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葬花范文

时间:2023-10-13 18:55:58

林黛玉葬花篇1

林黛玉的诗情是无与伦比的,除了贾宝玉,别的人一旦面对她,就会感到自身的苍白与庸俗。面对她,等于面对高尚的灵魂、高洁的情操、耐人寻味的诗歌。

《红楼梦》虽是写历史,其实是借历史抒写心灵,它的美在于描述了诗人、诗情和诗心,表达了诗意栖居的愿望。最美的黛玉,不仅有倾城之貌,而且拥有诗化的内心,她是至美的花魂、至洁的灵魂,又是至真的诗魂。

大观园里的女子个个都是诗人,而林黛玉不愧是大观园里的首席诗人。她好像是个不必思考的天才,天生放逐概念,只用真性情去感知世界、感知人间,其所感所悟皆不同凡响,处处新鲜新奇。《红楼梦》中诗的极品都出自萧湘妃子林黛玉之手,她的《咏菊》《问菊》《菊梦》因立意新奇在众多诗中夺魁。

“高处不胜寒”,只有林黛玉体验得最为深切。她孤寒到极点,孤寒到从血脉深处迸出“冷月葬诗魂”的诗句,孤寒到预感“人向广寒奔”的生命结局。“冷月葬诗魂”“人向广寒奔”的诗情之绝妙,高不可攀,这是大灵魂所支撑的情。

林黛玉的《葬花词》是她最感人的伤逝之诗,“质本洁来,还洁去”,没有奢望,没有遗嘱,只留下一个曾经发生过的高洁的梦。她不仅写出了大悲伤,而且写出了大苍凉。诗中所问,都是催人心魂的“天问”。“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特别让人震撼的是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是千古绝“问”。天地的始末、生命的归宿、时间的大空旷、空间的大混沌,全都在提问中。林黛玉不仅有陈子昂苍凉的恢弘,而且还有陈子昂所缺少的苍凉中的空灵与飘逸。一个弱女子,能写出如此的苍凉感,这才是生命的宇宙境界,和这一境界相比,历史显得很年轻,家国境界显得很小。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就是属于后一种境界。生命宇宙语境大于家国历史语境,能在生命宇宙境界中飞驰的诗人才具有大诗魂。

《葬花词》是一首对美丽生命的挽歌。挽歌的一般境界是凄美,高一些的境界是孤寒,最高的境界是空寂。《葬花词》由低入高,从孤寒进入空寂,最后抵达绝顶处。

宝玉和姐妹们在听了禅曲后,宝玉被“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诗意打动,不禁放声大哭,遂提笔立占一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林黛玉觉得境界不够高,补了八个字: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这真是画龙点睛的大手笔,这八个字才是《红楼梦》精神内核的最高哲学境界,也是曹雪芹这部巨著的第一“文眼”。“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种“无立足境”对于一个思想者来说,乃是不立足于任何现成的概念、范畴、主意之中,即拒绝外界提供的各种角色规定而完全回到自身。也就是说,当外部的一切精神支撑点都被悬隔之后,最后只剩下自性中的一个支撑点,一切都求诸自己那含有佛性的洁净之心,一切都仰仗于自性的开掘,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只立足于自己人格的山顶之上。

林黛玉这一点拨,才算明心见性,击中要害,把贾宝玉的诗心提到大彻大悟大解脱的宇宙之境,也正是《好了歌》那个真正“了”的大自由、大自在之境。“无立足境,是方干净”,首先是林黛玉悟到的,然后才启迪了贾宝玉。一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生命来到地球上走一遭,还找什么“立足之境”?自由的生命天生是宇宙的漂泊者与流浪汉,永远没有行走的句号,哪能停下脚步经营自己的温柔之乡,迷恋那些犬马声色,牵挂那些耀眼桂冠。一旦牵挂、一旦迷恋,一旦经营浮华立足之境,未免要陷入浊泥的世界。

林黛玉葬花篇2

一夜风雨过去后,园子里的花落了满地。

我慢慢在园子里走着,轻轻的触碰了枝头的花儿,那残留在花瓣中的雨珠儿便沾湿了我的小手,凉凉的。我望着掉落在滴上的花瓣发着呆,一丝愁苦的在心里流淌,淡淡的,却又愁愁的,那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呢?

缓缓蹲下,拾起,那掉落一地的花瓣;然后又轻轻的将它们洒落,转身离去。

再次回来时,带着花锄,掘起土,最后又将满地的落花拾起,接着埋葬。

将满地落花埋葬了之后,忽然想起了颦儿,不知道何时也像她般感伤,想着想着,我淡淡的笑了,感叹道:“何时学黛玉葬花了。”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颦儿的一首《葬花吟》流芳百世,一直延续到现在,今天换我为她吟诵一次。林黛玉,缘由父母双亡,孤独一人在贾府寄人篱下,兼其的悲观性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于是演绎了一场悲剧性的黛玉葬花。每一个读红的人都会为此感伤一段时光,他们是同情林黛玉的,我又何尝不是呢?

从来没想过今天也会仿黛玉葬花,忽然间想起,才发现自己何尝不感伤呢?从来都是不喜欢黛玉的,《红楼梦》中,颦儿会望着窗外的落花而泣零,会为着某一个人的话而以泪洗面,这是一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的形象,柔弱的身躯因为日夜悲啼而更加的脆弱,尽管她才华横溢,尽管她温柔尔雅,尽管她洁身自好,但我还是不喜欢她的处世态度。

一个对待悲剧性的事物而日夜悲啼的人,一个对待任意的事情抱着悲观态度的人,在在这个21世纪的世界里是无法立足的。林黛玉,总抱着消极颓伤的情绪在尘世中过日子,由此可以看出她思想的弱点。

颦儿,眼泪,终究是无法改变命运的。尽管我学你葬花,尽管我如此的悲伤,但我却不及你悲观,因为花葬后,我会试着向阳。

仿黛玉——葬花,是把尘世的污浊埋葬,是因为我学你不甘沉灭,洁身自好,但我不会学你悲观。

站在这个新世纪的路口,你会看到乐观的人们,你会看到以微笑去面对生活的人们,他们常常就那样笑着,不管失败还是成功,脸上一直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尽管失败,他们微笑是因为他们相信会成功,尽管成功,他们微笑是因为他们保持着谦逊,一切都是多么的乐观。颦儿,如果你还活着,活在这个世纪里,你应该也会被我们所感染,而选择乐观吧。

一场葬花,一场花葬,代表着一段悲哀的过去已经过去了,随着花的葬礼被埋葬在质朴的泥土里,总有一天它会消逝的,就这样,我们不应该生活在不愉快的阴影里,而是要试着向阳,试着展望未来,我认为这次是真正的处世态度。

乌云散去,阳光洒遍园子里的每个角落,树枝上的花朵朝着阳光努力的开放,埋葬的花瓣在地底下蜕变,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路,就这样骄傲且倔强的活着。

林黛玉葬花篇3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有哪些?《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名著,有关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写作意向,后人有多种观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红楼梦读后感600字以上作文2021最新五篇,欢迎大家查阅!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1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2寒假最快乐的事莫过于风雪天玩心疲惫后读书,寒假我有幸拜读了曹雪芹的惊世冬蔷《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古典爱情小说,主要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在那个一荣俱荣,一毁俱毁的封建枷锁下,由于贾元春的生死而使贾王两府由兴变衰,从挥霍无度到关进牢笼。《红楼梦》也是从繁华到没落的真实写照,所不幸的是让贾宝玉和林黛玉成了封建社会爱情的牺牲品。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那些凄切哀怨的优美诗句,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比如,林黛玉的《葬花吟》中的“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屑,落絮轻粘扑锈帘。”还有,“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寺遇。”幻想一样,在一个落英缤纷的暮春,一个美丽彻骨的少女,将落下的花瓣轻轻葬起,将是怎样一种至最至美的意景。我喜欢那些优美的诗句,那是些令人陶醉,令人忍不住想琅琅上口的虽我暂时不懂但永远难忘的诗句。

《红楼梦》真实反映了一种社会现状,奢侍浪费是走向衰败的.根本原因。比如:过春节显阔高舌尖上的浪费,就是一种完全节止的行为。因此,作为一代新人,我们应当做节俭无小事,珍惜每一份钱,否则再大的贾府也会被挥覆空。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3我觉得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是可以读多次,而每次感受都不一样。

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三年级,当时为了更快的知道最后的结局,书中的诗歌大多跳过了。看完后为书中的人物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不太喜欢薛宝钗,更喜欢林黛玉。

红楼梦里面有很多我喜欢的人物,比如贾宝玉、袭人……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林黛玉,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把林黛玉写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

黛玉很聪明,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己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比如在第七十六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就表现了黛玉离别时的情绪。

曹雪芹对每个人物的形象刻画都不一样而且清清楚楚的,对比鲜明,这正是写作的妙处,我们要认真学习她的写作方法呀!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4暑假的一个中午,我坐在家里的阳台边,刺眼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折射到屋里,我想趁着这个好天气,再仔细看一看《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难得的悲剧小说。

我打开《红楼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左半边那一个个花容月貌的女子,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等。黛玉柔弱高洁,多愁善感:宝钗端庄大方,豁达稳重:凤姐八面玲珑,泼辣干练。他们的一举一动便是大观园最靓丽的风景!

我认为林黛玉是小说中最有魅力的灵魂人物。

她聪明伶俐,才思敏捷。9岁已读完了《四书》,进贾府后与姐妹们一起读书,同师同教,依然出类拔萃,可见天分之高。她每次写诗总是“一挥而就”或者“也不思索,只笔一挥,就有了一首”。

她命运多难,体弱多病。小小年纪,父母先后去世。受贾母怜悯,将其接入荣国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她追求着自由的、不拘礼法的生活,但她看不到梦的不现实,她还是那么天真率直,这使她很难融入周围的生活中去。她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讨厌这世上的虚伪与狡诈!那个黑暗的时代容不下清清白白性格鲜明的她!

于是,一切终究成了悲剧……她怀抱纯洁的爱和对世俗的怨恨永远离开了人世。我读着读着,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我静静地合上书本,朝天边望去,黛玉她在天上是哭还是笑?是爱还是恨……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5《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我早就心向往之,尤其是耳畔响起“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佛柳”那悠扬的越剧时,我更是读之入神。

《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终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最终繁华成空的杯具故事。《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而我也是众多痴人中的一个,也曾偷偷地为宝黛抹了不少眼泪,暗恨自我不在小说的章节中,不能帮他们一把。有时会为了它坐在角落里暗自伤神,因为,大观园里有在我心中留下抹不去痕迹的人。

此人便是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黛玉是美的。她原是三生河畔的一株仙草,集天地之灵气,下世为人,故,她是有灵性的,她的诗也是有灵性的。然而,她的身世却让她的性格十分敏感,有些偏颇,旁人叹她尖刻,而我却觉得恰是如此,她才能诗风玉琢,因为敏感是诗人的神经。“质本洁来还洁去”道尽心中无限事,在我心中,她是纤尘不染的仙子。

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我似乎看见花一朵一朵地凋谢了,花瓣随风满天飞舞,花儿那以往的清香,也没有了。可是谁会来怜惜它们呢?仅有孤单瘦弱的林黛玉!可是当林黛玉也香消玉殒时,还有谁会来怜惜花儿,有谁会来想念可怜的她呢?难怪她要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当林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成亲,她的病情恶化,奄奄一息,上气不接下气时,她把自我最心爱的诗稿、手绢和着自我的泪、自我的血都烧光时,真让人潸然泪下!她烧的岂只是诗稿,而是她所有的寄托!她的灵魂!

看完书,掩卷思考。我觉得宝玉和黛玉杯具式的结果,让我感怀不已。一部红楼梦,它是声声控诉,封建思想毁了多少有情之人。可冷静思考,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他们,结果自然是注定的。想到自我,成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完美新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和谐大家庭里,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坚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放飞自我的梦想。

林黛玉葬花篇4

林黛玉有典型的抑郁症

俗话说“菜花黄,疯子狂”,意思指春天精神类疾病易发。《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林黛玉是个“病秧子”,“从现代医学分析,林黛玉可以说有典型的抑郁倾向。”常诚认为,她许多症状特点如悲观、厌世等都是抑郁的表现之一。

常诚分析说,林黛玉早年丧母,投奔贾府(外婆),与宝玉一见钟情,两情相悦。然而,封建社会的人性狡诈,世态炎凉,让这个弱女子终究无能为力,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言谈举止小心翼翼,不敢说错话,不敢破坏规矩,终日抑郁苦闷。但她又是个绝世聪明之人,也懂得宣泄。她将花比作人,哭着葬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淋漓尽致地泄出了她心中的难过,让心理排遣,身心释放。

常诚表示,抑郁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性格因素、环境因素和应激,林黛玉的抑郁主要是性格因素、环境因素和应激所致。性格因素包括遇事悲观、自信心差、对生活事件把握性差、过分担心,这些性格特点会使心理应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并且这些性格特征多是在儿童少年时期养成的,这个时期的精神创伤影响很大;环境因素和应激包括亲人的离去、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些都会促发抑郁症。

春天为何易发抑郁?

中医认为抑郁症是一种情志病,与情志过激、肝气不舒有关,肝属木,木喜舒达,压抑过多过久就容易受伤。林黛玉3次葬花非常巧合地都是在3~4月春暖花开时,其吟作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惨诗句正印证了她当时抑郁的心理。

常诚说,现代医学认为春天气压比较低,空气中含氧量较低,耗氧量20%的大脑极其敏感,所以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心烦意乱,不安躁动种种不良反应接踵而来。其次是生物的代谢进入旺盛期,周围的生物体在这个季节会发出一种次声波,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导致人体内分泌的激素紊乱,从而进一步促进情绪问题的产生。春天早晚温差大,会造成人w一些内环境的变化,免疫力下降,极易生病,同时会使人的情绪发生波动,容易引发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抑郁不妨试试“黛玉葬花”

林黛玉葬花篇5

1、“黛玉葬花”的意思:“林黛玉”葬花是因为怜花惜花。她怕落花流进污水被糟蹋,或者被人无情践踏,其实是用花来比喻她自己的处境,怜花实际上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的样子,体弱多病的她,她担心自己的生命哪一天就会象眼前的花一样凋落,所以惜花无疑就是爱惜自己,爱惜自己的青春,爱惜自己的生命。

2、“黛玉葬花”是红楼梦的一个经典场景。林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林黛玉葬花篇6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林黛玉葬花篇7

这个暑假,我并没有打算要读多少多少书,因为我知道以前读书时,总是讲究数量,却忘了质量,所以,这个夏天,我只读了一本书,但是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就是《红楼梦》。从电视剧“新版《红楼梦》”,到白话文的到古文的,层层递进,这让我有了许多收益。

我倒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一败涂地的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书中人物的悲剧,一部作者的悲剧。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晴雯。可以说她是丫头里面最出色的一个吧!晴雯原是贾府世仆赖大家买来的,可以说是仆人的仆人,因贾母见她“十分伶俐标致”,于是被像小礼物一样孝敬上来。她“身为下贱”身世可怜到连家乡父母也不记得。但她却开朗倔强,心思纯正健康 , 不像林黛玉那样抑郁凄苦,更不像花袭人那样温婉卑屈。在她身上包含着一种叛逆精神,比如她对王夫人、凤姐等高居于她头上,掌握她生死大全的“主子”不屑一顾,还经常以犀利的言语直揭袭人的虚伪。

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也是黛玉的个性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毛泽东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清末有《京都竹枝词》“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对中国影响之大。

林黛玉葬花篇8

关键词:林黛玉,贾宝玉,悲剧,诗魂,花魂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她的悲剧从她前世的“还泪”追随开始,不仅在于她先天体质虚弱,幼年丧母,不久成为孤儿,寄居在贾府,日日处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恶劣环境中,她的悲剧更在于她清高孤傲、至死不渝的性格,以及她纯挚爱情幻想的破灭。她的一生可谓是悲剧组构之,下面我们浅析一下她的悲剧人生。

黛玉悲剧的形成的缘因

三生河畔,绛珠仙草

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一株绛珠仙草,神瑛侍者日以甘露浇灌,得以幻化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迷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的雨露之恩,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1]P8-P9痴情的她以“还泪”为目的的跟随情不情的他,一生又怎么会不充满悲剧色彩呢?注定她最后的结局是泪尽而逝。

病弱西子

黛玉从小就体弱多病,贾宝玉初次见黛玉时描绘她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2]P313通过宝玉的描述我们了解到她富有西施的病态之美,虽美却不能有史湘玉的醉卧石椅,不能有薛宝钗的持扇扑蝶,不能有晴雯的活泼不羁。她只能带着一身之病闲居潇湘馆,两靥之愁葬花吟诗。

3.风刀霜剑严相逼

林黛玉虽然出身优越,父亲是巡盐御史,却幼年丧母,不久父亲也离她而去,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为母亲生前的告诫劝导,因为自己的清高性情,每天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孤苦伶仃,愁绪满怀,倍感凄凉。

性格于世不容

她清高孤傲,她不羁世俗,她随心而情。她用高傲的漠然对抗着封建社会的虚伪和庸俗,,以诗人的才华抒发着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悟。她不管什么金玉良缘,她只在乎自己的木石前盟。对于别人的误会和不解,她从来都是不予理睬的;对于人情世故的方圆准则,她从来都是冷眼旁观的;对于封建社会的仕途禁锢,她从来都是嗤之以鼻的。都说妙玉是一块不容世俗泥淖的美玉,其实那是黛玉的另一面映射。

二.悲剧郁情愁,焚稿断痴情

黛玉用她短暂的一生吟唱了一首缠绵哀绝的恋歌。其实黛玉的悲剧就是爱情的悲剧,她的泪是为宝玉而流,她的愁是因宝玉而起,她的死是因宝玉而结。萍踪浮影,斑驳潇湘,追索宿命前生,冷月葬花魂,郁结而终。

黛玉和宝玉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第一次见面两个人就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默契,是呀,前世的甘露之恩,今世的还泪之情,将她们紧紧地相牵在一起,他们情投意合,相知,相恋。黛玉从来都不会劝宝玉读书入仕,但是,薛宝钗的金锁,史湘云的金麒麟……她的痴情一下全幻化成哀愁。

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之所以成为悲剧,不仅仅因为宝玉的情不情,对待大观园里的其他女性也热情洋溢,还在于当时封建社会的束缚,不容。所有人都是“金玉良缘”的缔造者,传播者,“木石前盟”成为于世不容。宝玉是她所有的寄托,每天的流言蜚语或是宝玉的博爱关怀,怎么会不使得黛玉终日悲悯,以泪洗面?

三.花魂默默无情绪,冷月葬诗魂

翠竹遮映的潇湘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她在这里伴随着修竹、诗书、幽怨、孤独和泪水,度过了充满泪水的悲剧一生。潇湘馆的竹影,用幽暗的绿色深染着黛玉的眉尖;时代的大气,把浓重的忧郁渗入了黛玉的灵魂。没落的时代,没落的阶级,又造成了黛玉浓重的哀伤。 [3]P228

黛玉的一生都在竹影诗意中度过,但是诗魂郁结的黛玉偏偏生不逢时,在那种禁锢人性自由的封建社会里,寄人篱下,不容世俗的她只能以诗言志。诗成了她的精神寄托,她的悲剧写意。那里面有她叛逆的倔强、不渝的情怀和道韫的才华。除了宝玉似乎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她,没有人能透过冰山读懂她至纯挚情的内心,她就是诗魂,花魂郁结的潇湘妃子。

她的《葬花辞》是以落花喻己,血泪作墨,如泣如诉,堪称她悲剧人生的抒写,是她感叹身世遭遇、抒写花落人亡哀愁的抑郁之作,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面对这一地的落花,她不禁潸然泪下,短暂的绚烂而最终归于泥土,花如此,人亦然,今天我扶锄葬花,花有了归宿,那我以后呢?我的结局又会是怎样?宝玉,知己,爱情,都会最终消逝。想到这里怎一个悲字了得。她不仅预感着自己的结局,也在泪洒着自己的一生。

林黛玉为自己的身世而哭,为生命的飘零易逝而哭,更多的是为爱情而哭。哭,似乎成了《红楼梦》中黛玉的专利,提到哭,我们就会想到她。这除了黛玉本身的性格因素外,似乎更多的是一种天性和宿命。不管是绛珠仙草的血色泪痕,不管是潇湘妃子的神话传说,不管是丫鬟紫鹃的啼血寓意,都在潜藏着她悲剧的人生。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既然是为还泪而生,那么眼泪流尽之后,生命自然也就结束了,绛珠仙草的人间生活也就走到了尽头。可以说林黛玉是因爱而生,因爱而病,泪尽而逝。本是超凡脱俗的奇葩,却难摆脱情网的束缚,一往而深。抱着还泪的情愫,终以泪尽而止。木石前盟的缘,在金玉良缘的世俗下告别份的执着。唯有死,才能结束这无休止的悲剧。留下的只有花魂,诗魂的永恒。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著 启功等注释 《红楼梦》M 中华书局 2010-08

[2]袁行霈 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07

[3]曹雪芹 红楼梦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上一篇:公司名称翻译范文 下一篇:你是我的风景范文