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湾范文

时间:2023-10-12 06:19:58

清水河湾篇1

地理位置:老牛湾位于内蒙古清水河县与山西省偏关县交界处,距内蒙古清水河县城湾大约二十公里(水路);距万家寨水电站大约十公里(水路)。万家寨至老牛湾公路里程17公里;水泉至老牛湾徒步线路约四十五公里。

“长城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巍巍长城和滔滔黄河在老牛湾交汇,内长城和外长城在老牛湾相聚”。老牛湾地处晋陕大峡谷的核心地段,这里又位于黄河万家寨水库的库区,使得景色更加壮观;河谷两岸壁立万仞,河道中碧波万顷。河岸之上长城耸立,村落中古迹遍布;这里是长城,黄河惟一并行的典型地段,河面最宽处不过百米,长城与黄河这两个代表中华文明的重要景观在此第一次交汇,更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老牛湾的村民依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艰苦生活,因此这里依然保留着较为质朴的民风和民情。走过老牛湾,会深深地被这里壮美的景色打动,会深深地被这里的村民感动。会深深地感受到古朴与苍凉的魅力!

交通:

去老牛湾一带,可以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到老牛湾,也可以从山西境内取道朔州,经偏关到老牛湾。从朔州到偏关每天都有班车。车次较少。从偏关到老牛湾中间经过万家寨,偏关到万家泰约三十多公里,路况较好,万家寨到老牛湾14公里路程。

A.呼和浩特市出发,沿103省道,经白庙子去往喇嘛湾镇,走沿黄公路到达城湾,从这里可以乘船,沿黄河行驶约二十公里到达老牛湾。

B.呼和浩特市出发,沿209国道经和林格尔县去往清水河县,在小庙子乡转向109国道,从深壕子下国道左转向东南方向去往单台子乡,向南去往老牛湾。过单台子乡后大约有六十公里土路,岔路比较多,沿途注意问路。

C.呼和浩特市出发,走薛家湾高速公路,经喇嘛湾,过黄河大桥到达准葛尔旗的薛家湾,从大饭铺下高速公路,去往万家寨水电站,全程190公里。从万家寨走万老线,约十七公里到达老牛湾。

D.从大同或鄂尔多斯市出发,均可走109国道,从深壕子下国道经单台子乡去往老牛湾。

概况:

老牛湾村位于内蒙古一侧,而山西一侧的楼圪旦村也被人们称为山西老牛湾,两村中间有一道深沟相隔而且由于水库水位提升、河水倒灌,沟中水深达30-40米水位随着不同的季节会有所变化可以乘坐当地村民的小船渡过。

内蒙古一侧的老牛湾村是摄影爱好者们公认的拍摄老牛湾全景的最佳位置,并且形似牛头的山坡坐落在内蒙古侧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著名的自然景观――牛鼻孔,山崖的侧面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山洞透过山洞可以看到绝壁之下的黄河水湾,风光壮丽、秀美。

山西一侧的老牛湾村坐落在一块突起的石崖之上,在百丈悬崖顶部,建有一座砖石空心城楼,名日老牛湾墩,又名望河楼、护水楼,被称为“天下第一墩”。它建于明万历25年,墩高22米,墩体正面有供士兵上下的绳体和通道。用它了望来自黄河的敌情,点燃狼烟向东、南两边长城传递信息;原本建在河边滩地上的边墙早已被黄河冲毁,只有这敌楼依然屹立于此,好似一名威武的戍边军人,楼脚下是近百米的悬崖。

位于山西一侧的老牛湾堡三面环水,面连山,呈牛头状。各种石头建筑根据地势而建,石窑石屋比肩而居,石墙石院随形而就,石碾石磨,石杵石臼随处可见。村北有石墩台,村南有石寨堡。尤其是村南的古代城堡遗址虽已经残破不全,但整个古城的风貌还依稀可辨。古城坐北朝南先,入瓮城再进南门迎面是座石影壁,后面有观音阁和关帝庙,建筑已经残破,墙上还存留有壁画。古堡外四处的山上也建有多座小庙,人神共同护佑着身后更为广阔无垠的家园。整个村庄,简直就是一个石头民俗博物馆。

徒步路线推荐:

老牛湾周边有多条徒步路线,都是沿长城或黄河的行程,为大家推荐以下两条难度不同的徒步路线,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为参考。

路线一:水泉――老牛湾

难度:此路线强度较大,全程约四十公里山路,全部沿着长城进行,有超过十个大的上升与下降。这一路强度越来越大,风景也越来越好。大约徒步14个小时才能到达山西老牛湾(楼圪旦)。

时间:三天

线路特色:

位于山西偏关县内的水泉至老牛湾段是明长城中非常经典的一段,这段长城经过历朝历代不断的修缮,至今仍能看出当年恢宏的气势。这一段长城自东北向西南绵延近四十公里巍峨屹立于崇山峻岭之间,起始于山西省偏关县水泉乡,止于同属偏关县的万家寨乡老牛湾。一路之上长城存留尚属完好大部分的边墙和烽火台都清晰可见,目前还有两座烽火台外层有包砖一路之上长城绵延峰回路转,时而爬上山顶 高耸山巅时而深入谷底,小路蜿蜒。一路下来,荡气回肠之感油然而生。整个行程之中要翻越六座高山,前半程路线虽然上升和下降很多,但相对平缓,而后半程则大多数是大幅的上升和下降,体力要求较高。整个线路长城、峡谷风光相当壮观,是一条非常难得的徒步线路。

行程安排:

D1: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清水河――水泉堡

乘车至水泉乡的水泉堡,约需要半天时间,所以可以午饭后出发,晚上到达水泉住宿,早些休息,以保证第二天良好的体力状况。

D2:水泉堡――窑沟子――干沟楼――白泥窑――青草峁――滑石堡

建议尽早出发最晚不要超过八点。沿着长城一路向西行进,大约五小时到达白泥窑,这一段的长城非常完整,是北魏长城的遗迹,长城两边种满了树,墩整连绵高低错落,是长城不可多得的景观。在村里有一座圆形烽火台,有一个小洞可以登上台顶,周围有土围,应该是驻扎兵士的营房。中午在白泥窑午饭休息,下午继续沿长城行走,大约四小时可到达滑石堡。

滑石堡建干明宣德年问,存留至今的南城门上有石刻的“镇宁”二字。门楼上有一座完好的石碑,从碑文中可以了解滑石堡的规模形制,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防备胡人。如此详细描述所在城堡的石碑,在现今看来的确非常难得。

D3:滑石堡――老牛湾――呼和浩特

从滑石堡开始,这里将进入一条长12公里的峡谷,是晋蒙分界线,峡谷开始阶段是干沟,但到了中段谷底开始有水,两岸基本上是直上直下的立壁,因此不要在谷底徒步,应该在峡谷南岸行走,不要沿着山顶的长城徒步,沿着半山腰的羊肠小道是最佳选择,但中间有一段斜切比较危险。全程需要4-5小时,中午即可到达老牛湾。

路线二:万家寨―老牛湾难度:全程14公里,难度不大,半天即可走完,一天时间可以慢慢地边走边拍。想要加长徒步时间的话,可以反向行走,从老牛湾出发,过万家寨后去往关河口方向,徒步至桦林堡,寺沟一带,还要增加一天的时间。

时间:1―2天

清水河湾篇2

【关键词】玉石公路桥至下大桥段;清湾江;河道整治

1.工程概况

清湾江玉石公路桥河道整治工程为清湾江下游玉石公路桥段。

清湾江发源于大容山山脉的莲花顶,其主流流经大容山水库、林垌村、六厚村、大里镇、高山村后进入玉林市城区,在城区下游汇入南流江,流域总面积为298km2,企石陂坝址以上河段集雨面积206km2。本库控制集雨面积为21.11km2,引水面积为64.2km2,是一座以发电为主,结合灌溉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工程。苏烟水库控制集雨面积14.7km2,本库多年平均来水量1470万m3,总库容1863万m3,是一座以供水为主、结合灌溉等综合利用的水库。

清湾江玉石公路桥至新定村下桥之间河段两岸为玉林规划城区,两岸目前主要为成片耕地及民房,由于现状河道较窄,农田常年被淹,遇大洪水时房屋被淹。因此,清湾江玉石公路桥段应列进近期重点治理河段。

根据清湾江河道整治的近期与远期规划,以及玉林市城区开发的思路,结合河道左、右岸的地形地势、河道情况修建清湾江干流防洪堤。

2.设计依据

2.1 设计基本资料

本工程设计所依据的基本资料主要有:

(1)基本地质参数:

墙背填土内摩擦角取φ=15°,凝聚力c=17kPa,湿容重取16.8kN/m3,饱和容重取19.9kN/m3,墙基置于中粗砂层,基底摩擦系数f=0.38,地基允许承载力[σ]=180kPa。

(2)清湾江流域2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926m3/s,企石陂2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693m3/s,玉石公路桥~下大桥段相应2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72.55~71.75m。桩号6+550右岸处的周官垌支流2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3.9m3/s。

(3)地震设防烈度:工程区所在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本工程建筑物为IV级,需进行抗震设计。

2.2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

清湾江流域下游为玉林市玉州区城西街道范围,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确定玉林城区为一般城镇,城市级别属于Ⅳ等,防洪标准为50~20年洪水标准;根据《南流江干流综合利用及治理规划报告》、《广西玉林市清湾江流域防洪整治规划》提出的南流江流域县级城市防洪堤标准采用20年一遇设计洪水标准。故本次整治工程河道两岸堤防按20年一遇设计洪水标准设防。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本工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及临时建筑物等别为5级。

2.3设计控制标准

(1)防洪堤顶安全加高

根据《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墙顶超高值不宜大于1.0m,清湾江整治河段的河面宽度约25m~40m,多年平均风速小,水域平均水深低,考虑到风壅增水高度及波浪爬高均较小,并结合玉林市城区河段堤防堤顶的安全超过,确定本次防洪堤顶高程为2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位加安全超高1.0m。

(2)安全系数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规定,堤防工程级别为4级,土堤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正常运用条件应不小于1.15,非正常运用条件应不小于1.05;本工程护岸工程建筑物为4级建筑物。本工程挡墙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正常运用条件为岩基1.05,土基1.20,非常运用条件为岩基1.00,土基1.05;防洪墙抗倾稳定安全系数正常运用条件为1.45,非常运用条件为1.35。

3.防洪工程布置及设计

清湾江左岸规划江边大道离河岸边约250m~400m,左岸的防洪堤与规划路结合难度较大,根据拟定的行洪断面要求,在左岸离河岸约50~70m处单独布置防洪堤,堤防自上游玉石公路桥起,长2.12km,至新定村下大桥左岸结束,与“清湾江城西河道整治工程”左岸拟建堤防相接,可在下游形成封闭,左岸沿河岸设护岸挡墙,线路与左岸防洪堤一致,护岸长1.90km。

右岸已规划有24m宽的江边大道,离河岸边约60~70m,现状该处已建有一段长约300m,宽3.5m的砼公路,由于规划的二环西路尚未建设,本次若在右岸新建堤防,不形成封闭,难以达到防洪效果,因此考虑由市政部门建设右岸江边大道兼作防洪堤,本次不建右岸防洪堤,仅在右岸沿河岸建设护岸挡墙,挡墙自上游玉石公路桥起,至下大桥上游右岸止,护岸长1.96km。

3.1 堤防断面设计

左岸堤顶总宽为4.5m,其中路面宽为3.5m,迎水侧设绿化带宽1.0m,堤顶路面采用C25砼路面,厚0.2m,路基铺设0.2m厚砂碎石垫层,两侧设砼路缘石(规格600×400×150)。防洪堤迎水侧坡比为1:1.75,坡面种植草皮防护,坡脚设置砼路缘石护脚。背水侧坡比为1:1.5,坡面种植草皮防护,坡脚设置砼路缘石护脚。防洪堤堤顶公路每隔300m设置一个错车道,错车道路面宽度为7m,长20m。

3.2护岸断面设计

清湾江两岸在近河岸处设“挡墙+人行路”对岸坡进行防护。护岸挡墙采用C15埋石砼重力式挡墙,挡墙顶部高程按常年水位附近确定,为68.91m~68.52m,接近桥头地形较高部位,则按5%坡度向上与桥头连接。挡墙顶宽0.5m,背坡1:0.4,墙高2.5m~4.5m,其中基础厚0.6~1.0m、底宽2.06m~2.70m。挡墙顶部设人行路,宽2.5m(含挡墙顶宽0.5m),面层铺设透水红砖,基础铺设0.1m厚C15砼垫层,人行路临水侧设置料石栏杆,背水侧设置路缘石,路缘石高出地面0.15m,挡墙回填平台以上按1:2.0削坡,坡面种植草皮防护。

结语

清湾江玉石公路桥段的建设能有效地根治洪水灾害对两岸农田、村庄、街道的威胁,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玉州区清湾江两岸城区建设步伐,保证两岸工矿企业以及未来规划城区在发生洪灾时免受洪水侵袭。工程建成后新定村下大桥与玉石公路桥之间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两岸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保护人口2.6万人,保护城区面积4km2。工程的建设,对安定人民生活、保证正常的生产活动、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还可减轻或减免因洪水带来的大量淤泥、垃圾等对街道的污染,由此产生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等。综上所述,本项目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4]《防洪标准》(GB50201―94);

[5]《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6]《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 618-2013);

[7]《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8]《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

[9]《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 191―2008);

清水河湾篇3

??今日,我沿着河岸走过,仿佛是坐在岁月的舟筏上溯流。一条河,追根寻源,从点到面,由远而近。我忽然惊觉,历史原是溯逆可循的。

??千年之前,她不过是一条涓涓的小溪,从近海的通山石灰岙的山间缓缓流出。当沿溪的原野长满了绿树、开满了鲜花,久远的先民就开始定居了。于是,绵长的故事就有了开端。我的先祖们称他们为岙里头先民。

??在先民的帮助下,溪水继续东流,竟压退了海潮,成了河流。她在附近刚由小岛变成的山的u形山脚旁拐了个弯,便推堆出一片很大的沙泥滩,于是山就成了沙湾山,河就成了沙湾河。

??沙湾河成年了,清纯而勤快。她不停揉搓着两岸的泥沙,使它们变得更加肥沃了。她养育了鲜嫩的水草,又繁殖了无数的鱼虾。她温温婉婉,不急不缓,她是在等她爱的孩子的到来。

??我的祖先们搀老扶弱、携妻带子,艰难地从宋和金的战火中逃脱出来。当沙湾河,我们的母亲河,满溢着温柔的笑容,深情地凝视这群衣衫褴褛的行者时,流浪千里的人儿,不禁热泪盈眶!

??雨季来临,故乡的沙湾河丰润硕长了。依山而居的逃难者,用古老的水车把清凉的河水引入新翻垦的田畈间。从此,青青禾苗和我的祖先一起,经春夏秋冬,蓬蓬勃勃。而沙湾河,在养育了一河淳朴善良、勤劳节俭的乡民之后,又心无旁骛地向前了!

??随而,小山出现了,那平坦肥沃的山脚田野便迎来了明代万历年间的异乡客;随而,浦下出现了,那鸥鹭集翔的绿洲便汇聚了清代乾隆年间的垦荒者。而沙湾河,慈祥博爱的母亲,都一一拥他们入怀了。

??于是,有了浦,有了泗;于是,有了桥,有了碶。于是,沙湾河的孩子们,用这些为他们的住处命名了。

??终于,沙湾河,我的母亲!在她用自己柔韧的身躯丈量并延长山与海的距离后,在她用自己阅尽沧桑的冷静的眼,看惯了身边的古往今来后,渐渐地羸弱衰老了。

??而今日,在一直陪伴着她的沙湾山被改换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凤凰山)后,那个吃着她的奶长大的沙湾人的后代,在静静仰望河流之上深邃而湛蓝的天空时,他在沙湾河哝哝低语里倾心聆听到了长江黄河的汹涌澎湃。

清水河湾篇4

我的家乡有一条长长的河湾,那条河湾承载着我爸爸和我们两代人的记忆,它是我们童年的摇篮!

小时候,每次吃饭,爸爸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的捉鱼事件。爸爸九岁的时候,爷爷让他去河湾处放牛。对一个孩子来说,放牛是一件多么无聊的事情,可是又不得不去做。那天有点异常的是,爸爸发现河里不对劲。他跑到河边去看,一条很大很大的鱼停留在河边,奄奄一息。那条鱼有多大呢?“那是我这辈子见过最大的一条鱼,它比当时的我还长,我需要两只手抱住它的腰。”同村的小伙伴也看见了,都跑过来和我爸一起来捉,爸爸怕他们和他抢这条鱼,死死抱着这条鱼,说:“这鱼是我先发现,谁抢!”真是为了吃的脏话也说出来了,一直等到爷爷过来和他一起把鱼弄了回去。那个晚上是全家最开心的时候,简直比过年还快乐,从鱼肚剖出的鱼籽有一脸盆,奶奶还给全村的人都送去了鱼肉,每家都吃到了这么大的一条鱼。每次爸爸和我们炫耀,我们百听不厌,仿佛我们的眼前也有这么一条鱼,我们也在很努力地捉鱼。爸爸的童年,在河湾的流淌里,呈现着童趣和美好。

我们的童年当然离不开河湾。春天,河湾里开着各种颜色的花,一切植物都是新绿的,水也是动人的。我们喜欢在这里过家家,采一大把新鲜的野花,沿着河湾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鞋子每次回去都是脏脏的,免不了挨妈妈的打。夏天,河湾更是动人的,男孩子会在河湾里洗澡,我们就会到小竹林里乘凉,任凭夏日的太阳如何毒辣,竹林里总是清清凉凉。河湾里是沙地,可以种西瓜,于是面对着西瓜的馋涎欲滴,我们总会偷一两个躲到边上解解馋,于是哪个小伙伴家里的西瓜被偷了,便会逮着我们破口大骂,任凭他们的叫骂,我们吃为上策。秋天是忙碌的季节,河湾里的花生和红薯成熟了,我们便跟随着爸爸妈妈的拖拉机,把果实运回家,然后每个孩子在家里帮农活。古老的河湾终于不用看见我们淘气的娃娃了。冬天,河湾一片枯黄,仿佛进入了冬眠,不再有任何生气。而我们的到来,仿佛把它唤醒。地里没有吃的了?还有胡萝卜呢!找着胡萝卜的叶子,刨一刨,跑到河边洗一洗,脆脆的,甜甜的,依然这么好吃。河水也越发地浅了,走了一圈的时候,鞋子也没有弄脏,冬天的庄稼比较闲,妈妈也管不到我们,陪伴我们的永远是这经年不休的河湾。

后来长大了,上学了,河湾就再也没去过了。因为河湾有沙地,村里为了钱,就把沙子卖给别人了。于是总是有拖拉机过来运沙子,年老的河湾终于被掏空。如今,河湾不复存在了。放假回家,到处是深深的野草,有我们人那么高,那条小路不在了,河流也没有了。听说,深深的草里有蛇,所以再也没有人下去过。记忆里那条长长的河湾,伴随我们几十年的记忆,你就这么地逝去了……

清水河湾篇5

河口海湾通常具有高生物生产力和高生态服务功能,又具有优良的避风浪条件,是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渔业养殖生产、港口开发建设、临港工业发展和海洋运动娱乐等开发活动大多集中在海湾地区。但由于海湾两侧岸线的遮挡,波浪、潮流能量较低,泥沙通常在湾内沉积成大片海滩。当泥沙来源不断时,海域将不断淤浅,海湾面积不断萎缩,最终将走向消亡;当排入海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超出海湾的水体自净能力,将引起海湾水质恶化赤潮频发鱼虾死亡;当引入水产养殖品种不适宜或外来生物入侵,将引起海湾生物多样性下降进而破坏生态平衡;当人工构筑物(如,码头、桥梁和围垦等)布局不合理,将使海湾的水动力环境和动力地貌环境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海湾的其他开发利用活动甚至使港口城市走向衰退。例如,泉州港[1-2]在宋、元时期曾是世界性大港,港口包括洛阳江口之后诸港、大盈溪口之安平港和泉州湾口的獭窟岛港等,到了明朝,却因港口淤塞而使建立了380余年的泉州市舶司迁往福州。又如,山东蓬莱的登州港[3],曾是北方重要的海洋文化发源地和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航地。由于流入登州港湾的黑水、密水两条河数千年携沙沉淤,加上垃圾入海人为淤积和筑墙修坝,1860年终因“港狭水浅”、不适合通航而将通商口岸改至烟台,从此登州古港衰落,蓬莱逐步失去了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开始意识到港湾功能退化的严重性而采取积极的整治措施。日本、美国曾通过立法建立管理体制、开展科研调查和加强环保宣传等措施对濑户内海、切萨皮克海湾开展综合整治,使海湾水质、渔获量和自然景观得到改善,进港船舶以及吞吐量增加,滨海旅游业接待人次不断增多[4-5]。地中海、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等欧洲国家则通过采取制定公约减少和限制有毒化学物质使用、共同合作出资建立污水处理厂、在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中开展合作等措施,缓解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减少赤潮和溢油灾害的发生。中国为改善渤海湾的生态环境,制定了《渤海沿海资源管理行动计划》《渤海综合整治规划》以及《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整治措施。当前,海湾综合整治则进入了强调改善海湾生态景观和发展滨海旅游业的时期。 关于海湾综合整治技术和措施对策,已有一些可供借鉴的方案。1995—1999年日本工业技术研究所与海洋环境控制部通过调查、试验和建立模型等对濑户内海的环境缓解及整治措施进行研究,提出通过采取合适的技术再造海草场、潮间带和海滩,通过维护自然的净化能力、保护健康的水循环等来修复濑户内海的海洋环境,确保海洋环境的多样性和长期稳定性[6]。Hass[7]和Blanchi等[8]通过对地中海水质污染情况的分析,提出通过国际环境合作来拯救地中海、建立海洋生态研究模式保护和修复地中海生物多样性的建议。Zaitsev[9]提出通过生态养殖建立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设立区域性的红皮书、合理科学地制订黑海行动计划来保护和恢复黑海生态多样性。龙江平[10]、屈强[11]、王琪等[12]提出了减轻渤海生态环境恶化的整治对策;郑久清[13]和苏孙斌等[14]提出了厦门湾海域综合整治的相关技术对策。 同时,国内外学者还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包括水动力模型、水质模型和生态模型等综合整治效果加以预测评估。张伟等[15]应用ECOM-SED数值模型预测威海湾岸滩整治工程的效果,刘修德等[16]通过建立潮流、水质、波浪和泥沙模型对福建沿海13个海湾的围填海规划的海洋环境效应进行系统预测;邓宗成[17]通过建立潮流数值模型及“平流—扩散浓度模型”预评估胶州湾整治方案实施后的海域水动力、水质环境影响。王萱等[18]建立了围填海导致的海湾环境容量损失的预测评估模型。郭珊[19]利用MIKE21模型研究了青岛前湾港区疏浚对潮流场和悬浮物扩散的影响。随着数值模拟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建立数值模型模拟岸滩侵蚀过程、海域水动力环境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预测整治方案效果并提出优化方案,将成为海湾综合整治的重要技术支撑。 1研究区概况 1.1茅尾海地理区位及保护开发要求 茅尾海地处广西钦州湾内湾,为一袋状内海,南北纵深约18km,东西最宽处为12.6km,面积约135km2,口门宽3.7km。茅尾海巨大的纳潮量,使其口门维持着一条深达15m的深水航道,这是钦州港建设10万吨级泊位的建港条件;同时茅尾海湾顶有钦江(含大榄江)和茅岭江汇入,为典型的河口湾湿地,潮滩广布,生长有大片的红树林,红树林间夹长有茳芏。白鹭、蓑衣鹤以及大量的鱼、虾、贝类等种类繁多的生物生活在其中,盛产大蚝、青蟹、对虾和石斑鱼,被钦州人民称为“母亲海”。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茅尾海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度重视茅尾海的开发和保护工作,2008年批复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茅尾海海洋生态保护区”,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茅尾海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建设”的要求。 1.2茅尾海资源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海域面积萎缩,海域不断淤浅 茅尾海沿岸围塘养殖面积不断扩大,茅尾海自由纳潮面积不断减少,而茅尾海上游河流钦江和茅岭江带来的泥沙在河口两侧不断向海推进,致使茅尾海不断淤浅,影响纳潮量,进而影响茅尾海内湾的通航能力,同时威胁着茅尾海口门钦州港的水深维持能力。 1.2.2水交换能力减弱,水质底质呈下降趋势 茅尾海内大量打排吊养大蚝、严重影响了茅尾海的水动力环境和水交换能力;而上游钦江、茅岭江带来的工业、生活污水及沿岸虾塘养殖排出的污水以及流域内的矿山开采,使茅尾海海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底质呈下降趋势。最近几年的监测结果表明[20],茅尾海已属于轻度污染海域。#p#分页标题#e# 1.2.3生态退化,特色渔业效益下降 沿岸群众围垦养殖、围海造田和砍伐薪柴等活动,使红树林资源遭到破坏,影响了以河口红树林滩涂湿地为栖息地的幼虾、幼鱼、饵料生物和贝类、甲壳类的生长;钦江、茅岭江的建桥筑坝,影响了水产动物的洄游;20世纪80年代以来,过度捕捞破坏了主要经济种类的资源恢复能力;沿岸工业和生产废水以及船舶排出的污油废水,加上茅尾海养殖自身的污染,养殖效益急剧下降,已对大蚝母本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1.2.4海水浑浊,岸滩视觉景观凌乱 茅尾海的底质多为淤泥,在涨落潮和风浪的扰动下,海水中悬浮物含量较高,海水浑浊。而且,茅尾海养殖生产活动和渔船通航活动抛下的不易降解的垃圾,漂移到水动力较弱的海湾、滩涂上面和红树林之间淤积,视觉景观凌乱。 2研究路线 应用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法)提出茅尾海综合整治的方向和理念;通过对茅尾海资源环境的调查分析和评价,提出茅尾海综合整治方案;并借助数学模型方法分析整治前后茅尾海水动力环境和冲淤环境变化,作为判定综合整治方案是否可行的重要参考。总的研究路线如图1所示。 2.1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法) 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s)分析将所涉及的内部优势、弱点、外部机会、威胁这些变化因素用系统的思想进行相互匹配综合分析,得出一系列未来发展的可选择对策。其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又称TOWS分析,道斯矩阵。 2.2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 调查采用野外现场调查和遥感调查相结合,并收集必要的历史数据,相关专题见表1。在此基础上,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包括海洋功能区划、周边陆域规划对临海产业、海洋产业的发展定位以及茅尾海水质、底质和生物生态调查资料等,对茅尾海的地质地貌环境、水动力环境、水质底质环境、生物生态环境、特色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等作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价。 2.3水动力环境的数值模拟 选用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的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进行天然状况下的潮流场模拟计算及验证,在此基础上预测综合方案引起的潮流场和泥沙场变化。 3研究结果 3.1茅尾海资源环境特征 茅尾海是由于距今7000~8000年左右海平面快速上升、北部湾海水侵入钦江和茅岭江古河谷、淹没钦州盆地西南部区域而形成的,为典型的巨型溺谷湾。西岸、北岸现大多为人工海岸,东岸为淤泥型海岸、沙泥质海岸和生物(红树林)海岸等,南部为狭窄的天然深水潮流通道。由于湾顶的钦江和茅岭江运入的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并不断向海推进,形成广阔的沙质和泥沙质潮间浅滩、潮沟、河口沙坝和潮流冲刷深槽等,大致成近南北向展布。茅尾海口门呈不规则且起伏不平的峡谷形态,明礁和暗礁较多,湾口南南东向和南南西向的沙洲将潮汐通道分割成东、中、西3个分支。茅尾海潮波的运动主要由钦州湾口输入的潮波能量维持。潮汐性质属正规全日潮,每月约有2/3的时间(20天左右)在一个太阴日内出现一次涨潮和一次落潮过程,约有1/3的时间(10天左右)在一个太阴日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平均海平面随钦江、茅岭江的枯水期和洪水期而变化。枯水期时,平均海平面低;洪水期间,平均海平面升高。最低值一般出现在2—3月,最高值出现在6—9月。潮流性质属于不规则全日潮流,运动形式以往复流为主,以较小的幅度偏摆于潮汐水道纵轴的方向,且落潮流速均大于涨潮流速。钦江和茅岭江陆源径流的注入,使茅尾海的营养物质、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丰富,而成为海上的天然牧场,非常适宜大蚝、青蟹、对虾和石斑鱼等名贵海产品的繁殖生长,是钦州市海洋渔业养殖基地,牡蛎、对虾、青蟹和石斑鱼“四大名产”驰名中外。茅尾海的海面通常风平浪静,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镶嵌在北部湾的北端,“海阔、浪静、泾幽”,波光潋滟,可比西湖。茅尾海河口湿地的红树林生长茂盛,间有茳芏(俗称蒲草)和芦苇等种类繁多植物,犹如海上莽原;在秋冬季,红树林和海草呈现出极其和谐的自然色彩变换,颇为壮观;在这片湿地上,鸟类繁多,有斑鸠、白鹭、灰鹤、海鸥、红隼和水鸭等。上述这些,使茅尾海成为我国不可多得的特有生态景观环境。茅尾海南端的龙门群岛,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是综合性生态旅游胜地。 3.2茅尾海资源环境优化方向 3.2.1增加(至少维持)茅尾海纳潮量 茅尾海海湾宽阔,出海口门狭窄,形成了涨潮时间长(约16h),退潮时间短(约8h),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海水急速冲刷,自然带走淤积泥沙,在出海口处冲刷并维持天然深水潮汐通道,造就了避风良港———钦州港。因此,茅尾海的纳潮量与钦州港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可采取浅谈清淤和航道疏浚的办法增加纳潮量。 3.2.2改善茅尾海水质和生态环境 塑造海岸和近海景观,满足海洋公园和滨海新城区建设要求。加强对沿岸城市生活污水和围塘养殖废水的入海监管,减少对茅尾海水质环境的污染;淤泥滩清淤深度达到低潮不露滩,并在正常风浪条件下,底泥不被风浪卷起,以改善低潮期间海水混浊、岸滩凌乱的状况;优化红树林湿地生态景观,并在适宜岸段铺设人工沙滩,塑造临海景观。 3.2.3保护茅尾海的特色渔业 保护茅尾海独特的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环境和特色海产品养殖环境,并随着城市化进程考虑部分转化为都市休闲旅游渔业。茅尾海被誉为钦州海上“生态牧场”,因其咸淡水交汇,滩涂红树林湿地广布,非常适宜大蚝、青蟹、对虾和石斑鱼等名贵海产品的繁殖生长,这里的海产品产量往往要比其他海域多出一倍到好几倍,因此保留该特色渔业,并考虑逐步转化为都市休闲旅游渔业,以保障渔民的生产生活。同时,茅尾海分布有全国最大的海岛红树林区,红树林具有固滩护岸、净化水质、维育生物多样性和减少赤潮的作用,除河道清淤和航道疏浚不得不挖除外,则予以全部保留。#p#分页标题#e# 3.2.4清淤疏浚泥沙为滨海新城建设提供土方来源 滨海新城陆域低洼土地平整、围填海需要大量的沙土方量,而茅尾海淤积严重,通过部分滩涂浅海清淤和航道疏浚可为土地平整提供沙土方来源。 3.3茅尾海综合整治方案 根据SWOT分析定位,茅尾海综合整治必须保障城市景观用海、湿地生态用海、休闲旅游用海、港口航道用海以及渔业用海等需求,依据海洋功能区划,茅尾海综合整治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1)根据岸滩地形在必要的某些岸段进行清淤或围填,对红树林岸段进行生态修复。(2)对钦江河道进行清淤整治,打通葵子江河道,并在适当河段开挖内湖,增加纳潮量和蓄洪容量。(3)整合茅尾海的港口航道资源,将沙井港渔货船服务基地迁址到沙井岛西北面,沙井港转型为游艇基地。(4)滨海新城土地平整过程中,因存在养殖池塘、低洼地而需要大量的砂土方,将茅尾海西南部富砂区开辟为海砂开采区。(5)在综合整治实施过程中,因涉及滩涂浅海清淤、养殖海域征用和养殖设施拆迁等,采取分三期实施,避免工程期拉长而导致海域资源闲置。 3.3.1工程整治方案 (1)河岸和海岸防护。合理利用钦州河口的河网汊道布局景观水道和通航水道,同时充分考虑排洪排涝要求,适当开挖内湖增加蓄洪能力,确保城市防洪防潮安全。为确保河口区的防洪排涝安全,根据钦江河网历史洪水调查水面线成果资料,建立河口水位—流量相关关系、采用P-Ⅲ型频率曲线分析推算河口区典型断面在不同洪水重现期的防洪防潮高程(表2);为确保海岸防潮安全,利用龙门验潮站1953—2009年的年最高、最低潮位资料,用极值Ⅰ型分布律方法求得各不同重现期的极端高、低潮位,然后建立沿岸典型站位与该验潮站的相关关系,推算沿岸典型站位的极端高、低潮位(表3)。然后根据国家防洪标准,20万~50万人的中等城市采用50年重现期标准作为河口区护岸标高,同时根据《海港水文规范》,采用累计频率10%的潮高、低潮位作为海港工程的设计高水位。 (2)浅滩清淤与航道疏浚。根据地质钻探勘察和浅地层物理探测结果,岩层埋深在海底面以下2~8m,且大多在海底面以下4m;基岩风化不均匀,其岩性变化较大,有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砂岩,中风化岩层中局部间夹薄层强风化岩层。说明茅尾海浅滩清淤和航道疏浚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是可行的。为保障滨海新城的临海景观和海水水质要求,近岸滩涂浅海清淤需要达到低潮不露滩,并在正常风浪条件下,底泥不被小区风浪卷起,使海水在大部分时间保持清澈。根据沙井站各重现期水位计算成果表,重现期为50年的沙井站低潮位-2.13m,为达到低潮不露滩并有一定的备淤深度,确定浅滩清淤标高-2.5m。为保障周边渔民的生产通航需要和旅游发展需要,对茅尾海的港口航道资源加以整合,在沙井岛西面选址建设渔货码头,现有沙井码头改造为游轮码头。兼顾航道建设的经济性,把航道的通航规模定位于:乘潮通航500~600客位的客轮和2000吨渔货船,其满载吃水深3.0m,航道通航水深3.5m,确定航道清淤疏浚至-4.0m。 3.3.2沙滩修复(人工沙滩设计) 根据茅尾海东岸水动力和泥沙环境条件,并不具备形成优良天然沙滩的条件。但实地考察发现,在茅尾海东岸沙环村附近海岸有小规模沙滩发育,说明沙环一带部分岸段具备一定海滩修复潜质,考虑作为人造沙滩建设的岸段。该岸段陆侧岩性主要为棕黄色或红褐色下古生界和中生界砂岩、粉砂岩、泥的多级剥蚀台地。在水动力作用下,海岸不断蚀退,崩塌的土石崖块体在波浪和海流的冲蚀下,逐渐扩散于滩地上,其中细粒泥沙被潮流带走,残留粗粒泥沙直接覆盖在海蚀平台上,在岸边高潮区形成宽约60~90m的沙滩带,外带(中、低潮区)为宽阔平坦的淤泥质滩,坡度约5°~6°。对该岸段海滩砂采样分析表明,表层沙质沉积物大多为由石英、长石组成的粗中砂,向海呈现从砂转变为砂质粉砂,乃至黏土质粉砂的趋势。综合考虑茅尾海属于河口湾内海,波浪、潮流等水动力条件和水质条件并不理想,如,建设开放式的人工沙滩,钦江入海潮流通道距离该选址岸段较近,人工补沙后的沙滩泥化、沙滩外缘沙源流失等问题将比较严重,尤其是人造沙滩被浮泥覆盖并逐渐加积(即滩面“泥化”)问题目前尚无简单有效的工程措施可以解决。因此建成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海岸后方海水浴场比较可行。 3.3.3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 茅尾海综合整治后,康熙岭近岸滩涂片区、沙井岛南部滩涂片区、尖心围南部片区的红树林将作为湿地景观保护区保留。根据各片区红树林的树种和生长特点、景观特色,进行保护和适当的生态景观塑造、生态旅游开发。例如,康熙岭沿岸片区,原生红树林与人工种植红树林穿插,品种多样性高,可标识红树林树种,形成红树林观光、科教和研究基地;沙井岛南部片区,红树林生长茂盛,而且与海草植被穿插生长,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自然色彩变换,极为壮观,可建设观光栈道、游艇通道,形成湿地旅游观光区;坚心围南部片区,红树林生长茂盛,可供游艇进入,或游人岸上观光;岸滩整治或围海造地区、浅海清淤航道疏浚需要挖除的红树林,宜采用人工移植的办法移植到红树林区。茅尾海整治后保留的中部和南部特色渔业养殖区,可根据自然资源状况,分为海水人工养殖区和海水自然养殖区;并随着城市化进程,部分渔业可转为休闲旅游渔业。对转变观光旅游的人工养殖区,可增设广告牌、说明牌,增加可进入性;在海水自然养殖区,可开设捕鱼和钓鱼等娱乐项目。例如,龙门群岛泾湾和岛屿周边颇有特色的“十里蚝排”,已成为观光旅游的一个亮点。 3.3.4海岸景观优化与文化打造 综合整治后,茅尾海将建成海洋公园。作为海洋公园,除了红树林湿地生态景观,还必须塑造海岸景观,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特色文化。根据茅尾海滨海新城规划,茅尾海东岸建设高端酒店、高端别墅住区、企业会所、静修会所、世界风情宗教建筑、政府接待中心以及人工沙滩浴场等,全面提升当地的临海产业。沙井岛南端建设高端酒店、商务会展场所的同时,形成最具识别性的滨海海岸地标性建筑;利用现有沙井码头改造,建设游轮码头,同时建设游艇驳岸和相关的娱乐休闲活动场所,为高端游客提供高端服务。茅尾海西岸红树林观光海堤,可建设休闲步行锻炼游览通道。#p#分页标题#e# 4结论 茅尾海资源环境在自然演变和人类开发利用活动影响下呈现比较严重的淤积态势和生态退化态势,对特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钦州港天然深水条件构成潜在的威胁因素。茅尾海实施综合整治,旨在遏止上述不利态势,同时建设海洋生态保护区和海洋公园,服务于钦州滨海新城的建设发展。但综合整治涉及的范围大,清淤搅动泥沙悬浮扩散再沉降,将对茅尾海海底地形地貌、水质环境、底质环境、海洋生物造成暂时的较大影响,尤其是对海底地形地貌、海洋生物的影响时间将相对较长。数模分析结果表明,茅尾海综合整治水动力环境变化如下。 (1)纳潮量变化:茅尾海口门的平均进出潮量相对于综合整治前约增加0.427亿m3。 (2)水交换能力变化:茅尾海清淤后水体半交换周期增加20h。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清淤后水深加大,原低潮时露滩的海域没有海水留存,而清淤后则仍有海水留存。清淤前水体半交换周期时高浓度区位于沙井港西侧南定坪海域;在各河流入海口由于有径流注入,浓度均较低。清淤后高浓度区基本位于清淤海域;各河流入海口浓度均较低。 (3)整治后回淤速率:清淤工程实施后茅尾海泥沙会有所回淤,回淤范围位于清淤区及围海造地前沿海域,清淤区回淤量不超过10cm/年,围海造地岸线凹角处可达16cm/年;在清淤区以南局部海域泥沙回淤强度有所降低,降低幅度可达-3cm/年,即呈冲刷状态。清淤后可减轻钦州港航道的泥沙淤积,对航道水深维护较为有利。预计清淤工程导致的泥沙回淤需要5年时间进行调整,在此期间泥沙回淤强度逐渐减弱,并达到一个新的平衡,进入自然冲淤状态。 茅尾海综合整治后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海洋产业将从比较单一的渔业养殖、渔货运输转向生产渔业与旅游渔业、生态保护与滨海旅游和游艇娱乐与海上运动等集群产业,提高海洋经济效益,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清水河湾篇6

喀纳斯湖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谜。据专家推测,喀纳斯湖诞生距今约20万年前后,系第四纪冰期时代经冰川刨蚀而成的终碛垄堰塞湖。第四纪早更新世以来,阿尔泰山区曾出现过较明显的三次冰期,广泛发育了大规模的半覆盖山地冰川和小规模的复合山谷冰川,喀纳斯河流域的所有山地、沟谷和洼地都经受过了冰川的洗礼。如今喀纳斯湖一道湾东岸的巨大羊背石就是古冰川刨蚀运动的佐证,类似的景观在喀纳斯湖周围的区域比比皆是。喀纳斯河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冰川作用于北东向断裂破碎带的花岗岩岩体中,经不断地掘蚀加深加宽,最后终于掘蚀形成了现今向西凸出的弯月形湖泊。

但那时的喀纳斯湖并没有今天这样大,这从一道湾处的水下森林就能够得到证实。处于冰川期的喀纳斯是肯定没有森林生长条件的,气候和地质条件都不会允许,因为没有温度和土壤。喀纳斯湖经许多次冰川刨蚀堰塞后,气温逐渐变暖,森林缓慢生长,在离我们最近的年代又经过地质运动再次堰塞或是冰川后移水位上涨,森林被上涨的湖水淹没,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喀纳斯湖。

现在每年五月下旬,喀纳斯湖水位较低且清澈透明,乘船到一道湾湖心处,便能看到水下有成片的西伯利亚红松的巨大树干,它们在被淹没之前,至少生长了300~400年。喀纳斯湖底部没有陆地生物所需的阳光、温度及呼吸条件,或许有人要问,树干在水中浸泡千万年怎么没有腐烂?就这个问题我也咨询过不少林业专家,他们的结论是:西伯利亚落叶松的木质非常特殊,在它生命的壮年期突然受湖水上涨影响被淹没在水底,它们在冰冷的湖水中浸泡后木质会变得非常坚实。过去图瓦人盖木屋,都是挑拣上好的红松伐掉后再放到喀纳斯河水中,浸泡一年以上再动手建房,这样盖出的木屋至少可以使用一两百年供好几代人居住。

这应该是距今为止这个区域的最后一次大的地质运动或冰川后移。这之后,喀纳斯和地球上所有地区的气候环境情况一样,处在了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时期,万物生长,四季分明。现在的喀纳斯区域,气候垂直差异明显,适宜于多种植物生长,故植物种类多,植被类型丰富,垂直带谱明显。在喀纳斯从低山到高山,呈现出不同的植被景观。

喀纳斯河是中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的最大支流布尔津河的发源地。河流和湖中有哲罗鲑(大红鱼)、细鳞鲑、北极回鱼、江雪、阿尔泰和西伯利亚斜齿鳊等珍稀冷水鱼类。湖边的植物系组成十分复杂,除具有典型泰加林群落的植物种类外,还具有冻土苔原带向南扩散的种类,高山及亚高山草甸草原种类,准噶尔盆地耐干旱的荒漠种类也不断地向喀纳斯区域渗透。

提到大红鱼就得说说“湖怪”了。喀纳斯湖有没有“湖怪”现在谁也说不清,但喀纳斯湖的神秘确实和“湖怪”的传说有关。一些专家经过考察推断,所谓“湖怪”其实是那些喜欢成群结队活动的大红鱼。这是一种生长在深冷湖水中的“长寿鱼”,其寿命最长可达200岁以上,而且行踪诡秘,没有经验的人是很难捕捉到这种大鱼的。

当地的图瓦人并不相信这种说法,在他们的传说中,“湖怪”能吃掉整头牛。但“湖怪”到底长什么样,谁也说不清。他们的前辈还有过两次捕捉“湖怪”的尝试,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至今图瓦人不到湖里打鱼,也不在湖边放牧。至于“湖怪”与大红鱼(哲罗鲑)是不是一回事,至今还是个谜。但近些年的图像资料均明确显示,喀纳斯湖的确经常有不明水下生物出现。

喀纳斯河是喀纳斯区域内最大的河流,这是一条清澈透明的精灵,发源于友谊峰下的喀纳斯冰川,由北向南流经全区域,沿途有布铁吾喀纳斯河、阿克库里根河、吐尔滚河等多条支流汇入。河道受到两侧洪积扇、泥石流扇的堰塞与夹持,在“U”形谷宽缓的地方,形成了九个河叉子、神仙湾、月亮湾、卧龙湾等河湾河滩景观。喀纳斯河在奎汗处与禾木河汇合后,形成了布尔津河,这条不断交融的河流在穿山劈岭后汇入额尔齐斯河,最终流入北冰洋。

卧龙湾是喀纳斯河岸线曲折的一个河段,卧龙湾过去叫“卡赞湖”即“锅底湖”,是取其形状像锅底而得名,是喀纳斯河在此长期侧蚀冲刷而形成一连串岸线曲折的小型牛轭湖河湾。此段河湾水面开阔,河湾两侧森林茂密,绿草如毡,河中有一植物繁茂的沙洲,远观似一条静卧水中的恐龙。关于卧龙湾的形成,专家考察后认为,卧龙湾下方局部河道被束窄,导致上方河面变宽,水流变缓,泥沙在河中沉积形成沙洲,于是造就了奇特的卧龙湾景观。还有专家认为,卧龙湾的形成与一次大地震有关,也许它和喀纳斯湖形成的最后一次地质运动是同时发生的。

与之同时形成的应该还有月亮湾。喀纳斯河在大自然神奇的作用力下,在此形成了一段极富曲线韵律美的河湾,因形如弯月而得名。月亮湾河床边缘有几块脚掌形的草滩,被人们喻为“成吉思汗的脚印”,也有人说是嫦娥在月夜来月亮湾洗浴时留下的脚印;还有人说这脚印是周穆王的脚印,传说周穆王曾经在此赴西王母之盛会。这些传说为魅力独具的喀纳斯更添几分情趣,几分神秘,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当然,这些都是后人凭空杜撰的,月亮湾也好,草滩脚印也好,它们都是大自然神奇力量的产物。

神仙湾的得名应该是与它每天早晨云雾缭绕有关。不管晴天雨天,神仙湾的早晨总会生出云雾来,而且不停地向上游的喀纳斯湖和下游的月亮湾蔓延。仙境总是和云雾联系在一起的,雨水少时,云雾会少些,雨水多时,云雾也就会向上弥漫得更远些。特别是在雨过天晴的早晨,神仙湾就像是一台巨型的发烟机,将云雾强烈地吹送到整个喀纳斯河谷,这时你站在观鱼亭上看,喀纳斯河谷和喀纳斯湖面就像是一个云雾的海洋。神仙湾的美还在于它诸多的河心岛。在这里,河流因受到下游泥石流及崩塌堆积的堵塞而变宽,河中形成数个小岛,平缓的河谷沿岸形成大片沼泽与草甸,河岸森林茂密,树种多为落叶松和云杉。

喀纳斯湖周围的湖泊众多,这些湖泊像星星一般簇拥着喀纳斯湖这弯明月,除喀纳斯湖外。最为耀眼的还有两个湖泊,一个是姐妹湖,一个是白湖,两湖的美丽程度并不逊于喀纳斯湖,只是要到达那里需要经受一些考验。

姐妹湖地处喀纳斯湖西岸恰其阿依特山南坡河谷中,由相隔300米左右的两个狭长小湖串联构成,蒙古语为“胡尔巴努尔”,意为“双湖”。湖泊沿古冰川作用的“U”形支谷发育,两岸及两湖间均为冰碛混合物,由大小不等的岩块、砾石、黏土等混合物组成,成分主要为火山岩和变质岩。湖水来自恰其阿依特山的冰川消融水和当地降水,汇聚双湖后注入喀纳斯湖。

我去双湖时已是秋天,漫山遍野的桦林和西伯利亚落叶松呈金黄的色彩,其间夹杂着火红的欧洲山杨和青翠的五针松,蔚蓝的湖水如两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观看姐妹湖,一定要走近它。在岸边欣赏姐妹湖,它又会变成了镜湖。湖面上的景物倒影在水中,拍出来的照片,你实在难以分清,哪面是在水上,哪面是在水下。

白湖,蒙古语为“阿克库勒”,因湖水泛白而得名。白湖地处果戈习盖达坂与别迪尔套山之间的高山槽谷中,由北侧支流――喀纳斯河和东侧支流――布的乌哈拉斯河汇合而成,其形状呈“Y”型,湖水四季皆白。

那么,白湖的水为什么是白的呢?我曾经到那里进行考察,原来自湖水来源于友谊峰西南坡的喀纳斯冰川,冰川内夹带众多的浅色花岗岩岩块,在冰川运动中,岩块相互挤压、研磨成白色的细粉末混合于冰层内,炎热的夏季,夹带有白色细粉末的冰川融化,大量的呈乳白色的冰川融水和雨水汇入上游支流喀纳斯河,流进白湖,使湖水颜色变成白色。不光是友谊峰附近的冰川,几乎在喀纳斯区域的所有冰川都是这样的。六月前它们溶化的是上半年的积雪,而到了七、八月份,溶化的则是冰川自身,一股股冰川水带着黏稠的花岗岩粉末流向一条条山谷。白湖是喀纳斯湖上游最大的水源补给地,所以白湖出水量的大小不仅影响着喀纳斯湖的蓄水量,也影响了喀纳斯湖水的颜色变化。因此,喀纳斯湖水只有到了盛夏的七、八月份才会慢慢变成乳白色。

清水河湾篇7

论文摘要:麻湾引黄灌区工程,自1989年2月21日破土动工,至1991年6月末全部竣工,总投资4005万元。是当时全省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和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重点工程项目,也是当时东营市建市以来地方兴建的大型引黄灌溉工程之一。

东营市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城市,在实施部级战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大背景下,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促进灌区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在此,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强化以黄河水资源为主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搞好引黄灌区综合治理、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项目建设,促进引黄灌区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一、麻湾引黄灌区设计规模

东营市麻湾灌区是在原打渔张引黄灌区工程基础上,调整、改建而成的。新建引黄闸和总干渠,贯通原打渔张灌区二、三、四干渠,进而成为独立引黄灌区。引黄灌溉既保障了农业丰收,又补充了地下水,淋洗了盐分,有效地保证了地下水位的稳定和水质;设计灌溉面积4.93万公顷;年引黄河水1.5到2亿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在3万公顷以上。

麻湾引黄闸位于黄河右岸的东营市东营区龙居乡麻湾险工上。总干渠自引黄闸下向东南,穿过南展堤大孙闸经大孙村西,向东南直插原打渔张四干渠,顺四干渠向东至庞家节制闸,然后沿四干四支折向正南,横跨打渔张河、穿过支脉河,经广青路南闫家泵站提水后,过三干向南,在广饶温楼闸入二干。由麻湾引黄闸至二干温楼闸,总干渠纵贯2县区5乡镇, 全长33.2千米。麻湾灌区控制范围,即原打渔张灌区二、三、四干的控制范围:新广蒲河以南、小清河以北(通过二干十二支过清工程也可过小清河)、广南水库以西、东营市与惠民地区边界以东。

麻湾灌区设计规模:引黄流量60立方米每秒,1条总干,3条干渠,1条分干,控制面积7.02万公顷, 设计灌溉面积4.93万公顷。各类建筑物103座,其中较大型建筑物有麻湾引黄闸、 大孙灌溉闸、打渔张河渡槽、支脉河倒虹吸和闫家扬水站等5座,改变了灌区范围内靠天吃饭的局面。

二、麻湾灌区改扩建工程

(一)三干渠改造恢复治理工程

为了解决广饶县2800公顷和广北农场1000公顷农田灌溉, 1991年4月市人大代表视察东营水利工作时,张万湖副市长指示:由市引黄灌溉管理局牵头,组织广饶县和广北农场对三干渠下游进行工程恢复技术设计。设计由东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承担,1992年6月完成全部设计。

设计原则:既要保证三干下游用水,又要汇入二干5.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以缓解二干下游的供需矛盾,解决原三干渠供水范围没有包括的右岸 (其右岸原属二干供水范围,因偏远、地势高而难供水)供水问题。

该工程由东营市引黄灌溉管理局组织施工,于1992年3~6月施工,共完成土石方23.5万立方米,建筑物37座,其中有李庄节制闸、泄水闸、尾水闸修复、丁庄渡槽,干渠排沟生产桥12座,支门21座,完成投资147.09万元。三干下游的恢复治理,结束了广饶县丁庄乡和广北农场等单位40年来靠近干渠而又用不上黄河水的历史。

(二)总干渠渠首段衬砌工程

由于受东张铁路桥桥底高程限制,麻湾灌区在原设计中,引黄闸到东张铁路桥段渠底比降是1/11000, 在没有渠首沉沙的情况下,经一年运行,造成渠首淤积严重,因此对渠首需要进行改造。由东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将渠首渠底高程抬高75厘米, 将比降由1/10000调整为1/7000,将底宽由28米扩大到33米,将流量由60立方米每秒加大到80立方米每秒。 该工程由市引黄灌溉管理局于1992年9~12月组织施工,完成展区内2.3千米的砼板衬砌,投资150万元,有效地减少了水量流失,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引黄灌溉效率。

(三)总干大孙灌溉闸以下衬砌工程

1998年6~8月,由东营市灌溉管理处设计并组织施工,对大孙闸以下3.2千米进行砼板衬砌,投资250万元,从此改变了该段渗漏严重的现象,进一步提升了干渠整体效能。

(四)四干渠改扩建工程

麻湾灌区四干渠是东营区和胜利油田用水的重要输水渠道。由于黄河近年来经常断流,造成四干下游农田和胜利油田广南水库严重缺水的困难局面。对四干进行改扩建,满足东营区东部4个乡镇和广南水库用水需求,由四干、五干共同向广南水库输水,实现“二龙抱珠”,是东营区和胜利油田多年迫切要求。根据东营市和胜利石油管理局《第七次联席会议纪要》,由胜利石油管理局供水公司委托东营市水利局勘测设计院,对四干渠进行改扩建设计。

四干渠工程改扩建工程总体布置是:扩建四干进水闸,改建北隋节制闸、大许节制闸,新建王岗节制闸;扩大四干断面,底宽由8~5米加大到18.5~11米;流量由15~5立方米每秒加大为50~30立方米每秒。干渠长度由30.30千米延长至32.28千米,终点到广南水库2号沉沙池。 在2号沉沙池前新建浮筒式扬水站,8台机组,设计扬水能力30立方米每秒(此站由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干渠为土渠,比降1/6000;其中4处弯道长1089米护坡, 护坡结构自上而下为:60毫米厚、30毫米厚聚苯乙烯保温板(阴和0.2毫米厚塑料薄膜。

整个干渠分为两段布置:四干渠首至东辛路:长8.07千米,北坝基本不动,搬南坝向南拓宽;排水沟设南岸。东辛路至广南水库沉沙池泵站:长24.21千米,南坝基本不动,搬北坝向北拓宽;排水沟设干渠北岸。麻湾灌区四干改扩建工程由胜利石油管理局和东营区人民政府组成施工指挥部,市水利局负责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1998年3月开工,10月完工,总投资4800万元。

四干渠改扩建工程完成改建长度32.28千米,土方329万立方米;改建四干进水闸(新增4孔) 1座,改建、新建节制闸3座(北隋、大许、王岗),改建支门36座,新建支渠扬水站18座,新建改建生产桥及公路桥21座;新修东辛路至庞家进水闸柏油路一条,长8.0千米;新建、扩建4处管理站(庞家、北隋、大许、王岗);四干下游沿渠道新建泵站专用电力线16千米,进一步提升了工程整体面貌,增强了节水综合效益,促进了灌区社会效益的发挥。

三、麻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来水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兴建节水型输水工程已成为弥补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一方面是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另一方面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5左右。灌区设计灌溉面积4.93万公顷,现状有效灌溉面积4.00万公顷,实际灌溉面积只有3.33万公顷,因此麻湾灌区建设节水型输水工程已经非常必要。 麻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是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之一, 搞好灌区节水改造对促进灌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麻湾灌区节水改造续建北延工程

2010年6-9月间,由东营市水利局组织承建的东营市麻湾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总干渠北延工程”是以麻湾总干作为引水水源,以原打渔张总干作为输水渠道,将麻湾总干、曹店干渠、胜利干渠贯通,可以有效利用麻湾引黄闸的引水优势,实现引黄工程联合调度,水量互补,提高引黄供水保证率;同时,还可以联通广蒲河,老广蒲河、五六干合排、清户沟、广利河等城市水系工程为其建设提供可靠水源;另外,作为一条分干渠还可以向龙居、史口两镇供水,满足区域农业灌溉用水需要。

麻湾总干渠北延工程控制灌溉面积19.10万亩,设计流量20立方米/每秒,该工程严格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和《水利工程质量体系》要求施工。工程级别为3级,建筑物级别为4级。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衬砌渠首进水闸(设计桩号:0+000)--南二路桥(5+110)段5.11km渠道以衬砌为主的配套与节水工程;坼除重建生产桥3座;新建生产桥1座;维修生产桥1座;坼除重建支渠进水闸1座;新建支渠进水闸4座;改造支渠提水泵站2座。工程共完成土方(挖方)3.55万立方米;(填方)3.05万立方米,砌石6701立方米;砼及钢筋砼1141立方米。有效地改变了工程面貌,为保障东营市更加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和促进黄河水城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麻湾引黄闸新建闸前泵站工程

黄河是灌区的主要水源,因此,黄河水资源的丰枯影响着灌区的发展。为确保黄河不断流,黄河部门加大了统一调配力度,作为东营市麻湾灌区,每年的灌区用水高峰期是3月和4月份,也是黄河枯水期;为应对黄河水流量偏低、黄河调水调沙后河床下切造成的东营段引黄自流闸不能引水的问题、黄河水的供需矛盾和灌区灌溉水源严重不足。经过科学论证和多方努力,于2010年12月由东营市广饶县水利局承建的“麻湾引黄闸闸前泵站”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位于麻湾灌区总干渠首的引黄闸上游,设计引水流量40立方米/秒。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新建自流闸、引水泵站以及管理设施。共安装电潜泵10台,配套电机280千瓦,完成土方7.7万立方米,砌石450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3020立方米,工程总投资2415.55万元。2011年3月初达到了通水条件,5月底前全面竣工。2011年3-5月份在特大干旱、大河流量小、涵闸引水困难的情况下,完成有效引水1.12亿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5%。同时,工程建成后将有效解决东营地区引黄灌区农业灌溉受黄河水源制约的“瓶颈”,保障灌区内居民生活用水和40万亩农田的适时灌溉。实现与麻湾引黄闸联合运用,恢复原打渔张总干,实现麻湾、曹店、胜利三灌区水资源的综合调配;可有效缓解黄河枯水期涵闸引水困难,彻底解决灌区供水不足现状。为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黄河水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清水河湾篇8

关键词:湿地资源;保护;恢复;泉水湾湿地公园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2-73-03

Status,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Wetland Resources in Anhui Yingquan Quanshuiwan Wetland Park

Deng Yong

(Forestry Surve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Anhui Province, Hefei 230001, China)

Abstract:The wetland types,area,distribution and the resource features of Anhui Yingquan Quanshuiwan Wetland Park are introduced,and the problems and threats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 Aiming at the problems and threats,the wetland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should be adoped to the Wetland Park.

Key words:Wetland resources;Protection;Restoration;Quanshuiwan Wetland Park

安徽颍泉泉水湾湿地公园位于阜阳市颍泉区泉河北岸,由新老泉河及古颍州西湖遗迹组成,具有以永久性河流为主,洪泛平原、湖泊、草本沼泽、库塘与输水河等为辅的多种类型湿地并存的特点。其中老泉河河道是由1952年泉河“裁弯取直”后遗存的河道,目前通过水闸与新泉河及颍河相连接,已部分具有牛轭湖形态;古颍州西湖是唐宋时期我国著名的风景湖泊,北宋盛期时与杭州西湖齐名,有我国“四大名西湖”之说,古颍州西湖3 000a来一直延续并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些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在皖北地区、安徽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1 湿地资源现状

1.1 湿地类型及面积 拟建的安徽泉水湾湿地公园内的湿地由老泉河1952年“裁弯取直”后遗存的老泉河河道及两岸河滩地、“取直”后形成的新泉河河道、古颍州西湖遗迹、老泉河周边的人工沟渠4部分组成。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中的湿地类型划分依据,安徽颍泉泉水湾湿地公园的湿地可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类及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库塘、运河/输水河6种湿地型(表1)。

表1 安徽颍泉泉水湾湿地公园湿地类型

[湿地类\&湿地型\&面积(hm2)\&河流湿地\&永久性河流\&270.45\&洪泛平原\&15.86\&湖泊湿地\&永久性淡水湖\&28.20 \&沼泽湿地\&草本沼泽\&20.55\&人工湿地\&库塘\&9.48\&运河/输水河\&30.21\&合计\&\&374.75\&]

1.2 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 泉水湾湿地公园共有维管植物46科90属102种,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3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41科85属97种,在皖北湿地生态系统中多样性明显。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条件,泉水湾湿地公园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有野生脊椎动物29目55科198种,其中鱼类5目9科41种,两栖类1目3科7种,爬行类3目3科6种,鸟类15目33科130种,哺乳类5目7科14种。泉水湾湿地公园有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等部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有安徽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8种。

1.3 湿地文化资源 古颍州西湖是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湿地公园历史文化聚集之处。唐宋以来,许多名人与颍州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如苏轼的“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相形中。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的诗句,反映了历史上颍州西湖的名声与地位。欧阳修对颍州西湖更是情有独钟,他曾感叹“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并且“筑室买田清颍尾”,“独作茅庐颍水西”,以至终老颍州西湖。古颍州西湖沉淀的丰富历史文化,是泉水湾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老泉河丰富的湿地景观资源一起,共同构造了泉水湾湿地公园文化内涵。

2 湿地资源特点

2.1 生态系统独特性 安徽颍泉泉水湾湿地公园内的湿地是由新泉河河道、古颍州西湖遗迹、老泉河周边的人工沟渠组成,因此形成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多种湿地类型。其中老泉河湿地目前已具有部分牛轭湖的湿地特征,但其两端仍有水闸与泉河相连通,因此还具有一定的河流湿地特征,这些使得老泉河湿地成为较为独特的生态系统。古颍州西湖3 000a来一直延续并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些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在皖北地区、安徽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2.2 生态系统典型性 安徽颍泉泉水湾湿地公园地处淮北平原,其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保存相对完整,湿地类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泉水湾湿地公园内的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库塘、运河/输水河等湿地型在阜阳和皖北都比较具有代表性。气候上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征,适宜多种生物的生长、繁育,形成了生物资源丰富、景观独特的湿地特征。

2.3 湿地物种多样性 泉水湾湿地有丰富的湿地动植物资源,且生活型多样,其中挺水类6种,浮叶类3种,湿沼生类19种,沉水类3种,耐湿类植物9种。脊椎动物资源基本涵盖了皖北地区各种典型生境的物种。与此同时,湿地公园河道两岸的森林覆盖率高,自然湿地植被保存良好,种类丰富,为湿地鸟类、两爬类及兽类等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觅食场所。

2.4 湿地生态功能重要性 安徽颍泉泉水湾湿地公园规划范围位于颍河、泉河和老泉河等河流及古颍州西湖的交汇处,周边河流众多,湿地公园内的湿地对这些河流的水文和水质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泉水湾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完整,湿地生态资源价值高,对阜阳市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泉河、颍河水生态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外,湿地公园所在的泉河、颍河水系已建有颍州西湖、迪沟、沙颍河、两湾等湿地公园以及八里河及颍州西湖自然保护区,颍泉泉水湾湿地公园与这些湿地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一起组成完善的湿地保护网络,共同维护着泉河、颍河以及淮河的生态安全。

3 湿地公园面临的问题与威胁

3.1 湿地公园保护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泉水湾湿地公园的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还缺乏相应的保护与管理制度,办公设备、保护设施等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刚刚起步。加之公园内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涉及林业、水利、国土、农业、环保等多个管理主体,由于各部门的职能与分工不同,在湿地保护与管理方面经常出现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湿地的保护管理。

3.2 湿地公园周边水污染压力较大 泉水湾湿地公园水系与泉河、颍河等河流相连,其水质受泉河、颍河等周边河流的影响较大,由于阜阳市各河流总体水质质量偏低,这对湿地公园内的水质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同时,湿地公园周边村庄较多,人口密度较大,周边居民生活及生产产生的污水大都直接排入湿地公园内的湿地,使湿地公园内湿地的水质受到严重的威胁。

3.3 湿地植被分布不完整 泉水湾湿地公园地处城郊,周边人口密度大,湿地公园内的湿地植被受人为干扰频繁,破坏严重。目前古颍州西湖、新泉河及老泉河城区段的原生湿地植被已被破坏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人工观赏绿化植被。湿地公园西部的老泉河河段由于受农业耕作的影响,湿地植被已呈片段化分布,除部分河段及河滩生长有芦苇、莲等水生植物外,其他区域湿地植被种类和数量均较少。

3.4 栖息地的破坏和干扰较为严重 鸟类和水生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和数量也是湿地环境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受水体污染、湿地植被破坏以及周边人类活动的影响,泉水湾湿地的鸟类和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正面临一定威胁。针对湿地公园内的水禽,目前尚未开展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3.5 城市和经济发展对湿地资源带来一定威胁 随着阜阳城市大建设,城区面积扩大到100km2、人口已增加到100万,按照最新的城市划分标准,已迈入大城市的行列。根据阜阳市最新远景规划,城区面积将扩大为200km2,人口增加至200万。泉水湾湿地公园紧邻阜阳市城区,在可以预计的未来几年内,湿地公园将面临城区扩大带来的威胁。

4 保护恢复措施

4.1 加强保护管理能力 一是大力推进湿地公园的组织机构建设,尽快成立湿地公园管理局,提高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二是打造全面的湿地保护网络,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科研队伍建设,引进湿地保护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支撑。三是颍泉区林业、水利、国土、农业、环保等部门应积极沟通和交流,创建联动工作机制,从而提高管理能力建设。四是广泛宣传湿地的功能和作用,普及湿地资源保护和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

4.2 实施水质保护措施 湿地公园水质恶化主要是外界输入的大量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的,切实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是水质保护的重要前提,控制废水直接排放入湿地是减轻污染的根本措施。因此,应加强流域综合管理,尤其是应该完善湿地公园周边的污水处理设施,禁止向泉水湾湿地直接排放生产生活和工业污水。必要时可通过管道收集不同区域生产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结合新农村建设,对湿地公园周边区域开展有机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并对湿地公园内的水质进行长期系统监测,根据实际条件,建设人工湿地净化系统。

4.3 开展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工作 对现有沼泽植被进行严格的保护,禁止破坏现有的芦苇等植物群落,禁止放火、放牧、建房、开垦等破坏植被的行为。对湿地公园内具有典型性的原生湿地植物群落,应划定区域,专门保护。详细调查野生鸟类资源现状,掌握主要种类的数量、分布情况和停留时间,并结合其生理习性,在湿地公园营造鸟类生境,以及鸟类依赖的目标植物的种植,并通过树木种植、植被恢复等措施,为鸟类营造栖息和隐蔽场所。规范湿地公园内的捕鱼、垂钓活动,加强禁渔执法强度,促进鱼类恢复;同时,有针对性的投放鱼苗,增加鱼类数量和种类。

4.4 开展湿地植被恢复建设 目前,湿地公园的水塘、湖泊、河滩等开阔水域由于缺乏植物种源,必须采取人工栽植方式进行植被恢复。近岸区域可种植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其中浮叶植物的种植面积不宜过大,以满足景观配置需要而不影响水体流畅为宜。水质的净化主要通过沉水植物进行,宜栽种于水深1m左右区域,适宜的物种净水工具种包括轮叶黑藻、狐尾藻、金鱼藻、苦草等,宜采用混种方式。另外,岸边水陆交接区域,可栽植水芹菜、空心菜等水生蔬菜和鸢尾、菖蒲等花卉植物,同时起到净化水质和营造湿地生态景观的作用。

4.5 协调湿地公园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阜阳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时,应充分考虑泉水湾湿地公园湿地资源保护和恢复。在湿地公园内的泉河及老泉河东段,可结合城市滨水景观带的建设进行湿地植被的恢复;在泉水湾湿地公园的湿地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周围应预留出足够的空间进行防护林带和景观林带的建设,同时完善生产生活污水收集及处理设施设备,把城市建设和发展对湿地公园带来的威胁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安徽颍泉泉水湾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R].合肥: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14:1-60.

[2]卢琳琳,顾长明.安徽湿地保护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J].野生动物.2012,33(3):172-175.

[3]赵伟.阜阳市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林业科技,2014,40(2):46-47.

[4]安徽省林业厅.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公报[R].合肥:安徽省林业厅,2014.

[5]但新球,吴后建.湿地公园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那些芬芳范文 下一篇:幸福的花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