大约90厘米;而灰雁和豆雁的身长也有近85厘米。但它们都非常机警,对人类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使人很难接近它们。当我们刚刚向雁群靠近时,在浅水处游弋的它们,就会警惕地向水面深处游去。假如我们继续行进,可能距离它们还有百米之时,雁群中便会突然发出刺耳的雁叫,水面上随即便是一阵急促、混乱的翅膀拍打声,以及脚蹼的划动声,它们突然起飞,而且在短时间内,不会再回到原来栖息的水面上。这就是机警的雁类,在它们休息时,雁群中常会安排一只或数只的“哨鸟”,它们不吃、不睡,站在较高的地方引颈观望,担当警卫,非常恪尽职守。一旦发现情况,则会发出警报,雁群闻声会随即而飞,边飞边鸣。

大雁归来篇2

一、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

雁是候鸟,随季节变换而迁移,春天北飞,秋日南归。季节更替之时,大雁都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特点常常唤起人们逆旅乡思、离恨别愁的幽微情感。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天荒地老永不褪色的亲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疆场征战,物换星移,雁能归家,人几时回?”“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夜深人静,思乡情切,秋雁无情,为何啼断人肠?”“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张可久《清江引?秋怀》);红叶满天,黄花堆积,雨声淅沥,自然会雁鸣伤怀。同样是思乡,有谁能像张可久那样情感之切切,“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折桂令》);有谁能像陆睿那样愁绪之凝重,“湿云粘雁影,望征路愁迷,离绪难整。”(《瑞鹤仙》);又有谁能像赵嘏那样心情之懊恼,“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寒塘》)。同样写闺怨,有谁能像李清照那样苦苦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有谁能像李煜笔下的思妇如此空虚惆怅,“开,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长相思》);又有谁能像张可久曲中思妇“为伊消得人憔悴”,“天边白雁写寒云,镜里青鸾瘦玉人。”(《水仙子》)。归雁啊,你可知道,多少游子为你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多少思妇为你望穿秋水,泣断肝肠,请不要再“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姜夔《点绛唇》)了。

二、代指书信、音信

雁有年年迁徙的习性,而且准确无误,华北农村流传民谣有: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总来。因此古人把它视为音讯的“使者”,成语有雁去鱼来、雁逝鱼沉、雁素鱼笺等。历史上还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苏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却被匈奴君主流放到北海牧羊。苏武忍辱负重十多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修好。汉朝又派使节到匈奴,要求放苏武回汉,但单于仍不愿放人,谎称苏武已死。这时,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随从,把真实情况告诉了汉使,并让汉使这样对单于说:汉朝皇帝打猎时,曾射到一只北方飞来的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信,说苏武没有死,仍在北海牧羊。单于听后,只好把苏武放了。后来,人们便把传递信件的使者称为“鸿雁”。如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又如他的《寄高三十五詹事》诗:“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再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在这些诗中,秋雁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书信的代名词,寄托着诗人真切的思念和美好的期盼。

三、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

雁行有序,自是伟丽壮观,但失群之雁,也会倍显孤单凄惶,因此诗人每每在遭受磨难、壮志难酬、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之时,就自然会想起孤雁来。有时是表现自己的孤傲不屈,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诗》)。有时是表现自己的孤苦无依,如“人是岭头云,聚散无谁管。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周紫芝《卜算子》);“沙上孤鸿犹笑我,萍梗飘流。”(赵鼎《浪淘沙》)。有时是表现自己的落寞迷惘,如“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李商隐《夕阳楼》);“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陈亮《水龙吟》)。

四、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

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悲鸣声声之时,亦能唤起古人或雄浑悲壮、或凄苦伤悲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因此,诗人为表情达意,有时故意借助飞雁这一意象,加重对环境的渲染。如高适的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借“北风吹雁”写出了塞外荒漠的凄凉寥廓;如李颀的《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借“胡雁哀鸣”写出了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再如张可久的“雁声芦叶老,鹭影梦花寒。”(《中吕?红绣鞋》),唐彦谦的“丹湖湖上送行舟,白雁啼残芦叶秋。”(《留别》),分别借“雁声”、“雁啼”写出了环境的清寒凄冷,有力地渲染了离别的气氛。

五、壮写景物高远寥廓

在很多情况下,鸿雁都是以悲秋伤怀的形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但是它毕竟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有时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长于迁徙,飞翔雄健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自然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点缀寥廓星空,让人游目骋怀,心胸开阔。如“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洞庭明月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李贺《帝子歌》);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秋水澄凝,一抹江天雁字横。”(谢逸《采桑子》);“夜清更彻寺,空阔雁冲烟。”(贺冲《同朱庆馀宿翊西上人房》)等。

大雁归来篇3

[关键词] 《雁南飞》;电影;主题歌;作用

一、电影主题歌的界定及其作用

电影、电视剧的音乐主要包括配乐和歌曲两大部分。其中,电影配乐可分为主题音乐、场景音乐和背景音乐;电影歌曲则主要包括主题歌和插曲两大类。电影主题歌是电影歌曲中除插曲外的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它往往是对电影剧情的高度概括。与出现在剧中起点描作用的插曲有所不同的是,它常见于影视剧的片头或片尾,以特定的风格、凝练的情感塑造剧中人物形象,营造艺术氛围,表达人的某种情感。从结构形式上看。电影主题歌大致可分为单一主题歌、双主题歌、主题歌群等三种形式,其中单一主题歌形式中的片头主题歌、片尾主题歌应用最为广泛。

一般来说,片头主题歌就好像一部大型作品的序曲或前奏,多以概括剧情为主要表现功能。它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艺术表现手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丰富的思想、伦理、智慧等内涵和饱含欢愉或震撼的审美情愫融为一体,以和谐的音响和优美的旋律沁入人的心灵,潜移默化而又持久深入地引领剧情发展,为影片主色调及文化情感定位进行必要的铺垫,在不知不觉中把人们带人影片既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情景意境中。

片尾主题歌。即将主题歌放在影片的结尾出现。它是单一主题歌形式中除片头主题歌外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表现功能与片头主题歌不同。片尾主题歌出现在影片剧情全部展现之后,它好似大型作品的尾声和补充,更多的是对已发生剧情的总结,带有某种对影片有感而发的感慨和情绪,延伸了剧情的主题内涵,具有结尾点题、曲终意未尽的超时空艺术表现作用。电影《归心似箭》中的《雁南飞》正是这样一首意犹未尽的经典片尾主题歌。

二、关于电影《归心似箭》

197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李克异编剧、李俊导演的彩色战争爱情片《归心似箭》。影片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被战斗打散的东北抗联连长魏得胜(赵尔康饰)在一次激战中负伤掉队,身陷伪军哨所。他伺机杀死伪班长,拖着伤病之躯逃出哨所,一路向南追赶部队。为掩饰身份顺利归队,他不得不暂且混入大山深处的淘金人中。由于叛徒的出卖,他落入日寇手中。矫正院的严刑拷打、精神折磨都没能使他改变归队的决心。最后,敌人让他下井背煤,他却在逆境中机智神勇地率众逃离虎穴。夏去秋来,魏得胜昼伏夜出继续南行寻找部队。终因伤势过重昏倒在密林中的小溪旁,被年轻寡妇玉贞(斯琴高娃饰)救回家。在玉贞和儿子“小拴柱”的精心照料下,他伤病痊愈,精神焕发。在这段疗伤的日子里,魏得胜与玉贞建立起真挚的感情,互生爱慕,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使他坚定归队决心。他说服了玉贞,冒着瑟瑟的秋风,朝着南归大雁的方向出发了。影片中魏得胜战胜了金钱关一途遇淘金人;生死关一落入日寇手中;美人关一与玉贞心生爱慕之情,最终找到部队。魏得胜对党的忠诚、对部队的“归心似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抗联英雄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而这种追求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与时代意义。它代表了千百万抗联战士的心声。电影男女主人公的饰演者赵尔康、斯琴高娃虽是初登银幕,但在片中均有出色的表演。赵尔康虽然形象并不好看,但其塑造的抗联连长形象性格很美,完全是个男子汉,一个从骨子里到外面响当当的东北硬汉。剧中他那句经典的台词“我得走”虽然只有三个字,却掷地有声,表现了他刚毅坚定、百折不挠献身革命的大无畏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玉贞的饰演者斯琴高娃当时还只是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的一个报幕员,《归心似箭》中的她将玉贞淳朴、善良、真诚炽烈、含蓄温柔的人物性格演绎得丝丝入扣,准确细腻的情感塑造使她和玉贞这个角色一起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从而一举成名。

在处理魏得胜和玉贞的爱情戏时,李俊导演运用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这场感情戏置于秋光无限、景色怡人的湖水旁,优美、静谧的自然环境衬托着人物角色含蓄动人的柔情,令观众忘我入戏,身临其中。“挑一辈子水”的爱情表达方式极为含蓄、巧妙,恰似不经意间从玉贞口中羞涩地流露出来,委婉、深沉的示爱语言契合了中国人传统的心理习惯与情感方式。而男主人公魏得胜动情之时仍能坚守革命理想,经过一段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下定决心继续追赶部队,更显示出他革命信仰的坚定和执著。电影中英雄魏得胜和农村妇女玉贞的形象塑造个性鲜明,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玉贞舍小家顾大家的义举,成就了对恋人无瑕、纯净、彻底的大爱,给人深深的思索和震撼。这部戏的爱情描写,对于身处今天的人们来说,平凡无奇。然而在30年前,刚刚结束、改革开放初始、思想禁锢还未彻底打破的特定年代,电影大胆创新的勇气和开拓精神给尘封已久的影坛注入了一缕清新的气息。特别是那首深沉哀婉的主题歌《雁南飞》,其如泣如诉的旋律与影片绚丽的色彩、感人质朴的爱情、执著坚定的信念形成强烈的对比,引人深思,使人久久不得忘怀。

三、电影主题歌《雁南飞》的音乐分析

李俊词、李伟才曲的电影主题歌《雁南飞》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它依电影《归心似箭》的剧情需要而生,以剧中女主人公玉贞的视角,深入细致地刻画了一个普通妇女送别心上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盼望革命胜利、亲人早日团聚的美好夙愿。歌曲旋律质朴自然,含蓄深沉。情真意切,紧扣影片“盼归”主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曲作者李伟才生于1925年。我国著名的电影作曲家。15岁考入当时的音乐学校――宫内府乐部,三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在宫内府交响乐队担任演奏员;抗战胜利后。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该厂交响乐团指挥兼作曲,主要作品有影片《松花江上》的电影插曲《四季美人》《归心似箭》中的《雁南飞》等。李伟才在《雁南飞》核心音调“5632”的设计上,大胆地吸收了东北民歌《五更调》《摇篮曲》等音乐主题元素,使之成为一首具有浓郁东北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很好地适应了《归心似箭》这部东北抗日题材电影的剧情发展。

《雁南飞》这首片尾主题歌全曲为再现二段体结构,其调式音阶排列为“123567”加变宫音的六声民族官调式。变宫音“7”的运用增强了“盼归”的迫切与酸楚,是全曲一大亮点。《雁南飞》旋律上广泛采用承递的创作手法,乐句间首尾相连,环环紧扣,气韵贯通;节奏上,选用2/4拍弱起节奏与跨小节连线节奏为基本节奏型,有效地推动了长气息乐旬的抒情性发挥,准确地表达了人物内心缠绵、眷念的情感。歌曲第一段主题由起、承、转、合的四句乐 段构成。起句1-4小节,由徵音“5”弱起进入,止于角音,是完全重复的2+2结构的4小节乐句。主题动机3、4小节的高八度再现与歌词重复相契合,犹如声声呼唤,把人们带人情思绵绵的思念中;承句5-8小节,词曲都使用了承递,即承句词曲开始动机与起句结尾相同或相近,是起句的延续;转句9~14小节,内部为3+3的结构。前3小节继续延承前句句尾,之后变为只承接一个“6”的单音。旋律的八度大跳引出变官音“7”,造成调性色彩的不稳定,增强了乐句间的对比,为合句的出现进行铺垫;合句15~18小节,旋律源于前三句的变化再现,承递的再次运用紧扣歌曲主题,起到了总结的作用。歌曲的第二段仍然是一个起、承、转、合的四句乐段,且继续沿用承递的创作手法,是第一段主题音调的变化再现。旋律的六、七度大跳和变宫音“7”的运用增强歌曲表现的张力,形成全曲高潮。

《雁南飞》的歌词寥寥数十字,却字简意深、意味深长:“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已盼春来归。今日去原为春来归,盼归莫把心揉碎,莫把心揉碎,且等春来归。”歌词大意犹如电影为主人的一去别离归心似箭,“雁叫声声心欲醉”,“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是歌曲的情感主线。全曲词义清晰,字字沁人心扉,对恋人归来的思念涌上如头,是一首缠绵悱恻、充满离愁别绪的情歌。词作者李俊在歌词的写作中广泛运用重复、承递、叠字的创作手法,与歌曲旋律发展遥相呼应,增强了歌曲情感表达的力度和深度。歌词中“今日去原为春来归”一句,点明了“盼归”的寓意是盼望革命胜利,亲人早日团聚,升华了歌曲主题,提升了歌曲品位。

四、《雁南飞》在影片《归心似箭》中的作用

电影《归心似箭》没有太多的战争场面,而是将视角投向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归途中魏得胜勇闯金钱关、死亡关、爱情关,意外收获玉贞的患难真情。全剧成功地定位英雄与爱情的关系,让爱情再现英雄本色,使战争特定环境中的爱情描写,具有了生离死别的悲壮意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影片追求人物造型处理和表演风格的和谐统一,注重用细节揭示很多用言语无法准确诠释的人物内心情感。自然、真实、朴素的艺术风格中豪放不失细腻,委婉又见生动。

《雁南飞》的音乐在影片中曾五次出现,贯穿全剧,极好地配合了剧情,营造了“盼归”氛围,烘托了人物的真挚情感。前四次以主题音乐的形式出现,其场景为片头大雁南飞、勇闯金钱关、矫正院视死如归、昏倒在密林。第五次以片尾主题歌的形式出现在影片的结尾。银幕上。夜色中玉贞在幽暗的烛光下守在儿子的身旁含情脉脉地为魏得胜临行补寒衣。这时,电影主题歌《雁南飞》响起。音乐以影片女主人公的视角,如说如唱,倾诉心声。首唱者单秀容老师深情委婉、流畅细腻的行腔,使其旋律虚幻飘逸,哀婉中略带淡淡的伤愁,把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依依不舍、盼望早日归来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形成了典雅、细腻、含蓄的音乐美,达到了朴实自然、亲切生动的艺术效果。在这里,《雁南飞》不是对玉贞夜补寒衣这一画面意义的简单重复,而是以优美的歌声赞颂她崇高的思想和美好的爱情。电影主题歌《雁南飞》既是对魏得胜排除万难归心似箭的写照,又是对玉贞依依惜别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它的成功运用使音乐视听形象与画面视觉形象有机融为一体,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的审美感受给观众带来巨大的心理震撼,收到曲终意未尽的艺术效果。抒情的音乐和送别画面,从不同的侧面同时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动作的意义,使人物呈现出多侧面、立体感,高度概括了剧情,升华了影片“盼归”主题,起到了首尾呼应、结尾点题的重要作用。

大雁归来篇4

关键词:《使至塞上》 征蓬 归雁 自豪感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教参解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选录的王维《使至塞上》,言及诗歌思想,有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说作者的思想是复杂难言的,暗藏遭弃的不满云云,对此说,我颇不以为然。

由于发“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样的慨叹而真正被弃了(孟浩然因写此句而引得皇帝不爽,遭贬谪)的明鉴,就发生在他的内署,因此,王维是不会纠结在其中的。带着牢骚上路,一路上可不能呕吐对明主的辛词辣味。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轻车简从,出塞赴凉州宣慰。单车问边,也是被“明主弃”的一个变相。然而,这一趟若是抑郁上路,辜负旷漠粗粝雄浑的景致的同时,怕也会折杀代天慰问的官威。他的游记里,你除了捡拾到偶尔的人生如寄的感觉外,国朝盛世的底蕴还是蛮足的。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教参上说他像“征蓬”一样随风飘去,给人以漂泊不定之感,这是无根无依的身世的自叹。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商隐《七律》“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然而,征蓬,不是转蓬,怎么就漂泊随风了呢?“征”是有目的有方向有计划的,而且体现极具主动性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更与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写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州蓬”中的“散蓬”是迥然不同的。我曾驱车北去宁夏,时值秋日,那柏油路旁的蓬草还真就被飞车的气浪挟裹,团团翻转。我们且换一个角度,使者要奉命问边,离开京畿之地,行色匆匆,便有那代表去年秋日的蓬草,随着马车滚动,和着尘埃,炫示出来自朝廷的声音。又言像“归雁”一样孤独。“归雁”也是季节的信使,早就把我要到来的消息写满胡天。“归雁”的“归”,是回归的归,归属的归,归宿的归。我是归雁,顺应季候之变,听从时世之遣,进入属于自己的领地,断然没有遭放逐的无奈,多的是一朝解脱后的自由与释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烟因孤而直,日因落而圆。雄奇壮美的塞外景致,也只有在问边的“机遇”中才有幸领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那些忙碌于朝会和权谋的人,是断然没有欣赏奇景的时机和心机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有人把这句解如急于见到都护而不得的焦躁不安。到了萧关,不见都护,候骑禀报说:“你要见我们都护,还远着呢,他在遥远的燕然山。”我们便想到作者是何等的失望和泄气,怎么这么远了还看不到都护呢?还得走多远啊?于是,叹气、懊恼……且不说这种想当然会使这次问边之行陡增无趣,便是与上联联系起来看,义脉就断裂了。这么奇异的景致,作者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厌烦?实际上,“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觅封侯”?杀敌戍边,立功边陲,一直是有志男儿的梦想。“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勒石,是边疆将士的追求。都护在燕然,这是对广袤国土的自豪感和盛世主流意识的宣泄。看不到丝毫的疲敝与无奈。

综上,与其说本诗情愫幽微难言,倒不如解读成:这是王维在仕途坎坷时慨以当慷的一曲大风歌。

大雁归来篇5

记得儿时,每当见到南飞的雁阵,每当看到大雁排成的那个漂亮的“人”字,总要凝神细看,直到那个“人”字飞到了天边。

遗憾的是,由于滥捕滥杀,大雁的数量锐减,如今的孩子们,怕是很难再看见威武的雁阵了。

于是想起一个与大雁有关的故事。

秋,曹操与儿子曹丕、曹植郊游赏菊,恰好一行大雁飞过,便出了道字谜让他俩猜,谜曰:“一对大雁绕天飞,一只瘦来一只肥,一年四季来一次,一个月里来三回。”曹丕木讷,苦想久久无言以对,聪明的曹植却猜出了此字为“八”――“八”的笔画为二,自然是“一对”;“八”的两笔一粗一细,自然是“一肥一瘦”;一年只有一个八月,故而一年只来一次;每月都有初八、十八和二十八,岂不是每月来三回?

提起大雁,还会想起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的确不错,但华罗庚先生也曾写诗质问过:“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数学家批评诗人,细想意味极长。那么,华罗庚先生的批评究竟对不对,人们争议过且思考过,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还有一则故事是这么说的:

唐武则天时,民间有个小女孩极善写诗。武则天听说此事大喜,便下令召其进京,意欲把她留在京城好好培养,女孩的哥哥也就立即把妹妹送到了长安。几天后,哥哥就要走了,妹妹舍不得,不由得暗暗垂泪。武则天猜到了她的心思,就陪她一起送哥哥回乡。巧的是,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兄妹分手落叶纷飞的时刻,空中恰好飞过一行大雁,且唳声不绝于耳,听来格外凄凉。那秋风中无奈的女孩儿更是感慨万千,便泪汪汪地吟了首诗,诗曰:“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吟毕泪如雨下,武则天听了觉得鼻子发酸,怕小女孩过于难过,也就改弦更张,来了个“理解万岁”,决定立刻放小女孩回乡……

瞧!大雁有情,人更有情,类似这样美丽的故事,不是很值得后人再编下去吗?可惜做不到――如今,由于对大雁的捕杀太多太滥,想要再见到雁阵横空,早已是“难于上青天”了。

于是想起了《雁奴莎莎》,想起了书中女雁莎莎的那段哭诉,“我们为了表达对人类的尊重,才在飞行时排成了一个大写的人字,可你们为什么要杀害我们呢?”

啊!冷漠的捕雁者们,你们难道不愧不羞?

啊!秋风阵阵,好爽!

大雁归来篇6

翻开的那一页是边塞诗,苍茫的大地,遥远而繁华的城市,孤雁南归,一幕幕苍凉的边塞景映在我的眼前。再向后翻,我发现了一个独特而别致的字――“雁”。现在,也有许多大雁每日迎着苍茫的天空飞翔着。从前的雁与现在的雁又有什么不同,或许雁从来都在飞翔,也曾见到过那些诗词人吧。

那么,若在那时,雁儿可愿帮我带去问候?

愁苦人

雁儿,愿你飞向纷扰的安史之乱以前。愿你来到宣州谢I楼,寻一位饮酒,送行友人的人。他可能表面笑容满面,愿你看看他的眼睛,相信他那掩不住愁苦烦闷的目光,定能被你看出。

是的,他是李白,是那豪迈风流的李白。

请你飞向他,而他也许会看见你。“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是你留在诗中最美的印记。

愿他能够听到我捎去的问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烦闷心情,让他知道,在现代,他是如此伟大的诗人,一个被世人敬仰的诗圣。

雁儿,愿你告诉他。

叹伤者

雁儿,快飞,飞到那残酷的靖康之变后,飞到那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人儿身边。她满面愁容,整个心都浸泡在凄凉的泪中。

是的,她是李清照。曾经在《如梦令》中“沉醉不知归路”的活泼少女不见了,她被家灭,国亡,夫死的灾难压垮了。

雁儿,请你飞向她,也许她会记得你。“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是你在诗中的一抹伤感与惆怅。

愿她能听懂你带去的问候,请她不要太伤心,让她知道,她是一代才女,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

雁儿,愿你告诉她。

惜别人

雁儿,愿你穿过一千多年漫长的时光,去飞到睢阳,飞到一个与友人依依惜别的人身边。他,一个面容憔悴,却豪迈豁达的人。

是的,他是高适,一个塞外人。

雁儿,迎着风雪,飞向他,他会望见你。“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愿他能够听懂你发出的问候,请他坚强起来,让他知道,他是有名的边塞诗人,一个豪迈的人。

雁儿,愿你告诉他。

雁儿,我不曾见证过诗中的愁苦,但愿诗的光辉与魅力在世间永驻,诗的文化永远传承。

有人也会像我一般,关心着诗与词。未来在静夜中,定有如我一般醉心诗词中,遥望着大雁,体会这其中的古典意境之美。

大雁归来篇7

2.黄花:。古人有重阳赏菊的风俗。盛开之时,金风骤起,天气肃杀,其时万木摇落,百卉凋零,独此花犹凌寒怒放,秀挺于时。黄花在诗词中是常见意象,如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采桑子・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另有成语“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如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3.雁:(1)雁为候鸟,古人常常由雁联想到自身,产生思乡恋旧的情绪,或用孤雁来渲染悲凉身世和孤寂心境。如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杜甫《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李益《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2)鸿雁在古代诗歌中指传书的信使。如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雁向来以群体活动著称,故被相爱男女当作抒情的载体。如《古诗十九首》:“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4.柳:与“留”谐音,古人又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折柳代指惜别、伤别。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青鸾:即青鸟,传说是有三足的神鸟。《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特指爱情信使。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张耒《风流子》:“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

6.黄昏、夕阳、晚照、落日、斜晖:

(1)渲染宁静、安谧、和谐的氛围。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渲染孤独寂寞的氛围,常用在闺怨诗、离别诗、羁旅诗中。如温庭筠《忆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酒:在古诗词中酒几乎是愁的代名词。如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借酒来写怀才不遇之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来写壮志未酬,韶华易逝之愁;李清照《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借酒来写孤苦寂寞之愁;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借酒来写离别之愁。

大雁归来篇8

从选录数量看,钱起诗歌的选录占“大历十才子”选录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是“十才子”中诗歌选录最多的诗人。从选录体裁看,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中唯一一个各种体裁都有选录的诗人。由此可见,在沈德潜心目中,钱起“十才子”之冠的名号绝非浪得虚名,与“大历十才子”其他成员相比,钱起的诗作更加符合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的编选标准,与沈德潜的诗歌主张相契合。钱起,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可确考。钱起生长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时期,据王定璋先生分析,其生平和创作大致可分为及第前的求仕和漫游(天宝十载前)、沉沦下僚期(天宝十载至广德元年)、入省为郎至谢世(广德元年至建中年间)三个阶段(《前言》)。钱起一生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一个朝代的盛与衰。唐诗于此时也处于两大高峰的低谷期,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因前有李白、杜甫的光芒照耀,后有元稹、白居易的光辉的掩映,故略显暗淡。作为低谷期中较为杰出的诗人,钱起创作于这样一个尴尬的环境,只能努力继承总结,进行反思创新。因此,钱起的诗作中,不仅存留有盛唐的余韵,还带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使他的诗歌不可避免的包含了两种时代精神融合与碰撞,记录着“盛唐体”向“大历体”转变的种种痕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在唐代这个大家辈出、群星闪耀的时期,钱起的诗歌成就可能并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作为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诗人,钱起在唐诗的发展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值得我们投以更多的关注。

2《唐诗别裁集》中钱起律诗的选录

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中才能比较全面的诗人,他的诗作可以说是各体兼备,这可能也是钱起为什么是“大历十才子”在《唐诗别裁集》中唯一一个各种体裁都有选录的诗人的主要原因。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共选录钱起诗作30首,其中律诗17首(包括五言律诗8首,七言律诗5首,五言长律4首),占所选诗作总数的一半还多。那么,为什么钱起律诗在《唐诗别裁集》中选取数目所占比重如此之大,他的律诗有何可取之处呢?《唐诗别裁集》中钱起五言律诗共选录8首,在律诗这一体裁中所选数量最多。一方面,这主要与当时科举考试一般用六韵五言诗联系紧密。另一方面,这与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的目的密切相关。他希望能够通过唐诗的编选,为后学提供范本,垂示准则。他认为:“诗至有唐,菁华极盛,体制大备。学者每从唐人诗入,以宋、元诗流于卑靡。”(《凡例》)故提倡学诗者在初学时应由唐诗入手,以唐诗为典范。因此,在编选《唐诗别裁集》时,沈德潜选录了一定数量的应制诗和试帖诗。五言律诗作为唐代近体诗格律成熟得最早的一种体裁,与试帖诗体式最为相近。客观上,这为钱起五言律诗的选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钱起自身来看,由于时代的特征,钱起的五言律诗没能开拓出盛唐诗歌那样阔大的场面、雄浑的气魄,但他善于用白描的语言刻画身边事、眼前景、心中意的写法使他的五言律诗形成了独特的个人特色。与盛唐诗歌相比,钱起的五言律诗减少了对典故的运用,而白描成分有所增加,这提高了他五言律诗的透明度,加强了诗歌形象的清晰度,具有一种清空、澹静的诗境。此外,钱起五言律诗不仅对仗工整,突出特色还在于他的“流水对”,即严羽所谓的“十字对”。这种对仗上下两句字面相对,意义相关联,双句单意,如行云流水般灵动轻快。钱起《送征雁》中“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便是这种一气呵成、畅而不隔的流水对佳联。钱起的七言律诗是他创作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体裁。蒋寅先生指出:“除了五律之外,大历诗中成就最高、在艺术上对盛唐有所发展的要数七律”,“大历七律的意义是在唐七律发展史上开拓了萧散闲雅的境界,它将盛唐名家如李颀的洗练工稳、王维的精工雅致发展得更加纯熟。这一结论完全适合于钱起的七律创作”。钱起身为“大历十才子”之冠,他的七言律诗洗练工稳,精工典雅,在技巧的运用上已达纯熟之境。如《阙下赠裴舍人》一诗本是钱起向裴舍人表达恭维、求援之意的诗作,由于巧妙运用了“景语”这一表达技巧,使得恭维之意隐约曲折。尤其是诗的前四句,虽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却只字不提裴舍人,恭维十足,但又不露痕迹,足见钱起技巧运用之娴熟。不过,不可忽略的是,钱起后期的诗歌虽在技巧和风格上进一步纯熟,创作了不少名章迥句,但早期思想上的光芒却不再现,浓重的应酬气息使他的作品缺少了打动人心的情感内容,这是诗歌艺术技巧所无法遮掩的。因此,钱起的七言律诗中虽佳句不少,但整体创作的评价并不太高,这可能也是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他的七言律诗不如五言律诗选录的多的一个主要原因。

3《唐诗别裁集》中钱起绝句的选录

《唐诗别裁集》中,沈德潜选录钱起五言绝句2首,七言绝句3首,绝句这一体裁共选录5首,占钱起诗歌选录总数的六分之一。这与钱起律诗的选录数量相比,差别是很大的。沈德潜在选录钱起绝句时,为何选取数量与律诗差别如此之大?在钱起大量的绝句中,沈德潜又为何独独选取这几首?我们不妨以《唐诗别裁集》中钱起《归雁》这一首七言绝句来分析。蒋寅先生认为:“从总体来看大历七绝水平是不高的。”并分析其原因:“他们不太遵从七绝的‘体’”。如沈祖棻先生所指:“七绝这种以短小的篇幅来表达丰富的内容的特征规定了:它在创作中,必须比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严格地选择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摄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能够从个别中体现一般的片断来加以表现。因而它所写的就往往是生活中精彩的场景,强烈的感受,灵魂底层的悸动,事物矛盾的高潮,或者一个风景优美的角落,一个人物突出的镜头。”(《引言》)以此为标准,大历诗人的七言绝句并不尽如人意,对于七言绝句的创作,他们既不关心题材的选取,也不讲究句法和章法,语言粗糙缺乏锤炼。因此,大历诗人七言绝句出色的作品很少。钱起身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七言绝句必然存在大历诗人七言绝句不可忽略的共同缺点。沈德潜在选录钱起七言绝句时,也许就是看到这一点,故选录数量不多。但钱起毕竟是“大历十才子”之冠,他的七言绝句具有着独特之处,这可能也是在大历诗人七绝诗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钱起七言绝句仍有选录的主要原因。《归雁》是《唐诗别裁集》钱起七言绝句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首,沈德潜选录此诗不无原因。钱起这首《归雁》,借“雁”抒发思乡之情,以“归”字为题眼,凝聚了全诗的神韵、意境,耐人寻味。“雁”是候鸟的一种,春季飞往北方,秋季飞往南方,在古诗中是一个具有比兴意义的意象。古人认为,大雁南飞,不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们栖息在湘江,度过冬天后飞回北方。这首绝句中,钱起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故意对大雁的北归表示不解,故诗的起句便以“潇湘何事等闲回”劈空设问,询问大雁北归的原因,给读者以突兀之感,接着以“水碧沙明两岸苔”补叙湘江风景优美、水草丰盛,刻意忽略大雁习性,表示湘江如此美丽富饶,对大雁北归表示不解,引起读者兴趣。诗的三、四句,钱起对大雁北归的原因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湘灵月夜鼓瑟,凄凉哀怨,大雁因不胜其哀,不得已而飞回。三四句中,钱起借优美的神话和丰富的想象,描画出湘灵鼓瑟的凄清画面,赋予大雁人的情感,塑造出通晓音律、多愁善感这一大雁的形象。通晓音律本属人之才能,大雁如何能为之?钱起将通晓音律的才能赋予大雁,可谓设想奇绝。他将思乡的情感都聚集在一个“归”字上,由果溯因,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借大雁北归婉转表达出自己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非一般咏物诗可比。由此可见,钱起这首七言绝句并无大历诗人七言绝句选材不精、构思率意的短处,反而构思巧妙,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意趣含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4沈德潜诗论与钱起诗歌的选录

一般而言,选本只是编选者按照一定的标准选录他人的诗歌,缺乏原创性。但实际上,面对众多诗人的众多诗作,编选者在选录过程中,所选录的诗人诗作都受其文学观念的强烈影响,体现着其具体的审美标准和诗学主张。《唐诗别裁集》即是一部具有一套系统标准的唐诗选本,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沈德潜的诗歌理论和主张。他所选录的钱起的诗作是“大历十才子”中最多的,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我们不得不思考,钱起诗作满足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选录的何种要求?沈德潜在编选《唐诗别裁集》时,标准又有哪些?《唐诗别裁集》前言中谈到,沈德潜“信奉‘温柔敦厚’的诗教,宣扬‘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要求诗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前言》)。因此,选录过程中,沈德潜表现出鲜明的儒家诗学观念,极为重视有助儒家教化的诗作,如歌功颂德、忧国忧民的作品,选录较多。此外,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旨在“垂示准则”,为后世之学提供范本,故其所选诗作除注重思想内容之外,也注重神韵和技巧。钱起诗歌创作分三个阶段。早期壮志满怀,多关注社会现实之作;中年入朝后,沉沦下僚,见蒙退隐之心;之后为求拔擢,奔走于权贵豪门之间,多唱和应景、点缀升平之作。其最后一个阶段诗歌技巧最为成熟。因此,从内容标准来看,钱起不管是早期关注社会现实之作,还是后期点缀升平之作,都满足沈德潜关于诗歌“温柔敦厚”的要求。从编选目的来看,钱起在后期频繁的唱和活动中,诗歌的艺术技巧和风格进一步成熟,又满足于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垂示准则”的目的。从另一层面来看,钱起的诗歌创作是符合沈德潜诗歌的理论和主张的。如结束钱起“献赋十年犹未遇”的《省试湘灵鼓瑟》,便是最能体现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标准和目的的一首诗歌。此诗为试帖诗。既为试帖诗,从编选目的看,此诗满足了沈德潜为应考士子“垂示准则”的标准,从诗歌思想看,此诗必然没有批判时政、揭露封建社会矛盾的内容,这符合沈德潜选录标准。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是公认的试帖诗范本,试帖诗因种种限制,往往束缚了诗人的才思,感情难以自由抒发,钱起此诗不然。他发挥其高超的诗歌驾驭能力,不仅紧扣诗题,而且想象驰骋,将有声无形的音乐表现的生动形象,尤其是诗歌的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更是堪称一绝,神思绵绵,耐人寻味,展现出钱起高超的艺术技巧,让人为之佩服。

综上所述,钱起诗作虽分三个阶段,但无论是早期关注社会现实之作,还是后期歌功颂德、技巧提高之作,都满足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提倡儒家诗教,注重诗歌的社会功用的标准和目的。这从“大历十才子”中,沈德潜选录钱起诗作所占比重之大便可看出,由此也可看出,沈德潜对于钱起诗歌的认可与推崇。

上一篇:电视电话会议范文 下一篇:宋代文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