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范文

时间:2023-11-15 11:32:07

放言五首篇1

【关键词】格律诗;常识;简析

我们国家是诗歌创作的大国,我国的诗歌源远流传,最早的诗歌创作集,当数《诗经》和《楚辞》。

一、诗歌韵律小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部诗集《诗经》《楚辞》虽属诗作,但不讲平仄,韵律,为了呤诵上口,已使用韵律了。

汉朝时期产生了两个重要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未年的《古诗十九首》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较为成熟的五言诗。七言诗作大约产生于汉代,尚无明确定论。

汉魏六朝时期的诗,后人一般称之为古诗。其中诗作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乐府:原本是汉朝设置的官署名称,乐府的职责是负责到民间去采风,收集民歌并为之配上乐谱,后来人们这些乐谱的歌词也一并称之为“乐府”。)

三国时期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作,但在用韵上不符合规律。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之三。

齐梁时代,出现四声(平、上、去、入声),使诗歌创作开始讲究平仄押韵。南朝齐永明时期,当时的沈约等人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缙凇⑺沃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到了唐代,才正式形成了一种讲求平仄和对仗,为其特点的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

二、几组定义

要想学会近体诗创作,品评诗歌的美伦美奂,必须要弄懂弄通以下几组相对应的概念。

1、绝句、律诗:

绝句指一首近体诗中只有四句诗。

律诗指一首近体诗中必须有八句诗。

2、五言、七言:

五言指一句诗中有五个文字,一个字也叫一言。

七言指一句诗中有七个文字。

3、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五言绝句:一首诗四名,一句五个字;一首诗共计二十个汉字。

七言绝句:一首诗四句,一名七个字;一首诗共计二十八个汉字。

五言律诗:一首诗八句,一句五个字;一首诗共计四十个汉字。

七言律诗:一道诗八句,一句七个字;一首诗共计五十六个汉字。

4、押韵:

近体诗是严格讲究押韵的,除首句是否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即一、二、四;或一、二、四、六、八押韵,押韵只押平声韵;近体诗不允许“出韵”。

5、平仄:

古有四声,平上去入,平为平,上、去、入为仄(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了,),故有平仄。平仄是形成近体诗的最重要的因素,这是规律,不可突破。

按照诗作中第一句(首句)平仄使用规律,可以把诗句分析成:

①平起平收式:― ― | | ― ― ― | | | ― ―

②仄起平收式:| | | ― ―| | ― ―|| ―

③平起仄收式:― ― ― | | ― ― | | ― ― |

④仄起仄收式:| | ― ― || | ― ― ― | |

这四句也就是诗歌构成的基本句,只是放在其它诗句上,不讲啥起啥收

罢了。

6、联、出句、对句:

近体诗每两句为一联,一联中的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

7、对、粘:

对: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反,不符合规律叫失对。

粘:上联中的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同,不符合规律叫失粘。

8、拗、救:

近体诗中有的地方的平仄不能随意变更,如违反了平仄规律就叫“拗”,但“拗”了以后是需要“救”的。

9、对仗:

近体诗另一重要特点是对仗,对仗是针对联来说的,律诗的四联各有名称:

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

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这是十分有联想性的四个字,上下相联,形成全诗。一般说,“颔联”、“颈联”用对仗。对仗的要素有基础要素、语法要素、声律要素。

三、图释诗律

总结上文,可以一谱汇总: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的平仄律表,二、四、六、八句最后一字是韵角,首句是平起仄收式,可以不入韵。一般说来,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常。

参考文献

[1]王力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1978年

[2]张之强 《古代汉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朱星 《古代汉语》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0年

放言五首篇2

【关键词】王维 六言诗 艺术成就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33-02

中国近体诗以五七言居多。六言诗与五七言诗相较,可谓少之又少。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提到,唐代诗人皇甫冉认为“以六言为难工”。王维的《田园乐七首》是六言诗中的重要代表作,清人吴瑞荣在《唐诗笺要》中甚至认为六言诗里“惟摩诘最工”。《田园乐七首》是如何在六言诗的各种局限中达到如此艺术水准的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这组诗弥补了六言诗的局限,发挥了六言诗的长处。

一、弥补六言诗的局限

六言诗最大的局限是很难做到含蓄。清人董文焕在《声调四谱图说》中曾指出其“乏五言之隽味”。早期的六言诗更像辞赋,如建安时期孔融之作:“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百姓惨惨心悲。”此诗向来被认为是最早完整的六言诗,赋体痕迹明显,谈不上有远音余韵。其后备受称誉的曹植六言长诗《妾薄命》,虽“兼有赋体的沉思翰藻,又具备诗体的灵动典雅”,却也并不致力于诗歌的含蓄。再往后南北朝乃至唐宋的六言诗,大多也只是在形式和韵律上更加成熟,而在意蕴的婉转隽永方面,始终绕不开六言诗本身的桎梏。王维的《田园乐》虽同样无法避免六言诗本身的局限,但诗人却采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对其进行弥补,另造出一番诗味,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其手法主要有两种:

(一)利用逻辑的空缺

试看其中第四首:“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必须承认,因为六言的体式,此诗失掉了一些含蓄。如王维在《渭川田家》一诗中即有“穷巷牛羊归”之句,与此诗的“牛羊自归村巷”相比,《渭川田家》以一个“归”字表示出了此诗中“自归”两个字的意思,延长了读者审美和想象的过程,当然更加含蓄。然而,这首六言诗虽然语言上不够精练,却通过句内逻辑另造出了一番余味。笔者曾对此诗做过分析:“读者自然会不自觉地生出逻辑上的空缺――牧人为何不在?牛羊何能自归?自归行状如何?这几个问题一经体悟,已令人于文字外得三层余味:村人之闲逸,牛羊之忠厚,生活之和缓……童稚为何不识着‘衣冠’之人?着‘衣冠’之人为何会路逢‘童稚’?为何掩卷想恚可得三层余味:乡村之僻远,童稚之质朴,诗人之出尘。”另如第六首:“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既然有落花满地,家童则应当打扫;既然有莺啼声声,山客则应当醒觉。诗人给出两个逻辑的空缺:为何家童不扫落花?为何山客闻莺犹眠?通过思考和品味,读者不难得出答案:主人随性旷达,故家童亦闲散自适;山中无拘无碍,故山客可悠然酣睡。后两句十二个字,暗示出主人的闲逸和山中的清幽。不难看出,这两首诗都通过利用逻辑空缺的手法,传达出含蓄的诗意。

(二)活用典故的意蕴

如以下四首: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其一)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其二)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其三)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其五)

这四首诗语言真率,表面看来似乎止于景物悠然而已。殊不知其中自然地运用了广成子(崆峒散发)、范雎(封侯万户,赐璧一双)、长沮和桀溺(耦耕)、王羲之(高卧)、《庄子・渔父》(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记》(桃花源里人家)、《论语》(一瓢颜回)、陶潜(五柳先生)等典故,含蓄地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隐士品格的欣赏。典故的运用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造成了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的艺术效果,弥补了六言诗在这方面的“先天不足”。

更值得称道的是,几首诗中的用典都是建立在“形象贴切”基础上的:一方面,诗人选取形象的词语,如“散发”“耦耕”“高卧”“杏树”“渔父”“桃花”“人家”“一瓢”“五柳”,使全诗获得了很强的画面感。另一方面,诗人所选之词也很贴切,无斧凿痕迹。即使不考虑典故意蕴,“散发”“渔父”之人物,“耦耕”“高卧”之行为,“桃花”“五柳”之景色,“东窗”“一瓢”之器物,放在诗人所处的山水田园之内都不显突兀。

六言诗的另一个局限是“2-2-2”的节奏缺乏变化。这也是董文焕在《声调四谱图说》中所说的:“六言则句联皆偶,体用一致,必不能尽神明变化之妙”。面对六言诗这个形式上的问题,王维从诗歌内容着手,制造“二四”和“四二”之间的节奏转换。如在第一首中,前两句的节奏是“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而后两句则变换为“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第五首亦然,前两句的节奏是“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后两句变换为“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而第四首正好相反,前两句的节奏是“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后两句变换为“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诗人用这样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六言诗形式上的局限。

二、发挥六言诗的长处

从六言诗的形式考虑,其第一个长处是适合双字词的并列。

六言诗的节奏是“2-2-2”,这既是局限,又是长处。说它是局限,是因为其节奏缺乏变化。说它是长处,是因为它适合将双字词排列在一起,使其与节奏产生共鸣。如唐代女诗人李冶的《八至》:“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诗中的“至”和“至”间两字一反复,与六言诗两字一顿的节奏非常“合拍”。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此曲虽不属六言诗,但这三个六言句在艺术上的成功与“2-2-2”的节奏有很大关系――三个双字名词平行排列,音调顿挫,容易给人造成深刻的印象。

林亦先生在《论六言诗的格律》一文中说:“六言的基本节奏是2-2-2,形式整齐对称,音律铿锵和谐……用来写景,效果颇佳。”其中缘由即在于六言诗的节奏适合双字词并列,而写景的双字词最多。具体到王维的《田园乐》组诗中,“千门万户”“北里南邻”“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村西日斜”“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南园露葵”“东谷黄粱”等句,都将双字词平行排列,每两字构成一个画面,这些画面或是景物,如“(采)菱”“渡头”“远村”“日(斜)”;或是器物,如“(万)户”“(策)杖”“(一)瓢”“(对)门”;或是人物,如“颜回”“先生”。这些片段化的画面与六言诗“2-2-2”的节奏相合,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从六言诗的艺术手法考虑,其第二个长处是适合白描。

六言诗两字一顿,多用修辞则不易紧凑。用白描手法,可充分发挥双字词各自为战、独立表意的优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说:“或问六言诗法,予曰:王右丞‘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此六言之式也。必如此自在谐协方妙,若稍有安排,只是减字七言绝耳。”不可“稍作安排”,也正是白描的手法。

不妨顺着潘德舆“减字七言”的思路,将王维这首六言诗改成七言,自可辨其优劣。笔者尽量保留诗歌原貌,暂时忽略音韵,将《田园乐》(其六)展开成两首七言诗:

桃红万朵含宿雨,柳绿千条带朝烟。花落满地人未扫,莺啼一声人犹眠。

桃红连山含宿雨,柳绿绕水带朝烟。花落空庭人未扫,莺啼晴窗人犹眠。

不难发现,“桃红”“柳绿”“花落”“莺啼”后加入任何两个字,都会对前两字形成修辞。如此一来,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少了一块。反观原诗,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后,“桃t”的面积,“宿雨”的多少,“柳绿”的位置、“朝烟”的浓淡、“花落”的程度、“莺啼”的效果,作者都没交代,反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也正是潘德舆所说的“自在谐协”。若以斧凿之功将其展开成七言,便失掉了“自在”。同这首“桃红复含宿雨”一样,《田园乐》中的其他六首除使用几个最简单的形容词,基本都不事渲染,以白描的手法给读者以最直观的感受,发挥了六言诗的优势。

从六言诗的用字考虑,其第三个长处是适合发挥虚字的作用。

五言诗亦多白描之作,但六言诗在其基础上往往可多加一个虚字,令诗意更增一层。关于这点,顾随先生曾在其《驼庵诗话》中发表过相反的见解:“‘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若把‘复’字‘更’字去了,便好得多:‘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春烟。花落家童扫,莺啼山客眠。’这好得多。”

笔者认为,顾随先生的这个说法有待商榷。这几个被删除的虚字非但不是蛇足,而且是全诗不可或缺的枢纽。首先从这首诗的架构来考虑,“复”是“起”、“更”是“承”、“未”是“转”、“犹”是“合”,全诗巧妙地利用了四个虚字,使得全诗“看上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其次从内容来考虑,第三句若无“未”字,则只见花瓣落而不止,家童劳而不休,失了闲情;第四句若无“犹”字,则不能突显山客沉睡之酣,失了真率。

而《田园乐》中的第七首也有这样的用法:“酌酒会临泉水”之“会”,“抱琴好倚长松”之“好”,都体现出诗人强烈的主观愿望。如果没有这两个虚字,则只可见诗人逍遥放旷之形,不可见诗人逍遥放旷之心。如此一来,诗中的精髓便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俞樟华,盖翠杰.论古代六言诗[J].文学评论,2002(5)

[2]焦健.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余味”[J].文艺评论,2012(2)

[3]林亦.论六言诗的格律[J].文学遗产,1996(1)

[4]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82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王维诗歌艺术论稿”(YB2014473)

【作者简介】焦 健(1980― ),男,广西桂林人,硕士,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放言五首篇3

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湛江版“掌握方法整体发展”第一册看图学词学句第六课《我爱五星红旗》。2、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属于“看图学词学句”部分的识字教学,本教材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使学生知道北京、首都、天安门、国旗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学生结合看图理解句子,在学习句子中学习词语,在学习词语中学习生字。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初步理解字和词、词和句的关系,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把识字与学词,学句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字、词、句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字的认识,能围绕着词、句的理解和运用,扎实地建立词和句的概念,打下学习课文的基础。同时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这种联系能够把识字和读写提前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读写能力。3、教学内容:(1)、学会5个生字,3个部首,3个新词。(2)、要求学生看懂图意,认识天安门和五星红旗。(3)、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4)、通过学习句子,使学生认识北京、天安门和五星红旗,激2、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属于“看图学词学句”部分的识字教学,本教材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使学生知道北京、首都、天安门、国旗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学生结合看图理解句子,在学习句子中学习词语,在学习词语中学习生字。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初步理解字和词、词和句的关系,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把识字与学词,学句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字、词、句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字的认识,能围绕着词、句的理解和运用,扎实地建立词和句的概念,打下学习课文的基础。同时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这种联系能够把识字和读写提前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读写能力。发学生爱祖国、爱国旗的思想感情。4、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重点是:生字的音、形、义,认识部首;教学的难点是:进行词句训练,弄懂词语和句子的意思。5、教学课时安排:本课一共有2个课时,我说的是第1课时。6、教具准备:放大的课文挂图、拼音卡片、生字卡片。二、说教法与学法教法:在识字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把识字和培养学生初步的读写能力结合起来,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原则,加强字义教学,来提高识字效率。1、直观法:通过看图和欣赏图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2、提问法:运用提问法,指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通过提问唤起学生的注意,活跃思维,养成敏捷思考,迅速回答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讲述法: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运用口头语言进行教学。在讲述中注意启发性,选用生动的例子,边讲边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4、讨论法:针对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热爱国旗?”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广开言路,扩大见识,弥补个人独立学习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法:1、看:引导学生全面地、细致地、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抓住特点,突出重点;借助插图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想:学习时让学生看与想结合起来,弄懂图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读:通过指导看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图意,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句子。4、说: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提高教学效率,还发展了学生的语言。5、写:要求学生不仅要把字写正确、端庄,还须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姿势,逐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三、说教学程序设计本课的教学,我是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的。(一)、复旧引新:在学习新课前,复习与本课有密切联系的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示拼音卡片,让学生认读。旧知识的复习,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二)、学习新课:学习新知识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在教学中,注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学句;还借助图画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把学词学句和看图结合起来。1、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首先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提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这座城楼叫什么名字?天安门城楼前面竖着的是什么?出示幻灯片“五星红旗”,认识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启发学生仔细看图回答,让学生知道这座雄伟的建筑是天安门,天安门在北京市中心。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它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红旗上有五颗金黄色的五角星,最大的一颗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的象征着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它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通过看图,学生不仅在观察中认识了事物,还了解了图意,为理解词句打下了基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新课的兴趣。2、学习生字用田字格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五(wu)星(xing)红(hong)旗(qi)北京天安门学习词里的生字。这样把字结合在词语里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词义。(1)拼读音节。让学生以个别读、分小组读、齐读的形式拼读音节,注意指导读准后鼻韵母和零声母音节an。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不仅复习巩固了汉语拼音,而且提高了学生认读字音的能力。(2)认识部首“日”(日字头)、“纟”(绞丝旁)、“方”(方字旁)。(3)分析字形:①、出示五星红旗图片,学习生字“星”、“红”、“旗”。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红旗上的五角星,红旗的颜色、形状。在分析字形时,我运用了部件拼字法,通过“找朋友”的游戏来帮助记忆。“星”字拆成“日、生”“红”字拆成“纟、“工”“旗”字成“方、、其”教学时,把这些部件放在一起,指名让学生找出相应的部件组成所学的字,拼放在投影仪上,我进行评比“朋友”找的对不对,`再让学生说出这个字由哪几个部件构成,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记住了字形,在理解了字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口头扩词。这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仅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提高了识字效率,还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②、出示北京、天安门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在教学“京、安”的字形时,我运用朗朗上口的谜语来帮助记忆字忆形京:点横头,口字腰,小字底。猜一个字()安:一个女孩子,头顶一个宝盖子。猜一个字()识字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我指导学生借助图画,把识字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认识事物,培养观察能力。在教学生字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开动脑筋,运用多种方法自己发现和解决识字的难点,使学生识字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往往能从他特有的感性知识去分辨字形,在辨析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说话能力,又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主体意识。③、指导书写。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汉字的手段。为了提高写字效率,在写字之前让学生随着节奏轻快的音乐边唱儿歌边做手指操,活动手关节。这种做法既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一下,又激发了小学生的写字兴趣。下面是手指操的内容:写字开始啦,我们一起做手指操!第一节我有一双小小手,长着十个手指头,双手五指一次弯两下写字之前做指操,活动关节手灵巧。第二节五指张开手相对,左右用力往里压,双手五指相对往里压团结合作互帮助,写出好字人人夸。第三节双手大拇指从小指十指争相把话插:小主人,放心吧,起依次摸各手指面我们互相来督促,一定把字写好它。第四节左手放平,右手握笔,拿起笔来坐端正,一拳一尺加一寸,分别向左右转动手腕。头正肩平双足稳,字字争取得满分。学生边唱歌边做手指操,不但活动了手指关节,提高了写字兴趣,而且为学生姿势正确的写好汉字奠定了基础。写字时不仅要求学生写字姿势要正确,还利用田字格认真指导学生写好生字,要求学生把字写得正确、端正。3、对照图画指导学词学句,加深对图文的理解。(1)、先放歌曲《我爱北京天门》,感染学生的情绪。然后指导学生再仔细观察插图,让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加深对图文的理解。图上画的这座雄伟的建筑是天安门。天安门在北京市中心。北京是我国的首都。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并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天天和太阳一同升起。如今,国旗护卫队的战士每天的升旗仪式,已经成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讨论: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我爱五星红旗》一课,知道了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也懂得爱国旗就是爱祖国的具体表现。想一想,你们还在什么场所看到过国旗呢?出示有关国旗的各种图片。接着再请同学们谈一谈:我们应不应该热爱国旗呢?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看法。我也从学校的升旗仪式上教育学生,升旗时要以高仰的姿态面向国旗肃立、敬礼!这也是热爱五星红旗的具体表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指导朗读句子: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我爱五星红旗。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与感悟,加强对句子的理解。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地利用了教学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字句,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培养观察能力。图画的运用,是让学生把学词学句和看图结合起来。加强朗读指导,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使其在语言环境中学词学句,达到培养理解能力的目的。(三)、堂上练习:1、说说偏旁名称,再按笔顺描红。(课后习题1)2、比一比,组成词语。(课后习题2)3、抄写本课学过的3个词语。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检查学生的写字姿势、执笔姿势,逐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四)、课外延伸:课后让学生找有关北京、天安门、五星红旗的图画或拼音读物来看;学唱歌曲《国旗、国旗我爱你》。板书设计:字:星红旗京安结构:上下左右左右上中下上下部首:“日”“纟”“方”词语: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句子: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

放言五首篇4

关键词:语言;自然质朴;表现;原因;启发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16-01

每一个文学巨匠都有自己的风格,或沉郁顿挫如秋风落叶,或高亢悲凉如大漠孤烟,或婉转清丽如湖光秋月……高适的风格是雄壮豪放(杜甫在《奉简高三十五使君》中评价高适“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元吴师道在《吴礼部诗话》中说“高适才高,颇有雄气”,清管世铭说“高常侍豪荡感激”①)如骏马注坡鹰击长空,与这种风格相适应,他的语言自然质朴,具有口语化、民歌化的特点②。

如高适上面的这首诗《咏马鞭》,一件很普通很常见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却成了巧夺天工之物。这首诗读起来质朴无华,浅显易懂,开始前三句连续用韵,正是民歌的特点(汉族民歌多押尾韵,如南宋民歌“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皇帝卖酒醋”),后面六个三字句,两个七字句音调急促,明白如白话,并且与汉代民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淮南民歌》)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我们上面的《咏马鞭》,高适的许多诗都具有这种质朴无华的特点。如写农民的生活和形象是“野人头尽白,与我忽相访。手持青竹竿,日暮淇水上。 虽老美容色,虽贫亦闲放。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写怀才不遇的苦闷是“ 闭门生白发,回首忆青春。岁月不相待,交游随众人。”(《秋日作》)这些诗句读起来意思都非常的浅显,就像读白话一般,而其中的一些词如“青竹竿”、“钓鱼”、“青春”就像我们今天的口语一般。

由于高适的诗中处处彰显着自然的真谛,所以他强调的是思想内容的统一和篇章结构的完整,而不太追求一字一句的奇警或格律的约束。高震亨评“高意胜词”,王夫之所谓“以气取篇”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所以读高适的诗就如同沈德潜所说的“浑浑灏灏,元气结成,乍读之不见其佳,久而味之,骨干开张,意趣洋溢”③。

但是这并不说明高适不注重炼字炼意,而是他并没有锤炼之迹,即使是精丽之句也散发着天然之韵。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关键字的运用上,如“新秋归远树,残雨拥轻雷”(《陪窦侍御南亭宴诗》)中的“归”、“拥”两字形象生动的描写了初秋的景象,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诗人极目远望,远方郁郁葱葱的树木如奔眼前,潇潇洒洒的细雨仿佛簇拥着雷声轰轰轰而来,这两个字的运用就使整句诗变活了,不再是单调的静态画面而是活动的有声有色的场景。又如“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首先是“赤”、“青”两个富有颜色的字为我们呈现出一幅鲜艳的河山图,而“随”、“引”则将战士们的飒爽英姿豪迈情怀表现无疑,在这幅图画中人物和环境浑然一体,诗情和画意水融,可谓出神入化。

二是表现在炼意上,高适善于用少数的字为我们勾勒一幅内容翔实的画面。《燕歌行》大家都读过,“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十分简单的一句话十四个字却为我们介绍了事件的起因、地点、人物等内容;再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又为我们展现了封建社会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本质;而后面的“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却为我们呈现出思夫、征人念家的悲惨场景。这些语句写的十分的工整但是却没有给我们一丝斧凿之感,浑然天成,浑化无迹。难怪宋育仁说他“才力纵横,意态雄杰,妙于造语,每以俊言取致……发端既远,研意弥新”④。

高适的语言为什么具有这种特点呢?在我看来,主要是高适个人的经历,一个人如果生活贫乏、感情空虚,试想他如何才能写出活泼生动的语言呢?而高适则不同,他长期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对社会、对生活尤其是下层社会贫民生活有极深的了解。高适五十岁以前过的是耕读漫游的生活,他自己曾说早年在梁宋“渔樵十二年”(《途中酬李少府赠别之作》),直到五十岁时出任封丘尉才“犁牛钓竿不复见”,而且漫游中国的广大地区,五十岁到五十六岁之间出仕从军,五十六岁到六十六岁他又两位节度使,这种生活经历在唐代诗人中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一方面使他可以深入的了解下层社会,接触农民的疾苦,切实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意愿和思想比如他在《东平路中遇大水》中写到“农夫无倚著,野老生殷忧。圣主当深仁,庙堂运良筹。仓廪终尔给,田租应罢收。”;另一方面又使他认识到官场的败坏、吏治的腐朽、山河的破碎、国家的动荡。他在《效古赠崔二》中说:“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

注释:

①余正松.高适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107页.

②余正松.高适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136页.

③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凡例.第5页.

④宋育仁.《三唐诗品》卷二.《古今文艺丛书》第一集.第3页.

放言五首篇5

关键词:刘溥;诗歌;文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020—01

刘溥(1392—1453)为明初“景泰十子”主盟,字原博,长洲人,生于医药世家,祖刘彦敬、父刘观皆因医得名,早年随祖父游学两京,精通天文历数之学,有志用世。宣德初,刘溥以文学征,有人说其善医,遂被授为惠民局副使。土木之变后,有进言者荐其才,却仍以医职升太医院吏目。但他“耻以医自名,日吟咏为事。”与汤公让、刘廷美、徐武功等相善,景泰年间卒。

王鏊《姑苏志》称刘溥“初学西昆,所拟辄似,晚亦奇纵,自经时变悲愁叹愤,一寓于诗”。溥早年诗学李商隐,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形成典丽绵密的风格。早期所作多为台阁诗歌,但因地位低下,故少了台阁忠臣的道学气和刻意歌功颂德的虚假感情,土木之变后,溥诗有了绮丽放纵的特色,悲愁叹愤,多发自内心深处,思想的深刻性与感情的浓烈性增加了。从当时诗坛来说,刘溥的诗是笼罩在台阁体诗风下的一种诗歌别调,从诗歌史上来说,它是西昆体的一股衍流。

姚绶为刘溥《草窗集》作序,称其集“众体悉备”,《草窗集》分上下卷,上卷分为乐府、五古、七古;下卷分为歌行长短句、五律、五排、七律、七排、五绝、七绝。刘溥乐府比重较少,却有重要的价值。如《看花吟》:白日已堕地,回光烛青天。人生时景只如此,莫将眉目夸盛年。花开容易落,花落难复开。开落竟谁有,对之心为摧。君不见玉山山下树,曾见主人罗笙歌。主人去后亭馆废,空余满树秋风多。若将金玉驻光景,鉴之前事将如何。此诗句式长短不一,全用生动口语,亲切朴素,用独白形式将叙事同抒情结合,把时光不再的悲哀抒写出来,有感而发,感情真挚动人。且“花开容易落,花落难复开”回环往复之特色,颇有汉乐府的韵味。

五古所占比重较多。胡应麟《诗薮》有言:古诗有质,然甚文;自直,然甚厚。指出五古虽然所用不过是闾巷口语,但用意之妙,绝出千古。《送驾北征》是为英宗亲征而作,全诗采用娓娓道来的手法,表达作者对入侵者的痛恨!并在结尾流露出对皇帝亲征的担忧。(“稽首早回銮,天位要有主。”)即便如此,也坚信祖宗基业的稳固,皇帝定能得胜归来。(“钦哉祖宗业,正拟磐石固。”)《复仇》四首是英宗被掳后作。第一首表达急切的复仇愿望,开篇点题“天有必还运,人无不报仇。”对于皇帝蒙尘的现实,心中的恨直接发泄出来,希望能够组织有效力量“斩旄头”。第二首用勾践灭吴的故事,暗示明王朝只要能够卧薪尝胆,趁其不备,最后一定能够杀敌救主。第三首点明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实为权奸误”。战士死伤无数,亲人虽痛心,但仍勉慰亲人、鼓励战士奋勇杀敌。第四首作者谴责朝廷赏罚不明,封赏之人只求苟安,有愧于赏,却依然希望他们能够“济时艰”,救回皇帝。这四首为组诗,向读者传达了一个信息:渴望各方力量营救皇帝。诗歌的语言质朴内容充实,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喷薄而出,正是五言古诗尚质却又有文采的典型。刘溥反映国家变政的诗歌,充满炙热的爱国情感,为同时代诗人中所少见。

七古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用韵灵活。如《范宽寒江待渡图引为梁光禄仲齐赋》,全诗有12句,“画”与“挂”,“糊”与“无”,“可”与“舸”,“通”与“工”,“乐”与“恶”,“谱”与“与”,两句一换韵,用韵自由。叙事多样完整,先叙述梁公持图找我欣赏之事,再叙述图的整体样貌和画中具体内容,最后是我告诫梁公之言,将整个事情交待得一清二楚。

歌行长短句在刘溥诗集中占的比重很少,多为赠诗和题画诗,相较其他诗体稍弱。写得较好的《慷慨歌送叶黄门与中赴山西参政》、《题戴武库山水图歌》,感情激昂,大气磅礴,有“回乾转坤在顷刻”句,感情喷涌而出。

陈田《明诗纪事》提到:“原博在景泰中负盛名,惟律体及绝句差有可观。”虽有对刘溥的批评却也肯定了律体及绝句的价值。五律如《晚过扬州》“衰柳愁边断,残霞雨外明。人喧扬子渡,钟动广陵城”二联,融情入景,一动一静,对仗工整,诗情画意浓郁。最有特色的还是七律,其写景之作《春晚漫成》、《斋居杂兴》等,捕捉景物准确精细,抒写情怀幽深含蓄。题画之作中有两首写钟馗杀鬼的诗,颇能看出刘溥的才气与诗风,一首是《钟馗杀鬼图》,另一首是《终南进士行为刘主事廷美赋》,二诗意向迷离惝恍,结构奇诡跳跃,笔法绮丽放纵,讽时刺世明显。

七绝《题双喜图》写到:“远随金印出边州,早报平安入凤楼。剪取白罗飞绣影,旗竿十丈挂胡头。”据刘昌《悬笥琐探》记载,汤胤绩亦作此题,见刘溥之作,乃叹服曰:“此真题边将白鹊诗,吾诗乃学课语耳。”遂焚其稿。五绝有以小总多、因小见大的特点,刘溥五绝充分体现了这个特色。如《枇杷》诗,诗情画意熔于一炉,人读之便觉清新可爱。又如《题姑苏善慧庵八咏》组诗,为表现庵的寂静,多用冷词,“寒”“阴”“清”“孤”“寂”“幽”等,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放言五首篇6

2.了解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柏和词的两大流派。

3.分析品味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词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体悟诗词的意境和语言。

3.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吟咏,争取当堂成诵。

2.讨论一质疑一点拨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语言的感悟。

3.引申一比较法。通过引申比较,体会诗人、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词的两大流派的艺术特点。

媒体设计

1.录音机、范读带。(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到了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代文人另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使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解说:这段激情澎湃的导语,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认识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解题

1.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时仗。律诗根据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

王维的《汉江临眺》就是五言律诗,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属于古体诗。

2.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三首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词贵有意境,词人又各具自己的风格。清代张蜒将宋词大致归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本课晏殊的《浣溪沙》是婉约词代表作,苏轼的《江城子》和辛弃疾的《破阵子》则被称为典型的豪放词。

三、研习课文

1.结合注释和学生的知识储备,填文学常识表。

作品作者体例出处《汉江临眺》王维五律《王右丞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古体《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浣溪沙》晏殊词《珠玉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词《东坡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词《稼轩长短句》

2.播放录音,正音正字。

(1)学生先默读这五首诗词,找出自己没有把握读准的字,用铅笔画出来。

(2)播放朗读带,学生为生字难词注音。

(3)出示投影片,强调下列字音、字形。

塞(sài)邑(yì)浦(pǔ)襄(xiāng)

眺(tiǎo)朓(tiǎo)饯(jiàn)

扁(piān)晏(yàn)擎(qíng)骑(jì)

鬓(bìn)挽(wǎn)

3.再放朗读带,学生跟着小声读,读通读顺诗词。

4.教师范读,读出诗词的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5.抽生朗读,纠正节奏、停顿等方面的缺陷。

6.串讲诗词大意,提示作者思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词内容,为背诵做准备。

7.学生背诵诗词。

(解说:本课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每首诗词的基本思路后,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复诵读,熟悉作品,背诵诗词,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做准备。)

四、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诗词。

放言五首篇7

所以,杨炯之狂傲,很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的味道。

再比如刘长卿。乍听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没什么印象,一脸茫然。别急!且看一首小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对于这首《逢雪宿芙蓉山》,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这首诗的作者正是刘长卿。

刘长卿诗写得好,人也很狂傲。他当年作诗的时候,落款只写“长卿”二字,而不写自家姓氏。什么意思?刘长卿觉得天下人应该都知道,所谓长卿者,即是他刘长卿也。这还不算,刘长卿还自诩是“五言长城”,意思是说,天下五言诗数他写得牛。

客观地说,落款只写长卿,还说得过去,因为古往今来以长卿为字的除了司马相如外,大概名气最大的也就属他刘长卿了,但自诩“五言长城”,则有点不着边际了。王维、孟浩然的五言诗写得未必比他差。

杜审言之狂和以上二位相比,就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了。

杜审言和苏味道齐名。对此,杜审言觉得很不平。

在一次考试结束后,杜审言对人说:“苏味道死定了。”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他看见我的答卷后,马上就会羞愧而死。”

杜审言有一句名言,他说:“我的文章,应当由屈原、宋玉来做属官;我的书法,王羲之都要来称臣。”他狂得真够可以。

有一次,杜审言病重。当时的诗坛高手宋之问等一齐去探望他,没成想病榻上的杜审言竟然说出这样一番话:“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被造化小儿害苦了。我知道,我活着,你们永无出头之日。现在,我终于要死了,你们应该感到庆幸。可惜呀!我还没有看到能够接替我的人啊!这让我怎么能够瞑目呢?”

杜审言的狂,更多的是令人感到好笑,滑稽。杜审言如果活在当今,或许能够成为赵本山、范伟这样的幽默大师。

不过,杜审言的诗才虽然并不能骄视群雄,但他有一个好孙子――杜甫,足可以让他笑傲千古了。可人家苏味道也不差啊,苏味道有个叫苏轼的后人,更是中国古代诗词界数一数二的人物。

放言五首篇8

1964年7月6日,董必武在阜新县题写了一首五言诗《访阜新》。

1965年秋,在大连棒棰岛题写了一首七言诗《远望》: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缥缈没遥空。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读后大加赞赏,把这首诗抄赠给儿子毛岸青和儿媳邵华。

1966年2月21日,郭沫若在大连题写了《水调歌头・喜雪》词,次日又题写了《水调歌头・参观大连港》词。同年8月16日,他在鞍山题写了《水调歌头・访鞍钢》词。

1966年,郭沫若在安东(现丹东)五龙背温泉游览时,题写了一首七言诗:烟囱林立望安东,畅浴温泉夸五龙。东北人民新血汗,化将地狱做天宫。

1979年,时任国家农委第一副主任的张平化在千山游览时,题写了一首五言诗:千山不足千,人造一株莲。此说谁为证,请询天上天。

1983年8月,薄一波在鞍钢视察时题词:在提高企业素质上狠下功夫。

1985年7月12日,杨尚昆为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题词:志愿军的国际主义精神永放光芒。

1985年7月,宋任穷为营口市教育学院副院长曲啸题词:向曲啸同志学习,学习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在四化建设中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1985年8月6日,邓力群在大连接见曲啸并题词:份外之物,概非我取。世间困难,不在话下。

1985年10月,胡乔木为曲啸题词:我感谢曲啸,不但是因为他启发了当代中国的无数青年,而且因为他也启发了我自己。

1985年12月,彭真为铁岭市杜记膏药厂负责人杜述清题词:光荣的老药工的经验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宝库。

1986年3月5日,鞍钢举行雷锋塑像揭幕仪式,塑像底座上镌刻的是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原鞍钢党委书记王鹤寿的题词:发扬雷锋精神,做“四有”职工。

1986年4月30日,鞍山钢铁公司在大白楼前隆重举行老劳模孟泰塑像揭幕仪式,塑像的基座上镌刻的是的题词:孟泰精神永放光芒。

1986年8月25日,邓颖超视察大连造船厂并题词:发展造船工业,赶超世界水平。

1986年8月27日,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原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黄火青为大连职工技术学会题词:辽宁工人技术协作,是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工人自发的创办起来的。它集中了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们的智慧,解决经济建设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开办业余训练班,向青年们传授各种技术专长……希望为实现“七五”计划,经济改革,高举技协光辉旗帜,发扬光大,胜利前进。

1986年12月,聂荣臻为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题词: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万古常青。

1986年,彭真为大连职工技术学会题词:继续发扬主人翁精神和共产主义协作风格,开展职工技术协作活动。

上一篇:简简单单范文 下一篇:法制宣传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