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中断范文

时间:2023-11-19 22:30:24

天门中断篇1

关键词:动火作业;天然气;切断隔离;阀门;盲板;隔离囊;

输气管道动火作业是指在输送天然气的管道上进行能直接或间接产生明火的临时作业,有较高的风险。为消除和控制风险,确保动火作业安全,会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技术措施,一般施工作业中对天然气输气管道动火的安全技术措施由如下几个步骤组成:一是对输气管道天然气介质切断,放空动火段管道内的天然气;二是对动火段管道进行置换,常用惰性气体氮气来置换;三是检测可燃气体浓度,检测合格后,进行相应的后续作业,如机械断管等;四是对动火口可能存在的液态烃、硫化物等进行清理;五是进一步加强隔离,比如加泡沫球、打黄油墙等;六是用防爆轴流风机吹扫,再次进行可燃气体的检测;七是进行打火试验后,管道组对动火焊接;八是焊接过程中对可燃气体浓度跟踪监测,确保可燃气体含量低于爆炸下限的10%。

在此,笔者结合实际在输气动火作业中的经验总结,试着介绍在输气管道动火作业中,对天然气切断隔离的几种技术措施。

一、两道阀门的切断隔离法

通过两道阀门来控制切断隔离天然气,关闭并锁定阀门1,放空阀门1至动火点管段之间的全部天然气,确认关闭与动火点连接介质来源的两道阀门(阀门1、阀门2),并使阀门1与阀门2之间的管段与大气相通,目的是防止阀门1内漏时能通过与大气相通的引流点引流,作为溢流口,使得阀门2不承压或微承压。

二、一道阀门加盲板的切断隔离法

通过一道阀门加盲板来控制切断隔离天然气,关闭并锁定与动火点位置相连接的阀门1,放空阀门1至动火点管段之间的天然气,在阀门1后的两法兰间加装紫铜盲板,来进一步切断隔离,并使阀门与隔离盲板间的管段与大气相通,作为引流点和溢流口,使得当阀门1若出现内漏时盲板不承压。

三、一道阀门加隔离囊的切断隔离法

通过关闭并锁定与动火点位置前连接的一道阀门1,放空动火作业管段内的天然气。若有条件,利用作业管段的装置(如收发球筒、法兰等)把没有充气的隔离囊塞入到动火点之前阀门1之后,给隔离囊充气带压起隔离作用;若没有条件,可在机械断管后从断管口塞入泡沫球来隔离。

四、开孔封堵的切断隔离法

在没有阀门能控制截断管线内天然气介质的情况下,可采用开孔后用盘式封堵进行控制截断,放空盘式封堵截断后动火作业管段内的天然气,为了防止盘式封堵存在微量泄漏的可能,可在动火点之前盘式封堵后的管段上开一个孔,放入隔离囊来进一步切断隔离,并使盘式封堵与隔离囊间的管段与大气相连通,作为引流点和溢流口,使得隔离囊不承压。

五、一道阀门加黄油墙的切断隔离法

通过关闭并锁定与动火点位置前连接的一道阀门1,放空动火作业管段内的天然气,通过机械断管口往作业管段内打黄油墙进一步隔离,并使阀门与黄油墙间的管段与大气相连通,作为引流点和溢流口,使得黄油墙不承压。

六、结语

天门中断篇2

[关键词] 幽门狭窄;肥厚;消化道造影检查;超声检查

[中图分类号] R816.92;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c)-0018-02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环状肌肥厚,导致管腔狭窄,使摄入的食物通过困难,发生梗阻。小儿最主要的症状为呕吐,可见胃蠕动波,可们及幽门肿块及营养状况改变。症状出现于生后2~4周,少数在出生后第一周即开始出现症状,极少数发生在5个月之后。该院分析了医院近一年来院就诊,经手术证实的100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术前行超声及消化道造影检查的诊断情况,并将影像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实超声检查确实为一项准确、方便、安全检查方法[1-2]。为探讨婴幼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超声检查对比及消化道造影的临床诊断价值,该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患者100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该院就诊的100例生后出现呕吐(且进行加重),临床疑有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的新生儿及婴儿。术前均行超声检查及消化道造影检查。其中男85例,女15例,男女之比为5.6∶1,年龄13 d~5个月。所有患儿均行超声检查及X线造影。

1.2 仪器与方法

1.2.1 超声检查 采用飞利浦HD11EX,LOGQ400超声诊断仪,频率5~10 MHZ。患儿取仰卧位,超声探头放于患者右上腹,采用幽门管纵横切扫描,得到满意声像图后,进行测量幽门肌厚度、长度及幽门管直径。

1.2.2 消化道造影检查 采用GMM数字胃肠机。造影前均禁水、禁乳3 h以上,服用加糖的钡剂。服用加糖钡剂后操作者应密切观察患者食管、胃、贲门、幽门以及十二指肠的相关情况,要求患者采取右前卧位时,即可显示清晰幽门影像。

1.2.3 观察指标 应用高频超声和X线钡剂造影检查,对比统计两种检查诊断符合率,详细记录患儿管壁厚度、管腔径、幽门管长度、直径等。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造影检查

CHPS诊断标准:胃扩张;胃蠕动增强;幽门管细长如“鸟嘴状”;胃排空延迟。100例患儿全部可见幽门管细狭及排空延迟,其中肩样征42例,菌伞征22例,征18例,线样征42例,双轨征32例,鸟嘴征31例。

2.2 超声检查

CHPS的诊断标准:幽门肌厚度>4 mm,幽门直径>14 mm,幽门管长>15 mm,胃排空延迟,胃腔扩大,胃蠕动增强。该组100例病例均为阳性,显示超声测量幽门肌厚度5~9 mm,幽门直径14~21 mm,幽门管长15~27 mm;(表1)。其中3例可疑阳性, 3例因胃肠气体干扰,幽门部显示不满意(图1、图2)。

3 讨论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管壁的增生、肥厚,并且随患儿日龄增加而管壁逐渐增厚所,以致引起的幽门管腔不完全性梗阻,这直接导致新生儿发生器质性呕吐。实际接诊中男患儿发病大于女性患儿,男性、女性的发病比例约为5.6∶1,而且多数为足月产的正常婴儿,多为头胎[1]。临床症状表现为:生后2~4周出现喷射性呕吐,不含胆汁;失水、营养不良。体征:右上腹肋缘下腹直肌外缘处橄榄形肿块。B超检查:幽门环肌厚度≥4 mm,幽门管长度≥16 mm。X线检查:吞稀钡造影特征表现:①胃扩张;②胃蠕动增强;③幽门管细长如“鸟嘴状”;④胃排空延迟。该组头胎患儿为63例。目前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其中少数病例有家族史,研究结果显示可能患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原因至今尚无统一意见,如早期诊断并进行治疗,效果良好。患者症状表现为大小便、吃奶正常,但大约3周后开始吐奶,喷射性呕吐状为病情逐渐加重的现象,呕吐物为奶汁或奶凝块,但是呕吐物中不含有胆汁。症状严重患儿的呕吐物呈现咖啡色,呕吐后患儿仍具有很强的求食欲。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患儿的症状规律、且逐渐加重的喷射性呕吐以及可以触摸到右上腹橄榄样的肿块即可明确诊断。但是该组仅有36例患儿体检可以触及右上腹肿块,另外据国内外文献报道也仅为70%的可以触及肿块[4-5],并且喷射性的呕吐的症状诊断直到现在也没有可执行的界定标准,而且也不只是CHPS所特有,目前主要有超声及消化道造影2种方法进行术前诊断。因此影像学检查对CHPS的诊断至关重要。

临床诊断中采用高频超声进行检查,此方法重复操作性强,而且简单易行,还避免了因X光的照射造成对病人的射线伤害。CHPS患儿超声显像显示:幽门长轴切面呈“子宫颈征”,管腔细狭,短轴切面呈“靶环征”,周围为环状低信号,中心为高信号。该组诊断率为100%,其中2例可疑阳性,后来经过手术确诊。肌层增生、幽门管结构等断面清晰显示,并且可以测量幽门肌层的厚度及长度,不会因幽门痉挛而造成影响[6-7]。该文主要探讨超声检查先天性幽门狭窄,结果表明超声检查明显优于X线检查,在诊断中可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临床采用消化道造影检查手段诊断CHPS准确率较高,而且使用时间较长,检查中采用可靠的图像对发生呕吐患儿的消化道进行鉴别诊断。患者幽门肥厚表现为典型的表现,如肩样征、蘑菇征乳突征、线样征、双轨征、鸟嘴征等,且对幽门开放状态的观察效果较显著。由于患儿呕吐的原因较多,消化道钡餐检查可以在诊断CHPS的同时可以确诊或排除其他上消化道疾病。该组4例患儿合并胃扭转[3]。

先天性幽门狭窄常需与胃扭转、幽门痉挛等进行鉴别诊断。幽门痉挛病人的特点是:形式为非喷射性,呕吐量较少,痉挛呈间歇性,不影响患儿营养情况,服用解痉药后效果明显,触摸右上腹没有肿块,超声及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无幽门狭长现象,幽门管开放。患儿胃扭转的x光检查显示为:胃大弯上翻到小弯之上,显示双泡征,双液平,幽门管保持畅通。该病在明确诊断前,可以先试服用解痉药物,喂奶前一刻钟滴入1/1 000阿托品l滴,也可减轻呕吐程度。需要注意在护理中,因患儿易频繁发生呕吐,睡眠时应取侧卧位,而且头部需要加以抬高,避免发生呕吐时,呕吐物呛入气道,发生危险。在明确诊断后,应该在术前准备做好后,及早的做幽门肌切开术,此手术治疗虽然方法简便,但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 黄国英,林其珊,钱蔷英.小儿临床超声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72-373.

[2] 左文莉.临床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56.

[3] 邢伟,丁乙.临床X线鉴别诊断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2.

[4]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5] 夏焙,吴瑛.小儿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

[6] 王彦,何秀军.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超声诊断及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2011(8):92-93.

[7] 万金萍,李宏建,高天玲.B型超声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检查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9):145-146.

天门中断篇3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切除术;血栓形成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报道发生率约39.8%[1]。2005年9月—2008年9月我院成功实施断流术87例,发生PVT 9例(10.3%),无严重并发症,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7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其中男62例,女25例;年龄26~68岁,平均(41.5±3.2)岁;肝炎性肝硬化81例,酒精性肝硬化5例,特发性肝硬化1例;至少有1次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史,胃镜或钡餐证实食管静脉重度曲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 73例,B级14例。行原位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传统断流术)18例,原位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9例。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门静脉系统无血栓。

1.2 手术方法 脾切除:保持脾脏位置,结扎脾动脉后处理脾周韧带,分束处理二级脾蒂血管(避免大块结扎脾蒂和胰尾),切除脾脏。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离断胃后静脉、左膈下静脉、冠状静脉的胃支,保留冠状静脉的食管支(食管旁静脉),离断食管旁静脉进入食管的穿支血管,若食管旁静脉主干直接进入食管壁或食管贲门区,曲张血管形成静脉团难以辨认时,则在胃冠状静脉的起始部离断食管旁静脉,游离食管下段6~10 cm,食管下段、胃大弯、胃小弯侧浆膜化。术毕彻底止血,置管引流。

1.3 术后治疗 除常规治疗外,应用止血药1~2天。第3天起复查血常规(每2天1次),监测血小板(BPC)的变化。BPC≥300×109/L时,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BPC≥350×109/L,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香丹;BPC≥500×109/L,口服羟基脲抑制血小板生成。术后4~5天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每周1~2次,有异常临床表现时随时复查。合并PVT者加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溶栓。出院后口服阿司匹林2~3个月,定期复查血常规(每周1次×12次)和彩色多普勒超声(2周1次×6次)。

2 结 果

血小板于术后3~4天迅速升高,2周左右达到高峰,最高者达876×109/L,随后逐渐下降。合并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9例(10.3%),传统断流术后3例(16.7%),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6例(8.7%);其中脾静脉6例(66.7%),门静脉主干2例(22.2%),脾静脉、门静脉主干同时发生1例(11.1%)。血栓形成时间:最早术后第7天,最晚术后第21天,平均14.2天。经治疗后8例血栓完全消失,1例基本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出院后随访3个月,无新鲜血栓形成。

3 讨 论

3.1 断流术后PVT形成的原因 断流术后血小板升高、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是PVT形成的主要因素[2-3]。脾肿大时脾内血小板滞留,脾产生抑制血小板生成的循环因子,血小板生成减少且破坏增加,脾切除后上述因素消失,血小板生成增加而破坏减少,短期内迅速升高,这是PVT形成的高危因素。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属支末端形成盲袋,血流减缓,淤滞加重,同时血管内膜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胶原纤维暴露,易于血栓形成。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能力下降,抗凝血酶合成减少,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后低血容量、大量使用止血药物、腹腔感染也与PVT有关。

3.2 PVT的临床表现 PVT早期多呈隐匿状态,可表现为发热、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腹泻、腹腔积液增加等,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漏诊率较高。严重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肠绞窄坏死等[4]。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监测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流,发现门静脉或属支腔内出现血栓回声、门静脉海绵样变对诊断PVT有重要价值。增强CT及核磁共振门静脉三维成像对诊断PVT有参考价值。血管造影可显示PVT的部位、范围,还可同时给予溶栓治疗[5]。

3.3 PVT的预防和治疗 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效果确切,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常用手术方法之一,在我国广泛开展。近几年来,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杨镇等对经典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作了改良,提出了选择性断流的手术方式[6]。该术式在离断食管下段、胃底曲张静脉的同时,保留食管旁静脉的自发性门腔分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分流和断流互补的目的,可降低术后再出血和PVT的发生。本组行该术式69例,PVT的发生率(8.7%)低于传统断流术后的发生率(16.7%)。

原位脾切除采取分束处理二级脾蒂血管的方法,避免了大块结扎脾蒂和胰尾,从而减少对脾静脉和胰尾的损伤,最大程度地保留脾静脉和腹膜后静脉的分流途径,有利于降低脾静脉血栓的发生率[7]。

脾切除术后短期内血小板数量迅速增多是PVT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术后动态监测血小板的变化十分重要。根据血小板数量的变化,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香丹等行活血、化瘀、祛聚治疗,血小板明显升高时应用羟基脲抑制其生成。注意临床表现的变化,必要时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于血栓形成的早期及时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溶栓治疗。通过以上预防和治疗措施,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邓美海,邓鹏,林楠,等.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调查[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7,22(8):616-618.

[2] 张丹,张学文,赵吉生,等.肝硬变门脉高压症手术前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防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3,7(2):170-172.

[3] Fujita F, Lyass S, Otsuka K, et al. Portal vein thrombosis following splenectomy :indentification of risk factors [J].AM Surg,2003,69(11):951-956.

[4] 孙勇伟,罗蒙,陈炜,等.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6,11(3):198-120.

天门中断篇4

【关键词】消化道异常 幽门狭窄 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8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130-02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6-2009年三年中的临床病例,有关小儿消化道异常的临床资料对9例先天性食管闭锁,217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13例先天性十二指肠狭窄及小肠闭锁,以及消化道重复畸形的病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诊查并与本病特点进行了精心细致诊查,并结合生理病理以及本病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说明。

2 结果

2.1 先天性食管闭锁

本病症严格禁忌钡餐检查及钡剂造影,可拍摄单纯胸腹部平片。本病x线检查前,先从鼻孔或口腔插入一导管。如食管闭锁者导管进入10-15厘米处导管不能在进行前进。这种情况出现后,我们要进行其它的检查。本病特点常合并吸入性肺炎或肺不张,左斜位观察:食管上部为球状盲端,下端则呈“铅笔”状由气管分叉处分出。如有瘘管,诊断须要用水溶性造影剂来鉴别。

2.2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及幽门痉挛

笔者指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下窄时,可见胃内容物通过幽门的时间延长(右卧位时钡剂通过时间在5分以上)及幽门部延长(5毫米以上)胃蠕动亢进或消失、胃扩张、无力、幽门通过困难。而胃末端呈“嘴状”突起。两侧圆锥状膨出是本病的重要所见。对诊断先天性幽门狭窄尤为重要。幽门痉挛与幽门狭窄在临床上以及x线上均极为相似,主要根据其病变程度以及其病变的特点和持续性进行鉴别。幽门痉挛时胃蠕动亢进较弱,且多为间歇性而出现的软性肿物扪及到的机会较少。为此笔者认为在器质性与功能性改变之间有移性型的存在。例如,所见虽为持续性,经保守而治愈。笔者对217例临床似诊为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

2.2.1 扪及幽门肿块 本组病例中,扪及肿块者93例(43%),未能扪及者72例(33%),可疑者52例(24%),见表一。由于幽门肿快发病率很低,因此并非诊断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可靠征象。

2.2.2 假阳性肿块 假阳性肿块系指临床疑有幽门狭窄并扪及肿块。本组共有21例,其中11例经手术证实并无幽门狭窄,即正常者5例,十二指肠系带伴旋转不良4例,双囊胃和胃内异位胰腺各1例,其余10例经x线胃肠检查发现3例有十二指肠系带伴旋转不良;余者均无异常。笔者认为假阳性肿块系人体内先天性异常或扪及到其他组织或幽门痉挛所致。

2.2.3 上腹部出现蠕动波 本组出现上腹部蠕动波者100例(47%),可疑者27例(12%),未出现者90例(41%),见表二。笔者认为蠕动波的出现虽然是幽门梗阻的较典型表现,但在其它先天性异常或正常婴儿中也常见到,因此也非特异性征象。

2.2.4 x线征象 本组中70例作过胃肠x线检查,呈现①胃扩张19%;②食管返流者69%;③幽门“鸟喙”征49%系狭窄近端的钡剂所致;④“线样”征者84%,系被肿块包围的狭窄胃腔内的钡剂所致;⑤ “”状征者89%,系持续性蠕动波由于有肿块存在而不能通过所致。

对217例肥厚性幽门狭窄不同类型的分组比较

表一 第一组扪及幽门肿块情况

表二 第二组上腹部蠕动情况

2.3 先天性十二指肠及小肠闭锁和狭窄

本病症严格禁忌钡餐检查及钡剂造影,新生儿可拍摄单纯腹平片即可。十二指肠下部梗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显著扩张,其下部肠管不见充气(闭锁)气体很少(狭窄)。闭锁在空肠近端时,胃及十二指肠全部扩张,多呈现两个液气面。单个、三个者则及为少见。闭锁在下部时肠管扩张明显。闭锁的部位诊断困难,须服用水溶性造影剂30-60毫升检查,但实际意义不大。肠旋转不良时十二肠降部仍在右侧,十二指肠空肠曲消失,小肠位于右腹部,回肠末端于右侧进入盲肠,盲肠及升结肠偏左,而升横结肠很难区分。

2.4 消化道重复畸形

消化道重复畸形通常认为是胃肠性囊肿的一类。笔者综合各学者意见将畸形分类为3组:①肠囊瘤或肠性囊肿,系脐肠管残余形成,包括消化道全层,位于小肠的游离面,常附于脐部腹壁后。腹膜前及皮下脐囊肿皆属于本组。②纵隔的前肠囊肿,除胃肠性外也包括常见的支气管性囊肺。通常位于食道腹侧,与脊椎无关,不具有肌肉或有很少肌肉。除食道、胃或肠的粘膜组织外,常有毯毛上皮岛。③消化道重复畸形,具有胃肠道全层多有发育明显的二层肌肉,位于肠系膜背侧,在胸腔委员食道背侧与脊柱粘连。比较少见的粘连下及肌层囊肿以及薄壁的腹腔内肠囊肿,均由粘膜及结组织构成,似不属于此种分类。重复畸形的粘膜不完全和消化道临近部的粘膜相符合,但其分化几乎是完全的,只有少数含有胚胎上皮及毯毛上皮。重复畸形的肌肉为二层,发育良好。与胃肠管接连部分的肌肉常交织而不能划出界限。重复畸形常有索带形成与脊柱相连,可并发脊柱畸形。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重复畸形的发生学说:①由小息室发生。②窦心期后由肠道重复管腔化的空泡汇合而成。③由于神经肠管的封闭不全,在发育过程中肠管部分呈囊状,部分呈索带状,该索带阻碍原始脊柱闭合,形成前侧脊椎裂。④由于内胚层与背索间有组织遗留形成囊肿及索条,索条牵引至背索可致脊柱畸形。

笔者观察6例消化道重复畸形,3例位于腹腔内,2例位于纵隔内,1例为自十二指肠至上纵隔腔。这种病症均起自婴儿期。重复肠管与胃肠道间均有沟通者,其分泌物得以排除而呈慢性病程。小肠重复位于肠系膜而引起接连部肠血流障时,可出现绞痛。晚期可致肠梗阻症状。胸腔的重复畸形多呈压迫症状,如因为小儿气管较软易致呼吸困难、咳嗽、复发性支气管炎。X线拍片时呈肿瘤阴影多位于后纵隔,大多靠近脊拄右侧,很难与其它肿瘤相鉴别。重复畸形常与脊椎畸形同时存在。

3 讨论

天门中断篇5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受较强低涡影响,24日至今我市北部出现大风降雪过程。截止26日14时,黑河降雪量5毫米,孙吴4毫米,逊克11毫米,其他县在2毫米以下;北部积雪深度普遍在30厘米以上;降雪同时出现了5级左右偏北风,天气恶劣。预计未来3天仍以阵雪天气为主,气温在零下10-20度,28日各地风力有所减弱。预计未来2天部分公路雪阻现象会持续。为了有效防范降温、暴雪天气对供暖供电、交通安全、市场供应等方面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要高度重视,着力做好强降雪灾害应对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针对目前面临的严峻抗雪防灾形势,充分认识抗雪防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2月26日,市长在爱辉区鸿鹏煤矿事故处理情况汇报会上,又对做好“两节”期间道路交通、防火、人员密集场所等项安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常务副市长就做好强降雪大风天气应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委常委、副市长李文华,副市长、公安局长在12月25日全市安全生产紧急电视电话会议上,对深刻汲取“12.17”爱辉区鸿鹏煤矿事故教训、全面落实安全工作各项措施作出了部署。各县(市)区及中、省、市直各有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责出发,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树立防大灾、抗大灾的意识,扎扎实实做好现阶段强降雪大风天气灾害防范应对各项工作。特别是要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变化,及早制定有效对策措施,将强降雪大风天气可能带来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确保大雪不成灾、群众保安全。

二、要明确职责,全力抓好各项抗雪防灾措施落实。气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风雪等天气中短期预报、预警信号工作,及时迅速地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最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灾害影响评估和对策建议,并将相关气象信息通过电视播报、滚动字幕、政府网站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安、交警、交通、铁路、民航、口岸等部门要增加力量,加强对事故易发地段,部位的管理、巡查,科学运用封路、间断放行、组织车辆分流、除雪融冰防滑等措施,全力保障交通安全畅通;民政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备足抗灾救灾物资,切实做好群众生产生活保障工作;电力部门要加大巡线检查力度,采取措施,防止输供电中断,同时要加强对区域电网、主网设备及运行管理状况的诊断分析,确保电网运行安全;供暖单位要合理安排供暖时间和温度,保证供暖质量;商务、物价部门要密切配合组织好市场商品供应,避免因雪灾导致物价异常波动;农业、畜牧部门要加强对蔬菜棚室及牲畜家禽的管理,防止冻害现象发生;通信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断电和线路中断情况下的通信保障;城管部门要做好城市道路的积雪清运工作,保障城市道路畅通。

三、要以人为本,切实做好重点人群的灾害防范工作。教育、民政和社区管理等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生和社区居民的安全出行教育,尽量减少灾害时段出行;密切关注特困户、五保户等困难家庭的生活,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和困难。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引导和入户走访工作,确保重点人群的生产生活安全。

天门中断篇6

    关键词:非法;播发;气象信息

引 言

近年来,尤其是气象法实施以来,有关气象信息的权逐渐成为舆论和媒体争论的焦点。在一些企业非法传播气象信息牟利或者一些团体组织的非赢利便民措施受到气象执法部门的阻止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在媒体以及一些所谓专家的引导下,对气象部门的信息权产生质疑,有的甚至已经提起行政诉讼。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关于气象信息的播发问题从合理合法等角度做一个梳理,这样更有利于气象部门和民众的相互理解,更有利于气象服务真正服务于大众,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 案例列举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2006年11月2日,丽水局职工在翻看当天《处州晚报》时,发现该报刊登的天气预报与气象部门预报结论相差非常大,同时,群众也纷纷致电气象局,质疑气象部门的预报结果,此事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经查,该报此前未办理任何合法手续,为擅自刊登天气预报的非法行为。为制止该报非法传播气象信息行为,丽水局于12月3日致函《处州晚报》,要求立即停止非法传播气象信息行为,并由廖良清副局长亲自送达该报总编。报社总编当即通知具体负责的副总编,立即停止刊登天气预报信息,并保证在没有办理合法手续前,不再出现类似情况。[1]

[案例二]国庆长假期间,金华公交公司开展了一系列便民服务,特地在8路、27路公交车上设立了天气预报展示牌。由于该公司传播天气预报未经气象部门许可,10月8日,市气象局法规处负责人专程前往公交公司车队进行执法调查。气象执法人员指出公交公司的出发点是开展便民服务,但也必须遵守《气象法》和《气象预报与刊播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并告知未经许可传播天气预报的错误性质和危害性。由于未使用规范的气象信息,不但难以为乘客提供便民服务,反而会误导乘客。气象执法人员要求该车队停止违法行为,依法办理天气预报传播的行政许可手续。[2]

[案例三]湖南某新闻网站非法传播气象信息案:从2002年1月开始,省专业气象台发现省内某新闻网站向用户的气象信息不是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实时天气信息。经查,该网站是通过下载德国私人气象网站的气象信息,从而转发全省未来5天天气预报;并开通网上天气预报定制业务。这些行为违反了《气象法》第25条之规定,属非法传播公众天气预报。省气象局于2002年8月14日派出执法人员依法对其进行了查处,该网站在收到《责令停止违法通知书》后2天停止了违法行为。[3]

[案例四] 河北省一家短信运营商因经营气象短信业务与气象主管部门发生争议,该省11市气象行政部门分别对该短信运营商下达行政处罚书,并引发了11起行政诉讼。6月13日,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其中的一起行政诉讼纠纷。[4]

2. 社会质疑及解析

类似的案例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气象信息与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将会越来越多。信息社会里信息会带来的经济利益势必会使一些企业或个人把目光盯到天气预报上来,如案例三、四中的网站和短信运营商。人民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品质提高,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多样化,从而使一些服务行业盲目天气预报这样的好心办坏事,如案例一、二中的报社和公交公司。

对于两种情况下的违法处理,均有法可依,但也都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2.1 质疑一:气象部门独占气象信息资源,并以垄断权,是一种垄断行为。

03年科技日报发表的《热点聚焦:中国气象怎样走向市场》就已开始关注这个问题。[5]而气象部门到底是不是垄断?究竟一个什么样的市场中什么样的行为才构成垄断?我们不妨从法律角度入手,在尚未正式出台的《反垄断法》(草案)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一) 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二) 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三) 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前款第(一)项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第四条: 本法所称经营者,是指在相关市场内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本法所称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相关商品或者服务(以下通称商品)进行竞争的范围或者区域。也就是说该法给出的定义中构成垄断,首先是在相关市场中,为排除其他竞争者而采取的达成垄断协议或滥用支配地位等手段。气象信息服务领域本身不构成反垄断法所说的市场地位,《气象法》第三条强调:气象工作应当把公益性气象服务放在首位;气象台站……确保公益性气象无偿服务……,明确了气象服务的公益无偿原则。气象服务部门不是企业,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共服务单位,而不是市场的主体。虽然在气象服务中存在个别有偿服务(见气象法第三条)和收取部分传播收益(见气象法第二十五条)也只是一种探索和对公共经费的补充。不可否认和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气象服务局部领域会向民间开放,并够成合理市场,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市场。同时,气象部门不是市场主体,也就不能称之为垄断了。

有专家学者指出,正是因为国家用法律的形式来巩固了气象部门的垄断地位,才造成了今天这样无市场形成竞争者少的局面,其实是一种国家垄断行为。国家确实需要对一些领域进行垄断,气象服务也包含其中。对于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行业,国家有必要完全控制其不进入不必要的市场进行竞争。并非所有的竞争都导致进步,尤其在经济发展尚未达到可以放开的阶段更是应当谨慎。以现在的国情来看,气象服务气象信息直接影响着工农业生产和公众生活,一旦失真,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贻害无穷。竞争会带来不择手段,甚至以迷信代替科学,以哗众取宠代替严谨认真,那样不但不利于气象事业的发展,也会阻碍经济建设的进行。

当然,国外与我国不同的气象服务类型,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比如英国是公私竞争型,公共气象部门既开展公益性服务,又开展商业性服务,同时鼓励私人公司搞商业性气象服务,公共气象部门与私人气象公司在气象服务市场平等竞争。这种制度安排,减少了政府的经费和精力负担,既保证了公益性气象服务的持续发展,又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美国、日本是公私分明型,公益性气象服务与商业性气象服务分开进行。公共气象部门只搞公益无偿服务,不搞商业性活动,资料和产品无偿提供给社会和私人公司;商业性气象服务由私人气象服务机构开展。但是,公共气象部门仍然需要政府直接拨款,公共气象服务的提供缺少竞争和激励,而公共气象服务的使用也没有财务约束。新西兰是完全竞争型,国家实行气象信息全部商业化,国家没有气象部门,政府也要出钱向私人气象公司购买数据。而在我国,直属于国家气象局的华风集团正在做着一些有益的探索。我国加入wto之后,气象服务商业化行为也越来越刺激公益气象的发展进步。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气象服务贸易属于wto贸易服务的范围,因此国外各种类型气象服务都将成为我国气象服务的有力挑战,气象做为特殊服务领域,最多也只能是有限放开。[6]或许未来中国气象服务领域会向市场方向发展,而那时再讲垄断避免垄断也为时不晚。

2.2 质疑二:气象部门应当以便民原则为服务指针,不应当和方便民众无谋利的行为过不去。 对于同样仅以服务为原则,不为谋利的便民违法气象信息的行为。虽然他们的初衷是好的,只是为了方便人们,但做好事也要讲究方法,便民不能成为违法的理由。一个真正法治社会,应当依法办事,按照法律的程序来做好事,而不是随意妄为。这样不但容易办错事,而且容易让想办坏事的人钻了空子。其道理类似于慈善事业,慈善本是好事,以己之财助人一臂,但是如果没有法律的监管,很容易使双方都受损,而违法者从中渔利。凡是有经济利益的领域,都会引来不法分子的注意,而非法的方式纵然有个体的便捷性,却不利于国家的行政管理。众多的法律案例都一再证明,法治社会做事最好的方法就是遵循法律办事,违法办事会偶尔给人以方便省事的快感,但久则必乱。法律是用来防范和规范做事的,因此,如果真的是把便民服务作为气象事业的原则,那就应当依法办事。

3. 气象信息的法律依据依法办事就应当熟悉相关法律,我国的气象法律也越来越完备,越来越充分起来。关于如何气象信息,我们从气象法及地方规章中完全可以找到适当的方法。

3.1 统一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在第二十二条中明确规定,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制度。

如何做到统一?首先,的来源统一,气象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中,(除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其次,的渠道统一,气象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或者版面,每天播发或者刊登公众气象预报或者灾害性天气警报。第二十五条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传播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标明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

为保证的来源和渠道的统一而规定了相应的处罚,第三十八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一)非法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的;(二)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传播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的;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九条,该处罚条款是有效条款。对于其中的非法的概念,气象法没有详细说明,但从其前后法条可以看出,非法情节应当包括:个人或其他组织向社会气象信息,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未安排时间版面每天播发气象信息,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气象信息未使用气象台提供的信息、未标明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各地方规章也以行政许可和命令禁止等不同形式来规范气象信息(如浙江省实施《气象法》办法)。

3.2 著作权问题

随意播发转载气象信息,不仅违反了《气象法》和地方规章,同时也违反了《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中国气象局刊发的《气象预报与刊播管理办法》中明确,气象预报属于气象科技成果,制作和单位对其享有所有权,并受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气象预报信息是气象台站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根据著作权法规定,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因此气象部门是预报信息的合法著作权人,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著作权法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合同或者取得许可。

因此,笔者认为,非气象部门气象信息,要注意到,在某些制订的地方规章中有明确的行政许可规定的省份,应当按照行政许可程序办理。气象部门正当行使审批和监督的职能,并收取适当费用用于气象事业发展。对于无明确规定行政许可的省份,个人及其他组织无权气象信息,即不能,否则就是违法。对于正当使用气象信息的组织或个人,可以和气象台站签定使用协议,但该使用不应当涉及。

而气象部门在遇到违法气象信息行为时,不但可以依照行政法律程序,对违法人员和组织进行行政处罚,同时气象台站做为气象信息的著作权人,还可以依照著作权法,对违法使用气象预报信息的侵权行为人要求民事赔偿。

4. 一些建议

虽然关于气象信息的非法传播问题,法律已经做了详尽的规定,我们从国家发展经济进步和当前国情的角度能够理解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制度,但对于非法传播气象信息的执法工作以及气象部门对气象信息的工作仍任重道远。

首先,需要做好普法工作。虽然气象部门是科研单位,以科技研发为主导。但科学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帮助,没有法律的指导和防范,气象工作就很难做到科学严谨,服务人民。所以就需要气象部门在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同时,不忘普法宣传;在科学普及的同时,让气象法同样深入民心。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气象事业顺利进行。做好社会普法工作,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媒体的普法,现阶段媒体具有相当大的舆论引导能力。而在违法事件发生后,某些媒体的唯恐天下不乱心理,也刺激了很多不懂法律的民众的违法热潮,这固然是媒体监管上的疏漏,但也是新闻自由很容易带来的副产品。这就需要气象普法工作首先做到先普媒体,让媒体先知道法律,明白法律,并代为解释法律,从而让大众了解法律。因此,先普媒体是做好气象普法的一个便捷有效的方式。

其次,气象执法部门应当规范执法、严格执法、依法执法。气象执法存在着发现难,相关法规少等困难,这就要求气象执法更要做到规范严格。气象法其实质是实体法,而气象法缺乏程序法规,所以更多的时候,只能依靠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等行政相关法律。因为气象部门的行政主体性质,所以在气象法律诉讼中使用行政诉讼规则是符合气象法律特性的。但我国一向有重实体轻程序的弊病,加之气象法的公益优先原则,很容易造成气象行政诉讼只追求实体公正而忽略程序公正。

再次,气象信息服务要跟上时代步伐。许多的违法行为的发生,正是因为气象部门自身的服务并没有完全适应经济发展,没有全面的考虑到人民的需要,因此才刺激了一些公司企业以此做为其盈利的手段。正是服务的滞后,才给不法分子创造了“市场”,同时也给自己造成“垄断”的负面影响。《国务院下发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应拓展气象信息渠道,引导有关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行企业积极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信息的播发工作,以气象警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2006年11月10日浙江省气象局新闻

[2]2004年10月18日金华日报二版

[3](2003年12月02日长沙晚报

[4](2006年06月20日中国青年报

[5](2003年4月8日科技日报

天门中断篇7

关键词:非法;播发;气象信息

引 言

近年来,尤其是气象法实施以来,有关气象信息的权逐渐成为舆论和媒体争论的焦点。在一些企业非法传播气象信息牟利或者一些团体组织的非赢利便民措施受到气象执法部门的阻止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在媒体以及一些所谓专家的引导下,对气象部门的信息权产生质疑,有的甚至已经提起行政诉讼。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关于气象信息的播发问题从合理合法等角度做一个梳理,这样更有利于气象部门和民众的相互理解,更有利于气象服务真正服务于大众,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 案例列举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2006年11月2日,丽水局职工在翻看当天《处州晚报》时,发现该报刊登的天气预报与气象部门预报结论相差非常大,同时,群众也纷纷致电气象局,质疑气象部门的预报结果,此事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经查,该报此前未办理任何合法手续,为擅自刊登天气预报的非法行为。为制止该报非法传播气象信息行为,丽水局于12月3日致函《处州晚报》,要求立即停止非法传播气象信息行为,并由廖良清副局长亲自送达该报总编。报社总编当即通知具体负责的副总编,立即停止刊登天气预报信息,并保证在没有办理合法手续前,不再出现类似情况。[1]

[案例二]国庆长假期间,金华公交公司开展了一系列便民服务,特地在8路、27路公交车上设立了天气预报展示牌。由于该公司传播天气预报未经气象部门许可,10月8日,市气象局法规处负责人专程前往公交公司车队进行执法调查。气象执法人员指出公交公司的出发点是开展便民服务,但也必须遵守《气象法》和《气象预报与刊播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并告知未经许可传播天气预报的错误性质和危害性。由于未使用规范的气象信息,不但难以为乘客提供便民服务,反而会误导乘客。气象执法人员要求该车队停止违法行为,依法办理天气预报传播的行政许可手续。[2]

[案例三]湖南某新闻网站非法传播气象信息案:从2002年1月开始,省专业气象台发现省内某新闻网站向用户的气象信息不是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实时天气信息。经查,该网站是通过下载德国私人气象网站的气象信息,从而转发全省未来5天天气预报;并开通网上天气预报定制业务。这些行为违反了《气象法》第25条之规定,属非法传播公众天气预报。省气象局于2002年8月14日派出执法人员依法对其进行了查处,该网站在收到《责令停止违法通知书》后2天停止了违法行为。[3]

[案例四] 河北省一家短信运营商因经营气象短信业务与气象主管部门发生争议,该省11市气象行政部门分别对该短信运营商下达行政处罚书,并引发了11起行政诉讼。6月13日,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其中的一起行政诉讼纠纷。[4]

2. 社会质疑及解析

类似的案例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气象信息与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将会越来越多。信息社会里信息会带来的经济利益势必会使一些企业或个人把目光盯到天气预报上来,如案例三、四中的网站和短信运营商。人民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品质提高,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多样化,从而使一些服务行业盲目天气预报这样的好心办坏事,如案例一、二中的报社和公交公司。

对于两种情况下的违法处理,均有法可依,但也都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2.1 质疑一:气象部门独占气象信息资源,并以垄断权,是一种垄断行为。

03年科技日报发表的《热点聚焦:中国气象怎样走向市场》就已开始关注这个问题。[5]而气象部门到底是不是垄断?究竟一个什么样的市场中什么样的行为才构成垄断?我们不妨从法律角度入手,在尚未正式出台的《反垄断法》(草案)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一) 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二) 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三) 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前款第(一)项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第四条: 本法所称经营者,是指在相关市场内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本法所称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相关商品或者服务(以下通称商品)进行竞争的范围或者区域。也就是说该法给出的定义中构成垄断,首先是在相关市场中,为排除其他竞争者而采取的达成垄断协议或滥用支配地位等手段。气象信息服务领域本身不构成反垄断法所说的市场地位,《气象法》第三条强调:气象工作应当把公益性气象服务放在首位;气象台站……确保公益性气象无偿服务……,明确了气象服务的公益无偿原则。气象服务部门不是企业,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共服务单位,而不是市场的主体。虽然在气象服务中存在个别有偿服务(见气象法第三条)和收取部分传播收益(见气象法第二十五条)也只是一种探索和对公共经费的补充。不可否认和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气象服务局部领域会向民间开放,并够成合理市场,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市场。同时,气象部门不是市场主体,也就不能称之为垄断了。

有专家学者指出,正是因为国家用法律的形式来巩固了气象部门的垄断地位,才造成了今天这样无市场形成竞争者少的局面,其实是一种国家垄断行为。国家确实需要对一些领域进行垄断,气象服务也包含其中。对于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行业,国家有必要完全控制其不进入不必要的市场进行竞争。并非所有的竞争都导致进步,尤其在经济发展尚未达到可以放开的阶段更是应当谨慎。以现在的国情来看,气象服务气象信息直接影响着工农业生产和公众生活,一旦失真,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贻害无穷。竞争会带来不择手段,甚至以迷信代替科学,以哗众取宠代替严谨认真,那样不但不利于气象事业的发展,也会阻碍经济建设的进行。

当然,国外与我国不同的气象服务类型,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比如英国是公私竞争型,公共气象部门既开展公益性服务,又开展商业性服务,同时鼓励私人公司搞商业性气象服务,公共气象部门与私人气象公司在气象服务市场平等竞争。这种制度安排,减少了政府的经费和精力负担,既保证了公益性气象服务的持续发展,又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美国、日本是公私分明型,公益性气象服务与商业性气象服务分开进行。公共气象部门只搞公益无偿服务,不搞商业性活动,资料和产品无偿提供给社会和私人公司;商业性气象服务由私人气象服务机构开展。但是,公共气象部门仍然需要政府直接拨款,公共气象服务的提供缺少竞争和激励,而公共气象服务的使用也没有财务约束。新西兰是完全竞争型,国家实行气象信息全部商业化,国家没有气象部门,政府也要出钱向私人气象公司购买数据。而在我国,直属于国家气象局的华风集团正在做着一些有益的探索。我国加入WTO之后,气象服务商业化行为也越来越刺激公益气象的发展进步。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气象服务贸易属于WTO贸易服务的范围,因此国外各种类型气象服务都将成为我国气象服务的有力挑战,气象做为特殊服务领域,最多也只能是有限放开。[6]或许未来中国气象服务领域会向市场方向发展,而那时再讲垄断避免垄断也为时不晚。

转贴于

2.2 质疑二:气象部门应当以便民原则为服务指针,不应当和方便民众无谋利的行为过不去。 对于同样仅以服务为原则,不为谋利的便民违法气象信息的行为。虽然他们的初衷是好的,只是为了方便人们,但做好事也要讲究方法,便民不能成为违法的理由。一个真正法治社会,应当依法办事,按照法律的程序来做好事,而不是随意妄为。这样不但容易办错事,而且容易让想办坏事的人钻了空子。其道理类似于慈善事业,慈善本是好事,以己之财助人一臂,但是如果没有法律的监管,很容易使双方都受损,而违法者从中渔利。凡是有经济利益的领域,都会引来不法分子的注意,而非法的方式纵然有个体的便捷性,却不利于国家的行政管理。众多的法律案例都一再证明,法治社会做事最好的方法就是遵循法律办事,违法办事会偶尔给人以方便省事的快感,但久则必乱。法律是用来防范和规范做事的,因此,如果真的是把便民服务作为气象事业的原则,那就应当依法办事。

3. 气象信息的法律依据依法办事就应当熟悉相关法律,我国的气象法律也越来越完备,越来越充分起来。关于如何气象信息,我们从气象法及地方规章中完全可以找到适当的方法。

3.1 统一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在第二十二条中明确规定,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制度。

如何做到统一?首先,的来源统一,气象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中,(除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其次,的渠道统一,气象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或者版面,每天播发或者刊登公众气象预报或者灾害性天气警报。第二十五条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传播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标明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

为保证的来源和渠道的统一而规定了相应的处罚,第三十八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一)非法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的;(二)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传播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的;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九条,该处罚条款是有效条款。对于其中的非法的概念,气象法没有详细说明,但从其前后法条可以看出,非法情节应当包括:个人或其他组织向社会气象信息,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未安排时间版面每天播发气象信息,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气象信息未使用气象台提供的信息、未标明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各地方规章也以行政许可和命令禁止等不同形式来规范气象信息(如浙江省实施《气象法》办法)。

3.2 著作权问题

随意播发转载气象信息,不仅违反了《气象法》和地方规章,同时也违反了《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中国气象局刊发的《气象预报与刊播管理办法》中明确,气象预报属于气象科技成果,制作和单位对其享有所有权,并受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气象预报信息是气象台站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根据著作权法规定,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因此气象部门是预报信息的合法著作权人,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著作权法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合同或者取得许可。

因此,笔者认为,非气象部门气象信息,要注意到,在某些制订的地方规章中有明确的行政许可规定的省份,应当按照行政许可程序办理。气象部门正当行使审批和监督的职能,并收取适当费用用于气象事业发展。对于无明确规定行政许可的省份,个人及其他组织无权气象信息,即不能,否则就是违法。对于正当使用气象信息的组织或个人,可以和气象台站签定使用协议,但该使用不应当涉及。

而气象部门在遇到违法气象信息行为时,不但可以依照行政法律程序,对违法人员和组织进行行政处罚,同时气象台站做为气象信息的著作权人,还可以依照著作权法,对违法使用气象预报信息的侵权行为人要求民事赔偿。

4. 一些建议

虽然关于气象信息的非法传播问题,法律已经做了详尽的规定,我们从国家发展经济进步和当前国情的角度能够理解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制度,但对于非法传播气象信息的执法工作以及气象部门对气象信息的工作仍任重道远。

首先,需要做好普法工作。虽然气象部门是科研单位,以科技研发为主导。但科学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帮助,没有法律的指导和防范,气象工作就很难做到科学严谨,服务人民。所以就需要气象部门在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同时,不忘普法宣传;在科学普及的同时,让气象法同样深入民心。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气象事业顺利进行。做好社会普法工作,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媒体的普法,现阶段媒体具有相当大的舆论引导能力。而在违法事件发生后,某些媒体的唯恐天下不乱心理,也刺激了很多不懂法律的民众的违法热潮,这固然是媒体监管上的疏漏,但也是新闻自由很容易带来的副产品。这就需要气象普法工作首先做到先普媒体,让媒体先知道法律,明白法律,并代为解释法律,从而让大众了解法律。因此,先普媒体是做好气象普法的一个便捷有效的方式。

其次,气象执法部门应当规范执法、严格执法、依法执法。气象执法存在着发现难,相关法规少等困难,这就要求气象执法更要做到规范严格。气象法其实质是实体法,而气象法缺乏程序法规,所以更多的时候,只能依靠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等行政相关法律。因为气象部门的行政主体性质,所以在气象法律诉讼中使用行政诉讼规则是符合气象法律特性的。但我国一向有重实体轻程序的弊病,加之气象法的公益优先原则,很容易造成气象行政诉讼只追求实体公正而忽略程序公正。

再次,气象信息服务要跟上时代步伐。许多的违法行为的发生,正是因为气象部门自身的服务并没有完全适应经济发展,没有全面的考虑到人民的需要,因此才刺激了一些公司企业以此做为其盈利的手段。正是服务的滞后,才给不法分子创造了“市场”,同时也给自己造成“垄断”的负面影响。《国务院下发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应拓展气象信息渠道,引导有关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行企业积极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信息的播发工作,以气象警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2006年11月10日浙江省气象局新闻

[2]2004年10月18日金华日报二版

[3](2003年12月02日长沙晚报

[4](2006年06月20日中国青年报

[5](2003年4月8日科技日报

天门中断篇8

关键词:准公共产品 定价机制 天然气

中图分类号:F014.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003-02

一、准公共产品的界定

现代公共经济学将社会总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在现实社会中纯公共产品比较少,如国防、环境保护、卫生防疫、九年义务教育等。这类典型的纯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提供,政府定价。私人产品由于其较强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完全可由市场提供,市场定价。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的定价问题,在分析前须界定清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是具有不完全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

为研究方便,依准公共产品的主要特征将其分三类:第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这类产品具有“俱乐部”产品特征,如收费的公园。第二类是具有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这类产品的外部性决定了其公共性。如教育,其普及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秩序。第三类是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准公共产品。由于自然垄断行业具有分割的不经济,因而无法用反垄断法促使有效竞争。政府常采用准公共产品的管理方法来对其管制。本文的重点便是研究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准公共产品的定价机制问题。由于这类准公共产品具有自然垄断性,若由市场提供,企业就会利用垄断势力制定高价,一方面会使产品供应不足,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其具有公益性,企业定高价造成了消费者福利的极大损失,尤对收入较低群体。若由政府提供,其高额的建设成本会引起巨大的财政压力,还会引起效率低、服务差等问题,如国有企业就是典型例子。在实践中大多采取混合方式,即政府和市场共同承担这些产品的供给。它们由私人投资,政府对其补贴并管制。政府作为中间人,一方面要保证企业得到应有经济利润;另一方面要考虑其产品的公益性,定价便成为难题。文中以天然气行业为例分析其定价及价格管制问题,以期能给些启示性建议。

二、城市管道天然气定价机制及其问题

陆上天然气出厂价实行“政府指导定价”,由国家发改委制定,实行分生产区域制定分用户类型的结构气价。管输费由国家监管,区域性管网管输费较低。城市燃气公司的销售价格由省级物价部门管理制定;城市配气服务列入地方政府定价目录,由省一级价格主管部门管理。

城市管道天然气定价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1.天然气产业上下游企业间缺乏合理科学的联动机制。中国天然气价格管理体制是分段管辖,天然气到城市的门站价由国家发改委制定,天然气销售价格由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上游企业主要关注国内市场价格要与国际气价接轨;地方政府定价时更关注民生等问题。上游价格调整,发改委一通知即可;而下游城市燃气价格调整则处于时空缺位,价格调整难以及时到位。5月31日发改委规定,从6月1日起,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每千立方米提高230元,将出厂基准价格允许浮动的幅度统一改为上浮10%,下浮不限。此后各地纷纷调整天然气价格,对非居民用户气价上调一定幅度,但对居民用户气价虽部分城市上调了,但大部分迟迟未定,举行了价格听证会,等待物价部门的决定。对于工商业用户,能源选择具有较大弹性,如果上游价格多次上调,下游价格也跟着上涨,工商业用户可以选择其他可替代能源,这必给天然气企业带来较大冲击。而居民用户的用气价格始终不能相应调整,这会使企业陷于两难的经营困境。

2.没有明晰的定价机制,价格不能反映成本信息,缺乏成本约束机制。天然气产品作为准公共产品,其价格由国家控制和核定,先由企业提出申请,再交由国家相关部门认定。从理论上,政府部门定价既要考虑其成本变动,保证企业能获得合理利润,以确保产品供应,又要考虑价格变动对其他部门、行业及居民生活的影响,增进社会福利。但由于城市天然气一般由国家授予一家企业特许经营权经营,形成了垄断势力,垄断产品,且垄断了产品成本等方面信息。天然气企业和价格管理部门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价格管理部门无法掌握企业成本信息以致难以正确审核成本真实性,一般是企业报多少是多少,产品定价过程演变成企业和政府价格管理部门的讨价还价过程。实际效果便是谁的声音大,制定的价格就对谁有利,这样往往是产品价格随成本增加而提高,而成本增加又无相应约束,企业缺乏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的积极性。

3.天然气价格与其他能源之间比价不合理,城市天然气价格偏低,且价格形式单一。首先,中国天然气价格与其他能源之间比价不合理,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通常为等热值原油价格的60%左右,而目前中国陆上天然气平均出厂基准价格仅相当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25%左右,与其他可替代能源价格相比,国内天然气价格相当于等热值液化石油气价格的1/4,燃料油价格的1/3,进口天然气价格的一半左右。这加剧了国内市场的供不应求趋势,随国民经济发展,天然气产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据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对进口天然气的依存度已超8%,但2008年、2009年国内天然气供需缺口分别为30亿m3和90亿m3左右。其次,天然气价格偏低,特别是民用气价格。据数据显示,中国燃气销售与购买价格比为1.5左右,而国际市场上比价一般在3~4之间,这不利于城市天然气经营企业正常运行发展。最后,天然气的消费有很强季节性,一般冬春季需求量大,而夏秋季需求量小,但目前价格却是一年四季一个价,不能反映天然气供求关系的季节性变化。

4.政策性亏损因素与经营性亏损因素混淆,不利于经营企业激励性机制的形成。出于天然气产品的生产供应具有规模经济性和消费的公益性,政府会给予一定政策性补贴,如现行初装费的收取,企业会将其视为低价气可能亏损的补偿来源,混淆了固定成本补偿与企业利润关系,不利于刺激企业提高效益,也扰乱了价格结构体系。

三、从管道天然气产业的分析对准公共产品价格管制的建议

1.逐步建立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动机制。对城市准公共产品,其行业必联系着一个产业,如城市天然气联系着天然气产业;城市电力联系着煤的发电行业。天然气产业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上游气价一直有上涨的压力,上游气价的调整,使得燃气企业的天然气外购成本增加,虽非居民用户价格上调,但是非居民用户的天然气需求具有更大的价格弹性,会产生替代效应。而居民用户价格一直不变,面对上游气价调整,若燃气企业不能疏导上游涨价压力,其正常经营将受到影响。电力行业亦是,需加快理顺煤电之间的关系,实现煤电联动机制。

2.理顺价格关系,建立科学、规范的价格形成机制。对自然垄断行业的非自然垄断业务,应引入竞争机制,由市场定价。而对自然垄断业务仍应实行政府价格管制。但须建立科学、规范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成本约束机制。大部分城市管道天然气价格采取的是两部制:初装费和使用费。随城市化水平提高,用气户数增加,初装费违背了公用事业的规模经济原理(管道燃气的固定成本分摊应随用气户数增加而降低),扭曲了价格体系。要加快理清初装费的经济性质并作价格改革,理顺其价格形成机制。

3.完善公用事业价格监管体制。首先,建立职能完备的、独立的价格监管机构,以价格管制为中心,将价格管制机构与市场准入、运行规程等管制机构合并,建立各级公用事业管制机构。其次,规范和遵循价格决策机制与程序,构建清晰、可预期的价格管制框架,并完善价格决策的相关法律法规,使价格管制措施得以顺利实施,最终确保企业和消费者利益。再次,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使消费者和社会各界能够及时了解准公共产品的定价基础,定价程序和定价结果。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是完善价格听证会制。社会各界对听证会的作用仍存在疑问,认为听证会“逢长必听”。因此,价格听证会须确保信息充分公开,使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各方面信息,以期各方能提出准确建议。听证会各方代表须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有资格代表代表方利益。最后,要落实好价格补贴制度。天然气价格上涨,这会加大部分消费者的生活压力,政府要采取相应补贴措施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

4.改进准公共产品的生产经营结构,实行产业横向或纵向分割。自然垄断行业并非每个环节都有自然垄断性,只有网络性的生产经营环节具有自然垄断性,如城市管道天然气管网,电力行业的电网等,而网络以外的环节,如管道天然气设备的生产,天然气产品的销售,发电等业务则不具自然垄断性。对自然垄断环节,有一家或少数几家经营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政府应对垄断网络实行管制特别是价格管制和进入管制。对非垄断性经营业务,应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市场机制下的资源合理配置。

城市管道天然气主要业务有天然气设备的生产、安装、维修以及城市管道天然气工程系统,天然气产品的输送和销售。天然气设备的生产、安装、维修以及城市管道天然气工程系统业务是具有竞争性的;天然气产品的销售业务具有潜在竞争性;而天然气产品的输送却具有强自然垄断性,因为天然气的输送必须依赖管网,而管网的建设需巨额资金,沉淀成本高。因此,我们可将天然气行业纵向分割,对竞争性业务和具有潜在竞争性业务,政府应放松管制,降低下游企业的市场进入门槛,形成竞争局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由市场定价,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对强自然垄断性业务,如天然气输送环节,由于天然气管网的建设成本高、前期投资大、回收期长,而建成后的管网资产专用性强、沉淀成本高。天然气管网的运营具有明显规模经济性,政府须控制其企业的数量,防止多家企业竞争导致的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

参考文献:

[1]仁俊生.论准公共产品的本质特征和范围变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

[2]王俊豪.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收养协议范文 下一篇:世界消防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