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唯爱的奉献范文

时间:2023-10-03 09:06:45

韦唯爱的奉献篇1

(1)《感恩的心》是歌手欧阳菲菲的代表作,歌中讲述了凄婉动人的故事。2006年有大陆著名歌手陈红翻唱再次走红。歌曲《感恩的心》是陈志远作曲、陈乐融作词的。

(2)《同一首歌》,是一首陈哲作词、孟卫东作曲的著名歌曲,创作于1990年,当时由歌手刘畅首唱,作为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片头曲。1991年,杭天琪、甄妮在春晚演唱了这首歌。以后又有蔡国庆、毛阿敏等多人演唱。

(3)《爱的奉献》是韦唯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黄奇石填词,刘诗召作曲。收录在韦唯1989年发行的专辑《走不完的爱》中。1989年,韦唯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了这首歌曲。

2、关于爱心的名言名句:

(1)太阳绝不为它所做的善事后悔,也从不指望任何报酬。

(2)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3)要有爱心就有奇迹,所以大家一定要善待动物。

(4)只要还有能力帮助别人,就没有权利袖手旁观。

(5)志愿服务源于心,献出爱心在于行。

韦唯爱的奉献篇2

生命是短暂的,但爱是永恒的。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我们共享一片蓝天,共踏一片乐土,主要每个人心中有爱,只要拥有理解,拥有海一样宽阔的胸怀,爱的波浪就会澎湃,像和煦的春风一样无处不在。

无论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无论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还是棕色皮肤,只要爱在心中,世界就会到处是温暖。

感谢那份爱,让家变得如此温馨和睦,成为心灵之船停泊的港湾。当灾难来临时,如林的援助之手将擎起那一方倒塌的天空,让我们不再孤单。

感谢那份爱,她把我们的心凝聚在一起,面对风雨,我们昂首前进。

感谢那份爱,因为是这一片爱让世界拥有和平的春天,虽然地球上还有贫穷、饥饿和寒冷,有疾病,有不公,有环境污染,有施虐的风暴,有流血的伊拉克,有硝烟弥漫的阿富汗,有伤者的呻吟,有邪恶者的狂欢,有不协和的音符存在,但是,只要有爱心,就阻挡不了和平的脚步,阻挡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有爱,爱的甘霖就会洒满人间。

韦唯爱的奉献篇3

韦明,1925年生于扬州,1944年参加新四军前线剧团担任话剧、歌剧演员兼编导,后任第三野战军文工团戏剧股长、华东剧院演员队队长。在话剧《雷雨》、《甲申记》、《前线》,歌剧《白毛女》、《血泪仇》等演出中担任主角。淮海战役中,创作并导演多部文艺作品鼓舞前线士气,荣获华东军区政治部二等功。建国初,在歌剧《碧海红旗》中成功饰演男主角于大伯,被华东剧院授予一等乙级最高奖,并调入北京总政文工团任歌剧演员。1956年在中央戏剧学院苏联导演古里耶夫导演班进修;1959年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苏联戏剧教育家潘珂娃主讲的表演师资进修班。1961年起成为总政歌剧团专职歌剧导演,先后执导《洪湖赤卫队》、《扬子江暴风雨》、《雷锋》、《同心结》、《火红的木棉花》等大型歌剧以及《风雨花》、《三月三》、《一样爱护他》、《营房相会》等中小型歌剧共30多部;同时应邀在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讲授歌剧表演课。90年代退休后,应邀担任上海《歌剧艺术》编辑部特约编委兼撰稿人。1999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国家歌剧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乃戏曲大国,唯歌剧是舶来品,自有歌剧以来,歌剧人才一直凤毛麟角。大凡歌剧导演,多白话剧转入,或歌剧演员出身。为此无论从“职务”还是舞台上,真正意义上被称为“歌剧导演”者,更是难能可贵。韦明,是从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歌剧导演――当年的进步文青被正义召唤,参军入伍成为演戏小鬼。战争年代部队文艺生活的需要,极大发挥了他的聪明才干和艺术才华,锻炼出一专多能的能力;艰苦岁月摸爬滚打练出的素质和能量,成就了他为理想为事业勇于奉献的追求精神。

来自生活,熟识民间,敢想敢干没有框框,又不失艺术天赋与秉性。作为这一艺术家群体的代表人物之一,韦明有才能,对歌剧事业执著如火,一生不倦。

1947年,渤海地区文工团在鲁中乡野广场演出民族歌剧《白毛女》,当时已是华东野战军文工团团员的韦明,与现场数干军民观众一起,随着喜儿、杨白劳的命运激情澎湃,内心引起强烈震撼。“《白毛女》既不是西洋歌剧形式,又不同于传统戏曲,而是在中华民族土地上诞生的独特而又崭新的歌剧艺术形式。”歌剧艺术的巨大魅力,第一次在韦明心里,萌发出一生中最强烈的追求志向。

韦明从小在“扬州大舞台”听京剧长大,后来接触和学习了京剧、评剧、湘剧、楚剧等各地戏曲,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钟爱有加。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56年参加了中央戏剧学院苏联老导演古里耶夫进修班学习,有机会第一次接触和掌握来自西方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理论体系;1959年又进一步在北京电影学院苏联潘珂娃表演师资进修班学习并毕业。通过对中西方戏剧表演上各自优长的比较和研究,当时已经在向导演转行的韦明产生一个大胆的设想:他“试图运用苏联戏剧表演的教学经验,再融合我国戏曲科班的训练体系,寻求按照我国民族歌剧的特性来培训我们的歌剧演员,来创造我国歌剧演员基本训练的科学方法”。

也就是从那时起,“中国民族歌剧”已经在韦明心中形成+分明确的中国歌剧理想模式。几十年来,无论在排练场训练演员,在舞台上执导剧目,还是在讲台上教授理论,于报刊上撰写评论,韦明的思路和努力,几乎一直是这个理想的延续……

韦明演员出身,具备表演天赋,又兼爱戏曲音乐舞蹈美术,这一切成为作为歌剧导演的优势。因此,韦明得以在舞台上,在处理主角与群像的对比关系、舞蹈与造型的动静关系、抒情与对白的节奏关系等各方面,都能不拘一格地借用姊妹艺术来设计和满足他对剧情的理解和艺术想象。他对舞台调度的整体构想,始终“追求歌剧艺术形式的综合美”,注重音乐与舞台整体框架形式美的结合,强调“画面感”,力图在舞台上形成一幅活动着的美好画卷。

他认为:歌剧舞台上人物之间的位置调度转换中强弱、紧松、动静、疏密、高低、推进、收放、聚散对比关系等的运用,都应具音乐性和节奏性。既然是音乐化的戏剧,歌剧必然比话剧的色彩、线条、层次要求都应该更鲜明、更强烈。

1980年春,为纪念左翼文化活动50周年,中国剧协委托总政歌剧团复排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十年浩劫后刚刚重返导演岗位的韦明,手拿剧本低吟一曲曲久违的旋律,抑制不住内心强烈的创作冲动。他将一个“火”字贯穿全剧,精心设计了一个全剧结束的高潮:在上海共产党码头支部领导下的大罢工中,报童小栓子被敌人枪杀,爷爷紧抱着怀里抖动的栓子,工人们振臂怒吼:“报仇!给小栓子报仇!”顿时罢工的人群向空中撤出支持罢工的传单,如火山爆发从四面八方涌来,舞台形成短暂混乱。接着全体罢工人员高低错落立于码头上,组成一幅豪壮、激烈的静止画面。爷爷抱着小栓子在罢工人群中居高临下,带头高唱:“兄弟们,大家一条心!”一领众合,罢工人群簇拥着爷爷以排山倒海之势昂首走向高点。背向观众,又组成一个群像画面。随着一声小号声,全体同时转身,慷慨激昂地唱出最强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大家手挽手,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观众。

韦明在这里的处理,敢于收得拢,放得开,他运用极强烈的动静、聚散对比关系,使观众在不规则的动乱与静止的画面交替中,感受着剧情随着音乐的节奏感有层次地铺开,获得极强的情绪渲染和舞台震撼,显示了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歌剧舞台戏剧化特点、富有激情的导演风格。

韦明熟悉和热爱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表演形式和手段,上世纪50年代又接受了苏联戏剧理论的培训和学习。上世纪60年代初转行任导演后,他先后受聘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和总政歌剧团学员班,教授歌剧表演课程。在执导和教学中,他深感西方歌剧表演体系“基本属于斯氏体验派,更多侧重演员表演心理技术”;而中国戏曲中演员通过手眼身法步的表演手段和唱、念、做、打、舞的舞台表现方式来表现感情、塑造角色性格的形体动作更丰富,能够弥补西方舞台表演完全写实主义的不足。为了在两者中取长补短,韦明从那时起即开始构想,着手总结出一套我国歌剧演员基本训练的科学方法,并动笔写出《歌剧演员基训简论》初稿。

韦明说:“‘’期间,人被禁锢,初稿被抄,但我仍执迷不悟地在思考这一命题。一旦获得人身自由,工作尚未恢复,我利用时机,再次更广泛、更深入地调查研究,北上辽宁艺术学院,南下沪、湘、鄂三省市,走访了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戏曲学校、上海歌剧院、越剧院学馆、淮剧院学馆,长沙市歌剧院、湘剧院、花鼓剧团,武汉歌舞剧院,河北省戏曲学校、汉剧院、楚剧院等演出团体和院校。通过走进课堂,看排练,看演出,分门别类召开专家、学者、导演、教员等各种座谈会或登门采访请教,广泛交流经验,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综合分析,反复对照,从宏观的指导思想、教学方针,到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终于有了较完整的设想和框架。”

1980年,《歌剧演员基训简论》一文终于完稿。韦明请歌剧前辈张庚审阅,张老建议韦明下功夫扩展成书以便推广。只可惜韦明正式恢复导演工作后,一直无暇再涉及表演教学,只得以此文奉献读者。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歌剧发展到21世纪,东西方戏剧的观念和理论流派纷呈,中国歌剧界可资借鉴的已不只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或布莱希特两种戏剧理论体系。但《歌剧演员基训简论》作为中国歌剧演员训练可依据的教学文本,尽管只是提纲携领、简明扼要地对歌剧演员声乐、形体、表演、台词等各项基础训练阐明应有的内容和训练要点,但依然具有一定作用和意义。

韦明是有理想的部队文艺家,做工作带有战争年代过来的工作热情。1953年,韦明随志愿军赴朝慰问团深入朝鲜战场慰问,专程采访了生前所在连队,在日记本上记录了前线大量生动感人的素材。1956年,从歌舞团调总政歌剧团的韦明,和剧作家田川、任萍,作曲家罗宗贤一起,接受创作排演歌剧《》的任务。韦明从朝鲜前线带回来的大量采访素材成为大家进入创作的第一手材料。当时,罗宗贤每写完一首主要人物唱段和场景音乐,都亲自唱给韦明听,编剧、作曲、导演三位一体,共同切磋,极为融洽。但因为“”的干扰,该剧被搁浅15年。1 980年,两位剧作家重新修改《》,并改名《同心结》,韦明又一次受命做该剧导演。

韦明说:“我又一切从零开始,重新翻阅了大量有关小说、散文、报道、形象资料,特别是找回了我在2了年前的日记本。珍藏的生活积累像沸腾的岩浆奔涌而出,持续不断地冲击着整个创作过程,深厚的生活蕴藏,激发出旺盛的创作欲望。”根据剧作家完成的剧本和作曲家创作出的音乐,韦明设计出以“虚”为主的舞台构想,力求一种独特的舞台演出形式。执导中,他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采用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着力于人物深层感情的揭示,使全剧更具有诗化的浪漫主义色彩。《同心结》在北京公演后,著名作曲家施光南高度肯定了韦明的导演手法。他说:“我看了不少歌剧演出,大都是话剧导演手法。《同心结》的导演艺术,我认为是歌剧的。歌剧与话剧导演应有所不同,我希望能总结一下歌剧导演的特点。”

老骥伏枥职退志不退 继续用笔参与和推动歌剧事业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后,韦明因年高退出舞台一线。虽然不亲自执导,但他依然关心自己钟情的歌剧事业。从1980年株洲歌剧研讨会到2010年北京歌剧论坛,他先后撰写和发表《试谈民族歌剧表演学派的初步构想》、《歌剧导演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中国音乐剧现状》、《中国音乐剧的症结在哪里?》、《对我国当前音乐剧发展的几点建议》、《与日本著名导演浅利庆太对话》、《纽约百老汇音乐剧印象》以及评论兄弟院团排演的歌剧《江姐》、《原野》、《张骞》、《苍原》等60多篇文章,用自己的笔继续完成着对歌剧事业的参与和推动。在总结经验、梳理历史的同时,韦明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新东西,接受和鼓励戏剧领域的创新之作,对中国歌剧的发展与问题,始终保持着热情鼓励和理性思考。1996年,他将部分文章结集为《中国歌剧音乐剧散论》出版。2010年,韦明对自己一生追求的中国歌剧事业。又做了一次认真梳理,《中国歌剧音乐剧散论》因此重新修改增补后再版。

著名歌剧文学家田川为《散论》再版作序,评价老战友:“在丰富的艺术实践中,表现了积极进取、刻苦钻研、自我超越、锐意创新的精神气质。”

韦唯爱的奉献篇4

助残日活动策划一

一、活动主题:真实的了解,真挚的关爱

二、活动宗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 扶弱助残 的传统美德,逐步形成全社会都来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风尚;增强残疾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促进特教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活动时间:第十五周(5月17日 5月23日)。

四、活动内容与要求:

1、充分认识活动的意义,加强宣传工作。四、五、六年级各班要写一份宣传稿、办一张手抄报,积极宣传助残活动,动员全体学生都来为残疾儿童少年献一份爱心、尽一份微薄的力量,关心弱势群体,逐步营造一个理解、尊重、爱护、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形成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普遍开展一次助残献爱心活动。各班要组织一次以 真实的了解,真挚的关爱 为主题的班会,引导他们自发、自愿地把节省下来的零花钱和多余的学习、生活用品捐赠给残疾学生,帮助身边有残疾、有困难的同学,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残疾学生的关心和帮助。

3、开展 爱心助残 募捐活动

一要加强对 爱心助残 募捐活动的领导。广泛宣传情系残疾学生、奉献一份爱心、帮扶残疾人的重要意义。(2017最新幼儿园开学活动方案)

二要本着自愿的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激发广大师生参与 爱心助残 募捐活动的热情,切实做好募捐工作。在募捐活动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搭车收费。

三要为募捐活动设立募捐箱和指定负责人,募捐的资金要做到张榜公布、公开透明。任何班级不得截留挪用募捐资金。

4、各班要从身边做起,发现身边需要帮扶的同学、家庭,积极开展手拉手 一助一 、 多助一 的帮扶结对活动,使之长期化、制度化。各中队可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帮助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

5、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要以开展 全国助残日 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充分利用网络、板报、宣传栏、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政府为帮扶贫困残疾人和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而采取的积极政策和有力措施,深入报道扶残助残先进集体与个人的动人事迹,引导师生进一步关注、关心残疾人,积极营造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助残日活动策划二

一、活动主题 关心帮助残疾人,实现美好中国梦。

二、活动宗旨

利用助残日有利时机,增强我校学生对残疾人的关爱意识,确保残疾学生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逐步在学生中形成乐于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

三、活动内容及要求

1、积极组织宣传教育活动。 各班要认真做好宣传工作,通过板报、主题班会,教育学生尊重残疾儿童人格,不歧视、不挖苦、不起绰号,积极开展一帮一众帮一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使残疾儿童愉快地学习,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四、组织机构

组 长:肖国胜

副组长:游继光 贾勇 陈水根 习席 杨永文 成 员: 黄辉 陈景明 杨军 黄鹏

五、活动筹备分工

1、肖国胜校长:主持全面活动。

2、游继光:负责活动方案的制定。

3、黄鹏:负责主持

4、黄辉:负责节目编排,音乐(迎宾曲、国歌、爱的奉献韦唯) 和图片(国旗)下载播放。

5、杨军:负责拍照。

6、陈景明:负责宣传板报。

7、参加人员:上级领导、我校领导、随班就读学生、初一学生、全体老师。

六、助残日活动程序。

播放《迎宾曲》欢迎参加人员进进入活动现场。 主持人:201X年助残日关心帮助残疾人,实现美好中国梦。活动现在开始。 活动第一项:全体起立,奏国歌。(白板投影国旗、播放国歌) 活动第二项:介绍来宾。 活动第三项:请肖校长讲话。 活动第四项:请上湖乡乡长讲话。 活动第五项:教育局局长讲话。 活动第六项:捐赠仪式。随班就读儿童请到台前,上级领导捐赠书刊。(小音量播放:《爱的奉献》韦唯)。

韦唯爱的奉献篇5

他在积极的理论探索中因病倒下,但他的精神是不倒的。

战火中的青春

林韦,原名陈有明(曾用名陈耳东),1916年10月出生于山西沁县端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爷爷陈长安、父亲陈占和都没有读过书。林韦父母早亡,留下4个儿女,林韦是最小的,靠大哥陈春明种地做工支撑,两个姐姐年纪小小就下地干活了。林韦从小就聪明,大哥下决心供他上学,日子过得非常辛劳。

林韦在沁县读书成绩优异,升学考试后同时被几个学校录取,他选择了不交学费的太原师范学校。1936年,林韦在太原师范参加牺盟会,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回家后一度被捕入狱,还是牺盟会出面把他保了出来。

抗战爆发后,林韦进入延安抗大学习,1937年11月入党,曾任抗大校刊主编。林韦富有音乐天赋,当时作曲家郑律成也在抗大,他们合作了多首歌曲。郑律成作曲集中有3首歌是林韦作,词,郑律成谱曲的,其中《黎明曲》流传很广,林韦经常亲自指挥学员们歌唱。后来,一位名叫林琼的新四军战士在“皖南事变”后被俘,被投入上饶集中营,她在晚年回忆:“我们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的一群革命青年,几乎天天都唱这首歌,因为充满战斗激情的歌词和曲调,是那样强烈地反映了时代精神!”(林琼《一支永远难忘的歌――悼念林韦同志》,《中国青年报》1990年8月22日3版)

在抗大的学习是短暂的,1939年,林韦离开延安到华北敌后根据地工作,进入太行山区,先后任邢台教育科长、昔阳县委宣传部长、太行区党委宣传干事等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他和抗大同学李克林恋爱了,结成夫妻。

1946年5月,太行区党委宣传部长张磐石奉命到邯郸,创办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林韦和李克林跟随张磐石走下太行山,来到邯郸办报,由此开始了这对夫妇的新闻人生。

林韦在人民日报社当过编辑、记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任农商部主任、新闻部、理论部、农村部主任,后来是报社编委会委员。

革命胜利后的理论思考

林韦对山西沁县故乡怀有深情。1954年他回故乡,将大哥接到北京生活了一段时间,此后把几个侄女也接到北京,供他们上学。由于养育了众多儿女和侄子侄女,林韦夫妇原本看来较高的工资摊薄了,他们家的生活谈不上很宽裕。

林韦对生活的热爱毫不减色。建国后不久,他买了一架手风琴,时常在假日里兴致勃勃地拉上一段。但是,当年对歌词创作的热爱已被繁重的工作和理论思考取代了。充满理想的林韦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农村分配问题触发他的思索,为什么建国以后农村经济发展得很慢,农民始终没有解决粮食问题?最初,他对农业合作化充满赞扬热情,但很快发现了分配中侵占农民利益的现象很普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林韦性格直率,是一个愿意坦诚地提出不同意见的人。1956年9、10月间,他到山东采访,回京后说,现在农民吃不饱,是由于国家征购太多了。

1957年,林韦担任理论部主任,受胡乔木之命,起草反击的标志性社论《这是为什么》。林韦对运动的看法显然与胡乔木不合拍,他的草稿被胡全篇改过,按妻子李克林的说法,“只留了一句话”。但起草此社论成为林韦一生的遗憾。不久,林韦调任农村部主任。

报社农村部有几位思想活跃的记者,平时很有些议论,在“反右”中被揭发出来,濒临绝境。林韦认为,这些议论不是什么问题,不要往方面引。由于他的平和宽容,整个农村部没有打出一个。而当年不出“”的部门是屈指可数的。

随后就是“”的1958年。6、7月间,粮食“卫星”产量批量见报,林韦曾相信这些报道是真的。但他很快通过第一手调查证明,这些“奇迹”完全是通过“并秧”、“并田”堆积出来的虚假数字,就表示不再轻信。他的妻子李克林也很快通过亲身调查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对人的生命价值提出了当时人们通常不敢说的一句话:“成绩再大,饿死人是事实。”

他对1958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转载文章《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有不同意见,不认同的分配思想。他指出,张的文章有常识错误,怎么能说“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核心是等级制度”呢?恰恰相反,商品交换否定等级制。

1959年春天,林韦从安徽采访回到北京,针对“”引发的工农业严重失调问题指出,现在的问题很严重,是进城以来最沉痛的一次教训。他多次表示,不相信去年(1958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5000亿斤的数字。他说,如果真有那么多粮食,怎么还会饿死人呢?

他告诉同事,在安徽看到不少农民站在路边不干活,而且神色惨淡,有的人流泪。这是“虚夸”造成的,而大炼钢铁和粮食上的“虚夸”,和中央的压力有关。中央和省委层层往下压,下面顶不住,只好虚夸。林韦沉痛地说:“真没有想到,革命20年,却出现了一个饥饿的中国。”(2011年2月24日在北京访问何燕凌的记录)

因庐山会议成为“反右倾”的第一对象

林韦之所以能够这样说,与当时中央在准备召开庐山会议,解决“”中的一些问题有关。

这时候,《人民日报》总编辑兼新华社社长吴冷西的思想也比较活跃,在上庐山之初还支持的意见,要求报社向他提供有关方面的材料。对庐山会议前期的情况,吴冷西不时打电话回来吹风,要编辑部做好相应的报道准备。

与此相呼应,身为农村部主任的林韦在报社不同场合,谈论过对“”和“大炼钢铁”的意见,在当时听来,竟有惊世骇俗之感。比如,他在谈到粮食问题时说,历史上任何皇没有包办过六亿人民生活,我们比历代皇帝还愚蠢。这句话是否为林韦原话未见考证,但在“反右倾”运动中是当作林韦的主要错误白纸黑字印出来用于批判的。(2011年2月24日在北京访间宋的记录)

元帅庐山上书的内容,由吴冷西“吹风”告诉了报社编委。林韦、李克林夫妇事后都坦言,当时没有发现什么彭总的信有问题,而且觉得他提的意见很好。

没有想到,庐山风云突变,意见书受到领袖批判,还被打成集团头子,随即在全国开展了“反右倾”运动。吴冷西在庐山上差点被算入“俱乐部”成员,领袖把他保了下来,然而他一下山回到报社布置运动,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他在报社作了“反右倾”运动传达,其中说道:“有的同志大家共同战斗了几十年,现在要分手了!”(李克林《记忆最深的三年》,《人民日报回忆录》,人民日报

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154页)

林韦遇到了艰难差事,奉命起草“反右倾”社论,批判。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太行山根据地,林韦就熟悉敬爱的首长,现在要他下笔批彭,实在太违心了。根据后来的“揭发”,林韦对起草“反右倾”社论非常抵触,埋怨过“冷西同志意图交代不明”,结果胡乔木找林韦专门谈了一次。但是,这篇社论还是没有写出来。

这下子,报社的“反右倾”运动,就把林韦圈定为斗争对象了。

10月,报社的“反右倾”运动进入高潮,有专人收集林韦的“言论”,尽管都是只言片语,集中在一起还是很吓人的。从10月20日起,编委会连续举行扩大会议,对林韦进行揭发批判,火力非常猛烈。林韦的妻子李克林也是部主任级干部,同时受到批判。

吴冷西将林韦的错误归结为:1、你说不能宣传。2、去年(1958年)年产五千亿斤粮食你不相信。3、对于全局工作“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看法”你不同意,“你是真马克思主义,还是假马克思主义”?

讨伐之声铺天盖地,重压之下,林韦违心地写了检查,坚强的男子汉为此痛哭一场。后来得知,他一生仅此痛哭这一次。妻子李克林哭成一团,“把一辈子的眼泪都流尽了”。

林韦被打成人民日报唯一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于1960年春节后下放甘肃武山县柳树村劳动。(2011年2月24日在北京访问宋的记录)支持和宣传“实践标准”的《未定稿》

柳树村的劳作是在劳累和饥饿中度过的,使林韦对中国农民的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在柳树村,他向胡乔木写信申诉,没有得到回音。他回到北京探亲,半夜里睡不着,叫醒妻子李克林说:“饿死人还不让说,难道我们许多同志流血牺牲就为了创造这样一个局面吗?”

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是林韦命运的转机。1962年7月,《人民日报》对林韦进行甄别,认为1959年对林韦的批判错了,应予纠正,当年9月15日恢复了林韦的编委会委员和理论部主任职务。可是,“反右倾”运动深深伤害了林韦,还伤害了同事间的情感。平日里熟悉的朋友,运动一来竟然有那么多的“揭发”,有些批判甚至是低俗的捕风捉影。这使林韦想到,自己官复原职再和他们见面,彼此会不会觉得难堪?不久,林韦调任国家建委政研室主任,和新闻工作分手了。

很快,“”风暴袭来,林韦遭遇又一番蹉跎。1967年8月10日下午,北京两个有名的红卫兵组织“北航红旗”、“地质东方红”和《人民日报》的“造反派”联合批斗开国元勋元帅。林韦被押来陪斗,这是他最后一次见到。造反派要回答:“为什么反对?”凛然答道:我没有反对,我是对他有意见。造反派又问:你为什么搞军衔制,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回答:世界各国军队都是这样的。铮铮铁骨深深感动了林韦,他临近生命终点时读《自述》,常常热泪盈眶。

“”的终结激发了晚年林韦的理论热情。他于1978年底来到筹建中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协作组组长,归队投入理论风云。不久,《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创刊,黎澍任总编辑,林韦任第一副总编辑。他参加了1979年初的理论工作务虚会,坚定地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批判个人崇拜倾向。

林韦主持了中国社科院院内刊物《未定稿》(1978年12月创刊)。这是一份追求思想解放,探索求新的杂志,最高发行量达到3万余份。更重要的是,林韦确定了《未定稿》的风格:“既然是未定的,就可以拿出来讨论,可以稍微胆子大一点,开放一点。”这份杂志培养了一批理论新人,受到时任部长的赞扬。(201 1年2月25日在北京访问丁磐石的记录)

林韦积极支持妻子、《人民日报》农村部主任李克林对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宣传。

非常不幸,1982年5月,林韦参加会议时突发脑梗,失去了工作能力,不得不放下进行中的经济理论研究。他倒下了,理论界失去一位充满正义直声的长者。

生命的最后时日,林韦在病榻上度过。他家雇了一位来自安徽的保姆,父母和姐姐在“”年代饿死了。她对林韦悉心照料,经常念叨说:“这老头是为我们安徽人说真话挨整的,是个大好人。”这位保姆一直伺候林韦,直到他1990年5月去世。根据林韦遗言,不举行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遗体捐献给医学科研。

(本文写作中访问了林韦的老同事何燕凌、宋、丁磐石老师,他们提供了宝贵资料,谨此致谢!)

韦唯爱的奉献篇6

关键词: 哭嫁 女子 韦应物 杨氏女

一、哭嫁习俗的由来

“‘哭嫁’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汉族地区哭嫁习俗的大致情况是‘花轿待起程时,女方父母、兄嫂、姐妹要以哭相送,边哭边诉说一些祝愿的吉利语,认为哭的越凶,女儿越会发子发孙。新娘听到母亲哭声后,方能应和着哭,表示生离惜别’。”《易经》中就有对远古时代婚礼的描写,如《屯封》:“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乘马班如,泣血涟如。”????为什么一伙人乘马逡巡犹豫不进呢?这不是抢劫,而是为婚姻而来的,女子悲恐哭泣。李镜池先生在《周易正义》一书中对此诗解释为:“《周易》所记,是奴隶社会情况,在较早阶段,当有野蛮期婚俗的遗留。但在《周易》编著时,这种婚俗早就过去了,文献上很少见,这是从早期筮辞中选录的。对偶婚是一种族外婚。族外婚在当时相当困难,故人《屯》卦。”????男子抢婚通过武力手段,由此可见,后世新娘哭嫁,也许是远古抢婚的遗俗。邱国珍教授在《哭嫁面面观》一文中通过对各地哭嫁歌的分析,认为哭嫁起源于掠夺婚。随着社会的演变发展,掠夺婚已渐渐消亡,而改为迎亲的仪式,但哭嫁这一仪式却依然流传了下来。

二、诗歌中的哭嫁

永日方戚戚,出门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苦无恃,抚念亦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零泪缘缨流。——《送杨氏女》

杨氏女,韦应物长女。此诗作于建中四年秋。韦应物长女于归杨姓,溯江远行,韦应物送之。“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从诗中我们可以得知杨氏女自幼丧母,所谓无恃,《诗·小雅·蓼莪》曰:“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因之以“恃怙”为母亲、父亲的代称。古时女子出嫁哭嫁的不只有新娘本人,女方父母、兄弟姐妹也要以哭相送,杨氏女只有父亲与由她养育长大的小妹相送,凄苦之情更是可想而知。

首先是父母哭嫁。文献中最早记载有关哭嫁的是《战国策·赵太后新用事》一文:“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说苑·权谋篇》云:“齐景公以其子妻阖庐,送诸郊,泣曰:‘余死不汝见矣。’”????齐景公迫于无奈将女儿嫁于吴王阖庐,这应是父亲送女儿出嫁的滥觞之作。韦诗中“居闲使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零泪缘缨流”即是韦应物在送女儿出嫁时的真实情状。妻子早逝,父女三人相依为命多年,临别在即,忽感不舍,涕泪横流,难以自已。回看由长女一手照顾的小女儿,眼泪更是难以抑制地流下来。可知韦应物内心的痛苦纠结。“尔辈苦无恃,抚念亦慈柔”,因为怀念亡妻,对女儿也就疼爱有加,一个慈父的形象跃然纸上。“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内训即封建时代对女子的教育。《后汉书·曹世叔妻传》:“作女诫七篇,有助内训。”训诫儿女一般是母亲的职责,《礼记·内则》曰:“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治丝茧,织■组?学女事以供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俎醢,礼相助奠。”????而杨氏女因丧母自小缺乏母亲的教导,侍奉姑婆的事情让韦应物很是替女儿担心;“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纵使担心,不舍,还是为女儿找托身于一个贤惠人家而感到欣慰。《礼记·曾子问第七》曰:“嫁女之家,三月不熄烛,思相离也。”????其间不单是哭嫁,同时还有对女子的训诫教导:教女子循规蹈矩,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妻子与媳妇。《诗经·桃夭》是一首描写姑娘出嫁的赞歌,诗中反复咏叹“宜其室家”,女子不仅要有“灼灼其华”的美貌,更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修养,秀外慧中。韦诗中“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即是韦应物临别时对女儿的万般叮咛,嘱咐她到了婆家要勤俭持家、诚信待人、遵守礼仪孝道、恪守妇德规范。句句肺腑,至情至性。《诗经·豳风·东山》云:“之子于归,

驳其马,亲结其编,九十其仪。”????描写一位随周公东征的战士,在回家的路上回忆迎婚的场景:他乘马迎亲,新娘亲人为新娘施衿结■,反复叮咛。

其次是新娘哭嫁。作为婚礼的当事人之一,新娘哭嫁的原因相对来说就要复杂一些。

第一,告别亲朋好友。女儿出嫁就意味着离开自己成长的地方,离开亲朋好友和疼爱自己的父母。哭嫁即是对离别的不舍,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不能尽孝的两难处境都在哭泣中得到了宣泄。诗中“两别泣不休”即是作为长姊的杨氏女与小妹依依不舍,感伤涕泣。诗中虽没写到父亲与女儿的相泣,但我们推而论之,韦应物于大历十二年左右丧妻,杨氏女此时的哭别自然也暗含着对父亲的不舍及担忧。古代女子嫁人后没有娘家人的回接是不能主动回家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刘兰芝被婆家赶回娘家,母亲曰:“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即使贵为皇后,回娘家也有诸多礼法的约束,何休注《公羊传》称:“诸侯夫人尊重,既嫁,非有大故不得反,唯士大夫妻,虽无事岁一归宁。”此文当必有所受。因此,一旦结婚就意味着与娘家的永别。《邶风·泉水》也是一首写卫女思归的诗歌,通过虚无缥缈的想象描写来呈现出女主人公深沉的思乡之情感。陈雷《读诗识小录》评曰:“全诗皆以冥想幻出奇文,谋与问皆非实有其事。”

第二,告别少女时代。女子嫁人即是新生活的开始,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更像是一个成人礼,她们的哭既表达内心对告别少女时期自由生活的愤懑痛苦,也含有一定的抗争意味。正如博克所说:“过渡性礼仪在任何群体的社会生活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为应付任何社会都会发生的生活危机提供了一般的方法,并且向个人和群体演示一个人的社会行程。这一礼仪具有重要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功能。”??????“这些过渡性礼仪还包括怀孕与分娩,订婚与结婚、死与葬以及与旅行有关的形式。”??????在传统礼教的强大影响下,女性在婚嫁问题上的个人意愿被制度性地全面忽略,必须被动接受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缔结的婚姻,苦楚悲戚之情自是难以言表。《孟子·滕文公》有云:“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不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男不自专娶,妇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用媒妁”《(白虎通·嫁娶》)。“媒”这一存在给青年男女带来交往便利与合法性的同时也是一种阻碍与困扰。在古代,女子与男子的婚礼就是一个类似成人礼的过渡性礼仪。关于这一点,诗歌是以父亲的身份和心理从自身情感角度来描述,因此关于杨氏女的内心活动我们不得而知,但一个待嫁女子的惆怅感伤之心理古今应该不会存在太大的差异。这种心理应该是共通的、普遍的、永恒的,正如父母对儿女的疼爱。

第三,对未知命运的恐惧。在古代,女儿一旦嫁出去了,不仅见不到父母,连姓氏也随了夫家。女子要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侍奉姑舅和丈夫;进入一个妻子和媳妇的角色,承担相应的义务。面对未知的生活,前路渺茫,内心无疑充满了恐惧疑虑,哭泣大概是其可以尽情宣泄情感而不被别人讥讽的合情合理的唯一渠道。文学作品中女子嫁入夫家命运凄凉者数不胜数,无非是因为这样的现实在当时社会乃至整个历史长河中都具有普遍性。如《诗经·氓》中也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现实描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刘兰芝被婆家赶回娘家,就是因为犯了婆婆所谓的“七出”之一,即不顺父母。宋代诗人陆游与爱妻唐婉离异的缘由则是“二亲恐其惰于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后村大全集》)可见古时女子的幸福并不由自己做主,随时可能被剥夺。唐代诗人王建的《新嫁娘词》描写了一个新婚女子在夫家初入厨的惴惴不安之情:“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因为不熟阿婆的食性,或咸或淡,所以先使小姑尝过,才敢奉上。沈德潜评论云:“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唐诗别裁集》)白居易诗云:“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虽是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忠也,但也从侧面揭示了妇人命运被他人摆布的悲哀现实。

三、结语

哭嫁是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和历史性的现实存在。从个体来看,则又会面临各种不同的情形。只要有

婚姻,就一定会有女子离家,父母送亲哭嫁的情况发生。无论别离如何使人黯然神伤,男女结合总归是值得庆贺的喜事。窥一而可见全貌,暂且不论女子嫁人后生活之艰辛与否,仅从别离这一角度来说哭嫁无疑具有一种人情美。首先是男女新婚,喜结连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礼记·婚义》说:“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婚姻无疑是一桩顺遂人情的喜事;中国古人早已将“洞房花烛夜”列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其次是血缘亲情的不舍。哭嫁最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莫过于父母与女儿的分别。即使像韦应物这样的一地之长官在人伦亲情面前也是舐犊情深,与常人无二致。“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在古代宗法制社会里,人们对土地的依附与眷恋远超我们想象,与家人共存是其基本的情感需要,亲人别离无疑是对此种需求的一种隔绝,骨肉情深在离别之际也就越发显出它的动人。■

????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0页。

???? 李镜池:《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页。

?????????????? 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04页,第207页,为77页。

???? 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70页。

?????????????? 卢元骏注译:《说苑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第453页,为521页,第416页。

????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72页。

?????????? 徐陵编,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2页,第37页。

?????? p.k.博克:《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

??????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30页。

?????? 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6页。

?????? 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70页。

??????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92页。

参考文献:

韦唯爱的奉献篇7

今天,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和妈妈穿梭在人流中。我隐隐约约地看见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卖花。是她吗?哦,不是,她在哪呢?这时,我的眼前浮现出发生在雨中的一幕。

记得去年的一天傍晚,天灰蒙蒙地笼罩着大地。千万条银丝从天上无声地洒下来,像美丽的珠帘,雨儿湿润了房,湿润了地,湿润了树……我和妈妈开心地从肯德基出来,突然,看见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女孩在雨中卖花,只见她很瘦,嘴唇发干了,嗓音沙哑了,但她还是吃力地喊着:“卖花啦,卖花啦,玫瑰5元两枝……”“我刚从肯德基吃了香喷喷的鸡腿、薯条,而她,一个小女孩,单身在雨中卖花,肯定又冷又饿,或许小女孩的妈妈正着急地等着女儿回家吃饭;也许她的妈妈病了,需要女儿赚来的钱养家糊口。小女孩好可怜,我不如……”想着,我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点点头说:“好的,就这么做!”我征得了妈妈的同意,连蹦带跳地跑到小女孩的面前,问:“小妹妹,这一束花我全要了,共需要多少元?”“什么?你全要了?5枝康乃馨10元,4枝玫瑰20元,一枝百合8元,大姐姐,这些花可要38元呢!”小女孩又惊又喜,“是的,小妹妹,我全要了,你等一下,”我一边说一边向妈妈跑去,妈妈毫不犹豫地递给我一张崭新的50元钱,我拿着钱,奔到小女孩跟前交给她。“啊!”小女孩接过钱,高兴地喊着,她把一束鲜花和12元钱放到我的手中,“不,这12元钱你拿着,我们送给你,”我笑眯眯地说,“另外,这支百合也送给你。小妹妹,回家把它插在花瓶里,好吗?”“哦,谢谢,大姐姐。”小女孩一边感激地说,一边紧紧攥着那支百合和赚来的钱欢快地向远处跑去……

望着小女孩在如烟如雾的雨帘中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的耳边传来了韦唯的《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歌声传得很远很远……

韦唯爱的奉献篇8

今年是F1历史上的第63个赛季,也将是第26次在最后一站比赛中才决定车手冠军归属,过去25次中有10次是积分落后的车手反败为胜,可见几率并不算低。这10次中的最后1次,就是2010年维特尔在阿布扎比站上演惊天大逆转,生生从阿隆索手中抢走总冠军奖杯,当时他在赛前落后阿隆索15分之多,如今落后13分的阿隆索有机会翻盘吗?

2010年维特尔逆袭成功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红牛赛车有足够的竞争力,即使不能说它比法拉利赛车更快,至少与法拉利不相上下。维特尔在阿布扎比站包揽了杆位、冠军和最快圈速;二是法拉利自己犯错,车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落后阿隆索8分的韦伯身上,完全忽视了维特尔,结果阿隆索如愿跑在韦伯前面———他第7,韦伯第8,但维特尔的夺冠让他最终以4分优势反超。

今年的情况显然与2010年有很大不同,法拉利F2012的速度明显不如红牛RB8,总冠军争夺战也只剩下维特尔和阿隆索两位竞争者,没有其他人来搅局。

巴西英特拉格斯赛道很适合红牛的赛车,2010年和2011年红牛都在这里包揽前两名,法拉利想阻击红牛非常困难。况且目前维特尔有13分的优势,这意味着即使阿隆索拿下巴西站冠军,维特尔只要进入前4名就可以确保总冠军了———有什么办法不让维特尔进前4名吗?阿布扎比站他从维修区通道起跑还拿了第3。唯一的可能就是维特尔遭遇赛车故障或者撞车事故不能玩赛,同时阿隆索要进入前三名。

此战维特尔必然会非常小心,排位赛力争第一以避开起跑时的混乱,如果与其他车手发生缠斗干脆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不是那种肾上腺激素过剩的车手。

可惜赛车不是维特尔能完全控制的,尤其是赛车上的雷诺引擎。今年维特尔两次因为引擎交流电机故障退赛,上一站美国站队友韦伯也遭遇了这个问题,并因此而退赛。可以说交流电机是维特尔卫冕车手冠军最大的隐患,或者说能够阻止红牛的不是法拉利,而是雷诺引擎。

其实雷诺已经推出了新版本的交流电机,并且路特斯车队已经在美国站使用了,只是红牛出于保稳心态仍然使用自己更熟悉的旧版本,韦伯再次发生故障才让他们下决心在巴西站换新版本。

除了车手冠军争夺战之外,巴西站还有另一个焦点事件:这将是车王迈克尔·舒马赫的最后一场F1比赛。虽然6年前舒马赫也曾在英特拉格斯上演过“最后一战”,但现在他已经43岁了,即使最热爱他的车迷恐怕也很难期待他再次回来。

上一篇:如何预防职务犯罪范文 下一篇:关于艾滋病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