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1-26 19:18:01

包拯的故事

包拯的故事篇1

说起来包拯所以有这么多粉丝,完全是民间文艺宣传的结果。胡适先生曾说:“包龙图包拯也是个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容易堆在一两个人的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

显然,人们崇敬包公,并不是因为欣赏包龙图断案的智慧,而是赞颂他对贪官污吏疾恶如仇,敢于碰硬的精神。大约从南宋开始,包拯的名声便开始在老百姓中广泛传诵。

在宋元杂剧里,热情的民间文学们赋予了包拯同志宝剑、金牌、钢铡等多种杀伤性武器,并且赋予了他可以先斩后奏的特权,而且他还可以出入阴阳两界断案,不用办护照。老百姓看完戏这个美呀,这个解恨呀,可回去该挨打还得挨打,该交罚款还得交罚款。

具体地说,大力提升包拯同志历史和精神品位的是元杂剧。如果说宋元话本中包公还只是一位精干的裁判官,那么在元杂剧中,包公就被塑造成了铁面无私、专跟高官豪强较劲的超级斗士。在元代,有关包公的戏大量出现,现存的一百几十种元杂剧中,光包公戏就有十多种。比如无名氏的《包待制陈州粜米》、关汉卿的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和《包待制智斩鲁斋郎》、郑廷玉的《包待制智勘花》、李行道的《包待制智赚灰阑记》和武汉臣的《包待制智赚生金阁》等等。有的戏主角虽不是包公,可他的形象在戏中也很高大。

值得注意的是,1967年在古墓中出土了明代成化年间刊出的九种说唱包公案故事,如《仁宗认母传》、《断国舅公案传》等,说明到了明代已有连台讲唱的大书,其中斩皇亲系列突出了包拯铁面无私的大无畏精神。

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在清代嘉庆年间还出现了大家熟悉的《铡美案》,经过民间文学的加工,包公的形象越来越高大,故事越来越离谱儿,连人间至高无上的皇帝,阴间无所不能的阎罗都惧他三分。

说起来包拯在开封府尹的任上不过三年,他真的有过打龙袍、铡驸马、斩包勉的反潮流事迹吗?这其实是老百姓和民间戏剧家 “添油加醋”的结果。

先说斩包勉。包拯根本不是由大嫂带大的,也根本没有管大嫂叫嫂娘这档子事儿。包拯小时候父母硬朗着呢,再说正史里也根本没有包拯斩亲侄子的记载。所以说,斩包勉连同包拯被当做弃婴扔掉的故事,纯属民间文人挑动别人家庭矛盾,制造不和谐因素所为。

至于铡驸马,陈世美是比包拯晚好几百年的清初人,所以,包拯就是把铡刀抡得虎虎生风,也铡不下老陈的脑袋。据史料记载,唐宋两朝“驸马都尉从五品,皆尚主者为之”。看来,古代的“驸马”也没有多大实权,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过是一种“宫廷摆设”罢了。犯不上让老包同志大开杀戒。

另外,京剧《铡美案》中还有一个力挺包拯的老相爷王延龄,按照包拯在北宋的活动年代,丞相中并无王延龄其人。只有一个叫王旦的人,可能是王延龄的原型。王旦在真宗朝为相时间最长,老成持重,待人接物也较平和,但王旦和包拯并无师生之谊。包拯为开封府尹是宋仁宗时的事,那时王旦已经去世多年,可见包公上演的“铡美案”完全是一出关公战秦琼式的闹剧。

包拯在开封府的时间其实很短,就是他积极办案,别人也全力配合,也办不完诸如打龙袍、杀赵王、铡驸马、斩包勉等通天大案。查《宋史・包拯传》只有一起审理割牛舌的案例,还是包拯任安徽天长县知县时干的。就是这样一个小小案例,《宋史》还记在了两人名下,就是发劳务费也得对半分,包拯想独吞都不可能。

包公戏之所以越演越热闹还因为包拯不像其他清官,如范仲淹、苏轼那样多灾多难。他总是稳坐高位,危难之时总能逢凶化吉,很适合中国人好人有好报的心理。老百姓想得也对呀,你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我们怎么拿您当保护神呢?在是非不分的封建社会里,作为民间正直之神的包公,会给人们带来希望,有助于人们在苦难的生活中坚持下去。包公成了他们受欺负时无奈的心理安慰,有时再吼两嗓子有关的戏文就更痛快了。其实包拯活着的时候,大概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清官的形象代言人。

说起来,老百姓对“清官包公”的塑造,对于整个封建官僚体系来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贪腐者的贪婪和卑鄙,按说为官者应该极力打压才对。可官府却采取了相反的态度,宋代以后,各朝各代为他修庙、修故居、修家谱,从官方的角度为包公重塑金身。想想,这一点也不奇怪,完全是统治的需要,其形成过程与基督教的形成过程非常相似――起初被官方所打压,后来又极力被推崇。

封建政治生态中的包公,不可能事事干得磊落,也不可能是个高大全,因为谁都明白戏里的包公,在现实中其实是没法活下去的。如果事事铁面无私,专跟皇亲国戚、高官显贵作对,上上下下得罪个够,连自己都保护不好,还能保护谁呢?可能包拯也理解,仁宗再廉洁自律,给老岳父的堂哥安排个官做,也算是人之常情。皇家的官不给皇上的亲戚做,给谁做呀?肥水不流外人田,老百姓都懂,老包能不懂?

包拯的故事篇2

包拯是北宋人,28岁考取进士,步入仕途。曾当过知县、州官、府尹,出使过契丹,还在财政、监察部门担任要职,官至宰辅。包拯为官大公无私,清正廉明,断案如神,体恤民众,被人们称为包青天。

包公断案的故事(一)

包拯早年做天长县的县令时,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公断案的故事(二)

一天王五赶自己的驴去卖炭,他把驴捆在市场门口的树上,一会卖完了出来看见驴变的又瘦又小,就去报了案,包公想了想说:把这头驴关上3天,再审,第三天包公说把这头驴打40打板,他爱怎么跑就怎么跑!然后派人在后面跟着那头驴,果然找到了偷王五驴的坏人!

包公断案的故事(三)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宋朝时期,有个男孩帮父亲上街叫卖,他累了在一块石头上睡着了,等他醒来,发现篮子里的钱被偷了。包公跑过

包拯的故事篇3

我的家乡——安徽省从古到今出过不少家喻户晓的名人,从古代的包公、朱元璋到现代的陶行知、胡锦涛主席等,但其中我最了解的就是包公。

包公,真名叫包拯,字希仁。是北宋庐州合肥(现在的安徽省合肥市)人。他和范仲淹一样,一生做过许多官,小到县令大到枢密副使。不管是做什么官,他都认真处理政事,执法如山,铁面无私。所以在戏剧里,专门给他画了一个大黑脸。

在众多故事中唯有历史记载的有关包拯断案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包拯在天长县任任知县时遇到的一件事:有一个人,将一名农民告上了县衙,说那名农民杀了一头耕牛,并且把熟牛肉只留下了一点点给自己吃,其它的全部卖了。在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犯法的,但是那个人没有想到这状一告就泄露了自己。原来在前一天那名农民就到县衙向包拯告状了,说有人把他家的牛的舌头割了,当时包拯就意识到这一定是某个仇家有意陷害这个,便让那名农民把牛杀了,来“引蛇出洞”。这件事形象的反映出了包拯的机智。

包拯不仅机智而且大公无私。包拯做官以后对家里人的要求也很严。他曾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后世子孙任,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以殁之后,北吾子孙。”意思是说:谁要是做官犯了贪脏,不许回老家,死后不得葬进包家坟墓。不听者,不是我的子孙。

正因为包拯的机智勇敢和两袖清风这些优秀的品质,所以从古到今包拯一直被人们视为清

包拯的故事篇4

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看《少年包青天》,每次看到他和那些权贵斗争,就心情激昂,难后当他稍有一些困难,就替他担心。有时看完电视剧,就缠者爷爷讲包青天的故事。一次,问爷爷,包拯是不是老死的?爷爷说,坏人讨厌包青天,把他杀死了。听到这个情况,当时真的好难过。一个纯洁的孩子,发现自己崇拜的人居然死在坏人的手里。

前些时,无意中看到这本《包拯身前身后事》,小时那股好奇心又上来了。于是我细细读了这本书。虽然知道包拯后来得到善终,小时看的电视剧有不少夸张成分,但在书中认识了真实的包拯,了解他的真实事迹,让我更佩服他,崇拜他。他的孝心,他的为官之道,让我受益匪浅。

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

司马光评价包拯,“拯进士及第,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人称其孝”。具有浓烈的孝忠观念的包拯,在中进士后没有离开父母去当官,而是在家服侍到父母去世,守完孝才应国家要求外出做官,为国家尽忠。这和当时许多官员为享受而对朝廷隐瞒父母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他这一行为符合当时的大孝,受到国家和百姓的肯定。

其实,看看我们现今社会,居然需要用立法来让子女回家看父母。这不能不说是现今社会的悲哀。是父母成就了我们,我们虽然效仿不了包拯,但我们真需向他学习。在父母老年,好好孝敬父母,不要谈及任何困难。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直谋

包拯一生仕途平坦,权倾朝野,连皇帝都对他敬重有加。可以说这在古代为官者中是凤毛麟角。中国古代不缺乏忠臣,直言进谏更不少,但能一生仕途平坦的真的屈指可数。

包拯为官期间,先后七次弹劾当朝权贵,朝野震动。当朝皇帝仁宗起初只想应付下包拯,但包拯始终认为王奎这样害人之马不除不行。在智谋运用和坚持下,仁宗只能割爱。如果说弹劾权贵还不能显示包拯的智谋和以国为重的大忠。那他在看到仁宗在对待自己最喜欢的张贵妃是毫无节制的满足她的要求时,他又是挺身而出,直言劝谏。谏官只是皇帝手中的一个工具,一个最为正直的谏官,他也不能超出皇帝可以忍耐的程度。包拯明显知道这点,但他也摸清领导的秉性,所以他还是来了个集体劝谏。虽然最后仁宗没有完全松口,但事情还是以包拯和仁宗双方妥协而结束。这个结果不能不说是最好的结果。假如包拯没有让步,死谏,那历史留给我们的包拯可能就没这么让后世感念了。

包拯一生最辉煌最有成就时期就是谏官时期。但在后期,直谏精神是有所减弱的。因为前面得罪太多人了,仁宗也没以前那么信任他了。但他还是秉承了自己的原则。这样既如愿做了实事,又能一直使自己过得不错。其实现在在公司打工,也可以像包拯学习,摸清老板的脾气,好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像现在好多职员抱怨自己的老板很难相处。

孝肃家风,影响儿孙

中国人向来尊敬忠臣,孝子和清官而包拯一人就具备了这三种优秀品质。特别看到他的家训,“包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堙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鉴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这是对国家的大爱啊。只能说敬重他老人家了。

包拯的故事篇5

【白天不懂爷的黑】杜甫忙完,包大人开始加班!网友创作调侃包大人黝黑的肤色。如:展昭对喊冤百姓说:“你们放心,包大人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官!”包拯听后怒曰:“展护卫,本官有那么黑吗?”

1楼:金銮殿早朝,宋仁宗威严地扫视群臣,大怒:“包拯怎么不在?”“回万岁,包拯不就在这儿吗?”八贤王指着不知所措的包拯道。宋仁宗:“哦,看他头像是黑的,以为他不在。”

2楼:展昭给王朝和马汉讲自己的英勇故事:“那天我探逍遥楼,获得重要情报,却误中机关,身受重伤。我强提一口气,支撑到开封府,突然眼前一黑。”马汉关切地问:“你晕倒了?”展昭:“不是,是包大人出来了。”

3楼:展昭学画,只见宣纸上一团乌黑,公孙策表示浪费了不少画纸,展昭却说:“我在画包大人。”

4楼:包大人把凶手作案的细节说得清清楚楚,凶手讶异:“月黑风高,四下无人,你如何亲眼所见?”包拯指指自己的脸:“你懂的!”

5楼:展昭追上刺客几招将其擒获,乃赶回开封府。公孙策见展昭就说:“展大人,你中了调虎离山计啊!方才你前去追捕刺客,埋伏在屋顶的另一刺客立刻潜入了包大人的房间。”展昭心下一惊:“包大人没事吧?”公孙策看了看天上无云遮月,说:“幸好包大人急中生智,把衣服全给脱了。刺客以为他不在就离开了。”

6楼:一日展昭披刀回开封府,一时兴起哼唱:“蚂蚁呀黑,蚂蚁呀黑……”忽觉一道戾光从背后射来,一回头只见一轮明月高挂天空,展昭心想:明明前面还是阳光高照,怎么一下就到了黑夜?他定定神,等看到所谓何物时,心里一惊,只见包拯一路怒气飘走。公孙策从旁边闪出,拍拍展昭的肩膀,贼笑道:“展大人记性怎能如此之差,难道不知道在开封府要把黑的说成白的吗?”

7楼:深夜,去案发现场的路上。夏洛克突然拽拽约翰的衣袖:“John,我们也接吻吧。”约翰不解:“嗯,什么叫我们也?”“你看前面公孙策跟包大人。”“明明只有公孙策一个人呀!”“观察,John。你看他舌头伸出去就不见了。”

8楼:公孙策舞文弄墨之后,总会惯性地轻舔笔头,有时嘴唇便不免沾墨泛黑。展昭第一次看见时,神色古怪。“公孙先生,展某有一问不知当不当讲……”“展护卫但说无妨。”“您是不是刚亲了包大人?”

9楼:包拯急急忙忙来找公孙策:“公孙先生快帮忙看看,本府新买的手机怎么就黑屏了呢?”公孙策接过,揣摩片刻……“大人,您又用自己的大头照当桌面了吧?”

包拯的故事篇6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 ,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是传说里管地狱的神。)

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包拯的故事篇7

出处来自“微开封”

“黑”得都找不到的包大人,在微博上最近红透了,网友围绕着包大人的“黑”,创造出一系列的段子,让大人红得“无厘头”,热度堪比此前一直“很忙”的杜甫。

“包拯与展昭初见面。包拯拱手:‘在下开封府尹包拯。’展昭还礼:‘在下南侠展昭。’‘没人会把你当成女侠的啦。’”不久前,作家“两色风景嘎”在微博上开写了“微开封”,开封府里各色人物纷纷登场,段子里冷的热的笑话high点不同。

热捧就因为很“黑”

但慢慢的,其中关于包大人的“黑”段子开始特别受捧,网友们更是集中向包大人打“黑”,主力“攻击”这个除额头小月亮外,包大人个人的最大特点。

从黑色易于隐藏取证,到黑色可以深夜保命,再到黑色的QQ下线……网友们深深感叹,包大人额头为什么是月亮而不是太阳,因为它贴切地诠释“白天不懂爷的黑啊”。

网友们又欢乐了!和倚在大石头上的杜甫一样,包大人也完全属于“躺着中枪”,而且中的还是“黑枪”。

各路笑点>>>

眼前版展昭

给王朝和马汉讲自己的英勇故事:“那天我探逍遥楼,获得重要情报,却误中机关,身受重伤。我强提一口真气,支撑到开封府,突然眼前一黑。”马汉关切地问:“你昏倒了?”展昭:“不,是包大人出来了。”

QQ版金銮殿

早朝。宋仁宗威严扫视群臣,大怒:“包拯怎么不在?”“回万岁,包拯不就在这儿吗?”八贤王指着不知所措的包拯道。宋仁宗:“哦,看他头像是黑的,还以为他不在。”

救命版展昭

包拯的故事篇8

1、陈世美在剧中是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反面人物,最后被包拯所斩,也因此在后世成为负心人的代名词。历史上无陈世美其人,是小说作者杜撰的人物。

2、陈世美的形象最早出自明代小说《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在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续书《续七侠五义》中陈世美故事得以完善定版,并影响传统戏曲《秦香莲》(又名《铡美案》)。

3、小说剧情:陈世美家境贫寒,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十年苦读,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宋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祺半夜追杀。韩祺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包拯欲治陈世美之罪却苦无实证。陈世美假意接秦香莲回驸马府,又以二子逼迫秦香莲在休书上盖印。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朋家夫妇,途中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不让步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来源:文章屋网 )

上一篇:超常教育范文 下一篇:坚硬如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